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护理人才培养模式8篇

时间:2023-10-17 09:34:4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护理人才培养模式

篇1

【关键词】构建;妇产科;人文护理;培养模式

1方法

1.1提高护理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我们在妇产科护理学的授课中每讲解一个疾病护理就穿插着人文护理教育,脱离书本死搬硬套的护理程序规定,灵活运用培养护理学生的内在文化修养和外在精神品质,尤其是“关爱生命”、“以人为本”、“医者仁心”的医学人文精神,彻底改变护士认为我护理病人就是做几项常规的操作。简单、机械的重复着对每一个疾病、每一个病人都一样的护理模式,使护理学生认识到护士的服务只有具备医学人文素质才能在其医学护理职业生涯中用“仁心”去关爱生命,珍视生命,构建出和谐的医疗人文环境,在妇产科护理中对疾病、对病人变被动为主动,才是二十一世纪被需要的护理人才。

1.2增强护理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

(1)转变学习理念、调整认知,妇产科,有很多疾病需要通过手术治疗,或者是孕妇要通过手术完成生产过程,而手术往往会给患者、产妇带来或多或少的阴影,产妇在生产之后,有的心情会烦躁、抑郁,有的甚至会出现产后抑郁症。因此,在妇产科护理方面对患者进行人文关怀显得非常重要。例如,在病理产科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深刻领会到医学是最具人文精神的一门学科,她接触护理的对象是病人,你在护理的过程中,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句问候的话语,直接关系着病人的病情,像妊娠高血压疾病、宫外孕、流产等,孕妇患上后心情都会沮丧、恐惧、焦虑,期盼医护人员的关爱,所以,你天使般的笑容和关心对患者来说是极大的安慰。医学是关于人的科学,医学的最终目的是寻求人的健康。在中国古代,医学被称为“仁术”,在西方,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认为“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这说明古代医学已经具备人文关怀的精神。(2)接受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发展的内在需要,医护行为和护患关系在当今医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护士在护理疾病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病人的躯体问题而忽视病人的情感问题,也就是说现代医学试图以技术去冲淡医学的非技术维度,这说明现代医学技术的洪流淡化了医学中的人文精神,使得临床医学实践缺乏人文精神的支撑。针对这种情况,医护急需进行新的转向,强调医护的目的是以人为本,医护不仅是对疾病的护理,更需要对病人的关怀和照料。提倡21世纪医护的发展将人文关怀成为主旋律。(3)接受人文素质教育是构建和谐护患关系的需要,近几年来,医、护患关系日趋紧张,这就需要每一个医护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专业知识同时更要了解医、护患关系的重要性。我们在临床带教中除了注重医德修养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外,还应该教会学生如何与人沟通[1]。认识到必须把护患关系由过去的主动与被动型转换为引导与合作型、共同参与型是非常必要的。身为医护工作者在关注患者疾病的同时,还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更要尊重患者的生命。因此,减少医疗纠纷,运用人文的方法缓解或解决患者的心理、社会问题,彰显医学固有的“仁术”、“仁爱”的人文精神,是护生在接受医学知识的过程中同时接受人文素质教育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需要。

1.3具体实施方法

(1)在课程的前言引进社会、文学知识,首先在讲解绪论时告知学生妇产科护理学是医学发展史上最早的一门学科,最早源于产科,自古有人类以来,就有专人照顾与参与妇女的妊娠与生育过程,这是最早的产科护理雏形。随着医学的发展,能独立接生和护理产妇并且在正式助产学校学习或具有同等能力的护士被称为助产士,助产士被认为是最有责任心的专业人员,她们和妇女结成伙伴关系,在妇女妊娠、分娩及产褥期给予妇女必要的支持、照护和建议,以实现助产士自身的职责,并且为新生儿和婴儿提供适当的护理。这些服务包括采取预防措施、心理咨询、导乐帮助等,促进正常分娩。让学生在各论学习前就懂得妇产科护理学与人文素质教育是必不可分的。(2)创建特色授课形式,充分体现人文素质教育的优越性,专业课程(产科学、妇科学)由我院的专业老师和市妇幼保健医院的妇产科专家共同主讲,课程中穿插到妇幼医院见习讲解,让学生亲临病房,直接接触病人,感受护患沟通的过程,将职业荣誉感、人文社会知识、职业道德等有机地结合在床边教学中,使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其中,强调培养学生的美誉、美德。病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情感脆弱需要更多关怀。尤其是产科的患者,具有它的特殊性,护患的沟通显得更加重要[2]。把课堂搬进医院,以病人的问题为中心进行案例教学,既能帮助学生融会贯通理论与实践又能让学生零距离感受护患关系,培养学生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例如在正常分娩讲解的时候,直接让学生在产房观察室观看分娩的真实过程,感受分娩过程中母亲的艰辛和生命的神奇与伟大,从中激起学生学习热情,热爱本专业,懂得妇产科既脏又累又平凡,但他是生命诞生的殿堂,是新生命、新希望冉起的地方,是我们二十一世纪医学接班人神圣的医学使命。(3)用病例告诫学生,要珍惜生命培养自己良好的职业道德感,例如,在妊娠病理讲解时把课堂搬进医院,用妊娠高血压孕妇真实的病例来告诫学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孕妇怀孕时特有的一种疾病,该病严重影响着母婴健康,是造成孕产妇及围生儿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让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的孕妇把自己的不舒适感和本病带来的脏器损害情况告诉学生,让学生对照临床病例和书本知识认清本病的危害性,懂得自己肩负的责任,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去护理病人、珍惜生命,把希波克拉底誓言牢记在心,维护医学的圣洁和荣誉。爱专业爱病人,恪守医德,才能在极其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不凡的事业。

