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8 11:52:2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教师三年成长规划,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扬长教育理念先进内涵丰富扬长教育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成功”为办学核心理,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激发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将长处发展成为立身济世之本的教育模式。
扬长教育,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一种“扬学生所长,越扬越长”的成长教育。它提倡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我展示的空间、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快乐学习、快乐成长、个性发展。
扬长教育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各种智能的水平及其组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导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弱项,因此,学校教育必须针对学生的不同特长。从课程、方法与评估等各方面入手,发现并挖掘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和独特优势,培养学生不同层次的发展,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扬长教育坚信,每个孩子都是有独特潜能和独特长处的。学校教育为不同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成长课程和成长规划,使其在各自的起点上实现“扬长发展”,培养自我规划、自我发展的本领,让他们“学会负责、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发展”。
二、扬长教育四大实施策略科学有效
扬长教育模式的实施必须依据一定的前提和基础,才能更好地推进教育教学的有效化,更全面地推进和谐教育的发展。
1.学校管理的现代化是实施扬长教育的前提。以构建现代学校制度为目标,健全后勤服务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德育支撑体系、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将管理的目光前移至每个年级、班级及每一位学生、强化了在校长负责下,各处室对年级工作的整体协调和专业指导,加大了各级组结合年级、班级实际创造性贯彻、落实学校办学精神的力度,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和谐校生关系、师生关系。
2.师资队伍的优质化是扬长教育的基础。学校专门成立教育科研、培训机构,培育并发挥教师专长。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全息影响,教师的发展决定教育成败。“想学生扬长,教师务必有所长:想让学生成功,教师必须先成功”。每位新人职的教师都要接受校情、学情岗前培训,本校的名师负责传、帮、带。每位青年教师都有自己的三年成长规划,学校分类指导。现在,学校有针对性地为教师提供国际、国内培训,每年外出深圳培训可达100多人次。师德高尚、开拓进取、育人和科研俱佳的优秀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扬长教育”的保障。
3.推进教学的有效化是扬长教育的核心。我们始终坚持把教学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坚持将高中新课改要求与学生实际紧密结合,克服教学唯分数论,面向每一位学生,直面教学对象差异性,有效提升教学有效性,让所有学生学有所获。学生们学习目标明确,每个学生都有一份在教师指导下定制的高中三年成长规划:分层教学、学案教学等教学模式在不同班级广泛推广,学生们学习动能得以有效激发。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为满足学生发展需求,我们结合自身强大的师资水平、课程研发能力和多年积淀的科技、体艺专项优势,根据学生特长,广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短短三年,我们就开发了50多套综合实践教材,建立了21处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聘请了20余位校外专家。通过科学指导、学生自主探究,一批学生明确了未来发展的专业志向。在此基础上,对特长鲜明的学生进行专项辅导培训,促进走特长成才之路。
4.德育工作的全员化是扬长教育的最重要推手。校内,努力将教学和德育管理有效整合。以加强和谐班级建设为核心,通过落实校级学生助理培养机制,开展创建书香班级、共同制定班级愿景、班级公约、评选校园之星等活动,不断丰富德育内涵,激发学生自律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校外,与社区、家庭良性互动,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模式。现在,家长委员会协助学校管理的运作模式已实现常态化、有序化、规范化,面向社区群众开展的送教活动得以不断深化,利用自身资源,为社区群众打造的社区教育服务中心也初具规模。社会的支持、家庭的配合为学校扎实推进扬长教育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三、扬长教育的四大特色项目成效显著
在“扬长教育”理念引领下,学校超越自身原有水平。实现特色优质发展,学校德育、科技、艺术、体育等特色教育效果显著。
1.德育教育品牌:育德树人,培养人格健全、和谐发展的现代公民
