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5 15:32:4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血压治疗的新方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吲达帕胺缓释剂属于长效低毒性口服利尿剂。它和美利巴、寿比山是同一种药物。只不过美利巴和寿比山属于普通剂型,而吲达帕胺缓释剂属于缓释剂型。吲达帕胺缓释剂的降压原理尚不完全清楚,目前主要认为该药是通过干扰肾小管对电解质的重吸收,使人体内钠、钾、氯和水的排泄增加,或是通过抑制血管平滑肌内的钙离子内流而引起血管扩张来降压。由于该药的降压作用十分温和,对血脂、血糖的影响不大,而且利尿的作用也很微弱,故较适合轻、中度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使用,也非常适合合并有血脂异常和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使用。该药的用法为每日服1次,每次服1.5毫克。需要注意的是,吲达帕胺缓释剂可引起低血钾(低血钾患者可出现乏力、烦躁、情绪不稳、便秘、疲倦、腹胀等症状)。因此高血压患者在使用该药期间要经常检查血钾、血钠等指标,一旦发现这些指标明显下降应及时进行治疗。另外,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或血尿酸升高(或痛风)的患者应禁用或慎用该药。单独使用吲达帕胺缓释剂效果不理想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可联合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降压药进行治疗。而本次年会上提出的可加用的降压药就是培哚普利。
培哚普利属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该药是通过将人体内的血管紧张素Ⅰ转变成血管紧张素Ⅱ来扩张血管,从而起到降压的作用。培哚普利属于长效降压药。其降压的作用可持续24个小时,一般在用药后的4~6个小时其降压的作用最大。培哚普利可用于治疗各种程度的高血压,也可用于防治慢性心力衰竭和冠心病。该药的用法为每日服1次,每次服4毫克,在连续服用3~4周后可逐渐增加用药量,但每日的最大用药量不得超过8毫克。需要注意的是,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或双侧肾动脉狭窄者、怀孕或哺乳期妇女及对该药过敏者应禁用该药。
由此可见,用吲达帕胺缓释剂加培哚普利治疗高血压的方法适合大多数老年高血压患者使用。
【关键词】 辩证治疗 中西医治疗 临床思路
【中图分类号】 R-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8-0781-01
从医学角度讲,高血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持续性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高血压病因不明,称之为原发性高血压,占总高血压患者的95%以上,属于基因遗传病。继发性高血压是继发于肾,内分泌和神经系统疾病的高血压, 多为暂时的,在原发的疾病治疗好了以后,高血压就会慢慢消失。
1、临床诊断和分级
目前研究建议高血压的定义为:在未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1mmHg=0133kPa)和/或舒张压≥90mmHg;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现血压虽未达上述水平,亦应诊为高血压。我国基本采用了 WHO与国际高血压学会的标准。根据血压水平,WHO和国际高血压学会把高血压又分为1、2、3级。按中医理论也分为轻、中、重型高血压。
2、高血压的临床治疗有效途径
关于高血压防治,JNC-Ⅵ的新观点强调:(1)进一步认识到高血压不仅仅是血压升高,而是全身多脏器病变;(2)提出高血压患者危险度的分期和分段法,即1、2、3期以此决定治疗方法,而不是仅根据过去靶器官损害分期法进行治疗;(3)高血压的危害不仅取决于血压的高低,还与是否存在其他危险因素如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密切相关;(4)治疗应更注重个体化;(5)任何年龄(即使老年人)降压均有益,若能适应,血压应尽可能低一些;(6)按高血压患者危险度分组决定治疗方法改善生活方式。
2.1、非药物治疗措施
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是指改善生活方式,内容包括:戒烟;限盐(每日摄盐量小于6g);限酒;坚持有氧代谢运动;多食含钾的食物,如水果和蔬菜;超重的患者应减肥。
2.2、西医联合用药治疗
通过实验和临床研究,多数学者认为,单一用药对治疗高血压的有效率低,一般加大剂量可以提高降压疗效,但同时不良反应也加重了。因此,大多数患者应采用联合用药来提高疗效,使之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及较少副作用。
2.3、中医治疗途径
①辨证治疗:辨证施治是中医诊疗的特色与优势,也是其获取疗效的关键。高血压的中医治疗也不例外。高血压可根据肝阴虚之主线,分为肝肾虚夹瘀,阴虚及阳夹痰两证型,前者以六味地黄丸,后者以天麻丸为主方辨证施治。对于无证可辨者,可根据饮食、失眠、便秘等情况辨证用药;也可根据患者的体质状况如偏阴,性格特征如急躁,个人嗜好如饮酒。以及气候变化,遗传倾向的不同辨证用药。
②辨病治疗:辨病治疗也是中医诊疗的核心内容,同辨证一样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临床上不容忽视。对高血压病而言,首先要区分开原发性高血压与继发性高血压,然后采取相应的方法。对于原发性高血压也应在辨清寒热虚实证型的基础上选择具有降压作用的药物,如热证高血压选用夏枯草(偏寒),寒证高血压用杜仲(偏温)可增强药物的降压效果。
③对因治疗:在了解疾病的病理机制, 发展过程及药物作用机理的基础上选择针对某一病因,或某一病理阶段,或以抗西药副作用的中药治疗即是对因治疗。这也是中西医结合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如中药在调节脂类代谢以及控制或减轻血压对脏器的损害等方面,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
④对症治疗:每位高血压患者会有各自不同的症状,或头晕头痛,或便秘耳鸣,或兼而有之。可参照辨证辨病结果针对性地选择药物治疗。对于合并有其它系统疾病,特别是老年患者,西药处理有时会因病情复杂,药物间禁忌而受到种种限制。此时,中药不仅能克服上述弊端而且能发挥其整体治疗的优势,如葛根既降压又治耳鸣;便秘可用决明子,莱菔子或防风通圣丸。
⑤综合治疗:加强饮食管理低盐低脂,改善心理卫生健康保 ( 持乐观豁达心情)以及合理的体育锻炼均是非常有益的。另外,中药浴足,耳穴贴压,药物枕及针灸理疗等应用对于治疗高血压也是切实可行的。不仅可减少用药,而且可多方面调动机体的潜能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3、中西医治疗高血压的临床选择
3.1、择善用药根据中西药物的不同作用特点及作用途径,
择其善者而用之。由于西药降压迅速,故急性期或收缩压超过180mmHg,或出现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时应立即选择西药降压。但西药作用途径单一,功效相对专一,长期大量应用必然会出现许多副作用。因此,相对稳定期或血压不太高时尽可能选择中药治疗。
