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科学研究发展趋势8篇

时间:2023-10-25 10:55:3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科学研究发展趋势,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科学研究发展趋势

篇1

关键词:化学教师;化学实验研究;课题来源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5-0063-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5.030

随着化学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可以说以化学实验为基础的化学学科能否实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教师自身的化学实验素养。化学学科性质决定了化学课程改革必然对化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必须具备不断在自己的实验教学中发现问题,并开展化学实验研究的能力。教师开展化学实验研究的前提即为能够学会自己选题。因此,探讨化学教师化学实验研究课题的来源及发展趋势就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一、化学实验研究的内涵

在化学课堂教学当中,化学实验既是化学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化学教学基本途径和手段。教师作为化学实验教学的实施者,不仅要能够通过化学实验教学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化学教学实验来让学生体会科学的本质,学会如何通过化学实验来进行科学研究。在如今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发挥着最为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化学教师,不仅要会做化学实验,会教化学实验,更要学会自己研究化学实验。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担当的角色也必须发生转变,由传统的单一的组织实施者,转变为化学实验的组织实施者与研究者的双重角色。

教师所开展的化学实验研究有别于化学家在科研活动当中所开展的化学实验研究。从实验研究的目的来看,化学教师实验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改进化学教学效果,是为实现化学教学目标服务的。而科学家所开展的化学实验研究是以研究、认识人类未知的化学事物或其规律为主要目的的。从实验研究中所使用的仪器设备来看化学教师所使用的也远不如科学家所使用的先进。在此,我们所说的化学实验研究的主体定位于中学化学教师。教师成为化学实验研究者本身也有其独特的优势。中学化学教师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是最容易发现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一线教师也是对于实验问题解决效果好坏的第一实践者和检验者。因此,教师应该成为化学实验研究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后,中学化学实验从内容、体系、呈现方式、培养目标和要求到教育思想、理念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在具体的教学中怎么实施才能取得较理想的效果,都需要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对化学教师来说,从事实验研究是促进其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化学教师只有亲自从事实验及教学研究,才能更好地培养研究能力并养成科研习惯。中学的化学实验一般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可靠性。多年来经过无数次重复,人们积累了大量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按理说应该达到“炉火纯青”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很多实验仍然在不断被完善、改进、改造、取代、补充。这样一来对一线教师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由于一些化学教师缺乏敏锐的观察力和较高水平的实验研究能力,教师在实验研究方面还只是停留于经验的层面,在实验研究理论的总结和提炼以及运用化学专业理论知识进行问题解决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教师对于什么是化学实验研究还没有深刻的认识。要知道中学化学实验研究也是一种研究活动。而且,是一种以教师为主体,以改进教学中的化学实验效果为手段,以实现教学目标为目的的研究活动。概括地说:化学实验研究即教师为了实现化学教学目标,通过不断对化学实验的内容、装置、仪器、试剂、操作、反应条件等实验要素进行改进以优化化学实验的研究活动。

二、化学实验研究课题来源

化学实验研究课题的来源有很多,可以从文献阅读中产生,也可以从新闻热点问题中产生,还可以从各级各类项目申报指南中产生等等。但是,对于一般化学教师来说,化学实验研究课题主要是教师在自己实验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为来源。因此,本文主要探讨一线教师在自己教学实践中的化学实验研究课题的来源。从课题在实践中产生路径的不同可有以下几种来源:

1.课标及教材当中的实验

通过对初高中化学课标及教材的分析,会发现在化学实验系列中,实验内容很多都需要重新进行研究与探索。如对于修订后颁布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对于活动与探究建议中涉及到的许多实验如:设计实验证明加热碱式碳酸铜有新物质生产;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设计实验探究农药、化肥对人类是利多还是弊多等等许多实验[1]都可以作为教师化学实验研究课题来源。此外,即使是对于教材中的实验,教师也可以对其进行改造或改进。这都为中学化学教师开展化学实验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课题。

2.化学实验过程中的“异常”现象

化学教师只要是一位有心人,就会发现在化学实验的预实验过程中会有很多实验效果不佳。即使是按照课本的实验步骤去做,也仍然得不到理想的效果。这时教师若不放弃,而是带着研究的眼光对待之,则可能发现一个好的研究课题。例如,教师在演示铁丝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时,按照传统的实验方法在硫酸铜溶液的试管中放入一根洁净的铁丝来做该实验。然而,教师若真去做,会发现效果并不好。看不到暗红色的铜,短时间内也看不见溶液变浅绿色。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如何改进呢?这样就产生了问题,这个问题对于教师自己来说就是一个潜在的研究课题。“异常”现象并非“无规可循”,而是在现象背后隐藏着学生所未知的原理。[2] 在遇到“异常”现象时, 教师通过文献检索对已有研究进行分析后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前人已有很多好的方法对该问题进行了解决,自己在验证别人实验的过程中若认同别人的研究,则可以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经验。另一种情况是已有研究没有人对“异常”现象进行探讨,或即使有研究也仍需对其进一步完善。此时若该“异常”实验问题具备了科学问题的结构特征、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具有积极意义、具有新颖性与创新性同时该问题的解决具有可能性这几个标准。[3]那么该问题就可以作为一个真正的课题去研究了。

3.学生所提的问题

学生会有许多与化学实验相关的问题。学生问题的来源也多种多样,可能是来源于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自己做的假想实验习题、自己实验过程中的疑惑等等。如学生问为什么SO2通入FeCl3溶液不像理论上所说的溶液变成浅绿色?石灰石与盐酸反应会生成Ca(HCO3)2吗? 二氧化硫和氯气都有漂白作用。若把二者以等物质的量混合,让混合物通过湿的有色布条时,其漂白效果如何呢?总之,教师不要忽略学生所提问的任何实验问题,很可能学生的问题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实验课题。

4.化学实验研究理论的困惑

理论上的缺位与不足,必然导致实践上的盲动。化学实验研究缺乏扎实的理论支撑,同时化学实验的理论研究也是目前国内化学实验研究所最为欠缺与薄弱的。若想从根本上改变实验设计现状应加强实验设计的理论研究。[4]一线教师不能仅停留于具体实验操作层面的研究,也要不断拓宽化学实验理论研究的视野。针对一些化学实验研究遵循哪些方法论、化学实验设计的创新模式有哪些、实验研究的策略有哪些等等理论问题的研究也是化学实验研究的新课题。

三、化学实验研究课题的发展趋势

1.生活化、绿色化、微型化研究是主要趋势

体现生活化的实验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化学的作用与价值。如蔬菜、水果中的维生素含量的测定实验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能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趣味性。化学实验的绿色化从源头上防止了污染,对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与现实意义,是国际上化学实验教学发展的共同趋势。同时,化学教师树立起绿色化学课程意识符合时代的诉求,也是教师主体地位的提升的表现,更是绿色化学课程行为的保障。[5]因此,教师在化学实验研究中应以实验的绿色化为准则。实验的微型化可以把一些演示实验转化为学生实验,随堂实验或家庭实验。由于其安全、用药量小,很适合目前我国的国情。实验的微型化也是化学教师开展实验研究的一大趋势。

2.新材料、新方法、新手段、新设计、新组合的引进研究

随着塑料、有机玻璃、压电陶瓷、电子器件等材料的应用以及燃气、电热、光波、电弧、电火花、电磁、微波、激光等能量传递手段的应用,化学实验在直观、安全、快速等方面有明显的改进。信息技术、手持技术等现代实验手段与化学实验结合的研究等也是化学实验研究的必然趋势。