德育工作必须深入实际,了解学生的构成。将学生和家庭、社会联系起来,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进行研究。学校充分发挥坐落于全国文明村——南岭村社区,毗邻文明中外的大芬油画村,周边德育资源丰富的优势,依托“名村、社区”创名校。学校、社区、家庭有效互动,实现家校教育和谐统一的德育工作特色。注意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指导、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服务。积极构建学生自主管理意识,促使学生人格健全、身心愉快、顺利成长。学生自主参与班级愿景订立活动,每个班级均是书香班级。同时,文体设施入宿舍,文体活动到寝室,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初次见到朱静萍,她亲切而又热情,并没有想象中的那种女强人形象。然而,随着采访的进行,她的“霸气侧漏”让人顿生敬佩。朱静萍19岁参加工作,工作未满六年即成为全校最年轻的年级组组长,28岁成为重庆市南岸区知名小学副校长,34岁时破格评上中高职称,37岁时更是以笔试第一、面试第一、综合考量第一的成绩通过公招考试,华丽转身为重庆市南岸区教委副主任。从一线教师到校长,再到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朱静萍在教育领域的不同岗位上跨界成长,实现了一个教育人向着优秀出发,从朴素愿景到自觉规划的行动超越。
朴素愿景:做一个优秀教师
南岸区珊瑚实验小学是朱静萍成长的起点。刚参加工作时朱静萍并没有明确的规划意识,想法也很朴素:做一个优秀的老师。优秀就是学校很信任自己,所教的班级各方面表现名列前茅,学生、家长很信任自己,能够出来上公开课。“对于骨干教师、特级教师也没有很明确的概念,就是想成为老师当中的佼佼者,成为大家的榜样、领路人。”
“最初的规划很朦胧、粗放一些,对自己只有一些关键词的愿景目标:热爱、勤奋、踏实、创新。”朱静萍说。
至于怎样达成这些目标,朱静萍表示:“第一步,坚定做一个优秀教师的决心;第二步,对优秀有一些粗浅的认识;第三步,努力去想怎样做得有新意、有创新。”
在她看来:“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做好每一件事,把握好每一次机会,谦虚踏实地向那些老同志学习,向每一位优秀的教师学习,抓住每一次给自己锻炼和展示的机会。哪怕只是一个工作的机会,也要求自己做到最好。”于是每次公开课、教研活动、演讲比赛等,朱静萍都精心地准备,尽自己的努力做到最好。慢慢地,她在这些活动里开始崭露头角,并逐渐获得了领导的肯定和信任。
朱静萍意识到自己的专业功底不足,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学历,于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参加四川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自学考试。那个时候工作任务繁重,她包班,当班主任,任教除音乐、体育外的所有学科,后来还当年级组长。即使工作任务很重,她依然坚持自学。
除了个人的积极进取,朱静萍认为个人的成长还得益于所在学校精神的感召。那时珊瑚实验小学的老校长对学校有一个很清晰的规划,想把学校办成南岸区最好、重庆知名、全国有影响力的小学,还提出了每个“珊瑚人”应该具备的精神:团结、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创新。
正是在这个环境和团队的感召影响下,朱静萍的潜能得以充分激发,加快了自身的专业成长步伐,一步一步从一线教师成长为年级组长、教研组长,教导主任,并在28岁那年,成为珊瑚实验小学最年轻的副校长。
自觉规划:构建“教师成长金字塔模型”
朱静萍走上学校行政岗位后,开始自觉地规划教师的专业成长。“如果说之前一步一步脚踏实地走下来的结果是天道酬勤,那么走到副校长这个岗位,分管科研、教学,我开始有意识地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的规律。”
当时,朱静萍作为主研,参加了一个省级重点课题“建设一支跨世纪的师资队伍”的研究,她开始认真思考:一个老师怎样才能成为优秀的老师,成长的路径在哪里?怎样才能带出一个优秀的团队?
借助课题研究,朱静萍当时所在的学校构建了一个“教师成长金字塔模型”。这个金字塔模型,最基层就是从一线教师开始培养,经过三年入门期、六年成长期等几个阶段,使教师逐渐成长为校级骨干、区级骨干、学科带头人、市级骨干、市级名师等。
“这实际上就是从学校层面要求老师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朱静萍说,“我们要求老师做的规划,并不是很长远。骨干教师要做五年规划,一般的老师就做三年规划。每个老师每年分解下来都还要做年度计划,进行动态调整,确保规划切实可行。”
朱静萍作为一个行政干部,也开始做一些规划。比如,要带多少徒弟,要培养几个老师;打造出来的公开课要获得哪些级别的奖励,全校的文章要推出去多少篇获奖、发表等等。“有了这些阶段性的规划和计划,就能看到下一个台阶该怎么上。在立足今天事情、踏实今天的时候,再谋划和奠基明天。”
正是得益于科学合理的规划,朱静萍的工作得到广泛的认可,30岁刚出头便被任命为另一个大型学区的主委、百年老校龙门浩小学的校长。任校长期间,她对学校进行了科学的规划,找到了学校发展的方向和着力点。她用了三年的时间,把龙门浩小学提振为区级示范校,在社区教育、科技教育方面取得让人瞩目的成绩,让这所老校重新焕发了青春。后来,她被委派到另一个更大型的学区――海棠溪学区,成为四公里小学(现在的江南小学)的校长,同样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超越个人:在行动中规划,在规划中前行
2007年,凭借着在公招考试中笔试第一、面试第一、综合考量第一的优异成绩,朱静萍华丽转身为重庆市南岸区教委副主任,开始了她分管区域教育的生涯。此时,她的职业生涯规划,已超越个人的意义,而着眼于一批学校乃至一个地区教育的发展。
到区教委之后,朱静萍除了分管她熟悉的小学教育,还要分管以前从未涉足的职业教育、民办教育等领域,跨度之大、领域之宽,给她带来了全新的压力和挑战。“这么大一个面,运作的方式不一样,机制体制也不一样。要怎样协调联络,整合资源,规划组织,我都是很刻意地学习怎样把事情做得更好。”
朱静萍坚持 “走一步也要看三步”――在行动中规划,在规划中前行。“我觉得教育既是慢的事业,也永远是一个与时俱进发展的事业。教育管理者要有面向未来的眼光,不停地进步,不停地成长。在这个过程中会觉得有做不完的事情,然后把它一件一件地做好。”