3.2、联合用药
由于中药的成分及作用途径多种多样,因此对于改善机体功能状态,逆转结构异常以及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西医学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诸多因素参与,如内皮细胞损伤,血脂紊乱,微量元素缺乏以及氧自由基过剩等。西药只能针对上述某一病因进行治疗,而中药可以发挥其调节作用达到治疗的目的。从这一角度上讲,中西医联合应用,特别是在远期疗效方面效果会更突出。
【结论】中医中药虽然在单纯降压方面效果不明显,但是从长期疗效上看,可以弥补西药在上述方面的不足。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前景广阔,值得广大医务工作者探索与发掘。不仅从理论上,而且从临床实践上寻找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都是至关重要的,寻找高血压治疗上的盲区, 尽可能全方位多侧面的发挥,扩展中医治疗的优势与范围,才能从根本上达到中西医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 张宇清,刘国;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试行本摘要);中华内科杂志;2000(2l)
[2] 赵耀东,李军;活血化瘀与脑出血急性期;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2(04)
【关键词】 高血压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 缬沙坦 心房颤动 左房扩大
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影响重要脏器如心、脑、肾脏的结构与功能,最终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迄今仍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1],原发性高血压可同时有左心房扩大和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Af)。高血压不但是房颤发生及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为了观察缬沙坦对高血压合并房颤的临床作用、探讨高血压患者长期应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降压治疗是否可以降低心房颤动的发生率,寻找房颤的防治措施及改善高血压患者的预后,对高血压患者的服药情况进行了回顾性调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4年10月1日—2006年10月1日在我院心内科门诊、特诊科、心内科病房,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心内科门诊以及深圳市北大中心医院心内科门诊的高血压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所选的高血压患者收缩压>140 mm Hg(1 mm 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90 mm Hg。以北京诺华制药公司生产的缬沙坦80~160 mg/d或上海辉瑞制药公司生产的氨氯地平5~10 mg/d作为基础用药的患者方可入选,入选患者允许加用氢氯噻嗪、美托洛尔,年龄和性别不限,未达到心功能不全诊断标准,除外继发性高血压以及伴有冠心病、瓣膜性心脏病、肺部疾病、甲状腺功能紊乱、预激综合征和存在其他原因可引起房颤的患者,也除外之前已有房颤或房扑的患者。
1.2 研究方法
设计统一的调查表,调查的指标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程、血压控制水平、服用的抗高血压药物(选用其他降压药控制血压的患者均不参与调查)、超声心动图左房内径(采用美国惠普公司SONOS 5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2.5~3.5 MHz。以标准方法检测左心房前后径,>35 mm为左心房扩大)。
根据患者服用缬沙坦或氨氯地平治疗后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是否有房颤出现的客观证据,将患者分为房颤组(Af组)和非房颤组(非Af组)每组80 例,对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程等变量进行匹配,配对比例为1∶1。
1.3 统计学处理
以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以均值±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成组设计的t检验,治疗前后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
果
Af组和非Af组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程、血压控制水平比较见表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左心房内径变化情况见表2。两组用药情况见表3。表1 Af组与非Af组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程、血压控制水平比较表2 Af组与非Af组左心房内径及扩大情况比较扩大(例)Af组8036.7~47.55228非Af组8032.7~44.53644注: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3 Af组与非Af组服用缬沙坦、氨氯地平情况比较 例注: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本组结果提示高血压患者左心房扩大与房颤发生有关,其原因是高血压导致心肌解剖及电生理的改变[2],高血压患者心房肌小动脉狭窄或闭塞,部分心肌发生缺血变性及纤维化,形成许多无应激功能的心肌小岛,为阵发性房颤提供了心房电活动不一致的病理基础。在解剖改变前,心房电活动改变就已经产生,表现为心房传导时间延长、不同部位有效不应期的不均一缩短,心房肌重构在房颤的发生及持续中起重要作用。ARB在人群中降低Af的发生及复发主要与ARB改善心房电活动及心房肌结构重塑机制有关[3]。ARB还可以抑制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和增生,逆转左心室肥厚,对心血管有长期保护作用[4,5]。
回顾性调查发现高血压患者左心房扩大与房颤发生有关,防止和延缓左心房扩大对房颤的防治具有积极意义。高血压患者长期应用缬沙坦可以延缓左心房扩大,进而降低房颤的发生率,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版社,2001:1 285.
[2]孙艺红,胡大一.高血压与心房颤动[J].中国医药导刊,2007,33(4):264266.
[3]戚文航.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与心房颤动[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11):1 0421 043.