3.实验研究体现一定的探究性

对于一些探究性实验的研究,形成较成熟的体系,可以让学生在做这些探究性实验的过程中来学习科学探究,在使用科学方法的过程中学习方法,从而形成对科学本质的深刻认识。探究性实验是由学生自己运用实验手段,探索未知的现象或数据,并在获得现象的基础上概括出实验结论的一类实验形式。[6]主要是针对验证性实验而提出来的。在化学课标中有大量的探究性实验课题,如探究铁制品锈蚀的条件;了解或实地调查饮用水源的质量和水净化处理的方法等等。

4.加强化学实验研究的元研究

加强化学实验研究的元研究也即为对化学实验研究的研究。其中主要研究一些关于化学实验研究的理论,目前关于中学化学实验研究的理论基础是非常薄弱的,大部分研究还停留在经验层面。化学实验研究的理论是指在化学实验研究过程中的一些固有规律。它们是开展好化学实验研究的前提与基础。加强化学实验研究的元研究要以新的实验研究观来指导实验研究。即要研究体现出化学实验的方法论、认识论、价值论方面的问题。实验方法论是关于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方法的理论,对所有实验活动都具有指导作用。实验认识论是探讨实验认识的本质、前提、基础、发展规律等问题。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不同的实验观有着本质的不同,实证主义关注的是实验本身而非学生,否证主义则从学生的背景知识出发,强调学生在自己背景知识基础上,通过实验来进行学习。[7]实验价值论主要研究实验对于学生主体的发展有何意义等问题。此外,化学实验元研究还要关注实验研究的策略、方法、理论基础等问题。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

[2] 孙丹儿,王祖浩.化学教师实验研究选题的新视角[J].上海教育科研,2009,(2):91-93

[3] 吴俊明.中学化学实验研究导论[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48-49

[4] 周青,刘建青,杨辉祥.我国目前中学化学实验研究述评[J].化学教育,2005,(1):14-16

[5] 高成,李鹤亭.绿色化学课程意识及其课程设计方法论[J].化学教育,2005,(6):13-15

篇2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市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11月10日~21日,由区委研究室牵头,区商委、区农委、崔黄口镇、黄花店镇、河北屯镇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考察组一行7人赴__、重庆两地进行了专题考察。考察组先后来到__市委研究室、__邛崃市委研究室、__市温江区委研究室、重庆市渝北区委研究室、重庆市渝北区农业局及相关镇、社区等地,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问题,分别就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建设、土地股份经营、新农村建设、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学习。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很深,触动很大,__、重庆作为全国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闯出了一条新途径,他们敢于解放思想,敢于先行先试,不断出亮点、出成效、出经验。很多新做法、新思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主要做法

(一)创新土地流转模式,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__、重庆把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作为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措施,有序地组织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1、以土地流转机制创新为抓手,因地制宜推进规模经营。__市以农村土地股份化改革为突破点,因地制宜,招法灵活,探索符合各地实际的土地流转新模式,推进了规模经营。邛崃市羊安镇20__年在汤营村推行了以“村企合一”为依托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村集体以土地整理新增的部分耕地入股,市兴农公司为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投入100万元风险股金,成立汤营农业公司。汤营农业公司对入股土地每亩每年按800斤黄谷对入股农户进行保底,到年底还可分取红利。同时,农民也得到了“薪金收入”。20__年,村集体收入新增近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__年的4320元增长到6303元。目前,羊安镇巳创办了类似“汤营公司”的12家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达到6个,全镇土地规模流转1.8万余亩。

温江区在农村土地规模经营中,实施了“两股一改”,即: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农村集体土地股权化、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造。将原村集体所有的经营性资产、集体土地所有权量化确权到个人,合作社将农民入股的土地采取出租方式,统一流转给企业经营。__置信集团国色天香乐园项目是温江区土地流转的特色和亮点。这个项目以旅游休闲为主题,以房地产开发为依托,总规模6000亩。项目一期租用天乡路社区土地1000余亩,用于项目区绿化、景观用地,且不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租期24年。土地流转金以每年每亩土地流转价格为当年1200斤大米的相应资金。项目不仅使农民有了稳定的租金、股金收入,更有效解决了当地80%以上农民的就业问题。20__年,社区集体经济收入由20__年的30万元增加到111.3万元,增长3.71倍;集体资产由16.58万元增加到3633万元,增长219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也有了大幅度提高。

2、以土地流转交易所为平台,健全完善土地流转服务机制。__市、重庆市都建立了农村产权交易所,在区县设立分所,镇村设立信息点,形成了农村土地流转的市、区县、镇村三级服务平台。交易所设立了土地流转信息触摸屏、土地流转电子显示屏,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载体土地流转信息,组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挂牌出让。同时,还规范了土地流转合同,建立了专家咨询机制等,实现了农村土地流转的市场化运作。目前,__、重庆已与全国50多家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建立了固定的业务关系,与北京、上海、四川、贵州等省市的90多家企业达成投资发展意向。土地流转交易所作为土地流转的中介服务机构,为土地流转搭建了信息服务平台,使土地流转由原来自发无序流转、自上而下推动转变为有序流转、自下而上的运作,激发了土地流转的活力。

3、以各项优惠政策为激励手段,激发投资主体开展土地规模经营的积极性。一是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土地规模经营。成片集中并在同一县域范围内从事土地规模经营开发,建立规模化、标准化原材料生产基地的,给予一次性奖励。二是鼓励业主在其获得使用权的土地上投资兴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修建直接用于种养业生产和管理、服务的非永久性固定建筑物,其占地不视为建设用地,免相关手续和收费。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事种养业规模经营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可纳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优先支持,享受与民营企业同等的优惠政策。

4、以农村金融机制改革为动力,突破规模经营的资金瓶颈。一是建立健全了农村产权流转担保机制。__市建立了农村产权流转担保股份有限公司,由__市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发起,__市现代农业物流公司、__市小城镇投资有限公司、18家区县现代农业发展投资公司参股。担保公司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流转、利用宅基地、农村房屋、新居工程等抵押融资进行担保。其中,以农村宅基地上建成的农户住房所有权作为反担保手段,已实施担保2198户,担保金额9381.2万元。二是建立了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面对农村金融机构匮乏、农业贷款融资困难等问题,__市积极探索金融机构改革新途径。富登小额贷款公司、邛崃国民村镇银行、彭州民生村镇银行、大邑交银兴民村镇银行相继成立,运作情况良好。他们通过银保合作银企合作、银政合作,积极拓展业务空间,缓解了农户和涉农企业资金难题。

(二)采取有效措施机制,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实施农民向城镇集中,是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工程。不仅要解决好“人往哪里去”的问题,更要注重从保障农民安居乐业上提高质量和水平。__市的具体措施是:

1、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户籍管理制度,保障农民长远利益。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实行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是推动农民向城镇集中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从20__年开始,__市先后两次进行户籍制度改革。他们在实行一元化户籍制度的同时,按照推进城乡一体化要求,积极调整户口迁移政策。农民在中心城区、区(市)县城区、建制镇同一住房居住1年以上的,可在实际居住地办理常住户口。在此基础上,还全力解决农民迁往城镇后的就业、社保、医保和子女上学等问题,使附着在户口上的二元差别和利益关系逐步剥离,为促进农民向城镇转移创造了重要条件。

