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27 10:40:5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农业科技,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英文名称:Wenzhou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温州市农科院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浙江省温州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16开
国际刊号:
国内刊号: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59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英文名称: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宁德市农科所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福建省福安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16开
国际刊号:
国内刊号: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9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形势;对策;长远性
近二十年来,现行农业科技推广在农业技术扩散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促进了我国农业的长足发展,然而,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原有的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的很多弊端日益暴露,严重影响农业科技成果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1当今农业科技推广存在的问题
1.1政府的农业科技推广体制转轨滞后,运行机制与市场要求不相适应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农技推广体系,其运行机制都是按照计划的模式建立起来的,选择什么项目推广,推广范围多大,主要表现为政府行为,不能适应市场化发展要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的微观主体,生产经营什么,选择什么技术,理应成为农户自己的权力,而行政式推广方式,剥夺了农户作为市场主体的权力,使农民只能被动地接受推广技术,造成推广效率低下。
1.2推广主体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沟通,弱化了农户应用科技的积极性及主动性
由于科技供给系统与应用系统之间缺乏足够的信息交流,农业科研成果与农业生产者实际经济利益脱节问题突出,使农业科技研究、推广和应用主体都缺乏积极性。其表现:一是农业科研教育推广部门联系松散,政出多门,形不成强大的合力,科研单位长期处在传统的科研管理模式中,立题、科研、试验、鉴定、申报成果,这种管理模式,与推广部门没有直接联系,使一大部分科研项目变成了以获奖为研究目的,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之需要,真正先进实用的科技成果不多,造成大量农业科研成果的无效供给。而对于农业推广部门来说,不了解农业科研进展情况,所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没有列入科研计划的正规途径,由于没有顺畅的技术来源,对于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户而言,往往需要的技术得不到,得到的技术又不需要,造成供求矛盾。二是农协组织、企业与农业科研、教育、推广部门的关系问题,目前农协组织及一些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已经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生力军,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术指导服务,在档次、规模上很难适应农户的需求。
1.3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与农业生产脱节
由于我国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农业科技体制、运行机制是农业科研机构只管科学研究,很少考虑研究成果如何推广应用、应用后会产生多大的效益等问题。加之政府倡导科学决策及受某种意义上的科学主义甚至泛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学者的建议往往成为决策的依据。这突出地表现在中国农业科技研究项目均是在专家的参与下制定的,他们往往把自己的见解、观点带进决策中,研究的优先领域实际上是由专家而定。专家则偏好“高、精、尖”研究项目,往往忽视实用技术研究项目,导致农业科技研究与农业生产实际相脱节,一方面大量的“高、精、尖”研究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另一方面则是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实用技术供给严重不足。同时,大学与研究机构把论文与获奖作为晋升与发展的主要考核指标,从制度安排上诱导科研人员去选择“高、精、尖”研究项目,这也是农业科技研究脱离生产实际的原因之一。各级各类农业学校虽然一直在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在实际教学当中却以理论为主,特别是农业高等院校的教师既有教学任务又有科研压力,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深入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去做深入的调查研究,上课时只能照本宣科,最好也就是介绍一些本领域的研究动态而已,至于如何掌握一些实用技术,多数教师自己心中也没底,而且对动手操作一类的实用技术不屑一顾,这样必然导致农业教育与生产实际相脱节。此外,在现行体制下,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自主性很小,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科技推广部门推广什么样的新技术不是由这些部门在调研的基础上来确定的,而是由政府决策,但政府的驱动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与偏差,造成所推广的技术与农户生产需要的技术不一致;二是由于现有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特别是基层推广人员还不具备综合的知识与技能,难以自主提供综合的技术服务;三是农业技术推广应当是应用研究的继续和延伸,但是受到人员素质、科研手段方面的限制,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自主研究难以展开。这种状况势必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与生产实际相脱节。
1.4以推广“科技”为中心,而不是以对农户的推广教育为中心
由于缺乏诱导和激励机制,推广人员的推广结果,往往与其利益并不挂钩,使推广部门及推广人员在方法上只注重“推”,忽略对农户的推广教育,致使推广人员与农户之间缺乏有效信息沟通,使推广工作陷入被动状态。
2完善农业科技推广的对策建议
2.1优化推广资源
