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茶文化的特点8篇

时间:2023-10-13 15:35:5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茶文化的特点,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茶文化的特点

篇1

调查对象:清华大学,对外经贸在校学生

调查方法:浏览网页、采访、问卷调查。

一、清华大学校园活动调查分析

理论学习方面:清华学子财富论坛第 场“海权兴即国家兴”

卡巴斯基先生清华讲演——国际网络安全

惠普全球副总裁兼首席战略技术官(csto)shane先生清华大学演讲会

领导力发展论坛——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领导者

实践技能方面:各大企业校园专场招聘会

清华创业计划大赛

cuba半决赛 清华大学vs华侨大学

实践相册--清华大学 - 年年度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摄影展

清华大学首届智能车对抗大赛

文化艺术方面:清华大学红十字会学生分会二十周年会庆

中国曲艺家协会进入清华大学进行交流演出

清乐华章――清华大学研究生大型文艺演出

清华大学 年法国文化周

第二届学生国际象棋文化周

清华大学首届紫荆露天电影节

清华大学香港文化节

“一二-九”合唱

体育活动方面:拥抱 ——清华大学新生奥运风采大赛

纪念“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提出五十周年专题活

马约翰杯体育比赛

年年清华大学学生体育活动月

11.12男生节

3.7女生节

总结:这些校园文化活动涵盖理论学习、科技创新、实践技能、文化体育等多个方面,覆盖面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形成了健康高雅、文明温馨的校园文化氛围。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更侧重于理科。就时间安排而言,每一个月都有不同类型的活动,加上每一个系,每一个社团的活动,很庞杂。清华有着很多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方面的优势。其活动总体特征是多而杂。

分析:以清华大学“女生节”辐射效应为例——

清华大学的一系列活动,往往都能引起巨大反响。其中,同学们最感兴趣的,普及最广的莫过于每年的女生节。女生节不仅仅是一种口号,它已经成为了清华的一种传统和招牌活动。而且其影响正在逐年扩大。究其成功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女生在清华的比例较小。“物以稀为贵”,自然会得到重视。这是其自身优势。2.节日创意迎合了青年追求新意、追求浪漫的主旋律;3.活动具有普及性。无论什么专业,无论什么国家,民族,无论是否有专长,无论什么年级,都可广泛参与。 4.校方高度重视,校学生会,团委,以及各系,前期做了大量的宣传动员工作:女生节前夕已经把清华大学bbs留言板的封面换成了“女生节”的主题封面;在校内多处制作宣传海报;紫荆园宿舍区内随处可见书写着“祝全体女生节日快乐”的条幅;校团委专门制作专题电脑幻灯片在礼堂放映。5.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几乎集合了日常生活与学习的各个方面,比如女生节之“看吧”——播放各国原声电影;“暖吧”——男女生打破界限,齐聚畅谈;“逛吧”——举办游园会……举办女性讲座;各商家的女生节商品促销优惠进校园;学校周围的商铺跟风打折;女生节服饰大赛;6.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自由度高。除了官方的活动,各系,各学院充分发挥了自身的创造性,有的系男生在凌晨聚集女生宿舍楼下唱歌;有的系男生精心准备了送给女生的礼物;有的是将教室用彩带,气球等装点得很有节日气氛;有夜晚用蜡烛拼的“心”字;有互动游戏环节;有食堂门口献花;围圈为女生祝福;放风筝送祝愿……

篇2

关键词:中式英语;文化;差异

一、中式英语的特点

英语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逐渐成为一种全球性的语言。在国际会议,跨国公司和互联网上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英语的全球化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语言是进行思维和感知的工具,每种语言都包含了一种独特的世界观。由于英汉文化的差异,在用英语表示中国社会文化中某些特有的事物与现象时,经常发现有一定的差异性。一般人们常常通过音译、译借、语义再生等手段,使汉语词汇进入英语交际,从而形成了“中式英语”。

中式英语是以规范的英语为核心,用来表达中国特有的事物与现象的一种英语变体。它是英语国家使用的英语跟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国际使用型的英语变体。中式英语有其自身的特点:(1)词汇使用方面,具体表现为数量大、淘汰率低、翻译方式灵活多样、表意准确,许多汉语借词常见诸英美报刊,如具有历史文化特色词汇的使用;(2)语音方面主要反映在超音段音位层面;(3)语义表达方面,由于受到汉语思维与汉语句法的局限,中式英语倾向于修饰成分前置,致使中式英语在语篇内句子简短,单句偏多。英语表达喜欢用委婉含蓄的句式陈述观点,而汉语则喜欢直截了当。中国人在英语写作和宣传资料中,汉语写作特点和篇章结构几乎难以避免,尤其是在英译的政论文章中。中式英语有利于传播中华文化,并伴随着中国人使用英语和中国特色语言文化的形成而逐渐普及,从而丰富和发展英语与世界文化。随着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也促使了英语受汉语的影响不断加深。

二、中英文化中的语言及表达方面的差异

由于居住环境、价值观念、社会习俗、、历史发展等的不同,各民族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规范,这就是文化差异,这种文化差异必然反映在各自的语言表达上。(1)见面打招呼时,中国人喜欢谈生活,英美人则习惯于谈天气;(2)待客礼仪方面,中国人好客套,英美人则实在;(3)表达赞扬或馈赠方面,中国人含蓄,英美人大方;(4)自我评价方面,中国人谦虚,英美人自信;(5)在做介绍时,中国人先重后轻,英美人先轻后重。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文化差异说明了语言习惯、历史背景、传统风俗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三、中英文化差异在翻译中的体现

习语是某种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习语形成于语言的使用过程中,经过实践的考验,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它们有着固定的结构和浓厚的历史色彩。习语同文学作品一样是语言的精华,由于汉、英两族在历史文化背景、传统习惯及思想方法等方面有显著差异,反映在成语的形象、含义及用法上也大不相同。习语中的文化因素给翻译带来了困难。只有通过适当的翻译技巧和方法,才能使译文既能保持原文的特色,又能清楚地表达意思。(1)语言环境方面的差异,例如在形容一个人非常奢侈浪费时,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则是“挥金如土”;(2)传统文化及习俗方面的差异,例如“狗”在汉英两个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价值观念是截然不同的。汉语中与狗有关的成语几乎都带有贬义,如“狐朋狗党”“狼心狗肺”“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狗尾续貂”等。而英美民族却把狗看成忠诚的伙伴,常用狗来比喻人。如,“a lucky dog(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等。

英语与汉语有着不同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因此在使用中比喻不同的事物,但它们的比喻义是类似的。在翻译这些习语时,应该改变其形式以保留其灵魂。把这些相互对应的成语用在英汉互译中,可以再现原文的语言效果,且能清楚地达意。在中英文化的交流中,掌握正确的问候语是良好交际的开端,也是保障交往得以继续的重要手段。在学习中正确选择符合对方文化准则的表达方式,通过学习文化语境,掌握文化能力,学习交际方式,两方面协调发展,才能保证交际成功,使得外语教学更加顺应社会变化。

四、英语教学方面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国的传统教育重在知识的传授,西方的教育则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二者需要交流和互补。国内和国外教育在各个教育层次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并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出来国,尤其是年轻人大多很有主见,这种独立意识是从小培养出来的。在国内,大多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子女,依旧是陈旧、落后、错误的教育观念,重教而不会教的现象比较普遍,解决家庭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和矛盾已经刻不容缓。西方国家更重视兴趣培养,当然也有其弊端。通俗地说,西方现代教育主要是教人做事,而不是做人。

参考文献:

[1]吕文澎,王法吉.中国英语:英语在中国社会文化中再生[N].光明日报,2003.