1.4塑造新型护士形象,构建人文素质培养模式

(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言传身教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自身的人文素质,是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在每一堂的授课中遵守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用心备课,改变填鸭式的传统教学,采取案例教学,通过模拟或者重现护患关系的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到案例场景中,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例如,课堂讨论,学生角色扮演,实验室情景设置,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师德修养,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在教学中语言要规范、文明,举止要端庄大方,做到严肃活泼。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要利用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人文观念,增强他们的职业自信心而不要轻易伤害。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中,教态亲切自然,仪态庄重,情感真诚,微笑回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一点一滴做起,例如,分娩机制的操作,胎儿从母体产道娩出的每一个动作都要语言准确生动,认真负责、声情并茂的讲解,使学生在耳闻目睹中亲身感受和体验人文关怀的魅力来适应人文素质培养的护理模式。教师对学生既要热情帮助又要严格要求,让学生通过自我选择、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达到自我补充、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素质为学习目的。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专业技术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了解学生、关爱学生,在平时的言传身教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的修养。(2)培养学生的心理文化素质,提高学生的临床应对能力,妇产科护理面对的是特殊的病人群体,常常会涉及隐私、暴露、伦理等问题,这就要求护士要有良好的心理文化素质、良好的职业态度素质,要求护理人员尊重病人的权利保护病人的隐私,提供人性化服务。护士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必备条件,是护士职业素质的基础[3],妇产科护理工作头绪多,出现的意外事情也多,比如,生产的疼痛、产后大出血、胎儿的畸形、妇科的手术等等,需要经常与医生、家属、患者等多方联系,所以护理过程中渗透进人文关怀能增强患者应对疾病的压力,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独生子女较多,没有经历过较多的挫折,面对妇产科护理方方面面的多重挑战,决定了妇产科护士要比其他科室的护士承受的心理压力会更多一些,因此,在走上临床工作岗位中,怎样面对打击和挫折,怎样面对病人的误解、家属的挑剔甚至指责,是人文精神、人文素质培养的重点。在每一次的教学中,除了完成专业课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外,还应注意穿插讲解护理心理学、法律法规学、医学伦理学、道德修养学和护理美学等相关学科的相互交叉,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性格,临床应对能力和敏锐观察能力,塑造新型护士形象。

2讨论

总之,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妇产科护理理论及实践教学中,注重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培养,改革教学方法,将现代人文护理观念与妇产科教学紧密结合,收集本科、专科专业的护理学生在见习、实习的过程中临床患者的反馈意见并进行分类研究,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评价教学质量,不断总结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体会,研究适合于妇产科护理的人文教学模式,培养新形势下适合于妇产科人文护理模式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倩.人文关怀在妇产科教学的运用[J].北方药学,2012,9(4):101.

[2]沈彩云.人文关怀在产科护理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3,13(9):357.

篇2

【关键词】临床病案 实验实训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15-02

一、基于临床病案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目的

历年来,我们学院外科护理实验实训教学的模式主要是通过小班上课(一般每一个班25人左右不超过40人)、小组练习(每个小组4~5人)的方式,采用 “教、学、练、考”四步训练法的模式实施教学过程。

笔者有幸在新加坡南阳理工学院学习3周的时间,他们对护理学生的教育做到的是在学生获得基本知识后,再把学生放在教学医院中对真实的病人训练考核实际操作,他们的学生只要能毕业既获得了护理上岗的资格证。结合我院现状,由于我院目前暂无自己的附属医院,如果想把学生放在医院内实施临床护理无法实现,故我们考虑学习新加坡南阳理工学院的经验,在教学实践中引入临床病例的桥梁作用,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犹如身处临床环境,将单一的实验实训学习与考核变成以临床病案为载体的综合技能学习与考核,创设“校中院”的教学考核体系,丰富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帮助护理学生更好地完成学生向临床护士的过渡。

二、基于临床病案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模式

创设病案情境、制定教学及考核方案,建立规范的“临床病案”为中心的实验实训教学模式与考核评价体系。

三、项目实施执行情况

(一)收集资料、建立临床病案库

笔者走访三甲医院,收集典型病例文字资料其中包括甲亢、消化性溃疡穿孔、重症胆管炎、腹外疝、骨折、前列腺增生等20余例,并尽力收集图像及声音资料,建立涵盖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案库。

(二)确定研究对象

我们在2015-2016学年对我校护理14A3、14A4班学生在外科护理教学中,进行了基于临床病案的外科实验实训教学与考核模式的尝试。项目操作中实验班为14A3、对照班为14A4班。

(三)实施教学模式探索

需要说明的是,不管是实验班或是对照班,我们都根据教学大纲及国家护士资格考试大纲的要求,结合临床实际需要进行教学组织,使学生的学习知识和技能做到必须、够用。

对于对照班14A4班,我们按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组织,即实行“教、学、练、考”四步训练法。首先是“教”,教师讲授、示范的操作方法,学生观摩、记下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接下来实施操作练习,强化操作方法、注意事项,这一步训练称作“学和练”,学生“学和练”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纠正学生的不规范手法,巩固学生正确的操作技能;最后一步“考”,任课教师按考核标准给出客观公正的成绩。

对于实验班14A3,上课前教师先根据课程内容整理适出合教学目标的临床病案的文字、图像、视频或录音等资料,上课时先请学生通过多媒体了解患者信息,带领学生进入事先创设的教学情境,引出实训学习内容并实施学习。

(四)考核成绩分析

对于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实验实训考核,采用同一标准进行,将考核项目的成绩进行平均,按100分制计分,总成绩分析如下:

t=4.3201 p

考核成绩对比得出,实验班成绩比对照班高出8分有余,且80分以上学生的成绩占总人数的64%,而对照班80分以上学生的成绩占总人数的20%,经统计学处理P

篇3

【关键字】中专;护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228-02

通过对中专学校的学生及中专毕业的护士的工作和生活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在校中专生及在职护士对未来的护理事业的希冀,从生活、学习、心理状态、个人发展前景以及对护理事业的认识等方面的研究分析,对中专护理教育及护理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浅显的分析。

