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高中地理教学策略及措施8篇

时间:2023-10-17 10:53:1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中地理教学策略及措施,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中地理教学策略及措施

篇1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实践;有效探究

为了呼应素质教育新课改的号召,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由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逐渐地向现代的生活化地理教学模式靠近,地理教学贴近生活,对于教师、学生、地理授课本身都有益处。对于教师来说,通过地理生活化教学,教师能够更加深入地融入地理,对于授课也能有更加深刻的见解。对于学生来说,通过生活化地理教学,他们可以建立起对于地理更加浓厚的兴趣,在生活中时时刻刻运用地理,培养一种地理学素养,这对于建立终身学习理念是十分重要的。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对高中地理教学进行分析和探究。

一、现阶段高中地理教学实际情况

在现阶段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虽然教学模式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转化,仍然有一小部分的问题存在,包括:(1)部分学生接受知识比较被动,有些教师不断重复课本,这样一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被降低了,他们对于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也就低落了,因此地理也就脱离了现实,脱离了生活,地理在学生的生活中也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应用。(2)现在的应试教育现象比较严重,学生学习了知识之后,习惯做题和练习,没有仔细思考把地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因而忽视了地理在生活中的实践。(3)在我国当前的地理教学形势下,太多的地理知识都偏向于知识型,而不是生活型,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学习和了解到的生活地理常识也就变得十分有限了,不会容易运用到生活中。

二、高中地理教学实践的方式及措施

通过以上分析,完善高中地理教学教学方法,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这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地理教师不断地努力和探索,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为切入点来探究高中地理教学策略。(1)地理知识生活化,感受地理学习的乐趣。地理知识生活化,就是让老师带领学生走进生活,通过这种方法导入教学课堂。例如,老师可以让他们去探索身边的地理,在活动的地点选择上,教师可以与专家们进行探讨,选择一些安全方便学生进行地理探索的区域,在旅游的过程中,学生既可以学习查看地图的能力,又能够学习各个地域的气候、植被,这些对于学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实践机会,是一个一举两得的好方法。(2)实际举例导入法。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讲解一些实际存在的例子来进行地理教学,这也十分符合人教版教材的思路。对于一些十分重要而且有意义的地理案例,学生又不可能亲自去考察体验,案例教学就成为了一个值得采取的方法,教师应该精心准备和挑选案例,这些案例应该是源于生活,贴近实际,便于学生理解。与此同时,教师在讲解时,应该抓住案例的要点与特色,把案例讲活,提起学生的兴趣,师生之间要相互沟通,及时查漏补缺,帮助学生彻底了解案例中的地理知识。(3)创建沟通平台,引入地理教学课堂。在高中地理教学课堂中,老师可以为学生构建一个相互沟通交流的平台导入教学课堂的知识学习。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经常为学生组织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进行知识型互动和交流。学生对于地理方面的许多知识了解的并不是很多,因此,要让他们以课本为起点,联系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相互之间交流提问,让学生通过自己在生活中的实践来回答和解决问题。当学生进行过许多次交流活动之后,可以适度地让他们探索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例如,古今中外的许多地理未解之谜,奇怪地理现象,比如百慕大三角、埃及金字塔等。虽然问题不一定能够得到解决,但是通过学生的激烈探讨,他们可以学习到许多周边的知识,这对于整体地理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这也能提高他们的口才,培养他们的演讲能力。(4)教师自身实践和探索。地理教师在教学中是引路人,只有通过教师,地理知识才能够系统地、完整地到达学生的大脑中,教师必须要紧跟时代潮流,对于地理授课不断地探索创新,实时关注和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探索出学生适合的授课方式。

综上所述,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双方要不断地为地理学习而努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善于创新和研究教学方法,善于与学生沟通,除此之外,学生要善于大胆地运用地理知识,善于怀着一颗好奇的心探索地理知识,更要善于与同学、老师不断讨论所学习知识的疑难点,不懂的问题要及时虚心请教比自己懂得多的人,共同营造一种地理学习的氛围。只有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够为地理教学实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朱金兵.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的课堂导入策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

篇2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 难题 措施

自从高中地理推行新课程后,就整体而言,课堂教学方面呈现出良性发展,教师们树立了全新的教学理念,改革了教学方法,提升了教学效果。但是在地理教学中还存在很多困难,需要我们解决。

一、高中地理教学常见困难分析

(一)地理教学理念过时

对高中地理教学来说,地理教学理念过时是极具代表性的问题。由于我国应试教育模式的存在,导致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本根据教学大纲实施教学,对素质教育视而不见,避而不谈,教师只注重加快地理教学的讲课进度,全方面地向学生强调考试要点,背离了地理教学的育人理念,导致学生对地理这一学科的学习均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未能真正掌握“地理技能”。地理教学中那些针对学生全面素养提升的要求被置之不理,盲目地追求地理高分导致学生无法真正对地理知识实现活学活用,从而令地理教学丧失现实意义。

(二)教学方法过于简单

因为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与智力发展均存在个体差异,学生在基本知识技能以及接受能力方面都有天壤之别。假如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全部学生均采取相同的教学模式,实施同一的教学目标,势必会造成学生彼此间知识差距日益扩大,导致学生综合素质呈现失衡发展。同时还将导致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承受更大压力,这些后进生将越学越吃力,失去面对困难、挑战困难的自信心,进而慢慢丧失学习地理学科的信念和动力。

