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3 15:35:3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全国农村经济发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农村经济管理的内涵,然后对我国农村经济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最终提出了我国现代农村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和相关措施。希望本文提出的我国现代农村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和措施有助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振兴。
关键词 :农村经济管理;核心内容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对提供物质生活材料基本保障的农村更加重视,“三农问题”成为了新时期的一个热点话题。为了使农村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就首先要找出现代农村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和制约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让广大农民同胞走上富裕之路。
一、农村经济管理的内涵
农村经济管理主要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利用国家的相关方针政策和市场环境对农村的经济发展进行自觉的和有组织的宏观管理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且在确保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的前提下对农业产品的消费过程进行科学的调配来达到对农村经济的管理的目的。也可以说,农村经济的管理就是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引下,以发挥本地区的经济优势为前提制定相关的发展计划,并且对经济发展计划的实施过程进行有效地调控和管理。
二、农村经济管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目前,国家和人民都非常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如何建设好“现代农村”就成为国家发展经济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而只有对农村经济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但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不协调,并且在农村经济的管理中存在很多的问题。以下为我国现代农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经济管理队伍的素质不高。农村进行经济管理的大多数工作者是当地的农民,他们的文化水平和管理能力都相对比较低、培训机会少,思想意识比较落后,这不仅无法适应农村经济管理需要,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头人,也很难带领广大农民走上经济繁荣的道路。因而,这只传统的管理队伍需要注入新鲜的血液,需要吸引更多现代优秀管理人才的加入。
(二)农民的市场竞争意识不强。随着国际国内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和我国农村经济制度的不断改革,就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主体的农民的竞争意识就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受到国家经济发展滞后和农村经济分散经营模式等因素的影响发展就比较缓慢,而且我国的大多数农民受到自身素质较低和周围环境等的影响竞争意识就偏低。农民以满足自身的生活需求为主,没有较为深远的发展意识,不想参与具有更大发展潜力的大规模企业经营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就造成了农村经营范围的相对狭小,不能将农业产品的原料生产地发展为农产品的加工地,极大地降低了农民收入,也抑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业政策无法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国家给予农村经济发展很多政策支持,但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较大,各地区的发展水平和具体情况的差异性等,就很有可能造成国家经济政策与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需求不符。另一方面,目前国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多数政策支持主要以财政补贴为主,而许多农业政策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农业生产和消费的需求。例如,粮食的生产应该从规模的扩大到提高效益的转变。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无法达到对农村经济进科学管理的目的,而且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现代农村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与措施
面对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各种问题,政府和农村经济管理的相关部门应该将市场竞争的需求和不同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进行紧密结合的前提下,提出目前农村经济发展和管理的核心内容,并且根据这些内容制定并采取有效的措施。
(一)培养一批适应时展的现代农村干部队伍。
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对农村经济管理的水平要符合当前时展的需要,他们是农村经济管理的领导者和决策者,农村经济管理者素质的高低对农村经济发展和管理起到直接的影响作用。因而农村经济的管理者必须对工作认真,对农民的问题进行耐心倾听和解决,并且在专业能力和思想觉悟方面要对广大农民和下属起到示范和带头的作用。农村经济管理者的素质不仅体现在文化水平的高低,还包括对经济、法律和“三农”问题的认识和采取有效措施的能力。因此,培养一支优秀稳定的农村管理者就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和管理的核心内容。
(二)制定和完善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我国的相关立法机关要把过去制定的一些有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与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经济管理的需要进行结合,对于不符合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部分进行修改和完善,例如《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条例》等。这些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并且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农村的经济管理者要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和管理中出现的各种新的问题向相关部门进行及时的反馈,这样,国家和政府就可以根据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来预防和遏制这些新问题。
(三)建立和健全我国农村经济管理的民主监督体制。
农村经济发展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促进广大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作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主体的农民是农业发展的实施者也是受益者,他们对于农村经济的管理既具有参与的权利,更有对农村经济管理进行监督的权利,政府和相关农村经济管理部门要不断地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经济管理的民主监督体制,这不仅有助于及时纠正和完善农村经济管理中的问题,是我国民主政治的重要体现,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还可以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农村经济管理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优秀的管理领导者、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健全的监督体系不仅是现代农村经济发展和管理核心内容,更是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在进行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国家和农村经济管理者要以当前农村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为中心,对现有的各种问题进行透彻地分析和探讨,并且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案,从而走出一条符合我国现代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管理道路。
参考文献:
[1]张海涛.关于现代农村经济管理核心内容研究[J].新农村(黑龙江),2014,(6):40-40.
[2]甄国荣.现代农村经济管理的现状和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3,(34):196-196.
[3]李欣.浅谈现代农村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J].投资与创业,2012,(9):53-54.
