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工信部信息安全8篇

时间:2023-10-15 10:06:4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工信部信息安全,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工信部信息安全

篇1

【关键词】 公安部门;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管理

作为全国性大网,公安计算机信息网络不断完善和发展,形成了包括省厅、公安部、派出所等不同层次的网络系统,对公安工作有非常大的帮助。然而由于网络众多的用户和范围过于大,给公安计算机网络带来了许多不稳定的因素,存在安全隐患,急需要加强研究及安全管理。

一、公安部门计算机信息网络存在的安全问题

1、信息系统保密性差

应用软件安全、数据库安全及操作系统安全都属于信息系统安全的范畴,应用软件安全性低主要是指一些网上免费下载的软件可能带有病毒,使公安信息系统安全性不高;以ORACLE数据库为主的公安业务信息系统,因为缺乏加密保护措施和身份认证体系,信息很容易被泄露,存在较大的安全问题;作为应用服务的一种公共平台,操作系统的安全审计和访问权限设置不完善,存在许多安全漏洞,导致公安部门操作软件的系统安全性能低[1]。

2、网络系统本身安全性较低

网络通信设备安全及通信传输信道安全是网络系统安全的主要内容,其中交换机和路由器等具有远程访问及维护功能的设备都属于网络通信设备,很可能被非法用户操控。而网络系统通信传输信道包括帧中继、邮电专线及DDN等,也有少数是微波信道或自建光纤,这些传输信道普遍存在线路不稳定、中间环节多和质量较差的缺点,如果出现问题的话就需要占用大量时间进行检测和维修,导致网络不能正常工作[2]。对于通过电话拨号上网的地区,用户越多越有利于非法用户的攻击,给公安计算机信息网络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

3、管理能力较差

一些公安部门的网络管理忽视日志审计的作用,加上管理能力较差,不能正确的检测出运行故障,缺乏应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面对“黑客”的攻击,在无法检测的情况下不能做到及时上报,使非法人员得不到应有惩治。

4、管理人员缺乏安全意识

管理人员应正确的认识到公安计算机信息网络与互联网有很大的关系,同样存在安全问题,应加强管理。网络中任何一个环节受到破坏都会影响整个公安网络的正常运行,因此要加强自身的安全意识,将信息网络的安全管理工作作为重心,避免非法人员的攻击。此外还要对内部网络进行完善和改进,及时的修补内部安全漏洞,从内、外部两方面入手来进行安全管理工作。

二、加大安全管理的措施

1、加强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

网络安全隔离、应用系统的安全管理以及数据安全管理都属于信息安全管理的范围。具体措施如下:一是网络安全隔离。可以采取在网络出入口设置防火墙的方式来达到隐蔽内部网络、强化和集中控制安全措施以及对网上非法活动进行记录的目的。其中将内部网络屏蔽的操作是将地址进行转换来实现内外网络的隔离,从而确保内部网络信息不会被外部用户获取;强化和集中控制安全措施主要是指通过复杂的安全管理策略来实现不同用户对不同安全性的要求;而对网上非法活动进行记录的过程能审计非法用户的入侵并自动报警,维护了网络系统的安全[3]。二是应用系统的安全管理。首先,要保证数据库系统结构的完整和安全,可以通过对重要数据的读取和保存过程进行解密及加密等密码机制来强化软件系统的管理,配备专门的网络信息管理人员进行操作,规范软件应用的范围和相关条例;其次,在应用网上下载软件前必须进行检测,防止病毒入侵;最后,对于安全性能强的操作系统时要做到审核用户的访问权限,记录操作内容和流程。三是数据安全管理。利用计算机安全产品对数据进行安全管理,参考密级评判标准来决定信息是否传到网上,从根本上提高数据的安全性。

2、加强网络系统的安全管理

网络设备和网络信道的安全管理是保障网络系统安全的基础,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措施来实现:一是严格管理远程访问和维护功能。一方面要在信息中心设置统一的远程拨号入口,逐渐减少入口的数量,加强对账号的管理,通过回拨认证等服务系统的方式来完成一个账号只能由一人登录的身份认证,避免非公安人员随意登录的现象发生;另一方面加强远程维护的抗破解性能,采取设置安全性高的密码来强化安全管理工作,提高网络的安全性[4]。二是通过链路层连接认证的方式完成网络设备的互联。因为网络中存在一些虚假的设备,因此可以设置PPP协议认证来确保互联设备的安全性。其三,线路加密。在网络信道的线路上配备能够进行抗流量分析及对数据进行保密的加密设备,这样能使数据更加完整,不易受到外界入侵。其四,由公安部门自建信道。由于租用信道存在线路不稳定和质量较差的弊端,可以利用保密性强、质量保证和抗干扰能力强的光纤线路自建信道,从而提高网络传输的安全性能[5]。

3、完善行政管理制度

有效的技术是保障信息网络安全的一方面,另一方面还要加强行政管理和保障机制,通过规范的管理制度不仅可以避免外部非法人员的入侵,还能防止内部人为破坏,完善的行政管理制度对公安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对信息管理及网络运行设置严格的规章管理制度。公安机关可以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来规范信息的管理和网络的运行,这样不仅方便管理,还能提高信息网络的安全性,具体可以采取加强指导、强化监督和明确管理条例的方法来加强信息网络安全管理工作。

(2)培养专业的安全管理人员。由于公安计算机信息网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对安全管理人员的要求也较高,其中信息管理员必须做到对信息系统的运行进行定期的检测,严格的审核网络信息的安全保密性,针对网络安全的现状提出意见和改进方案,网络安全员除了要定期检测网络和分析网络安全性能外,还要对管理工作进行设计和规划[6]。公安机关必须加强对管理人员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培养,建立一个专业的安全管理团队来维护信息和网络的安全。

(3)创建信息网络管理部门。通过创建信息网络管理部门来对公安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安全进行专门的管理,其工作内容主要有:第一,管理应用系统的安全。在保证应用系统正常工作的基础上,定期维护系统的安全和用户授权工作。第二,监测和安全管理。监控网络的运行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理网络漏洞,预防和终止非法人员的破坏,此外合理的配置网络系统设备,使信息网络更加安全可靠。第三,管理密钥及认证中心。对网络密钥、密码的计算以及网络系统设备的管理做到规范,统一发放警察及服务器的认证证书。

三、结语

公安计算机信息网络作为公安信息化工作中一个重要部分,许多公安机关通过加大网络安全管理的投入资金来提高信息网络系统的安全保密性,可以看出信息网络的安全管理工作已经成为目前的工作重心。公安部门可以通过有效的技术和行政管理制度来强化信息网络的安全管理工作,从根本上加强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认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配备必要的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人员,建立专门的信息网络管理机构等措施来提高公安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安全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伟.公安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安全与管理[J].警察技术,2011(04).

[2] 梁光晨.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管理法立法刍议[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9(06).

[3] 田瑞峰,滕旭.公安基层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工程建设.警察技术,2010(03).

[4] 杨震.全市公安信息网络安全管理工作的现状和下一步工作对策[J].泰州科技,2012(01).

[5] 公安专网系统安全解决方案[J].计算机安全,2011(03).

[6] 熊松韫,张志平.构建网络信息的安全防护体系[J].情报学报,2009(01).

