时间:2023-10-27 10:40:5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启发式教学思想,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学思想政治效果直接关系到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它不仅要求学生对知识有充分的理解,更需要学生在感情上、行动上自觉的加以运用。因此,对中学思想政治老师在教学方法上要求更高,近年来,我们一直试着把启发式教学法引入到中学思想政治课堂中,使原本枯燥的思想政治课变得很有活力,使学生在课堂中活跃起来,学生更愿参与到政治课堂中来。
一、启发式教学的内涵
启发式教学源于中国古代儒家教育思想,是著名教育家孔子倡导的施教原则。从新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念上说,启发式教学是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领会知识,陶冶品德情感,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创新和实践,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启发式教学有深刻的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基础。它不是一种简单的教学方法,从教育理论的角度理解,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思想或观点,即学生作为被教育的对象,他们的学习不能只是被动地听而应主动地思考。从教学过程的角度理解,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原则或要求,而教学过程作为人类认识过程的一种特殊形式,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区别就在于他的认识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间接”认识过程。正因如此,教师的引导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从方法论的角度去理解,启发式教学方法则是一种带有指导意义的根本方法,它的运用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即在教学过程中无论采用何种具体的教学方法,都离不开启发式教学方法的统帅和主导作用。由此可见,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思想、一种教学原则、一种具有统帅作用的根本方法。
二、启发式教学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的现状
教师的教学任务不仅在于能够把知识讲明白,使学生能够听明白,更重要的是要讲究教学艺术,发现和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利用青年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知识为主动学习。但实践表明,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启发式教学并没有广泛应用,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启发式教学尚未引起政治教师的足够重视
有些思想政治教师认为,只要知识理论好,不用启发式,照样可以上好课。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一个合格的思想政治教师,肯定要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知识。但是,只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不去学习和研究以启发式为重点的教学法,仍然很难胜任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工作。所以,不具备启发式教学法的精髓,掌握的理论知识不管多么深奥,也不可能教好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无方,教不得法,学生不知所云,满头雾水,自然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的确,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好思想政治课可以从教学工作实践中积累和总结出来的各种不同的方法。
随着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深入,依据一般教学理论,借鉴其他学科的优秀教学方法,充分考虑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特点,必定还会不断创新和涌现出更多更有效的教学方法。然而,启发式教学体现的是思想政治课一切教学方法的基本精神。把启发式教学当作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认为不用启发式照样上好课,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二)启发的针对性不强
许多中学政治教师都在不同程度地努力运用设问启发、演绎启发、比较启发和事例启发等方法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但从总体上看,依然存在着针对性不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针对书本理论知识启发多,联系国际国内实际启发少;针对教师自身感受启发多,紧扣学生思想脉搏启发少;针对日常生活小事启发多,引领开拓创新思维启发少。
启发性针对不强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知识不“博”不能启发。它要求教师应该博学多识,视野开阔,并且理解社会本质,把握未来趋势。特别是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不能仅固在现存的专业领域.还应掌握一些必要的自然科学知识,使自己具有网络结构的知识,才会很好的使用启发。教师只有用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在启发式教学中运用灵活,驾驭自如。另一方面,教师知识不“精”不会启发。它要求教师必须在“博”的基础上做到“精”。“精”就是对专业知识达到一定的深度和精度。而要做到“精”,就需要抓好科学研究工作,把握本学科的前沿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只有这样,在启发式教学中才能厚积薄发,深入浅出,出神入化,使本来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生动,从而取得良好的启发效果。
(三)启而不发现象随处可见
我们时常听到某些政治教师抱怨学生水平低。存在或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在课堂内外、课前课后未能创设必要的启境,未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启发式教学必须依据学生的实际进行出发,从学生思维水平出发。同时,它又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是师生双方之间的一种互动交流过程。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既要求学生要尊重教师,又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了解学生。教师在课前和课后要通过作业、谈心、与学生一起参加活动、社会调查等途径来了解学生的各方面的实际情况,这是实行启发式教学的依据和材料来源。只有对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社会经历和思想状况等做到全面了解后,才能有针对性地有效引导。
三、优化启发式教学的策略
在当前的形势下,为了能使启发式教学灵活运用于政治教学中,需要采取优化启发式教学的策略,充分发挥其内在的优势;既要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又要结合我国的教学实际情况,研究和改革传统的启发式教学模式,使之发展成为符合时代要求和素质教育特色的新颖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在此,笔者提出三种策略。
策略之一:把启发式教学放在提高国民素质的高度来认识。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普遍存在人们过分相信教师的作用,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把教学思想转变到提高能力和传授知识相结合的高度。这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造成学生的片面发展。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政治教师需要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完善学生完满的人格,就应该重视启发式教学。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要从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出发,把启发式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指导思想,让这种思想和方法贯穿于素质教育的始终,全面提高教学效果。特别是广大一线政治教师应该不断加深对启发式教学的理解,高度认识启发式教学的重要作用和价值,积极大胆地进行启发式教学的探索,实施启发式教学,弘扬启发式教学思想,使启发式教学在新的历史时期,仍然能够紧随时代的节拍,永远生机勃勃。
策略之二:重视和研究不同的教学模式,丰富和发展启发式教学的理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展开,出现出了大量新的教学模式,例如发现式教学模式、合作教学模式、暗示教学模式、掌握学习教学模式、个别化教学模式等,这些教学模式在不同程度上都包含着启发式教学的要素,他们从不同角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启迪学生思维,鼓励学生独立探索,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启发式教学思想,给启发式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启发式教学更富有生命力和活力。中学政治教学的着眼点从教上转到学上,教学模式发展重心发生了转移。而启发式教学就是以塑造和建构学生主体性为教学目的的,它强调教学民主,强调师生之间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赖的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以达到完美的教学境界。因此,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和研究、学习和借鉴这些先进的教学模式,并结合启发式教学的实际,大力挖掘启发式教学的内在潜力,对其予以发展或创新,使启发式教学在新的形势下得到发展。
策略之三:从教学实际出发,优化启发式教学的各种模式。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在“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里指出,教学最优化的标准有二:一是看效果,二是看效率。具体而言,优化教学过程就是掌握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发展个性等方面,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合理的发展,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师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用最少的时间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实行启发式教学既可以提高教学的效果,又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最后提高教学质量。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广大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学生情况和教学情景的不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做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并根据本学科性质以及教学条件,探索出适合自己特点的启发式教学模式来,从而使启发式教学不断丰富、完善,并得到创新,以实现启发式最优化教学。
四、结语
总之,现代与未来的教育,是寻求知、情、意,完满人格的发展,培养与发挥人的主体性,发展个性和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教育。完满的教育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启发式教育教学思想能得到世人的钟爱和青睐,其根源就在于它的教学思想和科学的规律性。只要我们中学思想政治教师能充分认识启发式教学的历史作用,同时与时俱进,采取优化启发式教学的措施,并不断创新,相信启发式教学必将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白.运用启发式教学新探[J].当代教育科学,2006,(09).