【关键词】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
一、农村经济的定义
农村经济是所有关于农村区域的一切经济活动,或者与所有经济体相关联的一切农业生产活动,所以农村经济关系代表着农村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自从我们经济腾飞以来,农村经济发展的也得到了相应提高,特别是以小区域的农村经济体,数量之多,奠定了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基础。在最近一些年,农村城镇化建设也在不断的加快,初步统计已经发展到了19060多个。目前,我国的农村城镇化正处在急速增长时期。深思其快速发展的原因,农村城镇的特点是级别低,数量多,它围绕着城市的边缘,作为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的纽带。农村城镇化使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人口发展,从而达到了农村与城镇人口的比例相互平衡,这对经济平衡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这样一来使农产品的销售更加畅销,也极大增加了农业人口的收入。所以促进农村城镇化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探究阻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农产品质量太次随着贸易在信息时代的影响变得国际化,我国经济得到全面的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涨幅达到几倍。但是由于我们地域广阔,农业产品分布较为分散,直接导致农产品供应不及时,从而造成产品滞销。又因为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产品众多,但是由于我国农村的生产技术和技术设施相对比与国际水平还是远远落后,这就暴露了我们农业品质量问题,使我国的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失去了竞争力,这对农村经济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现代社会,人民越来越注重健康,所以质量问题至关重要,农产品质量不达标,就难以被消费者认可,这直接断送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道路。(二)农业生产的投入力度长期不足农村的经济投资力度不够,这直接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是自身资金有限,另一方面是引入资金不够。由于农村生活竞争力相对城市比较低,所以产生的压力并不是很大,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间接地使农民安于现状,这样大大的降低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所以积极性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占有特别重要的因素。(三)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滞后我国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落后,农业的经济结构生产不合理,缺乏有特色的主产品,农产品基本都是自产自销,小农思想,很难发展农村特色,在向外拓展农产品市场存在很多阻碍。
三、对于改善农村经济的建议
要想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政府需要加大投入力度,合理的制定方案,来改善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具体有以下几点:(一)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我国的农产品在质量方面还是比较落后,如果依然使用陈旧的方法和设施,那么质量是不会得到大幅度提升的。因此要积极学习国际化先进技术,引入高科技设备,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满足消费者对于质量的要求,这样才不会被市场经济所淘汰。尽量做到供需平衡,看清市场,使得农产品不滞销,物有所用。(二)改善农村思想要想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首先要增强农民的思想素质,改善农民的思维方式,提高农民的积极性。政府要积极做好配合工作,调动农民努力搞好农业生产,让农民都具备一定的团队感。要多传授于农村人员农业技术,可以多组织农业培训课,不断促进农村人员的技术水平,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为建设新农村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以及科技意识,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快速有效,让人人都为农村经济尽一份力,建设社会新农村,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三)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要求也随时增多,要随时掌握市场经济需求,根据市场供需,制定对应方法,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使得农产品生产多元化,充分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只有满足市场所需,生产链才能保持良好的活力。(四)对农村发展制定优惠政策要想加快农村经济发展,首先要减免农民各种税收,增加扶持政策。如今物价飞速上涨,农业生产成本相比改革开放以来翻了很多倍,以往的对农扶持政策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因此政府应该投入一定的扶持资金,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生产负担,这也间接地促进了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热情度。只有从扶持农业这个切入点入手,才能彻底打开农村经济翻天覆地的改变。国家只有把经济基础做牢靠了,人民生活水平太能达到新高峰。
四、结语
随着社会现代化飞速发展,我国农村的经济生产也需要和国际化接轨,农村经济原有的自给经济也逐渐转变为商业经济,农村产品也逐步走向多元化。我国农业在中国经济中才有一定重要比例,农村人口在全国人口中占有极大的比率,加快农村经济的步伐,可以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巩固农民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提高国民人均收入。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投入力度,改变农村卫生条件落后的难题,积极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推动农村有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为创建可持续发展的农村经济打下可靠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孔令辉,阿茹娜.差异化营销策略的应用与研究[J].科技与经济,2006(7).
[2]孙良媛.新世纪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挑战、机遇与出路———“新世纪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J].农业经济问题,2002(5):48-51.
[3]林毅夫.农业产业化与“山东经验”[J].城乡桥,2007(9).
[关键词]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2-0063-01
农村经济对社会主义中国当展建设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全面提高农村经济水平和质量,是新时期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在新形势下,应当充分利用现有政策支持,不断的依靠农村现有的资源和人力优势,在完成新农村建设任务的同时,根据农村的自身特点,走出农村经济发展新路。
1.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
1.1 文化素质有待提高
经济的发展依靠科技支持和文化软实力,当前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仍有待进一步提高,文化素质整体水平低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首先,农村人才相对较少,大量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很少在农村发展,造成农村知识更新水平较慢。其次,农村文化知识传播者少,文化知识传播水平较弱,不能跟上时展前沿,无法有效快速推广新技术新知识,造成农村经济发展更新换代较慢。第三,农村文化教育设施设备不达标,限制了农村居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使农村群众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较慢,这样不仅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制约农村社会发展。
1.2 经济结构较为单一
农村经济结构过于注重土地经济,在新时期背景下,还没有树立以更广阔市场为背景发展经济思路,不能根据新时期要求,对经济加以创新发展。首先,农村经济还存在着严重的靠天吃饭思想,传统劳作生产方式仍然大量存在,无法有效运用科学技术创新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其次,农村经济结构较为单一,主要以耕作为主,没有抓住农村群众提高生活水平的新契机,广泛的发展各种新业态。第三,无法促进农林牧畜渔业的综合发展,不能想办法扩展第一产业之外的二三产业发展,不注重推陈出新,没有促进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与农业广泛深入的结合起来。
1.3 农村经济成本较高
