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3 15:35:3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数字化建设,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数字化校园是当代信息化的产物,是随着当代的信息技术的进步而进步的。由于技术以及应用的持续发展,数字化校园的基本内涵也在持续深入。当代高校技术的教育是以信息技术平台为基础的教育。针对培养技术应用型的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院校,信息化是达成学校跨越式发展的必经之路。所以,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对于高校来讲,是一个信息化的制高点,对于实现高校教育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此,众多高校都在积极创建数字化校园,为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作出努力并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信息化的环境。
一、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基本内涵
由于信息技术在高校的校园内被大量使用,信息技术对于高校的教育形式、教育方法、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服务等形式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高校数字化校园是通过自身发展的需求进行的,将教育技术作为基本动力,将信息技术作为方法进行推进,将高校的教育体系进行发展和变革,让当前的高校形成一种具备知识和经济的新型教育方式。在实践过程当中,可以透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起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输信息以及应用的全方位的教育形式。高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属于知识经济时代下高校持续努力的方向,也是目前我国高校渐渐迈向世界顶级大学门槛的方向。针对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内涵,以硬件方面来看,高校数字化就是以相应的信息为基础,进行高校教学的资源整合;以软件方面来看,就是针对制定信息资源制度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在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过程里,只有将硬件和软件相结合,让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才能构成一套完善的信息化教学形式。
二、数字化校园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无法接受新的教学形式。网络教学的特殊性就在于需要学生进行自学。我国的教学形式大多是以教师为主的形式,这造成了学生过于依赖老师,无法接受数字化教学的方式。而且老师对学生的评估必须通过短期内的学习成绩进行判定,这对于学生日后的生活都有较大的影响,这也是造成学生排斥数字化教学方法的原因。
(二)老师没有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在数字化的教学形势下,对于老师的观念要重新进行定位。不可以像过去的教学模式一样,让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在如今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里,学习的方法非常丰富,这和以往的以老师为中心的观念构成鲜明的对比。在数字化时代里,老师和学生获取知识的权利是平等的。所以,老师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不断创造新的教学形式,紧跟教学改革及发展的步伐。
(三)老师不愿将自己的创新教学成果共享。目前,高校的老师竞争尤为激烈,这造成了老师之间不愿将自己的创新教学成果进行共享,甚至有的教学成果都不愿意分享给自己的学生。目前的考核制度还无法全面评价老师的教学质量,所以,老师的这种不愿共享成果的举动对于教学依旧是个难题。
(四)数字化教学资源需要更加丰富。数字化教学里具备高质量的教学资源依旧匮乏。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非常多,比如:教学资源是具备“保鲜期”的,优秀的教学资源要靠老师不断的维护、不断努力才能持续下去,但是老师的时间和精力都非常有限,而维护教学资源又是一项非常漫长的工作,轻易无法坚持。加上高校在数字化教学建设方面投入的资金非常有限,也会造成教学资源“过期”的现象。
三、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对策
(一)创建饱满的教学资源。创建饱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要以国家的教育行政机构为核心,结合高校及社会的力量将教学资源进行创新及整合。这里面包括了依照各类科目创建的专项网站,将教学资源进行管理、整合,创造交流的平台,通过不同版本的学科教材培养目标教学资源,让老师和学生可以更加便利的获取知识。不但要将资源的开发工作做好,还要对当前教学资源的整合、创新工作做好,这样才可以真正适应当前的数字化教学,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
(二)提升数字化教学资源整合的速度,建立数字化资源共享的意识。高校在提升数字化教学资源整合的过程里,一定要建立服务意识、战略意识、应用意识、共享意识、科学管理意识、以人为本的意识。当前由于各大高校对于数字化教学的投入差异很大,因此,国家对于高校的数字化教学建设的力度必须加强,发挥网络技术对教学资源整合作用,不要进行重复建设,将教育信息化的成本降低,达成资源共享、加快数字化教育的目的。
(三)提升老师的信息素质。对于数字化教学的形式,老师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真思考并实施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在数字化教学的时代中不断创新,以实现教学的优化目的。
(四)指导学生合理运用教学资源。目前,我国高校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无法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学习上,老师要正确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数字化资源,学会主动获得知识、实用知识,通过网络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
