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社会治理专题研究8篇

时间:2023-10-13 15:35:4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社会治理专题研究,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社会治理专题研究

篇1

关键词: 社会体育专业 职业能力 培养方式

1.引言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由于职业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可以把职业能力分为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和国民体育建设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量逐步增长,健身行业对于体育专业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体育专业是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掌握社会体育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胜任体育健身、休闲娱乐指导工作,并具有体育休闲娱乐业经营管理、体育社会工作等能力的高级应用人才。因此,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尤显重要。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湖南城市学院体育学院2010届98位毕业生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通过中国知网、湖南城市学院图书馆等途径查阅相关文献,对现有的成果进行深入分析,为本研究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

2.2.2问卷调查法

设计调查问卷,对湖南城市学院社会体育专业2010届9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98份问卷,回收72份问卷,有效问卷72份,有效回收率为73.5%。

2.2.3数理统计法

采用Excel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3.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分析

调查显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走向有如下几个方面:

表1 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n=72

从表1以看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率还是不错的,从事教育行业的毕业生约占总调查人数的32%;自由职业约占35%;在企业或公司就业的人数约占22%;考研或考公务员的人数约占11%。可见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面广,胜任各行各业的工作;但作为体育专业人才,如从事体育行业则更能充分发挥其特长,为社会作更大的贡献。

4.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现状

4.1自我评价情况。

表2 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自我评价表n=72

由表2得知,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对于自身职业能力评价普遍不高,其中认为自己基本能力很好的只占到11.1%,有40.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教学能力只是一般,认为自己比赛能力较弱的学生占到38.9%,说明专业技能还远不能适应于正式场合。就编排赛事能力看,只有15.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编排赛事能力很好,而这项能力主要是实践操作技能,说明学生动手能力还要加强,总体职业能力水平有待提高。

表3 考核成绩表n=72

在查询学生成绩得知,其成绩考核比自评情况要好(见表3)。这可看出学生面对当前就业压力,对自己的要求较高。从问卷调查得知,大部分学生在课外时间进行专业练习的次数不多,基本上都是靠在专业课上练习,而体育技能水平不是一天就练成的,是通过不断学习及反复练习才能得到提高。尤其赛事能力更需要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练习,在短短的专业课时间是不可能学到全部知识,因此这就需要专业学生有足够的自觉性有足够的专业精神完善自己,提高自己。

4.2社会实践能力分析。

据调查得知,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社会实践严重缺乏,仅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有过比赛经历,外出做兼职教练的情况较少。仅仅是课堂上的教学实践是不够的,社会实践除了基本教学部分外,裁判、比赛、赛事组织与安排这些职业能力要经常实践才会进步,社会实践的缺乏导致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存在短板(见表4)。

表4 社会实践参与情况表(n=72)

4.3社会需求情况分析。

表5 职业能力要求调查表(多选)(n=72)

通过调查得知,各俱乐部及教育行业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很多的,但往往招不到合适的人。从表5数据可知,用人单位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职业能力要求主要为:教学能力、专业技能和知识、比赛能力、应变能力、组织赛事和裁判能力、领导管理能力、相关工作经验等。这些能力的获得,除了专业学习外,还要在各种场合的实践中积累经验。

4.4课程体系与考核内容分析。

湖南城市学院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由职业素质课程模块、职业基础课程模块、职业岗位课程模块和职业拓展课程模块构成,通过分析工作过程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分解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设置各模块对应的课程,其中职业岗位能力课程模块根据社会体育专业就业岗位的要求,在职业岗位能力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向各自纵深方向延伸,在术科项目的设置上,充分考虑群众体育的基础和特点,满足不同就业方向专项技能的要求。

表6 考核内容表

从表6可以看到,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主要是以基本技能为主的考核方式,考核内容虽然能保证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但考核内容相对单一,没有对学生能力的综合考核或者说每个学生的特色不能充分体现。

5.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措施

5.1提高学的生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学好专业课程的关键,所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在平常专业课程上,可以做一些热身小游戏;观看体育比赛视频,互相讨论,激发学习兴趣等;要求学生加强课余时间的技能练习,并起到一个督促的作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快乐学习。

5.2重视比赛经验积累,加强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

运动经验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不管是在学校学习期间,还是在社会从事相关的工作,参与体育比赛是必不可少的,在工作期间比赛能力尤显重要。实践是最好的老师,通过社会实践更好地反映出学生的职业能力水平,帮助其找出差距,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兼职,可以从事教练、助教、陪练等,加强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为就业做好充足的准备。学校可积极与社会各部门、俱乐部或者各大高校进行体育文化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5.3明确考核目标,丰富考核内容。

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考核主要是为了检验学生学习效果,以往的考核方式是以基本技术能力考核为主,其他能力考核欠缺。考核既然是检验学生能力,可以通过不同阶段考核不同的内容。结合社会需求,以及综合社会体育专业教师和社会体育工作从业者的建议制定出新的考核内容,在教学能力考核上,每个阶段都要制定不同的考核内容与方式。

随着体育从业市场越来越规范,从事社会体育工作相关资质是不可或缺的。目前湖南城市学院体育学院的学历教育将社会指导员证、健身教练证、运动员等级证等纳入获得学位证书考核办法行列。发展职业资格认证机制能够监督学生对职业的规划,促使学生在走入社会后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徐高明.社会需求视域中的大学课程变革策略――基于江苏省六所大学的调查[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12):63-72.

[2]罗笑.职业学校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极其培养研究――以长沙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2013,12

[3]史立峰,梁培根,邓雪.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3,29(1):82-85.

篇2

【关键词】社会服务 模式 涉农专业 提升路径

一、供销系统营销专业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现状研究分析

(一)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社会服务能力供给现状分析

我们通过访谈的形式,对浙江省供销系统多个高职院校营销涉农专业的社会服务模式进行了调研,发现各个院校对社会服务普遍较为重视,具体模式从单一化逐渐向多样化发展。

(1)“引凤入巢”社会服务模式。我们调研的院校中普遍设有涉农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基地在日常教学中通常用于订单式人才培养以及实践性课程,同时也可为企业、机构提供技术、管理培训等。通过这类培训,一方面,学校可了解企业对人才专业素养的具体需求,另一方面,企业也可节约引进培训人才、建设培训场所等经费,实现双方的共赢。如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农产品营销实训基地”(网上供销社),是依托湖南现代商务职业教育集团、中华全国供销总社职教集团、湖南省农产品经纪人协会、湖南省茶叶流通协会等四个校企合作平台,与湖南省茶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出资入股建成。还有北京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农产品营销工作室”校内实训中心等。此外,很多供销系统高职院校均设有农业商贸类职业技能和农产品经纪人等考试培训,且同时也作为资格证书的考点。这也促使了高职院校能在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和考核上提供服务。

(2)“对外开放”社会服务模式。高职学院高职院校的“对外开放”社会服务模式主要是教师智力输出。由于高职学院师资往往具备“双师素质”,既获得教师资格,又兼有专业技术职称及职业资格。这些教师走进区域社会,进行涉农技术推广、涉农营销技能等各类讲座,或是进行相关的职业培训,可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得校内知识和行业技能通过教师及专业服务的的“对外开放”实现了外溢效应。例如,北京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农产品营销工作室“, 旨在对师生进行多方位的培训, 该校进而成立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 实现对师生的专业技能鉴定与认证。而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进行合作,紧紧依托行业,以学训一体的实训形式既实现毕业生与就业岗位的对接, 又成为农产品质量检测技能人员的培训基地,充分实现实训基地的实现社会服务功能。。