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农业生产资料和生产成本也在不断增加,这种使传统的农村经济面临着新的压力。首先,劳动成本不断提高,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农村经济正面临着劳动力短缺的压力,农村经济中最有活力的群体正在向城市迁移。其次,农业生产资料价值逐年上涨,种子、化肥、农药的价格加重了农村经济的成本,而初级农产品的价值又徘徊不前,这使得农村经济发展空间有限。第三,新型农村经济发展又需要较高的资金投入以用于更新换代技术设备,这难免使有些农村经济个体无法承受技术换代的资金压力。
2.新时期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
2.1 科技创新性加强
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科技应用性和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首先,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受到了良好的教育,80、90后农民拥有了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较为丰富的知识储洌他们成为农村经济中应用和推广科技的生力军,极大的提高了农村经济的科技化水平。其次,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向农业倾斜,越来越多的农村深加工企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使用和推广了新技术。第三,农村资源与新技术的结合,已经成为农业经济发展主流趋势,这种新形势的带动下,农村经济的科技含量必然加强。
2.2 服务体系日渐完善
虽然我国农村经济服务体系尚不完善,还有很多基础性设施和工程有待完备,但是农村信息化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正在不断加快发展,农村经济整体环境向好。首先,大量惠农政策出台,农民税负负担日益减轻,农村经济发展环境得到重大改善。其次,农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农业生产规模扩大,农业经营品牌特色化,地域性特色农业蓬勃发展,绿色农业市场前景广阔,成为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第三,国际农业需求广大,我国农业产品的国际市场前景广阔,使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有着更为广阔的市场。第四,大量从事第三产业或服务农业的企业在农村广泛成立,这使我国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不断完善。
2.3 农村经济规模较小
我国农村经济总结上呈现出小规模和数量广泛的特色。首先,我国农村范围广大,全国有着大量的中小规模农业经济企业,这些以合伙、股份制、承包为主体的特色农村经济成份构成了较为活跃的农村经济细胞。其次,农村经济总量相对较大,农村经济个体规模小,但农村经济总量较大,农村经济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呈现出更加蓬勃的发展态势。第三,农村经济有较强的地域限制,小规模的农村经济实体决定了期影响力和服务范围有限,因此严重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壮大空间。
3.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
3.1 加强科技扶持力度
促进农村经济取得快速发展,使农村经济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逐步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就必须因地制宜的走出农村经济发展的创新路。首先,应当在科学科技部署的基础上,全面做出说细准确的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不断在农村地区进行科技和农村技术的推广更新,充分的以自然资源为依托,全面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调整。其次,鼓励农村群众跳出粮食生产的限制,积极开展二三产业生产和服务经济活动,鼓励农村群众依靠科技开展新的生产经营活动。第三,为农村经济发展制订必要的科技扶持政策,有效发挥农技站的作用,不断普及科学知识。
3.2 加强资金扶持力度
加大资金的扶持力度,给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地方政府应当积极落实三农政策,全面帮助农村经济发展解决现实困难。首先,充分发挥出财政资金的扶持作用,对农村经济给予必要的帮助,使农村经济发展得到必要的资金保证。其次,建立健全有效的农村金融体制,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多种健康的融资渠道,不断发展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保障体系,使小额贷款在农村蓬勃发展。第三,进一步降低税费,不断减轻农村经济发展的负担,给农村经济进一步松绑,推出扶持农村中小企业的经济政策措施。第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硬环境,给农村经济发展创造必要条件。
3.3 助力农村文化发展
文化发展建设是拓展农村经济新业态,全面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助推器。发展农村经济应当提供必要的文化支持。首先,全面提高农村群众文化知识水平,不断有效推广新科技,使农村经济更好适应当前新形势,进一步提高农村群众对经济发展的认识。其次,不断开阔农村群众眼界,进一步激发农村群众经济发展热情,同时催生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激发出农村经济新活力。第三,促进农民群众提高文化素养,不断借助先进文化转变农村落后面貌,使农村经济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结论
发展农村经济是新形势下紧迫而重要的任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要在充分分析农村经济现有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农业发展战略,加强对农村经济的有效引导,在全面整合利用农村经济的现实下,促进农村经济实体全面提高管理水平,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加快实现农村经济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从中国农村土地的流失、农民对土地的投入、可持续发展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中国的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健康状况处于土地资源浪费严重、人力资源发展潜力十分有限的“阴阳两虚”状态。
随着经济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仅有天赋要素、技术和偏好社会经济发展3大基本资源要素远远不够。(新)制度经济学家研究证明。制度是经济理论的第4大柱石,制度对经济行为的影响十分重要,土地、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资源只有有了合理的制度才能得以发挥功能。制度是社会经济、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离不开土地、劳动和资本3大最基本的资源要素,更离不开与其相关的社会经济发展政策——制度资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村经济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率仍然很大,人口压力将继续加大与中国农村可利用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不断减少的矛盾。面临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农产品价格、质量的竞争必定更加激烈,而目前的中国农村经济生产投入大、产出小,科技含量低,资源利用率和转化率不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徘徊不前,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农民增收困难及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等诸多问题越来越突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中国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农村土地流失严重
研究者对24个省市区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全国各类开发区已达5658个,其中,经国务院批准的只有232家,省级政府批准的1019家。据统计,各类开发区面积为360万hm2,超过了现有城镇建设315万hm2的用地总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韩俊在《聚焦失地农民》一文中透露,1987~2001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约226万hm2,其中70%以上是征地。这是依法审批的占用数,不包括突破指标、违法征地和一些乡村擅自卖地部分。卫星遥感资料表明,违法占地数量占一般占用地总量的20%~30%,有的地方多达80%l4j。土地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具有资源与资产双重特性,又具有保值和增值等多种功能。同时土地又是农民谋生致富不可缺少的最有价值的资本,土地对农民来说是一种社会保障。2000年以来。全国共发现土地违法行为4.69万件,涉及耕地面积15318hm2。其中。立案查处3.39万件,涉及耕地面积13583 hm2近年来,许多地方政府采取各种政策加快城乡统筹进程,农村很多地方都基本上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如果真是按照国家规定的法律程序发展城乡统筹,将对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许多乡镇、村以加快城乡统筹发展为幌子,打着“要想富,先通路”的口号,不经过法定程序乱毁、乱占农田(其中有许多是属于基本保护农田)。如果这些乱占耕地的现象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农村土地资源将会急剧萎缩,将严重影响到农业的良性发展,可能制约整个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近几年农民对土地的掠夺式经营和撂荒现象突出
