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旅游景区管理的基本内容8篇

时间:2023-10-13 15:35:3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旅游景区管理的基本内容,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旅游景区管理的基本内容

篇1

[关键词] 旅游业 旅游消费 旅游资源 旅游产业

旅游消费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达水平以及旅游客源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一般而言,旅游业发展水平越低,旅游者的消费水平也就越低,基本性需求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就越高。反之,非基本性消费支出所占的比站就越高。因此调查分析日照市旅游消费结构,不仅可以反映日照市旅游消费水平所处的阶段,还可以反映出日照市当前游客消费的层次性特征,分析旅游者整体和不同群体的基本性需求与非基本性需求结构。

一、日照市旅游消费结构现状

近几年,日照市旅游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旅游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却不是很突出。主要原因是日照市旅游消费结构不甚合理,旅游收入主要集中在吃、住、行等基本旅游消费上。旅游消费层次低,消费结构不合理,不仅影响了日照市旅游业整体形象的提升,而且 严重阻碍了旅游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消费结构不合理的原因分析

1.总体旅游环境层面

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地区经济基础,特别是从旅游供给的角度看,只有当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为旅游业的发展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必须的资金、技术等条件的支持。日照市自1989年才升格为地级市,经济发展水平还相对落后,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基础设施建设虽然近几年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不具备接待大量散客旅游者的条件。

2.政府层面

政府在发展旅游业的态度和政策倾向上都是十分明确的,把旅游业列为日照市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但在处理好做“裁判员”还是做“运动员”的关系上,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政府的工作重点是放在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招商引资上,掌好日照市旅游业这艘大船的“舵”是政府的根本职责。

3.企业层面

日照市旅游企业因发展时间短,缺少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实力和规模都无法达到目前日照市旅游业发展的要求。小型旅游企业无法实现规模效益,缺乏核心竞争力,产品雷同,削价竞争严重。缺少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旅游企业普遍存在投资主体单一的问题,资金缺乏成为阻碍日照市旅游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4.旅游资源层面

日照市旅游业的发展主要依靠的是海滨资源和民俗资源,而在这两种资源类型中,民俗旅游消费层次低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海滨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够,不能真正吸引度假型的游客,不仅没有门票收入,娱乐、购物等项目收入基本空白。旅行社“牧羊式”的服务和游客“到此一游”的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使得日照市作为一个旅游城市,实际上成了游客旅游计划中的一个旅游景点,大批的游客及其所带来的住宿、购物、娱乐等方面的收入被白白送往周边旅游业相对发达的城市。

三、日照旅游消费结构的优化措施

1.高起点整合丰富的旅游资源

(1)完善旅游经济发展规划,促进旅游资源整合

实施科学的规划是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开发、科学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原则,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建立和完善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跨区县旅游发展规划―区县旅游发展规划―旅游景区开发建设规划四级规划体系。充分考虑旅游发展的需要,建立旅游项目库,完善专家评审制度,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通过规划实施,实现旅游景区高质量、高水平的开发,适应现代旅游高品位、高效益的需求。

(2)明确主攻方向,全力打造旅游精品景区

以打造东方太阳城、水上运动之都为核心,围绕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的基本内容,立足于日照海、山、古、农、节的鲜明特色,重点打造十大精品景区系列:3S旅游度假休闲景区(海滨一线)、莒国古文化旅游景区、五莲山宗教旅游景区、九仙山生态旅游景区、森林公园景观系列、竹洞天风情系列、茶文化系列、古人类遗址景观系列、节庆系列、日照特产风味佳肴系列。

(3)加强区域性旅游合作

以山东半岛城市群、鲁东南苏北城市群为载体,加强日照与青岛、临沂、连云港等周边市地的跨区域旅游合作。积极构建无障碍旅游合作区,共同发展跨周边省市的旅游线路。适应旅游资源、交通条件、区域关系和消费方式的变化,培育综合竞争优势,共同塑造和提升“水上运动之都”和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两个国际旅游品牌。整合优势资源,联袂打造旅游精品,形成产品互补、客源互流的多赢发展格局。

(4)挖掘丰富的旅游文化内涵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物资源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利用文化专业队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民间艺人、社会中介机构等深入发掘莒文化精髓,努力提高旅游文化品位,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增加旅游产品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充分利用两城古人类遗址、海曲汉墓、莒国古城、日照市博物馆、莒县博物馆等建设文化旅游基地。

2.加强旅游市场化运作和整体形象策划营销

(1)改革旅游景区(点)产权制度,创新旅游经济市场化运作方式

推进景区经营企业化、景区运作市场化、景区管理属地化。对鲁南国家森林公园等重点风景区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建立巡察制度,对景区(点)内的建设项目进行定期巡察、监管。推动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旅游“龙头”企业,培育大型旅游集团。发展同业合作联盟,推进利益共享的连锁经营和集约式服务。广泛吸纳中小企业参与分工协作,发展专、新、特、精的旅游服务。扶持和培育农民旅游、体育旅游服务组织。推进旅游饭店连锁经营、景区(点)集团化、旅游运输联合化以及导游服务公司化。

(2)突出“东方太阳城”整体形象的宣传促销

以海滨3S旅游、打造“水上运动之都”为主线,注重高层次、战略性策划,精心包装“太阳文化节”、“沙滩文化节”和“民俗文化节”三大产品组合。加强旅游产品主题概念的区别设计,突出特色。围绕整体形象,建立和完善企业为主、部门协同、上下互动、口径一致、形式多样的宣传促销机制,共同塑造日照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利用申办组织国际性、全国性会议、会展及文体、经贸活动宣传造势,提高日照旅游目的地在海内外的认知度。

同时,要不断强化和改善旅游软环境,制定和完善旅游行业管理的政策和法规,推行旅游行业标准化工作,深入开展旅游细微服务活动,规范旅游市场行为,保护旅游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和生命财产的安全,通过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树立良好的对外形象。

(3)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大力开拓旅游市场

按照“政府做形象,企业做市场”的原则,建立政企联手、部门联合、上下联动的促销机制,形成对外宣传的整体合力,提高宣传促销的实效。大力实施“以节促旅”,定期举办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渔家民俗旅游节等节庆活动。积极参加国内外旅游推介会和旅游交易会,在上海、南京、西安、郑州、济南、青岛等主要客源地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促销,针对不同的城市提出相应的宣传口号,如在济南主打“避暑、渔家”,在西安主打“避暑、海滨”,在郑州主打“方便、海滨、实惠”等。

加快构建全市旅游电子信息网,建立功能齐全的旅游行政办公网、旅游公众信息网、旅游电子商务网,建立与全国各省市联网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提供优质的旅游市场信息服务,实行网上旅游服务交易。

3.调整消费结构的六要素,努力延长旅游产业链

(1)发展壮大旅行社业

严格把好旅行社设立、导游资格审核关,日照导游队伍目前不足700人,真正从事导游职业的不足400人,按照2010年日照接待游客突破1000万人的规模,日照导游缺口还有1500人。日照目前只有一家国际社,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开发需求。鼓励旅行社依法经营、走向联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强化服务质量、规范管理,不断提高市场的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2)活跃旅游交通运输业

交通运输既是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重要的基础条件。要围绕“十大旅游精品系列工程”,以公路建设为重点,加快铁路、水运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完备的旅游交通体系。通过组建旅游专业运输、设置旅游专线、更新新型舒适的旅游交通工具、维护正常的营运秩序等措施为旅游提供优质服务。

(3)促进旅店、餐饮业发展

合理布局宾馆、旅店。根据不同消费需求,形成高、中、低档次分明、结构合理、特色突出、安全卫生、服务优良的游客住宿接待体系。发展符合规范的景区(点)民居客栈。开发菜肴新品、精品,规划建设有一定规模、环境优雅、各具特色的旅游餐饮中心区和美食街(城)。组织日照名特小吃展示、民俗茶艺、烹饪技艺表演、品评等活动,做靓日照美食品牌。

(4)发展旅游商品和旅游购物

按照突出特色、打造精品的原则,策划开发具有地方标志性文化内涵的旅游特色商品。围绕开发旅游纪念品,扶持一批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建立旅游商品研发、生产、营销基地。促进绿色食品、农副土特产、工艺美术品和旅游用品等旅游商品的生产加工。结合城镇化的推进,建设一批各具特色、形成规模的旅游商品专业村镇。规划建设日照旅游商品批发市场和若干个规范管理的旅游商品一条街。在万平口等较成熟的旅游景区或沿线规划建设旅游购物中心,延长旅游产业链,形成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

(5)繁荣文化娱乐和会展产业

鼓励创办旅游文化娱乐公司、旅游文化演出公司。大力推进参与式文化旅游项目。充分利用山东体育学院日照校区体育场、万平口生态广场、日照展览馆、日照博物馆等重要设施,丰富旅游文化,带动文化产业发展。加强市及各区县旅游文化娱乐设施和综合性演出场地建设,策划建设一批主题公园。大力发展旅游景区(点)及旅游饭店主题旅游娱乐活动。促进会展和旅游的有机结合,争办全国性、国际性会展,以会展促旅游,以旅游带会展,形成会展商务旅游品牌。

(6)在培育民俗旅游特色上求突破

围绕“住渔家屋、吃渔家饭、做渔家活、享渔家乐”日照渔家民俗风情游这一特色,将之打造成为独具日照本土特色的旅游品牌。鉴于日照市民俗旅游整体层次低的现状,今后要着力提高民俗旅游的层次和水平,由量的增加转变为质的提高,推动日照市民俗旅游由粗放型、速度型向质量型、效益型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必虎著:《区域旅游规划原理》.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年版

[2]Philip Kotler等著谢彦君译:《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白永秀郝索师萍著:《旅游企业管理研究》.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版

[4]日照市旅游局:《山东省日照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1年

[5]王德刚:《日照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思路》,2003年

[6]杨乃济:《日照市旅游发展战略》,中国旅游规划设计网,2000年

篇2

关键词:景区;节事活动;开发

一.节事活动的概念界定

西方学者在事件及事件旅游的研究中,常常把节日(Festival)和特殊事件((Special Event)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探讨,在英文中简称为FSE(Festival&Special Event),中文译为“节日和特殊事件”,简称“节事”。