[关键词]启发;教学;实质;方法;反思
启发式教学旨在依据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并未能真正把握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和灵魂,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正由于认识上的模糊不清,导致行动上的偏颇甚至错误,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深刻反思。
一、启发式教学的实质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科学的教学方法论
在一般教师的日常教学生涯中,习惯性地将启发式教学当作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他们深知启发教学的重要性,并力图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应用启发式教学,以求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但由于未能准确、清析地把握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和精髓,错误地将“满堂问”当作启发式教学。教师频繁地提问学生,学生疲于应答,课堂如同唱戏,一唱一和,很少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众所周知,启发式教学固然离不开提问,因为提问可以诱导学生、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然而,并非出于启发思维的目的、而在课堂上频繁地提问学生,那只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故意摆设的花架子,根本无法达到训练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效果,当然也算不上真正的启发式教学。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才是真正的启发式教学呢?
笔者以为启发式教学只是各种各样具体教学方法的指导原则,是各种具体教学方法的灵魂,体现的是一切教学方法的基本精神即启发性,是运用其他多种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艺术的核心,它应该贯穿于所有的教学方法和整个教学过程中。这才是教师必须把握的精髓所在,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与要害,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启发式教学并不过时,而应与时俱进
当今教育界出现了不少“追新族”,一旦有人提出新鲜的教学方法,就趋之若骛。我们主张教学要改革创新,要与时俱进,因为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为社会服务的教学也必须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但是,那种盲目追求形式上的新颖而不顾客观事实的“创新”,笔者从来不敢苟同。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论,不但不能淡化其作用,而且还应在新时期突出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教学理念下,得到进一步加强。因为启发教学有利于启迪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因此,启发式教学并不过时,它将紧随教学改革的发展,继续发挥其独特的启迪思维的神奇功效。
三、如何使启发式教学重放异彩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以教师讲授为主,结果导致部分教师滑入“满堂灌”的泥坑;而现代课堂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却又造成一些教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基本抛弃了传统的讲授法而热衷于“满堂问”的教学方式。这两种极端的教学方式都不利于启发式教学的有效运作及其作用的正常发挥,他们共同的弊端在于剥夺了学生深入独立思考问题的机会。要么让一个个学生变成学习的“容器”,要么让学生成为配合教师演出的“配角”,学生很难自主地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
然而,我们应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让启发式教学重新展现它与生俱来的魅力?
