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7 09:34:3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农村经济调查,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山多地少,人均水田面积只有0.17亩,旱地0.23亩;全乡近一半人口离乡外出务工,村里留住的多是老弱妇幼。全乡无工业和商业企业,无文化娱乐场所,全乡只有一所医院和一所中小学校。村民以种植业为主,耕地主要种植水稻和番薯,[文秘站网文章-找范文,到文秘站网]山地零星种植柑桔、枇杷、杨梅等水果。粮食和经济作物多数是自种自给,农民的主要收入靠外出务工、出售水果、毛竹和木材。05年全乡人均全年收入1560元,属于欠发达地区。全乡有59个自然村,其中有10余个自然村计百分之五左右的人口至今居住在尚未通道路的高山、深山或峻岭之中,居住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上郑乡的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愿望强烈。
造成*经济发展缓慢,群众生活依然贫困的主要原因是群众的生存环境和生产条件较为恶劣、耕地面积小耕作水平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库区水资源保护限制较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公共事业投入严重滞后、农民受教育程度低以及综合素质不高等。
为了改变落后面貌,振兴农村经济,*党委和政府多年来也一直在摸索走一条发展农村经济的路子。目前主要在实施三个建设项目,一是修通圣堂村至富山乡公路,使部分高山上的村落和农民群众受益于公路交通带来的便捷,改善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二是利用自然人文景观资源,开发____等旅游景点;三是对横贯全乡30多公里长的____实施五级水电站的开发建设,充分利用10500多千瓦的水电开发资源。以上项目一旦完成,将极大地改变__*面貌,为振兴和壮大农村和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脱贫致富起到积极的作用。
经过前一阶段的调研,根据__*的资源、条件和实际情况,本人认为发展__*农村和农业经济除了乡党委政府已经作出的部署以外,还应从一下几方面作重点考虑:
第一,改变种植业结构,走一条效益型农业的路子
利用有限的耕地种植有一定的科技含量、效益比较好的经济作物,
并使之产业化,让农民从只种植水稻和番薯等粮食作物的圈子中跳出来,改变传统的种植业结构和跳出自种自给小农经济思想束搏,走一条生态农业、高效农业、现代农业的路子,使农民从根本上脱贫致富。
一、种植蔬菜
__*地处山区、远离城市,辖区内无排污企业,空气、土壤、
水质无任何污染,因此,在上郑乡发展无公害绿色蔬菜种植是非常适合的。由于耕地较少,在有限的耕地上种植一些投资少、周期短、效益高的品种,如茄子、蒲瓜、西红柿、黄瓜等蔬菜,将会比单纯种植水稻、番薯、小麦等粮食作物带来更高的收益。
如果一些农户不愿意放弃种水稻,也可以在每年十月份水稻收割后的大片抛荒的地里种植秋冬季蔬菜,如茄子、黄瓜、西红柿、太空土豆、蒲瓜等。这些蔬菜均可在次年的六月底前收获,不影响水稻种植。种植茄子,亩产可达3000公斤左右,按每公斤2元批发出售,即可获得每亩6000元的收入;种植太空土豆,亩产2500公斤左右,批发出售价每公斤1元,每亩可获得收入2500元,种植土豆成本较低。上郑乡共有水田2327亩,如果在每年的秋冬季节,用三分之一的耕地种植蔬菜,全乡就有几百万元的新增收入。
二、种植竹笋
在山坡和旱地上种植竹笋,在临安等地的山区已有成功经验,那
里的农户家家种植竹笋,收益很好。竹笋生长在无污染的山地,是公认的绿色食品。竹笋味道清淡鲜嫩,营养丰富,是城乡居民喜好的蔬菜食品。种植竹笋投资少,技术难度不大,一年中冬、春、夏季都可出笋,亩产每年可达3000公斤左右,按市场批发出售价每公斤3元计算,每亩笋地可带来9000元左右收入。上郑乡共有旱地2669亩,如果用三分之一的旱地种植竹笋,全年可为全乡农户增加700多万元收入。
第二,科学种植,管理好现有果树
__*各村基本上每户都零散种植枇杷、柑桔、杨梅等水果,据
统计全乡共有果树地3500亩以上,但都处于粗放型种植,平时很少管理。因此,水果产量不高、品质不佳。遇大年,水果价格低,许多都烂在树上;遇小年,基本上没有产量。农户在水果上收益甚少,许多农户种植的水果处于自产自给状况。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农户尚未掌握果树的科学种植和管理技术,以及对农户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和营销渠道不畅。因此,应建立__果蔬合作社,把家家户户组织起来,在水果的种植品种、果树管理、病虫害防治、水果
销售上予以指导和帮助,把零散的种植形式形成集约化的规模型生产经营和管理,逐步做到水果种植产业化。实施品牌战略,形成以销促产、以品牌抓质量、以品质赢得市场,从而递增收益的良性循环。第三,开发禽畜养殖业,促进生态农业发展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食物上对禽畜
肉类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据有关资料统计,我省每年鸡鸭等禽类消费量在2亿只以上,每年从外省调入的禽类约8000万只;每年从外省调入的猪牛羊等畜类数量也相当可观。可见,在欠发达地区的山区实施禽畜养殖有着广阔的市场支撑。养殖禽畜也将有效地利用山坡杂草地、毛竹林地和空地,并且禽畜粪便用于肥田,减少化肥用量,保护土质和环境;种植的蔬菜残叶、瓜藤枝叶又可作为禽畜的食料,形成生态循环。因此,利用好山区资源、发展禽畜养殖业,这对于农民群众增收无疑是一条路子。
经了解,__各村村民对养殖禽畜积极性都很高,但实际情况是每户都只养了一两头猪、几只鸡而已,自养自食,远没有形成商品规模实施产业化经营。养殖业长年形不成规模,过不了产业化这个坎的主要原因是启动资金缺乏和担心销路。
解决启动资金缺乏,归根结底是政府部门、金融部门、科技和农业等部门对欠发达农村脱贫致富要有紧迫感、使命感,并且在政策上、制度上实施优惠贷款措施,凡是有意从事禽畜养殖、启动资金缺乏的农户各级各部门都应网开一面予以支持和扶持。同时,出台政策,采取鼓励乡镇事业单位人员投资与农户合作兴办禽畜养殖业、积极招商引资等措施。
养殖专业户担心的销路问题,可以采取成立专业合作社或公司进行统一销售、和当地的农产品批发市场、食品公司、企业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以及利用网上销售等办法解决,以减少养殖户销售信息不灵、担心销不出去的后顾之忧。
建议乡政府相关部门对全乡各村重点养殖禽畜的种类、品种、规模、目标、资金筹措等方面制定规划和实施方案,针对各村优势、养殖条件和地理环境确定合适的养殖种类,选取优良品种,发展鸡鸭鹅猪羊牛等禽畜养殖业。
第四,开办无污染的农产品加工企业
俗话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__*在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的
同时,应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正如经济学家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所说的:“一个国家如果以传统农业为指导,那么这个国家是个贫穷的国家;一个家庭经济收入依靠传统农业,那么这个家庭充其量只能解决温饱问题”。因此,__*在考虑如何将传统农业转化为现代农业的同时,也应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由于到__*远离县城,工业原材料、辅件、标准件采购供应不便和库区污染限制等因素不便于兴建工业企业,但是考虑到本地有丰富的山林资源和种植、养殖业的逐步兴起,可以兴办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譬如,竹制品加工企业和蔬菜、禽畜肉品类深加工企业。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将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现代化进程,对农业将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国的经济结构能否顺利调整,国民经济能否发展的更快一些、更好一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基础是否稳固。只有加强农业基础,确保农产品供给,才能顺利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开拓农业市场,才能支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十五计划纲要提出,必须高度重视农民收入问题,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做好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原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
