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3 15:35:4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信息技术发展规划,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回顾
回顾我院的调查规划技术发展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推离算盘,应用计算机(器)进行计算
我院是使用计算机技术最早的单位之一。1979年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内业汇总首次应用到计算机,当时计算机还处于“01”时代,也就是采用机械码,进行数据录入、计算。1980年以后,使用ASClI码进行计算。一是以fx一8O为代表的系列计算器大量使用,标志着珠算的年代已经结束。这可以说是我院计算技术的一次革命。二是以502P为代表的带有编程功能的计算器(计算机)出现,使计算工作进入了程序运算阶段。三是以TI一59创先的小型、便携式计算机使用,使得计算结果可以打印输出。四是trsZ一80第一代微型计算机应用,改善了调查规划设计内业工作方式与效率。1984年始森林资源调查的内业统计汇总工作主要依靠计算机来完成。与此同时计算机语言、关系数据库知识在我院逐渐普及。汉字输出将我院计算机应用推向新的阶段。从第二代微型计算机始,计算机输入输出使用了汉字,使得所有的统计计算全部用于计算机来处理。‘
2、甩掉图板,实现制图电子化
计算机制图应用,是计算机应用的一次飞跃,将模拟信号转变成数字信号,即数字化、矢量化。80年代初我院完全依靠图板制作各类规划设计图,绘图人员走在哪里将图板背在那里,在各业务科室都培养了-tL绘图能手。从80年代末开始引入计算机制图,用10年多的时间,我们甩掉了图板,全部采用计算机制图。(1)Autocad的应用我院于80年代末开始使用Au—tocad,主要用于土建、道路等专业设计,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制图工作的普及。逐步应用到林业工程项目规划设计中,并在土建、道路专业使用专业的Autocad软件。(2)Mapcad的应用(数字化)非线型图形的矢量化是林业制图走向数字化的一次飞跃。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制图以非线型制图为主,没有矢量化就不可能有林业制图数字化。由于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国外已经推出的制图自动化软件在国内难以推广运用。9O年代初,我们选择了Mapcad软件。从486计算机DOS系统开始运用,发展到更新WINDOS系统版本使用,逐步使我院制图走向自动化。(3)Gis的应用CAD、空间分析与数据库的结合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又一次发展。我院首次应用Gis系统是从Mapgis开始,随着软件技术和使用技术的提高,到2004年后发展为应用ARCGIS,之后的工作成果都是在此平台上产生的。
3、扔掉钢笔,进入办公自动化
微软的普及应用使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扔掉钢笔,进入办公自动化。我院从80年代末就开始使用电子文本,进行文表处理,由于受计算机数量的限制,直至9O年代初,一直处于学习阶段。从90年末始,大量配备计算机,在调查规划设计工作中开始普及应用文表处理,与此同时网络开始应用,调查规划设计文本及日常办公文本的编写、传输、印刷等逐步用计算机来完成,到目前为止,我院职工已经是人手一机或多机,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文书、财务、人事、技术资料等管理全面使用计算机,进入了办公自动化时代。
4、力减野外作业,使用遥感技术
我院遥感技术主要用于进行森林资源调查,最早试用遥感技术是从7O年代开始的,当时使用的是航空照片,借助立体镜进行解译判读,8O年代末开始试用航天遥感研究试验,并获得林业部科技进步奖。1999年在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中进行了样地判读调查,2004年开始,在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荒漠化沙化土地调查、湿地资源调查等项目中大量使用,与此同时,影像的处理技术全面掌握。2004年前主要采用的是分辩率较低的TM影像,2004年后主要采用分辨率较高的SPOT影像。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林业调查规
划设计中的应用主要成果现代信息技术在我院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中应用成果较多,主要介绍近年来采用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卫星定位技术等在调查规划中的重要应用成果。
1、陕西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管理信息系统
陕西省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分为县级和省、市级。县级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最小单位为小班:省、市级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到县,访问到小班。系统能够与其它林业子系统相互兼容、资源共享;根据提供面积或图幅求算面积对范围内自动求算的面积进行平差,使图面面积等于控制面积:进行资源数据的即时更新,确保资源数据准确性、时效性。
2、陕西省退耕还林管理信息系统
陕西省退耕还林管理信息系统是基于ARCGIS地理信息与ORACLE数据库平台上共享的图、数、文、表一体化的网络管理系统。通过遥感影像、DEM数据、矢量地形数据等模拟真实地理环境,将退耕还林小班信息与实地山头地块相关联,图数结合;采用国家数字林业数据标准,实现资源共享:运用了网络技术,数据传输与管理最终在网上运行:多种数据源、多种比例尺、多种格式基础数据共同应用;采用多尺度数据无缝拼接技术及先进的内存管理方法与数据调度机制;系统采用了分级管理。
3、陕西省荒漠化沙化土地调查数据库
从1994年开始,间隔5年一次的全国荒漠化沙化土地调查已经进行了4次,2004年后普遍使用3S技术,通过建立解译标志、判读、区划、现地验正的环节进行调查。按照全国荒漠化沙化管理信息系统要求,我院建立了陕西省荒漠化沙化土地数据库,主要内容包括地理信息库、属性数据库、图形数据库等。
4、陕西省湿地资源调查数据库
从1995年到2003年,国家林业局(林业部)组织开展了建国以来首次大规模的全国湿地资源调查,陕西省第一次湿地资源调查是1999年进行的。2010年陕西省进行了第二次调查,采用3S技术,通过建立解译标志、判读、区划、现地验正的环节进行调查。按照全国湿地管理信息系统要求,我院建立了陕西省湿地资源数据库。
5、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库
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从1979年始,采用固定样地连续清查体系,从1994年开始我院建立固定样地属性数据库,经逐步补充与完善,现已建立了各期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属性库。
三、现代信息技术在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展望
关键词:城市规划;信息技术;运用;影响
一、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的城市规划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工作中重要且前瞻性的工作,是城市发展的“蓝图”,为适应现代化社会城市发展建设的需要,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借鉴其他发达国家在城市规划中的成功典范,分析我国在城市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从而开创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新局面。本文探讨我国进行城市规划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以及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运用及影响。