首先,要时刻牢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课堂上所有的教学活动内容都是围绕学生这个主体来展开的,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生活体验、社会经历、思想状况以及个性特点有全面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活动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因此,教师应注意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既要求学生尊重老师,又要热爱、关心学生。要经常深入学生当中,通过作业、课余谈心、家访、与学生一起参加各种活动、社会调查等多种渠道,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从而更好地了解学生,又增进了师生情谊,为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进行启发式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反之,如果师生感情淡泊、甚至存在某些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那么势必免影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启发式教学也难免会出现“启而不发”的尴尬局面。
以讲授法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往往容易导致越厨代庖,使教师变成课堂的主体,学生变成客体甚至学习的“容器”。而彻底抛开讲授法,整堂课频繁地提问学生,让学生觉得老师没上课,只是一味提问。这种脱离客观实际的教学方法,同样也是喧宾夺主、主客颠倒,其对教学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因此,准确定位课堂主客体关系对启发式教学十分重要。
其次,要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不是体现讲授的时间长或提问的问题多,而是应该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恰当地使用各种教学方法。这里的“实际需要”即是:是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教师要把握好课堂节奏,科学分配时间,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对教材的核心内容,重在教师引导,其他知识让学生自己思考、分析、归纳、总结,通过自我探究获得新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时偶遇学生情绪特别活跃,为应对可能出现课堂秩序失控的局面,教师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任何“意外”,都必须有适当的应急预案,做到“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2、运用启发教学时,要注意增强启发的针对性和现实感。尽管许多教师都在程度不同地努力运用设问启发、事例启发、演绎启发等方法进行教学,但总体上依然存在着针对性和现实感不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针对书本理论知识启发多,联系国际国内实际启发少;针对教师自身感受启发多,紧扣学生思想脉搏启发少;针对日常生活小事启发多,引领开拓创新思维启发少。
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电视新闻和报刊资料等,及时了解国内外重大时政,不断积累现实资料。另一方面要注意研究把握学生的思想发展脉络,以便使启发式教学能跟学生的思想发展同步,达到“和谐共振”的效果,不断拓宽学生创新思维的动力源泉。
一、初中思想政治课启发式教学法的含义
初中思想政治课启发式教学法是指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有关思想政治课的问题。
二、思想政治课启发式教学法的特点
第一,以学生主动性学习为主,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政治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去自主学习,教师要扮演好“导演”的角色,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讲到七年级第三课《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时,教师不能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什么”,而是让学生先看书,然后分组讨论并得出答案。
第二,重视学生对课文中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如何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首先,教师要发展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如果学生的思维能力强,那么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也会很强。其次,要鼓励学生运用课本知识与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有利于促进他们对思想政治课知识点的重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受教育与启发。
第三,重视学生对课堂练习的训练。有的教师在教学时,想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来教学。可是由于目标不明确,时间分配不合理,结果一节课下来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更谈不上写课堂作业。在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的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能写适量的课堂作业,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还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最终让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更加得心应手。
三、如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启发式教学
第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自主预习。自主预习就是教师根据教材通俗易懂的特点,要求学生利用5―8分钟时间认真阅读教材,从中悟出道理,懂得这节课主要讲什么问题,并能列出3―5个知识点。例如:在讲七年级《身边的诱惑》这节课时,先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内容,并能悟出这节课主要讲的道理是:我们身边存在金钱、游戏机、黄赌毒与的诱惑,中学生要自觉抵制不良诱惑。然后经过教师的引导,能提出以下三个问题:(1)金钱诱惑的两面性。(2)游戏机诱惑的两面性。(3)黄赌毒与诱惑的危害。学生通过自主预习,既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二,提高学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分析与归纳就是指教师在讲解时要依据教材内容,分析典型事例,启迪学生认真思考问题,并能归纳出教材中的知识点。例如在讲七年级《身边的诱惑》这节课时,教师一定要启发学生分析“黄赌毒与等不良诱惑的危害表现在哪里”,并通过讨论得出结论:(1)吸毒危害人的身体健康,浪费钱财,还有可能让人陷入违法犯罪的深渊。(2)赌博严重影响学习和人际关系,还容易诱发违法犯罪。(3)“黄”(不健康信息)侵蚀人的肌体,毒害人的精神。(4)是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毒瘤。总之,黄赌毒与等不良诱惑的危害表现集中为“都是有危害的,没有一点好处”。通过分析与归纳,必然引起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浓厚兴趣,从而提高他们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第三,让学生的价值观升华。价值观升华就是通过对某一节课的学习,在价值观方面我们有什么收获,或者悟出怎样的人生道理,并且能够谈谈今后的打算。学生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是思想政治课启发式教学法的最高境界。我们初中思想政治课最大的特点就是“学以致用,价值观升华,学会做人的道理”。例如:在讲九年级《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节课时,学生通过自主预习、分析与归纳以后,教师就要启发他们,让他们的价值观升华。本人认为,既然学生经过自主预习、对问题分析与归纳以后,已经基本上掌握这节课的知识点了,接下来教师就要启发学生去思考:面对伟大的民族精神,在价值观方面我们有什么启示?学生接下来会进一步去回答这个问题,他们的价值观得到升华,又学会了一些做人的道理。
四、思想政治课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初中生具有强烈好奇心,如果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或者用事例去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更能吸引学生去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学习。
第二,有利于促进教师对先进教学理论的学习。有的教师上课时喜欢滔滔不绝地“满堂灌”,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来讲授,结果学生不喜欢又听不懂。目前,启发式教学法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之一。本人从教多年发现,启发式教学法要求我们教师要多学先进理论,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这样才能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
