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26 09:59:1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技能人才是加速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促进产业变革的内在动力。现在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是培养学生毕业后初次就业所需要的能力及基本技能,对于学生长远能力的培养并未考虑,这就导致了高技能人才需求与产出的矛盾,也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高技能人才培养是一个多层次、周期长、专业性强的工作,需要学校和企业构造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
一、校企合作下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传统观念的制约
人们由于长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高学历人才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基础,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重视度不够。一方面,高技能人才在就业方面的劳动报酬及福利待遇方面都远不如管理人才及高学历人才,这就导致高技能人才在工作中缺乏工作热情、精神倦怠,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从事技能方面的工作。另一方面,由于高技能人才的工作环境较为艰苦,且社会地位较低,家人对于他们从事的工作也没有给予支持,反而是要求他们从事其他方面的工作,自热而然就不会让其子女从事类似的工作,抑制了高技能人才的发展。
2.学生专业知识薄弱
目前,高职院校以学生的初次就业为培养重点,在学校片面的强调特定岗位和特定企业的需求,教师所教授的课程也是根据岗位所选定的,学生只是掌握了特定岗位所需的技能,而其他方面的理论知识及相关技能并没有接触,这就导致学生只能适应一般性的工作岗位,缺少自身能力提升的知识基础,限制了学生长远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认为自己从事的工作不需要太多的专业知识,只需要掌握技术技能就可以,所以他们不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上课不认真听讲,经常逃课,且课下不认真完成老师的课后作业,这使得学生很难有一套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限制了成长的空间。
3.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制度不全面
大部分企业并未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制度,也没有形成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机制。有的企业只是简单的制定了一些高职院校实习生和毕业生实习的文件,这与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激励政策不匹配。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是周期长、成本高的工作,且培养效果具有不确定性,企业为了节省成本更倾向于直接使用高技能人才,而忽视了人才的培养过程及制定相关的培养制度。有的企业即使开展了高技能人才培养,也往往是从现在利益出发,并未制定详细的培养计划,缺乏长远的培养规划,严重影响了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
4.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效果不明显
首先高技能人才要培养其技术技能及综合职业能力,需要专业性的指导和先进的硬件投入,而企业为了节省培养成本,在培训时往往缺乏经验及先进的设备,使用落后的方法和设备对学生进行培养,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其次高技能人才还要培养其适应能力及创新能力。企业完全忽视了这两种能力的培养,只寻求当前的利益来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能力,随着设备的更新换代,当员工的技术技能水平难以适应公司的发展时,就会开始裁员,既不利于员工的发展,也不利于公司的发展。
二、校企合作下人才培养的改善措施
1.转变传统观念
首先学校、企业、家长及学生都要转变传统的观念,从根本上认识高技能人才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及高技能人才的专业性。高职院校要根据行业的需求和学生的特点,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和思想教育工作,让学生积累专业知识,掌握必要的技能,且有符合职业及社会需要的素质,以适应工作的需求;家长要从经济上以及生活上支持学生的技术选择,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及工作中,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学生要认识到将来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性,并以此为荣,所以在学校里要积极学习专业知识,拓宽自己的专业视野,要认真对待实践培训课程,努力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企业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技术水平,还应该制定相关计划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及创新能力,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创造必要的条件,成为人才培养的永久受益者。
2.完善教育培养体系
首先要完善教育培训内容,院校到行业、企业调研高技能人才规格、标准及内容,确定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吸收和借鉴行业及企业的意见,由行业、企业专家负责制订高技能人才的规格、标准,由高级技术员负责职业岗位工作分析作为确定培训内容的主要依据,学校制订可行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及计划,使课程内容和行业发展及岗位需求相适应;其次要提高教师的技术水平,针对院校教师理论知识丰富、专业技能不足的特点,可以组织教师到企业通过实际的操作和参观学习来掌握专业技能,在教学中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从而提高教学实践的能力。院校也可以通过引进企业内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把生产、科研的新技术带给学生及教师,给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最后采取多样化的人才培养及教学模式,单一的人才培养及教学模式是不能真正提高技能人才的技术水平的。人才培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企业根据行业特色及岗位需求建立多种培训模式,只要能为企业提供技术动力的模式就是合适的培训模式。多种人才培养及教学模式不仅能激发被培训人员的学习热情,同时为企业的创新发展奠定人才基础和保障。
3.建立人才培养基地
依托院校建立人才培养基地,不仅要为受教育者提供职业指导,更要让受教育者掌握知识技能及职业能力。职业指导对于从业者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包括入学前、学习中及毕业后的几个阶段,是一个不断递进的过程,是从业者的指路灯塔。现在纯粹的操作技术工越来越少,从业者要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才能适应技术工作的发展,所以院校要让学生在学校教育期间就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为以后知识水平的提升创造条件。另外学校要采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专业操作技能。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涌现,对于职业的认识与理念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院校要充分发挥理论优势,准确把握职业发展的趋势,并融入到日常的教育培训工作中,让学生适应这种变化及为学生以后的就业提供帮助。
4.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在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首先是选择合适的企业,其次是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院校要先了解企业的核心技术、企业规模及发展趋势,然后根据院校的专业设置情况,寻找相应的切入点,从而进行深度的校企合作。企业应该明确技能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要把人才培养规划纳入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规划中,既要制定短期任务,也要确定长远的目标,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制定人才培养的长远规划。对于技能培训的资金企业可以依法律规定,提取职工工资总额的百分之二作为教育培训经费,还要加大自身培训经费的投入,建立专门的人才培训基金,同时要制定资金的监督制度,保证培训资金用到实处。企业要提高技术人员的劳动报酬及福利待遇,把职业技能和岗位职称联系起来,建立培养考评机制,对于表现好的员工要给予物质奖励,对于工作怠慢的员工要进行教育批评,在公司内部形成良好的工作风气和成长与激励相结合的良性循环过程。
三、总结