【作者简介】

篇2

    论文关键词:信息化;信息安全;网络安全;保密意识

    2l世纪以来.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近几年.全国公安现役部队深入贯彻公安部”科技强警”的指示方针.伴随着公安现役部队信息化工程的建设与发展,为全体官兵搭上”信息快车”提供了一个平台。不可否认.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公安现役部队信息化建设也不例外。公安现役部队的信息化建设极大地提高了部队的工作效率.但同时也给我们工作人员提出一个新课题.即在操作和使用的过程中如何保证信息的安全。

    1.信息安全概念

    公安现役部队信息安全是公安现役部队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与一般意义上的信息安全相比.公安现役部队信息安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公安现役部队信息安全是指保密信息必须只能够被一组预先限定的人员存取对这类信息的未经授权的传输和使崩应该被严格限制是指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因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受到破坏、更改、泄密,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

    2.信息安全现状分析

    2.1网络信息安全威胁严重

    网络信息安全事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等各个领域.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根据瑞星”云安全”数据中心最新统计数据表明.2009年上半年.瑞星”云安全”系统拦截到的挂马网页数累计达2.9亿个.共有11.2亿人次网民遭木马攻击:其中大型网站、流行软件被挂马的有35万个(以域名计算),比去年同期有大幅度增长。目前的互联网非常脆弱.各种热点新闻、流行软件、社交(SNS)网站、浏览器插件的漏洞层出不穷.为黑客提供了大量入侵和攻击的机会政府机关网站、各大中型企业网站,由于专业性技术人员缺乏.网站大多由第三方公司外包开发,存在缺陷较多,也最容易被挂马。据统计,2009年1月份受感染型病毒侵袭的网民为106万.而6月份则达到了395万.上升了近4倍。

    2.2公安现役部队信息人才缺失

    信息安全建设,人才是关键。一方面任何信息安全技术方面的成果都是人创造的:另一方面.任何危害信息安全的事件同样也是人为的。因此,培养大量优秀的信息安全人才成为当前我公安现役部队信息安全领域的头等大事公安现役部队需要大量信息安全的专门人才,边、消、警部队实现电子警务应用系统的发展也需要大量信息安全的专门人才。然而.目前我国只有少数大学能够培养信息安全方向的研究生.部分院校培养本科生.其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目前我国从事信息安全研究的专业人才(副高职称以上)仅有3000人.从事信息安全工作的人员也比较少.且多是”半路出家”.即由网络管理人员通过有关信息安全知识的自学或短期培训后从事这项工作的。此外。即使一些信息安全领域的公司也存在人才短缺或流失的问题.而公安部门同样存在着较大的信息安全人才缺口

    2.3官兵信息安全意识薄弱

    有些官兵保信息安全意识不强,擅自将涉密便携式电脑、硬盘、优盘和光盘带出办公室,极易造成涉及部队政治工作策略、国家安全和军事利益的文字、图片或录像资料的外泄:在连接国际互联网的计算机上使用涉密储存介质不经意造成的泄密问题比较突出。”一机跨两网”、”一盘跨两网”等行为屡禁不止,给部队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教训极其深刻。此外.有些官兵管不住自己的嘴.通过语言威胁到大局信息安全的事件时有发生。有些同志不分对象、场所,为了炫耀自己”卓越”的见解.在不知不觉中随口泄露机密。有些同志在接受大众传媒采访.以及在进行新闻宣传报道时,随口说出涉密的重大任务和军事活动.造成严重泄密。

    3.公安现役部队应对策略分析

    公安现役部队信息安全建设不是各部门信息安全建设成果的简单叠加.而是要通过技术防范与管理相结合.注重整个系统的信息安全建设。

    3.1增强安全防范.做到制度技术到位

    实现公安现役信息安全.必须建立自己的信息安全技术保障体系。技术是信息发展的基础.如果没有信息安全技术作为支撑,信息安全就无法持久。安全保密设备是公安现役部队信息安全的重要技术和物质基础.在选择设备上应使用国产的.如某设备无国产可选.使用进口设备须经相关部门检测批准。在软件建设方面针对系统的弱点和不足.加强新型防火墙、安全路游器、安全网关、入侵检测系统等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和产品开发。改变目前我方在技术方面的易守难攻的局面,变被动为主动。在信息安全防范中,加紧对安全防护、安全监控、跟踪警报等方面的关键技术进行突破。不失时机地对网络信息系统进行检测、模拟攻击与评估工作.切实从技术手段上筑牢防止安全失泄密的阀门。

    3.2建立信息安全技术人才保障体系.完备技术人才支撑系统

    实现公安现役信息安全.必须建立自己的信息安全技术保障体系。技术是信息发展的基础,如果没有信息安全技术作为支撑.信息安全就无法持久。公安现役部队只有配备大批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的信息安全水平.公安现役部队在现有的体制、编制上.通过政策的调整可把有志向为公安现役事业奉献的专业性人才吸纳到队伍中来。同时还可以与有关院校达成协议定向培养信息安全方面的本科生、研究生,减小供求矛盾.可使公安现役信息安全专项人才不断补充。焕发生机。

    3.3加强信息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

    官兵信息安全意识是信息安全建设的基础.是数字化安全生存的必要保证。要加大信息技术的攻关和信息安全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力度。构建信息安全培训体系,进行全员的培训和普及教育,从根本上消除”信息安全事不关己”的错误思想.使官兵意识到泄密事件可能通过个人的言行随时可能引发.牢固树立信息安全靠大家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全体官兵的信息安全素质和意识

    3.4提供部队信息安全下的执法效率

    针对失泄密事件血的教训.我们一方面要加快完善我军保密法规制度建设,使制度更具有操作性;另一方面要加大对这些法规制度的执行力度。严格落实《国家安全法>、《保守国家秘密法》、<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管理暂行规定》、《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军队《保密条例》等制度规定,切实做到落实制度、堵塞漏洞,按章办事、减少失误,加强管理.消除隐患。

篇3

论文关键词:信息化;信息安全;网络安全;保密意识

2l世纪以来.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近几年.全国公安现役部队深入贯彻公安部”科技强警”的指示方针.伴随着公安现役部队信息化工程的建设与发展,为全体官兵搭上”信息快车”提供了一个平台。不可否认.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公安现役部队信息化建设也不例外。公安现役部队的信息化建设极大地提高了部队的工作效率.但同时也给我们工作人员提出一个新课题.即在操作和使用的过程中如何保证信息的安全。

1.信息安全概念

公安现役部队信息安全是公安现役部队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与一般意义上的信息安全相比.公安现役部队信息安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公安现役部队信息安全是指保密信息必须只能够被一组预先限定的人员存取对这类信息的未经授权的传输和使崩应该被严格限制是指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因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受到破坏、更改、泄密,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

2.信息安全现状分析

2.1网络信息安全威胁严重

网络信息安全事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等各个领域.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根据瑞星”云安全”数据中心最新统计数据表明.2009年上半年.瑞星”云安全”系统拦截到的挂马网页数累计达2.9亿个.共有11.2亿人次网民遭木马攻击:其中大型网站、流行软件被挂马的有35万个(以域名计算),比去年同期有大幅度增长。目前的互联网非常脆弱.各种热点新闻、流行软件、社交(SNS)网站、浏览器插件的漏洞层出不穷.为黑客提供了大量入侵和攻击的机会政府机关网站、各大中型企业网站,由于专业性技术人员缺乏.网站大多由第三方公司外包开发,存在缺陷较多,也最容易被挂马。据统计,2009年1月份受感染型病毒侵袭的网民为106万.而6月份则达到了395万.上升了近4倍。

