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20 10:34:4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国内数控机床现状,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数控机床;改进;措施
如今,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数控机床设备消费市场,据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1~11月,我国数控机床进口额为42.09亿美元。但是我国的机械制造业还不先进,数控机床设备在性能,可靠性,生产率和核心技术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一段距离,特别一些数控机床的技术和零件还需要依赖于进口。国内数控机床存在功能部件性能差,核心技术缺乏,产品水平低等问题,因而我国数控机床设备亟需采取改进措施。
1.提高功能部件自主开发能力
在与发达国家多年的技术交流、引进和吸收,我国数控机床设备的发展有了明显的改进。然而,我国关键零部件的生产依然依赖于进口,这就产生了数控机床设备盈利低、缺乏竞争力的问题。针对这一现状,提高数控机床关键零部件的自主开发能力是最基本的措施。为提高我国数控机床产品的自主开发能力,《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设立了“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专项。此专项以提高数控机床可靠性和产业化水平,提高国产功能部件性能为目标,为数控机床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加强核心技术的开发和研究
在数控机床设备改进中,数控系统是关键部分。一直以来,我国数控机床核心技术严重缺乏,90%需要从国外引进。国内中、高端数控机床制造业,多数以组装和制做为主,如在上海设厂的“机床巨头”德国吉特迈机床集团,其核心技术都依赖于发达国家。数控机床核心技术的缺乏直接影响到我国的机床设备产业的发展,因而加强核心技术研发是发展数控机床的必要条件。首先,我国要不断进行核心技术的研发,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机构的自主开发。其次,学会在交流中吸收,在吸收中创造。例如,在机床零件配套和制作方面可以学习德国的先进技术,在数控系统的开发方面可以参考美国的最新理念,并在学习交流中创新并研发出属于我国自身的核心技术。
3.注重创新能力平台建设
所谓创新是竞争中取胜的根本,是行业发展的基本推动力。在数控机床设备的发展中,技术的创新性是设备满足市场需要的关键。在国内,许多企业忽略了数控机床技术创新的重要性,盲目跟随国际技术潮流,没有个性化的技术,这导致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因而,在面临数控机床市场需求逐渐增加的情况下,企业应该重视市场动向,提高创新能力。“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专项提出注重“创新能力平台建设”,期中包括注重核心技术与装备的创新。遵循“在创新中求发展”的理念,数控机床技术才会有显著的提高,才能在国际机床市场提供良好的竞争条件。
4.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对于数控机床设备来说,稳定性、可靠性是两个重要的运行指标。现实中,数控机床多数在较恶劣的电磁环境中使用。为了保证机床的正常运行,抗干扰度是非常必要的。解决电磁干扰的改进措施有:
4.1.利用电源滤波器抑制电磁干扰。电源滤波器可以过滤进入设备中的噪音,以防止机床被噪声污染,从而抑制电磁干扰。
4.2.利用隔离变压器来供电。隔离变压器实现电路与电路间的电气隔离,从而隔绝电流带来的设备与设备之间的干扰,其效果良好。
4.3.利用感性负载吸收噪声。感性负载在断电时会产生强烈的脉冲噪声,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感性负载可以采用并联电阻、压敏电阻、稳压管等吸收噪声。
5.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
如今,许多数控机床都存在“坏的快”的问题,如何"管好、使用好、维护好"数控机床设备,是许多企业非常重视的问题之一。数控机床不能像普通机床设备工作时,可以自由的根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人为的调整,数控机床技术复杂,在机床维护和编程技术方面要求较高,因而建立安全的管理机制非常重要。
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首先,要提高对操作者、维修人员、管理人员、检验人员等的管理和培训。例如,对于维修人员需要培养其专业的知识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检验人员要求能够通过数控机床的组装,参数调整等信息预测数控机床的生产质量;操作者要求对机床的调整和在线操作熟练掌握;管理人员要具备专业的知识积累,了解数控机床设备的特点和过程控制。其次,要防止设备的超负荷运转,合理分散设备的工作量,达到设备的合理工作。 另外,科学组织生产,解决生产力不平衡问题。这主要从生产组织管理的角度入手,提高数控机床设备的工作率,合理安排设备的生产节拍,合理分配设备的生产任务。最后,及时维修设备的故障和处理问题。在数控机床工作时,设备出现故障是正常现象,那么及时处理才能避免问题越来越严重。
6.结语
数控机床是一门技术性强的应用性工程,在工业制造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的不断进步,数控机床在逐步改进的同时还存在许多的问题。为解决这一现象,在数控机床的改进中,要注重功能部件、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工作环境和管理机制建设,才能真正实现数控机床进一步的改进。
参考文献:
[1]陈虎;于德海;;数控技术全面支持高速复合机床精度的提升[J];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2010
关键词:数控机床;自主技术;现况;技术发展策略
前言:近些年来,网络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数字化的应用更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而将网络及数字化与机械领域发展结合在一起,则从最大程度上能够提升生产的进步,促进生产的发展。就机械制造领域来说,传统的机械加工方法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社会生产需要,其同样需要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需要通过数字化的控制,达到改善机械制造生产效率和质量的现状。因此,立足于数控机床当前的发展现状,探究数控机床技术提升的措施,探究其未来发展的策略就显得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化促进机械生产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够让数控机床更好地促进国家基础建设。
