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精品课程要素8篇

时间:2023-10-18 10:14:4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精品课程要素,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精品课程要素

篇1

中等职业教育当前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教什么?怎么教?学校如何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精品课程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内涵建设的重点,不仅可以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更是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和动力。精品课程建设,是促进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更是中等职业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办特色专业,树品牌教育,保障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课程是学校教学的最基本要素,实施精品课程建设是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综合改革与实践,深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各个中等职业学校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中等职业教育重点放在提高教学质量上的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体现。一所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数量和质量等已成为衡量其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该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同时,精品课程建设也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因此,作为职业教育的载体,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精品课程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二、中等职业学校建设精品课程的建议

(一)正确把握精品课程内涵,明确精品课程建设目标

精品课程是体现“五个一流”特点的示范性课程。虽然精品课程是多层次、多样化且各具特色的。但精品的核心内涵是永恒不变的,即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适应相应层次的优秀教材为核心,以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前提,以优化的教学内容为基础,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平台和以科学规范管理体制为保障的课程体系。这是集教育理念、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制度于一身的整体建设,是精品课程先进性、科学性、教育性、整体性、实用性、有效性和示范性高水平定位的具体体现,是实现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举、教学活动与科研创新同步教育目标的基本保障。

(二)科学确立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要素,全面提升精品课程建设水平

确立合理的精品课程建设目标标准是搞好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保证。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可将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分解为五类要素,即基本建设要素、主体建设要素、过程建设要素、教学评价要素和成果特色要素,并对精品课程建设提出具体要求。

1.基本建设要素

课程的基本建设要素是指课程最基础的构成要素,如: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和教学参考资料等。作为精品课程,应当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学大纲,精品化、立体化的教材体系,完整规范的教学档案,科学系统的管理制度和充分满足教学需要的教学资源等。

2.主体建设要素

课程主体建设要素是保证和实现课程建设目标的主体因素,如:课程负责人、教师、学生、教师的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等。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培养造就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学缘范围广泛,且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进而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养成积极和创新学习的态度等。

3.过程建设要素

过程建设要素是指课程教学组织过程的基本要素,如:教学组织运行、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教师的配备等。作为精品课程,其教学过程应体现以下几个方面:教学组织科学严谨,各教学环节制度化,教学安排合理;教学内容适应培养目标,与时俱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服务于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多样化和个性化,教学手段先进且恰当应用。

4.教学评价要素

教学评价要素是保证课程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包括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等。作为精品课程,应当建立教学效果评价制度,对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严格评价;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进行评价,讲求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根据不同内容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对教师教学技巧的艺术性进行评价,具有强烈的艺术性和感染力。应当注重学生对本课程的评价,达到较高的学生总体满意率。要接受专家和同行教师评价,得到同行和校内外的广泛认可。摘要:本文围绕精品课程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建设标准,探讨了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精品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和对中等职业学校在建设过程中几个建设环节的建议。通过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引领,以促进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为今后中等职业学校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进行精品课程建设提供参考信息。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改革;促进;示范作用

5.特色与标志性成果

精品课程建设重在过程,但衡量课程的精品性也必须通过一定的特色和标志性成果体现出来。其主要体现的内容包括教师群体的影响和声望、重大的教学和科研成果、人才的素质和质量,并且在教学改革方面应具有鲜明特色,在课程建设中具有长久的发展和积淀。作为精品课程,首先应具有一、二名国际或国内知名的优秀教师,发挥该学科课程的学术带头人作用;建立有利于优秀教师脱颖而出的良性机制,培养一批高素质并具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学和学术骨干;有多人次获国家和省级的集体和个人荣誉。其次,取得重大的教学改革和建设成果,在国内产生广泛影响。第三,人才素质高,学生在与该课程有关的单项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励:毕业生对该课程给予较高评价。第四,特色鲜明,成为某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支撑性课程,得到广泛认可和认同。

(三)研究和探索精品课程目标的实现途径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预期成果和目标,必须研究和探索科学可行的实现途径。主要包括明确的指导思想、科学的建设规划、明确的目标要求和建设过程的动态监管。

1.明确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课程建设目标应与学校定位相适应,与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与社会需求相吻合。由于不同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学科发展水平以及对精品课程的认识角度的差异,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也不尽相同。但应明确:精品课程建设要遵循“加强基础、注重应用、增强素质、培养能力”的原则,有计划、有目标、分阶段、分层次地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建设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为先导,以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为前提,以课程内容和教材建设为核心,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以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为依托,以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切实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

2.科学制定精品课程建设规划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涉及教师、学生、教材、教育技术手段、教育思想和教学管理制度等。课程建设规划反映了各个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战略、学科和专业特点。在新形势下,首先要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引下,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和培养一支素质过硬、技术精湛的教师队伍;并在深入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知识结构合理、整体优化、符合社会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并反映学校教学特色的课程内容体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积极开发网络教育资源等立体化教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加强实验、实践教学工作,增强能力的培养;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和教学交流活动,开阔视野,为建立青年教师培训机制创造条件。

(1)教育思想规划:教育思想是指导教师在课程理论建设和教学实践中的纲领,教学规律的掌握是教师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学校应要求精品课程负责人要根据学科专业的特点,认真深入学习现代教育思想,牢牢把握科教兴国、素质教育这一总体指导思想,树立主体教育思想,科学、人文教育思想、创新,实践教育思想和终身教育思想,力求教育思想的创新,把课程建设与教书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课程建设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统一起来。

(2)建设目标规划:按照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确定精品课程建设层次,最终将集中建设好反映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在师资、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手段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体现“五个一流”,能起到示范和牵动作用的精品课程,并使这些课程在国内同类课程中居领先或先进水平。

3.围绕“五个一流”,把握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要求

“一流的教师队伍”,就是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培养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成果显著、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主讲教师梯队,并使这支队伍成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主力。“一流教学内容”是指在教学内容上,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时代要求,深入开展教育理论研究,结合课程的历史沿革和特征,以知识整合为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重在课程的精品内涵建设,始终保持科学性、先进性和系统性,及时反映和吸收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积极整合优秀教学成果和科学研究成果,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要充分体现“加强基础、注重应用、增强素质、培养能力”的教育原则,对理论课程实施以知识点为模块,联系基础、拓展应用的构建模式;实验课程应科学合理地设置自主设计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注重实践课程环节的设计,应该包括科学研究活动、科技发明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一流的教材”,就要以科技创新为源泉,以新的教材体系为基础,结合教学实际,修订教学大纲,开发建设以纸质教材为基础,以网络课程建设和学科专业网站建设为依托的集纸质教材、电子教材、网络课件、网络课程、实验教程、习题集、试题库、电子教案、系列参考书和辅助教材等构成的一流立体化教材。“一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仅仅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其核心在于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逻辑形式把教材内容多角度地灌输到学生的脑海中。要用生动、丰富的教材,有价值有说服力的理论,接触实际的实验课,先进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要用“启发式”或“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思想,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要根据课程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学,积极使用网络技术,实现教学与管理的网络化,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将课程全部开发建设为网络课程,依托精品课程网站,创建现代的教学和学习环境,实现资源共享。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机制,实现“一流的教学管理”。完善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保障,规章制度的执行是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而规范完整的教学档案,是科学管理的重要体现。通过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保证精品课程建设在科学制度的框架下,得以有序进行。

