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8篇

时间:2023-10-18 10:14:5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篇1

针对我国对物流人才多层次需求的现状,分析不同层次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特点,提出我国高级物流人才多层次培养体系的建设构想,及其对高层次物流人才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改革等方面的看法。

【关键词】

高级物流人才;多层次;培养体系;教改措施

要加快我国物流现代化进程,改变企业物流理念平台低、管理技术水平低等落后的现状,必须加速研究高级物流人才培养体系和教改措施,培养出大量高质量的物流人才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1 高级物流人才培养的层次划分

1.1 多层次高级物流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近来我国物流职业教育和认证培训快速发展,物流师资格认证体系构成了物流作业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但我国高级物流人才培养体系中以知识创新型为主的教育模式还要靠高等学校来实现。在充分借鉴国外成功的物流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之上,针对我国现行物流教育的特点和现有资源的利用状况,并兼顾物流业的发展要求,本文提出我国物流人才多层次塔式培养体系,其结构如图1所示。

1.2 “以人为本”建立多层次、多类型教育体系是发展的基本原则

在高层次物流人才培养方面,重点构建本科—硕士—博士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大学本科主要培养应用型、管理型人才,培养内容以物流基础理论、宽口径的素质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层次要特别注重物流学科建设。硕士或博士研究生教育分生源不同,主要是培养高层次工程型、管理型和研究型人才。在学科建设中要加强物流实验室建设,以满足管理和研究型物流专业人才对物流实时数据的采集处理、物流流程的优化分析等的需要,为物流实践和供应链理论的深入研究提供支持。

2 多层次高级物流人才培养的教学与改革措施

2.1 本科是高级物流人才培养的基础

2.1.1 本科层次物流人才培养体系

在多层次物流人才教育内容中,本科是全面扎实打基础的阶段,要求懂技术、会动手、能管理。本科物流教学改革的目标应是课程体系要反映先进的教学思想,拥有一套比较完善的、立体化的先进教材、设施设备,能够保障适应物流现代化需要的基本教学条件;教学内容能够充分反映实践的最新应用成果;教学方法多样灵活,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1.2 本科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思路

本科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除了要突出通用性、基础性以外,还必须突出各校长期教学、科研积淀的专业教育、教学优势。面向整个产业过程设置学科和课程门类,拓宽专业口径。

⑴ 突出物流教学内容的前沿性。物流课程体系建设、课程教学内容应当加快更新速度,突出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将物流理论、物流技术和实践发展最前沿的内容介绍给学生。通过调整课程结构、精简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等措施来不断提高基础教学质量。

⑵ 注重物流课程内容的综合性。物流是集现代管理理论方法、运输、信息网络、仓储管理、产品后道加工、营销策划等诸多内容为一体的一门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型学科。因此,物流教育应本着服务于社会的目的,打破围绕物流功能要素的课程设置,应围绕行业和产业链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

⑶ 突出物流专业技能的实践性。本科教学应中安排多门课程设计、学年论文和毕业实习等多种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这些实践充分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使学生就业后能快速进入到工作岗位。

2.2 研究生层次是高级物流人才培养的重点

2.2.1研究生层次物流人才培养体系

硕士研究生突出专深,要求应用型和研究型可分别发展,博士研究生突出创新,高级物流人才培养的硕士、博士层次教学方法是以科研型教学方法为主,直接参与各种科研工作是主要的人才培养方法。

2.2.2研究生物流人才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思路

研究生层次的物流专业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体现专题性、热点性、前瞻性研究课程,导师在讲课、指导过程中主要是引导研究生形成选择课题、进行知识创新的思路。特别是博士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结构中最高层次的教育,担负着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任。

⑴ 从研究生教学、指导方法看,其特点表现为教学科研型或科研教学型方法,重点在于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因此,要求研究生广泛阅读,掌握丰富的学术信息、把握学术前沿问题、形成宽广的知识基础、自具特色的知识结构;还要求研究生通过各种专题讨论,掌握独立研究和思考的方法,提炼具有创新意义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养成严谨求实的优良学风,为以后取得真正的突破打开通途。

⑵ 研究生层次的因材施教,既要体现人的自由发展需要,又要满足物流事业发展需要。诸如,跨专业生源在原专业知识与物流专业交叉形成创新的激发点。使研究生通过学科交叉、专业交叉获得更宽的了解物流管理专业领域视野,拓展物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⑶ 既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研究能力,考验和锻炼着研究生独立进行重大课程研究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工作能力,使学生能和导师及其他师友共同合作展开重大课题的研究。

⑷ 通过物流研究实验平台的建设,推动研究生物流科研手段与方法的改革。诸如物流工程与管理实验室建成后,研究生可以熟悉一流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掌握实际运作的供应链物流动态监控系统,为进一步完善教学手段,为物流专业课程教学环境创造更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郭丽环.我国物流人才现状分析及培养对策研究.大连海事大学硕士论文.2006

[2]杨德坤.关于高级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的分析和思考.交通建设与管理.2006(11)

[3]刘儒德.基于问题学习对教改的启示.教育研究.2002(1)

篇2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 应用型人才 多层次培养模式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供需困局

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经济国际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外国资本进入中国更广泛领域,包括制造业的高端领域和金融、商贸、流通、信息、高技术研发等服务业领域。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大批企业走出国门展开国际竞争,这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中国人才蓝皮书2010》预计,2010年国际经贸人才需求79万人。而中国每年高校经济类专业毕业生为13万左右,即使这13万人全部从事国际经贸行业,供需缺口仍然很大。未来三年,中国的经贸人才中,负责外贸公司重大投资与战略的决策人才最为欠缺,需求缺口在2/3以上;业务营销人才欠缺30%以上;专业管理人员欠缺一半以上;服务贸易人才欠缺70%-80%;投资人才缺口也在60%左右(韦霞,2010)。然而,就在人才需求如此旺盛的情况下,国际经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却不乐观。某地方本科院校本科生就业率仅达到47%(江维国,2010)。《2010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成为排名第十的所谓失业量较大且薪资较低的“红牌”专业。

相对于旺盛需求,相对于供给不足,就业还十分困难,这种供需困局不能不让我们深思。是人才结构出现了问题?是人才质量出现了问题?还是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社会需要?

