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对儿科护理的认识8篇

时间:2023-10-20 09:55:3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对儿科护理的认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儿科护理的认识

篇1

关键词 护理 人文关怀 心理支持

临床资料

在住院患儿家长中500人,其中男230人,女270人;高中以上有190人,初中文化程度220人,小学以及文盲有90人,根据不同性别以及文化程度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有效沟通。

实施的前提:转变护理人员的服务理念。引导护理人员更新服务理念,重视患儿和家长需求的满足,对其进行全方位的护理,强调个性化护理,强调对其的重视,强调个性化服务,根据患者不同的习俗、爱好提供特需服务。护理人员应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业务素质和人文科学的修养,以适应新的医学模式。儿科护理人员应该热爱护理工作,对工作认真负责,提高各种穿刺成功率,掌握语言沟通技巧,体现对患儿的疾病和痛苦都予以照顾和尊重,营造善待生命、团结向上的氛围。创造温馨、快乐、自然、舒适的病房环境。走廊及房间墙壁上悬挂卡通图画,墙壁刷成粉红色,病房里用多彩的床单,娱乐室放置益智玩具,让孩子如同在家中一般,减轻患儿恐惧感。根据病房实际情况,满足家属,如饮食、休息、洗漱等生活需要,病房内配置微波炉、洗衣机、晾衣架、陪护休息室等。

方法

入院初期:①患儿和家长初次来到陌生的环境,护士应用热情的语言,和蔼的态度给予接待,详细介绍住院环境、病房设施及使用方法,减少患儿及家长的陌生感。(鲥患儿实行专人护理。护理人员应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及精湛的护理技术救护患儿,是关爱生命的具体表现,同时取得家长及患儿的信任。③通过有效的沟通,让家长了解孩子的病情,帮助家长缓解因孩子患病带来的压力,让其对孩子状况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并对孩子的健康充满信心,争取早日康复。并对关心的收费问题给予沟通,让其“花最少的钱,享受最好的服务”。

住院期间:①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可通过恰当的语言对患儿由衷地赞赏,融洽气氛,拉近与家属的距离。②让家长意识到自己作为家长的重要性。家长的情绪很大程度上影响患儿的情绪,特别是年长儿,他们的反应往往受家长情绪波动的影响。指导家长情绪不要激动,特别是一些慢性病人,不可在孩子面前谈论病情,否则对患儿康复不利。③关心照颐孩子的同时也要关心家长。关心家长的睡眠、饮食,了解家长的心理活动。孩子是家庭的中心,孩子生病备受关注,有些家长往往深深自责,护士应给予正确的引导,给予安慰,让家长接受事实,积极配合,争取孩子早日康复。④在决定孩子的护理方案中,让家长积极参与,让家长懂得遵医行为的重要性,指导家长要摒弃传统的陋习,宣扬科学养儿、育儿,教会家长如何正确、科学地照顾、喂养、护理孩子。如:指导家长如何正确使用尿布,如何合理地添加辅食等。⑤学会倾听。专心倾听家长的陈述,与家长讨论他所担心的及所关心的问题,然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予耐心地解答,也可请大夫一起解答家长提出的问题。

出院时:①出院需用药的要向家长明确药物的应用剂量、方法、时间等。出院后需要家长亲自操作的应教会其熟练掌握,并留下科室电话,以便随时咨询。②对患儿的饮食、活动、休息等做出具体指导,不可太笼统,强调休息的重要性,告之家长休息也是某些疾病的治疗手段。③告之家长复诊的事宜,并做好随访工作。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2012年2月~2014年2月,于我院儿科选取280例患者。年龄在1~8岁,平均年龄为(4.6±2.3)岁。以数字法随机分成双人核对观察组(140例)和单人核对对照组(140例)。其中观察组年龄在1~7岁,平均年龄为(4.6±1.6)岁。对照组年龄在1~8岁,平均年龄为(4.6±2.4)岁。两组在年龄以及置管过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单人核对法:责任护士对病患进行抽血时,必须核准患者的身份,如姓名、性别、年龄、床号以及血型等,并及时贴好标签,且在置管申请单上签名交与医护人员。由医护人员对提取血液并检测血液的质量。观察组双人核对:由责任护士与医护人员双方再次核查患者基本资料,检查血液包装、血液质量、配血试验结果。明确无误后,两位在置管前签名。在置管后对患者感染人数进行统计分析。