二、城市规划与设计中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信息化是指从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根本性转变的过程,即是信息技术从业务应用向业务核心渗透的过程,是从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转变的过程。我们国家的信息化正在从领域信息化、区域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等各方面展开并深化进行。城市信息化建设将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新主题与新动力,成为解决城市发展中诸多难题的有效手段。
(一)现代社会,城市规划中对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随着人们对城市现代化建设观念的转变,信息技术的发展也要不断适应城市规划领域中的设计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随着城市社会发展,数据之间的关系将变得更为复杂,对统计数据与现状图件的综合分析要求有所提高。类型数据的处理与综合城市规划与管理涉及到到了地理要素、社会经济、环境等诸多类型因素。数据类型包括:以图形为主的矢量数据、以遥感图像为源的栅格数据等。
2.人类对城市发展的认识本质上是时间上的现势性、空间上的精确性,城市规划是对城市发展的不断适应的过程。随着城市进程的加快,城市规划也必须加快其更新速度,信息技术也就随着应该不断适应并很好地运用到城市规划中去。
3.信息管理规范化、智能化和可视化从规划编制到规范实施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数据,包括现状的和规划的,如何将规划数据规范化成为科学的组织和管理是现代城市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如何与办公自动化实现一体化,对信息产品进行可视化处理,以便用户方便、快捷的使用,也是未来城市规划信息技术研究的重要方向。
(二)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在城市设计中的发展
随着现代社会人们对城市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设计从内容以及评价原则来讲,不光是恰当的空间组织、悦目的视觉效果,甚至包括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以往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由于受到技术的限制,规划师与建筑师主要是通过二维图形加上空间的想象来构思设计方案,局限性很大,而只有在建筑单体设计或者较小的群体上才应用三维效果图,构建的空间关系和视觉效果也远远没有想象出来的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改变了这一现状,大容量数据管理技术、多媒体技术、专业化图形信息处理软件等技术和产品的应用使城市空间信息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应用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为城市设计领域开创了一个新的篇章。
三、城市规划与设计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及影响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各种运用
随着现代化管理手段的不断发展,更新,城市规划信息系统应运而生。作为一种决策手段和工具,其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环境保护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以数据处理、分析与管理为主要特征的城市规划信息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计算机辅助设计(CAD,Computer Aided Design)
CAD是一种应用于机械工程、电子、和建筑等领域进行制图设计的图形处理软件。目前,CAD已经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设计部门进行规划设计与制图,普遍被设计者所运用。其设计效率比价高,设计图纸清晰且规范,效果较美观。
2.遥感技术(RS,Remote Sensing)
遥感是一种通过卫星、飞机等平台携带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图像的技术,目前也已经广泛应用于资源、环境、管理等部门,基于城市规划是以城市地域现状为前提的,所以通过对遥感图像的处理可以获取反映土地利用、环境等分布情况的相关可靠。
3.信息系统技术(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 tem)
GIS是以地理空间定位为基础,结合各种文字、数字等属性进行集成处理与统计分析的通用技术,主要功能是数据输入与管理、数据查询与空间分析、成果表达与输出等,为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的分析、评价和预测等服务,同时也将为城市规划方案提供最有效的信息分布与管理手段。
4.网络技术(Network)
因特网在现代社会-信息技术飞速运转的时代用“家喻户晓”这个成语来形容已经不足为怪了,其实它不仅仅是个简单的网络术语,专业角度来讲它是一个由各种不同的计算机局域网和广域网连接而成的集合体。其所提供的远程终端协议、文件传输协议等服务为数据共享、更新、管理、交流等提供了便捷途径,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可以通过共享各种规划信息来方便设计管理者互相交流,沟通。
(二)现代信息技术对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影响
1.对城市规划管理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办公自动化方面。随着社会的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通过网络可以建立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与城市建设者之间的信息通信渠道,报建单位只需通过网络平台就可以将报建所要提供的材料、数据等传输给规划管理部门,而规划管理部门的规划审批工作同时在网上进行。这样可以促进双方紧密联系,互相沟通交流,实现设计与管理一体化,提交并且反馈信息也就相应的方便快捷,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
2.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
城市规划设计将更广泛地应用CAD技术和GIS技术,CAD技术在传统的图形处理设计中不断改进优化,规划设计师采用笔输入技术来进行设计规划更加方便,可将大脑思维创造与灵感结合,使得设计出的图纸更加直观、形象,设计中所需的数据数字化,获取更方便。同时,采用遥感图像为背景设计,结合GIS技术,获取人口空间分布、交通流量等信息建立相应的信息系统,全方位得实现城市规划设计的现代化操作手段。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们对城市空间信息的需求,它的广泛应用必将给我们的城市规划开拓新的局面,从另一层面来讲,城市规划行业真正步入了信息化时代,我国的城市规划行业发展也将迈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参考文献:
[1]黄晓春等.城市规划设计行业信息化建设.北京规划建设.2006(5)
[关键词] 系统观 国家数字信息资源战略 规划模式 环境分析
[分类号] G250
National Digital Information Resource Strategy Environment Analysis Method and Planning Model Based on System Theory
Sun JianjunKe QingCheng Ying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f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Abstract] Study the applic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PEST method in the analysis of digital information resource strategy environment, provide a national digital information resource strategy plan model based on system theory. In the model, the plan proces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 environment analysis, function judgement and strategy formation.
