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交通工程专业方向8篇

时间:2023-10-13 15:35:2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交通工程专业方向,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交通工程专业方向

篇1

根据教育部网站统计,截止2013年12月,全国开设交通工程专业的院校有115所,其中江苏省开设该专业的院校共计13所,四川省4所。该专业全国累计毕业人数达7000人。从性别比例统计上看,男生占80%,女生占20%。近3年全国就业率区间分别为2011年90%-95%,2012年85%-90%,2013年85%-90%。

上述统计结果表明,目前开设交通工程专业的院校不是很多,属于相对偏冷门的专业,招生和毕业人数也不多,但是总体就业率基本保持在85%以上,高于全国71%的平均就业率。

一、开设交通工程专业院校分类

由于各高校的学科背景及交通工程专业所划分在的院系不同,所以交通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向、课程体系设置及学生就业也不尽相同。依照开设院校的特点,本文将开设交通工程专业的院校分为以下六类。

全国综合性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

传统公路交通类院校:长安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山东交通学院。

传统铁路类院校: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兰州交通大学。

汽车运输类院校:武汉理工大学,西华大学,山东理工大学,淮阴工学院。

土木类院校:北京工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河南城建学院,长春建筑学院。

民航类院校:中国民航大学,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南昌航空大学。

上述六类院校中只列举了部分代表性的学校,并未对所有开设学校进行分类。

二、各类院校培养特点分析

由于交通工程专业在上述各个高校所处的院校及学校特点的不一样,每个学校开设的课程也不尽相同,但同类高校之间还是具有共性的,下面分类分析。

(一)全国综合性大学

此类院校以同济大学和东南大学为代表,这两所学校既是最早开设全国交通工程专业的学校,也是该专业的标杆学校。

同济大学的交通工程专业开设于交通学院下,由于该院校知名度高,学生在交通行业口碑较好,学生就业较好。主干课程包括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工程地质、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工程项目管理、道路规划与几何设计、客运交通系统、运输经济学等。根据课程设置可以看出该类型交通工程主要设置轨道交通工程、道路工程设计与交通设计规划三大方向。

(二)传统公路交通类院校

此类院校基本归属于原交通部,交通专业背景性强,学生毕业后也基本是在原交通部的下属交通单位工作,例如中交公路局等。课程设置包括城市规划原理、测量学、路基路面工程、道路勘测设计、交通规划、运输经济学、交通设施管理与控制、交通安全、公交运营、交通枢纽设计。

(三)传统铁路类院校

此类院校的交通工程专业主要是在交通运输(原铁道运输)专业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专业背景性不强。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该校交通工程专业按交通工程和城市公共交通两个专业方向进行培养,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交通规划、运输布局、高速公路管理与控制、交通运输智能技术、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规划设计。目前公交公司对本科类人才的需求主要还是集中在车辆工程方面,对运输管理等重视程度还不够,因此该类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够强。

(四)汽车运输类院校

此类院校的交通工程专业建设基本依靠汽车工程,交通工程专业的就业方向基本属于汽车运输工程方向,学生毕业后多数从事汽车运输调度工作。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包括运输场站设计、交通调查与分析等。由于目前国内汽车运输业发展缓慢,所以学生就业率普遍不高。

(五)土木类院校

此类院校的交通工程专业基本归属于土木工程系,专业方向为道路工程方向,建设基本依靠土木工程,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道路工程设计、施工等工作。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包括结构力学、土力学、地质工程、结构设计等。由于目前国内公路与铁路建设发展蓬勃,所以学生就业率较高。

(六)民航类院校

此类院校的交通工程专业基本归属于民航系,专业方向为机场工程方向,建设基本依靠土木工程,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机场工程设计、施工等工作。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包括结构力学、土力学、地质工程、结构设计等。目前国内机场建设发展蓬勃,而且该行业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因此学生就业率也较高。

三、西华交通工程专业

西华大学交通工程专业于1999年申报,2000年招收第一批本科生,截止2014年10月,共计招收14届学生,累计培养500余名学生。

西华交通工程专业设于交通与汽车工程学院,由上述汽车运输类专业转变而来,专业方向目前包括道路工程和交通规划与设计两个,但是根据学生就业市场需求,只开设了道路工程方向的教学班。

对比上述各类院校的交通工程专业开设课程特点,建议西华大学交通工程专业开设道路施工和轨道施工两个教学方向。

(一)道路施工方向

四川地处于西部欠发达地区,道路基础设施条件较差,道路建设需求在未来还是很大,道路施工方向的交通工程专业在未来的需求量将很大。开设课程建议参考南京工业大学的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主要专业课程如下:结构力学、土质土力学、道路工程制图、道路建筑材料、道路施工、路基路面工程。

(二)轨道施工方向

目前全国地铁与高铁建设方兴未艾,对轨道工程方向需求量巨大,但是在本科专业目录里没有轨道工程专业名称。根据上述分析,我校交通工程专业可以开设轨道交通工程方向。开设课程建议参考同济大学的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主要专业课程如下: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工程地质、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工程项目管理、轨道工程、桥梁隧道工程。

四、总结

西华大学作为地方性高校,专业建设应该贴合地方,专业学科应该具有自己的特色,因此建议西华交通工程专业按道路工程与轨道工程两个方向进行人才培养。交通工程作为一个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在重视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还应该重视对实践类知识的教授。因此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专业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强、能吃 苦等特点。

只有做到以上几点,西华交通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才能在就业中避开与重点高校和其他高校的竞争,做到特色办专业,特色树品牌。

[ 参 考 文 献 ]

