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美学与艺术教育8篇

时间:2023-10-17 09:34:4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美学与艺术教育,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美学与艺术教育

篇1

关键词:审美教育;大学生;构建与研究;艺术教育

引言

审美教育即艺术教育,一般以生动形象来反映世界,并以教育手段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世界,是通过艺术教育课程的开设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文化素养。艺术教育是以情感教育为特征的一门学科,通过具体生动的审美形式和审美实践训练,强化人对社会美、科技美、自然美、艺术美来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的心理能力,以提高人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一、艺术教育是实施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和内容

国家教育部明确提出:所有普通高等学校均普遍开设艺术鉴赏课程,艺术鉴赏课程的核心是音乐鉴赏和美术鉴赏,并逐步纳入教学计划,计入学习深化艺术课程教学改革,大幅度地提高学校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积极开展向全体学生经常性的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校内外、艺术活动,遵循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并逐步使其规范化、制度化,加入经费投入,普及现代化的艺术教育技术手段,使学校艺术教育需要的器材和设施达到教育部规定的要求,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学校艺术教育体系。

二、艺术课程开设是促进审美教育的提高与培养

我国大学实际情况,学生因为种种压力而产生某些心理障碍,甚至采取极端行为的现象时有发生。艺术鉴赏课的开设,使学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理解,结合生活、情感的体验,为语言来抒感、宣泄情绪。这样则给学生提供了在学习、生活中充满限制、紧张情绪得到宣泄的一个时机,缓冲精神压抑,平稳、柔美的音乐能调节人的心律和呼吸,使人消除精神紧张,起到松弛和催眠作用。欢快激昂的乐曲对疼痛有抑制作用,它能提高人们这身的潜能,从而消除恐惧焦虑等情绪因此,情绪平衡就是心理平衡,情绪的健全是形成完美个性的保证,个性完美才会有健全的人格,有了健全的人格才会有健康的身心。美术的艺术语言主要是形体、色彩、线条、材质等,其本身就具有审美价值。在施教过程中不仅注意要调动学生的视知觉,还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听觉、运动觉、触觉、味觉,使它们在相互作用中,生发出耳中见色,眼里闻声,静中有动,动中见静,产生通感、联觉,以打通各门类艺术相互联结的通道。学生通过了解、欣赏中外音乐、美术作品,感受艺术语言的魅力,提高审美能力。在这样的实际欣赏和感受中,才能使学生真正懂得各门类艺术是一个相互融合和促进的过程。

学校需要培养学生完美的人格、和谐的个性,必须多渠道的教育和不同方式的趋势利导。通过近期对在校学生的调查结果及交谈中显示,所有学生喜欢上艺术鉴赏课,接受高雅艺术熏陶,甚至有的提出每天上这门课,可见开设艺术教育课非常重要。

三、艺术活动开展是加强审美教育协作意识的培养与体现

培养和树立协作意识需达到个体在发展中,即审美能力与认识能力、思想水平的同步发展。大学时期是交友的高峰期,是一生中参与与群体的全盛期。这是他(她)们与群体的联系较成人最多,接触方式也较为丰富。但是以选拔为主的应试教育的导向片面强化竞争精神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曾面临一系列竞争,中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但远未达到普及的程度。好学校好专业就意味着好职业,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观。残酷的升学竞争、未来预期的巨大就业竞争压力也进一步强化了大学生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竞争精神被强化的同时,合作精神被淡化了,从而导致合作精神不足。如何正确引导学生交往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形体和礼仪练习、集体舞大都是男女组合,从手拉手到身体部位的接触使同学间有流言飞语,有些学生因为这个原因就会出现社会交往退缩行为,异往困难。甚至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带来不正确的思想。针对这种情况,教师积极的引导,通过音乐、美术、舞蹈、影视等作品的介绍,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同时倡导男女同学正确交往,并讲述在交往过程中的礼仪、方法、正确的行为、处事的方法和态度。课堂教育中则通过实际活动倡导审美角度以多样化的形式促进友谊,并帮助学生在友谊中相互接纳,彼此沟通,多注重感情上的交流,形成了积极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友爱、信任的良好风气。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交往环境,精神振奋,情绪愉快。

四、校园文化建设是提高审美教育全面发展与完善

校园文化建设是校园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活跃校园文化,提高师生的艺术情操及树立良好的道德、审美意识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校园内开展健康的文化活动和对学生进行文化艺术教育,以师生为主体创造并共享的校园气候和氛围,通过学校载体来反映和传播的各种文化对象。应采取措施:像学生的早操、午间活动、艺术团(舞蹈团、军乐团、合唱团)、艺术作品展、设计大赛等活动,根据不同季节、节目、校园主题活动针对地展开。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学校师生群体意识凝聚在一起形成了合力,给校园增添了文化的气息,创设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形成了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同时使师生感受到校园生活的温暖和幸福,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真挚感情和友谊,激发了广大同学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这样课程教学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相辅相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参与艺术活动不仅能够培养良好的习性、参与性、积极性、进取心、持久性和适应能力,而且还能促使个人和社会发展,现实地评价自己,富有同情心和宽容心,设法去理解他人,尊重多种不同的观点。通过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给学生提供感受艺术、表现艺术、创造艺术的机会,参与到艺术实践活动中,并在活动中学习最基本的文化知识和技能知识,使学生获得艺术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欢愉,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

因此,采取课堂审美教学与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的结合,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去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水滴石穿”的效果。遵循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提高审美能力,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从而提升学生对自然美、艺术美的感受和欣赏水平,达到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康的审美观,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作者单位: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美术教育;以美育人;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032-01

