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高中化学标况8篇

时间:2023-10-17 10:53:1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中化学标况,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中化学标况

篇1

关键词:小组化教学法;高中化学;目标和任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192-01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改革在不断推进,教育部门多次强调,要将素质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在高中化学教育中,传统的教育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小组化教学应运而生,随着这种方法应用程度和范围的不断加深,其教学效果也在逐渐突显,但是小组化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仍然需要作出进一步改进和调整

一、高中化学教学中小组化教学方法应用探究

1、同组成员间的共同合作来完成小组化教学。通过同组成员间的相互合作实施教学,可以是以教师指定的方式来完成小组划分,也可以由学生自由结合来完成小组划分,当小组划分结束之后,各小组根据不同成员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等特点,为其安排各自任务,然后各小组成员通过分工协作完成各自任务的方式,使每一名小组成员都能够明确教学目标,然后开展小组学习。为了高中化学教学中提升小组化教学的实际效果,在每一个小组进行资助探究学习之前,教师要对本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以及知识结构进行重申和强调。在小组成员自足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从旁给予积极的指导,当学习任务完成后,每一个小组必须向教师汇报学习成果,针对其汇报的内容,教师和其它小组可以进行适当地补充、质疑和更正,通过这种方式,有效提升学生知识水平,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同组成员间通过相互竞争来完成教学任务。在这种模式下,需要化学教师指定分组,教师要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依据,将那些学习成绩差不多的学生划分到一组,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竞争的实际效用,分组结束之后,教师要根据每一组的整体水品,为其安排特定的教学任务,如为学生设计各类题目,之后让学生通过抢答的方式来一步步完成教学任务中的题目,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分别对每一小组进行测验,使教师对各个成绩段的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摸底了解,在竞争的影响下,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动力。高中化学教学中利用这种小组化教学方式,可以使那些平时不太活跃的学生有更多的表现机会,而且可以使学生在这有趣的教学环境中,不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

3、小组化教学法实际意义及应用原则探析。在小组学习中,每名同学都会被安排不同的学习任务,针对各自的任务,每一名学生都必须首先进行独立思考,在这一思考学生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会得到锻炼,学生还可以与小组成员进行相互交流,对彼此的观点相互借鉴,然后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小组成员之间也可以通过共同的努力来攻克某一难题,进而不断培养彼此间的信任,不断提升小组凝聚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小组化教学中,首先应该遵循的原则是教师为每一组学生安排的任务要科学合理,过于繁重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而太没有挑战性优惠使学生产生自负的心理。其次,教师要积极发挥其指导作用,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能够从旁协助,针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要能够给予一定的指导和意见。再者,要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虽然教师可以为学生进行指导,但是,学生依然是课堂的主体,要使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提升小组化教学效果策略探究

1、准备,灵活应对教学过程中所遇到问题。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小组化教学法的作用,教师必须针对课堂教学中的各项内容做好充分的准备,明确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目的,确立小组化教学中,学生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确定学生小组活动的学习方向和探究方向。在准备工作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媒体或渠道,对高中化学教学中小组化教学的相关内容进行全面搜索,然后对有用的信息进行提取,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这某些方法进行改进和完善,制定出适合本班学生的小组化教学方案。而且,教师要培养自己随机应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各种突况都有可能出现,教师必须要能够灵活应对这些问题,通过采取适当的方式,使课堂活动回归到正确的方向。

2、确立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任务。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为了不断提高小组化教学效果,每一节课都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具体而言,教师首先应该进行有目的地分组,当小组划分完毕之后,每一名学生都要有明确的任务。为了确保分组的的科学性,在分组之前教师必须开展全面地调查工作,通过调查,对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特点以及性格特点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在分组过程中,这些都是教师划分小组的重要依据。如在学生能力方面,大致可分为动手能力方面的高低和平时成绩的优劣,在平时成绩方面,应充分考虑每一组优等生,差生以及中等水平的学生的比例,通过合理的分组,使优等生之间可以进行相互交流,使优等生可以对等生进行学习帮助,通过合理的分组,要使每一个小组的任务都尽可能完成,而且要力争做到使每一名同学都能够在小组学习中获得表现自己的机会。而且,在分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将学生的性格特点、语言表达能力、男女比例等因素考虑在内,为每一名学生设立学习目标,使组员之间能够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每一名学生都获得提高。