篇3

[关键词] 中西文化 差异 传统

一、中西文化起源

前221年,通过“商鞅变法”而强大的秦国最终统一了中国大地。至此,长达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专制制度拉开了序幕。这次统一,为统一的华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随着农耕经济的发展,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王公贵族,都希望有一个相对安宁的生产环境以维持农耕经济的发展。因此,主张“仁爱、尚贤”的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的统治思想,因此,中国的文化里多了些“和谐”,少了些“争斗”。

整个社会的人群主体农民大都束缚在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少有流动,他们世世代代、年复一年地从事简单的再生产,并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基本承担者和社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赖以存在立足的根基。这就注定了中国文化的农耕性。长期的封建专制日益完善和加强,统治阶级满足于现状,仍然做着“天朝”的美梦。不屑也不想去了解世界,更不用说去“争”了。再者,由于封建思想、自然经济的自闭性,人们也安于现状,并不也不敢去“思变”。家庭是农业社会的细胞。以父家长为中心、以嫡长子继承制的基本原则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之久,血缘关系是相当重视的。中国人亲属的称谓,就表明这种制度的鲜明特色。例如,在英语、俄语中,叔叔、伯伯与舅舅是同一个词汇,姑姑、姨和婶婶也是同一词汇,没有什么区别。但在中国的汉语中却有严格区别,径渭分明,这是农业社会格外重视血缘关系的一个表现。正是这种土壤滋养的农耕文化,又养育了中国人特定的社会心理,如务实精神,勤谨质朴、热爱和平、自足自乐、修身中庸、习惯稳定、尊重传统等,便是由农业社会导致的一种心理倾向。

西方文化发源于地中海沿岸,商业发达较早;又由于这些岛屿或半岛屿腹地比较狭窄,更促成了人们向海外开拓。因此,海洋民族的文化性格比较外向,文化系统也处于一种动态和开放的状况。地中海沿岸的居民,善于经商,经常处在流动之中,他们以商品交换为致富的手段,并在走南闯北的过程中,滋长了对外拓展的意识。古代的罗马、中世纪及近代的欧洲和日本,多次制订过征服全世界的计划,并实际上对外进行大肆的扩展和征服。因此,西方文化表现为勤奋节俭、精打细算、进取开拓、向外发展、征服自然、改造世界的“外在超越”的精神。西方人敢于向传统和权威挑战,敢于冒险,崇尚个性,他们喜欢制定从来未被人设想过的计划和政策,也愿意去从事未进行过的工作。

二、中西方文化的特点及差异

1.上的差异

中国人重祖先,普遍在乡镇建有祠堂家庙,每个宗族修有家书族谱,并注重传种接代,子孙绵延。“孝”、“涕”贞洁,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形成了一张网,严密地把整个家庭至社会模式化。不论是外来的佛教还是土生土长的道教,讲究的是逆来顺受、讲究的是因果。而西方社会却很少在乡镇修建祠堂家庙。这种在宗教上的差异的形成也与其形成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佛教的传入是在东汉时期,当时的中国,封建专制已经形成,统治者急需一种能够安抚人心、利于安定的宗教以束缚人们思想,进而维护其统治。而西方各国,大多是松散的城邦,各国的统治者都希望通过战争来获得土地和人口。因此,建立统一的国家成为他们迫切的希望。而宗教的信徒,为了发展本教,打击异教,于是与统治阶级相“勾结”,根据统治者的侵略欲望,对教义进行适当改动后成为了其统治工具,同时也使其本教得到了发展。

2.中国的“集体主义”和西方“个人主义”

中国人讲求团队精神和相互依赖,常常在群体中寻求认同和归属感。中国人从众倾向大,喜爱合作和共处,并且倾向于多人共同负担或逃避责任。中国人的语言中多用“我们”这样的说法,在实际生活中,个人的目标和利益也必须为团队而牺牲。中国人相信并依赖群体的力量。中国人倾向于合作、喜欢通过讨论和投票表决的方式来做出决定。他们认为少数应该服从多数,“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相应地,没有人愿意为群体的决定负责任,有时也会出现相互扯皮。中国人希望在人群中隐藏自己,不希望太落后,也不希望太招摇,中国有“树大招风”、“人怕出名猪怕壮”的古训,因为太突出会减少群体的认同感而无法再依赖群体。所以,中国人不喜欢竞争,认为大智若愚是处世的最佳方式。西方人注重个人的存在和个人的成就,文化中带有浓重的英雄传奇色彩,强调个体的独立自由,不认为应该强调自己的行为来配合群体的统一。自由可以说是比生命更重要的事情。西方人习惯于单枪匹马地处理工作事务,独断地解决问题,他们信奉个人的效率和能力。他们认为这是自由的必须代价。西方人欢迎竞争,不害怕在群体中表现突出,更多时候他们勇于表现和推荐自己。西方人认为,公平竞争是激励的最好方式。

3.中西方的人际交流

中国人的人际交往可以以“关系式”概括,人与人之间主要靠情感维系,爱面子,讲情面。人与人之间交往无论是工作还是私人场合都是浓浓人情味,为了关系不惜牺牲物质利益。中国人优先考虑“仁慈、友情”,其次为“习惯、理性思考”,最后才是“规则和法律”。西方人与人之间却是一种“交易式”的交往,认为契约是维系的纽带,而契约的本质就应该公平合理。他们往往公私分明,重视交往的物质合理性甚于情感。西方人最先考虑“法则和法律”,然后是“习惯和传统”,最后才是“仁慈、人道和友善”。中国人含蓄内向,为了体谅对方,说话礼貌而模糊。中国人很少愿意当面提出反对意见,害怕得罪人,在表达立场的时候往往悟守中庸,模棱两可,即使心里认为肯定不行,也会用“让我想一想”委婉地搪塞。中国文字中多见“约”、“大概”、“基本上”这一类词,中国用约数词表达事实的复杂性、不测性和自我表述可能的不完备性,体现了中国人的谨慎谦虚和宽容,对人与事只是笼统地要求而无苛刻的标准。在绝大多数文化中,微笑都是友好、礼貌的表示,但在中国并不一定表示愉快。中国人在尴尬或哀戚、不知所措甚至愤怒和厌恶的时候都倾向于用笑容来掩饰心情。大多数中国人认为,当众流露情感是不礼貌和脆弱的表现。这是西方文化无法理解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的中国文化注重的是伦理道德,铸成了中国人平和、忍耐、保守的民族文化观念。西方文化表现为进取开拓、征服自然,铸就了西方人敢于冒险、崇尚个性的文化特点。由于文化现象的复杂性,笔者不能也不可能把所有中西文化差异都拿来比较,只是试图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几点进行一些适当的探索。

参考文献:

篇4

论文摘要:搜集莆田市区104个楼盘名称,分析楼盘名称的音长、节奏,专名、通名的用词特点,阐释语言现象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心—作为一种社会用语,楼盘名称是社会风尚、商家趣味和民众心态的反映。