(三)教W考核评估体制不科学

就当前高中地理教学来看,其考核评估体制极不科学,其基本评估标准定位在学生的地理考试分数,单一性的考核评估体制阻碍了教师创新教学思想的提升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教师在不合时宜的考核评估体制中一味地谋求高分与成绩,导致地理教学走向守旧、僵化的死胡同。

二、解决高中地理教学常见困难的应对措施

(一)变革教学理念

对高中地理教学而言,变革教学理念是提高教学成效的关键条件。变革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增强自身素养,明确地理教育的实际含义,不再一味地追求高分,不再培育分数高、技能低的学生,而是借助先进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知晓地理教学的社会作用,把地理教学知识应用至社会生活当中去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提高学生地理知识的运用水平。例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的知识时,教师当借助全新的教育理念实施教学。在课程教学中,通过地理教学使学生知晓人类和地理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使学生形成环境保护意识,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强化其地理学习意识,促使其自主地积极地学习地理知识,同时把学到的地理知识科学地运用到具体生活实践中去。

(二)因材施教,注重个体差异

为了督促学生自主积极地开展地理知识及技能的学习,教师应采取适合学生实际需要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其中最高效的方法就是分层教学。教师在教授地理知识之前,应对所有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技能情况做统筹评估,同时将其划成三个层次,之后再针对学生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制订教学方案和教学设计,因材施教,满足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实际需求,同时在教学实践中需对各个层次的学生提出相应的教学要求。

比方说在教授“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时,对高层次的学生,教师应倡导其自主学习与研究,把握并归纳出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搜集课本外的知识以补充教材中所缺乏的知识。对中等层次的学生,教师当在教学前列出部分问题,之后要求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别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再学习教材里的知识,去证明自身的想法,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合理的指引。对低层次的学生,教师要求其全面地理解与把握教材的基础知识,同时教师需认真仔细地为学生答疑解惑,借此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三)创建适宜的教学评估体制

创建合适的教学评估体制可以全面刺激教师变革教学观念、提升教学手段,以培育高素养的地理人才。创建合适的教学评估体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立足于学生成绩和分数的考核模式,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举行评估学生地理认知和地理运用技能的比赛,针对生活情景给学生出考题,使学生依照有意义的比赛,全面展示自己对地理知识的把握和运用技能,以此作为地理教学的评估标准,全面提升教师教学的主动性,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确保地理教学的品质,为社会培育更多的高素质地理人才。

三、结语

总之,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学校对学生的培育对将来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所以,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需针对具体教学情形与各层次学生的具体需求,科学地调整教学方案和制订教学计划。尽管当前高中地理的教学还有不少弊端,不过作为高中地理一线教师,我们理应重视自身的教学效果,积极进行教学理念的革新,教学模式的创新,以更好地改善当前的教学现状。

【参考文献】

[1]高伟之. 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 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04).

篇3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课程标准的主要理念,通过提供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地理生存能力和学习能力。尤其在21世纪,频繁发生的巨灾给社会人类造成的危害使防灾减灾成为重点关注话题。而地理学科的特点使其教学在灾害教育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本文则主要从各个方面分析灾害教育教学策略,望给予高中地理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关键词】

高中地理;灾害教育;教学策略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自然灾害成为威胁人类发展不可避免的因素,灾害教育在这种形势下就显得十分重要。当前国际和国内都很重视灾害教育,运用了多种措施保证灾害教育的有效推进。高中地理教学作为灾害教育的实施主体,研究其教学策略对提高灾害教育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深度挖掘地理教材知识,合理构建灾害教育体系

近年来,社会各界都极力呼吁加强灾害教育,特别是自新课程改革后,教育部新编的《自然灾害与防治》让学校越来越重视灾害教育,该教材主要分为三个章节,其中第二章讲述中国主要自然灾害时给出了点位图和成灾人口示意图以及中国因灾难死亡牲畜图和中国农作物成灾面积图。而在教材第30页讲解地震灾害中只单独标识了地震在中国某些区域多发图,并没有标识世界地震多发区域图。本文研究认为如果要提升学生生存和能力和学习地理能力,就必须深度挖掘地理教材内容。首先在教材第81页中有关洪水和地震自救、互救方法中将其作为重点内容讲解,但教材只单纯描述了灾害情况,还可增加自然灾后逃生器材如何使用、逃生方法、逃生路线、逃生措施等。其次教师还要对地理教材中隐含的灾害教育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并联系实际情况合理扩充。例如在讲解《地球的圈层结构》时,内容涉及到地震波,此时教师就可以恰当的引入地震灾害使学生思考,设置问题时多偏向“地震是怎么产生的?”、“地震会造成什么危害”、“地震发生前有哪些预兆?”、“地震后应注意哪些事情?”借助问题延伸给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促使学生正确认识地震灾害病掌握相应的救助措施,提升学生灾害素养。

二、优化灾害教育教学设计,提高灾害教育实施效果

高中地理教师应科学合理设计灾害教学,提高灾害教育在地理课堂中的实施效果。一般灾害教育教学设计内容包括灾害情感教育、灾害知识教育以及灾害技能教育,其教学设计载体素材要和学生实际生活相接近,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注意力。例如在学习《地震灾害与防御》一课时,某高中地理教师就设计了以下教学案例;首先课标要求学生掌握世界上地震带分布,在学习此章节内容后能准确口述地震灾害产生机制和发生过程及列举相应的应急措施。教学目标为通过查看地图寻找世界主要地震带分布,了解地震特点和地震灾害监测与防御,从而掌握有效的避震方法。教学过程:通过课堂活动促使学生讲所学地理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和开放性思维,梳理正确的灾害观。具体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方式创设情境并播放一段汶川大地震影像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之后让学生结合教材制作小实验,用手掰断木头感受断裂时的声音和震动,尝试总结发生地震原因。最后通过观察地震带分布,课堂提问,学生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说出这堂课的知识脉络,进一步提高灾害教育实施效果。