2.2公安现役部队信息人才缺失

信息安全建设,人才是关键。一方面任何信息安全技术方面的成果都是人创造的:另一方面.任何危害信息安全的事件同样也是人为的。因此,培养大量优秀的信息安全人才成为当前我公安现役部队信息安全领域的头等大事公安现役部队需要大量信息安全的专门人才,边、消、警部队实现电子警务应用系统的发展也需要大量信息安全的专门人才。然而.目前我国只有少数大学能够培养信息安全方向的研究生.部分院校培养本科生.其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目前我国从事信息安全研究的专业人才(副高职称以上)仅有3000人.从事信息安全工作的人员也比较少.且多是”半路出家”.即由网络管理人员通过有关信息安全知识的自学或短期培训后从事这项工作的。此外。即使一些信息安全领域的公司也存在人才短缺或流失的问题.而公安部门同样存在着较大的信息安全人才缺口

2.3官兵信息安全意识薄弱

有些官兵保信息安全意识不强,擅自将涉密便携式电脑、硬盘、优盘和光盘带出办公室,极易造成涉及部队政治工作策略、国家安全和军事利益的文字、图片或录像资料的外泄:在连接国际互联网的计算机上使用涉密储存介质不经意造成的泄密问题比较突出。”一机跨两网”、”一盘跨两网”等行为屡禁不止,给部队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教训极其深刻。此外.有些官兵管不住自己的嘴.通过语言威胁到大局信息安全的事件时有发生。有些同志不分对象、场所,为了炫耀自己”卓越”的见解.在不知不觉中随口泄露机密。有些同志在接受大众传媒采访.以及在进行新闻宣传报道时,随口说出涉密的重大任务和军事活动.造成严重泄密。

3.公安现役部队应对策略分析

公安现役部队信息安全建设不是各部门信息安全建设成果的简单叠加.而是要通过技术防范与管理相结合.注重整个系统的信息安全建设。

3.1增强安全防范.做到制度技术到位

实现公安现役信息安全.必须建立自己的信息安全技术保障体系。技术是信息发展的基础.如果没有信息安全技术作为支撑,信息安全就无法持久。安全保密设备是公安现役部队信息安全的重要技术和物质基础.在选择设备上应使用国产的.如某设备无国产可选.使用进口设备须经相关部门检测批准。在软件建设方面针对系统的弱点和不足.加强新型防火墙、安全路游器、安全网关、入侵检测系统等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和产品开发。改变目前我方在技术方面的易守难攻的局面,变被动为主动。在信息安全防范中,加紧对安全防护、安全监控、跟踪警报等方面的关键技术进行突破。不失时机地对网络信息系统进行检测、模拟攻击与评估工作.切实从技术手段上筑牢防止安全失泄密的阀门。

3.2建立信息安全技术人才保障体系.完备技术人才支撑系统

实现公安现役信息安全.必须建立自己的信息安全技术保障体系。技术是信息发展的基础,如果没有信息安全技术作为支撑.信息安全就无法持久。公安现役部队只有配备大批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的信息安全水平.公安现役部队在现有的体制、编制上.通过政策的调整可把有志向为公安现役事业奉献的专业性人才吸纳到队伍中来。同时还可以与有关院校达成协议定向培养信息安全方面的本科生、研究生,减小供求矛盾.可使公安现役信息安全专项人才不断补充。焕发生机。

3.3加强信息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

官兵信息安全意识是信息安全建设的基础.是数字化安全生存的必要保证。要加大信息技术的攻关和信息安全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力度。构建信息安全培训体系,进行全员的培训和普及教育,从根本上消除”信息安全事不关己”的错误思想.使官兵意识到泄密事件可能通过个人的言行随时可能引发.牢固树立信息安全靠大家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全体官兵的信息安全素质和意识

3.4提供部队信息安全下的执法效率

针对失泄密事件血的教训.我们一方面要加快完善我军保密法规制度建设,使制度更具有操作性;另一方面要加大对这些法规制度的执行力度。严格落实《国家安全法>、《保守国家秘密法》、

篇4

[关键词] 单位;内部;安全;保卫;人员;安保

【中图分类号】 D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228-1

一、单位内部安全保卫工作的重要作用

在新的形势下,各种不稳定因素增多,违法犯罪的形式也日趋多样化,单位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威胁也越来越多。单位迫切需要一个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来稳定人心,树立更好的形象,吸引投资,以取得更快、更好的发展。因此,单位内部安全保卫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二、单位有必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单位内部的安全保卫工作

(一)建立和完善单位的安全保卫机制。单位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推行一些有效的安保制度,并运用强有力的安保制度,来规范单位的安全保卫管理工作,彻底杜绝由制度漏洞带来的各种安全隐患。明确各级保卫人员的职责,使得各级保卫人员能更好地坚守自己的岗位,履行相应职责,真正做到“谁的岗、谁负责”。在各级保卫人员间形成有效的联系机制,使得安保工作能得到及时汇报,做到下情上知,上令下从等。

(二)提高保卫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应急能力。保卫人员是安保工作的核心,因此,单位首先要加强保卫队伍的建设,在日常工作中,对保卫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就安保知识而言,要加强对保卫人员的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为此,单位可以定期邀请一些法律专家来单位开展法律知识讲座,使得他们知法、懂法并且会用法。再者,为了检测和提高保卫人员的职业技能,单位还需要定期进行实地演练,如假想某个突发事件在单位发生,把保卫人员分为“敌对”两派,让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完成相应的保卫任务等。这样一来,极大地增强了保卫人员的危机意识,使得他们能时刻准备与违法犯罪作斗争。此外,单位还可以实行奖励制度,对优秀的保卫人员进行表彰,以此来提高保卫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单位内部形成良好的工作风气。

(三)深入调查,及时发现单位存在的安全问题。在新的形势下,单位内部的不安定因素增多。因此,保卫人员除了完成日常工作外,还应对单位内部进行深入调查,及时发现各个部门存在的问题。对安全隐患多,安全等级较低的部门,进行及时地调整,以减少安全问题的发生。对于可能发生的问题,单位应密切监控不安因素的发展趋势,并且提前制定好方案,以便问题发生后能及时的应对。

(四)加强单位内部的安全监督工作,防患于未然。各级保卫工作人员除按照规定进行日常监督和检查外,还应在特殊时期对单位的重要部位,进行重点排查和监督,如在一些重要节日、大型会议期间,保卫人员不仅不能有丝毫放松,还应对安保工作进行周密安排,以极高的工作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实行24小时换岗巡逻,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特别是要加大对单位重点部位的安保力度,如单位的危险物品存放库、消防重地等。为单位的生产经营营造一个良好环境。