[Keywords] system theory national digital information resource strategyplan model environment Analysis
20世纪90年代以后基于系统观的战略规划思想在企业战略管理中逐渐被重视,其依据战略管理的系统特性,明确战略管理系统的环境因素及其作用,旨在建立一个开放、有效的战略管理系统。战略管理系统的环境因素包括内部环境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内部环境因素主要有组织结构、组织文化、制度、人及利益相关者、信息渠道。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有行业环境因素和一般环境因素,行业环境因素主要有竞争对手、供应商、行业政策等,一般环境因素指社会、文化、科技、政治、法律。这些环境因素都具有相关性,他们相互作用。通过系统地对战略环境因素分析,形成科学的战略,这便是系统观思想在战略规划中的应用[1]。
1基于系统观的数字信息资源战略环境分析方法
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是对数字信息资源发展中的战略性重大问题进行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的重大谋划。它是从战略管理的高度来讨论数字信息资源的发展和管理问题,实现数字信息资源的发展目标,建立和扩大竞争优势,而对各种数字信息资源生产要素(包括数字技术、数字资源和数字信息管理体制等)及其功能所作的总体谋划。数字信息资源对组织、国家来讲承担了双重角色,既是必不可少的经济资源,又具有驾驭其他资源的能力,因此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更需要从系统的角度综合研究[2]。
基于系统观的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的关键是对环境的分析,对于国家数字信息资源战略来讲,外部环境为一国之外的全球环境,内部环境则指的是一国内部的条件。环境分析即为对全球的数字信息资源发展环境的分析和我国数字信息资源发展环境的分析。在数字信息资源战略环境分析中主要使用的方法是PEST方法。
1.1 PEST方法基本思想
PEST方法是对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这些影响组织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是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技术(Technological)和社会(Social)这四大类。具体的衡量因子见表1[3]:
PEST方法将所有与组织发展相关的一切外部因素分为政治、经济、技术和社会文化这四类,对每一类又细分了其具体影响因子,对这些影响因子的综合分析是PEST方法的核心思想。PEST方法是一种定性的评价外部环境的方法,其优点是能做到科学全面、具体细致的识别环境的条件和变化因素,且简单可操作性强,因此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不仅可以用于外部环境的分析,我们也将其应用到内部环境的分析,是一种很好的战略规划分析方法。
1.2 PEST方法在数字信息资源战略外部环境分析中的改进
如果直接将PEST方法应用于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中会发现有许多子指标并不适用于数字信息资源相关活动中,例如,数字信息资源受技术的影响较大而受经济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但是衡量技术环境的子指标只有两个,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分析的需要,经济环境指标却又显得过多。所以若要得出正确的分析结果,必须对现有的PEST方法结合数字信息资源的特征进行改进。
国内外有许多学者研究了影响数字信息资源发展的政治、经济、技术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具体内涵。2003年,美国南康涅狄格州大学通信、信息和图书学院学者和他的学生调查了开展“数字图书馆”项目时需要考虑的问题,主要要思考以下问题[4]:
1)数字化时选择那种原材料作为数字化收藏对象。
2)数字化实践采用哪些标准、规则和指南。
3)数字化中有哪些与版权和产权相关的信息政策法规。
4)数字化实践中最关键的技术问题是哪些。
5)数字化实施中,在硬软件开发、系统设计和人力资本方面,图书馆的技术市场定位的发展趋势和兴趣所在。
根据国内外在数字信息资源研究方面的实践经验,我们认为,国家层次的中的PEST方法包含如下分析要素(表2):
2 基于系统观的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模式
基于系统观的基本思想,笔者提出国家层次的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模式,如图1*。
在进行正式的战略规划过程之前必须做的工作是战略背景研究,包括数字信息资源的发展概状进行分析,得出规划的理念和规划方法。规划的理念是在正式的战略功能定位之前对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要实现的效果和产生的影响的初步构想,即数字信息资源的战略功能是具体而明确的,规划理念则是较为抽象和假设性质的,可能借鉴的是其他行业的思想,可能引用的是经典的哲学理论,但在后续的战略规划过程中能起到指示和引导的作用。规划方法的选择也是非常关键,通常一个数字信息战略的形成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规划方法。我们提出的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模式将数字信息资源看成一个整体,研究影响其发展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并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因此可以称为是一种基于系统观的战略规划模式。这一战略规划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2.1数字信息资源战略的总体环境和内部条件分析
这是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的核心环节和关键步骤。环境分析是为了掌握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变化力量,以便及时作出有效的反应,回避风险,识别危险和机遇,获得持续发展的机会,优化长期或短期的规划。数字信息资源的环境分析即为识别在其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宏观环境和内部能力,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使得战略规划能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5]。
我们将这些因素分为全球数字信息资源发展的总体环境和我国数字信息资源发展的内部条件,采用的是前面提及的PEST分析方法,从政治、经济、技术、社会文化四个方面来分析。政治维是指与数字信息资源发展相关的国际政治环境。经济维是与数字信息资源发展的全球经济环境。技术维指数字信息技术,如当前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其中许多技术都对数字信息资源产生影响。社会文化维是从社会人文角度来考虑的一个尺度。通过将影响数字信息资源的外部因素划分为这四维,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的识别外部的环境。对于数字信息资源的内部能力的分析,要抓住的关键问题是组织内部数字信息资源的数量、类型、分布规律,组织内现有的经济能力和技术能力、组织对数字信息资源的政策导向等。目的是识别组织开展数字信息资源战略的资源能力,亦即进行可行性条件分析,需要在组织内部开展充分的调研。
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构建数字信息资源发展的SWOT分析模型,即明确数字信息资源发展面临的机会、威胁、优势、劣势。
2.2数字信息资源战略功能定位
这是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的首要任务,前文提到,由于数字信息资源的多重角色,决定了数字信息资源战略功能的多元性。这一阶段要明确数字信息资源的战略愿景和战略使命陈述。
①战略愿景(Vision)
按照美国著名战略管理学家弗雷德・R・戴维的观点,愿景就是解决企业要成为什么(what do we want to become) 这个基本问题。例如我国联想集团的战略愿景就是“未来的联想应该是高科技的联想、服务的联想、国际化的联想”[6]。许多企业家理解愿景就是是企业难以实现的战略目标,更多的是企业家的一种追求,它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但是通过愿景的确立,能起到激动人心的作用,因为愿景并非是虚无缥缈的,而是需要超乎常人想象的信心与毅力才能实现。
数字信息资源的战略愿景即为明确数字信息资源建设朝哪个方向发展,表达了战略规划的宏观愿望。例如新西兰的国家数字战略中,战略愿景是“为所有的新西兰人创造一个数字化未来。数字通信技术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交流方式,提高了民主化进程、为新的机遇打开了大门。我们必须借助技术的力量将公众和与之息息相关的事情联系起来,表现出我们的创造能力,发扬独有的毛利文化(the culture of Māore),增强和南太平洋邻邦的交流”[7]。
②战略的使命陈述(Mission statement)
在企业战略研究中,使命陈述是解决企业是什么(what is our business)这个基本问题,和愿景相比,企业使命是在企业愿景基础上,具体的定义到回答企业在全社会里经济领域经营活动的这个范围或层次。企业使命是比愿景内容更具体、更符合实际的概念。