(五)高校要加大教学设备的投入力度。高校在丰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同时,也应当投入资金,进行校园网络的管理,让学生可以更好的进行学习,还应当增加教学设备,让老师可以在教学的同时更加得心应手,让数字化教学在课堂里的作用发挥的更好,让教学内容更加吸引学生。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是一项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还是一项需要全校进行配合实施的工程,只有技术是无法进行的。由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对于数字化校园也给出了全新的要求,高校一定要以自身情况进行建设,要看好时机,统一进行规划,为创办先进的数字化网络环境努力奋斗,让学生可以在数字化的教学环境中学习。让学习可以实现数字化、教学可以实现数字化,将生活空间转变为数字化,为教育的信息化与现代化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召丽.中小学校园网络建设的意义、功能与效益初探[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
1、档案数字化的含义
档案数字化也就是档案信息化,档案信息数字化就是指利用数据库技术、数据压缩技术、高速扫描技术等技术手段,将纸质文件、声像文件等传统介质的文件和已归档保存的电子档案,系统组织成具有有序的档案信息库。经过数字化处理后,档案信息提高了计算机检索速度;节省档案存贮空间,缓解库房紧张的压力;减少档案原件(特别是珍贵档案)由于频繁使用而造成的磨损,从而充分发挥档案馆的信息优势,丰富网上信息资源的内容和数量,加强档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档案馆开展特色服务创造条件。
2、档案数字化的特点
档案数字化是通过现代技术对国家或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进行数字化记录,其特点主要表现在:(1)信息的非人工识读性。也就是说档案的数字化使用是以数字代码的形式做记录,并通过计算机软件的程序解码,并回复到初始状态,才能识读;(2)系统依赖性。档案数字化管理需要借助计算机软件系统,在计算机软件系统与原系统不兼容的情况下,则需要进行系统调配,这样才能保证档案信息的可读性;(3)信息的易变性。当新的计算机系统和程序不能解开代码,则原有的信息容易被删除,这也是档案信息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的;(4)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的其他特征还包括信息的可流动性、信息储存的高密度性以及多种信息媒体的集成性。
3、对我国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分析
由于我国档案数字化建设还处于试点阶段,故在现阶段,档案数字化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技术上的问题、合作问题、数字化对象问题、标准化问题等。因此,档案部门在积极推进数字化建设过程中,不能不顾实际条件,一哄而上,必须进行可行性分析,通过分析数字化建设的可行性,结合本部门的实际,提出可行性方案,这样档案数字化建设才能健康发展。
3.1法律效力问题
电子档案数字化是把纸质文档转换为电子文件,而电子文件本身具有可分离性和易变性,特别是在传输、储存、输入的过程中容易发生信息干扰、病毒侵扰、人为破坏等等,这些不安全因素往往会造成档案失真。所以,电子档案就难免会出现“信任危机”,这样档案本身也就失去了数字化的真实意义,制定相应的法律条款,以保障档案数字化的可操作性。
3.2网络基础设施问题
要实现网络化利用就需要一定的网络基础设施为前提,如局域网的建设、信息资源网站的建设等。而网站建设一般包括域名申请、服务器配置、网站规划、网页设计、系统配置、主页、数据库系统开发、网站宣传等内容。所以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关系着能否把数字化档案信息在网络上。
3.3档案数字化建设实施
档案数字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任务艰巨而复杂,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必须积极面对各种困难,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一份完整的实施方案应该包括四部分内容:现状分析、实施目标、实施要素和保障系统。为此,在制定档案数字化建设实施方案时,要进行以下的工作:档案部门在进行档案数字化建设之前,应该进行调查研究,对本部门的现状进行全面分析与把握;理制度方面的调查研究。硬件方面的调查研究,技术方面的调查研究,人才方面的调查研究。
3.4档案所有权和档案著作权确认
在档案数字化建设过程中,既要考虑档案的所有权,还要认清档案的著作权。因为,所有权与著作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拥有著作权而不一定具有所有权,档案数字化建设还需要做好档案所有权和档案著作权的确认工作。
4、档案数字化建设的主要目标
4.1完善档案数字化管理体系
建立、完善档案数字化建设工作的管理体系,促进新时期档案工作新格局趋于成熟和稳定。档案数字化建设管理体系主要包括管理体系、标准化体系和研究体系在内的支撑体系。
4.2加强与信息管理部门的强强联合
尽快将档案数字化建设融入国家信息资源建设范畴。档案数字化建设工作以其保存、利用档案信息资源这一特征,逐渐跨入了信息产业范畴,档案部门与信息化工作主管部门在数字化建设推进过程中相互协调、互相促进已成为大势所趋。
4.3丰富数字档案的采集途径
建立海量档案信息资源库,最终实现档案信息价值利用的最大化。在整个社会建设的进程中,档案部门应全方位拓展工作领域,这就要求档案部门不仅要拓展新的数字信息采集途径,而且要辅助有关部门切实开展档案数字化建设工作,生成巨大的数字档案信息资源
一、档案数字化的含义
所谓数字化,是指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把声、光、电、磁等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或把语音、文字、图像等信息转变为数字编码,用于快速传输与准确处理的一种综合性技术。数字化具有简单、直观、速度快等优点。档案数字化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档案信息形态,是指“利用数据库技术、数据压缩技术、高速扫描技术等技术手段,将纸质文件、声像文件等传统介质的文件和已归档保存的电子档案,系统组织成具有有序结构的档案数字信息库”,它将各种传统载体的馆藏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网络化的形式传输,并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以实现档案信息快捷利用和共享的目的。经过数字化处理后的档案能够通过各种各样的管理软件进行规划与整合,使档案利用服务方式更加多样,最大限度的实现了档案资源的共享。