靠天吃饭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祖祖辈辈唯一的谋生手段,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方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农业生产受到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市场风险增加。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农业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根据同志三个代表的思想,周家村两委在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拓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领域上做文章。吸引外资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带领全村人走上了致富之路在产品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必须对农产品的品种结构进行调整,面向市场,依靠科技,进一步加强优质品种的引进、选育、繁育和推广工作,尽快淘汰和压缩劣质品种,全面优化农作物品种结构,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种植业。他们为村民们联系了南韩的育种辣椒和西瓜,辣椒元亩,西瓜元亩,西葫芦元亩环绕村子还重了棵柿子树,每棵树收入多元,年人均收入元。
虽然取得了这么大的成绩,但村两委并没有固步自封,他们清楚地知道地,也就种成这样了,要想再发展农村经济,还是要想办法,上项目。我觉得要想拓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领域,还要在以下三点上想办法:
(一)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鼓励农民服务组织创新,培育经纪人队伍,加强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加快制订或修订农业行业标准和重要农产品质量标准,推广采用国际标准,创建一批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有计划地兴建或扩建一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科技、劳务等要素市场。搞好农业服务,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引导农民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搞好对农民的科技教育和培训,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到农户,及时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
(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推进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
⒈鼓励采取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要采取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发展。从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为龙头企业搞好服务,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引进、开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企业和科研单位带动农户进入市场,与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发展特色农业,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格局。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
⒉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和效益。农产品的转化主要是发展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水平还很低,通过运用高新技术,实行对初级产品的深加工,还可以为农产品的增长提供极为广阔的市场空间。要加快农产品加工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开发,发展农产品销售、储运、保鲜等产业,积极促进初级农产品的转化和加工,不断开发名、优、特、新品种,搞好优良品种的繁育。
⒊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创汇农业。十五期间,我国将加入世贸组织,要以此为契机,千方百计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我国农产品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建设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重点扶持和扩大畜禽、水产品、水果、蔬菜、花卉及其加工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特色产品和有机食品的出口。有计划地组织劳务输出,参与国外农业开发、水利工程承包等。(三)积极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步从种植业向多种经营、乡镇企业和小城镇转移,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必由之路,也是使农村丰富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客观需要。
⒈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引导农民更多地从事非农产业,要立足当地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等行业,加快改造传统工业,积极发展商业、运输、饮食服务、旅游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⒉发展个体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机制,充分调动投资者、经营者的积极性,引导乡镇企业加快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加快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名、优、特、新产品,原创: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高乡镇企业的科技水平和竞争能力。
⒊加快发展小城镇。小城镇是转移农民的基地,是二、三产业的载体,对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强大的带动作用。有选择的培育一批重点的中心集镇,努力在城镇投资体制、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等方面取得突破,使小城镇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将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现代化进程,对农业将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国的经济结构能否顺利调整,国民经济能否发展的更快一些、更好一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基础是否稳固。只有加强农业基础,确保农产品供给,才能顺利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开拓农业市场,才能支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十五计划纲要提出,必须高度重视农民收入问题,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做好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原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
靠天吃饭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祖祖辈辈唯一的谋生手段,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方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农业生产受到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市场风险增加。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农业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根据同志三个代表的思想,周家村两委在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拓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领域上做文章。吸引外资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带领全村人走上了致富之路在产品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必须对农产品的品种结构进行调整,面向市场,依靠科技,进一步加强优质品种的引进、选育、繁育和推广工作,尽快淘汰和压缩劣质品种,全面优化农作物品种结构,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种植业。他们为村民们联系了南韩的育种辣椒和西瓜,辣椒元亩,西瓜元亩,西葫芦元亩环绕村子还重了棵柿子树,每棵树收入多元,年人均收入元。
