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5 15:32:4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农村旅游业发展现状,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乡村旅游业;城乡一体化;区域经济
一、前言
近年来,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的产业之一,其对经济的拉动性日益显现,并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在中国,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旅游业不仅对城市经济产生巨大影响,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也逐渐突显。随着“三农”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关注,农村旅游业开发也受到重视。如何更好地利用旅游业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成为值得研究的课题。
宁乡是湖南省有名的旅游资源大县,是充分利用旅游业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典范。而作为“湖南农业第一县”,宁乡县大部分地区仍为落后闭塞的农村,在旅游资源的利用方面存在较多问题,经济增长缓慢。因此,研究旅游业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有着相当强的现实意义。
二、宁乡县旅游概况
1.旅游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
宁乡经济发展繁荣昌盛,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位居湖南省三强。旅游业在宁乡县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总体来说,宁乡县旅游收入的增长快于GDP增长速度。2011年全县实现县域生产总值638亿,旅游总收入对GDP的贡献率达到12.9%,旅游经济总量和增速领跑长沙;旅游业旅游业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为25.2%。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宁乡县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
2.整体品牌形象的构建
品牌效应的实现,将成为旅游业最大的推动力。五年来,宁乡县旅游业迅猛发展,打造了“神奇宁乡,我心向往”品牌;而在去年,宁乡县政府着力打造以“瞻以养德、泉以养生、禅以养心、动以养气、食以养胃”为内涵的“五养之乡帀中国宁乡”旅游品牌,以实现营销的目的。
3.客源地特点
根据调查,宁乡的主要客源来自本地市场,长株潭地区的客源占到40%,这与宁乡紧邻长沙市区的区位优势有关;省内游客的比例占到28%,大多数来自于周边城市;国内其他省份的游客也达到了15%,多为观光型游客,一般是去长沙旅游顺道而来的;而海外市场仍具有较大的开发空间,仅为2%。
三、宁乡县旅游区周边农村地区经济现状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宁乡县旅游资源大多集中在农村地区。因此,旅游业的发展与周边农村社会经济状况紧密相关。在抽样调查了宁乡旅游区周边部分农村地区的大体经济状况和居民生活现状后,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发现:
1.人均年收入
从上图中看出,自从2007年宁乡县成为“中国旅游强县”以来,旅游区周边农村地区人均年收入增速加快,在五年里增长率接近一倍,领先于县内多数非旅游农村地区,旅游经济对人均收入的增长有一定的作用。
2.主要收入来源
在参与调查的农户中,有37%的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为传统的农耕,22%是外出务工,16%是旅游服务业,剩下的25%是其他;而10年前的情况是:50%以上的家庭靠种田维系生活,其他的大多是外出务工。
3.当地劳动力结构
从上表看出,在这些农村中大部分劳动力年龄集中在41~50岁,且大多数为女性,整体文化程度水平偏低。
4.在当地旅游业中的参与程度
据调查,在受调查的100位农民中,有62位参与到了当地旅游服务行业的工作中,参与度为62%。具体参与情况如下:
上图反映出,当地居民参与旅游业的主要类型集中在旅游区的服务业(如:零售、清洁、交通工具出租等);排名第二的是“农家乐”,近几年在宁乡农村地区兴起,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而专业技能性较强的导游以及需要一定管理及营销能力的旅行社参与度却不高。
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支柱产业地位没有确立,缺乏固定的游客市场
从上文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宁乡县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位仍没有得到稳定的确立,其对GDP的贡献、对周边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达不到一个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地区应有的水准。
与其他知名度较高的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地区(如张家界、凤凰等)相比,宁乡固定的游客市场少,大多数游客只是到长沙旅游再顺便到宁乡看看,甚至有的外地游客根本不会到宁乡来,尤其是国外游客。
2.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不发达
宁乡县的旅游资源大多分布在偏远的农村地区,这些地区基础设施落后,交通十分不便,且各大旅游点分布零散,各点之间空间距离大,这就增大了开发的难度,成为充分利用旅游资源的最大瓶颈。例如知名度较大的沩山风景区距长沙市区就有两个多小时车程。不完备的接待设施、不成系统的旅游路线使得宁乡旅游区的影响力范围非常有限,客源地集中在长株潭地区,难以形成旅游的大环境。
3.旅游管理水平较低,缺乏统一对外的整体形象
虽然有“五养之乡帀神奇宁乡”的品牌形象作为引导,但从整体看,宁乡旅游开发各自为政,分散出击,恶性竞争的现象仍严重存在。个体商户多,合营企业少;“农家乐”多,旅行社少;抄袭模仿多,自主创新少……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以黄材镇为例,因为举世闻名的四羊方尊在此出土而成为旅游地,但是当地四羊方尊仿制品大多粗制滥造,且缺乏品牌营销和包装,难成气候。
这说明旅游区的盈利性机构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只要能赚钱就可以做”的错误观念在旅游区居民头脑中仍存在,这与全县快速发展的旅游形势和游客日益增长的精神层面需求不适应。
4.缺乏技术型人力资源的支持
通过对县内旅游区周边农村经济现状和劳动力结构的调查,可以发现虽然当地居民参与旅游业比例较高,但是大多数从事的是旅游区基本服务业(零售、清洁、交通工具出租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导游和旅行社等行业却少有人涉足,大多依靠从城市地区引进的有管理经验的专业人才。
工作的技术含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利润的高低,而由于当地缺乏这些技术型管理人才,大部分利润落入了城市的管理机构手中。这是宁乡旅游业始终无法带动周边农村地区经济实现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五、建议措施
1.完善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可着重从以下三方面加以完善:(1)交通:加快县内旅游区环线公路的建设,推进县乡公路建设,并且优先旅游区所在的乡村道路建设;(2)住宿:政府选择性扶植、规范管理高质量“农家乐”,杜绝恶性竞争现象,实现合作共赢;(3)旅行社:对旅行社加强监督管理,建立服务到位、价格公道的旅行社。
2.提高管理水平,树立品牌理念
宁乡拥有良好的旅游资源禀赋,而在旅游市场上真正的比较优势来自于管理水平的提升和品牌形象的确立。目前,宁乡旅游区仍然处于旅游地生命周期中的发展期,其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能力之所以较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建立起内在的比较优势。
针对目前大部分乡村旅游区功能混合不清的问题,管理层可以先根据游客的不同需求进行市场细分,如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等,再合理分区规划,建立起整合了“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旅游配套服务体系;同时,宁乡应该在“五养之乡”这一品牌形象的指导下,进一步明确市场定位。一个“养”字,涵盖了游客在宁乡各地旅游的独特身心体验,也契合了现代人越来越注重养生的心理特征。只要建立整体形象,规划设计、宣传包装、管理服务等环节的效率都会提高。
3.建立当地的人力资源培养机制
充分利用当地的劳动力资源发展旅游业,是就地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1)充分利用当地导游的优势,强化对本土导游的培训与教育,将导游的本土优势和专业素养结合起来,建设一支思想业务素质高的导游队伍;(2)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吸引高校旅游专业学生返乡就业,改善当地劳动力结构和整体素质,从而使相应劳动力工作收入直接成为当地居民收入;(3)对当地从事旅游业的农民进行培训,使他们了解并认可自身所在旅游区的市场定位,引导他们树立起正确的营销观念,提高他们在当地旅游业中的参与度。
参考文献:
[1]魏小安 刘赵平 张树民:中国旅游业新世纪发展大趋势[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144—147.
[2]王良健:南岳风景名胜区旅游客源市场分析与开发战略[J].社会科学家,2002,17(5):23—27.
[3]保继刚: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与旅游规划[J].建筑师,1998,8(5):41—50.
