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6 09:49:2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电影艺术的特征,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电影音乐;审美特征;艺术性表现
艺术的本质是情感,情感是艺术的灵魂,艺术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它通过外在的表现来传达其内在的灵魂,现代艺术作品越来越多地重视其艺术表现,让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来感受生活,在艺术作品中体验内心情感。当然,现代艺术形式也越来越丰富,通俗易懂的、晦涩委婉的、抽象的,等等。同时,丰富多样的艺术种类也充斥着我们的生活,音乐、绘画、电影等。这些艺术表现满足了我们的精神层次的追求。电影音乐就是将音乐融入电影中,包括一切有唱声的和无唱声的音乐,其必须与电影的内容和所展现的主题相融合,用于体现电影的艺术构思和美感。因此,电影音乐是电影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没有音乐的电影就失去了其艺术魅力。在电影作品中,越来越多的音乐丰富着电影的内容,使电影作品更具美感,更富有艺术性表现,也使电影的思想情感能更好地传达给观众,加深了观众对电影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所以,电影音乐对于提升电影的感染力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电影音乐的艺术表现能使电影作品能够更丰富更完美地展现给大众。
一、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
(一)电影音乐具有画面描绘性
电影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其需要通过多种手段来展现其艺术魅力。在电影作品中,画面展现是一种直观的表现方式,其关系着电影作品能否将故事情节更好传达给观众。通常来说,电影音乐都是和电影画面融合在一起的,不同的画面需要不同的音乐来诠释和表达。声音和画面的有机结合是电影音乐最显著的特点。电影画面给予观众最直接的视觉冲击,而电影音乐则是最直接的听觉冲击,通过电影音乐在画面中的融合,使电影画面更富立体性、真切性,也使画面表现直达观众内心,增强了对电影画面的艺术描绘。比如,欢快的画面融入欢快的音乐,悲感的画面融入悲伤的音乐等等,使电影画面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深刻地诠释了电影中的各种场景和情感画面。所以,电影音乐具有画面描绘性,是电影音乐典型的审美特征。
(二)电影音乐具有情节表现力
电影都是通过故事情节展现给观众的,电影情节是电影情感表达的关键,也是电影作品最重要的元素。在电影作品中,音乐都是贯穿于整个情节发展中的,随着电影情节的跌宕起伏而变换着。比如,在情节的展开阶段需要一种表现期待心情的音乐加以陈述,增加观众对电影内容的期待感,在情节进行过程中需要根据情节的变化而融入恰当的音乐,而在情节时又需要配以烘托气氛、抒感的音乐,如高亢激昂的、绝望悲伤的、欢欣鼓舞的,等等,电影音乐随着情节的推进而变化,通过音乐的节奏、音调、音色等特征来增强电影情节的艺术表现和审美特征,使观众在音乐中感受情节的跌宕起伏,获得丰富的内心体验。所以,电影音乐具有很强的情节表现力,能够更好地诠释电影的情节发展。
(三)电影音乐具有剧情从属性
电影音乐和电影的剧情内容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相互作用,共同表现电影作品。电影音乐依附在电影剧情中,使电影剧情具有更强的吸引力,而电影剧情的表现又离不开电影音乐,使电影音乐的艺术作用更突出。单方面来说,电影音乐具有剧情从属性。电影音乐在创作时都需要把握电影的内容,体会电影的情感,也要了解导演的音乐风格,只有全面掌握这些信息后,才能进行音乐创作,才能够使音乐与故事完美融合,加深电影的故事表现。所以,电影音乐不同于单纯的音乐创作,是受电影内容限制的,是依附于电影剧情的,通过音乐的有效融合,使电影剧情更真实,更富表现力,更淋漓尽致地展现电影作品。
(四)电影音乐具有气氛渲染性
电影作品之所以能吸引观众,最主要的原因除了电影本身的剧情和内容外,还有音乐。音乐是渲染电影气氛的一个有效手段,其常常通过节奏旋律的变化来烘托电影气氛,营造一种特定的电影效果,加强观众的视觉体验。电影音乐在渲染气氛时,并不是刻意地刻画主题,也不是单纯地解释画面,而是通过音乐这种手段为影片营造出某种效果和气氛,这种抽象的电影元素使观众能身临其境,捕捉更多的电影色彩。一般来说,电影音乐有整体渲染和局部渲染两种形式,整体渲染是以主题音乐的形式出现,表现整部影片的主题旋律。而局部渲染是将音乐穿插在情节中,表达特定的场景效果。总的来说,电影音乐通过抽象的手段来烘托电影气氛,渲染电影艺术效果。
(五)电影音乐具有情感升华性
情感是艺术的灵魂,电影作品创作目的就是为了表达情感,使观众获得特殊的情感体验。在电影作品中,观众可以通过故事、情节、画面、音乐等方面体会作品情感,加深对电影感情的体会。电影内容是情感表达的基石,而电影音乐就是情感表达的调味剂,没有音乐的电影是无法抒发感情的。音乐以其自身特有的优势,可以将电影情感升华,使观众获得更强的情感冲击和体验。比如,很多电影到故事时都会融入特定的音乐,借助音乐手段将整部电影的感情升华到最高点,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冲击,使观众的内心情感与人物情感融为一体,达到心灵上的共鸣。如果没有音乐,这种艺术效果将大大减弱,降低了电影的情感艺术表现。所以,电影音乐具有情感升华性,是电影作品情感表达不可或缺的元素。
二、电影音乐的艺术表现
(一)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提升电影作品的艺术效果
音乐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乐器,也可以通过人声,不同的形式能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现代社会艺术形式的多样性使人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就音乐来说,多样的音乐形式使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具体到电影作品中,融入音乐使电影更有艺术魅力,音乐的缓、重、轻、急,音色的不同,音调的高低,节奏的快慢,都能表现出不同的音乐特征,这些音乐特征相互交织,互相融合,能打造出具有艺术美感的电影效果。而且在不同的电影场景中运用不同的音乐表现,比如人声和乐器对电影作品诠释就有差别,其不同的艺术特点能够满足电影内容的需求,人声通常表达得更直接,乐器的表现则更隐晦,根据不同音乐形式的运用使电影的艺术效果更丰满。
(二)表现内容的丰富性,丰富电影作品的艺术内容
音乐是一种具体和抽象相融合的艺术,音乐的内容是具体的,但透过内容所表现出的艺术又是抽象的。音乐通过歌词、旋律、节奏来表达其内容。电影音乐不同于单纯的音乐,电影音乐的内容更丰富,需要根据电影作品的内容来选择音乐内容,而反过来,音乐的内容又必须能够表现电影作品。所以,电影音乐的内容大多是丰富多彩的,比如,轻快舒缓的音乐可以包含舒适的生活、美丽的自然环境、愉悦的心情、幸福的爱情,等等,一种音乐风格或者音乐旋律可以蕴涵很多内容,增加了观众想象的空间,使电影作品的艺术内容更丰富更饱满,让观众对电影作品有更多的畅想和体验。
(三)表现色彩的变幻性,增加电影作品的艺术魅力
电影音乐除了有丰富的内容外,还具有变幻的色彩,虽然音乐所表达的艺术是抽象的,但这种抽象的艺术形式却能让电影作品多姿多彩。如果说电影作品是画板,音乐就是调色笔,让电影作品充满艺术色彩。比如,在电影作品中,当电影画面温馨祥和时,可以运用舒缓轻快的音乐,让观众感受到如粉红色般的恬淡。当电影画面是黄昏或深夜时,就可以运用柔和的曲调,表现出一种蓝色调的音乐色彩。而当电影画面清新愉悦时,可以运用愉快的音乐,表现出一种绿色调的音乐色彩。所以,不同的音乐曲调或旋律都有不同的色彩,能表现不同的电影场景,使观众体验色彩斑斓的电影世界,增加电影作品的艺术魅力。
(四)表现画面的美学性,加强电影作品的艺术功能
电影作为一种视听结合的创作艺术,是现代社会越来越受人们欢迎和喜爱的艺术形式,随着观众对电影热爱,其对电影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那些画面精美、音乐动听、内容丰富、寓意深刻的电影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在这些因素中,音乐作为一个重要的部分,已成为电影美学艺术必不可缺的元素。正因为音乐多样的形式、丰富的内容,才使得电影音乐具有很强的艺术美感,能充分发挥电影作品的艺术功能。而电影音乐的美学性主要体现在其变幻的曲调、节奏、音色等方面的综合运用,并将这种艺术形式恰当地融入电影作品中,能很好地洞悉电影人物的心理和内心情感,并在思想上达成共识,使观众在视觉上、听觉上和心理上达到了完美的享受。因此,电影音乐的美学性也增加了电影作品的美学价值。
(五)表现情感的真实性,渲染电影作品的艺术感情
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电影的发展也经历一段时间。就目前来说,电影作品需要声音、音乐去增强效果,没有音乐的电影就没有生命力,没有艺术感,不能很好地感染观众,并使观众获得情感体验。电影音乐最大的艺术特点在于增强作品的艺术情感表现,不管是其形式的运用还是内容的表现,都是为了更好地抒感,让观众在电影中获得内心的满足。在电影作品中融入音乐可以让情感表达得更真切、更能打动人心。比如在悲伤的情景中融入一段悲伤的音乐,将使这种情感升华,增加了人们的悲痛之情,让观众的感情得到释放,电影艺术也因此而发挥了作用。所以,电影音乐能增加情感表达的真实性,渲染电影作品的艺术感情。
三、结 语
电影艺术发展至今,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成为大众休闲生活的一部分。而电影音乐作为电影作品的一部分,其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具体来说,电影音乐在表达电影主题,抒发电影思想情感,表现电影艺术美感,提高电影艺术效果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很好地将电影音乐运用到电影中,才能使电影更丰富,更具吸引力,也才能使观众在电影中尽情享受,释放感情,获得更真实的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 刘向阳.论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及艺术性表现[J].电影文学,2008(07).