一、数控机床现况
数控机床是我国工业、国防、科技等领域必不可少的加工工具,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国防力量提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数控机床具有柔性自动化的性能、优异而稳定的精度、灵捷而多样化的功能,它代表着先进制造技术的核心。近几年来我国数控机床产量逐年爬升,持续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市场越来越多的对加工精度和高性能大型数控机床的需求增加,使得国内市场消费份额比重下降。虽然我国的数控机床发展时间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是我国数控机床的发展已经取到了不错的成绩,已经掌握了数控系统、伺服驱动、数控主机等基础技术,其中一些技术已经实现了产业化发展。但是在一些加工技术上,我国机床技术仍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在数控机床加工过程中一旦出现故障后,没有依据来修理机床,导致生产效率下降;数控机床整体的生产效率不高;机床在控制方面缺乏人性化的设计。所以我国数控机床技术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数控机床应该具有的特点:高速化与高精度化、驱动并联化、智能化、网络化等等。综上,我们必须看到,我国当前的数控机床应用现状并没有达到十分令人满意的程度,市场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都对数控机床的应用提出了新的要求,都需要全新的数控技术提升来给予更大的支持。
二、数控机床技术发展策略
1.以高速化为先导,提高数控机床的综合性能
数控机床的高速化发展,首先高速化要与机床的结构和控制性能相匹配,因为主轴转速和进给速度的提高,使机床结构和测量系统的热变形和位置控制的跟踪误差随之增大。数控机床的高速化是提高效柔性和高精化重要方法,在过去的数控机床高速化发展历史中,数控机床的主轴运转速率正以没10年增长一倍的速率增加。因为主轴转速和进给速度的提高会引起一些负面影响,所以高速化要与机床的结构和控制性能相匹配,应用热误差补偿、进给速度前瞻控制、位置环前馈控制和加减速平稳控制、抑制颤振的多点自动跟踪滤波器等等一系列先进控制信息技术,促使在高速控制条件下改进加工精度,有效率的提高生产能力。所以高速化发展,提高数控机床的综合性能是数控机床发展历程中的必经之路。
2.发展复合加工数控机床、缩短制造过程链
单一功能的数控机床由于生产效率低,时常要进行换刀调动工件等麻烦,所以加快加快复合数控机床的发展速度,提高工序的集中度,使加工过程链集约化,可以提高多品种单件和中小批量加工的工效,也利于加工精度的稳定。复合数控机床可以减少生产工序,降低下料时间。因此,复合数控机床具有明显的技术效果。对于大重型数控机床应用复合加工技术更有其重要作用。所以通过创新技术扩大功能部件的适用面来简化结构,发展模块化和可重构化的数控机床,可以避免复合机床因功能的扩展而过多地引起结构的复杂化和成本的增加。因此,复合数控机床具有明显的技术效果。对于大重型数控机床应用复合加工技术更有其重要作用。
3.加快高性能数控功能部件的研发,提升数控机床品质
加快高性能数控功能部件的研发是提高数控机床品质的主要手段。目前国内常用的数控机床在其制造装备的功能上储备通常比较多,但是当数控机床需要加工的产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需要作出很大的更改时,这样就耗费大量资金还有精力。所以,国内主要是借鉴国际上的做法,获得了不小得成就。国际上于1995年开始研究的在可重构制造技术支持下,构建具有适应大批量高效柔性化生产的快速重组制造系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发展动向。其核心为制造系统能物理组态,即根据加工对象的变化方便地进行布局和设备配置的调整。高性能的功能部件将具有智能化接口,能与整机协调匹配,并与数控系统构成分布式控制,因此加强为主机厂的核心高性能数控部件研发,来提供满足主机的个性化需求,以便于提高其竞争力。发展能对多变的市场需求作出合理的配置规划和易于调整的布局方式、适应重构的控制软件、开放式控制系统和标准化接口以及能快速提升系统重组后制造质量的诊断系统等技术,使其具有专用生产线的高效性能和适用的柔性以取得更佳的经济性。目前看来,国内已在数控加工中取得了初步成功。功能部件向功能多样化、运行高可靠性化和结构紧凑化的发展也将促进数控机床复合化加工的扩展并推动新一代可重构机床的出现。
4.发展网络化制造单元,推进企业制造能力的高效柔性化
随着网络的普及,工业领域的网络应用已经不足为奇,发展网络化的制造单元,能够推进企业制造能力的高效柔性化,实现高效的柔性化生产。数控机床多发的故障率一直是影响我国数控机床品质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发展网络化制造单元可以提高故障修复的时间,在最短的时间内更换网络制造单元,以降低生产成本,加快生产节奏。目前国际上普遍都采用先进的企业管理系统如ERP、PDM、CRM、SCM等与数控机床技术向集成管理,解决其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提高机床的利用率,从而实现高效的柔性生产。
结语:
综上所述,数控技术在机械领域中的应用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其提升的空间依然非常广泛。相关人员应当积极探索数控技术发展的方式,探究其提升的路径,并注重与先进国家或者技术的沟通和交流,才能够真正提升数控技术的应用范围,才能够让数控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才能够让数控技术日益完善,从而为国家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增砖添瓦。
参考文献:
[1]孔庆涛. 数控机床的现状及技术发展策略分析[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4,12:306.
[2]万军,吕值敏,杨代强. 无线通信在机器人及数控机床中的应用研究[J]. 科技风,2016,15:47.
[3]蔡雪松,石烁宇. 浅谈数控机床的高效应用[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6,03:231.
