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25 10:55:2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短跑运动员身体素质,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前言
小学课余短跑训练,其目的是通过短期集训,使专项训练运动成绩有所提高,因此,课余训练的方法、手段是否具有针对性与合理性,将直接关系到短跑成绩的增长幅度。目前,小学课余短跑训练虽然都注重抓身体训练和技术训练,但一些教练员选择的训练手段、方法不是太妥当,专项成绩在短期得不到明显提高,所以,短期的课余训练的方法、手段选择的合理性、针对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小学课余短跑训练一般以短期集训为主要形式。如何有针对性地采用训练方法手段,合理安排好训练负荷,加强思想教育,是提高专项成绩的关键所在。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我校三年级、五年级短跑运动员4人,都是女生。
2.研究方法
(1)观察法
观察运动员身体素质增长的变化,重点观察短跑专项素质的提高幅度及动作、技术改进的程度,根据观察的结果来调整运动员的训练内容,选择合理的方法和手段。
(2)文献资料性
根据文献资料,结合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制定计划,安排训练内容。
(3)实验法
(一)测试4名短跑运动员的专项身体素质与专项成绩,测试结果(见表1)
(二)分析
根据测得的素质数据,得知4名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一般,专项成绩一般,运动员的腿部力量,腰腹力量较差,在今后的短期训练中,应尽量提高运动员的专项身体素质以及短跑的技术。
(三)确定训练计划
A. 第一周至第二周,以发展身体素质为主。
B. 第三周至第四周,逐步从一般身体素质过渡到短跑专项身体素质训练。
C. 第五周至第六周,以短跑专项身体素质训练为主。
D. 第七周至第八周,以专项技术、专项素质和专项比赛的心理训练为主。
E. 第九周至第十周,以完整技术与分解技术训练为主。
F. 第十一周至第十二周,和上两周训练内容一样。
G. 第十三周,进行比赛。
(四)确定具体的训练手段
A. 身体训练
(1)柔韧练习:搁腿、踢腿、纵叉、横叉。
(2)徒手练习:俯卧撑、仰卧二头起、俯卧抬头(背肌)、仰卧起坐、原地深蹲起、原地半蹲跳。
(3)负重练习:肩负杠铃下蹲起,提脚跟,俯卧撑,弓步走。
(4)跳跃练习:单脚跳、蛙跳、收腹跳、立定跳远。
(5)速度练习:原地快速蹬足练习、50米放松跑、50米快速跑。
(6)耐力练习:50米×8往返跑、400米跑。
(7)灵敏练习:立卧撑、十字变向折回跑。
B. 专项技术训练
(1)跑的技术练习:原地摆臂练习,小步跑,原地高抬腿跑,行进间高抬腿跑,后蹬跑,车轮跑,起跑后的加速跑,途中跑,放松跑。
(2)速度练习:80米的加速跑,40米的行进间跑,下坡跑,让距跑,30―60米的站立式起跑,30―60米的蹲踞式起跑。
(3)耐力训练:150米―200米的长距离的间歇跑,50米―80米的短距离的间歇跑,反复跑,变速跑。
二、研究结果
1.四名运动员经过3个月的训练后,短跑专项成绩有了提高(见表2)
2.100米短跑专项成绩增长幅度
三、讨论与分析
1.确立小学课余短跑短期集训的指导思想
小学课余短跑训练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在学校里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文化知识,完成各学科的学习任务,参加短跑训练是根据自愿原则,利用课余时间,在不影响完成学习任务的前提下进行的。对小学生的训练是有别于对专业运动员的训练的,具有一定的业余性。短期集训作为课余训练的一种主要方式,能够很好地协调与学习的关系,做到文化学习与短跑训练两不误。从实验对象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技术的状况分析表明,运动员的短跑专项成绩有了较大的提高,4名运动员的各项身体素质也都相应得到提高,而且是在暑假中开始训练并未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对学习并没有造成影响。因此,在教练员进行训练时,就要确立短期集训的指导思想。训练是否具有针对性、合理性、科学性将对训练的结果具有决定作用。
2.区别对待,是提高课余训练成绩的有效方法与手段
根据对4名短跑运动员训练前基本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到他们的身体素质都一般,需要进一步加强。4名女运动员的身体素质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林芳芳的耐力较好,但力量差,赵新怡的力量较好,但耐力差,王娇娇虽然速度很好,但是她的个子较矮,宋倩个子很高,但是速度不快。所以在采用专项素质训练方法时,这4名运动员要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做到因人而异。
3.循序渐进,妥善安排训练负荷
根据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先以中、小负荷训练为主,辅以一到二次(每周)较大负荷的训练,等到运动员适应以后,在身体素质得到一定提高后,根据运动员的具体情况,逐渐增大训练的负荷量、负荷强度。负荷强度增大时,负荷量适当减少,反之,负荷强度减少时,负荷量相应增加。量和强度的增长,应遵循超量恢复的原则,在每周的训练中,安排一到二次的小负荷恢复性训练或休息。
4.师生互动,激发运动员的训练热情
短跑训练是枯燥、乏味的,如不注重训练方法与手段的变化,丰富训练内容,学生很快就会产生厌烦情绪,从而导致训练不积极,不投入,训练效果不佳。因此,在训练中,教练员应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采用不同的方法,激发、诱导学生训练的激情,同时,不断变换训练手段,保持学生的新鲜感、好奇感,虽然学生从事的是不同的训练内容,但达到的效果是一样的,即训练与发展同一身体素质,可采用多种方法与手段。这样不但可以收到预期效果,而且会使学生继续保持训练的热情,甚至会收到比预期更好的效果。
四、小结
1.小学课余短跑训练要确立科学的短期集训的指导思想,突出基本身体素质的训练,积极发展速度与下肢力量。