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农民在土地投入方面就出现物质、劳动投入显著递减,重近期效益轻远期效益,重局部投入轻整体改造,重经验轻科技等问题。农民为了提高产量,常常做出不利于土地持续利用的事情,如增施农药、化肥和增加灌溉面积一般都会提高土地的短期产出,但不合理的使用也会造成土壤板结和污染或土壤侵蚀和盐碱化等损害土地长期生产力的现象。另外,由于农民承包集体所有制的耕地,只享有使用权。有人担心政策改变,出现了粗放经营和掠夺经营的情况。这样必将造成土地抗灾能力下降,土地效益越来越低。近年来,农村土地撂荒现象非常严重,主要表现为隐性撂荒和显性撂荒2种。隐性撂荒突出表现为减少生产投入、降低复种指数、不求致富但求自足等粗放耕作现象抬头;显性撂荒则主要表现为劳弱户、举家外出户、土地承包纠纷及前些年的“开发区热”、“基础投资热”、“房地产热”带来的积弊,“包而不种、代而不耕、占而不用”等显性撂荒现象不断出现。以重庆市渝北区为例,据统计,近年来全区共有撂荒土地2170hm2,占耕地总面积的7.29%,其中有的村社土地撂荒率竟高达40%以上。
3农户经营的土地分散和细碎
我国不但存在非常大的人口压力,而且耕地资源也异常紧张,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弊端日益突显出来。农户经营土地的分散化和细碎化是造成农业劳动生产率徘徊不前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如1999年,全国户均耕地面积只有0.53lml2,却被分成了6.06块l1,土地的细碎化程度可见一斑。李功奎等曾指出20世纪80年代初的推行,在促进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也由于土地的平均分配,农户经营的土地进一步呈现分散化、细碎化的特征。2003年中国农户家庭平均土地经营规模为0.5,户均拥有地块为5.722块,平均每块面积约为0.09hm2,在有些地方,农地细碎化现象更加突出。土地的分散化和细碎化经营使农户无法取得规模经济效应,经营成本较高,也使得田埂、土埂等边界面积较多,使本来就异常紧张的耕地资源变得更加紧张。另外,由于土地的分散化和细碎化经营,土地的灌溉效率、施肥效率、收割效率等和日常管理的效率相对低下,进一步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时导致农产品生产成本升高,降低农业的产出水平。因此,农村经济发展的牵引力不足又进一步减缓了其机体的自我修复速度,也进一步减弱了农村经济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
4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资源相对缺乏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制度安排禁锢了农村资源的有效流动,它对于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极为不利,在经营目标和经营方式上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和农业本身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双层经营体制中的集体组织和农户之间的关系是非市场化的,不是靠市场经济中的利益关系自愿形成的结合,而是靠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与行政隶属关系强行结合在一起,农民没有退出的权利,限制了土地的流动,土地流转始终缺乏必要的理论依据和政策保障;另一方面,集体经济组织难以成为具有明确法人地位的市场主体。现行双层经营体制中的集体经济组织往往与村委会在组织上和功能上相重叠,追求获取经济利益、发展公益事业、安排就业等多重目标,具有明显的“政社合一”的复合性特征。由于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这些弊端,导致农民没有自己的利益代言人,没有自我防御能力,在与强势征地主体的谈判中处于弱势地位,土地等资源流失严重。同时土地流转制度还缺乏创新,致使愿意种地人不能取得种地的规模经济效应,而不愿种地的人则将土地撂荒,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户籍制度的制约作用也很明显,主要表现在使农民的利益受到巨大损失,如农民不能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福利,不能享受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成果;严格限制了农民的就业选择空间,限制了农民既有的人力资本价值充分实现的可能性;阻碍农民素质的提高,导致其“能力”或人力资本的贫困;阻碍农民进城创业;现行户籍管理制度既阻碍农村人口流入现有城市,又不能在现有的农村建造新的城市,使已经存在的人i=1流动的积极作用被抑制,出现农民“离土不离乡”的状态l14j,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出台虽然在法律上肯定了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地位,但是农村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承包权的三权分离使得其流转而产生的利益分配并不能处于平等互利状态。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颁布与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用益物权,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但是农村土地市场发育并不健全,相应的价格机制并不完善,农民进城并不一定能够真正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并未建立,另外有些地方虽然逐步开展保险活动,但是其保险人员并不是建立在农民自愿买保险的基础上,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农民对政府的信任感。
5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不强,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和力度较小
从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来看,有学者根据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以及中国近几年的数据进行分析,认为其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与名义gdp增长率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15,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只是看到事物发展的一面,并没有进一步发掘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增长的深层次矛盾。因为从1994~2004年农村转移劳动力增长率与该期间gdp增长率的数据来看(表1),中国农村转移劳动力增长率与实际gdp增长率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但是如果从二者增长速度的相对矩(d=is—yi/s)来看,可明显地看出其波动幅度变化比较大。这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并不稳定。
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与之相关的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会根据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做出与之相适应的调整,正如宏观经济学中的自动稳定器,能够在社会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货膨胀,在社会经济紧缩时期自动减轻萧条。
表1 1994 2004年农村转移劳动力增长率与gip增长率比较
从中国农村劳动力总体质量来看,1995~2005年,我国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程度总体上是在缓慢提高,但提高的幅度很小,小学文化程度及以下的仍然占有很大比重,超过50%,而高中及以上的所占比重很小,不到10%,说明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仍然很低(表2)。
表2 1995—2005年中国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程度比例
这使得: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功率大打折扣。②土地流转的规模、时间也受到很大的影响,难以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产生规模经济。这也是造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出现“两栖”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从2004年外出农民工的性别构成来看,在这些青壮年当中以男性为主,占66.3%,女性占33.7%。这对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005年粮食总产量达到4.84亿吨,在2004年增产3877万吨的基础上又增产1455万吨;粮食亩产309.5公斤,再创历史新高。“十五”期间,主要经济作物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畜牧业保持了较快增长速度和平稳发展态势,产值年均增长率超过10%,渔业保持快速发展,2005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比2000年增加827万吨,年均递增3.6%。主要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格局趋于稳定。
