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20 10:34:4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技术经济及管理研究,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承建;国际工程;属地化;管理
随着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发展,大批建筑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投入到国际工程建设承包领域,寻求新的发展商机。但随着各国建筑企业加入数量的增加,国际工程承包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建筑企业如何在国际工程承包中创新出新的经营管理模式,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保证在国际工程领域健康发展必须研究的课题。通过探讨,承包的国际工程项目实行属地化经营管理,是国际工程承包商提升项目管理水平、降低项目管理成本、扩大利润空间的有效手段,本文在此论述。
1国际工程项目属地化管理的必要性
国际工程项目实行属地化管理,并非简单的在建设项目施工阶段根据施工组织,雇佣项目所在国当地的劳务,采用当地的材料和施工机械开展施工。而是应该从前期市场开发阶段的市场调研、招投标及中标施工过程中,综合考虑和利用项目所在地的材料设备资源、施工机械资源、人力资源、社会关系等,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取长补短,为我所有,降低工程项目成本,扩大利润空间,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国际工程项目实行属地化经营管理涉及到的内容很多,不仅涉及到工程项目所在国的政治、经济、法律,而且还涉及到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和信仰等方面。但经营管理的重点内容是要通过在项目当地建立材料设备、施工机械与配件、中转和维修维护中心等实现机械设备及物资的属地化;通过充分利用项目当地的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他们在语言、文化、社会关系、沟通协调上的优势来实现人力资源的属地化;通过努力拓展所在市场的信息、公关甚至是融资渠道以实现渠道的属地化等。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进一步熟悉国际工程市场、承揽建设项目,提高建筑市场占有率;有利于降低经营管理成本和工程项目成本;有利于提高建筑企业的综合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推行我国的建设和技术标准,在国际工程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装备制造、实业投资等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
2国际工程项目属地化经营管理模式
国际工程的属地化经营管理大体可分为市场开拓、项目招投标、中标项目的实施,以及贯穿始终的企业在项目当地的企业文化等阶段。
2.1市场开拓阶段
2.1.1获取国际建筑市场项目信息
对承包国际工程建设的企业来说,是否能进入一个国家的建筑市场,其关键是看该企业承揽建设项目的实力和该国区域是否有拟建的工程项目。所以,在准备进入一个国家的建筑市场前,应通过该国驻华使馆、经济商务参战处以及我国驻该国使馆和经济商务参战处,了解该国相关行业的发展情况、近远期发展规划及建设计划等信息。在此基础上,通过适当渠道与该国相关行业的政府规划部门、主管部门或企业进行沟通,进一步了解或获取相关行业发展规划和拟建项目信息。如有拟开拓的行业建筑市场或有拟建的行业工程项目,我国建筑企业应充分利用在项目所在国的属地化经营管理渠道全面了解和获取建设项目信息,为下一步的建筑市场开拓奠定基础。
2.1.2市场调研
在通过合法渠道获得一个国家相关行业的建筑市场信息和拟建工程项目信息后,在决定进入该国建筑市场前,还应对与工程承包相关的属地化管理市场信息进行详细调研,内容主要包括该国国情、经济、法律、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和信仰,与工程承包相关的法律法规、劳动用工政策和制度、税收情况,与工程项目成本有关的材料设备价格、人工价格、施工机械租赁价格,与工程承包专业领域内知名的设计和技术咨询公司情况等。另外,在进行市场调研过程中,还应收集和积累进行属地化经营管理的资源。与相关行业的政府主管部门、企业、保险公司、律师事务所等建立起关系。并与我国在该国的企业商会或华人华侨商会建立起获取属地化经营管理的关系。
2.2项目招投标阶段
2.2.1招投标资格预审及现场考察
承建国际工程项目均需通过招投标和评标来确定承包商。因此,我国的建筑企业在获得一个国家的工程招标信息,并决定参加该工程项目的投标后,首先应按照项目所在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招标公告要求,向项目招标人(业主单位)提出投标申请,并按其招标公告要求和投标程序提交资格预审文件,以便获得投标资格。在编制项目投标文件及投标报价前,项目招标人一般会组织拟参加项目投标的承包商(项目投标人)进行现场考察(这种现场考察仅仅是指导性的,对项目的投标报价没有实际意义)。为此,在参加完项目招标人组织的现场考察后,在正式编制投标文件和投标报价前,投标企业还应自行组织一次由其商务人员、拟派遣的项目管理人员和在项目当地雇用的人员等组成的考察队伍,有针对性地调查项目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和物价水平、交通运输情况、气候条件、施工环境、水电供应,以及项目当地的风俗习惯和信仰等,因为这些因素和条件及环境直接影响到项目的投标报价,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尤其是建设项目所用的钢筋、水泥、砂石料、燃油及消耗性材料,更要详细了解和掌握其来源和价格、供应量、运距及运价等。在对关键材料的检测上要充分利用属地化的检测机构,通过检测确保所用材料性能和质量。
2.2.2投标及策略
我国建筑企业在参加国际工程项目投标过程中,除了充分发挥自身综合实力和具备的竞争优势外,还应充分利用我国政府对走出国门的建筑企业在融资渠道上的大力支持,充分利用我国政府提供的“两优”贷款(援外优惠贷款和优惠出口买方信贷)和与项目所在国政府签订的框架协议等资源,进一步强化投标企业在项目当地的竞争优势。以拉美建筑市场为例,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两国都与我国政府建立了双边基金,故在这两个国家的工程项目投标过程中,我国建筑企业都应利用这一优势,与其他国家参加项目投标的企业进行竞争,从而获得中标。另外,在对工程现场调查、编制投标文件和投标报价过程中,还应充分利用开展属地化管理的各种资源,如与项目当地综合实力强的设计单位或技术咨询公司合作,利用他们熟悉国情和法律法规、建设和技术标准、当地各种资源及市场价格、施工环境及条件、有效沟通各方面的关系等优势,参与现场调查、编制投标文件、确定投标报价,实现转移相关投标风险,达到中标的目的。
2.3工程设计和施工阶段
2.3.1设计阶段的属地化
在中标后的设计阶段,要与项目当地实力强的设计单位或国际性设计公司合作,利用他们熟悉和掌握本国建设和技术标准、规程规范要求等进行联合设计。分工可由我国设计单位承担总体设计方案和主要专业的设计,他们承担其他有关专业的设计和按本国技术标准进行复核。在开展设计的同时,要总结出我国建设和技术标准与项目所在国技术标准的差异,为后续工程项目的开展积累经验。另外,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我国的建筑企业(包括设计单位)在掌握我国建设和技术标准的基础上,要收集项目所在国的技术标准和要求及采用的国际技术标准,经过积累建立起一套国际技术标准和我国技术标准(英文版)数据库,以满足承包国际工程的技术要求,同时也为大力推广我国技术标准奠定基础。
2.3.2材料设备采购的属地化