[关键词]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高血压;起搏器;右室心尖部;右室流出道
[中图分类号] R541.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4(b)-036-02
Influence study on blood pressure of accompanied hypertensive of third degree atrioventricular block by using cardiac permanent pacemaker for treatment
GAO Lianjie, YU Bo*
Cardiology Department,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Liaoning Province, Shenyang 111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ermanent cardiac pacemaker therapy on Ⅲ degree atrioventricular block associated with blood pressure of hypertensive patient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zed of 37 cases Ⅲ degree atrioventricular block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blood pressure before and after pacemaker implantation and pacing site on blood pressure. Results: The blood pressure before and after pacemaker implantation was significantly (P0.05). Conclusion: Pacemaker therapy can effectively reduce Ⅲ degree atrioventricular block associated with blood pressure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 pacing site had no effect on blood pressure.
[Key words] Ⅲ degree atrioventricular block; Hypertension; Pacemaker; Right ventricular apex; 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由多种原因导致的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在临床并不少见,患者除有心悸、胸闷、头昏等症状,还有高血压,其特点为脉压差较大,药物控制效果较差[1]。在临床中笔者发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发高血压患者通过植入心脏永久起搏器后,在未改变降压药的情况下血压明显下降,并逐渐趋于达标,针对这一现象,笔者通过对37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发高血压患者在安置起搏器前后血压的变化做一回顾,进而探讨起搏器植入与血压变化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自 2005年5月12日~2009年4月16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循环内科收治的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伴高血压行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37例,其中,男17例,女20例,平均年龄66.4岁,其中高血压3级14例,高血压2级13例,房颤伴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2例,糖尿病患者12例。
1.2 手术方法
常规经左锁骨下静脉穿刺法将螺旋电极固定于右室心尖部、右室流出道,测试起搏阈值≤1.0,固定电极并连接于相应类型的起搏器,埋植于皮下。
1.3 记录血压方法
入院时用台式血压记测量血压进行筛查,血压高者应用多导心电血压记录仪监测患者血压,每30分钟记录一次,直至术前;起搏器植入术中应用多导心电血压记录仪监测患者血压,每15分钟记录一次,同时记录起搏器开始工作后血压直至安返病房;术后应用多导心电血压记录仪监测患者血压,每30分钟记录一次血压直至血压平稳,而后用台式血压计每天监测血压至出院。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应用SPSS 13.0软件,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所有数据先进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然后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该研究中的统计数据均以收缩压为主。
2 结果
2.1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发高血压患者起搏器植入前后血压变化
见表1。
起搏器植入前平均血压为(186.01±27.28) mmHg ,起搏器植入后平均血压为(171.21±26.76)mmHg,P值为0.000,P<0.05,说明安置心脏永久起搏器前后血压有显著性差异。
2.2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发高血压患者入院时血压与出院时血压变化
见表2。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发高血压患者入院时平均血压(178.05±24.79)mmHg,出院时平均血压(138.65±17.22)mmHg,P值为0.000,P<0.05,更进一步说明安置心脏永久起搏器前后血压确实有显著差异。
2.3 右室流出道、右室心尖部起搏器植入前后的血压差值
根据起搏器植入部位不同,将右室流出道、右室心尖部起搏器植入前后的血压差值进行比较,见表3。
起搏器植入右室心尖部前后血压差值为(39.87±4.12)mmHg,起搏器植入右室流出道前后血压差值为(36.9±4.08)mmHg,P值为8.798, P>0.05,结果表明心脏起搏部位对血压无明显影响。
3 讨论
众所周知,在高血压发生发展过程中有神经、肾脏、及内分泌等因素的参与,然而持久性心动过缓对血压的保护作用至今未被认识,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发高血压多见于老年人,有些为原发性高血压,部分为继发性高血压,特点为脉压差较大,平均在100mmHg左右,血压波动较大,药物控制效果较差[1],其发病机制可能是由于心室率减慢后,心舒张期延长,回心血量明显增多,收缩压增高,心舒张期延长致流出动脉系统的血量增多,故心舒张期末主动脉内存留的血量减少,舒张压下降,脉压差明显增大。在临床中笔者发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发高血压患者通过植入心脏永久起搏器后,在未改变降压药的情况下血压明显下降,并逐渐趋于达标,某些资料曾提及通过植入起搏器后消除心动过缓可导致血压下降与笔者观察结果一致。Schaeffer及Schottler发现5例心动过缓药物治疗无效的高血压于安装起搏器后血压下降,Kovacs等在205例暂时性心脏起搏治疗过程中发现25 例血压(主要是收缩压)下降。起搏器治疗可使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血压在短期内出现降低,并有助于伴高血压者的血压长期控制[2]。
起搏器治疗引起血压下降原因分析[3]: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发高血压患者安装心脏起搏器,心率为50~60/min,心率增快以后,心脏舒张期缩短,回心血量减少,收缩压降低,舒张压升高,脉压差减小,血压下降。②血压下降可能是心肺感受器[4]引起的心血管反射所致,心肺感受器是心房、心室及肺循环大血管壁上存在的许多感受器的总称,其受到牵拉刺激或某些化学物质刺激而兴奋,引起心率变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压下降。患者的血压下降即可考虑为:心房、心室内的心肺感受器有规律地受到起搏电极引起的牵拉刺激而兴奋引起。③心室起搏的患者,由于房室收缩不同步,血流动力学改变,可使心室充盈量减少,心搏量减少,血压降低,脉搏减弱,导致出现心悸、血管搏动、头胀、头昏等起搏器综合征[5]症状,大部分患者未出现伴随症状,仅有血压降低,亦可考虑因血流动力学而引起的血压下降,它是以损失心房射血功能和降低心搏量为代价的,因此到底起搏器使血压降低有利抑或有害呢,作者认为有必要进一步全面而长期观察,在此仅旨在报道这一现象。