本人从多年的思想政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出发,认为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启发教学。
一、提问启发
启发式教学的主旨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除对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外,还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引导,设置问题的情境,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问启发式正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方法之一。它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状态,精心设计一些富有启发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索,然后发现“为什么”,最终找出问题的结果。例如,在讲《助人为乐》一课时,配合挂图,讲雷锋冒雨送老大娘的故事,然后提出一系列具有启发思考价值的问题:“这位老大娘在人生地不熟的情况下,心里如何想?”“当雷锋送老大娘到家,与老大娘告别时,老大娘心里又如何想?”“雷锋衣服淋湿了,为何还笑得那么甜?他心里想什么?”这种提问启发,既丰富了知识,又长了智慧,利于学生思维活动铺开,让学生展开想象,揣摩人物情感,探究事态的发展。这对强化学生道德认识,加深道德情感,开发学生智力是极其有益的。“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陶行知语)。为此,教师要善于设置疑点,多积累学生易出错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这样既避免了课堂教学的平铺直叙,又使课堂气氛波澜起伏。在教《别了,我爱的中国》一课,教师提问:“本课中为何三次出现‘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全意爱着的中国’?”在引导学生回答时,又可适时补充这样一个问题:“大家比较一下,若这个句子只出现一次,其效果又有何不同?”使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到问题的实质。当然,教师的置疑既不能呆板平淡,又不能深浅过度,更不能无针对性,否则游离教学本旨,就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的。
二、反问启发
在启发式教学中,“启”是关键,“发”是要害,合理的“启”可以得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适时运用反问启发,可使学生豁然开朗,柳岸花明。所谓反问启发,即用旁敲侧击的手法,从问题的侧面或反面来多角度发问,以转弯抹角地进行点拨,促使学生消除思维障碍,从而达到教学本旨。在讲“奴隶社会中,奴隶受剥削的根源是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劳动力”这一问题时,学生似懂非懂。用反问手法:“如果是奴隶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劳动者,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则学生茅塞顿开。由此一步步引导学生解决“地主和农民、资本家和工人间的关系是什么?”等系列问题。这样层层反问启发,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中,奴隶、农民、工人受剥削的根源,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善于激疑,多从反面提出问题,“制造矛盾”,以此打开学生心灵的门扉,激发其思考,逐步引入教学佳境。
三、举例启发
为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等关键问题,运用一定教具,如实物、实验、电教等,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其理解和掌握知识。其中“举例”不乏为思想政治课中启发教学的一重要手段。因为学生周围处处是活生生的思想教育好素材,由此为切入口进行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为有效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传授新知时,有时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截然不同的问题进行对比,以启示学生找出问题间共性、异性及其本质联系,这就是采用对比启发教学方式。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可大量运用此手法,引导学生对人物、事物乃至时空、场景等进行对比,从而领会教学内容,强化自身的道德认识。例如,在《人生观》一课教学时,通过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和大汉奸两个历史人物作对比,可启发学生了解“树立正确人生观”的意义。文天祥起兵抗元、誓死不屈,作《过零丁洋》诗,最后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身殉国,流芳百世,受世人景仰。而不顾民族存亡,国家安危,与日本侵略者“同舟共济”,也作《过零丁洋》一诗,其最后两句为:“凄然不作零丁叹,检点生平未尽心。”甘作奴才,成了一条断了脊梁的癞皮狗,受历史的唾弃,而遗臭万年。通过对比,使学生知晓,人生观就是人们对生活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并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再如教《遵守公共秩序》一课时,教师在讲解公共秩序的重要性,提出问题,课堂讨论基础上,让学生联系实际,对照自己,对照同学,赞扬好人好事,批评不良倾向,从而使学生明辩是非、真伪,懂得善恶、美丑,提高道德评价和自我教育能力。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若教师运用了大量相互对立的观点和材料,启发学生对比,同时教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会使学生从中受到启迪。
四、联想启发
所谓联想是指由某一事物而想到另一事物,或由甲观念而想乙观念的心理过程。它不仅是人们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不可缺少的心理条件,也是情感、意志过程不可少的心理因素。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可以通过各种联想来启发学生理解、记忆概念和原理及有关内容,使学生借助奇特联想、类比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等联想手法,来进行归纳,演绎和类比推理,进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和提高思想认识。如《我国公民应履行的基本义务》一课,内容多,难记忆。对此可用联想手法,让学生把国家这个“大家”想象成为家庭这个“小家”,并提出启发性问题:“作为一个家庭成员,你应履行哪些义务?”通过一比一问,使得问题具体形象化,易为学生接受。又如,对我国古代指南针、造纸、印刷、火药等四大发明,学生易把发明的次序弄错。对此可用联想手法启发学生记忆:猎人打鸟,首先瞄准方向,然后再扣扳机,火药最后发射出去。指南针是指示方向,故在第一,火药在“最后”。只有先发明纸,然后才能印刷,故造纸在前,印刷次之。这种联想看似滑稽,但对记忆确有好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重视学生掌握知识间联系,引导学生分析事物的异同点,培养学生的联想力,这也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打下基矗。
五、情境启发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形象化语言描绘、探究性问题设置、具体教育活动的组织及电教手段的运用等创设最佳教学情境,营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以达到启发、感染目的。在讲《团结起来力量大》一课时,拿出一盘散沙和一些水泥,在演示中让学生知道“一盘散沙并无力,如果加上水和泥,凝固以后硬无比”的道理,并用一手指和五手指举排球做实验,创设一种“团结起来力量大”的教学情景,让学生亲眼目睹,耳有所闻,心有所悟。这既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加深了学生的思想认识。为配合《人生观》一课的教学,我设计了一小品让学生表演。某宾馆来了几位客人,陪同人员向服务员介绍:“这是市长的儿子,那是局长的女儿,……”。服务人员极为反感,义正严辞说:“他们是不是没有职业和姓名?捧出当官的父母,难道身价就变了?我们可不吃这一套!”学生真情表演,教师现场点化,启发发问:“这里体现了哪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学生经情境的渲染,通过热烈讨论悟出了:短短的场景却是一场人生价值观的剧烈交锋,即以等级、地位、权势,还是以劳动贡献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尺度。
思想政治课中教学情境的设置旨在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引起共鸣,启发学生思索,籍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情境的设置要围绕教学目的,切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合情合理,健康有益,不能只图“热闹”而游离教学目的。新晨
总之,合理运用启发式教学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尽管启发的方式不只以上几种,但其教学主旨是一样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采用多种启发形式,激活学生学习动机,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探求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创造课堂教学的最佳时效,以有效地完成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各项任务。