篇2

2012年,国家教育部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将学科分为12个学科门类。在工学门类下设专业类31个,169种专业,其中,交通运输类(代码0818),下设专业包括:交通运输、交通工程、航海技术、轮机工程、飞行技术5个专业①。由于受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学校定位、师资力量、教科研水平、就业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交通运输专业方向和特色差异较大。第一类是“985”或“211”院校,例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和长安大学,其交通运输专业隶属于汽车学院,以实力较强的汽车相关专业为依托而后建立,与学院内部车辆类专业联系紧密,培养体系和课程设置紧紧围绕汽车运用和道路运输工程,主要就业方向为汽车制造行业、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从事运输组织与规划管理、车辆技术管理、运输装备开发和检测等。第二类是有一定历史沿革的特色交通运输专业,如兰州大学,培养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应用型人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立足于航空与地面协同交通,培养以航空运输为主的复合型人才;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管理学院下设的交通运输专业主要面向培养水运、港口经营与管理、外贸运输业务与技术的高级工程与管理人才。该类院校毕业生就业方向明确,大多专业直接与特定单位对接。另一类是地方本科院校,相比于前两类没有特别鲜明的专业特色和特定的就业方向,这类专业一般设置在工程学院,但却是工程学科里面相对偏“软”的专业,这类院校多数属于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师资力量、科研实力、社会资源、就业市场的认可度等相对于前两类院校都有一定差距,培养的毕业生学术和应用兼有,但能力都相对弱。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和传统产业结构的升级,这类院校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呈现饱和过剩的状态,而较强的技术技能型交通运输人才无论在需求数量、需求结构还是在需求层次上都出现了严重短缺现象。为解决这目前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的短缺,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②。决定指明了我国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基本方向为直接面向就业需求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黑龙江省佳木斯大学属于黑龙江省的地方型本科院校,该校的交通运输专业下设于机械工程学院,本文以该专业为例,探讨地方本科院校交通运输专业的以就业导向为目标的课程体系改革。

二、交通运输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和就业趋向

交通运输和其它工程类专业一样,需要培养出具备扎实的科学理论基础、掌握相应的工程原理、能够将理论和原理灵活地应用于工程实践中并有所创新的人才。除此之外,交通运输领域所涉及和涵盖的内容广泛,就业面较宽,2007—2010年本专业就业统计数据显示,毕业生就业形势较好,就业去向分布广泛,近49%毕业生进入汽车整车、零配件制造销售及其相关产业领域,运输企业、交通工程建设企业和保险公司汽车保险理赔现场查勘定损占8%,各地运输管理部门5%,职业技术院校和科研单位占5%,物流企业占5%,考取研究生占13%,另有15%跨行业择业。而2011—2014年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毕业生就业去向趋于分散化,而且超跨专业就业比例越来越大。毕业生进入汽车整车和零配件制造行业、交通工程建设企业,职业技术院校和科研单位的比例在逐年减少,主要原因是近几年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这些用人单位在选择余地更大的情况下,更倾向于车辆工程、机械土木工程等专业的学术和应用“双强”型毕业生。近四年来,运输企业和保险理赔现场查勘定损、汽车整车和零部件销售以及物流企业的就业比例在有所增加,这些以往主要招收管理类专业的用人单位看重的就是交通运输专业毕业生所具备的厚实的工程应用技能和一定的管理理论和意识。针对就业需求的新形势,交通运输专业必须根据社会需求对高校专业设置的反馈进行分析,使人才培养与未来的长期就业需求对接。这就要求大工程背景下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和设置课程体系时,要着重处理好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自然科学课程、人文和社会科学课程;必修课和选修课;实验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关系。缺少了与培养目标紧紧相扣的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厚基础,宽口径”输出人才就只是高校为响应教育部和迎合就业市场的空口号。

三、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存在问题

在工程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下,交通运输专业课程分为理论课程(包括课内实验实践)、实践环节两大模块。理论课程的学习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课程、专业课程三个阶段。新生入学只分班级,不分专业,前三学期学习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程,第三学期期末根据以往学习成绩和个人志愿分专业,正式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通识教育课程共计4分,占总学时比例为25%;学科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A,大学物理B,大学物理实验,工程制图和专业认知导论五门课程,共计27学分,占总学时比例为18%;专业课分为专业基础课、必修课和选修课,占总学时比例分别为25%、22%和10%;实践教学环节模块包括各类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共计44周。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交通运输专业在宏观体系结构和学时分布上,注重学科基础的形成,符合“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原则。各层次内部的课程设置和综合培养效果存在一定的问题。问题之一:专业方向的划分时间。交通运输有三个主要的专业方向:汽车运用方向、运输规划与管理、物流工程。这三个方向所对应的专业课的设置差异较大。学生进入专业课程学习后的第四———第六学期不分方向,三个学期主要以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学习为主。专业基础课主要是为了强化工程基础,开设课程包括线性代数、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等工科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面向宽口径,包括:运筹学、汽车构造、交通运输工程学、交通管理与控制等课程,开设课程跨越三个专业方向的主干课。专业方向的划分和选择是在第七学期,以选修课为主。这种课程设置方式虽然夯实了学科基础,有利于学生的兴趣发掘和培养,避免专业分方向时的盲目,但单方面强调专业的宽口径,却忽视了课程之间的过渡和衔接,导致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通过了解发现,学生修完所有的专业课程后普遍感觉是“好像什么都懂,又好像什么都不懂”,虽然交通的每个方向都有所了解,但留于表面,很多感兴趣的或者是未来欲从事的就业方向的课程学习的不够深入。问题之二:课程选修体系缺乏弹性,体系需进一步完善。分方向后,学生选课时通常是:“7选5”,即从7门选修课中选取5门,给予学生的选择余地很小,选修课往往变成了必修课。为了强调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第七学期专业学习方向确定后,只能在各自方向内选修课程,不能跨方向选修,这也是不合理的。就业市场和用人需求环境是动态变化着的,任何专业方向的划设都只能是和就业需求大范围的模糊匹配,实现不了人才培养和岗位要求一一对应,而允许跨专业方向、跨系部、甚至是跨学院任选课程这种弹性选课体系,可以利用现有的工程教学资源,能在不增加教学资源投入和成本的情况下,有助于为那些有明确就业岗位要求和兴趣的学生形成个性化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专业的自我认同感,进一步缓解就业压力。

