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3 15:35:4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经济发展指数,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也是提升人民幸福指数的首要任务。只有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政治经济文化需求,中国经历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尤其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已到了非调整不可的转折时期,也就是必须推动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要在转变发展方式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
一、经济发展是提升人民幸福指数的根本前提
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告诉我们,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物质财富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社会的发展首先决定于经济的发展。人民幸福与否,从根本上说决定于经济发展的总体进程。只有经济的充分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有现实可能,提升人民幸福指数才有根本前提。虽然物质富裕不一定幸福,但贫困肯定幸福指数不高。历史事实证明,物质财富匮乏所造成的贫困,是造成社会发展不和谐的根本原因。由于物质资料的缺乏,根本满足不了社会所有成员的需求,人们为了维持基本生存条件,就会相互争夺生活必需品,社会就会处在严重的对抗和冲突之中,就会产生社会动荡,引起社会的不和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民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但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拥有物质财富的程度,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还不相适应,必须坚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努力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以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要防止因为强调各方面的全面发展而忽视经济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必须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当然,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社会福祉。经济增长用GDP来衡量,而GDP仅是一个流量指标,并不反映一个社会财富的积累和福祉的提高。社会福祉则是一个存量指标,意味着经济增长过程中有形的和无形的财富的持续积累。它包括居民所能够使用的越来越多的社会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和由于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所带来的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等,甚至可以包括人的幸福感、满足度。
二、提升人民幸福指数要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幸福指数反映了经济发展的质量,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有利于社会财富稳步增加,有利于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强人们对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没有持续而稳定的经济发展,就不会有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幸福感、满足度的增强,可见,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对于提高幸福指数至关重要。与一些国家相比,中国经济发展的福祉转化度较低。虽然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但是这些国家的民众从经济发展中所得到的福祉相比中国要高。由于经济高增长带来的社会福祉转化度一直很低,如果经济低增长,社会福祉就更低。因此,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是中国各级政府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由于过分追求经济数量的增长,热衷于追求GDP,而轻视或忽视推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致使中国获取等量的GDP却需要耗费大大高于发达国家的资源和能源,经济发展已出现资源能耗“瓶颈”制约,可持续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了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从过去那种单纯追求速度、盲目扩大数量的发展转变到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相统一的发展方式上来;必须把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到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上,在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保持经济快速发展。为此,要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优化经济结构。只有结构优化才能实现良性发展,而调结构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等。在调整产业结构中,要按照经济发展规律有序推进三次产业的演进升级;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调整方面,应把有效扩大内需作为第一拉动力,使内需成为推动经济平稳持续发展的最主要力量,并使内需、投资和出口发挥对经济增长的协同带动作用。
2.统筹协调发展。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3.注重社会公平,共享发展成果。在“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政策实施几十年后的今天,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这不仅是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各阶层和谐共处、扩大国内需求、释放发展潜力、保持发展连续性的必然要求。
三、可持续发展要求以人为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的背景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首先关注的是人的生存和发展。其思想基础的核心要义是:人类是自然界无限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具体的发展形态,作为自然界这一无限发展的大系统的组成部分,人的世界是一个与自然相互依赖、相互竞争的有限发展系统。人类与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建立在人与自然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基础上,人类由此来获得自身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毁坏这些基本条件。只有在有限的发展条件下,人类运用科学的技术与手段去开发自然、保护自然,并通过竞争和协调机制,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永续共存,从而谋求自身的持续发展。
人的生存和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同时,人的发展又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可持续发展理论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其实质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这与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统一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终归结于人的全面发展,要在转变发展方式中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落实好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
1.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尊重和发挥好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主体地位作用,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摆到经济社会全部工作的优先位置,在经济发展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使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提高,政治民主不断进步,文化生活不断丰富,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人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利益不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程度逐步提高。
企业家信心指数与企业景气指数,是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温度计”。而2010年三季度云南省企业家信心指数与企业景气指数的双双止跌回升,充分显示云南省经济发展情况在经历一个短暂的“瞌睡”之后,继续强势上行。