关键词: 数控车床; 技术发展; 现状
中图分类号: TG5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2-0037-02
从20世纪中叶数控技术出现以来,数控机床给机械制造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随着制造业对数控机床的大量需求以及计算机技术和现代设计技术的飞速进步,数控机床的应用范围还在不断扩大,并且不断发展以更适应生产加工的需要。今后如何加强机床工业实力、加速数控机床产业发展,实是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
一、数控机床技术发展现状及问题
1.发展现状
我国的数控技术经过“六五”、“七五”、“八五”到现在“九五”的近20年的发展,基本上掌握了关键技术,建立了数控开发、生产基地,培养了一批数控人才,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数控产业。“八五”攻关开发的成果:华中Ⅰ号、中华Ⅰ号、航天Ⅰ号和蓝天Ⅰ号4种基本系统建立了具有中国自主版权的数控技术平台。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型数控系统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有了较大的改观。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有了较大的提高,它们逐渐被用户认可,在市场上站住了脚。如上海开通数控有限公司的KT系列数控系统和步进驱动系统、广州数控设备厂的GSK系列数控系统等。这些产品的共同特点是数控功能较齐全,价格低,可靠性较好。中国若大的经济型数控机床的市场,吸引了国外厂商。近几年,Siemens公司推出802S数控系统,大连大森公司用OEM方式引进了日本OHM公司的ONC 2102数控系统。尽管这些系统的技术性能一般,但由于其产品质量可靠加上品牌和庞大的宣传销售网络,打开了销路,赢得了市场。
在重型、超重型数控机床研发方面,重型龙门五轴联动复合机床、超重型数控卧式镗车床等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档数控机床的研制成功,满足了航空航天、发电设备、汽车等重点领域对于超大零件的重点加工需求;高速精密数控车床、加工中心等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电子、军工等多个行业领域,并带动了众多中小企业设备更新改造和产业升级。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压力机类产品已全面进入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被国外客户誉为“世界三大冲压装备制造商”之一;北京第一机床厂的龙门镗铣等产品已出口到韩国;武汉重型机床有限公司的重型机床类产品已出口到英国、日本、法国、韩国等。
2.存在问题
纵观这些年来我国数控技术的发展历程,尽管我们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与国外发展的速度和水平相比,差距还是很大。主要表现在产品水平低、品种少、质量不稳定。随着国外经济型数控系统的进入,国产经济型数控系统一统天下的局面已被打破,国产系统的市场占有率正在逐渐减小。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总干事长吴柏林曾经说到:“我国数控机床大部分依赖进口的局面没有得到改变,近年来机床零部件进口持续增长,显示出国产机床零部件还不能满足主机行业的要求。尽管目前国产机床的国内市场占有率显著提升,但高档数控机床、核心功能部件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还很低,国外公司大约占有我国高档机床85%的市场份额。”如果这些深层次的技术问题如果不解决,国产数控机床的成本、价格就下不来,而且产品的精度、可靠性和技术先进性就上不去。至今许多重要功能部件、自动化刀具、数控系统依靠国外技术支撑,不能独立发展,基本上处於从仿制走向自行开发阶段,与国外数控机床的水平差距很大。
二、借鉴外国经验,实现我国机床技术的又快又好发展
我们应看清形势,充分认识国产数控机床的不足,努力发展先进技术,加大技术创新与培训服务力度,以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这里笔者对我国数控技术的发展提出几点不成熟的想法。
1.加强技术创新是提高国产数控机床水平的关键
国产数控机床缺乏核心技术,从高性能数控系统到关键功能部件基本都依赖进口,即使近几年有些国内制造商艰难地创出了自己的品牌。对此,数控机床企业的重点任务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大力实施技术创新,推进产品结构调整,避免盲目扩大低档、普通产品生产,加快经济型数控机床升级换代步伐,着力发展中高档数控机床及生产线。企业要加快研发速度,掌握若干个高档数控系统和关键功能部件的核心技术。企业要提高产业化水平,不仅要形成足够先进的生产水平,还要有一定批量的制造能力。
2.加大数控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必须狠抓根本,坚持“以人为本”,加速提高人员素质、培养各种专家人才,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低效、落后的状态。人是一切事业成败的根本,层层都要重视“培才、选才、用才”,建立学习型企业,树立企业文化,加速培育新人,培训在职人员,建立师徒相传制度,举办各种技术讲座、训练班和专题讨论会,甚至聘请外国专家、顾问等,尽力提高数控。从我国数控机床的发展形式来看需要三种层次的数控技术人才:第一种是熟悉数控机床的操作及加工工艺、懂得简单的机床维护、能够进行手工或自动编程的车间技术操作人员;第二种是熟悉数控机床机械结构及数控系统软硬件知识的中级人才,要掌握复杂模具的设计和制造知识,能够熟练应用UG、PRO/E等CAD/CAM软件,同时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较高的英语水平并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第三种是精通数控机床结构设计以及数控系统电气设计、能够进行数控机床产品开发及技术创新的数控技术高级人才。我国应根据需要有目标的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我国的数控机床产业提供强大的技术人才支撑。
3.走联合的道路,优化组合,资源共享
目前应该重点发展普及型数控系统,开发高性能低价位的PC型数控系统和交流伺服驱动系统,参与市场竞争。目前国内已有华中Ⅰ型、航天Ⅰ型等PC型数控系统,但这些系统进入主机厂的还是很少,大多数用于机床改造和特殊专用机床,因而生产批量小,加上各自有自己的产品和市场,力量分散,这样无法与国外名牌产品竞争。如果能挑选几个好的产品,创造“国产名牌”,在开发、生产、配套、销售上进行联合,就可把力量集中起来,从而达到扩大生产批量,降低成本,扩大市场的目的。
4.学习美、德、日经验,政府高度重视、正确决策、大力扶植
【关键词】教学系统;WEB;数控机床
1.前言
数控技术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高效集成生产的基础,也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研制周期的重要手段;制造装备的大规模数控化,使企业急需一大批数控编程、数控设备操作以及维修人员,而传统的机床培训设备存在集成度低、培训效率低等问题,已经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数控培训需求,网络辅助教学应运而生。
2.国内外数控加工仿真的研究现状
国际上关于数控加工仿真的研究是从七十年代开始的,其目标都是试图将数控加工过程以图形方式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从而检查加工程序中的错误,即所谓的图形仿真验证。
早期多数CAD/CAM采用了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即用线框图来实现数控加工仿真和验证。在实际验证时,刀具轨迹通过显示刀位点之间的矢量来进行模拟,刀具的线框图也能显示出来,再加上所加工的线框显示,刀具所加工的部位和加工方式都可以比较清楚地反映出来。但是,一旦零件比较复杂,表示零件和刀具轨迹的线框图就会互相重叠,难以辨认工件的实际形状和刀具的加工轨迹。使得检查工作变得十分困难,甚至完全不可能[1]。
正因为这样,后来的研究大多采用实体模型表示法。实体造型中最常用的方法有:边界表示法(B-Rep)、体素构造法(CSG)、混合建模法(Hybrid Model)和空间单元表示法[2]。
在实现数控加工仿真的方法中,最基本的就是应用实体造型中的布尔运算。这一技术的实质是通过执行工件模型与代表刀具运动的扫描体序列模型之间的直接(物空间)布尔差操作来完成仿真加工过程[3]。这种方法最大的缺点是它的计算量过于复杂,几乎不能投入实际应用。
因此许多人开始使用离散实体模型的方法来改进仿真执行的速度。又根据离散方法的不同,产生了物空间布尔运算(Object Space Boolean Operations)和象空间布尔运算(Image Space Boolean Operations)两种布尔操作手段。