(五)充分利用单位内部的人力和物力,建立一个完善的安全保卫网络。安全保卫网络的建立和完善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因此,单位要加大对安保工作的投入,整合单位内部的所有防范资源,使得各种安保措施得以协调,进而提高安保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具体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a、人力防范。人力防范是最基本的一种防范手段,它是利用安保人员自身的感知系统进行前期侦查,在发现危险目标后,采用警告、武力打击等手段来推迟和阻挡危险的发生。它能对一些常规的违法犯罪活动进行直接和有效的控制。因此,单位有必要根据各个部门的重要级别,对保卫人员进行合理的安排,把素质最好、工作能力最强的的保卫人员安排到最重要的部门中去,以做好重点部门的防范工作,减少单位的损失。

b、物理防范。物理防范是人为的设置犯罪屏障,以延迟危险的发生,为安保工作提供充足的反应时间。单位可以在一些机密档案存放地,危险物品储存库等重要部位安装安全性能高的铁栅栏、防盗窗等,来进行物理防范。

c、技术防范。技术防范是对人力防范和物理防范的延伸和加强。它在整个安保工作的前期侦查和后期反应中加入了高科技元素,大大地增强了单位对事件的侦查和反应能力。

随着不安因素的增多,技术防范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单位有必要在其内部推广实施技术防范,增强安保工作的科技含量,消除各种安全隐患,以提高整个单位的安全系数。如单位可以运用网络监控系统,对单位内部的每一个角落进行24小时全方位的监察,一旦发现可疑人物,立刻将其排除。

(六)单位可以与外界建立联防机制。单位除了加强自身安保工作外,还应积极与公安机关交流单位的治安信息,让公安机关协助自己分析治安形势,对单位潜在的安全问题作出指示,使得单位能抓住安保工作的重点,对安保工作的薄弱环节进行重点防范,从而提高安保的工作效率。此外,单位内部还可以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使得单位在发生突发事件后,公安机关能在第一时间赶到。经常与公安机关开展联防活动,如在单位进行实地演练时,单位可以邀请公安机关的一些有经验的人员对演练进行安排和指导,以达到提高单位安保能力的目的。

结语:总之,在新的形势下,单位只有建立健全自身的安保管理机制,提高安保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安全监督工作,不断完善安全保卫网络,才能使得单位内部更加和谐稳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文林.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企业的内保工作[J].经营管理者,2010,(24).

[2]赵渊明.当前内保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4).

篇5

1月5日,贵阳市运管局公布《贵阳市网约车信息安全管理暂行办法》,这是国内首个针对网约车信息安全制定的管理办法。而备受关注的个人申请网约车从业资格流程对外。据悉,有网约出租汽车标识的私家车和平台公司车辆将最迟在3个月后成为贵阳街头一道流动的风景线。

标识:网约车必须贴网约标

有关规定包括网约车发展定位、准入条件、车辆条件、驾驶员条件、经营监督管理、合乘行为等内容。

据贵阳市运管局局长芮金在新闻会上介绍,目前贵阳市网约车平台的申请也已开始。根据规定,网约车应当在车辆明显位置张贴网约车标识,标识将由各家网约车平台自行决定,但需要报备贵阳市运管局。

价格:定价以市场调节价为主

根据规定,网约车运价实行市场调节价,必要时实行政府指导价。

据介绍,网约车平台公司应公布确定符合国家和贵阳市有关规定的计程计价方式,合理确定网约车运价,实行明码标价。

网约车平台公司不得妨碍市场公平竞争,不得侵害乘客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不得有为排挤竞争对手或者独占市场,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运营扰乱正常市场秩序,损害国家利益或者其他经营者合法权益等不正当价格行为,不得有价格违法行为。

私家车:从事网约车需变更营运性质

针对不少市民关心的私家车能不能从事网约车经营服务的问题,芮金解答:出租汽车是运营服务,网约车作为出租汽车的一种,提供服务的车辆应为营运车辆。而传统意义上的私家车是指个人所拥有的非营运性质的小客车,根据规定,私家车可按程序进行申请,经审核合格并登记,取得《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之后,才可以从事网约车服务。虽然车辆仍是个人所有,但已转变为营运性质。

申请为网约车的私家车,车辆必须是取得贵阳市公安部门核发的机动车牌照的7座及以下乘用车;安装行驶记录功能的车辆卫星定位装置、应急报警装置;车辆技术性能符合运营安全相关标准要求;车辆行驶证载明的初次注册日期至申请办理《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时未满三年;车辆购置价格不低于贵阳市中心城区出租车价格。

驾驶员:需先申请网约车驾驶员证

有意经营网约出租车的市民申请《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申请流程如下:

(一)申请人本人或委托网约车平台公司通过贵阳市道路运输从业资格培训考试大厅提出申请(申请人自申请之日前3年内有被依法吊销出租汽车从业资格的记录的,不予受理),地址:贵阳市富源中路353号(中铁二局驾校)。

(二)审核通过的申请人,经培训学习(由申请人自主选择)后,到贵阳市道路运输从业资格培训考试大厅预约考试。

(三)考试采用电脑上机考试方式,现场打印成绩单。考试合格后,成绩单经申请人本人及考核员签字后有效。

(四)申请人本人或委托网约车平台公司在考试合格10个工作日内,持申请人身份证、告知单、1张近期两寸白底免冠彩色照片到市道路运输管理局牌证办理大厅,经考试成绩信息验证后,领取《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

记者了解到,初次网络预约培训学时为40个学时,巡游转网络预约驾驶员的培训为6个学时。

乘客:涉及的敏感信息全部加密

以往一些通过网络预约的汽车服务,曾经出现过不少乘客信息被泄露的情况,《暂行办法》明确了网约车平台公司的主体责任,要求各家公司必须对所有涉及乘客的姓名、性别、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等加密,交易信息所有敏感信息无法通过任何渠道非法获取。此外,平台公司不能超越业务范围收集和使用乘客的位置、金融等个人信息。

据悉,贵阳市网约车平台数据将由统一的市级监管平台对数据进行安全信息分析、监管和通报。

申办周期:将会有三个月的过渡期

据悉,涉及上述贵阳市网约车经营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的申办流程,贵阳市运管局目前已在贵阳市交委、贵阳市运管局网站上全文公布,有兴趣的读者可上网详细了解具体申办流程。

篇6

【关键词】食品安全;政府;信息公布

食品安全是关乎公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大民生问题,食品安全信息的公布是食品安全监管中的重要环节,政府如何完善此方面的制度建设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在食品领域,许多环节易出现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就政府监管来说,监管部门之间往往出现信息无法及时有效传递的情况,彼此之间形成食品安全信息的不对称,例如信息传递延误、上下级之间隐瞒实情等情况。这不仅对消费者的知情权造成了侵害,而且不利于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和食品市场的良性运转。

一、政府在食品安全信息公布方面的不足

(一)公布主体分散、公布渠道不完善

我国政府对于食品安全的监管是多头监管、分段管理,部门分割现象、政府多头执法、交叉执法使得行政权力过于分散,多个监管部门公布的信息有时相互矛盾,降低了信息的权威性。此外,公众获取食品安全信息的渠道多样,但真实可信度却难以确认,从而导致消费者无所适从,也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

(二)信息采集、分析能力不足,公众参与度低

在政府门户网站信息公开专栏中,关于食品安全信息的内容不充分,信息质量不高,同时缺乏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此外,在相关网站上普遍缺少公众参与的板块,即使有的网站有此专栏设计,但内容的时效性不足。

