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25 10:28:0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会计核算特点,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
所谓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就是通过凭证、账户、报表对物流成本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记录、计算及报告来核算物流成本的模式。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模式又可以分为两种:单轨制和双轨制。单轨制是建立一套能提供多种成本信息的核算体系,在统一的成本核算体系中反映产品成本、变动成本、物流成本等信息。双轨制是在现有成本核算体系之外重新构建另一套成本核算体系来反映物流相关的成本费用。显然,单轨制是将物流成本核算与产品成本核算结合在一起。双轨制是将物流成本的核算与产品成本核算截然分开,单独建立物流成本核算体系。针对我国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中出现的问题,本文对我国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的比较与选择进行研究。
一、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的选择标准
单轨制,是结合财务会计体系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式,即把物流成本核算与企业财务会计成本核算结合起来进行,在现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增设与物流成本相应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簿。并且明确有哪些费用项目(物流成本种类核算)以及这些费用是为哪些部门、产品或生产活动发生(物流成本对象核算)。使用这种模式在会计处理上,与物流成本无关的部分直接记入相关的成本费用账户,把与物流成本有关的部分直接记入设置的物流成本账户中。会计期末,再将各个物流成本账户归集的物流成本余额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摊到相应的成本费用账户中。这种模式的物流成本账户和传统的成本费用账户是合一的。
双轨制,是独立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式,这种模式要求把物流成本核算与财务会计核算体系截然分开,单独建立起物流成本核算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簿。这样形成相互独立的两套账户系统,两套计算体系分别按不同要求进行,向不同的信息要求者提供各自需要的信息。提供的信息比较系统、全面、连续、准确、真实。在新的成本核算体系中单独反映出有哪些费用项目(物流成本种类核算),这些费用在哪些地方发生(物流成本位置核算)以及这些费用是为哪些部门、产品或生产活动发生(物流成本对象核算)。
二、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的比较与选择
从收益与成本匹配来讲,对于我国一般企业更适合于选择双轨制单就收益来讲,单轨制能够在一套成本核算体系中提供多种成本核算信息,其经济效益也是非常显著的。而双轨制下物流成本核算体系只能反映物流成本的情况,企业如果要得到责任成本、变动成本等资料还需再构建责任成本核算体系,变动成本核算体系等。所以,当需要多种成本资料的企业可以选择单轨制,而不需要多种成本资料的企业可以选择双轨制,这样企业的物流成本核算能得到较高的收益成本比。
1.相比单轨制,双轨制更适用于使用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企业
从成本核算方法的因素考虑,双轨制模式以两套会计账簿体系分别反映企业的物流成本和产品成本。物流成本核算是产品成本核算相对独立的过程,其本身就包含费用的重新收集、整理和加工,企业采用传统的制造成本法不会对物流成本的核算产生影响。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下,制造费用的分配较为笼统,它的核算成本也比作业成本法的核算成本低,这一点与双轨制模式成本较低的特点相一致。所以,对于我国目前大多数企业来讲,应考虑选择双轨制模式。
2.相比双轨制,单轨制对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要求过高
从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会计基础工作和电算化程度等因素看,单轨制模式对新的凭证、账户、报表体系提出了高要求。而要做好这两方面的工作,必然需要企业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全面协调各部门的工作以及较高素质的员工,特别是会计机构的员工完成全新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与运作。相比双轨制模式,在单轨制模式下,需要大量更烦琐的信息收集、整理和加工工作靠手工是无法完成的,必须辅以电子计算机及企业内部网络的帮助。因此,上述各项工作水平都较好的企业可以选择单轨制。单轨制要求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会计基础工作和电算化程度等水平较高,相对而言,双轨制模式对企业这些因素的要求较低。如果企业的这些基础工作水平一般,则企业就应该考虑选择双轨制,这样企业的物流成本核算工作才能真正有效地完成。
为了更清晰地比较对两种核算模式的特点有,明确哪一种更符合我国现阶段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实际需要,下面通过列表来比较。另设账簿,但既不违反财务会计准则,又将物流成本纳入了管理会计体系,利于物流成本的管理。基于我国企业的普遍情况,以及我国一些会计相关制度、准则的限制,提倡使用双轨制模式,即不改变原有的财务会计核算模式,而是在凭证、账户中增设明细科目来辨认,同时另设管理会计账簿,在该账簿中单独核算。
三、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账户设置和账务处理
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包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隐性物流成本核算是在会计核算体系外,通过统计存货的相关资料,按一定的公式计算得出,计算方法简单,不涉及会计科目的选取和物流成本账户的设置问题。本文的物流成本核算账户设置和账务处理主要是针对显性物流成本的核算。
物流成本核算采用双轨制核算模式,双轨制核算模式是在不打破现行财务核算方式的条件下,对物流成本进行内部管理核算。具体做法是:由财务人员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记账凭证的账务处理要进行更明确的明细划分,登记有关账户后,根据原始凭证登记物流成本有关账户,登记由企业统一提取或支付而应由物流活动负担的费用及按支付形态反映的物流费用,月末物流成本员依据物流成本有关账户编制计算表,并据此对物流成本发生情况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黄乐恒.物流成本及物流成本管理(四)[J].物流技术及应用,2008,(3):40-45.