[2] 熬坤.美学视域下电影音乐的功能――兼评《钢琴师》的电影音乐[J].电影文学,2009(02).
[3] 王艳.论电影主题音乐的审美特征及价值功能[J].电影文学,2010(22).
[4] 沈佩伟.论电影主题音乐的审美特征[J].电影文学,2010(08).
[关键词] 电影音乐;审美特征;艺术表现
电影导演为了使影片故事情节的渲染性达到最大化,一般会借助音乐来实现这一目的,利用音乐诠释影片的内容。作曲家会根据电影导演的整体思路,深入了解影片故事中所要展示的主题思想才会进行音乐的创作构想。电影音乐和电影画面结合,需要体现出电影的艺术构思和美学欣赏的原则。
一、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
电影音乐具有“画面音乐”之称。电影音乐,顾名不难思义,是进入电影中的音乐,音乐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使命,体现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和价值。这就决定了它带有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的审美属性:一方面,它具有音乐艺术的审美属性,例如抒情性、形象性、表现性、表演性、节奏性、韵律性等:另一方面,它又具有电影艺术的审美属性,诸如互动性、综合性、蒙太奇性、画面性、银幕性、造型性等。这种特殊的审美属性,决定了电影音乐特殊的审美品格――电影与音乐的完美结合。
(一)电影音乐的审美关联性
电影音乐不像普通的音乐只为展示自己的美,而是要完成电影整体的艺术意图的传达。不论是引起听者的联想和想象也好,还是直接唤起人们的情感认知也好,还是纯粹展示音乐本身的美也好,纯音乐都不存在同另一个外在的艺术元素之间的关系问题。当音乐进入电影艺术以后,音乐与画面的形象一同出现,画面中表现的剧情和展示的人物性格、场景的气氛都变得具体而真切,画面中的一切对于音乐是在进行客观说明的。由于音乐与电影画面中展现的事物、人物与电影情节的密切关系,人们往往根据画面的形象内容和电影的剧情来感受音乐。而作曲家进行电影音乐创作时不能像创作纯音乐时那样自由发挥,因为音乐被置于故事氛围和情节之中。当音乐被附上直接可观、生动的画面时,人们对音乐的感受自然会与故事内容联系到一起,产生比较明显的感受和理解。电影音乐要从属于影片的总体构思,它必须要受到影片作为母体的制约,不能离开电影本体范畴。电影《美丽人生》的音乐之所以一次次打动观众的心,是因为它的出现让观众看到一颗父亲对孩子的无私之爱。
(二)电影音乐的审美形态具有多样性
电影音乐的审美形式丰富多彩,无论是器乐还是声乐,无论是民族音乐还是外国音乐,只要符合人物和场景,就被赋予了灵魂,就能深入观众的心里。如《恋爱通告》中的古筝曲、美国影片《星球大战》中的交响音乐,《我的野蛮女友》中的《D大调卡农》等。在电影《英雄》的配乐《风》中,将日本鼓用中国的传统打法演绎并且加入中国叉和人声,听起来杀气腾腾,震人心神。在电影《夺命感应》的电影配乐中加入了澳大利亚土著人的乐器作为音乐的表现形式,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效果。电影《英雄》中,西洋交响乐团发挥了巨大的表现力,北方粗犷、豪迈、果敢的人物性格和帝王霸气、大漠孤烟、黄沙漫天的意向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三)电影音乐的审美指向性
电影音乐是以电影为载体的特殊艺术形式,其内容必然是为电影服务的,电影中的音乐是有目的存在的,或反映主人公心情,或烘托影片气氛,或控制影片节奏等。总之,它必须受到电影情节和画面的制约。如在反映主人公内心情感时,观众从视觉上得到的审美特征是人物最直接的喜怒哀乐,音乐的作用就在于对这种内心进行一定程度的渲染。电影逐渐走向时,观众的审美更多关注在多角度变化的画面、局促的电影节奏上,衬托的音乐也必须具有紧张、刺激的审美特征,因为只有这种明确的指向性,才能保证音画一致。《与狼共舞》中,影片的最后,狼叫声的原生态音乐,哀伤、壮丽,宣告了印第安马背文明的结束,引起观众对于现代文明发展造成的破坏的深切思考。
(四)电影音乐的乐段组合性
从宏观上讲,电影主要是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的综合,亦即画面艺术与声音艺术的综合。而在电影的声音艺术中,音乐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电影音乐不同于一般的音乐的一个重要价值特征是它不具有时间上的连贯性,而是以间断的形式呈现。电影情节的变化推进和画面的跳跃性以及音乐和画面的从属关系造成了电影音乐的这种价值特征。电影音乐受到蒙太奇结构的直接制约。描写情感情绪完整的纯音乐很难配合电影急速跳跃的画面。电影音乐有相对完整的片段,但大多数情况下,电影音乐是数以秒计的短促片段,把这些片段组合才构成一部电影的电影音乐。电影音乐必须与电影画面紧密结合,并遵循电影叙事的时空系,其内容、结构、长度,都必须由电影的要求来决定。
(五)电影音乐的审美效应产生的吸引力巨大
许多电影音乐到处演唱、演奏,甚至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程度,电影音乐成为音乐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许多电影音乐作品,也成为名歌、名曲。影片《霸王别姬》的音乐《当爱已成往事》,《人鬼情未了》的音乐《奔放的旋律》,《海外赤子》插曲《我爱你,中国》,影片《魂断蓝桥》的插曲《友谊地久天长》,《泰坦尼克号》的插曲《我心依旧》等,都为影片的传播插上了飞翔的翅膀,而那些以演唱电影歌曲而闻名的歌星数不胜数,如席┝•迪翁、惠特妮•休斯顿、成龙等。著名电影音乐作曲家聂耳、雷振邦、谭盾,著名电影音乐指挥家尹升山,著名电影音乐歌唱家郭兰英等,更为广大观众所熟知。随着录音技术的发展和录音器材的不断更新,电影音乐越来越为大众所喜爱认可,欣赏电影音乐也成为一种美好的艺术享受。
二、电影音乐的艺术性表现
作为电影艺术的基本结构元素之一,电影音乐的艺术性表现是多方面的。
(一)电影音乐营造画面的具体氛围,渲染声画合一的艺术效果
音乐都在抒发着情感,使作品中的人物有感而发,揭示了人们的内心活动。在电影《雏菊》中,贯穿电影的配乐是由钢琴和小提琴打头阵,多了大提琴的浓墨,整首乐曲就具有神奇的力量。音乐由小提琴开篇,紧接着钢琴响起,这种基调让人的眼前闪过的是一种充满阳光、宁静和谐的生活。当过渡到女声和声和大提琴混合时,女声空灵的唱腔衬托着大提琴的厚实,让人的心也不由得跟着震颤,这好像置身于梦境一般。画面中的雏在微风的吹拂下,有节奏地颤动着,而大提琴的琴弓正是随着雏菊的颤动而有节奏地触碰着琴弦,神奇的画面,让受众感到每一次触弦,雏菊的颤动是那么有力。隐喻了女主人公其实拥有不为人知的力量,埋藏在她看似柔弱温柔的外表下的是一颗寻找真爱并且为爱人牺牲的坚强的心。
(二)电影音乐能最大限度地丰富作品的表现手法,有效地提升作品的质量品位
以强烈的感染力、震撼力强化艺术效果。《美丽的大脚》是一部立意清新的唯美电影,电影中多用意象的艺术手法来展现自然背景、文化思考、生存状态、民俗风情等。静态的画面中插入非常和谐的音乐和静止的画面相互交织、相互融合,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展现了乡村教师的善良和质朴,引领观众进入一片纯净美好的艺术天地。通过音乐和流动画面有机融合,在观众心目中不自觉地流露出一种难以抑制的情感。《恋爱通告》虽然是一部爱情文艺片,但是其中的主题音乐《你不知道的事》贯穿剧中,让每个怀春的少女憧憬爱情的美好。
(三)电影音乐在电影中还能激发联想,引发时空的转变,帮助画面转接
欣赏音乐本身就是一种联想的过程.我们不可能将电影音乐视作一串简单的音符在连续进行。电影音乐往往采用一些特别的音乐来引起观众对剧中人物的联想,有时通过音乐交代时间背景。如《阳光灿烂的日子》中,以20世纪70年代流行的革命歌曲乃至《国际歌》的片断,表现了“”时期的时代背景。让受众联想到那个时代的生活状况。通过视听,观众内心会自然产生一种心理联想,这种联想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及音乐的渲染,在观众的心目中会出现一种不自主的情感释放。
(四)电影中的音乐可以帮助剧情加大情绪的渲染
我们都知道电影如果没有了音乐就显得毫无生气,音乐给大家带来的不光是听觉上的享受和剧情上的渲染,更重要的是加大了艺术感染力的效果。电影情节从一开始直到发展过程到顶端都需要音乐起着调节作用。轻重缓急之间使观众产生了联想的享受。这就是优秀的电影给观众美的感觉和评价。例如在日本很有名的电影《东京审判》中,就是按照音乐节奏和电影情节发展合拍共进的。开始时音乐低缓,到了阶段音乐开始激荡热烈,让人感觉心跳加快。著名电影《泰坦尼克号》音乐的节奏也是伴随剧情的发展不断变化节奏,来烘托电影达到艺术的顶峰。
(五)电影音乐抒发着情感,使作品中的人物有感而发,是人们内心活动的揭示
