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旅游业发展建议8篇

时间:2022-04-10 22:17:4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旅游业发展建议,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旅游业发展建议

篇1

近年来,我区立足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市场优势,深挖发展潜力,积极探索乡村旅游发展新路子,以“农家乐”为核心的乡村旅游已初见成效,为农民创造了致富增收平台。为了进一步加快推进全区乡村旅游业健康有序发展,促进我区乡村旅游业向更高层次迈进,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加快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实现产业联动和以城带乡的重要途径,对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满足多元化旅游消费需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发展乡村旅游,开展乡村观光、休闲、度假和体验性旅游活动,对于调整我区旅游产业结构、丰富和优化我区旅游产品、增强旅游市场竞争力以及保护生态环境、弘扬民族文化都将发挥积极作用,也有利于我区“农业突破”战略的有效快速实施,进一步促进全区农民增收致富、农村繁荣和谐。

二、发展乡村旅游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我区城郊型农村实际和旅游市场需求出发,发挥旅游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以培育乡村旅游产业为主要任务,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管理规范,突出特色”方针,不断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优化乡村旅游环境,形成集农业开发、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景区,促进乡村旅游向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应坚持的基本原则是:

1、坚持政府主导原则。通过各乡镇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强对乡村旅游建设的统筹协调和引导扶持,形成多层次协同推进、社会各方参与的发展格局。

2、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原则。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业园区建设规划和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精心编制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发展规划,做到既具科学性、前瞻性,更具可操作性。3、坚持抓点带面、整体推进原则。把示范引导和全面推广结合起来,建立示范点,重点扶持,以点带面,促进全区乡村旅游的整体发展。

4、坚持因地制宜、体现特色原则。结合实际,科学规划部署,合理开发,在乡村旅游项目的民俗性、亲和性、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多样性上不断创新。

5、坚持优化环境,持续发展原则。在利用和开发农村旅游资源的同时,要加强对生态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的保护,坚决避免因盲目发展、统筹不够和低层次开发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

三、发展乡村旅游的目标

加快全区乡村旅游建设,通过3年-5年时间实现以下目标:

1、到2012年,全面建成赵家塬、塬畔、孟家塬3个特色鲜明、功能齐全、交通便利、服务配套、环境优美、吸引力强、受广大旅游者欢迎的观光旅游、度假休闲的乡村旅游示范村,带动全区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使全区“农家乐”旅游经营户达到150户以上。

2、到2015年,全面打造成赵家塬、塬畔、孟家塬三大片区乡村旅游发展格局,即:以王家河沟和小河沟两条流域环绕的、以景区式特色旅游为主的赵家塬乡村旅游片区;以市人民公园为依托的人文景观和设施种植养殖等观光农业旅游为主的塬畔乡村旅游片区;以孟姜故里2000亩山地桃子林为依托的生态景观旅游为主的孟家塬乡村旅游片区。使全区“农家乐”旅游经营户达到300户以上,乡村旅游就业人员达到5000人。

3、乡村旅游项目得到不断提升和完善,基本形成种类丰富、档次适中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和特色突出、管理规范、富有活力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形成连通城乡的旅游市场,成为区内旅游市场的重要支撑体,满足旅游消费需求。

四、发展乡村旅游的工作重点

1、科学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区文体局要深入调查我区乡村旅游特色资源,借鉴其他县区经验,聘请有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和专家,高起点、上档次、有特色地编制我区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王家河镇政府、乡政府、黄堡镇政府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责任主体,要把发展乡村旅游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把乡村旅游的发展纳入我区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业园区建设规划、小城镇建设规划总体布局中,通盘考虑,认真做好本辖区的乡村旅游规划设计,对区上确定的示范点,要认真调研,充分论证,着力抓好规划实施工作。

2、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建设旅游景区的要求,对乡村旅游点进行建设和改造,完善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改善环境,提高整体服务水平。农村沼气、乡村道路、人畜饮水、乡村清洁等支农工程项目要向发展乡村旅游的村组倾斜,推动乡村旅游开发项目与各种支农资金挂钩。重点是优先解决乡村旅游点的道路交通建设;加强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加大垃圾和污水处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推进发展乡村旅游的村组硬化、绿化、美化工作,指导乡村旅游点房屋外表改造和标牌、标识规范设置;改善乡村医疗卫生和文化条件。

3、强化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依托地位条件、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采取景区带动、公司+农户、综合开发、整村推进等方式,加强城郊休闲度假、生态农业观光、民俗风情体验等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要拓展和提升“农家乐”发展水平,突出乡村生活特点,营造乡土文化氛围,努力打造“一乡一景、一村一品、一家一艺”品牌,提升餐饮观光、休闲娱乐型乡村旅游品味和服务水平,增强亲和性、知识性、参与性。要挖掘传统民间文化遗产,对剪纸、刺绣、泥塑、草编、农家画等民间工艺美术精度包装,不断丰富民俗文化旅游产品。

4、推进乡村旅游的规范管理。以“农家乐”为主,实行分级管理,统一建立农家乐档案,完善一条龙服务体系,实施市场运作,信息共享,城乡互动,实现乡村农家乐的科学化管理和可持续发展。要加强对乡村旅游经营环境、接待设施设备、接待服务和经营规范化管理,建立和实施乡村旅游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主要消费环节的服务规范和安全标准;要加强安全、物价、市场秩序、食品卫生安全等方面的管理。区文体局要尽快制定区《农家乐服务管理办法》、区卫生局要制定《农家乐食品卫生监督办法》,王家河镇、乡、黄堡镇要组织成立农家乐经营协会,加强自律,规范管理,进一步提升我区乡村旅游发展水平。

五、发展乡村旅游的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区上成立由区政府分管区长任组长,区发展改革、财政、农林、城建、水务、交通、人劳、文体、卫生、工商、环保、国土、质监、信用联社等部门和各乡镇政府负责人为成员的区发展乡村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落实乡村旅游建设工作,要成立乡村旅游工作领导机构,制定工作计划,及时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有关问题,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农民的积极性,认真做好乡村旅游的组织发动和建设工作。

2、加强协调配合。发展乡村旅游,要充分发挥各有关部门的职能,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发展改革部门要把乡村旅游示范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旅游项目建设纳入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统筹安排;交通部门要会同旅游等部门摸清乡村旅游道路状况,制定建设和改造计划,优先解决交通干道、乡村旅游点的道路交通问题;城建等部门要指导乡村旅游示范村房屋外表改造和标牌、标识规范设置,全面推进旅游村镇建设;环保部门要加强乡村旅游景区及周边的环境治理;扶贫部门对发展乡村旅游的村组要给予扶贫项目和资金倾斜,推动扶贫资金与乡村旅游开发项目挂钩;农林部门要把乡村旅游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布局,整治村容村貌,优先扶持乡村旅游示范村沼气项目建设;林业、水务、电力、广电和信息等部门要结合部门职能,着力改善乡村旅游点的生态环境、饮用水、供电、通信等建设。其他部门要根据各自的职能,积极支持乡村旅游快速发展。