小组化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实现了高中化学教学的创新和突破,在实际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要能够严责遵循小组化教学的教学原则,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教学中,每一次课都应该有明确的任务和目标,所有的活动都应该围绕教学目标开展。

参考文献:

[1] 赵 静.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评价[J].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07期

篇2

关键词:高中化学;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一、引言

高中教育面临着高考的巨大压力,教学任务繁重且内容复杂,高中教育中经常出现课程紧张、教学枯燥且方法单一等情况。在这样背景下我国教育部门开始推行课程改革,丰富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高中化学作为典型的应用型学科,与实际生活有着紧密联系,且课程内容多为实验,很容易引起学生兴趣。高中化学教师应调整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二、高中化学教育特点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主要表现为知识渐序性与开放性等特点。分析高中化学教材可以发现,教材编排存在明显的渐序性特点。与以前高中化学教材相比,新的教学知识点内容衔接更加紧密,已初步形成知识体系。此外,改革后的教材内容更加注重与初中知识的衔接,学生更加容易学习与掌握知识点;其次,高中化学课堂教育还表现出明显的开放性,教学中涉及许多化学实验,因此其教学与其他课程相比存在一定的开放性。

三、高中化学教育现状

(一)教学方式的不合理

高中化学教学主要体现在课堂上,教学方式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但实际中存在教学方式与学生接收效果相脱节的情况。首先,部分高中化学教师教学方式陈旧,造成很多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其次,化学学科具备一定特点,部分教师不能适当安排实验课程,有时天天实验课,让学生产生疲劳感;最后,一些教师不能创新教学思路,教学方式过于刻板,课堂氛围严肃,影响教学效果。

(二)教师整合能力不足

高中化学课程教学中增加复习课堂,有效整合化学知识。但部分高中化学教师整合化学知识时,存在能力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师不能将课堂化学知识转化为实际教学内容,或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步骤与学生情况脱离。

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措施

(一)创新实验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对于高中生来说,即将面临高考,学习枯燥,压力大,而高中化学作为一门趣味性较强的学科,刚好可以在繁忙中调节学生枯燥的学习和生活,刺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同时它也是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和能力的重要部分。因此,高中化学老师应该将化学实验课程重点利用,在加强学生直观体验的同时,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能力。比如,在学习钠与水化学反应过程中,钠是漂浮在水面上融成闪亮光点,四处游动,产生白色的火花,同时酚酞溶液变红。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变化,帮助他们确定思考的方向,小心提示,从趣味性方面培养他们的创新性能力和思维。

(二)引入生活因素,活跃课堂氛围

高中化学知识中的概念就是化学概念,其反映化学事物、化学性质及化学性质等本质属性。所有概念都可以分成内涵与外延两部分,前者指的是事物特有属性,后者则是适用的一切范围,两者成反比状态,也就是内涵越广,外延越小。实际教学中可以引入生活因素。例如,为增加教学的趣味性,笔者在新课导入前准备一段憨豆先生洗衣服的视频,并思考洗衣服失败的原因,激起学生上课兴趣,通过举例引出分类法。大量举例让学生意识到分类的重要性。师:大家平时洗衣服时是怎么分类的?生:颜色深浅;布料性质;内衣外衣……师:为什么分类结果不一样?生:分类标准有差别。这时教师展示一些图片,如垃圾回收、超市货架等,总结日常生活中分类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这点在化学学习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有效整合化学复习题

化学复习过程中需要整合归纳各知识点,教学中化学教师也应该总结教学内容。例如在高三化学复习阶段,可以分类归纳化学知识点,依据各知识点特点详细划分习题。知识点分类结束后总结教学工作进展,反复推敲。可以通过填空题训练比较简单的基础知识,强化记忆夯实基础。记忆时不要死记硬背,而是应该全面理解知识点,通过理解训练加强记忆。通过复习题系统整合,发挥习题训练的作用。例如:现代汽车安全程度越来越高,安全气囊作为保障驾驶员安全的重要装置,在实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汽车剧烈碰撞后,安全气囊内迅速充满气体保护驾驶员,气囊内化学反应:10NaN3+2KNO3→?K2O+5Na2O+16N2↑,若反应后还原产物比氧化产物少1.75mol,下列判断正确的是(CD)A.反应生成标况下N242.0LB.反应中KNO3被氧化的量为0.25molC.转移电子物质的量为1.25molD.N原子被氧化的物质的量3.75mol解析:此项选择题考查的知识点为氧化还原反应,结合电荷质量守恒定律,我们可以判断出反应中的N2不是单纯的氧化或还原产物,而是两者的综合。结合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反应后还原产物比氧化产物少1.75mol,可以计算出N2体积为44.8L,因此判断A选项错误;参与反应的KNO3被还原而不是被氧化,直接判断B选项错误;借助方程式计算出反应中16molN2转移10mol电子,结合已知条件得出生成N2为2mol,转移的电子量为1.25mol,C选项正确;结合化学反应方程式,判断出还原产物比氧化产物少14mol,有30mol的氮原子物质的量参与氧化反应,其物质的量为3.75mol。D选项正确。最后判断出此题目为多项选择,正确答案为C、D两项。