(3)“校企互动”社会服务模式。高职院校普遍通过设立“校外实训基地”、“专业指导委员会”等方式实现与企业的互动。校外实训基地是学校利用企业或机构的资源建立的用于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的校外实践教学场所。专业指导委员会则以专业为单位进行设立,会成员主要由行业专家构成。除此以外,根据调研结果,高职院校还提供人力资本共享、咨询服务、技术开发服务、行业标准设立服务等,在供给方面充分发挥了自身优势。这些高职院校正努力从各方面不断开拓,其全方位服务体系的建立已见雏形。

(二)供销系统行业企业社会服务能力需求实证分析

高职院校的源起往往基于某些行业或区域发展的要求,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和区域性,因此其社会服务职能也往往具有相类似的特征,主要服务于区域社会。由于我们的供给方选择的对象为浙江省供销系统高职院校,因此,相对应地,我们选择了同一区域的相关企业作为社会服务的需求方。我们以浙江省为主体区域,充分依托供销系统资源,对供销系统相关行业及企业进行了调研,以更好地对供销系统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需求方进行分析。为此,我们发放了150份问卷,实际回收有效问卷84份,基本涉及到了大部分供销系统行业企业,从需求的角度对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进行了实证分析。

(1)供销系统社会服务的总量性需求。我们的调研显示,供销系统行业企业对高职院校三大职能重要性的排序中,61.9%的机构认为涉农人才培养最为重要,38.1%认为最重要的是社会服务,只有2.38%认为科研最为重要,。人才培养占绝对比例,这符合高校办学之根本。供销系统行业企业普遍认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能反过来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更符合行业要求。

同时,供销系统行业企业对高职院校已经提供的社会服务现状表示非常满意的仅占2.38%,45.24%的供销系统行业企业尚未与高校建立合作平台,58.33%的供销系统行业企业认为高职院校增强社会服务功能非常有必要。由此可见,供销系统行业企业对社会服务的需求总量较大。

(2)供销系统社会服务的结构性需求。社会服务的形式需求。社会服务的形式已实现了多样化,在已进行过与高职院校合作的供销系统行业企业中,采用最多的形式是理论讲座,占48.81%;其次是技能培训,占39.29%;再者分别为岗前培训、设立行业标准和资格证书考试培训。但82.14%的供销系统行业企业认为众多形式中最主要的是技能培训,55.95%认为最主要的是岗前培训,48.81%认为最主要的是资格证书考试培训,其次分别是理论讲座、设立行业标准、学历再教育,咨询服务仅占8.33%。可见,技能培训是目前最主要的需求形式,这与实际采用的主要形式有所不同。

社会服务的潜在需求。除了与行业的合作,67.86%的供销系统行业企业认为,社会服务还可以体现在服务社区上,即利用高职院校自身的优势加大专业知识的宣传;27.38%的供销系统行业企业认为还可以知识下乡、服务三农;26.19%认为为区域政府经济发展出谋划策。由此可见,社会服务的潜在需求空间非常之广阔,涉及到了金融行业以外的众多领域。

二、供销系统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供需矛盾及其原因分析

(1)总量上的供不应求。虽然经过近些年来的发展,供销系统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供给逐步发展,但从我们的调研结果来看,多样化的社会服务模式并未满足区域社会发展的需求。与西方发达国家地方高职院校建立的初衷相比,我们的高职院校本身的办学初衷更为侧重于教育而非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这与我们传统中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主的办学理念有关。而供销系统内高职院校这一问题也仍然存在。

(2)结构上的供需矛盾。主要有形式上的矛盾和主体矛盾。首先,区域社会需求的主要服务形式与实际采用的主要形式存在着的错位,由于供销系统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与社会发展具有相对滞后性,导致了高职院校在根据专业而提供的相关社会服务过程中往往与市场实际需求存在不同步,因而对区域社会的具体需求缺乏深入认识和了解,这将影响到社会服务职能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其次,供销系统高职院校社会服务需求定位于技能和实践,以工作为中心;而对本科院校社会服务的定位则侧重于理论方面,以知识讲座的形式存在。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作为供给主体本身的高校却对自身的定位并不准确,一味追求“小而全”,忽视了精细化和专业化,这也是导致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形式错位的本质原因之一。

(3)缺乏缓解供需矛盾的平台。就目前而言,区域社会与高职院校之间缺乏交流平台,两者之间没有统一的共同目标,这是高职院校提供的社会服务尚未能满足区域社会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两者之间进行合作的主要障碍所在,是缓解供需矛盾和健全社会服务功能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提升供销系统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路径探讨

综上所述,无论是在社会服务的总量上还是结构上,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尚存在着结构性矛盾,这将成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进一步完善的障碍。究其原因,这与传统教育理念中的重“学”轻“术”,高职院校与政府、企业之间的横向联系机制欠缺,缺乏沟通与激励等原因有关。我们认为要改善这一供需体系及现状的矛盾,需要从专业、院校、政府三方共同努力。

(1)进一步明确供销系统院校“服务三农”的社会服务职能。首先,在社会服务中,供销社职业院校要率先成为培育新农村现代职业技能者的人才高地。其次是要明确供销社职业院校成为农村现代职业技能的实训基地的社会服务职能。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进一步加大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继续支持和引导各地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在全国引导性奖励、支持建设一批能够实现资源共享,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供销社职业院校要充分发挥在商贸物流、农业物资、再生资源、信息科技等方面的专业、行业特长,抓住机遇,争取财政支持,加快实训基地建设,成为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改革以及科研方向不断创新的源动力。

篇3

关键词:社会工作;职业能力;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3-0044-02

社会工作是运用专业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助人服务的活动,能够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进而促进社会公平、社会公正的专业和职业。2015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发展专业社会工作”。社会工作首次被写入报告,也预示着为顺应当前我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要求,应对现实社会中人们复杂的各种需求,满足政府购买服务需要,急需发挥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然而,在新的要求下,现有的社会工作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导致大量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不足,不能满足社会发展要求,需要进一步推进社会工作的知识化、专业化和职业化进程。以专业教育为依托,以专业课程建设为载体,提升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综合的职业能力成为当务之急。

一、以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为导向的课程设置

社会工作专业应该培养哪些职业能力,以及如何确定呢?从中国目前的职业教育和课程改革来看,以岗位能力为本位的职业能力培养是一种趋势,它不同于知识本位、素质本位等,是依照岗位的基本能力要求,并且涉及职业态度、心理和行为习惯等,从能力内容上来看,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是综合性的职业能力(匡瑛,2010)。社会工作者可能工作在街道、社区、社会服务机构,社会福利机构,民间组织等部门,按照这些工作部门设置的工作岗位来确定基本的职业能力,是社会工作者能够顺利完成工作任务的基本要求。一般来说,职业能力应该包括“职业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信息接收和处理,经营管理,社会交往,不断学习”等能力,这是作为一名合格社会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

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在复杂的实际工作过程中,除了基本职业能力外,还可能有一些具体关键的职业能力的运用,这需要有一定的调查。对在社区、街道、政府、社会组织等机构中工作所需能力进行调查,获得当前社会中社会工作服务过程所需要的具体细致的职业能力内容。明确这些能力内容,进而把这些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内化进课程设置之中。以社区社会工作为例,职业能力可能涉及问题建构、资源链接、伦理反思、建立关系、嵌入服务、评估能力、项目实施能力等,因此,在课程该设置时,就要结合调查所得职业能力,明确课程培养目标。

二、以职业能力提升为目标的课程学习模式

岗位职业能力提升是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置的目标,而课程学习方式则需要结合该目标配合进行。社会工作在课程设置上可供选择的模式有学徒式、技术理性式、交互反思式等,而交互反思式是当前比较流行的应用模式,它强调师生互为主体的协同式学习交流过程,教师不仅教导学生学习专业的相关知识,同时也引导其反思专业的知识和做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具有学习知识和批判反思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主动的一方(王立红等,2010)。