关键词: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农家乐;发展现状;对策研究
观光农业是现代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产业。它主要是利用农业资源环境、农田景观、农业生产、农业产品、农业文化、农家生活等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农业、了解农村的一种农业经营活动。乡村旅游主要是利用乡村人文景观、村落建筑、民风民俗、传统文化、节庆活动等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体验乡村情趣的一种旅游活动。
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假制度的形成而发展起来的,是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享受而开辟的文化性很强、大自然意趣很浓、农业和乡村特色很突出的一种交叉性产业,具有经济、社会、教育、游憩、保健、文化和环保的多重功能,是当前和今后合理有效利用农业资源,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劳动就业,加强城乡交流,促进农村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缩小城乡差别,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部分。
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城市高楼林立、街道狭窄、绿地减少、环境污染、人口增加、生活节奏紧张繁忙、生活空间日趋缩小。假日里有限的城市公园和风景区人满为患,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休闲和旅游的心理需求,迫切需要到郊外农村寻找新的旅游空间,欣赏田园风光,享受乡村情趣,实现回归大自然、陶冶情操、休养健身的愿望。观光农业的发展是现今我国乡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是重新认识和拓展农业经济的重要领域,也是高效和深层次开发农业景观、聚落景观、乡村文化景观和乡村田园景观的重大举措。观光农业兼顾农业生产、乡村风貌与景观塑造及观光、休闲、度假的功能,拓展乡村旅游,使乡村转化成为重要的游憩地,并促进乡村文明的进步。
浙江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称,自然景观具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特色。由于其地处亚热带,自然条件优越,从而为农、林、牧、渔等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农业生产部门比较齐全,是一个以粮食生产为主,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省份,同时也为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一、概念的界定
观光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它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观光农业的基本属性是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及农事活动等为一体,供游客领略在其它风景区欣赏不到的大自然的浓厚意趣和现代化的新兴农业艺术的一种农业旅游活动。它是一种新型的“农业+旅游业”性质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既有发展农业生产、维护生态环境、扩大乡村游乐功能,又可达到提高农业效益与繁荣农村经济的目的。
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闲、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它包括传统乡村旅游与现代乡村旅游。
从以上的概念可知,乡村旅游包括观光农业,观光农业是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契合点就是“农家乐”,即城市居民离开日常居住的环境,到农村的庭院或田园去欣赏、体验民族风情和民俗农事,尽情享受休闲时光,并通过一系列感官刺激和心灵感受,获得精神的成长的活动。其实质是在地域的跨越中,在与自己习惯的城市文化和环境存在差异的农村文化和环境的体验中,寻求审美和愉悦等精神享受的活动。它是旅游主体(以城市游客为主)与客体(以“三农”为主)角色互动的产物。
二、现状分析
在旅游发达国家,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乡村旅游构成三大重要板块,呈三足鼎立之势。我国的乡村旅游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方兴未艾。尝到甜头、得到实惠的乡村纷纷扩大旅游规模,有力的示范效应又使许多乡村效仿跟进。借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劲东风,各级政府非常关注“三农”问题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不仅是旅游产业的重要板块,而且是旅游业反哺农村的有效的途径之一。
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于二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向着内容更丰富的休闲农业发展,即不仅提供农产品,而且形成一个具有田园之乐的休闲区,这种“农业+旅游业”性质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既可发展农业生产、维护生态环境、扩大乡村旅游,又可达到提高农民收益与繁荣农村经济的目的。
当前,我国的广东、北京、上海、浙江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都市圈地区,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起步相对较早,发展较快,形成了一批很有特色的观光农业园区和乡村旅游景区,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1998年,国家旅游局把“华夏城乡游”作为旅游主题,使“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做农家人、娱农家乐、购农家物”成为农村一景,使田园农家乐、花乡农家乐、果乡农家乐、竹乡农家乐、渔乡农家乐、湖乡农家乐等成为城市新宠;2004年我国的旅游宣传主题被确定为“中国百姓生活游”;2006年,全国旅游宣传主题定为“2006中国乡村游”,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进一步把我国的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推向。
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走特色农业、品牌农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既调整优化了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结构效益,又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了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还建立了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了农业龙头企业,提高了农业规模效益;同时,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实施农业精品名牌战略,实现了结构调优、规模调大、效益调高、农民调富的目标。2005年,尚田全镇农业总收入约1.6亿元,而“彩色农业”就占到了1亿元,户均约7000元,“彩色农业”总收入比上年净增逾1000万元。
(一)种类
1、农家园林型。指以农家民俗旅游为代表,依托花卉、盆景、苗木等生产基地而形成的“农家乐”类型。
2、花果观赏型。指以农家果园游乐为代表,依托各类果园而形成的“农家乐”类型。如春观桃(梨)花、夏(秋)尝鲜果的花果观光旅游等。
3、景区旅舍型。指以自然风景区为代表,依托低档次农家旅舍,游客感觉仿佛把自己的家搬到了风景区,花费居家度日的钱,享受景区的自然风光而形成的“农家乐”类型。
4、花园客栈型。指通过把农业生产组织转变成为旅游企业,把农业用地通过绿化、美化,使之成为园林式建筑,以功能齐全的配套设施和客栈式的管理,成为在档次上高于“农家乐”低于度假村的一种休闲娱乐场所。由于观光农业具有农业和旅游业的双重属性,故其具有生产性、观赏性、娱乐性、参与性、文化性、市场性、生态性和高效性等特征;按其结构,又可分为观光种植业、观光林业、观光牧业、观光渔业、观光副业和观光生态农业等6类;其功能可分为观赏型、品尝型、购物型、务农型、娱乐型、疗养型和度假型等7种类型。
(二)特点
1、浓郁的乡村气息和农家风情。这是吸引市民的魅力所在。由于城里人饱受“城累”,一旦有条件,就迫切希望能亲近自然,回归自然,放松心情。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恰恰能满足市民的这种需求。
2、收费公道,价格低廉。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吸引对象主要是城市工薪阶层,他们有钱,但钱不多。“农家乐”低廉的收费,让市民乐于接受。
3、出游便利,次数多,方式灵活,可采取分时度假。城里人有闲,但闲不连续。从1995年开始,我国推出了“双休日”制度;2000年开始实现了“黄金周”制度。目前,我国全年的法定假日已达114天,约为全年的1/3。但这种休假是不连续的。随着“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和“工作是为了更好的休闲”的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随着假期的增多和延长,随着带薪休假、奖励旅游的兴起,方便灵活、可分时度假的旅游形式下定会越来越受到欢迎。而“农家乐”因多处城乡结合部,恰恰能弥补这一需要。
4、以自住房进行经营,可根据营业需要进行改建或整修。我国的“农家乐”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大型的公司化经营的模式,大多还是以一家一户为主,营业面积和内容等比较方便灵活。如添加人造景观与娱乐设施等。
5、季节性较强。由于季节和农时的变化,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季节性。如花卉观赏、瓜果采摘等。
(三)意义
乡村景观资源的开发,主要应包括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乡村游憩地系统建设、观光农业资源开发与乡村休闲业发展等。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至少具有三个实际价值:
1、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农家乐”的兴起,开拓了农村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充分有效地开发利用农业资源,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一是转移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农家乐”促使农民转而利用农村现有的空间资源和绿色资源,就地发展第三产业,拓宽了劳动力转移渠道;二是农户收入增强,拉动了经济的增长;三是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塑造良好的乡村风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农家乐”正是传统农业延伸的新尝试和农业自然资源的新利用。
2、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农家乐”是城乡文化的一个交汇点。“农家乐”的消费主体是城市工薪阶层,他们是现代文化和城市精神文明的主要载体,“农家乐”必将加深城乡相互的理解与认同,扩大农产品销售市场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扩大劳动就业。
3、推进旅游业的发展。“农家乐”是现代旅游的一种新形式,它丰富了旅游的内容,拥有其他旅游形式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它让游客了解农业生产活动,体验农家生活气息,享受农业成果,普及农业基本知识;它开拓了新的旅游空间和领域,使游客走进“农业”这一大世界,以减轻和缓解城市旅游地过分拥挤的现象,从而推动了现代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
(一)跟风模仿、弃土从洋
由于缺乏规划,各地“农家乐”发展往往表现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景象,从而让游客产生“审美疲劳”,让游客觉得“农味淡了”的感觉。而实际上,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一定要注重“农家乐”的特色开发,突出“农味”,反映当地多彩的乡土文化、纯朴的民俗风情和恬淡的农家生活,避免恶性竞争。
(二)恶性竞争、无序发展
由于“农家乐”发展历史较短,业内统一规范尚未完全形成,多数从业人员“半路出家”,不少农家乐“土法上马”,热情过头,强行拉客,吃住安全无法保障,降价恶性竞争或抬价宰客现象时有发生。
(三)竭泽而渔、不顾后果
“农家乐”是富民产业,由于现在还处于发展阶段。不少业主或政府部门只把眼睛盯在收入或税收上,不但不注意“蓄水养鱼”,而往往不顾后果,竭泽而渔,有使“农家乐”旅游被扼杀在摇篮的危险。
四、对策研究
(一)加强指导抓规划
由市场需求的拉动而自发发展起来的我国乡村旅游的主体“农家乐”,大都没有进入规划层面。到目前为止,发展的自发性导致的盲目性和短期行为开始显现,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农家乐”的扩展和深化,亟待通过规划来摆脱低层次徘徊并提升旅游层次。
(二)利用优势抓“农味”
各级党委政府、旅游主管部门要因势利导,充分利用交通、景区景点、田园风光、宗教文化等特色资源,开发出“农家乐”系列产品、“农家乐”系列套餐,突出乡村民俗文化等。使“农家乐”走出各自的特色之路,打上各自的特色品牌。
(三)加强宣传抓引导
“酒香也怕巷子深”。各级党委政府、旅游主管部门要加大对“农家乐”的旅游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广纳客源;可将“农家乐”制成明信片,刻录成光盘,拍摄成专题片,在新闻媒体上作广泛宣传。
(四)重视培训抓教育
由于“农家乐”从业人员多为农民阶层,且又是“半路出家”,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更没有专业管理水平,基本属于“自成一体”。旅游管理部门一定要结合实际组织定期培训,守法经营。要让游客“住的舒心、吃的放心、乐的开心”。
(五)规范管理抓环保
旅游、环保部门要加强协作,密切配合。既要保证旅游区的整洁,又要作好旅游过程的环境教育。让城里人“进得来、留得住、出得去”。
(六)多元开发抓联动
由于经营“农家乐”的农户多数“单打独斗”、势单力薄,难以满足市场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为深入挖掘乡村元素的旅游价值,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催生乡村旅游产品升级换代,必须引入多元的开发模式,加强产品营销策划,设计独特卖点。
交通便捷、环境整洁是发展“农家乐”的基本要求。如何确保游客“行有基础”、“游有内容”,把发展“农家乐”与时下正在进行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结合起来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浙江省已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扶持欠发达地区、海岛地区的“农家乐”项目。
五、结语
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在我国的迅速兴起,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由温饱到小康转变过程中大中城市城郊结合部特有的一种经济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社会需求与供给相互作用的结果。“农家乐”现象,是一种旅游现象,表现为“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重在崇尚自然、返璞归真;“农家乐”现象,更是一种城乡协调发展现象,从中可以看到一种“以城带乡、统筹城乡、城乡互动、相互促进”的新型乡村发展模式的雏形。深入研究这种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分析这种现象对城乡发展的价值,进而大力开发、推广和规范“农家乐”,无论是对加快全面小康建设的步伐,还是对寻找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都将大有裨益。
现代生活的节奏日益加快,城市人越来越追求一种与城市繁华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以此来弥补城市生活中所缺失的淳朴、简单、原始的民风,释放日常的压力,而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恰恰能满足这种需要,弥补这种缺失。根据国家旅游局“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到“十一五”期末的2010年,我国国际旅游收入达到530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达到8500亿元,旅游总收入达到12700亿元,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到1000万人。在“十一五”期间,每年将新增农村旅游就业35万人,间接就业150万人。“十一五”期末,实现“百、千、万工程”,即建成100个农村旅游特色县、1000个农村旅游特色乡、10000个农村旅游特色村。对此,浙江省旅游主管部门也相应提出了“十、百、千”工程。这是我国、也是浙江省首次对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工作目标进行量化,可见,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将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婉飞,王敏娴,周丹.中国观光农业发展态势[J].经济地理,2006(26).
2、孙俊秀.体验型休闲――“农家乐”经营的新模式[J].商业研究,2005(18).
3、郭焕成,郑健雄.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
4、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旅游学刊,2006(3).
一、西安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多、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然而,尽管西安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且随着近年来的不断努力,文化产业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从而从文化贸易角度来考察,与国内如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等省市相比仍比较落后,距“建设国际化大都市,重振汉唐雄风”的目标要求尚有不小的差距。
二、西安市旅游业发展的条件分析
(一)优势分析
1.旅游大省,加大支持
陕西为旅游资源大省,不仅为西安提供充足客源,在旅游政策上提供支持。陕西在2010年全年接待境内外游客14565.9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6.1%;旅游总收入983.99亿元,增长28.1%。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212.17万人次,增长46.3%;旅游外汇收入10.16亿美元,增长31.8%;在2009年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141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6%;国内旅游收入715.28亿元,增长27.5%。全年接待境外旅游人数145.08万人次,增长15.4%;旅游外汇收入7.71亿美元,增长16.7%。通过这两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我省为旅游大省,而且从客源上从旅游收入上都保持较快增长,这就为西安的旅游业提供了良好客源基础。
2.经济建区,强力推动
西部大开发,“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建设为户县旅游带来更多机遇。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总体目标定位是:建设成为西部及北方内陆地区的“开放开发龙头地区”,“以高科技为先导的先进制造业集中地,以旅游、物流、金融、文化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集中地,以现代科教为支撑的创新型地区,领先的城镇化和城乡协调发展地区,综合型经济核心区,全国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在战略定位中,将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集聚优势,建设国际文化交流平台,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历史文化旅游品牌,展现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西安则处于关天区的核心位置,这为西安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平台。