4.加强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动态监控和管理动态监管

对保证精品课程建设质量十分重要。学校应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相继出台一系列相关的规章制度,重点把握如下几个环节:严格申请、评审程序,确保评审的公平、公正、公开;定期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年度和中期检查,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严把验收关;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依据办学主体自身发展需求和社会需求、课程发展特征和世界教育趋势、课程改革方向和教育政策等,对课程建设指标体系进行调整,实现监管过程和验收指标的双重动态管理,明确精品课程质量的时代特征,确保课程的创新性、先进性、科学性、系统性、整体性、适用性及示范性。

三、结束语

篇2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启动的推进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重要举措,经过7年来的申报、建设与应用,精品课程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也暴露出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对精品课程过程建设的动态化监管不力等。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现正处在提高品质、加强应用、改革创新的关键时期,认真总结精品课程建设的成绩与经验,分析动态过程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不断创新精品课程建设与管理模式,应成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和常规性的工作。

    一、精品课程建设取得的明显成绩

    1 理论研究成果丰富,实时指导精品课程建设实践。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启动,引发了高校教学人员和管理者对其多方位的探讨,理论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实时地指导了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一方面,对精品课程含义进行了全面解读。顾玉林认为,精品课程是高水平的、前沿的、特色化课程体系,“五个一流”要素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张胤等认为,精品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活动;赵杨群则从精品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的内涵层面进行释义。另一方面,对精品课程建设要素着眼点进行了深入研究。黄存华认为,课程建设包含“观念、师资、内容、教法和手段、评价、制度”等课程要素,其中课程资源网上后的共享及教学应用是项目重点和落脚点;宋生瑛认为,建设精品课程重心是师资队伍,核心问题是课程内容建设,关键环节是教材建设,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是重要途径。

    2 网络课程百花齐放,彰显课程个性特色。网络课程建设是精品课程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实体与表征。每年度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的申报,使网络课程从形式装帧到内容润色上百花齐放、各具特色。如清华大学实现教务部门统一规划、多部门充分合作的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管理模式,其课程网站具有为教师提供自主管理、自主维护功能的特点

篇3

[关键词]高校 精品课程 管理机制

[作者简介]张红梅(1971- ),女,四川郫县人,乐山师范学院教务处考试管理科科长,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刘佳龙(1983- ),男,吉林通榆人,乐山师范学院教务处,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李朝晖(1968- ),男,湖南泠水江人,乐山师范学院教务处处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四川 乐山 61400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立项课题“TPLC视角下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研究”(课题编号:TER2012-031 )、2011年度乐山师范学院教改研究项目“地方本科院校‘质量工程’项目管理机制研究——以乐山师范学院为例”(课题编号:JG11-YB3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8-0114-02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信息化进程中,为了改变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扩展学生自主学习空间,教育部于2003年启动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2007年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被纳入到“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经过八年时间,我国精品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截止到2011年,全国已经批准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有3832门,省级精品课程8285门,其中本科院校国家级精品课程2582门,省级精品课程5648门。2011年《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1]8号)指出:要明确高等学校和教师建设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社会责任,充分发挥专家组织的作用,保证课程质量,建立健全动态监测与监管机制。

一、探索精品课程长效管理机制的意义

(一)探索精品课程长效管理机制,深化高校课程改革

课程是制约大学教育质量的首要因素,加强课程及其管理的研究,是落实学校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但在我国,“对于课程管理,迄今仍未能引起重视,其研究基本上属于空白。”①精品课程作为高校课程体系的一部分,不仅是一种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也是高校课程改革发展的排头兵。精品课程较普通课程具有数量相对少、教学团队实力雄厚、经费支持充裕等优势,所以对精品课程管理改革进行深入研究具有可行性。进行有效管理是精品课程后期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加强对精品课程管理改革的探索,总结有效的管理方法和经验,建立长效课程管理机制,不仅可以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精品”示范作用,而且可以为高校课程深化改革提供重要参考。

(二)探索精品课程长效管理机制,提升课程建设质量

精品课程作为教育质量工程的重要项目之一,自实施以来在全国高校产生了广泛影响。扩展教学资源,保障精品课程的建设水准和教学质量,成为高校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与课题。②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为了满足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满足社会发展、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多元要求。通过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可以提升精品课程的内涵,促进精品课程的应用和推广,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引领作用。

(三)探索精品课程长效管理机制,强化精品课程发展

精品课程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能够规范精品课程的要素,保障教学团队工作的积极性,强化精品课程发展的内驱力。精品课程建设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包括了教学团队、评价激励机制、网络平台等建设。教学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融洽与否,评价激励机制的合理与否,网络平台能否保障信息的有效传递与及时更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精品课程建设水平的高低。通过建立长效精品课程管理机制,协调和完善精品课程的各个要素,明确教学团队成员之间的责任与权利,制定能够保障教师充分发挥工作积极性的相关制度,建立奖惩分明的评价机制,解决精品课程建设与管理中的问题。通过全面建设网络平台,加快网络技术和应用软件的更新,提升精品课程的发展内驱力。精品课程的建设与管理离不开课程实施者和应用者的努力,也离不开各种配套措施的支持和保障。建立精品课程长效管理机制,是强化精品课程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精品课程长效管理机制的建构策略

(一)运用相关理论,建构精品课程理论基础

学校管理的实践一再证明,如果没有理论作为基础和依据,管理工作就会陷入盲目与混乱。课程管理现代化,一刻也离不开科学的课程管理理论的指导。③

1.运用项目管理理论的可行性。就一般情况而言,精品课程作为项目申报以后,采用经验的方法进行后期建设管理,即中期检查和周期验收。这种缺乏系统规划、没有严格奖惩界定的经验管理方法基本上都流于形式,很难达到有效管理的要求。项目管理理论适用于管理具有明确目的、起点与终点并需要结合各种相关活动的工作,将项目管理理论应用于精品课程管理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通过对精品课程项目进行全面的评估,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规划,实施适合本校精品课程的管理策略,以达到全程管理的目的。

2.运用绩效管理理论的必要性。教学团队的工作效率和努力程度,对精品课程的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现实生活中,当精品课程评审成功后,教学团队的成员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与合作。课程项目负责人掌管经费,其他成员得不到应有的激励,导致工作热情不高。绩效管理理论主要应用于企业管理,对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能够有效地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可以将这一理论应用于精品课程的教学团队管理,明确团队目标和个人目标,在既定绩效考核标准的要求下,通过激励约束机制发挥整体和个体的最大潜能,从而实现对精品课程教学团队的优化管理。