本文先对校企合作下的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传统观念的制约、学生专业知识薄弱、企业人才培养制度不全面、培训效果不明显)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针对性的提出改善措施:转变传统观念、完善教育培训体系、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关键词:廊坊市;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河北省廊坊市地处京津两大城市之间,环渤海腹地,其独特的区位优势正在加快转化为发展优势。廊坊市近年来经济发展的速度相当惊人,“十一五”时期,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3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3.1万元,均实现了翻一番;财政收入从2005年的53.7亿元增加到2010的195.4亿元,全市实施亿元以上项目1372项,是“十五”期间的6.5倍。为此廊坊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时期将加速构建高端产业结构,立足高端定位,坚持招商选资,全面提高项目引进档次、服务水平、配套能力,基本建成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如何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成为廊坊市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
高技能人才是指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等操作性难题的人员。高技能人才是一种融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与较强的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于一身的新型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自动化技术发展条件下人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廊坊市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1.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供需失衡
据测算,廊坊市机关事业单位有技术工人25000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2500人,仅占技术工人总数的10%。与中等发达国家的25%-30%、发达国家的40%相比仍有很大差距。高技能人才的缺乏,制约了廊坊市经济发展,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迫在眉睫。
2.高技能人才结构不合理
廊坊市现有高技能人才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传统技工多,现代技工少。随着经济结构调整、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和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增加了很多新职业,大批低技能就业岗位正日益转化为高技术含量的岗位,急需一大批适应新要求的新型技能人才,而廊坊市传统技工较多,技能人才的补充与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极不配套;二是学历偏低。廊坊市高技能人才主要集中在高职以下学历的人群中,虽然,学历的高低并不能代表一名技术工人水平的高低,但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一名技能型人才的知识积累、水平延伸和技术的创新,并且企业更青睐于那些技能和学历并重的高技能人才;三是大龄技工多,青年技工少。从年龄结构上看,青年在高技能人才中的比例很小,技师、高级技师面临断档,高技能人才年龄偏大,随着老一代高技能人才渐渐退休,在技术指导、技术攻关、青年技工的传帮带上表现出力不从心,原本就奇缺的高技能人才将后继乏人。
3.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缺乏前瞻性,培养模式缺乏创新性
目前一些高职学校设置专业时,不考虑社会需求,而是按照现有教师来设置专业,或者只考虑专业建设的成本,哪个投入少就办哪个。专业设置和培养计划的制定与当前经济发展需要严重脱节,缺乏前瞻性,缺乏未雨绸缪。此外,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创新,理论教学较多而岗位实践教学部分较薄弱,导致培养的人才空有理论知识,而技能、经验方面严重匮乏。
二、构建全新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学校、企业和政府等多方面的努力,而各类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摇篮,为此,本文仅从学校方面入手,进行重点分析,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出发,以培养廊坊现代产业体系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对廊坊高职院校的产业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以“一个基本导向,两个体系建设,三个教学模块设计”为措施着力点(如图1),以期为廊坊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一些借鉴。
1.以市场就业为基本导向,动态制定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
高技能人才建设要有前瞻意识,要未雨绸缪。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体现市场观念,充分考虑市场变化,要动态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只有专业设置对路了,才能满足社会需要,学生就业才有保证。要定期对华为、富士康、新奥、润泽信息港等重点产业单位的部门进行人才需求调查,并结合廊坊未来五年发展规划,动态制定人才培养计划。要严格避免教师“闭门造车”,而要由来自行业、企业中最了解市场及人才培养需求的专家来论证,他们在专业设置方面最有发言权,从而确保重点产业人才供给不断链。
2.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1)构建“三合一”理论教学体系,提高学习兴趣。高技能人才需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而学习兴趣是提高课程理论知识教学质量的关键,如何调动学生在这一方面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轻松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是高技能人才培养首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在教学手段上,在传统板书教学基础之上,将多媒体教学、flash教学和录像教学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在教学方式上,采用研究式、启发式、应用式等方式,教师根据各知识点的特点灵活应用;在授课方式上,采用口授、讨论、自学等形式,以调动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构建“工学结合、产学一体”新型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打下扎实的实践基础。职业技能培训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职业学校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技术水平是制约职业教育服务能力的一个主要瓶颈。为此应大力推进职业学校实训基地的建设。通过建立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按照学习领域、工作领域的知识与技能需要,将岗前培养、岗上训练、岗后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试办具有一定规模、全方位、综合性、多功能、培训与就业一体化,具有综合性示范作用的职业技能训练综合基地,建立完整的职业能力训练体系,使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培养融知识、技能、经验等于一体的高技能人才。
三、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合理设计教学模块
职业学校的课程教学要划清与普通教育教学的界限,要走职业导向的发展道路,要合理设计教学模块,恰当安排各模块的开发顺序。即先开发基础模块,其次是技术模块,最后是职业模块,把职业教育培训真正从学科教育体系中分离出来,使之更好地与就业直接相联,使职业教育培训的道路越走越宽。
1.进行基础模块开发设计
此阶段的开发目标是学生掌握一些基础性知识的基本技能,所谓基础性知识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一些专业性不强但是普遍用到的工具性课程,例如基础英语课程、基础计算机课程等;一是专业技能方面的基本课程。此阶段是高技能人才学习和成长的基础。
2.进行技术模块开发设计
此阶段的开发目标是掌握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技能,重点对相关专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及发展的趋势或解决未来问题的办法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进行学习。此阶段是高技能人才提升的关键。
3.是进行职业模块开发设计
此阶段的开发目标是在前两个模块开发的基础之上,对学生进行技能的强化和技术的提高。拥有高超的技术是高技能人才区别于其他人才的重要标志,但是技术的高低又直接决定着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此阶段是高技能人才技能强化和素质培养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武义青.深刻理解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N].河北日报,2009-07-29.
