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7 10:53:1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高中思想政治课 课程标准 基本原则 实效性 原则性
一、从新课程标准看使用当地课程资源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当地课程资源的一大特点是,它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贴近本地区社会科技发展的实际,拉近教材与学生的距离,有利于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1.从形式上看,使用当地课程资源,使教学不再拘泥于教师课堂上“填鸭式”的讲授,而是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家庭,延伸到社会,把教学的“触角”伸到每个学生的课余生活。这有利于学生自我发展中主体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及个性的张扬,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趣味性与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符合新课程标准关于“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的要求,符合“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2.从内容上看,当地课程资源来源于当地社会,来源于学生生活,都是学生熟悉且喜闻乐见的内容。其实施更容易受到学生的欢迎与支持,更符合新教材与新课程标准关于“只有符合当地实际需求和学生需要的教材才是最好的教材”的论述,以及各学校必须努力开发校本课程的精神,符合时代要求。
3.从活动过程看,当地课程资源的使用,可以使教学活动更灵活多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参与,有利于提高教材、教学的“可信度”。教师可以围绕教材内容,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能力,从不同角度设置不同层次的课题,鼓励学生通过课后调查、访问,查阅资料等,为老师上课引证,或自行得出结论,对比课本观点,寻找异同点及原因。这样就公平地为每个学生提供了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乐于参与,并获得成功体验;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其个性能力,追求并鼓励学生的多元发展;注重学生在活动中责任感和自信心的培养,更符合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价值应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的精神。
4.从目的、意义上看,注重多形式、多渠道挖掘、使用当地课程资源,更注重学生的能力特点与实际需求,更注重学生的逻辑思维、组织、表达、写作等能力的提高及协作精神的培养,为学生个性的张扬提供现实条件,符合新课程关于“课程目标应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的要求。
二、使用当地课程资源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挖掘当地课程资源,充分发挥乡土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最重要的是获取资料和使用资料两个环节。首先是获取资料。即要围绕课本知识,按照学生能力特点,分层次设置几个子课题,指导学生分小组通过查阅当地文史地等有关资料,或实地走访有关人员,调查有关单位,获取有效信息。既让学生体验参与的艰辛与获得成功的喜悦,又通过学生对教学过程的极大参与,提高教材对学生的吸引力与说服力。其次是资料的使用。通过自己动手而获得的信息与结果,对学生而言,显得如此可贵,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迫不及待地想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因此,可以通过学生课前演讲,教师课堂引证,举行活动课,甚至举办阶段性成果展等方法,适时展示学生的“杰作”,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收获”,让乡土教材真正成为一份宝贵的课程资源。当然,在挖掘、使用乡土教材时,必须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1.针对性原则。新课改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乡土教材的使用,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课本知识,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阅历,提高学生能力,让乡土教材真正成为校本课程资源,把当地课程资源与课本知识有机结合。因此,一方面,在乡土资料的选择及课题的制定上,必须贴近学生生活,要针对学生能力实际,另一方面要针对课本基本知识点,达到既能引起学生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动兴奋点,又能更好地理解、掌握课本知识,完成教学任务。如我在教学高一年级《经济常识》中关于“我国农业目前的现状及对策”时,针对本区农村发展现状,提出“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的重要性”这一课题,采用“撒网”式的方法,要求学生根据自己了解的内容,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利用课余时间,各自回到家乡进行访问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提炼上升为一定的理论,然后组织学生对大家的调查结论进行整合。很快,同学们得出了几个共同的结论,即本区农业目前普遍存在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效率低,种植品种虽然以经济作物为主,但由于市场狭小,信息不灵,盲目种植,外来打击大等多方面原因,导致经常出现高产不高收现象等。
2.主体性原则。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渗透“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因此,在组织学生收集当地资料,为教材“引证”时,必须更注重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我在教授高二年《哲学》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时,为了更好地说明“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错误的社会意识也具有反作用,有时这种反作用还是非常巨大的,我们不能忽视”,要求学生收集“”在当地造成的影响及其对当地百姓、社会利益造成损害的有关资料、数据。
1.教材的变化。初中教材内容通俗、具体、简单;而高中内容概括、抽象、复杂,牵涉知识面广,重理论分析。虽然近年来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初中新教材较大幅度地调整内容,总体呈现出“浅、少、易”的特点,而高中教材由于高考的原因,教师大都不敢降低难度,造成初高中教材难度反而比以前差距更大。