节事活动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除了通常所说的节庆活动外,还包括文艺娱乐、商贸及会展、体育赛事、教育科学事件、休闲事件、政治/政府事件、私人事件等一些特殊事件。

二.节事活动在旅游景区管理中的作用

成功的节事活动在旅游景区的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和景区其它旅游产品一样,节事活动具有作为旅游吸引物的最基本的作用,但它又不用于一般的旅游产品。节事活动只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存在,对其主题性、参与性、娱乐性和地狱文化的融合性等都有更高的要求。这些特点决定了节事活动在景区的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提高景区经济效益

成功的节事活动的举办可以给所在景区带来大量客源,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这种短期经济效益的迅速提高是传统景区景点很难达到的。另一方面从长期效果来看,节事活动的成功举办提高了景区的知名度,促进各种设施不断完善,在巩固既有游客忠诚度的同时,也扩展了潜在游客市场,节事活动的这种经济效益的迅速提高为景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基础。

(二)促进景区设施建设和整体环境的改善

节事活动举办期间对所在景区的服务和基础设施在种类、数量和安排上都有更高的要求。借助节事活动的举办,景区的旅游和基础设施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与此同时,景区的园林景观也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公园的整体环境不断改善。

(三)扩大景区知名度

结合景区实际,策划一些既具有景区特点又有针对性的节事活动,作为景区宣传的最佳载体,是吸引媒介和公众注意力自然而理想的手段,一次组织得当、形式新颖、风情浓郁的节事活动,通过媒介的传播,对景区知名度的提高、客源的增加、经济的拉动等,无疑都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提高旅游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不同于传统的旅游产品,景区的节事活动具有明显的暂时性特点,这决定了节事活动管理的特殊性和风险性,从前期的节事活动营销策划到中期的节事活动管理到后期的后续旅游产品开发和管理,每个细小的环节都要考虑周全,这对景区的管理和服务人员来讲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节事活动的成功策划和举办,为景区游客管理能力的提高和旅游接待服务水平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今后公园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景区节事活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节事活动主题特色不鲜明、时间过于集中

很多景区策划活动并不是结合景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精心策划,而是片面跟风,节事活动主题重复严重,不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另外,很多景区都希望在黄金周期间举办节事活动,致使节事活动的举办时间比较集中,游客眼花缭乱,景区收效甚微。

(二)节事活动计划性不强

由于缺乏精心的策划设计,很多景区举办节事活动计划性很差。有的甚至在节事活动开始的前一周才定下来节事活动的主题,宣传、招商、销售等方面的工作基本上是没有时间开展的,最终效果不能令人满意。

(三)节事活动市场化运作程度低

目前景区的节事活动大多是政府包办或者景区包办。政府包办一般投资较大,景区由于资金有限,往往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致使节事活动效果大打折扣。景区也希望能有企业来赞助,但事实上对于企业来说,活动越大越有吸引力的。对于资金有限的中小型景区,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景区越怕花钱,越缩减节事活动的规模、内容、档次,企业就越没有兴趣进行赞助合作。

(四)节事活动的宣传不力

一种情况是景区关起门来搞节事活动,对活动信息的对外传播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另一种情况是景区重视对节事活动的宣传,但由于宣传方式方法不当,导致宣传效果不佳。

(五)节事活动宣传与销售脱节

很多景区在举办活动时只想着怎么把节事活动举办好,而很少考虑如何对节事活动进行销售。很多景区举办节事活动时主要客源市场的分销商都不知道,往往造成景区自个举办节事活动,节事活动的附加值没有在市场上得以有效传达,也就没有真正的产生足够的特殊吸引力,使得举办节事活动的最终目的难以达到。

四.景区节事活动的开发与运作

(一)节事活动举办时间的选择

各景区的旅游资源不尽相同,人文自然、四季景色各有千秋,在本景区最具有竞争力的时候推出节事活动,对充分打造景区的旅游品牌形象的作用无疑是最好的。同样,如果需要培育景区新的旅游增长点,也可以依托要培育的旅游景点为基础,在其最具有吸引力的时候推出节事活动。另外为了平衡景区供给与需求不足,也可策划组织相关的民俗、娱乐等活动。在五一、十一黄金周推出节事活动,由于市场需求旺盛,效果比较明显。但黄金周期间的节事活动往往只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况且如果各景区的节事活动都只紧紧咬着黄金周不放,势必造成市场注意力的分散,影响节事活动对塑造、传播景区旅游形象应有的作用。

(二)节事活动主题的确定

策划节事活动,首先要确定节事活动的主题。节事活动主题的确定,首先要考虑的是景区的资源状况,充分挖掘资源潜力;其次要考虑市场需求状况,仔细分析旅游需求特点。结合搞以上两点,在景区的现有卖点、特色点、或者准备下一步重点开发的潜在卖点与市场需求之间寻找结合点,进行创意提炼。节事活动主题的创意提炼必须以对景区资源现状的把握和市场现状的分析为基础,集思广益,切忌单靠关起门来拍脑瓜就作出决策。

(三)节事活动内容的设计

节事活动内容的设计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旅游层面的活动内容,二是和旅游相关的经济商贸活动。旅游层面的活动内容是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对某些景区而言,节事活动的内容还会涉及景区所在地的经济贸易等相关内容。节事活动的主题确定以后,围绕主题进行嫁接、联想、转换、延伸、扩展、丰富,以此来设计相关活动内容。活动内容至少要有1-2个比较大的亮点,然后在构建一些小的比较常见的活动内容,但切忌活动内容的设计过于庞杂,造成景区形象的模糊。

(四)节事活动的宣传

景区举办节事活动是手段,不是目的。举办节事活动最终是为了提高景区知名度,带来客源。如果景区在节事活动内容上肯花钱,而在宣传方面舍不得投入或者投入不够,那无疑就等于关起门来自己热闹,就成了为活动而活动。宣传主要包括新闻会、信函、传真、广告、新闻等方面。节事活动信息对外传播的唯一途径就是宣传。节事活动的宣传要选准宣传点(亮点、新闻点、强调点),找准宣传对象(旅游记者、旅行社、游客),运用各种宣传方式从不同角度予以强化。

(五)节事活动的销售

节事活动的最直接目的就是增加游客量,因此节事活动的举办、活动的宣传和活动的销售必须紧密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在设计节事活动的内容的同时还要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相关主题旅游线路,并将活动内容、主题线路、优惠措施等相关信息及时通告给各旅行社。如果旅行社能在活动举办前后推行相关的主题线路,必然对节事活动的宣传以及景区本身的宣传和销售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六)节事活动控制与保障

在节事活动基本内容确定后还应该非常重视实施方案的操作设计。创意好的节事活动,由于缺乏具体指导性和可衡量性的操作设计,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很多问题,违背了节事活动的初衷或者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很多情况下还会出现严重超过预算的问题。因此,在节事活动举办前召开协调会,对所有参与活动组织实施的工作人员进行方案培训,使其深入理解节事活动每个环节的策划意图,并严格按照规范程序进行实施。另外诸如交通、食宿、安全、水电保障等各方面的问题也应该在节事活动中予以足够的重视。避免因考虑不周而导致意外事故发生。

参考文献:

[1]张培茵,张珂.节事旅游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07).

[2]罗秋菊.事件旅游研究初探[J].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09).

篇3

关键词:河北环首都经济圈;旅游形象;数字化传播

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紧邻北京,在承接产业转移、吸纳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已经成为河北省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环首都经济圈旅游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宜居宜游,建设休闲度假和观光旅游基地是环首都经济圈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资源的规划和开发过程中,旅游形象(TIS,又叫旅游地形象)的塑造和推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环首都经济圈旅游景区开发刚刚起步,如何塑造和推广具有区域特色、独特文化个性和精神内涵的旅游形象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首先对河北环首都经济圈旅游形象塑造途径进行分析,旨在探索塑造具有区域特色、独特文化个性和精神内涵的河北环首都经济圈旅游景区旅游形象。其次,分析环首都经济圈旅游形象对数字化传播软实力提升的影响;最后,探讨数字化技术对个性鲜明的环首都经济圈旅游形象传播的高效性。

一、环首都经济圈旅游形象的塑造分析

(一)塑造旅游形象的必要性

旅游形象是旅游地的客观形象在旅游者心目中的反映。旅游形象定位是针对目标市场,通过产品、服务和现场控制,在公众心目中树立起旅游区的独特形象风格。旅游形象定位的核心目的是突出差异。旅游形象完整、系统、表现良好的景区,更能被旅游者选择为目的地。如果一个旅游地的旅游形象模糊混乱,则很难对潜在的旅游客源群体造成吸引效应,同时还会使现实的旅游者经历平淡,降低其回头率。而个性鲜明、亲切感人的旅游形象是形成潜在庞大旅游市场的源泉。

(二)塑造环首都经济圈旅游形象的有效途径

(1)完善旅游环境的舒适度

河北省作为连接首都北京与全国各地的交通枢纽,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初步形成了海、陆、空综合交通运输网。但由于河北省地处渤海经济圈腹地,环绕京津和贯通南北联系东西的特殊区位,对交通的需求很大,使河北综合交通运输总量不足,主要旅游交通干道的畅通性和重点特色旅游地的可进入性得不到保障。另外,休闲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购物、住宿、餐饮、泊车、娱乐、信用卡服务以及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这些都有可能会影响游客对环京津旅游带的出行选择,应予完善。

另外,严格管理旅游市场秩序,严禁违规违纪的不文明现象发生,增加游客的满意度,为环首都经济圈的旅游形象增加美誉度,吸引潜在游客。不仅要通过游客的良好口碑宣传旅游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现代先进的传媒手段进行宣传扩大知名度。经过长期的积累、完善、改进,确立固定而适合的环首都经济圈的旅游形象,形成品牌。