按照戴维的研究,使命应包括以下九个要素:顾客、产品或服务、市场、技术、对生存,发展和利润的关注、理念、核心竞争力、公众形象以及对员工的关心。这九个方面也成为评价一个企业战略使命是否合理的标准[8]。
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中也要求能准确的定位战略的使命。同样的在新西兰的国家数字战略中,其中内容战略的使命陈述是为新西兰公众提供无缝的、便捷的信息访问渠道,使公众获取与之生活、工作、文化相关的重要信息。具体的使命为:到2006年12月,制定和国家内容战略;开发在线文化门户;实施国家数字资产档案项目“Te Ara-the Encyclopedia of New Zealand”和毛利语言信息项目“the Maori Language Information Programme”;通过合作伙伴资金来开展现有内容数字化以及新的数字内容的创作。
战略愿景和使命陈述的确立对战略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德鲁克曾说过形成一个清晰的战略愿景和使命是战略家的首要责任[8]。愿景能对群体产生激励、导向作用,让这些群体产生长期的期望和现实的行动,在企业使命得以履行和实现的同时,自身的利益得到保证和实现。凯勒对前人研究上归纳出使命陈述的价值是:一有助于战略规划与组织文化相契合,使战略规划的实施获得坚实的组织文化支撑。二是合理建构的使命陈述具有重要的外部影响力。因为使命陈述表述相关利益群体的利益,甚至能施加影响的边缘群体的利益。同时,使命陈述也表述了存在于组织与受众之间的“契约”[9]。
我国在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和实践进程中,国家使命、愿景和战略目标已逐渐清晰,我国的国家使命是建设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和平共处的和谐社会。我国的国家愿景是把我国建设成为能够持续发展的学习型社会、创新型社会、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我国的国家战略目标是2020年左右实现小康社会、在21世纪中期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这些都是数字信息资源战略愿景和使命陈述形成的指导思想和重要依据。
2.3数字信息资源战略的形成
这是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的最终目的,也是前面两个阶段的最终研究成果。经过科学的分析和准确的判断后,需要为数字信息资源的发展制定正确的战略。战略内容包括数字信息资源的法律政策、标准规范、技术创新、商业模式、组织机构和最佳实践。数字信息资源的发展重在管理,一个完善的法律政策体系的建立有助于为数字信息资源战略的实施提供保障。因此应根据战略的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并建立相应的执法部门对突发事件进行初步的控制。数字信息资源标准规范的建立是从源头上做好数字信息资源战略管理工作的基础,战略的其它内容都要贯穿和体现这些标准规范。现有的许多标准规范如内容描述标准DC,唯一标识符标准,开放档案信息参考模型OAIS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技术创新是指积极探讨对数字信息资源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数字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商业模式是开展各种形式的增加资金收入的行动,为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募集资金,实现数字信息资源相关产业的经济利润。组织机构是指要建立一个统一、协调、合作的组织机构,各部门自觉履行各自的角色和责任,接受统一的监督,共同促进数字信息资源的发展。最后,还要在实践中积极探讨可行的实施模式,寻找最佳实践方案。经过这三个阶段,便完成了一个系统的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过程,下一步便转入战略实施阶段。
3结论
本文提出的基于系统观的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模式具有四个明显的特点:(1)既考虑到影响数字信息资源的外部环境又考虑到与数字信息资源相关的内部条件,采用系统综合的思想对数字信息资源的发展环境进行综合评价。形成一个全面、客观、综合的战略分析基础。(2)运用了PEST环境分析方法和SWOT分析模型。PEST方法将外部环境用政治、经济、技术、文化四个维度来衡量,使得抽象的战略规划过程变为科学的、具体的、可行的分析过程。SWOT方法则根据环境分析结果得出数字信息资源发展所面临的机会、威胁、优势、劣势,从而构造了清晰的数字信息资源战略分析框架,进一步促动战略的形成。(3)将战略功能定位作为一个单独的战略规划阶段,显示了战略功能定位判断的重要性,明确了战略功能定位在战略规划的作用。它是整个战略规划工作的主导思想。(4)最后,提出了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的内容包括数字信息资源的法律政策、标准规范、技术创新、商业模式、组织机构和最佳实践这六者。
参考文献:
1董小焕.论企业战略管理的系统观. 集团经济研究, 2006(10):1
2Orna, Elizabeth. Information Strategy in Practic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ilogy, 2005,56(14):1556-1557
3欧斐生.台湾生技产业经营环境与经营分析模式之应用探讨.台北:国立成功大学管理学院, 2002:26-28
4Liu Yanquan. Impacts and Perspectives of Digitization Practice in the US Libraries. Digital Library Forum, 2005, (11):1-9
5Wende,Zhang. Enterprise Strategy’s Studying of patent information. Journal of the China Society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2004,23(1):108-111
6经盛管理咨询.中国企业文化战略:愿景引航.省略/manager/200605/476.html.2006-05-26
7Minister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inister of Communications. The Digital Strategy: creating our digital future. digitalstrategy.govt.nz/.2006-9-10
关键词:电子信息;问题;对策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已经逐步成为电子信息社会,电子信息推进我国各行业技术的革新和发展,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问题,需要根据实际的对象准确的分析研究,充分认识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优势,结合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标准,不断完善、不断提升,改善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 电子信息以技术的发展重点
电子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水平逐步提升,其中包含通信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电子管线技术等多项具体内容。电子信息是以电子元器件为载体,通过计算机编程、微电子处理、数据通信等业务,实现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信息在基础性平台的支撑下,实现信息数据的存储、加工、传递、交换、更新等步骤。为了有效的推进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需要充分的发展科学技术实力水平,面向多元化、多平台标准,逐步提升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运行水平,结合我国社会综合技术发展趋势,确定符合社会的变化革新内容。电子信息技术为社会提供巨大的资源,电子信息技术实现了全球化的数据发展,是面向全球的、多层次化的、多元的发展模式。电子信息推进社会的变革,根据信息资源分析我国社会的发展水平,逐步认识到现代科技社会的发展模式,促进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提升,
二 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
(1)人才缺乏的问题
受现代社会竞争的刺激发展,电子信息技术需要培养高新科技人才,不断开发研究电子信息技术,让社会技术人员掌握更多更适合的精尖技术内容,不断完善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人才需求量巨大,符合性的电子信息技术人才严重缺乏,这直接影响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落后与西方电子信息技术发展。
(2)电子信息发展环境不足
我国目前的电子信息技术市场管理混乱,存在较多的虚假信息产品,这严重的影响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环境发展。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缺乏对电子信息技术的有效保护管理。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电子信息法律规定的漏洞,窃取电子信息技术,造成电子信息技术的研发受到影响。电子信息市场盗版猖獗,市场规范不合理,缺乏有效合理的公平竞争管理环节,这直接影响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品的快速发展,是不利于我国电子信息管理水平发展的。