三、加强灾害教育综合实践,提高学生应对灾害能力

一般灾害都有突发性,灾害发生以前可能没有预料到,因此预防是防灾减灾的关键。根据国际通行的规则得到,一旦发生灾害就要按照事先制定的灾害预案进入应急状态。灾害应急预案是为了降低突发性意外事件建立的响应机制,主要包括装备、人员、组织、器材等。其内容有:①基本要求;②应急事故预防、应急危险辨识、应急风险评价;③应急控制与指挥;④应急反应机构;⑤疏散与警戒;⑥应急关闭程序等。为提高预案的可操作性,当应急预案出来后要进行相应的演练,加强学生掌握。同时教师可在地球日、消防日、世界水日、交通安全日等节日组织演讲比赛或知识讲座,请亲身经历过灾害的人讲述实际感受或邀请交通、消防部门的专家向学生介绍知识,进一步渗透灾害意识。必要时还可进入当前普遍应用的信息技术,例如某高中就建立了相应的网站宣传防灾知识,其中包括地震、火山爆发等一系列灾害信息和气象信息,便于学生查阅。

四、结语

总之,当前我国已高度重视地理灾害教育,并且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已形成相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规模。但在具体教学中仍缺乏灾害演习实践及系统的灾害教育体系,影响灾害教育的教学质量。因此要求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深度挖掘教材知识,不断优化灾害教育教学设计,加强灾害教育综合实践,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应对灾害能力和灾害教育实施效果。

作者:李尊宝 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第四中学

参考文献:

[1]刘慧婷.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地理灾害教育现状分析及提升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篇4

关键词:高中地理;渗透环境;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6-0104-02

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成为了世界关注的主题,环境的日益恶化备受关注。由于人类活动中对自然环境的过分索取,违背自然的客观规律大搞发展,不仅使局部区域环境遭到破坏,还导致整个生态系统失去平衡,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通过高中地理知识与环境相渗透的学习,让学生们把所学的书本知识融入到身边的环境中。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好资源的合理利用,是现在地理教学的核心内容。下面就对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进行论述。

一、高中地理教学环境保护渗透的必要性

对环境的保护意识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前提,环境教育不是地理课本知识的外延,而是学习地理知识的保障。加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对地理教师有着更高的要求,老师要做到对教材的深刻研究,要把教学内容吃透、把书本知识与自然环境融会贯通,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知识对环境保护所起的作用。加强学生的可持续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能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和管理。

环境教育的核心是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地理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注重学生对环境意识的学习能提高学生学习和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的能力。用科学的方法去控制和处理污染物对环境的破坏,让学生成为杰出的环境保护工程师。

二、高中地理教学渗透环境教育的可行途经

1.培养科学环境观。从高中地理教材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环境问题是地理知识体系的核心,在中学的各门学科中,地理学科非常直接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因此,做好环境教育就成为高中地理教学的方向和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形成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使学生深深懂得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把自己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成为大自然的一员,而不是大自然的主宰。地理教学应使学生认识到:大自然给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土地、阳光、空气和水以及广袤的空间和活动场所,离开了环境人类将无法生存。为此,必须向只顾眼前利益不惜破坏自然资源、严重损害环境的行为作斗争。防范和制止滥伐森林、滥垦草原、过度放牧、无节制地占用农田和抽取地下水、对矿产资源采富弃贫、滥采滥用,造成全球性的气候恶化、土地沙化、地面下沉、耕地减少、淡水资源短缺等严重的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发生。进而使学生深刻理解并且自觉主动地去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努力促成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统一,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以实际案例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要让学生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环境是相互依存,又是相互制约的。让学生在正确认识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做到有目的的学习,才能对地理知识有更好的把握和了解,才会使地理教学生动化和形象化。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带动课堂教学,用生活的环境再现地理。如用空气质量大幅度下降为案例进行讲解和分析,使学生们在讨论研究的同时联系实际环境。这样切入实际的案例是学生们每天都能接触到的,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能融入到真实环境中来。另外,通过这样的问题研究,会让学生对其相关的地理知识产生好奇,因而能更好的把握和学习。这样,可以使得环境引起学生学习地理,学生学习地理又能用于环境。经过学生的思考,还能对相关的环境问题提出一些有见解和可实行的解决措施。

3.开展环境保护实践活动。平时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请环保专家到学校作环境科学的专题讲座,普及环境保护知识,组织以环境保护为内容的主题班会和以环保内容为主的知识竞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在寒暑假中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学习,同时组织学生写好环保小论文,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在组织学生进行“废旧电池对环境的污染和处理现状调查”,通过这次活动深切地让学生体会到了环境对我们的重要性。更让学生认识到了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本身。

三、结合环境变化,调整地理教学策略

1.在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时期,环境所收到的破坏程度显得较小。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人类贪婪地对自然环境索取更多的自然资源,使环境被污染,生态失衡。导致臭氧层被破坏、全球气温升高、海洋污染和土地沙化等现象产生。通过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的渗透使学生对生活环境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提出疑问,进而对地理知识产生好奇,使其渴望能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使其提高学习效率。

2.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联系实际,把书本的中固定知识深入到实际中去。让学生通过对实际生活中存在的现象进行学习,使学生能更加深刻地领会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能对地理知识有更深层次的把握和记忆。

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口资源矛盾的加剧,使人类活动面临着严重威胁。这就对高中学习地理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不只是局限于书本,也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掌握和领会,更重要的是要把所学的相关知识用在环境保护上。总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渗透的教育方式就是要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增强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和培养学生对环境改善的能力,使其能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加强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是刻不容缓的,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陈广明.论高中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J].科技信息,2009,(10).