(二)劣势分析
1.总量水平不高
西安旅游总量,每年都在增长。但相比较而言旅游总量相对不高,2010年西安接待旅游人数为5201万人,旅游总收入405.18亿元,而北京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490.1万人次,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1.8亿人,国内外旅游收入总计达到2767.9亿元。从数据看出,西安作为旅游城市,但旅游总量并不高,与一线旅游城市还有不小的差距。
2.战略意识不强
西安市政府虽然认识到旅游业可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但他们的旅游战略意识不足。因此要立足于战略的高度,制定好西安市旅游产业发展战略,要确定战略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协调好旅游规划区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注重长期内旅游区产业竞争力的培植与提升。
(三)机遇分析
1.国家政策助推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以及各省市区根据《意见》精神出台的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为“十二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发展营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从宏观上说,“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这一系列政策也都将推动旅游业加快发展。
2.消费升级促进
国内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国内旅游市场需求可望保持旺盛。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农村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1.1%,城镇为35.7%。我国居民消费已经进入结构快速升级时期,人们的旅游消费需求潜力巨大。随着我国人均GDP迈向5000美元,城乡居民收入将进一步增长,旅游消费进入快速增长的黄金期,我国旅游持续较快发展具有强大的市场基础。
(四)威胁分析
1.国内竞争激烈
日益升温的旅游产业利益,无疑将成为各大旅游城市乃至各旅游区县竞相瓜分的对象。因此各地都十分重视旅游业的战略规划。2010年中国城市榜,全球网民推荐的中国旅游城市”网络评选活动中,西安入选中国最具特色的十大旅游城市之一,全年的旅游总收入排16位,在十一黄金周期间旅游人数达到320.39万,旅游收入15.06亿,在全国排在第19位。以西安为旅游目的地的消费群体发展滞后,旅游人数和收入都处在下游地位,落后于发达城市。
2.经济危机冲击
国际经济危机为国内旅游业带来较大冲击。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非常深远,对国内旅游业带来了较大打击,目前虽然有复苏的迹象,但是何时全面恢复增长仍然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全球气候变化对旅游业发展也具有多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旅游业;现状;原因;对策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旅游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我国重要产业,旅游正在成为我国公民休闲生活的重要内容,旅游对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大数据的视野下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策思考。
二、现状分析
1、国内旅游是我国旅游收入增长的主导力量
我国的旅游收入主要来源于国内市场。2009年到2013年,我国的旅游收入一直稳步上升,2010年到2014年国内旅游收入增长138.57%,国际旅游增长仅24.22%。2014年国内旅游收入约是国际旅游收入的8.01倍,占旅游总收入的88.91%。国内旅游收入直接影响到我国旅游收入的“总盘子”。
2、城镇居民是国内旅游的主力军
1994年到2014年的十年间,国内游客数量和旅游花费金额同步大幅增长。(见图1)2010年以前农村居民游客数量一直略高于城镇居民游客数量,但在此之后,城镇居民游客数量激增,逆转并大幅超越农村居民游客数量。反观农村居民游客数量,增长势头趋缓。(见图1)城镇居民的消费金额高于农村居民,特别是2010年以后,城镇居民游客数量超越农村居民游客。
3、观光、休闲是农村居民旅游的主要需求
城镇居民旅游消费主要用于商务出差,占旅游总消费的33%。农村居民的旅游消费主要集中在观光旅游和度假休闲,其中观光旅游占21%、度假休闲娱乐旅游占16%,均高于城镇居民的这两项消费占比。农村居民对旅游的需求在明显增加。(见图2)
4、国际旅游收入“东强西弱”分化明显
西部是旅游资源的富集区,但还是落后于东部地区。沿海地区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明显高于内陆地区,排名第一的是东部地区的广东省特别是广东省。西北地区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明显偏低。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极差很大,广东省的国际旅游收入已经超过甘肃省的1700多倍。大部分省市对外旅游发展不足,仅有九省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达到了平均值之上,对外旅游发展还有很大空间。
5、外国入境游客数量增长正处在停滞状态
2010年以后,外国入境游客数量增长非常缓慢,甚至略有下降,发展到了一个瓶颈期。据中国旅游研究院、Visa公司《中国入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5》,2014年我国接待入境游客12849.83万人次,同比下降O.45%;接待入境过夜游客5562.20万人次,同比下降0.11%。而同期全球入境旅游总人数首次超过11亿人次,同比增长4.7%。
6、亚洲国家是外国入境游客的主要来源地
外国入境游客大多数来自于亚洲。2014年我国接待亚洲国家入境游客1633.13万人,占全部入境游客中的61.95%。其次是欧洲和北美洲分别占到了20.92%和10.47%。(表1)
7、外国入境游客旅游消费结构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
2012年和2013年际旅游(外汇)收入构成中可以看出,收入的主要来源是民航和商品销售,2013年分别占25.96%和21.64%,这两项相比于2012年所占比例略有下降,住宿、餐饮、游览所占比例略有提高。这从一定程度说可以反映出我国的旅游行业正在做出一些改变,更加注重服务和景区游览,但是效果并不明显。(见表2)
8、对外休闲旅游吸引力减弱
外国入镜游客事由大致可以分为会议/商务、观光休闲、探亲访友、服务员工和其他。2012年和2013年两年中,观光休闲和会议商务仍然是国外游客入境旅游的主要目的。应当关注的是,2013年我国接待的以休闲游览为目的外国游客数量不升反降,我们所提供的单纯观光型旅游模式,已不能完全符合外国游客的旅游需求,休闲旅游服务吸引力正在减弱。
9、我国国际旅游收支逆差全球最大
2013年我国国际旅游支出占世界的11%,与美国旗鼓相当,远高于德国、英国,排在全球前列。而我国国际旅游收入仅占4%,大幅低于美国的15%,与德国、英国大致相同。我国国内游客愿意选择出境游,但外国游客选择到我国旅游的少。出现的这种国际旅游收支逆差,被有些专家学者称为“旅游服务贸易逆差”,视作发展旅游业的负资产而提出了警告。
三、原因分析
造成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1、城乡旅游消费能力的现实差别
旅游的消费能力直接决定城乡居民的旅游差异。而旅游消费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收入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是造成农村居民旅游滞后于城镇居民旅游的主要因素。同时,我国的旅游市场主要针对的消费群体是城镇居民,缺乏针对于农村居民旅游产品的开发,加之宣传引导力度不够、农民生活观念的转变等也是导致农村居民旅游人数增长缓慢的原因。
2、东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差距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西部发展相对较缓慢,没有足够资金支持旅游业的发展,直接导致了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落后于东部。截至2014年底,西北五省的铁路营业里程为16804.4公里,占全国总铁路营运里程的15.02%,公路里程584676公里,占全国总公里里程的13.1%。这与西北地区广阔的地域形成明显反差,也是旅游业发展不平衡的客观因素之一。加之西部地区在旅游服务设施、服务能力水平、营销能力水平等比较薄,制约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3、理念和体制机制的相对滞后
我国旅游产品主要是观光型旅游,价格低廉和严重同质化是两个“刺眼”的标签。这些现象主要是由于我国搞旅游就是“坐地生财”这种理念,只顾一味加大投入、自顾自地开发景点,旅游市场分类不够精细,交通、餐饮、景点、购物、娱乐各赚各的钱没有形成持续吸引游客的产品和产业链条,一些地方对游客“雁过拔毛”缺乏诚信,营利模式没有创新,服务质量没有实质性提升。
四、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对我国旅游发展的一些趋势分析,笔者提出“三补一转”的对策建议,推进我国旅游业转型升级,努力实现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两大战略目标。
1、立足国内旅游市场开发,补齐农村居民旅游发展“短板”