[2]张梅琳.物流成本初谈[J].上海会计,2006,(7):10-11.
(一)券商经营业务
券商是指依照相关法规组建的从事证券经营业务的,按其取得经营业务的范围可分为经纪类券商和综合类券商。依照《证券公司管理办法》的规定,经纪类券商可经营下列业务:①证券(含境内上市外资股,以下同)的买卖;②证券的还本付息;③证券代保管、鉴证;④登记开户;⑤与证券经纪业务相关的证券投资咨询;⑥证监会批准的其他业务。综合类券商除了可经营上述业务外,还可经营的业务有:①证券的自营买卖;②证券的承销和上市推荐;③资产管理;④中国证监会批准的其他业务。
(二)券商经营特征
1.资金密集型特征。无论是股票、债券或基金承销业务,还是并购业务,券商对资金的需求都远远超过其他企业。现在的上市公司有些是航母企业,其股票的发行数额往往是数十亿元、数百亿元。而现行的承销方式又基本上都采用全额包销或余额包销方式,券商常常为了完成其股票发行任务,千方百计地筹措资金,甚至不惜动用其全部的自有资金。其资金密集型特征显而易见。
2.高风险行业特征。在市场条件下,风险是无处不在的,证券市场的风险更是风云莫测,难以把握。证券市场风险的生成是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公司经营状况的突变、市场资金流向的改变、官方利率的变动、新经济政策的颁布、全球证券市场的波动以及投资者投资喜好的改变等诸多因素。券商是以证券市场为经营舞台的企业,其高风险行业特征非常明显。
3.人才密集型特征。券商的营业收入有相当部分来源于其独特技术含量的服务,且这种技术含量是建立在大量的证券基础之上的。证券研究作为一种综合、全面的研究,丰富而复杂,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来承担。券商为了发挥“金钱与头脑”结合的最佳效应,千方百计地招揽人才。现在大多数券商都很注意吸纳培养技术人才,在有些综合类券商中,具备硕士、博士学历的人员已占到公司总人员的50%以上。可以说,券商是高技术人才聚集的企业。
4.高技术装备特征。券商对通讯、机以及互联网上的硬件、软件的投入可谓是不惜重金,一般都在千万元以上。,已有200多家券商开展了网上委托业务。此外,从标准证券营业部的营运成本的构成上可知,除去场租费用,证券营业部仅在电脑设备与通讯设备上的折旧、维护及更新费用就占到全部营运成本的40%左右。可见,券商经营的高投入、高技术装备特征是其他企业所不能比的。
二、券商核算特点
券商是特殊的金融企业,特殊的证券经营业务决定其在会计核算上有着与其他企业不同的特点。
(一)资产特点
1.独特的资产结构。券商账面资产的绝大部分是流动资产,只有极少数的长期资产,且流动资产中大部分资产的所有权并不属于公司,而是他人资产,即客户资产。如现金类资产中的银行存款包含公司存款和客户存款两部分。其中,客户存款是指由经纪业务所引起的客户存放在公司中用于证券交易的资金,这类资金按照规定必须与自有资产分开核算与管理,券商不得动用。
2.独特的科目设置。券商主要资产的会计科目均按其业务性质分别设置,而不同于一般企业按资产的经济性质来设置。如券商自营业务设有“自营证券”和“自营证券跌价”科目;投资银行业务(承销业务)设置了“行证券”和“代转发行费用”科目;资产管理业务设置了“受托资金”科目;业务设置了“代兑付债券”科目;证券回购业务设置了“买入返售证券”科目等。
3.独特的应收及递延资产项目。券商经营的投资银行业务、银行间同业拆借业务以及与证券交易所、证券清算机构间的往来业务,都会产生一些独特的应收及递延项目。如“待转发行费用”实质上是由承销业务所引起的应收项目;“交易席位费”则是券商按规定向证券交易所交纳的一项费用,由于交易席位费的数额较大,会计制度规定按不短于10年的期限进行摊销,由此形成券商一项独特的递延资产;“拆出资金”是券商进行银行间同业拆借所产生的一种应收项目。
此外,在券商的总体资产中,证券类资产比重较大,长期资产中的固定资产比重较小。这是因为我国证券业正处在初期,资本金不足,经纪业务的摊子铺得太大,另外网上经纪业务的发展又势在必行,因此,券商在现阶段不可能加大对固定资产的投入。
(二)负债特点
1.特定的融资渠道。券商债务资金来源反映了公司债务资金的融资渠道。按照《证券法》的规定,我国券商现阶段的债务资金融资渠道主要有银行间同业拆借、国债回购、股票质押贷款和发行债券等。券商短期债务资金来源主要有银行间同业拆借、国债回购、股票质押贷款以及公司经营业务所产生的短期债务资金;长期债务资金来源主要有发行债券、股票质押贷款和融资租赁。
2.特殊的债务构成。券商的短期债务资金主要用于调剂公司的资金头寸,如质押借款、拆入资金、卖出回购证券款等。而代买卖证券款、行证券款、代兑付证券款及受托资金则是公司各项经营业务所形成的债务资金,这些债务资金在性质上不同于一般企业的债务资金。一般企业的债务资金主要用于公司自身的经营,属于企业资本结构管理的内容。公司长期债务资金科目设置主要有“长期借款”、“应付债券”及“长期应付款”等。
(三)所有者权益特点
券商大多数都是有限责任公司,其所有者权益类科目的设置与其他基本相同,惟独“一般风险准备”科目是券商区别于其他企业的显著标志。一般风险准备是在法定盈余公积的基础上,根据券商高风险的经营特征所设立的另一项后备基金。其目的是为了确保公司稳健经营,高度防范因经营风险所造成的资本亏空,以双重保险形式来保障公司投资人的利益不受损害。一般风险准备的用途与盈余公积基本相同,一般仅用于弥补券商的经营亏损。
(四)损益特点
1.主营业务损益按两种方式进行核算。券商主营业务损益按其核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大类:一类按收入、成本费用分开核算的方式设置科目。如银行间同业拆借业务、业务和其他业务,均专设“企业往来支出”、“手续费支出”、“其他业务支出”等科目,用于核算成本费用。同时,又专设“金融企业往来收入”、“手续费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等科目,用于核算相对应的收入。另一类则按收入、成本费用不分开核算的方式设置会计科目。如自营业务中“证券销售”科目,既核算自营业务买卖中的销售收入,又核算销售成本及其差价,即在一个科目内实现自营业务的损益核算。投资银行业务中“证券发行”科目也是如此,该科目用于核算承销业务中以全额包销方式发行证券的发行收入、发行成本和发行费用,余额直接反映承销业务所实现的利润(或亏损)。此外,券商证券回购业务中所设置的“买入返售证券收入”和“卖出回购证券支出”科目,分别用于核算证券回购业务所取得的收入和所发生的费用。从意义上讲,这两个科目实质上是核算券商融资、融券所发生的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因券商本身经营的就是资金、证券等特殊商品,所以,将其作为经营业务收入和经营业务支出分别列示于损益类科目中。
