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24 10:35:1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课程建设的必要性,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历史学是阐述社会发展过程,探索历史发展共同规律的科学,具有很强的学科综合性。加强历史必修课程建设对于设有美术类专业的职业高中而言,是实现其培养兼有美术设计的基础职业技能和较高文化素养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
一、有助于美术专业职中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
职中学生大都是中考的失败者,他们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生活条件大都比较优越,家长多少存在放纵或溺爱等行为,因此这些孩子普遍缺乏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他们缺乏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存在厌学、怕学情绪;也面临一定的升学压力居然严峻的就业形势带来的诸多心理问题。
美术类专业职中学生的精神状况,使得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的,培养他们积极适应社会挑战的能力。加强历史课程的建设对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具有重要意义,诚如夸美纽斯所言:“熟悉历史是一个人的教育中的重要因素,是他终身的眼目。”1历史教学可以通过讲授优秀历史人物的克难求进、不懈探索的事迹,比如讲解到第二次工业革命时,讲述杰出发明家爱迪生为发明电灯而对灯丝适用材料进行千余次试验的故事,对学生进行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教育,并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中所受的挫折,同时还能够辅导学生正确处理自我心理健康问题,从而有助于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
二、有利于美术专业职中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人文素养即人文方面的素质和修养,现在,教育界一般把人文素养定位为:依靠语言、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的基础知识,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内心省悟而形成的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精神。从现代意义上说,教育的目的是促使人更和谐的发展,更有尊严的生存。人文素养的养成和发展对人们和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美术专业要能够设计出优秀的美术作品,不仅要有较强的美术专业本领,更需要具有较好的设计涵养:具有独树一帜的设计思路、能利用绘画等方式诠释设计理念……这些都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而职中美术类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匮乏的现状,美术术科对人文素养的高要求,要求我们采取策略予以有效提升。职中美术类专业的历史课程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不胜枚举。有精忠报国、捐躯济危的爱国情怀;有富贵不、威武不屈的气节操守;有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有兼爱非攻、推己及人的和谐思想;有民贵君轻、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更有如临如履、朽索驭马的忧患意识……。加强历史课程的建设,可以帮助美术类专业职中生提升人文修养。
三、有利于美术专业职中生专业技能的成长
美术类专业职中历史课程等文化课程的建设之所以相对薄弱,一个重要原因是将其放在与文化课程对立的位置上,但是,实际上历史课程与美术专业课程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历史素材一直是美术设计产业的重要题材和内容,历史知识的多寡对于美术设计类从业人员而言是必备的专业技能。
作者在与自己工艺美术专业学生交流时的一问颇可说明问题:我问学生在电视剧《三国演义》里面,有个场景是饥饿的曹操大军啃玉米棒子,你们有什么感想?在学生的回答中:有的说曹军践踏庄稼、浪费粮食;有的说反映曹军轻视百姓利益……。但全班无一个学生回答说这一场景是错误的,因为玉米是在明朝由国外传入我国的,三国时还没有。这些学生未来就可能从事舞美、剧务、场景布置工作,你能不为他们将来的工作能力担忧吗?而对历史知识有较高要求的职业并非仅此一种,例如:旅地规划与展示专业就要求学生能够对旅地的历史发展状况和独特历史资源有较好了解;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历史课程的学习能帮助他们了解历史上服饰潮流的变化过程,提供设计素材……
四、有助于美术专业职中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读史使人明智”,这是大家对历史课程学习作用的共识。著名教育学家康内尔在《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中说:“进入20世纪以来,历史课也逐渐变得重要起来,它开始被看作智力训练的源泉。”2人类历史发展的研究主要通过实物考证、史料查证等方式进行,一旦有新的实物、史料发现,已有的历史结论就可能要修改甚至被完全,创新精神和能力也是历史学研究的内在要求,因而历史课程教学对于加强美术类专业职中学生该类能力的培养十分有益。
作者在给学校紫砂陶艺专业学生讲授“紫砂简史”时,指导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利用学校处于我国紫砂陶产业的核心地区——宜兴市丁蜀镇的有利条件,对我国紫砂陶产业发展历程进行了实地考证和探究学习,学生们当时都感觉所获颇丰,对书本知识有了查证并对其不足和误述做了补充,形成了对紫砂陶艺发展史自己的见解。在平时的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更可以利用学术界已经在研究、探讨的与书本知识存在差别的历史问题,如曹操墓的真实地址问题、南方丝绸之路的开辟问题……启发学生突破书本知识,培养自我探究精神和能力,引导其逐渐锤炼自己的创新意识和精神,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加强职中美术类专业历史课程建设既能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也能够促进其各项能力的增强,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是一门不可忽视的文化基础课。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傅任敢教育译著选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280.