电影是艺术,而艺术是对生活的升华,因此其也承担了弘扬善良、美丽,鞭笞凶恶、丑陋等责任,即电影的抒情功能,而抒情功能最主要是通过对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等情绪的描写以及一些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情感和心境,而这也正是音乐的表现力所在。观众通过音乐的抒情,可以进一步了解人物,并形成对人物的喜爱或憎恨。影片《人工智能》中的略带金属质感的间奏,《红颜祸水》的悠扬华美之曲,《侏罗纪公园》中时而壮美时而婉转但都不缺乏气魄的和声,《冲出亚马逊》中时而低沉、时而高亢但总给人以振奋的乐音,都让受众完全沉浸于影片中,被影片的情绪所感染。
三、结 语
电影音乐的审美特性在于它形成了对电影主题思想的融合与烘托,显示出电影音乐语言审美特征上的升华,展现音乐与特定画面结合上的一致性和协调性。这些审美属性是征服观众的深层原因所在。电影音乐在伴随电影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已经具有自身一套完善的创作体系,电影音乐这种画面与音乐“化合生成”的特殊艺术作品,必将如其他优化变异的事物一样,以独有的杂交优势,呈现出巨大的创造性、丰富的表现力和持久的艺术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王维,卢冰.浅谈电影音乐美学[J].电影文学,2008(09).
[2] 张爱民.论电影音乐在电影艺术作品中的功能[J].电影文学,2008(13).
微电影的定义
“微”,即“小”,微电影通俗的解释就是小电影,在播放时间上较短的电影。20世纪90年代,美国一些年轻人经常利用自己手里的数码设备,将拍摄的画面上传到网络上,以各大网站作为播放阵地,而且每个影片的时间也比较短,一般不超过30分钟。进入新世纪之后,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微文化在年轻人中迅速风靡。而且手机技术的普及之快,足以让每一个年轻人人手一机,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影像拍摄。加之之前所形成的网络电影基础,微电影的概念被初步确立,即以微文化作为文化背景,以网络为主要的传播方式,以多元化的群体为创作者,拍摄出的具有一定技术水平和艺术水准的短小影片。做电影是一种新形式的影视艺术,且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当代中国微电影的艺术特征分析
1.个性化的影像表达
首先,从微电影的接受来看,前文中提到,微电影是以微文化作为基础的,伴随着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不断丰富,整个社会形态,无论是理想和现实,都处于一种碎片化的状态,尤其是对空闲时间的分割,使人们难以再有集中的大时间段,而是一些不同的碎片化时间。这种碎片时间自然需要碎片化的审美和消费需求来填补。微电影本身的特点就满足了这种需求,同时伴随着微电影类型的逐渐多样化,人们也有了更多的选择方式。如爱情题材、励志题材、怀旧题材等,满足了人们时间和审美的双重需求,无疑是一种个性化的需求满足。比如在午休时间,利用十分钟观看一部微电影,虽然十分钟的时间不长,但是如果每天坚持观看,那么一周下来,所观看的时间量也能够达到一部传统影片的时间。况且不同于传统影片的是,每一个微电影都是一个全新的故事,全新的审美体验。
其次,从微电影的创作来看,电影艺术的发展历史上,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色彩、从平面到3D,每一次巨大的变革,都是少数专业的电影人所主导的,似乎和普通民众没有任何关系。因为在物质条件上的限制,只能是以观众的身份来欣赏电影。同时,电视艺术的普及,也给电影的发展发起了严峻的挑战,很多电影人认识到,电影创作不能再延续之前的精英化路线,而是要放下身段,主动走亲民路线。而微电影的出现,恰好是对这两个问题的完美解决。一方面,数码技术的飞速发展,让普通人拥有一套摄像设备不再是梦想,可以随时随地录制视频的手机自不必说,就连非专业的高清摄像机,也不会超过万元,能为大多数的电影爱好者所接受,使他们的电影梦想得到了最初的实现。加之网络的开放性,又使得这些作品能够及时、广泛地传播,让自己的个性和自由有了释放的平台。所以充分满足了个性的情感表达需要,这种情感既包含对电影艺术的热爱,也包含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思考。所以说,无论是创作角度还是接受角度,微电影的出现,从根本上满足了人们对电影、对艺术的个性化需要,对这种个性化需要的满足,也是微电影赖以生存的基础所在。
2.多元化的叙事表现
叙事是电影创作的根本目的,正所谓“船小好掉头”,微电影因其在时间和容量上的特点,所以在叙事方式上有了更多的选择。同样,因为要在几分钟的时间里表述一个精彩的故事,既不能像传统电影的铺陈叙事,也不能像广告一样一语中的,而是要探索一种特殊时间段的特殊表达方式。两种原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微电影叙事的多元化。
如情感叙事。情感是电影的灵魂,叙事的构建、发展和结束,无一不是以情感作为基础的。微电影对这种以情入戏,以情贯穿的传统有着很好的继承。如风靡一时的《老男孩》,之所以能够得到70后一代人的充分认可,根本原因就在于其是以青春和梦想这两个所有年轻人所共有的情感为基础。《父亲》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父亲,都与父亲之间有着无法割舍的亲情,这种普遍的情感性,能够让影片在叙事上获得最大限度的认可。所以情感叙事也是为电影普遍采用的一种叙事方式。
如结构叙事。传统电影一般都采用开端―发展――结局的叙事结构,但是微电影受到时间的限制,往往都对这四个环节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省略。正是这种不完整性,反而激发了观众更多的联想。如《老男孩》中,开篇只用一个播放着广播体操的大喇叭和一套蓝色的校服,就交代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这种简洁性也获得了最普遍的适应性。《一触即发》中,部分的激烈打斗戏和追逐戏几乎占据了影片的全部,最后在凯迪拉克坐驾的帮助下杀出重围,完成任务。开端和发展部分则没有体现,从而激发了观众的联想。
又如字幕叙事。创作者们在影片的开端或结尾,加上一句话或者一段话,从而对影片的叙事起到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如“11度青春系列电影”中,每一部的最后都有一段字幕,这些字幕既是对全篇叙事的总结,更是一种发人深省的思考,如《东奔西游》中,结尾字幕写道:“神仙也在奋斗,你呢?”是啊,你呢?亲爱的观众。观众在不自觉中就联想到了自己,表现出一种不舍,一种意犹未尽……
3.互动的表现形式
微电影以网络为主要的存在平台和传播方式,加之自身所有的特点,构成了微电影不同于传统电影的互动性特征,这种互动性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创作方面。因为微电影在拍摄技术门槛的限制较低,只要喜欢电影的人,都可以拿起手中的拍摄设备,进行微电影的创作,而且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保存和展示。很多创作者在拍摄之初,也没有过高的期望,只是用一种影像手段记录下某一个事件、某一种情绪或者某一种状态。可以说人人都是大导演。从影片的内容来看,大部分微电影中,故事的主角都是一些小人物,多为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没有宏大的叙事背景,没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平凡和简单是其最大的特点。让更多的人能够从事电影创作,这无疑是电影艺术和人类互动性的最大体现,其以前所未有的程度拉近了电影和人们的距离。
其次,从欣赏角度来看。传统电影不管是在影院还是电视中播放,都是典型的一对多的传播方式,观众们要被动地接受这个单一信息源的信息传递,所以观众是处于一种被动地位的。特别是进入影院观看影片,要购买电影票,即便是影片不合自己的口味,电影票也是不能退换的。但是微电影却表现出了与之截然相反的特点。作为微电影的存在平台,网络是面向每一个人开放的,观众可以在众多的微电影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类型,而不用多支付任何费用。作为对影片的评价来说,一些网站频频推出新的技术,让观众可以随时随地对影片进行评价,评价者之间可以进行互动和交流。比如优酷、土豆等国内著名的视频网站。在播放窗口的下方,都会设置简单的评论选项和专门的留言空间,通过这种评价,推动这部作品的传播。同时也能够将观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创作者。这种一对多的传播方式,无疑是对传统传播方式的颠覆,从本质上拉近了电影和观众之间的距离。
4.商业化的价值取向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了一个商业化时代,各种艺术创作很难避免商业化的影响,传统影片的从拍摄到上映,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商业化的历程。作为微电影来说,有的作品可以称之为加长版的广告,有的作品则或多或少地体现出了广告的影子,当观众用一种商业化的眼光审视微电影的时候,这种商业化的价值取向就得到了凸显。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两种表现形式:
首先是微电影作为广告植入的载体。植入式广告是指将产品信息融入影片所表现的场景中,让观众在欣赏影片的同时产生对品牌的印象,从而达到营销的目的。其优势在于避免了直白宣传给观众带来的反感,而是让观众在一种无意识状态下潜移默化地接受。于是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场景、服装和道具等,都成为植入式广告的载体。如《老男孩》中,曾经出现了“科鲁兹欢乐男生全国赛区火热报名中”的宣传字样。《父亲》中,主人公使用了苹果、三星等不同品牌的手机。《一触即发》中,主人公是借助于凯迪拉克汽车才得以杀出重围。这些产品信息都被创作者以有意或无意的方式体现出来,很多时候产品商几乎不用做任何投入,观众的抵触情绪也明显减轻,达到了产品商、创作者和传播平台的多方受益。
一、文化之美——色彩的文化内涵
色彩是一门感知的艺术,更是一门文化的艺术,不同的色彩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能够传达出不同的文化意蕴。从感知层面来看,按照视觉与温度之间的感受和联想维度,色彩可以分为冷暖两种色系。冷色系以蓝色、紫色、黑色、灰色为代表,可使人们联想到冰、水、冷墙、寒夜、荫凉等意象,带给人们寒冷和阴郁之感。暖色系则以红色、橙色、黄色、绿色为典型,通常会使人们联想到火焰、阳光、沙滩、土地等意象,带给人们温暖和繁荣之感。当然,冷暖色系之间的界限并不是绝对的,那些处于过渡带上的颜色被统称为温色系,在意象传达和联想感知方面一般只具有中规中矩的效果,在电影中虽然常用,但并不作突出刻绘。从文化层面来看,冷色系的内涵是宁静、深沉、退避、压抑和收缩,在电影中常常伴随着黑暗、邪恶、抑郁的场景出现,旨在让观众产生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的感受。暖色系的内涵是兴奋、活跃、突出、张扬和扩散,在电影中往往与温暖、美好、幸福的情节一同跃入银屏,意欲让观众跟随剧中人物体会到那种温馨美满、积极高昂的心情。
许多电影导演基于对色彩文化内涵的熟练掌握,用不同的意象去诠释各样的场景,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也铸就了影片的成功之路。例如,由日本导演山田洋次执导的著名电影《幸福的黄手帕》,其灵感来源就是对色彩艺术的深入把握。黄色是暖色系中最突出的一种,在日本文化中有幸福爱情的寓意。尽管影片中并未大量使用这一色彩作背景渲染,但整部电影情节都是围绕“黄手帕”这一意象展开的,其中的文化意蕴也便深深地植入于观众的脑海中了。影片中,“黄手帕”作为一种理想而存在,观众并不能直观地看到它,而只能通过对这一暖色与幸福爱情之间的文化联想去感知。主人公岛勇作一直都在寻找着他心爱的“黄手帕”,他能否找到、何时找到对观众来说都是个谜,直到结尾处“黄手帕”才终于映入岛勇作的眼帘,观众此刻与他一道屏息凝神地望着在风中飞舞的“黄手帕”,幸福之感油然而生。
以暖色调凸显温情文化的电影为数众多,以冷色调表现阴郁情感的电影也十分常见,由张艺谋导演的《英雄》就是一例。该影片讲述了无名刺杀秦王最终放弃,但最后也难逃被处死的命运的故事。在电影配色中,张艺谋以黑色作为主要基调——服饰、战场、军队都是黑压压的一片,就连本应金碧辉煌的皇宫都沉浸在黑色的世界之中。黑色的文化内涵是悲伤、恐惧、黑暗、压抑,很多时候也是死亡的代名词。这种色调的选择将主人公无名因面临决战和死亡而产生的沉重压抑感真实地呈现给观众,让观众有如身临其境,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主人公的忧伤和绝望,也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压抑和畏惧之感。色彩的文化传达不仅渲染了影片气氛,推动了电影剧情的发展,还把观众和情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达到强烈的共鸣效果。
二、传情之美——色彩的表达艺术
所谓传情,是指传达作品人物的内心感情,外化人物的内在世界。色彩作为一种平常至极、简单至极的物理现象,本身并不具有生命和灵魂。不过,一旦它与人的感知经验相结合,便会在联想和审美的基础上唤起人们的不同情绪。现代的电影制作中普遍借用色彩的这一特征,用色彩与人类经验的碰撞去传达不同的情感,将客观的、无生命的色彩主观化、活力化,成为传情达意的重要主体。阿恩海姆在《色彩论》中曾经说过:色彩能够有力地表达情感,不同的色彩会表达出不同的情绪内涵。这正体现了色彩的表达艺术和传情效果。
影片《简·爱》是用色彩传情的一个经典范例。在电影中,简·爱起初都是穿着深褐色或黑色的衣服出现的,但当她感受到罗切斯特先生对她的浓浓爱意时,她便换上了以素花装饰的柔白色连衣裙,身后的背景则是日光普照的葱绿草地与树藤,充满了温暖与朝气,简·爱愉悦的心情也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外化。然而,当她后来得知罗切斯特先生不辞而别,并极有可能与一位贵夫人结婚的消息时,她又换回了以往的褐色衣服。此时,色彩的更换与色彩之间的鲜明对比突出了女主人公跌宕的情感之路,也渲染了她悲痛欲绝的心情。又如,在电影《苔丝》中,起初,苔丝作为一位纯洁美好、不谙世事的少女,总是身着一袭洁白的连衣裙,她在暖融融的夕阳中从打麦场上与其他女孩儿结队而来,唱着欢快的歌曲,享受着劳动结束后的快乐,整个世界都是一片温馨的橘红色。橘红色是典型的暖色调,它介于红色与黄色之间,与红色相比更为柔和,与黄色相比更为温暖,这种色彩的使用恰到好处地传达了少女苔丝心中愉悦和温馨的感受以及她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之情。然而,当她经历了一系列的情感波折以后,生活上也没有了依托,她从一位无忧无虑的少女逐步变成了一位忧愁苦恼的妇人。她再到地里劳动时,已然是另一幅场景:天总是阴沉沉的,有时还飘着细雨,田地中也是泥泞不堪,人们都穿着灰黑色的衣 物,甜菜场里昏暗阴冷、一片死寂。一系列的冷色调都充分地展现了苔丝心中的悲苦与绝望,观众能够强烈地感受到她从纯洁的少女沦为尝尽人间悲苦的妇人所走过的艰辛历程。这种色彩变换极大地增强了影片的视觉效果,同时也促进了观众对影片人物的理解,起到了绝佳的传情达意的效果。
三、象征之美——色彩的象征意蕴
色彩是一种文化符号,也是一种情感符号,它能够传达一种特定的文化内涵,又能表现一种特殊的心理情绪。色彩的这两种特性就为其第三个特征做了铺垫,即色彩具有象征性。在每一种社会文化中,色彩都有其固定的象征意义。尽管各个社会文化有所差异,色彩的象征意蕴也有所不同,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就整体而言,目前色彩所象征的精神与情感等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重合的,比如绿色象征生命、健康、和平和希望,黄色象征丰收、甜美和温情,白色象征纯洁、神圣和朴素,紫色象征高贵、浪漫、优雅,蓝色象征神秘、深远、沉静、博大,黑色代表严肃、庄严、阴郁,等等。自电影走向彩色时代以后,电影制作者就开始注意对色彩象征意蕴的把握,并且极富创造性地将色彩的这一特性赋予到电影的表现力之中,对色彩在电影表现力和感染力中的地位也给予了越来越大的提升,使色彩成为象征隐喻、彰显主旨的重要载体。
例如,在影片《指环王》中,导演对霍比特人居住的夏尔是以这样一种极暖的色调呈现出来的:蓝天白云、阳光普照、绿草茵茵、细水潺潺,小木屋旁开满各种各样缤纷绚烂的花朵,茂密的树林中还有各式诱人的浆果。这些色彩象征着夏尔的繁荣与美好,是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状态的一种希望与寄托。当护戒队踏上了去往末日火山的征途时,一路上阴云密布,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灰黑,蓝天白云、翠叶绿草、花朵浆果全都不见了,惟一能碰到的只是那些面目狰狞的长着暗色皮肤的半兽人和代表着黑暗魔法的怪物。昏暗的天空、泥泞的道路、幽深的山洞,这一切都象征着护戒之路的艰险和曲折。离末日火山越近,世界就越黑暗,这就象征了邪恶势力的黑暗与强大。不过,每当护戒队的成员遇到危难之时,他们总能获得指示、绝处逢生。他们获得的宝物之中有能够带来光明的、指点道路的圣物,也有能在半兽人出现时瞬间发出光亮的宝剑,此外,精灵女王出现时则总是一袭白衣,站立于一片光明之中,似有圣光萦绕。这些白色的光亮都是希望的象征,预示着护戒队终将找到正确的道路并完成销毁魔戒的任务。