摘 要 矿产资源是指已经探明储量的,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能开采利用的,地下的煤炭物质。作为一种资源行业会计,矿业资源会计在确认、计量以及财务报告的信息披露方面与其他行业相比具有自身的特点。
关键词 矿业资源 资产会计 核算
一、矿业资源资产会计相关的概念
(一)储量(Reserves):储量是指具有商业开采价值的矿藏储量。所有的储量估计都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按不确定性程度的大小可将储量划分为探明储量和未探明储量。
1.探明储量(Proved reserves)
探明储量是指在现有经济条件(如估计日的价格和成本)、经营方法及政府管制方式下,通过地质和工程数据的分析,在较大确定性前提下估计出的具有商业开采价值的储量数量。
2.未探明储量(Unproved reserves)
未探明储量是建立在与用于估计探明储量相类似的地质或工程数据基础之上的,但由于其在技术、契约、经济或管制上的更大不确定性而被排除在探明储量之外的储量。
未探明储量可根据不同于估计时点的未来经济条件加以估计。未来经济条件改进和技术进步的影响,可通过将储量的数量按比例分为可能和或有储量来反映。可能储量是指那些地质和工程数据的分析显示非常有可能被开采的未探明储量。当使用概率估计法时,应至少有50%的概率存在,使实际开采的数量将等于或超过估计的探明储量和可能储量之和。
或有储量是指地质和工程数据的分析显示比可能储量开采的可能性要低的未探明的储量。当使用概率估计法时,应至少有10%的概率存在,使实际开采的数量将等于或超过估计的探明储量、可能储量和或有储量之和。
(二)相关成本概念
1.矿区财产取得成本
指以购买、租赁或其他方式取得矿区财产(不论是未探明矿区财产,还是探明矿区财产)所发生的支出。这些支出包括购买或租赁财产所支付的租赁定金和选择权支出,以及经纪人费用,记录费用,法律费用和发生的其他获取财产的费用。
2.勘探成本
在某一特定区域寻找矿藏储量而发生的成本,该特定区域被认为可能包含矿藏储量。勘探成本包括勘探井成本和勘探过程中所使用的辅助设备和设施的折旧及操作费用。勘探成本可能发生在有关矿区取得之后,也可能发生在有关矿区取得之后。一般在取得之前的勘探成本列入取得成本(称外部勘探成本),取得后的勘探成本一般是矿区再勘探成本(称内部勘探成本或生业勘探成本)。
3.开采成本
为开采、处理、集输和储存矿藏提供设施和条件而发生的成本,包括开采过程中所使用的辅助设备和设施的折旧极其作业成本。基本建设过程的耗费属于此类。
(三)成果法和完全成本法
这两种方法均是矿业资源资产历史成本基础计价下的方法。在成果法下,与矿藏探明储量不直接相关的勘探成本应当作为当期费用处理,不予资本化;完全成本法下,不论勘探过程中是否发现了探明储量,取得财产、勘探、开采过程中发生的一切费用都应资本化,并在今后进行折旧、折耗和摊销。
(四)递耗资源资产和矿业资源资产
递耗资源资产又称递耗资产,是资产的一个特殊类别,它是指那些已经发现的、能够带来未来经济利益(具有商业开采价值)的,通过开掘、采伐、利用,以至逐渐耗竭而无法或难以恢复、更新或按原样重置的自然资源;矿业资源资产是已经探明的、具有商业开采价值的、经过开采会逐渐耗竭而难以恢复的矿业储量资源。
(五)矿业资源资产的减损
在对矿业资源进行定期评价时,账面价值高于评价价值的部分;反之,称矿业资源资产的增值。
二、矿业资源资产会计核算的特点
会计确认特点。首先是资产确认。其他行业所拥有与控制的主要资产,主要是通过商品流通领域购买获得,资产的价值即为实际成本支出。而矿业资源企业所拥有与控制的主要资产是矿业资源储量资产,需要通过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经过勘探、开采、开采、生业等不同阶段获取。这样,矿业资源资产在计价时,要注意按各生业阶段划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其次,矿业资源企业成本与费用的确认与其他企业相比,存在着特殊性。普通行业所发生的成本费用总是与一定的收入相配比,而矿业资源企业发生的主要成本与费用却不一定带来收益。矿业资源必须经过勘探发现了可采储量才能进行生业,而勘探成本费用的确认在于是否能成功发现矿床,也就是说,发现成本承担着与发现价值无关的耗费;矿业权流转中的损益确认。一般企业无形资产的转让,无论是转让使用权还是所有权,在转让的同时都确认损益,而矿业资源行业在转让矿业权流转中损益的确认却不同。对于未探明矿区,若转让部分权益,出让方按合同价格或双方协议价格或评估价格,冲减未探明矿区余额,不确认转让收益,受让方则按实际支付的金额增加未探明矿区成本;若转让全部权益,出让方确认转让损益,受让方增加未探明矿区成本。对于探明矿区,若转让全部权益,应按转让收入的数额与其未摊销成本之间的差额确认损益;若只转让部分权益,应确认转让损益;若只转让探明矶区经营权而保留非经营权,也应确认转让损益。除此之外,其他任何形式的转让及相关交易,都不确认损益。
会计计量的特点。矿业资源企业会计的计量以历史成本原则为基础,但与其他企业又有所不同。有两种方法计量实际发生的支出。一种是成果法,一种是完全成本法。成果法只对找到具有商业价值的矿业资源储量发生的取得成本和勘探成本进行资本化;完全成本法是对所有的取得和勘探成本都加以资本化。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审计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1-0066-02
事业单位一般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成立,在县级以上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构进行事业单位登记,并取得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由于事业单位设立和管理的特殊性,其会计核算及审计也有别于企业单位,本文就此作一探讨。
1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有关规定
1.1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
我国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作了明确规定,其核算特点主要有:
第一,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