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依然国家统计局统计调查制度,依法对云南省开展的景气调查显示,三季度随着云南省旱情持续缓解,旅游旺季的到来,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同时止跌回升,分别为129.8、126.5,比上季度回升4.2点、6.5点。预计下一季度云南省企业家信心指数及企业景气指数还将保持上升态势,预计分别上升0.6点、1.9点,为130.4、128.4。
一、 企业家信心指数止跌回升
三季度云南省企业家信心指数止跌回升至129.8点,较二季度回升4.2点。行业中除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企业家信心指数略有下降外,其余六大行业均有所回升,其中建筑业回升幅度最大,回升16.7点,为139.7,处于较为景气区间。受暑期旅游人数增多影响,社会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分别回升11.1点、11.3点,分别为115.3、125.6。工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也分别为127.1、134.3、118.9,较上一季度上升2.4点、0.7点、4.9点。
从企业注册类型来看,除股份合作企业较二季度下降3.6点,处于景气临界点,联营企业与第二季度持平外,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企业家信心指数均有所回升,三季度分别为137.8、121.6、127.2、139.2、118.1、133.3、160.9,较第二季度上升1.5点、8.1点、3.9点、10.6点、5.3点、9.5点、11.5点。
从企业规模来看,大型企业企业家信心指数继续上升,为167.2,上升9.2点,处于较强景气区间。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止跌回升,分别回升至130.7、122.3,回升2.4点、4.5点。
二、企业景气指数全面回升
三季度,受房地产、建筑业企业景气指数回升,暑期旅游旺季到来,社会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止跌回升拉动,云南省企业景气指数回升6.5点,为126.5点,处于较为景气区间。
从企业注册类型来看,除外商投资企业景气指数较二季度下降4.1点外,国有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上升幅度较大,较上季度分别上升10.2点、17.9点、13.7点。集体企业、有限责任公司、私营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分别上升8.1点、6.0点、3.2点、4.8点。
从企业规模来看,大型企业景气指数持续上升至179.6点,较二季度上升14.9点,中型企业为125.1,上升1.4点,小型企业为119.5,上升9.0点。大型企业逼近非常景气区间,中型企业处于较为景气区间,而小型企业则处于相对景气区间。
分行业来看,三季度行业景气指数同时回升,其中社会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回升幅度最大,分别回升16.7点、18.9点,分别为123.6、123.3,均回升至较为景气区间。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分别回升4.7点、7.1点、8.4点、5.9点、7.4点、5.4点。
(一)工业企业订货增加,产销两旺。三季度云南省工业企业景气指数为120.0,较二季度上升4.7点,处于相对景气区间。产品订货景气指数为112.9,较二季度上升11.3点,国外订货景气指数为101.3上升0.4点,自2009年一季度以来,从较为不景气区间持续上升至微景气区间,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20.2点。生产总量景气指数为118.9,上升9.8点,产品销售和产品销售价格景气指数分别上升7.9点、9.4点,为124.9、108.2,其中产品销售景气指数处于较为景气区间。随着企业产销增加,企业盈利(亏损)变化景气指数回升8.0点,为116.4,处于相对景气区间。
(二)房地产业企业景气指数止跌回升,销售情况略有好转。受国家和地方一系列严厉调控政策影响,房地产业景气指数二季度出现大幅下跌。三季度随着房地产企业商品房销售情况有所好转,企业景气指数止跌回升,为123.0,回升7.4点,处于相对景气区间。
商品房销售量有所增长,销售价格景气指数略有下降。商品房预售、商品房销售景气指数虽然有所回升,三季度分别回升4.5点、6.9点,为92.4、89.7,但仍处于不景气区间。商品房销售价格企业景气指数继续下降,为134.4,较二季度下降1.7点。
新开工情况略有好转,但企业完成投资情况不容乐观。新开工情况、房屋竣工景气指数较二季度回升1.3点、1.7点,土地开发、完成投资情况景气指数则较二季度下降3.1点、13.0点,分别为87.4、92.8,仍处于不景气区间。
商品房销售量增加,企业资金情况有所好转。三季度房地产业流动资金、企业融资、货款拖欠景气指数分别为83.9、70.7、114.9,分别较二季度上升7.4点、3.5点、3.6点,但流动资金、企业融资仍处于较为不景气区间。
(三)建筑企业工程合同增加,资金情况有所好转。三季度云南省建筑业企业景气指数为133.1,较二季度上升7.1点,处于较为景气区间。其中工程合同企业景气指数为105.2,较二季度上升6.1点,回升至景气区间。建筑工程量景气指数上升1.0点,为131.3,处于较为景气区间。新开工工程量景气指数则较二季度下降1.8点,为107.0。受雨季到来影响,三季度建筑业企业工程进度景气下降7.2点,为130.5。而随着房地产企业资金情况的有所好转,建筑业企业工程款拖欠景气指数回升至94.0,回升16.1点,企业流动资金、企业融资景气指数为96.0、80.7,分别回升15.9点、13.0点。企业盈利(亏损)变化景气指数上升2.4点,为102.0,回升至景气区间。
(四)受暑期旅游旺季到来影响,社会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景气指数大幅回升。三季度社会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23.6、123.3,回升16.7点、18.9点。
社会服务业服务预订景气指数上升23.6点,为102.8,步入景气区间。旅游客源景气指数上升42.0点,为109.7,回升至景气区间。业务量大幅增加,业务量景气指数为113.9,上升25.0点。
住宿和餐饮业业务预订和业务量景气指数均为108.9,较二季度回升28.7点、33.1点。营业收入景气指数上升33.1点,为107.8点,盈利(亏损)变化景气指数回升25.3点,为101.0.。
三、企业综合生产经营情况
(一)企业生产总量企业景气指数继续回升,为119.6,上升8.5点。其中工业企业生产总量景气指数上升9.8点,为118.9,工业中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生产总量景气指数上升22.6点,为144.8,处于较为景气区间。制造业生产总量景气指数较上一季度上升9.2点,为114.6。受雨季到来影响,部分采矿企业矿洞存在滑坡等安全危险,采矿厂开工时有间断影响,三季度采矿业生产总量景气指数下降36.9点,为85.8点,处于相对不景气区间。
社会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生产总量景气指数大幅回升。三季度分别为113.9、108.9、136.4,分别较二季度上升25.0点,33.1点,20.7点。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则较二季度下降4.3点,为152.3,仍处于较强景气区间。
(二)企业盈利(亏损)景气指数全面回升,社会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重回景气区间。三季度云南省企业盈利(亏损)景气指数为114.4,上升8.7点。其中社会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回升22.3点、25.3点,为105.6点、101.1,均重回景气区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回升14.9点,工业回升8.0点,其余四个行业也均有不同程度回升。
(三)社会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拉动产品订货景气指数明显好转。三季度为111.3点,较二季度上升11.8点。行业中除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较二季度下降2.3点外,其余七大行业均有不同程度回升,社会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回升幅度均在20点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回升13.3点,工业回升11.3点,建筑业、房地产业也有所回升。
(四)劳动力需求和固定资产投资略有好转。三季度云南省劳动力需求景气指数为107.9,上升2.9点。固定资产投资景气指数为117.5,上升4.6点。
(五)企业融资情况仍无明显好转。企业流动资金、货款拖欠、企业融资景气指数分别为93.3、106.7、81.0,分别回升4.1点、1.1点、0.1点,除货款拖欠处于微景气区间,流动资金和企业融资景气指数仍处于不景气区间。
相关链接
企业景气调查是对经济发展的周期波动进行监测和预测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统计调查方法,它是通过对企业家定期进行问卷调查,根据企业家对宏观经济形势和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判断和预期来编制景气指数,是预测经济发展趋势的一种调查方法。这种调查方法最早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欧洲,目前国际上有50多个国家开展此项调查。我国的企业景气调查制度建立于1998年,企业景气调查包括行业,即: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
景气指数介于0和200之间,如果计算出的景气指数在180以上,经济运行属于非常景气;〔180-150〕为较强景气区间;〔150-120〕为较为景气区间;〔120-110〕为相对景气区间;〔110-100〕为微景气区间;100为景气临界点,〔100-90〕为微弱不景气区间;〔90-80〕为相对不景气区间;〔80-50〕为较为不景气区间;〔50-20〕为较强不景气区间;20以下为严重不景气区间。由于景气调查具有预警预测的作用,被形象地比喻为宏观经济运行的“温度计”。
内容摘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世界各地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曾面临此问题。改革开放至今,江苏备受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困扰,特别是苏北地区由于基础设施薄弱、经济结构单一等诸多因素,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并且与苏南的发展差距日趋扩大。本文利用泰尔指数分析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力求找出制约苏北经济发展的因素,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 GDP 泰尔指数 贡献率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研究区域经济差异,必须选择适当的测度指标。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的方法很多,有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之分。常用的绝对差异测算方法有标准差、极差、平均差等;常用的相对差异测算方法有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等。本文采用泰尔指数来测算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一)泰尔(Theil)指数
