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教育人才培养8篇

时间:2023-10-22 10:34:5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教育人才培养,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育人才培养

篇1

【关键词】高职教育;培养模式;人才培养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是高职发展的一个热点,是借鉴国际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是探索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大胆地在实践道路上勇往前行还是适时停下脚步进行理论反思是每个高等职业教育者都可能面临的困惑。

一、正确认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一般认为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育方法等构成要素。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直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职业能力为主要内容,以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为主要途径和手段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确定的具体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培养方式和保障机制的总和。

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教育理论、教育实践一体化的操作体系,研究其模式,必然要从其构成要素入手,研究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内容。

二、准确把握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性

(一)人才层次的高级性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研究型和工程型教育;以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及较高的技术技能和操作水平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无论这种技术技能岗位多么趋前、工作内容多么具体、动手程度多么高,它都必须通过专科层次的教育才能获得,仍然属于高等教育培养的范畴,这就是人才层次的高级性。

(二)知识、能力的职业性

高职教育是针对职业岗位群来培养人才的一种教育,它对学生进行的是某种职业岗位生产技术技能和管理知识的教育,它是以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依据安排教学计划,在对职业岗位群进行工作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明确列出高职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进而组织教学。

(三)人才的技术性、技能性

高职人才不但掌握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技术技能和组织能力,能够将研究或者工程型人才的设计意图或工艺思想应用到具体技术技能操作的实践中去,并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是一种专业理论够用,生产技术操作熟练和组织能力强的复合性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四)培养手段的多样性

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培养手段的多样性。在教学形式上,不仅有一定的理论教学,而且尤其注重实验、实习、设计、实训等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三、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既然是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整体优化,这就要求我们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改革与管理、过程控制与学生评价、教师队伍建设等一系列环节着手,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实施办法,并整体优化,达到最佳效果。

(一)专业设置

专业设置是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应适应本地区及周边地区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定,应考虑到以下几点:⑴所设专业是否和区域、相关行业的现实和发展对所需求的人才相适应;⑵学院与区域、相关行业联系是否密切、是否能根据人才币场有效需求灵活设置新专业或调整已有专业的服务方向、优化专业结构,学院能否完成当年招生计划;⑶所设置专业均有基本的办学条件,并逐步提高,以满足提高教学质量的需求;⑷所设置专业课程内容应紧紧把握科学技术发展动向。

(二)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与基础,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首先应有科学完备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应包括以下以下几个方面: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岗位知识与能力调研分析报告、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家论证意见等。通过知识与能力调研分析报告确定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依据和目标,培养方案是对培养目标的具体设计,专家论证意见是对设计方案的审定,三个环节相互联系与制约,构成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

(三)教学改革与管理

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是高职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际能力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1.理论教学方面:⑴每个专业应该根据培养目标要求,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恰当设置课程;基础课教学体现“以应用为目的”、够用为度,专业课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⑵基础课与专业课。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当。⑶初步形成以职业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各门课程的地位、边界、目标清晰,课程之间衔接合理。

2.实践教学方面:⑴每个专业都应构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与理论教学体系有机结合、互相渗透,实施效果良好;⑵每个专业的学生都在校内(外)实训基地中受到与现代生产技术水平相对应的岗位实际业务训练;⑶每个专业的毕业生应达到“会操作、会应用软件、会上网、会应用计算机收集与处理信息”(简称“四会”)的计算机教学目标;⑷每个专业的实习、实训、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⑸高职高专应逐步增加选修课比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方面:⑴高职高专应全面开发教学方法与考试模式改革,教师应能够改变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积极实行启发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重视因材施教,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探索适应高职高专教育要求的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法和考试模式,并在教学中取得一定成效。⑵课程教学应使用投影、多媒体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

4.实践实训方面:高职高专的实践教学要改变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情况,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应占有较大比重,要及时吸收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践,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教学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四)过程控制与学生评价

过程控制是指在实施教学计划全过程中,为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而采取的手段,它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关键内容。过程控制主要由以下内容组成: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的师资配置、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岗位能力培养要求的实验实训设备配置、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的图书资料配置、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的信息资源配置、教学过程控制与监督制度、教师教学质量考核评价制度等。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要有师资、实验实训设备、图书资料、信息资源来保障,同时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从而构成教学过程控制保障体系。

学生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培养目标而确立的考核标准与评价方法,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性目标。学生评价主要由以下内容组成:学生日常行为考核标准与评价方法、学生思想品德考核标准与评价方法、学生基础理论考核标准与评价方法、学生职业技能考核标准与评价方法、学生毕业考核标准与评价方法等。学生的日常行为、思想品德、基础理论、职业技能、毕业考核,规范了学生的学习和确立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构成了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学生评价保障体系。

(五)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高职高专院校应按照高职教师队伍特点,认真抓好教师队伍建设:⑴着力抓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使教师既冥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⑵应积极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兼职教师,实行专、兼职结合,改善学校师资结构,适应专业变化的需要;⑶应淡化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的界限,逐步实现教师的一专多能。教师队伍在数量上逐步满足的同时,要严格标准和要求,逐步提高质量以满足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确保教师质量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郑国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纵论[J].职教论坛,2005,(8).

[2]高原,等.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职高专网.

[3]张典兵.关于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06,(3).