四、建立就业导向型专业课程体系

就业导向型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思路大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适当提前专业方向分流的时间,增强人才培养的系统性。针对以上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将专业分流时间提前至第五学期期末,从第六学期期初即进行分专业方向学习。当然,这种提前并不单纯是时间上的提前,整个专业课程的设置体系都要随之进行相应的改动。第五学期开设三个方向的主干课程,让学生整体对交通运输每个方向形成基本认知,然后第六———七学期分方向设置专业方向必修和选修课程。

2.建立学生兴趣与就业导向相结合的弹性课程选修体系。提前进行专业方向分流能够提高学生知识体系的系统性,但也有时会禁锢学生的自我发展,这种局限性可以通过灵活的选修课制度和体系来弥补。这里笔者提出,允许跨专业方向、跨系部、甚至是跨学院任选课程,但这种并不是随意选择,而是有“边界”的。综合本专业教师、业内教育专家和企事业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针对目前及未来本专业的岗位需求,建立基于就业导向的选课指南,以此作为既有的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的一种补充,这样就不会增加教学管理的成本和难度,又为那些有明确就业方向和特别兴趣的同学提供个性化的培养模式,这种选课制度弥补了目前课程设置体系的局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3.逐步建立健全网络化的课程体系。网络课程建设是拓宽教学空间,促进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网络课程是增加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网络课程建设不仅限于本校本专业教师,而是将企事业单位的技术人员请到网络课堂上来,与教师共同完成,实现教材中的理论与岗位中的实践紧密结合的目的。

五、结束语

篇3

关键词:交通工程 紧缺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a)-0151-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面向社会需求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近年来,各大城市交通问题矛盾突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猛,社会对交通工程专业人才需求不断增大,同时也对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由于我校交通工程专业开设时间不长,其人才培养模式不尽完善,在培养计划的制定与课程体系以及实践教学的设置上,仍处于探究之中。2011年,我校交通工程专业被评为自治区重点行业紧缺人才专业,对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提高交通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实践能力,在充分分析和掌握区域和地方专业需求的基础上,确立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形成专业特色,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积极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

我校交通工程专业成立于2003年,经过10年的发展,本专业从一个全新的学科蜕变成为一个逐渐成熟的特色专业。截止到目前,已有七届毕业生走向了社会,经过统计分析,约有20%的学生考研,15%的学生进入到交通管理部门工作,大部分的毕业生在施工单位或者其他非交通岗位工作,从就业情况来分析,之所以有很多毕业生进入到非交通部门,是因为新开专业在社会的知名度小,很多用人单位并不了解本校交通工程专业;其次就是因为人才培养方案不尽完善。因此我们除了要扩大本专业的社会知名度,更重要的是确定适应于现在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

1 交通工程重点行业紧缺专业的培养目标

随着社会对毕业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高校的培养目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2]。因此,我校应结合区域特色和学科特点,调整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和实践教学,使培养出的人才综合素质高,具备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按新疆重点行业紧缺人才专业建设要求,以及交通工程特色专业体系规划,本专业面向新疆以及全国其它地区,培养具有交通规划与设计、交通管理与控制,交通安全工程和交通信息化与智能运输,以及交通机电等方面坚实基础,能在交通运输领域相关行政部门、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专业应用、开发和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

2 交通工程重点行业紧缺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

人才培养的重点是课程设置[3]。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既要体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发展特点,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与针对性,结合本专业的就业情况,为了本专业长远可持续发展,以及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需要的人才,同时突出本专业的特色,今后交通专业课程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改进。

(1)交通工程学科的课程按专业方向设置。目前,本专业课程多,涵盖面过于广泛,课程设置较为笼统,分类不明确,致使学生所学知识多而不精,针对性较弱。因此,应结合交通领域对不同层面的用人需求,建立重点明确、目标清晰的培养模式,设置更为明晰的专业方向。本专业现状开设的课程可分为以下几个方向:智能运输方向,城市交通方向,交通规划与管控方向,系统工程方向,对每个方向进行课程设置,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限选课。

(2)改变学生选课模式。目前,我校交通工程课程设定后,学生没有自主选择权,所有学生上同样的课程,没有按照学生的意愿来定制课程,这样很容易大而全,从而缺少了精而专,这样既不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建议在课程设置上每个专业方向能够设置一定量的限选课,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就业目标自主选择课程和专业方向。

(3)课程设置上处理要求学生修完必须的学分,对每个专业方向都设定一类职业证书课程。比如,城市交通方向要求学生取得城市规划师的资格认证,并安排专门的人员进行指导。这样,可以将学校教育与职业要求相结合,更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学生的就业规划。

(4)对专业课程的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我系课程教材每年都有更换,采用更新更适合的教材。通过这十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在交通工程专业选用的教材中,有些不同名称的教材存在一定的内容重复,且不同的课程由不同的教师讲授,如果缺乏整合,讲课程之间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内容的重复或遗漏。若对教材授课内容不加以整合,势必造成教师重复讲学生重复学的状况,这样不仅浪费了教师的精力和时间,也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交通工程重点行业紧缺专业的实践教学建设