右室心尖部(RVA)是传统的心室起搏位点[6],近年来较多研究显示,RVA起搏改变正常的心室激动顺序,引起心室间及心室内的收缩不同步并产生不利的血流动力学改变[7-9],是一种非生理性的起搏方式,从而可能导致左心室(LV)功能下降和慢性心力衰竭[10-11],然而临床上也观察到并非所有长期依赖RVA起搏的患者均出现心功能改变,目前有关哪些患者容易出现RVA起搏导致的心功能下降,起搏多久才能出现心脏结构或功能的变化以及与血压变化的关系罕有文献报道。
近几年,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国内外已有不少研究报道,证明RVOT起搏能改善心功能。目前认为右室流出道接近房室水平,右室流出道起搏,其冲动能通过间隔同时向双侧心室传导,使双心室电活动更接近一致,此处起搏能使心室激动更加接近生理,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心室的同步化激动,有助于保护心功能。而本组资料表明,右室流出道与右室心尖部起搏相比较对血压影响无明显差异,因此,在选择起搏器植入部位时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来决定,对于依赖心室起搏的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尤其是有心功能不全或潜在心功能不全者,应提倡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以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提高生活质量。而传统的右室心尖部作为多数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点,主要是因为方法简便、起搏阈值良好、电极稳定等优点,目前仍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起搏方法。
4 结论
起搏器治疗可使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发高血压患者血压明显下降,并有助于血压长期控制。
对于依赖心室起搏的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尤其是有心功能不全或潜在心功能不全者,应提倡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而传统的右室心尖部起搏目前仍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起搏方法。
[参考文献]
[1]杨怀宇,石江涛.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继发高血压2例[J].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9):9.
[2]高航,王晓丽.缓慢性心律失常以及起搏器治疗对血压的影响[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10(32):增刊2.
[3]管鸽,李春晓,周鹏.起搏器植入后致血压下降一例病例分析[J].医学信息,2010,5(8):2113-2114.
[4]赵志远,李伟,刘艳.起搏器植入致血压下降1 例[J].山东医药,2006,46(8):75.
[5]张澍.起搏器综合征[J].中国循环杂志,2000,15(4):197.
[6]俞霏,宿燕岗,柏瑾,等.长期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三度房室阻滞患者心功能的影响[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10,14(12):17.
[7]Stojnic B,Stojanov PL,Angelkov L,et al.Evaluation of asyn-chronous left ventricular relaxation by Doppler echocardiogsaphy during ventricular pacing withsynchrony(VDD):comparison with atrial pacing(AAI)[J].PACE,1996,19:940.
[8]聂如琼,伍卫,王景峰,等.不同心脏起搏方式对犬急性血流动力学及心肌力学的影响[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1,(15):47-49.
[9]Liu WH,Chen MC,Chen YL,et al.Right ventricular apical pacing acutely impairs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and induces mechanical dyssynchmny in patients with sick sinus syndrome:a real-time threc-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ie study[J].J Am Soc Echacardior,2008,2l(3):224-229.
[10] Wilkoff BL,Cook JR,Epstein AE,et al.Dual-chamber pacing or ventricular backup pacing in patients with implantable defibrillator:the dual chamber and VVI implantabl defibrillator(DAVID)trial[J].JA-MA,2002,285:3115-3123.
【关键词】 瑞舒伐他汀; 曲美他嗪; 高血压; 阵发性心房颤动
高血压患者患心房颤动的几率较一般人明显增高,后者是前者发病过程中重要的并发症。高血压长期得不到纠正引起的心脏结构变化使得心房颤动的发生率提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最终还可能引起诸如心脏栓塞等并发症导致死亡[1]。因此对于高血压伴有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应积极给予药物干预,防止房颤的再次发作。此外,有研究表明,炎症是阵发性房颤的致病性因素,心房电重构和结构重构是房颤促发和维持的主要机制[2];阵发性房颤患者血清CRP水平高于正常[3]。曲美他嗪能减少细胞内钙超载,具有多种脑保护作用[4],并对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有抗炎保护作用[5]。本文就瑞舒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进行相关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3 讨论
近年来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易发生心房颤动的机制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1)高血压病患者发生心房颤动常继发于心肌肥厚之后。由于心肌肥厚并伴随着心肌纤维化,肌间结缔组织胶原成分增多,使左室顺应性减退,舒张末压增加。左房后负荷增重,充盈压力增加,继而左房增大。(2)交感神经系统活性亢进,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作为心肌细胞毒性因子,除了本身对心肌有直接损伤作用外,还可通过对心肌细胞受体的作用,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环磷酸腺苷(cAMP)生成增加,使心房肌细胞兴奋性增高[6-7]。(3)心房内压力增加,使心钠素分泌增加,伴心律失常肽分泌增加。(4)由于cAMP不适当增加,使心肌细胞膜受到损害。对于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临床上除了给予控制血压外,还应注重抗心律失常及降低心房颤动的再发生。本研究联合应用瑞舒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取得了理想效果。前者为氨基嘧啶衍生物类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药。其抑制CH合成的作用明显强于其他他汀类药物,可降低LDL-C,升高HDL-C;同时还能够通过调节C反应蛋白对心脏细胞自主兴奋起到调节作用,通过抗炎、抗重组等作用来发挥降低心房颤动复发的效果。后者为改善心肌代谢药物,主要通过选择性抑制线粒体β氧化中长链3-酮酰辅酶A硫解酶A硫解酶(3-KAT)的作用,将心脏氧化代谢底物由脂肪酸转向葡萄糖,从而优化心肌能量代谢[8]。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可以发挥抗炎、抑制心房重构、降低心房颤动复发的作用。本研究95例患者经过6个月的联合药物治疗,总有效率高达85.3%,且治疗前后左心房内径并无明显改变,说明同时对抑制心房重构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杰,郑冬芳.高血压病患者心房颤动的相关因素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2,13(2):664-667.
