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3 15:35:4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科学技术计数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生活中有比100万更大的数吗?
生活中有比100万更大的数吗?请试举出几个例子。(学生可能会举出课本上的三个例子,引导创设以下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看下面的问题:
1、我国现在约有14亿人口,每个人每天平均需要的基本粮食(米、面)为0.5千克,算一算每天全国人民需要吨基本粮食?一个月需要吨?一年需要吨?
2、中国国家图书馆藏书大约有2亿册,居世界第5位,如果我们班60名同学每人借阅2本书,那么中国图书馆的藏书大约可供个我们这样的班借阅?
3、我国的陆地国土面积为960平方千米,如果把它换算成平方米,则在96后面应添
个零?如果把它换算成平方厘米,则在96后面应添个零?
从上面的问题中,你发现这些数据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甲:这些数据都比较大,比100万都大;乙:这些数据读和写都比较困难…..)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来表示它们,使我们便于书写和读这些比较大的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科学记数法”,板书课题:科学记数法.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二、探索科学记数法
1、回顾有理数的乘方运算,算一算:
10=10=10=10=
讨论:10表示什么?指数与运算结果中的0的个数有什么关系?与运算结果的数位有什么关系?
一般地,10的n次幂,在1的后面有个0。
(通过这个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对幂的意义进行回忆,弄清指数与其结果中零的个数的关系,经此帮助学生对科学记数的理解)
2、课堂练习:把下列各数写成10的幂的形式:
100000=10000000=1000000000=
(通过这个题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用幂的形式表示数的简便性从而导出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我们可以借助10的幂的形式来表示大数。
比如:1300000000=1.3×10,69600000000=6.96×10,300000000=
98000000=,10100000000=,61000000=。
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表示我们开始问题中的大数。(可以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3、科学记数法:一个大于10的数可以表示成的形式,其中1≤a<10,n是正整数,这种记数方法叫做科学记数法(scientificnotation)。
(通过前面问题的探讨,要求学生思考、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科学记数法的概念。)
三、应用举例,巩固概念
1、强强从图书馆查了一些资料,请你把其中的数据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出来。
(1)人的大脑约有10,000,000,000个细胞;
(2)全世界人口约为61亿;
(3)光的速度为300,000,000米/秒;
(4)中国森林面积约为128,630,000公顷;
(5)2002年赴韩国观看世界杯足球赛的中国球迷超过了1.5万人。
2.二十一世纪,纳米技术将被广泛应用。纳米是长度计量单位。1米=10纳米,则55米可以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多少纳米呢?
3.《国际新闻》节目中报道了这样一则消息:
联合国劳工组织预计受2001年“9.11”恐怖事件的影响,全球旅游业可能有9×10人失业,美国保险公司安邦集团认为此次恐怖事件对全球经济造成的损失将高达1×10美元,其中仅美国市场的损失预计超过1×10美元。
这则消息中的数据是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出来的,请你把它们所代表的原来的数表示出来。
4.把调查北京在所有申奥城市中享有最高程度的民众支持率,支持北京申奥的北京市民有1299万人,小明与小颖打算把这个数据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出来,但他们的想法却不一样。
小明认为结果是:0.1299×10人
小颖认为结果是:12.99×10人
你有什么想法呢?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回答,目的是通过该组题目的训练,进一步让学生体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的必然性)
四.学习小结:
【关键词】中学 数学教学 提高 兴趣
数学学科一直在学生的心目中是一门枯燥、深奥、生涩、乏味的学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成绩当然不能够令人满意,而学习成绩又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使数学教学陷入到一种恶性循环的怪圈当中了。究其原因,除了教学内容本身的特点之外,还有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唯成绩论英雄的扭曲价值观使数学教学偏离了正常的轨道。一方面学生、家长的升学压力,另一方面是教师的考核压力,于是数学教育就走上了极端,内容越学越多、越学越难,这将数学教学逼进了死胡同。除了以上这些因素外,笔者觉得数学教学的困境还在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不够,要提高数学成绩,需要大力提升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指兴致,对人或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心理学上的兴趣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对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对一个人的生活和活动有着巨大的作用。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学习的根本动力,是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要提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我觉得必须要提高以下五个“度”。
第一,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度
