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运营管理体系8篇

时间:2023-10-27 10:40:5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运营管理体系,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运营管理体系

篇1

一、商业银行运营管理体系现状

20世纪80年代,西方商业银行开始对其运营管理模式进行首次变革,借鉴了工业企业管理模式后,建立了自身的运营管理模式,促进了商业银行运营体系的转变。当时,主要通过前后台的彼此独立以相互牵制,并且进行业务的后台集中管理,促进了商业银行高效作业,同时运营成本也得到了有效控制。随着信息科技的变革,商业银行不断依赖于信息技术,快速对自身的运营体系进行变革,以国外大型银行为例,他们纷纷引入了工业化作业方式的概念,实行了依赖于后台集中作业的运营管理体系,慢慢形成工业化运营的集约模式。而就我国当前的银行业运营管理模式来看,随着国内商业银行为了不断满足广大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我国商业银行在借鉴了国外商业银行的运营管理模式后,对自身业务流程和运营模式进行了系统性改造,比如后台集中授权、后台集中作业平台。但仍然存在着以下问题:第一,目前运营管理模式还不能完全满足银行的总体战略。我国各大商业银行的目标是期望在未来能够跻身国际前列的现代化商业银行。要想完成这一目标,必须在运营管理中有效消除一切不增值或负价值的活动,改善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比如业务流程不合理,虽然之前基于手工方式而形成的业务流程有效地降低了风险,但是复杂的业务流程使得商业银行的效率大大降低,影响了客户优质的服务体验。这些复杂的业务流程显然是银行运营中不增值的活动,既浪费了银行大量人力,也增加了运营成本。再比如业务分离不彻底,虽然部份银行已经实施前后台业务分离,成立后台集中作业平台处理一些业务。但由于系统不完善、人员能力有限、设备更新缓慢等因素影响,后台可以集中作业的业务较少,后台集中作业平台的功能也比较单一,处理能力也有所被限制,工作效率极其低下。这与国外商业银行的集中业务处理程度较高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集中作业处理程度还处于较低状态。所以说我国商业银行的前后台分离的程度低下也制约了商业银行的运营效率,影响了商业银行的战略发展。第二,目前的运营模式无法保证广大客户得到多样化的金融服务,而且目前的运营管理难以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需要。在同质化日益严重的金融市场,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是商业银行的发展目标。但是目前的运营体系存在着复杂的内部流程和不健全的内部管理指标,显然影响了银行为客户提供多样化产品,与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发展要求存在矛盾。虽然现在的金融产品日益增长,但是其交易规模、交易渠道和营销方式都增加了银行日常运营的难度。这些都需要银行对其自身的运营模式进行不断改革,使其能够适应广大客户对多样化金融产品的需要,使其能够快速有效地为广大客户提供金融产品服务。

二、商业银行运营管理理论基础

(一)商业银行运营管理基础理论。对于运营管理的定义,不同学者有不同定义,本文将运营管理定义为:企业通过对所要生产或服务进行系统性设计、运作以及改进,来达成将生产要素向特定产物转变的目的。因此,运营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实现企业的发展生产,不断改善其运营模式,实现规模经济。对于银行业,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有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表外创新业务等等。故而,商业银行的运营管理就是为了实现这些业务的顺畅运行以及不断的业务变革,从而实现银行的盈利。而商业银行为了实现这些业务的管理,必须要依赖于一套完整的运作体系,而一旦业务有所拓展,商业银行必须有与之相对应的运营体系。所以说,运营管理就是对银行各项业务能够稳健经营的后台支持,充分体现“大运营”的特征。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主要实行总分行体制,主要业务的正常运营依赖于营业网点。所以我国商业银行的运营管理就是对营业网点柜面工作的管理,包括对柜面业务流程以及柜面人员业务素质等方面的管理。为了实现营业网点的高效作业,我国商业银行的运营管理目标就是:以业务向后台集中为主体,对前、后台业务的运营模式进行设计,并随着业务的发展,不断地对运营体系进行改进,以保证各项业务安全、高效、符合监管标准的运作。其中,运营体系主要由柜面、后台的核心作业系统、组织结构、业务操作流程、制度规定、人员专业素质五部份组成。而银行运营管理就是对该运营体系进行管理,最大程度满足顾客基本金融需求,即安全、高效、合规的支付结算服务需求。(二)流程再造理论。业务流程再造属于流程管理的范畴,流程再造是指从根本上对业务流程进行再思考和再设计,从而实现业务运营的进一步安全、高效。对于银行业,我国商业银行应该注意的事项有:一是要求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着眼于业务实施的最终结果,一切以最终结果为导向,必要时为了实现产出的质的提升,一些复杂不利于业务顺畅推进的流程必须得到彻底更换;二是要求管理者时常分析本营业机构处理业务时的流程,时常思考怎样的业务流程才是最适合高效作业、高效产出的最终目标;三是要求实施者在流程改造的过程中必须时刻守住银行业合规的底线,一切以不触犯监管部门的法律法规为守则才是银行业实施流程再造的基本,否则将会造成风险的产生。

三、商业银行运营管理模式的改革方向及措施

篇2

【关键词】交通体系;运营管理;苏州

近20年来,为缓解日益严峻的交通堵塞状况,政府和人民的关注重点是道路交通,期望通过道路设施,尤其是高速公路、快速路等高等级交通设施的规划建设,来还清历史欠帐和平衡交通供需关系。我国许多城市斥巨资初步建成了“多层环路+放射”的快速路系统,对外交通也建成了发达完善的高速公路系统,但是城市交通堵塞问题是有增无减,交通公害反而日益成为比交通堵塞更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面对更趋复杂的城市交通供需矛盾,如何构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城市交通系统成为当前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苏州的交通枢纽体系