2.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效经济作物、畜牧业、渔业保持较快增长,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得到优化,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已现雏型。“十五”期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5%,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由2000年的30%提高到45%。
3.农业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粮食购销市场全面放开,以批发市场为中心、集贸市场为基础、直销配送和超市连锁为重要补充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格局逐步形成。大中城市消费鲜活农产品的80%通过批发市场提供。农业国际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合作方式日趋多样,合作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贸易大幅度增长,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欧盟、日本的世界第四大农产品贸易国。以远洋渔业和境外土地开发为代表的境外资源开发利用成效显著。
4.农民收入持续增长。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55元,比2000年增加1002元,扭转了多年低速徘徊的局面。近年来,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收入构成发生积极变化,外出务工的工资性收入明显增加,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3209万人减少到2005年的2365万人。农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农民生活环境和农村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
5.农业和农村经济政策取得突破。农村税费改革不断深化,减免了农业税,取消了牧业税和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对部分地区农民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实行了主要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和产粮大县奖励政策,这是农业政策的重大突破。农村土地制度进一步完善,依法赋予农民长期稳定的农村土地使用权,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进一步巩固和完善。
二、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
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系列制约因素的存在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要求,具体如下:
1.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耕地质量在一些地区持续下降;水资源短缺与利用效率和效益低下并存;部分地区农村能源短缺,可再生能源开发不足;农业资源污染加重;农业生态环境依然脆弱。这就要求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必须加大耕地保护、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治理力度,注重节约资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农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农业投入不足,欠账太多,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较差,支撑体系不强,短期内难以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这就要求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必须更加注重政策的扶持,加大政策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夯实农业的基础,增强农业抗御各种风险的能力。
3.市场竞争压力加大。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国外农产品进口压力加大,农产品出口面临的贸易摩擦增多,技术壁垒增强。与此同时,我国农民科技素质较低,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还不完善,保护农民权益的机制和体系还不健全,难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需要。这就要求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必须更加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加快转变增长方式,加大体制创新、科技进步和结构调整力度,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
4.农民增收的难度增加。目前我国农业经营规模小,比较效益低,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农业和农村内部增收难度较大。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尚未形成,农村劳动力平等就业的体制性障碍还没有消除,转移就业增收任务艰巨。这就要求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必须更加注重农民增收,始终把农民增收作为中心任务,大力拓宽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三、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
通过分析我国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并结合国情,提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向如下:
1.坚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市场为导向,立足资源和区域优势,不断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加强关键领域和重大技术的研究,大力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和优良品种,扎实抓好农民科技培训,真正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已成为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要深入贯彻落实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大力推进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发展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非再生资源的节约利用。
2.确保农业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进一步开辟农村内部就业和增收领域;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就业技能和本领,努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和增收渠道。
3.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活力。不断推进制度改革和机制创新,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构建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体制环境,充分体现农业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不断提高农业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推进产业升级,实现产业转移,在扩大开放的条件下增强促进发展的能力,在农业国际化的进程中保护好发展好我国农业。
4.增加农业投入,改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深化农业投资体制改革,改善农村融资制度。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完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强化约束机制,把支农效果作为最重要的考核标准,不断增强支农服务能力,县域内各金融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农机化装备和生产结构,稳步提高农机化装备水平,加快农机化服务市场化、社会化进程,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探索;二元结构;农业招商