2.狠抓基本技术训练,在运动员做准备活动中时常的提醒。
关键词: 短跑 上肢力量 送髋
短跑不仅是世界大型体将比赛的项目,而且是在农村业余学练中开展得最为普遍的项目。高考体育加试中的百米成绩,对于特长生的加试总成绩很重要。“百米是灵魂”这句话即充分体现了100米成绩对于其他身体素质的重要影响。100米成绩好的学生,立定三级跳、铅球成绩都会好,甚至800米成绩也很不错。(100米的成绩尤其对男生起决定性的作用,每0.1秒占1分)。短跑是田径运动的基础,要想提高短跑成绩,除了加强技术训练外,还必须加强身体素质训练。实践证明,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状态,决定着学习和掌握动作技术的水平,决定着短跑的成绩,即使短跑的基本技术而不具备相应的身体素质,也不能发挥理想的运动水平,这就意味着技术水平和运动员的素质存在着紧密的关系,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正常发挥技术的物质基础。因此,不仅要重视学生对技术概念的理解和基本技术的掌握,而且要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抓好有关素质的练习,打好身体素质基础,以便使学生正确运用技术,发挥理想水平,在跑步时达到最快的速度。
一、上肢力量对短跑的影响及训练方法
1.上肢力量对短跑的影响:美国著名教练在《跑速与摆臂加摆腿》中提出,手臂动作越快,腿的动作就越快。上臂摆动有利于下肢配合,使躯干纵轴旋转幅度增大,增加两腿的剪刀差,从而有效地延长大腿前摆的有效距离,增大步长。由于在短跑中摆动腿带动同侧髋向前扭转,人体的矢面与运动方向的矢面常常偏离,因此摆臂的方向与运动矢状面要保持一致或基本一致。上肢力量不够会造成摆臂的方向与人体矢状面不一致,从而减慢跑速。所以,上肢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速度。在比赛场上,特别是在100米的后程跑时,由于速度下降的原因上肢力量太小,破坏了平衡,从而减慢了运动速度。
2.上肢力量的训练:在准备活动完成后,做专门练习,如俯卧撑、引体向上、手握哑铃摆至侧平举、手臂上绑沙袋单练摆臂动作或慢跑等抗阻力性练习。(上肢力量的强度因人而异,感觉量小就及时跟教练说。)
二、下肢的送髋动作对短跑的影响及训练方法
1.下肢的送髋动作对跑的影响:现代短跑技术的本质特征是以髋为轴的高速摆动――平动运动。在跑的过程中,积极的送髋动作使摆动腿一侧的骨盆产生旋转,加快摆动腿的速度,同时也加快支撑腿积极扒地的动作,从而缩短支撑腿的退让性收缩的时间。这与优秀短跑运动员倾向于增大大腿前摆和大腿下压准备着地阶段的大腿摆动速,而保持或增大支撑时大腿伸展速度,支撑腿髋关节的伸展速度加快,跑动的速度就越快,摆动腿下摆的速度决定着跑速是一致的。
2.送髋速度和送髋幅度的训练方法:先慢跑做准备活动,再作专门的练习:(1)半高抬小步,要求运动员注重体会膝盖放松、大腿积极下压、髋关节充分伸展、积极把地动作;(2)车轮跑,要求运动员体会小腿折叠、大腿的下压、髋关节的旋前、旋内的动作;(3)下压式高抬腿跑的练习,强调伸髋的动作与速度,在练习时要求摆动腿上摆结束后快速伸髋,加快大腿下摆速度。有关研究表明,在跑100米时,从50―70米后就开始减速,最高速度的跑只有一小段距离,约占全程的14%―16%,开始的加速度大约有33%-35%的距离,减速过程大约为49%-53%的距离,由此可见速度耐力的重要性,速度训练的方法有400-600米间歇重复跑、长短段落的间歇跑,等等。
三、力量对短跑的影响及训练方法
1.力量对短跑的影响:在短跑中运动员的速度性力量的训练最为重要,但力量训练要注意身体各部位肌肉力量的均衡发展,不仅要发展大肌肉群的力量,而且要注意发展小肌肉群的力量,对短跑的运动员特别要注意发展小腿屈肌及足底肌肉的力量,从而有力地进行后蹬。
关键词:青少年 短跑运动员 科学训练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230-01
短跑是田径运动的基础项目,青少年的短跑训练是业余体育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广大教练员施展自身才华的重要阵地。许多教练员为之孜孜不倦地奋斗了几十年,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一代又一代短跑人才。短跑运动员的培养过程是一个长期科学化的系统工程,运动实践证明,优秀的短跑运动员都是从青少年时期,只有历经多年艰苦的科学训练, 才取得成功。因此,青少年时期的短跑训练是决定运动员是否成材的重要环节。本文对青少年短跑运动员科学训练进行研究,以期对广大教练员在实际工作中提供参考。
1 全面身体训练
在青少年时期的短跑运动员训练中,应以一般身体训练基础为主导,这是大多数优秀教练员的训练思路。全面的身体训练是短跑运动员提高机体能力和掌握合理技术的基础。运动员要提高短跑运动成绩,全面身体训练是基础。在全面、系统、科学、有计划的身体训练中,教练员应该采用形式多样的训练手段,全面发展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增强机体的活动能力,同时掌握大量的运动技能,为专项技术的掌握和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教练员必须根据青少年发育的不同阶段特点,发展运动员的各项身体素质,加强专项身体素质和专项技术的练习。青少年模仿能力很强,掌握各种运动技能很快,因此,此阶段教练员要进行多项身体训练。12~14岁全面发展身体素质阶段,学习改善专项技术阶段。此敏感期的训练应采用拉伸肌肉韧带柔韧练习+ 各种接力跑、追逐跑、快速起跑等;速度练习+ 以模仿和器械游戏为主专门练习组合。
2 专项力量训练