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教学相长。”教学活动本身就包含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教师与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两大基本主体,教育和学习是教学活动的基本方式,只有两者都积极、充分、高效地参与其中,整个教学活动能成功,此二者缺一不可。而目前的教学现状却是:由于片面追求成绩、片面追求升学率,人们甚至采取了揠苗助长的极端错误方法,老师担心讲得不深、讲得不透、讲得不全,往往采取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的“速成”“高效”的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不科学方法,我们始终要牢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我们不可越俎代庖,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要适当采用课堂讨论、板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第二,提高课堂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结合度
脱离实际生活的东西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近年来,降低中学数学难度的呼声越来越高,甚至有极端观点要求直接取消数学学科,当然,这些言论过于激进,有失偏颇,但适当减少过于高深的数学知识,增加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知识、让数学教学回归生活也在情理之中。尽管过分强调现学现用显得过于功利化和庸俗化,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还是要尽可能地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要将抽象的、空洞的理论“落地”,让学生可以感知得到。学的目的就是用,让学生感觉到“学有所用”,所以我们要尽量将书本与生活关联起来,或是一段简短的导入、或是一个精炼的课堂小练习、或是一个简单的课外实践作业,形式不拘,内容多样。
第三,提高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关联度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的迁移。所谓迁移,学习心理学的定义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也就是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启发学生进行新旧知识对照,由旧知识去思考、领会新知识,学会学习的方法。在数学教学中,使学生所学的新知识与旧知识发生联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有助于提高记忆和学习效率,发展学生数学综合能力。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知识迁移能力,首先教师要创造真正意识上的让学生参与尝试的机会,创设自主探索的情境,建立自主探索动机的最佳心理。要加强这种迁移,必须注意新旧知识间的关联度,只有让新知识与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发生联系,才能更轻松、迅速、高效、持久地掌握所学知识。在实际教学中,必须掌握好适度原则,循序渐进地安排进度,让学生在逐步消化过程中掌握新知识,不要“积食”。
第四,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新鲜度,或者说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度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提高内容对学生的陌生感,让学生对这一内容产生好奇心,这种陌生感所促成的好奇心将激发学生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去寻觅答案,去亲自解决问题。要让问题去吸引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解决问题。这种好奇心的形成,就要靠教师采取设疑、设悬念的方式导入新课、布置作业,让学生有一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紧迫感和饥渴感,在这种情形下,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是最强的、最高效的。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第五,提高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活泼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情境与故事相结合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造就了他们对故事的喜闻乐见,数学教学中没有什么能比故事更加吸引学生的兴趣,对于抽象的数字,赋予生动形象的故事:“猴王孙悟空拿出8只桃子,对身边的4只小猴说:“这8只桃子,你们4只小猴分了吃吧。”小猴噘起嘴巴嫌少。猴王就拿出80只桃子说分给40只小猴,小猴还嫌少。猴王想了想就说:“那这样吧,给你们800只桃子,可要分给400只小猴啊!”小猴听了,又蹦又跳,笑了,猴王也笑了!听到这里,小朋友也笑了。”一个“商不变”的教育,溶入“猴王分桃”中。小朋友笑了,正是乐学才能求学,此时教师再与学生讨论“商不变”的性质,学生自然兴趣盎然、事半功倍。
一段生动形象的故事,创设了最佳的教学情境,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一段引人入胜的故事,调动了最佳的情感因素,乐学、爱学便同步发展。
(2)情境与活动相结合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源于活动。在教学“8加几”时,我设计了“钻山洞”的游戏。用一根塑料管和一些彩纸做了一个山洞,在山洞上贴上卡片“8+”,再给每个学生发一张0—9的数字卡片,让学生用8加上自己手中的数字卡片上的数,谁算对了谁就能钻过山洞。钻不过去的学生就应该回座位摆小棒或者请教他人(被请教的同学要讲清计算方法,而不能直接告诉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我还经常组织学生做“小蚂蚁找家”、“青蛙比赛跳荷叶”等游戏。学生游戏中,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正是情境教学能够使学生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活动气氛所陶冶,激起学生主动地用数与他人交流信息,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轻松愉快,并使每个学生的数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3)情境与生活相结合
在教学《认识厘米》时,我多次让学生测量自己的手指、手掌和一乍的宽度,并记住它,不仅加深了对长度的认识,而且指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在教学《认识米》时,我带领学生去操场走一走、跨一跨、量一量,让学生感受10米、50米、200米的长度;教学重量单位时,我带了几包盐、一块铁块、一些苹果、一袋黄豆等物品,课上让学生亲自称一称,感受一下,课间还带他们医务室称称自己的体重,这些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学生学得兴致盎然,在不知不觉中就获得了数感的启蒙。
二、合作学习,促进交流
(1)创设问题情景,营造学习氛围