农业科技推广是科技兴农的基础工程,以公益性为主,必须依靠财政投入支持。各级政府每年财政用于农业、科技、村建等方面的投入,要拿出相当一部分用于补助农业科技推广。要通过现有的农业干部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村科技函授学校等,广泛开展不同层次的农业学历教育;要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依托,加强对农民的实用技术推广,大力推广绿色证书制度,帮助每个农村劳动力掌握1~2门现代先进种养技术,全面提高乡、村干部和农民接受农业科技教育的程度。
2.2加强农业技术的熟化和规范
确定推广的农业技术除了先进性外,还必须具有成熟性,以保证技术应用后效果的稳定。农业生产受气候和地理条件的严重制约,因此,农业技术不仅一定要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也要适应当地的耕作制度。为此,在新技术推广前一定要先进行小范围的实验,结合当地实际条件进行改进,提高其成熟度。为了使广大农民尽快应用新技术,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应该结合当地条件,对所推广的技术和技术体系制定出通俗易懂的操作规程。这应该是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2.3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完善多层次、多元化推广体系
国家应制定相应政策,从制度上,保障农业科技推广的正常运行。目前,适应市场要求的,以政府农技推广部门为主体,农业科研、教育,农协组织,公司或企业共同参与的农技推广体系已经形成,并初具规模,各地要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的推广模式,或多种模式,实行政府行为、科技行为与农民行为相结合,科学研究、技术推广与生产需求相结合。政府部门的推广体系,要转变观念,改变等任务、靠项目、要经费的做法,主动适应市场,从而促进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2.4实行分类推广,建立一个分工明确、竞争有序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鉴于农业技术的特殊性,必须进行明确的、系统的、科学的分类,对于不同类型的农业技术,由不同的推广组织进行承担。对于需求弹性比较大的农产品,可由生产者或企业出资进行推广;对于弹性比较小,又涉及国计民生的农产品的生产技术,必须由政府进行承担。
2.5加强各推广体系之间的协作与联系
农业科技推广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需要各部门齐心协力,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鉴于目前形成的多元化的推广体系,必须由政府去协调和统筹管理,改变目前的政出多门,联系松散,甚至脱节的现象。可设立推广委员会或联络办公室,由从事科研、教学、推广、农民、企业有关人员代表组成,加强联系,建立正常的双向沟通渠道,形成以各种利益为纽带的联合体。
3致谢
本论文设计在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业已完成,从课题选择到具体的写作过程,无不凝聚着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在我的毕业论文写作期间,老师为我提供了种种专业知识上的指导和一些富于创造性的建议,没有这样的帮助和关怀,我不会这么顺利的完成毕业论文。在此向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临近毕业之际,我还要借此机会向在这四年中给予了我帮助和指导的所有老师表示由衷的谢意,感谢他们四年来的辛勤栽培。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各位任课老师认真负责,在他们的悉心帮助和支持下,我能够很好的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并在设计中得以体现,顺利完成毕业论文。
同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还参考了有关的书籍和论文,在这里一并向有关的作者表示谢意。
我还要感谢同组的各位同学,在毕业设计的这段时间里,你们给了我很多的启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对于你们帮助和支持,在此我表示深深地感谢。
参考文献
[1]张玉珍,尹振君.关于农技推广队伍现状的调查及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07(1).
[2]赵映峰,易超峰,郝新远.浅谈新形势下的农技推广工作[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24).
英文名称: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主管单位:内蒙古农牧业科院
主办单位:内蒙古农业科学院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呼和浩特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7-0907
国内刊号:15-1114/S
邮发代号:16-70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3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中科双效期刊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英文名称:Yunna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主管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云南省昆明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0-0488
国内刊号:53-1042/S
邮发代号:64-4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2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主要栏目
■ 农业基础科学
■ 农艺学
■ 园艺学
■ 植物护理学
■ 农业科学
■ 农业工程学
■ 资源与环境科学
■ 动物科学
■ 食品科学
■ 农村经济学
投稿要求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1.语言标准。为了准确地传递信息,农业科技英语要求作者注重客观的描述、事实或逻辑定义的判断,避免使用含糊、无意义的词语语言阐述事实。这与寻求格调高雅或宣泄个人情绪或作者倾向的文学语言不同。
2.客观、严谨。农业科技英语被用来阐述事实、概念和原理,并解释自然现象。它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客观性,一般用来描述科学的过程、特点和事物发展的原理、科研的新发现和新成果。这样的语言是科学推理和计算所需的结构。
二、农业科技英语的翻译难点
农业科技英语的这些特点给它的翻译带来了很多困难,导致译文含糊不清,甚至错误的现象很普遍。以前对其翻译的研究多停留在句子和术语的翻译上,认为只要把术语看懂了就能翻译准确,而没有去挖掘深层次的原因,从而使很多人认为农业科技英语的翻译是一件很头疼的工作。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译者的知识结构
在农业科技英语翻译过程中,最难的部分是科技术语,虽然术语在整个文献当中所占的比例通常只占5%—10%左右,但这些术语的翻译往往影响到整篇译文的质量。因此,对原文文献的理解可以帮助译者节省时间,避免语言含糊不清而导致误解。这就要求译者最好是既有良好的语言功底又有全面的专业知识,而这样的译者目前仍然比较短缺。因此在翻译时可能会出现下面的问题。例如,Environmental-friendlyagriculture被译成“对环境友好的农业”,而实际意义是“生态农业”。