(二)重视用人机制,加强精品课程师资建设

教师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主体,构建优质的教学团队是保障精品课程建设和管理有效实施的关键。精品课程的建设和管理不仅仅依靠课程负责人,还需要一支教学质量高、年龄、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的配合。因此,构建精品课程长效管理机制的关键就是建立合理的用人机制。

1.落实聘任制和责任制。采用聘任制选拔精品课程的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本着统一发展目标、良好合作精神、梯队结构、老中青搭配、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原则,严格把关教学团队的质量,并明确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的责任和权利,做到责任到人、权利均衡的和谐状态。在聘期内,按照学院制订的精品课程建设计划对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进行年度考核,根据绩效分析和考核结果来决定聘任者的续聘和解聘。

2.加强教学团队的培训力度。精品课程教学团队成员是课程建设的主要践行者,他们的知识储备、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精品课程建设和管理的质量。学校应制订主讲教师的培训计划,鼓励和支持教师通过进修、参加相关学术会议等形式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三)开发相关制度,保障精品课程良好发展

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与健全对保障正常的教学秩序、规范教学行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④同样,完善精品课程的管理制度,对精品课程的全面监督与管理、保障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学生自主学习意义重大。对精品课程的有效管理,离不开相关的管理制度作保障。教师和学生是课程教学的践行者,他们对课程的认识决定了精品课程的使用率和效果。自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启动以来,精品课程的发展数以万计,但很多并未在实际中得到运用,而是处于申报立项时的状态,流于形式,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学校应该明确精品课程建设目的,制定精品课程使用制度,增强教师和学生在精品课程建设和管理中的参与度。学校通过应用保障制度的建立,鼓励教师应用精品课程教学资源,以此来丰富和充实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体验到现代化教学的魅力。

(四)建立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积极参与

精品课程的建设、管理和更新完善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了保障教师对精品课程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应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目前,很多学校只重视精品课程的前期申报立项,忽视后期的建设与管理,尤其是对精品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缺乏政策和资金的保障和激励。

1.政策倾斜,保障教师利益。学校应对精品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的工作量予以肯定,并上浮一定额度的工作津贴,鼓励教师致力于精品课程的建设和管理、推广和应用。对参与精品课程建设和管理的教师进行绩效考核,并将考评结果作为其职称晋升、评奖评优的重要指标。

2.实施奖励,提供经费支持。学校应加大对精品课程建设和管理的经费支持,对于建设效果好、成绩突出的精品课程给予相应的奖励。其中要注意保障精品课程教学团队中各个成员的利益,做到多劳多得、不劳不得。

(五)规划网络平台,实现优质网络资源共享

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要坚持系统性、全面性、标准化、实用性、可持续性等原则。⑤精品课程是基于网络信息平台建设的现代化课程,它的推广和应用离不开畅通的网络和先进的软件技术保障。信息管理中心应保障网络平台的稳定和畅通,对精品课程教学资源进行经常性的维护和检查。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应定期参加有关网络应用技术的培训,了解各种软件的使用方法,实现教学活动、教学过程、教学管理的网络化,保证精品课程建设和管理的与时俱进。

(六)合理统筹规划,协调两个方面的关系

1.协调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精品课程管理是一项系统性、整体性的工程。它既包括对全校所有各级各类精品课程项目的整体管理,也包括对精品课程每个要素和每个环节的局部管理。首先,对全校精品课程管理进行规划。制定管理规划时应对本校精品课程工程建设的现状进行考察,运用态势分析法对本校精品课程整体建设进行深入分析,制订符合校情的精品课程战略管理方案。其次,在精品课程整体管理方案的指导下,对精品课程工程的各个要素进行调查分析,逐一制定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管理策略。

2.协调责任与权力的关系。责任与权力是管理过程中两个十分关键的要素,能否处理好他们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精品课程管理的效果。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实施与管理是一个“自上而下”的人为过程,而非“自下而上”的自然生成过程。⑥这种自上而下的行政赋权的管理,很难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不利于管理效率的提升。对于精品课程的管理,要明确各级机构、各个成员的职责,在单个课程中也要明确负责人和主讲教师的责任和权利,并将其纳入到相关的管理条例中,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注释]

①唐德海.大学课程管理引论[J].现代大学教育,2001(4):82.

②陆海棠.构建质量保障体系 提高精品课程建设质量[J].教学研究,2011(2):41.

③李枭鹰,唐世纲.大学课程管理:问题与对策[J].教学研究,2004(3):230.

④王向东.大学教师教学管理制度的反思与完善——基于教学行为与制度关系的视角[J].现代大学教育,2011(3):98.

篇4

>> 项目管理在高职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研究性学习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探索 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中交互式模式及应用研究 项目化教学法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 FlashPaper在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中的应用 Moodle平台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 网站模板在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实践研究 流媒体技术在精品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高校虚拟演播室在精品课程制作中的应用研究 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与应用研究 神经病学精品课程中网络课程的建设与应用研究 《金融学》在精品课程群建设中的教学改革思考 从系统论视角看精品课程优质资源共享中的问题及建议 精品课程建设中非线性编辑系统的应用 浅谈精品课程的应用研究 “操作系统原理”精品课程建设中的若干问题探讨 论音乐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关键环节 论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中几类用户的权限与过程管理 多媒体技术在眼科学精品课程网络建设中的应用枣 分层递进教学理论在中职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1.2 共享资源系统。除了本学科课程的核心资料之外,还包含相关学科(如药用植物学、植物分类学、动物分类学、中药化学、中药学)资源、本校数字图书资源、其他学校(如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数字标本馆)资源、社会网络资源的利用与共享。这些资源,可以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很好的完善学科教学基本资料,尤其在专题教学、专题讨论的教学环节中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它们的来源复杂、涉及面广,不能全部直接拿来使用,需要进行筛选、甄别、分类之后方可采用,以形成一个条理清楚、易于搜索的共享资源系统。这部分工作量巨大,不是原始资源的简单链接,我们还只完成了部分资源的筛选,预计本系统在2013年能投入使用。

2.2 管理系统

分为运行机制、教学信息管理两个子系统。

2.2.1 运行机制从上而下划分为:课程负责人制——团队协作机制——评价与反馈更新机制(网址:http://222.240.131.47/ec/C10/zcr-1.htm)。课程负责人刘塔斯教授是湖南省教学名师,具有30余年的教学科研经验,使得精品课程建设能够实现资源统一调配,项目组成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位。整个团队人员结构合理,主要成员均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综合素质高,有效地实施了协作,最大限度提高了建设效率。笔者认为,精品课程的建设不仅是教学资源的电子化,还应该能够把教学中形成的教学资源再投入的教学中去,与教学过程互动,形成反馈。因此,建立了评价与反馈更新机制,以更好地提升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的应用效率,保证精品课程长久的生命力。这个机制的运行具体表现在互动系统的应用上(图1箭头1)。