1.3 疗效评价 显效:患者置管时未发生任何病毒或细菌感染,病情好转;有效:患者置管时有少许细菌感染,病情恢复缓慢;无效:有一些病毒或细菌,病情不见好转,甚至恶化。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个组别不同管理模式下感染防控的效果比较 观察组疗效为显效占比82.14%(115/140),总有效为99.29(139/14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0%(98/140),95.00%(133/1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2.2两个组别置管量与置管时长的对比 观察组置管量为(89.52±20.15)ml,置管时长为(39.61±16.25)min,对照组的(88.57±22.188)ml,(39.54±17.03)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3讨论

置管作为临床中一项常见治疗措施,其安全性自然也备受人们关注。传统的输血置管方式以"三查八对"为主。三查指的是对血液的质量、包效期和置管设置进行检查;八对指的是核对患者的姓名、床号、房号、血袋号、血型、交叉配血的结果及血液的剂量和种数。虽然传统的置管在一定程度上效果良好,但有时也会出现置管错误的情况。为了树立"以患者为本"的服务理念,在置管时施以双人核对管理模式,不仅增强了护士的责任心,减少了护士压力,使置管过程更加规范有效而且缓解了医患紧张关系。

篇3

关键词:中职儿科护理教学;信息化教学;实践效果

中图分类号:G712;R47-4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20-05-31文章编号:1674-120X(2020)26-0078-02

中职院校儿科护理教学,应该从学科的实践性与探究性入手。儿科护理存在着特殊性,应注重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将书本知识变为自身能力以达到最好的实践效果。在传统意义上的护理教学中,教师更为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通过大量的文字讲解以及实例分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性认识,但是忽视了儿科护理的动手实践性,而患者家属往往会对医护人员提出较高的要求,这导致很多学生在毕业之后进入相应的医疗单位,在为儿童进行护理时存在一些技术上的不足。所以儿科护士应注重人文学知识的学习,在关注患儿疾病的同时,关注患儿及家属的心理需要,促进患儿早日恢复健康。所以,中职院校应该加强信息技术的利用,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实践环境,使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不断提高护理技术水平和实践应变能力。

一、儿科护理

(一)儿科护理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的进步,对儿科护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应加大力度培训护理人员的素质,科学系统地对儿科护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儿童属于弱势群体,由于年纪较小,自身表达能力也较弱,不能有效表达疼痛程度。同时儿童的身体正处于发展完善的阶段,身体各项生理机能以及对疾病的免疫功能较差,易受到疾病的感染。如果此时护理人员对患儿护理不当,极易让患儿产生一些并发症,从而对儿童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儿科护理至关重要,护理人员要具备专业的知识以及对突况的应变能力,当儿童患有疾病时,护理人员需要进行仔细的记录,在用药时也要对药品名称以及用量进行认真的审核,确保用药安全,同时要及时关注儿童的面部表情变化、儿童的精神状态、儿童的排便情况等,从不同方面关注儿童的身体健康状况。对儿童疾病的治疗不仅需要医生的诊治,更需要有效的护理,如此便能够在减少儿童不适之感的同时,促进儿童恢复健康。所以在中职院校儿童护理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学习和工作能力的培养,加深学生对儿科护理重要性的认识,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二)儿科护理的注意事项

在进行儿科护理时,为了保证患儿的治疗效果,必须注意以下要求:第一,一般护理,护理人员要加强与儿童家长的沟通,保持房间通风,确保空气、温湿度和光照合适,避免灰尘和异味刺激;让儿童根据天气变化注意加减衣物,避免劳累,确保睡眠充足。第二,家长要关注儿童的身体健康状况以及儿童的心理情况,而护理人员需要进行专业的护理方案制订,同时需要积极主动地与儿童的诊治医师和儿童家长进行沟通与交流,用药时要注意问清楚患儿是否存在过敏史,防止其出现皮肤过敏情况,并且护理人员要注意密切观察患儿用药后的不正常反应,特别是在患儿哭闹时要观察是否与用药有关,当患儿出现不适应的状况时要及时对护理方案做出更改,积极主动地告诉儿童家长相关的护理方法。第三,进行儿科护理时,如果需要家属辅助,就可以向患儿及其监护人普及基础知识,强调护理的重要性以及对患儿疾病治疗的意义,并向其讲述注意事项,特别指明对患儿治疗不利的方式,从而提高家属及患儿的依从性和配合性。此外,儿科护理人员要更加具有同情心,安抚儿童家长,增强彼此之间的理解与信任,同时,也应该主动拉近与儿童的距离,获得儿童的信任,使其主动地配合自己的工作。