2.学法的变化。在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齐全,学生练得熟,考试一般都能取得较好成绩,因此,学生乐于跟着老师走,较少注重独立思考和归纳总结。在高中,由于内容多、时间紧,教师只能讲典型、讲规律,注重培养能力。然而,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往往按照初中的学法学习,因而出现了完成作业有困难,考试成绩不理想,无法做到预习、复习和总结等现象。
3.课时的变化。初中课堂容量小,课时充足,进度慢,教师对重难点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盲点都有充裕的时间进行反复强调,学生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消化和巩固。而到了高中,周课时数只有两节,致使课时容量大,进度快,教师对各类问题也不可能讲全讲细,更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巩固强化。久而久之,既影响新知识的学习,也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认真研究课程标准,保障“衔接”
初高中课程标准的一体化设计,为我们正确处理“衔接”提供了依据,教师应该充分研究课程标准。一是要研究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二是要研究各学段课程标准;三是要明了新形势下各学段“衔接”的处理方向。思想品德课与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标准中,蕴含着许多共同之处,它们在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等方面是根本相一致的,区别在于阶段上的层次要求不同。
三、研究教材,处理“衔接”
1.研究教材的特点、编写策略。教材的编写蕴含着对教学的要求,所以我们要充分研究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材的特点和编写策略,把握好各学段的教学特点和要求,从而实现教学的衔接。
2.研究教材内容,寻找“衔接”的切入口。由旧知引出新知,实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做好铺垫,循序渐进。明确各学段的内容、层次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对衔接点的教学要注意防止拔高或降低教学要求的现象。
四、研究教法,实施“衔接”
1.立足生活,联系实际。思想品德课的要求是,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思想政治课的要求是,要恰当运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努力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
2.注重体验,强化实践。思想品德课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思想政治课要求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学生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
3.丰富载体,注重能力培养。思想品德课在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法有,体验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问题教学等。这些方法在要求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同样适用。
五、研究学法,促进“衔接”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初中: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高中:结合相关内容,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各自的特长和关切出发,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六、研究课程资源,挖掘资源“衔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B-0030-01
在高中阶段,德育指向对学生社会道德准则与道德意志的强化。然而道德活动的知、情、意、行过程是学生自身心理调节的结果,单纯的德育工作只能传授政治观点与道德内容本身,而缺少自知、自律、自尊的心理动力无法将道德决策转变为实实在在的行动。而单一的心理健康教育(简称“心育”)也不能促使学生形成身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大环境的归属感与责任心。为此,我们应从两者的教学关联性入手,考量德育与心育共进的可行性,为提升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
一、德育与心育共进的基础
(一)目标的相通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德育与心育共进的基础在于教学目标的相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德育目标是基于现行政治经济环境树立学生的政治思想倾向,为培养学生符合阶级要求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服务。相较于德育目标的社会本位,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心育目标则是矫正与调适学生心理,致力于发展学生个人心理素质的个体本位。两者都是从满足社会与个体发展需求出发消除学生思维意识形态的障碍,且目标的实现都必须依靠学生自身的主体力量。比如,依靠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确立,构建其稳健适宜的心理状态;依靠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建设,创造其接受正确思想道德改造的心理条件。
(二)内容的相融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德育与心育共进的基础在于教学内容的相融。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德育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品质教育,具有鲜明的时政属性,渗透了国情与国家发展的方方面面,而心育内容则主要针对学生心理、人格、情感、社会生活等主要问题而设。两者内容具有情理相融性:在“理”方面,德育内容指向学生处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中的社会道德规范,心育内容关注学生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化,两者都告诉学生如何去适应社会环境;在“情”方面,德育内容培养的是学生的社会道德情感,心育内容满足的是学生的社会认知情感。两者的形成与发展互补交融,殊途同归。
二、德育与心育共进的教学途径
(一)道德说教与心理探究的结合