交通工程专业的实践性很强,传统教学主要采用课堂讲授方式,所学知识与实践结合不紧密,影响了教学效果[4]。学生在常规讲授方式中所获取的理论和技术知识只是停留在记忆和理解上,没有得到运用和实践引导,学生很难熟练掌握交通工程从规划设计到运营管理的技术,也就很难将知识改变成为能力[5]。例如在以往的交通规划教学实践中,往往侧重于对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的讲授,重点教学内容为交通规划的过程、步骤、内容、方法、手段与模型,而难点又是交通需求预测四阶段法的模型和算法,课程实验也围绕着模型构建、模型参数标定、算法步骤、算例等展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处于被动地位,其结果是将学生培养成解题高手而面对实际问题束手无策。从以往毕业设计反馈的信息来看,许多学生在拿到实际课题后不知从何下手,如不知如何设计交通调查方案、不知如何进行交通小区划分、面对大型路网不会进行交通分配等等。而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对学生实动手能力的要求日渐提高,熟悉交通设备和专业软件使用的学生更符合社会需求,也在客观上要求改进本科实验教学。通过这10年的教学实践,本专业实践教学可以从以下方向考虑。

(1)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交通工程专业中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建立促进学生能力培养,分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面向交通行业人才的重要环节。整个实践教学体系可从五个层次来建立:基础实验,技能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创新实验,社会实践。

基础实验主要针对专业基础课程开设之后对本专业的认知实验,可以包括交通运输综合认知实验,参观交通信息中心,客运站,公交调度中心,驾驶实训等;技能实验以理解和掌握专业基本理论为主要目的,通过实验课程并辅以实践环节,使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比如信号灯配时设计实验;综合设计实验是利用交通专业软件对道路实际情况进行仿真设计分析的实验,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交通工程的知识进行综合设计,如交叉路口改善设计实验,停车场规划实验等;创新实验是结合交通现状与科技发展前沿,培养学生的自主设计和创新能力的实验;社会实践是依托实训基地带学生对城市的交通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设计改善,解决地州城市的交通问题,将所学理论和实践知识用于解决现实问题。

(2)加强实验仪器设备的投入和使用。紧缺专业专项资金的支持下,本专业根据课程实验的需要购入了部分实验器材,但是实验设备仍然不足。因此,增加实验仪器设备的投入.创造良好的实验条件是保证实践教学的基础。此外,加强师资队伍的建没也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实验员的配备。由专门的实验员管理实验设备并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将会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3)加强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现象及其成因也日趋复杂,一方面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指导学生对交通拥堵、交通方式的转变等交通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出原因并能够给出应对措施。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习相关软件工具,掌握相关软件的使用,增加学生解决实际交通问题的分析技能,比如交通规划软件transcad,仿真软件vissim,事故分析软件PC-crash等,可以利用软件对交通现象及改善方案进行分析,有利于掌握问题的实质。

4 结语

面向新疆急需探索交通工程紧缺人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课程教学、实践教学、专业服务训练、创新科研等环节,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是一项长期的并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因为它是我校向社会输送大量合格专业人才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吴芳,傅忠宁.关于高校新办专业建设的探索:以兰州交通大学交通工程专业为例[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7(5):80-83.

[2] 马驷,王琳.国内高校交通运输专业培养计划的比较分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0-43.

[3] 韩悦臻,王玉镯.《交通工程》课程建设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7(4):23-24.

篇4

交通工程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其实验、实习等各实践环节对本专业学生来讲都非常重要,作为办学历史不长的学校交通工程专业,不断改革和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为社会提供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合格大学毕业生非常重要。学校在长期的交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建设中,积极开展探索与研究,摸索出了一套适合交通工程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交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一)交通工程专业特点交通工程涉及到多门相关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交通工程中既有大量深入的定量计算,也有许多对未来不确定因素的定性分析。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既有理论分析,也离不开一定的工程经验。交通工程研究过程中,既需要大量的现场外业调查,也有大量的内业数据处理、计算与分析。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既有文字(研究报告)也有专业图纸。

(二)交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目的与要求在交通工程专业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侧重于交通工程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其重点教学内容是步骤、内容、方法、手段与模型。仅仅依靠课堂理论教学,难以使学生形成对交通工程的感性认识,难以培养起学生初步的工程概念和交通工程实践操作能力。交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立足于交通工程特点,在一系列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模拟、创造工程实践环境,参加实际工程或科研项目,目的是使学生在充分了解交通工程实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具体操作能力、提高综合素质;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在工程研究中进行观察、认识、思考、分析的综合能力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开展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加深对交通工程理论的理解与认识。要求学生掌握数据的采集、处理与分析以及仿真、模拟的基本方法与手段,掌握工程设计能力,能够在一定的指导下独立开展简单交通工程设计,能分析规划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具备较强的工程研究能力。通过交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提供有利的基础支撑,积极推进建立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实践教学环节的作用和地位

交通工程学科的实践教学侧重于理论如何在实际中应用。交通工程学科包含大量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仅仅记住了概念的解释或只了解基础理论的原理和计算步骤,在交通工程实际中根本无法进行应用。例如:对于日变系数、月变系数、高峰小时系数等一系列概念,不能懂得如何在实际中获取用于计算的交通数据、不懂得如何将这些基本概念用于实际交通现象的评价分析,就不能掌握交通变化规律。又如,只明白交通调查的移动车调查法的方法,但不能应用调查结果的数据应用到道路交通时速、密度分析,就不能对道路交通情况进行评价,对改善交通无法决策。对于这些实际问题的处理,注重实际经验的积累,通过实际工程项目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起重要作用。只有通过参与实践,才能真正将理论知识学懂弄透,才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