二、现行人才培养模式缺陷分析

(一)人才培养目标趋同化

典型的案例描述是“掌握经济学和管理学基本知识,了解WTO及当代国际贸易的基本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法规,了解中国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和金融情况,系统地掌握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罗旭娟,2009)。这种描述是对国际经贸人才的一般要求,没有突出各学校人才培养特点,更没有体现人才培养的差异性。人才培养目标趋同化有三个后果:一是人才能力趋同。相同或相近的人才培养目标导致人才能力接近。少数优秀学校与一般院校人才的差异也在质量上,而不是在能力结构上。不能适应社会对不同层次、不同能力人才的需要。二是人才能力稀释。强调“宽基础、强技能、高素质、创新性”的培养要求,势必造成什么都要学,什么都要强。在有限的教育时间内,学习内容被压缩,课时被摊薄,课程学习演变成概述或演示。结果是什么都学,什么都不会。三是人才层次不分。国际经贸需要高级规划人才、管理与决策人才、高级技术人才、一般技术人才和一般作业人才等五种层次的人才,而该种培养目标下的人才并不能针对其中的任何一种,造成人才能力与实际需要不吻合状况。

(二)人才培养方案难以承载培养目标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材内容跟不上形势变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文明的提高使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领域、新课题。如贸易与环境、标准化与国际贸易、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新贸易保护等。现有教材基本上围绕传统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进行设计,不能适应新形势变化(窦建华,2010)。二是实践技能培养严重不足。虽然设置了实践环节,但内容不系统,设施不完备,实践效果差仍是普遍现象。学校的实验课程以基础实验为主,缺乏提高实验和创新实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不稳定,合作企业积极性不高(王志伟,2008)。三是创新能力培养缺乏系统性。目前创新能力培养处于启蒙阶段,只是学习创新知识和简单的模拟活动(如创业大赛)。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系统性的,包括创新的基本理论、创新的技术手段、创新的支持体系(李洪江,2010)。

(三)人才培养途径单一

目前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体,一切培养责任完全由高校承担。实际上由于资源的有限性高校难以完全承担人才培养重任。高校实践设施不足,制约了人才技能培养的质量。虽然进行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培养基地等,但大都是基于合作协议开展的,并不是基于共同产权机制。企业合作的临时性和不积极态度,大大削弱了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国应积极探索政产学研联盟人才培养机制,拓宽人才培养途径。

三、市场细分视角下的多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市场细分是市场营销学中的理论,是企业根据产品和服务需求的不同把现有的市场划分为不同的子市场,然后依据企业的竞争优势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子市场并为之服务取得收益的营销理论(朱明侠,2001)。市场细分主要的特点是可以集中使用企业的优势资源在目标市场中竞争并取得市场主导地位,它同样适用于教育行业。高校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自己的优势资源,这种优势资源是独有的,是高校树立特色的基础。同样高校资源也是有限的,它并没有为所有市场需求服务的能力。利用自己优势的教育资源为一个或几个目标子市场服务,是高校树立特色取得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

表1是根据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层次、目标要求和培养机构特长设计的国际经贸人才培养细分区划,对应于不同培养机构的教育资源优势,可以选择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这样能够充分发挥培养机构优势,树立人才培养特色,可以避免全才式培养模式的弊端。人才培养具有针对性,人才能力可以准确定位。

就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高等院校而言,其人才培养应定位于培养国际经贸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上海商学院结合自己的历史积淀、行业背景、办学条件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经营管理专门人才(第4层次),并进一步规划了该层次人才的培养目标(侯立玉,2008):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能从理论的高度理解社会经济活动的一般规律和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熟悉商务操作流程,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能较快地适应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市场竞争环境;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四、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是由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途径三部分组成的。创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内容安排上创新;在结构设计上创新;在培养主体上创新。在内容安排上,针对应用型国际经贸人才的培养现存的问题,我们认为应在如下方面进行创新:一是加强教材建设。针对目标层次人才培养要求,编写不同内容、不同深度的教材体系。体现层次需求、反映时代特点,尤其是实验、社会实践教材应大力开发。二是完善英语教育体系。将现有的公共英语、专业英语体系拓展为公共英语、专业基础英语和专业实践英语。三是完善技能培养体系。构建基础实验、综合实验、研究创新实验体系;构建专业认识实习、岗位技能实习、调研设计实习体系。四是完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创新意识、创新技术、创新实践课程体系。

在培养主体上,应建立多主体人才培养机制。拓展包括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团体等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途径。

在结构设计上,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规格,对教育内容要进行相应的安排。在教育内容创新的基础上,设计不同的教育方案,实现结构设计创新。

如图1所示,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之处在于可按照某一层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设计出相应的课程体系,从而实现该层次人才培养。在该模式中,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平台课程是一致的,但不同层次人才方向模块设计要体现该层次培养目标要求和特色。可以设计同一层次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模块,如图1中国际贸易业务方向和国际商务管理方向;也可以设计不同层次的课程模块,如图1中国际贸易业务方向和高级技术人才方向以及一般技术人才方向。仅就国际贸易业务方向,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知识课程、技能课程、外语课程、实验实践课程以及创新能力课程可按如下设计:知识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国际技术贸易、国际服务贸易、WTO与国际贸易、中国对外贸易、国际商法;技能课程包括贸易单证与函电、报关报检、国际结算、国际货运与保险、国际商务谈判;外语应开设专业实践英语;实验课程包括综合实验、研究创新实验,实践课程进行岗位技能实习;创新课程包括创新技术、创新实践课程。这种方案设计可以实现应用型本科国际贸易业务方向人才培养目标。

五、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竞争优势

教育内容的创新可以改善学生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教材建设可以更新知识体系和结构;实践课程的拓展可以提高人才的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构建使人才具有真正的创新能力;教育主体机制创新,可以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克服高校教育资源瓶颈障碍。

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新构建可以解决人才能力趋同所带来的三个问题,即人才能力趋同、人才能力稀释、人才层次不分。人才能力差异化,可以改变人才供给结构,解决一些层次人才饱和而另一些层次人才稀缺问题。分层次设计模块,围绕该层次人才培养目标集中构建该层次对应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所须的课程体系,可以解决人才能力稀释问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分层次培养人才,可以提高人才针对性,提高人才对各种工作要求的适应能力。

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适应能力,最终将提高教育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韦霞.我国外贸人才需求状况与培养问题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0(12).