要实现德育与心育共进,我们应促使道德说教与心理探究相结合。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大一统思想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价值观念的多元,高中思想政治课堂道德理论的讲授需要直面现实环境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开放性人格,这就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切入点。比如,教学“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内容。中国实施对外开放的战略举措是由市场经济的相互依存性决定的,国家经济发展需要通过国际分工来打破贸易封闭,构建国际大市场。教师应在知识讲解的基础上,将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与人类基本生存方式相联系,揭示人类一切生产活动都必须经由协调而形成团结互助的利益共同体,从而引导学生对人类合作、互信、包容的道德品质进行探究,并进一步引申至探究人们对外交往过程自我认识、自我接受、自我控制的心理调适技能。
另外,高中思想政治的教学归属是形成学生的思想觉悟,从而指导行动,因此需要以心理疏通为协作手段,影响学生的情感信念,由“感人”向“感化人”过渡。比如,运用哲学原理去影响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学习行为。以教学“量变与质变”的内容为例,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状态与趋势,其过程反映了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教师可以此探究悲观情绪的无益,消解学生面临学习挫折时的心理痛苦,鼓励学生重视知识的点滴积累,等待时机促成飞跃。
(二)道德实践与心性塑造相结合
一、产品决定一切——基于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创新
上个世纪末,苹果经营每况愈下。乔布斯在1997年回归苹果,毅然决然将350多项产品削减到仅10项,竭力开发那些真正激动人心的产品。随着数码科技的到来,柯达公司都仍然固守着传统感光胶卷阵地,甚至提出用一次性相机来对抗数码相机,直到2003年才提出向数码进军的战略,但此时已经是大势已去。由此可以看出,只有好产品才是公司的经营内核。思想政治课程内核是什么呢?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能够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只有从教育原点出发,只有基于人的本质、着眼于人的发展的教育才是合人性的教育,简而言之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课程理念创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课程目的从应试向生活转变。当前思想政治课的教材已经从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转变,然而普通高中课堂实践却面临着严重的应试化倾向,师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以考试为唯一导向,以提高学生应试成绩为唯一价值诉求,教师思考的、讨论的、困惑的都是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迎合试卷、揣摩命题者的意图、阅卷者的心思,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时间、最大强度地实施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书面应试得分,而课程的德育价值、课程的校本开发、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成人成长了无踪影。只有课程目的从“应试”向“生活”转变,只有“应试”服从于、服务于“生活”,才能使思想政治课课程价值得以弘扬、课程生命得以维系;同时思想政治课课程的发展也将迎来新的发展空间。校本课程开发、主题课程实践、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微型课题的研究都将大大丰富思想政治课课程内容。
其次,课程实践中的人从“单”向“双”转变。传统的课程实践中,教学主体是教师,教学对象是学生,通常表现为一位教师面对一群学生进行单向的教学活动;近年来也出现了另一种倾向,就是在课改的名义下,教学主体是学生,教师成为教学的旁观者,并逐步边缘化。诚然,这种变化相对于传统的满堂灌式的单向教学活动有一定进步性,但是教师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实现自我成长却没有得到必要的关注。教育是一个灵魂对一个灵魂的唤醒,是两个灵魂的共同成长,因而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课程实践主体不仅要有学生地位,也要有教师的影子。在课程实践双主体的作用下,课程实践对象必然也表现为双对象,也就是说不仅只是关注学生考试成绩的提高,还应该关注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德育价值的实现;不仅关注学生在校学习情况,还要关注学生离开学校之后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度;不仅要关注学生,还要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因为如果没有课程实践者的进步和发展,很难想象课程的进步和发展。
再次,课程实践流程从教向学转变。传统的“教”主要表现在:平时常态课时,研究如何“有效的教”,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战性,如何提高教的有效性;在公开教学活动时,研究如何“优雅的教”,如何把上课变成“表演课”,如何迎合听课老师的口味,从而获得领导和同行的表扬。“以人为本”的教学活动,就是以“学”为主要特征的课程活动,研究学生如何更好地消费知识,研究学生在消费知识的过程中如何体验到更多的愉悦和快乐,研究教师和学生如何在课程实践过程中一起成长,研究围绕学科进行课程开发、课程实践。
二、科技彰显人性——改变课程学习方式的创新
乔布斯发现,IT应该主攻的阵地是消费者的右脑和左心房,科技产品应该参与到消费者生活中,和消费者一起激情、梦想、创作。回顾近10年来的科技发展,苹果的成功并不是基于一种技术导向,而是基于深度理解“人性”后的自然回归,是彰显了人性和科技的完美结合。反观柯达之死,告诉我们:面对科技,谁也不能高高在上。只有科技为人,只有在人性引领下的科技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时代会抛弃一切落后者,谁拒绝人性,谁就为自己敲响丧钟。从某种意义上讲,课程生命力与学习方式息息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只能保证课程的开设,却无法保证课程生命力的赋予和延展。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方式应当更加人性化、人文化,可以说只有人性化的学习方式才能保证课程的生命力。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方式的创新主要体现在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三个方面,并且三个方面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首先,自主性的学习方式是思想政治课程生命力的前提。由于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意识形态性强、理论性强,所以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方式更多表现为满堂灌、满堂练,呈现出单向的信息传输。