随着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房地产作为新兴行业也迅速崛起,经济利益的驱动作用,使房地产商们特别注重策划和宣传,就连楼盘的名称,为了更加醒目、隽永、吸人眼球,也煞费苦心,甚至重金以求。因为一个好的楼盘名称可以显现楼盘的特质,并把这些特质第一时间传递给消费者。个性的楼盘名称本身就是一个最好的广告,具有一定的新闻性。这种市场新闻的生命力不仅支撑着案名在人们心中的记忆深度,同时也支撑着项目在市场上的知名度。由此可见,楼盘名称不仅仅是一个代号,也是商品形象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经济利益紧密相关.成功的楼盘案名能使全程策划与营销战略事半功倍。因此,楼盘名称引起商家们的重视也就在所难免。楼盘命名和其他命名一样,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直接受文化观念、文化传统、社会心理的制约和影响,有什么样的文化背景,就有什么样的文化投射,楼盘命名要获得成功,符合大众的文化心理、审美情趣至关重要。本文以“莆田房地产网”上搜集来的莆田市区104个楼盘名称作为考察对象,试从语言、文化的角度对这些楼盘名字加以分析。

一、莆田市区楼盘名称的语音特点

(一)莆田市区楼盘名称的音长

楼盘名称作为品牌,作为地名,究竟以几个字为宜呢?请看104个楼盘名称的调查情况(表1):

从表1可以看出,莆田市区楼盘名称最短的三个字,最长的12个字,楼盘名称音长总体呈两头少、中间多的状况。“两头少”指三音节、七音节及其以上音节的楼盘名称很少,总共只有11个,仅占总数的10.6。不见两个音节的楼盘名称,三音节也只有一个,大概是因为它们所含音节较为有限,不足于表达足够丰富的信息,而七音节及其以上音节的楼盘名称,因为太长,不便称说和记忆,也不被开发商看好。“中间多”指的是4-6音节的楼盘名称,一共93个,占89.4,因为容量、长短适宜深受欢迎,尤其是四音节的楼盘名称,以绝对多数稳居榜首,紧随其后的是六音节的楼盘名称,五音节的楼盘名称排列第三。日本《经济新闻》对品牌传播作出一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品牌名称的字数对品牌认知有一定的影响力,品牌名在4-6个字的,平均认知度较高,而品牌名在6个字以上的,则平均认知度较低。楼盘名称也是品牌名,4-6音节的楼盘名称倍受青睐,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二)莆田市区楼盘名称的节奏

楼盘名称既要遵循一般命名原则,又要考虑房地产项目的特殊性。从销售推广的角度讲,它以易识、易读、易记为好。观察莆田楼盘名称,能够发现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楼盘名称呈音节偶化特点。四音节楼盘名称57个,六音节楼盘名称25个,两类加起来一共82个,占总数的78.8,这个比例不可谓不高。一些原是单音节的通名,案名策划时为了追求整齐匀称的视觉效果与琅琅上口的语言节律,也大都采用添加修饰语的办法,使原本的单音节词变成双音节词,例如:

园:花园13个、豪园4个、嘉园3个、佳园3个、家园2个

苑:雅苑2个、豪苑1个、书苑1个

城:名城2个、新城1个、健城1个

庭:豪庭2个、华庭2个、蓝庭1个

景:御景2个、豪景1个

还有“华府、水岸、雅筑、雅居”,“名流之家”则利用“之”使之形成四个音节的结构。众多的楼盘名称,例如“嘉禾花园、荣华新苑、欧氏雅筑、梅园雅居、宏丰·皇城水岸、信辉·阳光新城”等,形成了"2+2","2+2+2',的语言格式,不仅形式均衡对称,读来也自然畅快,给人一种愉悦的心理感受,大大有利于记忆和传播。商家们之所以喜欢四音节、六音节的楼盘名称,究其原因,是人们在语言实践中追求美的一种必然结果。历史上,四六对偶曾被当作美的典范,成语作为词汇园地里的一朵奇葩也是以四言为主的,生活中这样的审美追求也比比皆是,诸如布置厅堂摆设,张贴门神春联,设计建筑园林等多是均衡对称的,这种习惯渗透在思维里就形成了楼盘命名四六音节占优的独特现象。

二、莆田市区楼盘名称的词语特点

楼盘名称一般由“专名+通名”两个部分构成,通名是楼盘通用的名称,具有固定性,可以昭示项目的功能、规模,专名是楼盘的专有名称,用于分辨不同的楼盘。例如“荔园小区”这个楼盘名称,“荔园”为专名,“小区”为通名。下面,我们从通名、专名的角度看一看楼盘的命名情况。

(一)莆田市区楼盘名称的通名

莆田市区104个楼盘名称中,有7个属于旧城改造片区,它们都只简单地采用“地名+旧城改造片区”的命名模式,如“文献东路旧城改造片区”,因为命名没有特色,暂时不算此列,这样104个刨去7个还有97个楼盘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这97个楼盘名称中有90个用了通名,占比92.8 % ; 7个楼盘不用通名,占比7.2 % 0 90个使用通名的楼盘,一共涉及21个通名名词,根据出现频率由高到低排列位次,分别是:园、广场、大厦、小区、城、苑、庭、景、山庄、市场、家,这11个通名所辖楼盘80个,占比88.9(详见表2);排在后列的还有10个通名,它们每一个只管一个楼盘名,例如:三迪豪生国际大酒店、宝胜购物中心、启迪国际社区、九州别墅、凤达·吉祥如意楼、正荣·荔园华府、宏丰·皇城水岸、祥荣荔枝湾、欧氏雅筑、梅园雅居,占比11.1 %。

从通名语料的统计中可以看出其以下一些使用特点:

1.通名省略,让专名尽显独特个性

楼盘名称既然已从一般的标识符号演变成楼盘整体营销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命名当然不能马马虎虎、随随便便。近年来,开发商们为了求新求异,崇尚取个性化的名称,打破常规,甩掉通名,直接用专名进行更自由的创作就是一大趋势。调查中这类的楼盘案名虽然为数不多,但它代表一种新的发展趋向。看多了“花园、广场、大厦”等词眼的消费者,乍一看“云顶枫丹”、“江南水乡”、“欧氏领秀”、“华港东城1号”、“谊来印象”、“三和·观天下”、“三和·家天下”这类楼盘案名,自然会感觉眼前一亮。这些楼盘案名着力要打造的是名称的意境、格调、个性、文化。“云顶枫丹”、“江南水乡”利用四言形式强化的是案名的意境,“欧氏领秀”、“华港东城1号”不动声色中说的是领先他人的楼盘品质,“三和·观天下”、“三和·家天下”让我们看到的是以“和”为美的文化追求。不管在哪里,一看到这样的案名,就有联想,就有好感,就和你潜在的需求接上口。这些名称会使人联想起它所引领代表的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从而激发消费者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向往。