[2]江维国.地方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途径探析[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3]罗旭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中外模式比较研究[J].经济论坛,2009(4).

篇3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型人才;多层次培养模式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供需困局

    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经济国际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外国资本进入中国更广泛领域,包括制造业的高端领域和金融、商贸、流通、信息、高技术研发等服务业领域。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大批企业走出国门展开国际竞争,这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中国人才蓝皮书2010》预计,2010年国际经贸人才需求79万人。而中国每年高校经济类专业毕业生为13万左右,即使这13万人全部从事国际经贸行业,供需缺口仍然很大。未来三年,中国的经贸人才中,负责外贸公司重大投资与战略的决策人才最为欠缺,需求缺口在2/3以上;业务营销人才欠缺30%以上;专业管理人员欠缺一半以上;服务贸易人才欠缺70%-80%;投资人才缺口也在60%左右(韦霞,2010)。然而,就在人才需求如此旺盛的情况下,国际经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却不乐观。某地方本科院校本科生就业率仅达到47%(江维国,2010)。《2010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成为排名第十的所谓失业量较大且薪资较低的“红牌”专业。

    相对于旺盛需求,相对于供给不足,就业还十分困难,这种供需困局不能不让我们深思。是人才结构出现了问题?是人才质量出现了问题?还是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社会需要?

    二、现行人才培养模式缺陷分析

    (一)人才培养目标趋同化

    典型的案例描述是“掌握经济学和管理学基本知识,了解WTO及当代国际贸易的基本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法规,了解中国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和金融情况,系统地掌握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罗旭娟,2009)。这种描述是对国际经贸人才的一般要求,没有突出各学校人才培养特点,更没有体现人才培养的差异性。人才培养目标趋同化有三个后果:一是人才能力趋同。相同或相近的人才培养目标导致人才能力接近。少数优秀学校与一般院校人才的差异也在质量上,而不是在能力结构上。不能适应社会对不同层次、不同能力人才的需要。二是人才能力稀释。强调“宽基础、强技能、高素质、创新性”的培养要求,势必造成什么都要学,什么都要强。在有限的教育时间内,学习内容被压缩,课时被摊薄,课程学习演变成概述或演示。结果是什么都学,什么都不会。三是人才层次不分。国际经贸需要高级规划人才、管理与决策人才、高级技术人才、一般技术人才和一般作业人才等五种层次的人才,而该种培养目标下的人才并不能针对其中的任何一种,造成人才能力与实际需要不吻合状况。

    (二)人才培养方案难以承载培养目标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材内容跟不上形势变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文明的提高使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领域、新课题。如贸易与环境、标准化与国际贸易、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新贸易保护等。现有教材基本上围绕传统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进行设计,不能适应新形势变化(窦建华,2010)。二是实践技能培养严重不足。虽然设置了实践环节,但内容不系统,设施不完备,实践效果差仍是普遍现象。学校的实验课程以基础实验为主,缺乏提高实验和创新实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不稳定,合作企业积极性不高(王志伟,2008)。三是创新能力培养缺乏系统性。目前创新能力培养处于启蒙阶段,只是学习创新知识和简单的模拟活动(如创业大赛)。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系统性的,包括创新的基本理论、创新的技术手段、创新的支持体系(李洪江,2010)。

    (三)人才培养途径单一

    目前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体,一切培养责任完全由高校承担。实际上由于资源的有限性高校难以完全承担人才培养重任。高校实践设施不足,制约了人才技能培养的质量。虽然进行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培养基地等,但大都是基于合作协议开展的,并不是基于共同产权机制。企业合作的临时性和不积极态度,大大削弱了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国应积极探索政产学研联盟人才培养机制,拓宽人才培养途径。

    三、市场细分视角下的多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市场细分是市场营销学中的理论,是企业根据产品和服务需求的不同把现有的市场划分为不同的子市场,然后依据企业的竞争优势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子市场并为之服务取得收益的营销理论(朱明侠,2001)。市场细分主要的特点是可以集中使用企业的优势资源在目标市场中竞争并取得市场主导地位,它同样适用于教育行业。高校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自己的优势资源,这种优势资源是独有的,是高校树立特色的基础。同样高校资源也是有限的,它并没有为所有市场需求服务的能力。利用自己优势的教育资源为一个或几个目标子市场服务,是高校树立特色取得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

    表1是根据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层次、目标要求和培养机构特长设计的国际经贸人才培养细分区划,对应于不同培养机构的教育资源优势,可以选择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这样能够充分发挥培养机构优势,树立人才培养特色,可以避免全才式培养模式的弊端。人才培养具有针对性,人才能力可以准确定位。

    就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高等院校而言,其人才培养应定位于培养国际经贸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上海商学院结合自己的历史积淀、行业背景、办学条件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经营管理专门人才(第4层次),并进一步规划了该层次人才的培养目标(侯立玉,2008):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能从理论的高度理解社会经济活动的一般规律和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熟悉商务操作流程,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能较快地适应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市场竞争环境;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四、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是由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途径三部分组成的。创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内容安排上创新;在结构设计上创新;在培养主体上创新。在内容安排上,针对应用型国际经贸人才的培养现存的问题,我们认为应在如下方面进行创新:一是加强教材建设。针对目标层次人才培养要求,编写不同内容、不同深度的教材体系。体现层次需求、反映时代特点,尤其是实验、社会实践教材应大力开发。二是完善英语教育体系。将现有的公共英语、专业英语体系拓展为公共英语、专业基础英语和专业实践英语。三是完善技能培养体系。构建基础实验、综合实验、研究创新实验体系;构建专业认识实习、岗位技能实习、调研设计实习体系。四是完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创新意识、创新技术、创新实践课程体系。

    在培养主体上,应建立多主体人才培养机制。拓展包括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团体等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途径。

    在结构设计上,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规格,对教育内容要进行相应的安排。在教育内容创新的基础上,设计不同的教育方案,实现结构设计创新。