虽然取得了这么大的成绩,但村两委并没有固步自封,他们清楚地知道地,也就种成这样了,要想再发展农村经济,还是要想办法,上项目。我觉得要想拓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领域,还要在以下三点上想办法:
(一)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鼓励农民服务组织创新,培育经纪人队伍,加强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加快制订或修订农业行业标准和重要农产品质量标准,推广采用国际标准,创建一批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有计划地兴建或扩建一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科技、劳务等要素市场。搞好农业服务,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引导农民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搞好对农民的科技教育和培训,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到农户,及时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
(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推进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
⒈鼓励采取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要采取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发展。从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为龙头企业搞好服务,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引进、开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企业和科研单位带动农户进入市场,与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发展特色农业,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格局。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
⒉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和效益。农产品的转化主要是发展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水平还很低,通过运用高新技术,实行对初级产品的深加工,还可以为农产品的增长提供极为广阔的市场空间。要加快农产品加工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开发,发展农产品销售、储运、保鲜等产业,积极促进初级农产品的转化和加工,不断开发名、优、特、新品种,搞好优良品种的繁育。
⒊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创汇农业。十五期间,我国将加入世贸组织,要以此为契机,千方百计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我国农产品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建设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重点扶持和扩大畜禽、水产品、水果、蔬菜、花卉及其加工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特色产品和有机食品的出口。有计划地组织劳务输出,参与国外农业开发、水利工程承包等。(三)积极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步从种植业向多种经营、乡镇企业和小城镇转移,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必由之路,也是使农村丰富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客观需要。
⒈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引导农民更多地从事非农产业,要立足当地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等行业,加快改造传统工业,积极发展商业、运输、饮食服务、旅游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⒉发展个体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机制,充分调动投资者、经营者的积极性,引导乡镇企业加快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加快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名、优、特、新产品,原创: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高乡镇企业的科技水平和竞争能力。
⒊加快发展小城镇。小城镇是转移农民的基地,是二、三产业的载体,对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强大的带动作用。有选择的培育一批重点的中心集镇,努力在城镇投资体制、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等方面取得突破,使小城镇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一、总体要求
综合调查联系点工作要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这一中心,突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这一主题,着眼于农业增长方式和农业部门职能两大转变,完善体系,健全制度,改善手段,切实将综合联系点办成反映农情民意的固定点;总结探索农业和农村经济改革的实践点;科学决策的咨询点;跟踪调查贯彻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的检验点。为全面增强支持决策、引导生产、服务人民作出新贡献。
二、工作重点
(一)巩固基点建设,调整优化样本农户
固定观察对象是开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综合调查联系工作的基础,也是我局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因此我们要根据调研重点,及时调整优化固定观察对象,力求使样本农户成为我县广大农户的代表、突出其典型性。努力搞好试点调查调研工作,把农业农村工作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热点、难题及时向上反映,全年计划上报各类农情信息100篇,正直做到信息的上传下联。
(二)组织学习培训,提高信息采编水平
对全县乡镇、村及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的信息员进行一次轮训。努力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将他们作为我县农情信息采编的主力军。同时鼓励乡镇干部积极撰写文章,将本乡本土的有关情况、典型经验、对策措施及时上报县农业局。
(三)突出信息化建设,畅通农情信息渠道
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宗旨,推进面向“新三农”的信息技术应用与服务。依托“___农网”、“农民信箱”等网络平台,拓展信息收集渠道。从“三农”工作的新举措、新动向、新问题出发,确定2个以上课题开展调研。明确领导,落实专人,深入基层,及时掌握第一手信息,认真分析问题,提出针对性措施。
(四)提高信息质量,做好各类报表的上报工作
结合我县农业生产实际,突出重点环节,改进方式方法,改善质量和水平。将农民信箱覆盖到所有样本农户,加强同样本农户的直接联系,在注重信息数量的同时,全面提高信息的质量,以打造精品信息的意识来做好我县的农情信息工作。同时加强报表统计工作,做到数据祥实、上报及时。建立健全信息体系的快速反应机制,及时掌握第一手信息,强化信息报送的时效性。
三、工作要求
(一)强领导,完善工作机制
农情信息和调查研究工作是一项常年性、高频度的基础工作,任务多、责任大,需要领导的重视与支持,进一步强化组织建设,将调查联系点工作纳入工作议事日程,专题研究,定期听取情况汇报,落实工作经费。强化工作考核,完善工作机制。
(二)抓重点,深入开展调查研究