这种专业课程的设置模式也得到了很多国内学者的支持,他们认为采取反思式的课程设置,包括反思性实践、教师与学生协同行动、多层次教学形式安排等,有利于推动中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但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实践(费梅苹,2002;李晓凤,2007;黄耀明,2007;王伟廉,2009)。因此,选择此种模式,强调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学习知识和反思能力的综合性,进而推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职业能力的提升具有坚实的基础和明确的导向。

三、突出职业能力的课程内容设计

职业能力是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而实践能力提升不仅需要从讲授中获得,还需要有大量的实践机会,只有突出强调课程的实践性,学生的职业能力才能得到锻炼和提升,才能应对社会需求,协助人们解决问题。

目前在国内外社会工作课程建设研究中,普遍认为实践性和实践能力是课程设置的重要方面,随着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应该如何在教育中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并应用于形形的案主,检验理论,进而发展临床实务能力呢(Carew,1979;Baybour,1984;Cocozzelli、Constable, 1985;Gomory,2001;Munro,2002;Thyer,2001)。陆士桢等对香港各大学的社会工作课程设置考察后,发现社会工作课程除基础理论和方法学习之外,开设“综合研讨”“工作坊”“成长小组”等课程,并从学生为本角度出发,促进学生与社会工作专业与工作的融合,可增加学生的实务能力(陆士桢等,1994)。从国内外社会工作课程设置的研究来看,对于课程实务能力的培养表示一致肯定。不过鉴于社会发展需求,越来越关注实践中更为细致的能力培养,尤其是对理论与实践结合应用的反思,倾向于对二者的整合,这给我国社会工作课程设置和教学提供了一定借鉴。

按照社会工作的课程性质,可以分为基础课程、方法课程、实务课程三种。基于职业能力要求,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教学环节上对这三类课程进行设置与调整。基础课程包括社会工作概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社会工作理论、社会问题研究等,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是什么”以及“为什么”,是如何开展社会工作实务的。该类课程除了常规教师讲授之外,还可以增加学生参与互动环节,通过学生讲述、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同时结合社会工作职业能力要求,训练学生知识系统储备能力、理论运用能力、写作能力、系统分析能力、反思能力等,并将其贯彻在知识学习中正确的职业态度和习惯。

方法课程主要包括的是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这些核心方法的学习是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根本的职业能力,获得职业技能的根本要求。结合课程特点,通过情境模拟、任务设置、临床督导模拟、实习实训等方式和手段,学生在实务模拟和真实工作环境中,掌握在街道、社区、社会机构等环境中方法的具体使用技巧,提升方法使用、与人沟通、问题发现等职业能力。

实务课程主要是社会工作的分支课程,包括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等。在课程设置上需要突出专业性。以老年社会工作为例,除了学习老年社会工作的基本内容外,还需要增加相关老年学、老年社会学、老年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并增加相应学分,目的是了解该实务领域内的相关知识,以此为基础,增加学生在处理老年问题时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突出课程设置的专业性。这也借鉴了英国社会工作在培养实务能力时课程设置的内容(郑永强,2001)。同时,结合各地区和高校的资源和特征,重点培养一个或两个分支方向的社会工作实务,突出该实务分支的特色和能力,而不是建设大而全的社会工作分支课程。在课程安排上,则可以通过增加实践机会来实现实务能力的提升,包括作为实验课的实务教学、综合日记、临床督导、学校教师的指导和以证据为基础的实务内容等,在考试考核时,对学生的应用能力进行考查并计入个人成绩。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在专业分支领域内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交往能力、评估能力、资源链接能力、项目实施能力等职业能力。

四、结语

目前国内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着学生对专业课程认同度低、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影响了学生学习和掌握相应的职业能力。而以岗位职业能力需求为基础,设置社会工作课程的内容和学习方式,尽量开发课程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推进学生主动性,培养相应的社会工作人才,是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以适应和应对整体社会需求的重要途径。但是我们也看到,基于以上论述开设社会工作课程,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障碍,如社会需求调查的难度和持续性,分支课程增加相应知识储备学分的教学改革等方面,均存在着更多问题,需要在今后的课程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总之,社会工作专业课程的设置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它需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学习和反思批判能力的综合情况,课程设置的实务性能力重点,以及地区和学校的差异性,以此出发来设计和开发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才可能有一定的适应力和发展力。

参考文献:

[1]袁光亮.职业能力为本的社会工作专业课程建设的探索

――以北京青年政治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19).

[2]周绍斌.职业能力取向:地方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

养模式探讨[J].社会工作,2012,(3).

[3]王立红,周光亮.中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4]陆士桢,酒曙光.香港社会工作教育课程设置状况及其

对内地社工教育的启示(考察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

1994,(1).

[5]郑永强.英国社会工作[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6]闭伟宁,李红.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合理化

思考――以广西大学为例[J].社会工作,2013,(6).

[7]匡瑛.究竟什么是职业能力――基于比较分析的角度

[J].江苏高教,2010,(1).

[8]王圣军,张绮莹.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

学模式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6).

篇4

关键词: 社会性软件;动漫专业;高职高专;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5-0254-02

0引言

动漫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其专业教学在高校中蓬勃发展,但毕竟是新兴专业,其教学成熟仍需一个摸索的过程。动漫专业教学目前急需完善的是实践教学,但这恰恰是国内动漫专业教育的软肋。在国内办学经验不足,校企合作深度有限,实训环境不完善的情况下,利用社会性软件构建动漫专业教学辅助体系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1社会性软件概述

1.1 认识社会性软件对于社会性软件,学界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定义,国外学者认为:社会性软件是指可以促使团体或社群沟通和写作的任何软件;社会性软件是帮助人们建立社会网络和自动组织群体的软件(willian Davies 2002)。国内社会性软件学者刘钢认为,社会性软件指的不是那种只支持编程或科学进步的软件,而是指支持并改善在线或离线主流社会实践的软件。

由此可见,与传统软件不同,社会性软件的目的并非实现某一局限,而是从个人与他人发生社会联系的需求出发,通过自然汇聚形成“人网”,以达到知识的分享,并从显性知识交流深入到隐性知识交流[1]。常见的社会性软件有博客、播客、威客、维基、QQ等。社会性软件通过其社会联结来促进知识之间的转化、交流、共享。

1.2 社会性软件对教育的积极影响社会性软件出现的初衷在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信息的传播、共享,但随着社会发展,其被广泛应用,逐渐成为正规教育之外的第二学习平台。伴随着终身学习理念深入人心,正规教育之外的自我学习、知识积累、能力提升的需要迫使人们不得不大量汲取正规课堂之外的知识,而社会性软件平台往往正是这些知识的集中地。社会性软件的开放性、协作性、知识积累性为知识的丰度提供了保证,而其传播的广泛性、交互性、共享性又为隐性知识的形成提供了沃土。

概括来说,社会性软件对教育的影响可分为对正式学习的影响和对非正式学习的影响。所谓正式学习即传统意义上的学习,其内容针对性强,学习目的明确。而非正式学习指的是学习者日常中有意或无意的带有学习效果的学习行为,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偶然性[2]。就正式学习而言,社会性软件可以成为有效的教辅工具或第二课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利用社会性软件进行专题讨论、小组学习、知识测评等。利用社会性软件平台,学习活动组织起来更加灵活,形式更加多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筛选和知识管理能力。

例如:使用博客,可使学生养成记录日志的习惯,锻炼其文字表达能力,并促使其对知识进行梳理、分类、积累。通过QQ群、MSN等,可以破除师生间的沟通界限,并顺利实施“头脑风暴”、在线答疑、作品点评等教学活动,弥补高等教育日常教学活动中师生交流欠乏的不足,延续传统课堂的有效性。