1中专护理教育的现状及潜在问题

1.1中专护理教育的现状

从中专学校的学生生源来看,多数学生因在校成绩不理想,自己又无心学习,无奈之下而选择就读中专;也有一些贫富差异明显的偏远地区中的学生,虽然成绩优异但因为家境贫寒,大多数也不会选择继续考学,而是选择就读中专学校,以便尽早毕业进入社会工作,从而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如此一来,中专护生的平均年龄在16岁左右,这个年纪的学生正值青春期,对许多事情的看法、对社会的认知尚不完善,心里状态不稳定,动手操作能力普遍不强,进入学校后,由于新鲜事物的诱惑和对未来的过分憧憬,使得部分学生不能很好的适应全新的教学模式,无法安心学习,有的甚至误入歧途。在跟踪调查我校09级中专护生的毕业就业情况及就业心态后,发现75%以上的被调查者对自己的学历、工作环境、收入状况及生活条件不满意,这大大的暴露了中专护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使得护理事业的发展隐患重重。中专护理教育的改革刻不容缓。[1]

1.2中专护理教育的潜在问题

1.2.1生源年龄小

中专学校的生源是初中毕业生,年龄大概在14―16岁,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尚处于青春期,年龄较小,具有心里状态不稳定,对许多事情的看法、对社会的认知尚不完善,动手操作能力普遍不强,适应能力差等特点,对老师的教学及学校的管理有一定的难度。护理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护理事业更是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职业,因此必须加强中专护理教育。

1.2.2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

护理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人类伟大的事业之一,具有较高的艺术性、灵活性。从事护理工作避免不了的就是与人交流沟通,因此,护理工作者应具备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良好的个人修养、恰到好处的举止、稳重大方的仪表、张弛有度的处世能力的基本素质。而对一个护生的评判,不仅要通过护理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来考核,更要对护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考核。

提高综合素质要从学校的课程设置抓起,虽然现在国内各中、高专学校已开展心理、政治、伦理、就业等方面的课程,确未见得有明显的效果。综合素质的提高不应是喊空口号,要脚踏实地,在保证专业课、基础课正常开展的同时,增加这些学科的授课课时,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多的接触专业以外的内容,寻找自己的兴趣爱好,将所学的内容融会贯通,提高个人的整体素质,这也是提高护生护理水平的基础。

1.2.3师资力量不够权威

若要对中专护理教育进行改革,解决其存在的弊端,防止潜在问题的发生,完备的师资力量是必不可少的。提高护生的整体素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这是一个长期积累、不断蜕变、不停完善的过程,需要一点一滴的渗透到中专护理教育中。这就要求学校要不断的引进高水准、高素质的权威的师资力量,以此来提高课程教学的效率和多学科间的融合。要想提高护生的整体素质,首要问题就是是否能够切实提高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

2.护理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结构状态和运行机制,包括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培养评价。现今,国家已对医院内医生和护士的比例做出调整,但仍未达到国际上的先进比例,所以,护理专业人才的仍是我国紧缺人才专业之一。

2.1课程改革

从中专护理教育所存在的潜在问题来看,课程改革是护理人才培养的基础。课程改革并不意味着对现有的学科进行大幅度的调整,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专业、心理、政治、伦理、就业的实践课等能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课程,进而调整专业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实现以理论为基础,活学活用的目的,同时提高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2.2多方面考核

在过去的护理教育中,对护生的考核无非是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两个方面的考核,这样的考核形式固然有其特别的优点,但是现今护理事业的发展对护生的要求不断提高,对护生进行多方面的考核实则是帮助她们更好的提高专业知识、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可通过教师评价、同学评价、自我评价、小组考评、实践能力等多方面对护生进行考核。通过他人对自己的审核、自我审核和考核他人,让护生亲身参与考核过程的本身,了解各项考核的要求,以便更好的提高自己的护理能力。[2]

2.3明确培养方向

近年来,涉外护理、社区护理、老年护理等新的护理形式已慢慢的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在新的护理发展趋势下,学校应该明确培养方向,让学生了解当下的形式,找准位置,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2.4自我实现

在跟踪调查我校09级中专护生的毕业就业情况及就业心态后,发现75%以上的被调查者对自己的学历、工作环境、收入状况及生活条件不满意。这种现象暴露了中专护生多半不安于现状,心高气傲、追求与实际能力不相符的心态,但是这也可以激励学生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我认为,作为教育者本身应该鼓励、支持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的深造,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完善,更深层次的投入护理事业的发展当中,了解人类护理的发展的新趋势,努力提高个人修养、专业知识、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心理素质、社交能力,实现自己的个人追求和人生价值。

3小结

通过对我校中专学校的学生及中专毕业的护士的工作和生活现状进行调查,从生活、学习、心理状态、个人发展前景以及对护理事业的认识等方面的研究分析,中专护理教育日益发展、不断完善,但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阻碍着其发展的进程,对护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应更加明确,使得护理专业能够良性发展。[3]

参考文献:

[1]甄小鹃,徐淑秀,谢虹.涉外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0,24(1):7-9.