在国际工程项目的材料采购中,其主要途径有3种:一是在项目所在国采购;二是从我国采购;三是从第三国采购。对项目所在国的属地化建筑材料,如钢材、水泥、砂石等,不但在价格上占优势,而且品种多、料源充足,采购灵活、时间短,供货方式可有厂家直接供货或由商供货,是材料采购的首选。对所需的特种材料,如果项目当地价格高、货源不足,可以考虑从我国或第三国采购,但应满足工期要求。国际工程项目所需的设备一般分为常用设备和特殊设备(或关键设备)。对常用设备,如果项目所在国的价格便宜,且性能指标满足使用要求,首先考虑在项目当地采购。对特殊设备,应从技术性能与价格方面综合考虑,如果技术性能满足工程要求,且价格较为便宜或适中,首先考虑在项目当地采购;如果技术性能满足不了工程要求,应考虑从我国或第三国采购,并进行技术经济方面的比较,然后决定采购地点。
2.3.3施工阶段的属地化
2.3.3.1劳务人员的属地化
在工程施工阶段,如果所有参建人员(包括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工人(劳务人员))都从我国派遣,那么参建人员所需的费用(包括国际机票、签证费用、福利补贴等)一般高于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当地雇员支出。尤其是在一些技术含量低,复杂程度不高的工作岗位,完全可以在当地雇用劳务人员代替中方的工人,这样可以节约人工成本,也可规避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相关风险。另外,在项目当地雇用人员还具有先天的语言优势和文化传统,他们比中方人员更善于与当地居民和地方政府等进行沟通和交流,解决有些中方人员无法解决的有关问题。另外,许多发展中国家对职业教育比较重视,通过教育和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专业技能、动手能力强的人才队伍,他们比中方工人适应能力更强。而且,项目所在国政府也希望国际工程承包商在实施每个工程项目的同时,能够为当地培养一批熟练的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当地人均收入水平,为所在国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2.3.3.2施工机械的属地化
在国际工程项目施工中所使用的机械设备有常用机械,也有特殊机械。对常用施工机械是购置还是租赁,这要根据各类机械的使用数量、使用频率、使用的时间和所需成本等综合考虑,并进行技术性能和经济方面的比较。在满足施工要求的情况下,如果购置使用费远大于租赁费用,就考虑在项目当地租赁;如果租赁成本大于购置成本,就考虑采购。采购需要考虑从哪里采购,如果在项目当地采购价格便宜或适中,就在项目当地采购;如果价格运高于从我国采购或从第三国采购,那么再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如果费用相当应首选从我国采购。对使用的特殊机械,同样要根据使用的数量、使用频率、使用的时间和所需成本及以后是否有后续项目等综合考虑,并进行技术性能和经济方面的比较。如果租赁不到或租赁费用大于购置费用,就考虑采购。采购同样需要考虑从哪里采购,如果在项目当地采购不到,就需要考虑从我国或从第三国采购,是从我国采购还是从第三国采购,在满足建设工期的前提下,同样需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如果两者价格相当或差距不大,应首先考虑从我国采购。另外,对于使用频率不高,临时需要的施工机具,采用在项目当地租赁方式更能满足施工要求,所以这些施工机具应在当地租赁。随着国际工程市场的发展,施工机具的属地化租赁将成为控制国际工程成本因素之一。
2.3.3.3社会关系的属地化
在国际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会涉及到项目当地各方利益的相关方(如政府和主管部门、治安部门、业主、监理、当地供货商、当地居民、当地雇员等),这些利益的相关方都是项目当地属地化管理的社会关系资源。处理和利用好这部分社会关系资源,就能得到他们的帮助和支持,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否则,就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到施工的顺利开展。
2.3.3.4企业管理制度的属地化
在国际工程项目建设中,所谓企业管理制度的属地化,就是要按照项目所在国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运作方式开展施工、规范操作,在项目管理的各个层面与当地的规章制度、操作规范和文化背景相接轨,使所制定的制度和管理办法能充分体现属地化和国际化的特点。这样执行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赢得当地人民的尊重和理解。才能保证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达到企业在国际工程中持续、稳健和健康的发展。如果做不到管理制度的属地化,就会造成许多人为的矛盾,执行起来就会相互推诿扯皮,增加施工中不可预见的风险,不但影响到施工的顺利开展和项目效益,还会阻碍企业在国外的发展。所以,必须打破在国内工程建设中思维定式的影响,不要把国内的企业管理制度直接搬到国外,而要在主观意识上与项目所在地的传统文化保持一致。如按项目所在国的法律规定,设立和注册实体分支机构,建立符合当地法规和传统习惯的的合同管理制度、人员聘用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又如项目当地雇员的节假日加班,需支付双倍或者多倍的加班工资;再如在委内瑞拉(以下简称委方),按其劳工法的规定,聘用的中方人员和委方人员必须保持1:9的比例,委方员工每天工作8h,每周工作时间最多44h,加班每天不能超过2h。周末和节假日加班,加付工资50%的加班费,雇佣期满一年,享受15个工作日的带薪休假,并额外支付7个工作日薪酬的休假补贴等。
2.3.3.5企业文化理念的属地化
在全球经济化的发展时代,要想在国际工程领域得到生存和发展,除了创新市场开拓、工程设计和施工阶段的经营管理思路和模式,实施属地化管理外,还应注重企业文化理念的属地化管理。即立足于国际层面来运作所承包的国际工程项目。也就是说,树立起一个有综合实力、有责任感、可信赖的国际工程承包商形象。具体表现是要改善与项目所在国及当地政府、业主和当地雇员等之间的关系,营造和谐的外部环境,积极参与项目当地的社会公益活动,营造良好的形象,获得项目所在国政府和人民的认可,以此扩大企业的影响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企业尽快融入国际工程市场,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结束语
随着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发展,不少建筑企业投入到国际工程承包领域,寻求新的发展商机。但如何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通过承包项目的属地化经营管理,提高项目管理水平、降低项目成本、扩大利润空间,达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本文在阐述国际工程项目实行属地化经营管理必要性的基础上,分市场开拓、项目招投标、设计和施工等阶段,阐述承建国际工程项目实行属地化经营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以及如何实现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理念的属地化,保证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树立起一个有综合实力、有责任感、可信赖的国际工程承包商形象。以此扩大企业的影响力,在国际工程领域得到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傅聪.对海外工程承包企业“属地化”经营之浅见[J].哈尔滨铁道科技,2012(2).