五、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化学教育中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与思维模式,发挥学生主体性,塑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利用课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化学作为一门实验学科,教师引导学生创新性思考,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在课堂上发表自己观点与看法,不断进行创新性思考。希望通过本文论述,为推进高中化学教育水平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陈丽芳.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习题课高效课堂的有效性[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9):11.

[2]赵国富.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10):62.

篇3

关键词: 新课程 高中化学 高效课堂

随着新课改不断深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成为高中化学教学内容的重中之重,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占有很大部分,教师一味在课堂上讲解,学生没有独立思考和发表自己见解的时间和空间,导致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低下,课堂教学质量一直处在较低状态。对此,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谈谈构建高效课堂的一些看法。

一、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重要性

时代不断发展,科技不断进步,使国际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大,为了适应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在国际竞争中成了热议话题。新背景课程下,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是为了改变当前陈旧和老套的教学方式,为培养更多高素质化学人才打下良好而坚实的基础。同时,高效化学课堂的构建也是为了扭转和改变自古以来学生被动学习的习惯,使学生主动学习,而不是教师的独白和填鸭式教育。传统教学模式下,总是教师一味给学生灌输知识,学习主体变得很被动,从而使学生无法将其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都发挥出来,所以新课程背景下,构建高效的高中化学课堂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优点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新型教学体制下更好地学习,不断提高和发现自己,增强学习意识,积极主动和自觉地学习,从根本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效果,达到教师和学生双向沟通的理想状态。

二、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措施

1.合理有效地备课。

备课是授课前的重要准备工作,备课质量好坏直接关系教师课堂进度及教学效率高低,良好的备课是高效课堂的先决条件。因此要想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有效备课。首先,教师要明白该堂课的教学目标,并确定教学内容,之后再结合学生特点选择恰当科学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设计完整流畅的教学流程等,怎样导入新课题,怎样讲解重点等都是教师需要注意的问题。教师还应该准备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练习题,注意设计与学生互动的方法,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另外教师还应该领导学生对上节课知识进行回顾,并对该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做到温故而知新。同时,教师还应该针对课堂上出现的各种突况准备解决方案,例如:个别学生提出的较尖锐的问题等;备课工作完成之后,教师还应该进行课前模拟,对每一个环节进行完善。有效的备课是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首要条件,不仅保证课堂稳定进度,而且提高教学效率。

2.重视学生学习方式。

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关键还是学习方式。正如物理学上功的消耗,不同运动模式在相同时间内消耗的功是不同的,化学学习同样如此。因此新课程下,高中化学应转变传统教学思维,以学生为主,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将有效教学方式传授给学生。一方面不仅需要高中化学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另一方面要有一定的创新思维。首先,如果教师没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作为基础,很难探索出大部分学生学习规律及化学知识规律,很多缺乏经验的教师就是照本宣科,甚至有的教师基本依靠教辅资料,一旦没有教辅完全无法讲完一堂课。其次,创新思维是必不可少的,高中化学知识是许多优秀化学家实践得出的理论,其科学性是经得住现实考验的,如果将这些既定且晦涩的知识使学生深入理解和学习需要教师通过创新思维进行有效引导,将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

3.挖掘化学课程特点,促使学生积极学习。

每节化学课都离不开实验,有的时候我们将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通过展示实验代替。其实这样做大大抹杀了化学实验的作用: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促进化学学科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更多地挖掘化学课程的特点――实验性强,并由此有效开展课堂教学。同时,在教学中还要关注学生注意力。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各学科学习压力比较大,如何让学生在化学课堂上有个饱满的精神状态、注意力集中起来?是化学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在化学课堂上可以提出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用较难的问题促进他们思考,将注意力集中起来;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用难度系数低的问题引导他们逐步深入学习,以提高学习积极性。