2016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在各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全国农村在各个方面的改革都能大步前进,并且有一定的发展前景。我国政府始终以促进农民的基础收入为目标,大力扶植乡镇企业,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创建一个充满活力的新农村,最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农村经济要想能够稳健的发展就必须紧抓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农村的经济发展基础,物质需要是很重要的,但农村基础设施并不先进,这大大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道路建设落后,交通环境恶劣,农村道路明显少于城市,道路是农村与其他地方交流的重要媒介,发展农村经济必须要开通每一条通向城市的道路,物质条件永远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但是我国农村各大地区的交通都比较闭塞,道路建设十分落后,道路的承载能力满足不了发展需要,狭窄的道路目前只能满足现阶段的发展,无法像城镇那样发展与大型企业贸易的往来。其次农村的水电网络等也不健全,不能给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网络通讯是保证农村人民获得即时讯息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农村的电力与水利发展质量还是偏低,这也导致了农村人民生活水平的低下,大大阻碍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
(二)农村经济发展生产经营发展模式落后
农村经济发展滞缓最主要的因素是农村滞后的生产经营方式,农村生产经营方式普遍滞后,特别是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先天不足。我国农村仍然受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影响,无法打破根深蒂固的小农经济体制。影响经济发展最根本的因素就是生产力,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往往无法超过高度集中的先进生产力,只有科学的顺应时展的生产关系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农村一些工厂生产技术含量太低,农民素质水平也不高。
(三)农业结构单一
土地作为农民最基本的生产物资资料,农村的生产方式只是比较单一的种植业,没有复杂的农业体系。主要依靠单一的农业形式,林业发展不起来,没有引进先进的牧业,渔业水平低下,技术含量不足,更难形成一体化的农业发展模式。农村毫无特色的生产结构往往不能迅速发展,单一的农作物生产也无法打开市场,没有形成种植多样化、特色化农业生产结构,作物品种单一,经济发展陷入困境。
(四)农村市场不规范
由于农民素质整体不高,农村市场萧条,相关管理机制也不是很健全,市场管理松散,这不利于维持有序的市场秩序。农村政府缺乏对于市场交易的监管,交易活动往往会产生一些纠纷,从而造成市场交易的畸形发展。货品流通量低,资金难以形成快速流通,最终导致经济发展缓慢。
(五)农村资源开发利用率低
大多数农村的土地水源等资源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农民能力有限一般也难以自主开发,因此农村在资源开发上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由于水平技术有限,即使开发了一些资源也会因为效率的低下导致资源浪费。广大农民无法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最终实现资源的经济利用价值。但是根据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这一现象,农村基本人力资源还是无法得到充分开发利用。
二、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措施
(一)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入
要想建立一个经济实力强大的新农村,政府必须加强对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进行调整,建立健全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机制,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这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不可忽略的阶段。地方政府首先应该增加对建设资金的投入,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保证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值得投入资金的。
(二)实现生产经营模式转变
在农村经济发展的第二阶段,地方政府应当就应该着手准备全面开发农村经济,进行农村生产经营发展模式转变,首先就应该制定可实行的发展方案,不搞面子工程,多做些实质性的改良,要想实现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就必须改变农村当前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要不断学习城镇的发展方式,却不能一味照搬其固有的发展模式,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学习城镇先进的模式,并将其加以利用,创建一个拥有自己发展特色的模式,实现农村生产经营发展模式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将以往一直坚持的传统农业发展成为具有时代特色现代农业,逐渐打开市场,打破以往固化的半封闭状态,加大与外界的交流与发展。根据小农经济的滞后性特征,逐渐引进小机械进行生产逐渐取代农民手动养蚕缫丝的经营模式,让农民全面摆脱以人牛耕田为主要生产工具的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模式,逐渐达到机械化、信息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最终实现现代化农业的生产关系。
(三)实行立体化农村经济发展结构改造
根据我国农村目前单一的经济发展结构,地方政府必须建立起一种立体化经济发展结构。根据各个农村目前发展的现状,因地制宜的实行立体农业改造,建造一种以农、林、牧、副、渔业一体化发展的农业体制。地方政府也要抓住机遇搞好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发展,注意对外宣传打响知名度,当然树立一个科学有效的农业发展模式也是实现农村经济立体化的必然要求。
三、结束语
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充分考虑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仅要把握发展形势,还要能够采取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最终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作者:王浩欢 单位:北票市委党校
参考文献:
1数据来源及选取
(1)数据来源。主要来自各年度《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公报》、《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等统计资料。或直接选取其中数据;或根据这些数据整理而成。
(2)选取原则。数据选取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权威性。所选数据全部来自国家权威的统计部门正式公布和发表的数据,如选取国家统计局、中国互联网络中心公开的统计数据。
二是可获取性。文中的数据指标除了理论研究的科学性外,主要考虑数据是否有统计,没有统计数据、或很难获取数据的指标坚决去掉。
三是科学性。数据的替代要科学合理;弥补缺损数据测算要科学。四是标准性。所选取的数据要进行标准化处理。五是延续性。尽量选取延续性好的数据,尤其是时间序列的数据。
(3)具体操作。文中涉及的数据主要有2类:一是农村经济及生产环境数据;二是农村信息化数据。农村经济及生产环境数据选择我国1995~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YC,单位:亿元,当年价格计)、粮食产量(LS,单位:万吨)、农村固定资产投资(TZ,单位:亿元)、农业机械总动力(DL,单位:万千瓦),农村劳动力(LL,单位:万人)。这些数据应该能够代表我国农村经济和生产环境的总体轮廓。
农村信息化数据的选取既要考虑指标的科学设定,又要考虑数据的可获取性。本文按照农村信息化的4个关键环节来确定指标,即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信息利用、应用环境。其中基础设施由每百万乡村人口所拥有的长途光缆公里数(GL,单位:公里)、每百乡村人口所拥有的局用交换机门数(JJ,单位:门)、农村人均邮路公里数(YL,单位:公里)3个指标作代表;信息资源选取按乡村人口人均图书出版印张数(TS,单位:印张)和每万乡村人口所拥有的万维网站数(WZ,单位:个)2个指标;信息利用选取按乡村人口人均邮电业务总量(YD,单位:元/人)、农村电话普及率(ND,单位:%)、农村家庭每百户彩电拥有量(CD,单位:台)、农村家庭每百户电脑拥有量(DN,单位:台)、信息消费支出即农村家庭人均交通邮电消费支出(XX,单位:元/人)5个指标[1];应用环境指标选取每百名农村劳动力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WH,单位:人)、每万名乡村人口中网民数(DX,单位:人)2个指标[2]。以上光缆、图书、网站3个指标用的是全国数据按乡村人口计算,其余是农村实际统计数据(见表1)。从上述原始数据来看,农村信息化各项指标除图书有些波动、农村电话普及率近两年呈下降趋势外,其余基本上呈现增长的趋势,显示农村信息化与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关联性。
2数据分析
2.1主成分分析