又如,在由娜塔莉·波特曼主演的电影《黑天鹅》中,妮娜是终日处在母亲保护下的纯洁而又简单的女生,她的整个卧室都是粉白色的,睡衣、被子、床单、枕头,无一例外,就连母亲为她端来的水果早餐也是粉色的。粉白色的色调象征着妮娜单纯的心灵。随着情节的演进,妮娜穿着粉色的外套、戴着白色的围巾,走进了芭蕾舞团那扇黑色的大门,黑白两种颜色的强烈对比象征着妮娜即将走出自己的单纯世界。妮娜在去舞团的地铁上看到了身着黑色外套的莉莉,而在回家的路上却看到身着黑装的自己,服装颜色的转变象征着内心深处的另一个妮娜开始苏醒。后来,妮娜成为“天鹅皇后”人选,她的白色围巾便不见了,她练舞时所穿的衣服也从白色变为灰色,睡衣则从粉色变为灰色,灰色由此渐渐地侵入到妮娜粉色的世界中。灰色是白色到黑色的过渡颜色,它象征着妮娜逐步发掘出另一个自我,开始了从白天鹅向黑天鹅的转变。演出进行时,妮娜扮演的白天鹅在第一幕恍惚不定,而后来经过多重挣扎,她扮演的黑天鹅则在第二幕中完美呈现,但最后第三幕却是白天鹅坠落并走向毁灭。黑白服饰伴随着不同的情节交替出现,象征着原来那个怯懦、压抑的“白天鹅”妮娜的死亡以及勇敢、张狂的“黑天鹅”妮娜的完全苏醒。
四、结 语
在电影制作的百年历史中,色彩经历了从空白到必须、从客观到主观、从背景到前置、从无生命到充满活力与张力的道路。它对观众来说不再只是单纯的视觉冲击和感知享受,而是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理解人物内心的重要因素,成为渲染场景、增强共鸣的必然因素,成为观赏影片时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电影对色彩艺术的使用不仅赋予了影片更为广泛的文化内涵和更加深刻的表达效果,还从象征意蕴层面增强了影片的修辞效果,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影片的艺术色彩和美学价值。
[参考文献]
[1] 爱因汉姆.电影作为艺术[M].邵牧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2] 巴拉兹.电影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
[3] 马尔丹.电影语言[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4] 梁明,张力.电影色彩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8.
一、 传承与融合:我国动画电影的民族风格形成与发展
虽然我国的动画事业起步较晚,但是建国后还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并促使动画电影民族风格的形成。[1]
动画电影作为人类的精神家园,通过斑斓的色彩阐释理性,并用以开启历史的隧道,因此人们均倾向于以发展的视角审视动画的出现于发展。动画电影传入我国之后经历了两次发展高峰。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的动画电影艺术家怀着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崇高理想齐聚上海,以极高的创作热情,直接促发的我国动画电影的第一个发展。这一时期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也成为高品质民族动画电影的代名词。特别是当时的著名导演特伟明确提出“探寻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之后,民族化就成为我国动画电影的发展方向,我国动画电影界的“中国学派”雏形初具。
而之后的80年代,脱离政治束缚的动画电影艺术经历了第二个发展高峰。虽然历经20年的停滞,但发展基础尚在,因此这一时期的国产动画电影可谓百花齐放,优秀动画电影层出不穷,内容丰富多样。虽然我国当时已经处于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西方文化业已开始对我国动画界产生着越来越多的影响,但是坚持民族风格仍旧是广大动画电影创作者的共识。
总之,动画艺术进军民族化的共识一旦形成,便成为我国动画艺术家创作过程中的的自觉追求。在建国后的动画艺术发展中,动画创作者无论是在民族内容的挖掘上,还是民族形式的借鉴上,都付出了重要的实际努力,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无论是剪纸片的问世还是水墨动画的诞生,无不印证了动画艺术民族化方面的锐意进取。尤其是我国首创的水墨动画,将我国传统的水墨画元素与动画艺术相互融合,形成了极具东方文化神韵和审美内涵的动画艺术形式,一度在世界动画界引起巨大轰动。正是由于动画艺术“民族化”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才促成了动画艺术界“中国学派”的诞生。
动画的本质是一种文化,“中国学派”的动画电影由于结合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内核之后,便产生了巨大的力量和成就。[2]中国学派的动画电影不仅是一种创新艺术形式同时更是一种文化传播媒介,因此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就成为其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也正是由于中国学派的动画艺术家认识并践行了这一责任,才成就了中国学派动画电影的民族性。中华文化向来是兼容并蓄的,动画电影也不例外,中国学派的动画电影在坚持民族性的同时也注重与现代高科技的结合,进一步成就了中国学派动画电影民族性前提下的世界性,并为中国动画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二、 淡而有味的审美风格
我国的动画艺术起源于对美国闹剧式动画的模仿,但这种与中国审美传统格格不入的动画形式随即便被扬弃。[3]伴随着我国动画艺术民族化进程的不断深入,逐渐形成了淡而有味的审美风格。
首先,在动画叙事上,中国学派的动画电影与迪斯尼动画的闹剧式设计有本质的区别,动画设计着眼于生活本身的戏剧性挖掘,通过情节的内在张力来塑造极具人文意蕴的喜剧效果。从叙事上看,中国动画喜剧无论在情节设置上还是细节编排上,都不闹腾,即便是《大闹天宫》也并不“闹”。[4]在整体情节设计上,这些动画艺术作品往往只有影片结束前设计的一个点,与美国迪士尼动画情节跌宕起伏、不断的情节设计有明显区别。中国学派的动画电影的细节编排,不以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画面和人物取胜,极少利用造型怪异、行为夸张爆笑的人物形象以及动作性极强的群殴群斗来塑造戏剧性效果,但是凭借丰富思想内涵的含蓄表达,使动画片具有一种思想领域的深度美。
其次,从情感表达方式上来看,煽情策略在美国迪士尼动画中大行其道,迪士尼动画可以利用一切手段,将某种情感渲染到极致,从而使观众情不自禁的卷入作品的情感漩涡。相比之下,中国学派动画电影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与熏陶,在情感表达上注重“中庸”之道,在感情表达上讲究节制和适度,将“乐而不”的效果作为情感表达的重要原则。这种点到即止、隐喻含蓄的情感表达方式,不仅可以使观众与剧中人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同时又不至于深陷其中,在保持清醒的状态下作出自己的判断。
最后,在动画的喜剧性营造方面,西方动画电影的商业性特征十分突出,为了满足观众的“俗”趣需求,而呈现出明显的娱乐化特征。反观中国学派动画电影则更多体现出“阳春白雪”式的典雅,并依此为导向达到“雅”趣塑造的艺术创新旨归。与迪士尼动画追求局部与细节上的娱乐性特征不同,我国动画艺术崇尚整体艺术效果的塑造。无论是利用对比手法进行喜剧性暗示,抑或利用委婉的讽刺和幽默来进行喜剧性的表达,都显示出中国学派动画电影重过程、轻结果的美学表达理念。可以说中国学派动画电影的喜剧效果并不是特别直白的突然爆发,而是一种需要细细品味的逐渐累积,“正剧化”的特点较为突出。
三、 动画电影视觉语言的人文关照
中国的传统艺术注重通过艺术形式传达内在的人文精神,并籍以提升创作者与接受者的思想境界与道德水平。[5]“中国学派”作为我国动画界对传统艺术继承的代表性群体,必然会受到上述美学思想的影响,使创作的动画电影承载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与道德内涵。
“中国学派”的动画艺术家认为要创作出富有生机的动画艺术作品,不仅需要创作者本身高超的艺术造诣,还需要其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这不仅是动画艺术技巧的学习与积累,更是心灵涵养的不断提升。“中国学派”的动画电影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取得如此高的创作水准并获得世界性的认可和评价,与老一辈动画艺术家自身的高尚品格是分不开的。在动画电影创作中,动画创作者本身的世界观、艺术观和责任感被融入动画作品传递给每一位观众。在这一过程中,艺术家的精神境界获得了进一步提升,而观众的认可又进一步磨砺了艺术家的艺术品性,从而获得了一种良性循环。