孟子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注重和强调人性向善。在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传统艺术的最高精神追求莫过于善,而不是西方绘画的“真”。而借用世界的二级分法,无论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还是温和与暴躁、真诚与虚伪、友好与敌对……这些语汇语义都属于同一范畴,这关乎着美育诸多因素的综合考量。结合这一主题,联系学科的实际,我想谈一下有关美术学科的“以美育人”。

一、以美术学科为基点思考美育之相关

关于美育,蔡培元从实现美育目的的必要条件和过程反复阐释,包括美育实施的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尽可能多地创造美的对象和提高审美能力而进行的美学知识,理论的教育和普及。并进而将美育的实施范围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家庭教育;二是学校教育;三是社会教育。其中学校美育教育是他的美育实践中收效最为显著的一个方面。具体结合美术学科来说,美术上的比例、节奏之与数的关系,以及美术形体创造与描绘对象的现实真实性之与数学的几何形体的相似性;色彩的调和之与化学的植物性和矿物性因素;画面色彩的呈现方式及其理论根据之与物理的光学,尤其表现为印象派绘画。美术作品的“描述”之与文字语言,诗画印的结合也更显两学科之间的联姻;美术史之与历史背景、经济因素、思想嬗变……这些学科大大丰富了美术领域的内容,为我们开拓了广阔的视野,当然也从另一方面影证了美术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因此,要充分利用各学科的教育平台,把美育课和各学科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中能更好地创造美的形态以及受到美感教育,在美育中又可以巩固和学到各科知识。所以,美育是需要多学科的渗透、融合和整合。

很长时间,我们往往把美育的注意力过多集中在艺术上,把艺术教育等同于审美教育,这弱化了美育概念的宽泛性,也缩小了美育的内涵的展延性。陶行知有关美育功能和美育实践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佐证。首先艺术教育 ,不能构成美育的全部内涵,但它无疑是美育的一个重要主成部分,另外“创造真善美的人格”是陶先生美育思想的核心,而“真善美的活人”的造就,必须通过具体的生活实践,离开了具体的生活实践,任何东西都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美育的真正目的在于,使艺术个体的社会属性归属社会群体,并产生社会认同感。

我们也大可承认“真正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虽然这样会给我们自身带来比较多的麻烦甚至负担,但是它可以给我们营造出一个更为深广的教学研究。

二、浅析如何在美学科目中渗透“以美育人”

抽象思维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的过程。属于理性认识阶段。抽象思维凭借科学的抽象概念对事物的本质和客观世界的发展的深远过程进行反应,使人们通过认识活动获得远远超出靠感觉器官的直接体认。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不同,它不是以人们感觉到或想象到的事物为起点,而是以概念为起点去进行思维,进而再由抽象概念上升到具体概念。精湛的艺术作品常折射出艺术家深邃的思想。艺术家只有对人生真谛和社会发展规律进行精深的体察与领悟产生独特的认识和发现及精辟见解,才能发幽深微洞若观火创造出优秀的艺术作品。

这里所讲的抽象并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指得抽象绘画形式,而是指一种抽象思维方式。这种抽象思维在我们的美术教学形态训练中,则表现在客观物象在人脑中形成的具有空间、色彩、比例等因素,加强学生的概括理解能力,从最基础的抽象思维训练开始,逐步让学生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周围事物的特性,并加以概括,总结,以致更深层的体认万事万物。

《周易・系辞下》有曰:“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鸡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大抵是言玄妙卦象的取得,包含了了解事物的观照方式和思维方式,它为我们我们注入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维变数和过程。

然于美术而言,概括和理解是学生对描绘物象体积、空间、比例、等概念抽象因素的学习的基本方式方法。概念性的解释与理解必须要与现实教学的具体现象相结合,让学生从概念中来,到现象中去;再于纷繁的现象中来,归纳概括于概念中去。另一方面,美术与各学科之间抽象的理解与概括,也颇为重要。如果说,语文之写作,是文字与思维的结合而表达作者的情感因素,那么也可以说,美术的创作,式点、线、面、色等形式语言与思维的联合来构成画者心灵的情感的图像。如果我们将语义扩大和概念展延,我们会发现,美术与各科的教学最终都有同样的指向,即语言和思维。

篇3

关键词:茶艺美学;美术审美;符号标志;情感教育

1茶艺美学的概述

1.1茶艺美学的含义

茶艺美学是茶艺文化中渗透出的一种美学元素,是从选茶、煮茶、品茶以及论茶等一系列活动中所升华出的一种美学艺术。茶艺的美学元素不仅包括物质形象上的茶叶、茶具、茶技,还包括心灵精神上的茶德、茶思想、茶文化,其涵盖的内容极为广泛。

1.2茶艺美学的特点

1.2.1符号标志茶艺美学是在一系列茶艺活动的基础上而衍生出的一种美学艺术活动,其因独特的美学价值而被视为一种特殊的美学符号标志,从形这一方面对茶艺美学的符号性进行了完美地诠释。茶艺美学的形象符号是茶叶、茶具以及茶技这些外在可见的物质形态,其穿插于茶艺表演的始终。例如,茶叶在冲泡过程中,随着沸水浮浮沉沉,在飘渺的烟雾中,如花朵一样慢慢绽放,片片芽叶儿如婴儿般舒展开身体,活灵活现的样子,颇为赏心悦目。而茶具之美主要是指盛茶饮茶的器具,古朴的茶坞、精致的茶鼎、奇特的紫砂壶,各种巧夺天工的茶具制品,进一步凸显了茶艺表演活动的美学性。此外,技艺精湛的茶技也是茶艺美学的核心,沏茶者通过神态、动作以及风宜态势等将煮茶、泡茶、冲茶等动作于一气呵成中尽现茶艺表演的艺术性。

