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人才资源储备8篇

时间:2023-10-17 09:34:5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人才资源储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才资源储备

篇1

关键词:世界城市人才资源比较

中图分类号:C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54(2010)10-063-03

世界城市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对全球具有一定控制力和影响力的国际中心城市,是全球经济社会体系的连接点,其知识和信息的高度集聚促使人才成为世界城市发展中重要的战略资源。对城市发展而言,其所拥有和吸附的人才资源的规模、结构和质量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核心力量和关键要素。本文将北京与国际、区域、国家范围内重点城市的人才资源状况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北京市人才资源规模、结构分布、创新能力、教育资源、人才机制等方面的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力求有针对性地对北京市人才资源体系建设提出建议和设想。

一、世界城市发展对人才资源的要求

“人才资源是指一个地区所拥有的各类型、各层次的人才数量和构成的综合。”世界城市的发展对人才资源规模、结构、素质、体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包括五个要点:(1)人才资源存量充足。人才资源是城市发展的基础资源,丰富的人才资源是促进产业集聚的基础条件。(2)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协调。现代产业体系的突出特点是高端产业的发展,人才资源的合理分布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保障。(3)具备高素质的人才资源。世界城市建设需要众多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包括良好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以及较强的外语能力,尤其创新能力是人才素质的集中体现,也是促进科技向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动力。(4)人才培养制度科学合理。建设适应世界城市发展的人才体系,需要充足的教育资金和配置均衡的教学资源。(5)人才流动机制畅通。世界城市建设要求建立完善的人才流动优化机制,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北京与世界各大城市人才资源现状比较分析

纽约、伦敦、东京是公认的世界城市,我们通过北京与这三个城市人力资源状况比较,分析北京和世界顶级城市的差距,明确人才资源建设的目标和方向。在区域性中心城市中,我们选取新加坡、香港与北京进行比较,这两个城市地处亚洲,和北京有着相近的人文环境和发展条件,通过比较能够更好地分析在亚洲区域内北京人才资源建设的优势和不足。上海是我国的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城市发展水平和北京比较接近,因此我们也选取上海与北京进行比较。

(一)人才资源规模比较分析

世界城市的基本要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相应的也需要人力资源达到一定规模。与世界各个著名城市比较(见表1),北京的人口数量高于其他城市,而且处于15~64岁年龄段的人员比重较高,表明现阶段北京的人力资源比较充足。但是北京0~14岁人口比重要低于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香港等城市,从中长期来看,中青年人口的比重将会有所下降,怎样提高劳动生产率、应对人口老龄化压力是北京需要关注的问题。

(二)人才资源产业分布比较分析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全球经济进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新阶段,由劳动密集、资源依赖的粗放型产业不断向知识、信息、技术密集的高端产业转化。产业结构的优化需要与人才结构分布相协调。理论研究显示,在一定规模条件下,人力资源的聚集会使边际产出递增,形成产业规模优势,但超过一定规模也会出现边际产出下降的情况。因此,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在产业间的分布是关键。

从图1可以看出,北京市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虽然已达到75.5%的较高水平,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也在73%以上,明显高于上海和新加坡,但和纽约、东京、香港等城市相比,还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北京要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仍需要稳步发展第三产业,发挥高端产业对经济的引擎带动作用,进一步引进高端人才,释放优秀人才的辐射效能,促使人才的边际产出递增。

进一步分析上述城市经济发展特点可以发现,这些城市都是全球金融中心,金融业增加值比重较高,对城市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北京提出要大力发展金融产业,打造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但北京目前金融业从业人员比重明显低于纽约、东京、香港等城市。因此要引进熟悉国际金融市场、具有高端金融知识和丰富经验的专业人才,加快重点产业发展步伐。

(三)人才资源创新能力比较分析

世界城市往往是全球创新中心,创新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创新能力也是劳动者素质的重要体现。2002年,纽约、伦敦和东京分布在企业中的R&D人员所占比重分别达到79.8%,88.7%和65.8%,而北京2008年企业R&D人员比重约为51.5%。2008年北京市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约1122.27亿元,科技活动人员45万人,2008年上海市科技活动经费支出595 39亿元,科技活动人员23.08万人。根据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的《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07~2008)》显示,获得国际认可的专利申请数前五名的城市分别是东京、大阪、巴黎、伦敦、纽约,中国的深圳、上海、北京三个城市的专利申请数分列第33、47、56位。2009年北京市专利授权量为22921件,上海市专利授权量为34913件。从以上数据来看,北京的企业R&D人员所占比重以及国际认可的专利申请数都低于纽约、伦敦、东京这三个世界顶级城市。与上海相比,北京的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科技活动人员数量都高于上海,但是专利授权量却明显少于上海。北京要打造我国科技创新的高地,保持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地位,需要培养研发、技术、管理、服务等多层面的创新人才,通过高增值性的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成果转移和扩散,发挥北京对全国的辐射带动作用。

(四)教育状况比较分析

教育资金投入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从图2可以看到,北京市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虽然略高于上海,但是远低于纽约、东京、新加坡和香港等城市。从受教育程度来看,2000年纽约市3岁以上人口中,本科以上学历占27%,2006年伦敦受高等教育人口占15岁以上人口比例为41.71%,2009年香港专上教育以上人口占22%(和北京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统计口径基本一致。作者注),2009年北京6岁以上人口中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人口占30.1%。2000年,纽约、伦敦、东京25岁以上劳动力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已经超过了12年,2009年新加坡市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7年,2008年北京市就业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