二、档案数字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从数字化的对象来看,档案数字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原有馆藏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化,即将原有传统载体的档案通过扫描、加工和处理,进行数字化转换;二是对正在形成的电子文件进行及时归档与保存,做到电子文档的齐全完整、真实有效。
从数字化的程度来看,档案数字化的内容分为以下两个层次:一是档案目录信息的数字化,即建立档案目录数据库,严格规范档案信息的著录标引,科学选定档案目录的数据库结构;二是档案全文信息的数字化,即采用扫描录入的方式将档案全文按照原貌逐页存储为图像文件并为其编制目录索引,或是经 OCR(光学字符技术)识别后采用文本格式存储档案内容,辅之以全文检索数据库。从数字化的过程来看, 档案数字化建设应包括数字化档案的收集整理、存储保管和查阅利用等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文件和档案一体化的方式,借助计算机技术及相关信息技术完成数字化档案的收集整理;采用磁盘、光盘等数字存储设备实现数字化档案的存储保管;由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实现数字化档案的查阅利用。
三、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及意义
档案信息资源作为社会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深入到社会活动的每一个角落,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档案信息化建设已成为信息时代档案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和发展契机。档案数字化建设作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和重要内容,不仅是档案工作未来发展的主流,更是当下时代特征的重要表现。因此档案数字化建设对我国档案事业和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如下几点意义。
(一)档案数字化建设是信息时展的迫切要求
当今人类社会已迈入了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正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各个领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信息化浪潮的冲击,同样也给档案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使得档案数字化逐渐被提上日程。随着办公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无纸化办公已成必然趋势,由此形成了大量的数字化档案,档案管理必须从传统的实体管理向信息化管理方向发展,才能满足时展的需求。因此,档案数字化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档案数字化管理较之传统的实体档案管理,有着无可比拟的先进性和时效性,它将分散于不同载体、不同地方的档案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以网络化的方式连接,实现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及时利用与共享。
(二)档案数字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档案中包含了大量的数据、资料、图表、文件等原始凭证,是最真实、最可靠、最具说服力的历史记录,同时也是国家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估量的社会经济价值。当今社会,机构负责人根据档案做出重大决策需要迅速、准确,各职能部门工作查考要求快速、及时,社会广大公众对档案信息需要量正不断增加,人们已越来越多地关注档案信息获取的时效性和便捷性。而数字化档案相比传统档案载体来说,既方便获取,又不会对档案原件造成损坏。因此,档案部门只有尽快改变传统的管理、检索和提供利用方式,不断加快档案数字化建设,才能及时、准确地为社会各界提供利用,进一步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
(三)档案数字化建设是档案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是由数字档案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传统的纸质档案载体容量非常有限,而且成本偏高,而数字档案的载体容量很大,可以节约大量成本和档案保存空间;纸质档案一旦遭到破坏,很难得以恢复,而数字档案具有容易备份的特点, 可以通过保留多份备份文件来避免档案受损;在利用纸质档案时,我们通常要翻阅几十卷、甚至几百卷的档案,工作十分繁复,而数字档案在利用过程中,只需利用计算机,就可以在几分钟内检索到所需内容,十分方便;纸质档案只能描述二维的历史记录,无法满足人们在建筑设计、科研等方面的需求,而数字档案却可以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的工具达到多维的记录要求。
(四)档案数字化建设是开发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基础
关键词:古籍;数字化;图书馆;进程;趋势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浩如烟海的古籍文献记录了中华文化的历史沧桑。保护和利用这些古籍文献,对于弘扬民族精神、传承经典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有学者统计,我国现有古籍文献近13万种,减去重复部分,至少也有10万余种。如何保存与整理古籍文献,怎样开发与利用古籍资源,古籍数字化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一、古籍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
古籍数字化就是采用计算机技术,对古籍文献进行加工、处理,制成古籍文献书目数据库和古籍全文数据库,为古籍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1.古籍数字化是保护和传承古籍文献的重要手段