二、中职院校儿科护理信息化教学的积极作用

在儿科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需要注意的事项较多并且颇为烦琐,同时需要了解的护理知识也相对较多,但是对中职院校护理系的学生来说,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下能够掌握、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当前教学方式依旧以灌输式为主,单纯地讲解书本知识不仅降低了教学效率,还让学生在学习时感到枯燥无味,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随着当前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所以,中职教师在进行儿科护理教学时,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使用视频、音频、图片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以学生喜爱的方式进行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活跃护理课堂的教学气氛,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顺应时展的潮流,以年轻人的思维模式进行思考。在信息化教学中,利用海量的互联网教学资源,可开阔学生的视野,不断增强学生的护理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护理知识的认识。

三、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灵活运用互联网教学

在中职儿科护理教学中,教师应该灵活运用互联网技术对学生进行教学。运用互联网进行教学时可从以下几点出发:第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应该做好课前导入教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提前了解相关的学习内容,并且进行自主学习。第二,课中重点教学,提高学生的小组探究能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進行重点教学,在课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关的护理知识讨论,互相帮助,完成实践任务。第三,课后巩固教学,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教师应充分地利用微课,录制教学视频,上传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够在课下进行巩固练习。

(一)课前导入教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前,教师可以先与本节课相关的教学资料,学生需要先阅读文字资料,再观看视频内容。视频中,护理人员在进行儿科护理时,有些操作是不正确的,学生需要根据文字内容以及护理知识,指出视频中护理人员的错误操作,并且说明这个错误操作会给儿童带来什么危害,应该如何纠正。同时课前导学能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资料的查询,提高学生对儿科护理的重视程度,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关的内容。

例如,播放的视频中,一名两岁的幼儿因为肺部炎症引发支气管炎,感染引发荨麻疹,需要留院治疗一周,护理人员小刘由于刚刚进入医院,对一些相关的技巧掌握不牢,在对患儿进行用药时没有仔细对药物名称以及用量进行检查,当准备给患儿注射药物时被护士长发现并进行了阻拦,才避免了一起事故的发生。此现象出现的原因是护理人员缺乏专业的知识,从而导致在工作中忽视了对细节的检查。通过近些年儿科护理不当的案例可以看出,护理人员的工作量较大,很容易忽略一些细节,加之其自身的专业素养不足,因而在对儿童进行护理时易出现问题。让学生观看这个视频,能使其明白在对儿童进行护理时对细节进行检查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工作量较大时更须仔细核对,避免医疗事故的出现。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护理人员需要投入十分的精力,守护儿童健康成长。为此,在教学中,教师也应注重对学生进行细节培训,向其传授专业基础知识,为其日后更好地开展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课中重点教学,提高学生的小组探究能力

课中,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问题回答情况进行重点教学,让学生最大化地利用课堂时间,与周围的同学和教师进行探讨。同时教师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在课堂上与经验丰富并且常在医院工作的护理专家进行视频通话,让专家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对儿科护理的常见情况进行分析,除此之外,结合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护理难题并且指导学生进行模拟的护理实践练习。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进行有重点的指导,因为学生的理解与接受能力不尽相同,所以小组的每名学生都要完成一次儿科护理工作,通过模拟护理工作中的步骤,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且及时进行改正,小组成员之间互相纠错,可以提高小组的协作探究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对学生进行集中指导,在学生进行模拟实践时,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工作情况,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如学生对儿童病患进行护理时缺乏耐心,并且面对儿童的哭闹没有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这些是实际护理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为此,在模拟护理实践中,学生应培养自己的耐心,并且学会转移儿童注意力,缓解其紧张情绪,从而使儿童更好地配合治疗。同时,教师应该对学生加强儿童心理学教学,让学生能够通过不断学习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在进行儿科护理时能够灵活地转变护理形式,增强儿童的信任感,让儿童能够主动配合护理人员。

(三)课后巩固教学,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

课后,教师可以使用微课,构建线上线下统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在课下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巩固。教师可以录制关于儿童常见疾病护理的视频,突出学生容易忽略的细节,如没有检查药品用量以及名称、儿童的忌口食物等,让学生能够在课下根据教师的操作步骤进行学习与模仿,加强自身对儿童疾病护理的重视,这样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能够有所依凭,应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减少儿童病患的疼痛,减轻家长的担心。