11.7年。北京和世界顶级城市相比,教育程度具有一定的差距,但和香港、新加坡相比还是比较接近的。

(五)人才资源动态优化机制比较分析

世界城市是全球生产要素流通中心,人才资源流动高度自由化,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美国的住房、医疗、保险等制度都实现了社会化,劳动力不受户籍、地域的制约,可以自由流动,并且通过实施选择性的移民政策吸引了大批专业人才。欧盟的申根国之间实行人员自由流动政策,加强了欧盟国家人才资源共享。日本实施“特别研究员”制度,利用资金资助来吸引国际高端研究人员。香港实行“输入内地人才计划”,对于外籍符合资格专业人士,只要雇主聘用这些人员,政府不加任何干涉和限制,可以无限期留在香港工作。

长期以来,北京市人才市场逐步清除阻碍统一发展的体制性因素,人才市场不断加深开放程度,通过各项优惠政策吸引了不少优秀人才流入。但北京受到户籍制度、城乡二元结构和社会保障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人才资源的自由流动还不够便捷和畅通,并且随着生活成本上涨,教学资源配置不均,人才发展受限制等多种原因导致部分人员选择国外城市或者国内二三线城市生活。北京应该建立吸引人才流入的长期机制,根据社会发展环境变化动态调整人才政策,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三、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人才资源政策建议

通过北京与国际城市的比较可以看到,现阶段北京在人才资源规模上仍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人才结构、人才素质、人才教育、人才流通机制等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加强人才资源体系建设,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提供人才保障。

一是制定长期发展规划,提高人才资源素质。人才体系建设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进行合理规划,提高人员素质和劳动生产率,减轻今后人口老龄化可能带来的压力。

二是优化人才资源结构,适应产业发展布局。根据北京产业结构发展状况,构建与高端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体系。

三是加强创新意识培养,提高人才创新能力。通过逐步推进教育制度、教育理念改革,加强创新人才培养。

篇2

退休人员按国发〔1978〕104号文件规定比例计发的退休费加困难补助之和,不得超过本人退休前的标准工资。

例1,某人,1957年参加工作,1986年退休,连续工龄29年,基础工资40元,职务工资91元,基础工资和工龄津贴全额发给后,困难补助为:职务工资91元×14%=12.8元。

例2,某人,1965年参加工作,1986年退休,连续工龄21年,基础工资40元,职务工资73元,基础工资和工龄津贴全额发给后,困难补助为:职务工资73元×6%=4.4元。

例3,某人,1951年参加工作,1982年退休,连续工龄31年,原行政18级,87.5元,未参加1985年工资改革,其困难补助:原按京人工〔1987〕11号文件规定为15元;按新办法计算:87.5元×15%(应为16%,但受最高不超过15%的限制)=13.2元,仍可按15元发给。

篇3

关键词:恩施州七大产业链;人才资源;建设途径;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F25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32-0140-03

随着恩施州经济的快速发展,各支柱产业的人才需求也随之加快。尤其在生产设备运维技术、产品加工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等方面的人才紧缺,现有技术人员的理论基础普遍有待提高,人才队伍稳定性也有待加强。产业的人才资源缺口严重阻碍恩施州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产业迫切希望解决但自身又难以解决的的现实问题。因此,从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探索研究各类人才资源的建设与保障,成为恩施州经济发展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重点以恩施州茶叶产业为例,研究人才资源建设的有效途径与保障措施,为其他产业链人才资源建设提供借鉴,对恩施州七大产业链的建设与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 恩施州茶叶产业人才队伍现状及需求分析

1.1 恩施州茶叶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恩施是茶叶的故乡,产茶历史源远流长,饮茶、种茶、制茶文字记载已有1 700余年,全州种茶可开发面积140多万亩,目前全州茶叶面积已达XX万亩,产量XX万吨,产值XX亿元。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省州市之首。茶叶成为恩施州改善民生的富民产业,恩施州委六届五次全会提出茶产业链建设为全州六大产业链之一,其快速发展对恩施州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1.2 恩施州茶叶产业人才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恩施州茶叶产业的迅猛发展,人才队伍也随之提升。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恩施州茶叶产业目前的人才队伍还不能完全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在人才资源建设和利用方面都还存在较多的问题。

一是恩施州的各茶叶企业发展不均衡,整个茶叶产业的技术人才分布不合理,总量也不足。

二是茶叶产业中,绝大多数技术人才是从学历较低且文化素质不高的农民起步,靠长期实践来积累知识和技能,等技术相对成熟时年龄已较大,从而导致茶叶产业的人才队伍老龄化趋势明显,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成长后劲不足,尤其缺乏较高素质的技能人才阻碍了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从茶叶产业角度进行系统性的人才培训较少,且培训的针对性不强,培训效果有待提高,尤其是在精加工、营销策划、信息技术应用和设备的高效运维等现代技术方面的培训不足,致使优秀人才队伍的成长较慢,产业的创新力受到影响。

四是人才观念落后,缺乏系统有效的管理,重用优秀人才的意识和氛围不浓,产业对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的吸引力不强,影响茶叶产业人才队伍的稳定和发展壮大。