在一次的学校教研活动中,我教学《10的认识》时:先让学生横着数数我们班第一排有几位学生。孩子们一个个起劲地数出了8人。我笑眯眯地站在了这一组中间的空道里,问:“那现在加了我,有几人了呢?”学生一起叫到:“9人”。我故意又问:“那怎样才能使我们这组有10人呢?”“再加一人”孩子们又争着回答。“再加一位陈老师”有小朋友突然指着在后面听课的陈老师。我也乐了。把正在听课的陈老师请到了小组中间,让孩子们数一数……那节课孩子们的高兴劲儿甭提了……“乐思方有思泉涌”就是这个道理。
(2)引导小组合作,培养探究精神
我在教学《统计的初步知识》时,是这样设计的:请大家统计一下1分钟内经过我们校门口公路上各种车辆的情况。播放录象,1分钟内经过校门口公路的各种车辆。然后提问:请把统计的结果汇报一下。全班学生都没有统计好。就问为什么来不及完成?学生说,放得太快了,能不能再播放一遍。我就重新播放这段录像,同学们还是没有完成。哪怎么办呢?能不能想想办法?有些学生已经开始商量,4人小组合作,每人记录一种车辆的情况。我再重新播放这段录像。现在能汇报一下结果了吗?学生经过小组合作后回答:1分钟内经过我们校门口公路的轿车有15辆,公共汽车是7辆,三轮车是6辆,卡车是11辆。为什么前面二次都没有记下来,这次这么快能记下来?你是怎样记录下来的呢?学生就回答,我们是四人小组合作统计出的,一人记录轿车的辆数,一人记录公共汽车的辆数,一人记录三轮车的辆数,一人记录卡车的辆数。在这里,我并没有花时间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但在记录过程中,学生由于一个人的力量有限,自然而然就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从而使小组合作成为学生的需要。
三、融入生活,提升情感。
例如,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学生采集了生活中的数据:“青岛”啤酒的酒精度为12%、“张裕”干红葡萄酒的酒精度为11%、“四特”酒的酒精度为45%,同学们认为这三种酒哪一种最厉害?说说理由。生1:我个人认为白酒最厉害,我曾经品尝过酒,觉得啤酒不是很难喝,但是白酒很辣。生2:我自认为白酒最厉害,我是从酒精度45%看出的,白酒的酒精度最高。生3:我也认为白酒最厉害,因为我爸爸有一次喝白酒喝醉了。师:你们认为刚才这几位同学说得有道理吗?(多数学生都赞同)那你们自己是怎么理解上面三个表示酒精度的百分数呢?(小组充分交流、讨论后汇报)生1:我们小组认为这三个百分数表示的是含有酒精的量,酒精度如果越高,说明这种酒酒精含量高。生2:我们组的看法是酒精度虽然能看出酒中含有酒精成分的多少,但它不能表示酒精具体有多少毫升。如12%,其实写成分数是12/100,就是把酒看作100份,其中所含的酒精是12份。小结:百分数是一个量占另一个量的结果,可以进行两个量的比较。数学课堂通常比较枯燥、缺乏生动和激情,因此,我努力创建既宽松、富有人情味,又便于形成乐于探究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四、动手操作,体验亲切感
一、播撒师爱,缩短距离
只有爱学生,才会被学生爱;只有被学生爱,学生才会喜欢你所教的学科。我曾经接过一个差班,数学平均分59分。在讲课过程中我发现,没有几个学生回答问题,回答错了就非常紧张,不知所措,怕老师批评训斥。学生看似学得很认真,其实真正学习的没有几个,他们不愿意也不敢和老师互动。看到这种情况,我停止了讲课,把回答问题时带着恐慌、出现错误的几名学生叫到面前,我拉着他们的手说:“孩子们,谢谢你们与老师的配合。虽然你们答错了,但是老师特别高兴,因为你们喜欢学习,愿意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看得出你们很喜欢我,也很尊重我。正因为你们有不会的、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才能有机会站在这个讲台上讲课,老师特别喜欢你们。你们当中,有的成绩低一些,可能是学习方法不得当、缺乏自信,没关系,现在就让我们从不会开始,相信你们一定能行。”之后,我把目光转向全体学生:“你们愿意帮老师解决困难吗?”“愿意!”“谁能把刚才几名学生答错的题再回答一遍?”这时学生纷纷举手,于是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教学中,教师一句真诚的语言、一个轻轻地抚摸、一个亲切的微笑、一句真诚的问候、一个婉转的鼓励,这些对学生来说就是师爱,日积点滴,月积爱河,久而久之就会打动学生的心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融洽师生关系的作用
刚开始很多孩子会很想了解笔者,所以日记上会写一些“老师,你喜欢什么?”“你的QQ号是多少?”等之类的问题,他们还会接着和你谈美味佳肴、旅游随感、生活琐事等;有同学甚至说:“老师,我妈妈最近生了个小弟弟,她是不是会不喜欢我?”在她迷茫的时候,笔者作为知心姐姐一样告慰她道:“弟弟小,妈妈当然要更加呵护他,这并不代表她不爱你,反而你是姐姐,你也应该疼爱弟弟。”学生和笔者交谈之后,的确改变很大,还告诉笔者:“我给弟弟换尿布。”当笔者有时外出听课,没上数学课,会有学生这样问:“老师,你去哪了,今天没有上学数学课,很想你。”也有同学表达上数学课的感受和意见:“老师,你的课很幽默,我们都很喜欢。”“老师,你激动的时候,声音很大,能不能低一点?”“老师,我会在课堂上努力的,你相信我。”这是笔者和孩子交谈的开始,也只有这样,笔者才更容易了解孩子的心声。
了解学生无非在于达到便利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关怀和因材施教的目的,当教师付出精力及时间去了解自己的学生时,教学的过程会因为许多的关怀、体谅、接纳、欣赏而产生极大的动力,整个教学过程必不会落入呆板、沉闷、机械化当中,反而是充满生趣与活力的。教师也要给学生了解自己与接纳自己的机会,设法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尊敬和喜爱,自然也是教学过程中有必要重视的一部分。
共同学习的方法
笔者也一直在追问自己,应该怎么教,才能和孩子拉近距离,孩子才能轻松快乐地学习。新课程改革以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标准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变学科本位,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因此,作为教师,必须了解研究每一位学生,了解学生是有效教育的切入点。笔者指导学生要带着问题去预习,先了解会的知识点,不会的或者说不明白的地方写在“数学日记”上,让老师了解他们的疑惑和现状。这样节约了课堂上的提问时间,能围绕他们的问题展开教学,这样的效果很好。笔者还可以借题发挥,把课外的数学知识也带到课堂,
学生喜欢和笔者谈心,也有学生喜欢和笔者探讨知识。在学《小数乘整数》的时候,有个学生这样写道:“2.35×3为什么末位对齐竖式不是2.35×3.00。”当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在思考:“学生怎么会这样想呢?”“原来学生把这个知识点和小数加减法混淆了。”于是,在复习课上,笔者把学生的问题提了出来,请其他同学来说说。有的同学说:“这样可以,但太麻烦了。”我再追问:“为什么这么说?”“小数的性质是在小数点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我们计算为了简便,而这题添了0,变得更复杂了,所以这样反而麻烦了。”说得真好,笔者情不自禁鼓掌了,那个提问的同学也点头明白了。
不了解情况,怎么能去评价学生的奇思妙想呢?教师应该试着问问他“为什么”,再去评价和给予他鼓励、帮助。笔者愿意做这样的教师,笔者也试图这样教学,希望能了解到学生的思想,能构建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
家校沟通带来主动学习
笔者从最基本的课堂习惯养成做起,督促学生养成积极发言、认真完成作业、自觉做一些有利于自己提高的课外作业等。从怎样预习、怎样复习、学生怎样自学等方面着手,一定能让制度更加完善,从而督促好孩子的习惯养成。
一、巧设导语,引发兴趣