二、完善我国政府对食品安全信息的公布

(一)域外经验的借鉴

在美国,信息披露作为食品安全信息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一系列制度设计使食品安全监管更加公开透明、成效显著。不仅形成了从联邦到地方分工明确、全方位覆盖的信息披露主体,而且在信息采集与反馈、风险分析、披露内容范围的广泛度等方面有着严格的规范,机制运行效果显著。

(二)经验启示及制度构建

“公开原则是食品安全化的重要保障,是对食品安全行政提出的基本要求。这既是风险沟通的需要,也是克服信息不对称的需要,也是实现消费者在食品安全行政领域的参与权的需要。”[1] “政府对食品市场的管制方式应该由传统的直接管制逐渐转向对质量信息的管制,通过信息披露、提供公共信息和教育等方式建立有效的质量信号传递机制,确保食品安全质量目标的实现。” [2]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食品安全信息公布奠定制度基础。首先应明确立法目的旨在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促使政府机关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能和工作透明度。立法中应明确政府的信息公布义务,除法定不予与公开的信息外,其他信息都应及时公布;其次,明确政府机关特别是重点掌握食品安全信息的部门对于信息公布的范围、内容和具体方法。

2.完善信息网络建设

(1)设立食品安全信息网

我国食品安全信息涉及的部门多、内容比较庞杂,卫生部的官方网站很难容纳如此大的信息量。笔者认为,完善信息公布网络建设,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由统一的食品安全网(foodsafety.gov)信息。对应到我国,即由卫生部牵头组织,设立单独的食品安全信息网,整合各级政府部门的食品安全信息,统一信息主体和途径,根据生产者、消费者、企业、中介组织等不同信息获取者的需求,对食品安全信息分类。同时提供公众反馈信息的渠道,增强政府、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沟通。

(2)建立跨部门协同监管的窗口

食品安全涉及众多环节,每一环节对相关政府职能监管部门的要求都有所不同。要完善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必须考虑到横向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联动,通过及时高效的沟通整合、通力合作,食品检测信息;通过协同监管窗口实现不同地域的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的共享。具体来讲,政府不同部门与层级所掌握的信息不同,可以在各个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网站中设置专门的信息联络窗口,由该窗口汇总本部门已确定的食品安全信息,同时与本部门的上下级和其他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保持信息交换的畅通。此外,还可以通过此窗口将一定的信息及时传送给医疗机构、新闻媒体等主体。

(3)建立检测信息数据库

建立多角度、全方位的食品检测信息数据库,实现对各种检测信息、备案数据的录入和管理。同时,对各类信息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各级政府机关进行行政决策提供辅助支持。

(4)建立应急调度系统与公共服务系统

通过多种应急调度技术手段,完善食品安全事件的应急管理,提升食品安全应急事件发生时各部门的紧急指挥调度和协同处理能力。此外,通过建立食品安全公共服务系统,向社会提供食品检测公示,实现信息处理状态的及时公布与传送。

(5)严格政府信息公布的责任

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政府在促进消费者及时获知食品安全信息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不仅在食品安全信息收集和传播方面有着较强的财政优势,而且在提供信息方面具有较强的公益性质,在提高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的基础上还可以促进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监督的积极性,进而推动食品市场的良性发展。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食品安全信息披露制度,对我国现行的信息公布体制进行改进,严格各级政府的信息公布责任,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信息公布制度。

参考文献:

篇7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保障民生为核心,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为基础,以信息化追溯和互通共享为方向,加强统筹规划,健全标准体系,创新发展模式,促进社会共治,建设覆盖全国、统一开放、先进适用的重要产品追溯体系,提升产品质量安全与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需要。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与属地管理相结合,兼顾地方需求特色。统一基础共性标准和建设规范,实现跨部门跨区域业务协同、资源整合、设施及信息开放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在做好已明确的重要产品追溯工作基础上,鼓励地方结合实际确定追溯体系建设的重要产品名录。

2.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在做好政府主导的试点示范工作和公益性追溯管理平台建设同时,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支持行业组织和企业自建产品追溯系统,并与政府和相关机构实现追溯信息互通共享,促进公益性和市场化两类追溯平台有机衔接、协调发展。

3.形式多样与互联互通相结合,注重产品追溯实效。坚持创新驱动,推进追溯理论、模式、管理和技术创新,鼓励追溯体系建设运行多样化发展。坚持追溯信息互通共享,统一优化公共服务,注重生产源头追溯信息的真实性、中间环节信息链条的连续性、消费端追溯信息获取的便捷性。

4.试点示范与复制推广相结合,建立科学推进模式。以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质量安全问题较多的产品为重点,选择基础较好的地区、行业和企业开展试点示范,先易后难,以点带面,及时总结可复制推广的经验,逐步扩大覆盖范围,提高运行效果。

(三)建设目标

到2020年,初步建成全国上下一体、协同运作的重要产品追溯管理体制、统一协调的追溯标准体系和追溯信息服务体系;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健全;追溯数据统一共享交换机制基本形成,部门、地区和行业企业追溯信息初步实现互通共享和通查通识;重要产品生产管理信息化、标驶、集约化水平显著提高;追溯大数据分析应用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追溯应急管理能力显著提高,追溯体系对群众安全消费、企业精准营销、行业管理优化、供应链安全保障及政府监测监管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国家重要产品追溯管理平台及食用农产品、食品、药品、农业生产资料、特种设备、危险品、稀土产品等分类产品追溯体系基本建成运行;有条件的地方和行业探索推进妇幼用品、建材、家电和汽车零配件、地方特色产品等追溯体系建设;企业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意识显著增强,采用信息技术建设追溯体系的企业占比大幅提高;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和品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社会公众对追溯产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明显增强。

二、主要任务

(一)基本任务

1.建立目录管理制度。从产品对人身和生产安全的重要程度、危害事件发生概率及后果影响等方面进行科学评估,依法制定重点追溯产品目录和鼓励追溯产品目录。国家重要产品目录实行动态管理;各地酌情制定兼容国家目录的地方重要产品目录。

2.完善追溯标准体系。分析提炼追溯的核心技术要求和管理要求,明确不同层级、不同类别标准的定位和功能,建成国家、行业、地方、团体和企业标准相衔接,覆盖全面、重点突出、结构合理的重要产品追溯标准体系。研制一批追溯数据采集指标、编码规则、传输格式、接口规范等共性基础标准,实现产品追溯全过程的互联互通与通查通识。在追溯标准化研究的基础上,选择条件好、管理水平高的地区、行业、企业探索开展重要产品追溯标准化试点示范工作,推动标准制定和实施。针对重点产品和环节,根据产品形态、包装形式、生产经营模式、供应链协同、相关业务流程等特点,明确各品种追溯体系建设的技术要求,设计简便适用、易于操作的追溯规程和查询方式。探索推进重要产品追溯标准与国际接轨,携手打造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要产品追溯通用规则,逐步建立国际间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增强中国标准的国际规则话语权。

3.健全认证认可制度。将重要产品追溯管理纳入现有强制性产品认证、有机产品认证、质量管理体系、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良好农业操作规范、良好生产规范、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等制度。围绕健全追溯管理机制,建立追溯管理体系认证认可制度。完善认证规范、认证规则、认证工作后续监管及惩戒机制,建立与认证认可相适应的标识标记制度,方便消费者识别。