[2] Sata N,Hamada N,Horinouchi T,et al.C-reactive protein and atrial fibrillation.Is inflammation a consequence or a cause of atrial fibrillation?[J].Jpn Heart J,2004,45(3):441-445.
[3] Demellis J,Panaretou M.C-reactive protein and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evidence of the implication of an inflammatory process in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J].Acta Cardiol,2001,56(6):375-380.
[4] 夏铭蔚,马礼坤.曲美他嗪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进展[J].医学综述,2008,14(14):2186-2188.
[5] Di Napoli P, Taccardi A A , Barsotti A.Long-term cardioprotective action of trimetazidine and potential effect on the inflammatory process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dilated cardiomyopathy[J]. Heart,2005,91(2):161-165.
[6] 林文辉,邵健智.高血压病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变化与心房颤动关系的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2,23(1):154-157.
[7] 李辉.稳心颗粒治疗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的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5):91-92.
【关键词】 瑞舒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 阵发性; 心房颤动; 高血压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Rosuvastatin Combined Trimetazidine in Treatment of 90 Cases with Hypertension with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DENG Hong-chun,ZHANG Yong-zhong.//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4,11(01):073-074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the combination of Rosuvastatin and Trimetazidine in the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with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Method:Ninety hypertension patients with paroxysmal fibrillation were selected in relevant departments from May 2011 to July 2012.All the patients received the combination therapy of Rosuvastatin and Trimetazidine.After half a year,the therapeutic effects were observed and analyzed.Result:After half-year treatment,among the 90 cases,43 cases were markedly effective,34 cases were effective and 13 cases were ineffective,with a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85.6%.The changes in the heart rate and left atrial diameter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howe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The changes in the systolic pressure and diastolic pressure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howe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Key words】 Rosuvastatin combined trimetazidine;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Hypertension
First-author’s address:Hubei Sanjiang Spaceflight Wanshan Worker Hospital of Special Vehicle LTD,Xiaogan 4321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4.01.035
高血压患者较健康人群更易病发心房颤动,心房颤动也是高血压疾病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且危害性较大[1],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并可引发心脏栓塞等疾病,造成生命威胁。临床研究证实,引起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主要原因是炎症,曲美他嗪具有相关抗炎作用,对细胞内钙超载具有减少作用,对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确切[2]。本文主要就瑞舒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应用于高血压伴有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展开分析讨论,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5月-2012年7月本院相关科室所收治的90例高血压伴有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其中男59例,女31例;年龄47~84岁,平均(64.3±4.6)岁;高血压病程3~19年,平均(8.8±3.1)年;心房颤动病程1~5年,平均(2.2±1.3)年。入选患者均排除了妊娠、血液疾病、心力衰竭、糖尿病、心肌梗死、脏器功能不全者。
1.2 方法 首先以利尿剂与钙离子拮抗剂等常规药物对90例患者进行降压处理;并采用阿斯利康公司产的瑞舒伐他汀给予口服治疗,10 mg/d;采用法国施维雅公司产的曲美他嗪给予口服用药,20 mg/d。根据服药过程中,患者的临床表现来调整用药剂量[3],并对其临床不良反应予以观察。半年后观察分析其治疗效果。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症状来判定其疗效。(1)整个治疗过程中没有心房颤动的情况发生,且血压控制平稳即为显效;(2)整个治疗过程中心房颤动率与发病时间减少超过50%,且血压控制平稳即为有效;(3)整个治疗过程中心房颤动率与发病时间没有任何改善,甚至病情恶化,即为无效[4]。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临床治疗效果 经过半年的治疗,90例患者中,显效43例,有效34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85.6%。
2.2 治疗前后心率、左心房内径及血压的变化比较 治疗前后患者的心率与左心房内径的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治疗前后心率、左心房内径及血压的变化比较(x±s)
时间 心率
(次/min) 左心房内径
(mm) 收缩压
(mm Hg) 舒张压
(mm Hg)
治疗前(n=90) 81.3±10.2 35.5±3.2 142.6±12.3 85.6±9.4
治疗后(n=90) 81.5±8.9 36.2±2.3 129.6±9.6 75.6±5.7
t值 1.356 1.487 7.658 9.436
P值 >0.05 >0.05
2.3 不良反应情况 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情况出现。
3 讨论
笔者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之所以会伴发阵发性心房颤动,主要原因和机理如下:(1)心房颤动通常于高血压患者心肌肥厚以后继发[5]。伴随心肌肥厚的心肌纤维化,会增加患者肌间结缔组织的胶原成分,减弱患者左心室的顺应性,造成舒张末压上升。而左心房后则由于负荷加重,增加了充盈的压力,从而加大左心房内径[6]。(2)由于交感神经的亢进,而(去甲)肾上腺素属于心肌细胞的毒性因子,不但会直接损伤心肌,还可将腺苷酸环化酶激活,从而促进环磷酸腺苷的生成,进而提高心房肌细胞的兴奋度[7]。(3)环磷酸腺苷的大量生成,会损伤到心肌细胞膜。(4)由于心房内压力升高,会增加心钠素的分泌,从而促进心律失常肽的分泌[8]。因此,针对高血压伴有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而言,不仅要对其临床血压予以有效控制,还要预防心律失常并减少心房颤动情况。
本研究中,以瑞舒伐他汀+曲美他嗪实施联合治疗高血压伴有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疗效确切,总有效率为85.6%。瑞舒伐他汀是一种还原酶抑制剂[9],其对于CH合成的抑制作用较为显著,且高于普通他汀类药剂,可使LDL-C降低,并使HDL-C升高;此外还可通过对C反应蛋白的调理而调节心脏细胞的自主兴奋,发挥抗重组与抗炎的作用,进而使心房颤动的次数减少[10]。与其同类药物阿托伐他汀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过程中也能通过抗炎、抑制左心房重构作用预防心房颤动复发,两者联合应用,抗炎、抑制左心房重构作用比单个用药均增强,能更有效预防心房颤动复发[11]。曲美他嗪主要改善心肌代谢,把脂肪酸等氧化代谢底物转化为葡萄糖,以起到对心肌能量代谢的优化。联合两组药物不仅能充分起到抗炎、降压的作用,还可有效减少心房颤动次数。本研究中,治疗前后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前后患者左心房内径没有发生较大变化,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抑制效果明显。
综上所述,以瑞舒伐他汀+曲美他嗪联合治疗高血压伴有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疗效确切,不仅对心房的颤动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还能起到降低血压的作用,且安全性很高,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林泽鹏,张志伟,张荣奎,等.瑞舒伐他汀对轻度胆固醇升高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功能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0,30(3):588-590.