(3)电子信息产业结构管理不规范
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管理模式不规范,一些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没有合理的基础管理模式。与国际上优秀的电子信息企业相比,我国的电子信息产品过于落后,缺乏有效的产业结构合理分配,这直接影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结构的管理和发展,严重的制约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正规化发展。
三 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对策方案
伴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提升,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水平得到一定的提升。面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需求,需要从实际出发,准确的分析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角度,明确我国经济大发展环境的影响因素,确定符合市场需求的空间,结合电子信息技术的未来发展需求,建立适合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优势方案,提升电子信息技术的科技含量,提升电子信息的竞争实力,降低信息技术污染,不断完善电子信息经济发展水平。国际上通过对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对整体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经济财力资源的有效规范,我国需要向全球信息技术发展管理的优秀案例学习,不断提升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水平,建立起符合我国发展需求的电子信息管理市场。
(1)阶梯队伍完善全球化管理模式
电子信息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需要逐步实现阶梯化的管理,实现全球化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国际化发展特点,从电子信息入手,可以实现全球化的经济快速发展。从电子信息角度实现科技生活的集成,不断完善产品的研发水平,不断提升电子信息产品的技术发展和转移,更好的完善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实现电子信息的全球化发展,这是有利于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
(2)规模化的个性发展管理趋势
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应当符合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合理的规划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有效的提升电子信息的规模化发展水平,实现电子信息的产业化生产发展。在规模化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电子信息的个性化发展,保证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生产产量和品质,加强技术升级,不断完善经济社会的效益快速发展。随着规模化个性发展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电子信息技术的需求更加多样化,更加符合我国的社会市场发展需求,实现我国综合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3)网络国际化的发展
利用国际上的电子信息资源,通过数据信息的交流分析,不断完善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系统。利用网络管理平台,向世界优秀的电子信息技术行业学习,不断完善我国全球化的信息发展水平,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完善我国电子信息的搜集、开发、研究和利用,尽可能的完善人才核心管理价值标准。从创新开发的角度,提升科技企业的灵活发展水平,鼓励中小电子信息企业的快速发展,建立政府扶持管理机制,提升我国知识产业的创新发展,不断完善我国网络化知识的创新研究,实现电子信息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
四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需要依照我国的实际发展需求,准确的认识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向国际上优秀的电子信息产业学习,不断完善适合我国发展管理的电子信息发挥管理模式,提升我国电子信息的发展技术水平,实现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这对于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具有重要的整体发展规划性价值。
参考文献:
[1]高勇.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广东科技.2008(16)
【关键词】信息时代;城市规划设计;现代化
新时代背景下,城市规划与设计工作成为主要内容,公路、铁路、园林绿化、道路系统、建筑物等都是城市规划与设计的主要对象,将这些元素组合起来,进而形成了城市环境。若城市规划与建设只是通过人力来完成是不可能的,存在着效率低、质量差的现象,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优势,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开展城市规划与建设工作,可利用信息化系统对整个城市进行系统性的展示,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更具有效性和高效性。
一、城市规划设计的必要性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国力在不断提升,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带动了我国多种行业的齐头并进[1]。城市的发展是现代化的象征,是我国经济发展繁荣的见证者和体现者,应加强对城市的现代化与信息化建设,将现代社会中的流行元素融入其中,将先进的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想融合,共同为城市的发展添砖加瓦。城市的道路系统,居民楼、商业建筑、绿化工程等,共同构成了一副完美的画面,都是城市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应完善设计理念,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对城市工程项目进行明确的分析与诠释,并建立城市规划信息管理系统,为城市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二、基于信息时代的城市规划设计分析
1、增强公众的参与度
新时代背景下,强调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理念,应时刻秉持着人性化的观点,当然对于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也不例外。群众是支撑城市发展的个体和单位,优化城市规划设计工作,应充分考虑人们的需求,以提高人们居住的舒适度和满意度为基准,充分遵循人们群众的意愿和建议,将科学、有效的观点应用到城市规划设计中,为本的理念体现的淋漓尽致。现阶段,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城市规划设计中,能利用信息技术平台来征集来自群众的呼声和建议,可以建立城市规划设计的专属网站[3],并在网站中设定公民投票区和意见区,公民可以在网站中任意发表个人建议,对城市道路建设、绿化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创新性的观点都可进行自由留言,可为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提供借鉴。
2、城市经济发展规划
经济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内容,也是城市发展水平的有效评价标准,城市的规划设计工作应围绕经济发展为重心,将其作为主要目标,来优化城市规划与设计模式。不同的产业对土地的空间利用是不同的,应根据产业的属性来界定空间分布,且城市的空间化结构会发生质的变化,做好产业的规划、数据的整合是关键。由于每年城市各种产业的发展数据都不尽相同,数据的收集成为难度系数最大的工作,只有了解城市往年产业经济的各项数据,才能为后期城市规划设计中商业、厂房数量等的规划与审批力度提供依据。但是,依靠人为的方式进行数据的搜集、整理与分析,工作效率相当低,且精确性不高[4]。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平台开进行数据的搜集、整编、排列和分析,既节省时间,也提高精确度,每年城市各项经济数据都可及时录入到信息系统中,并及时做好备份,一旦应用到有关数据,可直接获得,对后期城市产业的规划与建设工作具有积极影响。
3、城市人口发展规划