2、建立跨区域转移安置机制,使农民放心大胆离土离乡。__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中,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农民离土离乡、举家向城镇迁移,鼓励农民打破区域界限,跨区域向城镇集中。凡愿向城镇转移的农民,可选择跨区(市)县、乡镇,向市域范围内任何一个城镇迁移。进入城镇新型社区集中居住的农民,可依据宅基地及房屋置换城镇住房,置换面积人均35平方米,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匹配一定面积商业用房。自愿放弃原宅基地自行到城镇购房入户的,给予一次性货币补偿,土地被正式征用时,再按征地补偿政策给予补差。自愿并永久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还可申请再就业优惠证,享受失地无业农民再就业和社会保障优惠政策。目前,温江、双流、邛崃、金堂等地正在积极实行“两放弃、一退出”(放弃宅基地使用权、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集体经济组织)的跨区域转移政策,一些具有条件、愿意到城镇入户的农民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

3、通过土地整理引导农民向农村新型社区集中。他们积极依托土地整理和拆院并院,引导农民向农村新型社区集中居住。一是改变传统的零星整理办法,实行以村为单位统一整理,成片实施土地整理和开发。二是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中,采取统规统建和统规自建相结合方式,灵活进行。三是稳步推进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试点。四是创新了就业安置机制。建立以“图强公司”为代表的非营利性组织服务公司。公司以社区集体资产入股,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维权等综合服务。农民自愿申请并通过公司培训,成为公司“员工”,按意愿推荐或派遣“员工”到企业上班,实现了农民上班有工资、失业有社保。目前,全市通过土地整理,共整合土地135.49万亩,启动农民新型社区近60个。

(三)创新产业促进机制,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__市按照产业空间布局“区位寻优”和“一区一片”的原则,将全市产业发展划分为“三个圈层”,并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特色突出的项目。主要措施是:

1、建立了工业集中发展引导机制。为了保证工业规划的执行,__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形成了工业集中发展政策引导机制。他们整合了5个产业推进办及商务局招商引资职能和资源,组建了投资促进委员会。负责重点产业重点项目招商引资促进工作的议事协调,避免了投资发展中的无序竞争,形成了招商引资的巨大合力。

2、实行“产业飞地”,有效破解发展中的土地制约。__市各区(市)县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不尽一致,区域发展很不协调。他们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实现区域对口合作,联办工业集中发展区。锦江区和金堂县签订了一体化合作协议。他们采取“2+1”的合作模式,由锦江、金堂两地政府和九龙集团,合作三方共同组建九龙服装委员会。利益分配上“三方”利益共享。九龙集团通过投资,获得“九龙服装工业园”特许经营权,园区入驻企业缴纳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两地政府按3:7分成。在此基础上,两地又共建了农业产业园和农业示范带,建设1000亩锦金“新希望”农业基地项目,大力打造“现代农业飞地”工程。

3、保障地区利益均衡,激发非工业集中区的发展积极性。为搞好工业发展中地区利益分配,重点解决好不发展工业乡镇的招商引资积极性问题,__市创新了引荐地与工业园区“三分”政策。按一定比例分配招商引资任务数、项目税收、社会固定资产投入,个别地区还按一定比例解决非工业集中区乡镇的农民就业。这一政策的实施,有效地调动了不发展工业乡镇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形成了全县上下联动招商的整体合力。__市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从规划、建设到项目引进,实现集中度达到了59.9%,在全国首屈一指。其中,郫县创造了“三天引进一个项目”的工业发展速度。

4、应用直接融资方式筹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在加快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中,郫县、新津县、大邑县等地积极引入bot融资方式,由私人机构筹资建设工业集中发展区基础设施,待园区建成后,通过给予投资企业特许经营授权等方式作为补偿,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大邑县、新津县采用bot方式筹集建设资金4000万元以上。郫县在现代工业港的建设中,仅有20__多万元是财政给予的启动资金,其余都通过市场配置资源、资源换取资金等办法筹集,成功实现了“小投入撬动市场大资金”的目标。

二、主要启示

主要有三点启示:

(一)组织领导力度大、系统性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__、重庆专门从各部门抽调人员,由市委办公厅牵头,成立了常设机构——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委员会(统筹委)。区(市)县设立了统筹办,负责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运作和综合协调。特别是20__年以来,__市谋划并实施了“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核心、以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保障的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他们坚持“大统筹、大集中”的理念,以实现“全域__”和“三大圈层”特色产业布局为目标,以“三个集中”(即: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为基本措施,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改革尝试思路宽、层面广。__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在多层次多领域开展探索实践,不仅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而且初步建立起推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如:通过大力实施“三个集中”,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工业化、城镇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形成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通过全面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从市到村初步形成了比较规范的政府服务体系和运行机制;通过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实施乡镇综合改革和村组管理体制改革,初步形成了城乡一体、高效规范的管理体制;通过积极稳妥地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形成了加强基层干部、有效管理的长效机制;通过大力实施城市经营,自上而下建立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投资机制,形成了推进城乡快速发展的动力机制,等等。为推进科学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和制度保障。

(三)创新招法灵

活多样、因地制宜。__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中,注重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他们以地区区域范围、产业规模、经济基础为依据,科学划分 “三个圈层”,分别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和模式,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大力推进实施“三个集中”,在暂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实施“农业产业化”、“农村发展环境建设”、“ 农村扶贫开发”三大工程。在这个大的思路框架下,他们积极鼓励各地区遵照规划、依据实际大胆开拓创新,灵活发展。形成了在整体发展中各具特色、风格各异的经验典型。如:锦江区、金堂县跨区域“飞地”合作,温江区、邛崃市各具特色的农村股份制改革,等等。三、对推进全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领导和研究。区主要领导牵头建立区统筹委,深入研究探索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各项战略措施,在土地制度、社会保障、政府职能转变、产权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试,率先突破。

(二)成立武清区农村土地流转交易所,搭建全区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立农村土地交易的市场化、信息化、网络化服务体系,通过市场机制,公司运作,实现农村土地的资本运营。

篇3

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发展趋势;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0-01

管理科学是研究管理过程中的带有普遍性的客观规律的科学。我国对管理科学的广义范畴上的理解不同于国外管理科学的狭义范畴,国外的管理科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科学管理、行为科学、管理丛林三个阶段;我国的管理科学发展同样也经历三个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前的仿苏模式,1977-1995年发展重建和现在的繁荣创新三个阶段。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管理科学进入科学管理和管理丛林阶段的时间晚于西方国家,而且二者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有很大的差异。

一、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

进入21世纪财富和经济价值的创造都依赖于信息、金融资本、智能和观念,使经济社会跨进了信息与知识经济时代。新世纪的到来,迫切的需要对适应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特点的新型管理科学的探讨和研究。管理科学与工程主要是指通过吸收、改造、转换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为管理科学的其他两个领域提供基本技术、基本方法和基本手段。

1.国外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

本文首先选用了60种有代表性的国外期刊,然后利用关键词检索的方法总结了在这十年的时间里被SCI和SSCI收录的全部论文。从研究总量上来看,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决策与对策理论、组织理论、运筹与管理;次之的是信息技术与管理、管理系统工程、评估技术、复杂性研究和一般的管理理论。而关于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工业工程、预测技术等发面夫人论文相对来说要少很多。这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外管理科学的研究重点是运用运筹学和系统工程等数量分析方法来提高管理的效率和决策的精确度,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而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并没有得到新学科的支持,所以其研究力量相对来说就会减弱。纵观历史的发展变化,所有领域的论文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根据历史的发展趋势来看,运筹与管理、信息技术和管理将会保持继续上升的发展态势,得到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