在她任职南岸区教委副主任期间,南岸教育亮点频现:成为西部教育综合改革示范试验区、重庆市首批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区县督导评估的区县、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书香南岸、幸福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区域“课程领导力建设”更是备受社会关注。南岸区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也对教师提出了职业生涯规划的要求,并在经费投入、教师培训、职称荣誉等方面积极行动,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
一、“阳光教育”理念统领,发展幼儿园教育内涵
正确的教育理念和发展思路是确保幼儿园稳步发展的基本前提。为此,我们率领教职工集思广益、反复研讨论证,制定了发展规划,树立起“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观,提出了“与阳光同行、与自然交融、与时代共进、与未来适应”的“阳光教育”办园理念。为了让幼儿教师对先进的教育理念达成共识,并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我园围绕着阳光教育理念,实行育人责任制度化、学生鼓励系列化、心理辅导立体化,构建起阳光育人工程与阳光幼儿园两大框架。与此同时,优秀的幼师团队也与阳光理念相得益彰,教师们用爱心来关怀、理解、激励学生,使他们成为性格活泼、自立自强、合群合作的孩子。实践证明,阳光教育理念有效地推进了教师幼儿园内涵的充实与发展。
二、拓宽文化课程体系,发挥辐射引领作用
以阳光教育理念为核心,我们规划了幼儿园教育工作的蓝图,而课程的创新和有效实施正是落实阳光教育理念的重要载体。朝阳区教师幼儿园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和要求,结合实际准确定位、特色发展、拓宽路径,构建唯美、向善、求真、关注生命的幼儿园课程,为满足幼儿成长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和课程实施途径。我们在自我提升和发展的基础上,还积极发挥引领作用,每学期幼儿园都利用互动教研的方式带动区内各个幼儿园协同发展。
三、突破传统培训模式,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
高素质专业化教师团队是育人的主导力量,教师幼突破传统培训模式,使教师专业发展走上了良性轨道。
1. 学习在线――让培训无时不在。“学习在线”主要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专家讲座、案例交流、在线讨论、答疑解惑、考核评估等。教师幼儿园采用“学习在线”进行了“有效教学与有效提问、正确的课程观与儿童观、家长工作策略”等六个专题讲座、多次线上案例交流和在线讨论,通过讨论、交流,帮助教师加深了认识,有效提升了教师的理论水平。
2. 教学相长――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针对近年来新教师的增加,我们在2010年启动了“青蓝工程”,提出了一年入门、两年上路、三年成长、四年成为骨干教师的目标。2011年,又针对转岗教师开展了师徒结对、岗位练兵活动,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并通过技能培训、教学研讨、送教下乡等形式,带动全区校办幼儿园转岗教师能力的提高。
3. 自我提升――打造学习型团队。“学习在线”、“教学相长”促进了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要想打造学习型团队,则要求教师形成主动学习、自我提升的习惯。2010年,教师幼儿园启动了首席、名师工程,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使在岗学习成为教师自我成长的需要。幼儿园还进一步完善了教师培训制度,把教师培训作为对教师工作的奖励,更激发了教师学习的积极性。
四、发挥教育科研引领,创设鲜明园本文化
【关键词】学习 思考 实践 成长
我是一个平凡的人,我没有什么骄人的业绩,但我懂得笨鸟先飞,坚信有志者事竟成!相信多一分付出,多一些勤勉,不断地进行累积,就会多一分属于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今天抱着学习的态度,与大家交流我的成长体会,收获成长快乐,但愿我的“抛砖”能引来更多的“和氏璧”与“和田玉”。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我于2013年9月加入龙岩市小学数学邱廷建名师工作室,转眼之间已有三个年头。三年来,工作室领衔人邱老师为我细心而默默地付出,为我指明专业成长的方向,为我搭建教学实践的平台,每一次活动前的谆谆教导、细细叮咛,每一次活动后的细心呵护、殷殷期盼,让我深深感动。三年来,我按照自己制订的《三年成长规划》,在邱老师的引领下,走进网络研讨、走进教学研究、走进专著研读、聆听专家讲座、参加送教送培、深入课堂实践……在持续的学习交流中,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思考着,进步着,快乐着,成长着。2014年我被评选后批准为龙岩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2015年12月我被评为龙岩市名师。
一、课题研究,提升素能
邱老师说:“参与课题研究,是普通教师成长为名师的重要途径。新课程呼唤‘研究型’教师,要求教师自觉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课堂教学改革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研究课堂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从进入工作室开始,邱老师就引领我规划课题,通过一段时间的前期准备,我根据工作室的总课题《互动生成数学教学策略的研究》,确定《把“课堂生成”变成“教学资源”》作为自己的子课题开展研究。我紧锣密鼓制订研究计划、有效实施研究活动、仔细分析研究材料,不断学习教育理论,掌握研究方法,精选研究内容,细化研究过程,提炼研究成果,积极推进课题有序、持续、健康发展。在实践研究中,我将各项活动与课题研究联系起来,从文本解读、课堂对话、听课评课等各个环节都紧紧围绕课题展开,通过交流研讨、教学设计、论文写作、案例反思等多种方式,研究如何把“课堂生成”变成“教学资源”,并努力将研究成果物化。我撰写的《把“课堂生成”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有效策略》等7篇课题研究在《小学教学设计》等教育刊物上。通过课题研究,让我开阔了视野,更新了理念,转变了观念,提升了素能。
二、走进名家,聆听思想