目前国内的许多图书馆由于诸多原因致使大量的古籍文献受到严重损坏。切实保护现有古籍文献,已成为图书馆界面临的迫切问题,而古籍数字化可以使这一问题迎刃而解。
2.古籍数字化是解决古籍文献藏与用矛盾的有效途径
古籍作为图书馆的特殊文献,收藏单位往往重藏轻用,秘不示人。古籍数字化可以让读者对古籍不直接接触,即可浏览阅读善本,还能够提供下载打印、远程全文传送等多方面的服务,从而使古籍善本成为雅俗共赏的读物。
3.古籍数字化是古籍文献检索与利用的有利条件
数字化古籍信息容量巨大、检索快捷方便,是文明传承最快捷和最完整的方式。用传统的手工查询方式导致古籍文献的利用率不高。采用数字化技术对古籍文献进行管理,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在资料储存、整理、检索和数据的统计以及索引的编制等方面的优越性,有利于开发古籍文献中蕴藏的特有信息资源。
二、古籍数字化的实施过程
古籍数字化是一个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庞大工程,。目前为止古籍数字化的实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和相当的数量。
1.古籍数字化阶段
20世纪70年代,《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编辑和出版,在古籍数字化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1988年,南京图书馆开始《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机读编目的尝试。到1988年底,台湾地区已有超过8万条书目的数据录入中央图书馆资讯网络。在北美地区,1980年美国图书馆协会提出编制《中国古籍善本国际联合目录》,北美的13所高校和中国大陆的5所高校积极响应倡议,纷纷加合编制的行列。
2.古籍数字化发展的过渡阶段
1994年10月,台湾中央图书馆建立了记录150万条数据的中央图书馆资讯网。南京图书馆先后建立了《中国古籍总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和《南京图书馆藏地方志目录》的数据库。
3.古籍数字化发展的成熟阶段
1998年,上海人民出版社与香港迪志文化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电子版的文渊阁《四库全书》。四川大学在编纂《全宋文》检索系统的同时,还整理出了电子版《宋会要辑稿》。北京大学刘俊文教授组织编纂的中国基本古籍库全文电子信息版光盘系统,收集了上自先秦、下迄民国的重要典籍1万余种,整个系统共有光盘550张,内容总量相当于3部《四库全书》,可称为规模空前、名副其实的中国历代典籍总汇。
三、古籍数字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古籍数字化工作已经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数据格式不统一
许多图书馆和研究单位在古籍数字化工作实际进行过程中,限于某些技术条件和出于其他因素的考虑,全文数据大都各自采用不同的格式,给使用带来了极大不便,也不利于古籍文献全文数字资源的共享乃至古籍数字化的发展。
2.没有统一的规范和合理的规划
我国的古籍数字化建设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符合国情的真正有价值的规范体系,没有一个职能部门或权威机构牵头对古籍数字化进行合理规划,影响了整个古籍文献数字化的进程和后续的资源共享建设。
3.完善技术尚需时日
一是字库问题掣肘古籍数字化发展的障碍。二是数字化转换还存在图像质量不高、扫描速度慢、识别率低等技术性问题,这些都有待于开发者加大研究力度,尽快完善相关技术。
4.缺乏专门人才
古籍数字化必须以古籍整理为前提,要求从事古籍整理工作的人员,既要具备丰富的古汉语知识和深厚的古代历史知识,还要了解古籍版本学、校勘学等知识及古籍数字化所需要的计算机知识与技术。因此,培养复合型专门人才是古籍数字化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古籍数字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为适应网络化这一古籍数字化的未来发展趋势,现时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按照数字图书馆模式组织古籍数字化
古籍的数字化加工既要遵循现代图书统一的标准规范,也要根据古籍的特殊性在统一标准规范的框架下进行细化,建立古籍数据库。所有资源要能够在同一平台上共同使用和互相调用,古籍与现代图书的知识库应实现共享。
2.古籍整理要建立自动完成集成系统
通过对古籍文献内容和形式的专业化处理,实现古籍版本的自动校勘、自动断句、自动标点、自动注释和自动白话文翻译的数字化。
3.检索系统成为研究和开发的重点
建立和完善强大的检索系统,实现从检索研读到下载打印的一体化,以满足用户的多途径检索和多方面需求。同时拓展格式转换、版本转换和个性化输出等方面的技术研究。
4.走社会化、国际化的联合开发之路
现在藏有古籍文献最多的图书馆,往往因资金和人才问题,使得一些古籍数字化项目难以开展。因此,图书馆应实行多方位合作,建立项目研发联合体,走资源与收益共享之路。同时可以开展国际性合作以解决资金、技术等瓶颈问题。
经过多年的尝试与探索,古籍数字化的发展势头良好,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果。但古籍数字化是一项长久、艰巨而系统、复杂的工程,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探索,使古籍数字化的明天会更好,进而使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一、我校数字化校园现状
我校校园网始建于2000年1月。通过校园网络系统的建设,已实现了学校的各种PC机、工作站、终端设备和局域网的连接,并通过中国电信网获取INTERNET网上的教育资源,形成了结构相对合理,沟通内外的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建立了基本上能满足教育教学、管理、决策和科研工作需要的软硬件环境,初步构筑了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和学生管理系统平台、无纸化办公系统、弹性学习制度管理系统、教学资源库、师生食堂IC卡管理系统和安防管理系统。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提高了学校的信息化水平,提高了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
各主要建筑内均进行了综合布线,网络通达每一个工作区。形成了以校内千兆为骨干,百兆接入各教学场所及办公桌面的网络拓扑结构。对外与教育宽带网连通,并30兆连接中国电信网作为辅助信息接入端口。
目前教学管理和办公网络化覆盖率已达85%。全校办公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房、实训室全部接入校园网。信息化建设已在学校教育教学、教学管理、科研改革、生活服务、图书阅览、网上办公、师生食堂IC卡等方面发挥作用。