[2] 张燕生.现代产业体系需要有效配置人才资源,网易财经,2010-11-29.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的必要性
在未来的社会中,人才就是企业竞争的核心。当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促进了各个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在企业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逐渐扩大了对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1.人才竞争力加剧。现代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的专项技能,提高他们在工作上的实战能力。特别是在机械行业、医疗行业、从餐饮行业中、计算机行业中,对人才的专业性要求非常高。只有掌握专业的技术,才能胜任实际的岗位工作。然而,很多职业教育学校由于资金、教学模式的限制,导致学生在技能培训方面的层次很低,大部分属于基础技工。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由于技能低下,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要求,最终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
2.产业化的发展要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前,在科技力量的推动下,我国农业、工业、第三产业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并呈现出产业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需要更多的高级技能性人才从事到一线生产中,在创新工作方法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社会、经济价值。基于此,现代职业教育必须加大对高级技能性人才的培养。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大高级技能人才培养的对策
可以看出,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加快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已经迫在眉睫。本文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提出具体的办法和措施。
1.转变教学理念与方法。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很多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的灌输。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而且无法让他们理解抽象的原理,从而降低了教学质量。与普通教育体系不同,职业教育更重视学生在技能、实操能力方面的培养。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不断改变教学的理念和方法,积极采用互动式、合作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在学科中的兴趣,使其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比如,以机械专业为例。在学习三视图的投影规律时,可以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理解图像之间的抽象原理。以此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
2.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高级技能人才培养中,必须重视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然而,很多现代职业教育学校并没有给学生提供充分实践、锻炼的机会。部分职业学校虽然设置了实验室,但是由于设备陈旧、老化,导致无法开展实操训练课。其次,课时安排不合理,大部分职业学校将理论课时设置为总课时的90%。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技能水平。鉴于此,必须根据高级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应该不断加大在教学设备方面的投资,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训练场地。在理论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安排针对性的练习项目,使其在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提高自己的综合应用能力。
3.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与发展。然而,很多职业学校在具体的专业知识中,并未涉及到这些高新技术。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影响了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的力度。鉴于此,职业学校可以通过项目合作的方式,加强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提供直接到生产单位实习的机会。在实训基地中,学生可以感受到真正的生产环境,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加强自身的技能,最终达到在高技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目标。
4.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技工类学校的教师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给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便利。然而,大部分教师毕业之后就走上工作岗位,在生产、实践方面的经验比较缺乏。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不能满足高级技术人才的发展需求。鉴于此,学校需要定期对教师进行职业知识、技能方面的培养,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以此来加快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人才培养体系;技术技能人才;新能源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微课的高职电子技术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56232675。
G712;U471-4
自2012年已来,我国高职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经历了从由技能人才培B体系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转变,注重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把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到了更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是人才培养过程实施的基础和依据。结合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需求及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以新能源光伏发电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为案例,分析人才培养体系中课程体系结构、课程质量、分层培养、素质与创新等内容在人才培养体系设计上的改革。
一、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要求
在人才培养过程要体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人才培养体系的设计必须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和可持续发展,同时通过明确岗位、细化培养规格,融入各种特色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要求如下。
(1)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要关注“专业成长”、“纵横衔接”、“素养提升”三个目标,保障学生可持续发展;落实“大类培养”、“方向培养”、“协同培养”三个阶段,促进学生人人成才;实施“技能竞赛”、“跨界复合”、“升学创业”三条路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据此进行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师资等方面的配置,以保障培养目标的达成。
(2)细化专业培养规格,从职业素养、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充分体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
(3)明确人才培养的岗位定位,落实分方向、分层次培养模式,优化教学方式,扩大小班化教学,推广分层教学或特长生教学,增加选修课程,不断提高课堂人才培养质量。
(4)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体现多阶段、综合性实训教学安排,强化“学中做、做中学、探中学”教学环节。
(5)做好相关内容的整合,将实训内容(课程)融入课程教学之中。
(6)合理设计课程体系,推进“工作室”课程教学模式,把企业典型案例引入课堂。
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设计原则