(一)现实状况
国外在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研究起步早,日本学者在他的论文中提出:政府不但要用敏锐的目光和洞察力来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而且要付出一定的实际行动来实施政策;韩国学者在论文中指出:“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特点是不仅仅把确立遗产项目作为目的,而且要提供这个文化项目得以继续传播的体系,而这个传播体系要有严密的结构。”法国的学者则表示:“对遗产的保护一方面标志着它社会属性的死亡,但另一方面,也变成了传承的关键因素。传承是遗产本身所特定的属性,它不仅体现在人们的记忆中,而且还可以通过技能和掌握这种技能的人的不断革新,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些学者的观点都是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来说的,我们必须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发展现状吸取国外的成功经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研究出一套可行的方案。
在中国,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已经为数不多、后继无人了。收集、整理、调查、记录等工作也缺乏人力再加上资金缺乏造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日渐衰落,使得前人传下来的文化支离破碎,只剩形式上的东西,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濒临消亡。其造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像社会环境和生产方式的改变;现代人很少依赖口头相传的形式;方言在入学考试中并不被接纳,造成农民子女受不到教育、学不到技能;内容老套、缺乏创新和时代感;经费不足、好演员的流失;政府忽视、缺乏保护;剧团不景气、后继无人、资料流失、缺乏市场等等,这些都是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衰落的原因,直到现在,通过这几年政府的觉悟和努力,不断呼吁民众,不断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和研究、保护工作的进行,使得一些专家、学者都投身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上来,大家共同努力来挽救我们正在遗失的文化。
目前,我国的基础中缺少完善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我国基础教育的音乐课程,多年来一直沿用西方系统,对于真正具有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传统音乐文化却很少关注,甚至因为应试教育的压力使得有些初中、高中的音乐课都被其它文理课替代了,这对于学生是非常不公平的,学生有受教育的权利,也有选择受各种教育的权利,学生到学校学习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而不是成为应付考试的工具。江西的高校音乐教育也是如此,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词都非常陌生,而江西本土的,就读音乐专业的大学生对“江西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词更是全然不知,许多学生即便是结束了大学的音乐教育课程之后,也不了解什么是“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可见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这方面的教育是个空白,因此,为了弥补音乐教育课程的不足,学校应当加强传统音乐教育的学习,把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内容加入到音乐课程当中去。
(二)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需要教育传承
对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迫在眉睫的,稍微的犹豫和停顿都会导致音乐文化的无形消失,特别是对于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更需要重视和保护,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遗产包含了丰富的知识,它需要通过学习去了解、从中受益;需要通过教育去传承,而教育是传统文化建设的基础,民族文化只有通过教育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其实,我认为对于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传承、教育工作应当从娃娃抓起,早期的文化修养对于文化观念、意识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中、小学阶段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阶段,是早期教育的重要环节,因为这个阶段是学生知识框架建构的重要阶段,因此,我建议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应当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纳入教育内容,合理开发、构建课程,旨在增强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意识,培养青少年的文化修养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三)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需要民族认同感
关键词:课程;理工融合;建设方法;红外物理与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1-0004-03
作者简介:蔺素珍,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信号与信息处理;杨风暴,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红外信息处理;王肖霞,女,讲师,研究方向为信息融合;李大威,男,助教,研究方向为自动控制;王志社,男,讲师,研究方向为图像配准。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理工融合型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以红外物理为切入点”(编号:2012057)的科研成果。
我国高等教育多以分专业教学的模式进行,在快速培养专门人才之余,也逐步暴露出人才知识结构单一、创新能力不足等弊病。为了满足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以“厚基础、宽口径”为目的的教学改革在我国高校已有近20年的历程。其中,理工融合教育理念――“理工同校、相得益彰、工借理势、理势工发、亦理亦工、个性化专业培养”的提出也有10余年,[1~3]其成果包括理工融合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4]理工融合型课程设置、[5]理工融合型实验改革,[6]等等,这些研究主要以宏观的视野探索某一学科或专业的设置,以及基于理工融合的课程体系改革,如走理工融合之路培养应用化学专业高素质创新人才、[7]环境科学专业“以岗位为平台的理工融合”课程体系构建研究、[8]理工融合的基础仪器分析、现代仪器分析、应用仪器分析三层次课程体系构建研究、[9]理工融合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建设的探索。[10]这些改革的基本做法是:①专业型/专科型学院升格为综合性大学,同时设立若干理科和工科专业,以期二者在实践中“相得益彰”,或者在理科专业加设技术课程、在工科专业增加科学课程;②创办理工融合型专业,如光信息科学与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允许各高校根据办学特点的不同授予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11]这些改革尽管成绩斐然,但不容否认,仍有相当一部分本科毕业生还是不能满足市场对理工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就业困难和人才缺乏”依然并存于我国人才市场。
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改革均侧重于宏观层面的教育理念研究、专业设置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可避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课程庞杂,由于受学制、学分限制,对某些知识技能的教学难以深入;二是对部分内容交叉、密切相关而又分别侧重“理”和“工”的课程而言,如果单独开设,仍以“科学”的视野探讨“理”、以“技术”的方法学习“工”,其结果就常常陷入“堆砌而非融合”的困境。针对这种长期以来在微观层面缺乏可操作性,使理工融合理念很难完全落实到位的问题,考虑到学校教学主要以课程的形式进行,学生的能力主要是在具体的课程学习当中逐步形成的,本研究提出建设理工融合型课程的构想,以促进理工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一、理工融合型课程的概念
1.定义。关于课程,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显然,课程的含义是功课及其进程。在西方,牛津字典、韦伯字典等解释“课程”即“学程”。而目前广为接受的观点:一是课程即教材,夸美纽斯认为课程内容就是学生要学习的知识,而知识的载体是教材;二是课程即活动,如杜威认为“学科科目相联系的中心点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泰勒认为“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提供学习经验”。[12]所以,课程是指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
所谓“理”即“理学”,“工”即“工学”。在学科层次和社会功用方面,理学属于科学范畴,而工学属于工程和技术范畴。理学重在探索未知、认识世界,工学重在寻求方法、改造世界。前者是后者的内核和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和应用。因此,任何将这两大学科简单地混为一谈或生硬地割裂开来的认识和做法都是片面的。[4]而“融合”是将几种不同事物合成一个有机整体。所以,理工融合的本质是“科学”和“技术”的无缝对接,是水融。
因此,理工融合型课程是指为了使理科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使工科生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工程实践能力,在某一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选择兼顾科学知识和技术应用两个方面,教学进程安排做到科学知识与其技术应用相贯通,相应地,教学活动组织力求知行统一。以此为据可以整合部分关系较为密切的课程,如应用物理学、光信息科学与工程等专业都在开设红外物理课程与红外技术课程,可合二为一成理工融合型课程――红外物理与技术。
2.理工融合型课程的特点。根据定义,理工融合型课程具有以下特点:①综合性和组合性。教学内容综合科学知识和工程技术应用两个方面,在编排方式上,采用“积件”的方式,即允许不同专业或不同学习者按照教学目标要求或兴趣适当选择、组合。这样用于理科生教学,可在主要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适当拓展(选学)相关技术应用知识,以增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激发学习动机;而面向工科生教学时,可弥补或夯实其理论基础,使技术掌握更为透彻牢固;②交叉性和贯通性。教学进程遵循人的认知规律,完整再现从事实现象抽象出规律原理,再将规律原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认知过程,做到科学知识与技术知识交叉渗透、融会贯通;③定向性和统一性。教学活动以目标为定向,任务内容涵盖知识技能学习和能力提高,活动方式体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最终做到知行统一。
