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9 10:38:2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传统工艺的传承,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锡绣 教学 传承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A
The Tradition of Local Traditional Craft in Vocational Teaching
――The Try Teaching of Tin Embroidery
DAI Lan
(Wuxi Tourism Trade Vocational Technology School, Wuxi, Jiangsu 214045)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tin embroidery and teaching practice into schools, and explores the feasibility of the traditional craft heritage into school education, the purpose is to enable more attention to local art teacher of traditional craft heritage issues.
Key wordstin embroidery; teaching; tradition
1 无锡刺绣的演变和发展
刺绣是中国优秀的传统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刺绣是一种在织物上用各种线料织出种种不同图案的工艺。根据各种古墓出土的帛画和刺绣等实物可知,远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时代,中国就已有华美的暗花绸和多彩刺绣。在无锡,最早有记载的刺绣艺人是明代余氏,据《金匮县志》记载:“堆纱刺绣兹明尤仲骥妻余氏所制。巧夺天工,曾以充贡,邑人咸仿其法。”
在清代光绪以前,无锡刺绣还只是家庭妇女手工艺,绣件也以零星小品居多,如鞋头、椅垫、椅披、枕衣、镜袄等等,而且没有批量生产。很长一段时期,锡绣一直以折枝花卉和图案装饰为主。直到清嘉庆,道光年间江南著名刺绣工艺家丁佩曾经寄寓无锡,著有中国刺绣艺术第一部专著《绣谱》,对无锡的刺绣起着推动作用。此时锡绣以“闺阁绣”占主导地位,这种刺绣细腻典雅,属格调高雅的观赏绣。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李佩黻、李竟和妯娌在其丈夫华文川,华文汇兄弟的支持下,创立了我国最早的民间刺绣组织――锡山绣工传习会,会员达102人,绣品分等级收购出售,从此锡绣便以商品形式流通于市场,日本刺绣家金原村子亦参加学习。在当时书画家王云轩、陈旧村等人的协助下,锡绣的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创立了画、书、绣相结合,富有变格特点的新绣法。技法上也充分运用擞和针法、长针余缠等手法,并辅以劈绒,使粗犷与细腻兼备,形成了具有文化画气质,艺术欣赏价值极高的风格。无锡刺绣事业一时大兴,锡绣步入了鼎盛时期。
这时的无锡刺绣达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高峰,出现了一大批卓越的刺绣家,而其中影响和成就最大的是华D。华D于1906年在荡口鹅湖女学教授刺绣,在内容上引进了西洋绘画的写实风格,在刺绣针法上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尝试。她运用列针与锁针法,打破传统刺绣“平、匀、细、密”的针法,放针自由,线条活泼多变,丝线也是多色绞和。
无锡刺绣于1927年逐步衰落,直到解放后逐步恢复。1980年,无锡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召集所内画师、微雕艺人、刺绣艺人创造了精微绣《百寿图》,用彩色双面绣技法绣上寿星,在寿星身上又用8种不同的彩色绣107个“寿”字。这件作品标志着锡绣开始走上精微绣的历程,开创了无锡刺绣历史上的第二次辉煌。2008年无锡精微绣作为苏绣的扩展项目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 锡绣在高职教学中的尝试
2.1 前期思考
认识锡绣,其实时间不长。2005年前,无锡优秀传统工艺如:无锡惠山泥人、竹刻、锡绣等都走到了后继无人的境地,2005年开始,无锡政府开始大力扶持这些工艺,为仅留的几位工艺大师提供各方面的帮助,目的是为这些工艺不至于失传。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出资,锡绣传人吴鸣文老师在徐福成故居成立锡绣工作室,开始带传人(5人),同时为普及锡绣工艺,在无锡河埒口文昌轩免费教授锡绣工艺。锡绣终于撩开神秘的面纱,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喜欢锡绣的人们。
2006年,学校开始筹建艺术教室,开始特色教学的课程改革,锡绣就很自然的进入我思考的范围。在薛福成故居看到绷架上五彩的丝线,陈列的精美的作品,作为一名艺术教师,笔者有责任和义务来关注无锡本土文化的传承,同时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了解这种古老的手工艺,有机会尝试学习它并爱上它,并将 “锡绣”工艺带进校园。
首先是教学形式。锡绣是一个优秀的地方传统工艺,但从工艺特点来看,更加适合女孩子,再加上学习周期比较长,所以不能在常规教学中展开,需要创建一种课程环境,能够周期比较长,让喜欢这种工艺的学生进行学习,那么兴趣小组或者第二课堂的形式就再合适不过了。
其次是师资。没有好的老师,教学是没有办法进行的。在校的或外校的,很难寻找到教师能胜任传统工艺的教学,最适合的就是聘请工艺大师参与到教学中。工艺大师做技术上的指导,在校老师做辅助的指导和教学管理,两者相结合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第三是场所。有一个专门的教室是比不可少的,任何传统工艺都需要特定的工具和材料,所以一个专门的教室可以确保硬件设施的到位,使得教学能顺利进行,同时也能给学生一个很好的专业活动氛围,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归属感和安定感,建立良好的心理环境。
2.2 初期尝试
基于以上三点的考虑,经过一年左右的筹备,学校在2008年建立刺绣工作室,锡绣传人――吴鸣文老师成为学校的外聘老师,到学校教授兴趣班同学学习锡绣工艺。
刺绣教学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开始招学生,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更多的是好奇,由于工艺技法需要手把手的教,所以最终留下十几名学生。从比较简单的排针练习开始,花型以兰花为主。为了能更好的胜任工作,作为负责老师,除了帮助吴老师进行教学管理以及一些辅助工作,笔者与学生一起开始学习锡绣。对锡绣了解越深,就越能体会到其中的精湛之处,越能体会到传统工艺的艺术魅力,那么先人创下、几代人的心血积淀起来的如此精美的艺术,真的要在我们这一代结束吗?