篇4

一、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

对笔者所在医院在2012年10月到2014年10月的109例儿科静脉输液患者接受儿科静脉输液护理的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并对投诉的详细情况进行了分析记录。

2. 方法a

结合相关资料,并对患者家属以及护理工作人员进行随机调查,进行儿科静脉输液护理投诉的原因分析工作,并针对找出的原因进行相应防范措施的总结制定。

二、儿科静脉输液护理投诉的原因分析

1.儿科静脉输液护理工作人员的自身原因

在出现的儿科静脉输液护理投诉问题中,经过调查分析,发现引发该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儿科静脉输液护理工作人员自身,具体的来说,产生该问题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医院儿科静脉输液护理工作人员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服务态度不够良好,工作职业道德不过关的情况。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在进行对患者家属的接待过程中,很有可能会导致患者的家属产生对于儿科静脉输液护理工作人员的不信任感。与此同时,儿科静脉输液护理工作人员如果不能够具有一个良好积极的心态,也难以保证护理的效率可以满足患者的实际需要,导致投诉问题的产生;

其次,儿科静脉输液护理工作人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才能够保证护理过程的合理性。具体的来说,儿科静脉输液护理工作人员的主要技能包括有对于药液的使用量的精准控制、对于皮下穿刺技术的掌握技术。经过对本文中所采取的研究资料的研究查询,可以发现,在这些投诉问题里面,有32例投诉问题都是和儿科静脉输液护理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不过关有关的。例如,儿科静脉输液护理工作人员在进行对患者的皮下穿刺注射过程中,没能够快速准确的找打患者的血管所在部位,导致患者哭泣,引发了患者家属的不满。除此之外,在儿科静脉输液护理工作人员给患者输液的过程中,由于把握不好输液时间长短,导致一瓶液体输完了,却没有儿科静脉输液护理工作人员来进行药品的技术更换的情况,还存在着儿科静脉输液护理工作人员扎的针头不稳,导致患者出血等情况,这些问题都会导致投诉问题的产生。

2. 儿科患者及患者家属的原因

儿科静脉输液护理工作的运行过程中,由于接受治疗的患者的年纪都相对较小,与此同时,患者在年纪小的时候,都害怕针头带来的疼痛,在接受输液治疗的过程中,往往会极力的反抗儿科静脉输液护理工作人员所进行的静脉注射活动。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儿科静脉输液护理工作人员进行皮下穿刺的过程中,就很容易因为患者的抵抗出现皮下穿刺位置不对和静脉药品的渗透。与此同时,一旦出现了上述情况,患者家属因为心疼孩子,往往会一古脑的将所有的责任推卸到儿科静脉输液护理工作人员身上去。从患者家属的角度来考虑,出现这种情况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患者的家属要给予儿科静脉输液护理工作人员足够的尊重和耐心,不要因为一点小事故就责骂儿科静脉输液护理工作人员,给儿科静脉输液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带来不必要的困扰和压力。

3. 医院的儿科静脉输液护理工作环境因素

在儿科静脉输液护理工作运行的过程中,医院的环境因素也会对儿科静脉输液护理工作的质量产生一定的干扰。具体的来说,一旦孩子出现了病情,医院收治之后,患者的家属总是要寻找技术最好的儿科静脉输液护理工作人员来进行对患者的治疗。但是,一般情况下,医院技术很好的儿科静脉输液护理工作人员的数目毕竟是有限的,这就导致在患者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儿科静脉输液护理工作人员数目不足,患者等待时间过长的情况。在这样的背景下,焦急的患者家属就会将责任归结到医院身上,最终导致儿科静脉输液护理投诉问题的产生。

三、 针对儿科静脉输液护理投诉原因的具体措施

1. 提升护理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

为了有效的避免儿科静脉输液护理投诉问题的产生,首先就要端正儿科静脉输液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具体的来说,就是定期开展对儿科静脉输液护理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培训工作,并在进行培训的过程中,向儿科静脉输液护理工作人员强调具有着良好工作态度的重要意义,让儿科静脉输液护理工作人员在接待患者和患者家属的过程中,保持着热情的工作态度,有耐心的向患者家属进行问题的解答。与此同时,针对在儿科静脉输液护理工作运行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也要向患者家属进行详细的解答,用饱满的工作热情圆满的完成儿科静脉输液护理工作。