4.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课程的探究性。

目前,各学科教学存在同一个缺点就是缺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性,学生不知道学这门课程的实用价值是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考试或得高分吗”?这是好多高中生共同的疑问。其实化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很多应用,只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忽略将化学知识引申到现实生活中。有教育学家指出:学生要想学好一门课程,必须经过整合、分析、运用、总结这些过程,才能将知识活学活用。化学教学中最缺乏的就是“运用”的过程。专家所指的“运用”不是单纯的习题训练,更多的是指与生活实践相关联,在实践中正确合理地运用化学知识。要想做到这点,对于化学来说并不难。化学是一门与实际联系十分紧密的课程,我们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现象讲解化学知识,让学生看到化学知识就发生在自己身边,是十分实用的知识技能。这样一来便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精神,促进他们积极地思考、学习。

时展催生着教育制度和教学理念改革,我们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们具备高尚的职业情操,要在教学中做个有心人,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打造高效课堂,将新课程改革理念融入教学中,将有效教育理念真正落实于教学实践中,积极提升自己、完善自己,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在高效课堂中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从而保障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化学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张兴华.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学周刊,2016.10.

篇4

那么,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具体来讲需要怎样提升教学艺术来更灵活地驾驭教学进程呢?下面,我结合多年的化学教学实践来谈几点我的意见和看法。

一、精心设计化学教学方案

教学方案是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精心准备的课件或讲义,其中包括新授课的课堂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等内容,体现着一个老师对于课堂的重视程度。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在新形势下要求化学教师能够结合化学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能力,教学条件、环境等因素针对每节课做出良好的设计,以规划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估摸学生的学习行为以及预测可能会取得的教学效果。那么,高中化学教师如何才能设计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 是教师要吃透高中化学教材。高中化学知识较为庞杂,教师要通过对教材知识的钻研和琢磨,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学习、消化和吸收化学原理、公式的最佳教学方案,以便为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依据和指导。

2.是教师要走进学生,做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认知能力了然于心。教师要深入到学生这一群体中去,跟他们进行更多的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更多地体察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状态。

3.是在新授课之前教师要认真备课。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计算机的普及丰富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和知识的获取渠道。为此,教师要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必须通过认真备课来搜集更多的能够适用于化学课堂教学的学习资源,以增强自己的知识储备。

4.是要不断学习和进步,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学生接触化学知识的渠道和方式的增多,学习能力的增强,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不断学习,不断追求进步,以更广博的知识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只有教师的知识面拓宽了,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才能更加游刃有余,信心倍增。

二、掌握课堂教学的应变技巧

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对课堂偶况的灵活应变能力考验着一个老师的教学能力。可以说,能否在课堂教学时灵活应变是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针对化学学科来讲,教师要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偶况进行灵活调控,更好地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理念,必须掌握以下几种应变技巧。

1.调解难度,绕道迂回。由于课前对学生的学习程度和认知能力的过高评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事先设计的问题难度较低或者难度过大,不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教师就要适当调节难度,采取迂回的应对策略,拓展问题的深度或者是把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

2.因势利导,主动出击。在教学过程中,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出乎教师的意料,有时会让教师的教学陷入被动状态。这时,教师就要想法设法因势利导,通过转移学生的注意力或者是变换讨论话题的方式来扭转被动局面。如对于化学中演示实验,当因出现实验不成功的情况时,在学生的惊慌失措或议论纷纷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沉着应对,主动引导学生探究实验不成功的因素,引导学生从实验装备、实验进程、实验素材和过程控制等方面来分析和思考,这样一来教学效果往往会更胜一筹。

3.调节氛围,创设情境。教师本着既定的教学方案开展教与学的课堂进程,需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以实现教学相长。如当教学进程中出现课堂气氛沉闷的局面或者学生过于吵闹喧哗时,教师要及时调节课堂教学氛围,以更好地把控学生的课堂情绪和学习状态,使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兴奋活泼的最佳状态。当学生对教师预设的问题,不知该从何处进入思考状态时,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感,迅速找到问题的切入点和思考的方向。