(二)词汇多重含义
英语词汇的一个典型特征是多义词,从一个环境到另一个或上下文特定的术语,其含义各不相同。而很多词汇在农业科技英语的技术文本中的意义往往和普通词义有所不同。例如,“container”这个词通常使用的含义是“盒子,瓶子等,其中一些被保留,等等”,可译为“容器”,它在运输货物时则被翻译为“集装箱”,这就为翻译造成了困难。
(三)词汇空缺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语言反映了文化。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很多新鲜的词汇。很多具有很强的中国特色的词汇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一些表达独特的民族特色的中国词汇在其他语言无法找到其对应的单词。例如,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的“三农问题”。这些特征词都很难找到适宜英文单词。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这是很容易出现的词汇间隙,增加了农业科技英语翻译的难度。
三、农业科技英语的翻译技巧
农业科技英语主要关注的是描述一个过程或现象、澄清的原理,或传递信息。此外,非语言表达,如图形、符号和公式,往往用以弥补语言表达的不足。(张迎梅,2011)因此,根据农业科技英语的这些特点,提出以下翻译技巧。
(一)使用大量的被动句
使用被动语态是农业科技英语的写作传统。被动句通常比主动句更短,更简洁。因为科学家们对行动和事实更感兴趣而不是动作的发出者,动作的发出者大多数情况下被忽略。使用被动语态,确保实现更清晰的意义和更简洁的结构。采用被动语态倾向于传达客观的信息,而这种信息,可在开始的时候通过被动的方式引入。因此,基于汉英两种语言的不同,在翻译的时候通常可以采取几种方式。
(二)名词化
名词化是农业科技英语的特色之一。名词化即把形容词、动词等非名词性的词语转换为名词,但表达同样的意思。名词化后的词语既可以起到名词的作用,也可以表达原本谓语动词或者形容词要表达的内容,从而使表达更客观化;更重要的是,其名词化后可以在名词之前或之后进一步加入定语修饰成分,从而可以使表达的信息更饱满更丰富。因此在农业科技英语的文本中,名词化的现象广泛存在。作为一个名词短语包括多个单词的意思,翻译起来很复杂,不应该只停留在表面结构。
(三)广泛使用
一般现在时与文学作品的语言不同,农业科技英语的文本通常是阐述科学发现、客观事实、原理或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等,这就不需要用多种时态来表达,而多用一般现在时。表达现在的事实和存在的问题用的是一般现在时,而要表达以前发生的事前则可以用一般过去时,不需要使用其他时态来描述。这样显得更客观不包含感彩。
四、结语
农业科技投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每年用于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的总支出。
科学技术是经济和社会的重要推动力量,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是一个国家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世界各国的农业发展也是建立在农业科技革命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振兴我国农业必须依靠科技。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农业科技活动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判断整个国家和地区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我国农业科技投入长期落后于国际水平,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是国家提高农业发展水平,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也是保障我国食品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需要,应该引起更加广泛的重视。
1.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但对农业科技投入却长期不足,导致农业科技装备落后,劳动生产率较低,农业科技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这也是我国农业科技始终在低水平徘徊,农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原因。加入WIO以后,我国农业在面临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对着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如何加大农业科技投入,调整农业科技投入结构,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就显得尤为迫切。
1)农业科技投入总量长期偏低。
1985-1999年,农业科技总投入(包括政府财政支出和研究机构的开发创收)从13.55增加到了63.68亿元。但是如果按不变价计算,1985-1999年间只有4.0%,大大低于国家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在1985-1999年间,政府对农业科研的财政支出在扣除物价增长因素之后实际上是下降了,每年增长率是-1.3%。1996-1999年间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加快,达到了7.4%,但由于前期政府农业科技投入太少,从1985-1999年,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的严重不足可见一斑。
2)农业科技投入强度显著低于国际水平。
在国际上农业科研投入强度(即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经常被用来衡量政府对农业科研的投入水平。按政府对农业科研拨款额计算(不包括科研单位创收),我国农业科研政府投资强度从1985年的0.4%下降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0.20%-0.23%。这一水平还不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2.37%)的1/10,仅为80年代30个最低收入国家平均投资强度(0.65%)的1/3。即使包括科研单位开发创收以及外国及民营企业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在内,1999年我国的农业科研投资强度也仅为0.44%。这一水平也仅占30个低收入国家政府对农业科研投资平均强度的2/3左右。
发达国家的农业科研强度普遍大于非农业部门。例如90年代中期日本的总科研公共(政府)投资强度保持在2.8%-2.9%,农业科技的公共投资强度则高达3.4%;英国的农业科技公共投资强度在1995年(私有化改革之后)为2.29%,也高于它的科技总投资强度2.05%;法国、德国和美国两者则基本相当,都保持在2%-2.5%左右。而与此同时我国农业科研公共(政府拨款)投资强度只为0.20%,远远低于非农业部门,仅为总的科研投资强度(0.60%)的1/3。
近年来我国农业科研强度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例如1996年我国农业科研强度为0.36%,而同期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农业科研强度为1.4%、1.6%、0.52%和0.47%,均高于我国水平。