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的自主性不断被激发和解放,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高中学生。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方式必然要从被动性向自主性转变。在课堂学习氛围的营造、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资源的开发、学习过程的自控、学习评价的实施等诸多方面都要体现出学生的自主性,都要有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参与、自主评价、自我反思的空间。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以导学案为载体进行学习活动是转变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有效形式。在课前,通过学生自学,实现学习内容的自我感知;在课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解疑、释惑,实现自主探究;在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自主阅读感兴趣的延伸材料,实现自主拓展。而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的开发,则为学生学习方式自主性的实现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和空间,师生学习方式的自主性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其次,合作性的学习方式是思想政治课程生命力的关键。合作是人类的本能,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形式之一,与竞争构成人类存在基本形式。合作是竞争得以存在的前提,没有合作竞争也无从谈起。然而高中思想政治课所面临的严重应试化倾向就是只看到了学生之间的竞争性,而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合作性。合作学习方式,一般具有小组成员各有其特点、有着明确的共同目标,小组成员相互依赖、小组集体奖惩等主要特征。在学习方式的转变过程中,需要我们注意的就是两种倾向,一是防止部分小组成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边缘化,二是防止部分小组成员角色固化,以个别人的学习来代替其他学生的学习。
再次,探究性学习方式是思想政治课课程生命力的保证。学生学习方式是否具有自主性、合作性,关键是看学生学习过程是否开展有效探究。探究性学习方式就是从生活出发,通过多样的探究活动,以获得知识技能,提升思维能力,升华情感体验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江苏思想政治高考中就有以综合探究为主要特征的题型。探究性学习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无意识的知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积极人格的形成。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方式的探究性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探究过程,或者学生参与探究过程的设计,恰当选择探究材料,给足学生探究时空,特别需要教师注意的是,学生的探究活动不会一蹴而就,教师千万不要“越俎代庖”,代为探究,更不能以“讲授探究”代替“亲历探究”。
三、谁便捷谁永恒——改变课程教研活动内涵的创新
在苹果系列产品中,无论是iPhone还是iPad,都只有一个HOME键,而且它们的功能连一个3岁的小孩都能弄懂。iPod,找一首歌,或使用某一功能,按键次数不会超过3次,而且按键过程非常自然。在浩瀚的产品世界里,苹果是绝无仅有的不需要说明书的产品。而曾作为行业巨头的柯达,无视新技术给消费者带来的便捷体验,甚至对于消费者呈现出傲慢的态度,把停滞不前的便捷留给自己,最终被消费者便捷地抛弃。“便捷”就是从消费者出发,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思考所有问题。思想政治课课程实践中,消费者一方面就是我们面对的学生,另一方面也是课程实践的主体——思想政治课教师,这就要求教研活动既要从学生角度考虑如何让学习方式更简单、更便捷,并且在学习过程中更自主、更快乐,同时也要从老师的角度考虑如何让教学过程更简单、更流畅,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心情更愉悦,成长更有效。具体来说,高中思想政治课教研活动内涵创新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研究学生成为教研活动中重中之重。所谓研究学生,就是研究学生的情况来确定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基础来确定理论知识的成长点、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根据学生能力进行有效的监控和评价。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看到要么教师提问后,学生的回答出人意料;要么学生提问后,教师的准备难以应对;要么教师小结后,学生的落实难尽人意。凡此种种,其根本原因就是教师在课前研究学生不够。我们往往沉迷于对教材的理解,殊不知,教师的起点往往不等于学生的起点;我们往往陶醉于设问的精妙,殊不知,教师的清晰往往不等于学生的清晰;我们往往期待于既定结果的产生,殊不知,教师的预设往往不等于学生的生成。可以说,只有研究学生,从学生出发,才能凸显思想政治课程的本质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价值。
其次,研究课程成为教研活动应然之义。传统的教研活动主要研究教材和教辅用书,以研究知识点为主要对象,而研究课程就要从研究教材中超越出来,以更高的视野,从课程的角度来审视我们的教学活动。研究课程主要要研究课程标准的内容和理解,要研究教材编写的体系和意图,如何实现教材的德育功能,要研究教材结构体系和重难点,也就是实现知识点和德育点的有机整合,要研究课程评价,如何实现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有机结合。只有在充分的研究学生和课程的基础上,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才能真正像“苹果”产品一样便捷、人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用最简洁的语言把理论讲清楚,真正做到深入浅出。一般而言,做到教学活动的深入浅出,就要求教师在教研活动中能够做到用具体的说明抽象的、简单的说明复杂的、已知的说明未知的,而这一切都是需要在教研活动中好好研究的。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
一、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的概括