力量素质是各项体育运动的源泉,力量素质与速度素质是相互影响的,速度训练离不开力量训练,发展良好的短跑力量,是使运动员达到高速奔跑速度的先决条件。力量训练作为业余体育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青少年的短跑水平的重要环节,历来受到广大教练员的重视。青少年运动员在力量训练过程中,要根据少年业余短跑运动员的生理特点,要注意训练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选择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法,使身体各部分力量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青少年力量要体现出重量轻、速率快,反复次数少等特点,要强调力量训练和发展柔韧性,增加动作幅度,改进专项技术相结合起来。不要过分发展力量,防止局部负担过重。以免使肌肉僵硬,尽量减少长时间、大力量和静力性等练习方法。训练前必须做好准备活动,练习结束后及时进行放松和柔韧牵张性练习。(1)上肢力量。在短跑中强有力的摆臂是协调跑技术和提高跑速的重要环节。训练手段上可负重或不负重交替进行的摆臂练习、俯卧撑、仰卧推举练习、快挺、引体向上、哑铃操、抓举等。(2)腿部力量。腿部力量是力短跑量训练的核心。强大的腿部力量,是短跑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因素。训练手段上可采用各种跳练习,如联合器上前后肌群的收缩练习,负一定重量快速全蹬或深蹬跳,向上弹跳、长跳负皮带做快速抬腿或收后腿练习等。(3)腰腹背力量。腰腹背的力量对技术的合理、稳定和充分发挥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短跑运动员每个训练阶段都要安排发展躯干肌肉力量训练,训练手段上可采用各种腰腹背肌练习、铅球前后抛、屈体动作、悬垂举腿、绕环等。(4)髋关节力量。髋关节是人体最粗壮处,处在重心位置,髋关节直接关系到大腿前摆速度与远度,影响步长,与成绩直接相关。因此,髋关节屈伸的力量及灵活性短跑中起着重要作用。训练手段可采用小步跑练习、弓箭步练习、髋关节的环绕运动,如绕栏架、扭髋走跳、负皮带做髋的前后摆动、顶髋和向后举髋等练习。
3 速度训练
速度素质是青少年短跑训练的核心。青少年阶段,人的神经系统发育较早兴奋与抑制的转换快,灵活性好。肌肉在骨上附着点距关节较近,且韧带有弹性,此阶段最适合发展速率。在10~13岁间速度素质增长最大,是速度的发展敏感期。14岁后肌肉的收缩速度就逐渐下降。16~18岁变化不明显。在实际训练中,12、13岁前可通过动作频率和反应速度快的训练手段来练习速度素质;13—14岁时,可采用长跑和球类运动等训练。 在发展青少年速度训练中,教练员要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力量水平、跑的技术动作水平,结合速度素质的特征,确定训练指导原则,选择相应的训练方法手段。注意运用改进跑的技术动作提高运动员放松能力,来进行速度训练。在发展速度的训练中注意结合动 作水平和运动员具体情况,创新训练手段。因此,此时必须加强速率训练,提高青少年速率。训练手段上可采用:⑴行进间快速高抬腿跑30m;⑵行进间快速小步跑30m;⑶下坡跑30m。在训练过程中,提高速率的练习次数要少,时间要短,质量要高。 4 注意事项
⑴青少年短跑训练是一项系统工程,应早期化,规范化,把各项素质练习和专项基本技术训练结合起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⑵青少年短跑训练要遵循青少年年龄生理、心理特点,符合其身体机能的特点,根据各个阶段对身体素质和专项训练要求应有不同的侧重,采用区别“个体差异”,遵循“全面锻炼”、“量大强度小”的训练原则,加强对运动员兴趣和意志品质的培养,为其身体素质打下扎实的基础。⑶青少年短跑训练切忌急于求成,不能过早进行绝对力量的练习,力量练习强度不能太大,持续时间不能过长,重复次数不宜过多,要循序渐进,为以后大负荷训练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茅鹏.运动训练新思路[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59.
[2]田径运动员高级教程[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
摘要中学是学生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学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还需要注重学生身体素质与道德品质的培养。目前的中考制度是从1980年开始实施的,30年的实践证明,关注体育学科、关注学生身体素质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长跑在中考体育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也是中考体育的难点,对初中生进行长跑训练,对于提升学生素质、提高中考体育成绩效果显著。本文分析了业余长跑训练的必要性,并对目前常用的长跑训练方法及训练注意事项进行探讨,为相关教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综合素质培养 中考体育 长跑训练
体育中考是采用考试的形式对应届初中毕业生的身体素质与体育水平进行评价,主要评价项目包括:身高体重比、肺活量、长跑(包括男子1000米与女子800米)、短跑(50米)、跳远、引体向上(男)、实心球投掷、仰卧起坐(女)、球类(篮球往返运球)等,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力量、耐力、速度与技巧进行全面的评价。此评价结果对于学生的毕业成绩具有重要影响。由于中考体育中的长跑成绩只是按照业余的标准进行判断,初中生只需要进行业余长跑训练就足够了。
一、业余长跑训练的必要性
(一)合理安排训练,提升身体素质
中考体育主要的目的就是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对学生进行业余长跑训练,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学生中考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实际上,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在发育上普遍的要比一般学生更好,肌肉的强度、韧带的韧性都远高于同龄的其他学生。不管在中长跑训练当中,还是在短跑训练当中,都应该以提升运动学生的身体素质为主要训练目标。实际训练当中,为了合理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要进行额外的力量训练、柔韧性训练、耐力训练以及肺活量训练,面对如此多项的训练,体育教师(或者教练)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对训练的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