    如图1所示,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之处在于可按照某一层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设计出相应的课程体系,从而实现该层次人才培养。在该模式中,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平台课程是一致的,但不同层次人才方向模块设计要体现该层次培养目标要求和特色。可以设计同一层次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模块,如图1中国际贸易业务方向和国际商务管理方向;也可以设计不同层次的课程模块,如图1中国际贸易业务方向和高级技术人才方向以及一般技术人才方向。仅就国际贸易业务方向,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知识课程、技能课程、外语课程、实验实践课程以及创新能力课程可按如下设计:知识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国际技术贸易、国际服务贸易、WTO与国际贸易、中国对外贸易、国际商法;技能课程包括贸易单证与函电、报关报检、国际结算、国际货运与保险、国际商务谈判;外语应开设专业实践英语;实验课程包括综合实验、研究创新实验,实践课程进行岗位技能实习;创新课程包括创新技术、创新实践课程。这种方案设计可以实现应用型本科国际贸易业务方向人才培养目标。

    五、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竞争优势

    教育内容的创新可以改善学生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教材建设可以更新知识体系和结构;实践课程的拓展可以提高人才的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构建使人才具有真正的创新能力;教育主体机制创新,可以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克服高校教育资源瓶颈障碍。

    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新构建可以解决人才能力趋同所带来的三个问题,即人才能力趋同、人才能力稀释、人才层次不分。人才能力差异化,可以改变人才供给结构,解决一些层次人才饱和而另一些层次人才稀缺问题。分层次设计模块,围绕该层次人才培养目标集中构建该层次对应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所须的课程体系,可以解决人才能力稀释问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分层次培养人才,可以提高人才针对性,提高人才对各种工作要求的适应能力。

    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适应能力,最终将提高教育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开源软件;实施方案;实施方法;多维人才培养;多层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9-0242-03

一、开源软件及其特点

开源软件(Open source software,以下缩写为OSS)是一种源代码可以任意获取的计算机软件,这种软件的版权持有人在软件协议的规定之下保留一部分权利,允许用户学习、修改、增进提高这款软件的质量。由于开源软件的这一大特点,因此,无论是软件开发爱好者、软件开发企业、甚至是政府部门都对OSS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乃至推崇。

到目前为止,OSS所涵盖的软件类型包括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论坛、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工具等,种类应有尽有。OSS在我国已经进入了政务系统、网络商业系统、企业信息化系统等各个领域和行业,OSS在软件开发和应用领域的地位日益重要。

二、高职开展基于OSS的软件人才培养的意义

OSS除了可以大大降低软件企业的开发成本之外,它在软件人才培养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是开源的项目、框架和资源非常多,可以作为高校源源不断的教学资源库;二是OSS的开发和自由修改的特点,非常适合用来点燃学生的创作动力[1],学生很容易在阅读代码和修改代码的过程中逐步收获成就感;三是由于高职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的课程设置可以更加灵活,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技术的发展和企业的需求,所以在OSS人才培养方面,高职有着天然的优势。

但是,我们也需要清醒认识到,无论是在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院校,利用开源软件进行人才培养的步伐虽然已经迈出,但是利用开源软件和开源项目对学生进行系统地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还没有形成和固化。因此,要推动开源技术人才的培养,必须从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立体的人才培养方案着手,并通过成功的校企合作培养开源人才的例子来形成示范的效应,从而引领开源人才培养的全面推进。

三、基于OSS高职软件人才培养的研究内容

我们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开源技能人才的多维立体培养。探索在课程教学、课程实训、参与教师的教科研项目、参加各类技能竞赛、参加企业的顶岗实习等多环节、多渠道进行立体的技能人才培养。

2.多层次的技能型开源软件人才培养。研究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模块修改-模块设计-系统修改-系统实施-系统设计和开发”等多个等级上循序渐进地培养不同层次的开源软件技术人才。

3._展“校企联合”的软件技能人才培养。探索由企业提出人才需求计划、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投入场地、设备人员力量等的教学资源,共同制定技能等级考核标准的校企联合培养方式。

4.提出相对稳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根据学生实训和实习情况的信息反馈,修正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手段、等级考核标准等内容,形成既能适应人才市场上的技能需求热点、内容上又相对稳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从而有利于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开源技能人才。

四、基于OSS的高职软件人才培养的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可以描述为两个出发点、两个目标点、三大研究内容、四条工作路线,实施方案如下图1所示,具体的方案思想阐述如下。

1.两个出发点指的是以校内的培养和企业培养作为培养高职学生软件技能人才的出发点。

2.两大目标点一是指培养多层次的高职学生软件技能人才,二是指形成和沉淀出切实可行的基于开源项目的多层次人才培养方案,用于指导更多的高职学生,使得更多的高职学生成为社会需求的各层次的软件技能人才。

3.三大研究内容是指研究在校企联合的培养体系和框架下,具体地开展多维、多渠道、多环节的立体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的构建研究,以及如何因材施教、培养多层次的技能人才的研究等三个主要的内容。

4.四条工作路线指的是图中四个箭头所示的工作路线和工作方向,四条路线具体为:(1)以企业为主导提出软件技能人才的需求并参与到培养方案的制定中来。(2)学校根据企业提出的技能人才需求情况制定多维的立体的技能人才培养方案。(3)学校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具体的课程教学、课程实训、毕业设计和参加技能比赛、参与到教师的教科研的各类项目研究中等的多维多环节的立体实训。(4)企业根据需要,安排学生参与到具体的工程项目开发中去。

从上面的项目实施方案图我们还可以看出,整个项目的实施方案是以全世界的开源项目作为教学和实训的基础和资源的,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开源项目的特点决定开源项目的源代码是无穷无尽、完全公开、免费下载的,完全能够满足学校和企业的任何教学环节的需要;好处二是学生以这些公开源代码的开源项目为基础,可以以任何的角度和范围来切入到这些开源项目的扩展和适应性的开发之中,使得不同基础、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锻炼,从而做到通过因材施教达到培养多层次的软件技能人才的最终目标。