二、数字化校园建设目标
完善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技术先进、扩展性强、安全可靠、高速畅通、覆盖全校的校园网络环境。建成一个接入方便,稳定可靠,能够满足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需要的高速数字传输平台,实现数字化教学、数字化管理、数字化生活;配合“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建
三、学生的自我控制
学生的自我控制是学生的自我管理技能,它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与学生的认知和社会的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良好的自我监控能力是现代新型人才应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学生正处于长知识、长经验而又缺乏社会实践锻炼的时期,主要表现为缺乏一定的自觉性和持久性,存在着较大的从众性和不稳定性,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自我控制对学生时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它有助于调节学生内在的潜能,使自己得到最好的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帮助他们实现良好行为的心理控制,是学校和班级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有些自觉性好的班,学生基本上可以达到自我控制。但是对于组织纪律不太好的班级,就需要教师采用不同的方法加以引导。如:帮助学生实施自我锻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等,最终实现自我控制,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从心理学上来说,师生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强化和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他们渴望被理解和尊重。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因材施教,尽力为学生创造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平等、健康、主动的发展。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技能,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健康向上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学习、生活及处事态度,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科学的价值观。上好信息技术课,需要学生、教师的共同努力,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找到乐趣,让教师教得舒心,学生学得愉快。
参考文献
[1]陈满琴.浅谈如何组织好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J].科教文汇,2009(8).
[2]曾燕.浅谈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2).
【关键词】数字化 城建 档案馆 建设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城建档案信息化,是启动信息化工作之前应明确的问题。目前理论界对此并无系统的分析研究,也无明确统一的结论。作者认为,围绕城建档案的任何管理工作都是为了“利用”这一最终目的,利用是档案管理工作的价值所在。那么,城建档案信息化就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为了达到有效利用城建档案信息资源的目的而进行的系列的综合的科学的管理工作。具体来说,城建档案信息化是指: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配置城建档案计算机辅助管理的基础设施,建立和完善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库,依据城建档案信息化的规范体系,以城建档案网络为平台,依托高素质的信息人才 ,提供优质服务的动态的系统化的管理工作。
二、建设数字化城建档案馆的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数字化概念正逐渐融入城市建设的各个领域。城市建设包括土地管理、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城建档案作为城市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直接形成的真实记录,蕴藏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城建档案馆作为一个城市建设信息中心的基地,主要负责接受和保管城市建设中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照片、录像等各种载体的档案和有关资料,并将接收入馆的各种城建档案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分析,为数字城市建设提供真实可靠的档案信息。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城建各部门在城市建设、管理中产生了各种档案,除了传统载体的档案之外,还有大量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电子地图等产生的电子文件,我们不能再按原来的方式去整理、保存这些新形式的城建档案。因此为了提高城市建设的时效性以及适应网络化的需要,必须加快数字城建档案馆的建设。
二、数字化城建档案馆的优点
数字化城建档案馆与传统城建档案馆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是一个数字化的信息系统,数字城建档案馆的建立具备适应社会需求的特殊优势,因此决定了它将弥补传统城建档案馆的不足而长期存在。
1、在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方面
数字城建档案馆可与覆盖全社会各领域包括科技、文化、医疗、电子商业等信息数据库建立互联关系,为进一步丰富传统档案馆馆藏提供线索和可能。
2、在城建档案信息的加工方面