[关键词]技术;经济;一体化;建筑工程;项目管理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4270
1技术和经济一体化在总承保单位控制系统中占据基础性地位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一般情况之下是在对技术措施加以一定程度的应用的基础上,和自然界之间展开物质和能量层面上的交换工作,技术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的是媒介性作用,其中也包含了劳动工具、对象以及劳动者的实际技能,是将所有的相关因素整合在一起的基础上形成的整体。在此基础之上,先进的技术措施在总承包单位经济效益水平向着最大化的方向转变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较为重要的,但是这样的技术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不可以无偿地使用,一定是需要付出一定程度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资源的,因此技术本身其实就可以说是一种经济层面上的问题。
技术和经济之间呈现出来的相互关系是不可分割和相互促进的。人类在实际生活中想要使得生产力得到发展的话,那么一定是会促进经济效益水平提升的,那么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就需要使用到技术的支持了。既然说经济和技术之间呈现出来的是不可分割的相互关系,那么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也就是一个难以分割开来的整体性内容了。在经济和技术之间呈现出来的相互关系当中,技术是一种措施,经济才是实质性目的。在经济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是需要得到技术的支持的,在一项崭新的科学技术措施产生的时候也是需要使用到经济层面上的支持的,与此同时,也是会在技术措施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性作用。经济的发展是可以为技术措施的发展提供经济支持的,技术领域中的发展和进步自然也就可以在经济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性作用。
技术领域中呈现出来的先进性和经济性实际上方向是一致的,与此同时,这实际上也是技术和经济的统一性。从项目工程的层面上展开分析的基础上,在推广并应用任何一项技术措施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考虑到的一个问题就是经济层面上的问题,其实也就是技术的经济性。一般情况下,在科学技术措施进步的基础上,项目工程领域中需要使用到的各项资源也是会呈现出来一种减少的趋势,落成的工程项目也就可以使得社会客观需求得到满足,因此先进的科学技术措施实际上可以提升经济效益水平,技术措施进步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总承包单位经济效益提升这样一个流程,这就是我们在上文中提及到的技术和经济的一致性。技术和经济之间其实也是有着相互对立的关系,即便是技术和经济相互之间是存在一定的统一性,然而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之下,它们相互之间也是有可能呈现出来对立关系的。在实践领域中,有一些技术是相对来说是比较先进的,比如太阳能发电等技术措施,因为是会受到社会层面上的条件的限制的,成本就比较高,产生的经济效益水平较为低下,那么自然也就难以得到较为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了,但是与此同时,虽然说有一些技术并不是非常先进,比如半机械化技术,但是因为它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适用性和经济性都是比较强的,从而也就可以在我国建筑工程领域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除此之外,另外一些的技术措施本身是较为先进的,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到的各项资源也比较少,但是和工程项目本身之间呈现出来的适应性不强的话,那么也就不可以在工程项目中应用。
2价值工程在构建技术经济一体化成本控制机制的过程中起到桥梁性作用在对工程质量成本形成有效的控制的基础之上,也需要保证工程项目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可以将各项性能充分地发挥出来。所以说,质量成本是在技术经济相互协调的基础上形成的目标要求。“功能”指代的是工程本身承担的职责抑或是发挥出来的作用,它实际上指代的是工程的适用性价值,和上文中提及到的“质量”这个概念是比较接近。“成本”指代的是在现工程目标的过程中产生的所有成本,却不是一般性的工程生产性成本。“价值”在这里指代的是工程功能和成本之间的比值。上文中提及到的三者之间呈现出来的相互关系是“价值=工程÷成本”,工程的价值和功能之间呈现出来的是正比例关系,和成本之间呈现出来的是反比例关系。
工程造价控制工作在建设工程全流程造价
管控领域中占据的地位是较为重要的。首先是应当将建设工程招投标阶段的相关工作做好,逐步地使得招投标机制完善起来,灵活地在各个施工队伍中展开选择工作,在选择适应性比较强的施工队伍的基础上施行工程总承包机制;针对施工单位做出的施工组织设计工作展开审核,选择技术可行性强、经济合理性强的施工方案开展施工相关工作;切实地遵守建筑市场管理条例中提出的相关要求,在流通与市场中的各种类型的材料中选择适应性比较强的建筑材料及制成品,逐步提升施工管理工作的力度;提升针对隐蔽工程开展的验收工作的力度,科学合理地组织施工相关工作,在对工程造价形成有效的控制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较为重要的,促使施工单位施行相关的措施对各项费用形成有效的控制,在此基础之上将工程造价降低,从而也就可以使得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促使企业逐渐地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最终也就可以使得建筑工程行业中的各个相关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3结论
总而言之,以价值链为基础的技术经济一体化成本控制系统涉及的范围是较为广泛的,其中不单单包含工程项目施行过程,也是会涉及一些工程项目涉及和建造层面之上的内容的,因此单单说它在一个经济层面上,是不合理的,因为它其实也是一个技术层面上的玩意儿。所以说,将技术和经济之间呈现出来的辩证性关系作为基础的情况之下,将较为先进的理念作为核心内容,将建筑资金发生的源头作为重点内容,逐步将以价值链作为基础的技术经济一体化成本控制机制构建出来,在成本控制层面之上将技术和经济有机地相互融合在一起,这在提升我国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工作整体水平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较为重要的,因此应当得到充分的重视,最终才可以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做出更为突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胡亚珍基于FIDIC施工合同条件的建设项目施工风险管理研究[D].邯郸:河北工程大学,2015
[2]刘旭彤基于技术经济一体化视角下对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研究[J].城市建筑,2013(22):142-143
[3]李F我国建筑业实施Partnering模式的合作策略选择与管理机制问题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3
[4]卓洁辉区分所有建筑物专有与共有部分的区分标准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成为人们生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在各行业中;计算机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传统工作模式,将其应用在经济管理中,效果显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工作效率、对此,笔者根据个人观点,就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创新经济管理,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
计算机技术;创新;经济管理
现代化经济管理模式下,计算机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将其应用在经济管理中,不仅可以提升工作效率,也能够实现企业透明化经济管理;计算机技术引领时代潮流已经成为发展共识,是企业提升竞争实力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保障。
一、现阶段经济管理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科学成就举世瞩目,时展迅速。但是从现阶段企业经济管理情况看,企业经济管理存在较多的不足,有待进一步改进。
(一)传统观念影响
21世纪发展下,计算机得到了发展并应用在各行业中。特别在经济管理上,计算机发挥着重要作用;从现阶段经济管理观念上看,经济管理观念较为落后,有待转变。新形势发展下,企业想要在竞争中长存,首先需要打破传统观念,创新发展,才能在市场竞争下赢得主动权。
(二)经济管理方法滞后
经济管理模式的增长,需要有创新型的工作方法;但是现阶段企业经济管理中,相对国外经济管理模式,我国经济管理较为单一,缺少创新;企业管理意识不足;管理概念模糊;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管理方法的落后必将会对企业发展造成制约。由此可见,经济管理方法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根据当前企业经济管理情况,想要实现彻底创新具有一定的困难,还需要从根本问题上入手,打破传统管理方法限制,尝试新的方法。
(三)管理制度不足
现代企业管理中,制度缺少完善造成经济管理各项工作不能有效的展开,进而造成经济管理方法的落后;管理制度的不足甚至会造成企业破产。
二、搭乘计算机技术网络发展下的经济管理优势
(一)驱动经济管理走向规范化
新形势下经济管理中,计算机得到了应用,通过计算机技术能够实现经济管理的动态跟踪,达到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利用计算机技术也可以对企业经济状况进行调整,针对出现的问题制定可行性方法,提升经济管理质量,推动经济管理走向规范化发展模式,使经济管理具有一定的时效性。
(二)实现经济管理的运程控制
计算机的出现和互联网的发展,将人们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大数据时代,同时也推动了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转变;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将经济管理扩大了办公业务范围,实现了远程监控。在这样一个大数据时代下,计算机技术管理模式更为规范化、科学化、准确化。
(三)经济管理趋向透明化
计算机网络发展下的经济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解决管理人员提升工作效率,更准确的了解企业资源发展形势;在经济活动中实现信息资源的分享,实现企业经济管理更为模式化、透明化。
(四)提升工作效率
日常管理是现代化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经济管理的依据;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在日常工作中能够提升工作效率,缓解工作人员工作压力;能够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实际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将经济管理风险降到最低,确保日常经济管理的正常进行,
三、计算机网络发展下的经济管理方法
(一)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经济管理服务
随着现阶段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成为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尤其在现代经济管理中,计算机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企业想要在计算机网络发展下实现经济管理,还需要主动融入计算机技术,加大应用力度,实现创新管理技术。
(二)利用计算机构建数据库
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经济管理处于初级阶段,虽然从现阶段来看计算机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经济管理水平,但是从长远的角度而言,我国还需要加大应用力度,构建数据库为基层部门工作提供前提保障,确保资金的有效利用,科学合理化分配;培养复合型人才模式,进而推动计算机数据库的构建。
(三)实现计算机与经济管理的融合
计算机发展模式下,企业经济管理想要实现创新发展,需要将经济管理与计算机相融合,相互协调发展。利用计算机技术弥补传统经济管理的不足;制定科学完善的统筹计划,总结经验,创新发展,跟上现代化发展步伐,确保企业经济管理的有效进行。
四、结语
总而言之,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下,对现代经济管理具有重要作用;是现代经济管理的重要方法。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我们应当运用一切手段积极进行计算机学习,掌握足够的知识,进而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发挥出自身的价值。
作者:耿笠博 单位:邢台一中
参考文献:
[1]王金平.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工作的维护措施探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5(11).