4.适当反诘,婉转回避。教与学的课堂教学,需要的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互动,为此,课堂提问必不可少。而课堂问题又分为两类,一是教师预设的问题,二是学生针对学习中的疑惑向老师提出的问题。当然,第一类问题,教师在设计的时候往往会考虑多个方面和学生回答问题的多种情况,在合理引导和点拨之下,一般不会给教学进程带来太大的问题。而第二类问题就需要我们多多重视了。学生们基于他们的学习基础和思维提出的问题,有时候会严重偏离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时候会没有明确的问题依据,这样一来,教师就要采取婉转回避或者适当反诘的方式,让学生尽快回归到正常的教学进程中来,以更好地将教学的主动权牢牢控制住。

三、重视教学反馈,灵活调整教学思路

在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掌握应变技巧之外,教师要灵活驾驭教学进程,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采取一些相应的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创造积极反馈教学信息的条件,并适时引导学生勇于反馈信息,以便能够及时高效地实施课堂教学思路,保证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从而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师就要随时了解教学现状、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生对具体某节课的教学信息反馈。而学生的反馈信息往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依据,为此教师要灵活调整教学思路一定要认真留意和加强重视学生对于教学的反馈。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让学生参与实验操作、做一定的课堂练习等方式来了解学生的教学反馈,以改变或者调节教学进度,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控制。

篇5

那么,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具体来讲需要怎样提升教学艺术来更灵活地驾驭教学进程呢?下面,我结合多年的化学教学实践来谈几点我的意见和看法。

一、精心设计化学教学方案

教学方案是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精心准备的课件或讲义,其中包括新授课的课堂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等内容,体现着一个老师对于课堂的重视程度。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在新形势下要求化学教师能够结合化学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能力,教学条件、环境等因素针对每节课做出良好的设计,以规划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估摸学生的学习行为以及预测可能会取得的教学效果。那么,高中化学教师如何才能设计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 是教师要吃透高中化学教材。高中化学知识较为庞杂,教师要通过对教材知识的钻研和琢磨,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学习、消化和吸收化学原理、公式的最佳教学方案,以便为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依据和指导。

2.是教师要走进学生,做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认知能力了然于心。教师要深入到学生这一群体中去,跟他们进行更多的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更多地体察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状态。

3.是在新授课之前教师要认真备课。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计算机的普及丰富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和知识的获取渠道。为此,教师要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必须通过认真备课来搜集更多的能够适用于化学课堂教学的学习资源,以增强自己的知识储备。

4.是要不断学习和进步,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学生接触化学知识的渠道和方式的增多,学习能力的增强,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不断学习,不断追求进步,以更广博的知识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只有教师的知识面拓宽了,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才能更加游刃有余,信心倍增。

二、掌握课堂教学的应变技巧

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对课堂偶况的灵活应变能力考验着一个老师的教学能力。可以说,能否在课堂教学时灵活应变是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针对化学学科来讲,教师要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偶况进行灵活调控,更好地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理念,必须掌握以下几种应变技巧。

1.调解难度,绕道迂回。由于课前对学生的学习程度和认知能力的过高评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事先设计的问题难度较低或者难度过大,不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教师就要适当调节难度,采取迂回的应对策略,拓展问题的深度或者是把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

2.因势利导,主动出击。在教学过程中,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出乎教师的意料,有时会让教师的教学陷入被动状态。这时,教师就要想法设法因势利导,通过转移学生的注意力或者是变换讨论话题的方式来扭转被动局面。如对于化学中演示实验,当因出现实验不成功的情况时,在学生的惊慌失措或议论纷纷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沉着应对,主动引导学生探究实验不成功的因素,引导学生从实验装备、实验进程、实验素材和过程控制等方面来分析和思考,这样一来教学效果往往会更胜一筹。

3.调节氛围,创设情境。教师本着既定的教学方案开展教与学的课堂进程,需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以实现教学相长。如当教学进程中出现课堂气氛沉闷的局面或者学生过于吵闹喧哗时,教师要及时调节课堂教学氛围,以更好地把控学生的课堂情绪和学习状态,使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兴奋活泼的最佳状态。当学生对教师预设的问题,不知该从何处进入思考状态时,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感,迅速找到问题的切入点和思考的方向。