2.通名多彩,呈现多元人居文化

计划经济时期没有房地产商品概念.住房由国家分配,所建楼盘基本上没有名称,有的只是“某某厂家属院”、“某某学校宿舍楼”,每幢楼相互之间以“x号楼”区别。房地产进人市场以来,楼盘逐渐有了自己的名称,通名因而有了很大的变化,呈现五彩缤纷的多元局面。 (1)别墅、山庄、小区、园:这是一组富有时代气息的楼盘通名。它使我们看到时代的进步、城市的发展。现在人们把拥有园林式低层高级住宅称为别墅,如“九州别墅”;“山庄”则指依山而建、环境优雅的低层高级住宅区,以“山庄”为名,不在显示权势和地位,而在映现返璞归真的野趣。如“凤凰别墅山庄”、“延寿别墅山庄”,大概是大多数山庄建筑类型属于别墅,所以这两个楼盘都用“别墅十山庄”的形式命名。尽管这些楼盘价格不菲,但它们还是以其尊贵显赫、雍容华贵的气度和绝对一流的居住品质吸引着一批社会新贵、富裕阶层。带“园”的楼盘通名在莆田市区楼盘中最多,一共有26个,房产商们根据项目的个性特征,又分别构成“花园”、“豪园”、“嘉园”、“佳园”、“家园”五组通名,以此来显示楼盘的特色、档次、品味。在日趋现代的生活中,人们更多的是通过居住来与自然交流,理想的家居应该是山清水秀、静雅宜居的处所,气派如“豪园”平易如“家园”,它们是人类把眼睛投向自然的第一个过渡空间,因此,“园”在通名中大受欢迎也就不足为怪。而“小区”这一通名,是伴随着房地产的崛起而出现的一个通名,较为温馨也具备一定的平民色彩,一般出现在房地产进入商品市场初期以及经济适用房、拆迁安置类商品房的楼盘命名,如“八十亩小区”、“荔园小区”、“新南小区”等。面对平民化住宅和经济适用住房,楼盘命名强调的是亲切、温馨,没有别墅豪园的高高在上,只有工薪阶层的实实在在。

(2)苑、庭、府、筑、居:这是一组充分反映中国传统建筑形态的楼盘通名。“苑”在古代一般是帝王的花园,是养禽兽种树木供帝王打猎游玩的场所,而现在的“苑”,已不是古代“苑”的含义,不但没有禽兽,就连大片树木也没有了,即便有几棵树木些许花草,也不过是巴掌大的地方,然“苑”毕竟出身华贵,受到青睐顺理成章,在通名使用中“苑”排名第五位。“庭”在古代一指厅堂,如“鲤趋而过庭”(《论语·季氏》)阅,二指院子,如“庭院深深深几许”(欧阳修词),两个意思都指建筑物的局部结构,现如今开发商将之生发开去,用于指称整个楼盘。“府”是唐朝到清朝界于省与县之间的一种行政区划,后用来指代地方行政长官或达官贵人的官邸,也用于对别人住宅的尊称。“居、筑”也是古代沿用下来表示住所的通用名词,如“问其名居,不告而退”(《左传·宣公二年》) “畏人成小筑,蝙性合幽栖”(杜甫诗)。房地产商们启用这些古词雅语作为通名给楼盘命名,能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感觉,例如:荔园华府、欧氏雅筑、梅园雅居。不过,在古代,“苑、庭、府、筑、居”作为建筑用语,一般单指某一建筑体,而不是整个项目名称,但是在当今楼盘项目名称的运用中,并没有严格按照这一点使用。

(3)广场、中心、城、湾、岸:这是一组词义发生迁移的楼盘通名。在人们的印象中,它们应该和建筑楼群无涉才对,但是,随着房地产的持续走强,寻常的通名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多元化的命名需求,于是,这些原本不是楼盘通名的名词便扩大使用范围,并且频繁使用。“广场”译自英文单词plaza,指城市中面积广阔的露天公共场地,现把它作为楼盘通名使用,一般指规模较大的楼群,并且具有宽阔露天的公共场地,商家通过这一通名力求体现的是楼盘宏大的气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例如,“大唐广场”、“正荣时代广场”、“三信金鼎广场”、“嘉禾世纪广场”,这些房产公司开发的楼盘规模都比较大,地段都处于市区交通主干道上,并且是城市商业繁华区域或市政规划中的商业繁华区。“城”原指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城墙,现作为楼盘通名用来指占地面积较大、具有宏大气势的楼盘,以“城”冠名的楼盘有“万辉国际城”、“信辉·阳光新城”、“宏基现代城”等。“中心”本指某种功能在一个区域或某一行业中居主导地位的意思。“湾”指海岸凹人陆地、便于停船的地方。“岸”指江、河、湖、海水边的陆地。这些词在楼盘通名中都有了新的含义,成为建筑或聚居用语,例如“宝胜购物中心”、“祥荣荔枝湾”、“宏丰·皇城水岸”。

(二)莆田市区楼盘名称的专名

专名是楼盘名称的特色所在,要显示项目独一无二的个性,主要通过它来表现。因此,楼盘专名往往是开发商倾注心力最多的部分,承载着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值得玩味。

1.专名表现鲜明的地域特色

(1)专名由项目所处地理位置表示。一般是“地名”、“街道名”、“风景区名”,本地人一看一听,就知道在什么地方,就能传递地段属性或地段资源的诸多信息。例如:观桥御景、梅园大厦、学园豪园、凤凰别墅山庄、延寿别墅山庄、新南小区,这些楼盘或突出楼盘独特的地理位置,或突出楼盘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利用地理位置作标识性专名,地段的优势一目了然。选择了它们也就选择了楼盘所拥有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因此凭借项目“好的环境”也就成了楼盘炒作的热点与卖点!

(2)专名由项目所拥有的环境体现。莆田也称荔城,这里产的荔枝远近闻名,郭沫若曾写诗盛赞“荔城无处不荔枝”,市区周边木兰溪两岸拥有茂盛的荔枝林,因而,“荔枝”、“荔”携带着一股自然清新气息在楼盘专名里多有表现,例如:祥荣荔枝湾、浅水湾荔苑、荔景广场、荔景花园、荔园小区、荔园华府,这些命名既展现了市区周边美丽的自然风光,也表现了人们对绿色环保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它们犹如一幅幅优美俊朗的自然山水画,令人心旷神怡。

2.专名展现商家的品牌追求

(1)专名由“企业名十单个楼盘名”结合表示或仅由“企业名”来充当。这是开发商为达到宣传自己的目的所采用的策略。现如今人们买什么都喜欢认品牌,品牌是无形的资本。精明的商家深谙此道,为了推广自己的品牌,纷纷把“企业名”嵌人专名,有的还形成连锁效应,例如:正荣时代广场、正荣荔园华府,凤达花园、凤达花园大厦、凤达吉祥如意楼、凤达雅景豪园,九州别墅,金威豪园等,这种命名方式可以把楼盘形象与企业形象更好地联系起来,提升楼盘品牌的附加值,帮助客户更为快捷地了解企业新产品,并在目标消费群中形成广泛的认知,对地产品牌价值的认定意义重大。

(2)专名宣扬商家的经营理念与追求。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诚信同样是信誉的内核,而信誉则是一个经济实体赖于存在和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不少经营者在为自己企业命名时,都懂得在“信”字上下工夫,房地产商们也不例外,于是,楼盘命名里便有了“信”的字眼,例如:三信花园、三信·城市广场、三信·秀水华庭、三信·金鼎广场;德信大厦、德信商业广场。“三信”作为企业宗旨指的是“诚信、守信、扬信”,“三信、德信”既是企业名称,也是专名的有机组成部分。不难看出,商家们所要弘扬的诚信美德,是迎合社会潮流和买家心理的。