推动旅游发展,拉动内需是关键。农村居民仍然是我国人口的大多数,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对东中西部12个省份2000多个农村居民家庭的入户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居民出游愿望强烈,有74%的农村居民愿意甚至非常愿意外出旅游。因此,要大力推进农村居民旅游发展。一是要切实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要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精准扶贫力度,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让广大农民具备旅游、享受生活的基本物质条件。二是要有针对性地开发一些适合农民参与的旅游产品。农村居民需要的是观光式旅行,他们对于旅行过程中的食宿、交通工具要求较低,要尽可能降低旅行成本。三是要加强宣传引导。旅游是一种生活休闲方式,当农民不是一辈子都“面朝黄土背朝天”,要让旅游融入到广大农民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着力推进旅游协调发展,补齐西部地区旅游发展“短板”
旅游业的协调发展,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一是要把发展西部交通作为重中之重。既要加快航空、铁路、港口、公路建设,提高抵达旅游城市的便利度,又要考虑公交、地铁、旅游直达班车的线路设置,提高抵达旅游景点的便利度。二是要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各种配套设施,有效提升景区整体品质。三是要有效整合旅游Y源。西部地区地域广阔、旅游资源丰富,要对现有旅游产品进一步提档升级,打造全新的旅游链条。比如,可以根据西部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开展民族乡村游,开发一些旅行和摄影结合的项目。四是要把发展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结合起来。落实国家扶贫攻坚的战略开展精准旅游扶贫,把输血式扶贫转化为造血式扶贫,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的局面。
关键词: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调查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嵊泗凭借独特的海岛旅游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越来越多地吸引了国内的游客,旅游业已经成为该县新的经济增长点,不仅如此,旅游业还带动了社会就业,较好地促进了渔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渔农民的转产转业。但从整个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看,该县旅游业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旅游服务水平等存在较多问题。在此背景下,我们通过调查来探讨金融如何支持旅游业,以更好地促进其发展,使其成为解决社会就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嵊泗旅游业发展现状
从“港口旅游城市”到“美丽海岛建设”的“旅游强县”发展战略的提出,标志着旅游业在嵊泗不仅是支柱产业,而且基本确立了它的战略性产业地位。
(一)旅游业增加值逐年增加,经济拉动作用明显
旅游业近年来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每年旅游总收入都呈上升趋势。截至2013年6月末,嵊泗旅游业总收入27.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0%。在旅游接待方面,截至2013年6月末,旅游人数227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18.7%;各种旅行社迅速发展到24家;各类宾馆饭店达400余家。据统计,该县旅游业增加值由2009年的7600万元到2013年6月末的20895万元,年均增长30.62%,占到全县GDP的4.29%。旅游业增加值逐年增加,它的经济拉动作用凸显。
(二)旅游业吸收的就业人数逐年增加,成为解决我县就业问题的一条主要渠道
随着“渔家乐”等具有嵊泗特色的旅游休闲项目的推出以及各式各样的“渔家宾馆”的投入运营,为渔农民转产转业以及充分就业提供了巨大空间。目前,该县旅游直接从业人数超过2500人,与旅游相关的就业人数约5400人。旅游业不仅较强地带动了嵊泗经济发展,而且吸收的就业人数已经成为解决该县就业问题的一条主要渠道。
(三)个体经济在旅游业中的主导地位已初步确立
个体经济在该县的旅游业中已初具规模,而且它的主导地位已基本确立。据调查,在该县的旅游行业中涉及的旅行社、“渔家乐”休闲旅游项目、“渔家宾馆”、“渔家饭店”等的运作基本都由个体经营户出资经营,也有个别个体经营户结盟组团运营,如宾馆、客运服务等行业。从事旅游业的个体经济数量在全县旅游业中占66.78%,收入占全县旅游业总收入的13.31%。
二、嵊泗旅游业发展存在的不足及问题
从当前我县旅游业发展情况看,全县的旅游业仍然存在着基础设施薄弱、旅游产品质量和档次较低以及自身的特色旅游产品品种稀缺等问题。
(一)旅游基础设施落后,难以实现我县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对于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且适合进行旅游开发的渔农村地区来说,由于旅游配套设施落后以及当地经济发展相对较缓,使得这些地方对于吸引投资的能力不高,开发资金不足。同时我县旅游交通发展滞后,与之配套的交通设施不全或程度偏低,面对日益增长的国内游客,旺季时旅游接待能力明显不足,接待能力低下使得旅游业发展后继乏力。
(二)缺乏富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以及受季节影响明显
从旅游资源分类,主要有:海水、沙滩及夏季凉爽的气候构成的自然生态旅游;“渔家乐”海上作业休闲旅游;渔民画、地质奇观、历史文化构成的民俗文化旅游等。因此,这些旅游产品也正是该县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根基。但在现有旅游资源下,富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开发程度相对较低,与周边旅游地的旅游产品同质性问题较为突出。从旅游产品开发程度来看,该县各旅游景点仅围绕沙滩、海水、民族风情,开发的旅游产品档次较低且重复开发严重,没能根本体现嵊泗旅游精髓,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单一而又雷同,文化含量和空间含量不足,缺乏应有的旅游容量。同时,该县的旅游受季节性影响非常明显,旺季仅仅只有短暂的夏季7-9三个月,其他时间游客稀少,这也是嵊泗旅游业面临的又一问题。
(三)融资渠道少,旅游企业资金缺乏,难以形成规模经营,不利于全县旅游业发展
调查发现,该县旅游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与旅游业整体融资能力不强、旅游开发资金偏少有着直接关联。一是资金的缺乏是造成我县旅游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发展能力不高的主要因素;二是融资渠道狭窄,直接融资匮乏。各种旅游资源开发所需资金,其主要的融资渠道以银行贷款和企业或个体经济自有资金为主,很少能通过间接融资(如发行股票、发行债券等形式)来获取开发资金。正是景区开发和维护资金的缺乏,使得旅游景区的自然资源开发力度不足,不利于全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金融业支持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难点及问题
(一)对旅游业的资金投入不足,旅游业贷款占比偏低
从各金融机构贷款数据显示,每年对旅游业的信贷投入严重不足,当年投放到旅游业的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的比重远远低于其他行业的贷款比重,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截至2013年6月末,全县旅游业贷款余额9131万元,仅占全部贷款余额的2.73%。从单个银行机构的支持情况看,即使政府提出了“旅游强县”的战略目标,但也仅有中行、建行以及联社发放了旅游及相关产业贷款,其他几家银行均未发放旅游业贷款。
(二)旅游企业无法提供有效抵质押物,不利于金融业向旅游业投入大量信贷资金
目前,该县旅游企业以小微企业为主,一般没有固定的经营场所,无法提供有效的抵押品;而旅游企业所得的门票收入、景区经营权等又不属于所有权,仅为产权,不能进行有效的抵质押。同时,由于我县旅游季节时间短,使得部分小微旅游企业在旅游季节过后则处于休业状态,这就造成了这些企业无法满足抵押贷款的条件,银行也不愿贸然给予信贷支持。
(三)在旅游业的发展中,金融服务相对滞后,支付环境欠佳
虽然近两年该县支付环境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银行卡受理水平有了提升,银行卡发卡总量、ATM机、POS机及特约商户总量同比都大幅增长,但刷卡消费的主要范围仍然局限在县城一些大型宾馆、饭店、商场等特约商户,真正在旅游景区、景点的消费基本还都使用现金消费,银行卡的广泛使用环境欠佳。因此,面对旅游人群的多元化,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更多层次的需求。
四、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金融机构应合理调整信贷结构,切实加大信贷投入,改进金融服务
一是优化信贷结构,紧紧围绕旅游产业建设投入的特点,将部分信贷资金投向旅游扩建改造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上。金融机构要分类支持旅游投资项目,形成旅游信贷支持与金融风险控制的长效机制。二是开发新的贷款品种,尝试推出门票收益权质押、景区设施抵押等担保贷款产品。同时结合新渔农村建设,对“渔家乐”、“渔家宾馆”、“渔家饭店”等特色旅游产品给予政策性贷款扶持,逐步形成全方位的金融支持体系。三是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不断完善金融配套服务工作。拓展金融服务领域,调整和优化网点布局,在主要景点设立自动存取款机,安装刷卡终端,提供外币兑换等金融服务。通过提供多种金融服务方式,创造一个良好的旅游金融服务环境。
(二)人民银行应积极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全力为旅游企业搭建金融服务新平台
一是充分发挥牵线搭桥的纽带作用,帮助金融机构找到金融与旅游产业供需的结合点,将有限的金融资源投放到有市场前景的旅游产业中。二是加强调查研究和征信建设工作,充分利用征信系统提供的相关信息,引导金融机构将资质好、信誉高的旅游企业作为优先放贷对象。三是加强支付环境建设。协调配合做好银行卡支付工作,帮助金融机构解决游客在本地旅游刷卡消费时出现的各种问题,为游客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四是加强宣传与协调。做好我县旅游发展的正面宣传,积极鼓励金融机构向各自的上级行反馈当地旅游业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激发金融机构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争取更多的金融支持和政策倾斜。
参考文献:
[1]饶文津.江西省旅游产业发展及金融支持策略选择[J].金融与经济.