导入新课是新授课的主要环节,“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导入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这堂课的成败。巧妙的开讲,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及早的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二、精心设疑。激发兴趣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孔子也早就作过学思结合的论述“学而不恩则罔,思而不学则贻。”而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启发学生探索。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巧设疑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这样既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兴趣,又有助于培养学生表达思维过程的能力,使其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三、动手操作,提高兴趣
新课标指出:“教学时,要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具体形象为主,而数学却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逻辑性的学科。因而在数学教学中除了运用直观教具外,还应该注意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新知识的愿望。
四、精选练习。发展兴趣
课堂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练习设计得好,不仅可以把学生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做到由理性上升到感性,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1、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营养剂和催化剂,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转化为其内部的驱动力,才能促进他们积极参与学习的实践,提高教学效率学校、家庭、社会相互合作,将学校的课堂教育、家庭的辅助教育、社会的实践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德育教育网络。从提高中学生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的实际需求出发,拓展教学内容,转变单一的教育模式,从中学生实现1+1+1>3的教育效果。
2、以人为本,积极转变教育理念。新时期,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在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建立起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认识,着眼于中学生的思想实际,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差异。坚持以人为本,从换位思考的角度出发,尊重中学生的思想需要。从高位思考角度出发,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多与中学生交流、沟通、讨论,打开他们的思想世界。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努力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同时,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坚持将继承优良传统和改革创新相结合,采取创新性的手段和措施来搞好思想政治工作,使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长效机制,逐步走上和谐发展的轨道。
3、教学相长,提升教师业务素质。在学习型社会的大背景下,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要认清“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教学现实,与时俱进地吸纳包含时代内涵的新知识,为中学生的思想注入丰富的时代内涵,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在与学生沟通交流过程中,通过交互的探讨不断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针对性的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一方面,教师要身先垂范,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通过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学习,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先锋模范。另一方面,教师要勇于进取,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在教学过程中,把思想教育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法制教育、感恩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性、思想性和教育性。
4、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指出:“中小学教育要把提高学生素质,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放在首位。”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需要教师予以适当的教育、激励、唤醒和鼓舞,发挥中学生的聪明才智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挖掘中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结合时政发展,让中学生在自我教育实践中将思想政治知识内化为群体智慧。通过创新中学生学生组织,使中学生站在更好的角度审视自我、激励自我,在自我教育和引导中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拓展自我的实践能力。并通过切身实践让中学生发现自我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不足,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方向性的意义,从而让中学生在自我教育实践中见贤思齐,积极、主动地提升自我思想政治觉悟。