第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认定标准和会计核算。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认定标准比企业要低,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的一般设备和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的专用设备确认为固定资产。对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是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也作为固定资产管理。
事业单位购置的固定资产按资金来源分别借记“专用基金――修购基金”、“事业支出”、“专款支出”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同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因此,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
第三,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管理和核算。事业单位对外投资,需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事业单位按实际支付的投资款,借记“对外投资”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同时借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贷记“事业基金――投资基金”科目。
第四,事业单位收取各项资金的会计核算。事业单位收到的资金主要分4项内容,分别为:
(1)收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包括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代收的基金、行政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无主财物变价收入和其他按预算管理规定应上缴预算的款项,以及事业单位按规定代收的应上缴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
收到该类资金,不作为事业单位的收入,而应通过“应缴预算款”或“应缴财政专户款”科目核算收取的资金。
(2)事业单位收到的从财政部门取得的纳入预算管理的各类事业经费或事业单位从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取得的非财政补助收入。
收到的该类资金作为事业单位的收入,应计入“财政补助收入”或“上级补助收入”科目。
(3)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取得的收入(不含应当上缴财政的资金和应当缴入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以及从财政专户核拨的预算外资金和部分经财政部门核准不上缴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
收到的该项资金作为事业单位的收入,应计入“事业收入”科目。
(4)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即经营收入,以及其他收入如取得的对外投资收益、固定资产出租和外单位捐赠收入。
收到的该项资金作为事业单位的收入,应计入“经营收入”或“其他收入”科目。
1.2 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后的会计核算规定
我国从2001年开始逐步实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事业单位通过增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这一资产类科目,核算财政授权支付情况下,所取得授权支付额度的增减变动。该科目借方,记录收到财政下达的授权支付额度,该科目贷方记录授权支付的支出数,余额为授权支付额度的余额数。
1.3 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规定
2007年1月1日,我国全面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根据《财政部关于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问题的通知》,事业单位应在“财政补助收入”科目下设置“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二级明细科目,并在二级明细科目下按照《2007年政府收支科目》中支出功能分类科目的“项”级科目设置明细账,同时要求事业单位应在“事业支出”科目下设置“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二级明细科目,并在二级明细科目下按照《2007年政府收支科目》中“支出经济分类科目”的“款”级科目设置明细账。
目前,每年的政府收支分类都有个别调整,事业单位应按当年的政府收支分类的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2 对事业单位进行审计时需关注事项
针对事业单位上述会计核算的特点,注册会计师在对事业单位进行收支审计时,除按照正常的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进行审计外,对其核算的特殊性也应制定相应的审计策略和方法,以降低审计风险实行审计目标。笔者认为,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事业单位开立的银行账户是否符合规定。事业单位开立银行账户应经财政部门批准,并取得中国人民银行核发的开户许可证。关注事业单位开立的预算外资金收入汇缴专用存款账户是否只核算预算外资金收入上解款项,是否做到及时足额上缴同级财政专户不挪用资金;开立的预算外资金支出专用存款账户是否只办理、核算同级财政部门从财政专户核拨给单位使用的资金及该部分资金的支出,不应发生资金收入款项和其他业务。
第二,事业单位的各项资产管理是否规范。应关注资产是否如实入账、账实是否相符、是否定期盘点,是否存在固定资产不入账或擅自处置、变卖不上缴等资产流失现象。