4.适当反诘,婉转回避。教与学的课堂教学,需要的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互动,为此,课堂提问必不可少。而课堂问题又分为两类,一是教师预设的问题,二是学生针对学习中的疑惑向老师提出的问题。当然,第一类问题,教师在设计的时候往往会考虑多个方面和学生回答问题的多种情况,在合理引导和点拨之下,一般不会给教学进程带来太大的问题。而第二类问题就需要我们多多重视了。学生们基于他们的学习基础和思维提出的问题,有时候会严重偏离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时候会没有明确的问题依据,这样一来,教师就要采取婉转回避或者适当反诘的方式,让学生尽快回归到正常的教学进程中来,以更好地将教学的主动权牢牢控制住。

三、重视教学反馈,灵活调整教学思路

在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掌握应变技巧之外,教师要灵活驾驭教学进程,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采取一些相应的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创造积极反馈教学信息的条件,并适时引导学生勇于反馈信息,以便能够及时高效地实施课堂教学思路,保证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从而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师就要随时了解教学现状、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生对具体某节课的教学信息反馈。而学生的反馈信息往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依据,为此教师要灵活调整教学思路一定要认真留意和加强重视学生对于教学的反馈。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让学生参与实验操作、做一定的课堂练习等方式来了解学生的教学反馈,以改变或者调节教学进度,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控制。

篇6

一、“物质的量”的概念教学步骤

1.前概念测查

前概念是指学生在接触新知识之前,从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对新概念看法和印象;或者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记住了概念的定义,却没能弄清概念实质.通过对学生前概念的测查,教师可以从中找到学生在思维和看法上的误区,有利于下一步化学教学的开展.在“物质的量”的概念教学之前,教师首先设置了几个问题来调查学生对“物质的量”的前概念.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听到“一打鸡蛋”、“一盒香烟”、“一令纸”等描述,那么你们知道其中的“一打”、“一盒”、“一令”具体代表多少呢?如果用“个”、“根”、“张”等量词来代替会有怎样的影响?

(2)请同学们估计一下,每一滴水中有多少水分子呢?有以下几个数量级选项:105、1012、1023,同学们猜测是哪个呢?

(3)虽说我们还没有学过“物质的量”的概念,那么有哪位同学可以为我们猜测一下它的含义呢?

提问显示,很多学生对“一打”、“一令”等量词的具体数值表示未知,学生们表示利用“个”、“张”等量词来代替会面临表述数值过大的现象.在第二问中,很多学生们选择了1012的选项,其实正确的答案是1023这个选项.对于“物质的量”的概念理解上,很多学生就认为它是和令、打等量词差不多的意思,只是它的数量级要远比别的大.如此一来,教师对学生的概念理[JP3]解就有了一个模糊性的认识,可以进一步采取针对性的概念教学.[JP]

2.物质的量的概念形成教学

学生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过了相对原子质量、质量等化学概念,于是教师可以提问:一个原子或是分子的质量可以测出来么?虽说他们都是肉眼看不见的东西,但却是客观存在的,是具有质量的特殊物质.“物质的量”作为联系微观和客观世界的桥梁,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出“物质的量”与其单位“摩尔”的概念.物质的量是用来描述物质所含微粒数量的物理量,表示物质所含微粒数与阿伏加德罗常数NA的比值,常用n来表示,其单位是摩尔,每1 mol的粒子集体所含的微粒数与

0.012 kg的碳12所含的分子数相同(这里的阿伏加德罗常数数值即是12 g 碳所含的微粒数6.02×1023).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一个碳原子的质量已经可以被测出来了,实践证明,其质[JP3]量与理论推算相差无几,进一步证明了物质的量的概念的可靠性.[JP]

3.物质的量的概念的拓展教学

“物质的量”这四个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和长度、质量、时间、电流等物理单位一样是七个国际物理单位之一.它是用来描述微粒的数量的物理量,因此,它的对象就必须是微粒,例如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对此,我们可以讲1 mol的铁原子,1 mol的钠离子,而不能说1 mol的苹果、1 mol的粉尘.物质的量n=N/NA,这是从物质所含微粒数的角度出发,对物质的量的诠释.同时,结合相对分子质量,还有n=m/M.例如,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那么我们就可以说一摩尔碳所含原子的微粒数就是6.02×1023.于是,也就实现了将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和微粒数之间的联系,实现了宏观与微观的联系.如此一来,学生们必然可以对物质的量的概念得到进一步深入的认识.因此,任意原子的原子量都可以利用碳原子的质量作[JP3]为依据,于是可知原子量的比同样可以利用原子质量的比来代替.[JP]

二、“物质的量”的应用教学

高中化学概念种类繁多、内容复杂,给学生们的化学学习带来了阻碍.利用训练,将概念与习题联系起来,学生们在习题训练的过程中同时实现了化学概念的学习.要想帮助高中生进一步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教师必须进行适当针对性训练,进行“物质的量”的应用教学.