(2)建立环首都经济圈旅游形象的视觉识别系统

以环首都经济圈旅游形象定位和受众分析为基础,从环首都经济圈旅游景区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中抽取隐藏性旅游形象,将抽取出的旅游形象符号化,并应用到旅游地名称、旅游地标徽、旅游地标准字体、旅游地形象代表、旅游地吉祥物、旅游地纪念品、旅游交通工具、旅游地人形象、旅游企业形象中,创造生动而别具特色、鲜明而强烈的感知形象。从第一印象区、最后印象区和形象标志标区三个方面展开设计。其中,以旅游者最先到达旅游目的地的边界出入口、机场区、火车站区、高速公路收费站等作为第一印象区;以旅游者离开目的地时最后与目的地接触的地点,如,最后一个旅游观光点、新开发的景区、旅游者离开目的地的边界区作为最后印象区;以环首都经济圈最具代表性的旅游目的地、重点旅游区和主要发展景区作为形象标志区。

(3)建设环首都经济圈旅游形象数字化系统

在旅游形象数字化研究方面,通过抽取环首都经济圈旅游景区特有的视听觉元素,如历史沿革、风俗风貌、地理环境、民间传说、名家趣事等,提炼出形式化符号,引入景区数字化形象系统的设计中,构建数字化、风格化的旅游形象推广系统。在传统旅游营销服务的基础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数字旅游营销服务和旅行形象推广研究,并制定设计方案。

二、环首都经济圈旅游形象的数字化传播分析

作为向游客传达景区环境信息的数字化传播系统,能够迅速快捷地将景区的文化氛围和旅游形象传播给游客、不受地域、时间、地点的局限,改变了以往传统媒介带来的传播范围小、速度慢等问题。旅游形象的数字化传播已经成为展现景区文化特色、推广景区旅游品牌的重要途径。利用计算机对景区内容进行宣传,建立景区景点数据库,方便游客检索使用,用最短的时间制定最合理的游览线路,既经济又尽兴;利用计算机对景点的内容进行数字化,使游者不仅能通过计算机来了解景区相关景点的人文历史、地理特征、民间传说、轶闻趣事等,甚至通过短片动画等数字多媒体形式进行深入了解,游戏互动等,构建良好规范的现代化风景名胜区行业形象。

(一)明确环首都经济圈旅游形象数字化传播的意义

(1)实现环首都经济圈旅游形象的升级和转型

河北环首都经济圈的建立,是河北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契机。塑造鲜明的环首都休闲旅游目的地形象,加强河北休闲旅游品牌号召力,可以加快实现河北旅游的升级和转型。

(2)提升数字化传播的软实力。数字化建设不能只停留在只关注技术而忽略人文软环境的层面上。增加数字化传播的人文内涵,塑造景区旅游的鲜明形象,提高环首都经济圈旅游形象数字化传达的有效性,也将为广大用户提供更便捷、更周到的人性化服务。

(二)环首都经济圈旅游形象数字化传播的实施策略

(1)运用系统科学的思想,进行数字传播系统的需求分析、可行性分析和预期目标的确定;进行市场调研结合国家和地方旅游景区管理的相关要求,确定环首都经济圈景区旅游形象数字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和采取的方法,构建旅游景区旅游形象数字化传播的方案。

(2)通过发现和整理河北环首都经济圈旅游景区的特征元素,甄别出代表性符号,将其归类,并抽象化,得出在数字化环境中可用的资源。然后,运用环境导视系统设计的原理,从核心标识、公共系统标识、数字效果的表现、人文关怀的传达等方面构建数字化、多元化、风格化的数字传播形象。

(3)依据CIS设计的理论,构建旅游景区数字化传播系统的共性符号体系、景区数字标志系统、景区活动策划、旅游产品策划、景区虚拟游并做案例示范设计。

(4)环首都经济圈数字化传播体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数字化的风格特征应当融入时代特征。设计的时候也应当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加强数字化传播的使用周期。

(5)通过深入研究国家和地方对旅游景区的管理条例,结合数字化信息的特点,构建旅游景区数字化导视系统的评估和管理体系。该体系尊重各景区的个性特征和区域差异性,评估方法坚持多样性、多角度,提供定性评估、长期性评估、过程性评估等多元评价体系,使评估结果能够促进旅游形象数字化建设。

(三)环首都经济圈旅游形象数字化传播的引导职能

环首都经济圈的总体战略构想是“13县1圈4区6基地”,即划定13个县建成一个以新兴产业为主导的环首都经济圈,在该地区内建设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区、科技成果孵化园区、新兴产业示范园区、现代物流园区4个园区。同时,建设养老、健身、休闲度假、观光农业、绿色有机蔬菜、宜居生活基地六个大型基地。北京在将资源向河北溢出时,旅游最可能出现的问题就是偏离“原生态”的途径而助推环首都地区旅游业的风格,一味追求“先进”的旅游环境。环首都经济圈旅游形象数字化传播应当避免与北京一体化的传播策略,相反,在正确的环首都经济圈旅游形象定位的指引下,完善旅游环境的同时,应注重保留河北环首都经济圈县域旅游特色,通过数字化传播技术引导游客旅游消费,帮助游客体会景区的乐趣基础上认识旅游价值,避免抹掉应有的本色,追求人为的精进。

三、结语

篇4

关键词:旅游管理;旅行社;课程;开发

随着国内经济的稳步提升,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旅游接待大国和主要客源输出国,进而正式成为世界旅游的强国。因此,旅行社急需大批高素质、具有现代服务意识与营销能力,拥有高接待水平的实用型专业人才。《旅行社运行实务》课程的建设能够指导学生加深对现代旅行社服务与管理的认识,会熟练运用旅行社服务的知识,从而为学生将来从事旅行社服务与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能够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及评价的能力,具备职业综合素养,为学生未来从事其他服务行业做好准备。

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加深与企业的合作,不仅为课程和专业的调研提供帮助,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建立给予指导,也为学生今后的实习和就业提供了广泛的平台。并能够提高学生对企业和行业的认知,强化行动能力,为企业节约培训成本,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

经过课程组的深入讨论和分析,确立了如下开发步骤:

首先,建立由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共8人,其中专业教师5人,企业专家3人。

其次,运用调查研究法,深入6-8家长春市内知名旅行社进行调研,从旅行社各岗位工作人员所需要具备的职业行动能力入手,调研旅行社有哪些服务和管理工作,找出若干典型的、完整的工作任务,开发出本课程的行动领域。

第三,根据调研所获取的资料,运用统计分析法,撰写调研报告。

第五,把行动领域转化成学习领域,运用专家研讨法,请企业专家给出意见,专业教师采用头脑风暴法进行探讨,开发学习情境、课程标准。

第六,根据课程标准,采用头脑风暴法,小组成员进行探讨,拟定课程的基本内容,征求专家意见,开发课程内容、课件、评价方式。

第七,根据课程内容编写教材,并开发涵盖试题库、案例库、资料库、图片库等相关资源的课程资源库。

深入旅行社调研的主要是旅行社的几大工作岗位:外联、前台接待和计调,这几个岗位是旅行社的核心岗位,是掌控旅行社是否盈利的关键。我们通过与吉林省内知名旅行社,如吉林省海外旅游总公司、吉林省中国青年旅行社、长春市中国旅行社的总经理及部门经理、骨干员工的访谈和调研,对旅行社的具体业务类型、分工、部门职能、岗位任职要求等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从企业中获取了更重要的信息,就是企业希望我们培养的学生到旅行社经过短期的入职培训就可以上岗,减少企业的培训时间,这对本门课程的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因此,《旅行社运行实务》正是适应现代旅行社的实际需要,为培养基础扎实、高素质、高能力的,同时具有极强的服务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旅行社服务及管理应用型人才而开发建设的一门课程。

《旅行社运行实务》课程的开发建设,是对原有的科目体系课程的改革与创新,本课程将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设置,开设年级为二年级,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对旅行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将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另外,增加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将使学生的从业行为规范和职业素养明显提高;并且提高学生的爱岗敬业、团结合作的精神及职业行动能力。

同时,本课程的建设将是所有旅行社类课程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起到示范作用。此外,可以使学生在旅行社服务岗位上达到上岗及能顶岗的效果,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的培训成本,起到较大的社会效益。

旅行社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三大岗位群之一,是学生专业实习和就业的三大方向之一。《旅行社运行实务》是旅游管理专业为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核心技能而开设的课程,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因此,通过《旅行社运行实务》课程的学习,能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真正使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实现就业岗位的全覆盖。同时,为《教学顶岗实习》、《旅行社计调业务实训》等课程进行拓展能力的训练做好铺垫。

《旅行社运行实务》课程的建设将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的课程,重新架构行动导向课程,使本课程更具有适用性、实践性。通过企业调研,选取典型的工作任务,通过对学校的教学条件、学生的特点和层次,以及工作任务是否具有发展前景等方面的分析,确定行动领域,并围绕职业工作内容开发出学习领域,完成对学生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培养的任务和目标。

篇5

[关键词] 民族地区;旅游标准化;三江旅游

[中图分类号] F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7)04-0065-03

Abstract: With the booming development of China's tourism industry, the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ourism standards provide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and a reference for developing tourism standardization in minority regions. The standardization contents cover tourist service facilities, service foundation, management, sanitary safet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legislation for strengthening tourism development in minority regions. Problems for implementing tourism standards in the Dong minority region in Sanjiang region, Guangxi province, include backward infrastructure, difficult implementation of standardization strategy, and insufficient talent. The tourism standardization in Sanjiang region could be enhanced by guiding the building of standard brands with characteristics in pilot areas, carrying out inside and outside synchronization strategy, and invest more in building a talent pool for tourism standardization.