5、明确方向,致力学生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目的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但是,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塑造学生个体健全的人格,使其形成崇高丰富的精神境界,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需要指出的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个体价值实现的过程,同时也要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情感引导,道德启发,让中学生认识到中学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他们实现是真善美统一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帮助明确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从而让中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数学课堂;学习动机;学习积极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的要求,电视、电脑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所以说,学生已经不完全是以前的那种所有的知识都是通过课本才能获得,只有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才能获得知识。传统的死板、固化的课堂只能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加上数学理论知识的抽象性,致使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热情,所以,教师要利用各种方法激活数学课堂,使课堂不再是填鸭式的讲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生除了假期之外,一天当中最多的时间就是在教室,在课堂上接受知识。所以死板,没有激情的课堂会使学生产生疲倦感,学生逐渐就会失去激情。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给学生营造一个活泼的课堂环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
力。本文笔者就如何激活数学课堂,如何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做一些简单的介绍。
一、创设问题情境,缓和课堂气氛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处于一手包办的状态,学生没有自己的学习空间和自己的想法,只是处处跟随着教师的思路,不会去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导致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没有一点的主动性。即使是有的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发现了问题,也因为不敢挑战权威或是因为自己的胆小,不能或是不愿将自己的疑问提出来,总愿意等待其他学生或是教师将问题提出。然而每个人的思维模式,思考方式都是不同的,这样当别人敢于提出来问题时,往往很难和自己的想法和要问的切入点一样。所以,教师要培养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具有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然而,长期以来的影响已经使学生习惯了这种生存方式,所以,要想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教师必须要逐渐地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锻炼,使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
例如,在学习“双曲线”时,由于学生缺乏问题意识,他们只是对教师所提出的结论进行记忆,有时是教师犯错,自己正确的时
候,学生也从来不产生质疑,有的直接将自己否定,认为老师讲的就是真理,其实不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并不是十全十美的,然而学生依据是信任,没有质疑。所以,教师在主动给学生留出空白点,主动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解决问题。所以在学习“双曲线”时,我故意先讲双曲线的方程■-■=1和焦点在y轴上的图象,果然,刚开始学生并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教师讲的就是真理”的观点,他们并没有表现出惊讶,只是过了一会,听见有同学小声在说,“这个图象好像不是这个公式的。”因为我是故意出错的,所以我在暗喜,因为没有人发现的话,我就不能按我设计的环节锻炼学生的学习意识了。我点名让这名学生说:“刚才好像是你在说公式和图形不搭配是吗?”这位学生感觉好像是犯了错一样,想要否认,“能说说你的观点吗?”我及时打消了他想要否定的念头,他才慢慢地开始说出自己的观点,他说我刚才画了一下公式的图象,我把公式中的数a2=8,b2=2得到的图象应该是在x轴上,“所以,我感觉是不对的。”“这位同学观察得很仔细,谢谢,你帮了老师的一个大忙。”顺势我开始向学生发问:“哪位同学愿意将图象对应的公式给出来呢?什么情况下,图象在x轴上,什么情况下图像在y轴上呢?”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解决问题找到学习的快乐,缓和一下课堂上沉闷的气氛,使学生感觉到数学课堂不是枯燥的,它也是有乐趣存在的。
二、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有人曾经说过:“和生活相关联的事物是最容易调动兴趣的。”本人认为,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学生经常接触的就是生活,他们对生活中的现象是比较了解的,但是他们不知道这些现象竟然还
可以使与自己所学习的知识相联系。虽然我们经常说理论联系实际,可是除了搞数学研究的,除了日常生活中的简单运算,我们所学的其他知识该怎样和生活现象联系呢?在学生的思维里,只是存在教师经常说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现象都可以用数学理论解释,可是具体到哪些现象上就很难找到了。然而,现在高考试题中也开始设计联系生活的试题,然而学生对这样的题型设计并不感冒,他们有时往往提炼不出到底是在考查什么知识点,只有当教师在讲
解时,学生才会恍然大悟,原来考察的是这,很简单,可是在考试检测时都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紧张,学生很难将知识点正确地运用。
例如,有这样的一道题:某保险公司新开设了一项业务,他们假设若是发生某事件E,该公司要赔偿a元,设在一年内E事件发生的概率为P,为使公司收益的期望值等于a的百分之十,公司应要求顾客缴纳多少保险金。
有些学生也是一眼可以看出这事考察的知识点是有关概率的问题,可问题是保险金相当于我们平时做题中的哪部分内容呢,有些学生开始犯迷糊,其实本题主要考查利用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
望解决实际问题,解决此题的关键是正确地理解题意与期望的意
义。可是学生就是没有办法将问题中的题干提炼出来,所以往往基础知识也经常导致学生失分。因此,教师要加强学生的生活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在联系的过程中提炼出生活中的现