篇2

[论文摘要]贵州素有中国“公园省”之称,山川秀丽,气候宜人,食品丰富具有发展旅游业非常优越的条件。但是,随着贵州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一些阻碍旅游发展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要使得贵州旅游业持续又快又好发展,并把贵州建设成为一个旅游大省,那么,解决旅游发展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是当前贵州旅游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贵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贵州在2007年全省共接待旅游者6262.89万人次,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12亿元人民币。全年旅游收入净增124亿人民币,比2006年增长47%;相当于全省GDP的18%,相当于第三产业增加值的45%。各项指标均居西部12省区之首。旅游正在成为我省的支柱产业。

目前,全省重点景区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张。数据显示,目前贵州省已开展经营或已进行规划的有477个旅游区(点),其中有世界自然遗产1处,国家5A级旅游景区2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20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5个;全省旅游星级宾馆饭店数量达240家、旅行社达194家、旅游定点接待汽车810辆,旅游直接从业人员7万余人。

二、贵州旅游业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滞后、体制创新不足

贵州宏观管理部门对全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缺乏统筹规划,对旅游市场需求特点缺乏科学分析和了解,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项目建设存在很大的盲目性,无规划开发、无序开发、低层次开发问题严重,致使贵州旅游资源的优化结构与整体优势较差。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实现贵州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拉动贵州旅游经济必然首先要求观念的转变、体制的创新。贵州面对开放、多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显然还未完全打破陈旧的发展观念及模式,在旅游市场培育方面并未形成足够的认识和创新的思维,大旅游产业观念还未真正树立。

(二)旅游形象定位不明且宣传力度不够

所谓旅游形象,就是指旅游产品及服务等在人们心目中形成的整体印象,正确地确定目的地产品的旅游形象有助于旅游业的成功发展、带动旅游经济提升。许多著名的旅游国家或地区成功之处就在于其鲜明的旅游形象定位。贵州旅游业逐步认识到旅游形象定位的重要性,所以自旅游事业开始起步,就尝试为贵州的旅游形象进行定位,也希望通过这样的定位,为旅游宣传找到一个突破口。于是八十年代中期,贵州提出了探溶洞奇、观瀑布美、享民族情”的宣传口号,旅游定位是“山水风光与民族风情相结合”;大家都说贵州的旅游资源比起云南、广西毫不失色,但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让广西俨然成为老大;“七彩云南、旅游天堂”、“第一春城”的口号撑起云南热火朝天的旅游事业。但贵州始终没有找到明确的旅游形象定位,打出具有特色的促销口号,许多景点还处在养在深闺人未识阶段。

(三)缺乏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性

众所周知,贵州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拥有神秘壮美的自然景观,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舒适宜人的气候条件以及悠远丰富的历史文化。但可惜的是贵州在发展旅游业,塑造旅游形象过程中更多的是强调丰富的自然资源,却忽视了深层次挖掘资源的文化性。这也是我们和旅游业发达省份产生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昆明举办的“世博园”、杨丽萍领衔主演的“印象·云南”把云南省的旅游文化产业介绍给了全世界。可提到贵州,游客却很难想到贵州代表性的旅游文化。

三、在新形势下促进贵州旅游业发展对策

贵州旅游资源的丰富性、特色性,为把贵州旅游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支柱产业提供了充足的资源条件。但贵州旅游业还未发挥出应有的产业优势,经济效益的获取也远未达到预想目标。因此,贵州旅游业在新的形势下,应抓住机遇,顺势而为,突破障碍,使贵州的旅游资源优势。

(一)强化旅游大管理意识

贵州要加快发展旅游业就必须对旅游业实施全面、全方位、权威性的管理,覆盖全行业,对市场的多层次发挥作用,形成调控体系,实现由单一部门管理旅游向相关部门共同管理旅游的方式转变。旅游的综合性和依托性使行业跨度大、行业界线模糊,旅游市场管理涉及的管理部门多,旅游管理部门不可能包揽其它管理部门的职能,对旅游市场的有效管理必然是一种联合管理,应处理好旅游管理部门与相关部门管理的关系。相关部门必须把涉及到本部门旅游方面的管理作为自己份内的事来抓.职责到位.形成有效的旅游管理体制(二)塑造旅游形象,加强宣传促销力度

尽管贵州在塑造旅游形象的道路上走得很艰难,而且成效甚微。但笔者认为贵州还是必须坚持塑造出一个鲜明、易记的旅游形象,因为形象树立对于贵州旅游持续发展的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发现几乎所有旅游业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在旅游开发时都是追求一种将整体而非若干景点作为旅游吸引力因素来推动市场,依靠形象吸引旅游者前来旅游。贵州过去塑造的旅游形象、打出的宣传口号变化太多、特色不明。如今贵州旅游形象定位应站在全国这个角度,从旅游者心理感应和市场需求的角度来考虑,贵州旅游形象设计既要符合自己的资源特色和历史文脉,又要对市场有吸引力。在对外进行旅游宣传时,应在建立一个总体旅游形象的基础上再针对客源市场的特征予以区划。如贵州的总体旅游形象可定为“神奇贵州多彩风”,然后针对沿海地区推出“原生态自然风光、五彩民族风情”形象;对中原市场推出“绿色喀斯特王国、秀美山水之乡”形象。诸如此类,让贵州首先在世人心中留下一个深刻旅游形象后,又在不同的客源市场拥有独具特色、不可替代的旅游吸引形象。

(三)突出旅游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旅游精品

当前在文化与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势下,旅游经济注入的文化内涵越多,开发出的旅游产品档次和附加值越高,竞争力就越强。贵州的旅游文化本底是丰富的,拥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特色文化资源。但现在缺乏挖掘、整合及宣传。贵州可在红色文化、古镇文化、夜朗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屯堡文化、酒文化等方面深度挖掘,让贵州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内涵紧紧缠绕在一起。在挖掘整合基础上,要将贵州旅游文化性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推广出去。其中,举办文化节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文化节是结合地方特有人文资源与文化资产所举办的节庆活动,唤起民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更成为观光客的主要吸引力,2005年中国·贵州黄果树瀑布节所推出的大型民族歌舞“多彩贵州风”就是一个成功的示例,它为贵州旅游注入了厚重的文化元素,提升了贵州旅游的文化和品位,但该节目在画面精致性、市场运作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提升。要想打造贵州旅游品牌,提高贵州旅游经济效益,仅凭一个黄果树瀑布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我们贵州拥有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具有吸引力、竞争力的高品位旅游产品。