篇5

[关键词]高中地理;分层施教;分层提问;分层考核

分层教学体系的执行,其根本在于学生本身呈现出的潜在能力、学习能力、知识累计的程度等多方面的潜力差异。根据这些差异将学生科学合理地分层、分批地划分教学,但是和其他教学的根本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能够使培养出的学生更加优秀。分层教学是依据学生为基础中心,将学生作为教学中心的一种策略。

一、提出问题

(一)地理教学实施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1.由于初中地理教材难度不大,侧重于记忆,学生易于接受,而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和能力要求都有了较大的变化,许多内容理论性强、难度大、方法新,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要求较高。从而两级分化的问题极为突出,特别是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对这些变化往往不能很快适应。要改变这种状况,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显得极为必要。分层教学使得教师能够针对一小部分学生的比较独特的学习方式进行调整,使教师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加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并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以往的高中地理课堂上,由于班内学生人数比较多,教师未能进行分层教学而导致其教学方式比较单一、陈旧,教学氛围显得沉闷,这种现象几乎是每堂课上的常态。但是近年来随着分层教学的运用和推广,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多数教师能够做到依据小部分同学的情况进行有的放矢的教授与辅导。

2.分层教学对成绩不太理想的小部分学生来说是极为有益的,在分层教学的课堂上他们能够吸收到各自最需要的知识营养。针对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教师就应该引导其将学习的重点放到教科书中的基础知识上;而对于那些已经很好地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学生,教师就应该将其重点放在怎样提高学习能力上,可以提供稍难的题型让其进行解答,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会不断提高,促进其长远发展。教师通过分层的教学方式,能够调动小部分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的教学氛围也就会因此而活跃起来。

(二)研究的目的与任务

通过以上对分层教学的分析,在认真分析和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将结合地理教学的特点,更进一步地探索分层教学的课堂合作模式,使这种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形成最佳的结合点。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们研究的具体任务是:(1)确定分层方法和措施,使之与学生学习效果形成最佳平衡;(2)探索分层教学方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防止学生成绩发生严重分化,学习困难学生流失;(3)探索分层教学方式对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二、理论构造

(一)分层教学的涵义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指教师针对全体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所采取的一种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主要包括上课之前依据学生的最近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智力特点的学生创设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环境(如可以分层提问、分层布置练习等),上课结束之后,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可以采取作业分层、检测分层等方式,最大限度地使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与教学要求能够互相适应,使最大范围内的学生得到最好的听课学习效果。分层教学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分层优化、因材施教、主体参与等特点,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获取知识,对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高中地理教学的现状

当前高中地理教学的现状很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讲课手段和方式比较陈旧落后,已不适合当前学生的发展。

1.课堂上学生听课死气沉沉,情绪比较低落,学习效果不好

高中地理本身是一门同时具备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学科,学科的特点要求学生一方面要有比较强的记忆、观察、读图、分析能力,另一方面还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但是纵观近年来不少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教师并不侧重于学生这些方面的培养,而是很重视学生对地理知识、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死记硬背。一堂课几十分钟过后,学生除了满脑袋不知所以然的知识和原理之外,其他内容所剩无几。学生虽然名义上学了地理,但并不真正了解地理。由于学生对地理规律、地理原理的来源不清楚,只是机械地进行复制、记忆,解决实际问题时就会显得捉襟见肘了。我曾对所教的高一四个班级的196名学生地理学习状况做过调查,结果如下:认为授课内容简单,有时无所事事的占4%;认为课堂教学内容适中,有些内容学起来相对容易的占11%;认为课堂上内容虽听得懂,但较难理解,不会运用的占72%;认为课堂上根本听不懂,或注意力不集中,理解不了老师所讲内容的占13%。以上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的确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高中学生普遍认为地理的学习是很枯燥无味的,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因此大大降低。

2.教师授课方式单一,无法适应学生需要

现在已经进入21世纪的第15个年头了,然而仍有为数不少的高中地理教师沿用自己或者是自己的老师在上个世纪所使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一贯一言堂,从来满堂灌,学生、教师之间几乎不存在互动。教师仅仅凭借一本参考书将书上的所谓重点一一誊写到黑板上,让学生将这些重点、难点死记硬背下来;从来不针对学生在课上的反应情况适当地调整教学进度和方式,只是把学生看作为考试而考试的工具而已。究其主要原因是这些教师没有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而是过分夸大自己的主导作用,教学只是教师的教,至于学生怎么学与教师没有什么关系。[1]