3)农业科技投入分散。
由于部门条块分割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加之我国财政预算科目设置不尽合理,导致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十分分散,造成了重复浪费和效率低下等问题。从管理部门来看,在国家层面上有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教育部、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等部门安排农业科技资金,由于渠道分散,无法实行统筹安排,从科研体系来看,学科设置大量重复,地方与地方之间农业科研内容重复,导致了资源的浪费。
2.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的现实需求
我国人多地少,农业劳动力数量充裕,但劳动者的文化与科技水平普遍较低;农业资源总量虽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农业自身积累能力小,而国家的支持能力又有限;工业化程度较低,在短期内,工业难以向农业提供大量的价廉物美的技术装备;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域差别悬殊,且总体水平较低;社会人均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占有量较少,而社会对农产品需要的数量越来越大,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些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因地制宜地优化资源配置,逐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1)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可以增强农业自身积累能力。
目前,我国农业自我积累的能力很低,自我积累的机制还不健全,农民扩大再生产的能力较差,农产品竞争优势不强。主要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国家为了优先发展工业,曾利用行政力量通过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从农业中抽取工业化原始积累,导致农业资源向非农产品转移,农业资金投入不足,科技装备落后,经营规模较小,生产成本较高,农民收入较低,农业的自身积累能力十分低下,因此,今后必须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支持农业,保护农民,帮助农民提高自我积累能力。
2)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可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目前,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期,从我国的国情来看,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发达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无一例外地把农业科技放在首位。在我国,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应该大力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和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因此,要大力发展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遥感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通过农业科技进步使农业生产设备不断得到改进,农业生产工艺更加先进,各种资源利用更加合理,使农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必然要在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上取得重大突破,加速农业技术进步,实现农业生产力质的飞跃。而要实现我国农业的长期发展战略,需要相应地增加农业科技投入。
3)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我国农业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民经济较长时期地持续增长,促使主要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由过去的长期短缺转向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农产品供不应求的状况不复存在,而农产品季节性、区域性供大于求的现象经常出现,这表明农业生产实际上存在阶段性、结构性和地区性过剩。农产品过剩除了农业生产缺乏计划性因素外,与农产品质量不高、加工性能差有直接关系,因此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非常重要。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正处于调整的关键时期,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不仅需要加深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切实加大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投入力度。依靠科技,启动农业结构调整重大技术,重点引进科研和生产急需的动植物种质资源及关键技术,改善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促进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转化,为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业带的形成提供科技支撑,因地因时制宜地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搞好农业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之间的健康协调发展。因此要以市场、资源、政策为导向,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3.增加国家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的理论依据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即使是在工业占主导地位的今天,农业无论是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还是整个社会的稳定仍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运用公共财政加强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是维持农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是有充分理论依据的。
1)农业科研的福利分配理论。