参考文献

[1]张忠元,向洪《旅游资本》[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篇3

一、我区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发展中的短板问题

近年来,随着内蒙古经济的发展,对外知名度的提高,以及自身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使我区的旅游业蓬勃发展,成为自治区经济发展的动力产业。2012年我区旅游业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达到1128.5亿元,增长26.86%;旅游收入相当于生产总值7.05%,比上年提高0.81个百分点;接待入境旅游者159.17万人次,增长5.05%;创汇7.72亿美元,增长15.05%;国内旅游人数达到5887.31万人次,增长13.7%;国内旅游收入达到1080.65亿元,增长27.54%;我区旅行社达到835家,新增71家;旅游景区达到639家;旅游餐饮单位增加到1018个;旅游运输单位增加到61个;旅游商品生产销售单位增加到313个;全区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达到23.6万人,增加3万人。为了促进我区旅游业的发展,政府出台了相关的规划和政策性法规,如《“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旅游条例》、正在制定即将出台的《内蒙古旅游景区保护开发管理办法》以及旅游资源保护的地方性专项法规等,为旅游业发展营造政策环境。我区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地位进一步提升,已成为自治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产业体系逐步完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旅游行业管理扎实推进,产业素质稳步提升,宣传促销力度不断加强,客源市场稳固发展,旅游资金投入持续增长,基础设施逐步改善,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形成了旅游业发展合力。

综上,虽然我区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应清醒的认识到发展与问题是同时并存的。

首先,资源优势没有转化成经济优势。内蒙古旅游资源独特、丰富,但并没有带来可观的经济优势。2009年,我区旅游业总收入为611.35亿元,位居全国第24位,西部十二省区第7位,旅游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后列,与云南、广西、四川、陕西等西部省区有较大差距。2012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接待入境过夜游客总计为11626.5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9%;我区在接待量超过100万人次的23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中位居21位。2012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接待外国入境过夜游客总计为6392.5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0%;我区在接待量超过100万人次的2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中位居16位。2012年,我区在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超过1亿美元的28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中位居19位。在接待入境过夜游客人数超过20万人次的城市、接待外国入境过夜游客人数超过20万人次的城市、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超过1亿美元的城市中内蒙古无一城市上榜。这足以说明,内蒙古没有把自身的旅游资源转化为经济增长优势。

其次,内蒙古旅游品牌知名度不高,宣传力度不够,方式、内容有待创新。旅游品牌知名度不高、人气提升不快、游客总量不大,旅游经济效益就不会高。究其原因,本人认为内蒙古旅游品牌知名度不高与宣传力度不够,宣传的方式、内容有很大关系。旅游业是典型的信息密集型和信息依托型产业,旅游者出游行为以旅游信息的收集和比较为前提,旅游目的地及旅游产品被游客所认知取决于信息的有效传达。宣传就是要让更多的人知道旅游地的资源美好并被吸引,要让游客对于旅游地有“身未动、心已远”的效果。选择宣传的载体也需要是受众多,影响力大的。以CCTV-1各省市的旅游宣传广告为例,中央一套早六点至八点的新闻节目“朝闻天下”,中间插播了全国各省市的旅游宣传广告,大多以省、自治区、直辖市整体宣传,而且滚动播出,可见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对旅游发展的重视,同时选择了这个受众最多的媒体平台进行宣传。然而,在这些广告中,内蒙古没有以整个“区”为单位的宣传广告,只有赤峰和锡林郭勒。同属于西部的旅游省区,山西的旅游宣传意识就比较强,在北京西站西出口处一面广告墙上做的就是乔家大院的宣传广告——山西欢迎您!这里面对的受众群体是全国各地来来往往的人,效果可想而知。另一方面,我区在旅游宣传内容上缺乏创新思维,民族特色固然重要,但一味突出民族特色,也许会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从外地人对内蒙古印象的冷笑话中可见一斑:内蒙古的同学到外地上大学,同宿舍的同学就会问内蒙古同学一些问题,常见的问题就是,你们是不是骑马来上学的?你们是不是都住在蒙古包里呀,平时都穿蒙古袍?你们那里的牛羊肉是不是不要钱?你们那打的(出租车)吗?你们那喝牛奶是不是和自来水一样?你们内蒙古人是不是都很能喝酒?虽是冷笑话的问题,但终归反映出外地人对内蒙古的认知程度。这两年内蒙古经济发展了,旅游也发展了,旅游宣传时不要过于渲染民族特色,我们既要注重传统,又要满足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最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基础设施的配套直接影响着旅游地旅游的质量,基础配套设施陈旧落后,就是有再好的景色也会大打折扣。我认为作为旅游目的地应有的基础设施应具备大到交通、住宿、餐饮、旅游集散中心,小到路标、公共厕所、出租车。虽然内蒙古的旅游基础设施在不断的加强财政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但是和其他大些现代化的旅游城市相比还是有差距的,从航空、铁路、汽运、到城市交通都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对于客源旺盛的区外省区或境外地区航线不充足,而且票价高。铁路方面,内蒙古目前没有开通动车,对于距离我区较远但旅游欲望有很强的城市游客来说,旅途上的时间浪费也许会打消来内蒙古旅游的计划。此外,旅游城市和景区与重要旅游客源地之间的始发旅游汽运也不是很发达,有的乘客到了该区旅游中心城市,往往不跟旅游团走,最方便快捷的就是汽运。住宿、餐饮层次档级不高,不能满足不同层面顾客的要求。目前为止,内蒙古还没有一家旅游集散中心,大大限制了来我区游客对旅游目的地信息、全区旅游资源、通往景区的交通线路选择、旅游预订等方面信息的获取。小到出租车、公车、路标、公共厕所,对于到一陌生地去游玩的人来说,这几样看似小的方面其实是很重要的,可以说直接展现的就是你这个城市或者旅游景区的品味和服务理念。以呼和浩特为例,区外、境外游客来内蒙古旅游都是以呼和浩特首站中转城市,机场、火车站打车困难、拼车现象严重、黑车多。无论是在公路还是城市主干道路标少见或指示不明,最重要的是公共厕所极少,即使遇到一个还是收费的,而且脏,以上严重影响了外地人对内蒙古的印象,也会降低再来内蒙古旅游的欲求。