“名师的课例是其教学思想、教学经验、教学智慧、教学个性和教学艺术的综合体现。名师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虽然不可复制,但可以学习、借鉴。”三年来,邱老师积极为我搭建平台,让我学习名师课例,感悟先进理念。2014年7月21日至24日,工作室组织全体成员参加了福建省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育分会2014年年会暨“师生共同发展的深入研究”课题研讨活动,我听取了刘德武等名师的示范课和专题讲座。名师们亲切、严谨、尊重、创新、大气、幽默、风趣……他们的教学语言亲切自然,师生关系民主和谐,学生学习轻松愉快,是一个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过程。他们潜心研究小学数学教学,展示了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年来,我参加了工作室组织开展的6场“送教送培”活动,执教了2节示范课,作了1场课题研究专题讲座,参与指导了15位成员执教“送教送培”示范课。我将名家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实践,并及时反思总结验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引领学生走进数学,注重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教学效果受到与会教师的一致好评。
三、阅读专著,温润心灵
研究力的提升,源于高品位的阅读。无论时间如何紧,我都会挤出一定的时间来阅读,也使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次从城里回乡下老家,或外出学习培训,行李中定少不了那喜爱的几本书,只要有空就拿出来认真研读,遇到共鸣处,我都会圈、点、画、评。
邱老师告诉我们:“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体现量的积累,正是这种量的积累,才能为成长名师奠定坚实的基础。”使我进一步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我认真阅读了工作室赠送的《你能成为最好的数学老师》等6本专著,阅读时我喜欢在书上圈、点、划,有感而发做些批注,记些笔记,写下思考、体会,有针对性地积累一些素材。通过阅读专著,我撰写的多篇心得在工作室网站和《工作室成果汇编》中刊出,既提升了自己的思维素养,又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
读书是一种“输入”,是一种“修复”。白天我不停地做好学校事务、上课、改作业、辅导,也就是说在不断地输出。而人的能量是守恒的,如果不及时输入,持续输出之后,就会苍白羸弱。如果每天及时输入、修复,那么,我们的状态将会保持平衡,会一如既往地丰盈、饱满,充满力量。如今阅读已成为我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成为我生命成长的一种常态,一种习惯。学校传达室是我的最爱,每天上午、下午放学时,我必到传达室,一是领取我订阅的书报,二是浏览学校订阅的书报,看看有没有我喜欢的文章。我是学校阅览室的常客,工作室成员谁发表了文章,往往除作者之外我是最先知道的,对此邱老师多次称赞我:“善林老师获取信息的能力真强!”
四、网络教研,受益匪浅
利用工作室建立的QQ群,邱老师定期组织引领工作室成员和基层学校教师参加交流研讨,做到每月一主题、每周一问题。每次研讨前,我都能提前做好准备,通过查找相关资料,把研讨交流内容用电脑写成电子文档,便于自己发表个人观点和看法,也使研讨交流更有实效。三年来,我没有迟到、缺席等不良现象,我非常珍惜邱老师为我们创建的网络研修平台,我每次都能以认真工作的心态参与网络教研,对每一次的网络教研活动我都充满了期待,因为每次网络教研都能擦出思想的火花,我虚心向大家学习,也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做法,从中得到了大家的热心帮助,同时也很好地锻炼了自己。邱老师让我们团队每一位成员轮流做主持人,每月围绕一个主题、每周围绕一个问题开展研讨,每次研讨活动,大家互相提问,发表意见,畅所欲言,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真挚坦诚、发自内心地将自己的成败得失与团队成员分享。
值得引以为荣的是,我们工作室的网络教研平台人气旺盛,邱老师盛情邀请了钟建林、郑琼良、孙建、马建军、盖悦等省内外数学编辑老师,以及郑美玲、蔡凤梅、李玲玲等名师,加入到我们工作室的网络教研平台传经送宝,为我们指点迷津,使我们可以与教育专家、名师近距离接触,获得教育教学的最新资讯。
邱老师还经常为我们推荐课题研究学习资料,引导成员共同交流研讨课题研究的做法与成效,用相关教育教学理论指导课题研究,网络教研促进我们成长,让我们受益匪浅,使我们提升素质,锻炼能力,增长智慧。
五、读写结合,促我成长
邱老师教导我们:“普通教师要想成长为名师,一定要有教研成果意识,要善于把教研成果‘物化’。要善于总结经验,学会撰写教学论文,多出教研成果,多发表教学文章。撰写教学论文,既是评职称、评名师的需要,更是总结、交流教育教学经验的需要,提高自己教研水平的需要。”在教育教学中,我随时思考数学教学,把学到的、读到的教学理论与自己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积累一些科学合理有用有效的教育教学经验,及时记下自己的灵感,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用文字记录下来,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能更好地与同行切磋共享。三年来,我在《小学数学教育》《福建教育》等省级教育刊物上发表教学文章10多篇,在工作室网站和龙岩市教研网站发表了多篇教学反思、研究论文、读书心得、听课感悟和教学设计。读写结合,促进成长。
三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如果要说我在“虚心学和勤实践”上做出了一丁点儿成绩的话,这也与邱老师的悉心指导是分不开的,可以这么说,我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无不倾注着邱老师的心血,因为有了邱老师的引领而让自己更加明晰了未来的教学之路,也因为有了工作室大家庭兄弟姐妹的关心厚爱而使自己显得温馨可人。在新的流年里,我真心希望我们这一群人能继续在邱老师的引领教导下守望相助,不断谋划新的期盼,延续新的辉煌,在阳光路上不断齐步向前!