[2]段爱明.金融支持张家界旅游文化产业问题探讨[J].武汉金融.
关键词:北镇;旅游经济;现状;优势;问题;对策
北镇市位于辽宁省西部,历史文化璀璨,自然环境优异,是中华大地上民间祈福文化传统最为深厚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北镇市委员政府着力将以“歪脖老母”为中心的深厚的民间祈福和乡土崇拜传统,升华为以“祈福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休闲产业,以“祈福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休闲产业新格局,以“祈福圣地”为定位进行新型城市经营,打造“旅游祈福度假胜地”,突出综合资源特色,拓展外向型发展舞台,带动传统产业以及休闲地等新兴旅游关联产业的发展,初步形成了沿医巫闾山纵贯全市的旅游产业聚集区以及“立足辽吉黑,拓展环渤海,辐射东北亚”的旅游经济蓬勃发展的新格局。
一、北镇旅游业发展现状
医巫闾山风景区自然资源丰富人文景观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风格独特,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6处,市县级100多处,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重点名胜风景区。近五年来,累计投资4亿元开发了大芦花、五佛洞、天仙观、灵山寺4个景区,完成建设项目200余个,相继完成多项新景区开发和老景区扩建工程。医巫闾山风景区晋升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医巫闾山和北镇庙申报世界遗产工作全面启动。2009年全市旅游直接收入实现1.4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四分之一。接待外来游客317万人次。蓬勃发展的旅游业正在逐步成为北镇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新兴支柱产业。
二、北镇旅游业具有的独特优势
1.独特的区位优势
北镇市位于辽宁省西部,地处环渤海经济圈,辽西走廊的东北部,医巫闾山的东麓,东与省会城市沈阳相毗邻,西连英雄的城市锦州,南接素有北方鱼米之乡,拥有红海滩奇景的石油城盘锦,北通煤都阜新,沈山铁路、沟海铁路、京哈公路贯穿全境,京沈高速公路、秦沈高速公路沿境通过,是连接辽西和辽中的咽喉要地。是辽河平原的屏障,山海关外之要冲。最近新修通车的阜新到盘锦的高速公路由北镇城东穿城而过,使北镇的交通状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观,犹如为北镇旅游经济的发展插上了一双腾飞的翅膀。
2.祈福文化的独特吸引
北镇医巫闾山最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就是其独特的镇山文化,而北镇镇山文化的本质又在于其内涵极为丰富、涉及各种信仰、遍布各个阶层、影响多个朝代、潜移默化多个民族并传承千年的中华祈福文化。祈福文化的核心就是一个“福”字,具体表现为其千年传承、融合多种信仰的上至皇家贵族,下至黎民百姓的祈福文化特色。
三、存在的问题
1.统一宣传的体制还有待逐步完善
近几年来,我市对旅游业的投资超过2亿元,包括政府投入和私人资本投资。政府的投入主要是间接性的投入,包括修环山旅游路,广告宣传等间接性投入。而由于各个景区的所有制形式不同,十大景区当中,有四家景区属于民营性质的运作,各景区为了本景区的利益,宣传方式不同,宣传口号各异,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形象定位,造成了旅游市场对我市旅游业整体形象的感知度和认知度还比较模糊,所以还有待于进一步整合协调。
2.旅游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
北镇市旅游业国内客源市场结构主要局限于锦州、沈阳及辽宁省相邻的东北三省地区,旅游消费水平比较低,来我市旅游的客人人均消费水平也相应的低。不仅如此,在旅游消费结构方面,由于旅游目的单一,旅游路途短,形成以一日游为主的消费方式,来北镇的游客长途交通费占的比重小,游览及住宿的花费较少。这就清晰的反映出我市的游客市场的近域性特征,住宿、餐饮、购物的人均消费水平很低,形成不了高档次、大规模的旅游配套产业发展态势。根据国家的相关数据,全国旅游业人均消费支出为350元每人次,北镇目前还远不到这一标准。北镇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和规模虽近几年来发展迅速,对地区社会发展、经济进步的带动作用已凸显,但进一步提升还有明显的局限性。在《北镇市旅游发展总体策划》中就指出这一问题:从北镇旅游的发展现状来看,尽管成绩显著,但是总体来看,北镇旅游仍处于旅游发展的初期,产业成熟度还较低,大旅游格局还未形成。
3.各旅游区项目特色不鲜明
来北镇游客有半数以上是到青岩寺祈福为主的,由于青岩寺景区的成功经营,产生了示范效应,其它景区有跟风模仿的趋势。休闲、疗养、购物等其他类型游客比重严重不足,资源优势没有被挖掘出来,特色品牌没有塑造出来,多元的旅游产品没有开发出来。这就薄露出目前我市多元化旅游产品和市场开发相对不足的现实。
4.旅游业同其他产业发展联系得还不够紧密
同旅游业发展发达的地区相比,北镇市的旅游业对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农业产业化的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开发建设等的促进作用还不够明显,产业关联度较低,如当地土特产品沟帮子熏鸡、北镇猪蹄、水馅包子、青岩干红葡萄酒、北镇鸭梨的生产加工行业带动作用不足,对旅游工艺品销售的促进作用也不够明显,与旅游相关联的产业没有做大做强。
5.旅游市场经营秩序还需加强
在景区开发审批、农家院规范管理、旅游商品市场管理等方面,某些时候和个别领域做的还不够到位,还需要进一步出台相关政策加以规范,进一步加大旅游管理的工作力度。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
1.加大政府主导力度,推进旅游业快速发展
旅游业关联度高,综合性强,需要政府在发展过程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从北镇旅游的发展现状来看,尽管成绩显著,但是总体来看,北镇的旅游仍然处于旅游发展的初期阶段,产业成熟的大旅游格局尚未形成。同时,由于北镇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推动产业发展的市场力量还比较薄弱,这就需要北镇政府担负起推动旅游发展的重任,坚定不移的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实现北镇旅游的新一轮大发展。
2.强化组织和体制保障
组织和体制是基础保障。要成立北镇旅游发展的专项领导小组,并制定相应的工作程序;不断完善旅游管理体制,如建立统一的经营管理体制,成立旅游文化局等;还要充分发挥旅游协会的作用,如旅行社协会、景区景点协会、乡村旅游协会等。
3.要切实加强旅游建设项目的审批和监管
北镇的历史古迹丰富,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市县级150余处,除以开发和正在开发的风景区外,还有很多有开发价值的景区。按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产业开发审批管理的若干规定》和《北镇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旅游景区建设项目评审和审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中关于项目审批的条款,北镇市政府对旅游开发项目、旅游公路两侧级及景区周边建设项目都做出了明确要求,未经例会审批就擅自建设的责任人和对违规建设行为制止不力的责任人,市监察局要严肃追究责任。旅游稽查大队要加大对景区建设项目的监督和巡查力度,发现未批先建、不按审批建设的项目,要勒令拆除,情节严重的,还要依法严肃处理。
4.要加强旅游行业的管理
鼓励并指导景区通过提高服务质量、完善基础设施、发展配套产业等措施,争创A级景区,对成功创建AAA级以上的景区给予奖励。各景区要制定对本地旅行社的优惠政策,鼓励并规范本地旅行社发展,发挥对接作用。加强对导游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导游水平,实现持证上岗。建设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导游专业队伍,打造成北镇旅游形象的一张靓丽名片。