明确今年调研的重点,按照每个课题所涉及的行业分别落实到相关责任科站。在调研过程中,要求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进行走访、座谈,并撰写调查报告,认真分析问题,提出实质性建议,为领导决策参谋。
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使农民"小群体"对接"大龙头"和"大市场",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向更高层次迈进的根本途径。近年来,国家一类陆路口岸##县积极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走出了一条以壮大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推进农业农村跨越发展的新路。一、发展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成效及做法
截止目前,##县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2个,吸收会员4200余人,辐射农户1.6万户,占农村总户数的58,涉及四大主导产业10个项目,其中食用菌协会26个,烤烟、白瓜等经济作物协会8个,圆葱、韭菜、果树等果菜协会9个,猪、牛、羊、蜂等养殖协会7个,水稻协会2个。20__年,来自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总收入6.78亿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44,各类经济合作组织为农民创收2.1亿元,户均增收7500元,人均增收1980元,有效牵动了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1、强化扶持服务,培育催生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一些农民基于生产、销售需要,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些小型的协会,以技术与协作为链接,小规模经营农产品。由于受交通、信息、技术及服务体系等诸多因素影响,农产品科技含量低下,投入产出效益不高,市场销售不畅,农民迫切需要建立和发展新型的自我服务组织,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基于此,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成立了专门领导机构,及时出台了《##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试点工作方案》、《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意见》等引导性文件,对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在信贷上予以支持,多次组织典型到各村现身说法,促进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迅速建立。绥阳镇食用菌协会成立较早,但以往由于人员少、实力弱,在引进项目、更新技术上均存在欠缺。为扶持黑木耳产业发展,县委、县政府先后筹资1800万元,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黑木耳集散市场,有效推动了绥阳镇黑木耳协会的快速发育。在生产销售过程中,协会以绥阳黑木耳山野菜批发大市场为舞台,向农户提供统一的技术指导、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统一价格销售,既整合了品牌,又降低了成本,成为农民走向市场的"娘家人"和"源动力"。
2、加强信息引导,提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层次。在推进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中,注意开展多层次、多角度信息服务。挂靠科研机构,广泛开展培训。与省农科院等科研部门建立技术协作联系,在协会与院校之间牵线搭桥,为农民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定期聘请专家,集中或分散对合作组织会员进行技术培训,向农民传播新的经营理念。20__年,共举办有针对性培训班56期,培训成员3.87万人次,以经济合作组织为载体引进培育新品种38个、新技术18项,建设高标准示范园区35个,加快了科技推广步伐。健全信息网络,推进科技更新。全县102个行政村,已安装"村村通"73个,其中村级安装71个,镇经管站安装2个,安装总量占总村数的71.6,占信号覆盖村的100;向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无偿投放微机50台,占总村数的50;开辟"致富之友"农业频道,整合电视、电话为农服务功能,实现"两电合一",分期、分步骤跟踪解答农业生产技术难题1400余个。针对农业生产中的集中突出问题,县电视台开播专题节目35期,有力促进了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业新技术的普及。大肚川镇果树协会充分利用"村村通"学习推广果树科学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新技术,使全镇水果产量由1999年的4300万斤提升到20__年的6500万斤,促进果农人均增收2300元;并与日本果树协会开展交流合作,引进新品种试验、示范,引领了果树科学栽培的快速发展。
3、创新培育模式,激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潜能。始终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地培育各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初步形成了"七型"并进的发展格局。一是行业协会调控型。发挥行业协会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组织协调功能。由农民联合发起,围绕主导产业建立协会或合作社,构建"一家一户为基础、千家万户成规模、区域布局作基地、龙头企业拓市场"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组建的县级食用菌、果菜、烤烟等产销协会通过专业化分工、社会化服务,将不同经营主体组合起来,促进销售公司与农户、农户与基地及市场的紧密联系,构建了外辟多元市场、内建特色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二是大户群体扩张型。能人大户以一带十同致富是激活农民调整结构的源动力。扶持种、养、加、运、销和为农服务的农村大户,牵头组成专业协会,把广大农民的"着力点"和"兴奋点"引向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推动主导产业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三岔口镇东方红村致富能人金哲明,针对农民在育菌环节投资大、风险高的实际,投资40万元开办液体菌包厂,实行工厂化集中育菌,以每袋0.9元低价卖给会员,20__年共生产51万袋,全部销售一空,实现了"双赢"。三是村组农户联合型。由村集体牵头,吸收本村及周边从事同一产业的农民建立协会或合作社,胜利果菜、李家趟子烤烟、绥西黑木耳等通过组建协会,集聚农户联手经营,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规避了市场风险,产品质量效益逐年提高。三岔口镇每年水稻产量在2.3万吨左右,针对农民卖难问题,三岔口村水稻专业协会以会员入股形式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申办了"小江南"牌A级稻米绿色标识,实现收购、加工、包装、销售"四统一",每斤价格比原来提高了0.2元,并在俄罗斯打开了市场。四是院校基地合作型。农业科研机构与农民联合,发展主导产业,主动挂、靠、联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园。三岔口幸福村圆葱协会与东北农业 大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协会负责引种、推广日本卡木依、福星等新品种,东北农大定期派驻专家、教授对葱农进行培训和指导,圆葱面积由20__年的260亩迅速扩张至今年的4000亩,年产1.6万吨,全部出口俄罗斯,成为远近闻名的外向型特色农业一品村。五是加工企业带动型。不断建立和完善产业内部新型利益关系,改变农民单纯卖原料的传统经营方式,吸引农民以土地、原料、进厂做工等形式参股分红,由单纯的买卖关系变为伙伴关系;龙头企业采取保护价收购、预付定金、二次结算等办法,反哺基地及农户,形成了"利益均担、风险共担"的产业化运作机制。建成农产品加工企业101家,年加工、贮藏、包装销售果菜等农副产品50万吨,龙头企业集群初步形成,带动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成为县域农产品搏击市场的中坚力量。六是流通市场链接型。流通决定生产,销售决定效益,搞活市场促进农村经济合作。推行"市场 农户(企业)"机制,积极组织农产品直接进入市场。打破传统农业提蓝小卖的生产销售方式,实行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聚集民间资本2200万元建成绥阳黑木耳山野菜批发大市场,年实现销售量2万吨,销售额8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黑木耳交易市场。七是科技园区辐射型。干部率先垂范、自担风险建设园区是引领群众调整结构的重要手段。推行"园区 农户"机制,彻底打破农民传统种养方式、种养习惯和种养观念,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园区引种、示范、育种、推广的聚集辐射作用,促使农产品高产高效,这几年,沿道、沿河、沿边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园40个,促进了科技成果的配套组装,推动了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普及推广。