Key words: minority region, tourism standardization, tourism in Sanjiang region

一、民族地区旅游标准化的背景

旅游标准化是针对旅游行业的生产、经营、服务和管理活动过程中的重复性事物和一般性概念,通过制定规范和标准、贯彻实施规范和标准,并对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从而促进行业运行的有序性、旅游经营的规范性和服务质量的稳定性。民族地区旅游标准化是针对民族地区特有的民族性和独特性制定的认证体系。旅游标准化是旅游行业各工作的重要部分。

自1987年我国首次出台星级饭店评估标准以来,我国已经颁布了近30项旅游标准,是世界上制定和颁布旅游标准较多的国家。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业标准制定工作呈现加速趋势,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实施。旅游业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为旅游业的经营管理提供了技术性依据,对实施民族地区旅游标准化提供参考价值。

随着我国旅游业快速蓬勃发展,民族地区旅游因其集民族性、异域性、神秘性、资源独特性、休闲性和文化体验性于一体,逐渐成为旅游新热点,一些民族旅游先发地区已经建立起完善的民族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具备了提供便利旅游服务的能力,向游客呈现独具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这些地区的旅游要素的逐步完善,为民族地区旅游标准化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民族地区旅游标准化的内容

(一)民族地区旅游服务设施标准化

民族地区旅游标准化的基本内容包括民族旅游住宿设施标准、旅游餐饮设施标准、交通设施标准和旅游社区服务设施标准。这些基本的旅游服务设施应该严格按照民族地区旅游标准化执行,基础旅游服务设施是旅游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旅游基础服务设施标准化工作是民族地区旅游得以跨越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加强民族地区旅游的立法工作

标准化的前提是要加强立法工作。我国旅游立法工作起步较晚,法律体系不健全,而民族地区旅游作为新兴旅游热点,其立法工作更是存在很大的空缺。民族旅游地区一般地处偏远,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给民族地区制定相应的法规带来了一些困难。针对民族地区的特性,可以先从民族旅游先发地区的立法工作入手,通过不断地制定和充实民族地区旅游法规的内容逐步形成国家民族地区旅游法规。

(三)民族旅游服务基础标准化

民族地区旅游标准化应为民族旅游基础服务标准提供指导作用,民族旅游服务标准化的制定应为民族地区旅游者提供信息服务的指南和标准的内容及样式,规范民族旅游服务工作。民族地区旅游服务基础标准应通过制定民族地区旅游服务标准化工作指南的方式为民族旅游标准化之路指明道路,工作指南应该明确民族地区旅游标准化实施的方针和目的,具体提出的实施步骤和重点难点,还要注意在实施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和可能出现的问题,确保民族地区旅游标准化工作步调一致地顺利开展。对民族地区旅游服务标准化进行分类,促进民族旅游有针对性、高效地开展。

(四)民族地^旅游管理标准化

民族地区旅游管理的标准化应该以民族旅游服务组织为基本单位进行。民族旅游管理标准化是民族地区旅游标准化的重要内容,其实现对于提高民族地区旅游组织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民族地区旅游管理标准化的关键在于不断接受和创新现代管理思想,对民族地区旅游服务组织管理中的服务运营策略规划、服务流程管理和顾客信息管理等做出规定,提高民族地区对旅游的管理水平,保障民族地区旅游有序开展。

(五)民族地区服务卫生安全标准化

民族旅游以民族地区为主要活动场所,所处环境卫生条件相对较差,这对民族地区旅游卫生安全工作提出了很高要求,民族地区旅游卫生安全标准化包含住宿卫生标准、餐饮卫生安全标准、饮用水安全卫生、环境卫生安全等。民族地区服务卫生安全标准化是民族地区旅游标准化的重要内容,将极大提高旅游者的旅游体验。

(六)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标准化

开展民族地区旅游标准化认证工作是发展民族地区生态旅游的有效途径。民族旅游生态环境标准化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通过制定民族地区生态旅游标准来确定生态旅游的政策框架、原则和行为准则。民族生态旅游以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为首要前提,因此需要建立一系列的规范和标准来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三、实施民族地区旅游标准化的意义

旅游标准化促使旅游经营者向旅游者提供稳定和高质量的旅游产品,为各类旅游企业提供了发展方向和竞争依据。随着我国旅游标准化工作的展开,极大地促进我国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旅游景区的开发,完善了旅游基础功能,为旅游者提供更好的旅游服务,使旅游业的整体素质得以提升。而民族地区一般处于我国较为偏僻落后的地区,旅游标准化发展时间短,建设程度不高,面临着设施设备不完善、管理和服务不到位、开发和保护不力等诸多问题,因此实施旅游标准化是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迫切要求。

民族地区旅游不同于城市旅游或者其他发展成熟的旅游目的地,大多数的民族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旅游管理混乱、服务水平低下,旅游产品和旅游体验质量难以保证。民族地区旅游交通、餐饮、住宿等服务设施发展程度低,从根本上制约了民族地区旅游质量的提高。随着民族地区旅游的不断发展,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以及民族地区独特的民族资源都需要建立标准化认证制度去保护。长期以来。民族地区旅游经营者、旅游组织和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证,市场秩序混乱,因此民族地区实施旅游标准化刻不容缓。

同我国其他旅游标准化实施过程一样,通过国家或行业组织制定相应的旅游标准体系,通过国家部门、行业监管、企业自律及社会监督多管齐下,严格执行,将有助于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提高旅游管理质量和旅游服务水平,保护民族地区的独特性。这将极大地提高民族地区的旅游素质,从根本上打破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瓶颈。与其他旅游标准化不同的是,因为民族地区的地域性和民族资源独特性,其旅游涉及的问题比较复杂,大大加大了监管的难度,因此研究民族地区旅游标准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四、三江地区旅游标准化研究现状

(一)三江基本概况

三江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地处湘、桂、黔三省(区)交界地,三省坡南麓,总面积为2454平方公里,境内有浔江、榕江和苗江三条大河,距柳州、桂林和怀化三市分别为203公里、167公里和230公里。这里是大桂林、黔东南和湘西三个旅游圈的重要节点,是湘、黔、桂三省(区)交通枢纽,是侗族地区的东南门户。三江侗族自治县是全国五个侗族自治县中侗族人口最多的一个县,也是广西唯一的侗族县,县内居住着除侗族以外的汉、苗、瑶、壮等民族。三江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业极富民族特色。其侗族大歌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和侗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江还被评为“世界桥楼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三江农民画、风雨桥、鼓楼颇受欢迎。

经过20年的发展,三江旅游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目前,全县拥有程阳八寨、县城大侗寨与丹洲三个国家AAAA景区,丹洲石门冲、林溪冠洞为国家AAA景区。2008年,三江县被评为“广西优秀旅游县”。2011年起,三江将县城打造成国家4A级景区、三江创建成全国旅游标准化省级示范县、广西休闲旅游目的地,三江当前正致力打造桂湘黔民族旅游集散地、中国民族旅游目的地、中国旅游强县。

(二)三江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三江县立足本土特色、脚踏实地,深入挖掘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抓住“入选广西首批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创建名单”的机遇,将本土旅游产业与特色文化、特色农业、特色建筑、特色生态发展相结合,从而推出了“多耶节”、“冠洞百家宴”、“坐妹”、“梅林大歌节”等具有民族风情特色的旅游品牌,吸引了大量游客慕名而来。据统计,三江县旅游总人数从2010年的112.3万人次升至2015年的505.28万人次,社会旅游总收入从2010年的4.09亿元提高到2015年的30.07亿元,首次突破30亿元大关。其中,仅2015年1月-10月,三江侗族自治县共接待游客423.8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5.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77%、65%。

随着三江旅游逐渐走上正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令人堪忧。三江县城基础设施不完善,县城景区规划不合理,杂乱无章,商贩摊贩随意停靠,影响景区视觉效果,景区周围房屋参差不齐,“脏、乱、差”现象严重。许多建筑年久失修,保护不到位,且有明显的人为破坏迹象。旅游产品商业化严重,缺乏独特的文化特色。

(三)三江旅游标准化研究现状

三江县自2011年12月启动“全国旅游标准化省级示范县”,并在2014年9月正式被国家旅游局确认为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县。三江县以“创旅游名县”为目标,按照“大融合、大提升、大推介”的思路,坚持“全县创标、景区创A、酒店创星、服务创优、管理创新、产业创效”的工作方针,严格按照旅游标准化要求落实各类标准,规范城区景区整改建设,完善旅游服务整改建设。并且,成立了“创标”工作领导小组,并抽调专职工作人员,全面负责“创标”工作,制定出台了《自治县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创建工作实施方案》《自治县旅游标准化管理办法》《自治县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工作任务表》等服务“创标”工作的系列文件,同时投入1200多万元完成了《自治县旅游业标准规划》《自治县旅游总体规划(修编)》《“百里侗乡”乡村休闲旅游带规划》《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等规划编制工作。三江围绕“商、养、学、闲、情、奇”六大旅游发展要素,坚持项目驱动战略,将旅游项目与城市建设和生态农业发展融合推进,全力打造“特色旅游+生态农业+特色城建”融合发展的大旅游格局,策划建设了三江鼓楼、侗乡鸟巢、三江风雨桥、月亮街等极具侗族特色的地标建筑群;启动实施了程阳八寨景区5A提升、侗族文化提升、鸟巢“百千万”工程、县城游客集散中心、三江南站游客集散中心、三江湾休闲养生区、侗寨人家等项目;增设旅游交通指示牌25块,旅游标识标牌224块;新建旅游厕所5座,改造升级18座;成功创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个、自治区级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1个。在品牌建设方面,立足民族资源优势,举全县之力,打造“千年侗寨梦萦三江”旅游品牌,以品牌创建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同时,三江还依托贵广铁路的路网布局,加强与“大桂林”“珠三角”大旅游圈的合作,积极做好宣传推介工作,助推产业发展,旅游业呈良好发展态势。

五、三江旅游标准化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硬件设施滞后

三江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后。对于旅游可进入性来说,交通不便制约着广大游客前来参观游览的脚步。旅游发展,交通先行,旅游对于交通的依赖性可见一斑。然而通往三江的交通并不便利。三江县城距离桂林两江国际机场150km,枝柳铁路南北贯穿,209国道和321国道在境内交汇,水运由融江达柳州市,交通网络分布松散,并且路况差强人意,因而可进入性并不强。例如,从南宁市到三江侗族自治县,路程400公里左右,由高速公路途径柳州市需要3个多小时;柳州市至三江县距离200多公里,乘车却近4个小时,并且县城境内各旅游景区间的路况较差,降低了游客的旅游满意度,直接制约了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标准化战略实施困难

我国民族地区旅游在上世纪80年代起步,因其民族性、异域性、资源独特性、神秘性和休闲性逐渐受到旅游者的推崇,但就目前看,民族旅游标准无论是在学术还是实践上都很难准确找到自己的定位。民族旅游标准化最早在贵州实行,随后在全国范围内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开展试点,期间也制定了一系列标准文件,但内容笼统,可操作性不强。三江县民族旅游标准在2011年起步,相关指导文件不多,可参照对象也缺乏,短短几年在标准化道路上逐步探索,难以找到一条独特的创新之路。