4.推进追溯体系互联互通。按照统一规划、科学管理原则,采用大数据、云计算、对象标识与标识解析等信息技术,逐步建设中央、省、市级重要产品追溯管理平台。建立追溯信息共享交换机制,实现中央平台与有关部门、地区、第三方平台之间的对接。推进各类追溯平台与检验检测信息系统、信用管理系统、综合执法系统、企业内部质量管理体系等对接。建设国家重要产品追溯综合门户网站,宣传政策法规和追溯知识,统一提供追溯信息查询服务。

加强追溯大数据开发利用。结合企业发展与行业监管需求,开发智能化的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责任主体定位、流向范围及影响评估、应急处置等功能,为企业管理、政务决策、风险预警与应急处置提供有力支持,严防区域性、系统性风险。构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追溯信息投入与收益的合理分配机制。在依法加强安全保障和商业秘密保护的前提下,实现追溯数据资源向社会有序开放。

5.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引导企业将追溯体系建设与信息化改造升级相结合,鼓励企业以建设追溯体系为契机,提高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水平。推进“互联网+追溯”创新发展,鼓励电子商务企业利用自身平台建设信息化追溯系统,实现销售与追溯双重功能,创建可追溯电商品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支持生产加工、仓储物流、批发零售等企业将追溯体系建设与电子商务、智慧物流等信息化建设相结合,增强信息交互、在线交易、精准营销等功能;推动追溯体系与批发零售企业电子结算系统、冷链物流配送等体系融合发展。

6.强化追溯信用监管。建立可信数据支撑体系,确保追溯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以企业为主体,政府部门、行业组织、专业机构和消费者等多方参与,将供应链中的生产经营企业、检测认证机构、监管机构、消费者等主体纳入可信数据支撑体系,通过相关技术手段整合产品供应链各环节追溯信息,形成不可篡改的可信追溯信息链条。建立完善产品质量安全档案和失信“黑名单”制度。建立消费者和用户监督机制,畅通举报投诉渠道,形成有效监督的社会氛围。建立追溯信息系统成熟度评价体系,从追溯数据链、检验检测、消费者监督等方面,对企业及产品开展综合评价。

(二)分类任务

1.食用农产品追溯体系。全面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的应用,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尽快搭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立生产经营主体管理制度,将辖区内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逐步纳入国家平台管理,以责任主体和流向管理为核心,落实生产经营主体追溯责任,推动上下游主体实施扫码交易,如实采集生产流通追溯信息,确保农产品全链条可追溯。出台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办法,制定追溯管理技术标准,明确追溯要求,统一追溯标识,规范追溯流程,健全管理规则。选择重点地区和重点品种,开展追溯管理试点应用,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探索追溯推进模式。发挥国家平台功能作用,强化线上监管和线下监管,快速追查责任主体、产品流向、监管检测等追溯信息,挖掘大数据资源价值,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精准化和智能化。

完善肉类蔬菜追溯体系。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开展肉类蔬菜追溯体系建设的地区,加快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追溯体系建设运行;完善考核评估体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逐步扩大追溯体系覆盖范围,增加品种和节点数量;升级改造追溯管理平台,向生产和消费两端延伸追溯链条,开发智能监管功能,提高数据处理和综合分析能力。

加强监管部门协调配合,健全完善追溯管理与市场准入的衔接机制,以扫码入市或索取追溯凭证为市场准入条件,构建从产地到市场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体系。

2.食品追溯体系。重点围绕婴幼儿配方食品、肉制品、乳制品、食用植物油、白酒等加工食品,推动生产加工企业建立追溯体系和管理制度。逐步U大食品种类范围,提高覆盖率和社会影响力。

充分利用已有信息化基础设施,实现食品追溯、食品安全监管、食品生产流通行业管理相关信息的互通共享,提高政府部门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信息化和协同水平。加快推进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工程建设,加强重点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推广应用。

3.药品追溯体系。巩固提升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升级改造中药材流通追溯管理中央平台,促进不同药品追溯系统信息互通共享。逐步增加中药材追溯品种;逐步扩大覆盖范围,涵盖全国主要中药材批发市场所在地区;提高中药材种植养殖、经营、饮片和中成药生产经营主体、医疗机构及药店等节点的覆盖率。

推动药品生产流通企业落实主体责任,依据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使用信息化技术采集留存原料来源、生产过程、购销记录等信息,保证药品的可追溯。扩大药品追溯监管覆盖范围,逐步实现全部药品从生产、流通到使用全程快速追溯。建立药品追溯管理机制。

4.主要农业生产资料追溯体系。在饲料上,推动饲料企业建立执行生产过程管理制度,实现从原料入厂到成品出厂的全程可控可追溯;在条件成熟的地区,推进饲料产品电子追溯码标识制度。在种子上,实行种子标签二维码标识制度,推动种子生产经营者建立包括种子来源、产地、数量、质量、销售去向、销售日期等内容的电子生产经营档案;引导种子批发和零售商建立种子来源、数量和销售去向的电子台账;建立全国统一的可追溯管理平台,整合行政审批、经营备案、市场监管等各方信息,实现全程、全面可追溯。在兽药上,进一步加强国家兽药基础数据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兽药生产企业、兽药产品批准文号等兽药基础信息数据库;深入开展兽药“二维码”追溯系统建设,全面实施兽药产品电子追溯码标识制度,逐步实现兽药生产、经营、使用全过程追溯。在农药、肥料上,建立追溯监管体系,推动生产经营企业建立原料控制、生产管理,流通企业扩大质量追溯体系建设范围,不断提高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力,实行电子追溯码标识制度。

拓展全国农业生产资料信息追溯监管服务平台功能,推进试点企业与全国农业生产资料信息追溯监管服务平台对接,加快农资质量追溯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和示范。

5.特种设备追溯体系。以电梯、气瓶、移动式压力容器等特种设备为重点,建立全国特种设备追溯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企业建立特种设备信息化追溯系统,与全国特种设备追溯公共服务平台对接。逐步实现电梯的生产、使用、维护保养、检验、检测,以及车用气瓶和移动式压力容器的生产、使用、检验、检测、充装、报废等关键信息的记录、统计、分析、公示等功能,为社会提供追溯信息查询服务。

完善特种设备生产标识方法,健全生产单位、使用单位、检验检测机构数据报告制度和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管理制度,建立企业生产流通全过程信息记录制度,为特种设备质量安全信息全生命周期可追溯提供制度保障。

6.危险品追溯体系。建设全国危险品追溯监管综合信息平台。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民用爆炸物品、剧毒化学品、易爆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放射性物品等为重点,形成国家、省、市、县、园区危险品信息追溯管控体系,探索实施高危化学品电子追踪标识制度,实现危险品全生命周期过程跟踪,信息监控与追溯。逐步增加危险品种类,扩大覆盖范围。

7.稀土产品追溯体系。以稀土矿产品、稀土冶炼分离产品为重点,以生产经营台账、产品包装标识等为主要内容,加快推进稀土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实现全程可追溯。开展稀土企业追溯试点,建立稀土专用发票、稀土产品出口报关、企业经营档案等各项信息共享机制。推动稀土企业建设信息化追溯系统,采用信息化手段对生产、库存、销售等信息进行管理,实现信息完整归集和可追溯。