三、分层教学的实践

(一)以班级为单位分层进行地理教学

主要根据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学习的能力和潜在学习能力的高低进行分层教学,但在体现差异性的同时,不能以“好学生差学生”的眼光来看待不同的学生。另外,根据学生能力的差异,也应当配置不同类型的教师。因为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适合不同类型的教师,比如脾气比较急躁的教师应当配置能力较强的学习优秀的学生而不是理解速度较慢的学生,而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应当配置有耐心的教师。教师对每个学生都有着很大的影响,配合合适的教师能够有效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我校所倡导的“先学后教,不教而教”的教学方式。在地理教学中,根据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能力差异进行分班,将知识掌握程度相当的学生分到一起,比较容易安排适当的教学任务。知识水平相当的学生在同一教室一起上课,不会因彼此的差异而感受到压力过大。分层教学,有效地应用在地理教学的实践教学中,有效地解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问题。除此之外,学校在进行分班的工作中还应当注意保持学生个性,分班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思维方式和兴趣爱好的不同,综合考虑后再作出科学合理的分班计划。分班之后根据不同学习程度学生的需求选用适合他们学习理解的教材进行教学,这能有效促进学生之间的知识交流,并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科学合理的分班制度能够让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良好的竞争氛围,使每一个学生在学业上有适当的压力,同时这样的竞争环境还能够有效促使学生对于学习热情的保持,分层教学同时也保证了不同知识程度学生对于知识的不同需求。

(二)以每个学生学习阶段分层进行地理教学

随着分层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深入,分层教学的任务还应当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在高中地理分层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当做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取长补短来进行教学任务的安排。合理的教学任务分配有助于学生的能力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亦使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保持进步的势头。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分层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中的一系列细节问题,分层的地理教学工作内容应当包括:根据学生的能力层次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地理课堂上进行分层教学,安排不同难度的学生作业,课后分层进行对应的学习指导,分层进行不同难易程度的测验。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利用好分层教学带来的优势,能够有效地保持资质较好学生持久进步的势头,而对知识理解较慢的学生,分层教学模式也能够保证其学习的兴趣和信心。[2]针对以上内容可以简单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我根据学生自评、平常上课表现、考试成绩、完成作业等情况分别进行打分,将全班学生划为A、B、C三个层次。A为优秀生:态度认真、基础扎实、兴趣浓厚、思维敏捷、上课积极。B为中等生:态度较为端正、自觉性不太强、成绩和兴趣不太稳定。C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兴趣不浓,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例如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水的运动——世界洋流”时,我把教学目标分层如下:对C层次学生,要求掌握海水运动的三种主要形式,洋流的分类和分布规律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B层次学生,在前一目标的基础上,不仅要求绘制洋流分布模式图,还要记住主要洋流的名称、分布;对A层次学生,在前两级的目标基础上,能熟练运用本节知识来分析解决地理问题(如最佳航线的选择,航海时间的选定等)。实施这一环节时应注意目标的制定一定要体现出层次性。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目标,这样既可增加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又能激发每个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兴趣,增强学生获得成功的信心,使他们变“被动式接受”为“主动式探究”,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地理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是被实践证明的结果

1.心理学的分析表明,知识的获取是由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递进式循环的过程。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理解方式各不一样,高中地理的分层教学正是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差异,针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因材施教的科学教学模式。分层教学的教学模式有效地给学生提供了适合自己的学习任务,为学生保持学习动力与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起到了积极而又重要的作用。

2.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进行分层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应当着重解决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学习障碍,并通过合理的分层教学方式加以解决。高中地理教学的分层教学的合理应用可以有效地解决部分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基础地理知识较差、理解能力较慢、学习方法不当等问题。在教学过程当中能够给予基础较差的学生更多的帮助和照顾,培养建立起友好的师生关系。分层教学的教学模式是解决如何缩小学生间成绩差距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当中存在知识储备、学习能力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忽视了这一客观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增长和全面发展都极为不利。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服务才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以学生为根本,更重要的是给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传授其理解能力范围内的知识,保证每个学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分层教学工作能够让教师更全面地了解每一个学生,建立起很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能够更好更充分地发挥授业解惑的作用。希望分层教学在高中地理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高地理教学的教学质量,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建年,陈晓筑.关于“分层教学”的理论及策略[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6).

篇6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改革;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

通常来说,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动力是由学生的兴趣决定的。因此,为促进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授课教师可以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热爱地理,喜欢地理,对地理课感兴趣。怎么使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的松散状态集中到课堂中来,以最快速度的投入到地理课堂学习中,利用好每节课的前五分钟做好新课导入是关键。地理教师可以在备课过程中加入一些学生感兴趣、贴近生活、与课本知识相关的课外话题,以故事、诗歌、新闻、图片、或者视频的方式导入新课,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进入到接下来的课程主要知识点的学习中。导课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进行课堂学习,学习效率高,学习劲头足,教学效果理想。

二、加强课堂地理知识的传输

课堂教学最主要的任务是将学科知识有效的传递给学生,然而知识的获得与吸收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进行自主性构建。转变地理教学策略要求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地理知识的传递,用正确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总结重难点以及运用书本知识到生活中,将教材内容活化。

高中地理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教材知识是以文字形式总结的结论,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及掌握知识的本质,要求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将书本知识进行展开、重演、还原,最后让学生“从书本中来,到生活中去”。授课教师在进行地理知识的教学阶段,可以为学生举例周边的生活环境,加强地理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便于学生理解记忆的同时让学生从枯燥的书本知识中学会如何学以致用。重视地理知识的传递,让学生学以致用,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记忆知识,纠正应试教育所学内容只能用来获得更高分数的错误观念,从心里端正学习观,爱上地理学习。