根据表1提供的全国1995~2009年农村信息化数据,利用统计软件SPSS17.0做主成分分析。主成分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希望用较少的变量去解释原来资料中的大部分变量,将我们手中许多相关性很高的变量转化成彼此相互独立或不相关的变量。通常是选出比原始变量个数少,能解释大部分资料中的变量的几个新变量,即所谓主成分,并用以解释资料的综合性指标。主成分分析实际上是一种降维方法。通过对表1中农村信息化12个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得出农村信息化各项指标的相关矩阵(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大多在0.8以上,且均在0.3以上;同时还进行了KMO检验和Bartlett的球形检验。当KMO值愈大时,表示变量间的共同因素愈多。当KMO>0.5时,就适宜进行因素分析,本量表的KMO值为0.707,表示适合进行因素分析。另外,Bartlett的球形检验的卡方值为513.755(自由度为66)达显著,代表母群体的相关矩阵间有共同因素存在,亦适合进行因素分析。因此,上述数据适合于主成分分析和进一步分析。通过分析,得到1个主成分(见表3),这个主成分的贡献率达到91.372%,超过了85%的要求,它解释了农村信息化12个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对应的主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如表4所示。根据主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可以得到该主成分的计算模型:F=0.089GL+0.0.087JJ+0.0,088YL+0.088TS+0.083WZ+0.089YD+0.084ND+0.087DN+0.089CD+0.091XX+0.082WM+0.090DXF为主成分得分。相对应的主成分得分用于后面的分析。
2.2关联性分析
通过分析农村信息化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探索农村信息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这对加快农村信息化的发展步伐,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表5列出了全国1995~2009年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指标数据及农村信息化综合指标分(农村信息化主成分得分)。从表5中可以看出,全国农村经济主要发展指标的趋势与农村信息化主成份得分的趋势是一致的,我们可以假定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正相关关系。因此,我们选用皮尔逊(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和双尾检验法(2-tailed)对表5的农村经济发展的各项数据和主成分得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表6。
从表6可以看出,农村信息化主成分得分与第一产业产值(农业总产值)、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农业机械总动力的相关系数均在90%以上,呈密切相关。这是因为农村信息化的发展,为农村用户种植业和养殖业提前种养决策信息服务、产中技术咨询服务、产后加工、储藏和市场信息服务,不仅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发展,而且带来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需求的增长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信息化无疑对农村经济发展有正向的推动作用。粮食产量与农村信息化主成分得分缺乏相关性,且没有通过双尾显著性检验。主要是因为粮食受自然灾害、投入和政策等因素影响较大,农村信息化因素处于次要地位。农村信息化与农村劳动力存在高度负相关关系(系数为-0.934)。这是由于信息的流通,导致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科学管理的因素、科技进步的因素增强,“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使劳动力的需求减少,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3结论和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农村信息化各项指标相关度很高,适合采取主成分分析法对各项指标进行降维。通过分析得出了一个主成分,这个主成分在农村信息化的12个指标上的载荷均在90%以上。
关键词:农村经济;小城镇建设;措施
引言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呈现出全面发展的良好势头:农业基础设施有了进一步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农业结构在优化调整中日趋合理;农民收入显著增加。然而,由于我国农村基础薄弱、农民观念转变不够、经济效益低下、政府财政扶持不够等原因,在很多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农村经济发展优势明显缺乏,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尤为缓慢,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仍于全国平均水平。对此,我们必须着力转变思想观念,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投入,正确扶持引导,不断地提高农村人口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小城镇现状
虽然我国农村小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小城镇化水平仍然较低,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较起来更为明显。如果按照按国民收入基数计算,1952 至1978 年,我国农村小城镇化比率只提高了5.4 个百分点,而同期工业化率上升了26.7 个百分点,非农化率上升了22.4 个百分点,这表明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农村小城镇化比率上升力度是非常低下的。虽然1978 年至1998 年的20 年间,我国的城镇化率上升了12.5 个百分点,但是仍然落后于工业化与非农业化的水平[1]。
与世界各主要国家相比,我国的小城镇化率非常滞后也是表现的非常清晰。以1999 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为例;1970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为17.4%,1980 年为19.9%,1997 年为29.9%,分别落后于当时世界上的平均水平,即35%、40%、46%,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的70%以上相比,更是望尘莫及[2]。虽然近年来我国的城镇化率有所提升,进一步缩小的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3]。
目前小城镇人口已占全国城镇总人口的40%以上,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6000多万人。不仅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城市与农村之间必不可少的桥梁,已成为农村的经济、文化、教育及社会服务的中心[4]。
2.农村经济发展分析
2.1 农村经济影响因素分析
2.1.1 居民经济生活意识
居民经济生活意识是指居民对自己经济生活的规划,以及对待生活中经济活动的态度,主要包括其消费价值观、理财意识、对农村市场机遇的把握能力和认知能力等。农村居民传统的生活意识相对保守:在消费上,往往表现得较为不喜消费,除基本生活消费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的消费,也有部分居民仍没有能力进行过多的其他消费;在理财方面,农村居民较多的是重视财产的保存即存款,害怕投资害怕蚀本,造成大量的农村经济滞留,资金流动性小;在对市场的认知上,往往由于自身知识能力较低,导致其对市场规律把握不到位,农民眼中的市场犹如一潭深水。
2.1.2 区域性经济结构
我国农村由于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地域广阔人数分散、地势偏远等原因,造成其区域性经济结构失调。主要表现在:①农村市场畸形,农村市场上出现的商品普遍质量较低,农民能够出售的商品也多是廉价的初级原料,农村市场管理漏洞较大,农民消费得不到保障;②农村产业结构失衡、科技含量不高,农产品深加工力量不足;③农村信息网络不完善,特别是信息网络方面,由于其地域广阔,人员分布不均衡等原因,以目前的经济实力不能做到“家家通”。上述问题直接将农村变成一个封闭、滞后、独立的空间,农村经济脱离与外界市场的联系,活力较低,因此发展缓慢。
2.2 农村经济发展优劣势分析
2.2.1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分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城市支持农村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村镇的方针,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使广大农村面貌有了农民人均可支明显的变化,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农业增加值、配收入显著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呈现出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收入增加,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加大农民非农收入的方式。
2.2.1.1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广大农村有庞大的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不仅给城市带来了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而且还可以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农村剩余劳动人口向外流动,向城市和城镇集中,对发展现代农业是相辅相成的。这样可使在农村闲置的劳动力资源能得到有效利用,减轻耕地和草原上人口的承载压力,并促使农村土地的流转集中,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
2.2.1.2促进养殖业发展
广大农村有广阔空旷的养殖场所,农民可以进行养 猪、养羊、养兔、养鸡、养鸭等,投资少见效快利于管理,不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老孺都可以进行管理。发展水产养殖业,农村有丰富的水资源,这是得天独厚的条件,只需少许资金和技术便可进行养殖。