二、理工融合型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1.理工融合型课程建设是科学和技术发展的需要。“理”是科学,是人类所积累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回答的是“是什么”、“为什么”。“工”对应技术,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发展而成的各种操作方法与技能;除操作技能外,广义的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回答的是“做什么”、“怎么做”、“怎么样”。通常认为“技术提出课题,科学完成课题,科学是发现,是技术的理论指导;技术是发明,是科学的实际运用”。因此,科学和技术是辩证统一体,既不能从逻辑上也不能从实践中将二者分离。而“课程”是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和教学活动的总和,其中教学内容包括某一学科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经验,当然是关于某一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的体现。
2.理工融合型课程建设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复合型人才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知识运用能力强、具有科学创新精神的人,是知识、能力、素质兼具的人。针对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中理工分离、重工轻理的现象,业内曾掀起三次改革浪潮:第一次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教育部“厚基础、宽口径”的精神下,高校进行大规模合并、升格,目的是通过建设“大学”实现学科融合。第二次是近10年,创办理工融合型专业,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有约20个专业可授予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第三次是最近几年,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许多高校兴办了各类“实验班”,如清华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在理论课程的教学上,注重基础学科,帮助学生建构夯实的基础知识;在教学实践环节上,注重为学生创建国际化的学术交流和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独立开展科研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北京大学实验班的改革思路是“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 力求学生的基础、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这些改革无一例外,都是寻求学生“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协调发展。众所周知,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期的专门训练和培养,本科生在大学四年间投入时间和精力最多的是课程学习,因而建设理工融合型课程首当其冲。
3.理工融合型课程建设是学生认知的需要。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认知世界、改造世界。研究表明,人的认知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较容易。人们常说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所以,任何理论知识的学习如果不以实践为牵引,往往只能机械记忆,而任何技术的掌握如果离开理论指导实际上也只能是机械重复。只有将二者融合,才有利于“有意义学习”的发生。
4.理工融合型课程建设是大量“亦工亦理”专业建设的需要。新的时代催生了许多兼具理工特点的专业,如果只是在课程体系建设时将原有的理科课程和工科课程简单堆砌,理科课程仍沿用理科思维讲授、功课课程仍按工科方法学习,学生如何建立理工融合的思维能力与方法?离开具体的课程学习训练,期望学生通过顿悟具备融合的本领是极为困难的。融合的实质是一个新的有机整体的出现,因此,这种思想首先应该体现在具体的课程之中。
三、理工融合型课程建设的方法
1.理工融合型课程建设的对象。理工融合型课程建设主要涉及理工融合型、理科和工科三类专业的部分专业教育课程:①理工融合型专业的部分专业教育课程。所谓理工融合型专业是指参考文献[11]所述的约20个可以授予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的本科专业。这些专业通常要求毕业生具有某些领域的新产品新技术的设计、开发、研究和管理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综合贯通的能力。所以,专业教育课程践行理工融合责无旁贷;②理科专业的部分专业教育课程。理科专业主要是培养从事研究、教学等工作的专门人才。这就要求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的训练途径包括“归纳”和“演绎”两种方式,[13]前者经由“现象――原理/理论――应用”,后者经由“原理――应用――案例”,而这两种方式都离不开“科学/理论”和“技术/应用”。此外,对理科学生进行一定的工程实践教学,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设立若干理工融合型课程是十分必要的;③工科专业的部分专业教育课程。工科以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己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与初级和中级工程技术人才的主要区别在于设计能力,而设计本身就是创新。而创新人才首先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这种全面能力是学生经年累月接受教育的反映。在课程教学中,对工科学生进行必要的理论基础夯实,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技能,有助于其未来的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在强化技术教育的同时,教学内容中适当加强相关理论知识。
2.理工融合型课程建设的方法。理工融合型课程是专业培养方案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课程内容取舍、教学进程安排、教学活动设计与组织与专业培养方案密切相关。本文以应用物理学和光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都开设的红外物理课程和红外技术课程为例进行探讨:
(1)教学内容上理论与应用相结合,兼顾综合性与组合性。①教学内容综合科学知识和工程技应用术两个方面。将红外物理、红外技术两大块内容有机整合在一起,使理论和技术结合起来形成红外物理与技术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辐射度量、辐射基本规律、辐射源、辐射的大气传输、辐射量测量、目标仿真、红外成像、偏振成像、红外图像处理与融合等;②部分章节内容采用“积件”方式编排。以理论为主的内容结构为:背景(选学)――概念、定律――应用(选学)。以工程技术为主的内容结构:相关理论(选学)――技术应用方法、过程――前景展望(选学)。
(2)教学进程遵循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做到科学与技术的融会贯通。①红外物理与技术大的构成上,以红外辐射、传输、测量、成像、图像处理的完整过程为线索;②在具体章节内容安排上力求理论联系实际,如在介绍腔体辐射理论后,利用相关理论对自然景物和人工辐射源的辐射特性进行研究;介绍红外偏振成像原理后,紧接着讨论成像特性及其融合方法。在介绍红外辐射的基本概念和定律时,列举其技术应用实例;在讨论红外辐射源测量和红外成像技术之前,对相关理论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回顾;③在知识点安排上兼顾“科学”与“技术”的依存关系,如在一些规律和原理介绍之前,呈现相关现象、发现过程等,在探讨规律原理知识之后,增加工程应用实例等。另外,一些习题设计中,尽量与内容形成理论和技术方面的互补。
(3)教学活动安排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①依据教学目标进行学习任务设计,兼顾知识、技能和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②教学活动方式遵循人的认知规律,如在红外目标特性、仿真、成像系统、图像融合等内容教学时,首先介绍相关的红外探测现象以形成感性认识;其次,再讨论相关理论、原理,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学习新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发展成果;③教学活动的流程以“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14]将传统教学模式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相结合。如红外图像融合技术教学时,先组织学生观察两个不同红外波段的监控视频,从中发现其成像差异,提出融合任务。然后,简单回顾目标辐射、大气传输、红外成像过程,依据该原理和规律,提出解决方法――融合的一般思路、具体方法和算法,在此基础上编程仿真实现融合;④理工融合型课程的教学活动的评价重点是学生运用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包括分析、设计、提交报告、汇报等方式。
针对理工融合教育改革在微观层面的可操作性较差的问题,提出了建设理工融合型课程的构想。依据课程即教材、课程即活动的观点,论述了理工融合型课程的概念、特点;从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学生的认知、理工融合型专业建设四个方面论述了理工融合型课程建设的必要性;以红外物理与技术课程为例,提出从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学活动方面建设理工融合型课程的具体方法,以期为理工融合型课程建设提供参考,促进理工融合理念在具体课程中的落实。
参考文献:
[1]任晓敏,王建坤.高等教育的世纪课题:理工互动与理工融合[J].中国大学教学,2000,(1).
[2]王永刚.“理工融合”教育理念与北邮物理学专业培养计划[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3).
[3]魏学燕,纪越峰.“工借理势”试点班工作的研究与实践[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
[4]闵祥伟,刘春惠.“理工融合”教育模式的方法论基础浅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4).
[5]张霞,于丽.发挥“光学”在“理工融合”教育理念中的积极作用[J].物理与工程,2009,19(4).
[6]肖井华,张雨田.“理工融合”的物理实验课程改革[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34).
[7]杨屹,等.走理工融合之路 培养应用化学专业高素质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3,(7).
[8]朱启红,等.环境科学专业“以岗位为平台的理工融合”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2,(1).
[9]袁先友,等.理工融合的基础仪器分析、现代仪器分析、应用仪器分析三层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研究,2011,(3).
[10]谢海英,杨韧.理工融合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建设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1).
