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精品课程建设培训8篇

时间:2023-10-19 10:09:1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精品课程建设培训,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精品课程建设培训

篇1

摘要:创建精品课程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本文从五个方面对建设精品课程的对策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对策以提高建设精品课程的质量。

关键词:精品课程;信息化;教育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制定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系统工程。目前,各高等学校都纷纷把建设精品课程列为重要计划,不惜资金制作精品课程,都想在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急于求成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质量何在?效益何存?如果不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谈何精品?如果只为了贪图形式上的虚荣,岂不是劳民伤财?我们应该怎样面对教育信息化的大趋势呢?怎样才能真正开发出高质量的精品课程呢?精品课程建设的对策是值得我们为之探讨的话题。

认清目前教育信息化的趋势,

思想上高度重视精品课程建设

随着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主要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学内容都面临着激烈的挑战,Internet的普及,远程教育网的开通,以及校园网的建立,为学习者充分、便捷地获取、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创造了条件。人们可以遍访名师,自主选择专业,自己制定学习方案,教育的权威被打破了,尤其知识的垄断被打破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将发生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不再是知识灌输的对象,而是要主动构建自身内部心理,处于主体地位;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书本,学习途径多样化,学习环境虚拟化。这必将引起教育的全面变革以及教育机构的重组和社会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现代化必须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教育成为教育急需探讨的问题,教育信息化的问题也就是如何由传统的教育走向现代化教育的问题。而教育信息化,首先要教育资源信息化,精品课程是一种优质的教学资源,网络精品课程建设正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举措。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推进教育信息化。

吃透教育部精品课程评估体系指标,

把握好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是教育部正在制定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建设是“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部计划用五年时间(2003~2007年)建设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2003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正式启动。接着又出台了《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先后有2004、2005年度、2006年度的评审指标体系,这些指标有年度之间的联系与差别,同时反映出对精品课程探讨的不断完善,但总的说来,都包括六个方面内容:一是教学队伍建设,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二是教学内容建设,教学内容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三是要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四是教材建设。五是实验建设。要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六是机制建设。要有相应的激励和评价机制,鼓励教授承担精品课程建设,要有新的用人机制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等。可见,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是我们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的行动指南,是我们要为之努力的目标。开发精品课程以《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2006年度)》为依据,评估方案分为综合评估与特色及政策支持两部分,采用百分制记分,其中综合评估占70%,特色及政策支持项占30%,综合评估指标共分为5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是:教学队伍占20分,教学内容占23分,教学方法与手段占24分,教学条件占15分,教学效果占18分。每个一级指标下又分二级指标,这些评估指标对我们开发精品课程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每一个指标也是我们要为之奋斗的目标。根据《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2006年度)》,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在建设精品课程之前,应该先要吃透教育部的相关文件,尤其要吃透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明确奋斗目标,同时,建设的网络课程要符合《国家精品课程上网技术标准》,如果达不到技术标准,那么就很难实现网络共享。

建立一支具有现代化思想的

师资开发队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没有一支具有现代化思想的师资开发队伍,就不可能制作出高质量的精品课程。教师的现代化教学意识和应用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精品课程建设的速度和质量。现代教师不仅仅要精通所授学科的专业知识,同时要具有现代化教学意识,具备现代化教学的知识和能力,既要有使用硬件的能力,又要有独立制作出良好教学课件的能力。因为,他们要利用计算机教学平台,搜集下载相关的教学资源,然后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制作出多媒体课件,并熟练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在信息化的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处于主导地位。因此,面对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生存新环境,面对WTO对教育的挑战,必须有一批既有强烈的现代化教学意识,又有能够熟练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巧妙整合起来,能理解和适应网络课程,并能参与网络课程制作的优秀教师队伍,依靠这支队伍才能创造出符合现代化学习需要的优秀网络课程。

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学校硬件配置

硬件设施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保障和前提条件,硬件配置太低,就无法制作出符合技术要求的精品课程。在制作精品课程的过程中,需要摄像机、采集卡、计算机硬件、软件等等一系列的相关设备设施。如果这些设备配置太低,制作的效果与质量就难以保证。比如,如果摄相机的像素太低,视频画面就会不够清晰,教学效果就会受到影响。计算机硬件配置太低,一些对系统要求较高一点的软件运行速度就缓慢或无法正常运行。迄今为止,资金一直是困扰我们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个大问题。很多学校由于资金短缺,硬件配置得不到改善,建设精品课程就成了一个难题。《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中“教学方法与手段”就占了24分之多,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善,就必须改善教学设施设备,开展多种形式的多媒体教学,需要配置较好的投影仪、计算机、视频展示台、音响设施等等,恰当、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活动开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想办法加大资金投入,改善硬件配置状况,这样才能为建设精品课程提供硬件保障。

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教育技术是关于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新媒体的不断出现与更新,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应用在教育领域中的技术主要有:视听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压缩与解压缩技术、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这些技术应用的理论与实践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支撑。因此,加强教育技术培训将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建设精品课程的能力,使建设的精品课程更加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更加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的需要,从而有助于提升精品课程的内涵。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出现了“知识爆炸”的局面,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成为时代的需要,只有不断的“充电”,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使教师在掌握好专业学科知识的同时,也掌握好现代教育技能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方法,不仅“能教”,而且会“会教”。目前,很多高校都在培训新教师的时候,开展教育技术的培训,但普遍只重视了对多媒体设备设施的开关与保养问题,忽视了对全新教育理念的传播,忽视了教学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课件的培训。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就应该加强现代教育理论、教育理念的教育,加强现代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的培训。作为教师,如果只具备专业知识,不具备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不掌握教学设计的思想与方法,其教育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建设精品课程不能急于求成,急于求成的情况下制作出来的精品课程其质量是值得怀疑的。不少学校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网络课程游离于教育教学规律之外,一个学校或一个主持人不顾硬环境和软环境的限制,盲目上马,结果网络课程变成是课本、黑板和教师讲课的网络表现形式而已,花了不少钱,建起的网络课程大多无人问津,更谈不上什么精品。所以,建设精品课程之前,先要制定好对策。本文从以上五个方面探讨了建设精品课程的对策,希望能为建设精品课程的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2

关键词: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 困境 运行保障 《体育心理学》

自2003年教育部启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来,全国各级各类高校陆续展开了国家、省市、学校三个层次的一系列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并逐步形成了网络教学资源,为大学生的专业自主学习提供了很方便的学习交流平台。各级精品课程建设对于促进我国教育革新,推进教育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随着高校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推进,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解决这些问题,提升精品课程建设水平成为当务之急。