篇2

当前,随着知识经济、网络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生产过程中科技含量的增加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顺应这种变化,各国职业教育相继提出了关键能力和核心技能概念,倡导新经济条件下培养学生的共同职业能力,以及不同职业领域之间的迁移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实际上早在1936年爱因斯坦在他的《论教育》中就曾指出:“如果一个年轻人已经通过体操和跑步训练了他的肌肉和身体耐力,今后他将适应任何体力工作。头脑训练及脑力和手工技巧的训练也是类似的”;“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学科的基本理论,并学会了如何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属于他的道路,而且比起那些接受的训练主要只包括获取详细知识的人,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1972年德国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所所长梅腾斯提出,职业教育与培训中开发学生的“关键能力(keycompetencies)”以培养其对职业变化的适应力。在英国,这种能力被称为“核心技能(coreskills)”,其内容包括交流、数字应用、信息技术、与他人合作、学习与业绩的自我提高和问题的解决六项。1992年,澳大利亚教育审议会迈耶委员会(MayerCommittee)一直致力于关键能力的开发工作,关键能力内容中除了技能型要求外,还有与人合作能力、与人交流能力等。美国劳工部《关于2000年的报告》中指出,未来的劳动者应具备种五种关键能力:处理资源的能力、交流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职业的适应力的思想很快成为各国职业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第二届国际大会的建议》中指出“职业技术教育应该是所有国家发展日程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必须重视教育培训和就业政策的紧密联系,职业技术教育不应该仅仅由需求驱动,也应该由发展需要驱动,应该是人的整体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该为全民提供终身学习机会。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对职业教育也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其中具代表性是2002年,吕鑫祥在文章中指出20世纪60年代以来,社会职业岗位体系已逐渐成为一个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动态系统,职业岗位的消失和产生持续交替进行,因而职业岗位只能适合于作为岗位培训的目标,而不太可能成为职业教育的稳固基础。所以,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应该是职业教育重点。我国官方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认识是逐步深化的,1996年我国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了职业教育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在高等职业教育方面,1998年教育部提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是“实用人才”,2002年修改为高职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2004年教育部将高职培养目标明确定位为“高技能人才”,显然,这一定位是和教育部倡导的以“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相配合的。这一定位引发了一场关于高职定位的讨论。有研究者认为,高技能型人才的要求相对较低,中等职业教育足以培养出来,另一些研究者则认为当前社会越来越多地需要高技能人才,中等职业教育由于条件所限不能满足要求,因此高职教育承担培养高技能人才任务。为了进一步明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2005年教育部提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实际上这一目标也体现了与国际接轨,国际上对高职教育定位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素质、高技能“双高”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出,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高职院校明确培养目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指明了方向。

2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原则

以从事职业教育的实践经验为出发点,结合当前国际国内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突出“高素质、技能型”的养成;二是面向市场需求,服务地方经济;三是为院校教育工作的组织实施提供可能性和便利性;四是为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灵活开展和特色创新提供空间。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体现职业性。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更强调学生的职业性,强调知识、技术的应用性而非创造性。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决定了培养内容具有专业化和专门化的特征,培养出来的人才须掌握相当的理论知识和特定技能,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的专业人才。在国外“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一般用“knowledge,skill,attitude”三个单词表达,香港地区通常译为“知识、技能、态度”,这是按照英文字面涵义做出的直接翻译。所谓知识,即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成果,包括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识三类。它是人们长期生产经营实践经验的系统化总结。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知识自身处于不断地充实完善的过程中。所谓技能,即个体顺利进行某种活动的水平,包括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等,以及运用这些因素的速度、灵活性与准确性。所谓态度,则是个体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在国内,“knowledge,skill,atti-tude”通常被译为“知识、能力、素质”。与按英文字面涵义有较大差异的就在于最后一个词。所谓素质,是个体在先天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与教育训练而形成的顺利从事某种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一般把人的素质分为五个方面,即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对比“态度”与“素质”的涵义,可以看出“态度”包含在“素质”之中,或者说“态度”体现了“素质”。因此,国内翻译的“knowledge,skill,attitude”为“知识、能力、素质”,包含了香港翻译的“知识、技能、态度”的意思,并且囊括了更为宽泛的涵义。综上所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的专业人才,应满足知识、技能、素质三方面的要求:知识方面,要求学生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掌握本专业基本原理、核心概念和主要操作程序。技能(能力)方面,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基本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沟通、组织和协调能力,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革新能力,能够在工作中从事多岗位的复杂性劳动,能够有效带动和组织协调其他人完成目标任务;具有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能够将最新的理念、最新的技能要求、最新的设计,最终转变成最佳的服务和效益。素质(态度)方面,要求学生热爱祖国,理解并拥护党的基本路线,身心健康,人生态度积极,恪守职业道德,通达商务礼仪。

4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篇3

1.1促进身体健康

体育运动的基本功能就是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健康。曾经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个人要想做成一件事必须依托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健康的体魄。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学生的首要目标是丰富知识体系、提升社会竞争力,健康的体魄则是参加学习的基本条件。体育运动能改善人体消化功能,加速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可以促进中枢神经的敏感性,提升大脑对新信息的分析及感知能力;还能发展人体的心肺功能,人体通过心肺功能的循环作用将氧气及其它所需物质传送到各细胞,并将代谢物排除体外,这是人体基本的新陈代谢方式。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有利于心肺适应有氧、无氧或混氧的供能方式,来达到提升心肺功能的目的。总之,开展适当体育运动是增强学生身体健康的有效方法及基本途径。

1.2培养意志品质

体育运动所具有的特征之一是在运动的过程中,努力克服运动所产生的肌肉疲劳、缺氧、心率过快等生理反应,最终达到体育目标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通过自身积极的意志努力和心理克制才能达到最终目标。因此,体育运动是发展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品质培养的过程,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团队意识、协作意识,有助于培养开拓创新、沉着冷静等品质的发展,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缓解学习及面临就业带来的压力,使身心都能更好地放松和调整。所以在继续教育模式下开展体育教育是现实可行的,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1.3丰富文化生活