[1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12]课程[EB/OL]. http:///link?url=xpZuBbP0Wgtyz-nYkJZTqH_mj81b81nKZL2JP9BpfCjUVGiepl1AREZTWOZp9Clj.
自行政诉讼法实施以来,行政诉讼在保护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平息社会矛盾、增强公民法治意识和权利意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行政诉讼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也是很明显的。作为三大诉讼制度之一,行政诉讼与民事、刑事诉讼相比,案件的数量明显偏少,而且群众普遍有“行政官司难打”的观念。而现实中,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政、态意行政的现象随处可见。一方面是数量很多的行政侵权行为,另一方面却是数量很少的行政诉讼案件,这种现状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现行行政诉讼制度尚存在一定的缺陷。
与民事和行政诉讼不同,我国目前的行政诉讼制度一律采用合议制的普通程序,没有简易程序。行政诉讼法作这样的规定的初衷是:行政案件的审理涉及较为复杂的专业技术知识,难度较大;相关的法律不完善,适用合议制方式可发挥集体优势;行政诉讼开展之初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种种干扰和阻力,采用合议制可增加抗干扰能力。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深入和行政诉讼的发展,原有的法律规定己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在审判实践中暴露出很多问题。对现行行政诉讼程序进行补充和完善,增加简易程序,是行政诉讼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设立行政诉讼简易程序的必要性
行政诉讼可参照民事和刑事诉讼的简易程序,也设立简易程序。设立行政诉讼简易程序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立简易程序,有利于降低诉讼的成本,提高当事人的积极性。“迟来的正义为非正义。”这句格言表达的即使是正义也要具有及时性。根据诉讼制度的一般规律,诉讼程序的繁简程度往往由案件所涉利益的重大程度决定:案情重 大复杂或相关利益重大的案件应适用较为严格、正规的程序;牵涉利益较小的案件则适用较为便捷的程序。行政纠纷发生后,诉讼的成本(包括时间、精力、费用等)无疑是影响当事人决定是否提起行政诉讼的重要因素。所以我国行政诉讼案件数量较少是与存在制度缺陷密切相关的。在实践中,更多的行政违法行为是与人民生活十分贴近的、只牵涉较小利益的案件,如汽车违章的罚款、治安管理处罚等。这些“小事”虽然从单个案件看上去影响较小,但如果成为一种普遍的、渐渐为人们所习惯的现象?却足以损害行政机关的信誉和形象,危及行政法治的根基。为了加强对公民权益的保护,能够对更多的违法行为进行司法审查,必须从制度上为公民行使其诉讼权利提供更加便捷的途径。在这个意义上,我国行政诉讼应当设立简易程序。
(二)设立简易程序,有利于合理配置司法资源,提高行政诉讼的效率。
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法院审理行政案件都必须组成合议庭审理。但在司法实践中,很多法院行政庭审判力量严重不足,很多案件的合议庭成员对案情了解甚少,有的只是为了凑足合议庭人数而参加进来,合议庭变成形同虚设的形式。在行政审判实践中,既有重大、复杂的行政案件?也有案情比较简单、争议不大的行政案件。对这些案件实行简易程序,可以使司法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也能使法院集中力量审理那些影响较大、案情较复杂的案件,从而提 高办案质量和效率,增强审判人员的责任感与积极性。
(三)行政诉讼设立简易程序是平衡公民的合法利益和行政机关的行政效率的中庸制度。行政诉讼的一个原则是诉讼期间不停止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该原则是为了保障行政的效率与行政法律关系的稳定。行政效率确实是应当保障的,但此效率应是在公民权益得到保护的前提之下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公民权益和保障行政效率是具有一定冲突关系的两种价值,平衡二者之间矛盾的工具或许只能借助“有差别的程序”来实现一一对一些重大复杂的案件适用普通程序,以保证案件公正审理;对于案情较为简单的案件适用简易程序,以保证诉讼的及时性。这样更符合兼顾公民权利和行政效率的客观需要。
三、设立简易审判程序的可行性
(一)行政诉讼制度的特殊性有利于行政诉讼设立简易程序相比民事和刑事诉讼,行政诉讼具有其特性,即只负责判断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行政审判是对行政行为是否合乎法律要求的条件和程序、现有的证据材料能否支持该行政决定等问题进行裁判。前者属于法律适用问题,多数情况下无需花费太长的时间。后者尽管涉及事实问题,但法院无需查明原告是否应受行政制裁的全部事实,例如在原告受到治安处罚时,法院的义务不在于查明原告是否确实有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行为,而是审查被告提供 的证据材料是否能够证明原告有违法行为。根据“先取证,后裁决”的原则,这些证据应当是在诉讼前已经收集好的。
【关键词】人饮工程;必要性;可行性
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1 是改善群众饮水条件的需要。
(1)项目区位于泾源县南端,六盘山东麓,隶属于泾河源镇和兴盛乡,距泾源县城22 Km。由于受六盘山地形影响,具有明显的中亚大陆性气候特点,属温带半湿润森林草原气候区,光、热资源总量适中,水分资源充足,多年平均降雨量700mm,多年平均气温5.8℃。多年平均日照时数2300h,日照率51%,年平均总辐射126.5千卡/Kcm2,≥2℃的无霜期132天,≥10℃的积温为2185.6℃,多年平均蒸发量800mm,相对湿度50%~70%,冻土层深度在0.8~1.5m之间。
(2)项目区包括泾河源镇的兰大庄村、北营村、上秦村、下秦村以及兴盛乡的上黄村、下黄村6个行政村9个自然村,现有4所小学,8个清真寺。 2011年初项目区总人口5659人,全部为回族,其中饮水不安全人口1284人,移民人口967人。项目区主要种植冬小麦、土豆、玉米、胡麻、大豆等农作物,根据县统计局2010年统计资料,项目区人均纯收入2890元。区域内资源贫乏,基础设施薄弱,旱、涝、冻、雹等自然灾害频繁,水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但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缺乏必要的工程措施,一是一些村庄由于没有供水设施,直接从河道、沟道、山泉、浅井取水饮用,供水量低且不稳定,另有一些村庄由于村庄座落于山腰梁峁(上秦村、下秦村),而浅层水流发源沟底,垂直高差大于100m,且路陡难走,取水极困难。二是少部分村庄存在季节性缺水问题。这些村庄的群众饮用水虽然不是十分缺乏,但水源保证率低,季节性缺水严重,若遇丰水年份可以勉强维持生活,但若遇干旱年份或季节,缺水仍十分严重,需远距离拉水或买水。特别是近年来气候变化大,干旱严重,河水减少甚至断流,地下水位下降,泉水枯竭,使一些地区农村生活饮用水不足问题更加突出,群众生产生活严重受阻。工程性缺水成为束缚劳动力,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许多农民家庭不得不将家中的主要劳力和畜力用以挑水驮水,没有能力搞劳务输出,增加收入。而在农村中发展其它产业也只能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广大群众强烈要求解决饮用水困难和安全问题。
1.2 是发挥兰大庄农村饮水工程效益的需要。