此外,利用社会性软件,方便记录教学过程,有利于对课程教学进行过程性考核,并及时得到教学反馈信息,促进教学的良性开展。

对非正式学习而言,社会性软件产生的影响更为明显。在非正式学习中,通过社会性软件平台学习者可以快速获取专家层次的知识见解,并可以管理自己的知识,理顺已有知识体系,组建个人知识信息库。

此外,通过社会性软件,学习者还可以实现与其他学习者的信息交流、分享,促进隐性知识的转移,也有利于形成虚拟“实践共同体”[2],加速隐性知识的生成。

例如:通过专业论坛,学习者既可以加入某一主题的学习,自然形成实践共同体,共同验证学习内容的正确性,又可以深入探讨专业知识,加强专业思想碰撞,促进隐性知识的形成。

总而言之,不管是正式学习还是非正式学习,合理利用社会性软件都能对学习者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社会性软件,能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性,以及社会性软件本身的共享性、交互性、知识积累性促进学习效果的形成,使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入、透彻。

2我国现阶段高职高专动漫专业教学的不足

我国现阶段高职高专动漫专业教学追求短、平、快,盲目推崇动漫软件技术应用,缺少内涵建设,人才培养水平上不去,还面临种种困境:教学模式死板,教学内容偏离生产实践,学生缺乏专业思考与创造力,专业训练不足等等。

总的来说,高职高专动漫专业教学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专业办学定位上存在误区我国动漫专业教育起步较晚,开设动漫专业教学的院校存在办学定位的认识误区。艺术类院校强调以培养艺术设计能力为重点,偏重于开设传统平面设计专业的课程,而非艺术类院校则强调以培养计算机软件的应用能力为主,偏重于开设传统多媒体技术专业的课程[3]。对动漫教学本质的狭隘理解,影响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成熟,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尤其是在一些新兴院校,动漫教育对动漫人才的培养已沦为“狭隘的技术上的培养。文化上的培养少之又少。”[4]忽视专业发展的本质,只求速成,着重培养工具软件的应用,培养出来的“人才”只能是一批缺乏专业思想和创作思维的“工具”,不利于其职业的长远发展。动漫专业教育应该是动漫艺术与计算机技术有机结合的综合性教育,是文化与技能并重的专业教育。

2.2 师资配置和课程设置上存在误区在众多高职高专院校中,动漫专业基本上是从无到有建设起来的,教师队伍由计算机专业教师或纯艺术类教师抽调组成,对动漫专业没有系统的认识,行业经验不足,专业素质也不高。由于对动漫专业认识上的偏差,课程的设置也有失偏颇,或偏重于计算机设计软件技术的课程,或偏重于艺术设计理论课程。课程体系不成熟,没有应有的充分的市场调研作为支撑,课程建设只能是“盲人摸象”。

2.3 教学方法存在不足从生源来说,高职高专动漫专业的学生基础良莠不齐,且大部分美术功底较差。在课时有限、专业课程繁多的情况下,大多数院校的教师仍沿袭传统的填鸭式教学,难以真正培养动漫专业人才。

学完一门课程后,学生往往只会“依瓢画葫芦”,不懂得灵活应用,更无法整合多门课程技能。虽然大多数院校都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但由于院校培养的学生难以派上用场,甚至阻碍企业的工作进度,降低了生产效率,校企合作难以切实实施。由于缺少实践的机会,学生的岗位技能无法得到锻炼,积累经验和提升能力也无从谈起。

针对以上的种种不足,灵活利用社会性软件,构建动漫专业教学辅助体系,有针对性地加强每一个薄弱环节的修补,将对动漫教学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利用社会性软件平台,可以促进不同区域专业建设的交流,从而促进专业教学改革。利用社会性软件平台还可以及时了解行业动态和行业人才需求,有利于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此外,利用社会性软件平台可以拓宽社会实践渠道,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挖掘潜能,从市场需求中选择自己的成长方向,提前熟悉工作,自我磨练和提升。

3利用社会性软件构建动漫专业教学辅助体系的实践

3.1 利用社会性软件构建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平台专业建设需要进行人才需求调研,而深入企业调研则是最有效的办法,但由于校企合作的局限性,这往往不太现实。但是,通过灵活应用社会性软件平台,可以弥补此种不足。我们通过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年报,初步了解了动漫产业人才需求缺口。

另外,通过中国人才网、南方人才网、找工易人才网等社会性软件平台,收集专业岗位技能需求,实时了解当前该行业急需的岗位人才及所需要培养的技能。通过社会性软件平台进行人才需求调研,了解到的岗位职责全面,岗位能力需求明确,且节省人力物力,往往事半功倍。

3.2 利用社会性软件构建教师、学生自我学习提升平台动漫专业建设所走的路仍很短,多数院校的动漫专业教师毕业于计算机专业,其动漫专业素质、教学经验有待进一步学习、提升。通过外派培训、引进动漫人才不失为一条提高师资水平的捷径,但在目前办学经费紧张、动漫教育人才短缺的情况下,这明显不太可行。

然而,通过社会性软件,可以构建自我学习提升平台,让教师有选择地充电,有针对性地自我培养、提高。我们使用博客建立了教学团队的交流平台,破除时空的限制,加强团队教师的专业研讨、经验交流,达到相互提升的目的。

另外,通过教育博客了解同行的一些教学改革思路,促进专业教学思想的成熟,避免了闭门办学。

同时,在博客上,教学方法的分享,教学经验的交流,也有利于教师们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利用社会性软件构建教师自我提升平台,既创新了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又有利于教师多样化、个性化地发展[5]。

利用社会性软件,除了可以构建教师自我学习提升的平台,还可以构建学生自我学习提升的平台。我们要求学生创建学习博客,不定期记录自己的学习历程,逐步培养其练笔的好习惯。另外,使用博客充当学生课外作业点评的平台,学生可以相互点评,让课外作业更有期待性。学生通过相互点评,发现各自的不足,并学习他人的长处,促进了彼此的成长。利用社会性软件构建学生自我学习平台,既有利于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又有利于学生养成知识积累和学习反思的习惯[6]。

3.3 利用社会性软件构建第二实践教学平台动漫专业教学由于实训环境的不完善,专业实践往往不足,教学效果不太理想。从动漫产业对动漫专业人才的技能要求来看,动漫专业教学除了要搞好课堂教学外,还必须加强专业技能锻炼。开辟课堂之外的第二实践教学平台成为了一种必然的需要。利用社会性软件开辟第二实践教学平台,可以更简便、快捷,也更贴近市场需求。

对于利用社会性软件构建第二实践教学平台,我们做了一些有益的实践。我们鼓励学生积极使用博客记录生活的点滴,并根据积累撰写剧本,不断提高其文字表达能力和剧本创作能力。使用博客作为《剧本创作》课程的第二实践场所,方便而有效。

为了提高学生二维动画创作的自信心,我们鼓励学生在腾讯动漫频道注册闪客,在线欣赏他人作品,吸取经验,并积极尝试创作,自己的作品。经受网络观众或批评或鼓励的洗礼后,学生逐渐成熟,自信心也得到加强。专业网站及综合性网站的动漫频道,可以成为《Flas设计》、《Flash二维动画设计高级》等课程的第二实践场所。

为了夯实学生的美术基础,我们鼓励学生常上涂鸦王国、腾讯涂涂等涂鸦网站,在线观看他人使用电脑作画的过程,并开展自我实践,锻炼其美术基本功。这样,既丰富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又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