本人从多年的思想政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出发,认为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启发教学。
一、提问启发
启发式教学的主旨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除对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外,还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引导,设置问题的情境,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问启发式正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方法之一。它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状态,精心设计一些富有启发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索,然后发现“为什么”,最终找出问题的结果。例如,在讲《助人为乐》一课时,配合挂图,讲雷锋冒雨送老大娘的故事,然后提出一系列具有启发思考价值的问题:“这位老大娘在人生地不熟的情况下,心里如何想?”“当雷锋送老大娘到家,与老大娘告别时,老大娘心里又如何想?”“雷锋衣服淋湿了,为何还笑得那么甜?他心里想什么?”这种提问启发,既丰富了知识,又长了智慧,利于学生思维活动铺开,让学生展开想象,揣摩人物情感,探究事态的发展。这对强化学生道德认识,加深道德情感,开发学生智力是极其有益的。“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陶行知语)。为此,教师要善于设置疑点,多积累学生易出错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这样既避免了课堂教学的平铺直叙,又使课堂气氛波澜起伏。在教《别了,我爱的中国》一课,教师提问:“本课中为何三次出现‘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全意爱着的中国’?”在引导学生回答时,又可适时补充这样一个问题:“大家比较一下,若这个句子只出现一次,其效果又有何不同?”使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到问题的实质。当然,教师的置疑既不能呆板平淡,又不能深浅过度,更不能无针对性,否则游离教学本旨,就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的。
二、反问启发
在启发式教学中,“启”是关键,“发”是要害,合理的“启”可以得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适时运用反问启发,可使学生豁然开朗,柳岸花明。所谓反问启发,即用旁敲侧击的手法,从问题的侧面或反面来多角度发问,以转弯抹角地进行点拨,促使学生消除思维障碍,从而达到教学本旨。在讲“奴隶社会中,奴隶受剥削的根源是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劳动力”这一问题时,学生似懂非懂。用反问手法:“如果是奴隶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劳动者,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则学生茅塞顿开。由此一步步引导学生解决“地主和农民、资本家和工人间的关系是什么?”等系列问题。这样层层反问启发,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中,奴隶、农民、工人受剥削的根源,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善于激疑,多从反面提出问题,“制造矛盾”,以此打开学生心灵的门扉,激发其思考,逐步引入教学佳境。
三、举例启发
为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等关键问题,运用一定教具,如实物、实验、电教等,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其理解和掌握知识。其中“举例”不乏为思想政治课中启发教学的一重要手段。因为学生周围处处是活生生的思想教育好素材,由此为切入口进行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为有效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传授新知时,有时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截然不同的问题进行对比,以启示学生找出问题间共性、异性及其本质联系,这就是采用对比启发教学方式。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可大量运用此手法,引导学生对人物、事物乃至时空、场景等进行对比,从而领会教学内容,强化自身的道德认识。例如,在《人生观》一课教学时,通过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和大汉奸两个历史人物作对比,可启发学生了解“树立正确人生观”的意义。文天祥起兵抗元、誓死不屈,作《过零丁洋》诗,最后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身殉国,流芳百世,受世人景仰。而不顾民族存亡,国家安危,与日本侵略者“同舟共济”,也作《过零丁洋》一诗,其最后两句为:“凄然不作零丁叹,检点生平未尽心。”甘作奴才,成了一条断了脊梁的癞皮狗,受历史的唾弃,而遗臭万年。通过对比,使学生知晓,人生观就是人们对生活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并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再如教《遵守公共秩序》一课时,教师在讲解公共秩序的重要性,提出问题,课堂讨论基础上,让学生联系实际,对照自己,对照同学,赞扬好人好事,批评不良倾向,从而使学生明辩是非、真伪,懂得善恶、美丑,提高道德评价和自我教育能力。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若教师运用了大量相互对立的观点和材料,启发学生对比,同时教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会使学生从中受到启迪。
四、联想启发
所谓联想是指由某一事物而想到另一事物,或由甲观念而想乙观念的心理过程。它不仅是人们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不可缺少的心理条件,也是情感、意志过程不可少的心理因素。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可以通过各种联想来启发学生理解、记忆概念和原理及有关内容,使学生借助奇特联想、类比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等联想手法,来进行归纳,演绎和类比推理,进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和提高思想认识。如《我国公民应履行的基本义务》一课,内容多,难记忆。对此可用联想手法,让学生把国家这个“大家”想象成为家庭这个“小家”,并提出启发性问题:“作为一个家庭成员,你应履行哪些义务?”通过一比一问,使得问题具体形象化,易为学生接受。又如,对我国古代指南针、造纸、印刷、火药等四大发明,学生易把发明的次序弄错。对此可用联想手法启发学生记忆:猎人打鸟,首先瞄准方向,然后再扣扳机,火药最后发射出去。指南针是指示方向,故在第一,火药在“最后”。只有先发明纸,然后才能印刷,故造纸在前,印刷次之。这种联想看似滑稽,但对记忆确有好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重视学生掌握知识间联系,引导学生分析事物的异同点,培养学生的联想力,这也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打下基矗。
五、情境启发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形象化语言描绘、探究性问题设置、具体教育活动的组织及电教手段的运用等创设最佳教学情境,营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以达到启发、感染目的。在讲《团结起来力量大》一课时,拿出一盘散沙和一些水泥,在演示中让学生知道“一盘散沙并无力,如果加上水和泥,凝固以后硬无比”的道理,并用一手指和五手指举排球做实验,创设一种“团结起来力量大”的教学情景,让学生亲眼目睹,耳有所闻,心有所悟。这既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加深了学生的思想认识。为配合《人生观》一课的教学,我设计了一小品让学生表演。某宾馆来了几位客人,陪同人员向服务员介绍:“这是市长的儿子,那是局长的女儿,……”。服务人员极为反感,义正严辞说:“他们是不是没有职业和姓名?捧出当官的父母,难道身价就变了?我们可不吃这一套!”学生真情表演,教师现场点化,启发发问:“这里体现了哪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学生经情境的渲染,通过热烈讨论悟出了:短短的场景却是一场人生价值观的剧烈交锋,即以等级、地位、权势,还是以劳动贡献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尺度。
思想政治课中教学情境的设置旨在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引起共鸣,启发学生思索,籍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情境的设置要围绕教学目的,切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合情合理,健康有益,不能只图“热闹”而游离教学目的。