但是,这种方法的运算量还是相当大的,依然不能保证实时的仿真效果。通过将实体离散在象空间进行布尔操作,可以比较明显的改进NC仿真的效率。该方法使用z-buffer消隐思想,将实体按象空间的像素离散为z-buffer结构。这样计算被简化为视线与代表实体的图像空间的表面的求交。沿着每一条视线,布尔运算可以在一维空间进行。所以具有比较快的运算速度。
数控仿真软件主要分成两种,一种是集成到CAD/CAM软件中的,如国外的Pro-E、Ideas、Mastercam等软件和国内的北航海尔软件公司的CAXA、天津大学[4]的“回转体零件的CAD\CAM系统”等都集成了加工轨迹仿真的功能;另外一种是独立的数控加工仿真软件,如华中理工大学数控技术研究所[5]的“NC铣削加工切削过程仿真系统”;哈尔滨工业大学[6]的“基于微机的三轴数控铣削仿真系统”等。这些软件借助于强大的三维造型功能,采用实体造型的方法实现了数控加工过程的仿真。
总体来讲,以上仿真软件的共同特点是专业技术性强,集成化程度高,集CAD/CAM于一体,但价格昂贵;虽然融合了刀具轨迹的三维、二维仿真技术,但并不适用于数控编程和机床操作人员的培训。
3.数控教育与培训的发展现状
目前,数控技术人才来自两种渠道,其一是由高等院校、中职学校的数控专业培养具有一定学历的人才;其二是社会上有关培训机构及院校开办的各种中短期的数控培训班培训的人才。然而,虽然我国各高校、高职、中职加大了培养数控人才的力度,但始终不能满足我国数控人才的需求,主要原因如下:
(1)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中心
进入新的世纪以后,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增强,我国经济全面与国际接轨,并正在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中心,这必然对掌握现代信息化制造技术的技术人才、特别是对大量的一线技术工人形成了巨大的需求。
(2)教学体系结构不能满足数控用人单位的需求
很多学校把实训重点放在数控机床操作方面。事实上,数控机床是一种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其操作非常简单。用人单位真正需要的人才应该具备精通数控加工工艺(如工艺路线选择、刀具选择、切削用量设置等)、模具设计、CAD/CAM与数控自动编程、数控机床机电设计与联调技术、数控机床的维护、维修技术等工程素质。
(3)数控教材更新缓慢,数控师资力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可供数控系统原理、数控机床机电控制技术、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护和数控人才实训等课程选用的教材还有限。而且,许多现有数控教材内容比较陈旧,结构上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根本不适合用于培训企业急需的高水平实用人才。现在各学校的数控教师主要是从事各高校机械或机电专业毕业的本科生或硕士研究生。这些教师具有一定的基本理论知识,但数控实践能力欠缺。
(4)数控实训设备的数量不足,设备种类少
受数控人才需求增长的拉动,各职业院校均建有不同规模的数控培训基地。各院校为了与企业尽可能保持一致,以达到培训效果,在培训硬件选型方面逐步趋向全部采用工业用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而且培训基地往往以加工设备配备进口数控系统为主,由于数控设备昂贵,学校购置数量有限,没有实践体验很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对于数控培训我们要用专门的数控培训设备。这样既可以减少经费开支又能够实现对学员数控机床操作和维护能力的培养。
“说不定哪天我就离开机床行业,再也不干这行了。”4月11日,在第十二届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上,大连机床集团的技术工程师张成(化名)与记者探讨行业发展问题时,很无奈地发出如此感慨。
机床是装备制造业中的基础性产品。我国机床业技术附加值较低,尤其自主研发的高端数控机床成果寥寥,这与“中国制造”以往在国际分工中的低端定位有关。而近年来,中国产业升级步伐加快,高端数控机床需求大增,但市场却主要被进口货占据,国产高端数控机床发展仍步履艰难。
种种迹象显示,这与国内该领域高端技术人才缺失有关。数控机床市场规模发展越快,人才短缺的瓶颈效应越凸显。对国内数控机床行业而言,这仿佛是个难以自拔的尴尬境地。
发展陷入怪圈
在此次展会上,当各展台的业务人员都在热切期待自己的客户时,记者却在大连机床集团展台旁,看到一个小伙子和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为了机床行业人才缺失的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小伙子就是张成,老者是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高级工程师、原高级顾问陈循介。
“我国机床行业之所以会出现今天这个现状,很重要的原因是人才缺失。”作为老一辈机床专家,陈循介忧虑地对记者说,国内机床行业的高端技术人才中,比他年轻一点的有不少,可再年轻点的就很少见了。机床行业在人才上出现了断代。
张成也认为,我国大量高端机床领域的技术人才流失,关键是用什么来吸引人才的问题。国内机床企业还不能给高精尖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记者注意到,和其他装备制造业一样,目前我国数控机床行业处于难得的战略机遇期。传统工业,如汽车、机械、家电、纺织、农机、环保等行业的技术改造,对数控机床的需求继续攀升;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又为精密、高效、专用数控机床开辟了新的需求市场。
另一方面,我国东部产业的升级、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中西部开发步伐的加快,为数控机床产业发展提供了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资本和产业向中国的转移、国际技术和人才的交流,又为我国数控机床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外部环境。
有数据显示,10年前国内数控机床年产量只有2万台左右,如今已经达到年产量20多万台;国产机床数控化率由“十五”末的35.5%,提高到“十一五”末的51.9%。然而,这些数据却不能反映目前机床行业发展面临的诸多深层次矛盾。
“大而不强、广而不精是国产数控机床的通病,重点行业需要的高档机床日前仍需靠进口。”齐齐哈尔二机床总工程师程凤兰说。
武汉重型机床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武重机床)总工艺师、副总工程师张文桥也指出:“我们采取的是先做大、再做强的策略。目前,机床的功能是达到了,可精度还远远不够。”
“从某种程度上说,机床业的发展陷入了一个怪圈。”湖南杰克数控有限公司董事长、湖南大学随动磨削研究所所长胡惜时对记者说,机床业相当于制造业中的“农业”,利润低导致技术人才待遇低,待遇低又导致机床业人才缺失,人才缺失又影响产品的创新,这又进一步制约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人才待遇不高
杰克机床是杰克控股集团旗下的第二大企业,现在在浙江、江西和湖南拥有3家机床制造工厂=其在湖南工厂的高级技术员自加入企业第二年后就基本上能拿到3000多块钱。虽然也有年薪十几万的工程师,但公司对用人成本有严格控制,基本上不会超过总成本的15%。
胡惜时告诉记者,技术人才流失,跟这个行业的工资待遇不高确实有很大关系。“现在哪怕一个洗脚妹也能拿到3000块钱工资。一个技术员才拿3000块钱,他就感觉吃亏了。”
加拿大的ICAM公司是数控机床行业的国际知名公司。该公司工程师李荣华向本刊记者介绍,跟中国比,该公司给技术人才的待遇确实要高出一大截,尽管中国一些机床企业已经在给员工涨薪水。
然而,国内机床企业目前还是无法满足工程师们的迫切愿望。这其中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国产数控机床卖不出好价钱。同样型号的产品,国产的价钱要比国外企业的产品便宜很多,以至于业内人士不看产品参数,只看价钱就能判断出是国产货还是进口货。
另一方面,国内企业管理层似乎没有深刻意识到高端技术工程人员的重要性。工程师做销售
张成在大连机床搞技术研发已经5年。不过,从今年开始,他要开始跑销售。记者注意到,在CIMT2011展会上,很多“销售经理”名片的头衔后面都跟着三个字――工程师。
对此现象,浙江天通吉成机器技术有限公司销售二部部长张亚宁解释说:“我们国家的机床行业是市场导向性非常突出的行业,只有市场需要的,机床企业才去研发生产,市场不需要的就一定不会有哪家企业会去研发生产。”
武重机床是国内生产重型、超重型机床规格最大、品种最全的大型骨干企业。该公司总工艺师、副总工程师张文桥表示,从他们机床厂家来说,也想用国产数控系统,但这最终还是取决于用户的选择,一般用户不愿意使用国产数控系统。沈阳机床党委宣传部的一位杨姓副部长也曾向记者表示,如果企业一心研发新产品,到头来却卖不出去,那企业怎么生存?