(二)全面提升学生专业素养
部分教练在进行学生的训练过程中,只是带着提升学生运动员长跑成绩的目的进行的,所以就导致其只安排与长跑相关的训练项目,忽略了身体综合素质的训练。这种情况同时还发生在许多优秀的专业教练身上,从而使得许多运动员训练过于单一,没有达到训练的最终目标。正确地认识长跑训练的目的,可以使教练进行合理的训练项目、训练时间规划,为有潜力的运动员提供更加完善、全面的训练,为运动员在未来的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打下基础。教练只有正确地认识到训练的目的,才能做出更加长远的训练方案,懂得怎样为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只有综合地对运动员进行训练,才能保证运动员在未来的竞争当中取得优势,而训练不合理的运动员在未来的发展当中必然会被淘汰。所以,以身体素质培养为目的的初中生长跑运动员,其首要的训练中心就是身体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训练方法阐述
(一)常用训练方法
目前,常见的长跑专项训练方式主要是上下坡跑以及上下坡接力跑,这两种方式都是以游戏的模式进行的。此外,还有部分教练让运动员在台阶上进行向上的跳跃式前进或者跨步前进,从而锻炼运动员的腿部力量。在这些间歇性训练进行的同时,还要进行其它的综合性身体素质训练项目。
部分教练在长跑训练当中采用了短跑训练方式,两者相互融合,从而使初中生运动员达到有氧训练和无氧训练相结合,提高训练的效果。因此,在实际的训练过程当中,教练应当多采取运动员变速跑等特殊方式,达到提升运动员协调和随机应变能力的目的。同时,训练当中,教练要根据训练的目的进行阶段性的时间、任务的设置,从而保证初中生运动员具有良好的发展势头。教练员还要间歇地增加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这样才能确保运动员的训练效果以及训练计划的完成,才能保证初中生业余运动员运动损伤较少的发生。
在训练过程当中,教练除了要注意运动员的训练要循序渐进之外,还要注意对运动员的肺活量进行训练,保证运动员训练的效率。
(二)业余长跑训练中的注意事项
由于初中生正处于身体生长的阶段,生长速度较快,如果教练设计的训练任务太重可能会导致运动员超负荷训练,对身体造成负担,从而影响身体的正常发育。所以,在训练间歇时间的问题上,教练员要针对初中生的身体发育状况,设定合理的间歇时间,保证运动员能够在良好的状态下进行训练。长跑训练应当观察运动员的疲劳状况,保证运动员不在超负荷状态下进行训练,合理安排运动员的休息时间,注重劳逸结合,同时还要保证训练量达到一定的程度,使训练成果与身体素质平衡。
初中生业余长跑训练的主要目的就是提升综合身体素质,反过来,优秀的身体素质也为长跑训练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所以在专项训练之余,也要注意运动员的最大力量、柔韧性、速度位移、肌肌肉耐力的发展。此外,在实际比赛过程当中,初中生运动员的比赛心理、比赛智慧都会影响到实际比赛的成绩,因此教练员在发展专项训练发展身体素质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运动员比赛时的心理承受力的训练。只有综合素质较强的运动员才会有长足发展,才会取得较好的成绩。
三、结语
初中生的长跑训练是建立在良好的身体基础之上的,只要把握这一要素,才能进行合理的训练方式的设计。加强长跑训练可以对初中生运动员的身体综合素质进行有效的提升,为中考体育取得优秀的成绩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海涛,李增阳.浅析初中生业余中长跑的训练方法[J].现代交际.2014(04).
关键词:中长跑;提高速度;专项能力;训练
中图分类号:G8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176-02
一、引言
中长跑运动是指800米以上的一种田径运动。最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就有了中长跑项目,19世纪中叶,中长跑运动因其对人们的身体素质有很好的提高作用,开始在欧洲一些国家流行,慢慢的世界各国也都开始重视中长跑运动。我国的体育事业起步较晚,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过第一次举办了中长跑运动比赛,随着国家间的体育赛事越来越多,中长跑等运动竞技项目已经不再是简单的锻炼身体为目的,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人民身体素质的标志,提高中长跑的成绩就是提高选手的速度,而如何在中长跑的训练中提高速度也成为了很多教练研究的重点。
二、中长跑中提高速度的训练
众所周知,在世界级的田径项目上,我国一直都没什么出色的表现,尤其是中长跑运动中,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国人的身体素质外,也有很大的内在训练因素。随着刘翔等一批中国田径选手取得了好的成绩,训练中提高速度的技巧和一些专项训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科技水平的提高也使得一些高科技的训练方法应用在中长跑运动中,训练的科学性越来越重要。对于中长跑运动项目来说,提升运动员的速度应该分为中途的速度和最后冲刺的速度两部分。
(一)以提高速度为最终目标
在中长跑的训练中,所有的训练内容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提升运动员的速度。中长跑和短跑运动相比,在起跑和中途跑阶段有很大的区别,短跑中的起跑非常重要,而在中长跑比赛中,一般时间的跨度比较长,因此起跑并不重要,只要在整个跑的过程中有速度的优势即可,而决定中长跑比赛胜负的主要阶段应该是在最后的冲刺阶段。目前我国的中长跑速度训练中,大多还是使用增加运动员负荷的传统办法,这种训练方式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运动员的速度,但是提高的程度比较低,提高的速度的也比较慢,而且运动员很容易由于训练的负荷导致身体出现问题。在对中长跑运动员进行训练时,虽然最终的目标是提高速度,但不应该追求运动员速度的过快加强,应该有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在运动员速度提升的过程中,应该主要对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其他方面进行提升,避免因为训练的过程导致运动员身体出现问题。