关键词:企业;安全技术;经济;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02
建筑工程的质量与安全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一旦出现工程安全事故,势必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在今后建筑企业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必须加强工程质量的监管力度,以提高工程质量的安全可靠性。与此同时,经济管理工作在建筑企业的管理过程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该项工作的开展,能够对建筑产品的经济规律进行及时掌握,进而提出相应的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价方法,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可行性、技术经济指标等做出科学评价。因此,在当今建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背景下,安全技术与经济管理已经成为直接关系到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将针对建筑企业安全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进行分别阐述。
一、企业的安全技术管理
1.现阶段企业安全技术管理概述
就现阶段的建设项目而言,是一项工序繁多,且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性系统工程,它包括图纸会审、方案设计、组织施工等诸多环节,每一个操作环节不确定因素的存在都有可能对工程质量安全可靠性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必须做好各个阶段的安全技术管理工作,充分发挥该项工作的效能,让其贯穿于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等整个施工过程。因此,对于整个工程建设而言,安全技术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管理应用工作,对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加强安全技术管理的有效措施
2.1建立起相应的安全技术组织机构与规章制度
安全技术组织机构是确保现场安全施工的重要机构。为此,建筑企业应加强对于该机构的建立与完善。在此项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应按照《安全生产法》的规定,由项目经理担任施工现场安全第一责任人,由项目工程师主要负责安全技术工作,在安全第一责任人、项目工程师、安全员之间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网络。同时还应制定出相应的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度,确保每一位安全管理人员各尽职责,最大限度地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和接近零事故。
对于安全技术管理工作而言,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是一项重要内容。在该制度的制订过程中,首先应确保制度的针对性、时效性与可操作性,在遵循此原则的基础上,制定出完善、合理的规章制度。在现场指导工作过程中,还应注重所有参与施工人员安全意识的培养,以加强现场安全技术管理工作的开展,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促进建筑工程的安全生产。
在开展此项工作过程中,还应要求安全技术管理人员对施工技术规范、质量建设需求与标准、项目要求、各项验收规范等进行熟练掌握,进而组织人员进行标准化施工。在施工阶段,安全技术管理机构应对施工图纸、会审制度、施工阶段的质量建设监督机制等进行详细的分析与了解,从而针对各个分项工程与隐蔽工程建立起相应的检核验收机制。同时,还应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对各项测量数据、分工序施工工艺、进场材料、半成品质量等进行严格控制,尽可能消除潜在因素对工程质量安全可靠性造成的不利影响。
2.2加强对于工程技术资料的管理
工程技术资料是包含多种业内工程技术资料的技术性、管理性文件,是衡量工程质量是否得到控制的基础依据。因此,应在工程的各个阶段,加强工程技术资料管理工作的开展,提高各项分工程与分施工工序的细化管理程度,严格按照各项施工标准做好技术交底工作。对于工程的整体施工状况而言,各项分工程都应进行及时的准确技术交底。特别是对于隐蔽工程而言,更应加强对于技术交底工作与安全技术管理工作的开展,对施工过程中各项重点施工工艺与技术进行重点管理,确保各项施工技术满足安全性要求。同时,还应加强对于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使用,以从硬件设施上确保安全技术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3注重安全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
为了便于安全技术管理工作的开展,必须加强对于先进管理经验与管理方法的学习,以学习、培训、交流的形式不断提高安全技术管理人员的技术业务素质与综合管理水平,从而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技术隐患,将工程质量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
2.4严格贯彻执行安全技术方案
(1)在工作任务布置时,应首先布置相应的安全技术防范措施,对可能存在的安全技术问题进行详细检查,并进行及时处理与排除。同时,还应做好对安全技术管理工作的及时总结,让安全技术管理渗透到每个施工工序的安全防护工作中去。同时还应加强对于安全技术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切实提高每一位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与技术能力。
(2)在上道工序结束之后,应进行严格的交接验收审核,只有当验收合格之后才可进入下一道施工工序的施工,确保安全技术隐患的零移交。
(3)建筑施工企业应加强对于施工现场的定期检查与评比,针对评比情况,采取相应的奖罚措施,加强对于安全技术管理工作的重视。同时还应加强对于施工环境与施工进度的管理,确保各个工程安全因素处于受控状态。
(4)强化专项检查。在此项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应以检查记录、抽查、审核等方式来提高企业安全技术管理水平,以对安全事故的通报和相应的奖罚措施来提高每一位员工对于安全技术管理的认识与重视,切实将安全技术管理工作转变成每一位员工的事情。
一、环境管理会计概述
由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为了满足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环境信息的需求,环境会计在20世纪90年代应运而生。环境会计包括环境财务会计和环境管理会计(ema)两部分。与传统的管理会计相比,环境管理会计更注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将环境因素纳入管理决策中,以提高企业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经营。尽管不同组织和学者对环境管理会计的定义有所不同,但环境管理会计要为企业的管理决策提供面向未来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的宗旨是共同的。环境管理会计的主要特点是:强调企业内部环境成本,不包括企业难以确认的外部环境成本;强调与环境有关的成本,如废弃材料的损失价值、废物管理成本;强调以实物量表示的材料和能源流动的信息;强调在环境管理中的运用,但也可用于企业内部管理和决策的许多领域,并日益用于外部报告。
二、国际具有代表性的环境管理会计研究项目
(一)ecomac项目
ecomac项目的全称是“eco-management accounting as a tool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它代表环境管理(environmental management)和管理会计(management accounting)的综合体系。matteo bartolomeo(2000)把ecomac定义为:“将企业的环境观念和经济观念统合起来,为了可持续经营,对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利用。”1996年在欧盟的资助下,由意大利财团(feem)、荷兰的tno and erasmus大学、英国环境和经济发展研究中心(ceed)和德国的ibm公司,四方机构联合组成调查小组,对德国、意大利、荷兰和英国的84家公司进行有关环境管理和管理会计方面的调查,并针对其中15家公司的环境管理会计案例进行研究,得出结论:管理会计和环境管理的有效结合相比于末端治理的传统污染防治方法将更有利于企业财务价值的提升;传统的管理方法通常不易识别内部环境污染成本,结果在日益严格的环境法规下这些成本通常隐藏起来,作业成本计算法能准确的计算环境成本的发生数额,在环境成本计算上,作业成本(abc)应被更多的采用;环境会计作为管理会计的分支,其有关方法为企业管理者制定资本投资决策、环境成本分析与预算、产品或流程设计决策、环境业绩评价以及企业的其他决策方面发挥重大作用;企业的管理层应用四种环境会计的方法提升企业的价值和竞争力(图1所示)。