4、规范运行管理,保障农村经济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由于农民科技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实现合作的认识不足,加之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缺乏合作的积极主动性,致使合作的范围尚小,许多农村合作组织还处于摇摆不定的初始化起步阶段。因而在具体的操作上,做到了"两规范、一完善"。一是规范政府行为。坚持民营团体进位、行政管理退位的原则,经过初期一段直接扶持之后,逐渐转向以指导和引导为主,逐步强化农民在合作组织中的主体地位。二是规范合作组织内部管理。层层成立理事会、监事会,发挥农民成员主体作用,增加农民成员的发言权;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新要求,引入有管理经验的能人行家参与治理,提高合作组织经营管理水平,使专业合作组织全部达到了"四有",即有章程,有组织,有机构,有制度。三是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以订单等契约合作方式保证农民利益,逐步使合作组织与农户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大肚川亚麻厂组织农户以土地入股,包产包销,每年与农户签订技术服务和产品收购合同,有效规避了市场风险,形成了效益均沾的信用载体。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组织合作不够规范,联接链条脆弱。组织与会员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够紧密,没有明确的合同约束,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基本处于好则合、不好则散,有利则合、遇险则散的松散状态。
二是运行机制不健全,缺乏有序管理。大部分合作组织没有严密的运行章程,董事会、理事会、监事会制度不够健全,成员素质不高,只是凭经验、凭干劲办事,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服务的能力不强,影响了整体功能的发挥。
三是组织化程度不高,服务水平不高。多数合作组织没有兴办实体,服务基本停留在信息、技术咨询等层面,提供加工、储运等配套服务能力较弱,吸引力、凝聚力不强,尚不能适应新时期农业升级发展的要求。
三、对策与建议
着眼以工业化思路抓农业和解决农产品"卖难",坚持"抓中介、活流通、强服务、保增收",持续培育壮大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形成"组有专业大户、村有专业队伍、镇有合作公司、县有合作集团、产业有专业协会"的综合服务体系,支持和推动现代农业加速发展。
1、扶持引导,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充分释放政策导向效应,推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健康发展。一是强化宣传。发挥电视、"村村通"网络平台作用,多层次、广视角向农民推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意义及内涵,提高农户参与发展的积极性,扩大合作组织影响力。通过树典型、搞对比,让农民消除"与己无关"思想,切实体会到参与合作组织发展的实惠。二是优化政策。进一步制定倾斜政策,组织民政、工商、土地、财政、金融等部门在领照办证、场地征用、融通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组织农业、林业、畜牧等部门,在信息、项目、技术等方面大开绿灯,创造条件。三是规范引导。指导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坚持可持续发展方向,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帮助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解决好各种矛盾纠纷,保护其合法权益,既不能钻法律空子,又要促其健康发展。四是加强管理。定期对实力强、前景好的合作组织管理者进行培训,强化诚信、合同教育,遵守市场规则,确保农村经济组织有序发展。
2、理顺关系,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协调理顺好实体内部关系,做到"三个规范"。一是规范组织。因地制宜,逐步引导合作组织由小变大、由松散变紧密。针对登记管理混乱问题,依据相关法律,划清权属,监督合作组织及时注册,以免出现"黑组织"或非法组织,建立规范完善的合作组织体系。二是规范运行。在起步阶段,由政府参与发动、组织协调,协会运转正常后,则逐步退出,由会员按章程民主推选负责人,实行民主管理。三是规范章程。指导合作组织完善各项制度,健全社员大会、董事会和监视会等内部组织,形成民主决策、合作服务和收益分配机制。
农村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金融是其与农村经济具有经济业务往来,具有产业关联的那部分资金融通关系,在影响农村经济增长的因素中,金融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客观地评价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戈德史密斯肯定了金融发展对于一国的经济增长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运用35个国家1860年—1963年间的有关数据对二者之间的关系做了创始性的研究,得到了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是同步进行的,经济的快速增长时期一般都伴随着金融发展的超常水平;麦金农和肖在他们各自的书籍《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和《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里论证了金融部门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他们指出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广泛的“金融压抑”现象,要想使得本国经济得到发展,就必须发挥金融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推行金融深化、金融自由化;Lucas认为金融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被夸大了。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国内的学者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得到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谈儒勇认为,银行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韩廷春认为,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是经济增长中最关键的因素,而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有限的;姚耀军和丕禅(2004)基于VAR模型,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对我国农村1978—2002年间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农村金融发展是农村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而农村经济增长不是农村金融发展的格兰杰原因;张颖慧(2007)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我国农村1978—2004年间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到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陈文俊(2010)利用VAR模型,通过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方差分解模型分析发现,农村金融发展规模是农村经济增长的原因,而农村经济增长不是农村金融发展的原因。大部分学者得到的结论不相同的主要原因是衡量的指标和选取的数据不同,本文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以江苏省为例,利用VAR模型,运用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方差分解模型,对江苏省农村信用社发展和江苏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二、模型的选择和指标变量的选取