篇4

关键词:协同创新;护理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

1护理研究生教育现状

在我国的护理教育体系中,研究生教育处于最高层次。由于长期依附于临床医学学科,导致其人才培养模式缺乏自身学科特色,在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导师队伍、科研水平和资源建设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

1.1课程体系建设不够完善

护理学在2011年已是一级学科,但未形成完善的二级、三级学科,研究生课程依然沿袭了临床学科的课程设置,护理专业课程数量较少,课程内容与本科课程同质化严重,同一门课程或不同课程间的内容相互重叠,缺乏针对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和问题解决的知识内容。多学科融合的拓展课程在师资、学时、整合力度等方面受到较大制约,难以满足护理研究生的人才培养需求。

1.2师资队伍参差不齐

受社会高层次护理人才短缺的影响,部分院校护理研究生招生规模急剧扩大,导师数量短时间内难以跟上人才培养规模的步伐,许多导师由其他临床学科“借用”过来,部分科班出身的研究生导师学历层次较低,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不高,缺乏对护理学科综合知识的理解和护理学术前沿的驾驭能力,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造成一定的影响。

1.3科研能力薄弱

护理学科研分为学术型和临床应用型研究2种,侧重于学术型研究的研究生因学科综合知识把握不到位,对学术型研究缺乏整体视野,学术创新性不足,总是徘徊在低水平层次的重复;侧重于临床应用型研究的研究生实践时间较短,受到选题和科研方法的限制,临床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受到较大限制。

2协同创新护理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协同创新是多个创新主体间通过相互配合和协同,围绕共同的目标,通过共享资源、信息,形成创新合力,共同开展创新活动[2-4]。在护理研究生人才培养过程中,协同创新的主体为高校、医院社区、科研院所、政府和国际交流[5],各主体间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围绕护理研究生人才培养对知识、能力、素质等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要求,通过校院协同、校所协同、校政协同、国际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创新课程体系、完善师资培养、强化实践教学、丰富教学资源、完善质量监控[6],促使人才、资源、信息和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有效汇聚[7],共享资源信息,形成创新合力,以构建协同创新护理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

2.1校院协同,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

校院协同是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打造特色,实现合作共赢的有效手段。校院协同既包括学校内部护理学院与学校医学基础学科、人文社会学科等其他学科间跨学科导师聘任、资源共享、科研联合攻关、学生流转等,也包括学院与兄弟学校间、学院与各医院通过学生交换、师资交流、项目合作和教材联合开发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打破学院与学校内部其他学院、学院与医院间的行政壁垒,让不同院系、不同医院的人员共同参与到护理研究生同一课程或同一项目的建设与研究过程中,实现研究生学分互认、师资职称互聘,强强联合,提升护理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

2.2校所协同,实现科教融合

科研院所包括各类护理学会、护理或医疗研究机构等,他们在成果转化、科技创新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利用科研院所雄厚的资金,组建以项目为集结的科研团队,针对当前空巢及失能老人护理、优质护理服务、循证护理等热点领域开展联合攻关,促进理论研究和应用成果转化,为护理研究生提供参与科研的平台,增强其科研能力和科研意识。

2.3校政协同,实现创新主体的有效聚集

政府主要负责护理学科发展规划、相关政策制定、资源有效配置等,通过经济杠杆和法律法规对科研院所、医院和学校进行引导和支持。通过校政协同,可以针对城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专科护理人才培养、护理产业与市场以及护理保障制度等社会亟待破解的难题,充分利用政府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吸纳科研院所、医院和学校等创新主体有效聚集,快速形成创新团队,在对社会急需解决的护理问题研究中培养和锻炼护理研究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

2.4扩大国际交流,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

近年来,在中华护理学会等组织的推动下,护理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国际交流的形式有多种,如互派专家讲学、互派交流生、师资进修及双语授课等。通过整合全球优质资源,特别是利用协同化网络信息平台,克服地域的限制,加强沟通与协作,建立广泛而密切的教学和科研合作,将先进的护理教学理念和护理技术引入到研究生教学和临床实践中,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8],全面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协同创新护理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策略

3.1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

2011年我校护理学专业获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来,为了适应老龄化人口增加和专科护理的人才培养需求,共设置了老年护理研究、护理管理与护理教育研究、护理心理研究、临床护理研究、社区护理研究5个研究方向,根据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将研究生课程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3个模块,通识教育课程包括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和外国语等课程,主要由学校老师承担;学科基础课包括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科研思路与方法、病理生理学等课程,主要由基础医学院和护理学院共同承担;专业课包括当代护理理论与发展前沿、循证护理学、护理心理研究、老年护理研究等课程,由护理学院和山东省立医院、山东省中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等共同制定课程计划和实践方案。形成了以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3个平台为基础的校院协同培养的课程体系模式。

3.2打造学院与临床相结合的师资团队

我校护理学专业与省立医院、千佛山医院等6家三级甲等医院实习基地共同制定了研究生培养方案,形成了校院联合的培养模式。每学期有计划安排部分院内导师到附属医院进修学习,进行相关专业技能的进一步强化,掌握护理学临床发展新动态,学院还将从临床教学医院中聘请具有高级技术职称、业务能力出色的护理专家,加入到导师队伍中来,并对临床导师就教学方法、教学技巧进行系统培训,以期将临床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融合,最大限度缩小学生在校所学与临床实际的距离,更加贴近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总体目标。通过在医院遴选专业知识扎实、临床经验丰富的临床导师与学院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强化学生的特定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同时有利于临床导师科研、教学水平及学院导师临床实践能力的提高。

3.3构建远程教育平台,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

依托国际通用的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构建了教学资源共享、网络教学互动、教学管理等功能一体的教学管理平台,促进了学科和学生间的交流协作。依托该平台,学院开设了护理管理学、中医护理学、护理综合实训、急救护理学4门省级精品课程,每门课程均开设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在线视频课堂、课后练习、第二课堂、互动交流等栏目,护理学专业研究生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水平、知识背景、时间安排灵活选修课程,特别是为跨专业、跨学科的研究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平台。