1.3 恩施州茶叶产业人才需求分析

从产业链来看,恩施州茶叶产业链包括茶叶种植、初精加工、包装、销售、物流及品牌建设等全产业链条环节。茶叶产业链需要从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标准化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重点品牌培育、茶文化产业发展、茶叶科技支撑等6个方面加强全州产业链建设。恩施州茶叶产业链的建设与发展,人才是关键!根据恩施州茶叶产业的发展要求,必须建设一支包括茶叶种植型、加工型、经营型、茶艺型、产品开发型、设备运维型、管理型人才且数量足够的人才队伍,以适应服务于恩施州整个茶叶产业链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通过对茶叶产业相关企业的调研,茶叶产业链的人才资源建设必须首先以企业岗位及其职业能力要求为依据,以产业现状及其发展目标的需求为基础。对接恩施州茶叶产业链相关岗位及职业能力类型分析,见表1。

2 恩施州茶叶产业链人才资源建设途径与保障措施

地方产业的发展,人才资源支撑是关键。从院校、社会引进人才和产业自身培训人才是产业人才资源建设的主要途径。如何保障产业人才资源建设求实效?充分发挥地方职业教育的功能,校企合作共同促进产业发展是必选路径。在此,结合恩施州茶叶产业链的人才需求和地方高职院校的资源优势,探索恩施州茶叶产业链人才资源建设途径与保障措施。

①以政府重视,政策支持为前提。

②创建恩施州茶叶产业人才培养储备基地。

根据恩施州茶叶产业链的技术应用需求、产业特点与职业标准,地方职业院校与产业企业进行对接合作:针对茶叶产业基于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及技术人才的培养需求,共同构建与恩施州茶叶产业相对接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开发包括通识能力培养、专业基本能力培养和地方产业专门技术能力训练所对应的课程体系,科学优化培养内容;建立校企联合评价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学校、企业、学生互惠互利,有效保障产业人才资源的储备。

③建立恩施州茶叶产业技术人员培训基地,实施滚动式针对性集中培训。以恩施州茶叶产业主管部门为纽带,以地方职业院校为依托,建立恩施州茶叶产业的职工技能培训基地。以产业具体岗位人员的职业能力需求分析为逻辑起点,科学制定符合培训对象特征的培训大纲、培训计划和培训考核方案,按岗分类培训。充分利用地方高职院校的优势资源,根据产业各自的生产特点,每年滚动式分期集中培训,企业内部建立员工的培训档案,学校和企业一起进行培训考核,学员的培训考核成绩及工资晋级与奖励挂钩。通过这种按岗针对性培训,使恩施州茶叶产业现有技术人才队伍的能力水平与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增强恩施州茶叶产业的自身造血功能。以恩施州茶叶产业骨干技术人员的培训为例,探索其思路如图1所示。

3 恩施州七大产业链人才资源建设策略建议

恩施州委六届五次全会以来,恩施州把产业链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以“现代烟草、茶叶、畜牧、清洁能源、生态文化旅游、信息”等“六大产业链”为重点,以“绿色食品工业、能源工业、烟草工业、矿产工业、建材工业、医药化工产业”六大工业为支柱产业的格局。把“大健康”产业列为恩施州第七大产业,深入推进“产业兴州”,全力打造恩施经济“升级版”。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是恩施州惟一的高职院校,依据恩施州产业发展规划、支柱产业的发展需求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要,加强专业与产业的精准对接,深化专业改革,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人才资源的新要求,是恩施职院必须履行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神圣职责。借鉴恩施州茶叶产业链人才资源建设思路与方法,提出恩施州七大产业链人才资源建设的策略建议。

①充分利用政府重点加强产业链建设的政策和机遇,争取更多的人才资源支持。

②以产业的政府职能部门的支持为助动力,以产业行业协会为纽带,充分利用地方职业教育资源优势,实现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保障与人才培养储备。

其一,在政府职能部门的支持下,以产业行业协会为桥梁,促进产业与地方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鉴定校企合作协议,创建恩施州现代烟草、茶叶、畜牧、清洁能源、生态文化旅游、信息、大健康等产业的人才培养储备基地。

其二,以产业行业协会为纽带,以产业人才培养储备基地为硬件基础,搭建产业与专业的对接与合作平台。

其三,以产业与专业的对接合作平台为依托,校企合作开发产业人才培养方案。

首先,以学校为主,产业企业参与,进行产业人才需求调研,获得恩施州各产业链的技术人才需求与行业企业职业要求。

其次,根据调研结果和行业企业职业标准要求,地方职业院校与产业企业合作开发与恩施州各产业链建设相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发由通识能力培养、专业基本能力培养和地方产业专门技术能力培养所对应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科学制定教学标准,设计教学方案;建立校企联合评价人才质量的评价体系,通过校企合作协议,保障学校、企业、学生互惠互利,确保产业人才资源的需求储备。

③以恩施州产业主管部门为推手,以产业行业协会为纽带,以地方职业院校为依托,建立恩施州各产业的专门技术人员培训基地(职工培训基地)。

以产业具体岗位人员的职业能力需求分析为逻辑起点,根据培训对象的特征,科学构建滚动式的按岗分类集中培训的培训体系。在产业相关主管部门的协同下,职业院校与产业合作实施对产业的现有人才队伍进行专门技术的提升培训。

4 结 语

以政府职能部门和产业行业协会为桥梁和纽带,建立各产业的“人才培养储备基地”和“职工培训基地”,建立与各产业相对接的由校内校外专业技术骨干组成的教学团队,校企合作共同实施人才的培养与培训。通过这种“双基+纽带+团队”的产业人才资源建设模式,使恩施州七大产业链人才资源建设与保障落到实处。“双基+纽带+团队”产业人才资源建设模式创新与实践,对恩施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

参考文献:

[1] 恩施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

[2] 恩施州统计年鉴,2015.