2.2.2 教学信息管理子系统完成对各类教学信息的管理。一方面管理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有关教师与学生、教学材料之间的信息,包括任课教师管理(如开课、评估、考核、个人基本情况)、学生评教、课程指南、课程信息、答疑、作业提交与。这部分内容从互动系统导入(图1箭头2)。另一方面管理学科专业和教学研究的信息。主要指本学科最新研究进展、团队各成员的研究报告、专题文摘、教育技术的发展等,有利于学生理解学科专业发展,吸引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开展创新性研究活动。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这部分内容从共享资源系统导入(图1箭头3)。主要围绕中药鉴定学课程的实用性、与市场结合紧密的特色进行建设,并以此为突破口,以点带面地开展课程特色的建设工作,突出教学内容的独特性、新颖性和不可替换性。最后全面提升课程水平和地位。

2.3 应用系统

此系统由数字化学习平台和互动系统组成。已基本建成(网址:http://)。正在改善其功能,拟突出有中医药特色的教学情境,促进民主、和谐和愉悦的教学氛围。如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德国四步教学法、SDSPR教学法和案例分析教学法等,提高精品课程的教学效果。

2.3.1 互动系统的特点是开放式,反映了教师、学生与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包括在线测试、在线答疑、学生评教等内容。教师通过这个窗口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辅导学习难点,进而引导学生开展协作学习、探究知识的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

2.3.2 数字化学习平台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一个集成的、开放的系统,集合了学科课程教学资料系统、共享资源系统的内容,同时嵌入互动系统,并通过它将管理系统也纳入进来(见上图箭头4~6)。很好地体现了课堂内外的互动性及广泛的参与性,构建了一个适应现代教学需要、教学资源开放、教与学良性互动的立体化精品课程系统。教师通过精品课程平台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资源和维护网站正常运行。学生通过网上教学资源的分享与交流,及时反馈不足信息,并对精品课程建设提出可行性建议。学校采取技术支持、激励和评价等措施,加强精品课程的建设和管理。精品课程建设期间,通过校际交流与合作,精品课程教学资源达到最大限度的共建,便于更多校外学习者的网上学习,最终实现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的最优化。

3 中药鉴定学精品课程系统构建中的子系统关系协调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贝塔朗菲[3]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17]。

中药鉴定学精品课程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是由资源组成系统、应用系统、管理系统构成的整体,分系统之间既互相独立,又相互作用。精品课程建设的好坏同时受到这几个分系统建设状况的影响。在这些子系统中,资源组成系统的建设是主要任务,管理系统是顺利运行的坚强保障,应用系统是整个建设的枢纽。只有尽力保持各系统之间的相互支持、相对稳定及相互协调,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4 小结

系统论的出现,使人类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地变化。它高屋建瓴,综观全局,别开生面地为现代复杂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思维方式。所以系统论,连同控制论、信息论等其他横断科学一起所提供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为人类的思维开拓新路,它们作为现代科学的新潮流,促进着各门科学的发展。

精品课程是基于民主、开放、平等的教育理念,在先进的教学理论、课程理论的指导下设计开发的。精晶课程建设提倡的资源共享理念将促进教育资源的公平合理利用和高校学科结构的良性发展,提高学生水平,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它与一般课程相比较,呈现出更符合社会经济需求、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教材内容与社会经济需求更加吻合、师资力量最强、教学方式方法更加灵活多样、更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等特点。适应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对中药专业创新型、开放型人才的需求。

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和关键是构建精品课程的共享资源,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终极目标。本研究以系统化的构架进行中药鉴定学精品课程的建设:开放课程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理论与实践并重,构建实践教学互动体系;加强现代化实验网络建设,大力开展仿真实验、模拟实验,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学习者提供远程实验平台。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可操作性,鼓励学习者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根据中药鉴定学学科领域自身的性质和特点,有所侧重,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形成一个立体化的评价体系。在注重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学生评教等方式的同时,更加重视对学习者自身的评价以及同伴的评价,进而实现多方位、多角度的教与学的评价,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总之,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本文在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思想指导下,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对精品课程建设进行了研究,从整体的观点出发把握各子系统的地位和作用,做到了建设、管理、应用互相促进,使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学生知识获取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变被动型学习为主动型学习,从整体上提升教学质量,将学校的教学水平推向新的高峰。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竞争更加激烈,中医药高等教育如果不会或不愿创新,将很难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因此,本研究在中药鉴定学的教育教学管理中引入和实施系统化管理,用系统论的理论和方法影响和促进教育改革,将更加有助于核心竞争力的构建。这是高校长期、稳定发展的主要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 黄宝玉,项国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及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9):26-28.

[2] 王志蔚.近年来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综述[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6,(6):171-174.

[3] 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82.

[4] 康廷国.中药鉴定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

[5] 孙新波,查慧.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综述[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2):162-165.

[6] 柳礼泉.论精品课程的特征[J].高等教育研究,2009,(3):82-86.

[7] 吴海峰.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J].济宁学院学报,2008,(3):56-57.

[8] 姚恩全.高校精品品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6):88-90.

[9] 李国友,粱弘秀,曾派兴.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热中的冷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7,(8):73-76.

[10] 贾剑秋.对当前我国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95-98.

[11] 毕志明,刘惠娟,李萍.生药学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J].药学教育,2004,(4):19-22.

[12] 陈以海.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85-89.

[13] 李辉.网络精品课程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4):32.

[14] 宋烈侠,杨承运.谈精品课程建设与评估[J].医学教育探索,2004,3(3):1-3.

[15] 陈学红,林文雄.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及其构建与运作[J].高等农业教育,2011,(3):45-49.

[16] 苗苗,沈玉顺.普通高校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研究述评[J].现代教育科学,2009,(3):37-42.

[17] 许国志.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45.