(一)模型的选择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江苏省农村信用社发展和江苏省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所涉及到的变量有两个:农村信用社发展水平和农村经济。本文采用传统的生产函数框架,把农村信用社发展水平作为一项投入,把农村经济增长作为一项产出。因此,江苏省农村信用社发展水平和江苏省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可用如下生产函数来表示:Y=f(F)(1)其中,Y表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F表示农村信用社发展水平。为了只反映出农村信用社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假设其他影响经济增长的变量已经达到最适状态,只考虑农村信用社的作用。
(二)指标变量的选取
(1)农村经济增长指标的选取农村经济增长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使用人均GDP,另一种是使用GDP增长率。由于农村GDP官方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可以从总体上反映农村经济增长真实情况的第一产业增加值来代替农村GDP,用RGDP表示。(2)农村信用社发展水平指标的选取①农信社发展规模指标我们选择农信社的金融相关率来代表农信社的规模发展水平,用RFIR表示。金融相关率的概念是戈德史密斯提出来的,通常用金融资产总量除以GDP。考虑到中国农村现阶段的实际发展情况,本文中的农信社金融相关率为:RFIR=(RD+RL)/RGDP(2)其中,RFIR表示农信社金融相关率,RD表示农信社存款余额,RL表示农信社贷款余额,RGDP表示农村第一产业GDP。②农信社发展效率指标农信社发展效率主要是指农信社将存款转化为贷款支持农村经济增长的效率,用农信社贷款占农信社存款的比重来表示,即RLD=RL/RD,其中RLD表示农信社发展效率。综合上文得到本文的研究模型为:RGDP=f(RFIR,RLD)(3)
(三)数据说明
我们选取1990年—2010年,共21年的江苏省第一产业GDP、农村信用社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的数据进行分析,这些数据均来源于历年的《江苏省统计年鉴》。
三、实证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为了避免“伪回归”现象的发生,首先对农村GDP(RGDP)、农信社发展规模指标(RFIR)和农信社发展效率指标(RLD)的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方法,对于非平稳的变量,采用差分方法进行处理,使之成为平稳时间数列。本文应用Eviews5.0得出检验结果(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RGDP、RFIR的ADF值分别大于三个不同检验水平的临界值,说明这两个变量没有通过单位根检验,是非平稳序列。RLD在5%检验水平上小于临界值,说明RLD在5%检验水平上是平稳序列。RGDP的一阶差分在5%的检验水平上是平稳的,而RFIR和RLD的一阶差分是在1%检验水平上已经平稳,所以三个变量在5%检验水平上都是平稳序列,也就是一阶单整的。
(二)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主要用于分析变量之间是否具有长期均衡关系。协整检验仅对于非平稳的序列有效,上述反映农村信用社和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各指标都已单整,采用Johansen检验方法来判断它们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Johansen检验方法是一种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协整检验方法,在检验之前必须确定合理的滞后阶数。通过五种检验方法确定最合适的滞后阶数为3(见表2),Johansen检验结果见表3。由表3的检验结果知道,变量之间存在两个协整关系,可以得到一个协整方程为:RGDP=0.598124RFIR+0.132651RLD(4)从协整方程(4)可以看出,江苏省农村生产总值(RGDP)与农信社的金融相关率(RFIR)、贷款比重(RLD)均呈现正相关关系。其中,金融相关率对增加农村生产总值贡献大一些,贷款比重贡献小一些,金融相关率每增加一个单位,农村生产总值会同方向增加0.598124个单位,贷款比重每增加一个单位,农村生产总值会同方向增加0.132651个单位。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判断一个变量的变化是否是另一个变量变化的原因,最常见的方法是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其主要思想是:解决x是否引起y的问题,主要看现在的y在多大程度上被过去的x解释,加入x的滞后值是否使解释程度提高。如果x在y的预测中有帮助,或x与y的相关系数在统计上显著时,就说“y是由xGranger引起的”。对变量间的因果关系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见表4。从表4可以知道,农信社的金融相关率是农村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增长,而农信社的贷款比重不是农村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贷款比重的增加对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较小。同时,农村经济的增长对农信社的发展的影响也相对较小。这与协整检验的结果也是一致的。
(四)向量自回归(VAR)模型
通过对RGDP、RFIR和RLD序列的检验,知道其均为一阶单整序列。为了反映农村经济增长与农信社发展之间的动态关系,确定最佳滞后阶数为1建立VAR模型。如下所示:RGDP=0.864282RGDP(-1)+37.80909RFIR(-1)+15.4305RLD(-1)+165.2620①RFIR=0.000260RGDP(-1)+0.709396RFIR(-1)-0.723202RLD(-1)+0.504911②RLD=0.481205RGDP(-1)-0.031506RFIR(-1)+0.254329RLD(-1)+0.542117③由模型①、②、③可知:农村经济增长的变化可由其自身滞后项和农信社发展变化的滞后项来说明。其自身滞后项和农信社发展变化的滞后项的系数均为正数,说明它们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变化表现出正向的促进作用;就农信社的发展而言,虽然农村经济增长变化的滞后项系数为正,但系数较小,说明农村经济增长对农信社的发展作用较小。
(五)脉冲响应函数
在分析VAR模型时,往往不分析一个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如何,而是分析当一个误差项发生变化,或者说模型受到某种冲击时对系统的动态影响,这种分析方法称为脉冲响应函数方法。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判断各变量变化对农村经济增长变化的影响的结果见图1和图2。其中,横轴表示冲击作用的滞后期间数(单位:年),纵轴表示农村经济增长率的变化,实线表示脉冲响应函数,虚线表示正负两倍标准差偏离带。图2农信社发展效率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冲击作用由图1可以看出,农信社发展规模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冲击作用在前3期都是负向的,但是负向作用是一直在减小的,从第4期开始,冲击作用改变为正向的,并且一直处于稳定的状态。这说明农信社发展规模对农村经济增长有着明显的影响。由图2可以看出,农信社发展效率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冲击作用一直处于稳定的状态且接近于零。这说明农信社贷款比重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大。
(六)方差分解
脉冲响应函数描述的是VAR模型中的一个内生变量的冲击给其他内生变量所带来的影响。而方差分解是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度,来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方差分解结果见表5。由表5可以看出,农村经济增长除了受到自身变动的影响外,主要受到农信社发展规模和农信社发展效率的影响。其中41.66377%是由农信社发展规模所引起,10.93660%是由农信社发展效率所引起。结论再次说明了农信社发展规模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十分显著,农信社发展效率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是很明显。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本文利用VAR模型,通过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发现江苏省农村信用社和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两点结论:①农信社发展规模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十分显著,农信社发展效率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是很明显。②农村经济增长不是农信社发展的原因。