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核心,儒家强调艺术要“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的功能,这种“文以载道”的思想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中国学派”作为动画电影界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倡导者,在动画电影创作中一直秉承和贯彻这一思想,在视觉语言中融入发人深省的人文内涵,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教益。例如,动画电影《鱼盘》就利用传统的审美形式表现环境污染问题。
“中国学派”注重利用生动有趣的视觉语言,体现“文以载道”的艺术理念,注重将道理蕴藏于一片欢声笑语之中。在传统理念中,动画片是给儿童看的,即使如此,“中国学派”在艺术表达上也没有丝毫懈怠,不用教条、甚至训导的方式进行思想灌输,而是以儿童易于接受的审美视角和审美形式进行作品创作。也正是如此,才有了中国动画将思想内容与视觉形式紧密融合,寓教于乐的特征才得到最佳体现。
四、 内容与形式方面的不足
动画艺术发展不仅要依靠形式上的创新,同时还需要内容上的不断探索。中国学派动画电影发展的一个主要缺陷就是“新曲弹旧调”,这种利用动画形式诠释传统喜剧的做法,注定在内容方面的探索有所不足,这也是我国动画艺术的形式创新能够产生世界性的轰动,而内容上却鲜有印象的主要原因。
首先,中国学派动画电影多为循规蹈矩的改编之作。我国的优秀动画艺术作品,几乎都改编自民间故事、神话和童话等传统文学作品,而且在动画改编中基本停留在原著的主题层面,并没有在思想和内容上进行深度挖掘和创新,因此难以适应当前的时代背景,更不必说在跨文化传播中获得全世界观众的接受和喜爱了。
其次,中国学派动画电影创作偏于民族性,疏于世界性的特征较为明显。关于艺术创作中的民族性,国内艺术评论家们一直喜欢引用“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的论断,但却不知鲁迅先生提出这一论断时的社会文化语境,如果抛开原有语境,这句话无疑就显得有些片面。片面民族性的坚持使我国动画形式创新有目共睹,但民族动画内容乏善可陈,面对上述现状我国动画形式和内容的不尽协调也是就不足为奇了。
最后,中国学派动画电影缺乏对时尚性的自觉追求。在消费者语境下,动画要获得观众的认可和接受,就必须善于提供“时尚”,只有动画艺术成为社会时尚一部分,才能使消费者获得引领时尚心理满足,从而激发消费者的观看欲望。反观我国动画艺术,仍然停留在以民族性标榜的陈旧与老套之内,缺乏对时尚性的主动追求,这已经成为新世纪动画艺术发展的重要不利因素。
结语
中国学派动画电影基于传统文化沉淀基础上的厚积薄发,造就了一部部动画艺术传奇。反观近年来的我国动画创作,尽管产量之大令人咋舌,但终究掩藏不了缺乏艺术精品的那一丝尴尬和苦涩,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动画创作存在艺术传承和代际传承的断裂。诚然,传统的并不一定是优秀的,但是彻底抛弃传统而全盘向日美动画趋同,却使我国的动画作品逐步向文化快餐和文化垃圾沉沦。虽然旧的“中国学派”业已成为不可再现的历史,而现在需要做的是弥合裂痕、重塑传统,以完成新的“中国学派”的创建,为我国动画电影事业谱写新的艺术篇章。
参考文献:
[1]杨.众声喧哗与艰难起步:中国动画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电影艺术,2014(6):39-42.
[2]陈茂涛,任龙泉.中国剪纸动画将再放异彩――关于中国剪纸动画未来发展的思考[J].电影评介,2007(1):18-19.
[3]陈峰.“中国学派”动画色彩运用中的视觉隐喻现象及启示[J].当代电影,2015(7):158-161.
2006年,在中国国际动漫影视作品的评比中,由深圳环球动漫公司制作的《桃花源记》力拔头筹,获得最高奖项――金猴奖。作品根据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同名诗歌改编而成。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对曾经盛极一时的水墨元素的运用。作品中使用了大量中国水墨中的工笔、写意、勾勒等手法,在风格上力求和经典作品《牧童短笛》《远山情》等作品相一致。而且借助于作品本身,再现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生活观,即对宁静、悠然的追求。这部作品的出现,更像是一个号角,奏出了中国动画回归传统的强音,试图借助曾经在世界范围内广受认可的水墨元素,重新复制中国动画的辉煌,不愧为新世纪以来中国动画影片中的佳作。
二、《桃花源记》的电影分析
(一)剧本分析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佳作,用寥寥几百字将各种虚实要素交代得清清楚楚,通过对一个宁静、悠然的室外桃源的描绘,来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从主题上来说,是对原主题的照搬,以动画的形式对情节发展予以展示,展现出批评黑暗,向往宁静和美好的主题。从角色上看,除了原文中武陵渔人、太守和刘子冀之外,影片对人物角色进行了丰富,新增了若干妇女、孩童和婴儿等角色,从而让影片更加丰满。从情节上看,影片对原作的情节进行了颠倒,采用了回忆倒叙的形式,将诸多情节一一展示出来,给人以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特别是在影片的结尾之处,增加了一个桃树花开的情节,体现出了作者对陶渊明追求的肯定,可谓是全片的点睛之笔。
(二)镜头分析
《桃花源记》利用三维技术,使得镜头变化丰富,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水墨动画以平移镜头为主的面貌。从镜头长度来看,全片的短镜头运用较多,几乎占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利用短镜头之间的不断切换,将观众的视线牢牢吸引在角色动作上,同时这种快节奏的变化也大大增强了可视性。长镜头的运用多出现于段落之间的衔接处。如打渔人被小鱼推醒之后,桃花源展示在了自己的眼前,此处的长镜头长达31秒,将绚丽多彩的桃花源予以了全景的展示,充分满足了观众的欣赏需要。
(三)景别分析
该片几乎使用了全部的景别形式,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无所不包,且都有着恰如其分的运用。以全景为例,在一些特别的动作中,使用全景,能够获得别致的艺术效果。在太守拷问渔人的画面中,就使用了全景,画面中的太守将鞭子交给了身后的小卒,将太守那种趾高气昂和小卒溜须拍马的姿态予以了全景式展现,深化了人物形象的塑造。而且三维技术的成熟能够让影片将各个角度都予以淋漓尽致的展现。一个特色在于,影片刻意放大了人物转身的痕迹,这就获得了一种细节感,让观众体会到了创作者严谨的态度。
(四)运动分析
借助于三维技术,影片突破了传统水墨动画中固定机头的限制,而且是利用推、拉、摇、移等手段,实现了特殊的动态画面效果。除了恰如其分的切换之外,影片较多使用了淡入淡出的方式,更多地和水墨风格相契合,当淡入或淡出的时候,能够给人以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从而和中国传统水墨画的风格巧妙结合起来。所以从电影角度对影片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创作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准备,既有对原著的充分尊重,也有个人的独特创新;既有对传统水墨动画的充分继承,又有对先进技术的有机运用。
三、《桃花源记》的美术分析
《桃花源记》号称是对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回归,从作品的实际效果来看,其并不是对传统水墨画的简单复制,而是在充分继承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打破了传统水墨动画单一的水墨表现形式,将工笔和写意、中国画以及民间美术有机的综合在一起,特别是对3D技术的娴熟运用,让传统水墨画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代表着中国水墨动画的发展新趋势。
(一)中国画形式的场景和造型
对于一部优秀的影片来说,场景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角色表演空间,而是潜移默化的引导着观众作品进行情感和主题方面的理解,并且交待出影片的时代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等,最终达到一种综合性的境界。首先是在场景造型的绘制技法上。因为中国山水画本身的创作手法多样,所以在传统的水墨动画中,场景描绘并不是一致的。既有写实,也有写意。而《桃花源记》中,则主要采用了兼工带写的技法,这是一种融合性的技法,既能够体现出水墨动画的特征和意味,又能够根据影片的实际需要对局部进行细致的刻画。既有粗狂豪放的一面,也有文静淡雅的一面。比如影片中,对山石、茅屋的描绘,主要采用了写意的手法,但是房屋内部的家具、墙饰等,则采用了工笔重彩画的表现手法。这无疑是一种技术上的巨大进步。传统的水墨画中,或受到原著的限制,或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难以做到兼工带写,全用写意会让影片的内容表达受到损失,而全用写实则体现不出水墨动画的本质风格,在三维技术支持下,兼工带写的绘制手法得以完美的运用。