【参考文献】
[1]谈祥柏.祝贺《小学数学教师》出版300期[J].小学数学教师,2014(10):13.
[2]宋煜阳.十年有你十年陪伴[J].小学数学教师,2014(10):25.
一、打底子
就是筑牢基础。常言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青年教师职业工作的良好起步,对其个人成长是最关键的。这个基础不仅包括教学基本功和学科基本素养,还包括基本的思想基础和情感基础,而且后者的重要性不亚于前者。青年教师的价值取向直接关涉人生规划的方向,情感基础决定对工作的投入程度。所以对青年教师的培训首先应该是培养他们具有高尚的师德,其次是从教学语言、教学板书、教态、课堂结构把握、环节处理等基本方面培训。而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主体、培训时间都应程序化,不能随意。
二、结对子
就是师带徒,也叫“青年教师导师制”。此项工作不能走走过程就结束,应该定目标、签责任状、严格考核、履行奖惩,使工作落到实处。
双方的目标和责任:
指导教师的培养目标和职责。培养目标:半年入门,一年成型,二年成熟,三年出成绩。
岗位职责(8条)
每一学期和徒弟一起制定为期一年的成长提高计划。
帮助青年教师研究每学期教学计划,分析教材,选择教法学法,指导青年教师学习理解课程标准,制定目标,确定重难点,备好每一节课。
第一学期每周听新教师随堂课不少于2节,课后进行评价和指导。
每学期指导青年教师上好1节高质量的校内汇报课,在大型教学活动中帮助取得好成绩。
重视对青年教师课堂教育管理能力的培养,做到师生和谐,愉快教学。
全面关心青年教师在思想、政治、师德修养、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和工作心态方面的学习和提高。
指导青年教师每学期撰写1—2篇学科教学方面的反思性文章,提高教学科研能力。
每学期结束写一份对带教青年教师的教学教育工作鉴定意见。
青年教师的成长目标和义务:
成长目标:一年模仿,二年创新,三年展示。
应尽义务(8条)
端正态度。真诚、勤奋、谦虚。勤提问,多反思,常沟通。
活学活用。先听后讲,先学后教。
注重程序。上课前教案要给师傅过目,选题让师傅帮助定夺。
规范听课。新授课、复习课、实验课等课型特点和环节把握准确。
学会配合。及时高效完成师傅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不拖沓应付。
主动反馈。每月上好一堂优质汇报课,针对不足疏理整改意见。
学会研究。选定一个课堂教学高效化方面的小课题,在师傅帮助下进行研究。
自主学习。坚持每周一反思、每月一案例的书写,积累教学经验,并征求师傅意见。
考核评价及奖惩:
以学期为单位进行考核,以学年为周期进行评价和一次性奖励。科研处总牵头,教务处、年级、教研组协作。
考核内容为:①徒弟:听课节数、听课笔记质量、教案书写质量、赛课成绩、科研水平等等。②师傅:听课节数、指导次数、徒弟获奖、教学成绩、学生评价。以教学质量发展进步为主要标准。
奖励办法:依据徒弟的实际表现对指导教师相应奖励。
听课达到要求节数、教案书写达到优秀、教学成绩在学校规定的有效范围内、学生评价满意、培训出席齐全五项标准即为合格。
成绩出色、学生评价好、赛课成绩突出、有一定科研能力即定为优秀。
学生评价不理想或成绩出现较大偏差定为“待提高”。
四、搭梯子
就是学校创新渠道,帮助青年教师展示才华,摘取成功果实。第一把梯子就是成立教学督导中心,在主管校长指导下,以教科处牵头,由教务处和年级主任、教研组长构成,进行听课会诊,采用“三二一模式”评课,即找“三个亮点”,提“两个问题”,给“一条建议”,以保护自尊心,促其发展,为青年教师成长全程护航;第二把梯子就是成立“青年教师成长协会”,由青年教师队伍中的优秀者组织能力强的任会长、副会长,开展成长论坛、基本功大赛、博客交流等活动,进行自我促进和交流;第三把梯子就是开展每学年一次的课堂教学评比活动,评出“教学新秀”“青年骨干教师”等先进称号进行激励表彰。
五、压担子
就是多给青年教师机会,促其思考与实践。年级集体备课让其担任中心发言人,教研组织活动让其多上课,参与小课题研究,做一次学术观点报告,设计一堂有特色的教学,关注一个教育教学理论主题,参加市级省级的教学基本功大赛。在活动中体验,在实践中反思,在竞赛中提升。
六、壮胆子
不仅是敢于暴露不足,勇于实践,而且是提高起点,敢于创新。新课程改革给新老教师一个共同的起点,仅仅囿于经验已远远不够。新教师在信息技术运用和新理念的理解上自有他们的优势,应该放手让其大胆创新,不应约束他们在重走自己上高中时授课的老路,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研究者和导演。鼓励他们张扬个性,发挥强项,坚持主见,凝炼风格,达到又快又好的水平。
我们对青年教师概念的规定为6年,整体规划为高中两个循环成名,命名为“一三六朝阳工程”。具体目标为:“一年入门”站稳讲台,“三年入格”成为合格教师,“六年入流”成为出色教师。机制管理可称为“五子登科”。
一、制订规划,重在落实
规划是学校实现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蓝图,也是青年教师实现职业生涯的阶段性目标所在。所以,我校在启动和推进青年教师培养过程中,一直坚持规划先行,规划引领。
在启动《亭新中学青年教师三年培养规划》和《亭新中学青年教师培养推进方案》时,学校要求每位青年教师都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订3年成长规划。规划包括师德修养、教育教学能力、教科研能力等方面的目标和措施,让每一位青年教师设计自己的发展蓝图,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提出适合自己特点的个人发展目标。
规划仅仅是写在纸上的蓝图,是成为行动的路线图,关键在于落实。为了使规划落到实处,学校先由校长室负责督察实施过程,在形成制度后再由教导处、教科室负责检查落实。同时,建立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记录青年教师的成长轨迹。
二、立足校本,夯实基础