1.2.2情感表达茶艺美学传递给人的是一种形态物质美学感受,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美学享受。金玉其外内在其中,茶艺美学所透露的情感价值更让人值得回味。同时,茶德、茶学、茶文化作为茶艺美学的内在符号标志,无时无刻不散发着茶艺美学的精神美学内涵。茶德中的“廉”、“美”、“和”、“静”的思想从精神层面渲染出了茶艺美学的文化性意义,给予饮茶者以愉悦舒畅的精神美学享受。茶学中所蕴含的“中庸尚和”的思想,对于饮茶者心境的营造也具有一定的净化洗涤作用。同时,茶文化中的“自然空灵”之意,所传达出的豁达淡然之情,使人于慢节奏中思考人生。从不疾不徐的茶艺表演中享受此刻的静谧,引起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共鸣,获得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享受。

1.2.3审美艺术茶艺美学是集茶文化美学元素于一体的一种特殊茶文化艺术形式,其是茶文化美学因子艺术性的具体体现。因此,茶艺美学作为一种特殊的茶文化现象,带有浓厚的审美艺术性。一方面,茶艺美学从茶叶、茶具以及茶技等方面对茶艺美学的外在形象美进行了不同的阐述。以婀娜多姿的茶叶、匠心独特的茶具以及炉火纯青的茶技来烘托茶艺美学的物质形态的审美艺术性。另一方面,茶艺美学融合了茶德、茶学、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并将其以不同的形式注入到茶艺表演的方方面面,动中含情、情融于动,营造一种情景交融的气氛,从而衬托出茶艺美学的内在之美,使茶艺美学的情感艺术萦绕于每一个人的心间。茶艺美学通过对茶文化美学元素的深刻挖掘,充分地阐释了茶艺美学的秀外慧中之美。

2茶艺美学在美术审美教学中的应用存在不足之处

2.1茶艺美学在美术审美教学中的运用与审美教学的本质不相符合美术审美教育的本质是以审美为核心,通过各种艺术手段运用一切美学形式对大众进行美学教育。美术审美教育作为一种高级的文化艺术教育,其主要是通过耳濡目染的艺术熏陶来美化大众的心灵精神世界,从而促进其审美意识的提高。但是,我国美术审美教学在应用茶艺美学这一元素时,没有立足于美术审美教学的本质,进行茶艺美学美术教育。简而言之,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教学中没有充分把握美术教学的审美实质。我国美术审美教学历来不被重视,大部分学校所树立的教育理念是“重文化轻艺术”,这种观念下的校园文化对于美术审美教育的关心只停留在应付文化课考试的阶段,更遑论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教育的地位,亦是不受待见,不为人所注意。所以,也导致了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教育的审美性被忽视。

2.2美术审美教学中的茶艺美学元素的应用不够充分我国茶文化博大精深,茶艺表演也是由来已久,茶艺美学是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与美学沉淀而成的一种艺术文化现象,其所潜藏的美学价值自然不言而喻。但是我国美术审美教学中在应用茶艺美学元素时,对于茶艺美学元素缺乏深入地剖析与探究,大部分都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浅尝辄止的层面,极大地抑制了茶艺美学元素的审美艺术性发挥。一方面,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教学专业教师对茶艺美学元素的认知程度过于浅薄,甚至对于茶艺美学的基本艺术内涵都不曾知晓,更别指望其能对茶艺美学美术教学进行实质性授课。另一方面,茶艺美学元素体系结构过于庞杂,其第一次走进美术审美教育的课堂,由于茶艺美学知识的匮乏,大部分教师对于其在美术审美教学中的运用是一筹莫展,完全无从下手,从而也导致了茶艺美学元素在审美教育应用中的尴尬境地。

2.3美术审美教学中茶艺美学精神情感融入不足美术审美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是情感的渗透,通过揣摩与传达内心的思想感情,来达到一种主观与客观相融合的艺术境界。茶艺美学中的美术审美教育能帮助学生树立情感意识观念,激发学生的想象创造力,表达内心深处的渴求,甚至也能促进其思维方式的转变。茶艺美学在被引进到美术审美教学中所折射出最大的障碍问题是情感文化的缺失,即茶艺美学的精神实质并没有被深刻地融入到美术审美教学中。茶艺美学的精神核心所包蕴的情感艺术被忽略,其人文内涵艺术价值并没有被广泛地认同与接受。教师在进行美术审美教学中对于茶艺美学的情感因素并没有进行过多分析,抑或者对茶艺美学的情感因子是直接漠视,从而导致了学生创作的茶艺美学作品大多缺乏灵性。

3解决茶艺美学在美术审美教学中应用不足的措施

3.1立足于美术审美教学的本质对茶艺美学进行探析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教学对于学生的心灵、品性以及人格具有良好的塑造作用,意蕴深厚的美学元素、广博的文化内涵,能不同程度地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极大地提高其文化艺术的感知力,缓解其繁重的学业压力,是以艺术化的方式于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因此,应以美术审美教育的本质为出发点,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融入茶艺美学元素。首先,应转变“重文化轻艺术”的教育观念,以“文化与艺术并重”作为核心教学理论,将语文数学英语文化课程与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教育置于同等的重要地位。其次,从根本上对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教育的本质进行全方位探讨,结合茶艺美学元素的“形神兼美”的特征开展美术审美教学活动。