泰尔指数又称泰尔熵、泰尔系数,它是运用信息理论推出的一个可以按加法分解的不平等指数。泰尔指数的算法有多种,因采用的权数不同,加权计算产生不同泰尔指数。泰尔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yi为i区域研究指标所占的比重;pi为权数。泰尔系数T越大,表示各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越大;反之,就表示各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越小。
泰尔指数的优点在于可以细分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可以按组内差距和组间差距进行分解,将组内与组间的差距或不平等综合成总体的差距。把江苏的总体差异进行分解,泰尔指数分解如下:
T=T1+T2
即总体差异T=区域间差异T1+区域内差异T2。以江苏省为例,具体计算如下:
T1=NS•In(ns/GDPs)+nm•In(nm/GDPm)+nn•In(nn/GDPn)
T2=ns•Ts+nm•Tm+nn•Tn
T=T1+T2=T1+ns•Ts+nm•Tm+nn•Tn
方程两边同除以T,得:
式中:TS、TM、TN分别表示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的泰尔指数; GDPi表示某市GDP占江苏省GDP的比重;GDPs、GDPm、GDPn分别表示苏南、苏中、苏北地区GDP占江苏省GDP的比重;ni表示某市人口占江苏省人口的比重;ns、nm、nn分别表示苏南、苏中、苏北地区人口占江苏省人口的比重;、、、分别为地区间、苏南、苏中、苏北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
(二)江苏经济差异分析
文中的数据全部来源于江苏统计网。从图1可以明显看出,江苏省经济差异主要来自区域间差异,即苏南、苏中、苏北的差异,而区域内差异很小。
为了更为方便地反映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对江苏全省的影响,进一步分析三大区域差异对全省差异的影响,现计算差异贡献率。从表1数据可以明显看出江苏经济发展总体差异主要是由区域间差异带来的,且区域间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05-2008年区域间贡献率一直保持在80%以上,必须引起政府的足够重视,否则会因区域间差异过大,影响到全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
苏北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苏北工业化进程相对滞后。2008年,全省和苏南的人均生产总值分别已达39593.61、61823元,而苏北人均GDP只有19555元,其主要原因是工业化进程远远滞后,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仅为48.89%,低于全省平均和苏南7.58、9.74个百分点,而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则远高于全省平均和苏南10.22、14.04个百分点(见表2)。苏北发展相对滞后主要就是工业化滞后,工业化是苏北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要从根本上解决贫穷落后问题,关键在于实现工业化。因为相对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具有高财富积累率、高就业率、高税费率、高利润率和高产业关联度。
苏北地区民众富裕程度不高。2008年,苏北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仅占全省的17.38%;城乡居民收入均低于全省平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全省平均的78.20%、苏南的65.66%;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全省平均的80.53%、苏南的58.21%(见表3),所以提高苏北地区民众的富裕程度刻不容缓。消费作为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民众的收入水平提高,消费水平应随之提高,必然带动经济发展。
内部发展落差较大且县域经济薄弱。苏北内部五市的发展也并不平衡(见表4),从2008年来看,徐州经济总量和均量均为最高,GDP占苏北的1/3(33.84%),人均生产总值超出苏北平均23.05%,是宿迁的1.68倍。苏北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城乡发展不协调,县域经济比较薄弱。苏北县域在全省县域的排名一直垫底,主要是县域的工业化水平低,农业比重过大。
苏北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经济在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和技术供应、市场集中度、服务业发展空间等方面给现代产业发展提供了必需条件,一般情况下,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城市化促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工业化、非农化同步。苏北较低的城市化水平与较低的工业化水平相伴而生,支撑工业化和集聚生产要素的能力不强。2007年,苏北城市化水平为41.69%,分别低于全省平均和苏南11.51、25.78个百分点,且五市的城市化水平均低于全省平均。城市发展水平较低,中心城市偏小、偏少,辐射和带动能力偏弱。
苏北对内对外开放度不高。对内对外开放程度提高有助于推进区域经济整体水平的提升。苏北因经济总量小、城市化水平低,市场较为狭小,民间资本的内聚性不强。2008年,苏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066.15亿元,仅占全省21.39%,低于苏南38.27个百分点。由于未能及时抓住上世纪80年代沿海城市开放和90年代初全省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机遇,对外开放仍处于低水平阶段,削弱了发展的空间和动力,进出口总额、外商直接投资分别仅占全省总额的3.3%、11.6%,远低于苏南89.3%、66.6%的水平。
苏北科技教育相对落后。人力资本是影响地区差距长期趋势的因素。落后地区因资金较为短缺,着眼于短期利益的需要,往往在将资金和人才是用于物质生产还是投入回报周期长的教育部门的选择上更倾向于前者,使得有限的人力资本水平无法提高。2007年,苏北每万人口中有科技人员296人,分别低于全省和苏南472人、691人。同时,人才流失较为严重,更延滞了苏北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
加快苏北经济发展对策分析
(一)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并提高民众的富裕程度
苏北目前拥有相对优越的区位、交通和人工成本,应以工业化为第一方略,提高苏北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水平,提高民众的富裕程度。加快苏北工业化进程,仅仅靠自身力量难度很大,近年来,“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迅猛发展,其向四周辐射的力度和速度正逐步加大,伴随这一趋势,越来越多的轻纺工业企业因生产成本的增长,利润的减少正逐步迁往苏中、苏北地区,苏北得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外部机遇。苏北各市应进一步加快水利、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外引内联、招商引资力度,主动调整招商引资策略,大力引进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项目,同时,力争引进一些高科技大项目。实行“大中小、高中低”并举,迅速扩大利用外资。另外,着力加强法制环境、信用环境、服务环境和舆论环境建设,确立全新、全方位的开发理念,亲商、安商、富商,吸引海内外投资者到苏北创业。苏北还应积极进行有组织的劳务输出,积极推动组织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这一方面有利于直接地提高农民收入,而且开阔农民视野、提高他们的素质,更重要的是接受了工业技能培训,为苏北的工业化储备高素质的劳动大军;另一方面,大规模有组织的劳动力转移为农业规模化经营提供条件。
(二)分工协作且优势互补
苏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差和资源禀赋的差异,客观上为地区间的分工与协作提供了条件和可能。徐州是华东地区重要的重工业基地,连云港是新亚欧大陆桥头堡,淮安农业、岩盐资源丰富,盐城海洋资源丰富,宿迁作为新建省辖市,发展潜力巨大。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已成为江苏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区域,苏北发展已经进入了全面振兴的新阶段,要加大力度推动苏南传统产业大幅度向苏北转移,加大力度推进南北共建开发园区,实现南北各得其所、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目前应发挥苏南中心城市和优势主导产业的辐射、带动及帮助作用,进一步加大南北挂钩帮扶力度,以强带弱,强弱联手,苏北应主动加强与苏南合作,主动承接辐射,主动搞好服务,借力发展自己,逐步融入江苏的整体经济,推动区域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
(三)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只有开放,学习模仿并进而创新,才能加速苏北经济的发展。这就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建立面向国际、国内市场,符合市场规范,高效率的外向型经济模式。要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利用外贸加强苏北的优势产业和地区经济实力。目前苏北各市应在巩固原有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新的市场领域。近些年来,拉丁美洲、南亚、东盟、南非、土耳其等国家和地区出现飞跃式发展,这些市场拥有蓬勃商机,经济充满活力,进口需求越来越大,值得苏北外贸出口企业更加关注,把这些活力市场纳入本企业的出口市场考虑范围,适时调整自己的出口市场,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调整出口市场,深化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四)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留住人才