(1)一是工程水源情况:原兰大庄农村饮水建于2002年,水源为兰大庄村西1500m处的沟道截潜,设计解决了4个行政村(兰大庄、北营、上秦、下秦)的吃水问题,现在由于沟道水量减少甚至断流,日来水量经技术人员实地测量不足60m3/d,通过截潜工程后,利用的水又减少部分,这样完全满足不了供水区的需水要求,下游的上秦、下秦两个行政村也就无水供给。原上、下黄供水工程始建于2000年,水源为上黄村南大沟的沟道边上的泉水,由于气候变化以及干旱,泉水水量减少,日涌水量经实地测量不足21m3/d,也满足不了上、下黄村民的需水要求,尤其在春季,用水就更没有保障,村民就开始在沟道找水吃,用水及不方便。二是设计标准低:两工程在当时的设计为人20L/d·人,而现在的农村供水工程的设计标准为人40L/d·人,设计供水标准就满足不了现在的需水要求。三是管网工程:由于人的需水标准提高,原设计标准低,管网的管径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水要求,因此,也需要对管网的管径进行改造。四是入户工程:入户管道随走随接,部分分散户在干管管道上直接联接,没有统一的从分水检修井后管道接入,工程管理及不方便,水费难收。因此,当地群众要求对该两处工程需要尽快进行改建,以满足项目区的需水要求和统一管理。经工程技术人员现场勘测,方案比较,将两处工程合并为一个工程进行改造,水源选择在上黄林寨沟南小沟内,也是项目区唯一最好的水源,修建联户水表井入户进行统一管理。
(2)本次扩建工程是将两个分散工程合并为一个工程,水源选在盛义河上游的上黄村南小沟高程2065.00m处,该处有丰富的泉水常流,还有分散的渗流流出,经宁夏水文水资源局2010年7月13日对该沟泉水进行实测,实测日出水量18.4m3/d,年径流16.4万m3,对本次实测推算值进行推算,得保证率95%水量为14.0万m3,而本次设计的需水量为13.4万m3,水源水量满足供需要求。(祥见附表1、1-1)。另外,由于近几年新农村的规划建设步伐加快,移民到本村新农村(原居住在高处的住户和易滑坡处移民到地势平坦、交通方便处),移民只是本村居住位置的变动,没有向外移民。原来的人饮工程和现在的新农村建设之间的用水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本次扩建工程在解决其他不安全人口的吃水问题的同时,也解决历来饮水工程遗留下来的未接入户的农户用水问题以及新农村的用水。
(3)本次项目区规划工程受益村庄6个行政村,人口5659人1388户, 2010年底饮水不安全人口为3091人(其中2008年1536人,2010新增1555人);(兰大庄1100人;北营652人;上秦788人;下秦431;上黄120人);移民人口318户1348人,其中:兰大庄移民111户512人(移民位置分兰大庄沟北和沟南两处安置),北营移民48户149人(移民位置在与兰大庄村的交界处),上黄40户149人(移民位置在与下黄村的交界处),下黄移民119户538人(移民位置在下黄村东的交界处);改造原供水管网:由于人数的增加以及供水标准的提高(人由20L/d·人提高到40L/d·人),原来的供水管道设计小,已满足不了需水能力,需要对部分管道改造更换(原设计管径小,而现在的农村供水标准由20L/d·人提高到40L/d·人);新建两座(50m3和30m3)调蓄水池,其中:30m3的调蓄水池一是用于干管调压和排气,二是用于兰大庄沟北新农村的蓄水池(原兰大庄的1#蓄水池高程低于新农村建设设计高程),50m3的调蓄水池用于上、下黄村供水工程的蓄水(原上、下黄村蓄水池只有20m3,起不到上、下黄村的最高峰的调节作用),新建联户水表控制井,以便管理;新建取水池(原取水池做为补充水源以保干旱时补充用水);对调蓄水池比较完好,这次稍加维修,可再次利用。
1.3 是加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需要。项目实施后,将彻底解决受益区人畜的饮水安全问题,作到大旱之年保证饮用水的供应,而且在一般年份还可利用余水发展庭院经济,并能起到稳定畜牧,有利于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同时解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使人民群众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中去。项目区为回族居住区,工程的实施有利于密切党群关系、增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人民群众将彻底摆脱因长期饮用不符合卫生条件的脏水、污染水而导致的地方病的危害,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将得到提高,农村生活环境改善,为农村全面小康打下了良好基础。
2.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2.1 水文气象。根据宁夏水文水资源局提供资料,项目区多年平均降水量700 mm,春季干旱少雨,夏秋季暴雨成灾,降水主要集中在七~九月份,分布极不均匀,连续最大四个月降水量均在6~9月,其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左右,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800 mm,干旱指数为1.1,多年平均输沙模数300t/Km2,年平均气温5.8℃,最大冻土层深1.5 m。常有旱、冻、雹、涝等自然灾害发生。
2.2 地质概况。
(1)项目区在区域划分中属六盘山褶皱带水文地质亚区,本区内构造形迹十分密集,构造也较为复杂,次一级构造也较发育,地层主要由第四系砂岩、粘砂岩;第三系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砂砾岩;白垩系泥岩、砂质泥砂、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灰岩、泥灰岩、页岩、砂砾岩、角砾岩等沉积碎屑岩和硫酸盐组成。
(2)由于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的特点,地下水主要为裂隙水、孔隙水两大类型,均由大气降水补给,受季节性影响较大,地下水多以降泉的形式或沿河谷分布,出露于地表,汇入河流。第四系孔隙水水力联系较好,地下水位连续,河漫滩冲洪积砾石层和阶地的砂砾层中,总硬度248mg/L,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SO4- Ca-Mg,PH值6.5~8.5之间。管线处于粘性土层内,地下水位较深,一般没有影响,埋在冻土层以下即可。
2.3 地震。本区内构造形迹十分密集,构造也较为复杂,次一级构造也较发育,由于地质构造上的特点,地震十分频繁,据查《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1/400万),该地区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0g,地震基本烈度Ⅷ度。
2.4 工程水源。项目设计水源位于黄林寨沟上游支沟小沟上, 东经106°18′58.4″,北纬35°25′15.1″。截引点以上流域面积1.55Km2,为六盘山森林区,植被覆盖度高,无人畜活动,水量稳定且富余,受季节性影响不大,水源地处土石山林区,山地植被良好,林草茂密,水量稳定,水质良好,保证率为95%时常流水量14.0万m3/a,完全满足项目区群众生活饮用水需求(日需水量为368.1m3,年需水量为13.4万m3,按规划年2026年计算)。完全能够满足项目区群众生产生活用水368.1m3/ d需水要求。(祥见附件《兰大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量分析计算报告》)。
关键词:体育专业;男生;健美操;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80-3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073-02
一、前言