二、促进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的对策建议

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在2013年3月19日自治区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自治区发展进行系统阐述时提出的发展思路。把内蒙古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有规划,有定位、有目标是好的,产业要发展需要好的政策环境。但是旅游业真正得到发展,旅游地景观能够对游客产生自发式的吸引,不是定计划,喊口号能解决的,要从根本上认识到我区旅游业所处的水平以及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所在。事无巨细,往往细节决定事物的成败和发展方向。对于我区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旅游业)的发展问题,我认为以下几点建议尤为关键:

(一) 建立独立完整的旅游形象,大众传媒式品牌营销

在旅游业中,旅游信息的传递首先依赖于信息传播媒介——比如电视、报纸、杂志、户外媒体、互联网络、旅游信息中心、手机短信、影视作品、文娱节目,等等。经验是可以借鉴的,我们可以取彼之长补己之短,传播媒介、广告宣传就是用植入式、多频率的、独特表现的方式和内容让受众记忆于心,从而达到想要消费的欲求。其实旅游地的宣传最好的载体就是广告宣传。还是以CCTV—1“朝闻天下”为例,各省市的广告宣传片景色优美,广告语凝练有寓意内涵,或是对景色的赞美、或是凸显地方水土的优越(福地)、亦或是悠久历史、地方特产、风俗习惯、祈福等,总之看了就有想去的一探究竟的欲望。举几个地区的广告例子:贵州: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贵州!(醉用了谐音“最”)!镇江:镇江,一个让你美得吃醋的地方(特产)!常熟:江南福地。常来常熟!:探游,从灵芝开始!峨眉山:给心灵放个假,到峨眉山休闲祈福!而我区这方面意识比较淡薄。建议旅游宣传部门也考虑下我区旅游宣传片的制作,形象和宣传语要凝练、有内涵,不需要一上来就是草原、马群、长调。有了宣传形象和宣传语就可以投放到各种媒介进行宣传,而且投放到诸如央视播出,受众多,效果佳。此外,报纸、杂志、户外媒体、互联网络,手机短信也都是不错的宣传载体,其中手机短信最快捷方便,可以尝试借鉴。

(二)转变宣传内容,民族元素和现代元素相结合

外界对内蒙古的认识有误区,大都停留在彪悍、落后的认识阶段,一提到内蒙古就是大草原、手把肉、蒙古包、女人高颧骨粗壮,当然这些也是我去南方亲身经历的。这与我们的宣传不无关系。长期以来我们内蒙古对外宣传更多的是各种民族特色,这个特色盖过了本色,所以让很多受众有了这种啼笑皆非的误会。所以我们要激励扭转这种局面,让不了解内蒙古的人知道,我们内蒙古的确有大片的草原,草原上的风光特别漂亮,有碧蓝的天空,牛羊成群,牛羊肉特别好吃。要让大家知道,我们呼和浩特和许多城市都是现代化城市,除了出去旅游在城市当中也很少能见到草原,在城市里除了照相也没见到过马,除了陪客人,我们自己也很少喝酒。我们这里和你的城市生活是一样的,有立交桥,大酒店,各种演出,公园和广场上的老人也随着凤凰传奇的音乐起舞,堵起车来也不逊于你们那些地方的大城市。内蒙古地域辽阔,物华天宝,有着美不胜收的自然风光,也不缺少现代都市的万般风情。

(三)基础设施需提升、服务理念要强化

首先解决交通问题。航空方面,根据我区旅游季节性的特点,在旅游旺季开通区内外、境内外直达航线;铁运方面,提速、建设区内外大城市到呼和浩特的动车,以缩短游客来内蒙古的旅途时间;汽运方面,增开自治区内沿线旅游城市和景区与重要旅游客源地之间的始发旅游客运,全面提升公路旅游通达率,这为区内外自助游提供了方便。其次,在全区主要旅游集散地设立旅游信息服务中心,旅游发达省市在中心城市都设有旅游集散中心,提供旅游咨询、景点介绍、旅游预定、交通集散等服务,提供短途自助游为主,以灵活便捷、随到随走的特色和点到点(发车点—景点)的线路模式,以自助游市场的需求,这样不仅有区外客源,还可以增加大部分内蒙古人游内蒙。市内交通,要保持道路通畅、有序,公交车、出租车的配套文明出行。再次,在内蒙古入境公路,各主要城市主干道都要强化路标标识,公共厕所城区、景区全覆盖。

篇4

为此建议:

1、进一步加大财政扶持资金的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

2、加大对乡村旅游业融资的政府主导地位,促进闲置资金进入乡村旅游业的投入,解决乡村融资难问题;

3、加大建设用地指标向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倾斜力度;

篇5

哈尔滨市旅游业的发展经历了一段虽不漫长却很艰难的过程,和全国其他省市相比较,我们不得不承认:发展速度相对缓慢的根本原因就是我们没有一个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而这个“环境”不仅是指可见的外部环境、卫生条件、资源开发状况,还有隐含的“环境”,即体制环境、人文环境,还有作为行为主体的“人”等。涉及“人”这个环境,就使我们不可避免地要考虑到道德环境。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人的素质作为软环境牵系着社会的各个层面,近年来,相关措施的颁布和实行是我市旅游业和旅游市场发展走向进一步规范的标志,也从立法的角度规范了人的行为。

目前,哈尔滨市旅游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在哈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已经达到了支柱产业的额度。但是客观地分析,哈尔滨的旅游市场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我市旅游业发展的障碍。例如:旅行社业存在着非法经营与非法从事导游现象;旅游卫生环境不达标;旅游购物方面存在着欺诈顾客、导游拿提成现象;旅游服务方面存在着不良旅游客运行为、旅游服务不规范不健全现象等。这些问题多是取决于人的行为,因此,我们应严格管理旅游市场,从根本上治理旅游市场上的不道德行为。笔者以规范旅游市场为切入点,认真思考了哈尔滨旅游市场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如下建议,希望能够为哈尔滨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一、从“人”入手,搞好旅游行业的人才队伍建设

1.提高导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加强培训工作。导游员作为宣传城市的窗口,道德素质与职业修养是关键。在我市的导游员行业中存在这样一些现象:导游员不遵守行业道德规范,以赚钱赢利为目的,不顾游客的利益,利用购物、游览观光机会欺诈游客。导游员的言谈举止代表着我们的城市,不应该在讲解中出现错词错句,应该尊重历史,正确讲解每个景点,他们的行为举止、专业水平是提高旅游服务的重要环节。应该对全市导游员进行专业培训,从礼仪、历史专业知识、外语等多方面提高导游员的水平,对于欺诈游客行为应该给予相应的惩罚措施。此外,应严厉禁止非导游人员从事导游工作,对于违章的旅行社和人员都应给予惩处。