2. 提升护理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素养

为了提升儿科静脉输液护理的护理工作效率,医院要定期组织儿科静脉输液护理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儿科静脉输液护理的专业技能培训,并在进行培训的过程中,教导儿科静脉输液护理工作人员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注射方式的选择。与此同时,在进行对儿科静脉输液护理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的过程中,还要充分的注意到对于其的技能熟练度培养,提升儿科静脉输液护理工作人员的皮下穿刺准确率,保证儿科静脉输液护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3. 加强医院和患者家属的沟通

根据上文对儿科静脉输液护理工作投诉问题产生的原因的分析,其产生的根源就在于医院和患者家属之间的沟通不够。针对这样的情况,医院要对医院内部的儿科静脉输液护理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并张贴在医院的墙壁上,让患者家属明确的认识到医院的人才储备力量和环境条件。并在后续的治疗过程中,加强和患者家属的联系,提升患者家属对于医院的满意度。

篇5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生存质量关注度提高,就医过程中人们会更加关注护理的质量。这样的社会发展趋势迫使我们临床护理工作中对人文关怀的理念有了更多的关注。尤其是对儿科患者来说,体现人文关怀的临床护理尤为重要。儿科临床护理中渗透人文关怀可以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减少护患纠纷产生,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

儿科护理;人文关怀

一、儿科护理工作特点

儿科护理的特点:生活中大家经常讲一些事情是“小儿科”意思就是不足挂齿,很多人的概念中觉得儿科是一门简单的学科,对待儿科的认识比较片面。儿科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解剖生理特点:儿童生机勃勃发育迅速,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发育具有一定的规律。但是相比成人其生理和心理发育都不成熟,这就要求儿科护士在熟悉掌握各阶段小儿发育特点的基础上具有较高的任务素质。②疾病特点:儿童发育不够成熟,其对致病因素的反应和发病过程与成人相差甚大,加之儿童容易生病并且疾病病情变化快,这就要求儿科护士必须有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应变能力。③家属心理特点:如今儿科患者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患儿就医的同时陪同家属有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众多人员,陪同就医家属往往十分担心患儿病情,心里焦虑不安,心理需求高,临床护士解释没做到位经常会发生护患纠纷。这就要求儿科护士要具备良好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二、儿科护理工作中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1、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通俗地说,人文关怀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儿科临床工作中护士可以通过仪表形象、言行举止向患者传递情感信息。

2、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①家长对独生子女过分关注,护理工作中对患儿及其家属心理需求的忽略,护理过程中缺乏人文关怀是医院发生纠纷的主要原因。临床实践表明在护理工作中实施人文关怀是减少儿科护患纠纷的重要途径。②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现在临床各医院护理工作质量考评中将护理服务满意度列为重点考核项目之一。人文关怀的实施有助于减轻和消除患儿及其家属的焦虑恐惧心理,有助于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三、如何在儿科护理中实施人文关怀

1、营造人文关怀的环境

根据儿童喜好特点营造人性化环境、打造温馨充满童趣的儿科病房。在儿童病房墙面刷上温馨的蓝色,病区走廊挂上卡通健康宣教挂画,在儿童病房透视窗上可张贴彩虹、绿树、熊大、熊二、米奇等卡通图案,儿童病房病床采用卡通式的床单被套,在儿科病区设置专门的儿童游戏室。让患儿对医院环境没有陌生感,使患儿感觉到舒心从而消除对住院的恐惧心理。

2、对儿科护士进行人文关怀的教育与培训

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人文知识的培训和教育,灌输儿科护士在临床护理中做到设身处地为患儿着想,不仅要满足患儿的生理需求,还要满足患儿心理需求。

3、护患沟通中的人文关怀

①患儿家属对病情的进展比较关切,往往患儿一有变化会急切的询问护士相关情况,临床儿科护士解释沟通没做到位经常会发生护患纠纷。故儿科护士应该运用人文关怀根据患儿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教育和指导,以消除其紧张和焦虑。②儿科护士在解释沟通过程中要做到诚恳、耐心地解答患儿及其家属的问题。③儿科护士进行各项护理治疗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都要与患儿及其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解释,取得患儿及其家属的配合。④每次护理治疗结束后,采用语言上口头表扬或奖励一些实物的方式对患儿进行鼓励,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为以后的护理治疗操作打好基础。