2.我国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

这篇文章通过关键词检索,对在这十年里被中国期刊网收录的44种期刊论文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我国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中研究数量最多的内容是信息技术与管理和管理系统工程,然后是评估技术、预测技术和运筹与管理。而管理科学与管理思想史和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的数量只有不足20篇,不能发展成主流思想。这主要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影响和国家对信息化战略的高度重视,从历史的纵向发展变化规律来看,信息技术与管理、管理系统工程、评估技术和预测技术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在近几年的发展变化中,管理系统工程、组织理论和预测技术保持持续稳定的上升趋势,由此可以预见出未来的几年中,他们将会成为研究的主要领域。此外,受政府政策和资助环境的影响,不同领域的论文数量增长波动大,落差也大,不利于学科的健康发展。

二、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热点问题比较

“研究热点”是反映在某一个时间范围内,学术界对一些特定问题的关注程度。可以用在某一个领域内的情况和关键词出现的频率来说明对某一个理论研究的重视程度。热点问题是随着社会实践的需要和理论研究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的。研究热点问题和研究的主流领域是相通的,也就是说一个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必然会引起该领域的专家学者的关注,必然推动了这一领域成为研究的主流领域。

1.国外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热点问题

对于一个问题的广泛关注,必然会引起这个问题所属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们高度重视和研究,也必然会使这个领域快速发展成为主流领域。通过对国外在这十来年收录的论文的研究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国外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是一般管理领域的知识管理问题、管理系统的哲学属性研究、和团队管理及信息管理的方法论。

2.我国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热点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程度的不断加深,现代科学管理理论在我国的管理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受到理论界与决策接的高度重视。根据这十年收录的重要的论文研究成果,我们得出结论是在一般管理理论领域中,我国研究的热点问题是人本管理理论、管理模式的研究、知识管理的初步理论和基于知识的管理激励。其次是运筹与管理领域的动态规划、线性规划、生产系统库存优化理论和各种限制条件下的排队系统。

3.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差异比较分析

根据这篇文章对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各个领域的分析,可以发现国内外在研究内容、发展趋势和热点问题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别。国内外共同的研究领域主要是运筹与管理、管理系统工程、组织行为和组织理念、评价理论与技术,这些也将是未来几年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而一些在国外进行的复杂性研究、决策理论与技术等领域,在我国并没有发展起来。但是受国外研究的影响,我国也将这两个领域的研究作为热点研究对象。

三、结语

进入21世纪以后,信息技术和知识资本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扩大了管理学科的研究内容,促进了改革方式的变革。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理论研究的进步,诞生了很多新的领域,旧的领域逐渐被淘汰。而且国内外的管理科学研究的热门话题也不断变化更新。每一次新的研究都会促进管理学科与工程的进一步完善和创新,为今后的研究工作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邹树梁.张彩平.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复合型培养模式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0(05).

[2]许春燕,张亚丽.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选题方向与研究趋势分析[J].科学时代,2010(12).

[3]缪园,张伟倩,李媛.国内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以及发展趋势——近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非线性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0).

篇4

关键词 西方 科学 教师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and Trends of Western Science 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Teacher Development

CHEN Ziyu

(College of Teacher Education, Nongbo University, Ningbo, Zhejiang 315211)

Abstract 21st century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ommittee believes that "the importance of quality of teaching skill can't emphasize enough, and it should be a priority problem in any countries."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 level of teacher development will surely have certain representativeness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 as for their leading level of the western science courses, This paper will explains and analysis western scientific development level from the two countries.

Key words western; science; teacher development

1 美国科学教师发展概况

1.1 背景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颁布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为科学课程教师专业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标准,其中包括培训的目标、秉持的理念等,还有教师发展中关于学科的知识、技能、方式等,同时还列举出训练教师的模式以及教师未来发展的范式。指出美国提升科学课程教师素养今后的方向,为国内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以及参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机构完善了质量标准。

1.2 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分为“对于科学知识的理解”与“学习科学”。“对于科学知识的理解”认为美国科学教师对于科学知识形成统整的全面的理解,对于科学知识有一个模糊但正确的观念。“学习科学” 是在反思认知科学等学科关于学习的研究方法和观点的基础上新近兴起的一类流派。

第二部分包括“科学课程教学的知识”和“学习科学课程教学”。“科学课程教学的知识”指的是美国科学教师在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方法等学科领域内所应具备的知识。② “学习科学课程教学”则指的是美国科学教师对于教学的学习方式,通过创建最接近于真实生活环境的教学情境,经过探究、反思、阐释、模型化以及实践这几个步骤来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以及对于教学的理解。

第三部分即“终身学习的知识”和“终身学习的技能”。“终身学习的知识”中的终身由成为教师的第一天起至教师生涯的终结,这期间的反思和学习。这是一个由阶段性、分科独立的概念性知识发展成综合性知识,在教学情境中逐渐积累教学经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最后将之前不断将习得的综合性知识自如地应用于教学过程中。

第四部分科学课程教师专业培养体系主要包括职前、职后、终身三个阶段,以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作为科学课程教师专业培养标准,采取训练—实践—训练持续循环的模式来培养教师。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晋升需要以及兴趣爱好来选择培训的具体内容和步骤。学校在制度上的配合也是科学教师的学习、进修的最大保障。

1.3 结论

美国科学课程标准通过以上四个部分对美国科学教师培训计划的条件、内容、目标、方式以及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做了详细的规定和阐述。同时做到四个统一:“学科性”与“专业性”的统一, “通才”与“专才”的统一,实践与理论的统一,合作学习与自我教育的统一,这意味着在掌握学科内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培养教学能力,对所教学科进行深入研究并更新教育理念,教授概念性知识不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更依靠同事与培训教师的协助。

2 英国科学教师发展概况

2.1 背景

为了适应英国科学教育改革的需要。英国于1998年4月颁布了小学科学教师职前培训课程文中有时简称“课程”,作为培养具有科学探究理念和掌握学科教学知识PCK的小学科学教师为目标,描述了一名合格的小学科学教师职前培训的师范生应该具备的知识、理解和技能。

2.2 主要内容

英国的科学教育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全(下转第64页)(上接第62页)球的科学教育正是起源于此。因此,无论是科学教师的职前在职培训,英国都有着一套成熟的课程系统和模式。在《合格教师资格标准》与《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统一要求》的指导下,英国的科学教师培训课程主要分为BED和PGCE两类。

BED课程规定了教师培训机构的职前教育所应包括的内容,如师范生录取条件(其条件必须高于其他同等专业);课程时间和范围即以学制和学科内容作为划分课程时间的标准,对教学实践相关要求;教师教育机构以及与之互为伙伴关系的学校技术上应得到保障。后者是对师范生进入教师行业的一系列清晰明确的可量化规定。它的适用范围既包括在职的教师培训计划,也包括对学习结束的师范生在相应学科的知识、能力以及教学理解等方面进行考查,为培训机构对师范生根据目标制定培训计划提供便利。同时也是教师资格合格证书所考查的标准,

2.3 结论

英国科学教育协会负责人贝尔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这两个标准分别从职前与在职两个阶段,规范了教师培训课程的内容,教师培训课程质量得到提升,为新教师发展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提供了保证。根据这两个标准,英国将通过开设教师培训中心,来提高国内科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增加教师的教学热情,有助于适应中小学科学课程的变化。通过这种在职培训的形式可以有效地提高科学教师的教学能力。③

3 结语

综观英美两国的教师教学发展过程,教师的发展分别对培训结果和设置培训的过程进行了探索,虽然设立的标准不尽相同,但它们都关注到了培训课程的内容的丰富性、时间的灵活性以及形式的多样性;都以教师自主选择而不是国家硬性规定的形式对培训内容进行设置,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于教师发展的关注以及给予教师自由的考量,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角度体现了科学课程教师发展的内涵,同时也告诉我们要不断努力地去学习新的知识,接受新的理论,并运用到教学中去。

为了使教师“标准”科学教育中能发挥好的作用,英美两国对教师进行了科学培训,在各学区和学校层面上实施了各种科学教学项目的学习和试验,使他们从中得到了科学教学的宝贵经验,在现实教学中可以因人、因地而选择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方式对他们的学生实施科学教育的教学策略。

注释

① 湛启标.美国教师教育的制度变迁与改革实践[J].比较教育研究2003,158(7).