三、增强学生地理课堂学习能力

理学科虽然归类为文科,但是它与靠记忆背诵来掌握的政治、历史学科不同,它不仅需要记忆,更需要理解。授课教师在进行地理课程的讲授阶段,不能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仅仅将地理知识内容进行板书罗列。学生不会对地图进行分析,则无法对地图上的国家以及地区进行区分。不会分析图表、提取信息,就无法对一个地区的气候、土壤、水文、植被、位置等信息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例如在进行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的教学阶段,有许多抽象的概念,教师必须引学生发散空间思维能力,头脑中形成地球的立体概念,然后对课本知识加以理解。如果仅仅靠背诵各个时区、行星概念,学生仍然不会计算时区问题、理解昼夜更替。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不仅是教授学生解答地理习题的关键步骤,更是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本知识的基本要求。

四、提高地理课堂的活动频率

高中地理新课改背景下,老旧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新的教学需要。地理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善于组织、开展地理课堂活动,发挥学生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课本知识融入到课堂活动中,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根据地理知识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有利于学生在三维目标上的进步和发展,其教学效益是无穷的。

篇7

关键词:高中地理;环保教育;地理教学;教学研究

地理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能力,怎样提高学生对地理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一直以来是困惑广大地理教师的难题。由于高中地理这门学科课本较为枯燥且难懂,学生通常难以学会,所以教师就会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还使学生丧失了对于地理这门学科的兴趣。所以地理教师应将高中地理的教学拉近生活,用通俗的例子和话语解释出晦涩难懂的课文内容。教师的教学不应该局限于课本,更应该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将生活与学习相结合,从而使自己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成绩稳步提升。针对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意识,该文提出以下4个观点。

1采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将课堂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现阶段中学生极其缺乏生活经验,一些广为人知的生活经验他们却闻所未闻。这样的学生让其生活化与学习生活相结合尤为困难,因为他们的生活经验匮乏。所以我们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便捷的学习环境,为其提供了解生活经验的平台和途径。学生只有了解得多,才会运用多,所以笔者建议地理教师应时常为学生普及生活中的知识,并对这些知识的原理进行分析解读。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多关注地理,也应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同时去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使学生增加生活经验,以便与学生生活相结合。例如,在讲授《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避防》这单元知识时,为了使学生更清晰地了解一些自然灾害及其成因,笔者在上课时给学生展示了一些新闻,向学生展示了地震、山洪、海啸、台风等一系列自然灾害的新闻,让学生们在课堂上直接阅读观看,自然灾害种类多,成因复杂,本来笔者应花费更多的时间向学生解释,但通过让学生自行阅读,笔者在简单讲解几句话之后,学生们便理解了这些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更让学生记住了当前存在的自然灾害的风险隐患。这种方式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教师讲解相结合,将生活中的现实应用与题目相结合,既增强了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同时也更好地培养了学生对于高中地理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更加地了解这些自然灾害的危害,心中会更加重视环境保护这一理念,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运用生活资源,充分落实教学目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物质生活不断得到丰富,我们身为教师能够应用在课堂教学上的资源和途径也在不断增加。我们在教学生活中,不能够仅仅局限于课本和PPT,要丰富授课资源。有些教师备课十分认真,但是仅仅依靠一个课本或者是白底黑字的PPT很难使学生提高对于地理的学习热情。尤其是地理这门与生活息息相关但却是学生难以深入理解的学科,更加需要教师更加贴合实际地寻找资源,丰富自己的课堂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对于学习政治的兴趣和热情,也有利于锻练学生将课本知识与生活相结合,掌握得更加熟练,运用得更加娴熟。笔者有次讲解“四大渔场”这个问题,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理解渔场的成因以及现在渔场被人们过度开发,笔者结合现实生活,从网上找出历年渔场的产量给学生做对比举例,使学生能够快速了解并掌握渔场知识。例如,笔者给他们讲现在虽说是“四大渔场”但实际上有两个渔场已经是名存实亡,纽芬兰渔场经过几百年人们的机械化过度捕捞,现在以及几乎名存实亡;北海渔场因为天然气和石油的开采,渔场的产量以及受到严重的影响。经过笔者的举例,明显发现学生对于这个知识点理解得更加透彻,同时也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在他们学习生活中自然也会学到这种方法。

3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起到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

在笔者看来,我们教师天天在口头上给学生讲述环保的重要性意义不是很大,我们教师应该从自我做起,自身践行环保意识,才能够更够底气、更有能力去教育学生贯彻环保意识。在这一方面的教育当中,对教师本人的要求必须要高,一个人只有做好自己,才有资格去教育和指责他人,对待学生同样也是。我们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自身模范带头作用,以德服人,说得再多不如让学生面对面学习,这样才能起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我们教师在学生面前要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环保教育工作的开展。比如,笔者在平常就非常注意一些小事情。有次上课给学生讲到“水土流失”这个问题时,笔者就开始给学生讲解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同时还给学生讲述笔者平常的环保实践案例,比如从来不用一次性餐具、节约纸张之类,这次事情之后,笔者发现学生们也慢慢地开始学会了节约各种资源,对自己的日常行为更加规范和严格,笔者意识到,只有自己做好一件事情,我们才能够要求学生,这样也才能使学生信服自己,去做一件事情也能够更加有动力、有积极性、有主动性。