健美操作为一个运动项目,轻松活泼且充满活力,是在音乐伴奏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有氧运动为基础,达到增进健康、塑造形体和娱乐身心等目的的一项体育运动。开设健美操课程,传授基本技能与技巧,既可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又能陶冶人的情操。健美操不仅具有健身价值,还具有健心价值、美育价值等,因此,不少学校将其列为体育教学的内容,并在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教学与实践活动。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法,从健美操运动的价值、社会对具有健美操专长的人才需求等角度,对体育专业男生开设健美操课程的必要性进行论述。健美操作为高等学校学生体育选修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无论是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还是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等方面,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现在在学校、健身俱乐部都需要许多男教练。由此可见,体育专业男生开展健美操课程的学习,已成为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体育专业男生对这项运动非常感兴趣,他们还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具有较强的对动作理解和接受的能力,所以更应注重培养。目前如果只设女生健美操课,而忽视对男生健美操的培养,势必影响普及中小学及健身俱乐部的健美操教学。因此,体育专业男生开设健美操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1.研究内容。本文从健美操的发展状况、健美操运动的价值、社会对具有健美操专长的人才需求等角度,对体育专业男生开设健美操课程的必要性进行论述。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1994年-2007年有关体育专业男生开设健美操课程、厌学的原因、对身体素质的影响等相关研究成果20余篇,获得丰富的参考文献,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了详实的理论依据。主要参考文献来自中国期刊网及相关的书刊。
(2)逻辑分析法。运用归纳法对男生开设健美操课程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对研究资料进行逻辑梳理,找出研究对象内在的联系,从而得出结论。
三、分析与讨论
1.健美操运动对体育专业男生的价值。
(1)健美操能有效提高男生的身体各项素质。有氧健美操活动持续时间长,参与的身体部位多,通过锻炼提高了呼吸系统的换氧功能,心输出量加大,心血管系统的机能得到提高,从而使整个机体组织的有氧耐力提高。同时健美操教学比较注重动作的舒展优美,每一个动作都要求达到最大幅度,对伸展肌肉的效果是最显著的。
此外,健美操每个动作都体现了节奏的特征,在有节奏的音乐伴奏下,同一个动作肌肉用力可大、可小、可强、可弱、可柔、可刚,肌肉在紧张与放松之间交替,无形中提高了肌肉的弹性、韧性。健美操对肩、腰、腿的柔韧性尤为突出,加强健美操学习,从而有效的发展柔韧性。
(2)健美操对男生生理健康的影响。健美操运动具有显著的生理锻炼价值,从生理学上讲,该运动遵循了人体运动的一般规律,男生通过参加健美操运动,可使肌纤维变粗并坚韧有力,增加蛋白质及糖元储备量,匀称、协调地发展肌肉、骨骼、关节,形成正确的体态和健美的体形。健美操运动健身的独特功能是可以对人的身体均衡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特别是能增加男生胸背肌肉的体积,消除腹部沉积的多余脂肪,同时运动负荷刺激内脏器官,促进呼吸,加速血液循环,提高神经系统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完善内脏器官的功能,从而保证生活质量。
(3)健美操对男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健美操是多种类型动作有序的不间断的运动,必然伴有大量的认知心理活动,可使参加者知觉敏锐,观察准确,记忆、判断能力得到发展。由于健美操运动需要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因此它的运动气氛是轻松而又活泼的,男生在整洁、优美的环境中运动身心愉悦,符合运动生理学规律,能够更有效地达到健身的目的。健美操由多样而合理的动作组成,可以随时调节运动强度、运动量、变换不同节奏、风格的音乐,从而为练习者创造激情热烈的运动氛围,最大限度地发挥运动者的学习能力,在运动中培养其乐观向上的精神,从而对生活更加自信,在减轻生活压力的同时,提高了精神生活质量,从而使精神得以放松,为更好地、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做好准备。
2.现代社会对男生健美操人才的需求。随着各大城市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出现和社区健身活动的不断发展等,对健美操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健美操的接受性很强,作为一项群众性体育运动,健美操可以不受更多条件的限制,对场地和器材的需要远不及其它运动项目。有些健身娱乐场所,由于指导不利和管理不善等原因,健美操运动开展的也不尽人意,因此,社会急需一批懂体育知识、懂健美操组织和指导的人才。但是由于先前的观念男生认为健美操是女子的专利,健美操教师一定是女教师,导致有些男生不愿意学健美操,这种观点是落后的观点。男生学习健美操可以强健骨骼、塑造形体,更能展现男生的阳刚之气是力量和柔美的完美结合,更能使健美操表演具有观赏性、表现性。而且健美操在我国发展迅速,种类多样,课型多样,例如搏击、踏板、哑铃、街舞等都是非常适合男生上的课。我国选手参加FIG举办的国际健美操锦标赛上,除了双人项目有一位女生参赛外,其余三项均为男生参赛,说明竞技健美操已经是男性占主要地位的一项运动。所以,体育专业的男生学习和掌握健美操的知识和技能具有足够的基础,因此,他们有从理论到实践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四、结论
健美操作为高等学校学生体育选修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无论是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还是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等方面,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现在在学校、健身俱乐部都需要许多男教练。由此可见,体育专业男生开展健美操课程的学习,已成为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体育专业男生对这项运动非常感兴趣,他们还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具有较强的对动作理解和接受的能力,所以更应注重培养。健美操是一项具有时代特征的体育项目,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倍受大学生的喜爱。通过健美操的学习,不仅可以增进学生的健康美,塑造他们的形体美,还可以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目前如果只设女生健美操课,而忽视对男生健美操的培养,势必影响普及中小学及健身俱乐部的健美操教学。因此,体育专业男生开设健美操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王炎源.高校开设健美操课的可行性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3):61.
[2]岳晓燕,孟国正.影响河南省高校体育专业男生选修健美操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5,9(3):84.
[3]李俊怡,胡悦.我国健美操教学科研现状与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4):23-25.
[4]李晓焕,马长会.影响男大学生选健美操课的原因及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2):124-126.