2010年以来,苏州的交通体系不断完善,更新500辆公交车、新增400辆出租车,积极推进公交优先工程;2010全年计划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97亿元,全力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市交通运输局将服务民生和不断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交通出行需求,作为交通运输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大力推进机关作风效能建设。按照公交优先三年发展计划,今年,市交通运输部门将加大车辆的提档升级力度,更新500辆公交车已正式投运,年底国III排放标准的公交车辆比例将达70%以上。同时,优化调整公交线网,新辟10条公交线路、1条公交快线;建成公交第五保养场一期工程、150个公交电子站牌和2个通道式巴士洗车点,开建3个公交枢纽站、5个公交首末站(停车场),更新55座公交候车亭;全市新增镇域公交3个,新增农村客运(公交)班线10条,新增农村客运(公交)车辆60辆;全面应用智能公交调度系统,科学安排班次,提高公交线路准班准点率,缩短候车时间,使市民出行更加快捷、安全、方便、舒适。出租车扩容工作也已全面展开,市区新增400辆出租车6月1日前全部上路,旨在进一步缓解市区“打的难”矛盾,适应世博期间客流刚性增长和城际铁路开通后的出行需求。2010年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包括六大方面:一是2011建成锡张高速公路,开建太仓港疏港高速公路,力争开建张家港疏港高速公路,做好苏嘉甬高速公路建设前期工作;二是做好京沪高速铁路、沪宁城际铁路后续配合工作,做好沪通铁路、沿江铁路、通苏嘉城际铁路前期配合工作,力争沪通铁路年内开工;三是推进苏虞张快速通道工程、高铁快速路建设及227省道相城段改造,以及312国道城区段改线等工程;四是加大港航船闸建设力度,建设沿江港口码头泊位16个,年内建成6个万吨级码头泊位;五是加快综合客货运输枢纽建设,建成苏州综合客运枢纽汽车客运站、苏州北门汽车客运站、昆山城北汽车客运站,开工建设苏州金阊新城汽车客运站;六是完善机场港口集疏运体系,整合机场客运班线,年内试点建设城市候机楼,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落实相关扶持政策,加快构建安全通畅的太仓港集疏运网络体系。

二、苏州交通枢纽运营管理体系发展策略

(1)向伦敦学习,优先建设集约和快速交通设施。伦敦交通系统的最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以轨道交通为核心的枢纽站多元交通方式换乘接驳体系功能的一体化。伦敦的一些重要铁路车站和地铁站几乎都建在一栋站舍内,而且出站就有公共汽车站或小汽车停车场。有1/3的地铁车站和小汽车停车场结合在一起。许多地铁车站设置在人流相当集中的大商店或办公楼底部,形成了十分方便的换乘体系。因此优先建设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为主的对外高速公路交通体系,优先建设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城市快速交通体系,一是能够全面促进苏州融入上海都市圈和苏锡常都市圈,二是减少市民小汽车和电动车的使用率,以公共交通为客运体系的主体。(2)提倡绿色出行,加强公民意识。绿色出行这种对环境影响最小的出行方式,能够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减少污染、益于健康、兼顾效率。轨交1号线万人试乘的最后一天,而拥有10个点的园区段也成为上下乘客最多的区域。再看轨交1号线周边986个机动车停车位、1659个非机动车停车位、20个公共自行车站点,52条公交线接驳各个站点。这些数字代表着苏州工业园区对绿色出行的大力支持,鼓励市民乘坐轨道交通,实现低碳出行。

随着各项措施的出台,苏州的公交枢纽体系也越来越完善,市民出行将会越来越便捷。建议多组织一些无车日活动、乘公交活动,唤醒市民节能出行的新思想,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件潜移默化的事,还需要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参 考 文 献

[1]刘世坚,叶效鹏.浅谈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问题[J].城市问题.2007

篇3

一、地产业运营组织系统的建设

运营组织系统的重构应该遵循以地产企业的战略目标为核心的原则,在组织结构设计上要做到“权责分明”“决策高效”。企业若想更快地对市场需求做出反应、取得速度优势,就必须建设一个高效运行的组织架构。目前,地产企业中比较典型组织系统结构有以下几种。

(一)投资监控型

采用典型的投资监控型组织结构的企业有地产龙头企业万科集团。其组织架构模式可由图1直观地看出。图1由图可见,企业整体的组织架构由集团控制层面和项目公司层面两部分组成。其中项目部处于整个价值链的前端,参与方向上的定位与设计工作,负责进行整体的方案设计和编制控制计划。这种组织架构下,集团控制层面负责战略定位、地区管理总部负责对分公司进行业务指导,而城市分公司为前线的执行者。同时,这种组织架构实现了对价值链前后两端的协调平衡,把过程控制和事后控制结合起来。

(二)项目监管型

采用典型的项目监管型组织结构的企业有龙湖地产公司。其组织架构模式可由图2直观地看出。图2由图可见,项目监管型组织结构实际上是一种矩阵式管理。集团控制层面中不设置副总职位,这直接把权力分散给了各项目负责人,而运营负责人仅在其中起到协助推进作用。项目负责人需要负责土地的开发、建筑材料采购、成本预算与控制、施工质量监督、以及营销等各个方面,专业成果在各部门把关后,都要上报项目负责人进行审核。