ecomac项目的框架内容包括环境和能源管理、管理会计以及其他管理三个组成部分,每一部分都有自己需要的信息数据和适当的分析方法。ecomac项目对环境、能源管理进行研究的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环境意识,在经营决策过程中,选择更有利于保护环境的经营方式;获取会计数据,掌握与环境相关联的成本和风险;在环境管理中更好的利用会计数据。ecomac获得的数据包括:废弃物、大气污染、水质变化等相关排放数据;能源、材料和水的消费数据;环境成本与潜在的环境负债的数据;与产品生命周期相关的数据。研究者运用这些数据对环境管理系统、能源管理、环境生态平衡、风险评价等问题进行分析和决策。
ecomac用于会计上的目的在于:第一,提高会计人员的环境意识;第二,企业在进行资本预算、预算编制和控制、成本计算、投资决策、财务和非财务绩效评价时考虑环境问题;第三,界定出与环境管理相关联的会计数据。ecomac在会计领域取得了大量有用的数据,除了资产、负债、费用、收益等数据与环境保持联系以外,还研究环境成本这一特殊领域。这些会计数据在企业业绩评价、预算控制、成本计算、投资决策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在环境成本计算上,生命周期成本(lcc)、作业成本(abc)被更多的采用。
ecomac项目认为就企业层面而言,今后环境管理会计的研究领域包括以下内容:理解和管理环境成本;引入使废弃物排放最小的生产计划;在长期的投资决策和产品发展决策中要考虑环境因素;理解和管理生命周期成本;会计人员要完善环境管理会计和业绩评价的内容;在环境管理和管理会计的功能结合方面,鼓励思想和知识的创新。
(二)德国的环境管理会计研究
近年来,德国致力于材料流动会计项目的研究。材料流动会计的目标是通过材料流量管理(flow management)的手段减轻环境压力并降低环境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率、环境效率和社会效益。材料流动会计注重使废弃物转变为资源的材料流转环节,达到提高材料利用效率、降低企业对环境影响的目的。
德国的stefan schaltegger教授指出环境会计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就微观层次而言,环境会计主要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影响以及环境问题对企业的财务所造成的影响。财务影响在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领域得以反映,而环境影响则通过生态会计来反映。在传统管理会计领域里考虑生态环境因素对企业的财务影响即为环境管理会计,环境成本是环境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环境成本包括外部环境成本和内部环境成本,外部环境成本是由导致该成本并获得相应利益的人以外的人承担的成本,传统上,外部成本不在公司的会计系统中反映。内部环境成本是企业为环境保护而发生的成本,可以分为正常成本和非正常成本、潜在的未来成本。正常活动是企业进行的、构成其业务内容的任何活动,以及企业所从事的相关活动,这些相关活动包括为推动业务而进行的活动,以及业务活动附带的、因业务活动而产生的其他活动。正常成本如清理设备的资本和运营成本,是与环境的关系最为明显的成本之一。企业因意外的、非常的事故会引发非常成本。潜在的未来成本必须估计,如未来的垃圾填埋场的修复成本。
转贴于
(三)美国的环境管理会计研究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监控危险废弃物的生产和处置是美国联邦政府和环保局的重要工作,为此美国颁布了一系列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对企业在预防、降低、治理环境污染方面提出严格要求,相应的也给企业增加了一系列的环境成本和环境负债,有时其数额非常巨大,会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到目前为止,美国已经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环境成本的法规,这些法规在国际上的影响也非常大。主要的法律法规如表1所示。
按照上述法律法规,企业有可能发生的环境成本与负债包括:第一,按照环境法律法规要求保护环境所产生的成本与负债;第二,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对已经污染的土地或项目进行清理所产生的成本与负债;第三,企业排放的污染物对其他经济主体造成损害,由于赔偿所产生的成本与负债;第四,由于违反环保法规受到惩罚所产生的成本与负债。在追索环境污染主体的前提下,企业因环境问题所发生的成本和负债将会越来越大,按照重要性原则,对其进行管理并披露就非常必要。
为了保证上述环境会计准则和处理要求能被各上市公司接受,1990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与环保局合作,由环保局每季度向证券交易委员提供各种类型企业的环境信息,证券交易委员根据这些信息评价企业是否对环境信息进行充分的披露,从而对那些环境问题严重而尚未对环境成本、环境负债披露的企业进行处罚。在美国环保局的指导下,美国的一些公司纷纷开展了环境成本管理与控制研究。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在实施环境会计的过程中强调作业成本管理;美国的edison火力发电厂通过对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成本每年降低2 500万美元(usepa,2000),促进企业利润的增加;美国四大石油公司通过对环境成本会计实践的对比,发现了各自进行环境成本控制的优势与劣势,为环境成本控制提供了依据。
(四)加拿大的环境管理会计研究
加拿大的环境法律法规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企业必须服从的法规,这些法规命令企业限制污染物排放,企业如果不遵守这些法规或者污染物的排放没有达标,将会受到罚款以及其他经济制裁。第二类是补救类法规,政府部门制定法规命令企业必须改正有害于环境的行为和事项。这样的法规又分为三种情况:第一,如果企业的污染物一贯超标排放,则企业要么永久关闭,要么限期整改;第二,企业为了在特定地点经营,对于经营场地的购买必须要得到环保部门的经营许可,否则企业负责人将会被追溯法律责任;第三,采矿场地必须要恢复到其原始的状态。第三类是预防类法规,企业的设备或新建企业必须要达到特定的技术标准,保证污染物达标排放以后才允许生产经营。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将环境成本分为两类:环境保护活动(如环境损害的预防、修复和准备活动,环境资源的保护活动等)引发的成本和环境损失成本。前者又分为环境预防成本和环境维持成本,这两种成本的发生会导致企业资产的增加或生产能力的改善,属于积极的环境成本;后者指对以前期间或当期环境破坏后果进行补偿所发生的环境成本支出,如罚款、法律诉讼成本等,它们不能带来任何经济利益,属于消极的环境成本。上述两种环境成本都会引起企业潜在的环境负债。
三、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的环境绩效评价项目
为了提高全球范围内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可比性和可信度,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致力于制定、推广和传播全球应用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简称《指南》),为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提供一个共同框架,目的是促使企业披露经济、环境和社会这“三重底线”业绩的信息成为像披露财务信息一样的惯例,这项行动得到国际组织的大力支持。gri于2000年了第一版《指南》,2002年了修订后的第二版《指南》(g2),2006年了修订后的第三版《指南》(g3)。gri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核心是绩效指标,《指南》(g3)建立的绩效指标体系包括了环境、经济、社会、人权和生产责任等多个方面,《指南》对每一方面都确定了核心指标和附加指标。核心指标对于大多数组织及其利益相关者有关,附加指标则要求报告单位只向重要的利益相关者提供相关信息。g3制定的环境绩效指标体系反映组织对有生命或无生命的自然系统的影响,包括对生态系统、土地、空气和水等方面的影响,共有17个核心指标和13个附加指标。g3环境指标体系主要涉及组织使用的材料、能源和水;经济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产生的温室气体与其他废气、废水和废物;产品和服务对环境的影响;产品回收、污染防治、减废和其他环境管理项目;环境费用;环境违规的罚款和处罚等方面。