涂鸦网站等开放性的平台,允许学习者一边观摩,一边实践,是《美术基础》、《造型设计》、《素描》等课程最佳的第二实践平台。

此外,我们鼓励学生积极上猪八戒兼职网投标动漫相关的兼职任务,直面真正的工作任务,与社会在岗人员竞争,逐步培养其工作信心及岗位技能。通过参与这种现实的工作任务,学生的竞争意识得到激发,有利于预培养其岗位技能,使其学习更有动力和目标。兼职投标的过程就是一个技能提升的过程,偶尔一次的中标即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成功欲和提高其参与自觉性。兼职网站可以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实践平台,促进多门课程技能的综合应用,全面检验学生的专业技能。

3.4 利用社会性软件构建教辅平台众所周知,大学的教育是“师傅领入门,修行在自身”,教辅往往只是一个概念。

一般情况下,师生课后难得一见,彼此的时空错位,导致教辅很难落到实处。但利用社会性软件平台可以解决这个头痛的问题。

在实践中,我们积极使用QQ群开展课程讨论及专业研讨,并通过QQ群论坛实现在线或离线答疑。由于平台的开放性,很好的做到了百家争鸣、有问必答,提高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促进了专业教学。

4小结

社会性软件的开放性、交互性、知识积累性,使其必然成为民众自我学习、提升素质的良好平台。利用好社会性软件,既能开阔专业视野,又能增长知识面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对于促进学生养成知识反思习惯及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有重要意义。在我国现阶段,灵活应用社会性软件,将能很好地构建动漫专业教学辅助体系,促进专业教学的顺利开展。

总而言之,通过社会性软件平台,可以弥补动漫专业教学基础的不足,并开辟有效的第二实践平台,促进专业教学改革,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满福.基于两种社会性软件的大学生交互学习模式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5.

[2]董京峰,王伟娟,朱立波.社会性软件促进非正式学习[J].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2009,(7):41,45.

[3]黄锐,刘建华.高职高专动漫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92.

[4]陈彬彬.动漫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新闻界,2009(4):174.

篇5

【关键词】体育参与行为;心理健康;职业群体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660-03

众多周知,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一样是构成健康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大量的相关研究表明: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加剧,对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对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通常人们对自身的身体健康状况较为关心,自我保健意识也较强,同时社会的保健、医疗体系也较为健全。因此,人们的身体健康在保健、预防、医疗等方面的需求基本能够得到保障;但在心理健康方面却存在着保健意识薄弱、社会对心理健康的检测诊断、心理疾病的预防等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相对滞后等明显缺陷。因此,在当前社会转型期的特定背景下,对社会的主要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影响因素进行量化的科学分析,并提出可行的改进对策有着较高的现实意义。

目前,国内针对社会不同职业群体日益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在现状调查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在对策研究领域相对不足。在干预对策方面除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心理治疗等措施外,还有哪些方法手段更行之有效、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因此探讨一种调节效果好,效果更持久、无副作用、更容易被接受的心理健康改善和提高的方法就显得很有价值。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对大连市的不同职业群体的体育参与行为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试。职业群体的划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并结合调查对象的职业性质的相似性,将职业群体分为四类①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包括教师)(以下简称管理人员);②专业技术人员(包括工程师、医生等);③商业、服务业人员;④企业工人和公司员工等。

1.2 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大量的社会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实用心理测验等相关专著和书籍以及文献为本文的选题、调查问卷的修订以及调查结果的论证分析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1.2.2 访谈法 通过对社会学、心理学以及体育学等领域的专家进行访谈,对本课题研究的方案、调查内容等进行了专家咨询的调查,得到了很多宝贵的一手资料,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很多科学的参考。

1.2.3 问卷调查法 体育参与行为采用自编调查问卷,问卷经过专家访谈和专家问卷调查对问卷的结构和内容效度进行了有效性检验和修订,并采用重测法对问卷进行了信度检验。心理健康的测试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共发放问卷1400份,回收1232份,有效问卷1051份。

1.2.4数据统计法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录入有效问卷的原始数据,采用平均值、百分比、独立样本t检验等指标和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p0.05为具有显著性差异。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不同职业群体的体育参与行为分析 体育参与行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体育参与行为涵盖面较大,不仅包括直接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也包括到比赛现场观赏体育赛事或通过各种媒体观看比赛,为运动员加油助威等行为。本研究将体育参与行为定义为狭义的体育参与行为,即直接参加体育锻炼,有一定身体负荷和持续一定的运动时间。重点考察体育参与行为对心理健康所产生的影响。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并结合调查对象的职业性质的相似性,将职业群体分为四类①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包括大学中小学教师;②专业技术人员,包括工程师、医生等;③商业、服务业人员;④企业工人和公司职工等,主要包含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职业群体。(以下简称企业工人)。

由于本次调查对象涉及范围较广,而且发放的问卷包括体育参与行为和心理健康两个内容,在上述两类问卷的有效性判别时,必须考虑两种问卷同时有效的情况下在作为有效问卷进行分析,因此,在不同性别及不同职业的样本数量存在一定的不齐。

体育参与程度的界定标准在参照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为经常参加:每周1次以上;偶尔参加:不定期的每月1次以上;从不参加:每月低于1次。调查对象的体育参与行为情况见表1。

表1是将调查对象按照四大职业类别和不同性别初步统计出各群体的体育参与的程度情况。为更清楚了解不同职业和不同性别在体育活动参与程度方面的差异,按照职业和性别分别进行了细化分析见表2和表3。

2.1.1 不同职业类别的体育参与程度分析

由表2 可以看出4种职业类别间在体育活动的参与程度上并无明显差异。一个较为集中的趋势就是在4种职业群体中都表现为体育行为的偶尔参加比例明显高于经常参加。相关文献研究表明影响不同职业群体在体育活动参与程度的因素较多,主要包括可利用的业余时间,体育场地、设施条件、对体育锻炼的认识等等。本研究所调查的结果表明4种职业群体都有近30%的经常参加比例,但也存在着近70%偶尔参加群体。偶尔参加体育活动对身心健康影响还有待深入研究。同时也可以看到较为积极的一面,就是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在4%-8%,这一结果显示出社会不同职业群体的体育锻炼和参与意识有所提高。

2.1.2不同性别群体的体育参与程度分析

为考察不同性别间在参加体育锻炼方面的差异,将1051名被调查者分成男女两个组别,分别考察其体育锻炼的不同参与程度组间是否存在差异。通过对男女两组别的数据比较,可以看出:在经常参加偶尔参加及不参加三个组别上男女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2)。

2.2 不同职业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分析 为考察本研究所调查的不同职业群体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将不同职业群体作为一个整体与全国成人心理健康的常模的各维度的指标相比较分析,两者各维度的 t检验结果见表3。

在SCL-90的总均分分面,不同职业群体的心理症状自评的总均分虽然高于全国常模平均值但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本研究所调查的不同从业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成人的平均水平接近,但在躯体化和偏执两个维度上,本次调查的职业群体的均值均高于常模,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躯体化主要反映身体不适感,包括心血管、胃肠道、呼吸和其他系统的不适,和头痛、背痛、肌肉酸痛,以及焦虑等躯体不适表现。躯体化均值高于常模显示出本调查所包含的管理、商业人员及企业员工存在着躯体上的不适感略强。同样, 偏执均分高也表明本调查的职业群体存在着思维易走极端、较易出现猜疑和敌对情绪。上述症状也应引起注意。

2.3 不同职业群体体育参与行为对心理健康影响分析 在体育参与行为分析过程中,除了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分析外,对身心影响较大的是体育参与的频度。即经常参加且有稳定的体育锻炼习惯,锻炼时间通常坚持几年或更长时间。与之相对应的偶尔参加体育锻炼,是指没有形成稳定的体育锻炼习惯,不定期的偶尔参与行为。有研究显示一次性参与的体育锻炼也会有即刻的心理改善效益,但这些即刻效益能否对包含感知、情绪、认知、自我等多种因素的心理健康状态产生影响综合状态产生足够的影响仍需考证。为考察不同的体育锻炼参与程度对心理健康所产生的影响,本研究将调查问卷中的“经常参加、偶尔参加、不参加”三个选项群体进行的统计分析。其中不参加的人数较少与另外两个选项的样本数量相差较大,本研究将不做分析。对经常参加与偶尔参加组的SCL-90的总均分以躯体化、强迫症等9个因子进行了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见表4.