(三)项目操作型

项目操作型组织架构是一种较为传统的项目管理方式。其组织架构模式可由图3直观地看出。图3由图可见,项目操作型组织架构的部门设置较为简单,即在工程技术部内部自行组成分项目组,对各个施工现场进行监管和质量控制工作,此种结构对组织的层级建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利于专业人才的养成。目前,这种运营组织结构在我国地产行业中最为普遍。

二、地产业运营流程系统的建设

运营流程于房地产企业来讲,是各部门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血脉线”。企业运营流程系统模式要依据不同项目和不同企业的特性来具体制定。普遍意义上的运营流程系统包括指引大方向的战略流程、以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实操流程和直接用于工程现场的具体项目流程。为使地产企业的流程系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内在作用,企业必须着力建设三大流程系统体系。

(一)流程系统设计体系

流程系统的前期设计工作要遵循“规范性”“量化性”和“战略性”的原则。规范性是指流程的框架要明确,步骤与步骤之间要有完整的联结点,要不断对拟定流程进行梳理和可行性评估;对构成流程的每一步骤要制定严格的标准规范,对联结各步骤的接口也应进行流程上的规范;在下发的流程文件上,要配有结构清晰的流程图和步骤说明,要消除一切模棱两可的条文。量化性即用具体的绩效指标来衡量流程设计的科学与否。这里的绩效指标要依据企业总体的战略目标来制定。战略性即流程系统的设计应该体现企业宏观的、长期的发展战略目标,并随战略目标的改变而进行灵活的调整。

(二)流程系统的实操与评估体系

当流程系统进入到实践环节时,就必须致力于保证所设计的流程体系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内在作用。首先,要对相关执行者进行流程体系培训,讲解每个个体、每个环节应负的责任、应起到的作用,并进行实操技能培训。其次,要努力营造流程的权威感,这可以通过设置一套有奖有罚的流程实施评估制度,并建立流程实施评审小组来实现。

(三)流程系统完善体系

流程系统的实施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必须不断的依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企业战略方向上的调整而不断改进流程体系,使之最终与企业战略效益目标完全吻合。

三、地产业运营规范系统的建设

如果说运营流程系统是地产企业的血液,那么运营规范系统就是地产企业的脉络。运营规范系统包括管理制度和办法上的设计,其实质是探寻管理风险和管理效率上的平衡,既要求高效的信息传播速度,又要适当地下放权力,以分散风险。在运营规范系统的建设中,地产企业的战略定位,包括市场开发范围与规模以及宏观经营理念等是系统建设的灵魂所在。企业须预先进行对企业运营发展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综合分析评估,并做出相应的战略定位。随后,企业应依据既定的战略定位来设计具体的管理模式、组织层级、部门职能和管理权限、岗位职责、审批流程等。

总而言之,运营组织系统、运营流程系统和运营规范系统的构建都是一个动态的、持续优化的过程,要求企业发展战略部门根据外部市场环境和企业内部理念的变化及时对其作出调适,并定期进行系统的自检,以优化管理方法、突破管理瓶颈。这是后金融时代背景下企业想要创造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

作者:巴特西•哈帕斯 单位:新疆广汇实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张蒙蒙.基于服务型建造的建筑企业商业地产开发运营模式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2]李振海.临沂市万兴都商业地产项目策划运营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3.

[3]杜绪.广东食品集团信息化发展规划与实施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篇4

关键词:燃气企业;质量体系;质量安全;标准化;管理

Abstract: to strengthen the ISO9001 system construction, system authentication, standardize enterprise management, improve enterprise work efficiency; In the enterprise internal establish duty, orderly and effective management system, 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management level of enterprises, lower operating costs, to create greater enterprise benefit, be helpful for ga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nterprises.

Keywords: gas enterprise; Quality system; Quality security; Standardization;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在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加入了ISO认证的队伍。燃气经营企业作为一支特殊行业,在获得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后,如何做好质量管理水平的持续改进,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实现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增加顾客和其他相关方满意的机会,是企业非常关心的问题。2011年10月12日我公司一次性通过BSI英标管理体系认证(北京)有限公司的ISO9001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认证审核并如期取得了证书。在体系导入之前,我公司存在管理架构不完善,部门职责和权限不明确,部门之间沟通不畅、各自为政的现象。于是,我们导入ISO9001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优化公司的组织架构,形成完整的部门职责和岗位说明书,优化或重新设计公司的主要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制定公司的各项作业指导书,对公司的重大危险源进行有效控制。自2011年10月12日通过认证审核至今,历经近半年的实践,公司对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符合性、适宜性、有效性和贴近实际操作性有显著提高,调整并优化了公司的业务管理流程,促进人力资源优化整合,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节约了公司运营成本。

2.在ISO9001体系建设和通过认证后,实践中我们的主要做法及体会:

2.1强化领导作用,是体系建设的关键。

体系建设工作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它所运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以人、财、物为载体,因而合理配置这些资源,是一种领导行为。只有领导高度重视,亲自参与,从上而下,带动改革的决心,积极参与核心议题,不断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帮助克服遇到的障碍,协调组织结构、人员到位及资源投入,强化领导的核心作用,各种资源才能合理配置,认证工作才能顺利开展。由于我公司最高领导层对体系建设工作在思想上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一开始就成立了以副总经理为核心的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策划建立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全局工作。同时,还建立了以各业务部门、职能部门骨干为组员的认证工作小组,负责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各部门行政人员负责落实本部门质量体系运行过程中的各项目标和任务。从公司管理层到生产第一线,自上而下形成了强有力的组织体系,为ISO9001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认证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证。