8.产品进出口追溯体系。以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跨境电子商务企业为重点,探索推进食品等重要产品和跨境电子商务零售等领域的进出口追溯体系建设。整合产品进出口国家(地区)、产地、生产商、品牌、批次、进出口商或商、收货人、进出口记录及销售记录等信息,与海关报关信息、检验检疫信息和产品标签标识相衔接,实现重点产品从生产到进出口销售全过程信息可追溯。落实进口食品的境外生产商、出口商、境内收货人注册备案和进口销售记录制度,建立进口食品信息追溯平台和全国统一的重要进出口产品平台,实现进出口产品流向和质量控制措施的可追溯,提升进出口企业和社会公众对质量追溯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实现进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社会共治。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完善追溯体系建设协调推进工作机制。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建立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宏观指导,落实部门分工,加强法律法规、政策措施、标准规范等方面的协调配合,督促各项工作落实。各地完善领导机制,将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纳入工作考核指标。推动建立追溯行业组织。

(二)完善法规制度

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制(修)订工作,完善重要产品追溯管理制度,细化明确生产经营者责任和义务。按照《产品质量法》、《食品安全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年-2020年)》等要求,将追溯体系建设与构建社会诚信机制、化企业主体责任、问题产品召回紧密结合,最大限度发挥追溯体系的倒逼作用和服务功能。加快推动地方立法,实行依法建设,依法管理。

(三)营造发展环境

鼓励大型连锁企业、医院、学校等团体消费单位优先选购可追溯产品。培育创新创业新领域,营造追溯体系建设的众创空间。加强追溯技术成果转化与知识产权保护,加快推动技术研发、系统集成、业务咨询、工程监理、大数据分析等追溯服务产业发展,为追溯体系建设运行、扩大应用提供专业服务。加大对贫困地区政策倾斜力度,推动形成“互联网+产品追溯+精准扶贫”的政策组合与市场化运作模式。

(四)创新支持方式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公益性重要产品追溯平台建设,以及完善标准、培育人才等追溯体系建设基础性工作。鼓励社会资本投入,采用市场化方式吸引企业加盟,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信息化追溯服务。鼓励金融机构为开展追溯体系建设的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和产品责任保险。围绕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重点、难点和薄弱环节,开展示范创建活动。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创新追溯模式。及时总结经验,适时向其他地区复制推广。

(五)加强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

加强追溯理论和应用技术的研究与交流。鼓励科研机构建立质量安全追溯技术及应用工程实验室,鼓励大学设立追溯专业院系及课程。建立完善追溯专业人才培育机制,鼓励成立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咨询机构和专家委员会,对追溯体系建设运行开展前期咨询论证和后期跟踪评估,促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创新发展;建立发展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培训机构,培养多层次的追溯人才。

(六)强化宣传教育

篇8

在宏观经济下行的市场竞争中,大部分企业时刻面临着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困境,特别是私营企业,由于工作节奏快,职工的压力较大,因而更具有特殊性。任何一家企业的正常运营都离不开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和团结奋斗,但是私营企业往往无限度的给员工加压,这种压力不仅包括工作环境和工作负担等因素,也包括企业过度忽视员工的工作感受。过度的压力会导致员工工作态度消沉,并在不同程度上造成员工生理和心理的不良反应,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给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重大隐患。

工作不安全感是工作压力的重要来源之一[1]。目前理论界对工作不安全感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Greenhalgh和Rosenblatt认为:“工作不安全感是雇员在一个受到威胁的工作情境中,对于维持所希望的继续性的一种无力感。”[2]强烈的工作不安全感在不同程度上对于组织、家庭、以及个体都会带来很多消极影响,一些可以阻碍和减弱工作不安全感消极后果的缓冲或者调节变量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社会支持。

目前,国内关于员工工作不安全感与心理健康的研究相对来说比较欠缺,在国内私营企业管理方式还存在很大缺陷的情况下,私企员工工作不安全感总体状况如何?它对私企员工的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吗?社会支持是否能够减弱工作不安全感对员工心理健康的损害呢?基于此,本研究采用工作不安全感量表、社会支持量表、以及华人心理健康量表对私营企业中工作的员工进行现状调查,并探讨工作不安全感各个维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同时探索社会支持是否在工作不安全感各个维度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调节作用。本文的研究框架如下图1所示: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私企员工工作不安全感与心理健康

随着员工身心健康不断出现问题,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意识到关注工作不安全感对个体身心健康影响的重要性。Sverke等人的元分析表明,工作不安全感对雇员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会形成极大的威胁,但相比之下,工作不安全感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程度高于身体健康,这说明工作不安全感对员工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更大影响[3]。Cheng和其工作伙伴对中国台湾25-65岁之间的8705名男性雇员和5980名女性雇员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工作不安全感在职业人群中的总体流行率达到50%,而且在调整年龄、控制工作内容和要求以及工作中的社会支持以后,雇员的工作不安全感仍旧与较差的健康状况之间仍存在强烈的联系[4]。Strazdins(2004)研究发现,存在工作不安全感的员工通常都有一定的抑郁、焦虑问题[5]。

相比于国外二十多年的研究积累,国内对工作不安全感领域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解决。国内对于这两者之间的研究相对来说还比较少。如冯冬冬等人对广州某中外合资企业进行了横向和纵向研究,结果发现,工作不安全感对员工的身心健康有非常显著的消极影响;一般自我效能感在工作不安全感与身心健康之间存在显著的调节作用[6]。胡三??和李中斌(2010)通过实证分析,证明中国企业中的工作不安全感由五个维度构成,即工作丧失不安全感、人际关系不安全感、工作执行不安全感、过度竞争不安全感以及薪酬晋升不安全感[7]。

基于以往国内外学者对工作不安全感与心理健康理论及实证研究成果,本研究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2-1:工作不安全感对员工心理健康具有显著负向影响。

H2-1-1:工作丧失不安全感对员工心理健康具有显著负向影响。

H2-1-2:人际关系不安全感对员工心理健康具有显著负向影响。

H2-1-3:工作执行不安全感对员工心理健康具有显著负向影响。

H2-1-4:过度竞争不安全感对员工心理健康具有显著负向影响。

H2-1-5:薪酬晋升不安全感对员工心理健康具有显著负向影响。

(二)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

1.私企员工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

已有一些研究指出,社会支持水平对员工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如高校图书馆员工的社会支持与其心理健康水平有密切联系[8]。另外龚德英等人(2008)在关于外企员工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中也证实,员工的社会支持对其心理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9]。

本研究采用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量表进行研究,该量表将社会支持分成三个构面,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率,在国内研究中被广泛的使用。研究表明,主观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员工心理健康水平越高[10]。

基于前人的研究,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2-2:员工社会支持对私企员工心理健康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H2-2-1:主观支持维度对私企员工心理健康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H2-2-2:客观支持维度对私企员工心理健康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H2-2-3: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维度对私企员工心理健康有显著正向影响

2.社会支持的调节效应

Sverke等人在其工作不安全感整合模型中提出,社会支持可能在工作不安感与心理健康之间起到调节作用,并指出未来研究应该检验如何减少工作不安全感的消极影响,特别要检验工作不安全感与结果关系中调节变量的作用。

国内学者如胡三??、佐斌等人对工作不安全感影响的因素及其各种后果变量之间关系的调节变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11]。但国内关于社会支持对工作不安全感和心理健康之间调节作用的相关研究极少,那么,在不同水平的社会支持下,工作不安全感及其各个维度对员工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会如何呢?