五、基于OSS高职软件人才培养的实施方法

我们的实施方法以研究为基础、以实践为主体。研究的内容既包括企业对于掌握开源软件技能的软件人才的需求情况、还包括甄选合适的开源项目的研究、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等;实践的内容包括把开源项目作为课程教学的实际案例、以开源项目为基础进行课程设计、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教科研项目、参与各类的技能大赛以及到企业参加顶岗实训等,从多渠道的立体培养以及多层次的有针对性的培养两个方向和角度来培养能够快速灵活适应企业需求的多层次的软件技能人才。具体的实施办法和实施流程如下图2所示。

六、_源软件技能人才的多层次培养

高职生源结构多样化,学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面对分工细、技术性强的IT行业,学生未来的职业定位也各有不同,因此高职IT专业要建立立体化的培养机制,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多层次软件技能人才的培养。

1.通过竞赛培养技术能手。通过竞赛培养优秀学生和技术能手,不仅能激发优秀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斗志,同时还能带动其他的参赛同学共同进步。在高职,以赛促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我们除了可以鼓励学生参加省赛、国赛甚至是世界级的技能大赛之外,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科技节等活动,开展一些校内竞赛。在设计竞赛时还可以校企合作,联合IT企业策划技能大赛,让比赛和技能要求更加贴近生产实际和企业要求。

2.校企联合培养技能人才。除了部分的优秀学生之外,大部分的学生主要都是通过立体的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来培养成为行业的技能人才的。“立体”是指校内教学、校外实训和网络课程(虚拟课堂)教学多种形式结合在一起,校企合作共同完成IT人才培养工作。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走向社会,学生只有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才是合格的技能人才。因此,我们在软件技能人才的培养过程,应该及时地引入一些企业的项目,让学生参与企业项目或者是同等难度的校内项目的开发,这样,学生才能胜任日后的企业工作。

3.强化资格证书,突破行业门槛。在我们的多层次软件人才的培养设计中,我们把考取必要的技能证书看作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最低目标。我校在强化资格证书和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推行了“六个一工程”,其中一项为至少取得一项职业资格证书,学生必须达到“六个一”的要求才能准予毕业。可见,在我校,学生考取资格证书已经成了我们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最低目标,不少的专业基础课都是围绕着如何让学生顺利考取资格证书而开设的。

七、基于开源软件的技能人才的多维度培养

软件技能人才的培养除了需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之外,还应该从校内校外结合的教学环境、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工学结合的教师队伍以及不拘一格的创新教学方式等多个维度来形成目标一致的合力,才能为高职IT人才提供良好的成长平台。

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高职应该将企业真实项目纳入课堂教学中,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在教学的场景和环境方面,学校应该强化校企合作,真正把企业的人员资源、技术资源、设备资源甚至是企业的文化资源都高度融入到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做到校企共建、校企双赢。

此外,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之外,可以通过企业导师的专题讲座、学生之间的作品交流、学生参与企业项目、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等形式来丰富学生学习的方式;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资源、微课、慕课、移动App甚至是教师的微信公众平台等多种形式来寓教于乐,寓教于生活。这样,通过多维度的人才培养,就能更好地推动软件技能人才的成长。

我校在多维度人才培养方面于近两年连续4次举办移动应用开发作品展示的活动,活动除了校内的师生参加之外,同时还邀请了软件开发行业的多名企业代表参加。企业的老总和技术大咖们给学生的作品从技术和市场两方面作了精彩的点评,使学生能够获得企业对他们作品的最客观的评价,让学生清楚自己后续学习的努力方向,活动收到很好的效果。

八、小结

本文首先探讨了开源软件及其特点,说明了在高职基于开源软件培养软件技能人才的意义,重点介绍了基于OSS的高职软件人才培养的研究内容、实施方案和实施方法,探讨了基于OSS的高职软件人才的多层次和多维度培养问题。

参考文献:

[1]黄丹.开源软件环境下高校软件人才的培养策略[J].软件导刊,2010,(3).

[2]都春,刘兴波.试论高职院校如何开展开源软件教育[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

Discussion on Training Software Tal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y Using Open Source Software

HE Sheng-hua,PAN Bi-chao

(Guangdong Mechanical & Electrical College,Guangzhou,Guangdong 510515,China)

篇5

【关键词】“分层次”培养 人才培养模式 无锡商职院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233-02

一、“分层次”分类培养模式的出发点

在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教师们普遍认为学生的学习意愿与意志力下降,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一项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障碍的调查中,对一年级学生在第二学期初进行了问卷调查,按专业分层抽样发放了500份问卷,通过一致性检验,获得465份有效答卷,问卷中设置的问题主要针对所学专业、喜欢的课程、课程的实用性、课堂教学对学习动因的影响及最喜欢的学科、三年的学业规划等问题展开。调查结果显示:工科专业68%学生认为本专业不是自己第一志愿不喜欢,文科中商科类专业此项占42%;对喜欢的课程及课程实用性的问卷中,58%学生认为课程中只有极少一两门有用,25%认为比较实用,但希望再增加比较前沿的新课程,17%的学生没感觉或无所谓;调查显示教师个人魅力与学生学习动机相关性明显,居然有70%认为上课是冲着老师去的;关于对学业的规划,有52%的学生有继续升学的打算,37%的同学想在专业进行发展,12%的同学想进行创业,只有部分学生则暂无打算。从这份调查数据来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外在因素不明显是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必须要改变这一现状,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于是学院提出要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要改变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要实现专业教学和社会实践的结合、动脑与动手的结合、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结合、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结合等等。学院创新性提出对学生进行“分层次”分类培养的教改模式,让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加得到正强化。

二、多层次分类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一)“多层次”分类人才培养模式

“多层次”分类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尊重商科背景下各专业目前的课程设置实际情况、借鉴国内优秀高等院校的成功经验、尊重商科类学科的知识结构、强化“创业”特色,充分考虑与本科段课程和考取各类技术资格证书相衔接的基础上,把课程体系结构设置为理论、实务和综合三个完整的系列,由学生选方向,必修+选修、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等课程设置来实现学生个性培养,从单一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向“升学型”、“技能应用型”以及“创业复合型”的“多层次”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化。