3.4强化实践教学

护理学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护理学专业科学学位研究生临床实习的时间一般为半年,在培养方案中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临床实践主要包括公共科室轮转和专业方向科室实践,公共轮转包括了内科、外科及急救等护理学高层次人才必备的操作技能科室的轮转,专业方向科室实践需结合具体的研究方向和毕业论文进行专业实践,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专科型护理人才。我校护理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依托学院23所三级甲等实习基地,采取校院联合实践的方式,要求研究生既要在西医院实习,还要在中医院实习,以提高研究生中医特色临床护理技能。

3.5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保障机制

为保证护理研究生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建立了适合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监控机制,将质量控制从课堂授课扩展到课堂教学、教学计划、开题报告、毕业论文、课程建设、教学效果、教学改革等整个主要教学环节,并对影响质量的学习者、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设施、教学管理、教学环境等诸多因素予以控制,以确保质量,形成了学校、医院、用人单位多方位监控的监控体系。护理研究生作为高层次护理人才,是未来护理事业的生力军,其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决定着护理事业的发展前景。创建协同创新护理学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将人才、资源、信息和技术等创新要素在政府、医院和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的推动下有效聚集,打破学校与医院、政府、科研院所间的信息壁垒,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学术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有效提高护理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尹永田 陈莉军 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文陆,崔慧霞,张会君,等.护理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策略[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2(7):58-59.

[2]李祖超,梁春晓.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基于高校创新主体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2(7):81-83.

[3]何郁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J].科学学研究,2012(2):166-168.

[4].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4-25(01).

[5]颜军梅.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分类及实现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29-31.

[6]徐福荫,黄慕雄,胡小勇,等.“五个三结合”协同创新教育技术学国家级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12(12):110-114.

篇5

【关键词】课证融合 护理 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2-285-02

高等职业教育是将学历教育与国家职业证书体系衔接起来,以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标准为核心,突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最新的技能,并将其贯穿于学历教育的全过程,以此来组织教学内容和设计课程体系,以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1]。

“课证融合”中的“课”是指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证”是指学生毕业后所从事职业岗位要求。 从微观上讲,“课”指专业课程体系,“证”指的职业资格证[2]。“课”的实施是教育的应有之义,是实现学生由知识技能,心智技能向策略技能转变的手段,而职业资格证书持证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是持证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也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在校期间,考取职业资格证,有助于学生增强就业能力。

1 护理专业实行课证融合模式的现实意义

护理专业目前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职业岗位的需要,以学科体系知识对接未来职业岗位的要求,出现了所学知识与职业岗位需要的脱节。为了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实现充分就业和优质就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势在必行。

课证融合培养模式,注重学生未来职业的需要,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设计课堂教学,实现课堂教学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2 “课证融合”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全面分析护理专业国家职业资格鉴定的内容(见表1所示),结合护理专业开设的课程,重新构建基于职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所示。

表1 护理专业学可考取的职业资格证

图1 护理专业课证融合培养模式图

3 课证融合模式实施框架

3.1 课程改革

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根据认知规律及职业成长规律重构行动领域,转化为课程[3]。在学习领域(课程体系中),融入职业考试课程内容。该课程学习结束,学生即可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考试合格后,拿到职业资格证书。

课程设置有两种方式。1.将职业资格考试内容融合到课程内容当中,不另外开设相关课程,如护士执业资格证书是护理人员从事护理工作的首要的证书,在课程授课中,将护士执业考试内容分别融入到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护理学基础等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中,而不需另外开设相关课程。2.在课程体系中设置资格考试课程。如育婴师职业资格证,可以单独设育婴师课程。学生有单独的教材,培训结束,参加资格认证考试。护理人员可以考取的这些证书,均可采取第一种方式,无需另外单独开设课程。如老年护理员证,融合到老年护理课程中。营养配餐师证,融合到临床营养课程中。

3.2 职业资格考试要求融入教学大纲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依照各门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内容,同时糅合各类职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即课程教学大纲要包含职业资格考试要求,但同时要兼顾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而不是将教学大纲等同于职业资格考试大纲。教育教学活动一方面即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同时让学生提前了解该行业的职业资格要求,节约学生适应未来岗位的时间。

3.3 整合教学内容

教师要根据大纲要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涵盖资格考试内容。而不是仅仅教授学生考试内容,要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人文素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原则,组织课堂教学实践。教师要及时了解未来岗位能力的要求以及资格考试要求。而这两者都是在动态变化的,因此教师要据此调整自己授课内容,而不是备一次课讲好几届学生。

3.4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增加学生动手能力,融“教”“学”“做”为一体,充分利用新的教学手段,设计实践教学,真正实现课和证融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不能用课堂理论知识同化或代替职业能力的培养。

3.5 对教师的要求改变

3.5.1 备课的难度增加了 原来教师上课,参照教学大纲,讲清楚重点难点,学生考试达到60分,就可以了。施行“课证融合”模式后,要求教师要了解相关行业职业要求,同时了解资格证书考试要求,并以此来规范和组织教学,增加了老师备课的难度。

3.5.2 对教师设计教学环节的能力要求提高了 由于“课”和“证”融合在一起,教师在上课之前要精心思考如何能使课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不感觉突兀。按照工作过程序化教学内容,同时完成考证和职业能力培养的任务,这就要求教师要费心思设计教学环节。

3.5.3 对教师行业企业经历要求提高了。基于职业导向的要求,学生要掌握经典工作过程,进而由经验层面上升到策略层面。因此教师要具有相关行业企业经历,即具有双师素质,这样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才能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真正做到“课证融合”。

4 改革评价方法

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由两个主体来完成:学校和职业证书考试主管部门如劳动部,卫生部等机构。学校考核方式主要有理论考核、过程性实践考核、学生平时表现等。主管部门考核,主要是学生参加相关职业考试,并取得合格证书。职业证书获得率要作为检验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5 总结效果