2.2转变员工思想观念,是体系建设的前提。

为了保证体系建设工作有效进行,公司在转变全体员工思想观念上采用了“始于教育,终于教育”,坚持“思想观念”先行的原则,作为认证审核的工作前提。因而,我们将宣传教育贯穿于体系导入到认证审核整个过程,按照标准对不同层次人员的要求,因人施教,着重抓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2.2.1中层以上领导干部的培训。

为强化领导的作用,对高层管理者重点进行八项质量安全管理原则、管理职责条款培训,理解质量体系标准的精髓。牢固树立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和追求业绩的持续改进的思想观念,做好对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全面策划,制定质量方针,提出质量目标,落实职责,提供资源,并协调措施,检查绩效,组织改进。对中层干部重点进行新版标准知识、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以及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相关内容的培训。

2.2.2内审员培训。

我们从工程、客服、技术、行政、管网、营销、生产、安全、设计等各部门抽调了若干名业务技术骨干参加内审员培训班(我们的培训方—深圳康达信咨询管理公司),帮助他们熟悉质量体系标准条款的内涵和要求,理解标准在管理模式、内容、要求、方法和思想观念上的变化,掌握评价方法和控制要求,以及审核的技能和技巧,为公司开展认证工作培养了骨干力量。

2.2.3全员培训。

针对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对不同岗位的要求,采取由上而下、层层渗透的办法,对公司全员进行了ISO9001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相关的程序文件和本岗位应知应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作业指导书中相关内容的培训。对标准的基础知识,我们用一问一答的方法,编写了学习宣传资料,发到班组学习讨论,通过广泛和深入的宣传教育,帮助全体员工明确自己的责任,使他们在转换标准中起到生力军作用。

另外,利用班组学习会、生产业务会议等形式在全公司进行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有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在公司上下形成“学标准、用标准”的贯标氛围,使全体员工进一步转变观念,增强质量安全管理意识。同时,倡导问题意识、改进意识、创新意识,使员工树立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满足顾客要求的思想,以及持续改进和不断提高效率的思想,为实施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3建立完善的体系文件,是体系建设的基础。

建立文件化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不仅是认证审核的先决条件,而且是公司开展质量安全管理活动的依据。因此,我们公司在编写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文件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2.3.1从人力上大力支持,抽调了一批精通业务、生产工艺、质量监测、教育培训、设备工程等专业骨干,统一组织、分头编写、落实到人;

2.3.2从物力上大力支持,凡是编写过程中需要的资源,公司领导均给于提供;

2.3.3公司最高管理者依据ISO9001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要求,结合企业宗旨,以增强顾客满意为目的,精心策划,制订出可持续改进的质量方针和目标;

2.3.4在编写文件过程中,公司领导组织编写人员进行专题学习,对需要保存、修改和增加程序文件的内容做到统一思想,统一认识,严格按照以下6个方面文件编写要求来进行:

篇5

关键词: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模式;服务品质;体育消费

中图分类号:G81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813(2015)10(b)-0206-02

1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解决温饱之后,人们越来越关注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而体育事业蓬勃的发展正印证了人们对自我精神追求的需求,而大型体育场馆作为城市中的一种标志,其作用不单单是为了举办几场大型体育赛事与商业表演,其初衷在于丰富人们的体育生活,增强人们体质,“民强则国强”。但我国大型体育场馆在利用方面仍然存在大段的空白,究其原因在于人们对场馆的价格、基础设施、服务品质、运营管理模式等等多面的要求不能满足自身的需求,而这正是影响人们进行体育消费的关键因素。如何更好的利用大型体育场馆,发挥出其功能,达到物尽其用的效果,不仅成为了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也是目前国家急需解决的一个难题。而场馆的运营管理模式恰恰是场馆物尽其用过程中的一个关键要素。

2我国大型体育场馆的运营现状

2.1我国大型体育场馆的性质

我国大型体育体育场馆的性质以事业单位为主,所以其运营受制于场馆性质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场馆的运营管理模式。由于场馆归属于体育部门的领导与管理之下,缺少自主经营权,出工不出力的现象较为普遍,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在中央要求大力发展体育的总方针下,改变原有的事业单位性质,实现资本化,市场化的运作模式是未来的趋势所在,未来体育场馆的改变将值得期待。

2.2我国大型体育场馆的分类

目前场馆的分类主要分为营利性的体育场馆与公益性的体育场馆,由于他们的作用不同,面对不同的体育消费群体,即使是公益性的体育场馆仍然能够影响到人们的体育消费,如人们在参加体育活动时要添置合适的运动装备,了解运动的规则,熟悉场馆的配置,这些都是体育场馆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动力因素。相对于营利性的体育场馆,我国大型体育场馆的利用就显得明显不足了,造成这种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2.3我国大型体育场馆的资本来源

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主要由政府出资,但是由于其场馆规模巨大,场地设施等维护费用较高,人们很少前来消费,这使得场馆的后续维护捉襟见肘。虽然有一部大型体育赛事与商业演出的收入来弥补场馆的运营开销,但仍然是杯水车薪,距建馆的真正目的与意义相去甚远。如何注入新鲜血液,增加场馆收入,实现场馆合理利用的目的成为了一大难题,但是如前所述,前景可勘。