【关键词】职业教育;平法;钢筋算量
1 引言
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职业院校更注重对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教学要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课程的安排也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新技术新规范的出台而迅速调整。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质量技术应用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它强调通过实训环节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让学生毕业后能立即胜任自己的岗位工作。平法,在我国已经有十几年的发展,各设计院也普遍采用了这一先进的设计方法,对于建筑施工技术专业的学生而言,如何看懂平法表示的结构施工图,如何根据施工图进行钢筋工程量的计算,是一项基本的、重要的工作。而开设平法与钢筋算量相关课程的院校甚少,有些院校也只是在施工技术课程和建筑识图课程中顺便简单介绍,这样就导致很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参加工作后根本看不懂结构施工图,施工、造价、管理就无从下手了,因此开设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课程,刻不容缓。
2 平法的概述
2.1 平法的概念
建筑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设计方法(简称平法),平法的表达形式,概括的来讲,是把结构构件的尺寸和钢筋等,按照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整体直接表达在各类构件的结构平面布置图上,再与标准构造详图相配构成一套完整的结构施工图的方法。平法改变了传统的那种将构件从结构平面布置图中索引出来,再逐个绘制配筋详图的繁琐方法,是混凝土结构施工图设计方法的重大改革。由建设部批准的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G101 即平法图集),是国家重点推广的科技成果,已在全国广泛使用。
2.2 平法的优点
通过平面布置图把所有构件整体地一次表达清楚,使结构设计方便、表达准确、全面、数值唯一、易随机修正,提高设计效率;使施工看图、记忆、查找方便,表达顺序与施工一致,利于质检,利于编制预、决算。运用平法制图规则,通过施工人员的识图会审,对平法设计图纸全面熟悉、掌握,并对结构层面构件与标准构造部分翻样,为编制施工预算和施工组织设计提供依据与数据以及加工大样。
2.3 平法图集的种类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应用与推广,平法理论已逐步完善,应用也已经普及,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也已经先后出版了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G101系列的标准图集,包括:G101-1(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框支剪力墙结构)、G101-2(现浇混凝土板式楼梯)、G101-3(伐形基础)、G101-4(现浇混凝土楼面与屋面板)、G101-6(独立基础、条形基础、桩基承台)。
3 开设《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课程的必要性
3.1 适应行业的发展,培养专业的钢筋翻样人才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建筑业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种新结构不断出现,各种新规范、新规程、新标准不断出台,高层、超高层、大型建筑比比皆是,复杂结构十分常见。钢筋涉及的构造知识理论不断丰富,平法规则基本普及,传统的结构设计方法逐渐淘汰,识图、计算和操作难度也不断提高,钢筋工程越来越呈现出相对独立性、复杂性、实践性和专业性。没有丰富的结构理论和专业训练是不能胜任钢筋翻样工作的。传统的钢筋翻样人才已不能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行业对钢筋人才的要求也需要与时俱进,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适应建筑业精细化分工的需要。要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立即看懂施工图纸,必须开设平法识图的相关课程。
3.2 开设《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课程,是由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所决定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具有本专业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掌握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组织、管理等核心专业知识,具备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测量、质检等核心职业能力,以及良好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能够胜任建设行业施工员岗位,预算员、质量员、材料员、安全员、资料员、测量员等相关职业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工程量的计算,又是一项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工作,而钢筋是一种在工程上用量多,价格高的材料,钢筋工程量能否准确计算,直接影响到工程造价的准确性。所以必须开设钢筋算量的相关课程,才能使学生胜任岗位工作。
3.3 开设《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课程,是由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的特点与关系所决定
平法,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方法,与传统施工图的表示方法相比,读图更困难,平法图集包含的内容多,蕴含的结构设计思想深刻,钢筋的使用部位和种类多,识图、计算复杂。让学生自学或者以讲座培训的方式,是很难达到掌握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的。并且平法识图主要就是要看懂钢筋的布置规则,而钢筋工程量的计算又是拿着平法结构施工图去算的,所以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关系密切,合二为一来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结语
本文是作者是根据自己近几年来的教学总结,通过和往届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交流,结合所从教的陕西省理工学校的实际,同时参考了部分兄弟院校的一般情况所写,旨在把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相关课程尽快加入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学生将来的长远发展打下一个坚实、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青来.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法设计与施工规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关键词:邮政储蓄银行;打造成;社区银行;必要性;可行性;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331-02
一、将邮政储蓄银行打造成社区银行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的提出,对农村金融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是解决好“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的收入问题,解决农村收入问题的关键在于创造更多让农民增加收入的机会,如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发展面向农村的中小企业,在保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中小企业发展都急需农村金融体系的支持。
然而,我省农村普遍存在贷款难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县域金融组织化程度逐年下降。从1998年开始,县域几大国有商业银行中的工行、建行出于盈利性的需要纷纷撤并县域网点,农行各乡镇网点一并再并,贷款权限一再上收。即使作为农村金融主力的农村信用社也出现了非农化倾向,资金外流严重。二是县域资金供给和资金需求严重偏离。主要表现为:农村信用社的资金供给多为一定金额起点、期限固定的标准化产品,而农村的金融需求却是多样化的,既有农村企业的集中资金需求,也有农民大额生产性资金需求、小额生活性资金需求以及短期临时性的资金需求,资金供给和资金需求严重偏离。三是县域银行规模与企业规模不匹配,“银行大、企业小”。换句话说就是,目前我省农村金融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资金短缺问题,而是资金结构问题,尤其是县域中小企业和农民的融资渠道匮乏是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急需与县域中小企业和农民的融资规模相匹配的中小银行出现。