1.吉首大学校精品课程《体育心理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投入精品课程建设中的精力不足。

一流的教师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教师的精力投入将直接影响精品课程建设的速度。近年来,随着高校学科建设的发展,新增专业、硕士点不断增多,致使本校招生范围不断扩大,人数越来越多,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也就越来越大。如吉首大学体育学院2009至今的任课教师中,据不完全统计有将近一半的教师承担两门以上的课程教学任务,少数教师一期要上四门课程,仅备课就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有的教师既有研究生的课,又有本科生的课,还要开设全校素质教育通识课和国培计划教育课程,多者一周二三十节,少者一周也有十八节;仅备课和讲课就足以使他们身心疲惫,哪有精力去考虑课程改革的创新研究,更难有精力去打造优质的精品课程。加之近年我校分配制度改革和职称压力使更多中青年教师将其精力倾注在科研和发表文章上。一些教授要完成课题研究计划和硕士生的培养任务,将其精力主要集中在科研方面,本科生的教学任务基本上敷衍应付或者让研究生完成。这样,精品课程建设就成为极少数教师的事情,即便是已参与到精品课程建设中的教师,也很难保证有足够的精力来完成所承担的任务。

1.2教师缺少现代技术培训,导致现代网络教育技术应用水平较低。

精品课程是现代教育技术和高校教育改革深化发展的产物。精品课程网络化建设将大大改善由于传统教学的时空局限性而造成的教学内容覆盖面窄,组织形式难以多样化,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热情难以调动等尴尬局面。我校充分利用学校条件开通了一批精品课程网站,并立项资助建设;因为精品课程建设及其网络资源的构建需要教师掌握现代技术应用原理及其操作,所以要求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否则建设起来的精品课程有可能成为“静品课程”,难以实现精品课程资源最优化的目标。因此,为教师提供现代技术教育培训是精品课程建设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由于现代技术日新月异,更新速度难以想象,而很多有教学经验的中年教师苦于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现代技术应用能力相当有限,难以胜任精品课程建设任务。这就要求学校一方面要加大力度支持精品课程建设,另一方面要为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提供培训机会,使其掌握最新的现代技术操作程序,为精品课程资源网络化建设奠定技术基础。

1.3精品课程运行保障制度不健全,导致后续建设不力。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技术手段、教育思想和教学管理制度等问题,不论是课程内容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还是教材的建设、实验室的建设和实习基地的安排,都既需要有资金、人员、设备的投入,又必须有完善的运行制度作为保障。由于在管理过程中缺乏完善的评价和监管机制,导致网络教学资源在内容、功能、标准等方面的描述模糊,形式单一,交互性差,仅适于教师参阅,却不太适应学生自学的现象。另外,由于学校缺乏定期检查制度,对网络运行是否畅通,教学资源是否及时更新等问题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监督和改善,导致大部分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网络化建设停滞不前,甚至部分精品课程教学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过时、老化,原先不足部分也未及时补充,质量难以保证。此外,在教学团队中没有专门的人员对课程网站进行维护,造成精品课程网站因为各种问题无法正常使用的局面。因此,精品课程建设必须从系统观和整体观出发,制定完善高效的运行管理保障制度,确保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网络化建设有效发展。

1.4网络条件不完善,教学资源难以及时维护更新。

目前,精品课程网络化建设仍处在静态网页,学习者只能浏览该网络课程内容,无法与教师、开发者交流,通过网络平台提出自己的建议或意见。同时,教师由于技术、网络条件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在需修改、更新课程资源等问题上,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辅助,否则无法自己在线随时调整、更新,在线开展讨论、答疑、作业、考核等教学与管理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为此,学校应当考虑网络课程的实际应用问题,加大网络建设力度,保证校园稳定的网络技术支持,使精品课程的网络资源效益达到最大化。

2.改善精品课程建设中问题的对策

2.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教师精品课程建设认识。

高校优质的课程资源是大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学会技术本领、提升身心素质的主要保障。因此,高校的头等大事就是教学,其他一切工作均要围绕教学工作而展开。精品课程建设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深化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重要任务之一,它的质量直接体现了高校办学的质量。首先,学校应当加大精品课程建设宣传力度,不断加深广大教师对于精品课程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使每一位教师都能把争取此项工作作为自己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自觉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需要,时刻以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为标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水平。其次,要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思想观念。虽然普通高校由教学型向教研型转变是当下高校可持续发展大势所趋的选择,但是高校教学水平,绝不能简单地以发表文章的数量为依据,而要看人才培养的质量,看大学生适应社会工作的能力和受社会欢迎的程度,以及他们毕业后为现代化建设作出的贡献。如果每一位高校教师都能重视精品课程申报与建设,并提供高标准的网络课程资源,那么,学生就可以随时随地根据个人的计划进行自主学习,促进专业知识的提高掌握。

2.2善用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

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师的知识结构、学历和职称都将对精品课程的建设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学校应当制定相应的精品课程建设奖励制度,对在精品课程建设中作出贡献的课程负责人和团队成员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使团队中的负责人或骨干力量能在学历、职称、年终考核等方面享受到精品课程建设带来的“优惠”政策。比如:可根据课程建设的需要,有计划地派出部分精品课程组教师到国内外重点高校进修、访学,或者提供条件鼓励个体参与国际、国内的学术交流会议,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其次,在科研立项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教师在精品课程建设上的投入,同样是科研,是教学方面的科研,对已获得国家级、省级或校级精品课程的负责人及其团队,除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以外,承认其获得精品课程称号的课程等同于获得同级别优秀教学成果奖,在中级职称、副高职称评定中具有与同级其他类别成果相同的权重;这样做就会产生更大的吸引力,激励那些致力于教学改革发展研究的有心教师不断地为精品课程建设贡献力量。

2.3建立和完善精品课程长效运行管理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运行管理保障机制。首先应考虑建立强有力的领导体系,形成校长挂帅,主管教务处长和各级学院主管教学领导组成的三级负责制领导制度。其次是建立正确的指导机制。教务部门要做好精品课程教案设规划和实施办法及保证条件等具体管理措施。对申报的课程进行严格评审,公示广泛征求意见,特别要广泛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再次是建立监督和检查机制。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对学生教学效果的反馈由学校、院系两级督导员具体负责,并向课程负责人及时通报。督导检查要形成规范制度,每学期都有评审结果、反馈意见和改进措施。最后是建立资金的落实机制。精品课程建设经费的专项账户,可由学校领导把关,教务处负责管理,课程负责人具体支配,按建设进度及时划拨到位,确保精品课程建设所需的资金。

参考文献:

[1]范爱平等.精品课程与教学网站建设[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6,(6):45-47.