(三)旅游标准化人才缺乏

旅游标准化的制订和执行需要人才的参与,从大的趋势看,我国专门从事旅游标准化的人才少之又少,旅游标准化工作主要由一批兼职队伍完成。他们主要来自政府和科研事业单位,缺少真正实地接触旅游产业的实践经验,对旅游标准化的核心和内容难以准确把握,这就直接导致了旅游标准化制订、实施和监督质量的低下。三江县情r也难以逃脱这个局面,旅游人才需求量大,但缺口也大,尤其缺乏中高层次的专业旅游人才,这使三江县丰富的民族旅游资源难以得到充分的挖掘,旅游标准化制订、执行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六、三江旅游标准化建设的途径

(一)指导试点,打造特色标准化品牌

三江县旅游标准化试点涵盖了旅游景区、宾馆饭店、旅行社、娱乐场所、旅游餐馆、旅游交通等旅游单位,可从中选择民族旅游标准化基础较好的企业或旅游事业单位开展试点工作,期间辅以专业指导和适量投资,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旅游标准化培训,打造独具特色的标准化品牌,以点带面,扩大标准化对旅游各个层面的影响力,从而带动整个三江县的民族旅游标准化建设工作的进行。

(二)实施“内外同步”战略

实施“内外同步”战略,就是要结合国内外民族旅游标准化细则和研究成果,将眼光放远至国际平台,参照国际化旅游标准组织,制定出具有国际化水平、同时又具有三江本身特色的旅游标准。对内,组织标准化人才到四川、贵州、云南民族村等标准化试点参观,并与当地工作人员交流学习,体会心得;对外,学习借鉴国外民族旅游标准化的先进经验,邀请国外先进旅游企业、旅游管理机构和旅游标准化专家,共同交流学习他们的管理经验和先进标准化理论,从而推动三江民族旅游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旅游标准化人才的培养

落实旅游标准化工作,需要大量的旅游人才。自三江县开展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及程阳景区创5A景区工作以来,三江县职校三江旅游培训的唯一单位。从长远发展看,这是远远不够的。三江县不仅要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对参与旅游标准化研究和建设人才采取各种形式,进行全面的培训,如成立专家小组,邀请国内外旅游标准化专业人才开展讲座、课程培训等,同时还应成立旅游标准化专家队伍。

[参 考 文 献]

[1]周永博,谢雨萍,李肇荣.乡村旅游标准化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5-10+16

[2]吴忠军,韦俊峰,王佳果.民族旅游标准化建设探讨[J].标准科学,2015(3):20-24

[3]李江虹,陈思嘉.广东省旅游标准化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国标准导报,2012(9):21-22+26

[4]陈颖,张思寻.成都市旅游标准化现状及发展对策实证研究――以成都“国色天香”为例[J].城市旅游规划,2015(4):124-125

[5]林筱颖.广西民俗旅游资源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以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例[J].柳州师专学报,2013(12):1-4

[6]林筱颖.贵广高铁对广西三江县民族旅游发展的影响分析[J].柳州师专学报,2014(10):48-53

[7]肖丽娜.三江旅游状况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07(1):148-149,168

篇6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 培养规格,实现矩阵

人才培养规格是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过程和培养方式的总体设计,是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办学水平、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开展教学改革、配置教学资源的纲领性文件,也是进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基本依据。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精神,主动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实行分类管理和重点扩大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模的发展趋势, 湖北民族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强化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优化培养过程,构建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立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规格。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能否实现,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就成为其重要的支撑条件,本文以湖北民族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从知识、能力、素质等三个方面构建了培养规格实现的课程体系矩阵分析,并据此探讨了其培养规格实现的课程体系设置。

一、旅游管理专业培养规格

1、培养目标和模式

在学校总的人才培养目标框架是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基础宽厚、特色鲜明、富有求实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学校总的框架下,我们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办学思想、专业定位,以及社会的需要和本专业自身的办学条件提出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适用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具备较高的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具有人文素质、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能在各类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教育和研究机构等从事经营、管理、策划、咨询、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为实现以上专业培养目标,我们在“按专业招生,大类培养”的培养模式下,具体拟采取“233”模式,即学生入校后的前两个学期在大类中学习基础课程,一年后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就业方向等因素在同一大类内的申请转专业,重新选择发展方向;学生在修习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三个学期后,可自由选修不同的个性发展方面。

2、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基本规格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旅游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分析和解决旅游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掌握旅游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科学的学习和思维方法,具有运用旅游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3)熟悉我国关于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4)了解国内外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

(6)掌握创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7)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拥有较好的国际交流能力;

(8)了解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等基本知识,了解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及相关知识。

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依据湖北民族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所必须拥有的知识、能力、素质等三个方的培养规格要求,并据此提出相应的课程体系对应, 其课程体系设置采用“平台+模块”模式,整体上设置五大类课程平台和2个限选个性化课程模块、3个任选个性化课程模块,课程性质分必修和选修。五大类课程平台为:通识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核心课程平台、实践教学平台、科技创新与素质拓展平台。

(一)五大类课程平台

1、通识课程平台

依据国家教育部对高等教育课程的相关规定和要求,旅游管理本科专业通识课程主要有以下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本原理、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式与政策、军事理论、大学计算机基础、Access数据库程序设计、大学英语、大学体育与健康、民族理论与政策、应用写作。同时,为了保证学生掌握自然科学的一些基本知识,通识课课程还要求学生必须选满10个学分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类的课程。

2、学科基础课程平台

学科基础课程主要基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科自身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基本要求所开设的相关课程,主要有线性代数、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经济法学、金融市场学等课程。

3、专业核心课程平台

专业核心课程平台主要是基于旅游管理专业本身的专业知识所必须掌握的相关知识和能力的主干课程,主要有旅游学概论、中国旅游地理、饭店管理原理、旅行社管理、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服务管理等课程。

4、实践教学平台

实践教学平台主要是基于旅游管理基本技能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学习和掌握了旅游管理的主要基本理论和知识,必须通过实践环节近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培养和提升的一个教学环节,其课程主要由课程实践、专业实践、和思政实践等3个方面的实践课程体系所组成,相关的主要实践课程主要有导游业务课程综合实务、饭店管理实务、旅行社管理实务、酒店管理实务、旅游管理“六个一工程”实务等实践课程。

5、科技创新与素质拓展平台

该课程平台主要基于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独立或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参加学术科技创新、学科竞赛、技能拓展、创业实践、读书阅览、等级或执业资格考试等各类活动,最低需取得8个创新学分方可毕业。考核办法详见《湖北民族学院大学生创新学分认定实施细则》。每学年由二级学院按教务处要求组织学生申报、登记、公示一次,并报教务处审核备案,据此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主要课程模块

主要课程模块主要是基于学生个性化培养和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二设置。依据现有学生的要求和教学资源等条件的限制,主要课程模块主要由限选个性化课程模块和任选个性化课程模块,课程性质分必修和选修。

1、限选个性化课程模块

限选个性化课程模块是在同时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等课程体系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凝练学生的专业方向而设置的个性模块课程,学生科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所从事的实际工作需要选择所要学习的专业方向课程。依据现有教学条件和学生的意愿,限选个性化课程模块设置了旅游企业管理和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两个方向模块课程体系,其中,旅游企业管理方向开设的课程体系主要有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导游业务、旅游英语、旅行社操作实务、餐饮管理、前厅与客房管理、旅游礼仪、会展管理、会计学、旅游法规、旅游市场营销、旅游企业公共关系、旅游文化、客源国概论等课程;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放设置的课程主要有旅游美学、旅游景区管理、旅游文化、旅游英语、旅游地理信息系统、旅游图件设计与制作、会计学、生态旅游、旅游法规、旅游摄影、旅游市场营销、旅游企业公共关系、旅游策划、旅游景观设计等课程。

2、任选个性化课程模块

任选个性化课程模块设置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选择和进一步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而设置,以旅游企业管理方向为例,该方向设置了专业口径拓展性课程模块、专业技能与职业发展性课程模块、专业理论知识提高性课程模块等3个模块,学生根据自身的打算可从模块中选择学习需要课程。

三、培养特色及有关措施说明

我们的培养特色定位于:以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具备素质为基本内容,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同时,注重其个性发展。具体措施为:

1、构建“专业招生、大类培养”下的“233”培养模式

学生入校后的前两个学期在大类中学习基础课程,一年后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就业方向等因素在同一大类内可申请转专业,重新选择发展方向;学生在修习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三个学期后,可自由选修不同的个性发展方面。

2、开设个性化的培养方向

设置旅游企业管理与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两个限选的个性模块和专业口径拓展、专业技能与职业发展、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三个任选的个性模块,以提高学生发展的个性。

3、注重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通过通识课选修平台、个性发展任选平台、课程实践任选平台,在拓展学生发展领域的同时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4、强化实验实践教学环节

加大相关理论课程体系中的课程实验,强化导游业务、旅行社管理、饭店管理、景区资源规划与开发等课程的实验与实践,构建选修课程实践项目体系,所有实验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达到20%以上。

5、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建立以课程实验、补充性实验、创新性实验为主体内容的实验体系,构建科技创新与素质拓展方面的实践创新环节,以及任选的课程实践项目,辅之以导师制的培养体制,来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注:

本文为湖北民族学院2012年重点教改项目: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专业校外实践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2JY006)研究成果之一。

篇7

关键词:河南省;旅游文化产业; 旅游文化资源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9-0235-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养的提高,文化旅游在旅游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可谓文化与旅游密不可分。文化渗透到旅游诸多要素及相关的服务方面,使拥有文化内涵的旅游具有魅力;旅游为文化消费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文化与旅游相融合构成了旅游目的地的独特魅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又促进了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河南地处中原,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资源,历史文化更是源远流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如何在新形势下发挥文化旅游资源的作用,并不断发展壮大旅游文化产业,将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河南省旅游文化资源的优势