传统城建档案馆馆藏信息经过数字化加工处理,成为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的核心组成部分,并生成适合机检、机读的信息目录和档案参考资料,数字城建档案馆还可以将经数字化的深层次编研成果融入数字信息资源库,并在网上,为人们提供快捷的服务。
3、在城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
数字城建档案馆可以凭借网络优势,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三、建设数字化城建档案馆要改变固有的工作模式
1.改变城建档案保管方式
由于数字化城建档案载体的特殊性,保管工作不同于纸质档案的“六防”工作,而是要注重档案设备安全和信息安全两方面.设备安全应当在设备制造、系统安装和应用软件配置时考虑.主要地抵御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等。而信息安全则需要一系列措施给予保证.保证数字档案的可读性和可利用性,对设备更新情况进行跟踪,在出现不兼容或不可读取等问题之前就应将旧载体上的数字文件转换到新载体上,同时,为防止信息丢失,被非法更改等,尤其在网络环境中,更应该注意共享和保密.逻辑性处理与物理存储等问题。
2.改变城建档案利用方式
城建档案信息网络的成熟运用,为数字化城建档案馆提供了极好的网络环境,也为开展城建档案信息个性化服务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未来城建档案利用服务的主要方式将不再是提供物理存在的实体.而是指引终端用户通过网络获得存储在档案馆库的数字化信息。只要城建档案编制与城建档案检索采用同一系统软件.将档案内容用一定的格式固定下来.再进行分类.归档、编号等管理.在编制检索时随机调出,组成各种不同类型信息检索工具.通过网上开展电子检索服务,从而方便地互传、互换信息。可使任何一位利用者不受时间、穿梭问的限制,在任何地点只需有一网的电脑,即可进入城建档案管理查询自己需要的信息。这种网上利用服务的开展.将会使城建档案工作进入一个崭新的工作环境,进入一种良性循环状态。
四、数字化城建档案馆建设要点
城建档案管理数字化是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重大变革,涉及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建设数字化城建档案馆的首要工作是做好总体规划,通过规划确定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须具备的条件,并随着工作的进展不断对规划目标进行调整。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问题需要注意:
1、城建档案管理数字化是城市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用户需求等诸多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
确定目标的依据是社会大环境和潜在的需求,弄清社会需求是非常关键的,另外要研究、掌握数字化发展的规律,避免主观性、盲目性,防止目标过低或不切实际追求过高的目标。
2、城市发展的数字化进程是一个社会发展进步的长期过程
像任何科学技术进步一样都是由浅人深、从简单到复杂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建设数字化城建档案馆也是从低到高逐步发展的,是一个逐步深入、逐步扩展的过程,不是完成目录检索、扫描几套地形图就能实现的。城建档案数字化是一个长期的、持续发展的、不断完善的一个艰巨工作。数字化城建档案馆要通过城建档案信息系统建设、应用和系统的不断完善来实现,信息系统建设工作主要包括馆内局域网的建设,与政府网的连接,以及国际互联网的利用;档案管理软件的开发或商品软件的选用;数据库的建设和信息资源研发;标准体系的建立;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管理方式和工作方式的优化和规范化;馆藏各种不同载体档案的数据处理、存储设备配置和系统运行维护等工作。系统建设工作的第一步是系统方案设计,主要内容是根据数字化工作的总体规划确定系统的基本组成和结构框架,再根据现时的技术、人员、资金等基础条件确定系统建设的阶段目标,制定可行的实施计划。系统方案设计工作应注意以下几点:
(1)系统开发建设不但是一个技术过程,同时更是一个管理过程,是一项综合性的、技术含量较强的工作。所以,在进行系统建设时,应根据本馆资金情况、技术力量等各方面去考虑。落实资金是首位,其次要配备好研发团队技术力量,可采取馆内业务骨干与外聘专业技术人才相结合的方式配备好研发团队。
(2)系统开发建设的目的是为了使用,要把系统的实用性放在第一位,对内服务于档案管理人员,对外服务于社会公众。本着这一理念,研发系统时应以实用为首选,切不可盲目追求过大、过强,要切合本馆实际工作水平,以方便使用、简便易学为目标。
(3)系统开发建设最好一个省份统一标准,全省使用统一软件,这样使用、维护会各方便。各馆可以整合资金、技术人才,合力研发,这样即节省人力、物力、财力,也方便日后工作。
(4)系统建设和应用是一个滚动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要按照系统建设自身的客观规律办事,循序渐进,不断修订,不断完善。不必追求最高、最新的技术,应采用成熟、可靠的技术,借鉴、学习一些起步较早、数字化建设比较成熟省份的先进经验,使研发的软件系统能够真正做到切合实际、便于维护、简便易学、方便使用。
结论
数字化城建档案馆的建设不会一蹴而就,它要求我们城建档案工作者不懈的努力、进取、创新,不断的追求、完善。相信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城建档案事业定会蓬勃发展,数字化城建档案馆的目标必会实现。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必要性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12-0175-01
图书的有效管理是图书使用率的重要表现。在中国的高校图书馆管理,运用数字化对图书的管理还不够完善,尤其在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中还应用到许多新科技,其中就包括多媒体数字库技术、资源分布式网络技术等等。这就需要我们了解高校图书馆问题及相应的对策之后在进行完整的数字化建设。
一、图书馆数字化的必要性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方式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从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上来说,其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读者对现代信息的要求,因此,实现高校图书馆数字化是发展的必要趋势。
图书馆的数字化是信息技术广泛发展影响下的必然产物,它的特点就在于它应用了各种技术,是一个结合体,也是一个整体,作为一种新技术而存在。相较于之前老式的管理模式,数字化图书馆可以更加清晰