【关键词】上虞 管理 发展
上虞经济开发区创建于1993年,与上虞城区隔江相望、八桥相联,是上虞市的重要组成部分。1993 年11月被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规划面31平方公里,实际已建成 13.8平方公里。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上虞经济开发区已基本形成一个具有现代化气息的综合园区,是集科、工、贸、娱乐公建、居住于一体,以产业集聚为主要载体,致力于发展外向型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区。
开发区作为城市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战场、城工并举的新城区,历经十几年的开拓创新,已经成为吸引中外客商纷纷入驻、四海英才创新创业的沃土,成为经济总量增长的主力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聚集区、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
一、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现状
上虞经济开发区与老城区仅一江之隔,既是老城区的拓展和延伸,又是上虞市未来发展的新城区和工业新区。区内各类市政、公用设施日趋完善,投资、生活环境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已实现"八通一平",完全适应各类投资项目需要。
(一)上虞经济开发区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严格实施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区域环境。十几年来,先后投入20多亿元资金,用于交通、电讯、供水、能源等基础设施,区内基础设施配套达到“ 七通一平 ”,饮用水达到国家一级水标准,能适应各类投资项目的需要。同时建立了完善的配套服务机构,成立投资服务中心,竭诚为外商进行全程“ 一条龙 ”免费代办服务。同时开发区已建成 2 平方公里的生活区,集聚人口6万余人。
(二)以机电一体化、环保节能、轻工纺织、建材工业、光伏产业等产业的积聚充分体现着加工制造业基地的优势。其中,机电一体化产业主要生产各类电机、空调、制冷、汽车配件、数控机床、轴承等,占园区总产值的49%;环保节能产业主要生产节能灯、环保器具、环保设备等,占园区总产值的 20.7%;轻工纺织产业主要生产高档色纺、纱、袜子、手套、服装等,占园区总产值的11.8%;建材行业主要生产水泥、新型墙体、塑钢制品等,占园区总产值的5%。世界500强之一的松下、菲利浦等公司已在开发区投资发展。
(三)交通优势更趋显现。上虞经济开发区地处苏州、上海、杭州、宁波、温州五大城市中间,东距宁波 62 公里,西至杭州 70 公里,北到上海、苏州各 220 公里,南离温州 250 公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已经建成通车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南起宁波慈溪,北至嘉兴海盐,全长36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世界上建造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之一,大桥的全线通车,使得长三角的一体化发展迈入了重要的一刻,也给上虞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已经动工兴建的杭州湾绍嘉跨江大桥起于开发区内的上三高速和杭甬高速交接点,终于嘉兴的沪杭甬高速和乍嘉苏高速的枢纽互通处,全程 67 公里,建成后, 使上虞到上海的路程缩短约 130 公里 。
二、开发区未来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站在新的起点,开发区既面临着众多加快发展的机遇,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
(一)未来发展的机遇:
1.国际国内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为开发区带来了发展机遇。从国际上看,美国经济复苏乏力,欧洲债务危机持续发酵,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而我国经济持续不断增长,吸引外国投资者看好中国市场,港台地区也对大陆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这些为开发区引进大企业、培育大产业提供了重大机遇;随着欧美经济衰退风险增大,大批海外高层次人才生存和发展环境受到了很大影响,跨国流动成为常态,这为我们招才引智提供了更多选择;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如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通讯设备以及物联网、云计算等都有数量可观的扶持资金,而这些都是我区今后发展的主导产业,是国家支持和保护的重点。
2.政府重大战略的实施为开发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开发区将在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成果转化等方面获得政府更多的政策资金支持。政府要求开发区成为全省、全国开发区的模范,成为城市跨越发展的中坚力量,成为现代化大都市的样板,提出要举全市之力支持开发区跨越发展,并且在经济管理权限、行政审批、财政税收、生产要素配置、发展环境和组织人事等方面都给予了开发区前所未有的支持,这为今后开发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开发区自身具备的比较优势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开发区大企业多、人才多、整体素质高、科技含量高、企业管理水平高,这是开发区的独特优势,最容易让企业发展壮大。三是后发优势。近几年,开发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建成投产了一批重大项目,培育了一批优质企业,这些重大项目和企业的能量正逐步释放,将形成强大的产业支撑。
(二)开发区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
1.宏观经济形势严峻。一方面,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际经济环境十分复杂,尤其是全球市场需求低迷可能成为常态,必将导致我国外需市场萎缩,内需市场竞争激烈。另一方面,国内经济形势也不容乐观。尤其是经济增长下行与物价上涨的压力并存,部分行业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重。
2.区域竞争十分激烈。各地开发区呈现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竞争态势。西安、无锡、苏州、成都等高新区已经率先实现了转型,不仅经济发展速度快、效益好、质量高,而且城市建设管理水平也堪称一流,已成为当地最亮丽的新城,其影响力、吸引力十分强劲。
3.开发区自身发展面临着诸多短板。主要表现为:一是发展的理念、思路与现代开发区发展的趋势要相适应。长期以来,政府部门往往更加重视产业的发展,而忽略城市的发展;高度重视工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未注重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高度重视经济发展,而文化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却稍显落后。二是规划有待完善,现今规划与优化产业布局的要求不相适应。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再加上招商引资对规划管理的“倒逼机制”,往往是项目选址跟着客商的意愿走。三是功能补位需要加强,与建设宜业宜居的现代新城要求不相适应。四是融资平台需要夯实,与开发区大开发、大建设的需求不相适应。开发区现有融资平台的融资功能还有待进一步挖掘,要争取改变资源分散,融资方式单一的现状。
三、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开发区在今后的发展方向上,更多的会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综合考虑自然资源条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潜力和区位优势等因素,按照比较优势原则,从立足区位发展、突出特色产业优势考虑,建立有各自特色的产业定位。“融入长三角、接轨大上海、呼应大绍兴、实现大发展”是上虞市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的总体目标,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新一轮的竞争,开发区提出了“乘势而上、错位发展、注重特色”的发展思路,抢抓新的发展机遇,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再创新的发展优势。