篇5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中原经济区;法治;建设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5-0082-02

一、科学发展观与法治建设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与现代法治精神相契合,对中国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一方面,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科学理论,为法治提供了思想基础。从功能上来说,科学发展观能够积极促进实现法治的功能。科学发展观的终极目标是要实现和谐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法治要通过培植人们对法律的信仰,通过立法、司法、执法等一系列的法治过程来营造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保障,科学发展观所蕴涵的坚持以人为本、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实现“五个统筹”、建设和谐社会等目标与原则,必须通过法治建设来实现。因此,我们应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及其指导作用,将科学发展观切实贯彻到中国法治建设上来。

二、中原经济区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中原经济区的立法不足

近年来,中原经济区区域内立法主体紧紧围绕本地经济发展加快了立法进程,但进度缓慢且大都站在维护本地区利益的角度,其立法不足主要表现在:(1)立法步伐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中原地区与沿海省份相比,表面上看是资源环境生态问题,实质上是发展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和发展方式粗放问题。如河南是能源大省,许多自然资源总量位居全国前列,但在通过过度消耗能源资源换取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脆弱、矿难事故严重等。这些事关中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的化解,迫切需要立法的引导、支持和规范。(2)立法存在很多盲点。如河南在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改革方面,目前尚未出台《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规范。(3)相关法律规定滞后。如中原经济区内的建设用地流转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但这超出了中国法律规定的范围,属于对现行法律制度的突破。鉴于此,河南要改进立法技术,及时修改、废止本省土地管理方面不适当的法律规定,为中原经济区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二)中原经济区的行政法治建设问题

由于行政区划的原因,中原经济区区域内城市之间的统筹协调机制不完善,致使各地行政执法利益化的程度很高。目前,一些基层执法队伍经费的主要来源是罚款和收费,而且罚的越多、收的越多、返还的越多,致使一些行政执法行为与执法者的自身利益挂钩,结果造成执法行为与执法目的严重背离。有些部门甚至从自身利益出发,给每个执法人员下达罚款任务,开展罚款竞赛;有些部门之间有利争着上,无利躲着走,争管辖、争权力、争罚款、争收费;有些部门对于违法行为不是及时制止,而是任其发展,事后收拾“残局”;有些部门故意设置“圈套”,引诱行政相对人违法,然后施以重罚。

(三)中原经济区的司法建设问题

司法是定纷止争、解决纠纷、化解矛盾、调节利益冲突、实现社会和谐的特殊事业,要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司法的地位和作用显然是不可替代的。但目前中原经济区域内,在司法实践中仍然存在、失职渎职、的行为,同时司法地方保护主义比较盛行,司法机关对本地、外地当事人不能平等对待,做不到一视同仁、公正司法、中立裁判。

三、中原经济区法治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缺乏地方立法协作

地方立法协作是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利益诉求,是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利益协调问题。一方面,区域一体化要求采取一致的规则和行动,建立无壁垒、无障碍、各地利益最大化的共同市场和共同规则;另一方面,只要存在一级利益实体单位,地方保护、立法不协调的倾向就不可避免,就需要建立统一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的机制。中原经济区是一个正在兴起的区域经济,需要借鉴其他地方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经验。如长三角三省市共16个城市在经济协作中已开始暴露出各地法规规章冲突、执法依据不一、重复建设、地方保护等问题,急待通过立法协作来协调统一各方利益关系。

(二)缺乏有效的权力制约和监督

缺乏明确而严格的的法律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是问题的重要原因。某些权力集中、权力含金量大的行政执法主体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等行政瑕疵比较突出,在实施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权时,同事不同权、同案不同罚、合法不合理,自由裁量权缺乏法治化约束,甚至滋生权力寻租、营私舞弊等腐败问题。必须把追究法律责任作为法律实施的重要环节来抓,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追究法律责任,并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地方司法保护主义严重

目前,在中原经济区内,司法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是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如某些司法机关对本地、外地当事人不能平等对待,做不到一视同仁、公正司法、中立裁判,从而削弱了司法的公信力。对跨区域的涉诉案件和执行案件中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履行能力等不能及时调查、互相公布,出现信息不对称现象。此外,中原经济区内各区域间在司法文书送达与执行方面的协作急需加强,要形成“异地执行公务、当地司法机关支援”的局面,就要加强中原经济区内各区域间在案件调查取证、案件管辖方面的协作,健全区际委托调查取证制度,对区际案件的管辖权问题达成协议。要加强中原经济区内各区域间在法律服务方面的协作,尤其要简化律师异地调查取证或申办执业的手续,对异地司法行政机关提供的律师身份证明予以确认。要加强中原经济区内的区际法律援助,建立法律援助案件转办制度,以减轻当事人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四、科学发展观视野下中原经济区法治建设的构想

(一)统筹兼顾,加强立法协作

按照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的要求加强立法协作,包括立法工作经验的交流、立法信息交流、立法技术的统一,甚至包括法规条文的借鉴。加强立法协作,应考虑如下几个方面:(1)成立中原经济区立法协调机构,可由中原经济区内的各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主任或政府法制办主任以及相关法律专家组成。(2)建立和完善立法信息交流平台。建立相应的信息资料库,交流区域内立法计划、立法动态、立法信息;针对中原经济区范围内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参考性意见;提出与区域合作立法有关的建议。(3)创新中原经济区立法程序。要通过举行听证会、论证会、座谈会或召开新闻会等形式,广泛征求公众对立法工作的意见;各地的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除按照《立法法》的规定进行备案外,可以尝试建立地方立法或规范性文件交叉备案制度。(4)协调立法内容。区域内各地区的立法要充分地考虑和兼顾中原经济区范围内的经济一体化的需要,在保持地方特色的基础上,实现立法内容的相对统一。地方立法文件的起草、审查等各个阶段全面把关,消除或减少不同地方的立法在内容上的矛盾和不协调,增强区域内法律规范的统一性与权威性。

(二)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依法行政

1.规范政府行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对于政府而言,法治理念是强调政府只能做法律法规规定的事情,这一理念有助于防止政府随意扩大权力、抑制公民和社会创新活动,甚至侵害公民权利行为的发生。在非市场领域或市场本身无力调节的领域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这就要求明确政府的公共职能。

2.规范行政决策和执法行为。建立起良好的决策法治体制机制,保证政府决策、规划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严防引进污染企业和夕阳产业,严防重复建设,劳民伤财,将有限的人力、财力和精力投到消除落后、形成竞争优势上,摒弃“人治”弊端干扰经济发展和法治发展大局。切实规制行政执法行为,尤需制止乱检查、乱罚款、乱摊派、乱收费等侵害市场主体利益的行为。必须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和综合执法工作,通过职能的科学配置,减少执法层次和交叉重迭执法的矛盾,避免执法部门相互推诿、扯皮现象的发生,提高执法效率。