(1)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原则: 在人才培养体系设计上,要根据岗位职业能力和专业教学标准的要求,构建课程体系,制订课程标准。加强课程重组和整合的力度,规范课程名称,整体优化课程体系。强调课程教学设计,并开展项目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富有专业与课程特点的教学改革,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技能,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与能力结构,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2)“学中做、做中学、探中学”相结合的原则:在人才培养体系设计上,体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把生产性实训、专业社会实践、基于课程的综合实践项目、毕业综合实践、顶岗实习课程内容贯穿专业人才培养始终。紧密结合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理念,充分体现“学中做、做中学、探中学”的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创设教学环境。
(3)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产学研是高职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因此,在人才培养体系设计上要体现行业企业、社会力量参与人才培养工作,推动区域校企深度融合,实现双赢局面。各专业要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由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制订,使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能力要求接轨岗位实际需求与标准。
(4)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厘清技能型、技术型两个层次、推进开展多个方向的基础上,将创新(特长)型、复合型等人才培养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体系之中,探索多形式创新创业试点班,完善多途径合作协同育人。坚持因材施教,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共性培养与个性发展相结合,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给学生以更多的选择机会,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三、课程质量建设
人才培养体系设计的核心是课程体系设计,课程质量关系到整个人才培养的质量。所以在人才培养体系设计上,必须重视课程质量的设计与要求。
(1)课程类别
通过企业调研,分析岗位技术技能要求,通过岗位分析与梳理,构建起基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课程类别分为通识课程(包含思政、专业特色通识课)、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三类。综合实践课程分为专业社会实践、校内(课程)综合实训、毕业综合实践、顶岗实习。
(2)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基于产业链中岗位的差异化分析,找准人才培养的核心岗位,进而分析从事本岗位工作所需要的核心能力,最后确定核心课程。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进行课程体系构建,形成体现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课程教学融入职业道德、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创业意识等职业素养、职业精神与关键能力的教育与培养。减少合班教学,增加小班化教学比例,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提升小班化学时、选修课学分等比例,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专业内涵建设。
(3)强化实践教学
完善专业(方向)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实践教学标准;突出实践技能素质培养,增加实践教学比重;落实实践教学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实践教学的指导和管理,深化实践教学方法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化课内实训、基于课程的综合实践项目及独立综合实训(专业社会实践、毕业综合实践、顶岗实习),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4)切实推进“双证书制”
推行“课证融合”和“双证融通”,把学历考试与职业证书资格考试标准对接,丰富“双证书制”内涵建设。
(5)推进课程综合改革
打通专业类下相近专业的基础课程,开设跨专业的交叉课程,推进跨学院、跨专业交叉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新机制。建立专业基础课程按专业大类统筹设置;大类专业要求体现分方向、分层次的相近模块课程选修,完善核心课程标准制定;专业拓展课程可以设置体现协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选修模块课程。通识课程实施分录取生源、分专业类别选择开设课程,大类专业逐步推行分层次教学。各专业合理设置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相关创新创业内容等情况可折算为学分或认定为课堂学习。
四、素质提升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设计
实施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工程,探索创新创业活动途径,设置素质与创新创业学分,其中包括新生始业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体育与健康、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学苑讲坛、教授讲坛”等系列讲座学分。各素质与创新课程、活动安排如下。
(1)新生始业教育:安排在第一学期开学初进行,由二级学院制定新生始业教育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学业规划。
(2)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安排在第二学期暑期进行,由社科部根据专业素质要求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并组织实施,考核合格者获学分。
(3)体育与健康:以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为考核手段,通过体质健康测试者获得学分。
(4)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安排在第2~3(二年制)或2~5(三年制)学期进行,由二级学院根据学情具体安排活动内容,要求学生至少参加12(二年制)或18(三年制)学时的心理健康主题实践活动,获得学分。
(5)“学苑讲坛、教授讲坛”等系列讲座:安排在1~4学期进行,学生至少参加规定场讲座活动,获得学分。
(6)其他学分为创新创业学分:由专业或专业群的职业素养提升要求设置。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自主学习、社团活动与实践、创新实验、、获得专利、自主创业等活动,获得相应学分。
五、新能源光伏发电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设计
光伏发电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具体课程如下图1所示。
(1)在落实“大类培养”、“方向培养”、“协同培养”三个阶段的实施过程中,专业共开设3个方向,分别为新能源电子技术方向、光伏发电系统集成方向、光伏电站运行与维护方向。
(2)课程体系由通识课程(思想政治课、文化基础课、体育与健康、创业与心理、公共选修课)、专业课程(基础课、核心课、拓展课)、独立设置的综合实践课程和素质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课程模块组成。
(3)在“技能竞赛”、“跨界复合”、“升学创业”三条路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实施过程中,结合各方向特点开设了“竞赛创业核心课程1”、“竞赛创业核心课程2”和“专升本课程”,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用相应学分替代原有专业课程学分。
(4)在推进“工作室”课程教学模式过程中,合理设计课程体系,把企业实际生产案例引入课堂。例如在“光伏发电系统集成方向”的第二学年下学期和第三学年上学期,通过核心课程《离网光系统开发与设计》、《并网光伏系统开发与设计》把对应的拓展课程《电子线路制图与制板》、《电子测量技术》、《光伏控制器分析与制作》和《智能微电网技术》、《光伏电站建设与维护》进行对接,便于大项目课堂引入,利于“工作室”课程教学模式的实施。
六、总结
基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要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性,把“专业成长”、“纵横衔接”、“素养提升”等内涵建设作槿瞬排嘌目标;关注学生人人成才问题,实施“大类培养”、“方向培养”、“协同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搭建“技能竞赛”、“跨界复合”、“升学创业”等途径。
参考文献
[1]王颖.基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高职课程体系改革[J].职业与教育,2015,(16):106-108.
[2]付云.高职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之辩[J].职业技术教育,2013.(28):16-19.
[3]罗云军. 高职路桥专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75-78.
[4]王联翔,韩德静.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几点思考[J].职教论坛,2013(14):10-12.
[5]买琳燕.高职“具国际竞争力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初论[J].职业技术教育,2012(25):14-18.