2.完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加强人才交流工作。近年来,我市出现了很多旅游管理学校,在高等院校也设立了旅游管理专业,这为旅游行业的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来源,旅行社应该优先录用旅游学院毕业的专业学生。学校在学科建设上应该逐步走向完善,突出人文、管理、素质等全面的教育,还应注重同外界的联合与经验交流,促使人才有序合理的流动。

二、深化旅游体制改革,实行体制创新

1.加强旅游立法工作力度,依法管理旅游行业。旅游业发展需要政策法规和严格立法作为保障,而我市的旅游业发展长期以来没有切实落实政策法规,没有深刻体现出立法的成效。我们应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客观认识旅游立法的重要意义,制定有关行业管理、旅游交通、旅游项目建设、旅游从业人员资格管理、旅游安全等系列政策法规,对于已经制定的法规需要加紧落实,切实体现在旅游行业的发展过程中。

2.宏观调控与微观实施相结合。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必须遵循统一规划、分级负责的原则,区、县各级部门应该在统筹规划确定的前提下,制定本地区相关的旅游发展规划 。

3.开放旅游市场,搞活旅游市场主体。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政策法规,减少不必要的关卡设置,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积极创造宽松环境,从而更好地为我市经济发展服务。学习先进旅游城市的经验,开放旅游市场,转换部分国有旅游企业的经营机制,逐步改组为公司制,并在时机成熟的条件下,能够发展成为上市的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此外,应该允许组建多种形式的旅游经营实体,进行公平竞争,增强旅游企业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能力。

三、采取综合整治措施,实现把我市建成生态城市的目标

国际上对“绿色”的理解通常包括生命、节能、环保三个方面。绿色消费,包括的内容非常宽泛,不仅包括绿色产品,还包括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对生存环境、物种的保护等,可以说涵盖生产行为、消费行为的方方面面。与旅游业相关联的事宜就是“购物”这一环节,我们倡导消费者在购物时应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还要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

哈尔滨市的服装也是全国闻名的,追求时尚的哈尔滨人对服装似乎有着永无止境的需求,外地游客对哈尔滨的服装更是喜爱,尤其是亚麻服装。但是,服装也会存在污染问题,由于服装原材料在种植过程中,为控制害虫、植物病毒和杂草的侵蚀,会使用杀虫剂、化肥和除草剂,导致农药残留于棉花、麻纤维之中,虽然含量甚微,但仍有危害。因此,我们提议应该购买“绿色服装”,所谓的绿色服装又称为生态服装、环保服装。它是以保护人类身体健康,使其免受伤害,并且有无毒、安全的优点,而且在使用和穿着时,给人以舒适、松驰、回归自然、消除疲劳、心情舒畅的感觉的纺织品。应该把哈尔滨市的时尚与环保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既要满足游客的需求,又要维护游客的消费权益。

四、倡议市民做好保护市容工作,净化全市的卫生环境

卫生环境是旅游环境的首要体现,大到公共场所、各景区景点,小到大街小巷,应做到环境整洁清新,设立分类垃圾筒。韩国被称为不设垃圾筒的国家,但是每条街道都非常洁净,这是令很多游人感到诧异的事情,事实上,韩国对于街道垃圾的治理也经历了一段艰苦的努力,政府采取撤除垃圾筒等一系列强制手段迫使市民去购买垃圾袋装自家垃圾,然后又为了避免垃圾袋随处放置,政府又采取重罚的办法,除了罚款以外,还要接受长达一个月的受训,因此,韩国的卫生状况得到了显著好转。当然,这样的办法并不一定适合于我们的市情,但是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教育我们的市民也要自觉地保护环境。例如:采取小区、街道物业管理行为号召广大市民保护环境卫生,保持街道整洁。增设各景点、街道的垃圾筒的数量等措施。也可以采取各种教育活动提高市民素质,以活动的形式让市民自觉地热爱家乡、建设家乡。

五、树立市民的自信心,以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态度来宣传我们的城市

篇6

[论文摘要]对川南旅游开发的导向、人才与资金准备及产业协调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川南旅游资源地域开发的时空模式,建议加强重点景区的资源保护与开发建设,以及加大对本地区特色旅游商品的开发和提倡生态旅游。

一、川南旅游业的现状

本文所指的川南旅游区,包括四川盆地南部的宜宾、自贡、泸州三地市。川南旅游区资源丰富、区位条件、区域经济及交通条件均较好,但在四川省规划发展的五大旅游区中,是开发最差的旅游区之一。针对重庆成为中央直辖市之后,川南旅游区在四川省宏观布局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本文对川南旅游开发的一些战略性、方向性问题进行了探讨。

四川盆地南部的宜宾、自贡、泸州地区,是我国沿海地区与长江流域组成的“T”字型生产力布局的底部。旅游开发的自然、经济基础都比较好。川南国家级风景名胜蜀南竹海、自贡恐龙博物馆在国内外早已闻名。此外,西秦会馆、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焱海井等也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川南三大城市宜宾、自贡、泸州皆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川南旅游区还有各类省级风景点7处,市县级地方性景点更是数不胜数。省级景点“石海洞乡”、“人悬棺”、“巡司温泉”等名闻遐迩。该区不但旅游资源丰富,级别高、吸引力强,而且类型复杂多样,旅游行为类型与功能结构完善,层次结构、地域组合优越。自然、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相映成趣,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该区处于成、渝两大客源地夹峙之下,区内、区外客源潜力都很大。重庆成为直辖市之后,四川省调整了旅游业宏观布局,川南旅游区被列为下一步重点开发的旅游区之一"。

二、开发川南旅游业的重要意义

旅游业既是一个新兴的经济产业,又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开发川南旅游资源,发展川南旅游业将对川南社会、经济各个方面产生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一)发展川南旅游业,将加速资金积累和回笼,增加外汇收入,使区域经济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众所周知,旅游业投资少、见效快、资金回报率高,因此国内外只要有条件的地区都争先发展旅游业。川南地区旅游业虽刚起步,但已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二)旅游业属劳动密集性行业,对劳动者的专业技能要求相对较低,从业人员需求量大,可缓解川南劳动力就业紧张的问题。据有关资料统计,旅游部门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人员,可增加间接就业人员2人~215人。因此,川南旅游业的发展将为该区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三)将促进川南地区城镇建设。随着景区的开发,游客的增加,各种基础设施、旅游设施将日益完善,从而大大推进新、旧城镇的建设。(四)有利于在川南重工业经济区中建立区域性的环境保护体系,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美化区域环境。在规划中,川南属于重化工、能源基地,此类经济区域易受到环境污染的威胁,而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人们重视环境保护与治理,建立一个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川南旅游区。无论是在经济效益上,还是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上,川南旅游的发展都将造福于人民和子孙后代,应引起川南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三、川南旅游业开发中的重要内容---旅游商品