学校是青年教师实践的地方,是遇到教育教学问题的地方,也是解决问题后再实践的地方。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学校定期为青年教师选购教育理论书籍,并要求青年教师撰写读后感和读书笔记等,以此引导青年教师对教育教学的思考。同时,安排校内外优质资源为青年教师举办各类讲座,以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
二是开展同伴互助。同伴之间的学习对青年教师有很大的认同感,学校定期组织青年教师开展课例研究、演讲、板书、多媒体制作等比赛,促进教师互助互学。定期组织青年教师开展教学比赛和教学展示,以此促进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是重视自我反思。反思能避免出现第二次同质错误,反思能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能从把握外在现象到把握内在规律。所以,学校十分重视青年教师对备课、上课、生成性问题、不同学生的差异处理等进行反思。通过反思,让青年教师去感悟教育之“道”,发现自身的不足。
三、拓展途径,寻找资源
乡镇学校的青年教师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优质资源的缺乏,以及学习、交流的机会少。这是乡镇学校青年教师在职初期与城区、市区青年教师拉开差距的最大原因之一。所以,学校想方设法拓展青年教师的成长途径,寻找可利用的校外资源的支持。
一是争取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在教师进修学院和教研员的支持下,我校为青年教师争取到了更多外出学习、培训、听课的机会。近年来,学校有8位青年教师参加了上海市职初骨干教师培训,在区内同类学校中位列前茅。
二是借助校外资源。为了获得更多校外优质资源,学校主动与教师进修学院第一党支部和金山区教育学会数学专业学会结对共建,借助结对组织的专业力量,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使他们获得比其他学校青年教师更多接受指导的机会。
三是主动联系学校。学校积极主动联系区内素质教育示范校,有针对性地选派学科教师定期前往听课、学习,使我校青年教师得到了更多金山区优秀教师的指导。同时,学校选派青年教师分批去区外、市外优质学校学习;另外,还组织青年教师去区内同类学校学习、交流。
四、分类培训,互动提高
针对青年教师职业成长的需要,学校对青年教师进行各方面的分类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坚持培训者和青年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
一是学科教学培训。学校安排青年教师与学校或区内教学骨干教师结对带教,使青年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所教学科的教学大纲、教材,掌握教学的各个环节,熟悉课堂常规,规范使用教学语言,胜任课堂教学。
二是班主任工作培训。学校实行实习班主任和后备班主任制度。实习班主任是在老班主任的指导下,参与班级管理,了解班集体形成发展的一般程序和规律。实习结束后,如果没有安排担任班主任,就将其转为后备班主任,让其参与班主任的日常工作。
三是教科研研究培训。通过校本培训和专家讲座,鼓励青年教师参加课题研究,使青年教师了解教育科研的理论与方法,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提高青年教师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质。
四是课程开发培训。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开发成为对每一位教师的要求。学校帮助青年教师利用自身特长开发拓展性课程;同时,在教育专家的指导下,青年教师也成为以校本作业为抓手的基础型课程校本化的主要力量。
五、搭建平台,展示才华
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必须有他们展示才华的舞台,有了舞台他们才能看清自己潜在的能力和不足。
一是岗位锻炼。学校根据青年教师的实际情况,安排相应的岗位,让他们在岗位上锻炼成长。同时,学校还为青年教师搭建服务社会的舞台,组织青年教师志愿者服务队,承担社会责任,在志愿者服务活动中提高其人生观、价值观。
二是平台展示。学校定期为青年教师搭建课堂教学、教学设计、命题等舞台。同时,给青年教师确立一个绝不能停留在“现在”的理念,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市、区组织的各类教育教学、教学技能的展示和竞赛。
六、关心生活,解决问题
关心青年教师的生活,应该被列为培养青年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是给应聘到学校的青年教师安排好住宿。这不仅减轻了青年教师的经济压力,更为重要的是给初来乍到的青年教师省去诸多压力和麻烦,使青年教师有了归属感。
二是通过教代会确定“非本市户口青年教师在当地购房的借款”制度(本借款基金制度因教育经费规范使用而不能再扩大)。如今,学校有多位青年教师利用这一借款实现了在当地购房的愿望。
我校目前拥有3000余名师生,在300多名教师中50岁上下的老教师占据一定的比例。有人认为老教师的脑力、体力下降,工作缺少激情,甚至把他们看成是学校的包袱、负担。其实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老教师,他们有很多长处:知识经验足、人生阅历丰富等。如果能够合理地充分利用他们的长处,老教师是不可多得的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校在2002年初设立了督导处,成立了以部分老教师为主体的专家督导组,开展校内督导,逐步建立和完善校内督导机制,让老教师焕发青春、再发光热!