[2]施晓秋.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5,(1):28-30.

[3]冯博琴.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8,(10):9-10.

[4]高文敏.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2010,(12):68-69.

篇3

关键词:精品课程;信息化;教育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制定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系统工程。目前,各高等学校都纷纷把建设精品课程列为重要计划,不惜资金制作精品课程,都想在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急于求成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质量何在?效益何存?如果不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谈何精品?如果只为了贪图形式上的虚荣,岂不是劳民伤财?我们应该怎样面对教育信息化的大趋势呢?怎样才能真正开发出高质量的精品课程呢?精品课程建设的对策是值得我们为之探讨的话题。

认清目前教育信息化的趋势,

思想上高度重视精品课程建设

随着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主要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学内容都面临着激烈的挑战,Internet的普及,远程教育网的开通,以及校园网的建立,为学习者充分、便捷地获取、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创造了条件。人们可以遍访名师,自主选择专业,自己制定学习方案,教育的权威被打破了,尤其知识的垄断被打破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将发生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不再是知识灌输的对象,而是要主动构建自身内部心理,处于主体地位;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书本,学习途径多样化,学习环境虚拟化。这必将引起教育的全面变革以及教育机构的重组和社会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现代化必须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教育成为教育急需探讨的问题,教育信息化的问题也就是如何由传统的教育走向现代化教育的问题。而教育信息化,首先要教育资源信息化,精品课程是一种优质的教学资源,网络精品课程建设正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举措。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推进教育信息化。

吃透教育部精品课程评估体系指标,

把握好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是教育部正在制定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建设是“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部计划用五年时间(2003~2007年)建设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2003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正式启动。接着又出台了《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先后有2004、2005年度、2006年度的评审指标体系,这些指标有年度之间的联系与差别,同时反映出对精品课程探讨的不断完善,但总的说来,都包括六个方面内容:一是教学队伍建设,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二是教学内容建设,教学内容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三是要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四是教材建设。五是实验建设。要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六是机制建设。要有相应的激励和评价机制,鼓励教授承担精品课程建设,要有新的用人机制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等。可见,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是我们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的行动指南,是我们要为之努力的目标。开发精品课程以《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2006年度)》为依据,评估方案分为综合评估与特色及政策支持两部分,采用百分制记分,其中综合评估占70%,特色及政策支持项占30%,综合评估指标共分为5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是:教学队伍占20分,教学内容占23分,教学方法与手段占24分,教学条件占15分,教学效果占18分。每个一级指标下又分二级指标,这些评估指标对我们开发精品课程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每一个指标也是我们要为之奋斗的目标。根据《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2006年度)》,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在建设精品课程之前,应该先要吃透教育部的相关文件,尤其要吃透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明确奋斗目标,同时,建设的网络课程要符合《国家精品课程上网技术标准》,如果达不到技术标准,那么就很难实现网络共享。建立一支具有现代化思想的

师资开发队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没有一支具有现代化思想的师资开发队伍,就不可能制作出高质量的精品课程。教师的现代化教学意识和应用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精品课程建设的速度和质量。现代教师不仅仅要精通所授学科的专业知识,同时要具有现代化教学意识,具备现代化教学的知识和能力,既要有使用硬件的能力,又要有独立制作出良好教学课件的能力。因为,他们要利用计算机教学平台,搜集下载相关的教学资源,然后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制作出多媒体课件,并熟练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在信息化的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处于主导地位。因此,面对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生存新环境,面对WTO对教育的挑战,必须有一批既有强烈的现代化教学意识,又有能够熟练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巧妙整合起来,能理解和适应网络课程,并能参与网络课程制作的优秀教师队伍,依靠这支队伍才能创造出符合现代化学习需要的优秀网络课程。

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学校硬件配置

硬件设施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保障和前提条件,硬件配置太低,就无法制作出符合技术要求的精品课程。在制作精品课程的过程中,需要摄像机、采集卡、计算机硬件、软件等等一系列的相关设备设施。如果这些设备配置太低,制作的效果与质量就难以保证。比如,如果摄相机的像素太低,视频画面就会不够清晰,教学效果就会受到影响。计算机硬件配置太低,一些对系统要求较高一点的软件运行速度就缓慢或无法正常运行。迄今为止,资金一直是困扰我们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个大问题。很多学校由于资金短缺,硬件配置得不到改善,建设精品课程就成了一个难题。《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中“教学方法与手段”就占了24分之多,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善,就必须改善教学设施设备,开展多种形式的多媒体教学,需要配置较好的投影仪、计算机、视频展示台、音响设施等等,恰当、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活动开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想办法加大资金投入,改善硬件配置状况,这样才能为建设精品课程提供硬件保障。

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教育技术是关于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新媒体的不断出现与更新,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应用在教育领域中的技术主要有:视听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压缩与解压缩技术、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这些技术应用的理论与实践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支撑。因此,加强教育技术培训将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建设精品课程的能力,使建设的精品课程更加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更加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的需要,从而有助于提升精品课程的内涵。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出现了“知识爆炸”的局面,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成为时代的需要,只有不断的“充电”,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使教师在掌握好专业学科知识的同时,也掌握好现代教育技能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方法,不仅“能教”,而且会“会教”。目前,很多高校都在培训新教师的时候,开展教育技术的培训,但普遍只重视了对多媒体设备设施的开关与保养问题,忽视了对全新教育理念的传播,忽视了教学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课件的培训。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就应该加强现代教育理论、教育理念的教育,加强现代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的培训。作为教师,如果只具备专业知识,不具备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不掌握教学设计的思想与方法,其教育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建设精品课程不能急于求成,急于求成的情况下制作出来的精品课程其质量是值得怀疑的。不少学校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网络课程游离于教育教学规律之外,一个学校或一个主持人不顾硬环境和软环境的限制,盲目上马,结果网络课程变成是课本、黑板和教师讲课的网络表现形式而已,花了不少钱,建起的网络课程大多无人问津,更谈不上什么精品。所以,建设精品课程之前,先要制定好对策。本文从以上五个方面探讨了建设精品课程的对策,希望能为建设精品课程的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4