4结合互联网资源,增强学生环保观念

对现阶段的中学生来说,大都是生活在一个优越的环境之中,没有感受过恶劣自然灾害的危害,对于家长和教师在日常传输给他们的环保观念,这些学生也大都是不放在心上,归其原因还是没有见识过。课本上对一些环境的变化都是通过文字的叙述和图片的对比来反映,不能够给学生带来直观的感受,因此为了增强学生的环保观念,让学生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地理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寻找一些网络资源,最好是视频资源,在讲课时给学生播放,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自然灾害的危害,在学生的心中敲响警钟,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必修三《荒漠化的治理》这一章节的内容时,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荒漠化的危害,在课堂笔者给学生播放了中国荒漠化比较严重地区的之前和现在对比时的视频,让学生们亲眼见识到荒漠化的危害,同时,笔者又给学生播放了一个“库布其”地区荒漠化治理视频,向学生展示了一个地区由正常到荒漠化,再由荒漠化治理成普通地区的整个过程,也同时向学生展示了破坏的严重及治理的困难。通过这样的视频播放,学生们更为直观地了解到荒漠化危害的严重性,增强学生们的环境保护理念。

5结语

经过以上观点的叙述,我们身为教师更应该明白在传道授业的同时,更加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品德教育,而不是仅仅的教给他们书本上的内容。在高中地理教学课程中,由于地理这门学科的特殊性,就更加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融入生活,这样才能更好地使学生理解课本,才会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在他们学习到知识的同时,又能够提升自己的个人能力,将其运用到今后的学习生活当中去。在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习后,自然而然地就会学会环保,将环保意识深如自己的内心,同时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也就自然能够提高。

参考文献

[1]方阳阳.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现状及教学策略优化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20.

[2]宋加培.试论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J].基础教育论坛,2020(4):58-59.

[3]顾烽郁.浅谈地理教学中环保教育的渗透[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7):16.

[4]周松秀,吴晓娟.高中地理教学的环境教育内容和途径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40(3):77-82.

[5]王金波.中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9.

[6]程晓颖.高中地理教学对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应对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9.

[7]于洪雷.刍议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保护理念的渗透[J].学周刊,2017(11):183-184.

[8]周德英.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保护理念的渗透[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6):33.

[9]周松秀,张翠林.基于高中地理教学的环境教育实施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39(3):79-83.

篇8

【关键词】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案例编写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乡土地理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因此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引导,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探索乡土地理案例教学。

一、乡土地理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表现形式

(一)充分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

乡土地理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可以自己设计和实施野外观察、观测、调查等实践活动;正确使用探究方法,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可以从家乡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选择合适的课题进行研究。例如:当今世界随着人口的剧增和工农业发展,环境问题日趋严重,苍南广大农村面临一个普遍的现象:农村生活污染明显呈上升态势。针对此现象可设计一些研究性学习的问题。农村目前生活垃圾污染的状况?学生通过调查分析造成污染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在讲授《土壤》这节课时,我带学生去野外观察,亲自动手,剥开土壤的剖面,让学生明白本地区红壤和水稻土不同之处,学生可以通过亲身调查,得出结论。

(二)将乡土地理加工成的案例结合到高中地理教学中

学生对乡土地理知识较为熟悉,感性的乡土地理信息编成的案例,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并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有利于学生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既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又促进学生树立起可持续发展观念和热爱家乡的情怀。如:在讲授“城市区位的选择”我以崛起在希望的田野上的农民城——龙港镇为例,三十年前还是一个破败的渔村和一片杂草丛生的滩涂,如今变成一个繁华的城镇。学生通过收集资料,编写案例,寻找影响龙港镇发展的区位因素,学生就能很好的接受。再如新教材《地形对聚落的影响》这一课时,我以“苍南的九寨沟——莒溪碗窑”为例,让学生明白山区聚落形成与地形密切相关,从而极大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二、乡土地理的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缺少对乡土地理资源开发的意识

在传统教学中,不需要教师去开发新的地理资源,教师通常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对教师而言,乡土地理资源不知如何去教,更不知如何去开发与整合,这样乡土地理资源就难于在课堂中有效的融入,因而造成许多有价值的乡土地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二)师生对乡土地理资源的利用只停留在表面

在开发乡土地理资源的内容和素材上看,大部分教师偏重于知识点的运用,而忽视了各学科知识相互渗透与融合。从乡土地理资源开发的主体来看,对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不够。从乡土地理资源的载体形式看,偏重于文本资料,而对其他形式的载体形式不够重视。很多的时候,学生对乡土材料的运用只能够编写出浅显的“素材文本”,而未能形成经典案例。

三、乡土地理与高中地理课堂相结合教学策略

由于乡土地理环境对于生活在本乡本土的高中生来说是亲身可感触的,对于地理学的相关知识,他们是可以实地调查探索的。有效地将乡土地理与高中地理教学相结合,将有利于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促进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因此,结合本人多年从事高中地理教学,对乡土地理与高中地理教学相结合进行探索,总结出以下策略:

(一)利用乡土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1.精心选题

从乡土环境中筛选出研究课题能反映当地的社会经济、人口与资源、环境与生态等重大问题,其研究成果突出地方特色,反映当地普遍关注问题,容易引起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注意,其科学的结论、合理的建议可为当地政府采纳,体现出地理学科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利用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可以选择许多优秀的课题作为教学内容。譬如在教授“旅游资源”时,教师可选择更为贴近的身边地理资源,不妨列举苍南的旅游名胜:玉苍山、石聚堂、望州山、玉龙湖、渔寮沙滩。在讲“中国的农业”时不妨结合一些我们身边的例子,如马站的四季柚;鹤顶山的高山云雾茶;岱岭乡的蘑菇;半洋村的马蹄笋等等作为研究性课题。