苏北地区有3/4是农业人口,文化程度普遍较低。苏北每万人中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数为235人,远低于苏南的580人,高级管理人才、外向型经济类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更是十分缺乏。另外,苏南各市的高校总数也远远多于苏北,这些高校为苏南的发展源源不断的提供着各类人才,而苏北的大中专毕业生由于当地工作环境和待遇较差,纷纷跳往外地,造成“只看到人才走出去,很难看到人才走进来”的被动局面,而经济发展滞后又带来更多人才的流失,如此产生恶性循环。苏北各级政府要采取切实措施,创造良好的人才成长和发展空间,用事业留人、用待遇留人、用感情留人。
参考文献:
1.田丹.区域公平背景下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及路径再完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9(6)
内容摘要:本文根据广东省2000~2009年的统计资料,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广东省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各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再采用模糊数学隶属度函数中的分布密度函数构建协调度计算公式,并求出基于经济系统的广东复合系统的协调指数。最后根据系统协调发展指数的动态分析,其结果呈现“U”型,即“优质协调-协调-优质协调”。
关键词:协调发展指数 复合系统 经济系统 主成分分析
当前,广东省正全力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正式提出“双转移”战略,着力推进珠三角地区相关产业加快向粤东西北地区转移,推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升珠三角核心竞争力、带动粤东西北地区发展。因此,本文以经济系统为中心,深入分析和全面评价广东经济系统与人口系统、资源系统、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这对于加速广东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综合发展指数评价模型与方法
(一)评价指标体系
广东省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是一个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具有非线性、动态性等特点。为全面真实地反映广东省系统协调发展状况,评价指标的选取必须具备相当的完备性和可行性。为此本文参考Omer(2008)所构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针对广东省自身发展的基础和环境特点,以《广东统计年鉴》等文献资料为数据来源,搜集2000-2009年广东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4个子系统的原始数据,构建指标体系列于表1。
(二)评价模型
由于复合系统涉及较多指标数量,本文评价各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的过程中,运用SPSS软件的主成分分析法对多维变量进行降维,使降维后的变量能反映原变量绝大部分的信息,尽可能减少重叠信息的不良影响,克服变量之间的多重相关性。
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以避免量纲差异所产生的影响;构造相关系数矩阵;计算相关系数矩阵R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计算主成分;计算复合系统各个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本文将人口子系统、资源子系统、环境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分别记为:Fp,Fr,Fev,Fec。本文利用SPSS16.0软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根据上述公式分别计算广东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如表2),该指数可以代表各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
以经济系统为中心的协调指数
由于复合系统包含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4个子系统,因此,可持续发展状态协调函数既包括描述一个子系统对某一个子系统的状态协调函数,也包括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状态协调函数。根据模糊数学建模方法,借用隶属度函数中的分布密度函数对协调度进行描述:
描述两个系统之间相互协调发展状况的状态协调函数U( i , j ) :
其中,,式中:U( i , j )表示i系统与j系统的协调发展指数;u( i / j )表示i系统对j系统的协调发展指数;u( j / i )表示i系统对j系统的协调发展指数;x表示i系统综合发展指数;x′表示j系统对i系统要求的综合发展协调值,通过对i系统和j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进行线性回归,得到关于j系统的拟合值;u2表示i系统综合发展指数的均方差。
上式表明,u( i / j )和u( j / i )的值越接近,i系统与j系统的协调发展指数U( i, j )就越大,说明两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程度越高;反之,u( i / j )和u( j / i )相差越大,说明两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程度越低。特别地,当u( i / j )和u( j / i )相等时,U( i, j )=1,说明两系统完全协调。
描述三系统之间相互协调发展状况的状态协调函数U( i, j,k ) :
,式中:U( i, j,k )表示i系统、j系统和k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指数;u( i / j,k )表示i系统对j系统和k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指数。
整个复合系统之间相互协调发展状况的状态协调函数U( i, j,m,n )。
式中:U( i, j,m,n )表示i系统、j系统、m系统和n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指数。
广东经济系统为中心的协调指数研究
通过对表2中各个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建立协调发展模型,再利用公式计算基于经济系统的两系统、三系统、四系统(整个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指数,见表4、5、6。协调度等级划分如表3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在2000~2009年间,经济与人口系统的协调发展指数较高,均为优质协调,这主要是由于两者的综合发展指数均呈现平稳发展趋势;资源系统在2000~2009年间,发生较大变化,在2000~2005年呈现平稳的增长趋势,然而在2006年大幅降低,此后又呈平稳增长趋势,导致了资源子系统综合发展指数曲线中奇异点的出现,同时也直接导致了“经济-资源”系统协调指数较低,仅2003年和2006年为优质协调,并且波动很大,且在2004年和2007年改变平稳趋势,转而下降;环境系统在2000~2009年间呈现平稳的发展态势,与经济系统综合发展指数趋势基本一致,因而两者协调发展指数较高,均为优质协调。
从表5可以看出,在2000~2009年间,“经济-人口-环境”协调得很好,基本保持在优质协调水平,这主要得益于广东经济、人口和环境的综合发展水平按时间序列基本呈现比较一致的上升趋势。然而在此期间,资源系统的发展过程发生了较大波动,这也直接导致了“经济-人口-资源”和“经济-资源-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指数曲线出现奇异值,自然也就影响了它们的协调发展指数。
从表6可以得出,2000 ~2009年间广东省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系统的平均协调发展指数为0.946,整体上属于协调状态。然而,也存在较大波动, 2004年和2007年协调发展指数相对较低,改变了总体上的优质协调水平,这是受“经济-人口-资源”和“经济-资源-环境”协调性的直接影响的结果,同时也是间接受资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波动影响的结果。基于经济系统的广东省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状况,总体都呈现出“U”型特征,即“优质协调-协调-优质协调”。在整个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过程中,人口、经济和环境系统相对比较稳定,出现“U”型特征,主要是受资源系统的影响。协调性较差的年份均与资源系统密切相关,这和广东省资源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较低的事实相吻合。虽然总体来说,广东省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状况还是可以的,整体处于优良的协调状况。但是,为了能够使广东省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复合系统更加协调,我们还必须更加注重资源的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结论与建议
综上分析可知,广东省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发展总体处于一种协调状态,呈“U”型的协调。而这种协调容易受到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广东省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加以调节、控制。