3.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提高行政效率。削减经济事务行政审批的手续,发展战略经济区统一的电子政务,简化行政流程,建立透明高效的电子政府,以刚性可操作的具体规则,减少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保证行政行为的公正性、公平性和公开性。

(三)以人为本,创建司法协作

1.贯彻以人为本的司法理念,保障公民权利。司法机关必须认真贯彻“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在各项司法工作中高度注重依法保障人权。以人为本的文明理念能让司法更具有亲和力,使人们感受到司法的力度和温度、刚性和柔性,从而真正地彰显司法的地位和作用。

2.加强中原经济区内的区际司法协助。要加强中原经济区内各区域间在司法文书送达与执行方面的协作,形成“异地执行公务、当地司法机关支援”的局面。要加强中原经济区内各区域间在案件调查取证、案件管辖方面的协作,健全区际委托调查取证制度,对区际案件的管辖权问题达成协议。

3.消除司法地方保护主义。在中原经济区内,各司法机关要遵循公平、公开和非歧视原则,对本地、外地当事人平等对待,做到一视同仁、公正司法、中立裁判,增强司法的公信力。

参考文献:

[1] 张浩.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J].法制与经济,2008,(7).

[2] 丁祖年.关于中国地区间立法协作问题的几点思考[J].人大研究,2008,(1).

篇6

一、目前__县就业工作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__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把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充分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走“发展促就业、就业促发展”的良性互动路子,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城镇登记失业率得到有效控制,促进了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全县就业工作呈现出了规模持续扩大、结构明显优化、渠道不断拓宽、形式趋于灵活的良好态势,总体上保持了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促进了社会和谐。但由于受县域经济基础薄弱、工业和三产经济发展滞后以及外部就业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影响,全县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仍有很多困难,就业岗位与就业人群快速增长之间的矛盾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长期存在。

一是以农民工转移和城镇下岗职工安置为重点的就业工作扎实推进,但就业的总体压力仍然越来越大。__县是人力资源大县,全县农村劳动力达25.6万人,可输转剩余劳动力达12万人。近年来,__县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城市下岗职工就业难的突出问题,坚持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妥善安置下岗职工作为促进就业工作的重心,加强培训、加强输转、扶持创业。近五来年均稳定输转农村劳动力11.2万人以上,占全县农村劳动力的43.8%,其中建筑企业带动输转5.4万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4760人,再就业率达90.6%,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72%,控制在了3.5%以内。但由于受县内就业岗位的限制以及金融危机的冲击,全县就业的压力仍然很大,并有日益严峻之势。一是农村返乡劳动力急剧增加给就业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去年8月份以来,受金融危机的波及和影响,全县返乡农民工迅速增加。据统计,全县返乡农民工达2.77万人,目前仍有1.2万人未有效就业。二是以大中专毕业生为重点的新增劳动力数量急剧增加。截止目前,全县登记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数量达4100多人,估计20__年新毕业大中专毕业生将达20__多人,加上每年3000名初、高中毕业未能升学的“两后生”,全县年均新增劳动力大约在6000人左右。但按照目前省市的政策,通过公务员、农村教师、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招考以及纯农户本科生安置,年内仅仅能够解决300名左右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业人群与岗位需要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同时,随着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入,人员分流不容回避,并将会新增一批待岗失业人员。三是以城镇“4050”为重点的隐蔽失业人群数量也快速增长。据统计,20__年底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450人,有未就业的下岗职工493人、“4050”人员1230人,考虑这一因素,全县实际就业率只有82%,处在就业不充分的临界状态。

二是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带动了就业岗位开发,但就业岗位与就业人群快速增长之间的矛盾仍将长期存在。近年来,全县坚定不移地走“发展促就业、就业促发展”的良性互动路子,加速实施“产业富民、工业强县、文化兴县”总体经济发展战略,举全县之力发展以铝电、机械加工制造、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工业经济,积极培育以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为主的第三产业,全力加快以县城为中心的“一城七镇”体系建设步伐,有效带动了全县就业工作的全面发展,实现了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有机结合。近五年,全县先后规划建设工业园区2个,建成水电站19座,培育大型铝加工企业1家、建筑等级企业17家、规模化洋芋、中药材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业30家,建成农家乐68家,新开发就业岗位3.2万个,就地安置转移城乡劳动力4万人。但由于县域经济正处于从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加速转变的特殊时期,工业企业少、三产不发达,县内就业岗位仍然非常短缺,自身就业安置功能严重不足,灵活就业成为我县城镇就业的主渠道,就业的地域变动、职业变动和岗位变动比较频繁,就业状况不稳定,收入呈现较大起伏,就业总体水平较低。

三是全县就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加快,但覆盖面不广、保障能力不高的问题仍然突出存在。近年来,全县按照完善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工作新机制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劳动就业保障体系建设,争取了全省农村低保扩面试点和全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

保险试点项目,探索实施了农民工工伤保险“平安计划”,全县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体系基本建立。截止目前,全县农村低保覆盖面达10.3%,城镇低保覆盖面达26.3%,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城镇居民达到了2.9万人,参加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的农民工达到4000人。但由于全县保障体系建立刚刚起步,社会各方面对参加保险的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加之受县财政资金短缺的制约,社会保险扩面难度较大,覆盖面还不广。目前全县参加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的农民工的比例仅为3.6%,没有为职工参保的民营、私营企业比例高达91%。

二、问题存在的根源

深入分析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宏观政策和经济发展方面的原因,也有就业观念和就业服务方面的原因,更有制度建设和工作机制方面的原因。主要是:

1、素质和观念的制约。一是素质因素制约。城乡劳动力能否实现充分就业,主要取决于劳动力本身素质和就业能力。据统计,在目前__农村现有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了88%,城市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也占到了65%。这部分人由于文化程度低、缺少劳动技能、市场适应能力弱、就业竞争力差,难以转移就业。二是观念因素制约。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和下岗职工和大中专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就业观念陈旧,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小富即安、怕冒风险、缺乏投资意识和创业精神。还有一些对自己的定位不准,苦活累活不愿干,技能性要求高的工作干不了,只能等待观望。三是政府培训工作滞后的制约。虽然全县有技能培训学校3所,但受培训经费、师资力量、试训基地和设备的制约,只能面对两后生,培训面相对较窄。同时也存在培训项目少,培训实用性与针对性不强,培训与经济发展脱节,与企业用工脱节,与劳动者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

2、就业空间和岗位的制约。目前,与就业压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县内就业空间非常有限。农业方面,__县水川区人均只有0.9亩耕地,由于人均耕地少,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虽然山区人均耕地面积较大,但由于近年来山区主要种植洋芋和中药材,工期主要集中在4月份(种植)和9月份(收获),农民季节性输转量较大。工业方面,全县工业基础薄弱,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农副产品加工、水电领域,没有大型工业企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都非常有限。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是__的优势,但目前才刚刚起步,规模小、层次低,在扩大就业上也难以发挥大的作用。