作者简介:
一、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模式构建
1.建立现代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制度。企业是技能人才培养的责任主体,要建立职工培训制度,强化自主培训功能,依法履行职工培训义务。采取措施鼓励职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钻研岗位技能,参与技术革新和攻关项目,不断提高运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运用新技术创造新财富的能力,促进岗位成才。按国家规定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并足额用于职工培训。职工经单位同意参加脱产或半脱产培训,按国家有关规定制定参加培训人员的薪酬制度和激励办法,享受在岗人员同等工资福利待遇。对参加当地紧缺职业(工种)高级技能以上培训,获得相应职业资格且被企业聘用的人员,可给予一定的培训和鉴定补贴。支持企业通过出国培训(研修)和引进国外先进培训资源等方式培养高技能人才。企业技术改造和项目引进,应按规定比例安排资金用于职工技术培训。结合国家重大工程和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以及重大技术和重大装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来培养高技能人才,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新产业工人中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
2.加强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充分发挥企业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大中型企业要办好自有的教育培训机构,面向本企业职工开展技能培训。推动中小型企业与大型企业培训中心、社会培训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为本企业培养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在政府的支持下,充分发挥现有教育培训资源的作用,依托大型骨干企业(集团)、重点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建设一批示范性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有条件的城市,根据本地区支柱产业发展的需求,建立布局合理、技能含量高、面向社会提供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服务的公共实训基地。
3.积极建立高技能人才企校合作培养制度。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深入推进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培养高技能人才。发挥企业和院校各自的培养优势,大力拓展高技能人才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对部分专业可尝试把企业车间建在学校,把学校实验室建在企业,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企校合作共同塑造形成一支具备“双师素质”的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师队伍,既懂教学又能实践,既掌握现代科学理论知识又有精湛技能,既是教师又是师傅;既是讲师又是工程师、技师、会计师、农艺师等。具备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已经成为培养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根本保证。
4.搭建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平台。积极开展职工技能竞赛和各类评比活动,为高技能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是“人才强企”的重要工作。职业技能竞赛是检验高技能人才水平的高层次职业技能鉴定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和群众性技术比武活动,营造比学技术、争当能手的良好氛围。在各类竞赛中名列前茅的选手,按有关规定授予技术能手称号、直接晋升职业资格等级或破格参加技师、高级技师考评。通过开展各类评比活动,为高技能人才成长开辟“绿色通道”。通过社会化考评方法,试行技师特殊认证办法,方便能工巧匠取得职业资格,给部分特殊、稀有工种技能人才开辟一个脱颖而出并获得企业社会认可的通道。
5.推行导师带徒以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梯次协调发展机制。开展导师带徒活动是带动高技能人才梯次协调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一种有效方式。积极发挥技师、高级技师在传授技艺方面的重要作用,挖掘和整理高技能人才的绝招绝技,使其发扬光大。鼓励员工签订师徒协议书。在导师带徒活动中,按照品德优良、技艺高超等标准确定导师资格,按照作风优良、有一定知识技能等标准确定徒弟资格,经双方自愿结对,互相签订协议,量化效果指标,明确规定双方权利义务,相互评定成效,对最终达到目标的师徒由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荣誉。
二、建立以提高职业能力为目标的高技能人才教学模式
1.以提高职业能力为目标优化教学培训计划。职业能力的培养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要想在工作岗位上取得优良业绩,成为高技能专业人才,必须提高职业能力。教学培训计划是对教学培训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安排,要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专业岗位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能力结构,确定该专业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的各种专项能力,在此基础上,按照具体的能力目标,整合实现能力目标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再将能力要素逐一分解与分析,制定出相应的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培训计划既要围绕专业人才规格的基本素质和综合专业能力的要求,从总体上对专业培养目标、人才素质要求、课程设置、实践教学、课时分配和成绩评定方式等方面做出规定,又要具体针对该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各种专项能力进行科学的课程构建。
2.以提高实践操作技能为核心更新教学培训内容。必须从职业分析入手,在科学确定本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以提高学员实践操作技能为核心,精选教学内容,构建课程结构,形成有本专业和职业特色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起点,它是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构建的蓝图,也是本专业学生培养的基本依据。同时要组织编写具有针对性、应用性、实践性、系统性的配套专业教材。对于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培训而言,内容既要加深学员对操作技能知识的理解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要着眼于企业的发展和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使用,还要紧密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因此,要充分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操作技能,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技能训练同步进行的做法,将实践教学贯穿始终,让学员在生产第一线了解第一手信息、掌握第一手材料,提高实践操作的本领,这样才有助于其职业技能的养成。
三、创新企业高技能人才的考评和激励机制
1.科学确立企业高技能人才的评价标尺。依托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结合本行业生产、技术发展趋势以及高技能人才队伍现状,做好需求预测和培养规划,提出本行业内高技能人才合理配置标准,指导本行业企业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和评价工作;要充分整合社会资源,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趋势,加大新职业、新岗位、新标准和新教材的开发力度,夯实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工作的基础;切合实际,逐步探索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以职工能力业绩为基准的高技能人才的标准和评价办法,制定符合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政策;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遵循高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严格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考核和评价等环节,真正培养出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2.健全企业技能人才考评机制。根据“逐步建立健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的要求,按照“统一标准、现场考核、强化督导”的原则,扩大考评范围、改革考评方法,创新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按照“不惟学历、不惟职称、不惟资历、不惟身份”的精神,依照国家职业标准,针对不同对象,确定企业评定技师的申报条件。对有突出贡献和特殊技能的人员,可适当放宽申报条件;按照“建立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的要求,坚持结合生产实际和工作业绩,允许企业按照国家职业标准的统一要求和工作规范,结合生产特点和岗位要求对国家题库确定的考核内容及分值进行适当的调整,允许企业工人根据自身实际自选答辩内容和形式;全面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企业为主体推进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设立鉴定所(站),组织开发企业急需的数控加工、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等新职业(工种)的鉴定,等等。
3.搭建立体型的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激励机制。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高技能人才的内涵越来越丰富。高技能人才评价的方式方法,也应随之多样化和立体化。鼓励并支持企业搭建一个以国家职业资格鉴定为主,技能竞赛、绝技绝活、先进操作方法评比、命名表彰、以师带徒等多种形式相互沟通的、立体型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并以此建立相应的工资津贴奖励、荣誉激励制度,使薪酬、福利、培训等方面向关键技术岗位的高技能人才倾斜,鼓励企业对做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实行股权和期权激励,形成和完善“培训、鉴定与使用相结合,与待遇相联系”的激励机制。