体育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并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体育教育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智能的过程。学生在校脱产学习时,绝大部分的时间用在学习上,学生在面对巨大学习压力的同时,也在寻求既能使身体得以适当的运动,又能使精神获得松弛,同时还能有益地打发闲暇时间的多功能活动方式,开展体育运动无疑是丰富学生文化生活的有效方法之一,体育运动不仅具有锻炼身体的作用,还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的同时,也达到满足身心愉悦目的。继续教育教学中开展体育教学能丰富在校学生的文化生活,能使学生从体育运动中获取乐趣,获得一种愉悦的感觉,愉悦感、轻松感和满足感的获得让能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相互的了解,愉快地沟通、交流,并在交流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社会沟通能力。

1.4培养终身体育锻炼能力

终身体育作为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与国际终身教育思潮密切相关。它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它包含了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指人从生命开始至生命结束中学习与参加身体锻炼,使终身有明确的目的性,使体育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二是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以体育的体系化、整体化为目标,为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中提供参加体育活动机会的实践过程。早在20世纪60年代,“终身教育”一说,经由法国著名的继续教育专家朗格朗首次提出,体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随终身教育顺势分娩自不待言。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终身体育”伴随中国改革和发展正式诞生,随时空延伸而拓展。在继续教育教学中开展体育教学能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健身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健身观,使成人学生进一步了解运动规律,明确体育运动对自己的身心健康是必不可少的,同时通过正确的引导、体育活动的开展从而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2制约体育教学在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下发展的问题分析

在20世纪80年代继续教育发展迅速,从而确定了继续教育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地位,体育教学是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继续教育中的体育教学与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在发展现状还是有着实质性的差异。

2.1体育教学的开展受人才培养方向的影响

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的对象绝大多数是想通过再次学习,掌握一技之长,提升个人的社会竞争力,在学习的目标上是非常明确的,继续教育机构也是针对这一办学特点来制定培养方案的。这样的人才培养趋势很容易导致所学知识单一,使人的思考方式仅局限于所掌握的知识泛围内,不利于在相关的知识领域开拓创新。如学生学习的法学专业,学校则会安排大量的法学类课程,对于其它的课程尽量的压缩,甚至是根本就不开展,体育教学自然也不受到重视。

2.2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动力不足

随着合作办学模式的推广,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由大量的民间资本进入,这些民间资本进入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较为丰厚的回报,首先,在办学的过程中会尽量的缩减经费,从而使保障不足,体育场馆配套设施不够,维护保养跟不上,运动器材、设施缺乏,体育教学开展起来就比较困难,学生参与学习训练时没有器材,则学习的积极性下降;其次,学生素质参差不齐,部分来自农村的学生没有受过系统的体育教育,在参加体育运动时与参与过系统体育教育的学生差异较大,则对上体育课的欲望不强烈。

2.3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单一,缺乏趣味性

现阶段继续教育学院体育课堂教学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基本是按照普通高校体育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的,在课堂教学组织、教学手段的运用上,并没有考虑继续教育学生年龄偏大、身体素质参差不齐、参加体育运动的水平等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设置,而是依就以竞技体育的教学特点来进行教学内容的设定。由于继续教育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之间的差异,所以在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从发展继续教育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出发,加入趣味性强、易学易练的大众体育教学内容,从而达到促进继续教育体育课程教学的目的。

3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下开展体育教学的对策

3.1创新体育教学体系

教学体系的创新首要是教育观点的定位,继续教育人才培养对象是需要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增强社会竞争力的在职或未就业的人员,这类人员主要是想通过再次学习深造,丰富知识结构、掌握专业技术,他们参加学习的目标是明确的,这个目标与普通高校学生参加学习的目标有明显差异,所以在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点,从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

3.2丰富教学内容

在继续教育体育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要从学生的年龄结构、身体条年、参加学习的动机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这是继续教育体育教学内容设置的基本要求。针对继续教育学生体育教学内容选择上,适当的安排运动负荷小、趣味性强、容易掌握、具有一定健身功效的运动项目。如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太极拳、有氧操等。以上运动项目对场地、器材及师资的要求并不高,绝大多数的院校可具备开展条件。

3.3更新教学方法

篇4

目前,我国的中职教育越来越普遍,但是在培养人才、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目标等方面,还需要有所改进。因为目前由于我国中职教育教学的不断增加,其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还需要结合时代做出相应的改革。要以锻炼中职学生社会生存、社会实践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教学目的来进行教学。此文就当前我国中职教学中应该注重的方面以及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做了简单的阐述,希望能为中职学校在教育方面有所帮助。

关键词:

教学目的;教学体制;教学核心

目前,在我国的中职学校里,都是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教学目的的。所以,中职学校自建立以来,都在为国家、社会不断地在培养人才,并为各类企业输送人才,这也是我国当前各个行业中都有中职学校毕业生存在的原因。在中职学校中,也有一些理想抱负高的学生,他们在毕业后选择到更高的学校继续接受教育,进一步提升自己专业素养。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很多人意识到一技之长的重要性,所以目前我国各个地区都有一些技校、职业中学等类似的培养专业技能的学校和组织机构。

一、新时代的教学模式

目前我国的中职学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比较呆滞,不能完全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与实际生活来设计教学内容。所以中职学校在这方面应该做出相应的改变,比如,在学生选择专业方面,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自己去选择喜欢的专业,为了预防学生对自己选的专业,在中途的学习中,失去兴趣,半途而废的现象,所以,老师要鼓励学生努力坚持下去,不能用一时兴起的态度去选择专业。为了让学生进入社会以后,能够多方面地发展,有更多地机会去选择工作岗位,学校要为学生搭建更多学习不同专业的平台,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要以一个专业为主,其他的兴趣专业为辅,在扩大自己的兴趣专业的同时,不能忽略自己的主要专业知识。此外学校可以多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或者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让学生更多地去参加实践活动来发现学生的潜力,也能给学生增加自信心,让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学校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以及搭建一个实践性强、专业知识强的平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能,激发学生潜力和兴趣。