来自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机床工具产品进口总额为157.2亿美元,同比增长62.0%,超过历史最高的2008年的27.8%。其中,普通机床超过90亿美元,数控机床接近80亿美元。
对此,有机床行业专家分析指出,进口大幅增长的原因,一方面是国家鼓励先进技术和先进装备进口,进一步扩大高档机床工具产品的进口,另一方面也说明,国产中、高档机床工具与国外还有较明显差距,还不能完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在国内高端数控机床受制于高端人才短缺的情况下,市场发展越快,进口产品就越多,国内自主研发的高端数控机床所占市场份额就越小,仿佛跌入了一个越来越深的陷阱,前景堪忧。”业内分析人士说。
关键词 数控机床;误差;补偿技术
中图分类号 TG6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9-0047-02
0引言
误差对于数控领域而言,是客观上必然存在的。任何数控机床设备在操作过程中,由于客观事实存在的各种因素影响,不可能有百分百的精确度。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人们不断致力于提高数控机床加工生产的精确度。
1数控机床误差补偿技术研究现状
国内外对于数控机床误差补偿技术的历史和研究上有较大差距。其中,国外最早发现机床的热变并且进行相关研究的国家是的瑞士。该国在1933年就发现机床的热变形是影响数控机床定位精度的重要原因,并由此开始了数控机床误差检测、建模和补偿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现时国内的数控机床误差补偿技术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数控机床误差补偿技术有望尽早从实验室搬到工业中去实践和应用。
2关于数控机床的误差
数控机床在生产过程中的误差主要有几何误差、热误差及切削力误差三种,几何误差一般是指加工原理、工件装夹、调整、机床导轨导向、机床传动、刀具、机床的主轴回转等方面,由机床装置的制造、装配缺陷等造成的误差;热误差是指数控机床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温度的变化,导致工艺系统中诸如刀具等部件出现变形,使工件和机床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和运动关系发生变化(热变形),从而造成的误差;切削力误差是指由于刀具磨损、工艺系统的受力变形、工件残余应力引起的变形等各种改变原动力因素影响下所发生的动力误差。在总加工误差当中,这三项误差占总误差的80%左右,是影响加工精度的主要因素。
2.1机床的几何误差
每一台数控机床都必定存在几何误差数值,产生误差数值的范畴包括了加工原理误差(在生产中最为常见,往往出现在刀具结构简单的机床上,是由于采用成形运动或以刃口轮廓进行工件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误差。)由于夹具的安装、定位、松紧所造成的工件装夹误差、关于加工尺寸的调整误差,还有机床导轨导向误差、机床传动、刀具结构变化、机床的主轴回转误差等等方面,都属于工件生产过程中的几何误差。数控机床的几何误差多属于硬件误差,因此只要误差值没有超出相关的精度要求,机床设备依然被广泛应用于各工厂企业的生产和加工中。
2.2热误差
数控机床在生产工件的过程中,每个工序环节中涉及的工序要求不一样,工艺系统的运行中,车床部件或工件会在温度上产生较大的差异和变化,忽冷忽热。在温度变化的过程中,热胀冷缩的物理原理对工件和刀具均会造成一定影响,进而改变工件和刀具之间既定的运行路线和相对运动的角度,造成对精确度的影响,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误差就是机床的热误差。热误差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可以完全避免的,但以现阶段数控机床的硬件条件而言,还没可能完全解决过程中不出现温差这个问题。而对于一些精密度要求较高或者体积较大的工件而言,由于热变形所引起的误差甚至是总加工误差的40%~70%之高。
2.3切削力误差
由于刀具的磨损、机床导轨的制造误差,热变形、工件装夹的误差等原因,会直接导致生产流程中的传动力、惯性、夹紧力度和重力等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从而致使机床的切削力出现误差,从而导致整个工艺系统的受力变形,这就是切削力的误差。切削力的误差是可以通过对机床设备的数据监控、刀具的及时更换和各部件的人为调控等管理手段进行降低,但是无法完全消除。切削力的误差,在工件生产过程中,是普遍性现象。在这里举个例子,某工件的加工流程中,由于切削力发生了改变,致使设定好的工艺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变形或者振动,刀具和工件之间的基本运动轨迹发生变化,从而造成加工误差,其影响从工件表面的粗糙度上能够直接得到反映。
3误差补偿技术
在对数控机床产生误差的问题所在有一定了解之后,就是如何针对这些问题所在,完善误差补偿方面的技术,从而达到提高数控机床生产加工的精密度这一目的。由于误差预防法的局限性和经济成本过高等原因,利用软件技术进行的误差补偿技术因其既有效又经济的特性而更受关注,这一种“精度进化”的概念更具探索性和可行性。数控机床的误差补偿技术,是通过掌握原始误差值前提下,从硬件上或软件上造出与原始误差反方向相等数值的人为性误差,以达到将误差抵消和降低的效果。
3.1合成补偿法
合成补偿法,是指针对造成误差的单项因素,通过测量得出其原始误差值,再以误差合成公式计算出补偿点的误差反向数值,从而对误差进行相互抵消的办法。现时在行业内通用的机床几何误差模型,是基于SchulLschik教授运用矢量图得出的“机床各部件误差及其对几何精度的影响”这一理论下,Ferreire与合作者们通过更深入的研究所得出的,该模型对单项误差合成补偿法具有突出的贡献。
3.2直接补偿法
直接补偿法就是对整个加工生产过程进行全面细致的测量,找出产生误差的每个点位的矢量误差,并利用差值的方法计算出每个补偿点的误差数,然后对其进行误差修正,直接补偿法要求误差点的确立和误差补偿之间的坐标系必须保持一致,简单而言,其要点在于“精确”二字,如果补偿精度要求越高,那么只能找到整过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多的误差点位所在。
3.3相对误差分解、合成补偿法