带着这种想法,学校兴趣小组同学采用滚动式培养方式。由于锡绣学习周期比较长,又需要相当长时间的练习,所以小组成员基本上是五年制一年级的住宿生,他们比走读的同学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一年以后没有恒心再坚持下去的同学会自然淘汰,由新生代替。在平时的学习中,老成员带新成员,相互交流,有疑问就请教师傅,进步相当快。这样,当学生走出校门时,锡绣已学四年,一般的花鸟双面绣已经能独立完成。
为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2017年3月,文化部等部门了《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鼓励拥有较强设计能力的企业、高校和相关单位到传统工艺项目集中地设立工作站”。为此,国内一些高校开始探索振兴传统工艺的新思路、新途径,与当地政府合作,在传统工艺原生地共建工作站。
依托工作站,高校可从数字化传承保护、文化研究、创新研发、社会培训、展示展销与传播推广、师生写生实训与文化调研等方面着手,推进传统工艺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助推区域经济文化发展。
一、数字化传承保护
高校发挥专业与师资优势,组建专门的传统工艺保护研究团队,进行田野调查,挖掘整理传统工艺的工序流程、技艺要诀、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等,编撰图文专著等,并通过动态网站、交互动画、电子书、视频、数字化图片等形式建立相关传统工艺的数字化台账,全面记录和保存当地的原真文化,为艺人立传,为民族存艺,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
二、文化研究
工作站定期举办“传统工艺传承与创新研讨会”,搭建文化艺术交流与学术研讨的平台,邀请工艺美术大师、设计师、艺术家、企业家、名校名师等参与研讨,献计献策,为传统工艺的传承发展提供新的科学依据、新的市场导向、新的艺术思潮、新的创作方向。
高校组织教师申报校级、省级和国家级课题、项目,深入开展传统工艺专题研究,为传统工艺的“静态保护,活态传承”、传承人培养、创新产品开发、区域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等一系列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撑。
三、创新研发
高校发挥专业和人才优势,将工作站所在地政府统筹布局文化创意产业急需解决的难题、区域工艺美术行业发展瓶颈、传统工艺的传承发展等设为主攻方向,将传统工艺的传承创新融入教师创作设计和学生课程学习中,在继承传统工艺精髓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设计语言和时尚审美元素,成系列开发具有民族特色、时尚气息、较高艺术品位和较高附加值的创新设计作品。例如,针对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的侗族传统工艺,可研发侗锦高端定制服饰、侗锦家纺产品,具有侗族文化元素的家居装饰品、家具产品、民俗纪念品等旅游产品,具有通道风味的包装设计、印刷品设计、网站设计等平面设计作品,融入侗族元素的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等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等。
创新设计成果在工作站进行少量的生产孵化,主要与当地传统工艺大师等艺人及相关企业、作坊等合作,由当地生产制作,实现创新创意设计成果的商品转化,并逐步形成品牌效益。
这种生产性保护模式,既达到传统工艺活态传承、可持续发展的保护目标,又引领当地文化创意产业品牌建设步入新领地,并助推区域文化旅游发展,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四、社会培训
工作站每年聘请传统工艺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知名设计师、知名艺术家、学校骨干教师等担任培训师,举办四类培训,提高民间艺人的传承能力和当地人群的就业能力,为传统工艺的传承发展提供社会土壤和人才支撑。
一是民间艺人培训。开阔民间艺人传承视野,着力培训艺术素养、审美能力、设计理念、融合创新能力等,打造技艺兼工的民间艺人群体,提高传承群体的传承能力和传承质量。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为当地剩余劳动力举办传统工艺培训班,按传统工艺的工序流程实施教学,使受训者掌握当地传统技艺,提升就业能力。三是社会爱好者培训。通过专家宣讲和现场体验等方式,使受训者领略传统工艺文化的魅力,促进工艺文化的宣传推广。四是艺术设计工作者、学生培训。着重培养受训者基本掌握传统技艺、获得提取传统工艺文化元素和艺术元素进行设计创作的方法、技巧等,使受训者提升艺术创作水平,服务传统工艺的创新发展。
五、展示展销与宣传推广
高校研发的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具有较高艺术品位的创新设计作品,通过工作站、展会和网络等进行展示展销,将产品变为商品,带动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同时,通过展会、网络等多种渠道传播、推广优秀工艺文化,对内,使当地民众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保o和传承;对外,提升传统工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民族文化在当今时代的传承和弘扬。
一是工作站展示展销。工作站设有大型的展示展销厅,展示展销高校师生创作的系列创新作品。同时,引入当地企业、大师、传承人的创新产品,提供代展、代销服务。二是展会展示展销与宣传推广。高校通过毕业设计展示开放周、工艺美术品博览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文博会等展会活动,在学校、长沙、深圳、北京等地展示展销师生、大师、传承人的创新作品,宣传推广优秀传统工艺文化。三是网络展示展销与宣传推广。第一,利用师生已有的网店展示展销和宣传推广,第二,专门研发侗族传统工艺创新产品销售APP和微信公众号,对工作站所在地的民族文化、工艺产品和文化旅游等进行包装、策划、推广,开展产品在线销售,提升产品销量。四是利用电视、期刊、杂志等进行传播推广。
六、师生写生实训与文化调研
工作站为学生进行校外写生、开展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课程实训与创作、师生进行传统工艺文化调研等提供驻地,服务高校人才培养和教研科研工作。同时,它也将为全国其他院校教师、各地艺术工作者开展传统工艺文化调研提供支持,打造艺术设计和工艺美术创作、教研科研的交流中心。
综上所述,高校依托校地共建的原生地工作站,深入推进当地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高校将更好地履行“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传承传播文化”等院校职能,促进学校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切实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同时,将帮助当地传统工艺企业和从业者解决工艺难题,提高产品品质,培育品牌,拓展市场,助推民族优秀文化发扬光大,促进区域经济文化发展。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振兴;文化软实力