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的问题

为了锻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意识,教师应该多加鼓励学生,给学生信心,通过这种方式,增加师生之间的感情,也是进一步了解学生心理活动的最佳方法之一。只有让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潜意识里热爱学习,才能够有学习的动力与积极性。这样老师在课堂上,才能将学生视为真正的主体,否则,老师只讲课,学生只听课,这种传统的模式,是根本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一定要将学生视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通过课堂的主题,自己来发挥,老师只要适当的启发学生们就可以了。而且老师还要不断地采用创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把理论教学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并从中汲取不足,开拓思路,多方位地去考虑问题,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实践生活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思维空间能力,避免出现“井底之蛙”的现象。

三、中职院校相互合作、资源共享的好处

目前,我国的中职教育中有一部分学校都在增加实训基地,投入相当大的资金来扩建学院的软、硬件设备,但是在另一方面又会给另一部分学校带来经济方面的压力,所以他们为了缓解这种压力,就通过与相关专业的学院合作的方式,来解决学生的实践学习,通过中职学校相互合作的方式,既解决了学校的经济问题,也减少了相同专业重复建设的问题。不仅可以促进中职教育的发展,也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新的交流平台。

四、中职学习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专业、实践相结合

中职学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加强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传统的中职教育一般都是理论教育为重,但它已经不符合当代的发展模式,只有让学生通过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以后,在进行与专业有关的实战性操作以后,才能加强学生的动手可操作性。其实,让学生参加与专业对口的岗位实践,不是为了让学生去巩固理论知识或者更深一步地了解专业理论,而是为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及增加学生们发现问题及其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来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同时,进一步挖掘他们的潜能。所以,中职学校应该增加学生的专业实践性,要将实践性的教学方法运用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而且要具有持续性质,不能间断,否则的话,学生们就会不重视,只有不间断地让学生们将学习到的理论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让他们通过实战操作之后,才能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从而促进专业知识与专业实践的有效结合。

总而言之,目前我国的中教育在培养专业性人才方面较比之前已经有所进步,在教育方面也比较人性化,在实际的教学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通过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来提升中职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就业问题。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提升我国中职教育的进步和教学效果的提升。所以,目前我国的中职教育在教学模式方面的改进还是有相当大的进步。

作者:王璐 单位:鞍山市信息工程学校

参考文献

篇5

作为首批试点学校,江苏电大按照“试点”项目的总体设计和课题指南要求,结合自身特点,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改革进行了探索,初步建立了江苏电大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建立了具有江苏电大特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模式以及相应的运行机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以下对江苏电大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进行总结。

一、教学过程的管理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过程具有教学媒体的多样性、教学管理的多层次性、教学要求的统一性、教学的开放性与管理的分散性等特点,江苏电大在加强教学过程管理过程中,根据电大教育的特点,采取了以下措施:

1.搞好远程教育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设计与管理,科学规范教育教学控制目标。

根据江苏电大远程教育的教学实际,我们努力做好了以下几点:

第一,搞好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计划的设计,科学规范培养目标。第二,严格教学计划的实施与管理。第三,加强远程教育教学大纲的管理。第四,制定与实施远程教育全面质量管理和全员质量管理制度。把远程教育各项教学管理工作分解为可考核的量化指标,对承担这些工作的人员进行逐项测评考核,考核结果与岗位聘任、工资奖金挂钩。

2.强化电化教学,发挥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优势与特色。

保障和提高远程教育质量,首先重视强化视听教学环节。视听教学能准确、直观、快速、形式多样地传播教学信息,是远程教育教学的重要的基础性资源,是对学生进行教学的主要措施和手段之一,是进行教学最直观、表现方法最丰富、传播面最广的一种形式。当前,江苏电大在视听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从规章制度上强化对电化教学环节的管理。第二,端正学生学习录播课、直播课、交互课等电播课的态度。第三,加强视听教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教育学生在视听课课前预习,认真听课,做好笔记,课后复习等方法。第四,为学生学习视听教材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方便他们学习。

3.优化远程教育面授辅导教学。

面授辅导教学是远程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必要手段,是联系主讲教师与学生的桥梁纽带,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途径与有效形式,是提高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控制、保证、提高教育质量,必须抓好这一环节。优化远程教育面授辅导教学,江苏电大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加强对面授辅导教师的管理。第二,加强面授辅导教学过程的管理。第三,要求面授辅导教师从各个层面上提高面授辅导教学的质量。

4.加强远程教育实践性教学环节。

江苏电大对本校的实践教学的基本建设进行了合理规划,选择合适地点建立了实验教学基地,以满足本地区实验教学的需要,努力探索改善办学条件的有效途径。在制定的教学计划中强调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要求;在教学大纲中应突出理论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的联系;在教材内容上注重对学生的专业训练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还努力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对实践教学的评估,加强课程作业的管理、课程实验管理、课程设计管理、社会调查或生产(教学)实习和毕业设计或毕业作业管理。

5.加强对远程教育学生自学环节的指导。

在对远程教育学生自学环节的指导过程中,江苏电大采取了以下措施:

(1)对教学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加大教材改革的力度,使多媒体教材更加适合于自主学习的需要。

(2)指导学生掌握自我学习设计、提供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手段,促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3)加强对学生自学环节的管理。明确市(县)级电大在支助学生自学方面的职责,做到对学生分散自学有布置、督促、指导和检查,全面提高对学生分散自学的服务质量。