三、交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交通工程专业办学十年来,不断探索学科发展方向,结合近几年学生就业去向统计,80%以上学生在施工单位任职,经过多次培养方案修订,明确了学校交通工程专业划分为二个方向,一是交通土建方向,二是交通设计方向,近几年选修交通土建方向的学生趋多。对交通土建方向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环节体系。在交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建设中,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建立促进学生能力培养,分层次、模块化的教学课程体系。实践和实验教学体系从四个层次划分:专业基础实验、专业技能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创新研究开放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构架(图略)

(一)专业基础实验通过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及基本理论知识的认知后,进行的专业基础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如:公路工程地质实习、交通工程认识实习、测量实习等。

(二)专业技能实验学生在学习部分专业课程后进行的专业技能提高实验及实践教学环节。如:专业生产实习、汽车驾驶与检测实习、道路建筑材料及实验等。

(三)综合设计实验如公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四)创新研究、开放实验实验课程由课内拓展到课外,强调立体化、多层次、开放式,实行教师引导,张杨学生个性,让学生自选实验题目,自己设计实验步骤,查资料,亲自动手,完成实验过程,总结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增加了与书本学习的结合,调动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掌握交通工程专业各实验过程,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实验技能、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与提升。强化学生自主研学和个性发展,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交通生产实践与科技发展前沿,利用课余时间及寒暑假完成,培养学生的自主设计和创新能力。

篇5

[关键词]交通运输;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品牌专业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6-0121-02

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给交通运输专业教育带来新的挑战。行业内的竞争日趋激烈,其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我国各地职业院校都加大了对汽车与交通职业教育的投入,加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可见,交通运输专业将迎来新的挑战与机遇,在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为未来轨道交通、电动汽车、新能源和轨道交通等行业的发展及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交通运输专业于2001年经天津市教委批准设置,作为天津市市属院校唯一设置的本科专业,其于2006年被评为天津市重点发展学科,2010年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被评为天津市“十二五”重点学科,2011年,被评为天津市品牌专业,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一、改革目标与方案

本研究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素质、能力培养为核心,在专业定位与专业特色、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实践,增强专业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提升交通运输专业的综合实力。

(一)构建适应行业发展需要和特色办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使交通运输与载运工具学科紧密融合,以学生为主体,突出能力培养,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运筹学、管理学、汽车运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具备交通运输科学与工程等方面的知识,在交通运输、汽车运用工程、物流工程等领域内,从事交通运输专业的一体化职教师资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同时积极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方向。交通运输专业在大类招生中采取“2+2”的培养模式,即前两年按专业大类培养,后两年按专业方向分流培养――汽车运用工程方向、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方向。大类招生专业的学生修完基础平台的课程后,按所选择方向从第五学期进入专业学习。

在学科与专业“协同发展、共生双赢”的理念指导下,依托我校“交通运输”本科专业,“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被评为天津市“十二五”重点学科;依托“交通运输工程”天津市重点学科,“交通运输”天津市品牌专业更具优势与特色。形成了以市级重点学科(交通运输工程)、天津市品牌专业(交通运输)、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天津市卓越工程师计划(交通运输专业汽车电子方向)相互支撑的“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模式。在项目进行的同时开展“学科-专业”一体化协同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学科-专业”的共生双赢,提高了本科学生的培养质量。

(二)搭建社会服务平台,突出创新性和科学研究能力培养与开发,使学生具有较好的分析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

完善“产-学-研”体制建设,建立相关规范制度,为合作良性、有序、长期发展创造有利环境,有效推进产学研合作的跨度、广度、深度;学科平台建设与专业平台建设统筹规划,学科方向与专业学习领域紧密衔接,以学科专业建设绩效考核为目标,探索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双赢共生的动力机制;凝练学科与专业建设方向,形成了智能交通、交通安全等特色学科方向;树立科研服务教学理念,以教学为根本,对合作内容、人才培养、设备利用进行统筹优化;科学配置企业、高校与科研资源,制定目标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色实施方案,形成产业发展有人才保证和科技支撑,专业建设有企业需求和知识积累,科学研究有成果转化和专业引导的良好合作氛围。先后形成三个教学与科研平台:交通安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天津市智能交通技术工程中心、天津交通安全与控制协同创新中心,能有效促进学生参与工程研究,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

(三)建设高水平一体化师资队伍,形成一支与本特色专业相适应的年富力强、充满活力的教学团队

通过引进高层次、高学历人才,加大对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整体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构建了一支以天津市特聘教授、天津市131人才、天津市特聘讲座教授为塔顶,天津市中青年骨干教师、天津市优秀青年教师为塔体,教师整体素质优化为根基的塔式结构科研教学团队。

以校企互动合作为措施,促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双证书”人才是我校的办学特色,因此 “双师型”教师尤为重要。此外,我们先后与天津易华录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天津天通司法鉴定中心、天津市交通管理局、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天津热力机车集团通过项目合作的方式,加强教师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课题研发,提升教师综合能力,同时每学年多次邀请校外专家学者来我校为学生开展学术讲座。

(四)突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加强课程建设

我们围绕课程培养方案及优化人才培养思想,先后加强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并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依托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平台,构建了交通运输(汽车运用方向)与交通运输(城轨运营管理方向)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基于对交通运输行业典型职业能力需求的分析,使工科与管理融合,着重处理好理论、实践、岗位管理的关系,对专业教育内容与知识体系进行分层设计,构建本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形成 “以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目标”的特色。

以市级精品课汽车理论,校级精品课汽车构造、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为核心,以智能交通、交通安全、交通运输企业管理为特色课程,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群;基于对交通运输行业典型职业能力需求的分析,着重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对专业教育内容与知识体系进行分层设计,建设“发动机构造一体化教学”。开设校企共建特色讲座课程,将企业文化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