将理论教学模式与实际教学模式进行结合,是政治生活化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环节,在中学政治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在这种教学模式中,需要从多个角度对教学观念进行创新,形成一个新的教学体制,运用实际课堂教学中所学习的教学理论来指导具体的实践活动,并用于生活中对一些思想政治问题进行相关化分析,这就是所谓的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这种模式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对思想政治理论进行正确的认识。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1.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重视对实际理论的研究
随着当前我国这种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对实际理论的研究工作。必须将这种教学模式化的发展方案应用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真正地领悟到这种实际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思路,与这种具体的实践相互联系,能够使学生在知识方面形成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在生活中学习思想政治知识,并再将此应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2.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相关发展方面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主要的目标是使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这种正确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使学生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得到一种长足的进步,加强知识的统一与研究,为学生以后走向社会,在社会中进行良好的发展打下基础。需要加强学生在自身建设相关方面的研究工作,提高学生的自立能力与自信心,
使学生在这种成熟化的发展状况下能够对思想政治方面的认识等觉悟有所提高,从这种相关政治方面的觉悟提高,来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
3.理论与实践相互统一,不能将这两者分开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中,往往是以理论教学为主,而忽略这种对实践教学模式进行的探索,所以,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应注重此方面的相互作用,在这种运用生活化进行教学的活动中,加入了这种实践的因素,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对将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及作用。这是在对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一种创新体制,应不断地加强此方面的建设。改进学习方法与学习的模式,纳入新的教学管理体系,从而全面发展。
三、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的发展策略
在实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时,需要从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内容等不同的方面进行生活化的思路建设,使学生在实际的学习环境中能够真正地应用这种生活化的体制。
1.变换教育理念,形成生活化教育模式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主要以教师为主的教育模式,而不是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模式,教师在课堂中是主要的角色,而忽略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只是进行单独的记忆与记录,而学生的这种主观能动性不能较好地发挥出来,因此,应注重这方面的影响因素。在课堂中,转换这种教育体制与模式,变成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样有助于学生在长期的教育发展过程中,得到一种较好的发展与研究,将学生的生活化发展方式应用到教学工作中,这样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这种生活化的教育理念,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2.创新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方面,需要以原来的体制为基础进行创新,这种创新主要围绕生活化的模式进行创新,将平时在课堂教学中机械地死板记忆的知识应用到真正的教学过程中,有助于提高学生在此方面的兴趣,将学生有关创新的观点及要求进行整合,可以形成一个长效化的发展观念及体系,并以此在这方面进行创新与改进。另外,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变化幅度较大,与生活实际具有较大的联系,所以,应该注重此方面的应用,学习的目的就是进行运用,所以,在此方面应当尤其注意,将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积极主动地进行生活实践。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个地区的环境污染现象较为严重,运用思想政治的观点对问题进行分析,主要采用方法论与辩证法这两种方法,能够为此地环境的发展提出一种良好的改进与发展策略,使本地区经济能够持续较好地发展,形成创新的体制。
3.转换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在单独地完成一项教学任务,只是将课前准备教学的内容,在课堂中向学生进行传授,而忽略了这种创新型的教学方法,因此,要应注意其发展的方向,将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到实际的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教学效率。主要教学方法的转换是创新型教学方法的转换,这种教学模式的转换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通过自己对知识点的思考与掌握,达到一种较好的状态,这种分析性的教学情况与模式,在此以后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并以此为出发点,可以采用实践过程分析的方法。在经济课程这个环节,可以将实际与理论联系起来。在学校附近找一家银行,让学生进入银行,主动地了解银行中与其相关的知识,形成一种良好的教学体制与理念,这种教学方法就避免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主动地运用教学模式化、实践化的教学观念,对问题进行分析,将学习环境应用到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一种实践化的新型教学体制。用身边的案例,进行此项过程的分析与实践,通过思想政治方面的学习,使学生将来在具体的实践中,能够较好地运用这种生活化的思维模式进行实际操作。