总之,合理运用启发式教学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尽管启发的方式不只以上几种,但其教学主旨是一样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采用多种启发形式,激活学生学习动机,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探求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创造课堂教学的最佳时效,以有效地完成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各项任务。
一、启发式教学的内涵
所谓启发式教学是指能指导、引导、启示、激发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学习和思考及主动实践的教学。新课程改革在很多方面都体现了启发式教学方法的特点。如新课程认为教师教的本质在于引导,而引导实质上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启发;同时,新课程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并非仅仅是教师教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学习态度和兴趣的过程;另外,新课程十分强调实行教学民主,倡导建立和形成一种新型师生关系等。所有这些,都是与启发式教学的精神实质相一致的。虽然新课程没有对教学方法做出明确规定,但我们可以理解新课程把启发式作为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根本指导思想和各种教学方法改革所追求的主要目标。
二、初中思品启发式教学的策略
1.把启发式教学放在提高国民素质的高度认识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普遍存在人们过分相信教师的作用,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把教学思想提升到提高能力和传授知识相结合的高度。这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造成学生的片面发展。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政治教师需要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塑造学生人格,重视启发式教学。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要从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出发,把启发式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指导思想,让这种思想和方法贯穿于素质教育的始终,全面强化教学效果。特别是广大一线政治教师应该不断加深对启发式教学的理解,高度认识启发式教学的重要作用和价值,积极大胆地进行启发式教学探索,实施启发式教学,弘扬启发式教学思想,使启发式教学在新的历史时期,仍然能够紧随时代节拍,永远生机勃勃。
2.创设多种积极的情境
创设多种积极情境,就等于为学生的自主学习铺设好了一半道路,促使学生对整个过程都充满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整个过程。可通过文字材料、故事、笑话、音乐、漫画、表演小品、电影故事、电教多媒体等手段,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中,在心理上创设一种由此而发出来的主观情境。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由静态到动态,变平面为立体,促使学生形成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求知欲。比如让学生欣赏美的同时,教学目标在不知不觉中实现。长期的应试教育使美被排斥在政治教学之外,本来应该是在真情实感中孕育的道德感,却成为生硬的道德理论的探讨,感觉、顿悟、欣赏、感动的过程被简单的训练代替了。思想品德课本应是感受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反而造成对生命的压抑。所以我们可在教学中,使学生感觉美、欣赏美,以激发他们激情和灵性,分辨真伪、美丑,获得思想启迪,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塑造健全人格。
教材仅用简短的一句话就概括了人格尊严权的内容,理论性极强。如果不对其内容进行具体的情境体验,那么这一知识不仅枯燥乏味,而且学生无法理解掌握。因此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易于学生理解掌握,讲授过程中,笔者创设了很多情境。以误认为超市小偷强行搜身为例分析人生自由权,以未经明星本人授权同意便使用其头像作为产品广告代言为例分析肖像权等。
3.选择能启发学生思维的具体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1)提问启发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总是由问题引起,是同解决问题相联系的。传授知识要善于同设疑、解疑相结合,让学生从问题中发现问题,激发他们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提出一些需要思考、探究并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可以为学生的积极思维创造条件。提问时,要考虑问题的答案避免单一性,最好具有多向性,使学生对解决问题有可能提出新见解,热亲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
(2)诱导启发
当学生的积极思维被调动起来,敢于提出问题之后,如果遇到思维障碍,则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由此及彼的“联想”,就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能力。
(3)直观启发
启方式教学遵循人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的规律,而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前提就是要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所以,要想让学生能从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对材料的掌握基础上抽象出应得结论,就需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比如制作一些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积极进行思维活动。
(4)情感启发
思想品德课教学担负的不仅是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提高觉悟的任务,还要启发学生的情感,从而达到铸造信念的目的。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思想政治课教学要达到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其本身就蕴含深厚的情感因素,通过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能进一步增强学生思维的自觉性,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达到认知目标。
三、启发式教学中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中,我尽量避免做裁判,只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或直接提出答案,而是设法让学生去阅读,去思考,去探素,结论让学生说出。如果学生的想法离奇或错误,则会面带微笑,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师生间互相尊重、理解和信任。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便是情感场,教师愉快幽默,面带微笑,亲切和蔼地与学生交流,课堂未成曲调先有情,师生间没有心理距离,教学就先成功了一半。
2.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
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认识的客观规律以及他们的理解能力和知识水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结合,系统知识的学习与智力充分发展的结合,书本与直接经验的结合,引导好学生的学习过程,使他们经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掌握知识,并提高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的实质就是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思考,提高认识,寻求答案。启发式教学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使其生动活泼地学习。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根据学生年龄及心理发展的特点,实行启发式教学,这样才能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入情入理,生动活泼,收到实效。
一、启发式教学的基本要求
1.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关系到教学质量。目前有许多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积极性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教师的教法不当是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思想品德课理论性比较强,教师的教学如果枯燥乏味,就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教学如果具有科学性、有用性、趣味性和启发性,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和思考,就会使学生感到上思想品德课既有兴趣也有所得,自觉性与主动性自然能够得到充分发挥,教学质量也能够相应提高。