(4)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各种形式和手段助学服务的优势和特点。

二、实践性教学环节

1.课程作业。

作业涉及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平时练习、形成性作业、综合练习、模拟考试或大作业。江苏电大从加强过程管理的角度为统设课程及部分统服课程设计了学生和教师使用的“课程作业与评价”册,旨在帮助学生和提醒辅导教师准时、高质量地以作业册为媒体进行教与学的互动。实践表明,作业不仅能帮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重点问题的理解,而且能帮助学习者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增强感性认识,提高答题技能,找出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缺陷,提高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批改作业且及时反馈和有针对性地评价对学习者的激励和学习力的保持影响较大。以统一的“课程作业与评价”册形式规范教与学双方的课后行为,对教学质量能够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

对会计学专业的平时作业,提出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察要求,作业各部分内容所占的比例、能力层次、题型等都经过精心设计,力求平时作业设计的结构合理。平时作业题型设计向开放型题型过渡,根据课程特点,把1—2次作业设计成实验、设计等操作性、应用性强的综合性作业。

对“操作系统”和“软件工程”的平时作业,运用电子邮件管理、FTP管理技术、安全技术、保护技术、在线平台技术等,从作业内容的设计与题型(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实验题、布置(课堂、网上公告栏、FTP文件传输)、提交(书面、软盘、电子邮件、FTP上传)、批改(人工批阅、机器检查、上机阅览、在线平台自动批阅、课堂检测)、讲评(网上交互、课堂讲评、网上BBS、网上答案、网上成绩公布)等多个环节、不同形式的作业,对教师和学生都有利有弊。以一次作业提交的调查统一为例,在76人中,19.7%的人选择了书面提交,10.5%的人选择了电子邮件提交,69.7%的人选择了软盘提交。三种形式的作业教师手工批改每份花费时间分别为10分钟、30分钟和25分钟。愿意上网浏览作业答案人数比例为80%,作业讲评学生到课率为60%。开通上传服务器后,在一次36人参加的调查中,13.9%的人选择上传,16.7%的人选择电子邮件,11.1%的人选择书面提交,软盘提交由于技术故障较多逐渐淡出。愿意在网上自检自测的为83.3%,愿意在线平台离线作业的为77.8%。在60人参加的作业讲评形式的调查中,53.3%的人选择课堂讲评,40%选择网上,6.7%的人选择网上BBS。对作业抄袭现象的认识,在41名被调查对象中,认为能力不够的占17.1%,认为时间不够的占63.4%,认为态度消极的占14.6%。通过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好的在线平台设计可以有效地控制学生作业的提交,方便反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抄袭和帮助教师批改作业。

2.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在一定意义上是检验学生能否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最终考核。当前,江苏电大在职学习的学生能够结合自己从事的实际工作(参加某项工程设计、施工及管理或从事某项应用课题的研究等),拟定毕业设计题目,在教师指导下撰写毕业论文。同时,以《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指南》规范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学要求,保持基本教学质量的一致性。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提出了“业务专案组”模式,该模式构建要素包括:运作管理模式、筛选设计题材、组织答辩会、综合评分标准和有效的沟通手段。对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探索与思考,提出了辅导、答辩和成绩评定三部曲。在论文答辩中,不同的专业聘请参加答辩的教师来自法院、银行、会计事务所、行业主管、普通高校教师等。答辩方式尝试了远程(网上)论文答辩,双向的视频和声音清晰,在技术上能够保证答辩效果。

3.教学实习。

实习研究主要在生产实习、社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范围内进行。在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中,探讨让有条件的学生独立承担一项具体技术工作或管理工作,在工作中积累工程技术或管理经验。对护理专业的实习研究,考虑师生双方,促进二者的互动和积极参与,从内容设计和操作设计两个层面进行了一些尝试。设计的实现落实在毕业实习手册和技术操作与评价、综合能力评价上。从制度和技术两个维度保证护理专业集中实践教学的“五统一”,即统一实习要求、统一实习内容与操作标准、统一技术操作考核标准、统一综合实践能力考核标准、统一建档内容和标准。

篇6

关键词:大数据;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可视化

高等教育管理实践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和发现人才,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学生在网络社会的活动轨迹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记录下来,通过对这些海量数据的科学建模与深度挖掘分析,可以预测判断某个个体或群体的思维动态、学习状态、生活状态和行为特征,从而对高校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化培养方案的制订提供精确的依据和参考[1][2]。