二、专业建设特色

以交通运输城市轨道行业发展为导向,拓展交通运输专业的新方向――交通运输(城市轨道运营管理方向);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与铁道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培养,完成“车站值班员”中级工培训,拓展我校双证书种类,培养出了全国首批具有双证书(交通运输本科专业+车站值班员职业资格证书)的本科毕业生。构建本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形成 “以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目标”的特色;依托天津滨海新区汽车与交通运输产业,创新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开展深度、全方位、高效、互赢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合作,凸显“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特色;以学科和专业为平台,立足天津,服务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建成了天津市智能交通技术工程中心与天津交通安全与控制协同创新中心。

三、成果应用范围及成效

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成果首先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汽车与交通学院使用,成果加速了交通运输专业建设,为高校以汽车运用为平台的专业辐射体系建设提供了思路;课程设置、实训模式、校企合作等对同类院校具有一定启发和指导意义,为职业师范院校职教师资培养提供了经验。本研究及成果在开设交通运输专业的职业教育高校中尚属首例,研究成果可为同类院校提供经验。

[ 参 考 文 献 ]

[1] 张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意义和政策走向[J]. 教育研究,2011(7):18-21.

[2] 付燕荣.交通运输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13):221-222.

[3] 夏新海,罗振林.交通运输类专业综合交叉与人才培养[J].航海教育研究,2007(1):18-20.

篇6

【关键词】交通工程 毕业设计 质量

本科毕业设计是高等院校教学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常规性教学工作,是检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也是高校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证明,毕业设计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实际能力、毕业后的就业以及学校的社会影响。

1.交通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我校交通工程专业经过50多年办学经验积累,形成了鲜明的专业定位与办学特色。目前形成了总图设计与运输工程和交通工程两个专业方向,其中总图设计与运输工程专业方向办学历史悠久,基础积淀厚实,在全国有重要的影响。该专业方向主要研究工业与民用建筑场地的总平面布置、竖向布置、管线综合设计运输系统设计和绿化美化设计,专业综合性强,研究内容涉及面广,是我国唯一的总图运输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在全国具有唯一性。交通工程方向于2003年开始招生,培养交通规划、设计和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与以前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就业范围拓宽。总图运输专业方向的本科毕业生不再局限于工业设计院,近年来分配到民用设计院的学生比例不断增加,而工业与民用设计院的总图运输设计的侧重点有明显不同。②两个专业方向相互渗透。为了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重创新”的高级专门人才,我校交通工程专业搭建了许多平台课程,充分满足两个专业方向的学习。目前90%以上的交通工程专业方向本科毕业生在总图运输岗位就业,如何确保交通方向的毕业生能胜任总图运输设计工作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③过分依赖指导。大部分学生过分依赖教师指导,毕业生独立工作能力较差,设计成果创新之处极少,这样不利于今后走向社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开展科研和工程设计活动。

为了改变目前的现状,满足社会需求,急切需要研究如何提高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

2.提高交通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的对策。

2.1 科学选题。根据我校交通工程专业的专业特色,在确定课题时强调专业性、实用性、代表性和综合性,严把选题关,力求使学生受到全面锻炼。

2.1.l 选题性质。选题尽可能做到与社会生产实践、科学研究项目和实验室建设相结合,以增强学生参与社会和生产实践的意识,了解交通工程专业在国家基本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从而正确引导学生的专业定位、择业观念,不断提升专业素养。由于交通工程专业属于应用性较强的工程技术类专业,因此工程应用类型的选题占较大比例,目的在于强化基础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训练,锻炼学生专业基本功。同时应增大科学研究类选题的比重。通过撰写毕业论文,一是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二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撰写专业学术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2.1.2 选题内容。交通工程专业具有涉及领域广、实践性和综合性强等特点,结合本科生的就业方向,各年度的选题内容广泛,覆盖的知识面较广,几乎涉及到各大个行业,如钢铁行业、化工行业、电力行业、建材行业等,根据近几年学生的就业去向,还增设了民用方向。同时要保证选题难易程度适当,要根据每届学生的具体隋况,调整题目的难易程度和工作量。在对2009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中,有22.8%的学生认为难或较难,61.4%的学生认为难易程度适中,15.8%的学生认为易或较易。

2.1.3 选题方式。选题先由指导教师提出,经教研室充分讨论和教研室主任审阅并签字后上报学院,经分管教学院长批准签字后,方可列入选题计划。指导教师根据批准的选题计划,编写任务书。选题计划和任务书确定后及时向学生公布,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兴趣,申报选择意向。

2.2 注重指导。在毕业设计中,指导教师是整个毕业设计的组织者。从毕业设计的准备工作、任务布置到设计指导,指导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作用。首先,指导教师应结合自身具有的实际设计和研究工作的经验注重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教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其次,让学生进行必要的毕业设计资料文献搜集和阅读及相关知识的储备,充分与学生交流,与学生共同制定设计主攻方向、研究路线和设计进度,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找到毕业设计的恰当切入点,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再者,注重指导的方式与方法,毕业设计应强调创新性,避免越俎代庖式具体的指导。在指导2009届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中,要求学生记录工作日志,实行每周汇报制度,每位同学介绍自己一周的设计情况,并在每张图纸完成后,组内的学生互相评图,找出不足,并进行总结,收到了良好的成效。这种方式不仅及时督促了学生,而且为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搭建了交流的平台,同时还大大地锻炼了学生的组织整理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3严格管理。

2.3.1 保证出勤。考勤实行三级管理制度,一是指导教师对学生实行考勤制度,保证学生出勤率;二是学院教学办及督导组对指导教师和学生实行抽查,要求指导教师每周指导次数不少于4次,指导实践每次不少于2小时;三是学校教务处和督导组实行中期检查,对教师的指导情况和学生的设计进度进行检查。