2.鼓励学生亲身实践,达成目标

可以利用乡土地理的区域性、空间性、开放性,让学生亲身实践,达成目标。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积累,通过学生的实践体验改变学生的心理态度,价值观等。如:在讲授《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时,我以 “世界矾都——矾山”作为例子,利用周末时间进行调查研究,让学生研究影响矾矿工业区位?矾矿衰落的原因?矾矿整治的措施?学生围绕此问题进行调查,学生要搜集、整理矾矿相关的资料,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学观只重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接受,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仅限于书本知识间的迁移,学生体会不到地理知识的实际价值。乡土地理的研究性学习把地理的学习从教室拉到了学生生活的空间,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他们不仅善于观察、社会调查访问、收集和整理资料,更乐于结合所学知识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比较讨论,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认真务实的科学观,提高团队精神。如在苍南马蹄笋生产基地——赤溪镇泗安村,调查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了集体力量,以小组为单位,深入车间,了解实情,分别从气候、土壤、地形、生物生长的习性等方面进行研究,并经过大家共同努力,完成苍南泗安村发展马蹄笋的可行性报告,被温州安盛马蹄笋有限公司给予很高的评价。在解决问题的时,学生需要寻找资料,探讨对策,寻求最佳方法,这样无疑让学生思维得到锻炼,培养了学生创新的能力。

4.合理评价,促进发展

教师应对学生研究的过程和成果给予鼓励和帮助,通过对乡土地理与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每一次的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我都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每一个阶段都进行总结,鼓励学生去探索,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组织学生进行案例编写,教师并积极参与

乡土地理资源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教学内容更易为学生理解与接收,将地理学科领域从有限的课堂延伸到生活中去,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可感的生活地理资源中去,实现教材由“素材文本”向“生成文本”转化,通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乡土地理资源活化成一个个鲜活的教学案例,增强了案例的实用性。案例编写应注重以下几方面。

1.选择一些典型的材料进行加工

首先是通过学生写小论文。如新教材的部分活动题作为写小论文的素材,如“城市交通环境如何的改善”,学生可以利用苍南县城目前的交通情况,编写案例。学生先了解灵溪镇的交通图,以及车站的布局,指出主要交通干线,如:104国道,温福高速公路,过境干道,温福铁路,以及客运中心,城南车站等。这样学生通过地图作为载体,联系课本所学知识,指出灵溪镇交通的状况,并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其次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编写案例。如对农村流动人口的调查,进行案例编写。以自己所在的乡镇为对象,让学生设计问题,然后逐一落实。如:矾山镇在第六次人口普查中有37863人,外出人口15546人,外迁人口占总人口百分之四十左右。针对此现象设计一些探究,学生可以自行设计问题,通过抽样调查。如:山区流动人口迁出与迁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流动人口对迁入区或迁出区经济发展产生如何的影响?流动人口的迁入对本地区的环境和社会治安带来什么影响?调查结束后,最终让学生写成案例,学生在编写案例时就基本掌握了“人口迁移”这节课的基本内容。

2.案例情景创设

案例情景的选取是授课的基础,是问题设计的载体。教师要对所授内容熟悉,把握重、难点和前后知识联系,在充分研究学生后选取背景材料,并且要在课堂教学时对一些目的性不强、相对简单的知识点进行必要的适当取舍。材料的出示要以文字内容为主,也可以结合图片,但最好紧扣教学目标,联系生活,关注热点,体现地理学的实用价值。将材料改写,力求以最精练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教学内涵。

3.案例问题的合理设计

传统教法往往只注重传授结论,而案例中的问题更注重学生的亲身经历,注重过程,让学生自己发现答案。案例设计是通过一个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形成获取丰富的地理表象,再通过分析、综合、判断形成理性思维。因此问题的设计就成为案例编写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首先是钻研教材与学生实际。其次是充分结合案例背景材料。在《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教师让学生根据情景,提出如下问题。

(1)矾矿兴旺区位优势?

(2)矾矿衰落的原因?

(3)矾矿应如何整治?

(4)矾矿的环境污染的成因和治理?

(5)尾气对人体健康有何影响及处理办法?

……

这样就能把本节的知识点有机的结合起来,又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4.教师要亲身参与案例编写

案例的编写教师要积极参与。教师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编写的案例往往对教学作用更大,并能丰富地理教学资源。在教授学生的同时,老师应该起先锋模范的作用,不仅要教会学生编写案例,同时自己也要参与编写,丰富自己的知识。在《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一节中,根据苍南夏秋季节多台风,教师分析台风频繁影响我县进行较为全面分析,为案例编写提供重要素材,让学生对此有所了解,然后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相应的问题。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并为案例编写打下良好基础。

总之,乡土地理融入地理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探索,正日益备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在实施中还有许多不成熟之处,仍需广大地理教师细心呵护。每一次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和案例的编写,都可能会提高教学的质量,并影响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促进其思维能力的提高。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本文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在此,敬请各位专家评委给予批评指正,以利于我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古伟侨,浅谈乡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2010/10

[2]黄汉阳、林少丽,结合乡土地理案例 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果——以潮汕母亲河韩江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2/04

[3]耿文强,基于乡土地理引课素材的运用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3/01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