[3] 2016年恩施州政府工作报告,2016.

篇4

关键词:人才资源;活化资产;流失;重新认识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竞争的观念已无处不在,现代企业所要面临的竞争更是不胜枚举,但是归根结底,企业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的竞争。

毋庸置疑,人才资源已经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产品竞争力的提高、研发能力的加强、市场营销的开拓以及规范有序的管理、稳定可靠的质量等都离不开人才。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重视人才,加强对人才资源的储备与开发管理,充分发挥人才的聪明才智,为企业发展服务。当前有不少企业对人才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人才资源的管理不到位,导致企业人才的流失现象严重,一些企业把人才流失仅简单地归结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员流动,这种认识是极其片面的。只有从人才资源归属于资产的范畴考虑,承认人才资源是企业经济资源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才能看到企业人才资源的流失其本质上就是资产的流失,其表现在企业经营状况与经营成果上的危害性更大、更隐蔽。因此,企业应该对人才资源管理进行重新认识的观点。

一、重新认识企业人才资源的属性

很多人认为所谓人才资源就是为企业工作的员工,这种观点只是认识到了“人”的存在,而非对“人才资源”的正确界定。应该从企业资产的范畴来重新认识企业人才资源的属性。

国际上对企业资产普遍界定为“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预期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一切经济资源”。从定义中可以得出企业资产具有三点内涵:必须为企业拥有或控制、带来预期经济效益、属于经济资源。反过来也可以这样认为,只要具备这三点,就可以界定为企业资产,其中,企业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需要企业付出代价即成本方可取得。

企业人力资源符合企业资产的三个属性:企业在取得这些资源时(或将来)需要付出成本;拥有这些人力资源的目的是为企业创造价值,为企业获取经济效益;也为企业所拥有。因此,从人力资源的属性看应属于企业资产范畴,为活化的资产(其他资产主要为物化资产)。

人才资源属于人力资源范畴,它是指通过一定的培养、学习拥有较多的知识储备,获得较高技能,在实践中发挥其他人力资源无法替代的作用的人力资源。人才资源在人力资源中具有重要地位,其作用举足轻重,人才资源不仅是企业资产,而且是企业的优质的活化资产。

二、重新认识企业人才资源流失的危害性

人才资源属于资产范畴,但并不等同于其他物化资产,两者有着本质区别,一方面,活化资产数量并不在企业财务报表中反映,因而这些资产通常被企业忽视。企业在管理这些活化资产时,更多的是侧重从人事管理的角度,管理其日常进出、在岗使用环节,而忽视从资产的角度管理人才资源,企业的资产增减对财务报表产生影响,而人才资源的活化资产增减却无法在财务报表中反映。无论人才资源归属国有企业与否,企业拥有人才使用权,其减少,表现为人才资源的流失,即企业活化资产的减少,亦即企业资产的流失。企业财务报表仅反映物化资产数量,企业物化资产减少在财务报表中可以反映出补偿价值,可活化资产的流失,企业财务报表忽略这部分资产数量的减少,反映不出对企业没有任何补偿价值,从这个角度看,企业的人才资源的流失其危害性更隐蔽。另一方面,活化资产的运行使用产生费用,在企业财务报表中不仅反映人才资源运行费用数量,同时反映人才资源在使用中发生的费用情况,包括人员使用费用、培养费用等。其他物化资产在使用中则很少发生费用。

从以上两点分析来看,人才资源的流失不同于其他资产的流失。这种资产的流失的危害性比其他资产的流失的危害性更大:一是价值的显性流失,随着人才资源流失的同时,其作为活化资产运行使用所产生的费用已不能带来任何价值,企业成本加大;二是价值的无限流失,其他资产表现为个体的形式时其资产在创造新价值同时资产本身价值在降低,最终可能消失,而人才资源在创造新价值的同时资产本身价值在不断升值,从理论上说,这种升值的空间无限巨大;三是附加价值的隐性流失,在人才资源流失的同时,其附加在人才资源上的企业多年来积累的经验、技术、客户等无形资产同时随之流失,不仅严重削弱了原企业的竞争力,还增加了原企业的竞争压力。

三、重新认识人才资源的管理

传统的人才资源管理属于人事管理范畴,只要求符合日常人事管理即可。但人才资源不仅属于人事管理范畴,同时还属于资产管理范畴,这就要求企业对其进行管理时既要符合日常人事管理要求,还要符合资产管理要求。基于此,对企业的人才资源管理提出以下几点思考意见:

(一)建立重视人才发展的长效机制

企业需要克服家长制企业用人机制下的“任人唯亲”思想,在制定自身发展战略中要有人才发展的战略思维,制定企业人才资源管理制度,设计符合企业发展的人才职业生涯规划,并严格执行,真正做到从领导重视到制度重视的转变,让制度成为重视人才的保障,为人才的发展留出广阔空间。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和分配机制

企业需要有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企业在对人才评价时要从德、能、廉、勤方面综合考虑,注重人才在企业发挥的实质作用,不能仅仅从人才给企业带来多少利益角度评价人才,企业可以按照人才贡献大小区分待遇的多少,给予贡献大的人才较好待遇,体现“效率优先”的分配原则,同时也要考虑人才对企业的贡献大小可能是由于岗位的不同引起的,给予人才的待遇既要体现效率,也要兼顾公平。所以,企业在制定人才评价、分配机制时应“兼顾公平”。分配原则中“效率优先”原则的本质就是公正、合理的分配机制,同时也体现“公平”原则,合理的分配机制就是选择合理的单位工资计算标准,企业应根据生产经营实际情况选择不同计算单位工资标准,计时工资标准在实践运用中更多体现平均主义色彩,计件工资标准则更多体现按劳分配原则,企业可以选择制定符合有利于人才发展的单位工资计算标准。一般企业针对不同岗位的人才可以选择的单位工资计算标准模式有:部分计时工资部分计件工资、全部计时工资、全部计件工资。