[2]徐琴玉.瑞舒伐他汀对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脂的影响[J].实用预防医学,2010,17(11):2264-2266.
[3]陈文兰,王家奎,宋孚家,等.瑞舒伐他汀干预治疗高血压性左心室肥厚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2):91-92.
[4]米小龙,冯巧爱.不同他汀类药物对高血压并高脂血症患者动脉早期病变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12):1427-1429.
[5]王屹,陆冰,丁林峰,等.曲美他嗪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舒张功能的影响[J].实用老年医学,2012,26(3):233-234,237.
[6]黄伟,姜桂花,常颂桔,等.曲美他嗪对老年高血压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76-77,80.
[7]胡春青.胺碘酮与辛伐他汀联用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0,8(19):39-40.
[8]林锐,陈扬波,徐名伟,等.替米沙坦联合胺碘酮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治疗作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4):1-3.
[9]陈昭喆,宋亚辉,谢秀乐,等.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hs-CRP及LDL-C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0,8(3):52-53.
[10]魏晓艳,郭占锐.瑞舒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1):28-29.
通讯作者:黄良海
【摘要】 目的 探讨中药茶剂对中青年隐匿性高血压(MH)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条件的MH患者考虑肥胖、运动、吸烟、饮酒等因素按“不平衡指数最小的原则”,分为治疗组38例,在社区干预基础上,服用中药茶剂,一天一剂泡茶,6月后复查ABPM;对照组37例仅行社区干预治疗,同期作ABPM比较参数。结果 治疗组24 h-SBP、dSBP、24 h-DBP、dDBP、dPP和nSBP、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对照组24 h-SBP、dSBP、dDBP前后有差异。同时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达81.58%,优于对照组的54.05%(P<0.01)。结论 中药茶剂配合社区干预可有效逆转中青年MH患者血压,改善其昼夜节律和血管顺应性,有利于预防高血压的发生
【关键词】 中青年; 隐匿性高血压; 中药; 社区干预
随着动态血压监测仪的普及使用,隐匿性高血压(Masked Hypertension,MH)越来越多地引起了关注。文献报道15.17%诊室内血压正常者存在白昼SBP或DBP升高[1],即MH,其可导致心、肾、血管等靶器官损害[2]。而通过一定的社区干预,部分隐匿性高血压可逆转为正常血压,故对MH进行积极干预有一定的社会和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5月~2010年5月油坊镇卫生院门诊和社区体检者,参照MH的易发因素对高危患者行诊室血压监测及24 h 动态血压监测(ABPM)[3]。MH诊断标准:偶测血压<140/90 mm Hg,而白昼动态收缩压≥135 mm Hg和/或白昼动态舒张压≥85 mm Hg[4]。依据纳入标准:MH、血压昼夜波动曲线呈非杓型及年龄在30~50岁间,共筛选出75例男性为研究对象。考虑肥胖、运动量、饮酒吸烟及工作压力等高血压的高危因素,采用“不平衡指数最小的原则”[5],将其分为治疗组(A组)38例,对照组(B组)37例。两组均排除心、脑、肾、血管疾病及继发性高血压,且患者在入组前均无高血压服药史,一月内无脑卒中史。
1.2 检测方法
1.2.1 诊室内血压测量 采用固定的汞式血压计及标准袖带,坐位右上臂血压,按WHO规定,取Korotkoff第1音为第5音为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压连续测量3次,取平均值。考虑运动因素,患者诊室血压均为静休5 min后的坐位血压。
1.2.2 24 h动态血压监测 使用美国Spacel abs无创性袖带式动态血压仪,调节30 min自动充气测量,记录并贮存SBP、DBP及平均压,监测时间从上午6:00~次日上午6:00,24 h测得完整血压读数为48次,获得80%以上有效血压监测次数为有效。参数有:(1)24 h平均SBP、DBP(24 h-SBP、24 h-DBP)和24 h平均脉压差(24 h-PP);(2)白昼6:00~22:00时平均SBP、DBP(dSBP、dDBP)和昼间脉压差(dPP);(3)夜间22:00~6:00时平均SBP和DBP(nSBP、nDBP)和夜间脉压差(nPP);在行ABPM检测时,嘱患者进行正常日常活动。
1.3 治疗方法和观察指标 对照组:实行生活干预,(1)通过健康教育,使其意识到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严重危害性;(2)教会受试者正确的生活方式,包括减轻工作压力、适度放松心情、控制情绪、参加体育锻炼等;(3)根据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提倡低盐饮食,包括多食用有助降压、降脂的新鲜水果、蔬菜,如香蕉、苹果、芹菜及土豆番薯等,少食油腻和高胆固醇的动物内脏和脑等,戒烟、控酒,提倡少饮酒或不饮酒。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茶剂(三七花6 g、山楂15 g、泽泻12 g、决明子30 g),一天一剂,泡一水瓶水(约2000~3000 ml)为一天的饮水量。