关键词 精品课程 网站建设教学资源

随着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日趋完善,包括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材、教学资料和教案等在内的精品教学内容资源已经实现了网络化;借助将课堂教学录像上网所建立的“网上课堂”,拓展了课堂教学的形式与内涵;那些原本只能借助师生面对面的单一形式才能实现的教学服务与教学管理功能,如答疑、、测验、、教学调度、教学评价与反馈、实验室开放预约等,都可借助于网络,以一种更加便捷和更加有效的方式实现;网上实验仿真系统的开通,为学生提供了虚拟环境下的全天候实验室开放教学环境;同时,通过师资队伍、课程演变、教师赠言、教学观点等模块,间接而有效地传达了我们的教学理念和育人思想。

一、精品课程中网站建设存在的问题评述

1.重开发、轻维护

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中存在“重开发,轻维护”的现象,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是为“评”而建,而非以“评”促建,成了“一评了之”的迎评工程。

2.资源建设投入力度不足

精品课程网站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重要平台,但很多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不重视教学资源建设,除了课程基本教学课件外,缺乏其它丰富的多媒体教辅资源。

3.建设技术落后、后期维护技术门槛高

很多精品课程网站实现技术落后,仍采用诸如静态网页技术搭建网站平台,内容维护必须由开发者重新更新页面才能完成。对于缺乏网站开发经验和技术的课程建设者而言,网站后期的维护和更新技术门槛高,妨碍课程自身的建设。

4.缺乏交互性、实际利用率低

很多精品课程网站缺乏在线交流、信息公告、习题答疑、博客等之类的在线交互模块,仅仅停留在为学习者提供基本资料的服务层面上,没有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无法达到网络课堂教学相长的目的,长此以往造成课程网站的实际利用率极低,不但无法实现相应的教辅功能,更谈不上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5.后期内容管理不到位

很多精品课程网站缺乏对用户互动信息的内容管理功能,给不法用户利用开放的交互平台垃圾信息提供了可乘之机,甚至造成系统感染病毒、木马,严重危害信息安全。

二、加强和改进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措施

1.科学设计和开发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

功能强大、设计合理的网络教学平台可以为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与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这就要求在“系统化”、“以人为本”和“安全稳定”原则下进行设计与搭建。系统化原则是指由学校统筹规划,使用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对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整体设计,使其不仅与已有的信息应用系统实现数据耦合,同时保留各种通用接口,成为一个可扩展的开放系统,搭建由学生管理、教师管理、课程管理、教学素材库管理和互动教学交流管理等多个方面共同构成的综合平台,从而有效整合和共享各类教学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以人为本原则是指,该平台应从教师、学生等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其需求,一方面通过拓展和强化平台功能,使其涵盖课程展示、教学活动和课程管理等方面,为他们提供高质量的支持;另一方面,通过简化操作,提供清晰、友好的人机界面等,为他们提供人性化和个性化的服务。安全稳定原则是指,建立与平台系统配套的安全服务机制,通过分级管理、专人维护、用户安全注册、数据定期备份、设置防火墙和配备安全性能高的服务器等安全保密措施,保证平台的有序运行。

2.将网络建设贯穿精品课程建设始终

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坚持将网络建设常态化。首先要强化网络的媒介角色,即不仅要求课程的申报、评审通过网络进行,还要通过网络平台对精品课程的后续建设成果进行检查、评估和监控,将网络作为精品课程管理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其次要将网络建设本身明确作为精品课程建设内容之一,作为申报评估、阶段评估和鉴定评估等各类检查评估的观测点和重要指标,从而在机制上为精品课程的网络建设提供动力,避免“重申报轻建设”、“重一时突击轻持续发展”等现象的发生。

3.加强宣传和专业化培训,深度利用网络平台

为使网络教学平台在精品课程网络建设中得以充分利用,并将课程建设与网络建设相统一,应重视和加强宣传、培训环节。在教师范围内,首先要通过宣传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网络建设的必要性,不断提高运用现代技术的能力和信息化素养,熟知教学平台的各项功能,使他们能够利用网络展示课程建设成果。更为重要的是,要将培训开展得更加专业和深入,引导广大教师通过加强对课程教学活动本身的研究,合理、充分地利用平台功能,从而使网络成为辅助与改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成效的有效手段。

总之,加强优质教学成果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目标使然,而建设过程又能够使建设者与广大学科教师共同受益。精品课程建设者在对优质教学成果进行梳理、表征与组织的过程,也是对精品课程建设实践经验以及得与失集中反思、总结和提升的过程,是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跃迁,这对于建设者而言,无疑是智慧的又一次升华。而对于广大课程教师而言,则能够增加其行动的理性成分。因为精品课程网站不再是由纯粹的“产品”(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等)构成,还包括了这些产品设计的理论依据,比如,精品课程讲授内容的取舍原则、教学环节的具体安排、课程的教学设计策略、作业和问题的设置意图、教学的基本策略、教学经验和体会等智慧型资源的明确说明。显然,对后者意义的清晰表达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精品课程网站其他教学资源利用的层次和水平,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广大学科教师自身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能力,精品课程优质教学资源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也将真正得到体现和落实。

参考文献:

[1]成昆山,李广智.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27):7703-04.

[2]肖来胜,王郑霞.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7,(16):133-134.

篇5

论文关键词:精品课程;航海职业教育;多媒体课件;网络应用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建设是将社会优势教育资源网络化,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缩短地域间教育教学水平的差异,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提高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在航海职业教育中,精品课程建设凸现出自身的巨大价值。但是,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实际应用过程也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多媒体课件制作质量不高、内容更新脱节、网络利用率较低和师资培养方面力度不足等。笔者将从几个方面提出具体实践问题并试图寻求解决之道。