其次是在构图形式上。中国画的构图和西方绘画的构图形式截然不同,中国艺术创作追求感性,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采用了散点透视的方法,不受到视角、视向等方面的限制,可以将不同位置、不同时间的物象并置到一个画面中来,《桃花源记》对此予以了充分的继承。如影片的一开始对故事发生地点的描绘,就对画面进行了全景式的展示,采用散点透视法,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采用从左到右的平移方式,完成了对画面的展示。除了散点透视的构图之外,片中还有对三远法的综合运用。影片意识到传统水墨只有一层场景的弱点,对场景进行了多层的结合,从而让画面呈现出一种运动感。如开篇对桃花源内部展示的一个场景中,构图十分深远,近景、中景和远景,全部包含其中,渔人从近景中走过,妇女们在中景中洗衣劳作,而孩子们则在远景中玩耍。整个画面的层次十分强烈,内容饱满,纵深感强。
再次是画面的风格上。从风格角度分析,整部影片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渔人现实生活的场景,一部分是桃花源中的场景。根据影片的表达需要,渔人现实生活的场景战乱频发,社会黑暗,所以在画面风格上和北宋时期的“萧疏山水”相类似,笔法较为简单,意在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意境,多采用重色,给人以一种压抑的感受。而桃花源是一个理想中的世界,里面的一切自然都是美好的。这一部分的画面构图饱满,色泽鲜艳,给人以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二)融合民间美术的角色造型
一、 电影《匆匆那年》视听艺术特征
(一)唯美动人的画面构成
电影是运动的声画影像,在光影和声音的协作下,以运动的幻觉影像为基础的艺术语言。电影艺术语言则是指电影艺术非自然语言的有机构成,主要指向视觉上的画面语言和听觉上的声音处理。
1. 特写景别的独特运用
特写镜头是一种超常规的视点,用以表现特定的情感、特殊的视点。影片中的特写可以大致被归为:客观视角特写和主观视角特写。《匆》中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全面展示了影片从青涩的开始到最后无奈后悔的结尾,把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内心都深刻表现。
客观视角特写镜头,让观众更加客观地判断主人公之间关系的变化,给观众留有自己的思考空间。陈寻打篮球时谎称作业落到了教室要回去拿,跑到教室门口停下时,夕阳下的方茴认真地书写板报,特写陈寻的面部推门看方茴认真做板报的样子,整个教室洒满阳光,这不仅预示着陈寻心境的变化,还营造了一种温暖氛围。让观众更加客观的判断主人公之间关系的变化,进而深思。主观视角特写,使观众处于剧中人的地位,更直接地去感受剧中人的活动和思想感情的变化,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在影片一开始七七问陈寻和“十三分女孩多少年”时,特写陈寻洗脸的手在水龙头下默默算着,这也是用象征蒙太奇的手法暗示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回。这里一连串的特写,把陈寻心里思念的逐步积聚、推进,同时也起到了推动叙事的作用。为接下来回忆与方茴的那些事作铺垫。
2. 彰显寓意的运动摄影
运动镜头,主要是指摄影机机位在水平面及空间中所做的各种位置、角度变化。运动摄影在叙事上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可以引领着观众去看,让观众的眼睛与镜头的视点合二为一,积极介入叙事的情景。
运动镜头有抒情的作用。方茴发作业本路过陈寻时脚步加快,发完作业陈寻与方茴互相不说话,两人心有灵犀地相互跟随、追逐的一个长镜头,贯穿了教室、楼道、教学楼门口、校园等多个场景,以摇镜头、拉镜头的方式展现,以诗意的画面传达出让人过目不忘的情感。
3. 韵味十足的颜色处理
电影画面的色彩呈现具有其特殊的表意功能。色彩能够强调镜头画面的语义重点,为影像营造符合故事情感的氛围和语气。色彩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超出一般心理意义的文化内容,承担起积极的表意功能。
回忆阶段贯穿着泛黄的色调,凸显出镜头的时间感;并且和成长后社会上灯红酒绿的生活形成对比,这样的反差让观众很容易产生怀旧情愫,达到影片主题表达。毕业季主要是紫色调和红色调,红色经常用以表达热烈、温暖、炽热的情绪,用以刻画生机勃发的意象。在影片中,红色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激情和80后校园时代的激情;而在表现现代社会的生活时画面色调转为冷色调的偏蓝色,给人展现当代环境的冷漠忧郁之感。
(二)匠心独运的声音处理
影片中的所有声音,大致分属于人声、音响、音乐三大类别。它们虽然形态各异,但也相互联系,有机交汇。只有三者相互融合、相辅相成,才能构筑起真正完整的声音空间,以听觉造型的方式与视觉造型共同完成影视的美学形态。
1. 推动叙事的画外音
克拉考尔说,由于情节正在变得规模愈来愈大,内容愈来愈复杂,只有语言才能把无声片从愈来愈多的累赘的字幕和为说明情节纠葛而必不可少的解释性画面中解救出来。[1]画外音能够有效推动叙事,跨越时空,强化影片的叙事进程,并且为叙事提供注脚。
由文学小说改编成的电影需要在短时间内叙述完一本小说的情节,因此大多借助画外音来介绍故事背景、人物性格,以快速进入叙事主体,推动叙事进程。电影中的画外音对于其故事的叙述具有揭示性作用,提供了刻画人物内心的通道。抒情性的的画外音更是可以抒发人物的激情与思想。观众可以通过画外音迅速理解镜头画面,了解故事人物身份,故事发生的环境处所,快速进入故事世界。
2. 突出时代的背景音乐
一部没有背景配乐的电影,其画面将会变得苍白无力。在电影中融入背景音乐能有力地辅助视觉形象,触动受众的审美心理,大大增强电影情感渲染力。每个时代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乐曲的音调、曲式、演唱方式以及流行的乐器的不同,一支使用恰当的时代乐曲或者歌曲,远远胜过造型方面,影片中《还珠格格》主题曲,《灌篮高手》主题曲等经典老歌,以及怀旧的校服等的融入,使得时代感加重,影片所承载的青春被无限地放大。因此,观众在观影时,将个人的情怀投射于影片中的人物,从而发现自己,感动自己。每一首经典背景配乐都能唤起“80”那个年代的记忆,力图真实而优美地还原“80 后”人群的成长历程和生活风貌。
3. 暗示中心的主题歌曲
主题曲《匆匆那年》在影片中出现,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以及方茴和陈寻爱情的那年,五个人友谊的匆匆。主题曲本身在影片中也是一条线索,是陈寻写给方茴的歌,方茴却一直没有机会听到这首歌,第一次陈寻要唱给方茴听,被方茴的爸爸阻止,第二次是沈晓棠和方茴在晚会上合唱,直到最后陈寻在赵烨的婚礼上,眼含泪水唱这首歌,这样的设计提炼升华了电影的主题,增强了受众的审美体验,唤起了受众情感共鸣。
二、 《匆匆那年》展望青春电影
如今青春电影的观众市场更加广阔,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成为消费的主体,但今天愈来愈多元的创作个体所参与创作的青春电影,却与创作预期相距甚远。
动画电影诞生一百多年来,一直以独特而新奇的艺术表现蓬勃发展。迄今为止没有任何视觉艺术能够比动画电影更加具有震撼力和表现力。创作者可以借助动画电影这一平台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艺术创意。动画电影中的色彩艺术特征成为了其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本文从动画电影色彩艺术的假定性、运动性、强化造型性和风格多样性四个方面解析这种动画电影中的色彩艺术特征。
一 假定性
动画电影中的色彩是动画电影创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加入自己的思想而再创造的艺术作品。所以,动画电影中的色彩虽然取材于现实生活但却融入了创作者更多的主观意识,具有一定的假定性。这一点和绘画作品中的假定性是统一的。动画电影区别于普通电影的特点之一便在于动画电影可以根据创作者对于电影思想和内容的需要而对电影的色彩主观意识的修改,这一点和其他的艺术形式极为相似。动画电影在色彩上的假定性使得它在视觉审美上具有更加广阔的表达空间和更加丰富的表达手段。根据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故事主题而改编的动画电影《狮子王》是迪士尼公司出品的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动画电影。为了完成这部画面唯美、场面宏大的艺术作品,迪士尼公司一共175位绘画师,历时两年时间完成。在这部经典的动画电影中,创作者为了突出非洲大草原的生机勃勃,运用了大量的暖色调绘制出了草原的背景,即使是描绘茂盛、丰富的植被,也在其中加入了适当的暖色调而并非是一成不变的绿色。而在描绘特定的场景如冷峻的山谷、幽暗的墓地,创作者又使用了冷色调进行描绘。这些以写实为风格又超脱于对原景一成不变的模仿让观众能够随着故事的发展、画面色彩的变幻而深刻体验到动画电影中色彩的视觉审美。