相对误差分解、合成补偿法,可以通过数据的分析得到大部分的误差补偿数据,然后从中得出数控机床中的每个单项误差,再通过误差合成的方法,对机床中的误差进行补偿。测量方式较为简单,通过单一次的测量就可以获得整个圆周内的基本数据和信息,并对机床的精度和总体评价,相对地有一个基本而全面的了解,是误差分解、合成补偿法的优势所在。
4结论
关于数控机床误差补偿技术的探索和研究,经过国内外数十年的研究,对误差的产生和控制已经达到了一个较为理想的阶段,但要将研究应用于大规模的实践和生产中去,还需要依赖有关人员的进一步努力,特别对于我国而言,探寻更先进的数控机床误差补偿技术,对于增加国产机床的市场份额,提高我国机床设备的技术水平,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数控机床;热误差;补偿建模;加工精度;研究综述
所谓热误差,是因数控机床设备主体部分温度参数水平升高导致的机床内部技术工件热变形现象,继而因待加工技术工件与刀具技术部件之间发生相对性空间位置关系变化,而具体导致生产加工技术误差现象,研究数据显示,热误差现象的发生,大约占据数控机床设备总体性生产加工技术误差的40.00%~70.00%。本文将会围绕数控机床热误差补偿建模综述展开简要阐释。
1.数控机床热误差补偿技术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通过针对数控机床热误差补偿技术问题国内外学者研究论述的系统性归纳总结分析,不难发现,国内外学者针对数控机床设备热误差技术现象建模补偿问题的研究,最早是在分析数控机床设备运行使用过程中的热效应技术行为基础上逐步成型的。
1980年,德国西柏林工业大学的UHeise以“数控机床设备的热变形补偿”为中心,撰写并发表了博士论文,其在撰写博士论文过程中开展的实验探究工作环节,获取了针对数控机床设备热变形技术现象幅度为65.00%的热变形补偿技术收益效果。与此同时,我国国内部分研究机构在针对数控机床设备的热误差研究过程中也逐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进展。1984年,中国北京机床研究所与德国西柏林工业大学机床和制造工艺研究所通过技术合作,共同建构形成数控机床设备的热误差技术现象描述与处置模型,并在一立数控机床设备之上完成了技术检验过程。在此基础上,中国北京机床研究所独立研究创建了针对型号为DM7732数控线切割机床的热误差补偿应用技术,并且在具体的实验性应用技术检验过程中顺利获取了表现幅度在75.00%以上的热误差检验效果。我国浙江大学借助热弹性理论,运用数学分析处置方法推导获取了数控机床设备刀具技术部分的热变形技术现象计算分析公式,同时还还建构形成了指向数控机床设备中精密机械技术组件部分的热模态技术理论。
20世纪90年代之后,数控机床设备的热误差补偿技术研究工作进入了快速繁荣的历史发展阶段,来自美国、德国、日本以及中国等多个国家的研究人员,在针对数控机床设备运行过程中的技术形态和技术参数表现特征展开系统全面分析基础上,接连创立了数量充足且形态各异的建模技术思路,创建和构筑了数量众多的热误差处理模型。学者Jedrzejewki等人基于数控机床设备能量损失现象年代研究分析角度,基于有限元分析方法建构了数控机床设备的热误差补偿模型;学者Chem等人在原本已经研究获取的21项数控机床设备技术误差项目基础上,系统化创立并且归纳了包含热误差以及几何误差项目在在内的32项数控机床设备运行技术误差组成结构成分;Srivastava等学者运用HTM技术处理方法,创立并顺利形成了指向数控机床设备五轴加工中心技术结构的误差处置模型,同时也有部分日不研究人员在针对数控机床设备的运行技术问题展开系统化研究分析基础上,初步创立提出了关于“热刚度”的技术概念。
美国密歇根理工大学YidingWang教授等人,在针对数控机床设备的运行热误差纤细展开系统分析条件下,创构和提出了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离线式热误差补偿模型,以及在线式热误差补偿模型。德国学者HermleHanrld研制创立应用的数控机床设备热膨胀技术现象补偿技术模型,和AchjmidRoben研制创立应用的数控机床设备热变形补偿奇偶数系统,均接连获取德国国家级专利部门的认可和授权。
在此基础上,浙江大学陈子辰教授。于1992年召开的全国数控机床热误差控制与补偿研究学术研讨会上,明确阐释了关于“热敏感度”和“热耦合度”等全新技术研究理念。上海复旦大学的杨建国教授在CNC车削技术中心基础性设备技术条件基础上,创造性引入运用了数控机床设备的热误差技术现象的鲁棒建技术处理方法。1998年,杨建国教授和潘志宏教授还合作仓U立了针对数控机床设备车削加工技术中心模块几何误差技术现象,以及热误差技术现象的综合性数学处置技术模型。天津大学张奕群教授等人,在具体开展的数控机床设备热误差技术现象建模处置过程中引入了Kalman滤波器技术组件,促进了辨识精度技术参数表现水平的显著改善提升,上述技术研究人员以,某立运行的JCS 018A型数控机床设备加工中心系统作为对象展开了系统的技术研究过程,在切实引入运用神经网络建模技术处理基础上,确保了实际补偿技术效果获取幅度水平达到了60.00%以上。与此同时,我国还有一定数量的高等院校和企业性生产单位,也相继围绕数控机床设备生产运行过程中任务差技术问题展开了系统的研究分析,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为有效解决数控机床设备在具体生产运行过程中的热误差技术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
2.数控机床设备热误差补偿的常见建模处置思路
在现有的数控机床设备热误差技术补偿活动开展过程中,通常应用补偿技术处置方法主要集中展现在如下2个基本方面:第一,直接针对数控机床设备在生产技术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热误差位移技术参数项目展开补偿处置。第二,针对数控机床设备在具体技术运行过程中形成的温度场技术结果实施重新平衡建构处置。
源于平衡温度场技术处置方法在针对某一技术矢量方向的热误差技术现象实施补偿加热处置过程中,源于本身对导致在其他矢量技术方向之中发生附加性的热变形现象,继而显著增加了实际发生热误差技术参数量,所以在某些特定的技术情境之下,极有可能难以实现对数控机床设备运行技术空间之内各类矢量技术方向的热误差技术现象实现有效充分的技术补偿支出状态。因此,在具体运行数控机床设备开展技术工件的生存加工空手实践过程中,往往推荐采用第一种热误差处置策略完成热误差技术现象的处置过程,并且在该种技术处置策略的具体应用过程中,往往能够实现对热误差技术数据的实时动态监控,实现对数控机床设备关键技术组件点位温度参数,以及变形量参数的试动态监测,切实建构热误差技术参数水平,与温度技术参数或者是热变形技术参数项目之间的数量关系模型,之后结合数控机床设备生产技术运行过程中实时采集的动态技术数,实时预测数控机床设备在未来具体运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热误差技术数据项目,在此基础上选取和运用恰当的技处置方法完成热误差技术现象的补偿处理工作。