(二)提升中长跑中最后冲刺能力
在中长跑比赛中,比赛的胜负往往取决于最后的冲刺阶段,从起跑开始选手们都会保持差不多的速度,在长跑中也许会拉开一些实力比较差的选手,素质比较好的选手们形成一个梯队,这个梯队会一直保持到最后的冲刺阶段,然后在最后的阶段中冲刺加速,决出比赛的胜负。由此可见,在中长跑比赛的过程中,速度的保持虽然重要,但是在最后阶段的冲刺能力才是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在训练中提升运动员最后冲刺能力的重要性也就显而易见。对于中长跑比赛,能够在最后阶段具有足够的冲刺能力,运动员就要在比赛的过程中保持足够的体力,那么在日常的训练中,就应该重视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在实际的训练中,可以考虑增加运动员的跑步的强度,使运动员在比赛的最后阶段有足够体能进行冲刺。
三、对中长跑进行专项能力的训练
(一)短跑的专项能力训练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都得到了大幅的提高,对于中长跑这样比拼身体素质的运动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从中长跑比赛项目的世界记录不断的被刷新就可以看出。最初的中长跑比赛中,所有选手的速度都能够保持的差不多,在最后的冲刺阶段决定胜负,但是随着竞争的激烈,很多中长跑比赛中已经能分出几个梯次,特别是在一些长跑项目中,这表明选手们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比较最后的冲刺能力,对中长跑比赛中的速度也开始较量,由此可见速度的比拼不在是短跑所较量的,中长跑也开始对速度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我国的中长跑教练对于中长跑过程中的速度不够重视,导致了中长跑运动员在训练的过程中,短跑的训练项目很少,中长跑运动员对于速度的节奏掌握不好,在最后阶段的冲刺能力也不强,因此应该考虑加大中长跑运动员的短跑专项训练。
(二)重复跑专项能力训练
重复跑是中长跑训练中最重要的一种训练方式,重复跑训练就是选取一定长度,对运动员的速度耐力进行练习,使运动员在跑步的过程中能够保持固定的速度,而在中长跑的比赛中,对速度的保持是很重要的一点,只有在比赛的过程中保持住一定的速度,才能跟上速度较快的选手,与速度较慢的选手拉开距离,在最后的冲刺阶段与速度较快的选手决出胜负,在对运动员进行重复跑的训练中,应该注意每次训练后,运动员要有足够的休息时间。
(三)变速跑专项能力训练
变速跑的训练是对运动员在中长跑中速度变化进行训练,最早的中长跑运动训练中,是没有进行变速跑的训练,直到第20届奥运会时,芬兰的拉瑟·维纶夺得了5000米和10000米世界冠军,人们发现拉瑟用的就是变速跑的训练方法进行中长跑训练,之后中长跑运动员都开始对变速跑研究,变速跑在一定程度上是重复跑和短跑的结合,变速跑和短跑一样,训练的强度很大,和重复跑一样,能够训练运动员的速度耐久力,因此变速跑开始被越来越多的教练人员重视,而且与重复跑相比,变速跑对场地的要求也不高,在实际的训练中,教练人员可以根据实际场地和运动员自身素质的情况,对变速跑的长度和速度变化进行调整。
1人体与短跑运动能力相关各项主要指标的遗传度
2 遗传选材的方法研究
关键词:遗传;短跑;选材;短跑运动员
1.引言
短跑(100M,200M,400M)属于极限强度周期性项目,它的特点是工作时间短,强度大,是一项以无氧供能方式为主的速度力量型周期性跑的项目。强大的爆发力、较高的动作速率、合理的跑的技术、良好的协调性和灵敏性,以及较强的心理稳定性和心理调节能力,是从事短跑运动必须具备的条件。而大部分短跑运动员所具有的良好素质,都是与遗传有关系,因此,研究遗传与短跑运动员选材的关系,制定科学的选材方法对短跑运动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1.1研究方法
1.1.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分析、整理大量有关短跑运动员选材的资料和书籍,并阅读多篇相关论文,以此作为本课题的依据。
1.1.2归纳法
通过参考资料、文献的阅读以及对短跑运动员相关素质与遗传的的研究,对短跑运动员的遗传选材进行总结、归纳,提出合理的遗传选材方法。
1.2短跑运动与遗传选材的关系
在影响短跑运动员的诸多因素中,有的可以经过后天的培养和训练来获得。大部分影响成绩的因素还是需要运动员本身就具备的,也就是说是遗传的。随着当前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 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发现, 有很多遗传因素,如肌纤维类型、最大吸氧量、神经类型等先天因素限制了运动员的运动成绩的再提高, 有数据显示,遗传度越高, 其限制的程度越明显。因此,研究遗传对短跑运动员的选材有很大意义。
2.人体与短跑运动能力相关主要指标的遗传度
2.1 身体素质的遗传度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体质增强的一个重要表现, 是掌握运动技能, 提高运动成绩以及进行短跑训练 的重要基础。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中的一部分因素是能够通过训练予以明显改变的,而另一部分则主要是由遗传所决定的。对于短跑运动来说,时间短,强度大,要求运动员具有保持高速运动的能力。60米跑是反映跑的速度的重要指标,能反映出运动员起动后的加速能力和保持高速度的能力。
2.2智力与个性的遗传度
一个运动员智力水平与个性特征均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一旦形成就相当稳定, 我国心理学者邱宜均认为, 高水平运动员既是外向型的也是稳定性的。
2.3 身体形态的遗传度
身体形态是人体最基本的、最直观的特征之一,是人体运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的形态结构就必然具有一定的生理机能。对短跑运动员身材的要求,通过测试和收集资料表明,世界上和我国优秀运动员的身高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2. 4 生理、生化机能的遗传度