第三,审查事业单位的纳入预算和财政专户管理的各项收费收入是否按国家规定的收费目录及标准执行;合规收入是否及时足额入库,是否存在滞留、截留现象,或收入不缴入国库指定的账户而存入其他账户等现象。具体为:审计时应先获取被审计单位的《收费许可证》,《收费许可证》是收费单位依法收费的凭证。审计人员应了解事业单位的收费项目、标准和收费范围、收费对象、计算单位等,同时了解在这些收费项目中是否存在降低或提高收费标准的项目,是否已到物价部门办理了变更手续。
关键词:会计核算失真改进措施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现阶段会计核算在整个的经济活动中占据了主导的地位,它是反应企业一切经济状况的具体表现。会计核算的内容不容忽视,会计核算的失真方面更应该加大改进措施。
一、会计核算的特点
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的基础,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对各企、事业单位或其他经济组织等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经营预算执行的过程和结果经过连续地、系统地账务记录,据此账务记录定期编制会计报表,进而形成一系列的财务、成本指标,以此来分析企业生产经营目标或计划执行的完成情况,为生产经营决策的制定和未来经济计划提供可靠的信息和资料。
会计核算是把会计凭证作为主要的记账依据,在会计核算的各个阶段中都必须要严格遵循国家制定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来保证记录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和一致性。真实性是会计核算的灵魂,而会计核算主观的失真却很难保证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
二、会计核算失真的具体表现及原因
会计核算失真的体现是由人为因素的干扰和外在、内在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其失真的具体表现及原因有以下几点:
1、会计人员操作的失真
在现阶段企业中,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水平参差不齐,非专业化现象存在普遍性。有些企业用人机制尚不健全,对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不够重视,会计人员对会计法规,核算业务并不了解,进而导致会计核算的失真,如会计科目不明确、记账不规范等,造成帐实不符、账账不符的错误。某些业务素质低的会计人员即便遵循会计准则,可其业务素质的局限性,难以避免的会出现会计信息与实际情况出现偏差,使其提供的会计信息出现失真,会计核算工作难以达到真实性和准确性。
现在某些会计工作人员严重存在不遵守职业操守,违法乱纪的形为,向税务机关等提供虚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隐瞒利润偷税漏税,使国家税收减少,导致会计监督失效,造成内部管理混乱和会计信息的失真。
2、会计处理方面的失真
会计处理的失真是因整个核算过程中所依据的记录的失真,是指在进行具体会计核算的过程中,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所出现失真。常见的是由于企业受外在因素的影响,进行虚假会计处理,通过更改会计数据的方式来达其不可告人的目的,或者移花接木,将无中生有的数据列入合法项目之中。会计核算的失真除受会计凭证失真影响之外,还存在伪造会计账簿,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违反会计制度要求,以及捏造,提供虚假会计资料等。
3、会计监督机制不健全
(1)内部监督机构行同虚设
企业内部成立的审计部门是对企业内部的财务状况进行独立审计,企业内部监督存在局限性,审计人员在企业负责人的领导下执行其审计职能工作,无法发挥真正的审计职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某些企业领导由于不遵守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为达到自己私利,提供虚假报告,偷税漏税,逃避国家法规和纪律,会计工作人员身在其中很难坚持原则,履行内部监督的职能。
(2)外部监督乏力
当前我国外部审计监督有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两种。政府审计由于工作人员缺少,工作职能局限性,监督的重点都放在了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国家重点投资项目中,因此对其他企业的会计监管力度明显弱化,政府监管部门职能划分明确,各负其责,如工商管理部门的监督,通常是一年一次检查,其他监管部门也大相径庭。国家税务机关主要以税务征收为宗旨,只注重税款的缴纳,对企业其他会计核算监督敷衍了事;审计机关主要负责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预算内的审计,也能对所有企业全面实施经常性监督。
我国企业的会计报表审计制度还不完善,监管范围还不全面,不能有效地控制和防止利用会计报表弄虚作假的行为。加之审计、税收、工商、财政等监督管理部门之间各执其责,缺少必要的沟通,难以达到监管统一,至使会计监管处罚力度不够,存在很大程度上的漏洞。甚至有的监管机关与企业存在形象,有的执法部门不依法办事,违背了自身的监管职能,体现在查不严,罚不重的行为上,进而导致了监督功能的形同虚设,使会计核算的失真越发严重。
4、其他原因的失真
在对企业进行会计核算中,会发生许多不可预知和很难准确记录的因素,所以,会计确认和记录工作就要借助于假定和估计的方法来实现。如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期限限定、生产预计的残值、固定资产折旧率的确定,以及某些费用的计提与分摊,收发材料的估价等,都只能是近似估数的结果。因此,会计信息所记录的数据也不可能全部精确地反应所有企业发生的经济活动。
三、解决失真的改进措施
1、加强政府监管力度