一、精品课程应用于航海教育的背景

中国是全球海员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但是与世界海运业的迅猛发展相比,中国海员的数量,尤其是高级船员的数量,依然存在缺口,提高中国海员的整体素质,培养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海员,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海运业发展对人力因素的必然诉求。而航海教育在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极具行业特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校办学自的确立,高校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自1988年实施海船船员适任证书全国统一考试以来,海员培训机构越来越多。到目前为止,各类海员教育和培训机构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航海类院校,大多有完善的培训教学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培训设施、设备和教师素质及授课内容符合国际海员要求,保证了教学质量,但受学校管理体制的制约,缺乏灵活性;二是社会培习“机构,依靠社会力量办学,此类培训机构“重效益,轻质量”的现象较严重;三是航运企业内部的培训机构,主要对单位内部人员进行培训。这三类培训机构是我国航海教育的主要形式,对提升我国航运企业在国际航运市场上的竞争力和我国海员在国际海员劳务市场的竞争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是,目前航海教育和培训机构的分布和发展还不平衡。从整体上看,中国航海教育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落后于国际航运业的发展,培养的航海人才素质距离国际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如不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和改革,我国航海教育不但不能很好地满足国内航运业的发展需求,而且不能及时抓住机遇,进一步拓展国际海运劳务市场。在此背景下,教育部出台文件,提出大力发展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刚好迎合了发展航海教育的现实需求,为航海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经过5年的开发与实践,精品课程在航海职业教育这片土地上已经收获颇丰。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一些巫待解决的问题。

二、多媒体课件制作存在的不足及相关对策

由于航海职业教育实践性极强且航海类专业具有高投人性质,经费投人不足势必影响航海教育规模和人才培养质量。国内各航海教育机构的实验实习设备,除个别国家重点投人的院校外,状况普遍令人担忧。为改善航海教育,必须更新观念,解决体制和效益的间题。教育体制改革早已在航海教育界开始,共建、合建、合并等已成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的主要手段。但是解决这些问题也不是一墩而就的,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在各种不利因素的制约下,为在短期内弥补实际的不足,精品课程建设可大显身手。

现行我国航海教育教学形式比较单调,仍停留在教师在课堂以纯书本的讲授为主,学生的学习也主要依赖于书本。精品课程建设对于提升航海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水平,是一个难能可贵的机遇。通过大力建设各专业课程,可以实现课堂教学的多媒体化,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以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由于航海职业教育很多理论知识的理解都需要联系实景,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利用黑板难以表现,给学生理解带来很大障碍。有些问题只能等到学生毕业后到实际工作岗位上,通过实践才能慢慢理解,这样势必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若通过教学期间上船实习,在实际环境中教学,效果当然最好。但是,这样教学成本过高,也不符合我国现实国情。

因此,灵活多变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正迎合了这个需要,而且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也在于此,优质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优质多媒体课件绝不是仅仅简单地将书本文字变成电子文档或幻灯片,而是要在融会贯通整体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将内容升华,然后再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将其演变成以各种形式的动画、图形、图像等为要素的一套系统的知识体系。

但是,问题在于即使专业教师可以通过提高业务水平达到前者要求,可是要想实现后者绝非易事。因为现实中多数教师对于各种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都比较陌生。在这种情况下,要制作出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仅凭各专业教师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足的。而且,往往功能越强大的软件,自学掌握的周期就越长,即使能够勉强会用,制作出的课件完美度也不高。所以解决方法只能统筹规划,将所要建设的精品课程模块化,具体分工,由专业教师编写最新符合职业要求的实用教材,经验丰富的教授编写具体教案。通过集体备课集中间题,并讨论出一套可行的设计方案。然后联合专业软件制作商合作研发一套高品质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合作开发培养一些课件开发能手,在以后的课件升级更新中发挥作用,并以点带面,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研发课件的水平。虽然,表面上学校将为此付出一笔费用,可其投资回报必将是巨大的。而且,实际上对于航海职业教育整体投人而言,这只是微不足道的,且能较好地解决教学投人与教学效果之间的矛盾。

三、精品课程内容更新速度较慢

很多精品课程经过国家评定之后,更新率往往不符合要求。多数情况是对精品课程开发目的的误解,以为精品课程建设可以一劳永逸,完成之后可以用很长时间,而不用更新内容。教育部为了纠正这种错误认识,特于2004年又发文规定更新问题。其中第一条规定:“每门国家精品课程上网内容的年度更新(或新增)比例不得低于10%”。

根据笔者教学实践总结和横向对比分析,更新率较慢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培训机构管理层的重视程度不够。教育发文倡导建设精品课程至今,各高校基本上都是以学科为单位,教研室内部讨论闭门造车。这种情况下,很难建设出真正精品的课程。管理层必须对该问题给予足够重视,把精品课程建设与学院自身发展结合起来。要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通过教学改革,力图提高整体教学水平,从而实现学院的全面发展。

第二,经费投人不足是制约精品课程建设发展的瓶颈。如前分析,精品课程建设不仅是教师自己的事情,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其难度绝不是仅凭教师自己的力量所能解决的。必须借助社会力量,通过联合开发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经费必须得到保障,不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第三,精品课程建设者对建设目的的误解,是阻碍精品课程建设发展的直接因素。精品课程的建设团队,、特别是核心建设者不能把精品课程建设看做是完成上级任务,也不能认为精品课程建设是一劳永逸的事。

精品课程建设需要相当长的周期,不同课程其难度也是大相径庭的。所以,在立项初期,建设者就必须清楚建设的难度,做好统筹规划。在思想上要统一认识,并将任务模块化,做好长期建设目标。

这样才能保证课程开发的高质量。

通过上述几点分析可知,精品课程的更新实质上是与课程建设的整个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全盘规划和资金支持,就没有精品课程,也就更谈不上更新问题了。

四、计算机网络利用率较低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日益加快,在这个大背景下,世界海运业也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许多先进的科技都集中到现代化的船舶上,对于第七代、第八代集装箱船舶而言更是如此。船舶驾驶台各种资源的信息化速度加快,对海员电子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计算机应用教育还处于基础阶段,与实际需求相差很远。因此,精品课程建设应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大多数航海类院校的精品课程缺乏这方面的功能,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教材内容的电子化、课堂板书的简洁化上,而在精品课程网络化和网络的实际应用上明显不足。致使精品课程建设的直接结果变成方便老师上课、不便学生学习,更谈不上学生可以提高综合计算机应用能力了。

笔者认为,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源头抓起。首先要明确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要整合各种资源,特别是对于航海类院校,要把各种资源网络化,搭建出一个教学模拟平台,将各种资源上网,强化计算机网络应用的力度。让学生学习、演练实操都能实现在网上完成,大力发展模拟器建设并应用于教学实践。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锻炼,实现专业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共同提高。

五、加大航海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力度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否具备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评定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重要标准。师资队伍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并根据课程需要配备辅导教师;中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科学合理,并取得实际效果。我国现阶段航海职业教育的现状是除了办学比较早的院校能够保证教师的学历和水平,大部分航海大专、中专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的学历仍以本科为主,职称为讲师和助教居多,无法保证航海教学质量。应当借助精品课程建设,加快年轻教师培养进程,让他们担任某一部分课件的制作,充分发挥其特长,加快技师的成长步伐。笔者曾担任航海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少量工作,对此深有体会。