(三)建立领导关怀机制

领导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怀有朋友情结,关怀人才,包容个性化人才,宽容人才的个性缺陷,兼容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多样性人才,避免个性化领导用个性化思维压制这些人才的发展。

综上所述,企业在人才资源管理中,从人才资源的资产属性重新认识人才资源,人才资源的流失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更大、更隐蔽的危害性。因此,企业在对人才资源日常管理中建立有利于企业发展的重视人才长效机制、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与分配机制、领导关怀机制,留住人才,为企业所用,尽可能避免人才资源的流失给企业带来损失。

参考文献:

1、张金麟.对企业雇员流失的重新认识[J].经济问题探索,2001(11).

2、赵.试论人才资源管理模式的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07(4).

篇5

[关键词]科技管理;中部地区;科技人才储备;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C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0-0230-01

1 科技人才储备的组织保障

1.1 建立人才储备工作办公室

为保障科技人才的储备,中部地区应加强宏观调控,建立科技人才与经济的互动协调机制――人才储备工作办公室。该中心负责区域科技人才储备基金管理、科技人才信息平台及人才储备管理等日常工作。各下属区域相关部门成立相应机构,负责本辖区人才储备日常管理工作,为储备人才免费提供求职信息、择业咨询、推荐就业、职业培训、档案保管等服务。机构在人才储备期间,要对人才进行考核,建立其平时和年终考核档案,把考核情况作为储备人才使用、调整或取消资格的重要依据,最大限度减少人才资源的闲置和短缺。同时,组织、人事等有关职能部门要互相支持,互相配合,全力抓好人才储备工作。

1.2 设立人才培训与服务机构

政府应设立人才培训机构对准备创业的科技人才进行培训,一方面帮助他们制定一个符合自己实际、可操作性较强、有发展前景、符合市场需求的创业项目的创业计划;另一方面促使他们进一步树立创业意识和竞争意识,掌握创业所必备的工商、税务、企业经营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了解国家对科技人才创办企业所采取的优惠政策。同时,在中部地区及其他区域设立科技人才资源工作机构,在国内外产业集聚区,开设专门区域急需紧缺的科技人才引进网点和窗口,对中部地区人才政策进行广泛宣传,引导和鼓励通过购买国际知名猎头公司、咨询公司的相关服务,在世界范围内搜寻各类优秀人才;通过完善外籍人员来中部地区择业的程序和服务体系,简化程序,留住并利用好引进的各类科技人才。

2 科技人才储备的运行保障

2.1 制定区域科技人才储备规划

中部地区科技人才储备规划是中部地区各省市政府和组织单元全面展开科技人才储备工作的行动指南,可以克服人才储备工作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有利于人才储备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区域科技人才的流动、聚集及储备对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必须突出科技人才优先发展的观念,确立主动吸纳科技人才的思想意识。因此,中部地区各省市政府应当将区域科技人才储备工作作为重要内容编入中部地区的战略发展规划和年度发展计划中。中部地区科技人才储备规划可涉及以下内容:各省市在人才储备方面所面临的当前形势,包括人才储备工作的现状、具备的优势、机遇及面临的挑战等;下一年度区域科技人才储备的总体要求;下一年度科技人才储备的工作重点及目标;下一年度科技人才储备的配套设施的建设等内容。

2.2 调整和优化科技人才队伍结构

首先,加快科技人才培养结构调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区域内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授课内容,尤其加强高技术产业领域中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扩大新技术、新能源、生物技术、现代医药、环保等工程技术类人才的招生规模,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科技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使人才结构从源头上得到优化;其次,加大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引进力度,提升现有的人员整体层次和激活人才竞争机制,优胜劣汰,创造良好的人才成长氛围,对现有的员工通过造成竞争的压力而激发其科研创新的活力。

2.3 加强科技人才储备工作的管理与监控

在进行科技人才储备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可能会使人才储备工作不能正常进行,这就需要对人才储备工作进行严格的管控。对人才储备工作进行严格的管理控制包括对人才吸纳、人才配置、人才储备、退出淘汰等各个环节拟定标准,根据拟定的标准进行严格的衡量、评价,如果出现偏离原来目标的情况能及时进行调整,使人才储备工作能顺利进行。

3 科技人才储备的环境保障

3.1 构筑有利于科技人才队伍发展的政策环境

制定开放、灵活、富有效率、有利于区域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人才政策,是中部地区科技人才优先发展的重要保证,是提升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首先,在人才培养、吸引、使用方面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对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大力引进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紧缺的国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为中部地区经济持续发展、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撑;其次,实施引导科技人才向经济一线流动集聚的政策,包括支持企业建立科技人才培训基地、指导建设企业与其他研发单位的技术创新联盟、完善知识产权合理共享政策等;最后,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人才发展政策,加大对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的投入力度,扩大科研机构用人自和科研经费使用自,完善科研管理制度,注重向科研关键岗位和优秀科技人才的政策倾斜,鼓励科技人才在创新实践中成就事业。