一、大数据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影响

1.依据未来趋势分析社会需求现代高等教育管理区别于传统意义中高等教育管理的最核心之一是高校学生的职业规划[3][4],高校在针对学生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需要能够高度匹配社会需求,社会需求随着政策和市场环境而发生变化,高校的培养计划更需要基于社会需求进行规划,更好地模拟和预测社会未来的的发展。现在高校培养计划的制订是基于既定的目标、结合学校的资源配置,进行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而基于大数据的学生职业发展规划,则需要更广泛地分析历史、行业、全球、地区的数据,并结合政策信息、人口信息、环境信息等各种数据,模拟未来的社会需求、发展、演变以及与之配套人员结构、数量、能力要求、人才储备、发展计划等。因此,高等教育的培养方案不再是单纯的计划,而更多的是立足于长远的规划和演进,进而避免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对学生的未来做出精准规划。当然,也需要清醒地看到,囿于高校中的大数据规模效应尚未形成,社会发展及需求分析的大数据仍然需要更广泛的数据源补充。2.深入了解个人能力和社会需求的匹配程度现代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习惯性认为,学生完成培养计划中的任务便已经具备胜任某种工作的能力,同样习惯性认为已经为学生制定比较正确的职业规划,其实不尽然,事实上,社会环境及商业环境的变化、知识更新换代的加速,决定在能力评估方面的严重误判风险,以及高校和学生对发展方向的盲目乐观,以大学四年的学习为例,新兴岗位培养体系的无法借鉴性,加之知识更新换代频率的加速,决定传统的培养方式、培养内容、学习目标、学习动因都在发生颠覆性的变化,如何更好地、更有针对性地、更合理地安排高校学生的学习成长目标、学习发展方式、职业生涯规划、毕业后的终身学习及适应发展的能力,成为大数据时代高等教育管理的巨大挑战和重大契机。3.通过考核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高等教育管理中考核的核心价值在于将高校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高效、准确地传递给每名学生,完善的考核体系能够帮助高校有效地执行培养计划,实现培养目标。而大数据时代的考核体系,则进一步需要对一系列高素质学生“画像”,并以此“画像”培养学生、发掘学生、塑造学生,通俗而言,即是透过大数据分析,将各种高素质学生的特征进行量化描述,进而基于此可视化描述形成学生的培养标准和培养目标,帮助高校建立完善的、符合社会需求的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以高素质学生的特征为基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4.通过洞察微末盘点社会人才需求在高校所设置的各个专业中,未来分别有哪些专业的需求较高,主要原因是什么?在目前各专业所设置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中,哪些知识或技能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帮助更大[5]?对于这些问题,高等教育管理者一般无从回答或仅能凭感觉回应。以大数据的人才盘点为基础,可以将基于样本的分析模型,应用于足够丰富的大数据,进而更清晰地盘点隐藏在社会需求人才结构下的能力和潜质分析,同时,反过来优化分析模型,可更好地对社会未来的人才进行盘点,包括人才结构的盘点、发展趋势的盘点,这是对传统的智能分析“以结构和因果为主进而发现问题为原则”的跨越式升级,形成洞察微末,进而形成更加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

二、大数据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挑战

1.由传统的随机样本预测到全体数据预测的转变随着数据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时代进行抽样分析所需要的数据是全体数据,即“样本=全体”[6][7]。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契合度是通过“样本”数据基于传统的统计学进行预测,而在大数据的思维中,既然是“样本”数据,那一定会存在误差,并会对预测结果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也许对整体的偏差不大,但就个体而言,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有可能对个别学生的一生产生误导。大数据是指不再采用随机分析法,而是采用所有数据的方法。其实,这样的处理方法,在具体实现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问题,但相比于随机抽取“样本”数据,准确率已不可同日而语。2.由传统的结构化数据到非结构化数据的转变现在的高校数字化管理系统所采用的都是关系型数据库,即结构化数据存储方法,并只能对结构化数据进行处理[8]-[11]。而在大数据思维中,处理结构化数据是信息缺乏和模拟时代的标志,在现在所获得的信息中,仅有5%的数据是结构化数据,只有接受其余95%的混乱的、非结构化的数据,才能全面地、完整地、立体地对事物进行观察。但现在,当我们试图扩大数据规模的时候,要学会兼容混乱,数据的混杂必然会牵扯到混杂数据的存储。大数据思维要求必须能够接受数据的混乱和非结构化。3.由传统的因果关系到相关关系的转变在传统观念中找到一切事情发生背后的原因往往被认为是社会建立的基础。然而在大数据思维中,知道“是什么”就够了,没必要知道“为什么”,即不必非得知道现象背后的原因,而是通过数据来说明,其实上述前两个重大转变而导致第三个转变,这个转变可能会颠覆传统观念。而在更多的时候,寻找数据间的关联并利用这种关联就足够了。这种关联是决定预测的关键因素。相关关系的核心是量化两个数据值之间的数理关系。相关关系强调的是指当一个数据值变化时,另一个数据值很有可能随之变化。建立在相关关系分析法基础上的预测是大数据的核心,使高等教育管理者通过大数据来关注什么因素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再关注为什么是这些因素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跳开追本溯源的探究,不再纠结于因果的论断,从而颠覆传统的理念,从关系入手,开启数据大数据的探索。

三、大数据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方法

1.高校的一切教学和管理流程都需要数据化将高校的一切教学和管理流程数据化,是高等教育能够通过深入数据分析,实现自身优化的基础。在高等教育的教学和管理中,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所有数据,甚至包括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轨迹、消费、爱好、娱乐等信息,通过这些信息与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关联分析,得到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因素,从而通过管理手段或培养方案的微调来进行控制,进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2.高校需要建立基于海量数据的深入分析能力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分析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能否对海量数据的充分利用。利用基于海量数据的深入分析能力所得出的结论,可以为不同的用户提供多样的服务,但是大部分的服务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都是基于用户的实时浏览、查询感兴趣的信息,高校充分地利用大数据,需要有意识地建立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方面的技术,并具有高效地完成分类、聚类、预测、推荐等较复杂数据的深入分析能力。3.高校需要制订相应的数据储备计划高校无论是否用数据做决策,数据都真实地产生并存在,只是分析的意识不够,数据里面有很多噪音,并不是所有数据都有价值,每所高校不管多大规模,都能够或多或少地掌握学生信息,如果不能全面地获得学生的信息,就无法挖掘数据潜力,高校中的每个专业都有相应的指标来衡量专业的发展水平,这些指标是实现提升专业水平和学生素质最核心的因素,不能通过数据有效地抓住核心指标会浪费资源和时间。因此,高校必须对海量数据制订完整的存储更新计划。