在川南旅游业开发中我们应该重视对旅游商品的开发,旅游商品能满足旅游者的生理、心理的各种需要,但不同类型的旅游商品又有很大差异。

(一)川南旅游商品开发要突出特色:第一川南“中国名酒系列”;第二“珍贵水果系列”,包括龙眼、荔枝、抽子等;第三“旅游工艺品系列”,以竹、龙、草编等为主题。要把握好市场,政策上予以扶持,组织管理好生产、销售的多个渠道。

1.川南“中国名酒系列”:包括卢州老窖,古蔺郎酒、宜宾五粮液,早已闻名国内外。

2.龙眼、荔枝等名贵水果系列:龙眼、荔枝属于南亚热带水果,果肉质佳、味美,营养丰富,是市场上最受欢迎的高档珍贵水果。川南有上千年种植历史,宜宾尚有几株当年曾上贡过杨贵妃的千年古荔枝树。今日荔枝分布区已移向东南,以卢州市为主,其气候属南亚热带类型,为四川盆地唯一的特殊气候区,适宜龙眼、荔枝的生长,适栽面积500万亩,以卢州市中区、沪县、纳溪、合江最宜种植。

3.竹工艺及美术品:川南竹类资源丰富,以楠竹(毛竹)为主,栽植易、产量高,覆被好,可一次造林永续利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都比一般林木高。川南可开发的竹旅游商品很多:如竹簧、麻将、竹筷、竹椅、竹雕、凉板、翻簧竹刻、竹帘画、龚扇等。江安县有竹簧工艺学校,宜宾市有竹类专业研究所。川南有各类竹艺加工老艺人、技术能手几百人。

4.草编制品:以灯草为原料。灯草是两年生耐寒水生草本植物,可于水稻收割后栽植,次年5月收割,利用闲置冬水田栽植,不务农时。用灯草编制的各种生活、旅游用品,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观赏价值,如榻榻米草席,深受日本人喜爱。川南草编制品曾出口日、英、美等三十多个国家。

5.恐龙系列仿制品:可仿制侏罗纪、白要纪各种不同类型恐龙。质地可选择塑料、陶瓷等多种类型。也可制造各种电动的小型恐龙仿生玩具、工艺品。

6.其它名特产品:金河蘑芋,产于宜宾屏山的金沙江沿岩一带。宜宾“功夫”茶、叙府糟蛋等也是当地有名的土特产品。

(二)川南旅游商品的分类,按旅游商品的美学特征,可把川南旅游商品分为如下四个大类:

1.实用品又分为:①土特产品,如卢州龙眼、荔枝;②旅游食品,如竹笋,竹荪;③旅游用品,如竹席、竹帘、凉板、竹筷;④其它非旅游专用的日常生活用品。

2.工艺品又分为:①织绣类,如自贡龚扇;②陶瓷类;③纺织类,如竹编制品;④雕刻类,如竹雕工艺作品;⑤镶嵌类;⑥传统工艺、民间工艺类,如剪纸。

3.艺术品又分为:①绘画类,如川南国画、竹帘画;②雕刻类,如竹雕。

4.文物商品及其仿(复)制品如恐龙仿制品。

(三)在进行旅游商品开发时,要注意旅游商品本身所具有的实用性、艺术性和纪念性的属性。就川南旅游区的实际情况而言,还应注意:

1.突出主题。根据川南旅游区的人文古迹和自然景观的特色,川南旅游商品的开发,应以“酒、龙、盐、竹、泉、洞”为主题,在这六个字上多作文章。

2.突出功能和特色。各旅游地域系统(或景区)旅游商品的开发要突出自己的功能和特色,如蜀南竹海的“竹”,宜宾的五粮液,自贡旅游小区的“恐龙和盐”,庐州的卢州老窑,这些都是各自的“金字招牌”。

3.要系列化、多样化和小(微)型化。旅游者可能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年龄、职业、性别、爱好、社会阶层也不尽相同,开发设计和经营旅游商品要从川南旅游区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潜在客源市场的各种因素,实行多种题材、多种规格、多种原料、多种色彩。还要尽量系列化、配套化,满足旅游者不同层次,不同趣向的需求。

4.要强调“就地选题、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就地销售”

不少以当地名胜古迹为题材设计的旅游商品,都是以当地特有材料、传统工艺生产,并在当地销售的:如“三峡石”、“刘三姐绣球”等。川南仿造的恐龙、竹雕等类旅游商品,也应立足于川南本土。

此外,川南各地、市、县尚有许多地方名特产品、民间工艺品,可供挖掘整理与开发。一方面,要加强对旅游商品的宣传工作,既要导“游”,还要导“购”。另一方面,既要通过“挖掘整理与开发”来增加其品种数量,又要通过丰富其“内涵”,来提高其质量和效益。旅游商品的开发是旅游产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川南这个新旅游区的开发中,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

四、开发川南旅游业的重要措施

(一)加强管理,统一规划,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开发川南自然、人文景观旅游资源,要从四川省的宏观布局出发,制定川南及各旅游地域系统的资源开发与旅游业的发展规划,使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有章可循、协调发展;要建立和完善管理体制,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尽快纠正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现象;在有条件的地、市、县应在政策上给旅游业以优先发展的地位,在财政、用地、税收、引进资金上制定出优惠政策。旅游业的发展,有赖于相关产业(如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等)的协调发展,有条件的地区应尽快改善基础设施,特别是旅游交通状况差而旅游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应迅速改善本地旅游景区可进入性的条件。

(二)在开发导向上应由国内向国外拓展

川南旅游区资源丰富,但开发晚,缺乏象峨眉山、乐山大佛、九寨沟那样在国内外影响大的旅游景点。自贡恐龙、蜀南竹海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但开发晚,缺乏“深加工”,活动项目较单调。因此,本区旅游景区知名度的提高,需要进行宣传促销和“时间”。在川南旅游资源开发中,目前应注重对具有代表性的旅游资源进行“深加工”,主要客源应立足于国内,待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宾馆等服务设施建设上档次以后,再逐步向国外拓展客源市场。

(三)重视旅游人才培养

随着川南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从业人员和各类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都将迅速增加,因此应在川南部份高校开设旅游专业,培养旅游本、专科学生;或在川南三大城市中选择一市,建旅游中等专业学校,必要时可建立或改建旅游职业中学,培训高素质的旅游服务人员。

(四)开拓资金渠道,加大投资力度

旅游资源的开发涉及面广,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设施建设等都需要大量投资,全靠当地政府必然有困难,可采取以下办法:争取国际项目或国家、省内的支持;多渠道筹措资金,在政策上可统一规划,做到谁投资谁受益,一家管理,多家开发;把旅游设施建设和一些大型项目的建设结合起来,如川南的煤矿开发项目可与高县、筠连的旅游资源开发一并纳入规划和建设。