3.2将茶艺美学与美术审美教学进行相得益彰的结合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教育,对于学生文化艺术细胞的培植与人文主义情怀的培养具有鲜明地促进作用,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意义。因此,在进行美术审美教学过程中不容小觑茶艺美学元素的潜在性价值。一则,美术审美教学教师应该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对茶艺美学进行深入性研究,从观察茶艺表演开始近距离地接触茶艺美学,对茶艺美学的美学性从物质形态的探析拓展到精神层次,不孜不倦地将茶艺美学思想钻研透彻,从而提高其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教育的专业素养。二则,在进行茶艺美学元素的引入过程中,要先从茶艺美学的体系结构入手,构建完整的茶艺美学思想框架,而后将茶艺美学思想的基础知识逐步渗入到美术审美教学活动中,以知识层层递进的形式进行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教育。

3.3充分挖掘美术审美教学中茶艺美学的情感元素任何美术作品的创作都需要融入一定的思想感情,其必定是作者最原始诉求的一种表达。目前,我国茶艺美学在美术审美教育中的应用已屡见不鲜,但是其教学仍然停留在最初的茶艺美学形式教学阶段,没有上升到茶艺美学情感教学的高度,无论是基础美术审美教育还是高等的美术审美教育,始终处于茶艺美学的最基本阶段,鲜少有涉及到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情感教育的内容。而情感教育才是美术审美教学的关键所在,缺乏艺术情感的美术教育是对美术审美教育本质的一种亵渎。因此,教师在进行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教育过程中,应该以茶艺美学情感为主,对学生进行情感式启发教育,综合运用情感教育的各种手段体验茶艺美学的情感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机能。

3.4不断发挥自主创新精神对茶艺美学进行突破性创造茶艺美学在应用到美术审美教学过程中时,缺乏创造性元素的注入。大部分学校对于茶艺美学都是简单地添加到美术审美教学中,完全没有根据美术审美教学的特点对茶艺美学因子进行创新性发挥,从而导致了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教学课程的枯燥与单调性,更是直接消退了学生对于茶艺美学的研究兴趣。因此,茶艺美学作为一种新元素被运用到美术审美教学课堂,应该以一种新姿态进驻到美术教学活动中,从茶艺美学美术审美的教学方式与内容上进行突破性创新。在沿袭传统美术审美教学手段的基础上根据茶艺美学的艺术性,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进行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教学。

参考文献

[1]刘新苗.试论在美术教育中突出审美教育本质的重要性[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8):187.

[2]王海龙.浅析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4):207.

[3]赵晶.谈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艺术教育.2010(5):46-47.

[4]刘晓光,刘舰海.茶艺的美学鉴赏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2(3):102-103.

篇4

关键词:绘画技术;美术教育;建构性意义

很多人甚至是美术学生都盲目的认为一幅画的优劣,主要是靠作画者的灵感源泉与思想意识来创作而成的,但是实际情况却不仅如此。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学过绘画基础技法就去进行美术创作,那他将永远无法画出旷世名作。所以在美术教育过程中,仅仅对学生进行美术的思想文化的阐述与意识形态的认知,那么学生会对美术作品的认识将会逐渐产生误区,会误认为美术作品的创作非常的容易,只需要有灵感、有一定的思想内涵的创作就可以称之为优秀的作品了,而对于绘画技术却并不重视。所以导致了目前市面上低水准的作品层出不穷,而这些美术学生对于作品价值的认知也出现了一定的偏差。

一、绘画技术教学在美术教育中的意义

任何艺术性的创作,在创作过程中都必须遵循其技术的规则,技术本身与意识形态并没有一定的关联。例如,西方具象化的画作与中国水墨画形成了鲜明的差异,在技术上要求极为严格,已经有一套成熟技法体系。以画一幅油画为例,首先必须进行画布的选择,然后需要对画布进行底料的涂刷,还有制作画框、调配颜料,才正式开始绘画创作。在创造初始阶段,需要根据构思进行起稿,然后细致的上色,精心的雕琢,并且需要了解用油以及颜料的厚度,并且将其运用到造型上。一定要进行合理的构图,需要对素描技法的明暗关系有一定的了解,在绘画过程中用怎样的笔触,怎样体现质感等。在我们对陶瓷与古玩艺术进行研究的时候,我们一般都会探究它的制作工艺。在进行美术作品的研究过程中,也应当沿用这种思路,只有深入地了解其具体的创作过程,才能真正对美术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在美术绘画技术当中,最重要的就是造型的能力,因为它能够提升作品的质感,突出作品的视觉张力,是美术作品主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不能对技法与艺术和美学进行区分。所以说艺术品本身有一定的精致性,而这种精致性与高超的技艺难以分割。如果绘画技法很生疏,那么作品给人的感官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并不能将一定的思想内涵隐藏在画作当中,给人以深深地感动。我国传统的艺术具有朴素的艺术理念,这种理念深受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很多绘画大家在水墨画的创作过程中运笔自如,飘逸潇洒,这让很多人误认为在绘画过程中只要足够的飘逸潇洒,足够的放肆就能创造出好的画作。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古代的绘画大家将自己精湛的技艺蕴藏在了朴素的绘画作品中,看似随意的挥毫其实是高深技艺的体现,所以很多美术创作者对绘画大师的作品进行临摹,但是画出来的效果却差强人意。他们看似潇洒自如,其实只是做了一些狂放的简单工作自欺欺人。他们常常认为别人理解不了自己的作品,却没有意识到是自己的技术不过关。不具备一定的造型能力,不了解绘画过程中的节奏感,只是草率的根据自己心中的思想意识随意的进行创作,是创作不出真正打动人的作品的。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绘画技术并不只是工匠性的技术,还是表达作品真正的思想内核的必要手段。