本文主要对在高中思想政治各个方面运用生活化的思维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教学过程中,要用一种生活化的教学思维进行教学,并将其应用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使学生学到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回归生活;教学方法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方法是教育者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更好地传递教学内容而采取的必要的工作方法,是保证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由于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方法主要采取灌输式、填鸭式方法,把学生封闭在教室中或校园内,使学生脱离了社会生活,并且压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思想意识的培养,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在不断强调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要回归生活的同时,人们也不断地强调了教学方法必须走向生活的理念。
(一)教学方法要做到多样性
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方法采取单一的班级授课制方法,这种方法以“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为主要模式,极大地压制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别性,造成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模式僵化、低效无效的困境。但是,为了走出这种教育的困境,并不是要一概否定这种教学模式。作为全世界范围内基础教育阶段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自然有其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师在有效的时空范围内同时面向很多学生授课,从而有利于大规模的人才培养和知识的传播。任何教学方法都有其优劣,我们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在回归生活中,根据学科特点、教学目标、实际生活环境和教学环境,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做到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从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主要采取理论讲述法,这样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空范围内接受到更多的知识和方法,受到更多的启迪与顿悟。这种授课制照顾到的是知识和方法在量上的提高,在质上可能就有所不足,为了弥补其缺陷,我们可以拓展课堂教学,辅之以生活实践,使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升华知识、提升感悟,巩固并其高其在课堂上获得的技能与方法。此外,老师还可以使用生活情境教学法、形象教学法等,借助各种生活手段与艺术手法,在形象鲜活的生活情境、艺术氛围中学习、提高,从而获得全面发展。由此可以看出,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并不是盲目杂乱的方法堆砌,而是围绕教学目标的达成,考虑到各种方法的优劣等,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把各种教学方法优化组合、协调运用。
(二)教学方法要做到因材施教
回归生活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方法要融入生活,就要做到着眼于生活中每个学生的人格特点,关注他们的实际表现,做到因材施教。教育方法上的因材施教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回归生活的重要路径。
具体来说,对于那些抵触教师和厌学的高中生,老师可以采取榜样教学法,使学生在生活的潜移默化中受到榜样力量的影响,进而改变、提升思想认识;对于那些基本思想认识和基础理论比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利用理论教学法,借助于老师的课堂阐述与讲解,使受教育者在有限的条件下提高思想认识和掌握基本知识;对于某些性格孤僻、思想偏激的对象,可以考虑使用心理咨询法,借助于舒缓平和的谈话交流,全面掌握他们的内心世界,使他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逐渐得到思想上的改变;对于某些基础好、能力强、思想上进的高中生,老师可以尝试使用实践锻炼法,使他们在实践锻炼中对社会形成基本概念认识,并从中产生社会使命感,进一步增进他们学习的动力,从而使得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效果大为提高。
(三)教学方法要侧重于指导性
回归生活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鼓励学生多多接触社会生活,在生活世界中接受教育、提高思想认识。然而社会生活中一方面存在着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另一方面社会生活也是鱼目混珠、参差不齐的,这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对于尚未形成成熟判断力的高中生来说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这就需要老师给予学生更多的帮助和指导,避免他们在良莠不齐的社会世界中误入歧途。举例来说,网络作为现代信息社会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了无穷的便利。但是网络世界是一把双刃剑,在网络的海量信息资源中,良莠不齐,既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大量宝贵财富,同时还大量充斥着形形的不良信息。鉴别能力和自控能力强的高中生如若能对网络善加利用,无疑能够从中获益匪浅;而对于那些自控能力差而又缺乏鉴别能力的学生来说,网络有可能成为洪水野兽。有些学生迷失于网络的大海,不仅断送了学业,甚至付出了生命的惨痛代价,此类案例经常见诸报端。鉴于网络世界的复杂性,老师和家长更应该侧重于教学方法上的指导性,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不仅能够抵制网络上的不良信息,更能好好利用网络资源,从中拓展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自身的能力和发展潜力,更好地适应社会。
总而言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实施回归生活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教师只有根据教学的需要,针对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加强教学的指导性,才能更好地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宏春:《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大有可为》[J].《学习月刊》20lO年第2期.