4、出入院护理的人文关怀

①住院后,儿科护理人员应亲切、热情指导其办理入院相关事宜,办理完入院手续后热情细心地向患儿及其家属介绍住院病区环境,带患儿及其家属到病房并介绍同病房的其他患儿互相认识,消除患儿的陌生感,使其尽快熟悉适应住院环境。②出院时,儿科护理人员应对患儿及其家长进行相关疾病出院后健康指导和护理指导,并亲切地将其及家属送离医院,让患儿及其家属出院时感受到医院的温暖。临床儿科护理人员要“以人为本”在儿科护理方方面面中融入人文关怀护理,提高人文关怀理念并将该理念贯穿到整个护理实践工作中,用爱心、关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关爱每一位患儿,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提高临床患者及家属对儿科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减少医院的护理纠纷事件,提高整体护理质量,促进儿童健康,提高生命质量。

作者:周弯弯 庞苏红 单位: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刘玉馥.护理工作中融入人文关怀的思路探讨[J].护理杂志,2003,20(07):76.

[2]修雪莲,程倩人文关怀护理在儿科病房护患沟通中的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6):2044一2045

篇6

关键词:儿科护理学 护理学 儿科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078-01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体质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强,患病的可能性相对来说就会降低,儿科患者的这种情况非常明显,大多数综合医院患者逐年减少,儿科病床萎缩,在这样的形势下,儿科教学就需要革新,在传统依赖临床病例的教学模式上进行革新,要利用有限的病例,有限的教学时间,保证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出理论基础扎实、操作技能熟练、心理素质好的合格儿科护理人才。本文将从儿科护理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上做一些改革尝试。

1 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必须从临床和教学实际出发,突出病情判断、治疗原则和护理措施,强调以患者为中心,有利整体护理的思想和原则,也只有这样,才能编写或找到合适儿科护理类人才培养的教材。

2 加强师资建设

师资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前提,要加强师资建设首先是要严格教师选用,严格程序选聘自己需要的专职护理教师,同时精心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作为儿科护理学教学力量,其次就是要加强培训,可以从院内外邀请一些知名护理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也可以安排实践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给护理教师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师资水平。最后就是要严格考核。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水平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教师务必全心参与,用心学习,培训考核就是每次教师培训结束后,要组织相应的考核,检验培训的效果。

3 更新教学内容和手段

一是调整授课内容,关键是在精讲儿科护理学课程的同时,合理安排一些自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比如精讲儿科科学总论、新生儿常见疾病、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腹泻病、支气管肺炎等,可以增加小儿贫血和白血病、儿童肾炎和肾病、脑膜炎等,并且还可以开展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儿童学习困难等问题内容的讲座,以补充学时数的不足。二是强化见习,增强动手能力,必须认真制定见习计划,每组6人比较合适,同时细化见习内容,从临床护理的实际出发,安排儿科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和适应症内容进行学习,经常下病房对儿科的疾病的特点,有比较好的了解和认识,对于一些临床缺乏相关患者时,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录用和图片。还可以组织安排学生到社区的幼儿园给不同年龄儿童进行特格测量,给出初步评价,写好体检报告。三是保证临床实习时间。巩固理论知识最好的方法就是临床实践,所以做好临床实习是相当重要的,这个关键是保证临床实习时间。制定带教内容,在专职护理老师和临床护理老师共同实施带教,并制定严格的技术考核措施,保证实习的效果。

4 更新教学方法

一是授课形式多样化。为了保证教学的效果,根据教学的需要,除了大班课以外,还增加了床旁小班课、病例讨论课、自学课和讲座课,通过多样式教学,弥补大班课教学的不足,进一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大班课:大班课教学以理论课为主,把握好重点和难点,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儿科护理学的兴趣和积极参与的主动性。

小班课:小班课主要针对部分常见疾病。课前可以安排学生自学疾病的相关内容,授课时,让学生询问病人的病史及病情,教师通过示范体检,让学生充分认识该病的症状和体征,然后教师在针对疾病进行病因、发病机理、治疗原则和护理措施等讲授,便于学生对临床问题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理论知识的运用。

病例讨论课:课前1周将病史摘要发给大家,并提出初步诊断治疗原则和护理措施等,课堂现由各小组发言,对病例进行分析和判断,再由其他组成员向发言者提问,最后由老师总结,介绍诊断思路和护理措施,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学课: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护理类人才,仅仅依靠学校开设的必修课是不够,还有很多的内容需要自学,坚持“自学为主,配以辅导”原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5 改革考核办法

为达到考核的目的,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改变传统应试教育的考试模式,将课程考核分成3个部分,理论考试成绩占60%,主要对儿科护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的考查。护理操作成绩占30%,主要对常见护理仪器和设备,护理程序以及护理技能的考查。综合素质的成绩占10%,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课堂回答问题、病例讨论发言、撰写体检报告等项目,这样的考评办法,既能客观反映学生认知和技能水平,又能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马兰.试论提高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五个优化和五个统一[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4,(01):84-86.