统计结果表明,两组总均分虽然偶尔参加组高于经常参加组但并无显著性差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与偶尔参与体育锻炼在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方面并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在人际关系和焦虑两个维度上出现了显著性差异,经常参加组的两项均值都低于偶尔参加组。表明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对缓解人际关系和改善焦虑情绪具有明显作用。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本次调查的四类职业群体普遍存在着缺乏稳定的、经常性的体育锻炼参与习惯,大部分人员处于偶尔参与程度,这一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应为社会主流职业群体广泛参与体育锻炼创造有利条件。

3.1.2 本次调查的职业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成人的平均水平相近,并无显著性差异,但在躯体化和偏执两个维度上,既躯体上的不适感略强、具有思维易走极端、较易出现猜疑和敌对情绪等症状。

3.1.3 经常性的有规律地参与体育锻炼,也就是具有相对稳定的体育锻炼习惯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促进人际沟通,缓解焦虑等负面情绪。

3.2 建议

3.2.1 不同职业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很多,体育锻炼作为一个有效的心理健康干预手段,要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需要一个长期、稳定的锻炼行为作保障。

3.2.1 对不同职业群体体育参与行为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内在关系研究还应细化到体育锻炼的负荷、参与项目等方面。同时,心理健康干预效果领域的研究如采用纵向的跟踪测试研究会取得更直接的量化数据,对研究的深入会更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98-108

[2] 兰自力.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10):12.

[3] 吕中凡,于洪波.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体育锻炼的心理干预效果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12.6.

[4] 徐光兴.临床心理学: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8.112-117.

[5] 杨剑,季浏.不同锻炼方式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34-36.

[6] 张海. 健身运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徐州教育学.2006,3

篇6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differentiated talents of Social Sports Guidance and Management Major in Local Applied Universities

YU Gang, XIAYunjian

(International Equestrian College of Wuhan Business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56)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existence question of Social Sports Guidance and Management Major,Take Wuhan Business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e difference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cial sports instruction and the management of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mode of the local application society are discussed.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other simila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offer guidance for social sports and management.

Key words local; application; social sports guidance and management major; differentiation

1 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可能的解决思路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是教育部2012年新开设的本科专业,其前身是早在1993年由天津体育学院率先创办的社会体育专业。经过近20年的快速发展,社会体育专业在我国已获得广泛认可。截至2012年初,我国已有200多所高等学校开设了社会体育专业,也就是说,只要有单独设置体育院、系的高校几乎都开设有社会体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成为各体育院系普遍开设的专业。但是,这些高校开设的社会体育专业在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同质化”问题。即都是面向“大众、传统”的体育运动领域,如兵乓球、羽毛球、足球、篮球、排球、游泳等传统、大众运动项目进行人才培养。导致该专业学生学习目标与结果没有差异性,在找工作时没有突出优势,就业遇到极大的瓶颈。另外绝大多数开设本专业的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是定向型的且较为单一,这与我国当前已经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的多样性是不相适应的,使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很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甚至被列为10大最难就业专业之一,影响了社会体育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在此背景下,教育部于2012年将社会体育专业改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希望改变原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过于笼统,人才培养“同质化”问题。

体育产业在我国属于朝阳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特别是《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于2014年10月后,体育产业在国家层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体育产业的规划与发展被纳入了国家经济转型发展的大框架中,意义深远,中国的体育产业必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马术运动是体育产业中独具特色和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运动项目。目前,我国特别是经济较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以及湖北、安徽、四川、内蒙和重庆等地已有很多大中型的马术俱乐部,粗略估计,我国目前马术俱乐部大约有500余家,并且新开俱乐部数量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同时,举办马术活动是马术运动生存的基础,也是促进马术运动蓬勃发展的杠杆。而每一次马术活动的顺利圆满完成,均需要大量的服务管理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和赛事裁判等高素质的工作人员作保障,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通过对马术俱乐部从业人员调查发现,首先是其工作人员大多是半路转行(目前我国尚无一所本科院校开设有面向马术运动的社会体育专业,所以没有此类人才),没有系统接受专业学习、严重缺乏专业理论知识的支撑、创新能力较差;其次是整体学历层次不高,具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不足10%,严重阻碍了其服务质量的提高和管理水平的提升。面向马术运动培养的专门性,高素质、强能力、重创新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是这些俱乐部梦寐以求的,社会急需此类新兴、时尚、高端运动的体育经营管理和服务人才。因此,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体现差异化,顺应社会对新兴、时尚、高端运动(如马术、赛马)的人才需求。

2 马术、赛马产业人才需求状况

马术、赛马运动是一项古老而又年轻的贵族运动项目,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从事休闲娱乐的愿望日益强烈,马术、赛马等时尚、高端体育运动逐渐兴起而受到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目前全国各地已有五百余家以休闲体育方式开办的马术休闲骑乘俱乐部,速度赛马也正在国内蓬勃开展。但是,我国马术、赛马产业的发展历史还很短,相关的专业教育和培训工作起步时间也不长,使得满足马术、赛马产业发展需求的既懂马术、赛马产业基本理论,又切实掌握马术、赛马运动实践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严重短缺,形成制约我国马术、赛马产业健康发展的瓶颈,无法适应马术、赛马产业蓬勃发展的需要。表1、表2是对全国部分有代表性的马术、赛马俱乐部的人才需求状况进行调查后得到的数据。

表1 武汉赛马俱乐部人才需求表(典型岗位需求)

由此可见,马术、赛马产业人才的培养已成当务之急,面向赛马(马术)运动培养的专门性、高素质、强能力、重创新的社会体育赛马产业管理方向本科层次人才是这些俱乐部梦寐以求的,社会急需此类新兴、时尚、高端运动的体育经营管理和服务人才。但是,国内并没有相应的教育教学机构进行本科层次的马术、赛马产业相关人才的培养,来满足市场的需求。2008年武汉商学院开办了全国首个大专层次的赛马产业相关专业:“赛马产业管理专业”取得了较大的成功,这为本科层次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马术、赛马产业管理方向的开设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3 武汉商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差异化培养马术、赛马产业相关人才的可行性分析

3.1 赛马产业管理方向办学有积累,专业建设成果丰富

体育与马术学院是武汉商学院紧贴市场需求而创办和重点建设的院系,是学校办学多元化的具体体现。体育与马术学院创造 “以学生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校企结合为模式、以办学质量为根本、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办学理念,突出专业建设特色,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努力打造国内知名、国际有影响的品牌专业。体育与马术学院原有设置的大专层次的赛马产业管理专业方向体现了现代体育产业发展方向,时代特征鲜明,校企合作紧密,并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顺应了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使本专业方向招生火爆,高考录取分数线不断攀高,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在校体育专业学生总人数已达到600余人。

体育与马术学院强调专业内涵建设,重视教学质量工程的创建。2008年“赛马赛事组织与管理”获批为省级精品课程;2009年社会体育(赛马产业管理方向)专业获批为省级教改试点专业;2009年赛马产业管理实验实训基地获批为省级实训基地;2010年社会体育(赛马产业管理方向)专业获批为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2010年社会体育(赛马产业管理方向)专业获湖北省楚天技能名师岗位1位;2010年“马房管理”课程获批为院级精品课程; 2011年赛马产业管理实验实训基地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级实训基地。武汉商学院现与天津体育学院、英国皇家农学院合作办学共同培养马术运动竞赛与管理专业方向硕士研究生、马业科学硕士研究生。2012年与澳大利亚北墨尔本高等技术学院合作开办中澳合作项目“赛马产业管理”专业。