(五)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目前,川南旅游区有众多古迹缺乏保护,破坏严重,非法占用旅游景区土地和古建筑物的现象时有发生,且景区项目差,环境质量差,因此应实行保护性开发。重点景区应划定界线,在景区内分别设置下几个区。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对待,实行不同的管理方法。

(六)加强横向联系,开展与周边地区的协同开发

川南旅游区毗邻滇、黔、渝,开展与周边地区的联合开发,有利于优势互补。川南泸州旅游片区南部与贵州西北的习水县、赤水县相邻,习水丹霞景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赤水县十丈硐瀑布可与黄果树瀑布媲美,开发价值大,但交通闭塞,若以贵阳为中心进行开发,相距甚远,交通条件差,开发难度大。泸州距十丈硐瀑布仅70多km,若以泸州为依托进行开发,可事半功倍。川南旅游区与贵州西北地区进行旅游资源的协同开发,必将推动双方旅游业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腾飞。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旅游业;冰雪资源;边疆经济

一二三产业是相互依存、相互交融的关系,合理的产业比值是黑龙江经济发展的动力,经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三产业必须承担起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异军突起。旅游业作为高速度发展、高就业率、高收入的新兴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对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黑龙江省正处于产业转型的重要发展时期,大力发展旅游业,优化经济结构,提高服务水平,打造龙江特色旅游项目有助于经济的平稳增长。旅游业的发展目标是为游客提供优质旅游体验,满足国民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提高当地人民的幸福感,挖掘旅游业的内在潜力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对于黑龙江省经济的良性发展和振兴老工业基地具有战略意义。因此,开发旅游资源、进行旅游资源管理、提升旅游资源的竞争力是发展旅游业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

一、黑龙江省旅游业发展的独特优势

(一)冰雪资源

黑龙江省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不仅冬季漫长,而且降雪量丰富,冰雪期长达半年。冰雪资源具有很大的可开发价值,比如滑雪、冰雕展、拉雪橇等特色旅游项目在全国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吸引了大量游客,主要包括南方人和国际游客。“北国风光,千里冰封”。这种壮阔的场景在黑龙江省显现得淋漓尽致。每年一度的国际冰雪博览会、滑雪节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既为黑龙江省旅游业增加了多种元素,也为经济发展交上了一张满意的答卷。冰雪旅游项目一般在户外,温度达零下40度左右,比较适合青年人游玩,对于中老年人来说不适合长期处于冰冷的环境。冰雪类旅游项目既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心理设置项目,针对青年人量身打造冰雪游玩项目,也要充分考虑中老年人对冰雪项目的体验需求,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黑龙江省的冰雪旅游项目在国内外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冰雪资源也是黑龙江省旅游业冬季的重点开发项目,旅游收入可观。

(二)绿色资源

绿色资源包括湿地资源、森林资源和农业资源。第一,依托湿地资源可以发展湿地旅游。黑龙江省的湿地面积在全国排名前三,主要集中在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面积广阔、风景壮丽,是一个值得观赏的自然景观。同时湿地资源有利于环境净化,空气清新,适合动植物生存。第二,丰富的森林资源发展森林旅游。森林主要以大小兴安岭和山脉为主,森林覆盖率超过40%,林木高耸,具有地域特色,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第三,依托农业资源可以发展农业旅游,黑龙江是农业生产大省,著名的北大荒开垦基地,万亩良田的田园风光尽收眼底。黑龙江省肥沃的黑土地既孕育了北大仓,也哺育了中华儿女。大规模的智能机械化生产过程,展现出我国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田园风光也是一种旅游资源,近年来农业旅游成为潮流,城市居民越来越向往乡村生活,感受烟火气息。

(三)边疆资源

黑龙江省的地理位置具有独特的优势,国内与、吉林省接壤;国外与俄罗斯隔江相望,与朝鲜接壤;与韩国、日本距离较近。黑龙江省的地理位置优势让旅游业拥有广阔的国际游客市场,俄罗斯、韩国、朝鲜等国距离黑龙江省较近,交通便利,加上黑龙江省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对于国际游客来说,黑龙江省具有比国内其他省份更高的吸引力。“黑龙江与俄罗斯接壤,留有众多中西多元文化互融的历史遗产,是东北旅游的标志性省区,具备了作为‘国家旅游城市综合改革示范区’的潜质”[1]。

二、黑龙江省旅游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

(一)取得的成绩

1.旅游业收入逐年增长根据黑龙江省2020年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旅游业收入呈增长趋势。从表1中可以看出,2015—2019年黑龙江省旅游业收入呈逐年上升趋势,旅游业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对增加国民收入作出了突出贡献。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2020年由于受肺炎疫情影响,黑龙江省旅游收入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全省共接待游客14272万人次,同比下降34.1%。其中,接待省内游客12497.9万人次,占比87.6%;接待省外游客1774.1万人次,占比12.4%。全省实现旅游收入1644.4亿元,同比下降38.6%[2]。随着全国疫情防控常态化,第三、第四季度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都呈上升趋势。2.旅游资源知名度不断提升黑龙江省已经形成以冰雪旅游为特点的旅游项目,哈尔滨是最受欢迎的旅游城市,其中闻名国内外的有哈尔滨冰雪大世界、雪乡、亚布力等,每年都有大量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夏季的黑龙江郁郁葱葱,冬季的黑龙江银装素裹,季节分明,风景壮观。3.旅游业的发展提高了就业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如各个层次的服务人员,为人们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与多个产业合作,比如餐饮业、交通运输业等,跨行业合作有利于扩大企业经营范围,吸纳更多的工作人员加入到岗位中,提高了就业率。