[2]范妮娜,盖晓丹,蒋丽华.根据新版儿科护理学教材内容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07,(10):54.

篇7

1.1儿科概述儿科即是指针对儿童时期的身心发育、保健和治疗疾病的一门临床科室。由于儿童的体质相对比较弱,同时也因为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无法准确叙述,与成人科室相比,在儿科的护理中,管理的风险性相对较高,儿童的体质相对比较弱,免疫力还不够强,这使得患儿的病情存在着发病急、变化快、易反复等特点。再者,患儿疾病的可变性和病情症状的不可预见性,都给儿科的护理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1.2护理概述“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这是美国护理学会给护理学的定义。现代护理学属于研究类的学科范畴,主要是对诊断和处理患者存在的潜在健康问题的研究,其主要目标是提高护理的服务质量。

2儿科护理人员的配置现状及研究进展

2.1儿科护理人员的资源配置不够

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截至2012年,我国专业儿科护理人员有80万名,儿科医护人员的比例出现倒置现象,仅为1∶0.54,不管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儿科护理都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与国外众多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到目前为止,我国各医院普遍遵循1978年颁布的《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试行草案》的规定,医护人员之间的比例为1∶2,病床与病房护理人员之间的比例则维持在1∶0.4的比例。根据有关部门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调查显示,符合医护人员配比规定的医护配比仅占一小部分,不少医院的病床与病房护理人员的比例还不到1∶0.2。

2.2儿科护理人员资源结构的不合理配置

儿科护理人员资源配置结构是否合理由儿科护理人员的年龄、经验和职称这3个方面的结构是否合理来决定。目前儿科护理人员的配置中比较突出的就是学历专业度与职称之间的结构不合理现象,目前许多儿科护理人员的学历偏低,儿科护理专业知识不强,对儿科护理的重要性认识度不够。随着成人教育学历的增加,儿科护理人员的职称人员所占比例较低,在儿科临床中有职称的护理人员年龄偏大,无法将其职称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众多医院中对儿科护理人员的管理普遍都是简单的“平台式”管理模式,所有儿科护理人员不分年龄、经验、学历和职称,共同承担着护理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

2.2.1儿科护理人员的学历专业度结构不合理

尽管近几年来,我国有不少护理类的高职院校出现,护理教育也在不断的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形成了包括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在内的多层次护理教育系统,在这些不同层次的教育中,中专教育占大多数。经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士调查显示,我国医院儿科护理人员中,其学历为本科的护理人员仅占总人数的0.17%,大专学历的占有19.85%,剩下的均为中专学历。

2.2.2儿科护理人员年龄经验结构不合理

在儿科护理中,能够使护理工作作用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的年龄在25~40岁,这个阶段的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兼顾了护理的能力、经验和效率。尤其是在儿科护理中,中年护理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儿科护理中45岁以上的护理人员占28.35%,25岁以下的护理人员占35.65%,中间部分的仅占7.5%,与最佳护理年龄结构相反,导致缺乏骨干型的护理人员。

2.2.3儿科护理人员的职称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院中护理人员的职称多处在初级阶段,尤其是在儿科科室中,几乎没有中高级职称的护理人员,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儿科护理中高、中、初级职称比例0.1∶0.3:0.6,与国际规定的1∶3∶1的比例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2.3我国儿科护理人员配置的研究进展

随着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调查和研究发现,我国已经有不少专业人士对儿科护理人员的配置情况进行了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一是在不同的儿科病房护理工作中,根据护理工时进行儿科护理人员的配置,对护理人员的直接或间接的护理时间进行合理的增加,可以优化人员的配置。二是根据儿科护理所需要的实际护理人员进行配置,由于不同的科室和不同的病房所需要的护理人员和实际护理工作各不相同,这样就可以根据儿科的实际需要增加儿科护理人员的编制。