听课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听课可以让教师发现其他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等方面的独特之处,通过听课活动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可以进行学习、思考和吸收。但是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却把听课当成一种负担,听课仅仅是为了完成学校所规定的任务。有的教师在检查前“临时抱佛脚”,突击听几节课。到了课堂上并不认真听,要么几个人坐在一起窃窃私语,要么做些看其他书籍、批改作业等与听课无关的事。听课记录也是为了应付检查,要么草草画上几笔,要么事无巨细,从教学流程到学生活动表现,统统记下来,眉毛胡子一把抓。更有甚者,到了检查时,将别人的听课本拿来一抄了之,或者是直接编造,以此应付检查。而评课时,也缺乏真知灼见。要么保持沉默,一言不发,要么当“好好先生”,好话、客套话一大堆,或说些不痛不痒的场面话。这样下来,你好、我好、大家都好,评了和没评一个样,起不到学习和交流的作用。听课评课落到如此尴尬的地步有诸多原因,但许多教师怕得罪人是重要原因之一。因为,无论是听课者还是被听课者都是彼此熟悉的同事,说别人的不足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人家会认为你在挑刺!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以后不好共事。
专家督导组督导听课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因为,督导组的专家们德高望重,有的已到歇岗或接近退休的年龄,他们有条件有能力担当听课评课人。根据自荐和教研组推荐相结合的原则,专家督导组由各学科老教师中的骨干分子组成。他们中的许多曾是市县学科带头人,有的担任过教研组长,教龄在30年左右,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教科研能力。
在督导听课中,老教师充分体现了在学科教学中老专家的本色,他们耐心认真地指导年轻教师,引导他们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为学校的发展特别是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发挥了光和热。他们甘为人梯,再发光热的风范得到了教师们、领导们的广泛赞誉,显示了他们独特的人生价值。
经过几年的发展,我校校内督导机制进一步完善,专家督导听课机制化、常态化。尽管有的老教师由于年龄、健康等原因,离开了专家督导组,但是他们甘为人梯、悉心指导年轻教师的精神却被不断地传承和弘扬。张体景老师是专家组中老教师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曾带过20届毕业班,为国家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人才,有着独特的教学方法和经验。2003年他来到专家督导组,待人诚恳、热心,与老师平等交流,民主开放,用他深厚的知识底蕴,对年轻教师进行心贴心零距离地指导、恰当地评价、灵活地点拨,让年轻教师口服心服!今天,张老师虽然已经离开了专家督导组,但是很多教师还时常想起他、念叨他,说起他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说起他的谆谆教诲、无私奉献!如今,像张老师那样乐于奉献的精神在专家督导组中已成为大家的共同追求,他们用智慧、经验为学校的发展再添光彩!
在我校,“新教师”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大学刚毕业的新分配到我校的教师,二是在其他学校已经工作过,新调进我校的教师。两者都被称为“新教师”。对“新教师”进行岗前培训是我校校内督导组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岗前培训“搭梯子”让“新教师”尽快熟悉我校的办学历史、学校现状、办学理念、学校规章制度等。培训结束后进行岗位过关考核,主要涉及思想道德、教学技能、教材教法、教育管理、教学科研等方面。督导处运用岗前培训这个平台使“新教师”迅速融进学校,成为学校真正的一员。
对大学刚毕业新分配至我校工作的教师进行专项督导。采取灵活多样的措施,在师德培养、角色转变(由大学生至中学教师的转变)、备课、上课等方面进行具体、细致地培训和指导。针对这些年轻教师中存在的上课语言不规范、教学组织不严谨等问题,请老教师上示范课。实行师徒结对,一对一帮扶,先听后上。师听徒课,师对徒进行规范、指导、提升。徒听师课,总结经验,学会方法,找寻规律,灵活借鉴。要求新教师一年合格,二年达标,三年挑大梁,五年成骨干。
对在其他学校工作过,但刚调进我校的“新教师”除岗前培训外,也进行师徒结对帮扶,不管年龄大小,在其他学校工作年限长短,都要与老教师结对,让他们能够尽快熟悉我校的教育教学环境,成为我校的教学骨干。
督导组专家对新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给予热情指导,及时与他们交换意见,提出有益建议、看法。对新教师的点滴与进步,给予肯定,充分调动新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
二、建立教师发展性督导评估信息化平台,用活教师三年发展规划,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我校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2002年就制定了“骨
干教师三年培养工程方案”,采用结对子、压担子、搭台子、探路子等策略,培养青年骨干教师。2006年学校制定了“教师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了“锻造一支适应新课程实施,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的建设目标,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指导每位教师制定“教师个人三年发展计划”,让每位教师在自我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适合自己发展需要的目标。
2008年秋学期,我校在市、县督导部门的支持下,建立了教师发展性督导评估信息化平台,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独立账号,使我校教师督导评估走上了信息化现代化之路。
教师是人才兴校的第一资源。根据学校发展规划,督导处制定了符合我校实际教师发展性评估指标体系,对教师的工作态度、教学理念、教学水平、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组织和督导教师制定个人发展三年规划,并上传至信息平台,以便学校随时进行跟踪督导。在制订规划前,组织教师学习和研讨,积极思考和解答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你目前的发展状况,处于什么位置?第二,你规划的发展目标是什么?第三,你将怎样实现规划的发展目标?为了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制定出符合自身实际、切实可行、可操作性强、可测可评的规划,我们要求教师先在备课组、教研组内对规划进行互评互测。让组内教师对规划提出意见或建议,通过同伴互助,促进教师对规划进行反思和改进,找到自己的合理定位和发展目标。例如:政治组的郑老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我校工作两年了,在督导检查中,我们发现他对自己的定位偏低且简单,不够具体。通过同组教师的指导交流,他对规划进行了修改,使之进一步具体化,对今后一学年中要做什么、怎么做规划了明确具体的目标。正是在规划的指导和激励下,郑老师工作积极肯干,教学水平、教学成绩不断提升。课余时间他还经常请教老教师,撰写教学论文。不久他的论文获省论文评比一等奖,他在县举办的教学基本功大赛中也获得一等奖。后来,当我们问及他一学年的收获时,他不无感触地说:“规划好啊,规划就是目标,就是前行的方向,我的成绩也可以说是规划给逼出来的!”