另外,在航海相关基础课程的精品课程建设中,关键一个环节就是实践图片、图像的积累和教学动画的制作,这个环节可称之为课程资料库的建设。笔者认为这也是精品课程特别是航海类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和难点。因为大量的图片图像需要到远洋船舶上实地拍摄,单凭某一个人的力量很难完成。所以,各教育教学机构应花大力气组织相关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上船顶岗实习,安排他们承担资料的收集工作,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这样不仅可以收集到大量有用的资料,同时也可以锻炼青年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

篇6

论文摘要:在概述精品课程应用于航海教育的背景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对精品课程在航海职业教育实践的分析,提出精品课程在航海职业教育实践中存在的诸如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内容更新、计算机网络及师资队伍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相关解决对策。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建设是将社会优势教育资源网络化,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缩短地域间教育教学水平的差异,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提高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在航海职业教育中,精品课程建设凸现出自身的巨大价值。但是,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实际应用过程也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多媒体课件制作质量不高、内容更新脱节、网络利用率较低和师资培养方面力度不足等。笔者将从几个方面提出具体实践问题并试图寻求解决之道。

一、精品课程应用于航海教育的背景

中国是全球海员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但是与世界海运业的迅猛发展相比,中国海员的数量,尤其是高级船员的数量,依然存在缺口,提高中国海员的整体素质,培养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海员,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海运业发展对人力因素的必然诉求。而航海教育在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极具行业特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校办学自主权的确立,高校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自1988年实施海船船员适任证书全国统一考试以来,海员培训机构越来越多。到目前为止,各类海员教育和培训机构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航海类院校,大多有完善的培训教学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培训设施、设备和教师素质及授课内容符合国际海员要求,保证了教学质量,但受学校管理体制的制约,缺乏灵活性;二是社会培习“机构,依靠社会力量办学,此类培训机构“重效益,轻质量”的现象较严重;三是航运企业内部的培训机构,主要对单位内部人员进行培训。这三类培训机构是我国航海教育的主要形式,对提升我国航运企业在国际航运市场上的竞争力和我国海员在国际海员劳务市场的竞争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是,目前航海教育和培训机构的分布和发展还不平衡。从整体上看,中国航海教育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落后于国际航运业的发展,培养的航海人才素质距离国际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如不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和改革,我国航海教育不但不能很好地满足国内航运业的发展需求,而且不能及时抓住机遇,进一步拓展国际海运劳务市场。在此背景下,教育部出台文件,提出大力发展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刚好迎合了发展航海教育的现实需求,为航海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经过5年的开发与实践,精品课程在航海职业教育这片土地上已经收获颇丰。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一些巫待解决的问题。

二、多媒体课件制作存在的不足及相关对策

由于航海职业教育实践性极强且航海类专业具有高投人性质,经费投人不足势必影响航海教育规模和人才培养质量。国内各航海教育机构的实验实习设备,除个别国家重点投人的院校外,状况普遍令人担忧。为改善航海教育,必须更新观念,解决体制和效益的间题。教育体制改革早已在航海教育界开始,共建、合建、合并等已成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的主要手段。但是解决这些问题也不是一墩而就的,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在各种不利因素的制约下,为在短期内弥补实际的不足,精品课程建设可大显身手。

现行我国航海教育教学形式比较单调,仍停留在教师在课堂以纯书本的讲授为主,学生的学习也主要依赖于书本。精品课程建设对于提升航海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水平,是一个难能可贵的机遇。通过大力建设各专业课程,可以实现课堂教学的多媒体化,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以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由于航海职业教育很多理论知识的理解都需要联系实景,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利用黑板难以表现,给学生理解带来很大障碍。有些问题只能等到学生毕业后到实际工作岗位上,通过实践才能慢慢理解,这样势必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若通过教学期间上船实习,在实际环境中教学,效果当然最好。但是,这样教学成本过高,也不符合我国现实国情。

因此,灵活多变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正迎合了这个需要,而且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也在于此,优质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优质多媒体课件绝不是仅仅简单地将书本文字变成电子文档或幻灯片,而是要在融会贯通整体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将内容升华,然后再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将其演变成以各种形式的动画、图形、图像等为要素的一套系统的知识体系。

但是,问题在于即使专业教师可以通过提高业务水平达到前者要求,可是要想实现后者绝非易事。因为现实中多数教师对于各种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都比较陌生。在这种情况下,要制作出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仅凭各专业教师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足的。而且,往往功能越强大的软件,自学掌握的周期就越长,即使能够勉强会用,制作出的课件完美度也不高。所以解决方法只能统筹规划,将所要建设的精品课程模块化,具体分工,由专业教师编写最新符合职业要求的实用教材,经验丰富的教授编写具体教案。通过集体备课集中间题,并讨论出一套可行的设计方案。然后联合专业软件制作商合作研发一套高品质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合作开发培养一些课件开发能手,在以后的课件升级更新中发挥作用,并以点带面,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研发课件的水平。虽然,表面上学校将为此付出一笔费用,可其投资回报必将是巨大的。而且,实际上对于航海职业教育整体投人而言,这只是微不足道的,且能较好地解决教学投人与教学效果之间的矛盾。

三、精品课程内容更新速度较慢

很多精品课程经过国家评定之后,更新率往往不符合要求。多数情况是对精品课程开发目的的误解,以为精品课程建设可以一劳永逸,完成之后可以用很长时间,而不用更新内容。教育部为了纠正这种错误认识,特于2004年又发文规定更新问题。其中第一条规定:“每门国家精品课程上网内容的年度更新(或新增)比例不得低于10%”。 根据笔者教学实践总结和横向对比分析,更新率较慢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培训机构管理层的重视程度不够。教育发文倡导建设精品课程至今,各高校基本上都是以学科为单位,教研室内部讨论闭门造车。这种情况下,很难建设出真正精品的课程。管理层必须对该问题给予足够重视,把精品课程建设与学院自身发展结合起来。要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通过教学改革,力图提高整体教学水平,从而实现学院的全面发展。

第二,经费投人不足是制约精品课程建设发展的瓶颈。如前分析,精品课程建设不仅是教师自己的事情,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其难度绝不是仅凭教师自己的力量所能解决的。必须借助社会力量,通过联合开发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经费必须得到保障,不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第三,精品课程建设者对建设目的的误解,是阻碍精品课程建设发展的直接因素。精品课程的建设团队,、特别是核心建设者不能把精品课程建设看做是完成上级任务,也不能认为精品课程建设是一劳永逸的事。