我院通过课证融合,改进人才培养方案,我校学生职业证书取得率达到98%。学生反映,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开始理解和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学校专家组认为,通过课证融合,优化了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有利于学生快速适应未来职业岗位。用人单位反映,学生适应新岗位的时间缩短,工作能力大为提高。

参考文献

[1]黄振业.关于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证融合”教学改革的探索[J].现代企业教,2007,12x:45-46

篇6

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该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包括政治思想、业务素质、业务能力,是制订教学计划的依据。教学计划是实现人才培养的总体计划和实施方案,是办学思想、人才培养模式和对学生知识结构的具体体现,是组织、管理教学及监控教学质量的依据。

2优化课程设置

在三年高专护理的课程设置中,要体现“应用型”、“技术型”的特点,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通过校院合作,订单培养等活动,在护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以临床护理岗位需求设计课程内容与教学计划,强化实践性与应用性,更新教学内容。打造优质核心课程,开发本校教材和教辅材料,共建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库,以优质课程建设带动课程体系的改革。

2.1整合压缩基础课程

一些院校遵照“必需”、“够用”的原则,整合专业基础课,压缩基础课时,使护理学课程从医学课程体系中解脱出来。例如宁夏医学院护理学院[2]将组织胚胎学、解剖学、生理学合并为《正常人体学》,将免疫学、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学的基本知识及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合并为《疾病学基础》。

2.2重视双证教育

许多院校都将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融合到平时教学中,考前办辅导班,使学生能够顺利通过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毕业时能够取得毕业证和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证。

3强化职业素养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患者自我保护意识明显增强,在这种新形势下,不仅要求护生具有高尚的思想,优秀的技术,还要求护生具有较强的法律知识,安全防范意识,并能够及时准确的处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3.1注重首因效应,打造完美护士形象

护士形象是护士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它对护理工作的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仪表端庄大方、语言亲切和蔼、举止温文尔雅,这样会让病人以愉快的心情接受治疗,同时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消除护生紧张的心理,让护生能够愉悦地开始临床实习,给今后的护理工作带来方便。

3.2树立优质服务护理理念,提高护士的职业素养

作为一名护士,热爱护理工作,对工作一丝不苟、对患者认真负责的品德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极为重要。明确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我们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前提,也是我们做好临床护理工作的动力。

3.3增强护生法律意识

作为护理学生,必须尽早树立法律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慎独”精神,认真学习医疗法律法规,加强工作责任心,在工作中严格三查八对,及时准确地书写护理文书,按时正确地执行医嘱。在工作实践过程中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来要求自己,努力使护理事业在法制战线上健康成长。

4强化实践技能,融教、学、做为一体

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很多学校都注重理论和实践并重,强化实践技能的培养。如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3]理论课和实践课同步建设,制定了护理专业课实训大纲、实习指南和实习手册,通过校内实训、临床见习、毕业实习等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操作技能。

5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这条主线,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将素质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实践以案例为基础的启发式、讨论式、情景式等教学方法,从“灌输式”教学向“引导式”教学转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6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

除常规理论考试外,学习借鉴实施多站式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考核(OSCE)的考核方法,实施多站式流水式临床能力考核,建立了技能模拟训练系统及相应的技能考核病例库,考核站点包括健康评估、健康教育、病例分析、技能操作四个站点,考核方式包括口试、笔试、操作和答辩等,综合评价学生沟通交流能力、健康评估能力、分析决策能力、健康教育能力、技术操作能力,体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宗旨,引导和促进了学生提高临床实际能力的意识和主动性,也增强了考试的客观公正性。

7加强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

篇7

[关键词]护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创新人才,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和根本目的。创新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教学改革的核心。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如何深化教学和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中等专业学校要担负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

一、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随着医疗模式发生了根本转变,现有护理人才的素质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现有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滞后,表现为传统教学模式过于陈旧(以理论灌输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培养目标单一,知识结构不能适应社会需求(未完全摆脱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不够、护理教学方法和内容尚未摆脱传统医学模式(仍以学科为中心;各课程间过分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教材编印周期长、内容陈旧、反映滞后;医学教育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法,即基础-临床-实习也带来了基础与临床割裂、理论脱离实际、临床又脱离预防的局面)等等。

二、“前期趋同,后期分流”的护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护理创新人才的质量标准

1、人品与能力相结合。

2、理论和实践相结合。3、继承和批判相结合。

4、多种能力培养相结合(实践动手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理念、勇气和能力、自学能力等)。

(二)“前期趋同,后期分流”的护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1、以整体人为中心的护理教育理念,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以社会发展与需求为导向,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创新人才为目的,培养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

2、进一步加强课程整合,优化课程体系,使学生的知识结构符合护理创新人才质量标准的需要。

3、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前期趋同,后期分流”的护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

1、素质教育体系:一方面要加强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另一方面要增加选修课教学,包括人文社科类、科学研究类和护理专业类三种。

2、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体系:(1)减少专业课程,增加专业基础课程,根据“后期分流”为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和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方向培养的原则,设置相应专业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2)优化实验教学体系。实验中所要求的观察、组织、应用等综合能力,都与创新有关,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型实验,学生可以自己选题,自己动手、自己设计,明显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体系:(1)增加有关“创新”方面的选修课和讲座,使学生掌握创新的基本规律,如创新的心理需求,创新的思维方法,创新的常用方法,创新应具备的冒险精神及承受挫折与失败的心理素质等。(2)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必修课的减少,选修课的增多,为学生选择知识、选择教师提供了机遇;后期实施的专业方向的分化,可为学生二次选择发展方向提供一次有利机遇,特别是护理专业导师制方案的实施将为学生个性的发展、特长的挖掘、兴趣爱好的实现提供制度保障。(3)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可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训练,特别是实验室的开放,综合性、设计型实验的开出,可给学生提供多项展示自己创新才华的机会。(4)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培养创新人才性格特征的重要方面。图书馆、网上教学资源开放是培养学生自学意识、自学能力的有效途经;设立“业务班主任”制度,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自学过程中的困惑和困难。