2. 熟悉课程标准和教材,了解学生
《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主要依据,思想品德教材是《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在品德课教学过程中,要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必须首先熟悉《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和思想品德教材。认真地备好课,深透地掌握《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和思想品德教材,是思想品德课实行启发式教学的必要条件。只有认真地备好课,深透地掌握《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和教材,这样,教师在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层次清楚,引人入胜,启发学生自己去学习和思考,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运用好启发式教学,就必须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自身的特点及其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根据学生已有的条件和可能,提出与学生内心需求相适应的问题,从而做到难易适度,方法适当,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把学生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
3. 要善于提出问题,启发思考
“学问”就是边学边问,有效而恰当地提问是师生交流的桥梁。学生的积极思维常常是从教师提出问题开始的。但并不是凡是提问,都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事实上,许多提问不但无法激励学生的积极思维,反而会挫伤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例如过于简单,无须思考的问题,或问题过难,学生无法回答,都会挫伤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所以,在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特别是提出一些需要思考,需要探究并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学生有解决问题的积极要求。
4. 材料的选择要合适,具体形象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必须以占有材料为基础,而材料的选择要合适,能够准确地说明所要论证的观点,让学生对周围的人和事进行分析,以提高认识。同时,所用的材料要具体形象,须从学生的感性知识出发,用学生熟悉的知识和具体事物,最好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物或社会的热点内容,以引起联想,加深思考;或用学生了解的典故、成语进行比喻,启发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5. 师生关系和谐融洽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建立了这样的师生关系,学生会勇于独立思考,质疑问难。教师如果冷若冰霜、盛气凌人,学生则会产生抵触情绪,不可能冷静地思考问题。因此,教师要关心、爱护、尊重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地进行启发式教学。
二、启发式教学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的方法
启发式教学不是某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各种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它贯穿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方式方法也多种多样。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启发式教学。
1. 提问启发
启发式教学的主旨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对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外,还应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问启发正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有效方法之一。它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状态,精心设计一些富有启发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索,然后发现“为什么”,最终找出问题的答案。
2. 举例启发
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等关键问题,运用一定的手段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其理解和掌握知识。其中“举例”就是思想品德课中启发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因为学生周围处处是活生生的思想教育好素材,由此为切入点进行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举例讲解理论知识,使学生把抽象的理论知识与身边活生生的例子联系起来,这样,就能使理论知识更加具体化、形象化,学生就更加容易理解理论,掌握理论,运用理论。
3. 对比启发
在品德课教学中,对相互联系容易混淆的事物或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正反比较和新旧对比,既可以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促进积极思维,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用对比进行讲授、提问、演示等,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
4. 情境启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情境中发生的。离开了一定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o本之木。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形象化语言描绘、探究性问题设置、具体教育活动的组织及电教手段的运用等创设最佳教学情境,营建和谐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以达到启发、感染目的。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启发式教学法;原则;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36-0067-02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高中思想政治课在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课程理念、教学模式与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重大改革。在教学方法的运用方面,启发式教学法作为古老而又具有新生命的教学方法,被广大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所认可。然而,许多教师在没有清楚理解启发式教学法的实施要求上,“自定义”地进行启发式教学,出现了启发问题单一、不全面与启而不发等问题现象。因此,为了能够更准确掌握启发式教学法的运用,本文从启发式教学法的实施原则与实施策略两方面来论述高中思想政治课启发式教学法的实施。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启发式教学法的实施原则
教师只有在清楚、理解启发式教学法实施原则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启发式教学法的作用。高中思想政治课启发式教学法的实施原则对教师准确运用启发式教学来说至关重要。
1. 时间性原则
时间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要留给学生回答问题的等待时间,等待时间不宜过短也不宜过长。教师一旦提出问题,学生就会根据问题展开大脑的思维活动。若思考时间过短,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还未被完全调动起来的状态,学生难以较好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而教师只能“被迫”地自己给出答案,提问就变成了教师的自问自答,启发学生思考的课堂教学目标就难以达成;若思考时间过长,对于简单的问题,学生会很快完成思考,教师此时如果不及时提问,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发生转移;对于困难的问题,如果教师不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学生就会在多次尝试而失败后陷入混乱、盲目的状态,启发式教学法也就不能顺利实施。例如,讲“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时,教师带领学生做“水变水蒸气实验”并提出问题:是不是所有量变都会引起质变?为什么?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现象并寻找答案,教师要根据学生观察实验的频率与表情掌控最佳时间。实验从开始到结束近4分钟左右,如果有接近一半学生的状态是完全放松或者有一小部分学生若有所思,教师则可以停止思考,找学生发言,进而帮助没有思路的学生打开思维,继续思考。可见,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要根据具体的问题与学生的思维特点,设置适宜的时间,帮助学生打通思路,促使其对问题认识的第一次飞跃,进而引导学生再次思考,这样启发式教学法才更有实际效果。