文化浸润重引导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指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这句话同样也适合教师。怎样才能让教师个体生发一种强烈的内需和渴求,自觉自愿、潜心潜力地去积累自己专业成长的必备元素呢?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实验小学从1909年建校发展至今,在一代代实小人的共同努力下,已形成固有的特征文化――紫薇文化,通过不断发掘、提炼、培育、发展、升华,逐渐凝炼成学校精神文化的内核。学校结合实际,经过反复思考论证,决定紧紧抓住校魂,以全力打造紫薇文化作为消除教师职业倦怠,突破学校发展高原现象,实现学校第二个百年腾飞新的突破口。
制度约束给压力
为了避免在教师专业成长中出现“宣传动员,豪情满怀;成长计划,完美无缺;学习过程,大打折扣;学习结束,原地踏步”的现象,让教师专业成长落到实处,学校必须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
制定规划,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校长首先要确立“教师第一”的思想,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制定学校教师专业成长的短期及中长期培训规划,用学校的愿望和理念指导、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
众所周知,如果教师在专业发展中没有目标、规划,那么可能拥有的学习能力和取得的学习效果势必大打折扣。因此,校长要站在学校整体规划的角度、学生需求的角度,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对教师的个人发展规划提出建设性的指导意见,使得教师个人发展规划与学校整体规划保持一致性。学校除了临近退休的教师均有三年成长规划外,并建有个人成长档案袋。
建章立制,完善教师专业成长制度 第一,教师进修学习制度。凡是学校教师业余进修学历提升的,学校都给予大力支持,并在奖励性绩效工资中给予20分值的奖励。同时加强教师的自学要求,规定教师要坚持教育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40岁以下教师每期必须读一本教育教学专著或其他人文著作,完成不少于5000字的读书笔记,定期交校长室检查;按时完成各种学习培训任务。第二,校本研训制度。定期开展各学科教研活动,不断总结推广有地方特色的教育、教学、教改经验,保持良好的教研之风。第三,教育教学反思制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师要学会反思,通过反思,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教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使自己的教学精益求精,渐臻完美。第四,教育科研制度。学校坚持“以教育科研为龙头”,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以研促教,科研兴校。
以身作则树榜样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首先要以身作则,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带头人。校长不但要创造条件把学校办成学习型学校,自己更要做到“五带头”:即带头学习、带头反思、带头记录、带头互听互评、带头总结提升。做专家型校长,为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好传、帮、带的作用。
学校要在教师中立榜样、树典型,让更多的人成为教育教学的行家里手。学校从抓骨干着手,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在他们引领下,让教师们在各种平台上展示自我,在取得成功的喜悦中去理解教育、体味教育,不断提升自我更新能力。同时积极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促进全体教师向着专业化发展。
立足校本铺路桥
师徒结对传帮带 为了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学校组成了学校语文、数学、艺体学科专家组,指导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师傅上示范课,徒弟上入门课和出师课。青年教师学经验,同时骨干教师也在不断磨练自己,提高自己。
立足校情多“活动” 学校坚持“三立足”原则(即坚持立足于学校与课堂、坚持立足于问题的解决与方法的探讨、坚持立足于自主参与与真诚合作),开展多种多样的研修学习活动,给教师搭建不断成长的平台。
首先是开设“紫薇讲坛”,举办专题讲座,凝聚人心,为教师搭建专业发展平台。定期由教师轮流登台演讲,培养教师的专业自尊,提升专业尊严。此外,学校还定期举办“紫薇子衿,悠悠我心”演讲会、示范课、学科课堂教学竞赛、征文比赛、教学沙龙等活动。其次是拓宽培训途径,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学校坚持每学期选派优秀教师到教育发达地区观摩学习,外出学习回来后开展专题讲座,汇报观摩学习情况。
苦苦追寻甘甜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