河南省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主要发祥地。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以卓越的智慧和创造力,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书写了一部灿烂辉煌的文明史,为河南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第一,河南历史文物古迹众多。纵观中华文明史,从公元前21世纪第一个王朝——夏代到公元12世纪的金代这三千五百多年间,先后有20多个朝代、200多位帝王建都河南,留下了数以百万计的文物古迹。如多处古文化遗址——仰韶文化遗址、偃师二里头遗址等;中国出土的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国最早的国家监狱——汤阴羑里城;中国第一座寺院——白马寺;中国少林武术的发源地——嵩山少林寺;石窟艺术宝库——洛阳龙门石窟等等,这些都彰显出中原在中国历史上的突出地位以及中原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

第二,河南是中华姓氏的重要发源地。河南是中华姓氏的摇篮,在华人300大姓中有171个起源于河南,河南被称为华夏姓氏之根,每年从世界各地来河南寻根拜祖的华夏儿女达数百万之众,海外华人来河南寻根祭祖的热潮,也促进了河南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河南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三,河南拥有厚重的宗教文化与闻名世界的武术文化。佛教、道教、儒教的发源地在河南,儒道释的发展、传承都留下了重要的文化标记。如洛阳龙门石窟,佛教造像艺术之瑰宝;白马寺,佛学文化博大精深;道教洞天中岳庙、儒教圣地嵩阳书院等都是儒道释文化在中原开源广播的典型象征。闻名海外的武术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中以功法繁多、利于实战为特点的少林拳和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为特点的陈氏太极拳影响力最大,将中国武术步入了更高的文化境界,吸引了大批旅游者和武术爱好者到河南来,促进了河南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四,河南是中华豫剧之源头。戏曲的起源、形成和繁盛都在河南,河南号称“豫剧之乡”。豫剧是中国最大的地方戏品种,以播放河南地方戏为基本内容的综艺专题栏目《梨园春》,自从1994年10月创办以来,现已成为在省内外很有影响力的栏目。

二、河南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近年来,河南省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但总的来看,文化与旅游的发展仍存在旅游管理体制不健全、文化内涵挖掘深度不够、旅游文化产业链条短等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第一,管理体制不健全,资源整合度低。河南省文化旅游资源相当丰富,但由于多数景区隶属不同行政部门,存在政出多门、多头管理、职能交叉的状况。旅游文化资源无法形成合力,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及优势互补,并且很多旅游文化产品在内部竞争中消耗了过多的精力,造成资源的浪费,致使旅游文化产品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均较弱。

第二,缺乏统一规划,文化内涵挖掘深度不够。河南丰富的文化资源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河南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但是,在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中缺乏统一规划与科学论证,开发表现手法大同小异,对那些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旅游资源,只是采用复制模式简单化开发,或者是单纯地模仿和再现历史场景及历史事件的表象,却忽略了物化表征之后深藏的文化鉴赏价值、人文精神特质,缺乏引导旅游者对中华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难以适应游客不断提升的审美鉴赏力,使旅游显得苍白无力。

第三,旅游文化产业链条短,旅游服务不到位。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与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密切相关。因此,在效益计量上,不仅应重视直接的景区经济收益,更应看重所有旅游要素在流动中所产生的消费与购买收益。然而,河南多数景区仍单纯将增加门票收入当成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其次,在旅游服务方面也不到位,多数游客认为河南旅游景区的导游服务一般,对当地居民的印象是文化素质较差。另外,由于旅游资源开发较为单一,旅游产业要素不全,游客在参观时可以参与的项目少,导致游客在旅游地逗留时间较短,从而影响旅游相关联产业的发展。

第四,旅游文化宣传力度不够,影响力小。河南省尽管也在加大旅游宣传的力度,比如,举办安阳殷商文化旅游节、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信阳茶文化节等,使河南文化旅游资源的知名度有很大提高,但是和其他城市相比,在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仍不是很高,也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比如,大部分省外游客除少林寺、红旗渠了解之外,对河南省其他旅游景点和旅游文化产品知之甚少,他们对这两个地方的了解大多是从影视和网络宣传中获得的,充分说明河南省的宣传力度不够,使河南省丰厚的旅游文化资源受到埋没,使大量的中国历史文化资源不能得以传承。因此,河南应在深入开发旅游文化资源,提高旅游景点的知名度,创建具有中原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上下功夫。

三、河南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根据河南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可知,要想全面提升河南文化旅游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应调整河南旅游业发展战略,充分利用河南文化资源优势,抓准河南旅游特色,努力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的市场化、规模化和国际化水平,为此,河南省必须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强政府宏观指导,创新机制体制。旅游文化产业开发建设,通常涉及众多方面和众多部门,河南各地各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改变旅游文化资源多头管理的状况,理顺旅游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推动政府行政管理部门逐步实现由办向管转变,由微观管理向宏观调控转变,建立富有活力、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统一、协调共促发展的旅游文化产业管理体制。

第二,准确定位,打造特色文化旅游项目。文化旅游是一种高品位的旅游需求,要使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民族背景的旅游者都能感悟到文化资源的独特魅力,就必须在对旅游文化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深度挖掘河南文化内涵,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文化旅游资源的独特优势。例如除了利用古都文化、姓氏文化、宗教文化和武术文化等资源,不断创新产品形式,比如,信阳可开展茶文化旅游,将信阳秀美的茶区环境、丰富的茶文化内涵与山水文化、历史文化相结合,发挥出信阳旅游资源的整体优势,以文化旅游项目的高品位性吸引广大游客。

第三,整合多种资源,提升竞争优势。河南旅游文化资源丰富,只有将多种资源进行整合,才能发挥出旅游资源的整体优势。目前,河南省可以考虑将四大古都的各游览胜地连线、连片,进行整体开发,组成一条“古都游览线”;从河南的博大源远的史前文化着手,如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组成一个“精品史前文化游览线”;利用河南是古代名人辈出的地区,重修名人故居,开发一条“文化名人故居游览线”等,将这些资源有效整合,合理配置,实现规模化效应,提升河南旅游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优势。

第四,提高产业化意识,拉长旅游文化产业链条。要提升游客满意度,应充分利用好文化资源,围绕游客需求将地域文化渗透到旅游业的多个环节之中,如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方面,打造文化旅游的产业链。特别是将河南的文化特色体现在宾馆餐饮及城市环境等载体中,如在宾馆的装饰、设计等方面,体现河南的文化特色,在餐饮方面,扶持那些能体现河南文化特色的传统饮食和风味小吃。另外,在徽记、商标、装饰、主题等能够彰显旅游形象特色的微观之处精心策划,使旅游者能够从各种旅游要素中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氛围,体验到河南的鲜明的文化特色。

第五,利用多种渠道,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充分利用各种新闻传播媒介、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实行河南省总体形象宣传与景区宣传相结合,政府机构宣传和旅游企业促销相结合的方法,树立和提升河南的鲜明形象和特色。可以通过参加国内外各种旅游交易会和旅游博览会,到国内外主要客源地进行有针对性的、主题式的旅游促销。还可通过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节庆活动、赛事,如郑州的国际少林武术节、信阳茶叶节、洛阳牡丹花会、安阳的殷商文化节和国际滑翔旅游节等节庆活动,吸引海内外游客,提升河南知名度和影响力,让河南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杨宏恩,田晓燕.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探讨——基于旅游强省的视角[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

[2] 栗洪伟.河南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6).

[3] 范恪劼,范昕伟.关于文化旅游开发在河南旅游业中重要作用的思考[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5).

篇8

关键词:旅游产业;战略规划;城市定位

Abstract:Generally, there are four types of tourism plan styles at home, one is school of landscape garden architecture, featured by planning on shapes, another is school of resources deployment, majoring in geography, another is a school advanced in culture and history, another is school of efficiency and economy, majoring in economic import. To make a good strategic plan, which is forward looking, scientific and operational, we need to composite different ideas of schools. The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ourism plan in Nanjing will use tourism to lead the local economy development, feature in economy efficiency and make profits, which belongs to regional tourism plan.

Key words:tourism;strategic plan;city positioning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674-4144(2011)-05-22(7)

1规划研究思路

城市旅游业发展战略规划一般不强调编制过程中的分析、研究和详细方案设计,而偏重于宏观指导思想的制定。重点解决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其目的在于通过旅游营销手段的提升扩大旅游市场份额,延伸旅游产业链和产品链,吸引旅游资本投资等。往往以简洁、扼要的篇幅提出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愿景、目标、指标、发展路径、重大项目、要素计划和政策支持诸内容,具有战略指导意义。

从方法上讲,这类规划研究应以设计科学为基础,以价值创造为目标,为政府提供实现愿景的系统解决方案。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旅游规划已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资源导向阶段(1979~1989年):以旅游资源开发为主;二是市场导向阶段(1990~2000年):以旅游形象和市场营销为重点;三是产品导向阶段(2001~2010年):以游旅产品体系建设为中心。下一阶段我们认为应是系统导向阶段:以系统设计和价值创造为重要特征。系统设计的思想应注重规划整体性的整体性、相关性、结构性、层次性、动态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等。是把南京市旅游产业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把旅游系统当作相互依存的变量来分析,按照确定的目标,寻求实现目标的手段,以便在复杂的相互作用中,选择能够实现价值最大化的路径、方案和行动计划。主要工作包括:阐述南京旅游产业发展的愿景、定位和目标、调查系统的环境、梳理旅游资源、整合旅游要素、推行“规划―融资―建设―运营―管理”五位一体的系统发展模式。

2定位与目标

2.1南京作为旅游名城将如何定位

“定位”的问题是一个很难的问题。既要符合一个城市旅游的特点,又要有延续性,反映潜在游客心目中的形象。南京这些年来在城市定位上经常变,由此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如“国际化大都市”的定位,使主城区长出了上千幢超高层;后来是“现代化滨江城市”的定位,引发了成片的拆迁、拓路、差一点把路边的树也砍掉;现在的定位是“人文绿都”, 这比较适合南京的特点。当然有些晚了,很多有价值的建筑已经拆了,很可惜。这也反映了我们这一代人对城市发展的认识水平,有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这次旅游规划中我们提出了“人文绿都,博爱名城” 的定位。尽管没有太多的创新,但我们认为还比较贴切。