(一)拓展发展空间。建设具有江滨特色的现代化中等新兴城市是上虞城市建设的发展目标,开发区作为上虞现代化城市的主要一翼,必须充分体现城市工业园区的特点,提高规划的品位及档次。开发区要努力提高规划建设的品位,使江滨生活区与上虞具有江滨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发展目标相适应,成为上虞城市发展的新亮点。18平方公里的工业区块在规划设计上要体现城市工业区的特点和要求,努力将开发区建设成为以机电一体化为主导、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生态型、现代化的城市先进制造业基地。
开发区未来的发展要以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眼光,按照“改革开放先行区、体制创新实验区、高端产业集聚区、现代化新城区”的定位,全面编制开发区未来5-10年发展的总体规划。按照政府的要求,争取聘请国际国内一流的规划设计机构,对开发区进行统一的全域规划。调整空间布局,科学确定功能分区,编制好产业集聚区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以规划指导建设,减少项目安排的随意性,不断优化空间和产业布局。
(二)完善开发区功能。要高位对接城市建设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总体要求,完成园区的规划建设,尤其要加强城镇和村庄规划,为规范农村建房,查处违法建设创造条件。要根据区域的实际,按照“一区多园”的模式,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国际化产业园区。同时,可以按照产业分工,在建好现有工业园的同时,规划建设装备制造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等。
开发区在城市建设上要成为示范区,园区内不仅要有一流的企业,一流的工业园,还要有一流的社区、一流的商业服务、一流的创新创业环境。要在区内规划建设一批城市综合体和物流、云计算、物联网、服务外包、商场、酒店、酒吧、金融、保险、工业旅游、医院、双语学校等配套服务项目。大力引进校企合作研发机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知名企业的总部和分支机构,加快建设高档居住休闲社区。通过以上措施,加快开发区国际化、都市化、现代化和生态化步伐,使之成为环境最优、品位最高、客商最向往、宜业宜居的现代新城和都市新区。
(三)培育发展优势。根据城市工业基地特点和开发区实际,在发展规模上,开发区要引进投资额在亿元以上及投资密度大、科技含量高的大型企业。在产业结构上,首先要突出机电一体化的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现有企业;其次根据城市工业园区的特点,注重发展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无污染的生态环保型的轻工业,发展以电子信息为主的高科技产业;再次,借助杭甬运河穿区而过的交通优势,在运河码头周边适度发展重型机械制造业。为营造成良好的城市工业区氛围,提高工业区的品位及档次,在区内禁止发展重复建设、工艺落后、浪费能源、环境污染的产业。
(四)创新人才培养和发展环境。开发区一方面将加大机构体制改革和内部管理机制改革的力度,以理顺管理职能来提高办事效率,以激发干群的工作热情来提高服务水平。另一方面,要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构建培养人才的摇篮和聚集人才的高地。开发区如果没有一大批高层次的创新创业人才,就不能称其为开发区。人才是高新区的第一资源,是经济腾飞最关键、最紧缺和最核心的战略资源。开发区要进入国家级开发区“第一方阵”,必须广纳天下英才为我所用。要认真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明确引进人才的重点。即着力引进和留住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的研发人才,特别是行业领军人才;携带项目、技术、资金的创新创业人才;拥有丰富的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经验的经营管理人才;具有实战经验和高超操作本领的技能人才。
二是要为人才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建设一批功能齐全、配套完善、政策优惠、服务专业的孵化器和产业园,让他们在这里实现人生的理想和价值。
三是建好企业家队伍。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家是企业的主心骨。我们要实施“一手抓引进,一手抓开发”的人才工程,突出建设一支具有国际发展眼光、拥有开拓国际国内市场本领、充满干事创业激情的企业家团队。在人才引进上,我们要把“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紧密结合起来,既要把公司、企业、资本、资金引进来,更要注重把先进技术、先进文化和先进人才引进来。
以发展为主题,创新开发区功能,提高开放水平,是上虞经济开发区新一轮的发展目标。我们相信,通过未来的发展,上虞经济开发区一定能够建设成为外向型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区,为城市扩大开放、加速经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目前煤矿采煤核心机械设备取得了飞速发展,传统煤矿的掘进作业方式已无法满足生产的需要,新型综掘机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煤矿掘进速度及效率,本文通过分析EBZ-160型综掘机的主要技术特点及应用,探讨了综掘机在井下的应用技术与管理内容及改进管理的途径和措施。
【关键词】
综掘机;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TK-9]
0 引言
煤矿机械的工作性能和自动化程度影响着煤矿企业的生产效率。近年来,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加快了煤矿机械更新换代进程。由于煤矿机械控制部分的性能对煤矿机械本身的工作性能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一些煤矿企业在综掘机上安装了电子控制器,可依据外界的变化自动改变综掘机功率和技能。
综掘机的应用标志着煤矿企业机械自动化程度的提高,我国煤层地质条件普遍十分复杂,在开采过程中通常需要开掘出大量的煤岩巷道,客观上制约了综掘机的应用与发展。我国从1980年初开始研发和应用煤矿机械化开采综采设备,目前我国使用综掘机械开采的原煤产量已达到90%,拓展了煤矿工作面,实现了开采和综掘机械的同步发展,提高了煤矿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
1 综掘机的应用及特点
EBZ-160型综掘机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综掘机,由截割部、装载部、履带式行走部、液压系统、水系统及电气系统等组成,具有自行切割、装运和行走的功能,目前市场价格约为300多万元。其主要技术参数如下:
外形尺寸:9.2m×2.9m×1.8m
整机重量:45t
总功率:286kW
最大切割硬度:60/80MPa
油箱容量:580L
2008年,贵州响水采区开始在采面运输巷使用EBZ-160型综掘机,综掘队采用三班制轮换作业,该采区地质条件较为简单,煤层稳定,并针对综掘机进行了良好的维护和管理,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先后勾出两道采煤工作面,在掘进过程中,平均日掘进量高达19m,月掘进量达到260m。由于响水煤矿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在掘进过程中,不得不采取一边抽放瓦斯以便巷道掘进的措施,因此,造成月掘进量与日掘进量相比有较大差距。
2 综掘机管理概述
当前,煤矿综掘机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改变了煤矿技术的结构,也促使煤矿企业管理者在管理方法上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综掘机设备管理体系,明确管理综掘机设备,以适应综掘机设备的新发展。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很高的学科,推进了煤矿综掘机械的飞跃发展,简化了操作,提高了安全性,降低了操作者的工作量,同时可实时地对煤矿综掘机的电动机和传动系统实施监控,一旦出现了故障,监控系统准确的发出指令信号并指出故障部位,减少了维修人员的工作量,保证了煤矿生产的效率。