广东省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关键是坚持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资源、环境安全提到优先地位,确保不出现重大资源环境危机。提高战略性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增强资源的保障能力和配置效率。对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其次,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步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其比重和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把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有机的结合起来。
第三,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立人口综合管理与优生优育体系,稳定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总量,提高人口素质。大力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提高公众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绿色消费意识。
参考文献:
1.门可佩,蒋梁瑜.基于经济系统的江苏协调发展指数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1(2)
2.陈玉娟,查奇芬,黎晓兰.熵值法在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中的应用[J].江苏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8(3)
3.李艳,曾珍香,武优西等.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方法研究及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5)
4.范中启,曹明.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可持续发展协调状态的测度与评价[J].预测,2006(4)
一、发展中国家税制改革总体比较
(一)发展中国家税制改革的共性
1.税制改革的背景。
由于70年代过于强调税制促进经济发展与实现社会纵向公平的功能,税制设计复杂化,税率档次多且优惠与减免繁杂,不仅扭曲了人们的消费、储蓄与投资决策,而且没有达到公平目标。因为税收优惠多为富人享受。同时因税收征管相对落后,偷逃税现象严重;为调节收入分配设置的高档税率几乎无人适用,富人的实际税负有时比穷人还要低。另外,高税率与窄税基并存,使得税收收入低下,一般发展中国家税收收入只占GDP的15%-20%,仅为发达国家的50%一60%。同时,税制结构不尽如人意,表现为税源单一,过分依赖某些税种。发展中国家间接税占财政收入的64%,相当于GDP的20%(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为60%和10%)。间接税中,关税又占绝大部分。直接税过度依赖公司所得税,少量的个人所得税大部分依靠对公共部门与外国公司的雇员征收。税收收入的低水平和对某种税的极度依赖,易造成财政收入不稳定和对经济的调控能力差等问题。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经济交易日益复杂,对公共设施与公共管理的需求也在质与量上提出了更高要求,财政支出规模需要相应扩张,从而具有增加税收和税制改革的内在压力。而70年代开始,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经济都有所改善,拉美与东亚更是取得了骄人成绩。经济的发展,市场交易量扩大、经济行为趋于规范化,收入水平增加,为税制改革创造了条件。
2.税制改革的目标和趋势。
关于发展中国家的税制改革,有关国际组织提出了许多建议和原则。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议有:倾向于水平平等,提高税收的效率性,扩大税基,消除税收刺激,使通货膨胀对税制的影响中性化;尽可能减少税率档次,当收入难以界定和衡量时采用预提税和一次总付税办法,个人扣除不超过人均收入水平;用国内税收代替关税,增值税实行单一税率和广税基,引进各种消费税等。世界银行向发展中国家推荐的税制改革标准是:从生产税转向消费税,例如引进增值税和消费税;扩大所得税税基,降低扣除额和税率的档次;建立简化而又合理的利润税,即税率数目少和中性;避免对股息的双重征税,因此利息和股息收入不缴纳个人所得税;在处理所得税和利润税时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降低关税;改善税务管理等。从总体上说,发展中国家的税制改革基本上遵循了这些建议和指导思想。
发展中国家的税制改革以“拓宽税基、降低税率、简化税制”为主要内容,力求达到减少扭曲、保证横向公平的目标。强调税收的中性,主张减少税收对资源配置过多的干预,税收激励措施的运用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在社会公平方面,更注重横向公平,一种“大致公平”取代了过去以高质量管理为前提的绝对的纵向与横向公平。由于统一税政、实现横向公平能被人们客观感受与接受,而纵向公平更多取决于人们的主观评价,因此税制改革阻力相对较小。
3.税制改革的内容。
改革集中在直接税、间接税改革与加强管理3个方面。
在直接税上,通过规范与取消各种减免与优惠、将一些额外福利纳入税基等办法拓宽税基,逐步应用预提税与推定税来减少税源流失。同时,降低税率,简化结构,并努力实现公司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最高边际税率的一致。如印度1994-1995年将原公有企业税率45%和非公有企业税率50%统一为40%。另外,重视财产税。例如玻利维亚1986年税制改革不但推定征收业主所得税,还于1987年开征赠与税,征收对象包括个人财产、不动产、股份、资本份额和登记权利,有1%、10%和20%3种税率。
在间接税上,重点是一方面引进增值税,另一方面降低关税税率,以促进经济自由化和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例如印度1991-1995年多次降低关税税率。
在税收管理上,包括通货膨胀指数化,计算机化的申报与管理,对于征收部门给予必要的机动权力与适当的激励,以减少征税成本及行败,严厉惩罚各种偷逃税行为等。
(二)发展中国家税制改革的差异
1.税制改革的直接动因不同。
有的国家由于外部经济条件变化引起了国内经济主要是财政状况恶化,在巨大压力面前被迫进行改革,如阿根廷、玻利维亚、土耳其、马拉维等。其中,坡利维亚是在世界经济衰退、国内农业遭到恶劣气候破坏、财政收入仅占GDP的3%、通货膨胀率为12000%的情形下,开始1986年税制改革的。而阿根廷1989年改革的经济背景是通货膨胀失去控制、经济生活实际上美元化、社会公众对政府经济政策失去信任。
有的国家则是将税制改革作为经济调整的一种有力手段加以运用的。如印尼是在政局稳定、财政收支平衡甚至有结余的情况下,为改变过度依赖石油收入、改进不合理的税制结构而改革税制的。韩国则是从长远考虑,为适应经济发展战略调整而对税制进行改革的。
2.改革的过程和步骤不同。
如在建立增值税方面,墨西哥实行增值税是全面铺开,一步到位,对所有商品与劳务一律征收。而印度则采取了分步走策略,早在80年代末期,就对部分商品实施有限度的增值税(MODVAT),但直到1992年后才逐步将覆盖范围向零售与劳务领域延伸。又如对利息收入,不同国家有不同处理方式,马拉维与牙买加,对名义利息收入全额课征,哥伦比亚与墨西哥只对实际利息征收,摩洛哥、土耳其以低利率、预扣税方式征收。
3.改革的效应不同。
无论是从宏观税负的高低、税率结构的变化,还是税制改革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看,发展中国家的税制改革效应都各不相同。
二、拉美地区税制改革的基本特征
拉美国家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围绕税制结构合理化和税收管理现代化,陆续进行了大规模的财税体制改革。
(一)税种结构的合理化
1.全面推行增值税。
拉美各国在推行增值税过程中,合并以往过多的流转税种,相应取消各种形式的销售税,仅对某些特殊商品实行特别消费税。如在1977-1980年,墨西哥用增值税取代商业税,取消了32种联邦消费税和500多税地方税。
(1)增值税尽可能覆盖所有商品生产、销售和劳务活动。例如,智利和墨西哥等国,在由传统的销售税转为增值税过程中,实行了全面征收原则。无论什么行业,只要从事商品生产、销售和提供劳务,就要缴纳增值税。智利1975年正式实施增值税时,仅仅对农业、矿业、基本食品暂不实行增值税,1977年开始对所有商品的生产和销售都实行增值税制度。在劳务方面,拉美各国除教育、一部分卫生等部门外,绝大部分劳务都实行了增值税。墨西哥也从一开始就无例外地对商品生产、销售和提供的劳务全部实行增值税。玻利维亚1986年规定初级生产、几乎所有服务、个人财产定期出售、个人财产与不动产租赁以及进口的增值部分,都要缴纳增值税。
(2)实行单一增值税税率。增值税税率的设计是一个政策性和技术性很强的问题,特别是在以前实行销售税税种较多、税率高低不一的情况下、确定增值税税率往往要经历由不规范到规范的过程。智利在推行增值税前,销售税税种比较简单,其生产和销售环节的税率分别为17.5%和4%。增值税出台时,确定的增值税税率为20%。增值税税率之所以定得高,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抑制消费和控制通货膨胀。墨西哥实行增值税时税率设置比智利复杂,因为其原实行的销售税税种较多,税率很难统一。增值税在出台之始共设置了4档税率:对出口和未经加工的初级产品实行零税率;对粮食、医药等少数商品实行6%的低税率;对大多数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及提供的劳务实行15%的标准税率;对一些特殊商品实行20%的高税率。由于多档次的税率导致征管问题,1992年合并了增值税税率档次,对所有商品和劳务实行10%的单一税率,使之得到规范。
(3)对小额纳税人简化管理。在实施增值税中最棘手的是向小额纳税人征收增值税。在这方面,不同国家按简化管理原则,分别采取了不同办法。其中,在墨西哥,凡是年销售收入不超过年最低工资7倍或者资产不超过年最低工资15倍的纳税人,可自行决定是否在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时向购买者收取增值税。收取增值税者必须向税务机构申报,否则就不必申报。智利注重使每个纳税人进入增值税体系,为此采取了几种办法简化管理:一是将小额纳税人作为一般纳税人管理。只要其对增值税的申报和计算方法比较熟悉,可自愿作为一般纳税人。二是按销售额将小额纳税人分成若干等级:月平均销售额不超过20个纳税单位的为小额纳税人,但须到税务机关专门登记;不登记则作为一般纳税人对待。根据小额纳税人月销售情况,将其分为5个纳税等级,每个等级从低到高算出不同的销售税额,即可确定出小额纳税人应纳税额。三是对一些不易监管的小额纳税人,如零售商贩、小型粮食生产者等,由与其购销活动直接关联的企业代扣代缴,税率可适当优惠。
2.所得税改革。
(1)在扩大税基、规范税率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企业所得税。1989年,墨西哥重构了企业所得税制,主要原则是:扩大税基,降低税率,减轻企业税负。对税前列支和减免税政策进行调整,重新规定税前列支范围和标准,从严控制税收优惠政策。同时,针对改革前许多企业为偷税而有意造成假亏损或转移资金等情况,对企业开征资产税作为所得税的补充。资产税的税基是企业实际资产价值,税率为2%。当企业因亏损而无所得税缴纳时,则缴纳资产税;当有盈利要缴纳所得税时,可抵掉以前缴纳的资产税。另外,为防止外资企业利用转移价格获取暴利,还对外资企业购货发票建立了严格审查制度。在降低税率方面,1989年企业所得税税率为40%,1991和1994年分别减至35%和34%。