人体生理机能的形成,虽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遗传因素仍处控制地位,各种生理机能、生化特征的遗传度均很高。因此在选材中,必须予以重视。生理机能状况表现好的运动员表现为: 单位时间内心率(最大心率的遗传度为85. 9%)次数少, 心脏搏动有力; 运动后的血乳酸值较低, 在激烈运动时最大摄氧量高(遗传度为93. 6%)等特性。
3.短跑运动员遗传选材的方法
现代运动员采用的遗传方法较多,由于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短跑运动员的选材中主要采用的有家系调查法、皮纹学选材方法与遗传度法。根据运动员的家系等来挑选合适的短跑运动员。
3.1家系选材法
家系选材法是通过调查某性状在预选对象亲属中的出现率, 并将其与一般人群该性状的出现率相比较, 从而确定预选对象某性状与遗传是否有关的一种选材方法。
3.2皮纹学选材方法
皮纹作为人体的一个特定形状, 受多基因控制, 于胚胎期13~ 19 周形成 , 具有遗传性、个体特异性和终生不变的稳定性等特征, 遗传学家称为显露在体外的遗传因子。遗传学家还发现, 人类的皮纹与本人的健康水平、智力、身体素质等有一定的关系。因而, 利用皮纹来预测少儿的运动潜能就成为当今遗传选材的一种重要手段。
3.3遗传度法
遗传度就是指某性状传递其遗传特性的能力。从前面我们知道组成人体运动能力的各种遗传性状, 其遗传度是不同的。因此, 人们就可以根据遗传度的大小进行运动员的选材。即对运动需要素质遗传度大的, 优先进行选材,进行训练,使其充分发挥出短跑潜在的能力,如果有短跑中遗传度不是很高的,要进行后天的训练和进一步的加强,以求达到最好的效果。
4.遗传选材的意义
4.1可行性
没有天赋的运动才能,就不可能取得最佳的运动成绩,对于这一点是人所共知的。而天赋的运动才能,其实质就是个体天然的优秀的运动遗传素质。构成人体运动能力的绝大多数性状具有很高的遗传性,且一般都是呈常态分布的数量性状,遗传度多在60%以上。
4.2意义
(1)提高选材的成功率。科学选材的核心是预测,没有预测,就没有选材。因为有着运动天赋的个体,并非一生下来就表现出明显的运动优势,是随着个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并在运动训练和其他环境条件的共同作用下,逐渐表现出来的,直至达到一定的年龄阶段和训练水平,才能创造辉煌的运动成绩。因此,在早期选材中,只有通过对预选者进行全面准确的预测,来判断将来可能达到的最好成绩,以决定选材对象的取舍。
(2)提高选材效率。苏联学者H.H.布尔加科娃(1978年)曾撰文论述了寻找运动天才的复杂性,在一百万个同年龄、同性别的儿童少年中,才能挑选出一个具有理想身高、速度和灵敏性的个体。更何况现代竞技体育对运动员的体能、智能、心理等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这就使得选材工作变得更为艰难和复杂。
(3)挖掘运动潜才,消除遗传隐患。由于儿童少年生长发育开始时间的早晚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性,仅凭直观和经验进行选材,往往会把那些提早开始发育型的个体选入运动队,而把一些有着运动天赋的正常发育型或推迟发育型的孩子拒之门外,埋没了他们的运动才能。如果选材时重视遗传因素,充分考虑选材对象家庭的运动能力,就可以把儿童期尚未显现出来的运动潜才挖掘出来,进而提高选材成功率。
总之,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世界各国的选材实践来看,遗传选材在运动员科学选材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5.小结
通过上面的研究可以看出,短跑运动员需要的身体素质、形态、、机能、心理特征等都具有很大的遗传性,只有根据短跑运动员的遗传等相关因素进行研究,在选材中采用与遗传有关的家系调查法、皮纹学选材方法、遗传度法等,通过科学选材找出遗传背景优越、可训性高的运动人才, 并给予系统的、有目的的科学训练, 才能选出优秀的短跑运动员,并最终取得优异成绩,推动短跑运动的发展。
(作者单位:西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参考文献:
[1] 陆建军,陈丽丽. 谈短跑运动员的多维选材[J]. 辽宁体育科技 , 2003,(05).
摘 要 板鞋竞速运动是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之一。因该项目起步较晚,对该项目的理论性研究甚少。本文通过分析板鞋竞速运动的项目特征,对选择高校最佳运动员提出个人建议,以便促进该项目在高校更快的普及与发展。
关键词 高校 板鞋运动 选材 探讨
板鞋竞速运动是一项集群众性、娱乐性、竞技性于一体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同时也是一项非常独特的团队运动项目,具有很高的健身推广价值。选材是科学训练的开始,也是决定一名优秀运动员能否成功的基础,所以必须重视选材的问题。笔者结合所带业余板鞋竞速队的教学与训练实践,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板鞋竞速运动选材进行研究探讨,对促进高校板鞋普及和发展有一定的意义和作用。
一、身体形态
身体形态主要包括身高、体重、肢体的长度与比例、肢体的围度等。身体高大对于板鞋竞速运动项目较有利,在所有体型特征中,身高最为重要,因为身高与运动能力关系密切。不同身高的运动员在科学训练后都可以取得好成绩,但是从总体上看,高水平的运动员多数身高比较高,根据资料《田径教学训练大纲》提出以下身高标准:男子100米、200米运动员为175±5厘米,女子100米、200米运动员为165±5厘米[1]。因此,板鞋竞速运动员的身高一般在170cm-180cm(男)和160cm-167cm(女)之间。
板鞋竞速运动员不仅要有一定的身材高度,还要有较长的下肢长度。这是因为较长的下肢长度可以形成较高的身体重心轨迹和较大的动作幅度,创造了良好的运动生物力学条件,有利于克服自身体重的影响,从而较好的发挥速度及节省能量。选材时,运用下肢长(A)×100%的比值指标,可反映运动员下肢长度和身体重心的高度。从形态学的角度评价,当该指数为55%时,反映上下肢等长,56%为下肢较长,57%为下肢明显长。