3.2 师资力量

体育与马术学院拥有一个由40多名专兼职教师组成学术水平较高、教学能力较强的优秀教学团队。现有专兼职教授9名,副教授6名,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11名,讲师6名。师资队伍学缘来源广泛,学历层次和职称级别高,团队中老、中、青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与此同时,教师队伍中有龙舟国家级和沙滩排球国家级裁判各1人,速度赛马裁判员5名,国家级体育经纪人1人,澳大利亚NMIT教育四级评估师资质4人。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占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的55%,80%的教师为“双师素质”教师,这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赛马产业管理方向的开设提供了广泛的智力支持与人力保障。

3.3 教学训练设施

体育与马术学院设有校内小型练马场、马房、马匹解剖生理实验室、马匹运动能力检测实验室、马匹模拟实训室、赛事模拟实训室、马文化室等11个实验实训室,并有5匹教学训练用马。实验实训室总建筑面积约为5000M2;另有多功能体育馆1座、形体训练房5个、健身房3个、体育舞蹈房2个、室内羽毛球场20片、乒乓球台30张、网球场4片、室外篮球场15片、排球场10片、400米标准田径场2个,总建筑面积约为50000M2 。实验、实训设备总值约1000余万。(下转第104页)(上接第56页)同时,武汉商学院与东方马城联合办学,拥有国内规模最大、设施一流的赛马场――东方马城作为校外实训基地,该基地有设施一流的标准速度赛马场和占地三千亩的育马、练马基地满足学生的实践教学需要。此外,体育与马术学院还拥有北京京城马汇、天津环亚国际马球会、北京京华兴马业俱乐部有限公司、广东标卓马术俱乐部、广东汕头马会、上海青青马术俱乐部、青岛凤凰山庄马术俱乐部、宁夏博赛马术俱乐部等多个校外实训基地。

4 结论

篇7

一、规划编制的基本思路

以提高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为目标,在对第一轮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系统评价的基础上,做好规划基础调查、专题研究、规划大纲拟订、规划衔接、重大项目和政策建议论证等工作,全面、科学地开展第二轮规划编制。

二、规划期限

规划以年为基期,规划目标年为年,展望到2020年。

三、工作方式和要求

规划编制工作采取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进行。

规划编制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专业技术性强,各地、各有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一是要解决落实规划编制工作经费;二是要落实专人,负责协调规划编制的具体工作;三是要及时研究和解决编制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四是各有关部门要及时、准确地提供相关资料和数据。

四、规划编制的步骤和各个阶段

(一)准备工作阶段(年6月)

1、成立区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编制领导小组

区政府成立由区长任组长,分管副区长任副组长,区政府办公室、区监察局、区发展和改革局、区经济商务局、区财政局、区建设和城市管理局、区交通局、区农业局、区林业局、区水利局、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区环境保护局、区旅游局、公安分局、国土资源分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规划编制工作,研究解决规划编制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审定规划编制大纲、审核规划成果送审稿等。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要负责规划编制的工作安排,掌握规划编制工作进度,协调成员单位与规划编制工作相关事宜,办公地点设在国土资源分局,杜礼新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2、成立规划编制工作专班

工作专班的组成人员由国土资源分局和专业技术队伍组成,承担本次规划编制的具体工作任务。

3、成立规划编制专家组

专家组的人员由规划编制办公室聘请省、市有关领导及有关技术专家组成。

4、成立规划编制联络组

联络组人员由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安排后报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决规划与各成员单位所属部门规划的协调、衔接,并提供相关资料。

5、进行业务知识培训

(二)规划编制阶段(年6月-11月)

1、专题研究(年6月-8月)

专题研究成果是规划编制的指导和依据,是整个规划编制工作的基础,是矿产资源总体规划是否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前提条件。

(1)专题设置。本次规划编制共设六个研究专题:一是研究如何加强地质矿产勘查,尽快提高后备资源储量,提高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二是加强资源供需形势和可供性分析,研究提出矿产资源开发的重点方向和区域,合理划定规划区,增强规划空间控制能力,有效指导矿业权设置和矿产资源整合工作;三是研究提出与矿区储量规模相适应的最低开采规模,合理利用资源;四是研究强化矿山企业资源消耗与利用的约束机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五是研究落实矿山环境保护措施和治理工作,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六是研究保障规划有效实施的机制,实现规划既定目标任务。

(2)资料收集。规划编制各成员单位按编制办公室的要求提供与规划编制、专题研究相关的数据和资料。

(3)形成专题研究报告。按专题设置情况,由工作专班和聘请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各部门提供的数据和资料进行汇总、归类、分析,并形成相关研究报告。

2、编制规划大纲(年8月)

在对上一轮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和专题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规划大纲的编制。规划大纲主要明确规划的基本思路、框架和规划范围,提出规划的重要指标和主要内容,由大纲文本、大纲说明、大纲图件组成。

3、编制规划预审稿(年9月)

总结和提炼规划基础研究成果,做好重要指标及区域布局与省、市级规划的衔接,形成规划初步成果并编制规划预审稿。

4、规划编制的咨询和论证(年9月)

征求意见和建议,把符合我区矿产资源管理实际、能促进我区经济发展的建议和意见体现到规划中去,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

5、呈报规划预审稿(年10月)

规划预审稿完成后,由国土资源分局上报上级国土资源部门进行预审。

6、编制规划送审稿(年10月)

根据上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会同有关单位对规划预审稿提出的预审意见,将规划初步成果进行修改和完善,形成规划送审稿。

7、规划成果的收集和信息化建设(年8月-11月)

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规划附表、规划图件、规划编制说明、规划基础研究材料、规划数据库等。信息化建设要求配置相应的硬件和软件,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系统和管理平台。

(三)规划审查报批阶段(年11月)

根据上级国土资源部门预审意见修改、完善后的送审稿和规划成果,由区政府初审后报上级人民政府审批。

篇8

一、编制规划目的任务和主要依据

(一)编制规划的目的任务

1、目的

矿产资源规划是国家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法审批和监督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加强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矿产资源供需压力愈来愈大。开展第二轮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工作是进一步加强矿产资源管理和宏观调控,促进合理布局、规范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实现矿产资源合理利用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具有得要意义。

2、任务

县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是在市级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将各项规划任务在空间上、时间上、数量上和政策上加以最终落实,将具体的规划指标等落实到矿区或矿山。规划的主要目标纳入县级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中实施。

(二)编制依据

1、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2、国家有关产业政策。

3、部、省有关文件。

4、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5、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全省各行业部门“十一五”发展规划;各市、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三)规划期

根据国家和省的统一要求,第二轮县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以2005年为规划基期,规划目标年为2012年,展望到2020年。

二、编制规划的基本思路

总结吸纳首轮规划实施的经验和教训,结合矿产资源规划面临的形势,根据矿产资源管理的需要,第二轮矿产资源总体规划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以提高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为根本目标,以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为主线。加强勘查、科学调控、合理布局、优化配置、集约高效、注重保护、科技创新、扩大开放,力求将矿产资源管理的各项任务和重要环节在规划中很好体现,切实增强规划在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审批和监督管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活动提供重要依据。第二轮矿产资源规划的基本思路可概括为“落实一个观念,坚持一个方针,围绕一个目标,贯彻一条主线,突出六项内容,处理好六个关系,强化四种功能”。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用科学的资源观指导矿产资源规划。