2.2南京旅游产业“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目标

南京在全国旅游发展格局中地位突出,是中国十大旅游城市之一。南京的旅游收入超过杭州和西安。“十二五”期间南京应把“国际性旅游目的地”作为发展目标。因为,南京山水城林融为一体,旅游资源总量大、品质佳,拥有众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吸引物、人物和事件,在全球旅游发展格局中,南京应定位于新兴的国际性旅游目的地之一。就南京旅游产业发展的具体目标,应将旅游产业放在南京整体产业结构中思考。

3目标实现可能性分析

从“十一五”发展情况看,上述目标经过努力是有可能达到的。关键是要在认识上应把旅游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来抓。从发展机会和资源条件上看,是有可能实现的。

3.1国际旅游区域重心继续东移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WTO)分析认为,旅游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当前,国际旅游区域中心继续东移,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接待国、第四大客源国和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南京是正在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长江三角洲的重要城市之一,在国际旅游重心东移过程中,必将迎来强劲的产业发展动力,入境旅游将迅猛发展。

3.2旅游消费已进入大众化时代

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3500美元,是世界公认的旅游产业爆发性增长阶段。2009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3700美元,江苏省达到6475美元,南京市高达8130美元。一个巨大的旅游消费市场将在“十二五”时期加速形成,旅游将成为城镇居民生活的基本内容和刚性需求。从旅游发展趋势看,随着居民消费升级,国内旅游正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

3.3旅游发展的政策环境更加优化

去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大措施和优惠政策,显示出国家对旅游产业的重视,也为旅游产业发展开启了全新空间。

3.4南京取得2014年第二届青年奥运会的举办权

这是南京产业提档、城市提升、文明程度提高、国际化进程提速的强大助推器,一方面将推动南京相关旅游设施的建设和提档升级,并提升南京服务和接待能力;另一方面,将吸引全世界的目光,可全面展示南京城市形象,提升城市旅游国际知名度,吸引大量入境游客,并可为后青奥时代南京旅游国际化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3.5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将大大改变南京旅游市场格局

随着南京南站、空港二期、京沪高铁、宁杭高铁、沪汉蓉、沪宁城际铁路等重大基础工程的建设和相继投入使用,南京旅游集散功能大幅提升,将为南京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尤其是与南京都市圈各成员城市以及与上海、杭州等长三角中心城市的同城效应日益显现,区域旅游发展进入资源共享、深度合作的时代。

3.6南京资源十分丰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方案,南京旅游资源单体共670处,涉及7个主类、33个亚类和146个基本类型,分别占到全国旅游资源相应类型数量的87.5%、68.75%和55.72%,这些为实现我市的旅游目标提供了资源保障。

4发展战略路径

南京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路径,可以从资源整合、产品创新、文旅融合、城旅互动、区域合作、国际化和可持续发展等七个方面思考。

4.1资源整合

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整合旅游资源、发挥最大效用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当前,南京旅游资源分属十多个部门(条条)和各个区县(块块),多头管理、条块分割严重,产权形式复杂,难以形成合力,限制了优质资源“整体效用”的发挥。在实践中形成了“资源优势与产品优势不对称,产品优势与经济优势不对称,管理职能与产业发展不对称”的情况,严重阻碍了南京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南京旅游资源整合战略本质上要按照“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大发展”要求,对旅游资源行政管理权限的重新整合,进而形成集资源保护与开发于一体的新型旅游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保护与开发的有机统一。

4.2产品创新

产品创新是旅游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旅游产品创新战略要紧紧围绕旅游产业发展趋势以及南京旅游资源特色,在继续巩固提升观光旅游产品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产品,重点打造一批专项旅游产品,优化提升南京旅游产品结构,满足旅游市场多元化需求。推动南京旅游从观光型向观光度假休闲复合型转型,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

4.3文旅融合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南京多元文化交融,包括六朝文化、明清文化、民国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科教文化等,文化资源优势突出。但总体来看,南京文旅融合不深,文化资源优势彰显不足。文旅融合战略,就是要加强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拓宽合作领域,理顺合作机制,加大政策扶持,一方面,彰显文化资源优势,推动旅游产业升级、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借助旅游繁荣发展,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弘扬中华文化。

4.4城旅互动

旅游与城市化建设互动是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雅典提出,城市具有工作、居住、游憩、交通四大功能。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应进一步凸显游憩功能,不能就建设谈建设,就环境综合整治谈环境综合整治。总体而言,南京城市化建设与旅游发展仍是两张皮,联系不够紧密。实施城旅互动战略,实质就是将城市化与旅游发展融为一体,树立大旅游观念,提升城市的旅游功能,把整个南京作为最大的景区、最好的旅游产品、最美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和经营。南京“十二五”期间要大力实施城旅互动战略,一是规划的有效衔接。在城市规划修编和“十二五”规划中充分考虑旅游发展的需求,使旅游发展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文化发展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和城乡发展规划有效衔接,保证旅游发展在用地、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等方面与城乡发展共享空间。二是项目的互动。城建项目要充分考虑旅游发展的要求,保证城建项目与旅游发展良性互动,实现城市环境建设功能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景观化。如新秦淮河-土城头百里风光带建设、南京南站建设要充分考虑旅游功能配套,城市基础设施要按照景观的水平建设。三是旅游服务配套。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文化遗产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优化旅游交通条件,美化旅游环境,完善旅游标志,改善旅游厕所和停车场,完善旅游咨询、旅游集散、旅游急救等服务网络。四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将旅游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相结合。

4.5区域合作

随着区域一体化和长三角地区同城化效应的凸显,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是提升南京旅游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互惠互利、互促共赢的有效形式,也是推进旅游大市场建设的重要途径。南京区域旅游合作战略就是要强化开放意识,突出竞合发展,积极参与区域间的分工协作,从城乡互游合作、南京都市圈旅游合作、长三角/泛长三角城市旅游合作、沿江29个城市旅游合作,沿高铁城市旅游合作等层次,尤其是京沪高铁和沪汉蓉高铁的建设,将大大提高南京旅游的辐射能力。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客源互动、景区组合、联合营销、信息联动”的区域合作格局,积极打造“无障碍旅游区”。

4.6国际合作

旅游不仅是天然的国际化产业,还是友好产业。旅游产业的开放程度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开放水平。要把南京建成“国际性旅游目的地”,在发展理念、运行机制、管理模式、人才培养、环境质量、服务标准、产品设计、营销策略等方面,必须按照国际化标准推进产业发展,全方位加快与国际接轨。在旅游产品国际化方面,要充分利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资源、人物、事件,如大报恩寺(佛顶舍利骨)、郑和七下西洋、明城墙、中山陵、青奥会等,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旅游产品。在旅游设施国际化方面,应结合南京山水城林特色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准、体现国际时尚的旅游设施、生态观光设施和会议展览设施;在旅游营销国际化方面,要加快构建国际市场网络,创新营销机制,树立品牌理念;引进国际知名旅游品牌,提高南京旅游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充分利用青奥契机,做好宣传南京旅游的高规格营销方案;在旅游管理国际化方面,应积极推动南京旅游产业更多地采用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技术,打造一支有国际旅游城市水准的从业队伍,使全市的酒店、旅行社、旅游接待设施和娱乐设施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标准能与国际著名旅游城市相媲美。在旅游服务国际化方面,要营造国际旅游城市的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改善城市的国际化接待环境,使国际游客拥有较高的出游无障碍化便利;通过鼓励入境游、实施入境便利政策等有效措施,提升城市接待游客中入境游客尤其是外国游客的比重。

4.7可持续发展

环境是旅游的基础,可持续是旅游发展的内在要求。南京“十二五”期间旅游将处于大开发、大发展阶段,尤其应注重旅游可持续战略的实施。可持续旅游是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而出现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通过实施有效措施,保证旅游开发既应满足当代人(含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的多种需求(经济、社会、生态等需求)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旅游需求的能力和进行旅游开发的可能性。南京“十二五”期间要大力实施旅游可持续战略,一是要强化资源和环境保护。对南京具有旅游景观价值的山体、河流、湖泊和历史文化遗产等进行开发时,要以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并重为前提,不破坏其脆弱的平衡关系;严格执行旅游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合理确定景区游客容量;二是要实施旅游节能节水减排工程。鼓励宾馆饭店、景区景点、旅游经营单位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广泛运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创建“绿色饭店”、“绿色景区”。三是要倡导低碳旅游方式。加强宣传和教育,引导市民和游客树立环保意识,倡导游客文明旅游、绿色消费;四是要鼓励开发绿色旅游产品。

5南京旅游产业在“十二五”期间重大项目

根据初步规划,“十二五”期间南京围绕旅游产业建设的重点项目至少有十多项:一是紫金山―玄武湖城市中央公园;二是秦淮河旅游带项目;三是金陵大报恩寺重建项目;四是土城头百里风光带;五是民国文化旅游项目;六是长江国际旅游项目;七是休闲度假区建设项目等。

5.1城市中央公园项目

紫金山―玄武湖城市中央公园是以紫金山、玄武湖为主体整合该片区旅游资源,通过高水平规划设计,用交通路网使各个景区点串联起来,并赋予一些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主题,科学合理配置高品质的休闲、观光功能和相应载体,打造休闲观光为主、具有世界级震撼力的“城市中央公园”。随着南京“一主三副”即一个主城,仙林、东山和江北三个副城城市格局的形成,“紫金山―玄武湖”风景片区日益成为城市的中央。这一片区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包括中山陵园风景区、玄武湖、白马公园、明城墙、九华山等,最能体现南京山、水、城、林的特色。从占地面积看,这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央公园。美国纽约中央公园也仅有843英亩,但纽约中央公园不只是纽约市民的休闲空间,更是全球人民所喜爱的旅游胜地。