(2)实行适应性强、调节面广的个人所得税。一般对工薪收入者和自由职业者实行不同办法。智利对工薪收入者由雇主在支付工资时扣缴,税率为5%-45%;同时每年将所有收入申报一次,缴纳工资所得之外的其他各种收入的所得税。自由职业者每月按收入的10%预缴,全年按5%-45%的税率估算,多退少补。在智利居住的外国人取得劳务收入后,如将收入汇出须再缴20%的附加费。外国人取得的投资分红收入若要汇出,则需缴35%的附加费。这主要是为鼓励外商再投资,防止资本外流。90年代以来,巴西在联邦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基础上,由州政府在1%-5%的幅度内加征地方个人所得税。同时降低税率,最高税率由45%降为25%;并减少个人所得税税率档次,超额累进税率由9级简化为3级;扩大税基,取消税前各种扣除项目和优惠措施;按指数化的货币单位划分课税收入级距;逐月按工资报酬预征个人所得税。
3.税收管理权限的改革。
在税制改革的同时,对管理权限也进行了调整,各国实行的措施包括集中税权和统一税收。例如,墨西哥国家法律规定,州政府可以征税,但经联邦和州政府协商谈判,后者放弃了流转税等主要税种的征税权,联邦事实上成为税收高度集权的政府。同时,对以前独立征管的关税体制也进行了改革,将其纳入全国财政税务系统,相应建立了纳税人进口自动报关和抽查制度。
(二)税收征收管理的现代化
1.降低税收时滞,减少通胀对税收收入的影响。
在通胀时期,降低征收时滞对收入的影响主要有3种方法:(1)建立预付制。70-80年代,拉美国家普遍采用预付制征收商业企业的所得税。(2)缩短评定期和纳税期,提高纳税的频率。在高通胀时期,对月度税采取两周预付一次的做法。例如70年代中期,智利的大企业每两周必须预缴一次增值税。乌拉圭增值税纳税期,1987-1988年间缩短了将近60天。有些国家的月度税缴纳周期,从20天缩短到15天甚至7天。(3)税款支付指数化。即在计算税款时,计账单位不用法定偿付手段,而是用一种可根据一些指数如消费物价指数等进行调整的财政或税务计量单位。巴西按通货膨胀调整的税制已进行了20多年,由通货膨胀导致的税收调整已成为税收文化中的一部分。1979-1987年,墨西哥主要通过缩短公司税的预付期和纳税期来增加税收,1987年后也开始实行税收指数化。
2.实行严格稽查制度,加强税收征管。
在打击偷逃税方面,主要是建立纳税人单一注册体制,包括姓名、企业名称、地址以及应纳税种。为使所有部门都使用同一税码识别同一纳税人,一些国家的税务机关使税码与居民的身份证号码一致,以便核对各种信息。其中智利的做法,首先是从税收征管基础工作入手,从1960年起花3年时间建立了税号制度,任何买卖都要在发票上注明当事人的税号。其次,按照GDP计算出增值税税基,乘上税率后得出估算的理论税额,然后与实际征收额比较,根据其差额估算偷逃税情况。再次,通过计算机进行稽查,稽查人员对当事人进行面对面检查。
另一个措施是加强税收审计。拉美一些国家,由于生产与收入高度集中,审计活动也主要集中在纳税大户,中小纳税人偷逃税情况严重。1979-1982年,智利等国改变审计策略,以中小纳税人为重点审计对象,增值税收入增加了56%,其中,大户增加了17%,中等纳税人增加了87%,小额纳税人增加了186%。
三、东盟国家的税制改革状况
80年代以来,东盟国家先后对税制进行了改革,建立起更加公平、有效和简便的税收制度。因为旧的税制不能有效利用资源,在运作中也常失之公平。一方面,这种税制高度依赖间接税,并采用差别税率;另一方面,直接税累进性很强,免税与特惠范围相当广,使税制体系错综复杂,难以有效地发挥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另外,持续扩大的预算赤字难以通过增加财政收入来弥补,也迫切要求建立有效的税制。
(一)引入增值税制度,辅以选择性货物税,区别对待必需品和奢侈品
税制改革前,印尼国内间接税主要有:贯穿生产阶段的周转型销售税,对烟草、啤酒和酒精类饮料等限制性商品征收的产品税和各类印花税。这3项税收在全部税收收入中占11%,税率复杂多样,销售税的税率在1%-20%之间,各种税收豁免泛滥,对财政贡献很小。1983年改革间接税体系,实行税率统一为10%的增值税,在消费阶段征收,国内消费的商品除个别外几乎没有免税和低税率待遇。但是,未加工的食品和其他未经加工制造的主要商品不在征税之列,保护了穷人的利益。菲律宾也采用了10%税率的增值税。在泰国,增值税已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新加坡在80年代依然采用零售销售税,但1994年也进行了以建立商品服务税(即增值税,税率为3%)为中心的税制改革。
(二)降低所得税税率,同时削减优惠,扩大税基
旧税制采用税率较高的累进性所得税,同时提供了许多只有富人才能享受的免税和特惠规定,不仅导致普遍的不公平感,而且使各类经济活动、投资和企业组织形式之间真实税负差别很大,影响了经济主体的决策。另外,东盟为吸引外资和保留人才,也相应降低了个人所得税税率,如印尼从10%-50%变为15%-35%,菲律宾从5%-60%降至1%-35%。在公司所得税方面,印尼从20%-45%降至15%-35%,马来西亚从45%降至35%,新加坡从40%降至31%。泰国虽曾提高税率,但1992年减征了个人及公司所得税。菲律宾1998年的税制改革继续降低公司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税率,1998年从35%降为34%,1999年降为33%,2000年起降为32%。
为弥补财政收入减少的缺口,相应扩大了税基。主要是削减原有的扣除和豁免,对附加福利和资本收益课税,对自由职业者、农民、商人等难以征税的群体推行估算制度。例如,印尼将附加福利纳入个人所得税征税范围,并限制对个人所得税的扣除优惠。同时为增大公司税税基,削减对企业的税收鼓励,又将国有企业收入包括到税基中。菲律宾对分公司的汇出利润税,1998年由原来的按扣除费用后计征改按扣除前计征,同时实行最低公司所得税制度,按税法计征的应纳税额占营业收入额不足2%的按2%缴纳。
(三)公司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协调一致,消除对股息的双重课税
股息的重复课税问题,表现在对公司所得课征公司所得税后,又在公司股东取得股息后课征个人所得税。这种重复课税使经济主体对企业组织形式和融资手段的选择受到扭曲,社会遭受无谓的效率损失。东盟主要利用差别税率制、股息扣除法、股息所得免税法、股息所得扣抵法等将股息与其他收入合并课征,来消除重复课税。
(四)亚洲金融危机后的税制改革
东盟国家在1997年金融危机发生后,纷纷采取各种政治和经济措施以挽救经济,在财政方面实行增税减支的紧缩政策,同时也对包括进口原材料、中间产品的关税和投资收益课税等降低税率。受金融危机影响严重并向IMF求助的东盟国家,税制改革是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设定的框架内进行的,其核心内容在于开放国内市场,减少政府对民族工业的保护。
泰国在金融危机后及时调整税收政策,一方面提高汽油及一些奢侈品的税收,如规定每升汽油增收1株,啤酒增收3%,同时提高皮革服装的进口关税;另一方面,调整进出口税率,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如从1998年1月1日起,将塑料、黄豆的关税由40.5%和5%降低为35.25%和3%,停止向海外上市公司征收15%的资本利得税。印尼的重要涉税措施有:暂免大豆和部分船用设备的进口关税,降低具有出口潜力的商品出口关税,把享受优惠政策的商品由10种扩大到18种;取消对亏损严重的国营飞机制造厂和国民汽车项目的税收优惠。
受金融危机影响相对小、宏观和微观经济基本稳定的国家或地区的税制改革,偏重于通过减税优惠,扶持本地区家庭与企业渡过困境。
四、发展中国家税制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发展中国家虽然经济社会条件差别较大,但其税制改革基本符合国际税制改革的总趋势。从总体上看,发展中国家的税制改革目标是:不管公司的组织形式如何,都对利润征税;降低所得税税率;个人所得实行综合税制;将资本利得并入所得税税基;接通货膨胀率调整所得税和利润税的税基;用增值税取代各种销售税;使利润税税率与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相等;将利息收入也纳入所得税税基;协调所得税和利润税,以制止企业增加债务融资的倾向。
发展中国家税制改革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在致力于改变税收结构,转向对消费课税;降低公司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税率,同时扩大税基;税收征管具有显著的变化;强调税收的效率和中性;在公平方面,更强调横向公平而不再是纵向公平;减小税收的扭曲;鼓励自由市场活动。在具体措施上,主要是开征增值税,降低个人所得税和公司利润税的税率,拓宽所得税和利润税的税基,随通货膨胀率进行调整,建立税收征管制度,适当降低关税。这些税制改革经验,与我国前一阶段的税制改革相似,并对我国下一步税制改革具有重要启示。
——针对许多企业为偷税和避税而有意造成假亏损或转移资金等情况,我国可参照墨西哥等国经验,对企业开征资产税作为所得税的补充。以企业实际资产价值为税基,税率可定为2%,当企业因亏损而不缴纳所得税时,则缴纳资产税;当企业有盈利要缴纳所得税时,可以抵掉以前缴纳的资产税。或参考玻利维亚的做法,征收推定公司所得税,对公司净值征收,每年评估一次,税率可定为1%-3%。
——在扩大税基、规范税率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制度,努力实现公司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最高边际税率的一致,使个人所得和企业所得负担大致同等的税收,并避免股利等所得的双重课税。在社会公平方面,更注重横向公平,以“大致的公平”取代绝对的纵向与横向公平。提高个人所得税免税额,减轻工薪收入纳税人的税负。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即将加入WTO,对外投资增加和跨国公司的发展,所得税应转向综合所得税制。
——建立在通货膨胀时期避免实际税收收入减少的制度。比如可以建立预付制来征收企业所得税;缩短评定期和纳税申报期,提高纳税的频率;实行税款支付指数化,在计算税款时,计账单位不用法定偿付手段,而是用一种可根据物价指数调整的财政或税务计量单位。通过这些财政保护制度,可避免在高通货膨胀时期蒙受税收损失。
——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实行全面征收原则。即无论什么行业,只要从事商品生产、销售和提供劳务,就要缴纳增值税,以降低纳税人避税和逃税的机会,并尽可能减少增值税税率的档次。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增强增值税的中性,简化对小额纳税人的管理。
北部湾经济区人力资本配置问题分析