解决上述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设立为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民提供资金融通的微型商业金融机构,其中社区银行就是最基本、最符合县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形式。
社区银行是指在一定地区的社区范围内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独立按照市场化原则运营、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中小银行。
社区银行是开设在较大社区里的银行网点,其主要功能是吸收社区居民的存款,发放服务社区的贷款,开办社区所需求的特色代收代付业务、理财服务以及发展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等。对于社区居民来说,就是能在自己居住的小区内办理银行业务,不用四处奔波,另外还能享受银行为本社区专门开发的差异化银行服务。
社区银行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植根于社会基层,具有信息优势、地域优势、多样化优势、转换优势四个方面的优势。
一是信息优势。社区银行的员工通常与其本地市场的贷款客户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接触,相互间非常熟悉,信息不对称程度相对大银行而言较小,风险识别能力较强,这对社区银行开展高风险的中小企业贷款意义十分重大,使得社区银行在对中小企业贷款中获得比大银行更大的安全营利空间。
二是地域优势。社区银行通常将本地区吸收的存款继续投入到本地区,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将比大银行更能获得当地政府和农民的支持。并且由于运作都在本地,熟悉本地市场,办理业务时条件灵活,手续简化,速度较快,从而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
三是多样化优势。社区银行分布广泛,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分散,有利于细分市场,根据中小企业和农民的个性化特征设计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
四是转换优势。社区银行通常规模都比较小,设立所需资本不高,即使经营管理不善,其他资本也可以以不高的成本接管,还可以根据市场中的竞争及时调整策略,“船小好掉头”,完善其自身的各项功能。
综上所述,从县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发展社区银行对于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将邮政储蓄银行打造成社区银行的可行性
(一)对辽北某市邮政储蓄银行的实地调研得出的结论
2006年12月31日,经国务院同意,银监会正式批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开业。其市场定位是充分依托和发挥邮政网络优势,完善城乡金融服务功能,以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为主,为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居民提供基础金融服务,与其他商业银行形成互补关系,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根据这一定位,将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储蓄网点打造成社区银行具有三大优势。
1.网点上的优势
据统计,全国45万个邮政储汇网点中有70%在农村,遍布各大居民小区,有将近70%左右的汇款交易流向农村。全国办理邮政储蓄的网点达到3.6万多处,邮政储户数量达到2.7亿户。可以说,邮政储蓄银行点多面广,全国各乡镇都有邮政储蓄、汇兑网点。
就我所调研的邮政储蓄银行辽北某市分行来说,全市有储蓄、汇兑网点137家,其中自营网点10家,管理邮政网点53家,邮政网点74家,有95家储蓄、汇兑网点分布在农村乡镇,占整个网点的69.3%,这么多的网点在农村从事金融服务,有大批的客户是来自农村。其他金融机构除农村信用社在农村还有储蓄网点外,都没有储蓄网点,现农村信用社开办的业务品种单一,业务范围局限于当地,没有构成规模,而邮政储蓄银行网点现在全国联网,通存通取,具有足够的发展优势。
2.客户上的优势
邮政储蓄扎根于农村金融市场22年,有较为固定的客户群,对客户在金融方面的需求了如指掌,知道客户需要什么,能根据客户需求,开发出适合农村金融客户的储蓄业务品种。随着农村小额信用贷款的开办,将进一步积累在农村发放小额贷款的经验,为将邮政储蓄银行打造成社区银行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
3.政策上的优势
国家对邮政储蓄的大力支持,使其市场定位已和社区银行的定位完全一致,这是政策上的优势。将来再进一步争取国家在资金上的支持,加上邮政储蓄银行自身的努力,能更好地实现社区银行这―定位。
邮政储蓄银行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其竞争优势在于与当地客户熟悉,吸储的资金用于当地经济发展,与当地经济休戚相关;客户群涉及面广。
邮政储蓄银行现在服务的客户大多数为低端客户,客户群在中小企业和中小客户之间,高端客户微乎其微。那么,如何抓住这些客户呢?邮政储蓄银行首先要找准定位,社区银行就是一个好的利于发展的定位,找准这一定位,对邮政储蓄银行将来的发展大有裨益。
(二)对辽北某县邮政储蓄银行的实地调研得出的结论
2008年4月18日,辽北某县邮政储蓄银行正式挂牌成立。成立银行后,在原来的个人储蓄业务、电子汇兑业务、代收付业务的基础上,又先后开办了小额信贷业务和公司业务。至此,辽北某县邮政储蓄银行向多功能型银行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从而扩大了邮政储蓄银行向用户提供服务的范围,提高了服务能力。
从辽北某县邮政储蓄银行目前服务功能的强化和业务拓展空间看,将其发展成为社区性银行具有一定的自身优势。
1.个人储蓄业务普及性日趋增强
在个人储蓄业务方面,绿卡作为载体,服务千家万户。第一,绿卡可以作为异地结算工具,携带方便,保密性好;第二,绿卡银联卡可以在全国任何自动取款机上提取不超过2万元的现金,可以在自动取款机上进行转账,不受时间限制;第三,绿卡可以在POS机上进行消费,省去了带现金找零钱的麻烦;第四,手持绿卡可以随时交移动手机费;第五,绿卡和商易通话机绑定后,在家可以办理转账收款、转帐付款。现在,辽北某县邮政储蓄银行绿卡结存户数达4万户,余额达1亿元人民币。
2.代收付业务空间不断拓展
第一,代收烟款。辽北某县邮政储蓄银行现为本县烟草公司代收烟款,烟草客户只需到就近邮政储蓄银行网点指定账号里存款,同时上传订货单,邮政储蓄银行即可按期自动扣款;第二,为企业工资。企业与邮政储蓄银行签订协议并提供相关证件后,将当月工资明细及工资总金额交给邮政储蓄银行就可按指定日期开资,员工可随时到所有联网的邮政储蓄银行网点支取,既方便了企业,也方便了员工。第三,代收有线电视费用。全县16个乡镇的居民,只要安装有线电视的,就得到县有线电视缴费,最远的用户家离县城有50多公里,交费既需要时间,也需成本(路费),该项费用由邮政储蓄银行代收后,用户可到就近邮政储蓄银行网点存足一年的有线电视费用即可,不用往返县城,给全县用户提供了很大方便。
3.小额信贷业务信贷支持功能得到进一步发展
2008年6月30日,辽北某县邮储银行开办了其标志性业务――小额信贷,从资金方面支持了三农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小额信贷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农户和商户,农户和商户可以找2个担保人自己贷款,也可以组成3户联保、5户联保。
4.公司业务推动了邮政储蓄银行更深层次的发展
2008年8月27日,辽北某县邮储银行又推出了公司业务,同该县境内的其他金融机构一起服务于本县境内的个体工商户和企事业单位。
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有自己的创新道路,才能在激烈的金融机构竞争中取得胜利,发展壮大。社区银行即是当今中小银行发展的新模式,是邮政储蓄银行未来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在辽北某县县域内,成立社区银行也是非常必要的。社区银行可以建在社区内,这样社区居民使用银行业务就非常方便;另外,社区银行的营业时间可以提前或延后,业主下班回家还能看到银行开门也是他们愿意看到的事情吧;再有,帮社区人民办最需要的事,包括老年人取零花钱,小商店换零钱,真正理解社区人的需要,提供更好服务质量给社区居民,体现出社区的主题,这样就能把社区银行办好。
三、将邮政储蓄银行打造成社区银行的建议
邮政储蓄银行具备社区银行定位的标准,其他银行都不具备,那么如何将邮政储蓄银行打造成社区银行呢?
1.自身要转变,尤其是发展的观念要改变。
观念一变,天地宽。邮政储蓄银行不要总是沉浸在老的发展模式上,要适应当今世界金融发展的新形势,要具有发展及长远的眼光,要找准自身的定位。目前看来,社区银行是最好的、最适合邮政储蓄银行将来发展的模式,要有足够的信心把邮政储蓄银行打造成最好的社区银行。
2.要加强学习
向美国社区银行学习,学习它们的经营理念、经营策略、经营方法。再结合邮政储蓄银行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找出邮政储蓄银行发展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