作为刻上深厚文化基因的传统手工艺,折射出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风土人情和生活百态。目前,面临不少保护与振兴的困境,本文试论述之。
一、传统手工艺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困境
(一)融资难
目前,在传统生存的这些手工艺一般都是小作坊,由于资金的匮乏很难在市场上有一个稳定的发展方向。基本上是自家攒下的钱,来维持手工艺的生产,融资相当困难。一方面是由于我国民间手工艺的生产基本上集中在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决定了生产者的融资条件;另一方面,从政策上,传统手工艺的资金辅助体系不完备,缺乏相应的政策及专项资金的支持。
(二)销路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虽然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产品技术的革新,但是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发展却相对落后,民间工艺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这种现状直接造成了我国民间工艺很难找到常规的销售渠道。有的只能在较小的范围内进行直接销售,有的只能通过关系进行介绍。
(三)缺乏继承人
在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同时,大量的农民工涌向城市,因此造成了从事民间手工艺人越来越少,对民间手工艺发展感兴趣的人也少之又少。传统手工艺的人才供给危险日益加剧。
(四)缺乏有效的法律保护和存在制度性困境
由于传统手工艺本身的特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缺乏有效的法律细则,并且存在支付不完善,体制不健全等多种困境,直接制约了传统手工艺的振兴,同时,科技和知识产权等现代制度没有在传统手工艺上得到很好的实施,更加剧了其边缘化的趋势。
二、保护、传承及振兴传统手工艺之对策分析
鉴于以上原因的分析,笔者认为,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并振兴必须多管齐下,树立战略思维,采取综合措施,多方联动,方能让古老的手工艺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一)树立保护传统手工艺的思想意识,开拓融资渠道在我国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的同时,我们要从思想上正确认识民间手工艺对推动区域化经济发展,提高农村生活水平,解决农村人口就业问题的重要意义。更新观念,使人民增强对民间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认识民间文化的价值,提高民间手工艺文化的保护意识,增强人们传承和发展民间手工艺文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转变思想,带动传统手工艺的发展,保护其特色文化;开拓融资渠道,扩大传统手工艺的生产规模,实现产业化的发展。对于树立保护传统手工艺的思想意识,就要加大宣传力度,使人们感受到民间文化的需要发展、需要继承、需要科学;对于开拓融资渠道,就要向传统手工艺的生产者提供优惠的贷款政策,建立面向传统手工艺服务的金融服务渠道。
(二)培养传统手工艺的继承人才
如何走出传统手工艺逐渐失传的困境,必须加大投人力度和努力培养继承人等方面狠下功夫。首先,当地应成立专门传统手工艺的培训组织,向年青人提供手工艺的技术培训。其次,可以在技能学校中设置民间手工艺的专业课程,提高现代人对传统手工艺的认知度及学习意识。
(三)建立现代化的营销体系
影响传统手工艺产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其现代化的营销体系的建立。现代化的经营理念,告诉我们,传统手工艺的长久发展需要勾勒富有效率的现代化营销体系。首先,实施品牌经营。日益进展的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趋势,使得品牌作为企业经营活动中一般不可阻挡的力量渗透到世界经济的各个角落。而目前,我国传统手工艺真正实施品牌管理经营的较少,传统手工艺的特色文化没有得到象征。因此,实施品牌战略要进行传统手工艺的品牌定位,将其推向市场,对其特点、品质、文化等给予明确的界定。其次,建立合理的营销渠道。我国传统手工艺的销售方式滞后、渠道较少,与现代化的营销渠道有着很大的差距。要想让我国传统手工艺走出民间、走向城市、走向世界、就要建立合理化的营销渠道。
(四)从政策上扶持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产业化
首先,加强对传统手工艺的非物质文化的立法保护,为传统手工艺的发展能够提供长期有效的保护措施。其次,要以政府为主导,从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上对民间手工艺的传承与产业化给予支持和投入,提升传统工艺在的认知度,加快国际工艺产业化发展,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交流平台和机制,使各国人民之间经常能相互了解和观摩不同制度、不同文明国家的民族文化民间工艺。
(五)加强立法工作,使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传承和振兴走上法制化道路。法律是最具权威性的制度,是保护传统手工艺最重要的一道红线,只有将保护上升到立法的高度,给予能工巧匠者一定的生活保障,让那些优秀的传统工艺后继有人,才能真正有效地保护我们的民族传统手工艺。
(六)持续不断进行创新,为传统手工艺的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民族传统手工艺需求量的减少和市场的缩小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其自身缺乏创新能力,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推陈出新”。适者生存是永不变的规律。创新并不是让民族传统手工艺面目全非,而是在保持其面貌特征和原有内涵的基础上加入一些新的元素,作出一些创新的尝试,使其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只有不断地把蕴藏在民族传统手工艺里的文化资源挖掘出来,创新发展,开发具有时代特色的产品,打造民族工艺品牌,才能使民族传统手工艺得到更好的发展与保护。
结语:
文化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有其自身所处的不同社会语境。当代文化的生成并不意味着要全面排斥否定传统文化的存在,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手工艺,根植于传统文化,但是也要逐步适应社会与时代的新变化。如果我们能够从不同学科,更多角度来关注传统手工艺在当代的发展,相信传统工艺文化理论将会逐渐充实,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发展之路也将愈走愈畅。(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关于传统手工艺保护与传承的思考.高月红,《甘肃科技纵横》[J]2007第5期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1-2641(2017)02-0007-05
收稿日期:2017-03-11
修回日期:2017-04-11
岭南传统工艺是岭南风景园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岭南园林特色的重要体现要素。岭南传统工艺主要涉及“匠”“作”两个层面:一是“匠”,即工匠;二是“作”,即营造实践,包括技术特征及工艺成果,它的实施与传承过程是一个物、人、技术要素与产业背景要素综合、动态的发展过程。
岭南传统工艺匠作体系一直存在于民间,保持着独特的匠师培养与技艺传承体系,这是一个隐身于文献与教育体制之外的大千世界。千百年来,它世世代代身手相传却不事张扬。它无名恪守着“守职循业,不敢损益”的传世精神,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信念与追求隐于山石亭楼之中、于精密绚美之中,让东方人居生活始终充满着诗情画意。但现代技术产业化发展与设计专业的细分,使得目前研究学界、设计从业人员与民间工匠体系各自独立,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与合作方式。@种情况使得传统工艺匠作传承大多仍旧依靠民间传统方式,从技术或匠师培养层面入手,无法借力于现代教育与研究的优势,并不能解决工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传统工艺匠作体系培养出来的人才由于本身不具备理论总结能力,很难系统地完成传统工艺匠作技术总结与传承的重任。而产业化的发展需求,也使得传统工艺的生产组织形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如何让传统工艺可持续发展是传承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另一方面,与园林保护传承关系密切的风景园林专业设计从业及研究人员,由于缺乏对地方传统工艺匠作体系的了解,往往使得实际的现代园林景观设计项目缺乏地域文化特色,无法真正深入地反映岭南传统匠作工艺应该传承的文化精神,从而无法让研究成果与设计实践助力于传统工艺的发展,并在理论与机制层面提出有效的保护传承策略。
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风景园林专业,一直致力于为岭南地区风景园林行业输送高水平设计应用与研究人才。2016年,当“工匠精神”重新成为各行各业热点议题之时,作为岭南地区高校风景园林专业的老师,积极思考应该如何理解与认识“工匠”精神,如何能在教学实践中让现代在校大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而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之中,老师们越来越意识到高校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目前对满足岭南地域文化特色需求的人才培养支持力度仍显不足,目前教学体系设置多偏重基础理论学习而轻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在教学内容与形式上,多重西方学科体系训练而轻东方园林文化传统的教育熏陶,特别是对与中国传统造园相关的传统工艺体系的了解更为缺失。而中国传统园林文化基本素养的缺失,使得高校风景园林专业培养的学生在工作实践中无法理解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精髓,无法将传统造园思想融入现代设计之中,而要从专业性角度更好地保护传承中国传统园林文化遗产更是无从谈起。
带着这样的思考与使命,大家针对当前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缺乏根据岭南地域性特征制定的特色教学方向,以“岭南民艺平台”作为起点,将岭南传统工艺匠作体系引入教学体系之中,正式开启了岭南传统工艺保护与传承的探索之路。
华南农业大学岭南民艺平台,立足于保护与传承岭南地区传统工艺,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促进与推动岭南传统工艺的再发现、再研究、再思考与再创作,为岭南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不断深入挖掘、研究和应用而努力。 岭南民艺平台以岭南传统工艺匠作体系应用于高校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之中为主要内容,以体验式教学方式,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岭南传统工艺的营造现场,让岭南传统工匠进入到高校专业体制教育之中,从而搭建岭南传统工艺匠作体系与高校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之间的桥梁,打破体制教育与民间匠作教育体系的壁垒,探索岭南传统匠作体系高水平学术型传承人才的培养机制,从而让现代风景园林教育体系在岭南园林文化传承与岭南工艺体系保育中发挥实际作用。
岭南民艺平台自2015年年底开始筹备,在学校教改建设项目的支持下,于2016年年初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150 m2的多功能教学研究展示空间及其硬件环境的建设。自2016年4月开始,岭南民艺平台以“口述工艺工作坊”正式开启以岭南传统工艺匠作为内容的保护传承研究之路。四位老师、二十多人的学生团队,开始实地走访广府、潮汕地区的岭南风景园林传统工艺匠师,聆听他们的故事,以口述史的方式为岭南地区传统工艺留下珍贵的档案记录。先期以广府木雕、砖雕、石湾陶、潮州木雕、嵌瓷、岭南叠山等六项岭南特色传统工艺为教学内容,师生进入工艺匠师的工坊、企业、工作室之中,实地记录与体验学习岭南传统工艺流程,实地采访工艺匠师,记录工艺匠师的个人从艺历程、对工艺的理解与观念,并形成影像记录档案(图1~13)。
2016年8月,华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承接广东省高校大学生暑期学校项目,以“岭南民艺平台”为依托举办了首届“岭南传统营造工艺学习营”。学习营广泛招募全国在校大学生,有来自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海洋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华南农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跨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园林、园艺、视觉传达、汉语言文学、家具设计等多个专业的20多名学生,其中近1/3为硕士研究生。学习营邀请广东省园林古建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专家学者、岭南地区传统工艺传承匠师来到岭南民艺平台,进行传统工艺教学与交流分享,由传统工艺匠师现场指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思考传统工艺的现代转化。