(一)人力资本投资水平较低人力资本可通过教育、培训、医疗卫生、科研、劳动力迁移和社会保障等多种途径进行投资,其中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主要的投资途径。从广西2006~2011年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的数据来看,教育投资明显不足。近几年广西教育经费支出总额虽然在不断地提高,但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不到3%,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1%的水平,甚至还低于一般发展中国家4%的平均水平。(二)人力资本存量较低中国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的《中国人力资本指数报告2012》中2009年城镇实际人均人力资本的数据显示,广西人力资本存量偏低,与经济发达省市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三)缺乏人力资本产权界定标准人力资本产权指对依附于人身上的知识、技能、健康等的所有、使用、收益以及处置等权利。明确界定人力资本的产权为人力资本的所有者成为企业的主人提供了依据,有利于强化所有者的责任感,有利于实现有效的利益激励,提高人力资本效益,也利于促进人力资本的合理流动,实现人力资本的有效配置。国内有些地区、企业已开始实行以人力资本产权进行投资入股,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人力资本特别是高层次、高水平的人力资本优化配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四)人力资本市场流动机制不完善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一样,只有通过流动才能让其保值增值。流动机制的形成和完善,是提高人力资本配置效率的重要条件,它主要由人力资本市场、户籍、资格技能认证及国际间的交流等政策制度体系构成。但目前北部湾经济区在人力资本市场流动机制方面仍存在以下问题:1.人力资本市场化水平低。人力资本市场化水平制约着人力资本配置的效率,人力资本市场化配置水平低会导致人力资本流动不畅,从而加剧人力资本结构的失衡,对人力资本造成巨大浪费。人力资本市场化水平低表现在:(1)人力资源服务中介数量多,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2011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广西共有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中介103家,大部分规模较小,服务水平不高;(2)市场分割严重,供求信息不统一、不共享,影响了各地市人才的合理流动;(3)人才市场管理存在漏洞,不时有“黑中介”蒙骗求职者的现象。2.人力资本流动的相关保障制度不健全。广西实行的是全国统一的人事制度、户籍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目前我国人事制度的计划性、户籍制度的流动限制、档案管理的行政化、社会保障范围过窄等问题虽然已引起了关注,但短期内仍无法改变阻碍人力资本跨区域流动的现状,这对人力资本的优化配置不利。3.人力资本评估系统不完备。对人力资本存量评估没有统一标准,目前大部分人才评估从受教育年限、资格技能认证、专业技术等级等方面进行。从目前情况看,各种技能认证种类繁多,真正具有含金量的却不多,资格技能认证体系覆盖面不广,有些领域没有资格技能认证或含金量较低,得不到社会和用人单位认可。(五)人力资本配置的信息不对称由于广西人力资本市场化水平低、人力资本评估系统不完备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了人力资本配置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出现。通常在人力资本市场中,一方面,招聘者有充分掌握企业信息的优势,而求职者对企业情况的判断只是表面的,导致其在选择职位时缺乏市场理性;另一方面,求职者也会出于某种考虑,隐瞒对求职不利的信息,误导招聘企业。信息不对称使得人力资本配置不合理,加大了流动成本,影响人力资本市场交易质量,出现“就业难”和“用工荒”并存的现象。
优化北部湾经济区人力资本配置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智能完井技术; 应用现状
中图分类号:TE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7-0047-01
1. 概述
智能完井系统被称作是井下永久监测控制系统,它是一种能够采集、传输和分析井下生产状态、油藏状态和整体完井管柱生产数据等资料,并且能够根据油井生产情况,以远程控制的方式及时对油层进行监测控制的完井系统。通过在油气生产井或注入井中安装的各种传感器如温度、压力、流量等,实时动态采集井下生产的各种数据。地面的中央控制系统对采集到的各种数据进行筛选、分析和归纳,判断井下生产的各种情况,并通过数据模拟和油藏模拟得出最佳的开采方案或注人方案,进一步从地面驱动安装在井下的流量控制装置,从而实现对井下生产或注人进行动态实时管理的目的。
智能完井技术通过实现液流控制,使井身结构和油井的生产状态得到积极的改进与提高,同时通过对井下数据的采集来监测油井的生产响应,然后将数据分析同预测性油藏模拟配合应用,结合控制系统的反馈数据资料,寻求一系列积极有效的生产措施,为油井的高效生产带来更大的价值。
2. 智能完井技术的发展历史
20世纪80年代末,智能完井技术通常只限于对采油树和油嘴附近的地面传感器进行远程监控、对地下安全阀进行远程液压控制、对采油树阀门进行液压或电动液压控制。最初利用计算机辅助生产主要在两个方面:对采油树附近的油嘴进行远程控制,实现气举井生产优化;对抽油机井进行监控。随着该技术的发展、智能控制系统的成功运用以及各种永久性置入传感器可靠性的提高,经营者开始考虑对井筒流体进行直接控制,以便获得更大的商业利润,这就要求设计出一种能提供监测和控制功能的高水平智能系统。
在初期阶段,智能完井井下液流控制装置是基于常规的电缆起下滑套阀的工作机理而设计的。这种阀的构造设计具备了井下开关和变位节流功能,这些功能一般都采用液压、电力或电动液压激活系统来完成,而后进行的新技术开发工作促成了具有抗冲蚀功能节流装置的问世,并且其结构可耐高的压差,除此以外,还开发了基于常规井下安全阀技术研究的其它装置,以及可用于井下生产管柱开关的球阀等。
在90年代后期,BakerHughes、Schlumberger、ABB和Roxar等几家公司都开发了对井下进行监控的智能完井技术。1997年Baker Oil Tools 和Schlumberger公司联合开发了电子智能流量控制系统。Baker Oil Too1s 还单独在自己的CM滑套的基础上研制了一个水力操作系统。这两种系统于1999年和2000年在巴西的Roncador油田和挪威的Snohe油田得到了现场应用。
3. 智能完井技术的现状
目前有三种智能完井系统:全电子智能元件系统、光纤传感器的水力系统和具有电子永久性井下参数测量仪的水力系统。
全电子智能完井系统采用电子传感器,结合电动滑套开关,每个滑套开关或智能生产调节器都采用一种无级可调油嘴,连接到电动机和井下参数测量仪上。而井下的动力电和数字信息传输都是通过用环氧树脂充填的绞织双线接头提供给智能生产调节器的。为了精确控制流量,在选好了智能生产调节器之后,由井下电动马达驱动调节阀,可以使调节阀的位置开启到任意角度,实现井下流量的无级调节。而后面两种水力控制的智能完井系统依靠电子和液压传感器驱动井下滑套开关,每个水力操作滑套由地面的两条水力管道驱动,靠滑套依靠压力响应打开或关闭,水力滑套开关则由地面的两个水力管线控制。地面控制器可控制滑套,遥控操作井下开关,还可控制油嘴和水嘴。其中,由于光纤传感器具有分布式测量能力,可以测量被测量空间的空间分布,给出剖面信息,所以光纤传感器的水力系统能够让传感器更准确地进行井下各种参数的采集和监测,并且它可单独地采用水力滑套实现分层开采,使其互不干涉。
4. 智能完井系统的主要功能及其技术优点
(1)根据各个层段生产指数的变化可以判段和确定节流生产段的效果。
(2)能测量和调节每个产层的关井压力、流动压力和质量流量,从而更科学、更简化地管理非均质油藏。
(3)消除了关井时横向流动的影响,可以进行每个产层地压力升降分析;消除了多层合采混合流动分析所引起的误差,更容易进行物质平衡计算且更加精确。
(4)帮助采油工程师和过程控制工程师更有效地判断、测量和调节管理过程。
(5)能在井下产层处进行控制和测量,促使操作者能够调整变化的生产剖面,从而优化生产。
(6)能关闭或者抑制产水层段,从而改善举升性能、易于处理及排放产出水。
(7)可以利用邻层气进行气举,提高枯竭层段的产量。
(8)通过遥控调节气举阀,优化常规气举方法。
(9)实时获得关键信息,把生产测井工作量减至最少。
(10)有时候不需要井下作业就可以对选择层位按程序处理。
(11)可减少干扰作业次数,节约操作和风险费用,直接提高安全性。
5. 智能完井面临的挑战
现在已投入应用的智能完井系统采用了监测与流量控制设备之间的闭环链接技术,通过将油藏状态传感器得到的数据,同油藏模拟分析得到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然后来改进与完善智能完井系统,这就意味着现有的智能完井系统尚存在下列三种生产控制受限的技术难题需要解决:
(1)在智能完井的人工举升油井中,为了优化油井的生产状态,需要采用优良的实时控制技术。若在油井生产状态时输入参数(如气举注气量、电潜泵泵抽排量和地面油嘴的设定),则要求油井在几分钟内有所响应。
(2)在油井优化开采方面,总体的控制系统需要根据油田现有生产设施情况来优化油田的开采。油田对这种生产参数的监测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是控制时间并非恒定不变,因为油田对工艺控制输入参数的响应在数小时或数天内便可测试到。
(3)在油藏优化管理方面,油田的控制输入参数受油藏模拟软件输出参数的影响,而模拟软件的有效性则需采用智能完井系统提供的数据通过历史拟合予以确认。油藏优化要求传感器输出与控制指令之间不存在关联关系,其目的是要顾及油藏的非均质性,使控制功能同油藏的响应情况相匹配,但是油藏的响应可能会在数月或几年才能测试到。当传感器能够提供准确、详细的油藏特性数据资料并且见到了响应时,为井下生产控制而进行的油藏模拟所获得的参数将不能准确并及时的指导井下作业。
6. 结束语
《萧山市志》记述非公有制经济把“事以类聚”作为宏观谋篇的基本思路,以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为主线,以农业、工业、贸易业、服务业等篇目为重点,相关编章节无题小序概述非公有制经济的发端、变化和现状,采取设置篇目、配置数字统计表格和随文记述相结合等形式记述非公有制经济。这种以无题小序为纲,构筑“横排门类,纵述史实”的基本框架,与编章节无题小序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历程、规模、效益等各个角度和不同侧面,全面展示萧山非公有制经济的历史与现状,将非公有制经济融入《萧山市志》相关篇章节目,使人感到萧山的非公有制经济是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而不断发展,发展脉络清晰。
(一)设置篇目
1.港澳台经济和外商经济
(1)设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工业节。工业编在经济成分章下设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工业节。
(2)设对外和港澳台经济贸易编。下设利用外资和港澳台资、对外资和港澳台经济技术合作章等。利用外资和港澳台资章下设招商引资、直接投资、间接投资3节。对外资和港澳台经济技术合作章下设劳务输出、承包工程、境外企业3节。