城市规划工作的开展,要充分考虑城市的人口分布,人口数量的多少会决定着规划对象的设计规模和类型,做好人口预测是城市规划设计中的一个重要项目。信息技术的出现,规划与设计人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对城市人口进行预测,运用人口预测技术可对一定区域内的人数进行识别,借助GIS(地理信息系统)来进行地理与区域定位,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实现对人口的普查,准确率更高,相较于传统的人口普查方式更具现代性和高效性。GIS系统与人口预测技术的相互融合,可对未来人口的增长趋势与增长指数进行预测,分析人口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进而根据人口变化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规划设计方法。若该区域人口数量成集聚上涨的趋势,应从各个方面都要加大建设与规划力度,商业楼、商业街道、居民楼、公共休闲设施等都要进行全面的升级和优化,以满足未来人口的需求。
4、城市交通发展规划
交通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内容,道路系统的构建,将城市连接成一个整体,是城市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城市交通道路系统的规划设计工作,凭借人力是无法实现的,构建道路信息系统,将城市所有道路都利用信息技术电子影像图表示出来,从宏观角度出发,通过电子图像来观察城市交通系统的薄弱点和残缺点,并加强对残缺点的重视;在微观角度来看,可以借助电子信息系统对交通道路系统的截面、断面和宽度等进行更清晰的了解,能让交通部门了解交通建设中的不足,纵观整个电子信息系统,可直观的了解到哪个区域的交通系统规划不到位,有利于交通规划工作的不断完善,对城市规划设计工作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5、为城市绿化提供资源
城市绿化是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要工程,也是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绿化工程的建设,有利于美化城市面貌,改善城市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对营造健康、和谐的城市环境具有推动作用。信息技术的出现,绿化工人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发掘更多创新性的园艺技术,通过网络庞大的数据库,寻求适合当地生长环境的绿植更为简易。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网络平台中会有专家在线答疑解惑,且还有诸多新品种培育方法,石墙的设计方法等都可在网路中获取,对城市的现代化规划设计是一笔宝贵的财务,
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时代背景下,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融入一定的信息化元素,是时展的重要趋势,也是城市规划与设计工作的有效依托,实现了城市规划设计的现代化与信息化。在信息时代下的城市规划设计,GIS系统、大数据等名词的出现,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分别从城市产业、人口、地理交通等层面进行城市规划设计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可大大提高城市规划与设计水平,促使城市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丰春.信息时代下的城市规划设计[J].中国科技信息,2014,08:240-241.
[2]董铭.信息时代下的城市规划设计探析[J].门窗,2014,09:219.
1电工电子技术发展历程
自SCR普通晶闸管的问世,全世界电工技术行业迎来了一个巨大的发展变革。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伴随电工电子技术逐步成熟,理论体系的逐步完善,快速晶闸管、双向晶闸管、逆导晶闸管、不对称晶闸管等涌现在各国市场,各类电工电子器件功率逐步扩大,性能也越发完善。随着电工电子关键技术的逐步突破以及电工电子器件需求发展,上世纪七十年代,日本Toshiba研制出第一只可商品化应用的可关断晶闸管,十数年后,GTO(4.5kV)在交直流电机车上得到广泛应用。上世纪九十年代,在传统GTO(4.5kV)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改进电工电子器件芯片结构以及运行驱动,IGCT晶闸管问世。客观而言,世界电工电子技术的发展起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RCA和GE研发的IGBT正式得到大面积常用,且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晶闸管器件以及MOSFET器件,进入21世纪以后,以德国为首的欧洲国家开始推动五代IGBT的应用。与此同时,制造电工电子器件的材料也在革新,比如碳化硅,因其本身具有热导效率高、饱和漂移效率高、临界击穿场强高等优势,故成为了各个国家理想的电工电子器件制造材料。2012年,日本等国家开始探索应用ISC材料研制二极管的技术方法,随后日本多家公司推出了SIC模块,目前SIC材料已经在电工电子器件制造方面崭露头角,且大有全面替代传统材料的发展趋势。我国电工电子技术起步时间相对较晚,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才研制出大功率晶闸管,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才研制出整流管以及8500V晶闸管,但是2006年,我国独立研制出了当时世界上功率最大、直径最大的晶闸管,时至今日,我国电工电子技术已经处于世界领先位置。从宏观角度看,国内在2005年基于西方国家IGBT模块研发技术以及电工电子器件产业化发展结果,通过技术发展以及收购等方式,基本完善了高压IGBT电工电子器件芯片设计能力、制造能力,2013年,株洲南车独立制造出了6500VIGBT,并符合国际通用运作标准,2014年在此前技术的支撑下,株洲南车建成IGBT产业线,打破了国外长期垄断IGBT市场的格局。另外,中国北车等企业在电工电子器件模块化技术以及产业化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诸多成果,在国内工业化生产以及基础建设需求的支持下,电工电子技术水平、器件产品质量等得到显著提升。但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在电工电子器件制造材料研究方面的成果较少,和国际先进水平仍旧存在较大的差异。
2信息化背景下电工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
电工电子技术和现代社会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表现出现代微电子科学技术的共同特征,存在快速变化、创新的主要特点。电工电子技术在当今时代的发展不仅受到高新技术发展情况的引导,同时还受到外部发展环境的制约。传统工业生产、制造粗放发展遗留下的资源枯竭问题、环境恶化问题,让节约、能源开发成为了技术发展的主要战略内容,在信息技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电工电子技术发展或将发生深刻变革。从当前现状来看,电工电子技术是促使工业生产、能源开发等达成高效、节能、节材、自动化、智能化的主要支持技术,是机电一体化技术领域的主要支持元素,伴随电工电子技术的持续发展,电工电子器件的制造水平也逐步提升。比如,在配网自动化的背景下,电工电子技术作为一种综合技术方法,能够渗透在电力系统的方方面面,以提高电力企业对配网的掌控力。同时,在技术模拟、技术教育方面,电工电子技术也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举个例子:北京群菱能源针对电力研究领域的难题,推出开放式交直流电力电子实验平台产品,可以广泛应用于科研单位、教学机构、高级电工培训中心等场合。平台中直流侧可接入模拟直流电源,用于模拟光伏发电和储能系统,交流侧可并入三相电网,并可模拟光伏逆变器、储能变流器等装置的实际运作情况。未来,想要进一步推动电工电子技术的发展,必须站在宏观角度上进行资源调整以及配置,根据技术发展情况以及我国实际国情,确定电工电子技术的发展重心,有的放矢的融入信息化技术,加强信息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电工电子技术、5G技术的相互融合,构成一个更为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
3电工电子技术发展建议
电工电子技术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根据电工电子技术发展规律以及国内的政策环境,电工电子技术发展政策应该由三个部分构成。即宏观政策、辅助政策、微观政策。一是宏观政策,应着眼于电工电子技术长期发展需求以及我国信息化技术发展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到电工电子技术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以及我国高新技术发展规划中的地位以及作用,确定中长期战略部署,通过政策来促使及技术产业的形成以及宏观产业环境的形成;二是微观政策,根据电工电子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考虑,合理确定优先发展领域以及具体的电工电子技术层次,制定关键技术发展目标,政策应该为科研部门以及生产部门的实际工作提供有效帮扶;三是辅助政策,应为电工电子技术发展创造出良好外部环境,为技术发展提供必要发展条件,不断增强电工电子技术发展潜力,从而实现电工电子技术的健康发展。
3.1器件发展