关键词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 思想政治教育 策略引导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在课堂学习中,受教学生的主体性问题一直是我们教育改革导向中的核心问题,而政治新课程的设计和推行,就是要在确立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问题上进行实践创新。在西方的公民课中,比较普遍的做法是,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根据教师交付的学习任务进行社会调查和理论调研,根据自身的调查和理解来撰写调研报告,从而在一种比较宽松和和谐的气氛中提升了学生进行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思想教育。正确、灵活、科学地应用新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材,是我们提升学生进行学习积极性和主动的基本途径,因此,我们必须研究好与应用好其中的策略。下面,本文将以教学实践中的具体综合探究活动为例,讨论新课程教材的应用新策略问题。
1 细心建构,营造环境,诱导生成
思想政治课程的理论性和抽象性较强,一般说来不太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使学生产生一种距离感和排斥感。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初步形成阶段,对于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内容普遍缺乏直接的经验与体验,如果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只能让学生的距离感与排斥感更强。因此,进行课堂教学时,应运用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导语,迅速把学生分散的思想集中到课堂上来。我们还要将思想政治理论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细心地建构教学情境,有效地营造学习环境,使学生产生好奇心与求知欲,为知识生成奠定基础。其具体的实现途径应该是多元化的,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地进行把握,如设定问题、开展讨论、激发联想等等。如对于“政府权威是如何树立的”这一论题,要引导学生围绕政府权威的来源和实现途径来进行思考,从而使学生在思考中逐步明确和掌握相关的政治理论知识。为了实现这教学一目标,我们可以为学生设置课后思考题,让学生结合所居住城市政府的具体情形,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层面来审视政府权威的来源和树立。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成立相关的学习讨论小组,进行明确分工,查找资料,进行调研,并形成最终的报告。
2 催生“冲突”,推进交流,提炼知识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赞可夫经常强调要在课程教学中,催生学生之间的讨论“冲突”,通过矛盾的生成和解决来推动学生在学习之中的不断进步。这种所谓“教学冲突”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使用的,能够提升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帮助学生建构深入学习和思考的思维模式的教学新策略和新方法。这种课堂教学中的冲突,应成为我们应用思想政治新课程教材新策略的核心和重点。那么,在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如何催生这种冲突,进行推进学生的交流,并提炼其中的知识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催生相关教学冲突的目的是什么,不能为了催生教学冲突而催生教学冲突,因为这一目的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学基本导向。这一目的必须具有明确性、趣味性和价值性,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和联想空间。例如,对于“政府权威是如何树立的”这一综合探究活动论题,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分成若干学习讨论小组,并以组为单位提交调研报告或理论综述。在小组讨论中,应引导学生接触、总结所居住城市政府的基本任务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提炼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使其联系自身的日常生活来进行深入思考。在实践中,各个学习讨论小组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交流非常深入,分别围绕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保护、市政建设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牢固掌握了思想政治课程的相关知识。他们还学会了利用实际的资料、客观的数(下转第125页)(上接第91页)据来充分说明自己的论点和建议。连那些平时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都积极加入了讨论,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在思想政治课堂综合探究活动中,任课教师应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综合探究活动的价值和意义,毋庸置疑。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因为一些客观情况,难免出现一些偏离教学目的的情况。此时,任课教师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综合探究活动鼓励学生的思考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密切联系其日常生活,这样就难免使学生在讨论和辩论中偏离事先设定的论题,而课堂时间有限,不应浪费时间。这时,任课教师就应该把讨论话题及时调整回来,不能任由学生基于个人情趣考虑或意气之争而在课堂上纠结于一个具体的社会现象,浪费了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当然,在具体的操作方式上要注意委婉和有效,不能过于强硬,破坏了教学情境。与此同时,在课堂综合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做好学生之间的调解和引导工作。因为毕竟是讨论和辩论,学生们经常出现意见的冲突,从而影响了教学目的的实现。学生毕竟在年龄上和心理上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难免在辩论中遗忘了学习和掌握的价值目标。此时,任课教师就应该在学生之间及时进行引导和沟通,调解好矛盾,不断强调讨论的重点和课堂教学的主旨,将谈论话题固定在教学目标上,使学生的注意力更为集中,思考更具针对性,观点更有科学性。
3 引领综述,及时总结,升华生成
应用思想政治教材新策略,不仅利于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更好地推动学生掌握教材知识和理论,还会使学生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新知识,接触新事物。对此,教师应全面地引领学生进行知识和理论的综述,及时地总结其中的规律和定理,进而升华知识生成。课堂教学和教材理论都是有限的,但综合探究活动的实际效果却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和辐射性,往往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掌握的知识超越了教材本身,使教育的启蒙价值得以实现,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实现最优。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其在综合探究活动中所接触的、所思考的、所学习进行理论综述和知识总结,实现最终升华。例如,针对“政府权威是如何树立的”这一综合探究活动论题,可以要求学生撰写题为《致市长的一封建议信》的时政小论文,使学生在撰写过程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掌握教材理论知识,建构科学思维方式。
总之,综合探究活动,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新教材中包含的新内容,也是我们实际教学中应用新教材的新策略。我们必须对此加以重视,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这种新策略应用方法,以实现新课标的各项要求。
参考文献
[1] 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室策划组.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 教育部考试中心.2011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说明(文科).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 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关键词:高中政治;高效课堂;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036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新课程下探索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高效性是一门艺术,它充满挑战,呼唤智慧。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模式丰富多彩,教学手段更趋灵活。人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高效课堂教学应符合学生的实际,符合教学的规律,让学生愿学、会学、乐学。