3我国大型体育场馆存在的问题

3.1资本匮乏与场馆利用率低下

我国大型体育场馆基本都是由国家出资建设而成,其产权归国家所有,少有外部流入,“就像一湾水,缺少了流动,不进亦不出”缺少了市场资本的注入,仅仅依靠政府的财政划拨与有限的自主经营收入,使得场馆长年入不敷出。场馆的经济效益太低,员工积极性难以提高,在运营过程中大量的维修与养护资金不足加速了基础设施的陈旧程度。大型体育场馆,由于其规模大,往往承担着大型体育赛事活动的任务,相对于私人租赁而言费用太高,自然使得场馆的利用局限于大型体育与文体活动。就其开放程度而言,似乎仅是1年中的几场大型活动而已,其余时间都闲置下来,使得其使用的模式显得单一,这种传统理念制约着大型体育场馆的发展。

3.2经营理念落后

我国大多数大型体育场馆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不敢尝试新的运营模式,受保守观念的影响,往往采取保守的行为,没有主动去争取顾客,开创新的市场,对于外国的一些新的项目与先进的管理方法采取审慎的态度,害怕失败,只是等待顾客上门。陈旧落后的经营模式,管理着场馆的运作,没能考虑场馆的自身特点、功能特色、周边顾客的消费水平,历经数载也未见成效,最后选择了维持现状,举步不前。新的思想不被接受,新的理念不被执行,新的器械不被引进,创新成为了横亘在大型体育场馆面前的拦路虎。

3.3管理模式陈旧

大多数大型体育场馆仍然按照上行下效的思维模式,以权管人,行政模式化现象严重,即使顾客不来也不影响他们的职位薪资。开水煮成蛙,慢慢习惯了成为了一种既定的管理模式,使得场馆被利用与不利用显得与己无关紧要。在人员的配置上缺少了有效的鼓励与奖惩机制,调动不了场馆管理人员与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偏离场馆运营的出发点。日积月累重复着机械的工作使人心生疲惫,无优良管理模式的引进,照抄照搬国内过去的运营模式,即便尝试引进亦仅是蜻蜓点水难得要义,实行几日便草草收场,无疾而终。所有的这些诟病仍需场馆管理体制的改革来解放人们的思想,激发人们的创造活力。

3.4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由于场馆的管理体系庞大,加之大多数大型体育场馆属于国有性质使得人员超编的显现较为严重,工作人员不少,真正干工作的人少,服务品质极其低下,这造成了顾客前来消费产生期望落差。同时由于管理场馆的人员有一很大一部分人之前从事的便是体育方面的工作或事业,但是知识结构单一,缺少有效的人才配置机制,限制了场馆的经营管理与长远的发展,这势必会影响场馆的服务品质,没有好的服务就无法满足顾客的需求,最终使得顾客满意度偏低,即便硬件设施再好也难以吸引顾客前来消费,还造成了场馆形象的贬值。所以只有优质的服务品质与有效的人员配置才是场馆创收的关键,当然不乏其他因素的影响,但仍可以预见这两个因素是场馆现在乃至今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本性因素。

4我国大型体育场馆未来的发展趋势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2020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申办,都反映出我国在体育事业的发展上,国家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要改变过去的“维稳、持续、保守”的经营管理理念,就要实现“大胆、突破、勇于尝试”的先进理念,与过去陈旧的经营模式对比,吸取精华去除糟粕,实现体育场馆经营的人性化、多元化、灵活化的管理经营模式。

4.1经营理念的私人化

体育消费存在着不同的消费群体,由于人们处在不同的社会阶层决定了人们经济水平的差异,根据不同人群对体育消费的需求不同,制定不同的经营模式,一是可以使得不同人群都可以来大型体育场馆锻炼身体,实现社会的公平;二是可以使体育场馆的更容易被人们接受与认知,提高场馆的利用率,同时也可以启到很好的宣传作用;三是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体育消费需求,提升顾客的满意度,让顾客进行体育场馆的再消费,从而形成良性长效的经营模式。根据人们的需要为顾客制定合理的健身计划,如“私人订制塑性体计划”,为顾客制定合理的膳食搭配来满足顾客的营养需求,实现强壮的体魄,饱满的精神面貌,这样才能赢得顾客的认可,增加体育消费的水平,同时也可以影响潜在的消费群体,增加场馆的知名度。

4.2经营资本的多元化

场馆的资本组成过于单一使得场馆的管理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阻碍了场馆的发展,注入新鲜资本,重组场馆的资本结构,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引入市场活力,增强创新意识,来为大型体育场馆的发展献出良计佳策,实现场馆营收的不断增长,为日后的长远发展积累资本。

4.3场馆服务人性化

场馆的服务可谓场馆运营过程中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一个好的服务态度可以赢得他人的认可,就如同一个企业的信誉为企业的生命一般。要提升场馆的服务品质,就要充分考虑到体育锻炼人们的需求,针对不同的人群要制定合理的保障措施,如针对一些特殊人群,建立盲人通道,残疾人座椅、受骗窗口、服务通道与应急机制等。服务的人性化必然体现在细节上,场馆的设置要考虑到“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经营理念,只有品质的服务,才会有更多的体育消费人群,才会有场馆的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天朗.体育经营管理——理论与实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王刚.关于公共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和引入BOT投资方式的探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3):24-26.

[3]倪刚.BOT融资方式参与体育场馆建设的实用性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2):11-14.

[4]韩开成.大型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4):26-28.