观察6月,每周发一次药,了解和督促受试者采用正确的生活方式。同时测坐位血压1次,了解血压情况,治疗前及结束各测一次ABPM。
1.4 疗效评定 (1)痊愈:血压达正常范围(<130/85 mm Hg),昼夜恢复杓型节律;(2)有效:血压未达正常范围,但昼夜节律恢复杓型;(3)无效:血压未达正常范围,或有升高其昼夜节律未恢复杓型。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汉化版软件包处理,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压变化 治疗组治疗前后24 h-SBP、dSBP、24 h-DBP、dDBP、dPP和 nSBP均有显著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24 h-SBP、dSBP、dDBP亦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这说明通过积极的干预对降低MH患者的血压水平是有效的。
表1 两组治疗前后ABPM的参数比较(x±s,mm Hg)
注:治疗前后比较,*P<0.05,P<0.01
2.2 疗效观察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达81.58%,优于对照组的54.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27,P<0.01)。见表2。
表2 两组疗效比较(n,%)
2.3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受试者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在临床中,对在门诊血压测量不高,但患者自述血压高有不适感的一类患者,起初并未引起医生的注意。直到2002年,Pickering等[6]对这种现象提出了较为合理的名称隐蔽性高血压(masked hypertension,MH)。有研究发现MH患者可有明显的靶器官损伤,如白蛋白尿和左心室肥厚等[7]。因患者对MH的不了解或对其危害意识不强,导致其有很高的心脑血管事件危害。
中青年男性人群处于工作压力大、家庭负担重、以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使其成为MH的高危人群。其常常合并有1~2项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如肥胖、吸烟、饮酒、紧张、运动少等,依据《1999年WHO/ISH高血压治疗指南》的分类标准,MH属于正常高值的范畴,有研究显示,如果不治疗,在4年内约有2/3“高血压前期”患者会发展为高血压,在2年内只需治疗4例“高血压前期患者”就能预防1例发展成高血压[8]。因此,对于MH的积极干预是有重要临床意义的。本课题通过6个月社区干预,24 h-SBP、dSBP、24 h-DBP、dDBP、dPP、nSBP均取得了显著变化,60%的受试者恢复了正常血压。同时患者昼夜节律异常,呈非杓型,表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因素存在。治疗组通过治疗,其dSBP、nSBP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差异。治疗组31例受试者恢复杓型节律,表明通过干预有利减轻靶器官功能的损害。
本课题在运用自制的协定方的基础上,结合社区干预取得了满意疗效,体现了治未病的理论,方中三七花即三七花朵,其疗效优于三七,三七中含多有种三萜皂甙(三七皂甙甲、三七皂甙乙)、黄酮甙及生物碱,具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动脉压、略减心率、减少心肌耗氧量及血管活性作用;山楂则有扩血管、降低血清胆固醇等作用;泽泻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有利尿降压和利钠保钾作用,亦符合初期高血压使用利尿剂的原则;决明子中蛋白质、低聚糖及蒽醌苷均有明显的降压降脂作用,调脂的主要途径不是抑制胆固醇的合成。李续娥等[9]研究发现,决明子蛋白质、蒽醌苷皆可降低高脂血症大鼠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从而有效控制血压,防治心、脑、肾等并发症,且无毒副作用,价格低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刘丽芳,谢晋湘,晋库根,等.14例偶测血压正常动态血压升高病人临床分析.高血压杂志,2003,11:305-307.
[2] 李令华,宋昌稳,黄文立,等.白大衣性高血压及蒙面高血压患者的靶器官损害.中国基层医药,2007,14:360-362.
[3] 黄俊.现代循证心脏病学.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2002:10.
[4] 刘丽芳,谢晋湘,晋库根,等.隐形高血压病人中心动脉压及增强指数.高血压杂志,2005,13(12):771-775.
[5] 张承业,王静,詹新,等.临床药理实验分组新方法――序贯平衡系数法.中国药理学通报,2005,21(12):1524-1525.
[6] Pickering TG,Davidson K,Gerin W,et al.Masked hyperten-sion.Hypertension,2002,40:795-796.
[7] 毛源杰,苏加林.隐性高血压:诊治与预后.中华高血压杂志,2007,15(12):978-980.
[8] 林金秀.高血压治疗的现代观念.岭南心血管杂志,2007,13(4):233-236.