5.2秦淮河旅游带项目

秦淮河是南京的母亲河,可分为内秦淮、外秦淮和秦淮新河,沿岸历史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极其丰富,是南京历史人文记忆的重要承载体。随着城市的不断成长和空间结构演变,外秦淮河历史上防卫与运输功能已经退化逝去,尤其是经过“十一五”期间的环境综合整治,外秦淮河面目一新,两岸城墙巍巍,绿意浓浓,景色秀丽,已成为南京市民休闲娱乐活动新的空间。但整体来看,外秦淮河的旅游休闲功能、文化彰显功能、水岸经济功能不足,“十二五”期间应深度挖掘秦淮河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大对已经整治的16.5公里外秦淮河的旅游休闲功能的开发,“以线带面”,将沿河26个景点和公园面河开放。通过外秦淮河串联起沿岸的旅游资源,将外秦淮河打造成为展示金陵历史文化风貌和秦淮文脉的休闲景观带、创意产业带、水岸经济带。以钟山风景区为龙头,以秦淮河为纽带所展现的南京旅游文化是一张具有世界级水平城市旅游名片。

5.3金陵大报恩寺重建项目

南京有1780多年的佛教发展史,是我国佛教活动最早的城市之一,是古代江南地区最早传播佛教文化的圣地,也是近代中国佛教文化复兴、传播、研究中心。目前,南京现存与佛教有关的旅游资源单体30余处,但这些资源比较分散,主要以景点观光的传统型开发为主。今年6月,七宝阿育王塔佛顶骨舍利在金陵盛世重光,从顶骨舍利的寓意来说,是级别最高的,是最智慧头脑的象征。这次重光意义极其重大,让世人重新认识南京在佛教界的地位,可以激活南京的佛教文化资源。“十二五”期间,南京应充分利用南京佛教文化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所具有不可替代地位,以金陵大报恩寺重建为契机,以“朝圣之旅”为思路,挖掘并整合众多佛教资源,结合佛教文化传播、学术等活动,使南京佛教文化资源得到多视角、高层次、全方位展示,进一步彰显南京佛都魅力。

5.4土城头百里风光带项目

土城头是明代南京四重城垣的最外城垣,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墙体以土墙为主,筑有城门18座。外郭全线原长60余公里,目前地面尚有遗存30公里。土城头段范围是从下关金川门至江宁夹岗门,全长约40公里。“十二五”期间,南京规划将土城头与秦淮新河连接起来,打造百里“绿色项链”,构建绿色生态长廊,应充分挖掘资源优势,高起点、高标准实施规划建设,把保护人文历史印记、营造自然景观、改善人居环境、构建旅游系统、提高城市品质有机结合,将百里风光带打造成南京城市的人文长廊、绿色长廊、生态长廊、休闲长廊。重点任务包括:(1)秦淮新河段重点建设城市阳台―城市运动森林、秦淮文化休闲坊、休闲旅游基地、水下活动中心、城市影音中心、创意市集等六大核心休闲项目;(2)土城头段,根据资源特色和历史文化遗产特色,重点建设18~20个公园;根据历史记载,土城头沿线共有18个城门,“十二五”期间,重点重建、修复3~5个城门。

5.5民国文化旅游项目。南京最有名的除了明朝文化,就数民国文化

“十二五”期间,为彰显民国文化,应进一步加大对民国建筑的保护和利用。这一方面市政府己有保护措施,现在关键是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利用,在利用的过程中保护,做到科学保护、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创意利用,实现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之间的相容性、统一性。我们设想可沿中山路打造一条民国历史文化旅游线路。从下关码头开始,沿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至中山门到中山陵,将沿线近百座民国建筑分为几个组团,集中展示民国建筑和文化,包括名人居址、办公旧址等,让游客充分体验民国时期的政治、文化及生活方式。具体可以参照美国波士顿“自由之路”旅游路线的做法,设计旅游专线,用一条“红砖”线路串联起中山大道沿线的民国建筑景点,对沿线民国建筑进行维修和更新,民国建筑上用统一的指示标牌,打造南京开放式的民国建筑博物馆,结合2011100周年,加大对民国文化旅游带的宣传促销。

5.6长江国际旅游项目

南京的旅游应从秦淮河走向长江,打造长江国际旅游带应纳入“十二五”旅游规划。长江国际旅游带是以气势磅礴、烟波浩渺的长江为轴,以远近山峦为背景,展示古都山川形胜,构成江景、城景、港景、名胜古迹和自然景观相交融的沿江风貌带。旅游带北岸上起驻马河,下至与仪征交界处,全长88公里,南岸上自慈湖口、下至大刀河,全长98公里。旅游带的自然资源主要有长江、幕府山、栖霞山、狮子山、江滩湿地等。人文资源有八卦洲洲头森林公园、燕子矶公园、宝船遗址公园、浦口码头、阅江楼景区、南京长江大桥、二桥、三桥等。目前,沿江阅江楼景区、栖霞山景区、绿博园等发展较为成熟。但整体来看,多数旅游资源开发与长江联系不够紧密,旅游开发滞后,旅游景区多数难以到达滨江岸线,亲水效果不佳,仅以观景为主。“十二五”期间,南京应以大江风貌和两岸文化景观为主要特色,加快建设和整治提升相关景区景点,以长江为轴线使之串联,重点任务有:建设郑和航海文化主题公园;江心洲八卦洲重点发展乡村旅游;幕燕风景区应加快环境综合整治,以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为主;下关“南京外滩”,要高标准规划建设长江黄金岸线,打造滨江风光带;河西滨江风光带要加快贯通整个河西滨江风光带,展露长江雄姿;浦口新城未来将成为滨江历史文化生态之城。。长江国际旅游带可按历史滨江段、现代滨江段、人文滨江段、宜居滨江段、生态滨江段等五段打造文化特色各异的滨江景观带。

5.7休闲度假区建设

当前,旅游产品结构正发生深刻转型,己从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南京在休闲度假区建设方面潜力还没有发掘出来。“十二五”期间,南京应顺应旅游产品转型趋势,加快调整旅游产品结构,科学规划和布局旅游度假区,重点布局在江宁汤山、浦口一山三泉、六合金牛湖等地,打造旅游度假精品,使之成为长三角地区休闲度假的重要目的地。重点任务有江宁汤山国际温泉城建设;六合金牛湖国家级度假区建设;浦口一山三泉建设,老山国家森林公园突出生态养老、体育运动、科普观光特色,争创国家级5A级景区;加快推进珍珠泉旅游度假区提档升级和重点项目建设;加快珠江、汤泉特色旅游镇建设,建成以温泉度假、生态休闲为特色,观光与度假相结合,兼具商务、会议、科普旅游等功能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5.8国际青奥旅游城项目

2014年第二届夏季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南京举行。青奥会是使年轻人在运动、教育与文化方面均衡发展的体育盛事,在奥林匹克运动范围内,激发青年人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运动、文化教育,进而增进人际交流、社会融合和国际友谊。届时,南京将通过周密的赛会组织、广泛的志愿参与、完备的赛会设施、绿色平安便捷的城市环境四大支柱,呈现一届独具魅力的青奥会。国际经验表明,充分利用国际性赛事举办的经历和遗产,对提升举办地的城市形象和城市旅游具有重大意义。青奥会结束后,如何让奥林匹克精神的传承还将持续下去,值得研究和重视。“十二五”期间,南京应借鉴新加坡、因斯布鲁克等城市经验,充分利用青奥会给南京留下宝贵而丰富的体育遗产、文化和教育遗产、无形遗产,规划建设国际青年奥林匹克旅游城,使之成为全世界青年交流的平台。同时要加大对青奥品牌和精神的包装宣传,策划定期和不定期的青年奥林匹克文化交流、体育竞赛、学术交流、青年峰会等活动,推广奥林匹克精神,鼓励青年参与,着力追溯和延展东方文化、奥林匹克文化的深厚内涵,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生活方式。

6做大做强南京旅游产业的举措

6.1加强对南京旅游产业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旅游产业是战略性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创造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要把旅游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南京的旅游资源很多,尤其是历史文化资源,需要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加以整合。通过旅游产业促进经济转型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带动就业。

6.2坚持旅游产业规划的引领

高度重视规划对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全面科学发展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完善南京旅游规划体系。将旅游基础设施和重点旅游项目建设纳入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并在编制和调整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规划、村镇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根据需要编制相关专项规划,加大相关专项研究,包括《南京市近期旅游重大项目建设规划》、《南京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宗教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研究》等。加强旅游规划管理,指导相关规划实施,提高规划执行和监督的力度,有效发挥规划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指导和调控作用。

6.3加大对旅游不动产的投入

旅游产业做大靠投资,做强靠创新、做优靠管理。应该在成立市级旅游产业发展投融资平台,负责对重大项目的投资建设。旅游景区建设、旅游设施配套没有投资是不行的。但有时政府想做而没有钱做,或者仅有投入而没有产出同样不能形成良性循环。因此,旅游产业发展,不仅是一般规划的问题,要按照全生命周期思路对项目策划、融资、建设、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思考。尤其是要从价值创造的角度,构造商业模式,使投资的外部收益内部化,实现项目的资金平衡,实现旅游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6.4优化旅游产业政策

加快落实国务院41号文件,进一步优化旅游政策环境。一是对旅游项目建设用地政策支持。年度土地供应要适当增加旅游产业发展用地,对纳入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重点旅游项目用地给予优先支持。积极支持利用荒地、荒坡、荒滩等开发旅游项目。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开发旅游项目,充分利用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合理利用农用土地开发乡村旅游。二是金融政策支持。对符合旅游市场准入条件和信贷原则的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尤其是中小旅游企业,要加大多种形式的融资授信支持。积极推进金融机构和旅游企业开展多种方式的业务合作,探索开发适合旅游消费需要的金融产品。是旅游企业税费政策支持。针对旅游企业用水、用电、用气价格,营业税、所得税、土地使用税,以及广告费、排污费、研发费相关费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允许旅行社参与政府采购和服务外包。四是在创新景区(点)建设、管理、运营模式,加快推进旅游景区(点)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分离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在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旅游领域,积极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方面给予加大政策支持。

6.5完善旅游法规体系

高度重视法制建设,加快立法进程,进一步完善旅游法规体系,进而保护游客的利益,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加大旅游法规的执行力度。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与旅游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快旅游执法队伍的建设,建立健全旅游执法队伍体系,加大旅游执法监察力度,为依法治旅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加快旅游综合立法工作。按照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和国家相关法律要求,参照国际经验和标准,加快《南京市旅游条例》、《南京市城市公园管理条例》、《南京市景区管理条例》等立法工作,并制定实施细则,为旅游执法提供法定依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