篇6

关键词:高速公路;运营体制;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U412.36+6 文献标识码:A1 我国高速公路运营体制管理的现状分析

我国高速公路起步晚,又缺少管理经验,对高速公路管理一直处在探索之中,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管理模式。虽然说,改革开放为中国公路的发展提供了加速度,但随着公路事业的飞速发展,公路管理体制的框架开始显现出不协调。所以我们要通过现行各种管理模式的对比,通过对现状的勾勒和对问题的思考,引起广大人们对深度改革的关注和探讨。群策群力,是完善改革思路、系统改革模式的最佳途径。科学而合理地重新架构公路管理体制是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必然选择,那么,如何重新调整目前的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已成了公路人当前关注的焦点。因此,我们需要对公路管理职能的问题进行正确定位:建立什么样的公路管理体制结构才能系统地解决我们当前面临的问题。因此我们应充分了解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含义,正确定位我们的公路管理职能,认真研究管理制度和法律制度,从而选择适当的组织模式。总而言之,当前我国公路运营体制的管理经过近几年的摸索,借鉴国外高速公路管理的做法,依据《公路法》,建立高速公路企业化经营管理体制是符合实际的,有利于公路事业的发展,而且条件已经成熟,现阶段公路管理体制的特点也随着高等级公路管理的专业化,高等级公路、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县乡公路三者的管理逐步分开。经历了若干年的体制变革,公路管理基本演变为“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体制模式,同时在省市区,国省道管理模式并存的格局也基本形成。所以长期以来的体制改革再次成为热点,有些地方不放,不些地方在回收,反反复复似乎依然是老问题的重复,今后的路如何走,我们陷入了更加深刻的思考当中。

2 当前存在的问题

高速公路组织管理体制由组织“运作目标、职能配置、机构设置、运行机制”四大要素构成。相应地,高速公路管理体制也由此构成。从功能上讲,高速公路管理体制是高速公路管理工作的载体,是高速公路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制度保证。当前,高速公路管理体制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究其根源很大程度上是由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职能配置不健全、运行机制不完善等体制因素造成的。

2.1 机构设置不够合理,交通政令难以畅通

确保交通政令畅通是高速公路管理健康高效运转的前提与基础。但是,在个别高速公路上市公司、独资和合资的经营企业以及一些高速公路集团公司中却存在接受交通行业管理的意识淡漠,对行业法规和技术标准执行不够积极和主动,甚至损害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情况。

2.2 职能配置不够健全,公众出行利益受损

高速公路经营领域属于“市场失灵”范畴。在经济本质上,高速公路产业是一个不完全竞争市场,具有较为明显的自然垄断性。在这种自然垄断的市场结构下,由于同一方向路段供给的稀缺性,使得高速公路经营者可能凭借垄断经营的强势地位损害消费者的利益,甚至置公共利益于不顾,片面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2.3 运行机构不完善,导致公路建设出现问题。

2.4 路政执法主体不合法

《公路法》规定,只有交通主管部门或其设立的公路管理机构才具备路政执法主体资格。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绝大部分省份都没有完成路政委派工作,因此形成了前面所提到的多种路政管理模式,导致许多高速公路的路政执法主体和路政执法人员的身份不合法。而且目前大量的高速公路公司是由企业来负责经营管理,这些经营企业显然不具备路政执法主体资格,作为企业编制的路政人员也不符合路政执法身份,导致行政执法主体严重错位。

2.5 执法标识、执法程序、文书制作不统一

例如有的交通系统内部执法人员以及分管执法工作的领导都不认识自己队伍的标志标识,使路政执法的严肃性和规范性受到严重影响。

3 采取措施

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高速公路管理体制建设对于我国高速公路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高速公路管理体制各异,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直接影响到高速公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实现。因此,在遵循一定原则的基础上,明确我国高速公路管理体制建设的总体思路和目标,采取具体措施以推进高速公路运营体制的管理。因此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交通事业的高速发展要求公路管理体制进行必要的改革,因此要建立健全规范、科学、精简、高效的高速公路管理体系和模式。

3.1 健全高速公路法规体制,建立强有力的执法手段

高速公路管理相对于一般公路管理,具有内容复杂、专业性强等特点,更需着重加强高速公路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通过加快高速公路立法工作,既是我国高速公路获得良性发展的保障,又利于实现高速公路管理的有法可依,也是建立健全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的前提和基础。

3.2 制定高速公路收费标准,根据现有的经验数据测算,得出拟执行的收费标准,从而保证政府制定的高速公路收费标准的科学性、公平性和合理性。

3.3 加大收费稽查力度,加强人员管理

加大收费稽查力度对促进收费工作的开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不断提高各种监控和稽查手段,杜绝各类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

3.4 以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确保高速公路公益属性,推动了全省高速公路事业的快速发展。并按照集中统一、依法监管的原则,不断强化法律赋予的职能,全面提升对高速公路集中统一管理的能力。

3.5 总之,以规范化的管理构建高效有序的运行管理机制,提升了全局的整体管理服务水平。首先,我们需要抓住“制定行业标准、提供指导服务、加强监督检查、实地考核评比”四个环节,逐步形成独具行业特色的管理体系;其次,还需要建立规范化管理体系,完善目标考核,建立公平合理、定量定性结合、激励约束并存、绩效分配挂钩的科学绩效考核体系,形成统一管理制度、统一考核标准的一体化运营体系。建立服务质量监督评价体系,委托第三方中介机构进行高速公路顾客满意度测评,寻找自身运营管理不足,持续推进整体运营水平的提高。

结束语

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得好坏,是决定高速公路能否高速运行的关键。我国高速公路是伴随着改革开改的坚强脚步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而发展和壮大起来的。然而新形势下构筑一种新的管理体制,涉及方方面面,问题相当复杂,且需要一个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的过程。所以在新的形式下,我们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进取,总结实践经验,遵循高速公路层层面面的原则基础,并最终明确我国高速公路管理体制建设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从而为完善高速公路运营的管理体制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葛树森.我国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体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8).