3.专名反映客户的心理期待

吉祥安康、富贵发达,这是中华民族千古永恒的热望和追求,由此发展起来的人居文化,正是中华民族热爱生活的具体反映。在楼盘命名中,追求吉祥富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追求安康舒适的生活,在楼盘名称中,以“安”、“泰”为好是人们的普遍心理,例如:凤达吉祥如意楼、泰安名城、泰安佳园、安泰花园、万通花园、锰顺小区、兴安名城、天通泰现代广场等,这些命名突出表现了人们追求“平安是福”的朴素思想。的确,一个“安泰花园”带给人的是一种安稳可靠的感觉;一个“吉祥如意楼”也能使人体会到一种祥和舒适的心灵慰藉。2)追求富贵腾达的生活,例如:富邦花园、宏丰豪园、荣华新苑、宝胜豪庭、豪悦御景、恒润花园、名邦国际广场、太平洋名流之家、谊来·名流世家等,这些楼盘名称毫不掩饰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豪园”、“荣华”、“富邦花园”已不再是有权有势阶层的专利品,很多社会新贵凭借劳动、智慧致富也跻身其中;而“名邦”、“名流之家”、“名流世家”带给消费者的是一个彰显身份与地位的名词,它很好满足了一部分人的心理需求。这些楼盘名称不但体现了开发商的运营理念,同时也鲜活地折射出时代文化变迁下人们的一种社会心理。3)借助吉祥动物命名,“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被称为东方巨龙,民间有很多龙的传说,因此楼盘命名自然也少不了它,例如:天龙世纪广场、锦峰龙园;“万骏大厦”中的“骏”是“好马”的意思,这个楼盘名称也能给人一种蓬勃向上的心理暗示;此外,“凤凰”既可作地名使用,也可作稀有动物看待,因此,“凤凰花园”、“凤凰山庄”这样的楼盘名称给予我们的也不仅仅是地理方位的指示,还有瑞气盈门的品味。

总之,名字是品牌最基础的体现,应该真实反映楼盘的市场定位,突出楼盘的个性特点。这些年来,随着策划机构的介人,楼盘命名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已形成都市文化生活中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商品住房作为一种特殊商品,既有它的商业性,更有它的文化内涵,楼盘名称作为一种社会用语,它是社会风尚的反映,商家趣味的反映,民众心态的反映,值得我们很好地研究和挖掘。

三、莆田市区楼盘名称的不足之处

篇5

从大学生价值观调查的结果分析西方文化对大学生价值取向影响

对当今大学生价值观取向的调查也主要围绕着群体与个体价值取向而展开。大学生问卷调查共进行3次,分别在2005年、2006年及2007年。接受调查的学生人数每次200人,接受调查的学生以石河子大学本科一至四年级学生为主,涉及的学科专业除外语类以外,还有理、工、文、医、管理等各大门类。因而,我们大体可以看到一些当今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趋向。以下各项是互相密切关联、彼此交叉重叠的,但为了有所侧重,故分项探讨。

1.家庭与个人调查结果

(1)你将来工作以后,是否愿意最先考虑孝敬父母?是(80%);否(20%)。

(2)你大学毕业以后能否做到“父母在,不远游”?是(28%);否(72%)。

(3)你将来成家后是否打算继续与父母住在一起?是(9%);否(91%)。

评析:中国的传统伦理以家庭为本位,孝道被视为道德之本。孔子把“仁”作为最高道德境界。“仁”的核心是“爱人”;“仁”的根本是“孝悌”。“仁者爱人”应以爱父母作为起点。古代中国人的最高理想是“齐家、治国、平天下”,而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西方文化以个体为本位,个体主义(Individualism)是西方社会,尤其是美国社会的基础。西方文化的个体性表现为对个人的人格、价值、尊严等多方面的肯定以及对个人独立性的尊重和倡导。这种个人独立性同样体现在个人与家族的关系上。家庭成员辈份的高低与尊严、地位及权力并无密切的关系;西方文化是无孝文化,父母在,儿女非但没有“不远游”的义务,相反“远游”倒会受到鼓励。显然,当今中国大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在家庭与个人的关系上接受了西方个体本位观念。

西方文化的冲击波对于促进当今中国青年自立、自强意识的增强有着积极意义,91%的人打算成家后不再继续与父母同住,72%的人不愿作出“父母在,不远游”的承诺,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冲破几代同堂的传统家庭结构模式及冲淡维护家族长幼尊卑的伦理观念也许是体现平等、自由及效益的一种进步。但是,如果这股冲击波最终把中国人几千年来营造的“孝道”大坝彻底冲垮的话,那是令人痛惜的。值得欣慰的是,80%的大学生愿意在将来工作以后最先考虑孝敬父母。余下的20%虽是不大的比例,但它代表着一个相当可观的人群及跃跃躁动的趋势,则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不安的数字。

2.依存与自立调查结果

(1)你对事物发表看法时,是否在乎别人的反应?是(79%);否(21%)。

(2)你是否在意别人对你穿着的评论?是(82%);否(18%)。

(3)你在确定恋爱对象之前是否打算征求父母的意见?是(42%);否(58%)。

(4)你在作出某一行动决策时,更喜欢:随大流(40%);标新立异(60%)。

(5)你在将来择业时更喜欢:稳定的、可靠的单位(28%);能发挥自己潜力的单位(72%)。

(6)你希望与将来的工作单位建立:合同式关系,来去自由(84%);家庭式关系,忠诚认同(16%)。

评析:传统中国文化强调“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群体取向的价值观在人际关系上表现为互相依存的观念,人们互相依赖,互相帮助,力求实现并维持和谐、融洽的关系。贾玉新(1997)认为,“他人取向是群体取向的伸延;表现在:中国人在做事情时首先考虑别人怎么看,怎么说。”

西方文化个体取向的价值观强调自立精神。在欧美,成年公民(一般以18岁为界)都倾向于自行选择自己的行为,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通常不求助于他人或社会团体。美国《独立宣言》不仅宣告民族的独立,更强调个人的独立自主。西方的年轻人上大学、选专业、谈对象、找工作都完全自主决定,不喜欢他人包括父母干预。他们在发表意见或作出行为决策时并不在乎他人的看法及评说。西方价值观倡导自立的倾向,这对于克服循规蹈矩、安于现状的守旧心理,鼓励参与竞争、敢于开拓创新、树立个人进取精神显然有着积极意义,所以较容易得到中国大学生的赞同和接受。

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大学生(60%)敢于标新立异,在作出行动决策时能摆脱从众心理的束缚。六成多大学生(60%)重视个人潜力的发挥,克服依赖心理,在将来择业时不再青睐稳定、值得依靠的单位。更多的人(84%)不再希望与将来的工作单位建立忠诚认同的家族式关系,而更喜欢便于流动、来去自由的合同式关系。近六成的大学生在作出类似确定恋爱对象等重大决定时不再打算征求父母的意见。然而,传统中国文化“和为贵”的思想对于保持社会稳定、促进人际关系和谐起着重大作用,对人们的言行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大部分大学生(79%~82%)仍然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言(发表看法)和行(穿着等)的反应和评论,重视与他人的关系。在中西文化大碰撞的背景下,当今中国大学生如能取两种文化之长,在“个人自立”与“人际和谐”中找到平衡点,则是十分可喜的。那种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以损害人际和谐为代价而追求个人自立的价值观不应该得到鼓励。

3.人生观与行为准则调查结果

你愿意把下列4项中哪一项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及行为准则: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主观为己、客观利人;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2005年 4%;69%;29%;0。

2006年 3%;48%;46%;7.2%。

2007年 0.5%;31%;68%;14%。

简析:传统的中国文化突出孝道,强调集体利益至上,注重人们互相依存的和谐关系,强化责任意识。儒家认为,“仁”是最高人生境界,“克己”是最佳德行,“修身养性”是最有效的手段,“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最终目的和理想。从总体上说,传统中国伦理弘扬的是带“利他”倾向的人生观。