2.2.1.3带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发展农村旅游大有可为。应当充分利用农村自然风光及农业观光资源、乡土民风习俗、乡村饮食文化、开办农家饭店、农家旅馆开发农村文化体育休闲娱乐、农村生态、人文旅游休闲项目,提高住宿、餐饮、接待氛围,展现特色的服务活动。吸引城里人到乡下看看,去休闲、去享受、放松心情、呼吸大自然新鲜空气、感受大自然。参观农村的山水、果园、鱼塘、大棚等,感受农村生活、品尝农家菜。
2.2.1.4加快运输产业的发展
我国70%以上都是农民,住在农村,他们的收入和支出都相对比较麻烦,首先需要把自己的农产品卖出去,是否都能买回自己所需物品呢?然并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并不是每个家庭都有丰富的劳动力能把自己农产品顺利的卖出去,随着联合集体经营的深入,拥有一个庞大的运输队是大势所趋。这样不仅有利于农民把自己的农产品和蔬菜瓜果更快更好的高价买到城里,而且还可以买到城里相对便宜的商品。从而可以大大提高农民收入。
2.3.1农村经济发展的劣势分析
2.3.1.1农产品质量跟不上
目前,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产品供给出现了结构性、地区性和阶段性的过剩。我国农产品产量增长趋势过快,但是由于农业科技发展滞后,人均资源匮乏,导致产品质量没有跟上,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导致大量产品处于积压状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产品的质量提高迫在眉睫,但我国对农业的科技投资存在着严重不足,导致农业技术进步受阻,从而影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2.3.1.2 农业生产投入严重不足
农村投资出现的问题,一方面是受到资金的限制,另一方面投资动力相对缺乏、缺乏优越的投资“技术”,投资引诱也严重不足。过度安逸的农村生活使得农民缺乏生存和竞争的压力,从而导致其抗风险能力不高,因此农民通过投资来进行改善生活和生产条件的动力相对缺乏。主要是由于农业投资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周期过长,规模较大、风险较高,而且盈利水平还相对较低,缺乏对市场资本吸引力,导致很多企业不愿意去农村投资。
2.3.1.3 农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
目前在我国,还存在着相当大比例的薄弱村集体经济,相对落后的农业基础设施,这些不足严重阻碍了高速发展的农村经济,农村基础设施的滞后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由于集体经济薄弱,使党支部缺乏履行领导职能,缺少为群众提供多种服务的能力,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得不到更好地服务,因此他们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就很难得到有效的发挥,给社会带来了很多不安定因素,从而导致农村经济不能持续、稳定、全面发展。
3.以小城镇建设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小城镇是农村一定地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小城镇地处城市之尾, 农村之首, 是城乡关系的桥梁和纽带,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 小城镇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党的十六大提出小城镇建设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从我国各地的实践看, 这种带动作用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3.1 依托小城镇建设,形成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小城镇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既需要进行电力、交通、供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又需要进行住宅、学校、医院、娱乐等生活设施建设。这将有力的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据有关专家调查测算, 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平均每km2 需要投资1亿~2 亿元, 以全国每年新建600 个小城镇( 每个小城镇以3km2 计算) ,投资规模达1800 亿~3600 亿元, 推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约2~3个百分点。小城镇建设不仅可以拉动建材、建筑、家电、家具、电力、交通、供水、环保等行业的发展, 而且可以给农村劳动力创造大量就业机会, 并通过建设资金转化为消费资金, 从而形成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3.2 依托小城镇建设,增加农民收入
为了解决农民增收的问题, 传统的思路是提价减赋, 但目前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价格已达到国际市场的水平, 而且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左右, 国家有限的财力根本无力对农业进行过多的保护, 这意味着通过农产品提价来使农民增收致富办法已达到极限。因此, 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小城镇建设进程, 有步骤地将一部分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 促使一部分农民放弃原有的土地, 促进农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农业经营单位只有达到一定单体规模时, 才能发挥农业机械和现代化种植方式的作用, 才能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也才能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同时,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不断增加的城镇人口对农副产品的需求必将大幅度上升, 有利于解决当前农产品的需求不旺, 农副产品“卖出难”、“买价低”等问题, 这对扩大产品市场容量, 稳定农产品价格, 增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促进农产品深加工行业的发展,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延长农村产业链, 增加农民收入等可起到重要作用。
3.3 依托小城镇建设,促进乡镇企业发展
农村经济要快速发展, 农村工业化是必由之路。农村工业化的主要手段是发展乡镇企业。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乡镇企业迅猛发展, 成为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 为农村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 目前, 我国乡镇企业“村村点火, 户户冒烟”的情况大量存在, 布局过于分散。国家统计局的调查表明, 乡镇企业办在村里的仍占92%, 办在镇上的只占7%, 办在县城里仅占1%, 这样, 不仅增加了乡镇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 降低了乡镇企业的竞争力, 而且占用了大量土地资源, 导致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 影响了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通过加快小城镇建设, 使乡镇企业向工业小区相对集中,连片发展, 不仅可以有效地克服上述弊端, 还可以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可见, 只有乡镇企业的兴起与发展才能促进小城镇的发展。反过来, 小城镇的发展又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如采购原材料、推销工业品、筹集资金、雇佣劳动力等, 进一步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 加快农村的城镇化进程。小城镇的发展将日益成为乡镇企业的载体, 成为农村城镇化的推动力量[6]。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农村小城镇化建设较为滞后,已经为我国的经济建设、社会稳定等各方面带来一定的挑战。农村经济问题是我国现阶段和将来的一项重要问题,必须要解决好,才能实现国家的真正富强,才能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然而,解决农村经济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需要国家的正确方针政策,到底该怎样解决农村经济的问题,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模式,还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进行研究和实践。有国家的重视和那么多农村经济学者们的孜孜不倦的探索和研究,我们的农村经济问题是能较快解决的。让我们期待和祝福我们的农村经济早日走出困境,实现真正的繁荣与富强!
参考文献:
[1]世界银行发展报告[R]. 世界银行.1994,222 - 22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J].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110-111 .
[3]孟德明,李慧. 浅谈农村小城镇建设现状及有关问题[J]. 农民致富之友 ,2013,16:31-32.
[4]陶红英. 谈小城镇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的思考[J].中国外资, 2013,20: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