二、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是运动能力的重要部分,身体素质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今后训练和比赛的成绩。根据板鞋竞速运动的项目的特点需要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协调、灵敏等综合性素质身体素质水平。
(一)力量素质
力量素质是人体进行体育运动的基本素质之一,是获得运动技能和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基础。根据板鞋竞速运动项目的特点,需要下肢肌肉力量能力较强的运动员,训练时需要发展运动员髋部、腿部、足部的力量。
(二)速度素质
板鞋运动要求运动员的绝对速度和爆发力。板鞋运动是一项极限强度的运动项目,要求肌肉收缩表现出最大的力量和速度的协调性。这就要求神经系统传出高强度和高频率的兴奋冲动,使更多的肌纤维参加收缩,产生更大的爆发力。因此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和兴奋过程是决定人速度能力的基础,这就需要通过持续的训练过程才能练就出来[3]。
(三)爆发力
爆发力是快速力量的一种,与多方面因素有关,是在极短时间内,动员尽可能多的运动单位同步工作,使肌肉产生最大速度的收缩,克服运动负荷而表现的肌肉产生最大的力量。爆发力的生理学机制包括肌肉生理横断面、运动单位和肌肉之间的协调性能力。
(四)耐力素质
耐力素质是指人体在长时间进行工作或运动中克服疲劳的能力。板鞋竞速运动属于短跑运动,需要运动员无氧能力强。
无氧代谢能力与肌肉量、体重有关,因此无氧代谢能力的强度的大小可从运动员的力量预测,笔者针对业余选手的选拔而言,可以从平时的训练中找出强者,而评价运动员的无氧代谢能力时应考虑到体重因素,运动员的力量和体重呈现一定的正比,短跑运动项目是需要克服自身阻力做功的项目,所以应选用肉量较多者。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人体的无氧能力和有氧能力是协同增加的,只是由于项目的不同,所需的比例不同。在训练过程中应注意有氧能力的训练,一定水平的有氧能力是必要的,如果有氧代谢能力过低,无氧代谢能力想要增长是很困难[4]。
(五)柔韧素质
柔韧素质从其外部运动状态的表现看可分为动力性柔韧性和静力性柔韧性。板鞋竞速运动需要运动员的动力性柔韧性强,肌肉、肌腱、韧带根据动力性技术动作需要,拉伸到解剖学允许的最大限度能力,随即利用强有力的弹性回缩力来完成所要完成的动作。柔韧性差的人,会影响掌握动作技能,还会限制力量及速度、协调能力的发挥,也会造成肌肉、韧带损伤。
三、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引导运动员训练和比赛状态好坏的重要方面,拥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可降低训练中的恐惧感和比赛中的紧张程度,以较好的心态投入到运动中去。而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大部分程度上是由气质类型决定的。
气质类型对于运动员的运动训练、竞赛有重要作用。板鞋运动项目训练过程中要求运动员善于忍耐训练的艰苦,在运动竞赛中,要求运动员能快速集中精神调整心态,这样更容易调动运动员的运动器官和系统,较早地进入工作状态。在进行运动员选材前,首先应该采用观察法和心理测验法对运动员的气质类型进行分类,在训练比赛中尽量避免运动员气质类型的缺点,尽量发挥运动员气质类型的优点,对缺点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这样运动员会在训练中心里感到轻松,比赛也会取得优异的成绩[5]。
四、选材方法
高校板鞋竞速运动员只是业余运动员,在选材方法上也就有别于田径职业运动员的选材方法,板鞋竞速运动员主要有年龄、形态、心理等方法。
(一)年龄选材法
高校大学生年龄一般在20岁左右,身体发育已基本成熟,具有一定的技术和素质水平,应着重观察专项技能与身体素质继续提高的速度、在训练与比赛中的表现两个方面考虑。
(二)形态选材法
形态选材法是指根据运动员的体型或未来体型的发展趋势,对其进行测量、评定的选材方法。主要有体型测量方法和体型预测方法。
(三)素质选材法
身体素质选材法指通过对运动员身体素质的测评,决定运动员取舍的选材方法。常用的指标有:腿力、引体向上、纵跳、跳远、短距离跑、柔韧等。
(四)心理选材法
心理选材法指运用体育心理学的理论,从心理素质方面选拔优秀运动员的方法。心理选材的测评主要有运动员心理能力、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
五、科学配队
板鞋竞速运动靠的就是团结协作,三个人要齐心一致才能获得好成绩。板鞋竞速是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中,技术动作最复杂、默契程度要求极高的项目。磨合不好会导致训练难度增加,容易摔跤,从而影响训练成绩。身材较高且三人身高相近的队员配队可以获得适当步频和较大步幅,降低由于配队不合理引起的能量损耗[6]。只有三名运动员身体的各方面素质应比较均匀,在训练过程中才能保持一致的速度、耐力和步幅,只有避免在跑动当中出现掉板造成心理上的阴影,从而影响团队精神。
在训练过程中肯定会出现一些问题,有时其中某人出现问题,其他队友应给予多多的体谅和建议,只有通过三人之间相互的交流,才能团结协作,所以队员应该相互理解、相互扶持、相互进步,训练和比赛才能顺利完成。
六、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板鞋竞速运动是集体项目,故队员身材应该大致相近且中等偏高、胖瘦皆宜的运动员。身体素质应该选择肌肉爆发力好,无氧代谢能力强,绝对速度与身体协调能力好的队员。在心理素质的气质类型方面,应注意队员个体性格与团队的协调,使之形成良好的团队意识,更有利于训练和良好比赛成绩的取得。
(二)建议
现在选取优秀的高校板鞋竞速运动员已不是单一的选材方法。选拔板鞋竞速运动员不仅要考虑身体素质发展的原始水平,而且还要考虑训练过程中身体素质提升的速度,因此,选拔板鞋竞速运动员不能只考虑初期的成绩,要因人而异,注重客观性、科学性和可靠性,正确权衡板鞋竞速运动员的优点和不足,并结合自己教学的经验,选取优秀的板鞋竞速运动员。
参考文献:
[1] 王士征.浅谈田径运动员的选材[J].科技信息.1998(15):191-192.
[2] 王维群.运用生理指标进行短跑选材的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5(6):10-11.