(二)“多层次”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途径

1.“升学型”学生的培养途径

(1)“专转本”考试。无锡商职院对“专转本”学生实行“宽口径”报名,放开对学生“专转本”报名资格关于“课程成绩达优秀”的限制,满足学生通过“专转本”考试获得进本科继续深造的机会,大大激发学生对升学的渴望,学习热情高涨。这非但没影响专科段学习,反而使整体学习风气大为改善,其它非“专转本”学生受学习气氛的影响,整体到课率、上课积极性大为提高。2010-2013年专转本录取人数分别为225、265、307、431人,近三年涨幅分别为:17.8%、15.8%、40.4%。特别是2013年是江苏省专转本报名录取改革、放开公办本科录取的第一年,这大大吸引了学生的升学热情。从录取率来看,学习动机与学习成果的正相关关系非常明显。

(2)“专接本”考试。无锡商职院2008年开展“专接本”工作,由原来两个专业100多人到现在14个专业1300多人的招生规模,从原来的考试平均通过率在50%到现在平均通过率在90%以上,再次说明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成果的关系。

(3)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无锡商职院学生参加自学考试的比例占总数的15%左右,但是整体看,到毕业时全部通过自学考试课程的占学生人数1%-2%,部分专业学生略高,自学考试的考试通过率普遍较低,加上学生的学习意志力不够坚定,自学考试目前还未成为学生主流的升学通道。

(4)无锡商职院从2013年与南京财经大学合作开展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试点项目,有财务管理和旅游管理两个专业,这进一步拓展我校的招生及办学空间,推动我校分层次分类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工作的开展。

2.“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

(1)实行“四方联动”“四育并举”的培养理念。针对以往高职商科教育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学院开展了高职商科人才特质的调研与论证,发现商科不同专业人才有其特殊要求,提炼出商科人才职业素能体系的核心,即“会经营、懂管理、善沟通、重诚信”, “四育并举”的教育内容体系和科学多样的方法和手段,以政、行、企、校“四方联动”为机制得到行业企业和同行的广泛认可。理清高职商科人才的素能体系为针对性的设计课程体系奠定了基础。这种分类培养使得无锡商职院在培养高技能型人才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2)尊重学生,尊重市场理念下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如旅游管理学院对二年级学生开始对学生进行分方向培养,由学生来选老师,尊重学生的个人兴趣意愿及未来职业发展规划。这种“分层次”分类培养模式极大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学生在全国各类技能大赛中开始崭露头角。

3.“创业复合型”人才培养途径

无锡商职院坚持走创业教育融入职业教育、创业教育助推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在 “创新教育模式、渗透培养过程、提升创业素能”的创业教育理念与“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体系基础上大胆创新,成立了专门的创业学院。在全院范围内进行选拔,二年级后进入创业学院学习。聘请专业教师团队和管理团队进行指导和保障。“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是培养创业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三、“多层次”分类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有待完善

1.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方面,要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以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职业素质培养和专业技能培养并重,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的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发展通道,为“升学型”学生提供必要的课程学习平台、为“技能型”学生提升实践教学平台,为“创业型”学生提供政策保障是未来学院发展要继续深化解决的问题。

(二)多元化实践教学平台有待搭建

建立了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和坚实的实践教学平台,除了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机制,构建 “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和现有的MODEL实践教学平台外,要继续深入发掘一些师生自己的实践教学平台,如搭建“创业复合型”人才与“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通道,将创业项目引进到实践教学中来,在学生在自己的项目中加强实践锻炼,这对于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效果更加明显。

(三)细分教师师资队伍,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分层次”分类完成培养目标

无锡商职院“多层次”分类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举措对教师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院要加强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为教师细分好主攻的专业研究方向,合理规划教师的职业方向,分类培养出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师资,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需求。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进一步修订学院有关专业(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队伍建设的规定,按学院专业、学科发展规划,严格把握标准、条件,培养并认定一支特色突出、素质优良的专业(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队伍,特别是重点专业(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队伍,确保学院的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师德师风建设

制订或修订原有的教师行为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教师的职业言行;加大师德考核在教学质量考核中的权重的;进一步开展推优推先及评优表彰活动,激励教师积极进取;发挥校内宣传媒体的作用,营造师德建设舆论氛围,让学生感受学院“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和办学宗旨,强化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宿感。

3.师资教学水平的提高

通过举办各类培训、专题讲座和讨论,强化教师的职业教育理念,充分发挥教研活动的重要作用,使之常态化、注重实效,帮助教师的进行好职业生涯规划,改进教师选拔、评价标准和评价制度,快速推进和深化学院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继续推进青年教师导师制,切实提升新进教师和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教改水平。

(四)打破常规教学管理模式,创新教学管理体系

无锡商职院是有着四十多年办学历史的学校,有着一套成熟规范的教学管理流程,它在教学实践中产生并发展,保证了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但是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适应,如对二年级学生分专业方向需要对原有学籍管理流程和规定的修正;企业项目式的实训课程需要调整常规教学进程;创业学院成立需要创新性教学管理流程;个性化教学需要建构新的教学评价体系等等。

无锡商职院“分层次”分类培养模式在实践和探索过程中,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搬,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也遇到过前所未有的困难与阻力,教学改革需要巨大的勇气和至上而下的全力配合,探索正在继续,机遇与挑战并存。

参考文献:

[1]吴燕,史劲亭,黄双根.初探高职学生创造性学习方法及其指导途径――“高等职业教育中学生的学习障碍及其对策”课题阶段报告[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7(32)

[1]薛国平.论分层教学的实践意义及实施策略[J].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1(09)

篇6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遵循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坚持强化特色、提升内涵、改革创新、加快发展的工作方针,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专业建设为重点,以队伍建设为关键,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挥本科院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能力,努力把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北海校区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多科性、多层次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技术专门人才,不断提升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北海校区的核心竞争力,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发展定位

1.校区目标定位

到2020年,把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北海校区建设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电子信息科学及其相关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成为培养多层次、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区域一流、特色鲜明的校区。

2.办学特色定位

以区域性、行业性、多层次、应用型为特色求发展。努力彰显电子信息学科专业为主的学科专业特色,应用技术技能型多层次人才培养,服务以北海市为桥头堡的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3.学科专业定位

瞄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以应用型学科专业为主体的学科专业体系;先进制造学科专业群,服务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海洋学科专业群,主要服务国家海洋战略和“海上丝绸之路”。