4、教学管理及运行体系:(1)加强教学过程的监督、检查,如“教学检查制度”、“听课制度”、“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以及有效的反馈机制等等。(2)狠抓考风考纪,教学管理中要明确“以考风促学风,以学风带校风”的原则,制定或修改教考分离制度、阅卷办法、考试成绩分析的规定、临床护理教学严格出入科考试制度等等。(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制定“高年资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办法”,加强教师业务素质、创新素质的培养等等。

总之,护理学创新人才的培养,应追求科学涵养与专业素质的结合,人文教育与文化素质的养成,心理个性与社会责任的融合,创新精神与应变能力的培植。创新机制的建立,更注重教育观念由传统向现代的更新,课程设置从局部走向整体优化,教学模式运作从继承走向改革、创新和发展,教育技术应用从微观改善走向宏观的大手笔立新等。当代护理中专生的创新能力影响着我国护理专业前进的步伐,为此我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为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护理创新人才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汪金萍.浅谈新世纪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J],中化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3(3):255.

[2]梁琼芳,陈志超,梁玮.从我国护理队伍的现状论护理教育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5):51.

[3]杨建梅.创新教育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的构建[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1,(8).

篇8

关键词:民族地区;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0-0031-04

护理专业人才被国家列为四大紧缺人才之一,加快护理人才培养成为国家人才培养的优先发展战略。如何培养出能满足临床、社区护理工作需求的合格的护士一直是护理教育界探讨的焦点问题。许多院校通过对临床护理岗位需求的大量调研,针对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各种人才培养新模式,从确定培养目标、重视职业素质培养、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强化实践技能等方面进行了改革。由于我校处于祖国边陲的新疆南疆地区,属多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地区,有明显的生源、服务对象、条件、地域等特殊性。因此,构建民族地区富有特色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非常必要。

我校对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研究,但在课程设置和专业能力训练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的现象。从目前的情况看,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与中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基本相同,属于一种传统的、模块化的教学模式,传统学科型课程模式依然没有根本改变。教学过程的组织还是理论与实践分开进行,学用不一致十分明显,在许多方面已不适应社会发展和专业发展的需要。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缺乏本专业的特色,护理课程设置在结构上、内容上已不适应现代职业教育思想和护理理念,课程设置不能体现学校服务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办学目标与定位。这些问题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解决。

民族地区护理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专业培养目标应与行业需求相适应 根据对地区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调研结果,护理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机构为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就业岗位为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和社区护理等五类岗位。每一类工作岗位都有相应的工作任务与之对应,完成这些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全部被调查者认为是一名合格护士必须必备的,具体如表1所示。排列在前6位非常需要的素质分别为双语(维吾尔语、汉语)能力(占95.1%);责任心与服务态度(占94.8%);规范的基础护理和各专科护理的基本操作技能(占94.2%);护理文书书写能力(占90.1%);病室管理能力和人际沟通交往能力(占85.1%);一般的卫生宣教、健康指导和预防保健能力(占81.6%)。这表明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一名合格护士,双语能力、责任心与服务态度甚至比专业技术更重要。护士的工作不再局限于护理技术的应用,对患者进行健康咨询和健康管理也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要培养能在新疆少数民族聚居区临床一线工作,具有良好的沟通技能,能独立处理服务对象需求,并对其实施整体护理的技术型、实用型高等护理专门人才,需要我们所培养的护士不但应具有娴熟的护理技能,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服务态度和责任意识、为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服务的人文基础和维语汉语沟通能力。

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运行应与岗位需求相适应 根据调研,护理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岗位为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社区护理等五大岗位。根据医院和五大岗位的需要确定岗位课程培养目标,学校在第三、四、五、六学期分别进行了五大岗位技能课程的教学,在医院(社区)进行了对应岗位的实训实习。学生在五大岗位课程学习的基础上,根据兴趣和个人特长进行6周的拟就业岗位的顶岗实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此阶段在第六学期进行。在岗位实训实习过程中,专业课教师和学生一起到实习基地进行实践锻炼,同时布置学习任务,指导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专业课程设置应与行业岗位需求相适应 要保证人才培养适应护理行业的岗位需求,必须在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应以护理岗位需求为导向,聘请行业专家和课程专家在对护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家护师执业资格要求和高职生源特点,以护理工作任务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考虑到各课程间知识、能力递进的逻辑关系,可设置“公共技术平台课+岗位技能课”。公共技术平台课包括文化素质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特色课和专业基本技能课;岗位技能课根据五大岗位设置,同时辅以其他部分岗位课程。

课程设置应与学校办学目标和定位相适应 我校护理专业紧紧围绕学院总体目标“立足阿克苏,面向南疆三地州,服务新疆,以有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通过部分特色课,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民族特色、根据办学目标和定位能服务于少数民族区域的特色护理高技能人才。为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能服务于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的人才,在公共技术平台课中需专门设置专业特色课,包括《新疆一体多元文化与护理》、《常用护理用语与人际沟通》、《多元护理礼仪》、《护理伦理与法规》、《护理心理》等。这5门课程主要在公共课程的基础上专门设置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内容。只有通过特色人才的培养,才能围绕学院总体目标和定位,有效地为新疆各民族提供医疗服务。