电工电子器件发展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以及核心,在电工电子技术体系发展过程中,产业发展必须要坚持器件先行的基本原则。信息技术发展为电工电子器件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应重视微电子、电工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整合,根据市场需求开发电工电子期间产品。比如整流管和晶闸管器件制造技术在我国已经基本成熟,根据我国产业发展规划,在未来的5-10年间,晶闸管、整流管或会迎来较大的发展变革,应利用我国当前的技术条件以及制造优势,对其制造工艺进行有效改进,并在持续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另外,要瞄准对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促进作用的项目,发展量大面广且效益显著的电工电子期间产品。
3.2科研开发
当前,务必要整合科研力量,集中进行科学技术攻关,切实做好电工电子关键技术研发工作,根据宏观规划循序安排基础研究工作、应用研究工作、发展研究工作。持续强化测试极地建设,组建符合研发需求的实验室,向全社会开放,为全社会提供必要服务。同时,要坚持自主开发的基础方针,在充分消化外来技术理论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技术发展门槛以及优秀技术引进水准,打破传统的行业观念、门户观念,整合相关专业技术知识,做到共同研发,全行业受益。
3.3产业发展
产业环境调整和电工电子技术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电工电子技术发展和我国能耗水准降低、传统产业改造、减少技术进口等有直接关系。当前应根据我国技术发展情况、能耗变化情况、产业结构调整情况来促进电工电子技术产业发展。注重同步推动材料、核心技术的研发,形成一个完善的电工电子技术产业体系,重视基础条件以及相关技术的同步研发,形成专业分工明确、协同方法明确的多元化结构。
关键词:创新型 信息技术 人才培养
0 引言
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中国人民总参谋部、中国人民总政治部、团中央七部门今天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各高校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实践育人工作全过程,把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1]。《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和现代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对信息技术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而长期以来,计算机产业一直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拥有着巨大的发展机遇。计算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随着近几年中国对外软件外包和服务的长足发展,对软件开发与信息技术等计算机类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本文通过对信息技术专业教育的特征和作用进行分析,指明“创新”才是信息技术专业的根本,探讨如何培养适应信息技术产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这一信息技术专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1 信息技术工程人才现状
信息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发现尽管最近受欧美金融和债务危机的影响,但是信息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作为新兴行业,其供需关系依然是卖方市场,供不应求。但是,由高就业率掩盖下信息技术专业中就业结构性矛盾却十分突出,主要表现为毕业生的个人能力与信息技术产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矛盾突出。为此,我们归纳为以下几条:
1.1 部分高校本身定位和其设定的信息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有一定的缺陷,需要信息产业和高校自身定位的实际需求调整培养方向。相当多的高校的信息技术专业的培养模式、办学思路、市场定位等方面定位模糊,一般都是先从国外或者其他国内知名高校相同或相近专业引进,从而失去了自有办学特色,从而脱离自有高校定位,脱离产业实际需求。
1.2 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相对发展更新速度跟不上信息技术产业高速发展,课程内容陈旧,或者几年,甚至十年不更新,无法适应产业需求。目前多数高校雷同的专业培养模式,强调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的定位,关注与学院型研究人才的培养,缺失与信息技术产业界的沟通,从而忽视创新工程师方面的人才培养也相对不可避免,从而结构性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就出现了。
1.3 学生本身作为学习的主体,对未来职业规划的缺失,学习过程中也不关注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学校缺乏必要的实习实践能力的锻炼,一旦毕业独自面对实际项目的开发和设计时就会出现无所适从的问题。这样企业会因此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学生展开入职培训和工程实践培训。
信息技术专业教育从其发展特征来看本书兼顾科学教育和工程教育的属性,而信息技术人才是信息技术产业中最宝贵的财富,新兴专业和新兴行业的特征要求信息技术人才必须坚持“创新”,不断学习,才能使得企业和自身得到发展,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需求。
2 培养创新型信息技术工程人才的探索和实践
针对信息技术产业人才中出现的结构性供需矛盾和学校在人才培养中所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武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技术专业教研室在信息技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希望能够通过自身的改革探讨,如何培养符合产业发展需求,同时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能在信息技术领域中从事研究、开发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这也是一个以普通工科为主的高等学校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机遇和挑战。这里就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信息技术工程师人才,为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高速发展的人才保障,给出我们在信息技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方面开展的一些探索和实践。
2.1 针对信息技术专业工程技术人才的特色和我校在信息技术专业工程应用的定位,重新修订创新性信息技术专业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基础理论教学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两头齐抓,素质教育打基础,专业教学树人才”的办学理念,建设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同时兼顾教学统一,以达到“兼容并收”的效果。教学方案在设计之初,充分考虑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强调学科基础课程的牢固掌握,保证教学基础的稳定性,形成学生在信息技术领域能够有牢固的专业技能。同时,也根据不同学生的自身特点,形成本科生导师制度,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调节和分类指导,让学生有个人特色,保证培养方案的弹性和活力。这样,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就能够实现根据产业需求进行快速调整,同时,适应学生个性多样化的特征,促进学生成材。
武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作为“湖北省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合作联盟”的重要组成成员,我们充分利用合作联盟内非高校成员的师资,利用其在信息技术产业界的影响,聘请各类公司和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和工程师作为我们学生的校外指导教师,融合进入我们学生学习指导环节,参与信息技术专业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让学生在学校也能够接触产业界对人才的需求理念,把握好个人的未来职业规划,从而更好地实习毕业即融入社会工作,达到学生和单位共同满意的效果。