煤矿企业要设置专门的综掘机设备管理部门,包括机电技术、电气技术和设备小件的专业化管理技术人员。设备管理部门每月要定期召开技术管理会议,制定机电检修技术措施以及技术人员培训方案等,详细记录设备检修工作的实际情况和结果,不断完善机电技术系统,同时努力提高煤矿井下工作条件,建立全面的井下数据库,方便检查和检修大型的煤矿机电设备。
3 提高综掘机管理水平的途径
3.1 采用高效掘进技术
近几年工业发达国家普遍采用拥有连续快速掘进系统的悬臂式综掘机,可支持多巷道掘进交叉作业,需与连续运煤系统配套使用。在我国,以钻爆法为主的岩巷高效掘进技术平均掘进速度可达到80-100m/月,煤矿企业要引进和吸收先进高效掘进技术,认真查找在综掘机管理上的不足,加大井下综掘机管理力度,细致检查综掘机作业现场的设备、电缆线路及安全设施等装置,严格按照规程规定要求进行整定,保障综掘机的正常完好运转,确保安全生产。
3.2 领导和建立权责明确的机电管理机构
首先,煤矿企业要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和网络,加强领导,建立一套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全员参与的管理机构,强化职工机电设备管理职责。
3.3 加强管理综掘队机电技术岗位
为保障安全生产,企业要落实综掘队的机电设备管理责任制,不断提高综掘队职工技术水平,定期审查和整理综掘机设备技术档案和资料。及时登记和上报设备的工作情况,如果对设备的改造或报废等,要充分动员综掘队所有职工参与对综掘机设备进行检修和更新的记录登记工作,保障综掘机设备在实际生产中正常运行。
3.4 贯砌落实好各项规章制度
煤矿企业要建立健全和贯砌落实各种规章制度,如机电设备管理制度、机电运输配件管理制度、机电设备定期检查检修制度、电力调度管理制度、机电运输干部上岗检查制度、机电运输质量标准化管理制度等,利用人性化的制度做好管理工作。在日常生产过程中,要坚持持证上岗,保证每班施工现场都有机电工跟班,交接班以及班中情况汇报,及时处理综掘机设备故障。
3.5 重视培养人才
煤矿企业生产管理部门要重视培养职工专业知识和技能,努力提高职工的业务知识,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采用技术奖励等方法激励员工提高业务技能。定期根据生产进度情况对各个岗位的职工进行培训和考核,针对企业研发人员,要加大资金投入,鼓励企业科技人员不断创新,及时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根据自身情况对煤矿企业综掘机设备进行更新换代,努力提高管理水平。
3.6 扎实推进设备综合管理工作
煤矿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综掘机综合管理体系和设备运行体系,记录掌握综掘机技术性能运行状态,建立和管理综掘机档案,对综掘机设备实行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健全综掘机综合管理的一系列规章制度,科学合理的调配综掘队管理人员,扎实推进安全管理教育工作,深入细致做好自查和定期检查督查工作,确保设备管理精细化,制度管理规范化,技术管理科学化,安全生产高效化。
4 结语
煤矿综掘机的应用提高了机械自动化水平,为煤矿企业带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煤矿企业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提高综掘机的检修和管理水平,充分保证巷道掘进的效率和生产安全,从而促进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彦伟等,综掘机在半煤岩巷道中的推广应用[J],煤矿机械,2007(28);
[2]李平,陈健永,当前煤矿机电管理中的问题探析[J],煤矿开采,2006(2);
[3]赵学社,煤矿高效掘进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J],煤炭科学技术,2007(4);
探讨了园林工程技术管理与境外设计落地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
园林管理;工程技术;境外设计
1境外设计落地差强人意的原因分析
1.1设计结果与工程施工脱节
导致境外设计落地在国内取得的差强人意效果存在一定的客观因素,主要有3方面的内容。设计结果与施工脱节是主要的客观因素之一。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中西方设计文化与要求的差异。在国外开展园林设计工作的过程中,设计的结果只包含到扩初阶段,其它的后续阶段均不在园林设计的范围内,而是由其它的设计人员完成。但在国内,园林设计不仅包括对扩初阶段的设计,还包括整个施工阶段的设计。这一差异的存在,导致境外设计落地时无法实际应用到具体的施工内。施工所需要的后续阶段在设计成果上都没有具体的体现,使得境外设计落地与施工严重脱节。
1.2境外设计落地与国内的现状信息不对称
境外设计落地与国内信息的不对称,也是导致结果差强人意的主要原因。信息不对称指的是气候条件、物种信息、文化差异、环境差异等一系列的基础设计。在开展园林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气候条件、地理信息与植物的匹配度,更需要考虑人文景观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是否符合当地的文化气息。境外设计落地在开展设计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国内外植物、气候文化等都存在着显著差异,设计人员很难在短时间内对全部的差异有一个全面、详细地了解,因此,设计的成果难免会差强人意。
1.3国内设计滞后于境外设计落地
国内园林设计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而这一差距的存在也是导致境外设计落地差强人意的主要客观因素之一。国外园林设计发展步调迅速,衍生出许多新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方法,国内园林设计还存在差距,因此,国外的设计人员在开展设计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设计落差。这个落差的存在使得国内的园林设计短时间内无法接受国外的设计,这就导致境外设计落地时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2园林工程技术管理与境外设计落地相匹配的措施分析
2.1做好深化设计
国外设计人员在开展相关园林设计工作时,需要对基础的内容拥有一个全面、详细的了解,包括气候、文化与植物。这是做好深化设计的第一步,只有全面、详细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才能够使得设计工作更好地开展。境外设计落地需要更好地了解国内园林设计的相关准则与要求。准则与要求是开展设计工作的硬性指标,是必须遵守的内容。此外,想要做好深化设计,设计人员需要适当转变自身的设计观念。设计人员在开展设计工作的过程中,需要适当转变自己的观念,给设计带来新颖的事物,但新的事物不能太过冲击,要给彼此文化的融合一定的时间。
2.2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园林工程技术管理与境外设计落地磨合的过程中,通过对文化的融合可以有效缩短彼此磨合的时间。这一措施需要境外设计落地与国内园林工程技术管理2方面共同的努力。国内的园林要用包容与培养的心态去接受境外设计落地,给境外设计落地一定的发展空间和展示自己的舞台,从而使得两者更好地融合。境外设计落地也需要以一种柔和的形态融入到国内的园林设计中,不要太过冲击性,对新鲜事物的接受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化的,所以,境外设计落地也需要对国内园林设计拥有足够的耐心。
2.3敢于开拓接受新事物
敢于开拓新事物主要的努力方是国内园林设计,国内园林设计要勇于承认自身的不足,也要勇于接受新鲜的事物。一项技术或者行业想要得到更好、更快地发展,就需要不断地改革与创新,不断地去接受新鲜的事物,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丰富自己、完善自己,国内园林设计行业也是如此。虽然境外设计落地会给国内园林设计带来一定的冲击,但需要正视境外设计落地给国内园林设计带来的商机与新机。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面性,国内园林设计需要无限放大境外设计落地的优势面,采取一定的措施控制境外设计落地带来的弊端。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国内园林设计的发展,也才能够使得国内园林设计与境外设计落地更好地融合,从而促进我国园林工程技术管理工作更好地发展与建设。
3结语
虽然境外设计落地结果差强人意,但随着境外设计落地与国内园林设计发展的逐渐磨合,两者合作取得的效果将会越来越好。国内的园林设计与工程技术管理应以一个包容与培养的心态去接受境外设计落地,从而使得境外设计落地更好地服务于国内的园林行业。
作者:陈诚 单位:南京中山园林设计有限公司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