4.办学层次定位

以“高职升本”“高中升本”“中职升本”“高中升专”等多起点、多层次应用型本、专科为主,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构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

5.人才培养定位

适应国家电子信息领域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向应用、面向实际、面向未来,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掌握科学的方法、擅长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亟须的管理、经济、人文等紧缺人才。

篇7

关键词:珠宝行业 高技能人才 核心专业技能 多层次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基于具体岗位对从业人员的需求所建立的一种教学方式,是提升学习者综合素质以及岗位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多层次项目教学法是在项目基础上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项目任务,从而让学习者能够所学内容更加全面和适用。对此,研究“多层次项目教学法对培养珠宝行业高技能人才核心专业技能的探讨”具备显著意义。

一、明确培养目标,构建教育专业体系

培养珠宝行业高技能人才核心专业技能的根本必然是满足珠宝企业对人员岗位的需求,以基层业务岗位工作为主要的项目基础,通过完成任务来明确学习者是否具备相应的能力,从而满足岗位工作以及职业发展的需求,满足企业的发展目的。对于珠宝行业而言,多层次项目教学法的最终教学目的有:优质的职业到的、了解贵金属手势材料、首饰制作工艺、珠宝鉴定知识以及能够满足相关行业生产、销售、管理、服务等多元化的工作岗位需求,在高C合素质的基础上具备一技之长。

就当前的珠宝行业而言,就业岗位比较多,以珠宝首饰工艺和鉴定专业的毕业生而言,其就业岗位主要是珠宝首饰检验员、检定员等,就业范围主要是生产珠宝首饰的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性企业,主要工作业务以珠宝首饰的鉴定为主。对此,就需要针对这一方面的业务需求,建立多层次性的项目教学,从而满足行业的需求。图1为珠宝首饰工艺和鉴定专业课程基本体系。

表1 珠宝首饰工艺和鉴定专业课程基本体系

二、建立多层次项目教学,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

为了有效地提升课程体系的教学质量及效率,必须采用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针对不同的课程,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需要采用不同层次的项目教学,体现循序渐进、逐渐提升,最终实现培养珠宝行业高技能人才核心专业技能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分为课内模块的项目教学、订单模拟的项目教学、真实订单的项目教学、企业平台项目教学。

首先,需要按照项目化教学的目的以大班的形式开展教学,教师需要在有限的学时内促使学生对珠宝首饰的制作有基本认识和记忆。例如,需要让学生对珠宝首饰的制作注意事项以及流程等有初步的了解和记忆,掌握国内外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当前珠宝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该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其次,将学生分为对个小组开展项目模拟学习,教师组织学生并引导其借助校外的实地调研、查询相关网站以及访问相关人员等方式对所学的知识点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认识。最后,进行整体统计与总结,拟写一个相关的调研总结报告,其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不同类型的制作工艺的特征进行总结、分析和掌握,促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珠宝首饰制作能力。

在课内模块的项目教学当中,主要内容为首饰制作工艺的教学。首先需要依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项目。课内模块的教学项目主要是以学生的基础能力为主,也就是针对一些具体的小项目进行学习,如“珠宝首饰的制作流程”,通过具体的小项目来培养学生的基础工作能力,为后续的各种教学项目提供可行性基础。

在模拟订单的项目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创建一个与行业相关的订单,并让学生分成小组完成该项目。例如,建立一个关于“学校周年纪念币”的项目,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并对每一个小组下达明确的项目任务,如“设计”任务与“制作”任务,促使学生分工合作,真正的投入到项目工作当中。在项目完成之后,可以由教师、学生或者相关企业来进行评价学生的项目完成效果,并对学生提出建议。

在模拟订单的项目教学完成之后,便可以为学生创建真实的订单项目。学校可以与相关企业获取联系,通过企业来获取相应的小额订单,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之下完成该订单。教师为学生提供真实订单时,必须确保学生的基础能力以及订单本身的质量要求,需要在保证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尽可能帮助学生完成订单。

企业平台项目教学主要是通过企业建立第二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平台。学校和企业达成合作,定向培养相应的人才,在学生掌握基本能力之后,便可以让学生进入到企业当中进行定岗实训学习。在定岗学习过程中,成绩的评定不仅仅是以工作成果,还需要涉及到工作态度以及工作作风等,确保评价的客观性、科学性以及规范性。对于企业平台项目教学而言,也可以作为企业聘用学生的依据,企业可以将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给予直接性聘用,从而让学生在项目完成之后真正成为企业一员,实现推动企业发展的目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近些年,关于项目教学的研究和话题越来越多,虽然存在许多的优势,例如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以及职业道速和素养,但是也存在一些缺陷,例如项目教学当中的岗位质量质量不一、管理监督难度较大等。与此同时,相对于多层次项目教学法而言,单一层次的项目教学法很难实现行业对高技能人才核心专业技能的培养。对此,必须采用更加丰富的多层次项目教学法来逐渐培养珠宝行业高技能人才核心专业技能,从而真正为企业的经济效益、行业的发展做出相应贡献。

参考文献:

[1]马春宇,王昶,袁军平等.多层次项目教学法培养珠宝行业高技能人才核心专业技能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4,(06).

[2]薄海瑞,马春宇,陈德东等.产业升级视角下培养珠宝首饰行业高技能人才核心专业技能的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4,(12).

[3]左剑.基于项目教学法的饭店服务与旅游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雪莲,2015,(21).