相对而言,西方文化张扬个性,强调维护个人利益,注重独立自主发挥个人潜力,强化个人权利意识。Individualism是一切行为的准则,Self actualization是人生的最高需求和目的,Independence是实现自我的最有效手段,Personal Rights神圣不可侵犯,是实现自我的保障。

从总体上说,西方道德推崇的是带“利己”倾向的人生观。该项问卷调查表上所列的4种类型,从“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绝对“利他”到“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极端“利己”,表现了“利他”性递减或“利己”性递增的趋势。前两种类型基本上可代表群体取向的价值观及“利他”人生观,后两种类型则大体反映了个体取向的价值观及“利己”人生观。

调查表上所提供的几组动态的数据很明显地揭示了2004年以来当今中国大学生人生观变化的总体走向,即持“利他”人生观的人逐年减少,而持“利己”人生观的人逐年增加。引人注目的是在2005年,近万名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中无一人选择“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或行为准则,而到了2007已有14%的人赫然作出了这样的选择。

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变迁轨迹的新特点

1.价值目标由理想向现实转变

大学生渴望成才、企盼致富;他们关心事业、关心家庭、关心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大学生在职业价值观方面出现了重物质待遇的倾向、重实用性的倾向;在选择职业上所考虑的因素依次为:经济收入,能否实现个人价值,权力和社会地位,工作舒适,大城市,出国深造的机会多等,体现为讲实效重现实,其价值观带有鲜明的实用色彩。

2.价值取向由一元向多元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的解放、社会的发展、中西文化的碰撞,青年价值观已由一元走向多元化。在价值取向上,有的以社会利益为标准,有的以小团体利益为标准,有的以个人利益为标准,有的追求权势,有的追求名利,有的追求金钱。一些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更加务实、多样、多元化,家庭幸福、事业成功和贡献社会依然是当代大学生的主要价值取向。

3.价值主体由集体向个体转变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关注自己的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追求奉献价值与索取价值的统一,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和谐统一。这表明:以社会本位、集体本位为基本内核,以充分发挥个人聪明才智,重视个人利益为必要条件,并能对个体形成道德要求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正在形成。

4.价值重心由政治向经济转变

一些大学生政治意识逐渐淡化,经济意识逐渐增强,更加务实、更加功利;从关心政治转向关心经济,从追求远大理想向现实奋斗转变,体现了务实、求进、求真的时代特点。

5.价值标准由统一向差异转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学生价值主体已出现多层次和多样化,价值观念也必然是多样化的,甚至是多元化的。在当今中国大学生也属于不同的阶层、群体,由于所处的生存发展条件不同,利益,需要和立场不同,其所持的价值观也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

6.价值认知与实践行为的矛盾化

思维方式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理想化色彩,他们更多的是按照一种比较理想的标准去设立价值目标,并以此作为价值评价的标准。但是,由于大学生在社会定的身份和地位,他们经常不能在现实中得到足够和及时的满足与支持,因而在具体行为中出现某些困惑和与观念的不一致,这是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差异。

参考文献:

[1]方巍.当代大学生成才价值的地位几表现[J].当代青年研究,1995.

[2]黄希庭,郑勇.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篇6

国外对茶文化的研究综述

茶文化从中国传入日本之后,被日本人吸收、丰富与发展,使茶文化具有了日本本圭化的特点。日本人对茶文化的定义与中国不同,也们认为:茶道就是有关沏茶、饮茶的文化祗,是用以修身养性,与别人进行沟通与学习的工具。二十世纪末期,日本的谷川激三先生曾在《茶道的美学》中,对茶文化进行了定义,也认为茶文化是一种艺术,是以茶品为媒介而演出的一种艺术。因而谷川激三先生认为茶文化具有四个方面的因素,即艺术、社交、礼仪与修行。可以说,日本的茶文化更具有实用价值,从中国古代高深玄妙的宇宙观中解放出来,将之用于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化工具。日本茶文化的核心是禅,这与中国古代诗词中所说的“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无尽藏”的禅修行十分吻合,中国传统的禅宗思想认为,思想的修行不需要去全心向佛,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修养,品茶正是修身养性的方式之一。日本茶文化的形成,受中国影响很大,与中国的“和、静、怡、真”相比,日本提出了“和、敬、清、寂”四个品茶原素。与中国的道家形上的思想观相比,日本茶文化则具有相互尊敬、渴望社会安定、国家和平的愿望,这是日本茶文化在吸收了中国茶文化之后,进行了本土化思想的加工与改变。

国外茶文化与中国茶文化的关系

(一)中日茶文化相同之处

中日茶文化虽然在发展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茶文化中重视“精神内涵”的特点却是相同的。中国的茶文化中注重“天人合一”“、禅茶一味”等思想,是中国人对真、善、美境界的追求。因而中国人品茶十分注重“品”字,他们把茶看到一种形而上的存在物,甚至把茶水当作人与自然、人与天地的媒介,而饮茶的过程则是人与天地、人与自然进行交流与感悟的过程,其精神内涵的追求是品茶最终目的。在这一点上,日本茶文化与中国相似“,和、敬、清、寂”是日本茶文化的精神理念,日本人在品茶时,茶水制作的每一道工序都十分讲究,及时茶具的使用也是极具禅宗意味的。从茶室的布置与安装,到茶具的选用,茶叶制作的程序等等,日本的茶文化无一不体现着禅宗文化中“本来无一物,勿使染尘埃”的精神追求。此外,中日两国的茶文化的相似之处还在于,都追求品茶活动舒缓身心的作用,简而言之,饮茶成为人们放松心灵的一种方式。中国人在几千年的儒家思想影响之下,人们背负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的重担,每一个中国人都把家庭、民族的伟大与振兴当作自己的责任,从而背负着重重重担的中国人,把饮茶当作缓解压力的一种方式,希望在这种放松心灵的品茶活动中,能够收获更多的动力与领悟。由于日本民俗所特有的民族特征,品茶理所应当的成为他们放松身心的方式,正是基于品茶这样的特点,饮茶才成为社会中最为普遍的放松方式,无论是王化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对茶文化有着不同程度的喜爱。