2. 适度性原则
孔子关于启发式教学曾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其中“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就强调了适度性原则。教师在讲解某个原理时,学生未能以此类推,就不必再教。然而,教师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时,往往都忽略了这一点。教师认为讲授的知识越多对学生越好,不断地对学生进行连抛式提问。学生不能做到“以三隅反”,说明其对问题的认识、思考尚不深刻,教师此时多讲无益。必须引导学生重新对问题进行学习和思考,教师再启发,直到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若教师“举一隅”后,学生能够“以三隅反”,表明其认知能力在教师的启发帮助下发生了质的改变,并在下一次学习中得心应手,启发的教学目标也就实现了。例如,讲“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时,教师依旧可以选择“水变水蒸气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思考“水是否一定会变成水蒸气”和“什么情况下水是一定会变成水蒸气”这两个问题。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合作探究,使学生发现只有当给水加温到100°C,并持续加温,水才会变成水蒸气。也就是说,量变引起质变需要一个临界点,叫做度。学生明白了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后,才会发生质变,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度”的理解,教师则无需再进行关于“度”的讲解,避免学生产生混乱。
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是逐渐前进的过程,既是教师教的目的,也是完成某一项教学任务的前提。教师不能将全部问题都抛给学生去思考,要遵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循循善诱。也就是要求教师在讲授问题或者知识时,把握一个度。
3. 熟悉性原则
熟悉性原则是指教师在进行启发式教学前对于所要讲的教材内容掌握的熟练程度。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越深,对实施启发式教学越有利。往往教师在讲授较熟悉知识时,课堂知识讲解比较灵活。这种灵活表现在教师能够游刃有余地对学生进行思维启发,环环相扣,课堂完整,更具有层次性。因此,教师要想成功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就需要熟悉教材、吃透教材。例如,“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这一知识点备课时,除整合、梳理本节知识点外,还需要掌握与本节内容相关的成语、谚语、故事以及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等。做好充足的准备,教师才可以在讲授新课时以不变应万变,灵活应对学生的多种想法与思考。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启发式教学法的实施对策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法的实施具有灵活性。启发式教学法既可以贯穿整个课堂,可以运用于某一教学环节,也可以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
1.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启发式教学法
(1)情境启发。情境启发是启发式教学法的重要实施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图片、实物、故事材料等教学辅助工具,运用表演或朗读等手段展示某一特定情境,从而启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一种教学方式。例如,讲“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时,教师可用多媒体播放先进人物(如霍金、于敏、赵久富等)的视频影像,通过视频影像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先进人物的伟大,启发学生对本节课的主题内容进行思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生价值创造与实现的真谛。
(2)提问启发。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旧教材以知识理论为主,新教材以寓言故事、漫画插图、社会生活真实照片等教学素材为主。教师可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搜集与教学素材相关的有效信息,通过启发性的提问,让学生开动脑筋、发散思维、积极思考,从而产生对这一问题“欲罢不能”的状态。例如,讲授“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乔布斯是成功者,但仅靠他个人的努力就一定会获得成功吗?”并告知学生“1985年乔布斯获得过里根总统授予的国家级别的技术勋章”。让学生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思考“这说明了什么”,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带着问题积极去教材中寻找答案,完成对这一问题的全部思维过程。
(3)练习启发。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除了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想道德观念之外,还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答题思路。高中思想政治课主观题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这就意味着在解答主观题时,学生不仅要结合政治课的知识点,更需要联系其他学科和社会热点。因此,教师在课堂小结环节应通过练习题的方式,将与本课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作为材料,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在掌握解题思路之后,举一反三,解答其他主观题,做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例如,讲授“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时,教师可将这一节知识点汇集在一道主观题上,让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如以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事件为例,广大军民万众一心、无畏艰险抗震救灾,说明了什么问题?这时,学生可能对该问题毫无头绪,教师就要及时作出启发性引导,引导学生可从人民群众、价值观、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等维度进行分析。通过做练习题的方式,提升学生答题技巧,开拓学生解题思维,使其在解答主观题时能从多角度考虑问题,解答问题。
2. 在与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中实施启发式教学法
(1)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高中思想政治课具有及时性特点,教师在讲授新课时可引导学生分析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在使学生了解时政的同时,引发他们对教材理论知识积极探索,培养其综合思维能力。例如,讲授“社会发展的规律”时,教师可向学生展示一组照片,分别是小区停满私家车、高速公路堵车、景点人群拥堵。从学生亲身感受过“堵”的现象切入,激发学生探寻这一现象产生原因的好奇心。从“堵――你参与添堵了吗?――为什么会堵――破解堵之谜”,连续性提问,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与讨论法相结合。高中思想政治课具有开放性特点,针对某一问题,没有唯一的答案。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挑选一些多答案或者不易理解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过程中,让学生利用对“问题”的探讨,学会总结问题、归纳结论,从而达到启发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目的;教师要及时启发、引导学生分析问题,鼓励每个学生提出见解。例如,讲授“社会发展的规律”时,教师要板书“中国各时期的社会形态与对应使用的生活工具”示意图,引导学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有什么关系”展开讨论,学生边讨论边归纳。当讨论略有结果时,教师可以指定若干学生发言,然后讨论。未发言学生可根据已发言同学反馈的信息,结合自身思考得出答案。合作过程看似简单,但实质上学生的思维会在这个讨论过程中被激活。
(3)与讲授法相结合。高中思想政治课讲授法是比较常用的基本教学方法,但讲授法比较枯燥、乏味。因此,在讲授法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就会显得更生动和富有感染力。教师在将启发式教学法与讲授法结合运用时,需要钻研教材的整体脉络,熟悉教材内容;注意贯穿发展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通过分析问题,一层一层地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 王淑双,王玺玉.启发式教学必须遵循的几条原则[J].教育探索,19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