3、制度和环境的制约。一是城乡二元结构制约。近年来,一些分割城乡的管理制度虽然有所松动,但城乡分割的社会体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社会就业管理形成的先城镇、后农村的政策惯性仍在起作用,“农民与市民”同岗不同筹现象仍然存在,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二是就业制度制约。目前,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尚未建立,在城乡统筹就业工作中,往往偏重城市劳动力就业,而在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方面,主要依靠建筑企业带动转移以及向沿海地区输送“两后生”和保姆,多数人员靠亲戚朋友的帮带,信息来源不准,属于一种无序流动,增加了劳动者就业风险。三是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的制约。基层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设落后,就业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服务平台还没有真正建起来,无法满足广大劳动者的需要。

4、家庭责任和转移成本的制约。从农村来讲,许多青壮年农村劳动力是家庭中的顶梁柱,承担着赡养照顾父母,抚养教育子女的责任,一旦外出务工,必定给家庭带来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如果全家一起随迁,一个家庭的吃、住、行、子女教育费用等开支将无力承担。这些现实问题也是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

三、今后的工作对策

__县的情况具有一定代表性,它是欠发达地区促进就业工作的一个缩影。时下,就业危机正成为继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后全球新一轮危机,而欠发达地区的就业形势更加趋于严峻。从__的实际情况来分析,要有效解决就业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经济,关键在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始终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总体方针不动摇,坚持就地消化和对外输出两条渠道并重,优化服务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双管齐下,强化政府的组织功能和行政推动作用,着力缓解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压力。

1、集中精力抓发展促就业。发展是就业之源。从普遍意义上来讲,就业问题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步入工业化阶段后都会出现的共同难题。但从欠发达地区就业问题的形成原因来分析,其原因并不在于工业化、信息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恰恰相反是由于工业化进程滞后,工业企业少,三产不发达,提供的就业岗位不足造成的。这种困境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东南沿海地区大批企业关门停产变得更加严峻。欠发达地区要有效解决就业问题,就必须始终牢固树立“促增长就是促就业”的思想,将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放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上,大抓项目,做强农业,主攻工业,兴办三产,以发展促进就业,以就业保障发展。重点要抓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去年以来,中央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经济提振政策,从实质上来讲,这些经济提振政策也是就业提振政策,根本目的是为了通过项目建设带动城乡劳动力充分就业。必须紧紧抓住这一机遇,下实功夫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大上新上一批劳动密集型产业,集中开工建设一批符合本地实际、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就业岗位,引导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消化一批劳动力。二是要大力发展三产经济。第三产业行业多、门类广、劳动密集,各行业并存,劳动力转岗适应力强,是就业的蓄水池。要立足地区实际,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服务贸易、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社区服务、住宿餐饮、金融、房地产等新兴服务业,让更多的城乡劳动力投入三产经济开发,以实现充分就业。

2、发展教育事业提素质促就业。透过劳动力市场形势的表象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就业市场供过于求的总量矛盾正让位于因产业升级、低端劳动力过剩而产生的结构性矛盾。事实上,这种趋势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已经出现。20__-20__年间在珠三角、长三角的产业转移过程中,大批实力相对较弱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生产要素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上升陷入经营困境,或者企业成批地被转移出东莞、深圳等地,与之相对应的是大量农民工失去了就业机会 ,成为首先被挤出产业升级进程的对象。解决这一问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长远之计,加强技能培训是应急之策。教育事业发展方面,要在巩固“普九”成果、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进一步做好高中教育,最大可能实现高中扩招,力争使初中毕业生全部能享受高中教育。要把职业教育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引导社会力量积极投资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兴办职业教育机构,完善培训设施。地方政府也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每年从财政中列支一定数额的扶持基金,给予职业教育机构在开展城乡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城市就业再就业培训和“两后生”培训的奖励和补助,提高职业教育机构的积极性。职业教育机构也应积极创新办学方式,大力实施与用人单位“联姻”战略,与用人单位签订培训订单,开展“订单培训”,真正做到培训一批,输出一批,成功一批。在当前培训工作方面,要针对金融危机给企业用工需求带来冲击的影响,根据农民工意愿,分级分类开展阳光工程培训、扶贫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各类技能培训,切实提高返乡农民工再就业能力。要注重解决培训工作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的问题,紧密结合市场和用工单位需求,灵活设置培训专业,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因人施教,因需施教,切实增强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创业能力、择业能力、岗位工作能力和转换职业能力,实现以培训促创业、以创业促发展。

篇7

关键词: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对策

体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大学生的思想意志等有着重要的作用,就目前来看,许多大学还受到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对体育教学缺乏重视,在此背景下,本文简要研究了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和对策,旨在推进我国大学体育教学的改革,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分析

(一)体育课程发展多元化、个性化。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大学教育应当培养全方位的人才,而对于大学体育课程来说,要想满足这一要求,多元化的发展势在必行,不同的高校,其体育课程的设置也不尽相同,例如专业的体育院校的体育课程设置与常规大学的体育课程设置是存在很大差异的,同时,受生活环境以及个人因素的影响,不同大学生个体对于体育课程的喜好也不一样,为了照顾到全体大学生,将来体育课程势必会向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此外,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其多元化和个性化还应当考虑大学生自身的因素,为了保证大学生发展的全面性,不仅仅要设置关于身体素质方面的体育课程,同时对于锻炼学生心理以及意志的体育课程也应当设立发展,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也要坚持体育课程个性化的改革和发展,这符合强调个性化发展的社会趋势[1]。

(二)体育课程内容生活化。体育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体育课程内容将会有着生活化的改革发展趋势,其课程内容势必会更加贴近生活,这对于体育社会服务价值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生活化的课程内容下,学生不会将体育当作是一门学科,而能够在体育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充分的享受学习,这才是体育课程内容生活化的意义,让体育走进生活,在生活中渗透体育,在生活中结合体育。

(三)体育课程专题化。为了满足给个性化发展,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将呈现专题化趋势,体育课程内容将以专题的方式呈献给不同的学生,这样才能够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够保证大学体育教学的全面性。

首先,大学生在专题化的体育课程下,能够根据自己的心理需求与个人兴趣来选择符合自己的体育课程,从而提升了体育教学效率,能够让学生在专题化的体育课程中实现自我、突破自我,从而达到了良好的强身健体、锻炼意志的目的。

此外,大学体育教学的对象是全体大学生,而有的大学生受限于自身因素,有的从小受疾病困扰,有的身体有残疾,对于这些特殊的大学生来说,体育课程更加重要,专题化的体育课程能够单独给这些学生开设保健类课程,同时这些学生普遍有自卑心理,因此心理健康专题类的体育课程能够培养他们身残志坚的品质。

二、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对策研究

(一)教学内容多样化,丰富学生的生活。当前大学体育教学内容主要以增强学生体制为目标,要想实现学生体育知识与体育技能的全面发展,教学内容多样化发展至关重要,多样化的教学内容能够有效丰富学生的生活,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从而实现大学体育教学服务学生生活。具体来说,大学体育教学应当增设培养学生体育文化、体育安全意识以及体育道德观念等方面的内容,丰富的教学内容不仅能够培养大学生全面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丰富学生的生活,提高学生适应生活的能力,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大学体育教学可以增设体育安全课程,讲解在进行体育活动中有哪些安全隐患及具体的预防措施。

(二)多样化教学策略。要想实现多样化的教学,体育课程设置多样化是关键,为了保证大学体育教学的全面性,学校应当增加病残学生针对性的体育保健课程,以此来提升病残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知识,同时学校可以为非体育专业的学生设置多种体育选修课程,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和学生特点,开展例如瑜伽、跆拳道、散打等符合学生学习兴趣的课程。其中体育保健课程主要是指导病残学生的康复,选修体育课程主要是开发非体育专业学生的兴趣,丰富大学生活,提升大学生生活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大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体育,在快乐中增强体魄,培养意志。