农业科研的福利及其分配产生影响。对于工业化初期的国家来说,政府通常尽量压低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并对市民予以消费补助,同时大力促进以提高产量为目的的科研活动。由于人口增长越来越快,其结果是人均主要农产品的占有量增长缓慢甚至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科研成果推广带来的增加越来越快,其结果是人均主要农产品的占有量增长缓慢,农业科研成果推广带来的福利增加在分配时有别于自由市场条件下的分配,生产者的剩余被缩减,而消费者的剩余得以增加。生产者的福利有相当的数量被政府用于消费者的补贴。其它部分则用于降低工业原料的成本。这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在统购统销制度下,当农民生产状态良好时政府不太注重对农业的投入,而只有在农业生产状况恶化并影响到工业化进程时,政府才注意加大对农业和农业科研的投入。以缓解农业与国民经济其它部门之间的矛盾。中国是一个以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农业大国,农业的地位更加突出,不可能完全照搬西方的发展模式,更应该加强农业科技的投入。
2)农业科技投入促进技术进步理论。
农业科技进步是一个不断创造新知识,发明新技术并推广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进而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动态发展过程。农业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的结果,表现为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农业经济增长的原动力。要保持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最终必须依靠科学技术。
农业科技进步的作用,在理论上可以通过考察科技进步前后生产过程中投入和产出的比例变化来衡量。一般来讲,科技进步能够使原有的生产要素组合生产出比没有科技进步以前更多的产品,对农业科技进步的测定,分为科技进步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两个层次,国内测定科技进步率最常用的是是增长速度测定模型,通常用的是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是指农业科技进步率在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中所占的比重。据测算,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建国初期的19.92%上升到“八五”期间的40.7%。
3)农业科技投入的政府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财政存在的前提是当市场提供公共产品方面是失灵的,需要公共财政加以干预,而大部分农业科技产品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一般公共产品的特征;农业生产过程的非排他性,大多农业生产技术具有的非竞争性和外部性。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必然会出现“搭便车”现象,而技术“消费”的非竞争性则意味着若该产品的市场供给不足,其效益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农业是具有广泛外部性的产业,但其生产的特殊决定了它又是比较利益较低和承担风险较大的产业。农业科技存在明显的外溢现象。即某地对农业科研投资产生的技术,往往被其他地区推广使用,从而收益外溢,因此地方政府缺乏对农业科技投入的积极性。加上大量农业技术成果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如种质资源、病虫害防治、栽培养殖技术、水土保持技术等等,因此农业科技需要国家给予更大的支持。
农业的弱质性和风险性决定了农业投入比较效益低、投入回收具有较长的滞后性,因此,容易导致农业生产中的资金、土地、技术以及较高素质的劳动力向效益高、见效快的非农产业转移,最终导致农业萎缩。农业单凭自身的积累无法满足其资金的需要,农业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外力予以推动。农业技术具有明显的公益性特征,也必须主要由政府来支持才能发展。政府进行农业投资的行业动机是谋求宏观及长远的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保障人民生产需要及政府的长远目标。政府在农业投入目标政策选择上,既要考虑农业自身的发展,又要考虑农业对社会稳定国民经济及其他产业发展的影响,既要考虑农业的积累水平,又要考虑农业的产出贡献。
中国目前的农业科技总体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落后甚多,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制约了农业的持续稳定增长。因此,国家财政应该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提高我国粮食安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都会起到良好的作用。
4.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的政策建议
1)利用“绿箱政策”,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改善投入结构。
1993年,世界贸易组织各成员国签署了《农业协议》,对关税、农产品补贴等做出了详细规定。在《农业协议》中,对各成员国用于农产品和农户的直接补贴有明确的限制,但其中的“绿箱政策”对农业技术研发和技术推广的投入是鼓励的。在11项主要“绿箱政策”中,我国只用了政府一般、粮食安全储备补贴及粮食援助补贴等少数几种,在所实施的“绿箱”政策中,政府一般安全储备补贴数额最高,但转嫁给农业生产者的比例和对农业生产能力的推动作用却比较小。特别是在对农业产值增长和生产成本降低作用比较明显的农业科技投入方面,显得很不够。建议通过立法保证农业科教投入的适度增长,鼓励和规范政府的投资行为,确保在农业科技、农村教育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分配比例和优先序,在稳定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同时,优先增加农业科技和农村教育的投资。
2)加大对农业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的支持度。
要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的财政支持力度。在“绿箱政策”的范围内,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及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保障公益性推广体系的事业费,加大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的投入,并设立专项资金,扶持重大农业技术,标准化完全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同时,推进国家各项农技推广投入向优势产品和优势区域集中,试点启动优势农产品良种补贴和优势地区农业生产者的直接补贴。
对农业科研单位通过农业技术成果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等方式的经营性活动和农业科技型企业予以免税、信贷担保等政策优惠;对个人的农业科技成果转让合法收入降低,所得税税率或提高纳税额度的政策优惠等。
3)引导企业投资农业技术研究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