象应该用哪些知识点进行解决。而且当学生感觉到自己身边的事情被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之后,他们会感觉学习数学是有用的,进而使他们的学习激情被调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无用论的思想。而且,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不要怕学生会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不要害怕解决不了,要有和学生一起探讨的精神。而且,当学生在解决自己身边的问题的同时,活跃的思维还会调动课堂的气氛,使整个课堂充满学生想要利用数学知
识,想要学习数学知识的氛围,使课堂效率得到提高。
三、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让课堂“活”起来
作为高中生,他们已经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可是长期以来的被动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已经不愿意自己去动手寻找
新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他们重视的只是题目的答案,对于有些学生来说,只要答案和教师给出的结论相同就可以,甚至有些教师在给学生订正试题答案的时候,对于自认为是比较简单的试题也
只会给出答案,所以导致一些学习积极性相对较差的学生,如果他们这些题目做错了,他们就会将教师的答案记录下来,根本不再去问为什么,当下次出现与之相关的问题时,他们就会感觉很熟悉,直接将答案写上,根本不去审题,不去理解,结果还是错,接着费劲找出前一题目才发现是考查的不同的知识点。这一现象完全说明了学生根本没有自己的学习方法,没有自己的解题思路。所以,教师可以在发现新的解题思路后,积极鼓励学生,让学生得到尊重。使学生在被肯定之后,他们就会去创新,就会对一些试题尝试新的解法。而且当学生用教师给定的解题方法时,教师可以让该生自己到讲台上将自己的方法向学生讲解自己的思路和解题方法。实践证明,当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时,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比教师一直讲,一直强调的效果要好。而且这样可以让讲课的学生感到自己的成果得到肯定,还可以有效地刺激其他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也使数学课堂由枯燥乏味的课堂变成了学生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的“活”课堂。
四、动手整理,提高复习质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作为一名高中生,高考已成为学生的主要任务,然而复习又是提高学生整体成绩的重要过程,所以教师要注意学生对数学的复
习,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整理自己的易出错的题目和有些有代表
性的试题,使学生在进行复习的时候,有针对性。这样也不至于当最后时候,教师允许自由复习的时候,学生盲目,没有方向,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自己进行整理,并让学生对自己的错题进行分析,写明原因,让学生在进行复习的时候,知道自己当时是因为什么原因造成自己出错,避免下次犯同样的错误,出现不必要的失分。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总结、归纳、整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归纳、整理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复习质量,还能让学生在自主整理学习内容的时候,将知识结构整体化、系统化,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现自己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数字逻辑 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宽以及学科交叉的广泛深入且综合程度的不断提高,都给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己经不能满足社会对培养二十一世纪新型人才的要求,而培养具有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高等院校工科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造就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合格人才的重要举措。“数字逻辑”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和非电子类相关专业的主要技术基础课。它对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起到了直接的决定性作用。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效率,并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笔者对该课程进行了探索性改革。
一、教学改革方案
(一)总体目标
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应面向新世纪,必须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以其在国家未来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为基本点,从人才培养目标整体优化和局部优化的协调统一出发,本着淡化专业、拓宽基础、强化实践的基本思路和加强基础教育、促进能力培养、体现教学特色的指导思想,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实现由学科型为内涵的教学体制向能力、素质型教学新体制的转化,以培养生产第一级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融知识、能力、素质教育为一体,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动手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复合型人才,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因此要进行含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各方面的系列改革。
(二)改革方案
笔者本着“拓宽基础、加强实践、更新内容”的原则,建立了电子教学平台。在受总课时限制的前提下,《数字逻辑》的计划学时数由原来的60减为45,并安排在第3学期。学时安排及内容见表1。
经学院指导委员会同意,于2003~2004学年第一学期,对工商学院信息系本科生开始执行新的教学计划。
二、教学改革方案的实施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为信息专业开设的数字逻辑课程不同于其它电子类专业的数字逻辑技术。由于专业总学时的限制,该课程学时数较少,学时减少后,教学质量只能上升不能下降,所以在教学时数较少、重点和难点多的情况下应调整知识结构,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起点,增大课堂信息量。据此,按我校信息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要求,笔者撰写了新的教学大纲,大纲的内容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出发,以期实现打好基础、加宽口径的教学目的。而改革主要从以下两方面采取措施:一是精练教学内容,二是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讲课效率。当然这里只讨论课堂教学问题,其他方面的措施不在这里讨论。