1.纯概念应用

例题已知1 mol O2,其中含有

个O2,mol O,约含有个O.

分析该题属于基础型概念应用题,只要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的量的定义,对分子和原子、物质的量和质量、物质的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做到理解,便可以顺利求出该题.首先,1 mol的氧气分子,由于氧气分子是双原子分子,故其氧原子含量为2 mol.1 mol的氧气分子即含有6.02×1023个的氧分子,这在我们进行物质的量的概念形成教学中就予以说明.同样的可知,1 mol的氧气分子含有1.204×1024个氧原子.在新授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妨利用这些简单基础的纯概念应用案例,来帮助学生认清“物质的量”的概念.在学生初步掌握这些概念后,在进行下一步的深入和拓展训练.

2.综合性应用

在新授课阶段,教师必须利用一定量的概念训练题来加深学生的认识,检验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情况.但是,教师必须注意训练题的难度,在起始阶段应当选取一些纯概念训练,帮助学生分清概念的易混点和难点.

例题设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00 g质量分数为98%的H2SO4中所含的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为4NA

B:标准状况下,11.2 L H2O中含有的原子数为1.5 NA

C.常温下,2.7 g铝与足量的盐酸反应,失去的电子数为0.3 NA

D.标准状况下,22.4 L的氦气与22.4 L氯气所含原子数均为2 NA

篇7

关键词:高中化学;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

发散性思维实质是思维材料和知识的迁移。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积极参与化学课堂活动,高中化学教师应在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方法上合理分配布局,巧妙设计构思,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催化剂教材这样下定义:催化剂是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的物质。笔者设定如下的情境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催化剂是否参与了化学反应? “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加快反应速率还是减慢反应速率?本身的质量不变是指始终不变还是指反应过程中也可以改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总结,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如,气体摩尔体积的定义是: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有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从字面上很难理解其中隐含的深义。我启发学生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思考:气体摩尔体积对固体和液体是否也适用?占有的体积是多大?物质的体积跟什么因素有关?标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是22.4 L/mol那么其他状态下是多少?只有标况下才有气体摩尔体积吗?学生逐一思考,抽象的理论有了实质的再现。采用发散的思维方法,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构建知识网络,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思考问题

在解题过程中善于总结、归纳、联想,找出同类习题的解法,相似题型的累积可以发现知识点的变通与应对方法,形成知识网络。例如,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可以通过“元素单质氧化物(氢化物)以及水化物存在、性质、用途”等为主线来学习。对于具体的某一种物质的学习,可以通过“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为主线进行思考掌握。同时,通过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将元素化合物知识组建成完整的知识网络,找出规律,加强记忆。又如,对于有机物的学习,可以通过掌握官能团的性质来分类记忆。如掌握了乙烯的性质就可以掌握所有含C=C的物质的性质。通过醇、酚的性质比较,以及苯、甲苯的性质比较等,来理解连接不同的烃基对官能团的性质有什么影响。熟悉了各种官能团的性质就可以把握各类有机物之间的衍变关系及相互转化,从而将知识连接成网络。如掌握“卤代烃醇醛羧酸酯”这一主线的变化来掌握有机物之间的衍变。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结成网,串成线,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多角度、多途径地思考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目的。

三、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理清各知识点的关联,精选质量好的习题来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从而拓宽学生思路,克服思维的单向性和平面性,促进思维的迁移。比如实验室制Cl2时,提出以下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反应中浓盐酸体现了什么性质?可否用浓盐酸与实验室制O2的残渣制取Cl2?如何得到纯净、干燥的Cl2?以H2,O2及Cl2的制备为例总结出气体的发生装置有哪些?如何鉴别盐酸和氯水?“一题多变”的发散思维培养可以拓宽学生思路,便于深刻理解知识的本质,从而提高学习兴趣,使思维和智力得到升华。“一题多解”是培养和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之一。“一题多解”所使用的化学知识是多维的,不是在同一认识水平上转圈。 “一题多解”的训练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有利于培养学习兴趣,使思维灵活、认知深刻。例如,鉴别Na2CO3,NaCl,NaBr,KI要求学生根据四种物质的特性设计不同方案。选出几种不同的鉴别方案进行实验探究、鉴别。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不同方案的设计,学生开阔了思维,实现多种途径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的目标,分析推理能力得到了充分训练。