基于Sverke(2002)的工作不安全感的调节变量整合模型以及前人的相关研究,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2-3:私企员工社会支持正向调节工作不安全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H2-3-1:私企员工社会支持正向调节工作丧失不安全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H2-3-2:私企员工社会支持正向调节人际关系不安全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H2-3-3:私企员工社会支持正向调节工作执行不安全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H2-3-4:私企员工社会支持正向调节过度竞争不安全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H2-3-5:私企员工社会支持正向调节薪酬晋升不安全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样本

按照随机取样原则,选取绵阳市私营企业中的员工共300人,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来收集数据,数据收集的过程是在被调查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和相关领导的支持配合下完成。

在此次调研中,共发放300份调查问卷,回收了263份有效的问卷,回收率为87.7%。本研究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表3-1所示。

(二)变量测量

为确保测量工具的效度及信度,本研究尽量采用现有文献已使用过的量表,再根据本研究的目的加以适当修改作为搜集实证资料的工具。

员工工作不安全感:采用胡三??与李中斌所编制的25个条目的量表,此量表由员工进行自我评价,示例问题如:“我害怕丢了现在的工作再难以找到与之相当的工作了”、“我害怕自己没有特别努力就会被单位淘汰”。员工基于likert-5点评分方法进行评价(1=非常不符合;2=不符合;3=不确定;4=符合;5=非常符合)。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信度系数为0.809,五个维度的信度系数分别为0.888、0.799、0.768、0.709、0、785,这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

员工社会支持:采用肖水源(1994)所编制的10个条目的量表,此量表由员工进行自我评价,示例问题如:“您有多少关系密切,可以得到支持和帮助的朋友?(只选一项)”、“过去,在您遇到急难情况时,曾经得到的安慰和关心的来源有:”。员工进行评价的评分方法为:第1~4,8~10条,每条只选择一项,选择1,2,3,4项分别计1,2,3,4分;第5条分A,B,C,D四项,将四项得分相加得总分,每项从无到全力支持分别计1~4分;第6、7条如果选择“无任何来源”则计0分,若选择“下列来源”,那么有几个来源就计几分。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信度系数为0.659,这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

员工心理健康:采用我国杨廷忠教授经过中国大陆适宜性研究后,对台湾学者郑泰安所编制的量表进行调整之后的12个条目的量表,此量表由员工进行自我评价,示例问题如:“请问您最近是不是觉得头痛或是颈部有压迫感?”、“觉得神经兮兮,紧张不安?”。员工基于likert-4点评分方法进行评价(1=比平时严重的多;2=比平时严重些;3=和平时差不多;4=一点也不)。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信度系数为0.807,这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

控制变量:以往的研究表明,员工的背景变量(如性别、年龄、工龄、婚姻状况、学历、职位层次、月薪)会影响员工的工作不安全感(胡三??2010),工作不安全感又会影响员工的心理健康。因此,本研究将选取员工的性别、年龄、工龄、婚姻状况作为控制变量处理。

四、数据分析和结果

本章首先检验工作不安全感各个维度对员工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社会支持各个维度对员工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其次,根据调节效应的判定原则,探讨社会支持水平在工作不安全感各个维度和员工心理健康之间关系中起到的交互效应。

(一)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对私企员工工作不安全感、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进行考察,从相关系数矩阵表可以发现,各研究变量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

私企员工心理健康与工作不安全感各维度之间均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P

(二)假设验证

1.员工工作不安全感对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将可能会对心理健康有影响的性别、年龄、工龄、婚姻状况等控制变量进入回归方程的第一层,再将工作不安全感各个维度变量进入回归方程的第二层,结果如表4-2所示。多重共线性的VIF检验值都在允许的范围之内,说明进入模型的各个变量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该模型的回归结果可以接受。

从表4-2中可以看出,心理健康与工作不安全感的“工作丧失不安全感”维度之间的标准化系数为-0.053,P?0.05,未达到显著,研究假设H2-1-1未得到验证;心理健康与工作不安全感的“人际关系不安全感”维度之间的标准化系数为-0.046,P?0.05,未达到显著,研究假设H2-1-1未得到验证;心理健康与工作不安全感的“工作执行不安全感”维度之间的标准化系数为-0.154,P

2.社会支持对工作不安全感影响心理健康的调节效应检验

(1)社会支持对私企员工心理健康的关系检验

通过上述相关分析,我们了解了社会支持各个维度与员工心理健康之间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然而通过相关分析只能说明研究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无法说明变量之间具体有怎样的关系,也无法看出研究假设是否支持,因此,此部分将进一步进行回归分析,通过层次回归的方法来检验各研究变量间的关系及验证相关研究假设。

从表4-3数据运行结果来看,私企员工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的“主观支持”维度之间的标准化系数为0.292,P

(2)调节效应检验

值得说明的是,工作不安全感共有五个维度,社会支持共三个维度,因此,如果两两维度之间进行交互项讨论的话,就会产生15个交互项。在很多现有的研究中很多研究者也经常把社会支持作为一个整体构念来进行研究。因此,本研究在接下来的讨论中,会把社会支持视为一个整体概念,检验其在工作不安全感各个维度和心理健康之间的调节效应。

采用层次回归分析方法,检验社会支持在工作不安全感各个维度与心理健康之间的调节作用。具体操作步骤为:第一步,将控制变量放入回归方程;第二步,将自变量放入回归方程;第三步,将调节变量放入回归方程;第四步,放入调节变量与自变量的交互项。如果交互作用显著,则说明存在调节作用。为了避免在进行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分析时回归方程产生多重共线性问题,需对交互项的各变量进行中心化转换。

模型1表示心理健康对控制变量的回归,F值为2.390,P值?0.05,模型不显著,模型1的调整后的R2为0.021,模型解释了员工心理健康2.1%的方差。

模型2表示心理健康对控制变量和自变量(工作不安全感各个维度)的回归,F值为9.547,P值

模型3表示心理健康对控制变量、自变量(工作不安全感各个维度)以及调节变量(社会支持)的回归,F值为11.124,P值

模型4表示心理健康对控制变量、自变量(工作不安全感各个维度)、调节变量(社会支持)、交互项(工作丧失不安全感×社会支持)的回归,F值为10.620,P值

模型6表示心理健康对控制变量、自变量(工作不安全感各个维度)、调节变量(社会支持)、交互项(工作执行不安全感×社会支持)的回归,F值为10.628,P值

为了更加直观形象地表示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绘制社会支持在工作不安全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调节作用效果图4-1。

从图4-1可以明显看到,工作不安全感高的私企员工在获得较少社会支持的情况下,其心理健康得分尤其高(即其心理健康水平尤其低);而获得较多社会支持的私企员工其心理健康虽然会受工作不安全感的影响,但程度却并不大,即便是体验到高工作不安全感的私企员工在感受到高社会支持的情况下,其心理健康得分也较低(即心理健康水平较高),这一结果再次说明社会支持能够有效缓解私企员工工作不安全感对心理健康的负向影响。

五、结论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