3.2 完善有利于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制度环境

首先,完善科技人才管理制度,消除科技人才使用中的“官本位”思想,建立以学术和创新绩效为主导的资源配置和学术发展模式,鼓励和支持科技人才在创新实践中成就事业,并享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其次,改进公共服务体系和服务机构,建立高品质、专业化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为科技人才设身处地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最后,建立较为完善统一的科技人才成果保护制度与人才激励保障制度,解决科技人才的后顾之忧,激发科技人才从事科研创新活动的动力,满足科技人才的多层次需求。

3.3 优化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的科技环境

首先,要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发挥科技人才基金等政府财政性资金对全社会的示范和激励作用,给区域内的科技人才、企业以信心,为科技人才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完备的科研设施;其次,政府要制定一系列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的优惠政策和科技创新成果保护政策,加强政府、企业与研发单位之间的科研项目合作力度,支持企业展技术创新,使科技人才的科研工作得到更多的支持;最后,需要尽快引导科技人才资源向经济发展一线集聚,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提高科技成果市场转化率,充分调动科技人才的科技创新热情。

3.4 打造公平的经济报酬环境

经济报酬的公平性深刻地影响着员工的忠诚度及其工作绩效。企业只有在通过科学的职位评价、技能测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市场薪酬调查了解相同职位的市场工资率,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建立起具有外部竞争力的公平的薪酬制度,才能使员工感觉公平,提高其工作的满意度。公平的经济报酬能为科技人才才能的合理发挥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篇6

人才兴,事业兴。人才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发展的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谁拥有人才,谁就拥有了竞争力。人才工作已经成为各地各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人才工作。要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切实增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意识、人人都可以成才的意识和以人为本的意识,在大力开发物质资源的同时,注重开发人才资源,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要始终把实践科学发展观作为检验人才工作的根本标准,无论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搞好人才资源开发,还是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改革,都要坚持以人为本,都要有利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供人才和智力保证。

坚持把促进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与趋势,搞好人才预测,加强人才储备,做到适度超前,使人才队伍能够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要进一步盘活存量,扩大增量,优化结构,提高素质,使人才队伍建设跟上改革和发展的步伐。各地各部门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中长期和年度工作规划,有针对性地做好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特别是一些大型企业集团、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要舍得花本钱把那些在事业发展中能够起关键作用的专业人才、高层次人才延揽过来,以增强竞争实力和发展后劲。在人才队伍建设上,一定要有战略眼光,走一步、看两步,做到使用一批、培养一批、储备一批,让人才推动事业发展,而不能因人才青黄不接贻误事业。

坚持人才工作协调发展。坚持普通教育、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一起抓。牢固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切实把教育放到优先发展的位置,加强普通教育,重视继续教育,搞好各种专业培训,综合运用社会教育资源,为人们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与条件,进一步提高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坚持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工作一起抓。要以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干部及时调整到重要领导岗位。要以提高创业能力为重点,把那些具有实干精神和经营管理能力、熟悉市场经济规则和国际经济贸易和法律的人才充实到企业决策层。要以提高创新能力为重点,努力培养造就一批在自然科学、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具有领先水平的专家学者和领军人才。同时,要高度重视以提高应用能力为重点的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要以项目为载体,以项目为依托,通过重大项目的引进和建设,吸引、集聚经济建设急需的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

坚持抓好人才工作机制创新。人才工作的活力,源于科学的机制。要按照十七大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人才工作,建立开放、竞争、择优的引才、育才、用才机制,促进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要创新人才选拔机制。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继续推行和完善公开招考、招聘、竞争上岗等办法,建立起能上能下、动态管理的长效用人机制,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开辟“快车道”。要树立大人才观念,立足国内国外两种人才资源,多渠道、多视角发现和起用人才。既要注重盘活现有人才资源,又要注意不失时机地大力引进人才并切实发挥好他们的作用。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在培养目标和重点上,要区别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人才的特点,确定不同的取向。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真正把品德、知识、能力,尤其是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进一步克服论资排辈和急功近利倾向,不拘一格使用人才。要创新人才流动机制,建立市场机制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运行机制,打破人才的部门、地区、所有制壁垒,打通各类人才队伍之间的交流渠道,逐步实现人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篇7

关键词:图书馆 核心人才 储备计划 人力资源 人才战略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一般而言,企业的人力资源可以分成以下四种类型:独特人才、通用型人才、辅人才以及核心人才。本文主要讨论的企业的核心人才资源。核心人才又被称为关键人才或者是高层人才,具体指的是对于企业的发展与生存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的人才,是企业的竞争力。对于图书馆而言,核心人才资源也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当前图书馆的人才现状主要在于关键岗位的人才紧缺以及高层人才的不断流失,直接影响了图书馆的发展。如果图书馆需要得到不断发展的动力,就必须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来进行核心人才的储备。

一、图书馆实施“核心人才储备计划”的原因

图书馆核心人才储备计划的英文可缩写为PLTS,即:Plan of Library Talents Stockpile。这种方法的提出主要是受到企业的企业核心人才储备计划的启发而诞生的。采用PLTS这种方法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图书馆的关键岗位还有人任职的情况之下,培养或者提拔具有潜力和能力的馆员作为这个关键岗位的后备人才。一般而言,关键岗位的后备人才是来源于关键岗位的下一级岗位,但是后备人才并不是立刻就会取代关键岗位的任职者,而是在图书馆确认了关键岗位的任职者之后,根据图书馆的人才培养的需要,不断对后备人才加以培训或者给予更多的机会使他们锻炼自身的能力,从而提升他们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具备作为关键岗位任职者的资质和能力。