(二)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指导方针

矿产资源保护旨在为使矿产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最大限度的减少其损失和浪费。

(三)以提高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为目标

(四)以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为主线

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五)突出六项内容

加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合理调控开发利用总量、促进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的合理布局与结构优化、加强矿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加强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强化规划实施管理保障措施。

(六)处理好六个关系

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规划管理与矿业权设置。

(七)强化四种功能

根据新形势对矿产资源规划的要求,矿产资源规划在基本功能上要做到:明确规划期内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勘查、保护和合理利用、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战略和政策;明确重点矿产、重要成矿区带的勘查和开发利用方向;引导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勘查、开发利用合理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引导矿业结构优化,为矿政管理提供依据。

要强化规划的空间指导和约束功能,促进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合理布局,推动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要强化规划的矿产资源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整的引导与约束功能,促进矿产资源开采总量与市场需求量相适应,促进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结构优化;要强化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功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强化规范管理功能,充分发挥规划在规范矿业权市场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建立规范的矿产资源开发秩序。

三、编制规划的基本内容

第二轮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现状与形势;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规划目标;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一)现状与形势

强化前期论证,做好基础性工作。深化首轮规划实施评估,要达到有经验可借鉴,有问题可剖析,有对策可制定的目的。

加强开展规划基础调查、资源形势分析、资源可供性分析等基础研究,认真核实资源勘查、资源储量、开发利用、矿山环境等规划编制的基础数据。达到摸清家底、核实数据、为规划预测提供依据。

预测矿产资源供需形势,准确判断矿产资源开发面临的形势,明确任务和要求。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规划目标

1.指导思想

根据国家发展战略,结合本地实际,提出规划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高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为目标,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的,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指导方针。统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优化资源配置,优化矿业结构与布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矿产资源,实现资源、经济社会和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

2.基本原则

要体现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统一、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市场配置与宏观调控结合、两种资源与两个市场统筹原则。

3.规划目标

以省、市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为依据,具体落实市矿产资源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分解执行上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的总目标。

(三)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

结合本行政区经济社会发展对基础性地质工作的需求,根据中央与地方财政可能的经费支持力度,对各类基础性地质调查做出科学全面的部署,明确基础性地质调查的重点任务。加强地质资料开发利用。

(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

1.合理调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总量

2.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布局

3.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

4.节约与综合利用矿产资源

(五)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按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原则,对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综合评估,研究划分矿山环境影响区域,提出规划控制指标和措施。建立完善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动态监测体系,加强矿山环境调查、监测和灾害防治,加强对矿山“三废”治理的监督管理。

(六)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对现行矿产资源规划实施政策评价,总结首轮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现行矿产资源规划实施的政策环境及其发展趋势,分析我国矿产资源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相应的政策环境等实际情况,科学制定法律、经济、行政和科技等综合措施,研究保障规划有效实施的机制,实现规划既定目标任务。

建立完善规划实施监督机制和考核体系。

制定规划重要指标的年度实施计划。

建设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和规划实施的动态监测、评估和管理保障体系。

建立完善规划实施评估机制。

四、基础研究

矿产资源规划基础研究是编制矿产资源规划必需的重要基础工作,基础研究要围绕落实规划编制的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充分利用已有成果,在全面、系统调查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认真核实资源勘查、资源储量、资源开发利用、矿山环境等规划的编制的基础数据,按照总量控制、资源配置和优化布局等要求开展重大问题研究、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当前与长远的关系,重点解决规划编制中的突出矛盾,做好规划基础调查、资料收集、专题研究以及重大政策论证工作,为规划编制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基础研究的专题设置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矿产资源供需形势分析、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研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总量控制研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布局和结构优化研究、勘查开采规划区块与矿业权设置研究、重要矿种矿山最低开采规模标准研究、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研究、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研究等。

(一)县矿产资源供需形势分析研究

通过系统分析和重点研究我县矿产资源分布状况、资源储量、资源潜力、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十一五”规划,客观地分析我县矿产品市场供需形势、未来市场发展和趋势以进一步了解我县矿产资源形势,分析我县矿产资源的保证程度,提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总量调控建议与资源政策建议,为编制《县矿产资源总体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二)县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研究

对我县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工作程度进行评价;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确定我县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的总体要求、主要指标、重点矿种和重点区域;提出引导和促进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的政策措施;确定矿产资源勘查规划分区,制定矿产资源勘查的规划准入条件,科学指导探矿权设置。

(三)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研究

依靠科技和体制创新,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切实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宏观调控。通过调控开采总量,优化矿业布局,调整开发利用结构,设置矿种矿区开采规模、资源保护等各类准入条件,提高资源利用率等措施,促进矿业健康有序发展。

(四)县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研究

按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原则,对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综合评估;确定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主要指标;确定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针对新建矿山、生产矿山和闭坑矿山,提出具体的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政策措施。

五、规划编制工作组织领导

(一)成立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

为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领导,成立了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县国土资源局局长为副组长,县财政、发改、经贸、建设、规划、交通、水利、环保、统计、安监、公路、地震、科技、文化、旅游、林业、河道等部门的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县第二轮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主要职能是审定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研究解决规划编制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审查规划编制提交的成果并批准上报。

(二)成立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成立县第二轮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国土资源局,负责规划编制的日常工作。具体任务是:

(1)拟定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提交领导小组审定;

(2)负责同有关部门的联系,协调解决有关问题;

(3)确定规划基础研究专题,并组织实施;

(4)提出规划文本编写大纲,落实规划编制具体事项;

(5)组织专家对规划成果预审,按规定提交规划成果;

(6)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任务。

六、工作安排

规划编制工作从2007年10月开始,2010年6月底完成报省审批工作。

2007年10月完成资料收集、野外实地踏勘工作。

2007年11-12月,深化首轮规划实施评估,强化前期论证,做好基础研究工作,为规划预测提供依据。

2007年12-2010年月1月,编制规划大纲,开展重大问题专题研究工作。

2010年2-3月,分解落实上级规划目标、指标,征求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其它有关单位、个人的意见。举行听证会,听取公众意见,充分发挥专家作用,提高规划的科学性。

上报预审稿,听取专家评审意见对规划进行修改。

2007年8月-2010年1月,数据库建设。

2010年4月,完成规划预审稿。

2010年5-6月完成评审报批工作。

七、成果提交

(一)规划文本

县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6-2012)

规划文本主要包含总则、现状与形势、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规划目标、调查评价与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等章节。

(二)规划附表

主要包括:1、主要矿产资源储量表;2、主要矿区资源储量基本情况表;3、主要矿产开发利用现状表;4、主要矿山开发利用现状表;5、主要矿产探矿权现状表;6、主要矿产采矿权现状表;7、主要矿产品产量、需求量用其预测表;8、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分区表;9、矿产资源勘查分区表;10、主要矿产资源勘查规划区块表;11、矿产资源开采分区表;12、主要矿产资源开采规划区块表;13、矿业经济区规划表;14、矿区(床)最低开采规模规划表;15、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及地复垦规划表;其它附表。

(三)规划图件

主要包括:1、矿产资源分布图;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图;3、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和勘查规划图;4、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图;5、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规划图;其它图件。

(四)规划编制说明

县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编制说明

主要内容包括: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原则及指导思想;规划目标、任务、主要指标及主要内容;与其它相关规划的衔接情况;规划编制过程、规划研究情况;市级人民政府对规划的审核情况;征求有关部门、地方政府、专家意见及协调、论证情况;其它需要说明的问题。

(五)规划基础研究材料

规划基础研究材料包括:专题研究报告、主要指标和重大工程论证材料、基础资料汇编等。

规划专题研究报告是规划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审批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必不可少的材料之一。

规划论证材料包括主要指标设置和重大工程安排的理由和结论,说明论证结果的可靠性和可行性。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