2.3.2 设计成果管理。在毕业设计结束后,指导教师和学生按照学校及学院的相关规定提交毕业设计教学资料,由专人负责建立教学档案,指导教师在规定的时间进行自查,总结经验,同时教务处组织专家对毕业设计成果进行全面考核。

篇7

关键词:转型;交叉学科;交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2-0074-02

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是一个极具鲜明工程应用背景的特色交叉学科专业,任务是将交通工程、交通机电、控制技术、智能交通、信息与计算机技术等有机结合起来,培养集设计型、工程型、技术型为一体的高端人才,有效地解决当前和未来的交通问题。《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化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转型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对于转型转什么,地方本科高校必须搞清楚,并付诸实施,才能实现自我“革命”。在转型时期,新专业的发展往往是高校的发展机遇亦是教学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地方高校。因此根据多交叉学科专业情况、结合专业发展需求,从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置、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研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办出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特色是首要问题。

一、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办学现状

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是新专业,目前国内开设的高校仅20余所(道路方向),只有为数不多的毕业生数据分析,较为成熟的办学高校大多是从交通运输类相关专业分方向演变而来。没有较好的借鉴,没有成功的案例。更重要的是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从大方向来说,又分为公路、铁路、航空、水路等,专业领域较广,又是交叉学科,专业建设缺乏统一指导、不够规范,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各高校根据自身特点及需求设立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就没有重复的。师资队伍的专业层次差异较大,专业人才引进困难,教材建设明显滞后,难以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人才培养不能准确定位,导致学生缺乏应有的就业优势。

二、构建适应地方特色的专业体系

攀枝花学院是教育部布点在川西南、滇西北唯一一所以工为主的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植根攀西沃土,服务资源开发,坚持学产研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攀枝花学院的办学特色。而攀枝花位于横断山区,攀西裂谷中南段,山丘陵、山原峡谷地貌,山高谷深。攀枝花的交通主要是高速、国道和城市道路,桥梁、隧道居多;高铁、轻轨在攀枝花受地域、人口等条件限制,发展相对滞后。

1.目标定位。鉴于本专业的领域广,攀枝花交通的地域独特性,考虑迎合人才市场需求和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要,以及综合学校的已有条件和实际情况,在开办新专业定位的问题上要大胆地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最终专业目标定位为培养道路的交通设备和道路的交通控制方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2.课程建设。根据专业目标定位要求,合理进行课程设置,具有重要意义。本科生的培养在课程设置要求上,除了满足高校人才培养要求,完成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和素质选修课程,更重要的是在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限选课程以及实践课程的设置上。随着教育综合改革转型发展试点工作的开展,以往课程设置烦琐,专业课程实践技能培养要求不够,专业特色不突出等问题,在重新设置课程就要规避问题,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突出专业特色。(1)加强学生基础文化与素质修养,在影响大学生素质的诸多因素中,文化修养的高低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必须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以促进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必要的思想政治类课程、艺术选修类课程是非常具有必要性的,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有绝对的体现。(2)建立专业理论基础与技术体系,根据有限的毕业生就业数据分析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定位与角色,要求学生对交通需求深入理解,对交通理论深入掌握,对相关学科广泛了解,形成宽口径厚基础的格局;围绕交通设备、交通控制、交通检测、交通仿真等开设专业理论教学科目。(3)侧重专业实践的培养,根据高校专业转型改革试点的发展要求,从理论的高度分析新技术如何用,从实际应用的角度看新技术怎么用。专业实践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实践的比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有明确的要求,且比例较以往的培养方案有明显提升,以及明确要求(如企业锻炼)。(4)增加专业限选课程的比例,ITS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要跟得上发展需求,就应在新技术上。专业限选课程的设置应该体现出当前国际国内交通专业人才需求形势,必要的交通设备的集成技术、实用的软硬件技术、大数据时代下的新技术等应该体现出来。不仅对新技术,而且对交通发展研究方向对学生而言都有可选余地。

3.实践平台。厚实的理论也需要实践的验证,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为着力搭建好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实训平台,要求对专业实验室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的联系都有很高的要求。校内的专业实验室实验设备可以搭建工程版隧道、监控、收费,工程版的交通信号控制,模拟版的交通沙盘仿真,集交通信号控制、交通检测、交通控制等为一体的交通网络。校内有更好条件的,可以合建实训场地(如结合我院的驾驶实训场地)。

4.师资与管理。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多交叉学科,交控专业的师资力量是融合了计算机、信息、电子控制等多学科的人才。在管理上与其他学科也存在明显的不同,如何有效地结合师资力量,也是管理上的一个创新点。

5.科研。正因为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本身的多学科交叉特性,注定了与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相关的科研,一般都是多学科交叉的产物,它需要一个团队的力量。