(3)设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编。1993年5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浙江省县(市、区)级行政区划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全国4个县(市)级行政区划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为体现志书的时代特色、地方特色,设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编,与对外和港澳台经济贸易编并列。该编设招商引资、园区工业、科技创新等5章。园区工业章分别记述了外资(含港澳台资)合资项目、外资(含港澳台资)独资项目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出口创汇、名优产品及企业选介。在科技创新章记述了港澳台投资工业企业和外商投资工业企业的科技项目、新产品开发、专利技术、科技成果和技术改造等情况。
(4)设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登记目。经济管理编工商行政管理章在企业登记与管理节下设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登记目。
2.私有经济(私营经济、个体经济)
(1)设节。农村农民农业编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章的节下设大田联产承包、山林联产承包、水面联产承包3个目。
(2)设私有工业节。工业编(初稿)下设经济成分、乡镇企业、私有工业章。工业编(初稿)评议会认为,不宜设私有工业章。理由是私有工业章与经济成分、乡镇企业两章中都有重复;如果经济成分章不设私有工业节的话,那么经济成分章就缺少要项;乡镇企业是时代的产物,又不能不设乡镇企业章。评议会决定,在经济成分章中设私有工业节。
(3)设个体、私营商业节。国内贸易编在经济成分章下设个体、私营商业节。
(4)设个体户登记、私营企业登记两个目。经济管理编在工商行政管理章下设企业登记与管理、个体户登记与管理等节。企业登记与管理节下设私营企业登记目,个体户登记与管理节下设个体户登记目。
(5)设农业科技示范户目。科学技术编科技应用章在农业科技示范节下设农业科技示范户目。
(6)设中医世家目。卫生编医疗技术章在中医节下设中医世家目,分别记述竹林寺妇科、何家桥伤科、华氏内科、戴村茶亭伤科、潘氏儿科、章氏眼科、韩氏儿科、马氏妇科和孔氏儿科的出现、发展和现状。此外,教育编在教育改革章下设民办教育节,记述有家庭幼儿园、民办非学历教育、私立学校等内容。卫生编在医疗单位章下设私人诊所节,记述私人诊所的出现、发展和现状。
(二)配置数字统计表格
为了全面反映萧山市志上下限时间内的各个历史时期非公有制经济在各行业、领域的经济总量,以及非公有制经济在各行业、领域所占的比重,根据《萧山市志》篇目记述内容的需要,配置不同指标的数字统计表格。
1.反映萧山非公有制经济总量数字统计表例如:1996年萧山农村50亩以上土地承包户情况表,记述内地、围垦和农林场的农户承包数量、承包面积、粮食任务和农机配套(收割机、拖拉机、翻耕机)、承包规模(50~99亩、100亩以上),以及外来户承包户(承包数量、面积、粮食任务);1996年萧山农村内地50亩以上土地承包户情况表,记述萧山市每一个乡镇的农户承包数量、面积、粮食任务和农机配套(收割机、拖拉机、翻耕机)、承包规模(50~99亩、100亩以上),以及外来户承包户(承包数量、面积、粮食任务)。又如:1985~2000年①萧山批准“三资”工业企业情况统计表,记述了每年批准的“三资”工业企业的数量、投资总额、注册资本、协议利用外资和累计批准的“三资”工业企业的数量、投资总额、注册资本、协议利用外资、实际利用外资及当年增资工业企业数量。再如:1988~2000年萧山市当年批准“三资”企业情况表,记述“三资”企业数量、总投资、注册资本(中方、外方)、协议利用外资、实际利用外资、嫁接企业、增资企业;1988~2000年萧山市各行业当年批准“三资”企业情况表,记述1988~2000年期间各行业当年批准“三资”企业数量;配置1988~2000年萧山市累计批准“三资”企业情况表格,记述累计批准“三资”企业数量、总投资、注册资本(中方、外方)、协议利用外资、实际利用外资情况。还有:1991~2000年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引资情况表,记述自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以来每年招商引资的外资(含港澳台资)的项目、投资总额、合同利用外资、实际利用外资的情况等。
2.反映非公有制经济在萧山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数字统计表例如:1985~2000年萧山工业各经济成分企业主要指标表,记述了私有工业企业的数量、从业人数、工业总产值、税金总额、利润总额、亏损企业亏损总额;2000年萧山市各经济成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指标表,记述了私营工业企业、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和外商投资工业企业的数量、从业人数、年末资产(固定资产原值、所有者权益)、经营业绩(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产品销售收入、税金总额、利润总额)。又如:1985~2000年萧山各经济成分商业网点(机构)情况表,记述个体、私营经济的网点数量和从业人数;1985~2000年萧山各经济成分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情况表,记述个体、私营经济的零售额及占萧山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再如:1993~2000年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主要经济指标情况统计表,记述外资(含港澳台资)企业的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利润总额、税金总额。还有:1985~2000年萧山企业登记在册数量统计表,记述1985~2000年期间私营、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登记在册数量。
3.反映非公有制经济分类(分布)统计表例如:1988~2000年萧山市“三资”企业外商投资者分布情况表,记述来萧山投资各个国别在1988~2000年期间的投资家数。又如:1987~2000年萧山市批准“三资”企业按经营形式分情况表,记述1988~2000年期间当年批准数量,其中合资经营、合作经营、独资经营的“三资”企业当年批准数和累计批准数。再如:1991~2000年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批准项目的分类表,记述外资企业(含港澳台资企业)的工业、商业、服务业等的独资企业、合资企业数量;2000年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外商投资千万美元以上企业表,分别记述每一家外商(含港澳台)投资千万美元以上企业的投资国别、投资方式、总投资、注册资本、协议利用外资、合同利用外资、批准时间等。
(三)随文记述
在《萧山市志》下限时间,萧山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已基本完成改制,非公有制经济全面发展,除专门设置编、章、节、目记述非公有制经济外,更多的是以随文记述的方法记述非公有制经济。如“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绝大多数是个体户和私营企业经营,少数是港澳台经济和外商合资经营。所以“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基本上记述的内容是非公有制经济。由于《萧山市志》随文记述非公有制经济的内容较为普遍,因此仅举私有经济、港澳台经济和外商经济各1例:
1.私有经济(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居民服务业节中的美容美发目记述有:“1988年,萧山的美发开始与美容合为一体。是年,创办琴美美容美发屋,主营新娘化妆。后个体美容美发陆续增加,但规模较小,以家庭经营为主,少数业主带有徒弟。”
2.港澳台经济和外商经济。居民服务业节中的洗烫服务目记述:“1993年10月,萧山开元投资置业有限公司与香港艺康实业有限公司合资设立萧山之江清洗有限公司,总投资30万美元,其中香港艺康实业有限公司出资7.5万美元、萧山开元投资置业有限公司出资22.5万美元;主要设备从美国、英国和丹麦进口的15KG干洗机1台、100KG水洗机4台、23KG干洗机1台、烫平机1台;从业人员30人。”(四)其他形式其他形式主要有示意图(按图形分有曲线示意图、条形示意图、圆形示意图和塔形示意图4种)、附、人物名录等。1.曲线示意图。例如:1985~2000年萧山个体户登记在册数量曲线示意图,记述1985~2000年期间个体户登记在册数量的发展变化情况。2.设“附”。例如:私有工业节后设3个“附”:《萧山私营工业企业抽样调查》《萧山私营工业企业经营者访谈录》《萧山私营工业企业管理模式》,全方位、多角度地记述了萧山私营工业企业的总体情况和私营企业从家长式管理到家族式管理,再到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及业主的创业目的、如何创业、创业资金、生产资金、生产经营、发展原因、最大挫折、主要困难、从业人员情况(包括工资、福利、社会保险)等。又如:对外和港澳台经济贸易编利用外资和港澳台资章后设附:《萧山市在利用外资中存在的问题》。再如:对外资和港澳台经济技术合作章境外企业节后附:《万向集团美国公司》。
3.人物名录。如科学技术编科技应用章在农业科技示范节农业科技示范户目后配置《1998~2000年萧山市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先进户名录》,记述每一位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先进户的户主姓名、所在地和农业科技示范类别。农业科技示范类别有主体农业、畜牧、水产、林业、特产。
采取分散记述方法记述非公有制经济需要注意的问题
非公有制经济涉及面广,又是无主管部门。所以,在记述非公有制经济时,需要注意的问题较多。从萧山市志记述非公有制经济的实践看,需要注意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统计数据的来源(使用)。统计数据的来源渠道和正确使用,决定记述非公有制经济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统计数据以国家统计部门公布的法定数据为准。统计部门没有的,采用业务主管部门的统计数据。”①采用企业的时点、时期统计数据,其指标定义、数据含义等都需清楚、准确,不错用、滥用。
(二)非公有制经济的成分(类型)。弄清非公有制经济的经济成分、工商登记企业类型,才能全面、完整记述非公有制经济。凡下限时间在2004年前的第二轮志书,记述工商登记注册的非公有制企业类型有: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记述的非公有制经济的经济成分有:私有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港澳台经济和外商经济②。凡下限时间在2005年后的第二轮志书,记述工商登记注册的非公有制企业类型有: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③。记述的非公有制经济的经济成分有:私人控股(私人绝对控股、私人相对控股)、港澳台商控股(港澳台商绝对控股、港澳台商相对控股)、外商控股(外商绝对控股、外商相对控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