篇8

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的必要性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中明确指出:“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11年《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作用的意见》同样指出:“职业教育要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充分依靠行业,加强产学研合作,密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共同推进改革创新。”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实践性极强。充分运用“工学结合”这一有效的教育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传统的理论教育与实际应用脱轨、“工、学”间无法有效衔接的现象。此背景下,围绕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紧密结合“校、企、师、生”四方力量,积极推进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模式的深化与改革,从而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的职业态度端正、业务技能精湛、专业知识广博的高端技能型旅游人才,是创新旅游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旅游管理专业“多层次”工学结合模式的实施方式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的实施可从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层面、教学过程层面、教学评价层面等多层次全面实行。

(一)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层面的工学结合

1.专业设置方面

各高职院校可在充分进行行业需求调研的基础上,采用“大专业、多方向”的专业设置,如以旅游管理为基础专业,设立导游、酒店、会展等多个专业方向,从而结合学生个人的兴趣和能力所长,增加他们的就业选择面。此外,也有部分院校开始进行旅游管理专业群的建设,探索其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实训基地建设、教师团队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工学结合模式等方面的集合优势。

2.人才培养模式方面

目前不少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纷纷借鉴了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力求在专业设置上摆脱原有的理论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而采用“2+1”先学后工或“1.5+0.5+0.5+0.5”即“学-工-再学-再工”工学交替的办学模式。工学交替即学生在校的第一到第三学期进行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其中,第三学期通过导游员资格证书的考试),第四学期持导游证进行工学交替的岗位体验实习,第五学期回到学校进行专业学习的拓展提升,第六学期再进入企业顶岗实习。这种工学交替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理实一体化教学和实践上能够较好地实现能力的螺旋递增,因而备受推崇。

3.课程体系方面

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满足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两方面的需要,其构成通常一方面是基于社会生活的公共课程体系,另一方面为基于导游、旅行社经营管理等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的设置可通过职业典型工作任务的提取、分析、排序,再对应于相应的学习领域;或者采用能力本位的理念围绕岗位能力目标来设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不管是运用哪种方法来构建专业课程体系,都应当让旅游行业和企业的专家充分参与到整个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中,其中,旅游管理专业的工学交替实习、顶岗实习类课程尽量以行业、企业的专家意见为主进行课程的设置和调整,努力实现专业与行业的无缝对接。最终形成的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通常包括导游服务技能、导游服务法规、导游基础、导游词设计与讲解、旅游门市接待、旅游外联营销、旅游服务心理、工学交替实习等。

(二)教学过程层面的工学结合

旅游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过程应当与旅游企业的工作过程紧密结合,在教学中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衔接融合。

1.课程标准

以“提炼典型工作任务”或“能力本位”等方式构建出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旅游行业需求紧密吻合。在每一具体的课程标准制定过程中,仍然应当由行业、企业、学校的人员共同参与,制定合理的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使得学习的过程与工作的过程对接,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如项目化教学中选择的驱动任务可以是导游在接团、带团、送团过程中会遇到的情境模拟。

2.教学师资

为了让学生对旅游行业和企业有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因此无论是专业认知类的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还是专业技能类课程的教学都应当由专兼职教师共同施教,让旅游局、旅行社、旅游景区工作的行业专家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实训教学、毕业设计、导游技能大赛等各类教学环节中。其中,专业基础类课程如《导游基础》的教学应当以专业教师为主,行业专家为辅;专业技能类的课程如《导游词设计与讲解》的教学则以行业专家为主,专业教师为辅。

3.教学场所

随着教学条件改善,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纷纷建设了导游模拟实训室、旅行社模拟实训实训室等多种多样的校内实训场所。多媒体、虚拟导游软件、微格教室等教学设施设备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提供了便捷。但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要求极强,情境模拟式的教学并不能完全满足专业要求,因此有必要与旅行社、景区、博物馆、酒店等旅游企业共建校外实践基地,在真实的旅游工作环境中进行教学。

(三)教学评价层面的工学结合

教学评价方面,应当由原先的卷面测试为主的教学评价方式转变为理论评价与技能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导游服务技能》、《导游词设计与讲解》等技能要求较高的课程,则可采用以技能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需要注意的是,技能为主的评价应当做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并且在细则的制定过程中尽可能多地参考旅游行业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包括导游员资格考试要求),方能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合理性。

三、旅游管理专业“多层次”工学结合模式的实施保障

(一)学校方面

首先,学校应当邀请旅游局、旅行社、景区、酒店等行业和企业的专家成立“旅游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交流会,确保专业的教学活动在“旅游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参与和指导下进行。其次,学校要积极与信誉度和美誉度较高的旅游企业进行合作,主动寻找校企合作的契合点,签署合作协议,构建“多赢”的合作平台。再次,学校在结合旅游行业特点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管理机制,控制人才培养方案在实施过程的运行质量。最后,学校应当定期对工学结合的效果进行调查、评估和修正,推广校企合作成果,不断深化工学结合层次。此外,学校方面需要为旅游管理专业“多层次”工学结合模式的实施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如兼职教师的考评制度、薪酬制度、专业教师的企业进修培训制度等等。

(二)企业方面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依赖于学校、企业、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配合。目前,有些旅行社和酒店简单地将“校企合作”定位为“劳务合作”,甚至有少部分企业将学生的实习当作廉价劳动力的使用,忽视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极大地挫败了学生的实习热情和学习动力。因此旅游企业应当配合学校,明确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准确定位自身的角色和功能,对教学建设、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教学研究、质量控制、质量评估等方面提出建议和意见,协同学校共同落实工学结合的各项措施。

(三)教师方面

教师是工学结合的主要施动力量,工学结合的各个核心环节,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模式类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师资配备、课程设置、课程编排、教材编写、教学方法、评价考核、实习就业安排”等细则,都离不开专业教师的积极参与。旅游管理的专业教师一方面应当保持与旅游行业和企业的紧密联系,从而了解行业和企业的需求状况和最新动态;另一方面要利用周末、假期的时间深入企业,进行带团、前台、计调、外联、酒店服务等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能力,通过挂职锻炼、担任导游面试评委、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等多种渠道来提高双师素质,推动“多层次”工学结合模式下“产学研”的良性循环。

(四)学生方面

学生是一切教学活动的中心。作为施教对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必须端正对“多层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调整学习方式。一是通过《导游基础》、《导游服务技能》等课程的学习夯实专业理论基础,经常性地进行书籍阅读、时事关注从而扩大知识面;二是主动参与课堂模拟、实践训练、第二课堂、校外兼职(如到景区担任讲解员等),锻炼讲解服务、前台接待、产品销售等专业服务技能;三是在“多层次”工学结合的学习中认真感悟,努力提高旅游职业意识、团队协作能力、应急处理能力等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并且将“工学结合”中的学习体会和效果定期总结反馈给任课教师,协助“多层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修正。

随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模式的不断深化与改革,政府、行业协会等高一级部门势必将更多地参与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和规划,有力地推动工学结合的顺利实施。

基金项目:(基金项目一定要标注啊,谢谢!)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