二、绘画技术教学对于学生学习美术的作用

(一)对艺术能够进行深入全面的理解

学习数学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而学习美术决不能让学生仅仅停留在美术鉴赏这个层面上,必须让学生对美术创作进行切身的实践。让学生在理解美术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创作,这样才能有效地让学生将自己的意识形态与实践创作相结合,充分的理解美术的特征,让学生体会艺术的创造过程,认识绘画技术对于美术创作的重要性。对学生还原每幅画的创作过程,这样才能让学生对艺术有更深入全面的理解。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扩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认识到美术作品的精致是其技术性的体现,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走上正确的道路。

(二)培养学生动手和形象思维的能力

在学生运用不同画材进行美术创作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怎样画出物体的体积感与颗粒感,从而体现物体的质感,如何运用排线或者擦涂的方式来表现画面的整体关系。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体会新的创作方法,这样才能加强学生在艺术上的感性思维,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还能锻炼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这种思维方式是感性的,和逻辑思维毫无关联,这是一种对美和图像的把控,通过敏锐的感知力来洞察艺术品中微妙的变化关系,从而发展出一定的艺术创造力。

三、结语

美术的教育教学有不同的阶段,既有小学时期的美术教育,在初高中时期也有美术教育,还有专业艺术院校的美术教育。在这些美术教育过程中,我们不能将美术只作为一种审美意识来进行培养,必须培养学生绘画能力和美术的基本素养。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并不只是让学生掌握这门儿技术,而是让学生在掌握这门技术的过程中认识人类伟大的文明传承,依靠技法的掌握真正深入的理解美术的全貌,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感受美术的精致与复杂。美术学生的艺术创作是一个需要专业技术与理论知识共同支持,反复进行打磨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陈君魏.论绘画教学中技术的深度[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6.

[2]钱初熹.学校美术教育在当今社会和未来社会中的力量[J].艺术百家,2015.

篇5

一、加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于衷的精神状态。也就是说,最可怕的不是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不足,而是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妙趣横生、生动形象、幽默滑稽的语言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法宝,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方式。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进行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机会,语文教师的任务不仅要适时启发学生的思路,更重要的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中学生对新奇有趣的事物总是充满激情,语文教师应该抓住这个关键点,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思考。思考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思考和辩论过程又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让学生在探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个人的优势与劣势。在实践中组织小组竞赛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竞争氛围是学生表现自我的好时机,在参与竞争过程中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从而促进了自主学习的动力。教师要综合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法,把语文课化枯燥为风趣,化呆板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充分利用耐人寻味并散发着无穷魅力的连珠妙语,强烈地吸引住每位学生。幽默的语言可以使人精神愉悦,使课堂气氛和谐融洽,幽默风趣的教师可以让学生感到和蔼可亲,更主要的是幽默融洽的课堂氛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习语文课的动力。

二、调动语文教学的情感性

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情感意念的产物,文章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与生活气息,语文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以情动人。语文教学应该是一个能触动学生心灵的情感体验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之对文章中体现出来的美的人、美的事、美的景油然而生喜爱、追求、想往的欲望,这是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师要想使自己的教学行为真正起到传情达意的效果,应当做到情绪饱满、全神贯注、气势雄浑、和蔼可亲,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教师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的变化,观察教师感情的起伏变动,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叶圣陶说过,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就是接受美感的体验。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通过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表象、联想去触摸文章内容的整体意蕴和主旨所在。喜作者之所喜,忧作者之所忧,让学生真正动心、动情、入心、入神。这种融入教师真情的教学手法,就像磁铁一样紧紧地吸引着学生,扣动着学生的心弦,引起师生的心底共鸣,使教和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教师要用高尚的情操去影响学生,用宽广的情怀去感化学生,用饱满的情绪去带动学生,用细腻的情感去温暖学生。只有教师入情,才能让学生入境,最终体现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三、发挥语文教学的美感性

篇6

关键词:教学艺术 审美性 审美素养

教学具有不可忽视的艺术价值,艺术则具有不可忽视的通过教学过程体现的教育价值。教学活动和艺术活动同属人类的创造性劳动形式,教学的创造性决定了它的艺术性。

教学艺术的正式提出,首推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他在其《大教学论》一书中说:《大教学论》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全人类的全部艺术。”

“艺术,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世界,同时也按照美的规律创造自身的实践活动。艺术是人类能动的、创造性的实践力生产出来的精神产品。艺术创造的目的,主要是实现它的审美价值,它要满足的是人们心灵的渴求和精神上的需要,要唤醒的是人们超越美学贫困的自创力。”(孙美兰,《艺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1)所以教学艺术的本质特性也必然是审美的,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教学艺术活动必然要按照美的规律去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教学艺术活动必然是能够真正体现美的活动,必然是师生高度追求美的活动。所以,审美性是教学艺术的核心。没有教学美的存在,没有使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获得真正的美的享受,就谈不上教学艺术的体现。

一、教学艺术的审美性

教学艺术的审美性,是指教师自觉地运用美的尺度去指导教学活动,一切教学行为都渗透着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趣味和美的创造,使教学本身成为审美的对象,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欣赏美、体验美,在学习知识、获得能力的艰辛中始终伴随着教学艺术美的享受,从而具有轻松愉快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一)教学艺术的审美性使教学具备了神奇的综合魅力