关键词:中长跑训练;速度素质;绝对速度;方法措施
1 影响中长跑成绩的主要训练因素分析
1.1 速度与速度耐力
速度和耐力同样影响着最终的成绩,两者之间既相互统一,又相互制约。在理论上来讲,短距离速度的能力来源于三磷酸腺苷的快速分解以及磷酸的再合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磷酸原无氧代谢,而耐力的能量来源主要是通过糖的有氧和无氧混合的代谢以及体内脂肪的分解代谢过程。传统观念普遍认为耐力对中长跑的最终成绩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也就忽视了对乳酸耐受能力的训练。在中长跑中,不仅仅是对耐力的考验,还有对速度的考验。所以说速度和耐力才是基础和核心保证。
1.2 绝对速度
速度中有绝对速度和相对速度,但在中长跑中起关键作用的是运动员的绝对速度,而且绝对速度的提高也有益于提高耐力基础。有些研究表明,世界上优秀的中长跑运动员的短跑速度可以达到10.6-10.8秒/米。正因为这样,我国的青少年在训练阶段就要注重对速度的有意训练,而且要在整个训练过程中一直保持这种训练。可以在不同的季节和过渡期安排好训练的时间和次数,注意训练的劳逸结合。
1.3 负荷量和负荷强度
众所周知,中长跑训练中最难处理的是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关系问题加大负荷量就势必要降低负荷强度而加大负荷强度则必须减少负荷量按照以前每天1%次的训练课就很难处理两者的关系,而如果采用多课训练结构就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难题在保持总负荷量不变的前提下采取高强度的短距离间歇与重复训。综合训练根据不同的任务选手适宜的段落把有氧代谢供能科学地组合于一体使运动员的速度耐力得到提高。
2 中长跑训练方法的新认识
2.1 不断突破速度“障碍区”,提高速度能力
速度的“障碍区”就是指运动员要用自身最快的速度进行跑进,然后看他所保持的跑距的长短多少。如果在某个阶段,运动员明显出现速度下降的趋势,那么这个阶段就是运动员的速度 “障碍区”。在实际训练的时候,教练要预先了解和熟悉每个运动员的速度“障碍区”,然后指定相关的训练方案,帮助运动员突破自己的速度“障碍区”,现场一个全新的速度 “障碍区”,然后再进行突破,通过这样反复的突破,运动员的速度才能不断地提升,同时随着速度的提高,训练对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当运动员的速度达到极限时,就要及时调整原来的训练方案,通过使用新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建立新的训练模式,这有这有才能充分发挥运动员的自身潜力,在高速跑进的距离上尽可能地延长。
2.2 坚持“以短补长”的训练模式,提高专项运动成绩传统的专项距离跑训练建立在超量恢复的理论之上,并被事实证明确实是行之有效的。但从近年来世界优秀中长跑选手的训练情况来看,总体趋势是运动量在减少,总跑距在缩短,而且在各项生理指标没有太大变化的情况下,运动成绩在逐年提高。究其原因,就是在训练中树立了“以短补长”的训练理念。即在训练中跑距短于专项距离,而提高平均速度,且短跑成绩逐渐接近短跑运动员,专项成绩也自然会得到有效提高。
2.3 全面发展专项身体素质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中长跑运动员要达到世界水平,单依靠某一特别强度的能力是不够的。运动员必须有扎实的专项身体素质,如专项力量耐力、专项力量速度、专项速度等。身体素质扎实,专项基础才能稳定,高水平的专项才能得到保证。通过科学的运动训练,提高运动员的专项身体素质,为中长跑速度的提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 中长跑速度训练的方法
3.1 重复跑训练
重复跑是中长跑训练中最重要的一种训练方式,是指在固定的距离范围和练习时间内,进行多组与多次的反复跑,对运动员的速度耐力进行训练,使运动员在跑步的过程中能够保持固定的速度,而在中长跑的比赛中,对速度的保持是很重要的一点。这种训练方法比较适合速度耐力较好的运动员,或者在比赛过程中能够保持全程的匀速跑。但绝对速度较差的运动员,在训练时应该重复几个固定的跑动距离,这个距离可以根据比赛的项目来确定,可以等于或者稍长于比赛项目的距离。
3.2 变速跑训练
变速跑训练是对运动员在中长跑中速度变化进行训练,它在一定程度上是重复跑和短跑的结合,训练的强度很大,能够训练运动员的速度耐久力,有效发挥运动员的绝对速度,因此变速跑开始被越来越多的教练人员重视,而且与重复跑相比,变速跑对场地的要求也不高。变速跑的训练方式很多,教练员可以根据训练场地、人数以及器材的不同,来进行科学选择。但对运动员进行变速跑训练时,在选择训练的距离和强度时,必须要考虑运动员的实际水平和身体素质。在训练过程中要不断地调整运动员快跑与慢跑的比例,并逐渐的将慢跑时间缩短,以逐步提高运动员的无氧代谢能力。
3.3 短跑能力训练
随着现代中长跑项目速度比拼的日益激烈,运动员的绝对速度能力也突显出其重要性,不再是单纯的比较最后的冲刺能力,对比赛中的速度也开始较量。目前我国的中长跑教练对于中长跑过程中的速度不够重视,导致了中长跑运动员在训练的过程中,短跑的训练项目很少,中长跑运动员对于速度的节奏掌握不好,因此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教练员要重视完整的技术训练,对运动员的全身协调能力和用力顺序等综合提升,同时对运动员的速度和节奏能力进行重点培养。短跑训练时,通常采用的是时间短、强度大的方法,以保证运动员的运动速度能够快速提高。
结束语
我国中长跑运动由来已久,目前的发展也是面目一新。通过长时间的实践训练,我们已经知道在中长跑过程中真正起决定作用的速度。所以,建立“以速度为中心”的训练体系已经势在必行。如何提高速度就成为每个运动员和教练考虑的主要问题。通过上文给出的一些具体方法之外,应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相关经验,同时吸收和学习新方法和理论,做到主客观的相结合,全面提高中长跑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