政府由于对企业处罚力度不够,管理力度不强造成企业会计信息的失真、提供虚假报表的行为屡见不鲜。因此,政府应在监督管理方面做到,加强对企业会计核算的监管,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制约企业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行为的发生,如查发现其提供虚假报表应加大对企业的处罚力度,做到严查严惩,不漏掉企业会计信息方面的任何细节,并着重解决政府监管部门的分工责任问题,做到部门之间能够相互沟通,更好的处理和解决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方面问题,明确责任人和监督者的责任。
2、完善会计基本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制定
努力完善我国会计基本准则和会计制度,做到会计处理能够有法可依,有法可循。企业必须严格遵循会计基本准则和会计制度处理各项会计事务,加大对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宣传,让企业知道其重要性和必然实施性,让企业对其有高度的认识并严格遵守。完善财务报表等多项企业财务信息披露方法,加大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加强对现金信息的呈报和考核。制订和出台针对我国现行企业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的具体准则并加以规范,尽力缩小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对会计政策选择方面的规范更加具体化。
3、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
对会计工作人员进行会计培训, 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这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最直接、最基础的方法。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会计人员应不断的学习会计知识,提高其专业技能,组织参加必要的学习培训来使其能够对各种类型的经济业务做出正确的会计处理。还应该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道德教育,树立会计人员的职业责任感,秉公执法、诚实可靠、不弄虚作假。同时,我国会计人员现执行持证上岗制度,并且会计管理部门每年对会计上岗证进行年检,每年都对会计人员进行上岗培训学习。
4、建立建全企业内部监督机制
建立建全企业内部的监督机制,以内部管理为企业主要核心。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实施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确保责任落实到个人,严格按国家规定的会计核算程序进行会计处理,设立相关的财产物资使用和现金支出情况的审批制度,为提供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小结
总之,我国应该对会计核算失真问题提高重视,加大对会计行业的监督,政府应在监督管理方面做到,加强对企业会计核算的监管,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制约企业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行为的发生;对会计工作人员进行会计培训, 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这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最直接、最基础的方法。 以内部管理为企业主要核心,建立建全企业内部的监督机制。努力完善我国会计基本准则和会计制度,做到会计处理能够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加强执行会计核算失真的改进措施,进而来保证会计核算所提供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只有这样,我国的会计工作才会规范有序,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得以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志.浅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J].2007;2
[2]赵茂亮.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表现形式及控制措施[J].2010
[3]王书林.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与对策浅谈[M].2008;26~27
关键词:交通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3-0-01
交通运输事业单位与一般单位相比,具备较强的特殊性,那么在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工作中,也存在着诸多的不同。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制度体系方面还很不完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不高,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制定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则,来约束和规范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工作。
一、交通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特点
交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工作对于自身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讲包括诸多方面的内容:对单位预算进行科学编制,将单位财务状况如实反映出来;对收入状况合理组织,规划各项支出,力争节约,在单位预算中纳入全部收入,核算工作要统一进行,然后对收入和支出进行统一管理;对构建的各项财务制度进行健全和完善,对经济核算进行强化,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将收付实现制应用到预算资金的核算中;同时,要大力管理国有资产,避免有流失现象出现,每年要定期清查资产;只有将单位财务状况如实的反映出来,才可以更好的监督和控制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