三、交控专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交通的未来发展方向变幻莫测,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统一的定论,自然就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拿来绝对地借鉴。新学科的发展,配合着转型发展的需求,往往需要不断的摸索过程。师资方面,目前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高学历人才在国内有较大缺口,地方高校在引进人才方面有较大难度;校内现有交通运输工程专业教师,只有从交叉学科的方向上解决专业教师问题,大多数为其他专业的转型教师,在适应新专业的发展上需要一定的时间。作为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的专业教师,首先在专业理论上就要不断地更新、扩充知识,专业领域上就需要不断地广泛涉及其他学科的学习。在专业实践能力上,也需要不断地深入到交通一线的企事业单位开展实践能力锻炼。不断地为专业理论水平、专业实践能力、专业科研能力奠定基础,做足功课。科研方面,多学科背景的科研团队也需要有较为明确的科研方向,如何找到多学科人才构成的科研团队的一个结合点,如何能利用这个结合点找到一个或某个交通的发展方向,而且这个交通的发展方向还是目前所需要的有研究意义的。一系列的问题,都非常地具体,非常地有发展难度。实践方面,就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实验室建设,与其他专业就有明显的不同。如汽车专业与交通专业实验室相比较,汽车专业实验室可以将汽车结构无限细分地设置成专业实验室,分解成机械的或电子的,都可以形成专业实验室;而交通专业实验室却是要将无限多的交通元素:交通路口、交通检测、交通设备、交通网络等都聚集在同一个实验室的环境下,方才能实现实验项目的开展。完全相反的设置理念注定了交通专业实验室的大小设置等方面就与普通专业实验室有很明显的不同,交通元素的缺乏也绝对决定着交通实验的开展。另一方面,交通专业的现场实践能力培训对学生而言,也是非常受地域限制的,安全隐患较大。目前只能做一些普通的交通调查、交通参观类实训项目;牵涉到实地的交通检测几乎无法开展,交通网络方面更无法验证。

转型发展下的专业,应做好办学理念的转型,办学定位上的转型,专业上的转型,人才培养模式上的转型,师资队伍建设上的转型,教学模式上的转型,科学研究上的转型,资源配置上的转型。应用技术大学的专业设置以需求为导向,对接产业、行业,立足学校办学实际办出特色,围绕地方产业调整发展专业,才能更好地适应转型发展要求下的专业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陈亮,王光雄.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优化[J].教师教育研究,2015,(06).

篇8

Abstract: Training traffic engineering talents should be conducted according to the market demand,the school itself characterstics and other situations. According to recent employm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raffic engineering major,Shijiazhuang Railway University put forward specific reform measures meeting the actual situation form aspects such as education concepts,teaching mode,course arrangement,teching material construction and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se measures,talent training quaility is expected to further improved and the structure of employment will be optimized.

关键词: 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材建设

Key words: education concept;teaching mode;curriculum arrangement;textbook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6-0217-01

1教育理念

加强 “以轨道交通为特色,以铁路、公路以及城市交通为主体服务对象,融交通设施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为一体,工管并重、铁公并举”的教育理念,以培养服务于全国交通建设和河北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为重点,以培养高素质的交通工程一专多能型人才作为根本目标,强化基础知识,突出轨道特色,注重实践教学,全面提升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

2教学模式

2.1 必修、任选相结合,突出轨道交通特色交通工程专业采用学分制教学,课内教育除专业的学位、必修课程外,坚持一定数量的任选学分,并提供轨道方向、公路方向与城市道路方向等可选择的专业方向课程组,学生可以自主选方向、选课程,优化知识结构,实现个性化、复合型的成才目标。

2.2 主修、辅修相结合,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为使学生获得跨专业的学科知识,实行了“主辅双修制”。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修读交通工程专业的同时,再修读一个与交通有关的辅修专业或辅修学位,如工程管理,土木设计等。以拓宽知识面,发展自身兴趣,提高将来适应社会的能力。

2.3 课内外教育相结合,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通过举办“大学生交通科技创新竞赛”、“挑战杯”等大赛,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从而突破传统教学计划的狭隘定义,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交通工程中的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将课堂知识与交通工程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教育。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丰富了校园学习气氛,而且也使学生有了将实际的问题与课堂学习的知识结合的机会,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程设置

交通工程专业为体现“以轨道交通为特色,以铁路、公路以及城市交通为主体服务对象,融交通设施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为一体,工管并重、铁公并举”的教理念,在课程设置上分为专业基础模块和方向模块两大部分。学生前两年学习数学、外语等基础知识及交通工程总论等专业课程。然后根据对就业形势的预测、学生的兴趣及学校师姿力量等特点,进行相关的专业方向的课程学习和毕业设计。从而培养基础扎实,一专多能型人才。主要的课程分为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轨道交通模块、城市交通模块及公路交通模块等。

4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本着“编选并重”的原则,按照“抓好重点,提高质量,增加品种,优化配套”的方针,出台了教材选用、编著和评价制度,编制了 “十一五”教材建设规划,设立教材建设基金。选用教材方面,优质教材选用率高,使用效果好;要求老师优先选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国家“九五”、“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的教材、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严格履行教材选用审批手续,由课程负责人或任课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提出教材版本、经教研室集体论证、分院、系主管领导审批的程序,确保教材选用质量。学院定期组织抽样评价,杜绝劣质教材进入课堂。在编制教材方面,根据我校交通工程专业轨道交通的特色,并没有完全适合我校交通工程专业的教材可全盘采用,所以我们经过充分论证与分析,组织编写了路余本自编教材,目前已应用于教学实践并不断完善。

5教学方法和手段

积极推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鼓励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积极采用案例式、启发式、研究式等各种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支持多媒体课件的研制,自行开发多媒体课件60 项;必修课多媒体授课的课时比例为90%,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合理,教学效果好。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要体现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正确处理教师为主导与学生为主体、教学内容与方法手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相长,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5.1 应用多媒体教学,突出多媒体优势引导和鼓励老师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学习互联网上国家级精品课程课件的优点,听取同学们的意见,不断提高多媒体的质量。增加图片、声音及影像在课件中的比例,以提高课件的质量。目前应用多媒体课件的课程以达到90%,收到良好教学效果。

5.2 多样教学形式相结合采取报告式、互动式、启发式等多种形式相结合,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报告式教学中将该课程的最新进展情况介绍给学生,在互动式教学中,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专题讨论,教师对学生的观点逐一点评,在启发式中就课程的重点、难点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了知识面。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