普通电影可以通过对镜头色调的统一处理如变暗、变亮、加入颜色来表达一些特殊的感情,而动画电影则可以对统一镜头中不同的细节加入不同的颜色处理,从而使得画面色彩内涵的表达更加丰富。例如,在电影《狮子王》中的小狮子辛巴误认为是自己杀害了父亲而逃离荣耀国,身后还有土狼的追杀。为了突出表现此时辛巴心中凄凉、灰暗的心境,画面中出现了暗红色的荆棘、紫黑色的骨堆以及灰黑色的天空,这些冷色调中间是辛巴土黄色的身躯,这一点暖色显得如此渺小和无助。观众看到此处同样会感觉到主人公内心的压抑和绝望。如果单纯从色彩表现力来看,动画电影无疑比普通电影更具优势,这就是动画电影中色彩的假定性。创作者可以根据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对电影中的用色从局部到整体进行有意识的调整。当然,这种调整是在尊重自然界原有景物的基础上进行的。自然界中的写实景物永远是动画电影场景和人物创作的基础。
二 运动性
相对于绘画,动画电影具有更具表现力的运动性。动画电影中的色彩则使得动画电影中的运动性表达得更具活力。人们最熟悉的运动性艺术表现形式是音乐。音乐的力量大小,节奏快门,旋律变化都可以表达出主题所需要的运动性。动画电影中同样具有音乐,通过背景音乐可以更加突出地表达出动画电影中的主题思想。和音乐艺术的运动性相似,动画电影中的色彩运用也可以根据强弱、浓淡、明暗等不同的组合方式表达出不同的运动关系。动画电影是一种多媒体艺术表达方式,因此当动画电影中音乐的运动性与色彩的运动性相一致时将会产生极大的艺术共鸣,更加刺激观众的视觉和听觉感受。而这也是动画电影创作者所不断追求和打造的艺术境界。在《大闹天宫》这部中国经典的动画电影中,画面色彩的运动性与背景音乐和主题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例如,在“孙悟空大战哪吒”的画面中,大红色逐渐充满整个黑色乌云的画面,红色金色纠缠在一起形成热烈、躁动的色彩关系,同时响起刺耳的锣声,急促的鼓声。这样一段色彩的处理火爆、急促、尖锐与背景音乐的锣鼓很好地达到了艺术同步效果,从而表达出创作者想要表达的紧张、激烈、亢奋的主题情感。观众看到此处,视觉和听觉会产生同步的艺术享受自然也跟着电影动画的场景而陷入亢奋之中。
前文已经论述了动画电影中色彩的假定性,由于这种特性动画电影在艺术表现时有了更大的表现空间。这就为动画电影更好地表达出符合电影主题的运动性打下了基础。运动性是电影的基本属性也自然是动画电影的基本属性。音乐又是电影必不可少的元素。因此,通过色彩构成原理,对于动画电影画面中的色彩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更加符合主题情感和背景音乐的运动节奏是十分必要的。动画电影中的语言包括视觉元素和听觉元素两部分组成。为了实现动画电影中两种元素的艺术统一,动画电影中的色彩搭配和构成应该充分服从于电影中主题情感的表达。例如,上文所述为了突出孙悟空与哪吒打得难解难分《大闹天宫》的创作者对于画面中云彩的色彩变化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和构图,使得画面中的色彩及其变化更加服从于主题情感表达。色彩是自然界的重要属性,每一种色彩都有着不同的情感体验和文化内涵。可以说每一种色彩都是有生命的,动画电影的创作者对于色彩的运用就如同将不同特点的演员精心安放在舞台上根据主题的情感变化而让其各自表现出自己应有的艺术魅力。这就是动画电影色彩视觉中的运动性。
三 强化造型性
色彩是自然界的基本属性,在长期的文化建设过程中,色彩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属性和情感属性。不同的艺术家都可以运用色彩来传递信息,传递情感。色彩对于艺术的造型而言有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造型有着不同的艺术主题和情感,当色彩的主题和情感与造型本身的主题和情感相统一时,造型才能够真正发挥出应有的艺术作用。动画电影中,造型种类丰富,不同的艺术造型组合在一起共同为观众展现动人的故事。创作者在进行艺术造型时首先要考虑造型形体,其次便是造型的颜色。色彩对于造型的作用便如同衣服颜色对模特的作用一样。创作者通过色彩造型可以更加细腻地刻画形象,表达情感,烘托特定的艺术氛围。这就需要创作者根据色彩本身所具有的自然属性以及长期在文化积累过程中所形成的情感寓意和文化内涵特性,寻找和确定最准确的颜色用于造型的配色处理。在总体色调结构中,要藉助色彩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的行为、动作特征以及画面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这一目的,有效地使用色彩安排画面的逻辑顺序与主次虚实。
在上文所述的动画电影《大闹天宫》中,为了更好地表达孙悟空这样一个代表勇敢、机智、忠诚的典型艺术造型,创作者在造型中借鉴了京剧脸谱的设计思想,并对其中的色彩选择和搭配上充分考虑到造型的整体风格而精心设计。在孙悟空的面部正中间创作者用红色绘制出一个心形。红脸在京剧脸谱中象征着忠勇,如人们所熟知的关云长就是如此。用红色的心形作为孙悟空面部造型的基本色调便是对于人物本身艺术性格的突出表现。此外,在孙悟空的眼睛和眉毛上也进行了色彩处理,孙悟空的眼睛被画成了金色的眼影,眉毛也被精心设计成绿色的,从而使得孙悟空的眼睛更加灵动、充满智慧,也更加传神。面部表现空间有限,但创作者并没有因此而刻意减少对颜色的使用而是充分发挥色彩造型的艺术特点,大胆、细心地运用了很多色彩,从而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情感更加丰富。创作者不但在孙悟空面部造型设计中运用色彩强化了造型的艺术表现,在孙悟空的服饰设计上也同样强化了色彩造型,红色和黄色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中,红色象征着热情、激昂,黄色则象征着威严、权势。红色与黄色的搭配既很好地表现出了孙悟空机灵、热闹的人物性格,也表达了作品本身赋予孙悟空追求自由、勇敢战斗的艺术内涵。
四 风格多样性
动画电影的美学思想源于绘画。所以,动画电影的色彩风格与美术绘画风格休戚相关。当前文化的发展趋势是多元化的,不同风格特征的绘画艺术形式得以互相学习、交流。因此,动画电影中色彩表现的艺术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水墨画、装饰画、卡通画等都可以运用到动画电影的色彩表达中。动画电影的主题内容非常丰富,同样丰富的绘画风格艺术无疑为动画电影的主题表达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创作者在进行动画电影的创作时可以根据动画电影本身的主题思想和情感选择恰当的颜色格调,从而使得整部动画电影中的色彩风格服务于电影的主题表达。大体上来说,动画电影色彩的风格表达主要有装饰风格、抽象风格和写实风格三种艺术风格。
装饰风格的色彩配色并不受制于色彩的自然属性,而是根据所需要的主题表现对色彩进行大胆的使用和创新。这就如同人们装饰一间屋子一样,只要居住者喜欢并不一定非得要求颜色的自然和搭配的通常规律。例如,中国的剪纸动画电影便是将具有装饰风格的剪纸艺术运用到动画电影创作之中,从而使得动画电影中的色彩对比更加鲜明,主题表现更加清晰。
抽象风格的色彩配色则要求创作者在对色彩的使用上和搭配上可以更加大胆、创新,将主题思想和情感抽象成不同的色彩组合,并且在颜色的运用上更加强调灵感和瞬间表达。抽象风格的动画电影色彩如同抽象风格的绘画一样,需要观赏者用心灵去感悟创作者所要表达的瞬间思想内容和主题。例如,加大拿的动画电影《糖果体操》便是这样一部借助五颜六色糖果的堆砌表达物质诱惑思想的一部抽象风格的动画电影。
写实风格中的色彩配色是常见的动画电影配色风格。相对于前两种配色风格,写实风格的色彩创作并不强调创作者的主观意识创作,而是更加遵从于自然本身的色彩构成。写实风格的动画电影是创作者以客观的第三方视角将所有表达的内容和色彩,真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自己去感受和领取自然所具有的艺术情感。写实风格的色彩更加贴近于人们生活中真实的文化和艺术情感。创作者也尽可能避免加入自己的主观意识色彩,只有在必要的地方加入必要的艺术再创造。所以人们通过观看不同地域和民族写实风格的动画电影便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域和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和艺术特征。写实风格的色彩搭配也因此是动画电影中最常见的色彩创作和表达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