交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特点主要有这些:行政执法特性存在于交通事业单位大部分工作中,需要科学征收和管理交通规费。交通规费的收入,可以有效促进交通事业的发展,这是政府给予的鼓励和支持,包括诸多方面的内容,如公路养路费、航道养护费、通行费以及运管费等,这些收入向财政部门上缴,然后财政部门再向交通部门返回这些经费,以此来开展各项正常工作。需要注意的是,交通事业单位的各项活动都不是为了盈利,投资者向交通事业单位的各项投资,对于投资回收和投资回报也是不考虑的,无偿性和公益性是其非常显著的特点;但是,投资用途是得到严格限制的。
二、交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对策探讨
众所周知,国家财政补助以及上级补助和事业收入等是交通事业单位收入的主要来源,其中主要还是国家的财政补贴,但是国家的补贴是有限的,具有较低的时效性;如今物价越来越高,交通事业单位的经费日趋紧张,在这种情况下,交通事业单位就需要对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强化。
1.要提高交通运输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动性
在新形势下,要想促进交通事业单位更好的发展,就需要革新交通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促使财务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具体来讲,需要从这些方面来努力:首先,要重视职工管理,在财务管理中,非常主要的一个部分就是会计,通过财务分析职工相关经济财会数据,来促使每一个职工都满意。其次,要改变过去那种事后结算模式,有机结合事前事后结算方式,将相关规章制度深入落实下去,深入研究交通事业单位内部出现的各种财务问题,不能够忽视工作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及时找出问题,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进行解决。另外,还需要改进会计职能,如今的会计工作内容过于单一,无法满足时展的需求,那么就需要结合时展的趋势,来细算增收节支,促使交通事业单位更好的发展。最后,会计核算工作还需要有机结合纵向核算和横向核算,清算过去一段时期内的财务报表,实现事业单位整体效益的提高,严格核算每一天的财务状况,更加合理的利用各项资金。
2.要大力监督和控制,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要想促使我国交通事业单位财务水平得到提高,就需要强化领导能力,以此来更好的进行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工作。要对制定的各项财务管理工作监督制度进行健全和完善,制定相关的奖惩制度,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加清晰的了解交通事业单位的资金运转状况。为了提高监督质量,可以外聘一些财务人员,将岗位责任制度严格落实下去,从而不断的提升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水平,促进交通事业单位更好的发展。另外,需要对比不同时期的财政收支情况,在财务计算和分析时,严格结合单位的具体情况来进行,以此来更好的进行各项决策。
3.要大力培训财务管理人员,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
在如今事业单位的发展中,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发展,增强竞争力,就需要大力引进人才,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将工作人员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这样我国交通运输事业才可以获得发展。因此,交通事业单位就需要大力培训财务管理人员,提高他们的素质水平。不仅需要培养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还需要重视会计人员道德素养的提高,这样财会队伍的整体水平才能够得到提高;另外,在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中,还需要积极的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促使电算化水平得到提高;会计人员需要努力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更新知识储备,更加规范的开展财会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三、结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在新形势下,交通事业单位的传统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工作逐渐显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不利于交通事业单位更好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结合交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特点与现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提高交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整体水平,促进其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先柏.浅议交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J].科技资讯,2007(14):180.