【关键词】 机床工业;现状;发展规律;驱动因素
中国作为全球的制造业大国,装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伴随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装备工业有了迅猛发展,作为装备制造业的核心和基础,机床行业备受重视,机床工业无论地位、产值、技术、市场等各个方面均有了飞速发展,但和国际机床行业强国德国、日本比较还有一定差距,伴随我国科学、技术进步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机床行业具有光辉的发展前景。本文主要从中国机床工业的发展规律及驱动因素上分析机床工业的发展前景。
一、国际机床行业的发展规律和现状
1、机床工业的生产状况
全球28个主要机床生产国家和地区2012年产值为932亿美元,中国约占30%,位居第一位。机床生产前8位国家和地区依次是中国、日本、德国、意大利、瑞士、美国、韩国和中国台湾。进入世界机床产值最大20家企业中,日本和德国最多,分别达6家,中国、美国和韩国排在其后,分别有2家,瑞士1家排在第6位。美、德 、日仍然是美、欧、亚三洲机床生产强国。
2、全球机床行业的消费情况
中、德、日、美、意是世界机床重点消费大国,占全球消费总量的73%。2013年中国机床消费381亿美元,涨幅近12%,占全球消费量的30%,仍然居世界第一,其中中国金属加工机床消费则占据全球市场的45%。美国、德国、日本机床消费增长已成定势,而且以中高档数控机床为消费主流。以欧元计算,各地区占比基本未变,亚洲占全球机床产值的57.7%,欧洲占比为34.7%,美洲占比为7.6%。其中2012年前十位机床消费国占全球市场80%。
3、全球机床行业的特点和分布格局
欧美机床企业集团化趋势加强,控制着机床行业高端技术。美国企业重点发展高精尖机床技术,生产飞机、宇航、汽车工业所需高精度、高效、高自动化、高性能机床。德国企业对加工工艺研究投资不遗余力,尤以重型机床、大型精密机床著称,精度及使用寿命最好。瑞士机床企业以中小精密机床技术著称于世,擅长将现代电子技术应用于机床系统。意大利机床企业擅长生产单台定制,个性化显著的机床,机床的柔性化程度高。韩国、日本、台湾擅长生产经济实用性较强的中高档机床,其中日本企业对机床寿命设计有特别的独到技术。
4、机床行业在全球进行技术转移
产业转移的重要理论依据是比较优势,由于各个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产业配套、法律法规、教育体系等各个方面的不同,同样的产品在各个国家中成本有明显差异,而发展中国家在制造业和一些低端产品具有明显优势,成为产业转移的理想目的地。发达国家将传统成熟产业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造船行业、港口机械、工程机械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技术含量较低、运输成本高、环保压力大等因素成为发达国家的主要转移领域。中国机床行业由于中国的第一消费大国地位和生产成本、人员工资、工业配套等因素成为机床产业转移的第一大国。高端制造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不但体现在技术档次高、系统复杂成套、大型重型化、高速精密等科技水平和技术参数,更体现在售后服务复杂和更新换代快。总体表现为:投入巨大、成套复杂,规模庞大、研发周期长等方面。所以国内在重型设备等方面进步明显,比如港口机械、船舶、发电设备等,而精密机械等方面突破较慢。
二、我国机床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在国家经济增长的拉动和国内市场国际化促动下,中国机床行业从2002年(入关后)起,机床消费总量呈加速增长趋势,“十五”以来,我国市场机床消费总额、进口额已连续居世界第一,数控机床更是以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成为排名第一的机床消费大国。2012年机床全行业总产值为8000亿元。预计2015年年消费额将近8500亿元左右。国内机床消费市场竞争国际化,世界机床制造基地移地中国化成为大趋势,国家建立装备制造业基地如上海、沈阳、大连、浙江等。目前我国机床行业产品覆盖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满足各个行业的基本需求,在我国经济发展中需要的装备制造业机床,我国均能自行生产,基本没有空白。
1、我国机床工业的历史发展规律
中国机床消费总量呈加速增长趋势,消费的增长导致了进口的快速增长,消费增长主要是受到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产业升级和跨国公司加大对中国投资建厂和合资生产的影响。这也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升级的路线图和升级进化过程,作为制造业核心的机床也经历了同样的发展历程,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机床行业形成了低端到高端的历史发展进程。
2、我国机床产业的技术现状及存在问题
国内机床行业面临的产品结构不合理问题突出。首先是粗加工机床占总产量的40%以上,机床产值数控化率低(32.7%),其次,数控机床低档产品所占比例高(75%),数控化水平与国际差距较大。国产数控机床高、中、低档比例为3:22:75。国产经济型数控机床基本满足了国内需求,中档数控机床具备了一定的生产能力,小批量的国产高端数控机床已投入使用。
国内机床行业存在的问题是:机床精度普遍较低,缺少刚度实验,很少采用软件补偿、温度变形补偿、高速主轴系统动平衡技术等保证定位精度,仅有少数几种产品可达欧洲标准定位精度;基础材料性能弱,很少普及高强度密烘铸铁(树脂砂技术),无重大新材料开发;机床结构开发性能差,高速机床需要强化结构刚性,减轻移动件重量,机床整体结构突破传统结构的能力差;技术差距大,国外普及的远程服务技术、交钥匙工程、高速机床硬切削、干切削及其机理研究空白,基本无切削软件包供应;关键配套件性能不足,电主轴、高速滚珠丝杠副、直线电机、高速高精度数控系统,高精度位置检测系统等普遍处于低水平状态。
3、机床行业的市场分析
(1) 普通制造业。普通机械加工业中五金、电力设备、模具加工、矿山机械、冶金设备、建材设备、石油化工设备是带动机床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