5.要加大对旅游业发展的鼓励扶持力度
调整对旅游业发展的奖励办法,实行单独下达任务、单独考核、单独表彰,奖金发放重点要向景区和开发建设单位倾斜,奖金主要由是财政列支。鼓励投资较大的景区开发项目和配套产业项目,鼓励采摘园的发展,鼓励创建省级农家院、创建A级景区和创建星级酒店。
6.要加快旅游配套项目和产业的建设发展步伐
关键词 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现状;问题;对策;安徽广德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0-0335-01
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已进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阶段,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一个亮点,涌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农业观光旅游对促进旅游业和农业的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安徽省广德县历史悠久,名胜众多,气候宜人,素有“七善之城”之美誉。其青山绿水、奇石怪洞和历史古迹构成了多姿多彩的旅游资源,十分契合现代旅游者的多样性需求,奠定了广德旅游发展的良好基础。一次创业使广德开发了一批观光旅游产品,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一批星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等。随着休闲旅游时代的到来、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等诸多机遇,广德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机遇,强力调整产业结构,将休闲旅游业确定为广德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进行农业休闲旅游二次大创业,通过承接长三角经济圈旅游产业转移,给广德带来众多旅游客源,实现广德休闲旅游的发展与腾飞。
1 广德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广德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机遇,依托良好的休闲资源优势,加强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为满足城市人们对乡村田园风光和宁静生活回归的需求,培育了一批以“休闲度假、观光游乐、采摘垂钓、吃农家饭、住农家院”为主要内容,在经营上则表现为产、供、销、服务等产业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截至目前,广德旅游景区中自然风景名胜主要有:国家首批4A级旅游区——太极洞,是华东地区最大的天然溶洞;富有浓郁祠山文化的横山国家森林公园;风景秀丽的卢湖竹海;桃姑迷宫(天然溶洞)、古朴的天寿寺塔、雄伟壮观的鼓角楼、四合乡灵山大侠谷、响水滩瀑布、柏垫镇茅田山风光等。全县休闲农业观光景点210多家,规模以上有80家,农业观光园20家,旅游商品生产企业22家。全县年接待游客180万人次,其澳台、国外有1万人次,从事“农家乐”经营的农民已达10 210人,实现总收入8.2亿元。近年来,广德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迅猛,先后被国家和省授予“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县”、“中国生态旅游百强县”、“旅游经济强县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县推荐单位”。2011年获得全国“中部百强县”、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十强县”、全省绿色食品十强县,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等称号。
2 发展优势
2.1 区位优势
广德素有“三省通衢”之美誉,位于苏、浙、皖3省8县交界处,东临“杭嘉湖”,北倚“苏锡常”,是安徽经济东向接轨长三角的门户。广德交通便利,基本形成了便捷快速的交通网络。
2.2 资源优势
广德青山秀水,气候宜人,生态优越,植物覆盖率高,荣获中国竹子之乡、中国板栗之乡称号。景点众多,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太极洞和横山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卢湖、万顷碧波的大竹海、源远流长的祠山文化以及乡风浓郁的“农家乐”等,独具特色的风景风情吸引着四海宾朋。
2.3 政策优势
一是旅游业被确定为广德县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广德县促进旅游业发展优惠政策》等政策性文件,“合力兴旅”的社会氛围已开始形成。二是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广德旅游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3 发展目标
以太极洞、卢湖和祠山文化为核心,茅田山为新亮点,以山水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文化生态旅游为三大产品体系的广德旅游目的地建设,加速广德旅游由观光旅游向观光、休闲度假旅游转型,由过境旅游发展为目的地旅游;把广德县打造成旅游形象鲜明、综合效益明显的全国旅游强县,成为国内有影响的绿色休闲度假和会议旅游目的地[3-4]。
4 广德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4.1 旅游企业规模偏小,市场竞争力不强
广德县旅游企业市场竞争力较为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旅游饭店档次不高,没有国际著名品牌饭店。饭店结构不均衡,中高档饭店偏少,与旅游发展的要求有差距。二是旅行社整体规模较小,实力较弱,缺少大型旅行社落户,尚未形成良好的旅游中介机制。三是整体旅游服务水平不高,大多数旅游企业和旅游接待人员缺少与国际接轨的服务意识和职业技能。
4.2 旅游景点分散,县域内旅游通达性较差
广德县地域广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点分布在各个乡镇,从县城到各旅游景点,以及各旅游景点之间,基本没有供游客观光使用的公共旅游交通工具,以自驾游、团体游为主。
5 广德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措施
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主动承接环太湖旅游圈辐射,以文化+景区+产品的大思路,发展大旅游,把旅游业培育和发展成为广德社会经济的支柱产业。
5.1 努力打造精品名牌
提升品牌质量,在做优做精的基础上,培育若干具有知识产权、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旅游品牌,形成旅游整体竞争优势。
5.2 致力提升文化内涵
旅游是文化型经济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为了提升文化内涵,主要采取以下2个方面措施:一是重点突出祠山文化、太极文化和竹乡文化,通过对这些优势文化的时尚化、产品化、市场化重组,提升广德旅游的本体价值和附加价值。二是通过全面的形象设计,树立广德旅游业鲜明的个性形象,提升旅游的品位和内涵。
5.3 整合资源,联动发展
一是以整合整个城市资源为抓手,推动旅游与农业、工业、交通、商业等相关行业的联动发展;二是和广德周边地区旅游联动发展。建立与周边地区的旅游合作机制,共同开发旅游市场、旅游线路对接等多层次全方位的区域旅游合作格局;三是积极参与长三角无障碍旅游区的建设,在长三角旅游开发与联合的大格局内,实现自身的高速发展[1-2]。
6 参考文献
[1] 陶海滨.全力建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强市[J].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业,2012(6):53-55.
[2] 张义杰.河北:树立示范引导带动休闲农业大发展[J].中国乡镇企业,2012(5):27.