[2]罗帆,李龙,朱新艳.我国高速公路公司品牌现状的调查分析[J].交通企业管理.2004(02).

[3]谢强,丁红林.委托管理在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中的应用及推广设想[J].交通企业管理.2006(10).

篇7

关键词:高速公路 安全管理 安全文化 涉路安全体系

当前,随着我国高速公路事业得到蓬勃发展,特别是高速公路网的形成,其安全管理的广度、深度、难度都在日渐增大。安徽省高速公路控股集团池州管理处管辖G50沪渝高速池州段、S27安东高速和G35济广高速池州段,总里程162公里。路段内高边坡、特大桥、长大隧道众多,管养难度大,安全管理的任务也因此更重。管理处自2006年11月份组建运行以来,始络将安全管理工作视为头等大事,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安全态势持续健康平稳;自2007年始,连续5年被池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市级“安全生产先进单位”;2011年度成为安徽省首批“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命名单位。回顾多年来取得的安全绩效,值得总结和探讨的地方很多,笔者深有感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重加强:

1.建设安全文化,提高安全本质水平

安全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文化建设也是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实现企业本质安全的重要途径。结合营运安全管理实际,将企业发展愿景和安全管理的理念、取向渗透到营运管理的各个环节,以员工为本、以发展为基、以安全为重,通过培育理念文化、完善制度文化、打造视听文化、创新管理文化、丰富载体文化,使职工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安全教育。通过多方位、多角度的系列活动,面向社会、面向员工、面向司乘、面向沿线群众,大力传播安全文化知识、安全法律法规,推进安全文化、安全理念、安全法律和安全知识的深植、固化,强夯本质安全。

2.加大安全设施的投入,提高安全管理绩效

为保障车辆安全行驶,加强对高速公路护栏、桥梁护栏、隔离设施、防眩设施、视线诱导设施、照明设施及交通标志、标线等安全附属设施的管理及维护,确保完好率;在长大隧道、长大纵坡、转弯路段、事故多发点增设减速震荡标线、安全行车标志牌、太阳能爆闪灯,隧道入口反光标牌,以警示驾驶人员安全行车。此外,还修建方便冬季司乘防滑自救的储料池,改造桥头跳车和桥面伸缩缝,完善隧道照明系统、扩建隧道消防蓄水池,新增隧道区上下行互通线,不断完善道路硬件设施建设,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在冰雪等恶劣天气发生时,不计成本,利用科技力量、机械力量,快速进行道路抗雪除冰工作,全力改善不利路况,预防重特大事故发生,提高安全管理率。

3.重视特殊天气、特别路段的安全管理工作

大雨、大雾、大风、大雪、雷电、冰冻等恶劣气候对高速公路安全畅通影响巨大,极易发生恶性生产安全事故。因此,一要信息互通、报告及时。相邻经营单位要密切配合,共同防范;一旦出现恶劣天气,科学安排警力提供第一手资料。二要强化管控、多措并举。通过就近分流以及路况实时信息等方式及时疏散因雾雪等恶劣天气造成的大量车辆滞留;对恶劣天气下重点路段和危险区域进行巡查;三要根据天气对道路影响程度,适时采取间断放行、控制车速、分流车辆和封闭高速公路的交通管制措施,严管大型客车、“三超”车、运输危险化学品等车辆。四要强化协作、配合到位。通过各负其职,层层联动,做到调度有序、快速救援、及时处置,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的伤亡和财产损失。

4.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健全应急处置机制

首先强化应急预案管理。对重大危险源和重点工作岗位都有专项应急预案或现场处置方案,应急预案的制定要有相关的专家参与,提高科学性和合理性;其次,落实应急预案演练。要建立应急演练制度,以演带练,做到快速响应、快速救援、快速处置;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修订预案、完善应急措施。三是加强应急救援保障体系建设。做好应急装备、物资的储备,并做好日常维护管理,并视需要购置相应的应急救援技术装备;加强人员应急培训,提高各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的应急意识和应急能力。最后,进一步完善联动机制,对雾、冰、雪等自然灾害或安全事故,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充分发挥联动机制一体化的优越性,共同应对、共同防范。

5.做好事前防范工作,杜绝安全隐患

安全预防是管理上的最大效益。牢固树立预防为主、预防在先的意识,由注重事后查处向注重事前防范转变,由事后的被动经验管理向事前主动预防管理转变,由被动整改向主动抓管理、抓基层、抓基础转变,切实推动安全管理工作重点下移、关口前移,加强事前防范,提高工作的前瞻性。首先,抓源头防范,从落实责任、健全机制、强化措施入手,严把源头关,切实做好各项预防工作,从源头上消除事故隐患;其次,抓过程管控,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融入到日常营运管理工作当中,把握安全生产的进度,针对出现的安全管理问题开展全面的评估,并使其常态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确保安全生产“可控、在控和能控”;最后,抓重大危险源控制,加强对关键环节、重点部位、重点设备及重大危险源等专项排查及整改工作,杜绝安全事故隐患。

6.积极探索实践,构建安全共管体系

针对高速公路营运安全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要不断探索高速公路安全管理模式。建立路警、路地、路养安全共管和应急联动机制,充分发挥了交警、路政、消防、医疗、养护、施救、地方政府等各方合力,促进安全共管体系不断在探索中完善;聘请沿线乡镇分管负责人为路段长,建立“路地共管”安全网络,延伸高速公路安全监管网络,及时化解了高速公路营运管理和沿线群众生产生活之间的矛盾;拓展跨区域性管理协作渠道,与相邻高速经营单位签订了涉及运营管理、安全管控等合作协议,全面提高道路运营管控能力,确保相邻路段的安全有序;深化与高速交警、高速路政、路段养护、清障施救的“五方联动”应急工作机制,坚持信息资源共享,长期开展勤务联动,增强预警演练和培训,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优势,打造“平安高速”。