四、大数据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实现

1.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数据的基础架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需要使人才培养方案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而评判标准是价值观和社会认同度的反应,通过特定的技术形式和规则来量化评判标准,并由此形成政策来规范执行者的行为,并及时地反映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即评判标准决定执行的能力、过程和结果。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数据的基础架构是在技术要素框架下,学生与企业、经济和政治背景的数据融合,这些数据通过算法描述并实现其功能,因此,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逐渐成为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的实践领域。2.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数据的虚拟世界随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所产生的数据呈几何级增长,以及硬件技术不断提高,使数据变得更具可视性、重现性和说服力。虚拟教育场景是数据表达的镜像及图形化的场景,在这些场景中,数据由图标、图形、表格或其他易于理解的形式表达,虚拟教育场景能够使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变得更加物化和可操作,这种虚拟教育场景将高校学生的考试成绩、进步率、出勤率及其他相关因素形成数据仪表板,使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变成对不同用户易查询、易展现、易理解的表现方式,将其转换成可公开访问的形式,让更多的决策者、媒体和公众充分地了解,引导高等教育管理者和用户做出合理、有依据的决策,并可扩展到常规的高等教育管理和检查中。3.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可视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数据管理的一个关键技术是数据可视化,数据可视化是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的数据展示和动态变化趋势的展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数据的可视化无论是在其展现能力上,还是在其表达方式上都如实反映数据,并放大数据的丰富程度和说服力,由此可以用来创建指标参数和对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进行解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的可视化是界面,由各种软硬件创建,包含大量的程序代码和不同信息粒度的数据。这个可视化、图形化的描述构成一个复杂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涉及各种政策、操作者、执行者和影响因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来使高等教育管理者和学生明确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过程,以及最终实现的培养目标。

五、结论

一旦高等教育被数据化,并拥有数据分析工具以及必需的设备,就可以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领域更快、更大规模地进行数据处理,去揭示隐藏在数据中的价值,从一个从未有过的视角来审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抛开传统的思维模式,利用大数据的思维把未来一些不确定性、风险性准确地预测出来,帮助高等教育管理者合理地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解决现阶段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矛盾。

参考文献:

[1]张燕南,赵中建.大数据时代思维方式对教育的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3(21):1.

[2]葛琳琳,张威.数字化档案IP网网络设计方法的研究与应用[J].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015(1):65.

[3]周湘林.大数据时代的教育管理变革[J].中国教育学刊,2014(10):25.

[4]魏忠.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52.

[5]喻长志.大数据时代教育的可能转向[J].江淮论坛,2013(4):189.

[6]葛琳琳,等.高校党校数字化档案安全等级保护策略[J].兰台世界,2015(4):87.

[7]杨现民.信息时代智慧教育的内涵与特征[J].中国电化教育,2014(1):32.

[8]金陵.大数据与信息化教学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2013(10):13.

[9]葛琳琳,钟俊生.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框架、特征及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2016(1):124.

[10]葛琳琳,张威.高校学生数字化档案的渗透入侵测试研究[J].兰台世界,2015(12):46.

篇7

现阶段在高职艺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重点放在理论知识的传授,片面教授社会主流价值观,教育培养模式单一,但是,现代社会对艺术类人才的需求,更加重视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此,高职学校应该加强对自身高职艺术教育模式改革,构建多样化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开发学生潜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重新定位学校高职艺术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高职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依照国家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具体目标进行的,顺应时代的需要,高职艺术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应该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其多样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其一,人才培养内涵的多层次性,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主要解决两个问题,“培养什么样的艺术人才;怎么样培养艺术人才”。怎对这两个基本问题,高职艺术教学模式应该包括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方法以及教学保障体系三个层次,其中保障体系是保证教学模式得以真正贯彻落实的基础,它包括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评价体系、艺术教师质量以及教学实践基地等等。其二,高职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具有主体的多样性,高职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为此,在高职教学中应该坚持主体的多元性,即要发挥学校、社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艺术学生参与到高职艺术教学中。其三,高职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只有具有较强实践性的教学模式才能提高艺术人才的质量,为此,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提高培养模式的实践性为基础,完善学校的教学方式、课程体系,提高教师队伍质量,促进艺术学生的全面发展。

2高职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为了提高高职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性,高职学校在艺术教学中加强教学体系改革,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手段、实践教学等方面不断改善。现阶段高职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社会需要,设置相关的艺术专业课程,加以必要性的公共课学习,以达到提高学生艺术从业能力的效果。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过分重视学科理论教学的思路,而且更加坚持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在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过程中,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首先,高职学校应该立足于当地艺术行业的发展状况,开展必要的调研工作,对该行业内的企业数量规模,以期企业对人才技能的需求等方面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做出相对准确的市场分析,制定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可以让高职艺术教师的教学有更加明确的方向,教学更有目的性,立足于社会的实际需求,避免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出现脱节的情况。其次,在社会艺术行业调查研究基础上,依照“有效需求”原则,进一步分析和总结社会艺术类行业各类职位工作对人才综合能力以及专业技能的需求,针对这一实际需求,进一步细化学校的艺术专业课程设置,找准人才培养的定位。通过这一定位,一方面使得学校的教学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求达到一致;另一方面提高学校学生的就业率,细化专业结构,顺应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此外,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增强专业课程设置的职业针对性,提高高职艺术类学生的专业能力,为社会艺术文化行业的发展提供对口的优秀艺术人才。最后,高职艺术专业需要对艺术综合职业能力进行分析,这也是高职艺术教学中最重要的工作。所谓艺术综合职业能力,是指艺术学生所具有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以及专业能力。为此,高职艺术教师必须不断创新自己的艺术教学方法,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从多个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具备社会艺术行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