精品课程建设需要相当长的周期,不同课程其难度也是大相径庭的。所以,在立项初期,建设者就必须清楚建设的难度,做好统筹规划。在思想上要统一认识,并将任务模块化,做好长期建设目标。

这样才能保证课程开发的高质量。

通过上述几点分析可知,精品课程的更新实质上是与课程建设的整个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全盘规划和资金支持,就没有精品课程,也就更谈不上更新问题了。

四、计算机网络利用率较低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日益加快,在这个大背景下,世界海运业也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许多先进的科技都集中到现代化的船舶上,对于第七代、第八代集装箱船舶而言更是如此。船舶驾驶台各种资源的信息化速度加快,对海员电子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计算机应用教育还处于基础阶段,与实际需求相差很远。因此,精品课程建设应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大多数航海类院校的精品课程缺乏这方面的功能,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教材内容的电子化、课堂板书的简洁化上,而在精品课程网络化和网络的实际应用上明显不足。致使精品课程建设的直接结果变成方便老师上课、不便学生学习,更谈不上学生可以提高综合计算机应用能力了。

笔者认为,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源头抓起。首先要明确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要整合各种资源,特别是对于航海类院校,要把各种资源网络化,搭建出一个教学模拟平台,将各种资源上网,强化计算机网络应用的力度。让学生学习、演练实操都能实现在网上完成,大力发展模拟器建设并应用于教学实践。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锻炼,实现专业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共同提高。

五、加大航海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力度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否具备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评定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重要标准。师资队伍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并根据课程需要配备辅导教师;中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科学合理,并取得实际效果。我国现阶段航海职业教育的现状是除了办学比较早的院校能够保证教师的学历和水平,大部分航海大专、中专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的学历仍以本科为主,职称为讲师和助教居多,无法保证航海教学质量。应当借助精品课程建设,加快年轻教师培养进程,让他们担任某一部分课件的制作,充分发挥其特长,加快技师的成长步伐。笔者曾担任航海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少量工作,对此深有体会。

另外,在航海相关基础课程的精品课程建设中,关键一个环节就是实践图片、图像的积累和教学动画的制作,这个环节可称之为课程资料库的建设。笔者认为这也是精品课程特别是航海类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和难点。因为大量的图片图像需要到远洋船舶上实地拍摄,单凭某一个人的力量很难完成。所以,各教育教学机构应花大力气组织相关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上船顶岗实习,安排他们承担资料的收集工作,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这样不仅可以收集到大量有用的资料,同时也可以锻炼青年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

篇7

关键词:大学英语 精品课程建设

一、精品课程建设的含义及内容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精品课程建设要求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进行教学,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应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具体应包括六个方面内容:一是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要求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并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二是在教学内容建设方面,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能够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三是在教学方式方法方面,应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都能够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四是在教材建设方面,教材应是系列化的优秀教材,主讲教师可以自行编写、制作相关教材,也可以选用国家级优秀教材和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五是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应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六是在机制建设方面,应有新的用人机制和相应的激励评价机制,鼓励教授承担和高学历教师参与精品课程建设。从以上特点可以看出,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涉及师资、学生、教材、教学思想、教学管理、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方面面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学校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中,关键应通过机制创新激活教师投入教学的积极性,扎扎实实地进行课程建设,以课程建设管理带动和推动全校课程的整体建设,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

二、大学英语精品课程建设的具体思路和方法

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在1998年至2002年之间增长了3倍多,预计到2010年高等院校毛入学率将达到18%,基本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我校在2004年3月经教育部专家组评审同意改建为综合大学,办学规模也迅速扩大,在校学生人数大幅增加。目前,我校一方面面临着师范院校的转轨转型,同时由于规模扩大,不得不更多地采取大班上课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质量面临着新的挑战,尤其是大学英语这样的公共课程,甚至采取许多班级一起参与的超大班上课。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达到“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我国大学生在毕业时达到能基本听懂广播、进行简单英语交流和具备一定程度写作与翻译能力”的目标,就需要最大限度地整合和利用现有优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的层次和水平。可以说,实施精品课程成为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学的必由之路。

1.大学英语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使大学英语课程拥有有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能够确保长期稳定和推进高质量教学的科研水平高、力量强、结构合理的专职教师队伍;具有一套体系完整、内容先进以及符合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基本要求的教学内容;具有完备的教材体系,编写出版与精品课程相适应的优秀教材;有一套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学方法和现代网络教学需要的教学手段;同时,教学组织管理应科学规范。

2.大学英语精品课程建设要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进。精品课程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上,教学内容既要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要体现出先进性、启发性和研究性。教学内容不仅要有学术深度,而且要有书本上没有的,但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内容,特别是学科前沿的内容;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活跃课堂上的学术气氛,形成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要让学生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教材应是系列化的优秀教材。同时要改革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习者为中心,适当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教学技术,通过制作和运用灵活、简捷、实用的课堂授课课件和学生网上自主学习课件,充分调动学生的自学的积极性,提高其自主认知能力。我校大学英语教学部为了使教师科学地掌握和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积极鼓励教师参加技术等级培训、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以及优秀教学评估活动,并且在自行制作课堂课件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本专科教材都制作了配套的课堂课件,在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方面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继承传统教学的精华,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加之以富有情趣的讲解,实现了师生间情绪的相互感染,使学生积极参与、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3.大学英语精品课程建设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在这方面,首先,要求师资团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团队中不仅要有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的课程教师,还要有通晓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专业人员,以及教育心理学方面专家的参与。通过不同学科背景人员的合作,实现课程的立体化建设。其次,要在合理的知识结构下,打造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学梯队,以此保障精品课程的连续性。第三,教师应坚持把大学英语课程建设与科学研究、教学研究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学科发展动态,掌握最新的科研和教研信息,把科研、教研中的新思想、新观念和学术新成果引入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和教学中来,提高学生的层次和水平,调动学生对大学英语的学习兴趣。

三、大学英语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校大学英语教学部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探索,在推进大学英语精品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部分教师在思想上认识不足。有的教师对于精品课程的要求、内容了解不够,认为精品课程建设仅仅是教学部领导的工作;另有部分教师视野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的精品课程理念还没有完全确立起来。针对这一问题,应加大对精品课程理念的宣传和培训力度,使广大一线教师在思想上进一步认识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作用、地位和意义;同时在制度上形成精品课程建设的良好评价和支持机制,促使教师着眼于未来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吸收新的成果,适应新形势动态发展的需要,使课程始终保持可持续高水平的发展。