7.运用信息技术,提升高速公路安全管理体系的信息化水平

篇8

[关键词]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TN9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3-0034-01

0 引言

近年来,国家根据《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相关要求,提出城市污水处理厂要实现稳定化、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城市污水处理厂在运营中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城市污水处理技术落后,缺少专业的技术人才、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不完善对污泥处置不当等。下面对污水厂运营管理工作的问题进行分析。

1 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水质管理

1.1 水质管理的目标

污水处理厂在进行生产质量的管理时不仅仅只是对出水水质的监测化验与记录,还应该分析参数根据环境情况而变化的原因,同时,污水处理厂的水质管理里还要求摸索出水质变化的规律以及实验和研究水质的可生化性,寻找出提升COD、TP等指标的去除率和水质的可生化性的有效操作方式,最后还要统计出水量并及时的汇总上报。

1.2 水质管理的策略

污水处理厂的水质管理包括水质正常时的管理和水质异常时的管理。当水质正常时水质的管理主要是针对水量状况、污泥状况以及空气状况这三个主要方面进行,同时出水的相关参数的检测化验也要按照原来的检测计划继续进行检测并及时做好记录和分析其变化情况;在仔细的排查找到发生异常情况的原因后,技术人员一定要按照操作规程来采取措施或启动异常情况应急预案,进而确保微生物的状态一直保持良好状态且出水水质符合标准。

2 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系统的运行操作管理

2.1 污水处理系统的运行操作管理目标

污水处理系统的运行操作管理的首要目标就是要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同时要求操作人员和技术人员熟知系统运行的紧急情况处理手册,为了降低系统的运行成本,还要尽努力在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减少能量的消耗,通过对污水处理系统的改进,以及加强对操作人员的综合素|的提高,确保操作人员在污水处理系统运行时的人生安全和身体健康。

2.2 污水处理系统的运行操作管理策略。

改善生产车间环境以及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培训。对于在职人员也要不定期的进行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异常状况的仿真演习,使得操作人员提升处理异常情况的能力。制作系统操作指导文件。污水处理厂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分专业对污水处理系统编制操作维修指导手册,并组织员工进行指导手册的培训。同时还要定期根据生产车间的实际情况对指导手册进行更新和完善,使得其真正地能给员工的操作予以科学合理的指导。

3 污水处理厂的设备与资产的管理

3.1 污水处理厂的设备及资金管理目标

污水处理厂的设备管理目标主要表现在:确保污水处理设备、仪表以及构筑物的完整性和良好运作,当设备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故障时,技术人员能够及时地进行维修和处理,确保污水处理系统的正常运转。严格执行预算管理制度确保污水处理系统维护成本符合预算标准。

3.2 污水处理厂的设备及资金管理策略。

(1)应用专业的培训以及生产车间现场讲解的方式,使得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充分的理解污水处理设备的工作机制以及原理,并掌握设备的维修管理和系统的操作运行要求以避免不当操作。同时组织一支由专业人员构成的设备维修小组。

(2)在生产车间及各个设备的醒目处张贴设备日常维护工作的内容和要求,方便设备操作人员和技术人员对设备进行日常维护工作。

4 污水处理厂的检测与化验管理

4.1 污水处理厂的检测与化验管理目标

对于污水处理厂来说,它的检测与化验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是因为通过检测和化验可以有效而又准确地得到污水处理厂的适时运行状态参数。而对于污水处理厂的检测和化验的管理就是要使得该项工作开展的正规化,以确保污水处理系统的正常运行同时也能保证化验员以及操作人员的职业健康和工作的安全。

4.2 污水处理厂的检测与化验管理策略

(1)化验员在进行日常化验和分析时要严格按照指导书上的科学分析方法并对化验分析结果负责。

(2)进行化验的工作人员必须具有相应的上岗证书,同时污水处理厂也要定期的培训化验员以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确保检测化验结果的公信力。

(3)化验员要对每天的检测结果进行记录并上报给上级部门,同时还要对每个月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绘制示意图。

5 污水处理厂的职工健康和安全环境的管理

5.1 污水处理厂的职工健康和安全环境的管理目标

对于污水处理厂来说职工健康和安全环境的管理目标主要体现在:尽量避免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重大火灾事故以及因不符合规定的误操作造成的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同时科学合理地防止职业病的发生。

5.2 污水处理厂的职工健康和安全环境的管理策略

首先,污水处理厂要确定职工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过程,在运行过程中使用“PDCA”的管理办法。其次,严格遵守国家相关的管理法律法规,污水处理厂在做好各项健康安全环保工作后都要有相应的记录,在药品库和各个危险区域一定要有醒目的警示标准和各种

结束语

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只有把污水处理厂的运行和管理结合起来,做好污水的防治工作,让污水体系安全可靠、长期稳定的运行,才能很好的改善环境质量的同时发展地区经济可持续化,为国家治理水污染做出有益贡献。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要根据城市情况而定,才能有效的改善水环境问题,从而保证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有效提高,并促进我国城市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广垠;张倬玮;李志丽.A~2/O工艺用于北方某污水处理厂的管理改造[J].中国给水排水,2016,6(12):112―126.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