关键词:肾交感神经;射频消融;顽固性高血压;护理
高血压的肾动脉射频消融治疗是通过射频消融术高选择性的地切断肾脏交感神经,从而避免影响腹部、骨盆或下肢等部位的交感神经,为顽固性高血压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1] 。现将我院2011年10月19日~12月29日心内科3例高血压患者作经皮肾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护理要点报道如下[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例1:患者男性,61岁,于2011年10月19日入院。心电图示:窦性心律、T波低平。患者高血压病史10余年,病程中最高血压达200/160mmHg,长期服用多种降压药物("氯沙坦、缬沙坦、酒石酸美托洛尔、安氯地平"等)控制血压,血压波动于130~150/90~100mmHg。入院体检:血压160/110mmHg,颈静脉无怒张,甲状腺无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音,心率69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肝脾未触及,双下肢无凹陷性水肿。入院诊断:①高血压病3级 极高危,②前列腺增生,③ 右颈动脉斑块,于2011年10月20日行双侧肾动脉射频消融术。术后,单服"硝苯地平控释片 30mg qd"血压控制较好,于2011年10月31日出院,出院时血压128/70mmHg,口服硝苯地平控释片 30mg qd维持血压。
例2:患者男性,44岁,因反复头昏2年,加重3d于2011年10月18日入院。患者高血压病史2余年,病程中最高血压达180/90mmHg,长期服用降压药物("卡托普利片、硝苯地平控释片"等)控制血压,血压波动于140~180/90~100mmHg。入院体检:血压140/98mmHg,颈静脉无怒张,甲状腺无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音,心率79次/min,律齐,肝脾未触及,双下肢无凹陷性水肿。入院后24h动态血压监测示白天血压波动于142~177/86~98mmHg,夜间血压波动于135~154/82~98mmHg。入院诊断:高血压病3级 极高危。于2011年10月20日行双侧肾动脉射频消融术,于2011年10月31日血压稳定后出院,出院时126/74mmHg,口服"硝苯地平控释片 30mg qd"维持血压。
1.2方法 常规消毒、行右股动脉穿刺成功后,置入6-8F动脉鞘,先用造影导管行双肾动脉造影,观察无肾动脉狭窄或双肾动脉供血后实施肾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将温控大头送入双侧肾动脉,消融部位为肾动脉内沿轴向旋转分割的6个区域内,肾动脉消融位置(画图记录)记录消融位点。在消融期间,由导管系统监控尖端温度和阻抗,消融功率为6~8W,温度为43~46℃,每个消融部位消融2min[1]。术后造影导管行双肾动脉造影,观察有无动脉夹层等并发症。
1.3术后定期电话随访,观察患者院外血压、脉搏,视情况逐步调整降压药物。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 应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射频消融术的目的、手术操作的安全性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术后注意事项[3]。指导患者有心理压力时可用自我暗示法、倾诉等宣泄手段,鼓励患者之间交流[4]。
2.1.2术前,注意监测24h动态血压,心电图,做双肾动脉B超,检查三大常规、输血前四项等,药物皮试。
2.1.3 术前1 d常规手术区(双侧腹股沟区及会)行皮肤清洗,备皮;术前禁食禁水4 h[5]。
2.2术中配合
2.2.1 左侧肢体建立静脉通道并保持通畅。配合医生进行消毒、穿刺、插管等操作,准备好各种用物及抢救药品、器材,便于医生操作,以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2.2.2在行肾动脉消融治疗过程中病情监测,应密切注意仪器、温度,监测电极阻抗,同时应随时询问患者是否有疼痛不适感;是否使用止痛药;是否发生迷走反射[2]。一般患者有腰疼痛不适,如有剧痛,应报告医生暂停放电。
2.3术后护理
2.3.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
2.3.2对穿刺侧肢体的观察。动脉穿刺者、凝血功能异常者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或者用动脉压迫止血器包扎。严密观察穿刺部位[6]。
2.3.3 密切观察出血情况。手术中常用肝素,但其用量过多或自身凝血机制较差可能有出血倾向。故术后随时巡视患者,一旦出现瘀点、瘀斑应立即通知医生。
2.3.4 预防感染。术前30min及术后常规静脉滴注抗生素3 d,预防感染[7]。
2.3.5心理护理 应告诉患者术后不适是正常反应,不要担心。
3 结果
3.1通过护理患者手术后无血肿及血栓形成,未发生术后感染,术后无肢体肿胀。
3.2随访结果 例1:对患者2012年3月7日进行电话随访,患者目前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 30mg qd"一种药物控制血压,血压波动在120~146/70~90mmHg。例2:患者于2012年3月7日~2010年11月5日在我科住院随访,目前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 30mg qd"一种药物控制血压,血压波动在120~138/70~90mmHg。
4 讨论
通过对高血压患者实施射频消融治疗与护理,我们发现经皮肾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能使血压持续下降,用药剂量和种类减少[7],并且通过护理,患者手术后无血肿及血栓形成,未发生术后感染,术后无肢体肿胀。
虽然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是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的关键,但实践证明,护理工作在治疗过程中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8]。护理工作应尽职尽责,完全熟悉射频消融术的手术操作过程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注重对局部症状的判断能力[9]。
综上所述,肾交感神经消融技术开创了高血压治疗的新领域并将成为未来高血压防治的中坚力量。高质量的护理不仅是保证射频消融治疗顽固性高血压患者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血压达标率、降低高血压相关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减少高血压相关个人及社会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杨成明, 陈鹏, 曾春雨. 经皮肾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治疗顽固性高血压3例报告[J],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学报,新技术新方法.
[2]周宁天.心脏干预在心脏介入手术中的价值[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9(5):739-740.
[3]赵玉娥,唐菊娣,陆敏智.心理干预对射频消融术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1, 17(28):100-101.
[4]王萍,冯恭新.术前排尿训练对心血管介入患者术后排尿的影[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7):536.
[5]栗印军,周晓荣,邓重信.射频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300例回顾分析[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1,5(9):6-7.
[6]陈艳丽,张婧,武晓梅.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与传统腺样体刮除术的比较[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5):6 119-6 120.
[7]蒋本君.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心律失常的护理[J].天津护理,2006,14(1):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