篇5

关键词 教育资源 精品课程 课程建设 支撑推动

教育资源是教育教学所需的各种资源的统称。高校教育资源是高等学校拥有或者能够为其使用的,用于教育活动的组织、文化、信息以及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要素的总和。精品课程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优秀的教材为基础、以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前提、以优化的教学内容为核心、以先进的教育技术为平台、以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为保障的课程体系。教育资源与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其中,教育资源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一、人才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

人才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教师队伍是人才资源最集中的体现。“一流的教师队伍”作为精品课程最重要的构成要素,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一流的教师队伍”就是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必须把精品课程建设与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结合起来,利用精品课程建设这一契机,在推进课程建设中寻求师资队伍建设新的有效途径。

首先,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的知识结构、知识创新能力和师德风貌直接决定着课程的质量和水平。因此,要培养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主讲教师梯队,并使这支队伍成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主力。可以说,没有名教师就没有名课程,名师是一所高校精品课程的形象代表。精品课程建设,其重要内容就是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名师,形成自己的名师团队。要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精品课程负责人应由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课程管理能力的教授担任。课程负责人既是课程改革与建设的主要责任人,又是该课程的教师队伍、任务安排、教学研究以及课程教学资源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对该课程的建设质量和教学质量负责。

其次,教师的团队合作和梯队建设是课程教学可持续性的保证。精品课程要保持持续的高水平,就必须有高水平的课程建设师资梯队作保障。精品课程建设要求既要重视团队合作,又要重视梯队建设,着力培养后备师资队伍,实现优质课程的教学接力。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必须把精品课程建设与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要鼓励教师积极通过参加科学研究、工程实践、管理实践、社会实践和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要根据课程改革和建设的要求,有目的、按计划地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积极鼓励有较好科研背景、专业背景和较好业绩的教师上教学第一线。要在积极引进高质量专业人才的同时,把一些年轻有为的教师派往高水平学校进修,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并要充分发挥名师的传、帮、带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建立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从而保证优质课程教学的可持续性。

二、教材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

教材是教师从事教学所用的材料,是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载体。教材的特色与创新成为精品课程特色与创新的基础,是课程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教材建设同样对精品课程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第一,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工具。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教学内容,而教材则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教材就是课本,人们常说课本乃一课之本。古人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实际上“传道、授业和解惑”都离不开教材。一门课程的一本(也可以是几本或一个系列)好教材不仅要传授本门学科的知识(授业),还应析明学理、辨明事理,并尽可能兼及为人处世和行事的道理(传道),还要能从学术研究的新动态中引发问题、分析问题和回答问题(解惑)。编写和使用优秀教材是推动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突出课程优势和特色的重要体现,理所当然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

第二,教材建设作为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一流的教材”,要以新的教学体系为基础,内容体现先进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体现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求;同时,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集纸质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资源库、教学参考书等于一体,形成以纸质教材为主、电子和音像教材相托的“立体化”教学包,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教育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三、网络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技术支撑

计算机网络是自主计算机通过网络互联的集合,其最大的功能是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传播,是影响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技术,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技术基础。精品课程要展示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并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就必须借助先进的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网络和多媒体技术。

其一,计算机网络是精品课程的技术支撑。由于当代高等学校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创新性,传统教材已不能完全概括与反映其内容,特别需要借助计算机网络作技术支撑。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师生互相促进的作用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新教学技术带来的学法与教法改革,也需要计算机网络的技术支持。精品课程只有上网才能实现课程资源跨时空不间断的交流,没有计算机网络平台,没有可资利用的课程网络资源,就没有真正的精品课程。

其二,网络课程和网上教学资源的开发,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变革和学生自主学习目标的有效实现。教育部要求精品课程必须通过网络向所有使用者免费开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这种开放性无疑会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带来一场深层次革命。这就要求精品课程建设单位要大力加强网络课程和网上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并根据不同性质的课程教学要求积极推广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技术、虚拟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精品课程还要求积极创造条件建立教学辅导网站,将课程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实习指导、参考文献资料等上传到网上,以供学生自主学习。

四、环境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推力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涉及观念、师资、内容、条件、方法和手段等于一身的系统工程。精品课程建设需要环境,环境资源建设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环境需要营造,资源需要发掘。环境资源既包括“硬环境”(经费投入、图书资料、实践教学等),也包括“软环境”(教育理念、教风学风、教学管理等)。目前,尤其是课程的建设理念、实践教学、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立体化”环境资源,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与推动作用。

一是创新的教育理念和独特的课程特色,是精品课程的主要生成要素。勇于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阶梯,只有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才会有新的成绩。特色缘于创新,创新是精品课程的生命力所在,只有守持创新理念,才能形成特色效应,才能成为示范性课程。我们所讲的“精品”中的“品”,主要是指富有特色,具有辐射和示范效应,它是精品课程的主要生成要素。精品课程必须有自己的特色,衡量一门课程是否精品必须通过一定的特色和标志性成果体现出来。特色是精品课程独有的风格与不可替代的内涵,是其存在的价值和水平的体现。看一门课程是否“精品”,其关键是“特色”二字。因此,高校应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整合教育资源,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地域特色和学校特色。以创新为抓手建设精品课程,就是要发掘潜在优势,拓展现有优势,创造新的优势。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在业务上精益求精,同时也要求教师要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

二是先进的实践教学和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是精品课程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实践教学是一种基于实践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活动,也是一种寓教于“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形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热情,在精品课程建设中,高校要加快实验项目的改革与更新,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综合性、研究性实验,积极推进多形式、多层次的实验室开放,建成一批覆盖多学科、多专业的校级教学实验中心,确保整个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根据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加强与行业、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合作,建设一批稳定的、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基地。要统筹教学、科研等教育资源,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参加教师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等活动。

篇6

[关键词]教育资源;精品课程;课程建设;支撑推动

教育资源是教育教学所需的各种资源的统称。高校教育资源是高等学校拥有或者能够为其使用的,用于教育活动的组织、文化、信息以及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要素的总和。精品课程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优秀的教材为基础、以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前提、以优化的教学内容为核心、以先进的教育技术为平台、以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为保障的课程体系。教育资源与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其中,教育资源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一、人才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

人才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教师队伍是人才资源最集中的体现。“一

流的教师队伍”作为精品课程最重要的构成要素,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一流的教师队伍”就是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必须把精品课程建设与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结合起来,利用精品课程建设这一契机,在推进课程建设中寻求师资队伍建设新的有效途径。

首先,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的知识结构、知识创新能力和师德风貌直接决定着课程的质量和水平。因此,要培养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主讲教师梯队,并使这支队伍成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主力。可以说,没有名教师就没有名课程,名师是一所高校精品课程的形象代表。精品课程建设,其重要内容就是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名师,形成自己的名师团队。要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精品课程负责人应由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课程管理能力的教授担任。课程负责人既是课程改革与建设的主要责任人,又是该课程的教师队伍、任务安排、教学研究以及课程教学资源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对该课程的建设质量和教学质量负责。

其次,教师的团队合作和梯队建设是课程教学可持续性的保证。精品课程要保持持续的高水平,就必须有高水平的课程建设师资梯队作保障。精品课程建设要求既要重视团队合作,又要重视梯队建设,着力培养后备师资队伍,实现优质课程的教学接力。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必须把精品课程建设与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要鼓励教师积极通过参加科学研究、工程实践、管理实践、社会实践和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要根据课程改革和建设的要求,有目的、按计划地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积极鼓励有较好科研背景、专业背景和较好业绩的教师上教学第一线。要在积极引进高质量专业人才的同时,把一些年轻有为的教师派往高水平学校进修,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并要充分发挥名师的传、帮、带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建立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从而保证优质课程教学的可持续性[1]。