(二)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认为有以下几种解决方法。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使农村经济的发展跟得上总体经济发展的步伐。在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国家应积极引导农村居民发展农业产业化经济和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的经营效益,同时鼓励农村居民自我创业,发展非农产业,为农村经济的增长提供多元化的途径。
(2)加大农村信用社的业务创新。首先是产品创新。如农村的贷款有额数小,笔数多的特点,可以向信用高的用户发放“信用卡”。也可以加大中间业务创新,如工资,保险等;其次是服务创新。如免费向农民提供各种信息、技术、投资等咨询服务;再次是科技创新,如大力引进科技人才,利用互联网,积极开发网上银行业务等。
【关键词】证明商标 品牌 农村经济发展
一、“安溪铁观音”品牌的历史及发展过程
1、有牌无名――铁观音难佑农
福建安溪因特产“铁观音”而广为世人知晓,上下近千年。“安溪铁观音”与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代代相承。
“安溪铁观音”是安溪人民的骄傲。安溪乌龙茶产量约占福建省的1/2、全国的1/3,1982年被列为福建省茶叶出口基地县,自古有“闽南茶都”之称。但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由于小农经济意识和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当时的安溪茶叶虽然已经有一定名气,但生产经营还处于粗放型阶段。“品牌”对广大安溪人民来说还是个陌生的名词。由于茶叶市场销路打不开,当时铁观音价格十分低贱,每公斤还不到一块钱。茶贱伤农,茶农的积极性大受伤害,粗种粗管,使大片优质茶园蜕变为劣质茶园,以茶为生的茶农从此走向贫困。
资料表明,从1980年安溪第一件茶叶商标“风山”核准注册至1985年的5年时间里,安溪全县的茶叶注册商标仅为2个。而就是在1985年,安溪县农民人均年收入不足280元、人均财政收入仅为18元,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
2、零星散牌――铁观音不“铁”
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也为“安溪铁观音”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和挑战。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安溪茶人开始凭着自己的果断和智慧,在不断探索、实践中,摸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路子,品牌经营的理念也开始融入部分安溪茶农的经营管理中。
这一时期安溪茶叶品牌的发展,可分为以下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86-1995年,为企业自主创牌。此阶段,全国茶叶市场开放,安溪茶业步入经营体制改革时期,开始走上产业化经营的道路。“穷则思变”的安溪人趁势而上,开始走出去,把茶叶生产做到全国其他地区。一部分茶商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逐渐意识到品牌在茶叶经营、开拓市场等方面的重要性。并开始注重打造自己的茶叶品牌。但此时,企业的创牌大多在方式、方法上缺乏科学性,并没有真正叫响牌子。与此同时,顺应茶业生产化经营和市场需要,安溪县内也出现了一些私营茶叶企业。资料显示,1986-1995年,安溪共新增茶叶注册商标201件,茶叶商标总数达到203件,是1985年的101倍。工商部门登记的茶叶企业60家,个体工商户65户。1995年,安溪农民人均年收入1643元,全县实现财政收入1.3亿元,分别是1985年的5.9倍和4.3倍。但直至1995年,安溪县还没有摘掉“贫困县”的帽子。
第二阶段:1996-2000年,为政府推动创牌。此阶段,茶业在安溪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已经由传统特色产业逐渐转变为支柱产业。为加快发展茶业经济,安溪县政府于1997年1月成立了下属事业单位――安溪县茶业总公司,负责对全县茶叶生产、收购、加工、销售、科研、技术推广、质量管理等进行合理规划、实行宏观调控,加强行业管理。同年7月,安溪县最大的茶业加工厂――安溪茶厂,经国家外经贸部批准,获得了进出口茶叶经营权。此时,安溪铁观音开始大量销售到菲律宾、印尼等东南亚国家。
资料显示,2000年,安溪县共有茶业商标295件,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茶业企业191家、个体工商户115户。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了3345元,比1995年翻了一番。1996年,安溪正式从贫困中除名,并且连年列位福建省经济发展十佳县。
综合两个阶段可以看出,安溪的茶业经济发展已经开始逐步走上正轨。但是,从企业自主创牌到政府推动创牌,其发展需要一个过程。安溪的茶叶生产方式大多数停留在一家一户的分散状态,多数茶农、茶商没有能力为自己创立品牌,没有条件在市场上推广。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和有效的保护,出现同行相斥、单打独斗的恶性竞争,旺盛的需求使市场上出现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现象,极大损害“安溪铁观音”的品牌形象。混乱的秩序,品牌战略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安溪始终没有走出制约当地茶产业经济发展的瓶颈。
3、证明商标――涤尘降甘霖
迷雾中,安溪县政府为安溪茶产业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把“安溪铁观音”作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请注册,实施统一管理和保护。1998年8月,安溪县茶业总公司正式向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申请注册“安溪铁观音”和“安溪黄金桂”两个证明标志。2000年4月,被工商总局核准注册。到此,“安溪铁观音”有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这个“护身符”,这是安溪茶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安溪政府适时对“安溪铁观音”证明商标注册人开展创品牌行政指导。2003年12月,“安溪铁观音”证明商标容获福建省著名商标;2005年12月30日,“安溪铁观音”证明商标成为首件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认定为驰名商标的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安溪铁观音”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对广大安溪茶农而言,意味着无须自创品牌,在坚持保护品牌的前提下,即可分享到顶级品牌荣誉带来的持续效益;对经营安溪铁观音的茶商而言。获准使用者通过自创商标和驰名商标的组合使用,能相得益彰,扩大销售;对安溪观音的消费者而言,茶业品质能得到更好的保证,看牌买茶将更加明了。
二、“安溪铁观音”品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在“安溪铁观音”这个证明商标的推动下,安溪茶业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日益焕发出勃勃生机。证明商标注册和使用的8年来,其成功运作给安溪茶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带动了安溪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1、茶业市场进一步规范
“安溪铁观音”证明商标开始使用后,众多消费者逐步认准有商标标识的茶叶产品,不再盲目购买,促使广大茶叶企业更加重视经营管理,从而进一步规范了茶业市场秩序,有效地打击了假冒伪劣行为,同时也使消费者增进了对安溪茶产品的信任感和选购欲望。
2、茶叶质量全面提升
一方面,茶业企业不断加强质量管理和市场监控力度,调整茶叶产品结构,一些以次充好、以劣充优的现象比证明商标注册前大大减少。另一方面,茶农的质量意识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普遍发展无公害茶园,有机茶园,生产绿色茶叶。2007年,安溪全县有无公害茶业生产基地23万亩,优质铁观音生产基地11万亩,茶叶绿色食品基地10万亩,有机茶园基地3万亩,生态茶园4.8万亩。获准无公害食品认证的茶业企业有6家,获得绿色食品商标使用权的31家,获得有机茶标识使用权的有14家;获得IS9000质量认证46家、HACCP认证6家。近年来,安溪茶叶经省、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抽检。合格率达到98.5%以上,出口合格率100%。茶叶质量的提升带来了茶叶价格的上扬。现在,安溪乌龙茶的平均价格对比2000年翻两番,出口单价比全国茶业平均价格高出80%。