随着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将会是未来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他们的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有自卑心理。他们经历了中考或高考的失败,总认为低人一等,很容易导致进取心不强、自觉性差、学习动力不足。针对这一问题,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可从以下具体环节着手。
一、努力营造健康有序的学习环境
(1)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学习环境。学习环境,通常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受其影响的外部条件和主体对外部条件的感觉。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学习更需要一个适宜的环境,没有一个优良宽松的学习环境,要想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当前职业教育中存在一些不良因素:缺乏人性化的学校规章制度、急功近利的学术氛围、浮躁的学习风气等。为此,职业学校应该建立一个良好健康的校园学习环境。它应包括:拥有开明、创新、魄力风范、学者型的校领导,有效的管理机制,宽容、理解、温暖的班级氛围,完善的学校评估体系,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考察和评估。
(2)营造活泼互动的课堂环境。美国教育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活泼的课堂气氛,创造一个能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相互交流、师生相互交流的环境,对每一个教学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理论知识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教师除了要具备专业知识、相关专业知识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更应该有适合不同学生群体的教育教学方法、亲切的态度、规范生动的语言,创设活泼互动的课堂氛围。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解放出来,变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师生互动,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观察,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高涨,使他们的学习热情不断提升,从而积极地投入到自主学习的活动中。
二、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短期学习目标
学习主动性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十分重要。目标明确、适当,容易实现,而达到目标能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师生评价高,受尊重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学习主动性就会增强。
三、用爱唤起学生的进取心
晕轮效应指的是:由于对人的某种品质或特点有清楚的知觉,印象较深刻、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其他品质或特点的现象。这种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像月亮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从而掩盖了其他品质或特点,所以被称为晕轮效应。这就是说,我们既会因为一个人某一方面太优秀而忽视他不优秀或恶劣的一面,也会因为某方面极差而忽视了他的闪光点。苏姆霍林斯基说过:“教育才能的基础在于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个学生,我不相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年或男女青年。”虽然职业学校的大多数学生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作为教师,我们要看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老师不能戴有色眼镜去看学生,要经常和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关注。要和他们的家长多沟通,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点滴进步并给予孩子适当的表扬,让孩子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和来自家庭的爱,使他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四、加强学生的专业和就业指导
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定期请资深的专业教师或聘请行业专家以讲座的形式向学生讲解专业的前景及今后要学习的知识与能力要求、相关课程、就业方向,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所学专业。另外,学校也可开设创业和就业指导相关课程,让学生真正清楚职业教育的目的,给自己准确定位,懂得职业道德的意义。了解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社会价值,从而提高对职业的认知感和自我价值的认同感,并为获取相应的专业知识而积极主动地学习。
职业教育是现代化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可以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随着我国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职业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率不断下降成了不争的事实。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职业学校的大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因此,我们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高职;高技能型;动漫人才;培养;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2-0164-03
动漫专业对高技能型人才需求
逐年增长,企业急需高技能型人才
动漫行业的高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激烈的人才竞争。2010~2011年,中国动漫产业规模保持高增长,预计201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320亿元。而第三方教育质量评估机构麦可思研究院的《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公布的就业红牌警告专业中动画专业位列第一。一方面,动漫产业求贤若渴,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动漫专业的学生却求职无门,问题出在何处?如何培养出合格的高技能型动漫人才成为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被称为“朝阳产业”的动漫产业在国内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杭州、无锡等城市可谓蓬勃发展,济南、青岛等山东省内一线城市的动漫市场也在不断壮大并初具规模,其中,仅齐鲁软件园(位于济南市高新开发区)内就聚集了50余家动漫游戏企业,28家动画制作企业,12家游戏开发运行企业,众多的动漫公司和动漫设计岗位为毕业生提供了充足的就业空间。
济南四维魔卡影视动画公司牛祥经理说:“通过测试,我从十几个应聘学生中选出一个,给他配备工作台、电脑,指定一位技术指导,每月发给他1200元的实习工资。四个月后,他却因不适应公司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环境辞职了,没有给公司创造一分钱效益。”
更多的调研数据显示,动漫市场人才缺口越来越大,而随着动漫专业在各大高职院校的开设,大量毕业生却找不到对口的工作岗位。笔者对高职院校动漫专业校企衔接模式、运行效果现状进行调研,对高技能型动漫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高技能型动漫人才
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国内,高职教育开展了成效显著的基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包括“2+1”模式、“订单式”培养、“学工交替”、“实训—科研—就业”一体、以企业为主合作办学等。问题有衔接内容复杂、载体不明确、互动模式机械、衔接机制不够灵活等,很多模式需要体制衔接的支持。以顶岗实习为例,企业很容易把顶岗实习的学生当作纯粹技术人员,而学生在短时间内无法达到技术岗位要求,创造不出应有的经济效益,这是校企双方矛盾的实质。对于动漫专业来说,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动画制作、影视后期或游戏编程等技术岗位,要达到企业要求,除了需要长时间实战练习外,还需要有创新意识,这些通过顶岗实习很难实现
动漫专业教育有其特殊性,培养的人才要具备艺术和技术两种技能,同时兼顾创意和想象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应把校企合作的着眼点放宽,延伸到日常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想象力,实现良性循环。
在欧美国家,动漫学界与业界之间的互动已成常态,以加拿大国家数字媒体艺术中心为例,该中心学生的创作项目均与业界合作。通过合作,学界获得了第一手的市场信息,业界也将学界的创新力转化为生产力。国内的动漫业界很少主动要求高校提供创意、思维、设计等方面的智力支持,即使聘用一些师生,也只是把他们当作廉价劳动力。
自2003年开始,山东省由行业协会和企业共同举办“齐鲁软件设计大赛”,现已成功举办了九届。从2008年起,大赛增加原创动画模块。由动漫行业的一线动画工程师命题,并由新视觉传艺、高路动画等动漫公司全程对学生进行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竞争精神及实际动手能力,用动漫行业标准规范学生的实践操作,达到选拔一批、带动一批、影响一片的效果,促进各高校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促进学校、学生与企业的联系,在学校与企业之间架起了桥梁。
(二)学校培养的大多数学生基本呈现出相关技术都会一点的“全才”,而企业需要的恰恰是能出色胜任某一技术岗位的“专才”
高职院校重视知识技能的实践环节,因此,实训教学是高职教育的核心,决定了高职教育的特征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动漫专业实训仅为学生提供类似企业的工作环境和相关影视动画题目,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和深化理论知识,却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一点,在学生求职过程中得以突显。以动画制作公司招聘为例,公司招聘的技能型人才岗位依据工作模块或流程划分为建模师、渲染师、灯光师、动画师、特效师等,学生应聘时对整个动画制作流程是了解的,但深入到某一模块时,往往对招聘人员提出的针对性问题了解不多。这暴露了高职实训教育的一大问题,学生如何通过实训和实习而胜任某一技术岗位成为“专才”呢?