2.2 逐步改革并完善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调整相对封闭和陈旧的课程内容,同时积极与企业进行合作,让学生有机会接触产业发展动态与技术,开拓学生学科视野,提高其创新能力,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项目开发能力。在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我们将理论课程按照学科基础课程进行分类,将专业主干课程分类为内容高度集成化,专业选修课程分为多途径的实践性教学课程,同时辅以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这样,即有相对基础的学科基础课程和大学生基础课程,也有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专业课程,能让学生在集成性和实践性的工程教育体系环境下,多途径多方位地接触学院和产业新技术动态,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培养目标,提高学生在信息技术专业方面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能够与信息技术产业的企业实际需求进行对接,提前完成毕业前的岗位实践。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我们发现紧跟产业发展,能够更快地更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通过跟踪产业变化,动态地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能够极大地改善学生的竞争能力和就业率,特别是就业质量。
2.3 我国一般的教学模式由于主要是引进前苏联模式,强调理论基础,轻视实践教学,为此,我们改革了针对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学方式,提出“理论为基石,实践解问题”的新型课程教学模式。强调信息技术中问题的重要性,以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模式强调软件项目的实战型,教学全程围绕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研究展开。通过“实践类专题研究型”课程的学习获取科学知识、培养创造能力,最终达到与传统教学模式机能互补,培养优秀人才的目的。为此,我们在学生学习专业选修课的时候进行改革,不同的课程辅以不同的上课方式,部分专业课程以专题研究的方式,通过学科交叉综合性科研小课题的设计、实施与完成来组织课程教学,将科学研究方法和研究能力的培养融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从事课题研究的基本能力和创新思维。而另外部分课程特别强调企业实训,通过合作联盟的内部机制,直接聘用外部企业的高级工程师为学生进行课程辅导,引入产业最前沿的知识,让学生紧跟产业节奏,课程甚至可以是开放式的,学生的实践性课程可以直接深入企业。例如,我校很早就推出了毕业设计宜化模式,让学生的毕业设计直接深入企业,在企业完成其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得到了企业的一致好评,这部分学生的就业率达到了100%。
2.4 针对大学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我们对理论教学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部分课程实施开放式教学,教学以例题,问题为核心,引导学生上课多讨论,强调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出新问题,启发主动思维、创造性思维。同时,我们也发现项目驱动也是信息技术专业的一个特色,为此在课堂上,我们让教师在理论课程中也实现“项目驱动教学”的教学实践活动。学生进入课堂就进入软件项目实战,教学全程都会围绕如何进行项目开发而展开,同时要求学生的作品具有实用价值,这对课程的项目要求就非常高,要求其必须来源于实际应用。
2.5 信息技术专业的实践实验教学课程改革则从实践技能,综合提高,科技科研这三个层次进行展开,我们将实验分为基础性实验,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等四个类型,强调实验必须分层次,分阶段,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课堂内外结合,并鼓励学生积极申请武汉工程大学大学生校长创新基金,自主立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供工程技术创新能力。通过开设一批综合性、设计性的创新型实验,为学生提供申请创新基金的前期积累,并调动教师指导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尽早进入教师自有的科研项目,参与研究工作,学习和研究互促进,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和产业研究开发技能。同时,在学生的综合设计和各类实习实训等高强度的实践性教学课程中,我们引入产业界直接参与的模式,同时也附带本专业的教师多方位指导,通过与合作联盟的产业界人员的合作,先给学生进行相关技能培训,附带相应的企业实际项目,逐步提高其创新和工程技术能力。以09级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为例,我们和多家企业合作,开展了关于ios项目研发,Android项目研发,J2EE项目研发,C#项目研发,SAP项目研发和职业规划等多项企业项目实战实践性实验,极大地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同时,多名学生在教研室教师的指导下,获得了多项武汉工程大学的校长创新基金,并在国内外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多篇科研论文,取得了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
3 结束语
通过上述教学改革,信息技术专业教研室建立了紧跟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课程体系,形成了自己特色,完整的,弹性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依托“湖北省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合作联盟”和武汉工程大学在武汉地区的地域优势,在校内展开多层次的教学实验,多方位的教学实践,在校外则联合企业建立面向产业发展,结合工程实践和前沿技术实践教学基地,培养专业基础扎实,有良好的研究素养,具备创新能力的多层次,个性化的信息技术工程人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工程性技术人才将是我国新生产力的重要创造者。特别是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期间的中国需要深化改革,从生产走向创造。要完成这一过程中国也需要大量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这里将这些经验总结归纳,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为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的经济转型做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N].北京:人民日报,2012.1.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N].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6.1.4.
[3]侯军岐.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J].价值工程,2012(23).
一、教育信息化环境和设施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1.基础信息化设备将普及化
教育信息化环境和设施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基础条件之一。当前,由于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城市和农村学校之间的信息化环境与设备也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未来五年,随着规划的实施和教育经费投入的进一步加大我省教育信息化基础实施将进一步完善,城市和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差距将进一步缩小促进教育的区域协调发展。在基本信息化环境和设施方面,都将达到:所有教室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有效生机比达到5∶1。
2.新技术将进一步应用于学校教育教学中
当前,信息服务支撑技术和应用软件、高速无线网络技术、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技术、高性能计算、面向核心应用的安全技术和数字媒体平台是教育信息化技术发展的重点。目前各项应用处于集成整合的过渡阶段,未来数字化校园将成为建设目标,数据集中、设备集群、应用集成成为发展方向,为实现移动学习,促进自主学习,优化教学流程,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育教学资源将以新的方式应用教育教学
随着移动终端、3G技术、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新设备的发展和应用,基于社交网络理念的新一轮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将有效得到发展。教育“云资源”建设的理念和方式将得到较好的建设和应用,改变目前“单一、单向、单调”的现象。“云资源”是以资源智能采集技术、资源目录服务协议、文档在线预览技术、全文检索技术、资源质量自适应评价机制、社会关系网络技术、智能展示推送技术以及资源运营机制为主要特征的新一代资源共建共享服务(SaaS)。“云资源”具有使用简便、资源可用性高、互动性强、用户乐于参与、扩展性好等特点。它的应用,将会促进学校校本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走向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