关键词:南阳;花卉旅游业;发展初探
当前,民众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带动了花卉需求量的增长,花卉产业也有了蓬勃飞速的发展。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花卉种植在我国的规模逐步扩大,产业布局逐步形成。南阳自然环境条件得天独厚,具有花卉产业发展独特优势,特别是月季种植优势明显,加快发展月季种植产业是调整南阳市农村产业结构,带领农民发家致富,发展现代新型农业的战略选择。与此同时,花卉业与旅游业联手打造新型花卉旅游产业,创造更优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生态效益,使花卉旅游业成为南阳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一、南阳市花卉旅游业发展现状
南阳市月季种植主要是依托南阳月季基地、南阳月季合作社、南阳月季集团、南阳森美月季示范苑等花卉企业,现已基本形成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多、技术最优的月季种植基地。南阳市花卉旅游景点(区)主要依托各种植基地建立,分布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石桥镇境内,以中国月季园(南阳月季博览园)为主。月季园位于南阳市独山脚下,现有月季共1200多个精优品种,区分为大花月季、丰花月季、微型月季、树桩月季、地被月季、藤本月季、食用玫瑰、切花月季等系列;园内月季花色五彩斑澜,分为红、黄、粉、橙等10个色系;园内建成30亩基因品种园,培育精优月季、玫瑰、蔷薇共计10万余株;园内种有1万余株古桩树桩月季,并建有2万余平方米温室大棚,达到每年100万盆月季的培育规模。中国月季园除园内景观外,周边还建有南阳国家级月季种植资源库、各类月季展示园、高端月季生产区、玫瑰之约浪漫婚庆基地、月季文化展示馆等不同的月季主题园区,同时还建有现代生态农业馆、名贵花木馆、香草植物馆、月季科研及学术交流服务中心等。自2010年起,每年一次的南阳月季会展已成功举办6届,中国月季园在全国赢得了较高的声誉和知名度,成为月季会展中的佼佼者。
二、南阳市花卉旅游业的发展优势
1.自然环境适宜
月季是一种喜光植物,适于在光线比较充足、空气比较流通、排水性较好的微酸性沙壤土中栽培。而南阳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带,水资源丰富,在全省无论是总量还是人均都处于第一,山区、丘陵、平原三分秋色,植被覆盖率高,各类资源丰富,生物品种多样,各项地理、环境、气候指标非常适宜月季的种植和培育。同r,南阳市还有众多秀美的自然和人文景点为花卉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创造了条件,例如:有“世界地质公园”之称的南阳伏牛山;有“世界人与自然生物圈保护区”之称的内乡宝天曼;有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同时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丹江口水库;还有美不胜收的桐柏太白顶、西峡老界岭、南召真武顶等多处自然景观;而白河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在南阳中心城区形成碧波荡漾的万亩水面,与城北独山森林公园相呼应。
2.交通条件便利
南阳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南阳机场位于市区近郊,是可供各类大型客机全天候起降的D级机场,是全省三大航空港之一;沪陕高速与宁西铁路横跨东西,二广高速与焦柳铁路纵贯南北,与兰南、焦桐等高速在南阳交会形成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米”字型交通枢纽。铁路、航空、高速公路、干线公路以及乡村公路合理配置形成南阳快速高效的立体交通网。近期南阳高铁站即将启动开工,这将更加有利于南阳发挥区位优势。交通运输的日趋发达,既为游客出行带来了便利,又能吸引更多外地游客甚至是境外游客。
3.政策优势明显
历年来,南阳市政府十分重视花卉产业发展,特别是在政策上给予了特别的倾斜。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先后建成南阳月季博览园、中华盆景园等花卉旅游项目及配套设施,为月季花卉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积极引进配套项目,在市政府的积极努力下,世界月季联合会今年正式批准由南阳市承办2019年世界月季洲际大会,这给南阳花卉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南阳市政府已经开始规划建设一主(月季主题公园)、两辅(兰湖月季园、滨河月季园)及连线月季带、月季专类游园(20处)等景区(点)。其中月季主题公园,计划建于新区高铁站区域,占地2000亩,是集科普、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月季展示景观专类园。兰湖月季园,计划建于兰湖森林公园内,占地不低于200亩,是以月季展示为主的专类园。滨河月季园,占地200亩,是以月季景观、园林小品、植物景观配置为主的综合性专类公园。
三、南阳市花卉旅游业的发展劣势
1.景点知名度不高
宣传持续力不足,2010年至今南阳市的花卉旅游业仅靠每年一届的月季花卉文化节带动,文化节前集中精力展开宣传产生一时的轰动效应,文化节后宣传力度锐减,品牌影响力持续不够,导致花卉旅游业的知名度难以提高。旅游产品规划不合理,花卉旅游项目未成为旅行社常态化内容,旅行社只在文化节内将花卉景区纳入南阳旅游线路,文化节之外的时间游客只能在车内远距离欣赏花卉景区美丽风光,不能真正领略南阳花卉旅游的魅力。旅游外部影响力不强,由于品牌影响力不强,难以吸引外地游客,据统计文化节期间接待的游客大部分来自南阳市周边县市区,外地游客仅占5%且均为官方考察参观团、花卉苗木从业人员和摄影爱好者。
2.高素质专业人才缺乏
南阳花卉旅游从业人员绝大多数是半路出家的“土行家”,科班出身的极少,缺乏对旅游景区开发的长远规划和深刻思考,缺少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同时,配套服务人员自身文化水平较低,且缺乏必要的系统培训,服务质量水平难以提高。加之,景区附近的家庭式餐饮、住宿与花卉旅游的自然景观、文化内涵极不相称,使得花卉景观效果在游客心中大打折扣,影响了花卉旅游甚至整个南阳旅游业的形象。
3.项目开发空间有限
旅游必须依靠推出的产品来吸引游客,而花卉旅游是建立在花卉产业基础上的,必须有花卉和相关的产品参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花卉旅游。当前,南阳的花卉发展区主要集中在石桥镇境内,以中国月季园为主体,其余花卉发展区分布较为分散,使花卉旅游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受到地域的限制,除现有景区外,其他花卉旅游景点难以形成大规模高质量旅游景区,对游客的吸引力有限。
四、南阳市花卉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1.注重政府引导,科学合理规划
政府应发挥市场经济建设的引导作用,注重科学规划花卉旅游业发展道路,加强理论指导;注重加大对产业发展的财政投入,支持集聚式发展;注重建设产业保护性法规体系,规避潜在风险。同时,政府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月季花卉旅游业发展,形成整体合力,实现旅游市场健康有序平稳发展。
月季种植基地应强化与科研人员的技术合作,科学种植、注重规划、因地制宜,建立各类月季种植、销售合作组织和协会,转变个体经营模式,扩大规模,增强抵御风险能力,走开花卉种植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之路。根据月季种植产业发展的特点和南阳市整体旅游资源现状,科学合理布局,新建、扩建月季花卉观赏旅游景点(区),吸引省内外、境外游客,保持花卉旅游始终处于良好的发展势头,增强月季花卉旅游的知名度,提高花卉旅游的竞争力。
2.改善旅游环境,提高接待水平
一方面,要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将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纳入城建规划,改造提升景区道路,规划建设直达景点的公交专线,加大绿道建设力度,完善景区标识、智慧服务系统、公共服务设施等配套硬件的建设。
另一方面,要提高旅游服务接待水平。一是要提高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服务质量,借鉴知名旅游景区经验,结合花卉旅游特点规律制定行业服务流程和手册,为游客提供全方位服务;二是要提高花卉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导游从业人员花卉专业知识及花卉文化培训,提高花卉文化素养,培养花卉旅游经营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提升综合管理水平。
3.加大宣传营销力度,U大客源市场
持续开展花卉旅游宣传,通过报纸、电视、短信、网页和微信公众号等多种途径花卉旅游信息,扩大南阳月季花卉旅游影响,打造花卉旅游知名品牌和名片。积极开拓客源市场,强化花卉旅游产品与周边县市、省内景区的串联、对接和组合,发挥“强强联合”效应。注重发挥旅行社内引外联作用,最大限度地将南阳市花卉旅游景区纳入河南省各旅行社的总体旅游线路,吸引更多的外地、境外游客来南阳休闲度假旅游。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技术支撑
一是加强花卉职业技能培训。以高等院校、职业专科学校(院)、插花花艺学校等为依托,设立一批专职花卉培训中心,开展以花卉园艺师、插花师等工种为重点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工作,逐步实行持证上岗制度。
二是加强花卉从业人员的专题培训。鼓励各类教育培训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展短期和中长期花卉专题培训,组织从业人员参加国内外花艺竞赛,提高花卉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
三是加强与高等院校合作。只有既懂花卉知识又懂导游服务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满足花卉旅游发展的特殊需要。因而,在引进旅游管理人才、宣传营销人才的同时,景区应加强与高等院校合作,聘用与定向培养一批既懂花卉又精导游的新一代复合型人才,形成人才队伍的梯次配置,以人才支撑产业,以技术筑牢产业。
五、结束语
传统花卉种植业和旅游业融合转型升级是实现传统产业向新型产业转变的一个重要举措。而今,南阳市花卉旅游业正处于从起步阶段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农业大市,南有花卉旅游业发展的得天独厚优势条件,应把握当前市场机遇,依托现有花卉产业基础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加快融入发展载体,使花卉旅游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靓点和推动全域旅游创新发展的重要契机。
参考文献:
[1]河南省花卉产业发展规划[Z].2009-2020.
[2]乔颖丽,王艳华,高立英.河南省花卉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
[3]孟莉娟,李景初.河南花卉旅游开发优势和策略分析[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
[4]乔秋敏.论河南鄢陵花卉旅游资源优势及开发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6.
[5]王伟红.河南省花卉旅游资源优势及开发战略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