二、教材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

教材是教师从事教学所用的材料,是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载体。教材的特色与创新成为精品课程特色与创新的基础,是课程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教材建设同样对精品课程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第一,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工具。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教学内容,而教材则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教材就是课本,人们常说课本乃一课之本。古人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实际上“传道、授业和解惑"都离不开教材。一门课程的一本(也可以是几本或一个系列)好教材不仅要传授本门学科的知识(授业),还应析明学理、辨明事理,并尽可能兼及为人处世和行事的道理(传道),还要能从学术研究的新动态中引发问题、分析问题和回答问题(解惑)。编写和使用优秀教材是推动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突出课程优势和特色的重要体现,理所当然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

第二,教材建设作为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一流的教材”,要以新的教学体系为基础,内容体现先进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体现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求;同时,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集纸质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资源库、教学参考书等于一体,形成以纸质教材为主、电子和音像教材相托的“立体化”教学包,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教育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三、网络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技术支撑

计算机网络是自主计算机通过网络互联的集合,其最大的功能是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传播,是影响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技术,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技术基础。精品课程要展示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并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就必须借助先进的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网络和多媒体技术。

其一,计算机网络是精品课程的技术支撑。由于当代高等学校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创新性,传统教材已不能完全概括与反映其内容,特别需要借助计算机网络作技术支撑。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师生互相促进的作用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新教学技术带来的学法与教法改革,也需要计算机网络的技术支持。精品课程只有上网才能实现课程资源跨时空不间断的交流,没有计算机网络平台,没有可资利用的课程网络资源,就没有真正的精品课程。

其二,网络课程和网上教学资源的开发,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变革和学生自主学习目标的有效实现。教育部要求精品课程必须通过网络向所有使用者免费开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这种开放性无疑会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带来一场深层次革命。这就要求精品课程建设单位要大力加强网络课程和网上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并根据不同性质的课程教学要求积极推广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技术、虚拟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精品课程还要求积极创造条件建立教学辅导网站,将课程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实习指导、参考文献资料等上传到网上,以供学生自

主学习。

四、环境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推力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涉及观念、师资、内容、条件、方法和手段等于一身的系统工程。精品课程建设需要环境,环境资源建设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环境需要营造,资源需要发掘。环境资源既包括“硬环境”(经费投入、图书资料、实践教学等),也包括“软环境”(教育理念、教风学风、教学管理等)。目前,尤其是课程的建设理念、实践教学、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立体化”环境资源,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与推动作用。

一是创新的教育理念和独特的课程特色,是精品课程的主要生成要素。勇于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阶梯,只有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才会有新的成绩。特色缘于创新,创新是精品课程的生命力所在,只有守持创新理念,才能形成特色效应,才能成为示范性课程。我们所讲的“精品”中的“品”,主要是指富有特色,具有辐射和示范效应,它是精品课程的主要生成要素。精品课程必须有自己的特色,衡量一门课程是否精品必须通过一定的特色和标志性成果体现出来。特色是精品课程独有的风格与不可替代的内涵,是其存在的价值和水平的体现。看一门课程是否“精品”,其关键是“特色”二字。因此,高校应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整合教育资源,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地域特色和学校特色。以创新为抓手建设精品课程,就是要发掘潜在优势,拓展现有优势,创造新的优势。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在业务上精益求精,同时也要求教师要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

二是先进的实践教学和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是精品课程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实践教学是一种基于实践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活动,也是一种寓教于“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形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热情,在精品课程建设中,高校要加快实验项目的改革与更新,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综合性、研究性实验,积极推进多形式、多层次的实验室开放,建成一批覆盖多学科、多专业的校级教学实验中心,确保整个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根据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加强与行业、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合作,建设一批稳定的、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基地。要统筹教学、科研等教育资源,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参加教师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等活动。

三是科学的教学管理和规范的管理机制,是精品课程的重要条件。教学管理是沟通教与学的中介。教学管理建设包括观念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环境建设等多个方面。精品课程建设是动态的,有一个建设过程,不是一劳永逸的。要随着知识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而发展,因而完备而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是不可或缺的。“一流的教学管理”,指的是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机制。精品课程的教学管理除了包括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实践教学的安排、学习成绩的评定等教学环节的管理外,还包括师资队伍的配备、课程建设过程的管理、教学保证条件的建设等。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完善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保障,规章制度的执行是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而规范完整的教学档案,是科学管理的重要体现[2]。

总之,教育资源与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教育资源对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支撑和推动作用,精品课程建设对教育资源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四种资源尤其对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其中,人才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教材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网络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技术支撑,环境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推力。

[参考文献]

篇7

精品课程网站可用性改善建议一、引言

精品课程及其网站建设作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深化高校教学改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网站的可用性问题在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可用性在人机交互领域是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是为了解决用户与设备、软件、工具等人工开发系统之间的关系于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来的。而网站可用性则是近年来新兴起的一个热门课题。网站可用性可以理解为用户使用网站过程中对其质量体验的一种描述。因此,具有良好可用性的网站能够协助用户寻找他们需要的信息,并帮助他们高效、方便地完成任务。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当前精品课程网站建设质量和应用效果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其可用性表现较差。一方面,由于现有网站开发技术使得建设一个课程网站在技术上变得比较容易,这就为那些缺少经验的开发者在短时间内草率地开发和建立课程网站提供了条件,导致出现了大批可用性质量低劣的网站。另一方面,课程网站的用户群体在文化背景、语言、受教育程度、计算机技能、年龄、性别等方面呈现出空前的多样化,从而使课程网站在满足不同用户的要求上变得更加困难。而与此同时,许多高校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视评审环节,不惜一切代价拿到省级或国家级“精品课程”称号。而立项之后,由于缺乏课程共享意识和应用机制,再加上相关的教学服务不到位,导致“精品课程”网站成为互联网上的信息孤岛,使用的几率极低。因此,如何有效评价和改善精品课程网站可用性,已成为当前高校精品课程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精品课程网站可用性研究回顾