3结语

篇8

当下,社会对艺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高校肩负着培养专业艺术人才的职责,应当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的需求。该文从专业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必要性入手,探索高校专业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分析当前专业艺术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从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育校园文化等角度创新专业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期达到促进高校专业艺术教育改革的目的。

关键词:

专业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专业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专业的艺术人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艺术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对艺术人才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培养专业艺术人才的重要场所,高校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的需求。目前,高校在专业艺术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改革艺术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一、专业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1.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艺术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艺术属于应用型学科,艺术人才需要以持续的创新能力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不同人群都有所不同,特别是在当前社会新形势下,高校需要加强艺术人才培养,提升艺术人才的综合素质,创新专业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城市中出现了高楼林立的街道和拥挤的道路。而艺术能为城市增添活力,增强城市的魅力。在这种趋势下,设计师应当将现代科技手段与艺术表现手法相结合,为城市建设增添色彩,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高校需要创新专业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社会的需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

艺术属于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它正处于起步阶段,涉及多媒体、出版印刷、数字媒体、广告设计、工艺美术、影视创作等。人才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元素,也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目前,高校专业艺术人才培养的机制尚未形成,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对文化产业的推动作用有限。国家重点扶持文化产业,将其列为重点产业,提供了大量政策和资金,社会对艺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因此,加强培养专业艺术人才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当前文化产业发展迅速,高校应当积极抓住机遇,创新专业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能娴熟的复合型人才。这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能推动相关行业稳步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这样可以推动艺术教育改革,改变固有的专业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效果,促进高校专业艺术教育发展。

二、专业艺术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艺术专业开设了理论知识课程、设计知识课程、电脑课程和实践课程等,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体系落后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的艺术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内容多,知识覆盖面广,但尚未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各学科之间的衔接性不强。学生难以融会贯通专业知识,不利于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难以将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学深度不够。使用的教材至少是4年以前出版的,跟不上知识发展的速度,过时的知识注定被淘汰,学生毕业后还需要重新学习新知识以适应工作岗位需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2.实践活动不足

艺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实践能力是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形成的,但目前部分高校的艺术专业教育实践课程不足,影响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更多的是在教室或实验室中学习专业知识,较少参与真正的项目或设计,难以锻炼动手能力和培养综合素质。同时,部分高校的艺术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单一,常见的是将课堂教学和实验室教学相结合,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远远不够,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仍然较弱。课堂教学容易使学生的思维固化,对外界新事物接受度不高,缺乏创新意识,作品不符合实际要求。实践经验不足直接导致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综合素质并找到心仪的工作,打击了毕业生的信心,影响了其职业规划。

3.师资力量匮乏,硬件设施不完善

随着高校的扩招和市场需求的增加,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艺术专业,但是专业教师的数量存在不足。部分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教学压力较大,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部分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开设了大量迎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但是课程体系和教师配备存在问题,教学效果不佳,影响了高校的口碑。一些高校的硬件设施没有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加而得到补充和完善,导致学生的实践学习时间大幅减少,难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匮乏的师资力量、不完善的硬件设施影响了高校专业艺术教育人才的培养,不利于培养专业艺术人才的综合素质。

三、专业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

目前,部分高校的专业艺术教育存在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需要从教学方法、师资力量、校园文化等方面着手,构建以综合素质为导向的专业艺术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

高校应当转变教学理念,打破以往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的课程体系,增强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高校艺术专业应当构建以创新能力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固有的教学方法,适应新的教学目标和社会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转变过去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方法上,要打破单一的教师讲授的模式,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提问式、讨论式、研讨式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思考意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主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和以创新能力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增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教师的职责从课堂主体转变为课堂引导。激发学生的潜力,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并积极探索新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在转变教学理念和改革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应当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一支具有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优秀教师队伍,确保专业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教师与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两端,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可有效推动专业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优秀的教师应当具备广博的知识、先进的教学理念、终身学习的观念、娴熟的专业技能,以传道授业解惑为职业准则,在学生面前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习前沿的理论知识,不断丰富教学理论,紧跟时代步伐,鼓励学生了解前沿知识,跟上时展。教师应当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名学生,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教师应尊重学生,以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解决学生学习上的困难,建立良师益友的亲密关系。教师还应当具备专业的教学技能,熟练操作各种教学用具,掌握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并应用于日常教学中,与学生一起学习前沿的技术。教师应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通过校企合作、工作室模式等,为学生提供接触并参与真实艺术实践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实现知识的整合与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将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提升综合素质,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建立优秀的师资队伍,是专业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实践的重要保障。

3.培育校园文化

高校是培养专业艺术人才的重要场所,应当具备良好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高素质人才。在创新专业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过程中,高校不仅需要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更应培育良好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下自觉地培养创新意识。高校可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促进理论知识的转化,如第二课堂、实践活动、设计比赛等。学生可根据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平台,展现平时所学,展示个人才华,积极进取,不断创新。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企业参观等活动,掌握知识转化成技能的途径,了解自己的不足,不断提升自我。良好的校园文化需要高校的大力倡导,也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

结语

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过程中,高校应当积极发挥主导作用,从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法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培育等方面入手,全方位、多角度地提出系统、全面的改革措施,为专业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一条可供参考的路径。高校在积极改革的同时,需要获得企业的支持,还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从而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校、企业、学生的多方共赢。

作者:李平平 单位:湖南文理学院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建设,杜冰.高校艺术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的探索.工业设计,2015(1).

[2]闫奇峰.基于实践教学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西北美术,2016(3).

[3]匡石.综合性大学体制下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美术教育研究,2016(11).

[4]吕娟霞,张林.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艺术科技,2014(3).

[5]李洁,贾辉.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4).

[6]刘菁菁.高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建构与创新实践.艺术研究,2015(1).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