现在许多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高校图书馆已经完全数字化,我们建立数字化也是与国际接轨的需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地球时代的到来种种背景下,建设数字化图书馆合理的顺应了时代的要求。
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性还在于现在的图书资源越来越丰富,类型越来越多,对于管理人员来说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稍有不慎就会造成管理上的漏洞和资源上的流失。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建设数字化,这样既可以减轻管理人员的负担,同时也可以在准确无误的情况下,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图书资源的完整性。
二、图书馆数字化管理可行性分析
数字化图书馆的可行性分析也就是它在操作上的问题,从目前发展的形式上看,已经可以充分证实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是可行的,所有的问题不在于是否可以建设,而是在于该如何建设。
可行性分析的目的是:一方面对高校图书馆字化进行评估,、采集以及系统分析,另一方面要分析形同需要解决的问题,重点要把握好系统的实用性。无论用户出于何时何地,都可以对书籍进行在线的借阅,这不仅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服务的一个重要特点,而且延伸和拓展了传统图书馆的服务功能。
三、高校图书馆数字化管理模式的构建及系统的分析设计
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动态模式的构建过程中,网络是进行结构建设的基础条件,数字化建设就是利用网络,使得读者、图书管理工作人员以及图书馆中的图书资源之间能够进行及时的、有效的紧密联系。
而对于高校图书馆数字化的静态模式的构建也是一个重要的部分,处于信息化的高校图书馆建立信息数据时更多的是采用面向对象法进行相关的设计及建设,这样就更具有针对性,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节省时间及资源。
图书馆数字化的实现和发展完善方面。系统的设计的关键在于首先要明确系统中所包含的元素和部分的元素之间的搭配组合的规律所在,明确数字系统的各个系统间的关联性和差异性,然后进行综合的设计,最后运营到实际生活中。
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模式的实现环境和系统结构需要采用系统分析与设计系统的静态结构可以通过这几种图来描述:对象类图、对象图、组件图、配置图;系统的动态也可以拥挤中途来描述:顺序图、协同图、状态图、活动图。一个完整的设计必须包括这些元素。
每一项都相当于一个事件,完成需要若干相对对象之间的相互合作。这种协作关系可以通过绘制顺序图以及协同图来帮助观察和理解。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的基本流通服务可以通过流程行说明。用户登录并通过验证后,然后提交服务请求才能阅读或借阅书籍。
动态和静态的完美结合构成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管理模式,因此,同时具有静态结构和动态结构才能实现数字化,使绝大多数高校的图书馆管理进入数字化管理,这样大大的提高了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水平。
四、图书数字化的特点
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可以推动数字化教育的发展,同时还可以促进网络的发展。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的特点包括:开放性、灵活性。
(一)开放性
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来源于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发展,所以它有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开放性的他点。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也应从开放性开始,即每个在校学生登录校园网都可以查到校内图书馆的书籍情况,这样既能清楚明了的知道自己所需要的图书,也能节省时间,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二)灵活性
灵活性市图书馆数字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经过数字化的图书资源,可以任用同学调用,比如,他需要一本书,他可以去学校的网站进行查询,看看这本书是在图书馆还是被其他的同学借走,如果被其他的同学借走,还可以根据图书馆所提供的信息找到该同学进行借阅。这样既节省了图书管理人员在管理的上麻烦,也用了最快且有效的方法找到自己想要的图书。
五、关键技术问题
字化图书馆是采用现代的高科技所吉利的系统,信息技术的集成在数字化图书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具体的来说,1) 在数字化图书馆中标准与法规的制订和实施应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与教训不断地完善我国的数字化系统。2)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的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必须建立在丰厚的数字资源上,否则实现数字化就是一句空话。高校的图书馆应该根据自身的真实情况,将本馆的资源数字化。3)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离不开人才。数字化图书馆要求管理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学历和专业素质,而且必须对计算机能进行熟练的操作。
首先,建立一个可执行的系统,需要经过系统分析与设计之后,根据设计的模型在具体的环境中实现系统,生成系统的源代码和可执行程序,以及建立对应的软件文档,之后还需要对该系统进行检测,来确保系统的完善性。检测结果之后必须保证系统可以正常运行和其可靠性。
数字化管理的运行中也会出现问题,比如: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就目前的情况看来,我国许多高校图书馆管人员的专业素质低,有时系统出现一些故障不能独立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这样才能确保高校图书馆数字化的实施更加顺畅。