(2)汽车行业。汽车工业对机床装备的需求具有多层次、宽领域、快节奏、高质量、数量大的特点,柔性加工生产线、各种数控专用机床将是日后国内机床工业向汽车工业领域渗透的重点。中国汽车零部件配套行业的实力与主机厂的需求差距还相当大,汽车配套企业必须扩充、提高装备能力,才能谋求其未来的生存发展。
(3)航空、航天、船舶、军工行业。航空、航天、船舶、军工产业是高端机床市场需求的大户。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防现代化的升级,国家将会加大对国防装备的投入(预计由目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提高到2025年的5%)。
(4)电子信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是精密机床的主要市场。电子信息技术水平是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电子信息行业近几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年均16%速度增长。
4、数控机床是机床发展的主流
国内数控机床可供品种超过1500余种,特别是五轴(及以上)联动数控机床已经成功开发,包括最关键的万能自动镗铣头在内,只是精度、性能与国际水平还有差距。技术差距主要体现在整体加工精度、高速运行稳定性、持续无故障运行时间、后勤远程维护等与国外产品有较大差距。核心部件数控化率不高,自动化程度低。数控机床的性能主要由关键功能件所决定,数控机床价值的60%由关键功能件所决定,国内数控机床功能件产业规模小,集中度小,产品性能水平与国外差距较大。国内数控机床产品刚开始产业化、水平质量一般。高档次的系统全都是进口,中高档机床用的数控系统、滚珠丝杠、高速电主轴、刀库机械手、全功能数控刀架、数控回转工作台和高速防护装置等,很多是以进口为主。
三、机床行业发展的驱动因素
1、国家的产业政策支持
机床工业是装备制造业的基础和核心,2010年10月,国务院出台的《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也明确指出,要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其中高档数控机床成为了发展的重中之重。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重点发展四大主机(金属切削机床、金属成型机床、铸造机械、木工机床)。高端装备制造业升级换代,和工业化、重工化的历史发展机遇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机床行业快速增长。到2020年,航空航天、船舶、汽车、发电设备制造等相关行业所需要的高档数控机床的大部分供应将立足国内,未来我国机床行业发展空间十分广阔。
2、随着装备制造业和工业化、信息化的兴起,机床行业发展后劲十足,前景广阔
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技术进步,我国工业特备是装备制造业获得快速发展,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主要的机械装备生产国和消费国家,技术含量和工艺水平大大提高,产品质量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领先于意大利和英国。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崛起,必然导致基础工业机床行业的快速发展。
3、机床行业高速发展具有一定稳定性
随着高速、高效、高精度机床的技术成熟和大批量生产,欧美、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机床更新换代加速,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和世界制造业向中国的转移,未来国内产品方向重点是高度数控化、高效、精密、大型化、功能复合化。预计十二五期间,国内数控机床增长率保持在30%以上,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70%以上。中高档数控机床将成为市场消费的主流。机床行业的重点用户分布在电力工业、航空、航天工业、造船工业、铁路机车工业、国防工业、机械工业和汽车工业七大行业领域,随着中高档数控产量提高,该行业收益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同时随着机床行业体制改革和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加大,行业赢利水平必将大幅度提高。同相关行业比较,机床行业的毛利率较高,尤其高于普通机械加工行业水平。随着机床产品数控化率的提高,该行业收益水平将进一步提高,机床用户分布广泛,各个国家工业发展的差异化、各个行业发展的差异性、机床产品的差异性和技术更新的快速性,使得机床行业的发展保持较高的稳定性。中国机床不会出现明显的行业跟随周期。目前约有30%机床提供给汽车、工程机械等相关行业,20%供给军工、轮船、IT等行业,50%供给通用机械加工行业。机床用户分布广泛,各个行业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均衡性将使得中国机床行业发展保持较高的稳定性。
4、大规模的基本建设是机床工业高速发展的保证
中国大规模的港口建设,特别是集装箱港口建设推动中国的集装箱、集装箱起重机行业快速崛起,并一举奠定了全球行业的主导地位。目前国内集装箱港口吞吐量跃居全球首位。在十二五期间,中国国内投资仍然非常旺盛,主要包括: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机场、港口、场馆、住宅建设仍将是全球最活跃的区域,工程项目难度大,相应的消耗施工机械强度将保持稳定。超高压输变电项目、铁路提速、国油国运、航空航天领域国家采购等使得国内需求仍构成了全球需求中举足轻重的部分。固定资产投资和汽车、航空航天、模具等工业的发展是刺激机床行业起飞的主要因素。我国固定资产每投入100亿元,将会带动0.8―1.1亿元的机床市场消费额,轿车产量每增减1%,数控机床消费量就变动0.54%。发电设备、船舶、冶金等大型和重型工业也是机床的主要消费者。
【参考文献】
[1] 中国机床商务网[OL].2010-2013.http://.
[2] 中国统计年鉴网[OB/OL].2010-2013.
[3] 工业统计年报.2010-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