教学艺术具有激情夺魄的魅力,这是教师有意识地按照美的规律和原则进行教学的结果。这就使得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本身成了审美的对象。教学艺术美的最大特点是对人心灵的影响。面对充满浓郁的美的气氛的教学活动,学生会沉浸在具有艺术魅力的教学活动之中,在体味教学的艺术影响的同时,默默地接受着新思想、新道德、新知识、新情趣。由此,他们的视野拓宽了,人生的台基加高了。他们在欢愉的心境中开发了认知、记忆和思维、想象的心理机制。虽然他们对教学艺术美的心理反映各异,但从教师的富于哲理的又饱含艺术趣味的教学中,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明确了人身的价值和自身的责任。他们与学习建立了和谐的关系,学习的目的明确了,愿望和信心都增加了。正如有人所说:听上海特级教师于漪的语文课,知识会像涓涓的流水,伴随着美妙的音律,流进你的心田,潜入你的记忆。她的学生也说,听于老师的文学课是一种美的享受,一堂课往往几年、十几年不忘,它不光影响着自己的审美观念的形成,而且对自己的品德的培养,未来工作的选择,都产生积极的作用。这正形象地说明了,教学艺术的审美性使教学具备了神奇的综合魅力,给学生带来了审美感受,并引发了学生心底的审美效应,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教学艺术的美是内在美和外在美的有机统一

教学艺术的内在美主要是教学本身的各要素具有科学美。科学美来源于自然美,但它不是指大自然的美的景色,而是指潜藏在感性美之后的理性美,并为理智所能领悟的自然界内在结构所显示的和谐、秩序、简单、统一的美,是审美者通过理解、想象、逻辑思维所体验到的美。教学各要素的科学美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的清晰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之间的逻辑关系的清晰性。我国学者提出的审美化教学论认为,要使教学内容逻辑清晰化,必须首先使教学内容知识点清晰化。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就是该学科知识体系中的理论逻辑基础,即概念或原理。教学活动中的不成功的例子,多数是由于呈现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而造成的。教学活动中概念的教学不到位或者概念之间的关系阐述不清晰,学生就难以在头脑中形成完美的逻辑图式,因而就难以顺利地完成信息的逻辑加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也就无法调动起来。教学内容的逻辑清晰化除了一门学科的概念之间的联系外,教师还要注意不同学科知识之间联系的清晰化。另外教学艺术的内在美还应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之间的逻辑关系的清晰化。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孤立地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实施教学方法或形成教学评价。

教学艺术的外在美主要指教学表达的形式美。诸如诙谐幽默,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美;层次清晰,简洁明快的板书板图美;水到渠成,天衣无缝的衔接自然美;有张有弛,劳逸结合的教学节奏美;起伏有致,疏密相间的课堂结构美;启发诱导,虚实相生的教学方法美;突破时空,回味无穷的教学意境美等等。

思想家、教育家孟子曾说:“充实之谓美”。可见,教学艺术对美的追求不应流于形式,只有以内在精神美为根本追求,将内在美与外在美有机结合起来,教学艺术才会焕发出整体美的风采。

(三)教学艺术的审美性与教育性是紧密结合的

审美观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对美的认识不同,因而其审美情趣也就大不相同。所以每个教师都会有自己的教学审美观。有的教师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只看到教学活动的教育价值,而忽视其审美意义。在他们看来,除文学、美术、音乐等传统的美育学科外,其它学科的教学基本上与美无关,无美可言,这是一种狭隘的教学审美观。有的教师则正好相反,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片面追求美的成分,为美而美,不考虑教学的实际效果,这是一种唯美主义的教学审美观。教学艺术的审美价值与教育价值应当是有机统一的。离开了教学艺术的教育价值,其审美性就没有生命力了。因为教学艺术的审美价值仅仅是充分地发挥其教育价值的有效手段。所以,审美价值不过是教学艺术存在的必要条件,没有它就难称其为教学艺术,而有了它,也未必就是教学艺术。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曾经指出:一堂课之所以必须有趣味性,并不是为了引起笑声,趣味性应该使课堂上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活动积极化。教学中的趣味性应该引导学生去研究问题,而不是诱使他们把问题撇在一边。

二、教师的审美素养

教师的审美素养由教师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两方面构成。

(一)教师的教学审美观与教学艺术的审美性

教师的审美观在教学领域内具体表现为教学审美观。所谓教学审美观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关于教学美的理性认识,是对教学审美现象的基本看法和观点。其主要内容包括教学审美趣味、教学审美理想和教学审美标准。教学审美趣味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各种具有审美性质的事物和现象所表现出来的主观偏好和兴趣,它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教师审美能力的发展水平,反映了教师的审美修养和审美经验所达到的程度。教师审美理想指的是教师对美的教学境界的一种观念和蓝图,它体现着教师进行教学艺术创造的目标,激励着人们追求和创造教学艺术的热情,吸引着人们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教学而努力。教学审美标准是衡量和评价教学现象的美丑及其审美价值高低的尺度。教学审美标准是客观存在的,作为教学审美过程中的理想因素,它是教学审美主体对教学审美客体的能动反映,是由教学审美经验上升到教学审美理想的结果。教学审美标准为人们的教学审美实践所规定,又不断受到人们的教学审美实践的检验和修正。一般说来,每个教师都具有自己的教学审美观。作为教学艺术创造的主体,教师的教学审美观直接影响教学艺术创造的性质和价值。正确而高尚的教学审美观对于教学艺术美的创造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和促进意义;反之,错误而庸俗的教学审美观则会阻碍教学艺术美的创造和发展。