2011年4月,我院与济南四维摩卡影视动画公司达成书面协议,利用已建成的多媒体实训中心,采取“引项目入校”、“企业一线动画师进课堂”的合作模式进行校企合作,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四维摩卡影视动画公司在培训过程中引入一个台湾全资项目(主要涉及三维影视动画技术),选拔我院2009级多媒体技术、动漫设计与制作两个专业的部分优秀学生进行培训,培训合格后承接该公司项目中的一部分动画Key帧工作。培训结束后,公司与顺利通过培训并参与完成项目动画制作部分的学生签订了就业协议,成为我院进行校企深入合作和实训课程改革的成功案例。
(三)国内动漫企业的“断层”(即结构不合理)现象影响了高技能动漫人才的培养
在“动漫生产—动画播出—衍生品开发—衍生品销售—收益—再生产”的动漫商业模式中,国内企业更集中在“动画制作”、“电视播出”环节上,没有产业链前端的产品研发、终端的产品营销等环节,呈现“断层”现象。目前,山东省动漫产业仍以中小企业为主,集团化程度较低。以齐鲁软件园为例,大部分动漫公司都在从事动画外包服务项目。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等一般校企合作模式,不能适应动漫专业特色。在动漫人才培养上,尽管数量不断增多,但大部分学生属于制作型人才,缺少营销、前期研发等方面的人才。
浙江中南卡通公司是国内动漫龙头企业,公司总经理沈玉良说:“学校培养和企业需求明显不对称,企业理想的人才结构是‘哑铃型’,学校教育结构却是‘纺锤型。”沈玉良说,公司最需要产业链前端的创意人员和后端的营销人员,而学校培养的学生大多集中在中端的制作环节。
(四)师资力量薄弱,直接影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效果
第一,缺乏业界一线工作经验是高职院校引进新教师的一大通病,大部分新进教师为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的研究生、博士生,“从学校到学校,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令年轻教师难以适应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育人要求,这一点对于动漫专业来说更显突出。动漫专业属于新兴专业,目前高职院校动漫专业的教师大部分是“改行、转产、加盟”的师资,缺乏对业界的了解,大多只能教理论。
第二,由于专业和课程建设发展过快,学校聘请了一部分兼职教师,但他们在时间上缺乏延续性,主要来源于动漫企业一线、普通本科院校或艺术院校等。高职院校对兼职教师往往疏于管理,难以用专职教师的标准去考核兼职教师的教学效果。
师资力量跟不上,直接导致的结果是,为找到更好的动漫企业就业,尽快适应企业要求,拿到更高薪酬,有些动漫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直接去一些有名的社会培训机构参加至少一年的培训。但由于费用太高,绝大多数家庭无力再让孩子继续深造,迫使很多学生放弃了喜爱的动漫行业,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动漫人才的流失。
《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2011)》明确指出,中国动漫教育潜藏的盲目性和功利性给动漫行业带来深层次隐忧,师资相对匮乏,教育质量亟待提高,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课程体系设置不规范,教育和产业脱节。针对这些问题,报告建议设置一批政府引导、产业运作、学校参与、教研结合的“官、产、学、研”共建的动漫教学基地,这样,才能培养符合动漫产业需求的高技能型动漫人才。
结语
综上所述,国内动漫行业发展的特点(“断层”及不均衡现象)、教学内容与行业标准之间的差异和师资匮乏是制约动漫人才培养的重要原因,而解决当前高技能型动漫人才培养困境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实现人才市场、设备市场等资源的共享。目前,国内高职院校正在逐步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建立大型的校内实训中心,高薪聘请行业一线专家担任教师,派遣学生顶岗实习等,一系列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才培养的困境。
“十二五”时期是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关键时期,也是动漫产业发展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期。高职动漫专业人才的培养担负着振兴中国动漫产业的重任。高职院校有责任、有义务拿出应对问题的有效对策,在校企合作实践过程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不断优化校企合作的模式和运行机制,为中国动漫行业的崛起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韩浩.高职动漫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人才培养探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4).
[2]王红梅.济南市动漫人才教育培养和评价管理的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1(8).
[3]张帅,何邵军,毛昕雅.安徽省动漫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动漫创意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0).
[4]陈军.高职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J].中外教育研究,2008(12).
[5]刘文清.动漫高端人才教育研究——关于动漫人才培养目标的探索与思考[J].新闻界,2008(5).
[6]胡雪瑾.由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现状透视实用技能型动画人才培养重心[J].中国校外教育,2010(8).