1.精炼教学内容
随着EDA技术的进步,线路不再是单元级电路,而是功能级和系统级的集成,集成电路规模不断扩大,许多原先是由分立元件构成的复杂电子电路现在已大量地被通用型或专用型集成器件所取代,为适应这样的趋势,课程应结合信息专业的要求调整原来教学内容中不必要的、过时的内容,即一些陈旧的教学内容在不影响教学体系的前提下,可以删去,有的可以压缩;一些功能类似的电路也不必面面俱到,可以适当精简;对于那些由于受课时限制不能讲授,而又是学科体系的内容就指导学生自学。比如分立元件门电路,可以只保留对后续章节有用的基本工作原理,不再分析它的外特性;触发器与常用MSI电路这两章,主要突出其外部逻辑功能特性和动作特点,内部具体电路就不面面俱到;维持-阻塞RS触发器、利用传输延迟时间的边沿触发器等内容都可略去。硬件描述语言(VHDL)则引导学生自学。这样操作后,内容精练了,学时也减下来了。
数字逻辑作为后续专业课的基础,其内容的调整也应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比如逻辑代数是逻辑电路的理论基础及其分析和设计的工具,清楚了逻辑函数的波形图表示法,就有助于理解专业课程中CPU读写的时序关系;再如理解了组合逻辑电路中的多输入与多输出之间的逻辑关系,才能深刻地理解计算机控制器中的译码及微命令;弄清楚了三态门的特性,就会很清晰地理解计算机的总线结构体系等。循着这样的思路,综合数字逻辑课程的学科特点以及理论课程总课时数为37学时,其具体内容及学时应分配如下:
数字逻辑基础(7学时):常用数制、编码的表示方法及其相互转换;逻辑代数的基本定律、规则和常用公式;逻辑函数的标准形式;逻辑函数代数化简法,逻辑函数的卡诺图化简法,无关项逻辑函数的表示方法及化简。
逻辑门电路(2学时):TTL与非门典型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主要特性和参数,三态门的主要特点及应用,MOS门电路的主要特点和使用方法。
组合逻辑电路(重点内容,8学时):组合电路的一般分析和设计方法,常用MSI组合逻辑电路:编码器和译码器、数据选择器和分配器、加法器和数值比较器的外部特性逻辑功能及应用,MSI组合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方法,组合逻辑电路中的逻辑冒险与消除方法。
触发器(重点内容,3学时):触发器(RS、D、JK、T、T')的逻辑功能及其描述方法,触发器逻辑功能的转换。
时序电路的分析与设计(重点内容,10学时):时序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寄存器、计数器等典型MSI同步时序电路的工作原理、逻辑功能及其应用,同步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和步骤。
可编程逻辑器件(重点内容,7学时):ROM、RAM的结构、基本原理和应用,可编程逻辑器件(PLD、FPGA)的结构、基本原理和应用,初步掌握VHDL语言结构、语法,能用VHDL语言编写设计程序。
在上述内容中,对于教学重点,在理论教学环节的学时分配、考核强度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实验内容、实验条件等方面予以倾斜,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切实弄懂和真正掌握有关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性、研究性的学习;对于难点部分,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着重讲清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配合简洁明了的例题、习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分析、设计流程和方法;而在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二者关系时,明确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实践和创新能力,而“传授知识”是实现该目标的基本途径,必须为“培养能力”服务。总之,教学中要既注意知识的传授,又努力通过学生自学、集体讨论、课外科技活动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从中获得新的知识和提高能力。
2.增加反映新科技的内容
数字逻辑电路虽然是一门比较古老的课程,但其新技术发展极为迅速。在国际上,新知识、新观点和新技术层出不穷。为了将比较前沿的技术进展传授给学生,教师广泛参阅最新的期刊杂志,尤其是国内外的权威期刊,及时跟踪和了解本学科领域的新技术,并把这些新观点、新技术、新进展有选择、有重点地融入教学内容中,及时传授给学生。因此课程引入了自顶向下的模块设计方法,讲解了可编程逻辑器件(PLD),引入了硬件描述语言(VHDL)。这样通过对理论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不仅掌握了数字电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同时也反映了现代数字电路的发展方向。
3.注重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要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在人才素质培养中的作用和地位。通过实践,学生不仅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有所巩固,提高了学习知识及运用知识的能力,拓宽了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创新意识,学到了一种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了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所应具有的敢想敢做同时又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潜力得到了充分的挖掘。所以教师在上课的过程当中,要理论结合实际,贯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把技术和理论结合实例讲解,以便于学生学习和理解。同时提倡理论课教师上实践课,不仅可提高实践课教师的理论素养,而且可提高理论课教师的实践能力。这样做,将极大地丰富教师讲解基础知识的应用素材,一些难以用黑板、粉笔描述的知识点,可通过实验室得到完美的补充,极好地避免理论与实践、技术与应用的脱节现象。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我们应该利用最新科学技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在这里主要介绍以下方法:
1.多媒体教学与黑板板书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方式。针对数字电路课程中电路图比较多的特点,笔者开发研制了适应本课程教学的多媒体课件,课件中引入了大量的图片以及多媒体动画,通过这种比较直观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容易更快速地掌握课本上抽象的知识,而且节省了教师用粉笔画电路图的时间,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有着诸多的优越之处,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比如:在一些理论及公式的推导中,学生不易跟上老师的思路。因此,在引入多媒体先进手段的同时,不能完全摒弃传统的黑板板书授课方式,对于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推导问题应采用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方式,板书授课使学生更快地跟上老师的思路,然后配以多媒体图片或动画加深理解。
2.构建网络信息化教学平台。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网络已经逐渐普及到家家户户。为了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先进工具的优势,笔者将网络多媒体课件存放在教学网站服务器中,为学生提供教师介绍、课程介绍、讲课要点等信息,在BBS讨论区中和学生进行课后的课程讨论、答疑,这样不仅方便了学生的学习,而且也促进了学生与教师间的深层交流。
3.突出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数字逻辑课程的教学在保证学生把基本内容学到手的前提下,着眼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和自学的能力。在教学内容组织上,以讲述“方法”为重点,力求为学生提供独立分析和设计电路的“工具”,而不是向学生灌输各种各样的电路;在授课方式上,对每一个求解问题做出思路分析,讲透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力求叙述详细、具体、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以使学生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科思维过程和本学科的方法论,遵循认知规律,特别是注意让学生从中学的学习模式中转变过来;在内容分配上,教材各章尽管具体内容不同,但都有基本理论和分析、设计方法,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讲好课的关键。在每一章的开头都向学生交待清楚这些,使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听课,学生的注意力容易集中;而要求学生一般掌握的内容,也事先向学生交待清楚。这样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讲课的效率也就提高了。比如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部分,要将其分析的思路与一般步骤讲清楚、讲透,掌握了这些基础,就能使学生触类旁通,在学习后面常规MSI等的内容时就容易多了。
4.启发式互动教学。“教学”不单是教的问题,也不单是学的问题,而是教与学相结合的问题,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同时参与的过程。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将以前死板的课堂教学转化成一种平等的讨论式的交流,课堂上经常穿插一些启发式提问,或者举一些典型的应用实例,与学生一起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思维,使他们成为教学中的活跃主体。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求知者、参与者、探索者,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也在不断的解决问题和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中培养起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数字电子线路的应用非常广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课外科技活动在具体电路中(如简易时序控制器、电子钟等)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对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帮助很大,而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
5.因材施教,分层次培养。为了照顾不同学生的能力,教师应本着因材施教的观点,对学生提出多个层次的要求,以便他们的特长、个性以及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在教学中,教师对所有同学都有一些具体的基本要求,对能力稍强的同学则有提高部分的要求,这样就避免了对所有学生一刀切的缺陷,能力差的同学不会因为完不成设计任务而心急气馁,能力较强的同学也不会因为题目过于简单或是很快就完成设计任务而感觉无事可干。
6.注重从系统设计的角度讲解知识点。注重知识体系的扩展,强调由点及面、举一反三。数字电路的特点是常用电路的种类较多,而其分析和设计方法又都相同或相似。针对这一特点,采取重点讲清一两个电路,其他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既可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可以减少课内学时,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移位寄存器,教师重点讲清楚右移移位寄存器,而左移和双向的移位寄存器则只介绍它们的特点,其余留给学生自学。又如计数器,种类更多,教师重点介绍有代表性的同步二进制和十进制加法计数器,并通过它们讲清楚同步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而减法和可逆计数器就留给学生自行去分析。
结束语
通过近年来对《数字逻辑》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教学实践,我们充分认识到教学改革必须重实效,经过对我校信息专业3年的教学实践,其实践结果如表2所示。
实践表明,《数字逻辑》课程的课时虽有压缩,内容虽有充实更新,但教学质量稳中有升。精简理论教学,强化实践教学,能够体现普通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当然,作为电子信息类专业和非电子类相关专业的主要技术基础课,也是大多数学生认为难学的一门课,《数字逻辑》的教学改革是永无止境的。在取得上述成果的基础上,我们仍在不断地努力。通过转变教师自身的教学观念,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以及授课方式等方面坚持改革、完善它,希望在教学效果上取得更大的成效,同时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明显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梅.“数字逻辑”课程教改实践[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2,(6).
[2]王建新.数字逻辑电路课程建设与改革[J].高校教学管理与研究,2005.
[3]韩佩富,黄震.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J].教学研究,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