(二)中日茶文化相异之处

中日两国茶文化的相异之处,首先表现在形式方面。中国人品茶最喜欢的地方就是茶馆,在一些古装电视里经常会有茶馆出现,茶馆成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因为中国的茶馆面向于社会各个阶层,因而具有平民性、开放性的特点,茶馆是人们休息、娱乐的场所,是古代人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娱乐休闲方式。到了现在的中国,茶馆虽然已经不见身影响,但是一些极具古典特色的茶楼、茶间却开始出现,它与古代的茶馆一样,有着随意性、开放的特点。而日本的品茶形式则与中国有所不同,日本茶文化的场所主要是茶室,日本的茶室与中国的茶馆不同,以其严谨、繁琐与等级为特色。在气氛与环境上,中日茶文化也有所不同。在中国的一些古老的茶馆里,我们会发现,其环境十分幽静,里面所收录的家具、茶具等都是极具古典气息的,有的茶馆里面甚至有花花草草、鱼虫等等,有的还会有大荧幕上的皮影戏表演,因而整体的氛围是“悠闲”与“自在”的。相比之下,日本的茶文化氛围则相对要严肃很多,日本的茶室总是静悄悄的,茶室里的任何物品都极为讲究,给人一种严肃、严谨之感,并没有中国茶馆里的随意的感觉。此外,中日两国茶文化在文化社会中的地位也不同。中国的茶文化成熟于唐朝时期,此时的中国文化与思想已经处于成熟阶段,中国的社会、文化以及思想都已经定型,因而茶文化是处于主流文化的支流地位,它处于辅的地位。但是日本则与中国不同,茶文化传处入日本时正是七、八世纪,此时的日本文化还没有形成,茶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因而茶文化对于日本文化来说是一种主流性文化,对茶文化的改造与丰富,才使得日本文化具有本土性的特点,与中国茶文化的辅地位不同,日本茶文化则处于日本文化的主流地位。茶文化,是东方世界特有的文化现象。无论茶文化起源于中国,还是发展于日本,茶文化始终因其国家背景、时代背景的不同,有着各自的特点。但是中日茶文化也有着很多相似之处,这是茶文化“精神内涵”的共同要求。近些年来,随着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弘扬,人们开始对中国的茶文化有了较为浓厚的研究兴趣,对于中日两茶文化的正确分析与对待,是中国茶文化继续发展与进步的前提,因而对中日两国茶文化异同的分析,是有着巨大的时代作用的。

 

国外对茶文化的研究综述相关文章:

1.茶文化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2.茶文化国内外研究现状

3.茶文化在国外的传播发展

篇7

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对环境艺术设计创新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把传统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相结合,并在创新中实现二者的发展,是彰显文化魅力,提高环境艺术设计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茶文化元素在艺术设计中的作用、特点,并就茶文化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创新应用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

茶文化;元素;环境艺术设计;创新应用

所谓环境艺术设计就是指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对室内环境空间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提高空间使用功能,提高使用舒适度的一门实用性的技术。近年来,彰显文化魅力成为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一种发展趋势,而且彰显传统文化又成为一种风尚。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有的民族和区域特色更具魅力。把茶文化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创新应用,是环境艺术设计的一种尝试,这种尝试对提高环境艺术设计的质量和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1茶文化元素

我国是茶的故乡,同样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在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文化。茶文化就其内容来说主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等高层次的精神文化,也包括茶联、茶书、茶具、茶画等物质形态,同样也括茶艺、茶技等等。茶文化元素是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洗礼而存下来的茶文化中的精粹,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我国茶文化元素的典型代表紫砂壶,从最初的泡茶的器具发展到今天集诗词、书画艺术等于一体,内容从开始的泡茶发展到今天融哲学、道德等方面的综合体。还有竹子、古木、根雕等茶文化元素以物抒情,情景相融,文化内涵丰富,也与现代人们的生活理念相适应。从材料、造型和审美上将茶文化元素应用到环境艺术设计之中,恰恰与人们所追求的生活境界和环境艺术设计目标相吻合,为环境艺术设计创新发展提供了途径。

2茶文化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的作用和特点

2.1茶文化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的作用

茶文化元素与环境艺术设计实现融合,并结合实际进行创新,可以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产生出以下新的效果。一是增强环境艺术设计活力。茶文化元素内容丰富,又富有极强的民族和区域特色,可以说是充满活力的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结合环境区域特点巧妙的融入茶文化元素,可以使环境艺术设计更具有民族性,使设计更体现地方特征,灵魂更加突出,作品的生命力更强,使环境艺术设计更具有文化色彩。二是增强环境艺术设计的“空间”。茶文化元素寓意深远,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思想空间。在环境艺术设计融入茶文化元素,可以让人通过这些元素所赋予的丰富内涵细心进行体味,让人们在这种充满茶文化元素的空间引导下进行思索,这种思维上的拓展比实际空间上的拓展更具有深远的意义,是环境艺术设计的最高境界,是一种大美,真正实现了我国古典“大美无言”。三是使环境艺术设计更加贴生活。茶文化元素来源于生活,经过发展又高于生活。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融入茶文化元素,使得设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而又在某程度上高于现实生活。这种根植于现实而又超脱了现实生活的环境艺术是一种能让人接受而又可以得到高级享受的精品,是环境艺术设计的最终追求。

2.2茶文化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运用中的特点

将茶文化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创新应用,实现了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的融合,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文化性。茶文化元素是茶文化的精髓,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缩影,具有极高的文化性。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应用茶文化元素,使文化、审美和艺术功能实现了完美的结合,是历史与潮流的结合,是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碰撞,必将使环境艺术设计的文化性进一步彰显。二是民族性。茶文化元素的民族性是其最大的特点。而环境艺术设计的特色同样需要民族性来体现。所以在环境艺术设计创新应用茶文化元素,通过茶文化元素鲜明的民族特征来彰显环境艺术设计的特点。三是艺术性。茶文化元素中的制作工艺、泡茶的技艺,与茶有关的诗词曲赋和茶画等等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通过恰当的方式去展示这些工艺和技艺,把茶诗词曲赋和茶画与环境巧妙结合,就是一种艺术的再造过程,必将产生出一种新的艺术作品。四是现代性。茶文化元素虽然代表的是一种传统文化,但当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这种充满现代气息的艺术创造中应用这些元素的时候,其所代表的含义明显已经超越了其在茶文化的涵义,是一种紧跟时尚潮流的发展,现代性已经在这些元素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3茶文化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创新应用

3.1环境艺术设计材质的选择

茶文化讲求清静典雅,所以在其空间元素上无不体现着这种特征。在茶文化元素中,树根、藤椅、紫砂壶就成为茶文化空间元素的代表,同时也通过这些文化元素构成了一幅恬静典雅的空间画面。这种材质的选择与现代钢筋混凝土构成的城市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显天然和质朴之气,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在现代都市中如果能用这些元素构建一个空间,定会让人产生一股气定神闲之感,也会使人身心舒畅,同时也体现了对茶文化淋漓尽致的运用原则。借鉴茶文化元素的这些特征,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可以大胆吸纳这种在材质选择上的特点,多使用一些木质的材料,充分利用木质自然纹理,给人以柔和温暖的感觉。同时通过在草木等材质的选择上,使空间更加统一、协调,富有生命力,充分实现“草木皆有情”的意境,更让人感到自然气息,体现人文上的关怀。特别是在一些私人空间和高雅空间中应用茶文化元素在材质运用上的理念,并富于现代生活气息,给人美和舒适的感觉,从而使环境艺术设计更为成功。

3.2布局设计

环境装饰是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空间结构确定后装饰性就成为环境艺术设计的重点。而且这种装饰性更多体现在软装与相关配饰等方面,通过家具和装饰物品的合理设置,实现功能的创新。在我国茶文化中精美的茶具,与茶有关诗词曲赋、茶画等具有特别的艺术气息,本身就是一件件艺术品。如果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对这些元素选择性地进行应用,并结合空间情况进行合理设置,一定会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彰显民族文化的魅力。笔者在某茶乡见到过一个茶楼,虽然原建筑不具备优势,但通过精心布局和摆设,营造出了浓厚的明清风格。各种年代家俱分布其中,紫砂壶,与茶有关诗词曲赋、茶画等被巧妙的摆放在茶楼中,再配有现代技术的灯光,仿佛让人走进了一个古老茶叶之乡,茶文化元素又好像随时向人们诉说着我国悠久的茶文化,让人流连忘返,真正实现了茶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创新。