一、新课程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高效性内涵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高效性就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掌握答题的技巧,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促进学生身心获得高效生态发展。
二、新课程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堂高效性探索的必要性
1.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高效性探索,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必要途径
传统教学以教师传道授业为主,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课本以及教师所述的内容,而很多学生往往好读书不求甚解,对知识机械记忆、生搬硬套,缺乏灵活应用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在高中政治课堂上,会使内容听起来单调乏味、缺少新鲜血液、脱离生活实际,课堂教学效益较低。新课程改革以来,全国各中小学都在大力倡导课堂的高效性,旨在通过全新的教学模式、先进的教学理念等提高课堂成效,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在乐观、能动的态度下积极学习,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真知。
2.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高效性探索,是社会生活发展的要求
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要求教育通过高效教学培养更多高水平的人才。思想政治课必须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低效走向高效,在鲜活的社会生活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并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3.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高效性探索,是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
新课程倡导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师生双方真诚地打开心扉进行心灵交流和沟通,要求改变以往重知识轻品行、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体验的弊端,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总之,现代教育倡导的教学与社会相结合、与生活相联系,学生主动参与、敢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交流、乐于合作的高效教学方式,已经成为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三、新课程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高效性探索
1. 创新思维,树立科学教学观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正常发展,甚至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在如今高效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应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应扮演引导者的角色。面对此变化,教师应当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观,并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2. 备课需高屋建瓴,使预设与生成相辅相成
作为一名教师,在备课前要吃透教材,力求备课准确到位,做好课堂教学预设。因此,教师必须明确编者意图,明确每节课所学的知识点、知识块在整个单元、整册教材、整个学段所处的地位、作用。对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关键点都应做到心中有数。当然,教材是专家编写供学生学习的材料,内容单一、片面。因此,教师又不能完全依赖教材,照本宣科。教师可以将相关的课外材料引入课堂,使现有的课本与课外的材料相互补充,使课堂更加有血有肉、形象生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教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教师需要科学地重组教学内容,大胆地改造教材,让教材“为我所用,为生所用”。
3. 课堂教学要坚持四字诀“导、学、练、赛”
导:以导为方向,就是教师要做好领路人,引导学生朝正确的教学方向走。虽然参加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但自始至终都是由教师在指导学生去完成各种教学活动。即使学生阅读教材,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才有明确的阅读目的。教学的过程更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知识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去感知材料、理解教材、巩固知识,教师就需要去引导、去安排、去组织实施。
学:以学为中心,就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整体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都是教学的主导,以点拨启发为主,通过合适的形式使学生完全动起来,积极参与到学习之中,通过自己的行动去体味学习带来的乐趣,最终让这种主动的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习惯。
练:以练为巩固,就是以课堂上学生的练习为主线。练习的形式应多种多样,可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师仅起主持人的作用。另外,环节的导入、时间的控制、争议的评价等都可能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途径。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当视具体情况给予学生合理的评价,以练习去强化课堂内容的巩固,并通过这种练习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以便更好地把握学生对本课学习目标的掌握情况。
赛:以赛为动力,就是在单位时间内给学生以积极参与的动力与适当的压力,在生生之间、组组之间引入恰当的竞争机制,以调动学生快速高效的学习情绪。
4. 设计精练的教学语言和教学板书
(1)教学语言要精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计精练的教学语言,以期把模糊的事情讲清晰、讲条理,把枯燥无味的政治内容讲生动、讲活泼,启发学生去追问、去探寻,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从而大大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2)教学板书要精练、直观、又突出重点。教师要抓住教材中本质的、主要的内容,对其进行加工处理,然后用板书的(下转第21页)(上接第36页)形式在教学活动中突显出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板书上,同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对于课本中相对次要或起辅助作用的教学内容,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作适当调整,从而使学生分清主次,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高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新课程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高效性探索是一个破茧化蝶、凤凰涅的过程。教师要踏踏实实地立足于平时的教学,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再学习。这样,我们一定能探索出高效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参考文献:
[1] 李 智.高效课堂“三个问”[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15).
[2] 孙惠英.沟通: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15).
[3] 邵娥梅.论构建高中思想政治高效课堂[J].学苑教育,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