通过“口述工艺”工作坊、第一期工作营与“岭南民艺平台”公众微信平台的宣传,“岭南民艺平台”前期研究获得较为广泛的社会关注效应。“口述工艺工作坊”一期成果自2016年8月开始在校内展览,同时受到2016年中国民间工艺博览会及2017年第九届广州国际园林景观与美好人居博览会邀请(图14~15),走出校门,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展览。
岭南民艺平台还积极与传统工艺匠师合作研发文创设计品,并培养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的动手设计能力。先期以“岭南民艺平台”的文创礼品作为研发内容,与石湾陶工艺名匠老师共同研发设计首款纪念杯,全部采用石湾陶传统烧制方法,探索传统工艺新的表达形式(图16~18)。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亲身经历许多普通匠师在兢兢业业地坚守本业,在日常琐屑中真正无名地恪守传统祖训。我们听到许多朋友由衷地感慨:“岭南地区太需要这样的工作与记录”,深感责任与使命。而岭南风景园林传统工艺的保护传承之路才刚刚开始,要将这种研究、记录与传播成为未来五年、十年乃至更为长久的坚持。凡欲作传世之作者,必先守可传世之心。“工匠精神”非大话空谈,要的是今人面向传统与经典的敬畏之心,爱护之心,恪守本职之心,是经受望尽天涯路的孤独而坚守底限之心。只有对岭南传统工艺匠作传统的挖掘与传承,我们才能真正保护和传承岭南风景园林文化遗产。
关键词:传统工艺美术;继承;创新;展望
所谓传统工艺美术,主要是在手工业时代形成、以用与美的结合为特征的造物部类与设计,尤其是指那些手工技艺性强、并具有一定艺术性的传统型产品,如一般人所熟知的风筝,陶瓷,牙雕,木雕,剪纸等等。传统工艺美术品所具有的绚烂多彩的外在形式和深远厚重的文化内涵,彰显和改变着人们的审美意识,在弘扬名族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从陶瓷、丝绸到今天涵盖整个生产生活领域的传统工艺美术,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也长期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科技主导的现代社会中,作为传统手工业生产的工艺美术正受到越来越强烈的冲击出现了病态发展趋势。
一、传统工艺美术的现状
以科技为主要生产力的现代社会,传统工艺美术遭遇了严峻的挑战、从发展现状来看,出现了人才结构不合理,技艺失传,工艺美术文化遗产保护不利等诸多问题。
1、技艺人才结构不合理,传统工艺美术技艺失传或者消失
传统工艺美术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物质文化也是非物质文化,工艺作品为物质的,而传统工艺技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在如今商品经济迅猛发展的现代化社会,大多数人年轻人急功近利,心态浮躁,认为传统工艺美术行业辛苦又不赚钱,不愿从事工艺美术行业,导致年轻人在此行业发展人数所占比例很小。并且,极少数人员学成之后,急于获利而去从事低档产品的生产和加工或从事手艺工作,低层次的重复性工作,使得技艺无法得到深入提高。进而导致从事此行业人员老龄化,后继无人,以至于很多传统工艺美术技艺失传或者消失。
2、传统工艺美术各行业发展失衡,需求量差异大
传统工艺美术门类众多,形式,风格多样,有着辉煌的昨天,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带来的技术科学革命和人的思想观念及审美观念的变化,目前,各行业发展现状极不平衡。大多数行业均处于不景气的萎靡状态,不少工艺门类甚至濒临灭绝,例如广东工艺—象牙雕,潍坊的核雕,凤凰扎纸,还有“蜚声中外的京城工美‘名旦’如玉雕、景泰蓝和雕漆技艺都濒临失传。各行业发展失衡,需求差异大,令人担忧。
3、传统工艺美术作品生产流程机械、商业化,质量急剧下降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对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忽视传统工艺美术的文化内涵,手工技艺与机器生产的矛盾加剧。不少地方为了追求眼前利益,将地方的著名的传统工艺品的生产机械化,甚至粗制滥造。两元钱的景泰蓝手镯、五元钱的玉器挂件,一些粗制廉价工艺品将不能再冠以“北京传统工艺美术品”的名号。这种所谓的工艺品,丧失了技艺精湛的特点,质量低劣,完全商品化,甚至丧失了其艺术观赏价值,失去了“神韵”,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二、传统工艺美术需要大胆创新,顺应时展
任何文化艺术形式的产生和发展都与当时所处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结合实际国情,我们要思考如何让传统工艺美术面对现代社会的挑战,顺应时代的发展,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很显然,在商品经济大爆炸,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传统工艺文化要想获得一席之地,必须大胆改革和创新,真正融入到现代社会和现代生活中。
1、多方位,多角度的现代创新观念认识传统工艺美术
传统工艺至少存在以下三方面的特点:第一,历史悠久;第二,采用天然材料;第三,手工操作,不借助现代科技工艺。而面对日益发展的个国内国外两个消费市场的现状,需要对工艺美术概念和性质进行合理的阐述和定位,关键是针对工艺美术行业的特性,我们要结合当前国内国际形势,对传统的工艺美术有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认识。用创新型,改革型的现代审美观看待工艺美术的市场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在思想认识上,将其三种主体价值完美结合,最终适应现代生活需求。
2、传统工艺美术产业与创新产业嫁接
传统工艺美术在历史上曾创造过辉煌和灿烂,在新的发展时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工艺文化?笔者提出传统工艺美术与创新产业相结合的方式,结合现有的技术和行业优势,对工艺人员进行一定的培训和教育,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相结合,从而改造和提升传统工艺美术产业,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既是对传统工艺的继承也是,对传统工艺美术产业的创造再提高。
3、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旅游的结合