(三)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的现代化生活需求,教学方法的改进至关重要,在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只是单纯的讲授体育知识,之后进行体育考试,这种“任务式”的教学方法会极大抹杀学生的积极性。大学体育教学应当以服务学生生活为目标,将生活融入到体育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合计情况以及具体的课程设置来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例如篮球教学中可以通过举办篮球比赛来进行教学评价,完成教学课程[2]。

(四)科学的教学评价。在大学体育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当摒弃传统的唯一“运动技术”评价标准,充分考虑学生学习体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突破传统的课程模式,丰富评价方式,综合各种因素来制定评价标准,例如可以根据大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水平制定针对性、个性化的评价标准,激发大学生体育学习的热情。

综上所述,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是我国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内容,其符合时展的趋势,符合学生的根本需求,本文简要分写了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并研究了具体的改革发展措施,旨在帮助各大高校立足当下,明确方向,对体育课程进行科学化的改革,以此来促进大学体育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 生态居住区

可持续发展是在1984年世界环境管理工作会议上提出来的。在这次会议上,各参加方代表一致认为:全球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是各国的企业,企业界必须认识到污染既是一种浪费又是一种生产的低效率现象;同时,城市居住区也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力量。因此,为了实现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人类必须做好环境保护工作,而居住做为城市第一要务,为了实现永续发展,必须重新定位自己,放弃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不文明生活方式,把环境保护融入自己的发展战略中去,只有做到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才能确保自己的可持续发展。

一、居住区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居住区是城市社会系统中的基本单位,是促进经济、生态、社会的协调发展,既是人类自身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又是城市发展的必要基础。

对于居住区可持续发展含义的界定,目前学术界尚没形成统的认识。一般认为,居住区可持续发展的含义,要包含生态环境要素在内加以为了保持持续良好的居住生态环境,与既要追求当前利益,也要注重长远发展,采用保护环境的生产方法和措施,既要顾及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永续发展。

近年来,在人类饱受了环境恶化之苦后,其绿色意识开始觉醒,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居住区作为城市社会系统的基本单位,同时也是一个环境产出系统,因此,现代居住区为谋求可持续发展。必须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

二、居住区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对于如何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学术界基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阐述。其中以现代生态经济学理论为基础所阐述的观点最具代表性,认为当代人生存的地球是自然、社会和经济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复杂系统,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做到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和谐与统一。因此,居住区为了谋求长足发展,须树立正确的伦理观和道德价值观,企业管理者要站在企业长远发展的高度,正确处理企业的短期与长期利益、局部与全局利益的关系。

因此,居住区在追求持久社区特色和文化竞争优势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战略目标的确定

战略目标的确定要在对住区的内外环境充分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其中居住区外部环境分析尤为重要,它是社区制定管理目标的第一步,把握好外部环境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变化的趋势,则为正确确定社区发展战略打下了良好基础。因此,城市居住区为了谋求长远发展,在确定居住区的目标时,应当具有战略高度。应该充分考虑大环境要求与公众的反应,基于生态的视角来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既能培育起当前的竞争力,又能着手谋划未来的竞争优势。

2.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一词最初是由熊彼特提出的,最先运用于企业。他将创新定义为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这种组合包括引进新产品、新技术、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的供应渠道和实现新的工业组合。而对于城市居住区来说,创新则是其永续生存与发展的力量源泉。主动开发和采用环保技术,进行清洁生产,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开展绿色社区。由此,居民应得到所带来的超价值,将使居住区永续发展。

3.社区文化的培养

社区文化对居住区的归属认同和永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原因在于它能够激发居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能够培养社区居民对高品质的追求,不满于现状,力争向上。只有那种能够基于生态的视角自觉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尤其是能够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社区文化,才能实现社区与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共存和永续发展。因此城市居住区是否具备良好的生态意识,是否主动采取生态行为,影响着社区能否正确选择可持续发展之路。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可持续发展观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它要求社区居民要顺应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潮流,选择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战略。在经营活动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采用新的经营模式,追求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因此,绿色供应链管理概念的提出为解决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了依据。

三、可持续发展下的生态居住区

1.基本思路

实现城市居住区可持续发展必须体现“生态整体论―地域结构论―时序和谐论”三方面的结合。其中生态整体论主要体现居住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和宏观目标,即社会公正、经济高效、生态环境优美三者的统一;地域结构论,主要反映居住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实施途径,与“着眼于城市,着手于地段”可持续发展原理相一致;时序和谐论是强调居住区建设可持续发展实施的过程,可概括为近期的可操作性措施、中期的可行性论证与远期的超前性预测三方面。

城市环境污染,显然有悖于生态环境优美的可持续目标,同时与社会公正格格不入,即部分人的经济利益以多数居民的生存环境包括后代人的发展机会为代价。理想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主要目标是满足居民的生态环境目标需求,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保护性开发,兼顾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体现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主义的本质区别。适应居住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空间分室,即使不同地段分别体现生态环境景观、农业景观、建成景观、交通道路景观及其相互关联是实现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途径。另外,规范的社区管理体制既是居住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表现,又是居住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保证。

2.可持续发展生态居住区设计原则

目前国内外学者一般认为,发展生态居住区并达到可持续发展,可概括为“可持续发展生态居住区设计六项原则”:

(1)有效合理地经营地貌,使生态环境保护最佳化,住宅价值最大化。详细内容包含:①坡地景观因素的利用方法;②适合地貌的绿化布局方法;③最大限度利用自然生态景观设计技巧;

(2)创造各种形态与尺度的动线网络:包括人、车、溪水、鱼和野生动物的网络动线的合理重叠布置与规划;

(3)多元化叠加系统的居住区。例如①户外活动绿地可以综合利用为其他可与之叠加的功能,诸如休闲、雨水收集、生态链。社区可以使用溪水系统走廊形成景观轴、步行网络;②邻里组团具有多元住宅产品的组合,避免单一,不仅使空间造型体量丰富,而且使产品风险降低,同时居民对住宅产品的变换要求可以在同一邻里解决。

(4)创造中心。①邻里的中心绿地;②社区的商业、公共用途及交通枢纽;③较高密度住宅产品的汇聚支持;④中心形态:主街/社区广场/文化街区等;

(5)创造最大社区价值手段(Economy of Means)。①充分利用雨水及降水收集经营景观体系;②道路、住宅用地、停车位布置等的最节俭的景观设计手法;最终达到以下几个最经济化:人均道路最低化,人均功能性需求驾车出行次数最低化,人均物业成本最低化。其实施手段通过高效地组织功能,造型形式及材料因素来实现。

(6)创造社区家园。―创造社区文化社交与生态景观中心相融合的核心。一个沿着溪流创造的公园和绿色走廊,应能滋育了儿童及其他生灵对一个家园的感知。一个具有行人亲和力的城市街道,应能促成更多的邻里交往。一个能滋养家园感知的社区,应是一个其居民认知为“家”的真正生态健康社区。

五、结语

在居住社区的设计实践中,强调积极追求与倡导社会文化、历史的精神与健康的同时,生态与绿色健康居住社区同样的重要。

参考文献:

[1]陈昆玉草正: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J].科学研究,2OO2(3):28-30

[2]朱永华吕勇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三维管理伦理观[J].生态经济,2005(6):18-19

[3]胡希:生态视角下的企业可持续发展[J].甘肃社会科学,2004(6):33-34

[4]李博: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