关键词:数控;职业能力;课程;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9-0123-02
1 引言
数控技术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基础,是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数控技术产业是国防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技术,是关系到国家战略地位和体现国家综合国力水平的重要基础性产业。加入WTO后,中国正在逐步变成“世界制造中心”,为了增强竞争能力,制造企业已开始广泛使用先进的数控技术。据统计,制造业发达的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数控机床普及率达70%以上,而我国只有2%左右,差距很大,对于目前我国现有的有限数量的数控机床也未能充分利用,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数控人才的匮乏无疑是主要原因之一。据统计,我国数控机床操作工短缺60多万人,为了满足国家对数控专业人才的渴求,近几年来大多数技工学校和职业技术学院都先后开设了数控专业,作为新开专业,由于教学模式、课程设置、设备师资等方面的限制和不足,制约和影响了所培养的数控人才的技能水平,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相当一段距离,解决这些问题,就课程设置方面笔者认为数控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应在继承以学科为中心优点的基础上,树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思想,要适应岗位技能的需求。
2 数控技能人才的需求层次、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分析
对制造企业的调研分析得出,企业对数控技能人才有三个需求层次,所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也各不相同,见图1。
2.1 蓝领层
主要指数控操作技工,精通机械加工和数控加工工艺知识,熟练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和手工编程,了解自动编程和数控机床的简单维护维修知识。目前,蓝领层人才在企业数控技术岗位中占70%左右。
2.2 灰领层
主要指两方面人才,一是数控编程员,掌握数控加工工艺知识和数控机床的操作,掌握三维CAD/CAM软件,如AutoCAD,MasterCAM、Pro/E等,熟练掌握手工和自动编程技术,二是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灰领层人才在企业数控岗位占25%左右。
2.3 金领层
主要指数控通才,具备并精通数控操作技工、数控编程员和数控维护、维修人员所需掌握的综合知识,并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大量实际经验,知识面广,精通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设计和数控系统的电气设计,能自行完成数控系统的选型、数控机床电气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和维修,能独立完成机床的数控化改造,这类人才占5%左右。
3 当前数控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目前,培养的数控人才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对本专业的基础理论不够扎实,如缺乏工艺意识或工艺知识欠缺,数控加工只停留在理论上,有的全盘照搬普通机加工工艺,其实两者都有联系,但区别较大。
(2)对本专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不精,针对性不强,如数控加工专业,学生不能很熟练地、正确地操作使用本专业的典型数控设备,要对其它数控设备难以操作,继续学习能力不够强。
(3)对本专业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掌握不够,如对Pro/E、Cimatron、UG等软件应用了解不够熟练,缺乏高速切削技术、模具加工工艺概念等。
通过对毕业生信息反馈和用人单位调查得知,数控人才培养方式上传统的教学主要是以知识体系或学科的发展为导向,因职业教育相对于学历教育起步较晚,教学方法上主要沿袭学历教育,重视学科体系结构的完整性,学科理论的系统性,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这样往往导致学生学习了大量知识却不知在实际工作岗位中如何运用,致使“高分低能”现象出现。因此,在教学课程设置上一定要紧密结合职业工作实际,以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为依据,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避免空洞和远离实际的理论,增强学生数控加工现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真正为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打下良好基础。4 以职业能力为主线课程体系的构建
职业能力是指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迁移、类比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此能力是指那些与职业岗位密切相关的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专业能力一般是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项能力等与职业直接相关的基础能力,是职业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关键能力指超越一般专业能力领域以外,对职业活动的顺利进行以及促进职业生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完成职业所需的专业任务密切相关,主要包括分析判断能力与决策能力、学习掌握尖端新技术及革新创造能力。
从数控技术职业能力要求出发,参照数控加工工种的国家职业标准,更新原有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课程标准,将国家职业标准中的技能要求与相关知识要求渗透,贯彻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实现数控技术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内涵融通。围绕以数控人才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构建以数控机床操作、数控加工工艺编程和数控机床维护维修岗位能力的培养为主的职业能力体系,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或行业技术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能力的本位教育,其课程作为沟通个体与社会的的桥梁,其结构不可能来自课程本身,而且只能来自外部世界,数控技能人才岗位能力的培养主要围绕机械模具产品的制造,可划分为岗位基本能力、岗位专业(核心)能力、岗位关键(综合)能力、职业素质和能力、职业持续发展能力。针对学生就业岗位要求,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具体如下表1所示。
对于数控技能人才的蓝领层和灰领层,应具备岗位基本能力和岗位专业(核心)能力,而对于金领层除了应具备以上两层的能力以外,还应具备岗位关键(综合)能力、职业素质和能力、职业持续发展能力,以数控专业能力体系和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以企业的生产加工工艺过程为导向,构建的课程体系如下表2所示。
表2 构建与数控技能岗位能力培养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专业岗位能力项目
课程体系
理论教学实习教学
岗位基本能力职业指导、数学、语文、制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公差与配合、钳工工艺、车工工艺、电工电子技术、机械基础、铣工工艺机加工见习、金工实习、钳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车工实习、铣工实习、
岗位专业(核心)能力机械制造基础、数控加工工艺学、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数控铣床及加工中心编程与操作、数控原理及系统、数控机床机械结构、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AutoCAD、Pro/E、MasterCAM、PLC技术、CAXA、UG、数控电加工技术、仿真加工。数控车工实习及考证、数控铣床与加工中心实习及考证、线切割实习、电火花实习、PLC实习、校外实习
岗位关键能力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模具设计与制造、高速加工技术、五轴联动加工技术、快速成型技术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实习、模具制造实习、五轴联动机床实习、数控机床装调实习、校外实习
岗位职业素质和持续发展能力数控专业英语、质量控制、企业管理及产品销售等校外实习
5 突出技能训练,将职业资格证考试纳入理论实习教学体系
为达到岗位核心能力的培养与就业真实岗位“零距离”对接,坚持理论教学指导实习教学服务,实习教学体系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中心进行训练,专业课程与实习课程为基础,对应设置职业资格证考试,通过将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考试纳入课程体系的“双证制”措施,将原来松散随意的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考试管理变为严格的课程体系管理,让学生接受职业群共同的基础教育和基本技能训练,再根据不同的职业标准和特色进行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训练,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有力促进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为学生毕业后在数控技术领域持证上岗就业提供保障。
6 结束语
贯彻“做、学、用”的原则,以职业能力为宗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课程教学注重专业技能针对性、应用性和先进性,突出一体化式教学,通过学历教育融入职业技能鉴定内容,将课程教学全面涵盖数控操作工职业标准的应知应会部分,为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提供可靠的保证,突出了数控职业技能能力的培养,这样的学生才能适合当今企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天明.论技师能力形成的规律[J].广东技工教育研究,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