传统工艺美术品的最大特点是手工制作,固然有其一定的审美价值,但目前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旅游市场的发展需求,面向广大民众的现代旅游市场对一般的旅游商品提出“量产”需求,手工单件生产方式不利于扩大生产,已经不能满足市场供应。工艺品制作的技术改造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工艺美术企业在技术改造投入中应当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为切入点,加快提升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的技术含量,引入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先进手段,实现产品设计的二次创新,引进国外旅游纪念品设计的新理念,达到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旅游业的完美结合,推动我国旅游业和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砚祖,《物质与非物质: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文艺研究》,2006,(12),106
[2]朱春桃,《传统工艺美术需要继承和创新》,《文史漫谈》,2009,(5),49
[3]张健,《传统工艺美术行业的更新与改造》,《传统工艺美术现代性转换的几点思考》,20080428,5
关键词:工艺美术;木雕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中国工艺美术的现状
传统工艺美术作为传统艺术的一部分,它是生活的艺术。它作为一个传统技艺,蕴含着不可估量的巨大价值,由于传统工艺进入新的时期,其保护和发展遇到经济发展、文化同质化、工业技术发展等问题。如何能让传统的艺术形式得以流传进而发扬光大,亟待在产业的体制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传统工艺维持着以手工生产为特点的产业群,传统工艺美术以纯手工业的形式传承,和现代工业生产的对比有着不可比拟的精湛技艺。例如大众熟知的陶瓷、玉雕、牙雕、景泰蓝、皮影、刺绣、剪纸等众多品类。可从工艺、材料区分,每个时期的区分方法都各不相同,这也折射出某些保护和发展的成果。改革开放以来的政策保护使其维持着一个庞大的国内市场。企业方面的机制改革解放了更多的具有高超技艺的劳动力,这种民间艺术人才的流动,加速了技术的交流和发展。新的流动聚集产生新的沉淀,旧的传统工艺和艺术特色以及表现手法融会贯通。这种情况并不仅仅局限于国内,这使得工艺美术的艺术水平有了巨大飞跃。国内外市场的繁荣形成较良性的循环,虽有过停滞和低迷,但这只是一时的,并不影响一些优秀作品的价值。通过传统艺术的再生和现代性元素的紧密结合,探寻其新的生存与发展之路,以激发其新的生机,现代生活体验和交互方式深刻影响我们的认知,引导我们有了新的需求。
二、木雕发展概况
木雕在中国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七千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发展到现在经历了不断改革和创新。传统雕刻应用在家具等装饰上,现今对于木刻这一传统技艺又有了新的需求。工艺木雕具有实用性以及装饰性两大特点,可以在传统的基础上再做出创新,发扬木刻工艺品的实用性以及装饰性,要对于不同的材质发展不同的方向。以筷子为代表,木材完全可以应用到餐具当中去,应用一些精美的雕刻除了实用性更有了装饰性,而且木制餐具有环保、不易摔碎等优点。对于一些经济价值较高的木材可以在装饰性上加强,木质首饰不再仅仅局限在一个串珠上,更多的首饰设计师现在将木材作为主要元素来进行创作,更环保更自然的元素受到更多设计师的青睐。搭配钻石等宝石更显木材的纹理自然美,木质首饰设计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追捧。现在随着工艺技术的不断进步,木雕的技术也在不断进步。机械操作具有精准度高、速度快、节省人力等优点。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木雕工艺品市场不仅仅局限在国内市场,欧美等西方国家现在也很热衷于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木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也很受国际市场的认可。有了技术上的支持,有了更广阔的市场,加上木雕自身的不断发展创新,发展前景如火如荼。
三、保护与传承
陕西户县李氏木刻工艺是优秀的木雕技艺,起源于1877年,至今已经传承了四代人,其风格极其鲜明。作品肌理细致、线条流畅自然、图案变化多样。早在2009年专家就已认证,“户县李氏木刻工艺”(以刘鹏鹂为技艺传承人)成了西安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刘鹏鹂是该工艺唯一的传承人,一心想把此项技艺传承下去的她,却找不到传承人。我国木雕工艺的重要产地福建莆田,发展至今已有千家民营、个体的企业在从事木雕工艺生产,专业技艺人员达10万人,20多家企业达500万元以上规模,10余家企业达1000万元以上规模。这两个例子体现了当前我国工艺美术发展的价值和矛盾。工艺美术是一个整合体,它在古代的生活中被创造出来到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国家历史文化的象征,以其特有姿态伫立于现代设计为主体的科技文明之中,成为我们优秀民族文化的载体;以其独特不可取代的优势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价值有四个方面:产业价值、就业价值、市场价值、文化价值。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成立之初就有着这两种意识,作为手工业,专业要和实际相结合,运用到国家经济发展中,创造更多的利润;作为文化艺术产业,应该面向现代化生产、面向大众,服务于人民,提高生活质量和艺术素养。我们有必要将工艺美术既看作经济产业,又看作文化产业,同时还可以将其作为文化艺术事业来认识、理解、研究和扶持。如在商品生产上以经济性为主体,但在传统技艺的传承方面又要从文化事业的角度加以支持,这包括实行对部分工艺产品实行保护和保护性的税收政策等等。从文化角度看,工艺美术具有文化遗产的属性,工艺方法与艺术方法在艺术形式的创造上是同一的。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传统的手工艺技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五项内容中突出的一项,也是传统工艺美术保护与发展的关键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其重点不是保护具体而详细的某工艺品,而是使可能失传和消亡的工艺技术得到保护,或者说,通过工艺品而确认和最终保存其制作的技艺。而户县李氏木刻工艺却难寻传承人,这说明在近几十年经济飞速发展,技术更新和传统工艺矛盾的问题上突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如何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实现传统文化振兴,如何在社会结构与文化变迁的格局中寻找突破,是当下解决民族文化发展问题的关键所在。手工业技艺会被大机械生产所替代,如果不对传统技艺和工艺进行保护,任由当代工业发展机械化生产所替代,那么不得不担心传统手工技艺的消失。所以,不仅传统技艺保护难度大大增强,传承保护的迫切性和艰巨性也加大了。如何让木雕传统技艺后继有人,问题不是当代艺人不如古人,而在于当代的传承人是否真正具有古代工匠艺人不追求名利对艺术境界的追求的心境。
四、探寻发展