实践表明,图书馆人才的流失致使图书馆的关键岗位无人任职,这就直接使图书馆的运行的效率大打折扣。并且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图书馆还面临着新老交替的问题,即在老一辈职员面临退休的情况之下代替这些职位的后备人员的能力并不具备任职的要求,这就致使岗位出现无人任职的情况发生,因此需要加快对于后备人才的培训,增强他们的实际能力,以便能够有资格胜任这些岗位。而图书馆通过核心人才储备计划的实施,便可以预防这种情况的发生,防止由于人才的紧缺或流失对图书馆造成负面影响,这使图书馆内部的人才流动更加的稳定。图书馆核心人才储备计划的特点在于首先对于后备人才的选择比较标准和规范,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实现人才的长期发展和图书馆的持续发展,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方式选择合适的图书馆馆员作为图书馆关键岗位的后备人才,解决由于图书馆职员由于各种类型原因如离职、退休等等造成的职位空缺的问题。

图书馆核心人才储备计划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作用,以下从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第一,这一计划的实施有有利控制图书馆人才流失。PLTS的实施不仅仅是实现图书馆关键人才的独特能力的继承和转移,还有利于使图书馆关键岗位的职位认识到这项独特能力的可替代性越来越强,因而通过PLTS的实施,在留住图书馆核心能力的同时也留住了图书馆的核心人才。

第二,降低图书馆人才流失对于图书馆造成的负面影响。PLTS的实施,不仅可以实现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延续,还能够通过关键岗位职员对于后备人才的能力培养,使关键岗位职员的核心知识和技术、经验沉淀在图书馆内部,这就使图书馆的核心能力在再取决于核心职员而取决于图书馆自身了。另外就是,一旦有核心职员离职,那么就可以立刻实现后备人才的任职,图书馆的实际运行和发展受到的影响会大大降低。

第三,有利于实现图书馆优秀人才队伍的建设。在PLTS实施的过程当中,由于需要为关键岗位选择和培养具有能力的后备人才,在选择和培养的过程当中,比如会发现更多的优秀的人才,那么图书馆就可以通过使这些人才认识到职业道路,培养他们对图书馆的忠诚度。

二、PLTS的实施步骤

PLTS的实施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结合图书馆的实际情况,笔者建议可以将PLTS按照以下的步骤实施(见图1)。

(一)建立关键岗位的层级图

需要明确的一点就是PLTS的实施并不需要涉及图书馆的所有岗位,而是仅仅涉及关键岗位就可以了。并且需要注意的是在针对图书馆关键岗位实施PLTS时,需要有计划、系统性的进行,从而确定图书馆的关键岗位。

图书馆的关键岗位的确定主要是需要通过图书馆的部门组织结构图、岗位的职责以及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和重要业务共同进行确定的,图2组织结构图中中层岗位一般而言都属于关键岗位。

(二)确定PLTS人员的名单

在建立了关键岗位的层级图之后,就需要确定PLTS的人员名单了。主要是需要根据图书馆的职员在绩效和潜能两方面进行综合的考虑。可以将职员的绩效和潜能分为单个不同的等级,从而综合职员在这两方面的能力,将职员分为核心人才、准核心人才、高潜力人才以及有潜力人才四个等级。最后选择最优的职员将其纳入图书馆核心人才储备计划的名单。

(三)对职员的职业发展展开调查

在确定了PLTS的人员名单之后,就需要针对这些职员展开具体的调查,包括学历、职务、专业、工作经验、研究成果以及职业发展、价值取向等,做好这些信息的整理,为人才资源数据库的建立打下基础。

(四)建立人才资源数据库

建立人才资源数据库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这些人才进行系统性、针对性的培训,以达到提高他们工作能力的目的。

(五)根据职员的职业发展方向进行针对性的培训

图书馆需要根据职员的职业发展的方向和职员的职业规划来确定,帮助职员认识到自身的状况,结合图书馆的工作岗位的空缺情况,为职员提供适合的工作岗位,使他们在工作当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能力。

(六)岗位晋升

后备人才的岗位晋升是在图书馆关键岗位出现空缺的情况下才会发生的。应该按照核心人才,准核心人才,高潜力人才,有潜力人才这个顺序依次晋升。

(七)对于关键岗位层级图的调整

最后一步就是需要根据实际状况的变化对于关键岗位做出一定的调整,主要是一句图书馆发展战略的改变、管理目标的转变以及读者需要的变化做出适当的调整。

三、实施PLTS的保障措施

为了PLTS能够顺利地实施并且取得一定的成效,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保障措施。以下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探讨。第一、清晰的人力资源战略。不同的图书馆的人力资源战略各有不同,而清晰的人力资源战略可以为PLTS的实施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比如研究型的图书馆其关键岗位就是与科研相关的岗位,比如图书馆的参考咨询部门。而教学型的图书馆的关键岗位就覆盖率图书馆的各个部门。因此对于不同的图书馆类型,应该以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的战略作为PLTS实施的方向。第二、科学的核心人才模式。核心人才模式是选择和考核人才的重要依据,是实施PLTS的重要参考依据。第三、完善的绩效考评体系,只有通过完善的绩效考评体系的建立,才能够规范、科学的根据职员的绩效确定他们的能力,认识到他们实际潜能。

参考文献:

[1]朱国华.基于高层人才培养的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构建[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8,28(1):27- 29.