(二)教师的审美能力与教学艺术的审美性

审美能力即人们感受、鉴赏乃至创造各种美好事物并将之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作为人类独创的教学活动,其各个要素以及各个方面都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内容,所以,教学领域理应成为充分展示美的重要场所。作为审美主体的教师能否发掘、展示这多姿多彩的美,关键在于他们是否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如果缺乏起码的审美能力,就会对教学中美的事物、美的现象无动于衷,或熟视无睹,或充耳不闻;而如果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则会经常以艺术的态度对待教学,以审美的眼光观照教学,从而易于发现教学中的丰富多样的美。教师的审美能力还直接影响到教学艺术的创造。优秀教师与一般教师的重要差别,可能不是他们所具有的知识、技能或道德水平,而在于他们的审美能力。在优秀教师的教学中,往往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美的资源,他们都能充分地发挥其作用,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陶冶品格的同时,还能获得精神的愉悦和美的享受。

综上所述,教学艺术美的创造与教学艺术水平的提高都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审美素养。而教师审美素养的提高与完善则有赖于后天的审美实践活动。十九世纪法国伟大的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所以,对于提高教师的审美素养来说,最重要的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直接感知美的事物,接受美的陶冶,进而积累有关美学知识,使自己对美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从而达到不仅能够欣赏美、领悟美,而且能够创造美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2]孙美兰.艺术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1.

[3]李宇升,张谦.教育艺术比较论[M].天津大学出版社,1998.8.

[4]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9.

篇7

【关键词】美学 艺术类学生 英语教学

一、当前艺术类学生英语教学的现状

众所周知,艺术类专业在招生过程中着重考察学生的专业课,对文化课的要求低于其他专业,这就导致了很多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不重视文化课学习,文化课成绩相对较差,尤其是英语。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英语整体水平较差,大多数学生英语基础知识差,词汇量小,应用能力差,学习积极性不高。目前,在英语教学中仍然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重知识,轻应用,对于基础词汇和语法的讲解较多,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英语交流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教学内容相对枯燥。艺术类学生普遍性格活跃,思想跳跃,这样的教学环境显然不适合他们,这也是造成他们对英语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之一。

二、美学与英语教学的相关性

美学是研究美的科学,它能够指导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创造美。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的知识面更加广泛,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对美的追求也有所提高,在教育中也是如此,尤其是语言教育。语言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它包含了多种审美因素,英语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授语言知识,训练语言能力,更要带领学生感受和欣赏语言之美,使学生真正理解和喜欢英语。在教学过程中,美学的知识和理论可以指导教师把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指引学生欣赏课文,鉴赏语言,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在艺术类学生英语教学中引入美学的必要性

笔者从事艺术类学生英语教学工作已有十余年,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大多数艺术类学生性格活泼好动,对枯燥的教学内容不感兴趣,阅读和写作水平较差,许多学生有着学好英语的愿望,但是不知从何着手,部分学生更是由于长期英语成绩不佳而“望英语生畏”,还有些学生抱着“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的思想,完全为了应付考试而学。艺术类学生的专业和美学联系密切,在教学中引入美学首先可以使学生感觉亲切,不再畏学、厌学。其次,在教学中引入美学,提取教学内容中的美学因素,把美学的理论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可以提高趣味性,增加互动,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同时,美学的引入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美、体验美,在学习的同时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四、如何在艺术类学生英语教学中引入美学

1.教师要形象美。众所周知,学生对教师的喜爱程度对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在当今社会,个人形象的重要性越来越高,尤其是艺术类学生,他们对外形比其他类学生更加注意,因此对教师形象要求也较高,教师形象美是得到学生爱戴的重要条件之一。

形象美包括很多方面。首先是外形美,教师要注重自身审美修养的提高,穿着打扮要干净整洁,得体大方。其次,教师要仪态美,注意提高个人气质和修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姿教态要尽量自信优雅,用自己的风度感染学生。教师还要注重语言美。随着网络的普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新词汇和网络用语,教师可适当了解并在课堂上运用,一来可以增加教学的生动性,二来也可以拉近师生距离。作为英语教师,在讲英语时要发音标准,注意语音语调,语速适中,语言流利。最后,课堂上板书要美。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普及,板书越来越少,但是其作用仍然不可忽视,板书的设计要条理明确,美观大方,书写要清晰,内容要一目了然。

2.在教学各环节渗透美学。英语是一种很美的语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带领学生发现并欣赏这种语言之美。首先,英语的发音很美,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学生播放录音,鼓励学生跟读、大声朗读,体验英语发音美的同时也可提高学生的语感。在课程设计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想想学生需要和喜欢怎样的授课方式,什么样的授课方式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吸收所学的知识,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进行设计。当前大多数学校都普及了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是多媒体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课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授课效果的好坏。课件制作的过程中可以加入一定的装饰设计,但切忌花里胡哨、华而不实,总的来说外观要简单大方,内容要生动多彩,中间可以穿插一些影音文件来调节课堂气氛。授课过程中多应用启发性的教学方法,注重课堂的互动性,多让学生自己开口,注重交流。

3.注重学生主体,鼓励学生发现美。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有教学设计、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接受知识,因此,要鼓励学生活学活用,自己去发现英语中的美。课堂上,坚持学生主体,教师引导,鼓励学生多说、多参与,课下,鼓励学生多练习、多巩固,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英文歌曲、英文电影、电视剧出发,让学生课下多听多看,学唱英文歌,看电影和电视剧的时候多听原声并学习里面的语音语调。鼓励学生阅读英语原文书籍,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学生,给学生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写作风格等等,还可以交流读书心得。