四、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是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通过实验,引导学生由直观现象上升到抽象思维。例如,在钠的化学性质教学中,先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学生观察到钠浮在水面上,四处游动,并发出响声,火焰黄色的。启发学生思考反应本质。设问:钠可否从CuSO4溶液中置换出Cu?学生实验验证发现得到的并非是铜,而是Cu(OH)2沉淀。新旧知识的尖锐矛盾摆在学生面前,诱发学生去思考探索,学生的发散思维也由此展开,分析推理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通过判断推理获得真知:Na先与水反应生成NaOH,NaOH再与CuSO4反应生成Cu(OH)2而不是置换出铜。

五、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

课外活动是主课堂教学有益的、必要的补充,它弥补了教材的不足、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比如从植物的花、叶、根中提取花青素,制成酸、碱指示剂;通过测定卷烟中一些有害成分,了解卷烟的危害,等等。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发明创造:如用注射器、输液管、废药瓶制成可控性固、液发生器;用蜡烛、铁丝制成甲烷、乙烯的球棍模型;用土豆和铁钉制成电池等。通过这些富有创意的探索实验,学生的个性特长、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挥,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结语:

总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方法和机会很多,如果经常训练,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不断地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卢红徐;化学教师课堂提问有效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谭月辉;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篇8

发现式教学模式是在诸多实验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涌现出的较为突出的一种有效教学模式。该模式符合《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来学习化学,重视探究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的要求。在此指导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打破了传统化学课堂教学的封闭状态,使之走向动态的、开放的现代课堂教学方式。发现式教学的初步尝试和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积极的效果,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学创新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养。

一、发现式教学模式的含义

发现式实验教学方法通常是由老师首先提出实验研究的课题,让学生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再共同探讨研究方案,正确处理实验结果的教学方法。它强调验证化学规律和实验操作技能,而且还强调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快乐情感体验。因此,发现式实验更加新颖、先进。并充分体现创新的原则,以自主创造性的思维来理解新知识,满足学生的认知结构,从简单到深奥,一步一步加深知识点的难度。整个实验教学过程是公开的,学生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是课堂试验的组织者、学习上的服务者、发现式学习的引导者和问题的提出者。

二、发现式教学模式案例

高一化学课程《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一节中,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对能量的“储存”和“释放”有更直观的认识,并在感性认识中对知识深化和总结。

为此设计的教学方法是以发现式教学为主,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身实验所得实验结论更具说服力。

教师不能用单纯的讲解或课件代替实验。安排的两个演示实验改为课上的分组实验,内容不多,准备方便。

教学设计方案

化学反应中能量是怎样变化的?

(1)学生分组实验

分组注意:每个小组由A、B、C三个层次的学生组成,按平时学习成绩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这样分在一个小组内就容易建立起A层次的学生教B层次的学生、B层次的学生教C层次的学生这样的学习关系。组内学生之间的交流能促进他们的理解和记忆,而且成绩差的同学没有明显的压力感和自卑感,能更好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出他们的学习潜力。

(2)讲清规则和注意事项

①讲解各实验品的使用方法:CaO、Zn粉、NaOH溶液、稀HCl、CuSO4溶液、蒸馏水试管、药匙、温度计、洗瓶、废液缸

②观察实验现象:反应产生大量气泡,同时试管温度升高,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混合搅拌后,玻璃片和小烧杯粘在一起,反应吸收了大量的热,使水温降低结成冰。

③总结实验结论。

放热反应:化学上把有能量放出的化学反应叫做放热反应。

化学反应方程式:2Al+6HCl=2AlCl3+3H2

吸热反应:化学上把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叫做吸热反应。

化学反应方程式: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

(3)讨论

现代人怎样利用化学反应?

燃料的条件和环境保护

新能源的展望

教学总结: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况;进一步认识化学与生产、科学研究及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发现式教学的意义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