[2]管计锁,郑清文,王瑞亨.图书馆人才危机管理探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5):4- 6.

篇8

关键词:银行业 人力资源管理 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对于企业乃至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而对于银行业这类知识密集型企业来说,人才更是核心资产,是否具有充足的人才资源将对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形成巨大影响。而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更新丰富人才资源、为银行提供储备力量的重要手段,从而使人力资源管理在银行经营发展中成为关键环节。为了实现预期效果、发挥应有作用,新形势下银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需做到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由此适应银行业的发展要求,为银行业发展提质增效做出贡献。

一、当前银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及存在的问题

1.主要内容

(1)个体管理。个体管理是指根据职位需要与工作内容的变化有管理、开发人才个体的多方面能力,同时也需按照岗位要求和合理的用人原则进行人才的选拔和聘用。

(2)整体管理。整体管理的重点在于对人才队伍进行整体规划和建设,通过营造良好工作氛围与环境实现人才素质的整体提升。

(3)人才开发。人才开发是指针对现有人才的不同工作阶段和状态进行能力开发,对于新职工应加强培训、帮助其熟悉技能,对于已熟练掌握现阶段工作的人员应通过转岗、晋升等方式使其实现更好发展,对于具有较大潜力的人员,应给予重点关注,对其进行核心培养,从而打造高质量人才队伍。

2.存在的问题

(1)对人力资源管理缺乏重视。当前银行业仍旧缺乏对人才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的科学认识,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投入不足、缺少相关规划与建设,而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不重视将使y行业缺乏发展动力和潜力,限制该行业盈利水平,从而使得能够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投入的资金成本减少,由此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银行业的长期高效发展。

(2)缺乏完善合理的培训机制。培训是对人才进行开发的重要手段,面临当前信息爆炸式增长、知识更新较快的现状,企业需进行适时培训以提高人员素质。但就目前来说,我国银行业在培训环节较为薄弱,对于各层次员工的有效培训不足,从而使得人员技能更新不及时,也使得银行业机构发展缺乏足够创造力。

(3)绩效管理机制不科学。在当前银行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对于绩效管理,往往只侧重于绩效考核部分,而不从全局角度对绩效管理目标、流程、手段等进行规划,从而使得绩效管理较为机械化,不利于全面、动态地评价人员能力,使人员潜力的开发受到限制,不利于人才队伍的建设和良好工作氛围的形成。

二、银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趋势

1.人才需求出现结构性变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的日益发达,银行业大幅增加了对智能设备的使用,从而在较大程度上实现了机器对人力的“替代”,由此极大削减了在银行业中从事性质简单、内容具有重复性的人员数量,增加了对具有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的需求。此外,虽然我国金融市场目前仍属于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状态,但银行、保险、证券、信托这四大支柱之间的联系密不可分并且在许多业务上存在激烈竞争,从而使得对具有复合型专业背景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

2.在人才开发上呈现超前性特征

高水平人才是稀缺性资源,而这类人才的开发工作也具有较大难度,往往在具有人才需求时难以及时寻找到符合要求的高质量人才'因此,在银行业的人才开发中,超前开发将是必然趋势。在人才资源方面的竞争能力将对银行业机构自身能够形成竞争优势、实现高效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对于人才资源进行较早规划、有意识储备人才力量,及早“预订”优秀人才群体的企业,将在业务创新、结构升级等方面具有先发优势,从而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对于发展的有效促进作用。

3.人力资源管理呈现信息化、国际化趋势

当前银行业人力资源管理呈现出明显的信息化趋势。在诸如人员选聘、人员调转、合同档案管理、绩效薪酬管理等日常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通过提高信息化水平、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人力资源管理的流程、增强管理科学性、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除了信息化趋势外,当下银行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呈现出国际化趋势,这主要体现为对国际性人才的需要。随着人才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性增强,银行业对于人才的开发日益趋向于全球化,国界对于选拔人才的限制明显减少。

三、适应新趋势、实现银行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发展的对策

为解决当前银行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适应当前发展的新趋势,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在银行业的创新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

1.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首先应树立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观念,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给予充分重视,从全局出发制定合理规划,形成以人为本、尊重人才的良好用人文化。同时,应加强各部门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上的协调配合,有新增用人计划的部门应及时向人力资源部门反映,对后续选拔、录用、考核等工作应给予实时反馈,从而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能够更好地服务于银行业机构的发展。此外,应针对人才开发趋于信息化、国际化的特征制定相关计划,使得人力资源管理适时发展、与时俱进。

2.建立完善的人才储备机制,加强员工培训

由于当前金融产品更新较快,与之相对应的岗位需求不断增加,而人才是具有流动性的,为减少人才供求“断层”情况的发生,银行业机构应加快建立较为完善的人才储备机制,其中包括选拔任用渠道储备、专业人员储备、干部储备等。此外,目前人才开发的超前性也对人才储备机制提出了较高要求,能否在人才储备上占据优势,对于银行业机构在竞争中的地位高低有较大影响。同时,银行业机构还应加强对各层次人才的培训,以保证其专业知识技能的及时更新,使其更符合当前复合化、专业化的银行业用人需求。

3.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

银行业机构应客观、全面地评价员工能力,将员工的专业素质与工作能力置于动态考评系统中,而不是单一、片面甚至机械地考核员工工作成果。同时,在得出相应评价后,应采取相应措施,使员工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工作能力、改善工作方法。此外,需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增强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