五、结语

艺术生是一个特别的群体,他们活泼好动、热情开朗,不能用传统课堂去约束他们,只能根据他们的性格特点以及对艺术的热爱,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美学理论,带着他们去发现英语的美,爱上英语的美,进而爱上英语,愿意学习和学好英语。

篇8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有人说,在现代社会教育中“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而艺术教育是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马克思说:“社会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先生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中说道:“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体育、智育、德育、美育。”美育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育工作对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作用,美育寓于学生生活的衣食住行。美育以直观形象感染人,寓理于情,以情动人,陶冶人的高尚情操。当前,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意识到美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家长给让孩子参加了不同的课外特长班:有的学画画,有的学书法,有的学唱歌,有的学跳舞......由此看出,对孩子进行美的教育是越来越被重视。事实上,美育不单单是一项活动,也不单单是一门学科。美学主要是情感的教育。让孩子能看到这个世界的美,感受到生活的美,这就是一种情感。是把美渗透到孩子的内心世界里,让孩子热爱生活,感受生活,体会到成长的快乐,对自我充满信心,这才算是真正成功的美学教育。 对于学校教育来说,一是通过教育活动使学生接受知识和技能,二是传授一定的思想意识、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于学生个人来说,教育同时也是满足人类身心发展和审美情趣的需要。德育、智育、体育、美育都是作为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担负着不同的任务。把思想品德教育寓于美育之中,可以塑造美好的心灵;通过美育活动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每天晨会利用“红领巾”广播播放感人的事迹吸引学生去探索真理的奥秘;美是体育所追求的目标,体育运动本身就包含着美的因素。而最根本的是,美育可以健全人格、完善人生。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于文书曾说:从构建和谐社会系统来考量,美育具有三大功能:个体塑造、文化建构和社会整合。他说,美育的个体塑造功能,就是培养和谐社会中的和谐个体。通过审美教育可以提高人的情商,使人懂得美,懂得爱,理解人,善待人,能够营造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一个人具有高雅的审美能力可以抚慰和激励人的精神,会使人在学习、生活中所承受的各种困惑、压力得以淡化、超越乃至解脱,从而促使学生的个性、内在潜能、创造性得到充分的挖掘与发展。文化建构积聚着和谐社会的内凝力,在审美过程中,常常蕴含着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域的审美理想、文化理念和审美趣味,审美教育则可以通过这种审美理念的感染作用,使受教育者体验、感悟到一个民族或地域的文化内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的吸收和建构,产生不同的教育目的。至于社会整合功能,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和谐结构,主要体现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整体联系。美育可以在活动中引起感情的共鸣,还有效地实现人与人之间在审美体验瞬间的自由交往。 作为教育工作者,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中的重要课程,有着其他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美术课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那就是直观性,包括对自然美的直观,社会美的直观,艺术美的直观。而美术教学中的欣赏、绘画、工艺三大类课业非常直接地体现着这种直观性。

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常常主要以完美的形象,卓越的艺术技巧来拨动人的心弦,使人精神奋发,与之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教育效果。例如达.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画家那奇特的烟雾状“无界渐变着色法”般的笔法。画家力图使人物的丰富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如梦似的妩媚微笑,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而美术绘画课的教学除了学习线条、形体、空间、明暗、色彩和构图等艺术、语言”之外,还要学习临摹,写生和创作等艺术的表现手法。例如静物写生课,不管是摆在窗前的鲜花,还是刚从菜园摘回来的新鲜蔬菜;无论是随意堆在桌上的闪着诱人光泽的水果,还是一组闪耀着光泽的玻璃器皿,那丰富的色彩、有意却似无心的形态,都能给学生以情的感染和美的享受。比如画头像,既要让学生懂得人像的美,又要创造生活中有个性特征的感人形象。既是对人物的外貌及服饰及背景等作真实生动的描绘,又要表现其身份地位、民族属性、精神特征、时代风尚和反映出画家本人的思想感情。 教师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对形象的感受、想象与思考,认识肖像画的艺术美,在思想上受到熏陶,在美的感受中受到教育。

学生们对工艺课情有独钟,在工艺课中充分展示学过的色彩知识和造型规律,美术课中工艺课是一种带有设计意识的艺术实践活动。学生对形和色的审美有助于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观点,对于学生盲目追求时尚的服饰、怪异的打扮现象,有正确引导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他们思想品德的提高。

另外,据有关资料显示,美术在开发学生智力发展中起着突出作用。根据科学研究,人脑的左半球分管抽象思维,右半球分管形象思维,许多复杂的精神活动是由大脑两半球协同完成的。学生的文化课学习一般多用左脑思维,而美术课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美术课的任务正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创造等形象思维能力,特别是观察能力。这种观察由表及里,渗透着美育教育。可以说,美术课的目的不是把所有学生培养成艺术创作家,但是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文化素质、发展创造性思维,陶治其情操,起着积极的作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美术教育正是用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美育教育的。总之,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教师是引领者和施行者。作为一名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在教书育人这一过程中,教师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影响他的学生,教师规范的言谈举止等常常能启迪与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可见,教师在学生的美育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教师要自觉地学习美学知识,成为学生的美育的引导者;其次,教师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要以美示人;再其次,教师应把审美观念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以美感人。此外,教师还应多参与并指导学生的审美实践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的导师。优雅的仪表、正直的品行等常常能启迪与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多参与并指导学生的审美实践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美育的导师。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