针对国内精品课程建设的实际状况,重点在“CNKI”“维普”及“万方”三大数据库进行相关文献的检索。检索发现,以“精品课程”“课程网站”为关键词的文献相对较多,而以“网站+可用性”为关键词的文献则相对较少,以“精品课程+网站+可用性”为关键词的文献则更为少见(多为近期成果)。总体而言,目前关于精品课程网站的设计、开发和应用的文献相对较多,而有关精品课程网站的应用效果、可用性评价的研究较少。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笔者发现在精品课程网站可用性研究方面,虽然研究者较少,但现有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在精品课程网站可用性内涵的认识上,夏洪文等人在《国家精品课程的可用性研究》一文中指出:“所谓精品课程(网站)的可用性是指学习者在基于网络的课程学习中可行地、有效地、满意地达到教学目标的能力。其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具有透明的学习环境;方便用户的教与学活动;包含默契的指导与通信过程;支持学习过程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促进学习者之间、师生之间的交互活动。”在课程网站可用性设计上,何志勇提出应从“课程界面设计、课程内容设计和课程站点设计”三个方面重点着手。在课程网站可用性测试方面,瞿彬等将视线追踪技术引入到课程网站的可用性测试中,为课程网站设计者提供了人的视觉参数。而袁红则探讨了基于信息构建的网站可用性标准和测试工具,并运用AIS工具栏,进行了精品课程网站可用性的自动测试实践。而在精品课程网站可用性评价指标方面,陈仲委等提出针对课程网站设计原型应尽早进行启发式评价,评价指标包括“直观性、功能度、艺术性、反馈与帮助、出错预防、易记性、课程管理、交互性、灵活性、一致性、高效性、冗余压缩、可访问性”等13类,每一类的详细分项设计可以根据课程网站的内容、规模、性能等进行增减和修改。王颖等则认为:网站可用性评价有两个基本指标,即网站的可用性和网站价值的可用性,其中,网站可用性又分为“网站导航”“链接”“流量记录文件分析”“内容和易读性”“视觉效果”等五个要素,网站价值的可用性包括“网站创建者及权威性”“信息可靠性”和“网站的推广”三个要素。而苏文婧等]则认为网站的可用性评价指标应从“安全稳定性”“对外开放性”“网站的更新维护”“沟通交互”“导航链接”等五个方面进行评价。此外,夏洪文等构建了一套适用于国家精品课程网站可用性的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由“学习导航”“学习监控”“教学交互”“学习帮助(答疑)”“学习评价”“资源检索、上传与下载”和“链接与程序响应”等7大指标、16项子指标构成。

综合现有研究,虽然目前对精品课程网站可用性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研究还不够系统和深入,但应看到,已有研究对我们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和指导。

三、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可用性现状与评价

目前对精品课程网站可用性的探讨,研究视角更多的是从工程或技术的层面来进行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已有研究更侧重于经验式总结或理论性阐释,而实证研究或实验研究较少。在研究结论上,一些研究者习惯于用经验性指标或直接将一些未经有效验证的指标拿来作为品评网站可用性的标准或依据,导致研究结论缺乏一定的严谨性和客观性。

在精品课程网站可用性评价方面,应遵循“既继承、又突破”的原则审慎地选取评价指标。首先,网站可用与否与开发技术、整体设计因素密切相关,这是网站可用性的基础保障,故网站可用性评价应关注“技术”“体系”等因素。其次,网站内容的丰富性以及用户使用的可接受度同样影响网站的点击率和网站的资源共享。因此,“内容”因素也是评价网站可用性的重要因素。再次,从用户体验角度,网站的互动交流以及提供的人性化服务,即“沟通”因素和“服务”因素也是评价网站可用性的重要因素。最后,网站建设者的背景及权威性也会影响用户对网站的使用。所以,网站“价值”因素也是评价网站可用性不容忽视的因素。

结合对资深教师和评教专家的深层访谈,笔者对高校精品课程网站总体可用性状况形成如下认识:

1.总体可用性较好,但仍需改善

目前,高校精品课程网站不论是在功能设计,还是在效果评价上,基本达到了教育部设置精品课程的初衷,能较好地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并能较好地服务于高校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工作。但从可用性诸要素评价来看,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改善。

2.价值可用性、技术可用性相对理想

目前,高校各级精品课程的教学团队及其负责人,大都具有较好的专业素养且一般在本专业领域具有一定的声望和权威性,加之“省级”“国家级”的荣誉称号,从而使课程网站的价值可用性较好。而近年随着高校对教学技术资源的不断投入,使得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具备了较好的软硬件技术条件,从而为课程网站的技术可用性建设提供了保障。

3.体系可用性、服务可用性需进一步优化

由于有些精品课程网站没有很好地进行整体框架设计,内容呈现方式不够科学,链接关系不够明确,且缺乏有效导航,学生容易在课程学习中迷航,这导致课程网站体系可用性欠佳。而随着“用户中心设计”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对课程网站在提供灵活的站内检索、更人性化的信息定制等服务可用性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内容可用性、沟通可用性亟待加强和改善

一些高校在精品课程申报成功后,很少对课程网站进行完善和维护。很多精品课程网站存在页面无法显示、无权查看网页、非本校用户不能下载等问题,致使课程内容过分保护,开放性、共享性不强。而课程网站的电子教案、课件、授课录像、案例等呈现形式多样,没有相对统一的标准,随意性较大,内容更新不及时且多有重复。另外,有相当部分精品课程网站,虽然设置了答疑区、BBS、内部邮件列表等沟通手段,但互动交流效果较差,出现了“重形式而轻应用”的弊端。所有这些都表明精品课程网站在内容可用性、沟通可用性方面亟需进一步加强和改善。

四、改善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可用性的相关建议

1.切实转变观念,提高对课程网站可用性的认识

精品课程网站作为精品课程建设和评价的窗口,作为教师和学生开展数字化教与学的平台,应在满足申报、展示的同时,更要发挥教学应用的作用。为此,高校应转变观念,提高对精品课程网站可用性的全面认识,切实建立应用机制、注重可用性评价,实现从主抓立项建设向教学应用转变。

2.全面加强课程网站建设,逐步提升可用性水平

为了提高精品课程网站的可用性,在网站设计早期应引入可用性策略,遵循“用户中心设计(UCD)”理念,全面加强网站系统建设。具体说:增加教学软硬件资源建设投入,为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提供有利的支撑平台和运行环境;采用网站地图、菜单式导航等方式,构建清晰、简洁、方便的网站导航系统;完善教案、课件、案例、习题、教学录像等网络课程资源,注重课程资源的互补性、更新性,避免内容重复和陈旧;创设有效的教学交互和反馈系统,真正发挥网站的良性沟通功能;适当增加灵活的站内检索、人性化的信息定制和外部链接等网站服务功能,逐步增强用户的满意体验。

3.建立健全课程网站动态监测机制,强化过程管理

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建设周期长、需要持续改进的系统工程。为此,应建立健全精品课程网站动态监测机制,有效监测网站运行状态及网站资源的更新频率和质量。此外,应该积极引入项目管理理念和方法,强化对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过程管理,以确保精品课程网站具有良好的可用性和持久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黄宝玉,项国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及思考[J].中国高校研究,2007,(9):72.

[2]李正.精品课程建设的进展、挑战与展望[J].中国大学教学,2009,(8):20-22.

[3]夏洪文,郑哲,李巧丹.国家精品课程的可用性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6):103-107.

[4]Nielsen J . Usability engineering[M].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1993.