早在1997年5月《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的颁布,就在法律和法规的层面对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上进行了确定,条例明确指出:“国家对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和技艺实行保护、发展、提高的方针。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工作的领导,采取有效措施,扶持和促进本地区传统工艺美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在2005年3月又进一步,关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目标,即“通过全社会的努力,逐渐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有效保护我国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得最大限度地传承和发扬”。国家要求,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使全社会将焦点聚集到传统工艺美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如何处理技术更新与传统技艺传承的关系则成为工艺美术行业本身之关键。2007年文化创意产业包含了工艺美术,并且从2005年开始工艺美术大师的评审都得到恢复,而且按照正常的机制进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工艺美术需要保护的品类方面,国家都给予了资金、土地、政策的得力保护。从1997年的国务院颁布保护条例到今天已有十几年时间,全国制定了相应的办法和条例的仅有不到四分之一的省市,如此现状对工艺美术的发展极为不利。对工艺美术技艺的保护,要从重视工艺美术大师和相关技术人才的保护做起。像陕西户县李氏木刻工艺这样优秀的木刻技艺,国家和各级政府应该多方面支持与保护。政府支持这些技艺保持者尽可能多地招收徒弟,对重要无形文化财产采用各种方式进行调查记录,并进行展示、传播。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技艺精湛。现在很多传承传统技艺的大师和技艺人员,年岁已高,作为传统工艺直接传承者,是活文物。如何发展和保护此类传承人以及其精湛的技艺,是当下十分重要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唐克美.中国工艺美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文字实录,首届中国工艺美术收藏年会,2013.
[2]韩澄,武定宇.现代生活中的民族艺术再生与创新[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3.
关键词:传统 工艺美术 传承发展
前言
在现代社会,随着不断加快的经济全球化步伐,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融合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为让传统工艺美术焕发出年轻的活力,我们应该从宏观的高度,以更为全面和深远的目光看待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与发展的问题。
一、推动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与发展的基本思路
1.优化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与发展的政策环境。就工艺美术的发展现状来看,因为目前的法律环境不健全,有不少人知识产权意识淡漠,在高额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工艺美术模仿成风,更严重的是侵犯了他人的知识产权。这种情形严重伤害了工艺美术创作人员的积极性,即使是有一些新的设计理念和作品也没有把它及时投放市场,只能搁置起来,在参加展览时也只有选定作品的部分。长此以往,传统工艺美术谈何传承与发展?所以,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增强是工艺美术行业发展的基石。
2.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贴近市场和生活。艺术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同样,当人们在传承和发展工艺美术时,也要从生活中获得灵感,创作出服务人们生活的作品。特别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还需要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不断贴近市场和生活,把握住工艺美术发展的脉搏。我国传统工艺美术产品的市场十分广阔,并且具有消费层次多样、产品用途广泛的特点。对工艺美术产品的研发和创新,必须以前瞻性战略准确找好市场定位,究竟是主攻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产品消费对象是中老年人还是中青年、价格定位是低端市场还是高端市场等等不一而足。
3.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创新之路。工艺美术是一门造型艺术,创新必须遵循艺术的发展规律,其中要重视材料和技术创新。新材料的创造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是工艺美术创新的一个主要方面。尤其是一些现代风格、批量生产的传统工艺品,更要不断地运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进行新品种、新花色的开发。例如浙江黄岩工艺美术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实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相融合、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渗透、手工工艺与机器制作相互补、来样加工与自主研发相联动、内销与出口相结合的发展之路。我们提倡继承中国工艺美术优秀的传统手工技艺,同时还要重视时尚化产品的创新。
二、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与发展的具体举措
1.进行全面的统筹规划,使得区域与产业布局更加科学合理。我们需要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利用不同区域的特点进行因地制宜的规划,让不同区域能够相互配合、共同发展,这样就能够在竞争中形成规模优势与整体优势。
2.通过扶持标杆企业来加强彼此间的专业分工和协同。可通过扶持具有标杆意义与作用的企业来对整个行业发挥技术传播与辐射和产品销售时的领头羊作用。