3、茶业品牌不断涌现
截至目前,全县总共有注册商标1832件,其中茶叶商标914件,占了近一半。涌现出了“八马”、“华福”、“华祥苑”、“祥华牌”、“魏荫”等一批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茶叶品牌,与“安溪铁观音”证明商标组合使用。其中“祥华牌”成为国宴指定用茶。
4、茶叶市场得到拓展
几年来,通过加大对“安溪铁观音”证明商标的宣传推广,安溪茶叶的销售网络已经遍布国内外。内销方面,已经形成福建、广东、长江流域和北方等四大市场;外销方面,由日本、东南亚逐步扩大到俄罗斯、欧洲、美洲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出口量约21000吨,创汇1亿多美元。其中,在俄罗斯的圣彼得堡还形成了安溪茶叶一条街,“安溪铁观音”备受俄罗斯人的喜爱。资料表明,到2007年底,安溪县境内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企业达到859家,个体工商户1665户;安溪人在全国各地开的茶点达到4万多家,形成了一支庞大的茶业销售队伍;与此同时,安溪茶在国内市场上的占有率达到了9%,比2000年增加了4个百分点。
5、茶产业链不断延伸
安溪铁观音证明商标的有效使用和管理带动了茶业的发展。2007年,全县茶园面积50万亩,产量6.2万吨,茶业产值达到了54.2亿元,灌装茶水、保健茶、速溶茶、奶茶、红乌龙、桂花乌龙等茶叶系列产品相继问世。“一业兴,万业旺”,茶业的发展又促进了旅游、包装、茶业机械、茶具及交通运输业等其他涉及行业的发展,同时也有效地配置了农村劳动力。全县120万人口中,有15万户农家种植茶叶,有85万左右人口以茶为生或从事与茶相关的行业,比证明商标注册前净增32万。
6、茶农收入稳步提高
近年来,安溪县农民纯收入以8%以上幅度增长。资料表明,事实证明商标保护前的1999年,全县茶农人均直接从出售茶叶得到的收入仅为790元,占当年茶农人均纯收入的24.8%;2005年到2007年,茶农人均收入分别为3100元、3990元、4600元,是1999年的3.9倍、5.0倍、5.8倍,占同期茶农人均纯收入的比例也提高到60.1%、65.7%、71.2%。
7、城镇建设快速发展
茶业经济的壮大,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小城镇建设步入快车道。仅2003年,全县投入的旧城改造、新区建设的资金就达到3.58亿元,全县城镇化水平也从98年的20%提高到2003年的25.5%,城区面积从6.8平方公里扩大到15平方公里,而且开始变得漂亮、整洁。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城乡居民的人居环境得到极大的优化。
8、茶乡对外形象不断提升
1.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
一是中小学办学条件差。部分学校还存在脏乱差现象,一些中小学校舍简陋,教师学历层次较低。二是卫生基础设施落后。乡镇政府所在中心医院的医疗卫生设施相对较好,但大多数农村仅有一两家个体性质的私人诊所,,技术落后,只能治疗头疼感冒之类小病。三是公共文化设施不足。农民科技知识和精神文化生活缺乏,现代文化设施如公共图书馆、公共娱乐室、网络建设等均非常稀缺。
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
水利设施抗灾能力弱,目前的农田水利设施大多是在时期集体兴建的,因此多数设施呈现老化状态。许多水利设施因为缺乏维修和保养,功能逐渐退化,使得农业抗灾能力下降,大量的水利设施多年投入不足,年久失修,抗旱、排涝设施老化,农业抗灾能力弱。
3.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农业效益低下
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最重要的原因是农村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农村生产力水平低,农业生产主要还是以分散的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仍停留在小而全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生产技术含量低,劳动者素质低。农业结构单一,没有形成特色化农业生产结构。
4.村级组织服务功能差,农村基层运转困难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没有后劲,村级公益事业长期投入不足,生产和生活条件难以得到改善;村级组织服务功能差,村级经济及社会各项发展缓慢。村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造成农村基层组织运转困难。
5.劳务输出整体素质不高,农民工就业增收能力不高
农民工整体素质不高,获取市场信息和外出务工渠道狭窄,农民工收入偏低,工资待遇低、劳动强度大、权益难保障,应对风险能力较弱。由于文化素质的欠缺,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竞争力不够,工作上高不成低不就。
6.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信息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开发,渠道不畅,信息内容与现实脱节、针对性不强;农业基础研究投入不足,农业科技人员紧缺;农民了解农业新品种、种植养殖技术、农业病虫害处理等方面信息来源渠道过于狭窄,过于依靠农民自身的经验和途径,政府未能提供相应的辅导培训和技术支持;农业发展缺乏统一规划,农民生产没有总体性的指导。
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统筹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道路建设。继续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加大路网建设,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为招商引资创造良好交通环境。二是农田设施。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加强河流沟渠治理,配套田间水利设施,加快发展节水灌溉,整体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确保基础水利设施安全有效运行。三是电力通讯。大力开展信息入村入户工程,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电话、宽带网络等设施建设,进一步拓宽农村信息渠道。
2.促进农村乡镇企业发展,推进工业化进程
促进农村乡镇企业发展。促进产品生产多样化,扩展乡镇企业产品销售市场。引进先进生产机器和技术,提高管理者才能,进行加工、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形成科学合理的销产业化链条。
3.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业,焦点在农村,因此必须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立足实际,发挥区域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向导,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把优势农产品做大作强,增强市场竞争力,二是以规模化养殖为重点,加快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畜牧业是实现粮食转化增值、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要大力发展规模经营,搞好农产品深加工。
4.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是落实好各项惠农政策,确保粮食、蔬菜等丰产丰收,增加农民收入。二是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三是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主动融入市场。四是要积极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
继续加大农村剩余劳力的转移力度。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
5.选优配强村级班子,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加强村级班子建设,选好带头人。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必须首先着眼于农村党支部班子的加强和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选好村领导班子,把那些事业心强、懂经营、会管理、具有发展集体经济的强烈意识、开拓精神和不怕吃苦、秉公办事的人选进班子。实行村领导班子年轻化,有计划地培养一批热爱家乡,扎根家乡,立志于改变家乡面貌,事业心和责任感强的有理想、有文化的年轻一代。同时,坚持不懈地抓好农村干部的培养教育。充分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资源优势,大力加强资源的整合力度,发挥好远程教育的作用,培养一批科技致富带头人,从而带动农民群众科技致富的积极性,为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