[5]何志勇.Web课程的可用性研究[J].微机发展,2004,14(7):82-84.

[6]瞿彬,隋光远.网络课程的可用性测试初探[J].现代教育技术,2008,18(3):84-86.

[7]袁红.基于信息构建的精品课程网站可用性自动测试――以图书馆学和信息管理专业精品课程为样本[J].情报,2008,(12):83-86.

[8]陈仲委,肖启莉.网络课程的可用性设计与应用[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6,8(2):25-28.

[9]王颖,孙成权.网站的可用性评估标准浅议[J].图书与情报,2008,(1):98-102.

[10]苏文婧,尹传娟.精品课程教学网站的评价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10):94-95.

[11]王佑镁.国家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教学可用性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0,(4):69-72.

篇8

关键词: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教学互动

中图分类号:G250.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1-0064-02

一、引言

2003年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程, 至今已有超过30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涵盖了高等教育中主要的学科和专业。[1][2]2004年,在中国教育科研网格“China Grid”项目的支持下启动了大学课程在线计划,目前已有超过3000小时的视频课程,每天有超过1万人在线进行学习。[3]从2009年开始,包括哈佛、麻省理工、普林斯顿、斯坦福、伯克利、卡耐基梅隆等国外顶尖大学的开放课程都可以在网络上免费获取,国内知名的视频网站包括优酷、土豆、百度播客等纷纷提供了相关资源下载和中文字幕翻译等服务,这不仅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获取优质教学资源的极大便利,也充分反映出了网络平台和技术对于课程学习和推广的重要意义。

二、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定位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具有先进性、互动性、整体性、开放性和示范性等显著特点。[4]因此,精品课程的建设要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反映课程领域的教学科研成果,充分运用各种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支撑教学。

精品课程网站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精品课程网站是在精品课程内涵建设基础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精品课程研究成果展示、课程申报评审、指导实践教学、师生互动交互学习的综合信息平台。精品课程网站不是简单的课程内容堆积和教学辅助资源的罗列,更不是仅仅是为了应付网络评审,而更多要考虑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以及对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

由于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是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中的重要观察点,要求精品课程网站充分呈现教学队伍的实力、教学内容的设计和组织、教学条件的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设计、教学效果的反馈以及特色等。因此,现阶段有不少精品课程网站的规划建设思路都是以评审指标为出发点,而忽略了精品课程网站最核心的要素是以指导和辅助教学实践为最终目标。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评审,更多的是能真正让学生分享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成果,使其成为学科之间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的平台,师生间和学生间信息交流的平台,真正能起到指导教学实践的作用。

文献[5]给出了对于现有精品课程网站的调查统计,数据表明:不同年龄和年级阶段的学生有各自的学习过程特点, 面对同样的知识点或者问题, 进行理解、分析和解决的过程不尽相同。因此,不同年级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资源类型的需求和资源的表现形式的喜好并不相同。从学生知识学习的过程和教学基本规律来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1)感知新知识点, 明确学习目标和条件; (2)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 与新知识点建立相关性;(3)形成策略,利用资源, 深化认知知识点;(4)自测、评价、反馈和应用。[6]另一方面,精品课程网站也是教师教学实践和成果的积累,所谓“教学相长”,教师的教学成果(包括教学资源、教学视频、教学辅助材料、教材和习题等)也可以通过精品课程网站这一平台,全面接受包括学生和同行的评价,并从中得到第一手的信息以反馈和促进教学,最终提升教学水平。因此,在精品课程网站的规划和建设中,必须牢牢把握基本的教学和学习规律,从包括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使用者角度,深刻理解教师和学生的需求,把使用者最需要的内容充分反映在精品课程网站中,而不是仅仅面向课程评估的一、二级指标和观察点。

三、“光纤通信与数字传输”精品课程网站建设

南京邮电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信息通信为主要特点的高校。“光纤通信与数字传输”是本科包括通信工程和网络工程等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所反映的内容也是现代信息通信网络最为基础的技术。课程的历史沿革以及课程内容的更新是精品课程教学实践中必须充分考虑的内容。为使得精品课程网站充分发挥教学实践中的作用,为学生学习和师生互动提供便利的手段,我们提出以用户(教师和学生)为出发点设计网站功能和建设网站内容。在进行“光纤通信与数字传输”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实践中,始终把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目的是服务于教学实践,把最终用户是教师和学生放在首要位置,在精品课程网站设计和建设时,突出了以下要素:

1.稳定的平台,可靠的访问

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中不能盲目跟风最新的网站技术,如果不能实现稳定可靠的访问,则其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就无从谈起。随着IT技术的进步,除了传统的PC以外,现阶段有越来越多的包括3G手机、平板电脑和智能终端等新型用户设备,其操作系统和运算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就有在课堂上结合知识点进行讨论,学生即时利用3G手机进行网络搜索的情况。因此,在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中需要把面向绝大多数类型终端应用考虑进来,不宜把过多的动画、视频和特效等加入精品课程网站,以免影响访问和受众。

2.清晰的架构,便捷的使用

根据心理学家George A. Miller的研究表明:人一次性接受的信息量在7个比特左右为宜,因此在精品课程网站架构中我们也把主要栏目设置为7个,充分体现了结构清晰、内容明确、便于操作。下图给出了“光纤通信与数字传输”精品课程栏目示例。

精品课程网站的初始界面必须具有清晰易读,便于访问的特点,我们在“光纤通信与数字传输”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中,充分征求了包括学生在内的各方面意见和建议,把用户最需要的内容置于最显著和最便于应用的框架中,从而最大程度地满足了用户的需求。

3.突出互动性,方便师生交流

精品课程网站提供了师生互动的平台,其意义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同时也是扩展课堂讨论和答疑解惑,实现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教与学的交互提高的有效手段。在“光纤通信与数字传输”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中,我们不仅设计了互动专区,便于学生进行留言交流。同时还积极引入了精品课程网站与短信平台的互通手段。目前有包括“飞信”和“网信”在内的基于3G网络的即时通信平台,我们借助精品课程网站的开放接口以及和运营商的良好关系,搭建了与3G移动通信网络的无缝平台。当有新的学生留言提问时,可以向预先设定的教师手机上推送短信,便于教师及时登录进行回复互动(也可以根据需要定时推送短信),从而实现了教学互动的时间无缝连接。

四、结束语

精品课程网站是精品课程建设和各项成果的网络表现形式,也是教学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平台。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中必须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原则,使得教师和学生成为网络教学资源的第一使用者,通过优质的教学资源和便利的互动交流手段,为培养具有良好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学生提供有力的支撑。本文结合“光纤通信与数字传输”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实例,讨论了精品课程网站中建设的重要措施及其应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9年度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本科).

[2]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EB/OL].省略/

[3]大学课程在线[EB/OL].realcourse.省略

[4]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教高[2003]1号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