3.利用先进的科技来对产品进行创新,加强产品的科技含量。我们需要积极主动地引导企业在产品的研发与设计、制造工艺上大量使用先进的科技,这样不仅有利于企业占领大量的市场份额,还可以令靠假冒伪劣来生存的企业无法延续,同时对于鼓励创新、保护科技成果、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规范的秩序也大有裨益。
4.构建出一支具有高技术水准和拥有强大的研发能力的队伍。我们需要明确地知道,人才是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有了人才就有了一切。我们不但要在现有人才的队伍中通过进修、在职培训来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同时也需要将眼光放远一些,可以通过引进高端人才来提升本企业的科研力量。这样可以有效地打造出一支结构合理且稳定性较强的科技队伍。
5.加强技术积累,提高研发能力和实力。我们可以利用科技创新作为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以往粗放发展模式的着力点,让传统工艺美术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地提升产品的内在科技含量。同时也可以组织强有力的科研小组来针对关键的工艺进行技术攻关,提高传统工艺美术的制作手法和工艺。企业也可以考虑构建本企业专门的科研中心,让科学技术成为传统美术产品的推进剂。
三、结语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是现代社会一个必要和紧迫的任务,我们必须不断开拓思路,运用多种手段,不断推动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特别是当传统工艺美术与工业设计发生碰撞融合后,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丰富的体验,并使古老的艺术瑰宝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朱和平 中国工艺美术史[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2.诸葛铠 设计艺术学十讲[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
【关键词】靖西传统文化;绣球;壮锦;认识和传承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277-01
靖西地处桂西南边陲,其历史悠久,民族文化底蕴浓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布全市各乡镇。靖西的民间工艺品丰富多彩,尤其以壮锦和绣球最具特色,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市场开发前景。由于社会的进步以及价值观念的转变,人们对于这种传统工艺品的开发热情不高,甚至面临市场萎缩,工艺失传的困境
一、绣球产品特色
相传,靖西绣球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最早是用来作男女之间的定情信物,随着对绣球这一精湛工艺品的广泛宣传,其逐渐成为旅游纪念品、走亲访友的礼物,甚至成为了一项体育运动――抛绣球。不久前,靖西歌舞剧《抛绣球》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优美的舞姿,甜美的歌声,让观众陶醉不已。可见,绣球已成为靖西的一个品牌。靖西绣球主要产于新靖镇旧州街。旧州街妇女已将绣球作为重点工艺品进行研制和开发,成立了绣球产业公司,实行农户+公司的合作生产模式,使得靖西绣球由原来单纯的工艺品演变成一种地域文化产业。目前绣球年产量已达二十多万个,年产值达到二百多万元,成为当地旅游产品的主导产业之一,有力地推动了旧州旅游产业的发展。
靖西绣球以小巧玲珑,设计精美著称,直径大小不一,常见的绣球,其直径在10厘米左右,大型绣球直径在20-50厘米左右。绣球的每个绣瓣上都绣有象征吉祥美好寓意的图案,如梅竹兰菊、蝴蝶、鸟、鱼、龙、凤等,每个图案都凝聚了创作者的宝贵心血,蕴含着独特而丰富的情感
二、壮锦的艺术魅力
壮锦是中国壮族传统手工织锦,是中国四大名锦之一。据传起源于宋代。以棉、麻线作地经、地纬,平纹交织,用于制作衣裙、巾被、背包、台布等。主要产地是广西靖西、忻城、宾阳等县。传统壮锦沿用的纹样主要有水纹、云纹、花卉、动物等20多种,后又设计出“桂林山水”“民族大团结”等80多种新图案,富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壮锦的显著特点是色彩丰富、结构复杂多样,而且具有鲜明的少数民族特色,采用棉、麻作为编织原料,使得壮锦非常厚实,成为它区别于其他产品的重要标志。壮锦编织需要专业的机器设备,制作过程极其复杂,非常耗时,且效率低、产量少。由于壮锦编织需耗费大量原料,成本高,利润空间小,因此造成壮锦产业难以做大做强。
三、绣球与壮锦传承的现状
靖西绣球、壮锦织造技术是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核心技术需要通过口传心授、师傅带徒的方式传授技艺。目前仅有几位老师傅掌握绣球和壮锦的核心技艺,后辈良徒难觅,传承出现断裂。
壮锦工艺难度高,编织技巧需几年乃至十几年的刻苦钻研,学习时间长且劳动成本高,效益低下。靠挤压劳动价值的壮锦经产业无以为继,导致靖西壮锦工艺人才短缺。
虽然壮锦、绣球在当地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但是整体而言,仍然属于被动经营。其产品营销主要依托当地的旅游行业,产品定位、广告策划层次低,没有形成影响力,实现市场产业化仍需下大功夫。
四、促进传承的方法
将传承者组织起来,在靖西定期举办壮锦技艺培训班,亲授编织挑花技艺。继承者要认清自己肩负的振兴靖西壮锦的使命,积极参加技术培训班,到相关院校和织锦工艺厂进行学习,拓展自身视野,激发创造灵感。政府要做好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举办多种多样的传统文化节目或者比赛,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增进群众对传统文化的参与意识,使其能够实现良好的传承。要将传统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扩大传统文化影响力,通过民族文化艺术节,吸引更多游客到当地体验感受传统文化氛围。要积极进行传统产品的创新,不断提高产品的品位,结合市场需求与社会现状,建立现代化的市场经营体制,形成产品的产业化发展,并结合现代社会多元化因素,使产品品种更富有现代民族特色,产品品位实现质的飞跃。
五、结语
综上所述,靖西壮锦和绣球历史悠久,在产品制作的手法工艺上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必须加以重视,在传承中求生存,在创新中求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东.广西壮族民族文化元素在包装设计中卡通化的应用探析[J].北方文学旬刊,2014,(1):166-168.
[2]马丽,陆众志.壮锦艺术在广西艺术高校教育的传承思考[J].艺术教育,2015,(6):59.
[3]石国贤,甘来,黄冬妮.略论传统壮锦工艺技术传承与壮锦知识产权保护策略[J].青年与社会(中),2014,(10):350.
[4]邓卉,黄汉才.“传承壮锦同样是‘织郎’的使命”[J].人事天地,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