3.3空间层次

环境艺术设计中创造二次空间,实现环境层次的丰富是一种常用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茶文化元素中的竹子、青砖、茶画等都可以用来实现空间的围合和整合,从而实现空间象征性分隔。通过这种分隔营造不同的意境,设置一些虚拟的场景。同时对茶文化元素进行创新应用,不仅实现了空间功能的再造,当人们在这些空间中活动时,又可以充分感受茶文化的丰富内涵,引起人思想的不断变化。笔者见过一个公共阅览室,通过竹子这种茶文化元素进行了空间的分割,然后营造出不同的文化空间,让人们的思绪随着空间的变化,接受不同知识的熏陶,那种虚实、意境之美让人感叹,环境艺术的设计的效果也通过这茶文化元素的合理应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3.4氛围意境营造

营造氛围是环境艺术设计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这种氛围的营造必须通过空间各元素的配合才能实现。可以想象,在一个空间内浓厚乡村气息的藤竹茶几,再加上竹子、紫砂壶这些茶文化元素的点缀,定会把茶天然的这种特征阐释得盎然有趣,让人在田园生活中遨游。当然,在环境艺术设计中,通过适当的方式对茶诗词曲赋、画等创新应用,与其它民族文化元素实现有机结合,实现搭配统一和谐,一定会在特定空间内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这种借助环境艺术来传递文化气息的做法是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趋势。

3.5和谐思想的运用

茶文化的中心是和谐,茶文化元素是和谐的具体体现。这种和谐体现在“茶艺”的和谐、“茶礼”的和谐与“茶具”的和谐上。这种以艺、礼、具虚实结合表达和谐思想的做法,体现了神形统一。这为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新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环境艺术设计要实现新发展,就应当充分理解茶文化元素中这种高超的思想表达方法,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加以应用,这样定会设计出环境艺术的精品。

3.6视觉、听觉拓展

环境艺术设计一方面是静止空间上的设置,同时也包括一些互动环境上的设计。在这些互动环境艺术的设计中,可以参考茶文化中技艺表演的元素,通过真实的表演,拓展环境艺术设计上的信息量互动性,给人听觉、视觉上的拓展,实现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新。

4结语

茶文化元素内涵丰富,是思想与文化的统一体。在环境艺术设计创新上,应用茶文化是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融合发展的基本趋势。从环境艺术设计材质的选择、布局设计、空间层次实现、氛围意境营造、视觉听觉拓展上创新应用茶文化元素,从茶文化元素中吸取养分,结合实际进行创新应用,定会为环境艺术设计赋予新的生命和活力。

参考文献

[1]沟睿.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3(11):94.

[2]车玥珣.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及运用[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4(4):35-36.

[3]华永.论我国传统茶文化与现代茶室空间设计[J].福建茶叶,2015(04):45-47.

[4]牛玉慧.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探索[J].福建茶叶2016(12):46-48.

篇8

关键词:茶文化;休闲农业;特点;策略

1茶文化相关概念阐述

茶文化意为饮茶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文化特征,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一种彰显,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文化。中国自古以来素有礼仪之邦的称谓,茶文化所具有的精神内涵主要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与中国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

2以茶文化类主题游谈休闲农业发展的特点

茶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茶文化不仅有利于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还可以让自己的饮茶过程体现出文化气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作压力、学习压力、生活压力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自己能够远离喧嚣的城市,到更绿色、更接近大自然的农村去放松身心、陶冶情操。正是由于人们这种思想和需求的转变,使得休闲农业获得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与传统农业有很大的区别,虽然休闲农业与传统农业都依赖于土地,但其侧重点和服务内容却有很大的不同。休闲农业是将农业发展成为旅游产业,在充分利用农业景观资源以及农业生产资源的基础上,将观光、休闲和旅游打造成一体化休闲农业,最终组成为一种与传统农业不同的新一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将传统农业过渡成为休闲农业的过程中,为有效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让当地农民的腰包鼓起来了,使人们获得了幸福感和满足感。在休闲农业发展之处,其重心主要放在了各种观光旅游和绿色生态的农产品销售方面,而未能有效利用传统文化这种隐型消费产品。茶文化虽然是一种传统文化,但是其影响力却一直延续至今。饮茶已经成为很多现代人的日常行为之一,再饮茶的过程中评价茶更是很多茶友饮茶的关键步骤之一,所以具备一定的茶文化基础并向其他茶友介绍一些茶文化的人往往更能受到别人的尊敬。饮茶往往会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而体验休闲农业的乐趣也是很多人放松身心的一种方式。所以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以茶文化为主题,并置身于休闲农业中更有利于人们修身养性。从现代休闲农业发展特点可以看出,休闲农业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在融入茶文化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后,更是深化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内涵。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讲,继续深度挖掘农业资源的发展潜力,不仅有利于调整农业结构,为广大的农民群体提供更优越的农业发展环境,同时还能极大地为农民创造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在具有综合性质的休闲农业场所,游客不但能够进行参观、采摘、学习农作技巧,同时还可以深入地学习和了解农民的生活,享受乡土情趣。正是由于休闲农业的这种特点,所以很多城镇居民越来越喜欢在业余时间去体验休闲农业的乐趣,到休闲农业场所住宿和度假。根据有关资料记载,最早的生态休闲农业起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左右。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使很多人感受到了来自各个层面的压力。而与城镇居民快速的生活节奏不同,农民的生活虽然不在像过去那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是与城镇居民相比,其仍然生活的非常惬意,不用承受很大的生活压力。很多城镇居民为了释放都市生活的压力,就希望能够像农民那样过一些简简单单的生活,远离城镇的喧嚣,亲临其境地感受一下舒适而祥和的乡村生活。至此,最早起的生态休闲农业逐渐产生并逐渐在意大利、奥地利等地发展起来。在一段时间以后,休闲农业为逐渐受到欧美等国家的青睐,并掀起了一阵发展休闲农业的热潮。同而对于休闲农业目前有都市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说法。以茶文化类主题谈休闲农业发展更切合休闲农业的发展实际,同时也更符合休闲农业本身所具有的性质和特点。这是因为,首先茶本身就是一种纯天然的绿色饮品,与人工制造出的各种碳酸饮料不同,所以长期饮茶不仅不会对人体造成损害,同时还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是一种非常健康而且可持续的饮品。休闲农业发展至今已经成为绿色、环保、可持续的象征,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以茶文化类主题谈休闲农业发展更具有象征性。而且很多游客到休闲农业观光时习惯于饮一些用纯天然、无污染的水源泡的香茶,这无疑显露出人们对茶饮的喜爱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正是由于休闲农业行业光明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多的传统农业地区为加入到了休闲农业行业。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有些地区的休闲农业非常火爆,基本上属于“一票难求”的状态;而有些地区的休闲农业就显得非常的“凄凉”,即使用门可罗雀形容为不为过。事实上,决定一个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状态的因素除了地理位置以外,人文因素也可能对其产生很大的影响。任何一个行业都有独属于自己的文化,而休闲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典型产物,更是应该有支撑其稳定发展的文化要素。茶文化来源于人们的生活,而休闲农业作为人们体验生活、感知生活的重要场所,其与茶文化有很深的关系。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茶文化作为推动休闲农业发展的内在元素,让人们在体验美好的休闲农业时光的同时还可以学习到正宗的、原汁原味的茶文化,这不仅可以深化休闲农业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同时还可以进一步为茶文化赋予更持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推荐期刊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文秘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