特点:
1、简单但繁琐可看出工作流程。
2、复杂但不繁琐不可看出流程。
3、适用的企业不同。
(陕西建工第一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077)
摘 要:面临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建筑企业需要利用有限的资金,采用新型设备和创新的技术,才能确保企业稳步发展。要合理运用资金,就需要加强建筑企业会计核算工作。本文在总结自身多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建筑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的特点,并给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
关键词 :建筑企业;会计核算;特点;优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3-0141-01
一、建筑企业会计核算的特点
与一般的工业企业相比,建筑企业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包括生产时间长,成本投入大以及涉及面广等等,这使得建筑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体现出以下特点:
1、会计核算分级化
在进行财务会计核算的时候,建筑企业需要结合自身实际的生产要求和特点,采用分级划的会计核算方式来反映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不能让会计核算工作脱离施工生产而进行,反映建筑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
2、成本核算独立性
建筑企业在进行工程造价工作时一般按照工程组合计价,而工程项目往往包括很多单项工程。因此,在具体核算建筑工程成本时,需要对每个单项工程的成本分别单独核算,提高成本核算的准确性,使得工程预算成本符合实际情况。
3、工程结算分段化
就建筑工程的特点来说,其不仅具有很长的施工周期,其施工成本也非常高,而且一般在工程竣工后才结算工程成本。在这样的情况下,建筑企业需要垫付大量的资金,这让建筑企业在经营运行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困难[1]。因此,工程结算需要根据工程的实际特点来定,对于周期短和成本低的工程,可实行一次结算,而对于施工周期较长,施工成本过高的建筑项目,可以采用分段结算的方式,以及时回收资金,避免产生资金周转问题。
二、建筑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1、建筑企业对会计核算工作不重视
很多建筑企业的领导在企业运营过程中注重强调工程的施工质量以及工期目标的完成,而对会计核算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不重视企业内部会计核算工作,只一味追求企业的经济效益 很多针对施工费用等资金往来活动制定的制度和相应的工作,都属于表面工作,没有发挥出实质的作用。
2、会计核算制度不健全
在制度建设方面,我国大部分建筑企业做的工作也不够,不仅制度不够完善和健全,在执行标准方面也不够明确严格。很多企业都尚未建立规范的会计核算工作流程,或者会计工作人员未按照规定来开展各项工作[2]。部分会计工作人员没有明确界定企业资产与个人资产,使得建筑企业存在过多资金占用情况,降低会计核算工作的有效性。
三、建筑企业会计核算的优化对策
1、加强对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视程度
要提高建筑企业内部财务会计核算工作的效率,首先需要领导对内部会计核算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真正理解会计核算工作的意义和作用,根据企业的实际生产特点来制定和健全企业会计核算制度,同时要安排专业的会计人员来从事相关工作,同时结合岗位责任制,以减少企业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以权谋私的问题。
2、完善建筑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建筑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直接影响到财务管理的有效性,包括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不仅如此,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必须要加强企业的内部会计核算工作,是不仅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更是一项企业内部控制的一项基本职能。开展会计核算工作,能够为财务管理部门提供各种所需的财务信息,以便为企业进行各种经营决策提供参考资料。除此以外,企业领导者还应该具备一定的风险意识和内控意识,这是因为大多企业的决策都是由领导来制定的,而会计核算的内部控制对经营决策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所以说领导者更加应该重视会计核算工作,来获取真实精确的会计信息。总之,企业要高度重视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性,加大企业内控力度,为企业的正常经营奠定基础。
3、对建筑企业施工过程中的数据记录要详尽及时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数据,包括混凝土的配合比,各种材料的采购成本,施工设备的使用以及剩余成本等等,每个施工环节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施工材料等等,并且各个成本项目之间都有一定的相似性,这给人工开展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在建筑企业的各种固定资产的管理,更需要详尽地进行记录。会计人员需要根据每项因素的变化情况,及时根据情况来更新各项会计记录,为建筑企业的内部财务会计核算工作提供依据,提高其成本管理效率,从来使得建筑企业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占的优势,推动企业稳步发展。
四、结论
综上所述,建筑企业要想保持在市场环境中的竞争力,就必须对内部会计核算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认识到会计核算工作的真正作用,以此来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企业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提升其会计核算水平,推动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兴慧.新会计准则下如何加强施工企业会计核算[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