3改进儿科护理人员配置的策略

篇8

1、学生对儿科护理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儿科护理的对象是儿童,所以很多学生毕业后不愿做儿科护士,部分学生认为现在护患关系紧张,护理工作风险高、收入低。诸多因素使护理专业学生对儿科护理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而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学生对儿科护理操作有敷衍行为

在进行儿科护理技术操作时,因为不能像其他学科一样,由学生模仿患者相互练习,亲身体会护理操作带给患者的各种感受,只是用小儿模型进行练习,所以大部分学生练习时动作粗暴,将模型随手丢弃,缺乏爱心、同情心、责任感。

3、学生对工作岗位有畏惧心理

近年来出现了天价医药费、不交钱拒绝抢救以及医务人员收受商业贿赂、拿回扣现象,更有患者家属打护士的情况,这些严重扭曲的医患关系,给医疗行业和医务人员的形象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也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使之出现了对工作岗位的畏惧心理。

二、医院在学生见习或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中的一个极其重要而又复杂的过程,是医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过渡阶段,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的桥梁,是将医学生培养成为合格医护人员的关键环节。儿科护理学作为一门特殊的临床学科,服务对象是儿童,不论是病史采集还是护理操作都难度大、要求高、责任重。学生在医院,尤其在综合性大医院实习期间,儿科作为小科室,临床实习时间缩短,甚至有些医院根本就不安排儿科实习。另外,医患的紧张关系也使临床见习、实习更加困难,带教教师更加保守和慎重,能够提供给学生当场分析的患者也越来越少,不能满足临床见习、实习的需要。

三、解决方法

1、加大教学资源投入力度

“要想生产出一流的产品,就要有一流的生产设备”。儿科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临床学科,学校必须加大教学资源的投入,及时更换影音资料,使学生接受最新、最先进的技术,保证实验器材够用,使每位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同时,由于儿科护理学课时少,学生课堂练习时间有限,所以,可以利用课余和周末开放儿科护理实验室,并安排专业教师对学生操作进行辅导,也可让学生将某些实验用品借回宿舍(如婴儿模型、尿布、奶瓶等)练习,使课堂上学习的各项操作技术能得到及时强化,以弥补课时少的不足,使学生都能熟练掌握儿科护理操作技术。

2、丰富教师的临床经验

作为一名临床教师,必须要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把课程讲明、讲透。为此,教师应该经常到医院实践,不仅要进行护理实践,还要进行医疗实践。一方面,通过临床实践,教师熟悉了临床护理新技术,有利于教学;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收集一些典型临床病例,为课堂教学积累丰富的、生动的临床资料。同时,可以邀请临床一线护理人员来学校开展讲座,这样既能弥补临床资料的不足,又能使教师再做一次“学生”,提升自我。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育模式使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环境中。如今,科学技术在提高,教育手段在更新,多媒体教学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求知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已逐渐被广大教师所采用。例如在进行更换尿布法的教学时,笔者先放录像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演示整个操作过程,再让学生分组练习,并对学生的动作进行矫正,最后再次观看录像强化学生的记忆。通过多媒体的应用,增强了学生学习儿科护理学的兴趣。

4、对学生渗透关怀照护意识

护理专业学生绝大部分为女生,且多为独生子女,他们不懂如何去关心别人,不会主动维护别人的尊严,只会关注自我。美国护理理论家Leininger与Watson分别于1975年和1979年提出“人文关怀是护理学的本质”的观点,创立了人性照护理论,强调关怀照护是护理学科的核心和精髓,是为了改善及促进人类健康而直接去协助、支持及促进个人或团体的一种护理行为。如用模型进行“婴儿盆浴法”示教时,教师不仅要强调关爱,还要体现出关爱,操作时要动作轻柔、注意保暖,清洗过程中注意左右手的交接要牢、要稳,在指导学生认真练习的同时,一定要注意爱护模型。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将自己的人格魅力充分体现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懂得尊重、懂得爱护。

5、帮助学生克服心理压力

行医必须有德,无德不能行医。实习期间学生脱离学校教育,将会面对更为实际的社会现象和医疗过程中的不良风气,思想会出现很大波动。教师要进入实习医院,不失时机地帮助学生正确分析目前存在的医德滑坡现象,用辩证发展和实事求是的观点看待问题,正确评价社会,联合实习医院的带教教师,适时开展如“假如我是患者”、“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护士”等专题讨论,就现实问题与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索和探讨,使他们明白社会主义医德的丰富内涵,明确其职责所在,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6、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