2.课件支持不足。目前大学英语教学部为了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手工制作了大量大学英语精品课程的课件。从目前的情况看,制作这些课件不仅费时、费力,而且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静态的文稿比较多,动态的音频、视频比较少,在提高教学效果方面作用有限。而且各高校之间的资源尚不能共享,一些优秀的课件利用率比较低。下一步,应加大软硬件投入力度,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建立共享资源,快速、大量积累优秀课件,以满足大学英语精品课程建设的需要。

结语

精品课程是一种荣誉,既是教师的也是学校的;精品课程是一种境界,既是教师的也是学校的。学习精品课程是学生的一次机遇,借鉴精品课程是教师的一次机遇。我校大学英语教学部围绕建设大学英语精品课程,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取得较为显著的阶段性成果。下一步应在这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立足现实,放眼未来,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吸收新的成果,努力把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叶文胜.关于学院精品课建设的思考[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4,(2).

[2]冀满祥.精品课程建设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一件重大举措[J].高等农业教育,2005,(4).

篇8

关键字:体育院校 国家级 精品课程

为切实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进一步促进教授上讲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部2003年4月,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正式启动。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把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数量由2003年规划的1500门增加到3000门,建设力度显著加大,这为高校的课程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1】。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1 体育类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现状

精品课程建设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鼓励使用优秀教材,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解决好课程内容建设问题,而课程资源建成后的共享与应用是关键点和落脚点。

1.1 体育类国家级精品课程占整个精品课程资源比例小

通过对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检索,从表一可以看出体育类国家级精品课程在八年建设中稳步增长,发展迅速。省级精品课程在2003年到2006年间,处于增长阶段,到2007年建成数量有所回落,到2009年呈急剧下降态势。由数据可以看出体育院校国家级精品课程存在总量不足,占整个精品课程资源的比例较小等问题【2】。

1.2 术科和学科建设不均衡

截至2010年,我国高校国家级体育类精品课程共建成47门。其中包括公共体育课程7门,体育专业理论学科课程21门和技术学科课程19门(如图一)。体育类国家级精品课程表现出如下特点。第一,公共体育课程占精品课程总数15%,主要以《大学体育》为主。第二,体育专业课程数量占精品课程总数85%,是公共体育课程数量5.6倍。说明体育专业课程在体育类精品课程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第三,体育专业“学科”课程占总数较大份额(45%),“术科”课程份额较少(40%)。表明体育专业“学科”精品课程建设好于“术科”。

转贴于

1.3 体育类国家级精品课程覆盖面小

体育类国家级精品课程按行政区域划分,统计结果如下:华东地区12门,华南地区4门,华中地区6门,华北地区16门,西北地区3门,西南地区3门,东北地区3门;按经济地带划分,统计结果日下:东部沿海地区33门,中部内陆地区8门,西部边远地区6门。以上结果表明,国家级精品课程分布不均,覆盖面小,主要集中在华东和华北地区,安徽、江西、广西、海南、河北、山西、内蒙古、宁夏、新疆、青海、甘肃、贵州、西藏、重庆等地区没有体育类国家级精品课程,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好,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数量多。

1.4 精品课程网络平台运行存在问题

通过对精品课程网络平台逐一访问,发现很多网络平台运行不正常,无法访问,比例接近50%,这是由于不少精品课程为“评”而建,仓促应战,一次性建设结束即告完毕,缺乏长远的维护和使用目标,导致精品课程成为了众多高校课程建设的一个摆设,极少投入使用【3】。

1.5 精品课程网络平台缺乏整体规范化

课程内容组织形式不统一和教学内容不规范。网络精品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电子课件和教学视频录像,而精品课程的电子课件和教学视频录像有在线版和下载版两种。对于下载版,要先进行下载,然后才能打开使用,这对于网络上自主学习者来讲,与传统课程相比没有优势,甚至不如传统课程的学习效果。视频录像播放方式不同,打开速度慢,不流畅,部分需要下载的教学视频录像下载等待时间长,多数视频录像打不开,链接无效。

2 推动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建设的对策

2.1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体育院校要切实把师资建设作为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来对待。要重点选拔培养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授,带头承担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发挥学术造诣深、教学经验丰富的优势;组建一支搭配合理的教学团队分工明确、人才专业化、形成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教师的培训制度、按计划、有目的地培训教师,让优秀青年教师充实到教学第一线;适当引入专业技术人才,实现学科交叉的优势,对精品课程网络平台的建设和维护,大有益处。

2.2 重视和发展省市级精品课程建设

完善校、省市、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重视和发展省市级精品课程,发挥其承上启下的作用【4】。要以校级、省市级精品课程建设为基础,逐步形成完整的精品课程梯队。在已建成省级精品课程基础上提升和凝练师资力量雄厚、在同行中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特色鲜明的课程重点建设,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

2.3 重视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教学改革研究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支撑,体育院校应该重视关于教学改革研究、教学成果推广、教改项目的申报等工作。在教学内容、方法上进行探索、改革和实践,补充新的教学内容、探索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发表高质量的教研论文,积极申报省部级教学改革项目,以教学改革为契机促进整个教学质量的提高,并以此增进体育院校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2.4 加大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建设力度

重视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建设,丰富有关课程资料、对网络平台建设里的文本格式,教学视频录像播放模式,进行限定,实现统一的标准,精品课程网络平台之间要相互联系,真正实现课程的高层次、大尺度的共享、交流、提高;开辟网络互动功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予以及时回复,定期更新内容,将已建成的精品课程在网上公开,实现资源共享,真正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无障碍传输,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受益。

2.5 对经济落后地区精品课程建设给予支持

我国西部边远地区高校体育院系精品课程建设滞后,中东部地区对精品课程建设较为重视。需要加大建设力度,对西部边远地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给予经济支持,学校也要寻找其他新的途径,引进资金,社会企业和学校共同建设精品课程。

3 结 论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学校要大力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使用优秀教材,以课程内容建设为基础,着重精品课程网络平台的建设,实现共享和应用,从而实现:“知识不是力量,除非共享”的口号。大家密切配合并努力工作,实现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建设这一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2003(4).

[2]国家精品课程共享服务信息平台. jingpinke.com/index.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