课程改革应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相适应 课程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学校要积极与医院合作开发项目化专业课程,根据护士执业资格标准和岗位的任职要求进行课程设计。要以职业能力为标准确定课程内容,定位相应的知识、技能,设计相应的活动,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要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临床案例为载体,根据临床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选取、序化课程内容。专任教师和兼任教师应共同承担课程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实施“工学交替、教学做用一体”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课程学习。同时要注重职业素质的教育,注重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教育,注重教学评价的有效性与合理性,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教材建设应与课程改革相匹配 项目化课程的实施需要相应的教材做支撑。课程改革后的项目化课程要与医院共同开发,充分体现任务引领、项目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如《内科护理技术》应按照入院护理、支持知识、住院过程中护理、出院护理的程序进行教材内容的重新编排。入院护理包括入院介绍、入院评估与记录、入院健康宣教、指导协助检查等内容;住院过程中的护理包括按医嘱进行治疗、一般护理、对症护理、用药护理、随时观察评估病情变化、心理护理等内容;出院护理包括护理评价、健康教育、在健康教育中体现区域特色等内容。要建设能彰显民族特色的专业课程校本教材,如在《新疆一体多元文化与护理》校本教材的编写中,可根据区域特点设置文化与护理、新疆一体多元文化的构成、汉族文化、新疆少数民族文化、汉族文化与新疆少数民族文化的比较和相互影响及护理特征、跨文化沟通与护理等五项内容,紧紧抓住“新疆一体”这个主题思想,注重学生正确民族观、价值观的培养;《常用护理用语与人际沟通》在了解一定的少数民族文化宗教的基础上学习,按照“展示病例案例分析找出沟通的主要切入点选择正确的沟通方式正确有效的沟通达到沟通目的”的护理工作沟通流程组织编写实施教学内容。

实训基地建设应与人才培养需求相适应 护理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应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护理专业实践基地应根据学校“校内基地临床化,校外基地教学化”的理念,积极推行院校融通,进行校内仿真医院建设。我校从第三学期开始就安排学生进行学校、医院、社区的交替学习,在第六学期根据学生的爱好和特长进行拟就业岗位的就业实习,充分体现了办学的开放性、实践性。学校和医院共建育人平台,理论与实践“零距离”,使人才培养达到高技能的要求,真正彰显高职护理专业教育的特色。根据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方式,在每年的4月份有部分护理专业学生到医院进行岗位实习,可缓解医院每年4~7月无实习生的状况,同时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践操作,真正实现了院校双赢。

教学团队建设应与人才培养需求相适应 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构建双向流动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可通过邀请职教专家开设讲座、职教思想学习研讨、选派专业教师参加国内外进修培训的方式转变专业教师的职教观念。同时,将课程开发、教学改革、实训基地建设等教改任务与专业教师的职教理论学习相结合,通过任务驱动的形式提升专业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可聘请相应数量的兼职教师,满足护理人才培养的需求。要完善兼职教师管理制度,举办兼职教师培训班,可将兼职教师编入课程组,参与课程建设、教学研究,增强兼职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实现专任教师与兼任教师的优势互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少数民族地区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构建

创新院校结合、工学交替的“风车型”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调研结果,通过研究分析,结合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考虑专业知识、技能训练自身内在的逻辑关系和三年学制等因素,结合护理行业的工作要求,我们在原有的院校合作、工学结合的“E”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在国内知名护理教育专家、护理行业专家、专业教师共同制定的“工作过程导向”型课程和彰显民族特色课程的指导下,根据各教学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的工作性质和人才需求情况,创新和推进了“院校结合、工学交替”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以护理专业公共技术平台为基础,以护理职业岗位(群)实际要求的专业素质为核心,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和特长,对职业发展进行方向拓展。具体可用“风车型”加以形象表述,其模型及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课程体系结构 根据护理工作任务和少数民族区域的特点,建立了公共技术平台课+岗位核心技能课的课程体系。公共技术平台课包括文化素质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特色课、专业基本技能课四大子平台。岗位核心技能课包括与岗位对应的内、外、妇产、儿科护理技术和社区护理技术课程。

人才培养模式运行 具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方式是:第一、二学期在学校进行公共技术平台课的学习;第三、四、五学期的前9周,在学校进行内、外、妇产、儿科护理技术课程的学习,后9周在医院进行内、外、妇产、儿科对应岗位的实训实习;第六学期在学校进行6周的社区护理技术学习和护士执业资格考前辅导,到社区进行4周实习,最后8周针对拟就业岗位进行就业实习。针对医院条件限制、班级较多的实际,可打破传统学期的时间安排,考虑将班级分组进行每个岗位的循环式学习安排。在学校岗位核心技能课的学习中,主要以病例为载体按岗位工作过程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完全按医院环境设置建立模拟医院;在医院或社区前1~2周时间主要进行各种疾病的见习和实习,后面的3~7周主要进行岗位实习,同时根据真实的临床病例进行小范围授课。

人才培养的预期价值

实施全新的护理教学模式 通过上述改革,彻底打破了原来的2+1办学模式,改变了课中见习受限、达不到教学要求的现状,将原来学生从第五学期才真正进入临床改为第三学期就彻底进入临床实习,真正实现了“大理论小实践、边理论边实践、小理论大实践”的全新护理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使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在就业岗位上,就业于学习环境中”,成为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双高”,专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双强”,知识覆盖面和就业岗位面“双宽”,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的技术应用型护理专门人才。

体现“教、学、做、用”一体化教学 构建民族地区基于护理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强调以工作任务的相关性和支撑理论进行课程设置,突出了行动导向。第二,对原有课程进行结构性改变,突出了课程的综合性、实用性。第三,围绕工作任务逐步开展学习有利于突出实践的主体地位。第四,可以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相关理论知识,真正体现“教、学、做、用”一体化教学,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岗位的适应能力。

分析民族地区护理专业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适应民族地区护理专业教学改革需求的教改建议,根据建议构建少数民族地区富有特色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进行与之相匹配的各项建设,才能真正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的实用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孙建萍,陈丽莲,等.高职高专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教育,2009(4).

[2]涂明华,沈宁,等.护理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4).

[3]陈列.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高专护理专业课程设置[J].中华护理教育,2009(7).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