其次,高校图书馆的图书资源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知识的需要更加的广泛。许多人认为图书馆的书籍的都是属于经典的,对于刚刚发售的或者刚刚流行的书籍没有高度重视,这也使得高校图书馆之注重数量而忽略了质量,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对于这种情况可以在图书馆的首页进行浮动宣传,吸引同学们的注意,保证书籍的有效性。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正处于初级阶段,处于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化的图书馆迈进的趋势。在这个时期,高校图书馆的宗旨不会改变,依然是全心全意的为广大的学生提供好的服务和高质量的书籍,让同学们可以有更好的环境学习。并且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人员也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数字化图书馆水平会有一个质的改变。
参考文献:
根据《xx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2010-2020年)》(x发〔2010〕22号)、《xx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xx发〔2013〕24号)和《教育信息化专项资金与项目管理办法》(xx发〔2012〕37号)等文件精神,顺应教育信息化发展潮流,结合我校信息化工作实际情况,特制定常德财经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
一、建设原则
1、晚起步,高起点;
2、技术架构先进、设计统一;
3、数据标准化,信息共享;
4、实现各部门业务协作;
5、管理与服务充分融合,扩展对广大师生的信息服务范围;
6、学生综合服务、教师综合服务的并行建设;
7、用发展的眼光建设有生命力、可持续的数字校园。
二、建设目标
建成完整统一、技术先进、覆盖全面、应用深入、高效稳定、安全可靠的数字校园,消除信息孤岛和应用孤岛,建立校级统一信息管理系统以及移动数字校园,实现学校各部门、各专业部室、各实训场所之间业务协同,数据共享,信息一致,并提供移动化的信息服务,提高工作和管理效率,全面满足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需要。
数字化环境
构建结构合理、使用方便、高效稳定、安全保密的基础网络环境;技术先进、标准的统一数据与交换平台、统一身份认证授权平台和统一门户与服务平台以及集成应用平台,打造高效、统一、先进的数字化校园环境。
数字化教学
实现科学统一的配置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改革教学模式、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提高和优化教师、教室等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为师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为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便捷的通道。
数字化科研
构建数字化产学研信息平台,为产学研工作者提供快捷、全面、权威的信息资源,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提供开放、协同、高效的数字化产学研环境,促进知识的产生、传播与管理,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促进"产、学、研"一体化。
数字化管理
构建覆盖全校工作流程的协同管理信息体系,通过管理信息数据的交换、同步与共享,畅通学校信息流,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自动化、精细化,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提高管理效率,降低运行成本,促进学校各部门的信息共享,提高学校的行政办公和管理水平。
数字化生活
提供便捷、高效的数字化生活环境和服务平台,通过数字校园丰富的应用系统,实现校内生活、消费、工作等,畅享数字化生活的快捷和便利。
一站式服务
实现教职工和学生的管理、教学、科研、学习和生活等主要活动的一站式服务,提高对师生服务的水平,提供对社会的服务能力。
移动数字校园
在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取得一定成效后,建设基于移动化的数字校园,实现移动办公、移动学习、移动教学、移动迎新离校、移动管理等服务,扩展数字化校园的应用模式。
三、建设步骤
数字校园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建设内容多、建设周期较长、涉及部门广、推广实施任务艰巨,因此若想一次建设完毕的难度较大、风险较高,必须采取统筹规划、分期建设的思想,步步深入、逐渐扩大,通过分期、分阶段方式分解项目建设风险和难度。具体分期建设策略如下:
第一期——理清思路、夯实基础(时间2014年3月——12月)
1、成立数字校园建设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工作计划、工作预算,建成全校统一的信息标准,制定配套管理规范;
2、重新设计、搭建校园外网主页设计,实现学校宣传、校园办公、教学管理、远程教学、教学资源等实现同一界面进入;建成统一数据库平台,保障数据的权威性和唯一性,解决全校范围内信息共享问题;建成统一身份认证平台,让全校师生用"一个用户名+一个密码"能够访问校内的信息资源;建成统一数字校园信息资源展示平台;
3、校园网站中心机房与校园网络升级,实现中心机房与各办公、教学场所之间的千兆网络互联,夯实数字校园建设基础;
4、会计、模具远程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库建设试点,实现一门专业课程教学、实训、答疑、练习、考试、备课、学生成绩管理、远程教育等一系列活动一站式服务。
第二期:建设教职工综合服务、学生数字信息档案库
(时间:2015年1月-2016年6月)
包括:教职工人员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学生学籍及学生工作管理系统、师资管理系统、劳资管理系统、招生管理系统、数字迎新系统、学生收费管理系统、团委管理系统、公寓管理系统、就业管理系统、数字离校系统、校友管理系统等。
第三期——移动校园、全面提升(时间:2016年7月-2016年12月
利用移动信息化技术,建立基于手机等移动终端与电脑互联互通的移动数字校园平台,实现微信课堂管理在籍学生。
四、建设预算
1、学校中心机房及网络设备更新 65万元
2、教学资源平台框架建设
45万元
3、练考平台系统建设
25万元
4、教学资源开发
10万元/门。课程
5、各项管理系统
5万元/项
6、移动数字校园、微信课堂
20万元
7、师师、师生交流平台
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