(二)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不完善,没有形成产业链首先,景区规划不合理,关于游客吃、住、行等服务体系不完备,尤其是娱乐和休息场所的建设,会影响到游客的停留时间和消费时间,对于旅游业的长久发展也是损失,后期进行二次建设耽误景区的正常使用,影响旅游景点的运行时间和游客的旅行体验。其次,景区开发深度不够,景区内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是一种资源浪费。最后,缺少合理规划,景区杂乱无章,这个是亟须解决的问题。在开发过程中及运行过程中都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规划,坚持科学开发、可持续发展的开发原则,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利用大自然的馈赠进行合理规划。2.缺少高学历、高能力管理人才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各个层次的人才,目前从事旅游业的人员层次比较单一,整体学历不高,具有专业素质的服务人员还存在很大的需求缺口。有些景区工作人员对景区的设置和景区的特点不够了解,对于游客的提问不能给出正确、合理的解释,影响游客对景区的认可度,拉低景区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工作人员也是景区的一道风景,尤其是管理人员,对景区的宏观规划,决定着景区的发展前景。3.景点间距离较远,没有形成聚集性旅游区域黑龙江省面积广阔,旅游景点之间距离远,不易于协同开发,游客在选择的时候会有取舍,选择就近游玩,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旅游业的整体收入。旅游开发存在地域差距。市与市之间、市与县之间、县与县之间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存在差距。哈尔滨市属于旅游资源开发得较好的城市,其他一些地区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以冰雪旅游为主目前冰雪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体系较为成熟,其他种类的旅游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比如夏季避暑游、森林观光项目、乡村旅游资源没得到应有的重视,只依靠冰雪资源的旅游业显得有些单薄,综合竞争力较弱。与其他行业联系不够紧密,行业间的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景区淡旺季游客量差别明显,淡季景区休息,餐饮场所生意惨淡。淡季景区不需要太多工作人员,工作人员面临失业风险。黑龙江省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第三产业的比重会逐渐增加,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具有无法替代的地位。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充满光明,黑龙江省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旅游资源,加强跨行业合作,打造特色旅游项目,完善景点基础设施,增强景点吸引力和竞争力,以旅游业为突破点大力发展黑龙江省经济。

三、推动黑龙江省旅游业健康发展路径建议

(一)完善景点基础设施,科学规划旅游景点的交通路线

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能提升游客的用户体验,还能创造经济价值,具有增加景区经济收入、促进就业等多种好处。基础设施建设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为游客提供便捷、周到的旅游体验。基础设施完善的景区会使游客延长游玩时间,增加游客消费的几率。首先,针对景区内的道路不畅问题,景区开发前规划多条交通线,旅游旺季安排人员疏导道路。由于很多景区位置不在主干道上,景区开发规划前多规划几条道路,保障景区周围道路畅通,在重要路口设置红绿灯。其次,停车场位置距离景区较近且面积大,不合理或者没有停车位置,都给游客带来很多不便,甚至影响游客的观景游玩的心情,都会降低景区的吸引力。合理规划景区周围的道路,不仅对游客友好,也有利于当地居民正常生活。节假日游客较多,交通不畅会影响当地人民的幸福感。规划好交通路线是一件对多方有利的事情,有关部门积极负责,协同各方力量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交通保障。最后,外来游客较多,在饮食、语言、安全方面要提前考虑到,做好充分准备。景区平面图、路标、休息场所等使用多种语言注明,给游客免费提供景区平面图,方便游客游玩。提前检查基础设置的状态,投入使用前先试用一段时间,避免景区设施存在威胁游客生命安全的隐患;应急设施完备,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二)制定实施吸引人才政策,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目前数据显示,景区工作人员学历大多为大专学历,学历水平有待提高,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注入更多的高质量、高学历人才进行管理和运营。首先,给予高学历人才适当的优惠政策,吸纳更多优秀人才,提高员工的学历水平。其次,加大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考查,学习更多的接待知识和技能,提高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和服务意识。旅游没有国界,针对国际游客更需要具有高等文化知识和应对能力的人员,对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培养和引进一批会双语甚至多种语言的高学历管理人员、服务人员,满足游客多元化的需求。旅游业作为服务业,工作人员的素质作为企业软实力影响着旅游业的长远发展,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刻不容缓。

(三)加大对城市旅游资源的投资和开发力度

根据旅游资源分布的地理位置,规划旅游专线,在交通、住宿方面提供便捷服务,不仅增加了各个景区之间的联系,而且节省游客做旅游攻略的时间。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旅游路线,这样就形成了旅游资源的聚集区域。针对边远城市的旅游开况,需要加大资金投入,给予可以依靠旅游业推动经济发展的城市提供开发资金。通过发展旅游业改变一个小县城面貌的成功事例有很多,这些成功的经验是学习的榜样。对经济较落后的城市除了资金援助,提供专业人员尤其重要。专业人员针对地域特点进行资源发展,有利于旅游业的良性发展。

(四)吸引投资,加强跨行业合作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与其他行业的合作,跨行业合作除了可以为旅游业提供更多发展资源以外,还是一种宣传方式。跨行业合作有利于把黑龙江省特色旅游项目推广到更大的市场,迎接更多游客。比如旅游业和工业、农业合作,工、农业收入较稳定,可以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工业、农业也是旅游资源,可以有选择地加以开发,成为旅游中的一个元素。通过跨行业合作,人员可以进行流动,减少失业率,让工作人员的生活更有保障,对工作更加上心。此外,国际合作对旅游业的发展中占更重要的地位。国际合作既具有宣传的功能,国外的投资对于国内经济循环也十分有利。合作促进共赢,不同行业的合作,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彼此交换资源,实现共赢。黑龙江省拥有的旅游资源是其走出国门、走向全世界的底气,为国内外经济循环和黑龙江省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田立英.黑龙江省旅游业发展问题研究[J].大庆社会科学,2014(1).

篇8

为全面贯彻落实县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贯彻实施"工业强县、开放兴县、生态立县、旅游富县"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我县旅游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旅游经济,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国发〔20*〕9号)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若干意见》(浙委〔20*〕23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我县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工作目标

1、总体思路: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旅游富县"发展战略,以温泉为龙头,以古建筑和*生态景观为主要特色,全力打造温泉生态旅游品牌,把*建设成为著名的温泉养生休闲度假胜地。

2、工作目标:到2*1年实现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年旅游总收入15亿元,占全县GDP比重达10%以上。

二、强化规划,整合资源,提高旅游经济发展水平

3、科学编制旅游规划。把旅游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城市建设和土地利用规划要强化旅游功能;农业、林业、交通、水利、文化等产业规划,要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需要,与旅游发展规划相协调。按照旅游规划要求,优先整治风景旅游区内及沿线村庄的环境。

4、整合资源,着力打造旅游品牌。加快温泉度假区开发建设,提升开发建设的规模和档次,打造温泉旅游品牌。严格保护"温泉"品牌,促进温泉资源有序开发,确保温泉旅游持续健康发展。以郭洞和俞源历史文化名村、*景区、*山国家森林公园为重点,加强景区整合,争创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4A级旅游区。

5、完善城市功能,努力打造温泉名城。以创建温泉名城为目标,完善城市旅游功能,提升城市形象。扶持旅游集散(咨询)中心的发展,积极培育旅游商品市场、特色街区,促进旅游购物。加快建设各种档次的旅游饭店,提高旅游接待能力。

三、政府主导,政策推动,加大旅游产业扶持力度

6、建立旅游产业发展资金。从2007年起,县财政每年安排旅游产业发展资金500万元,主要用于全县旅游规划编制、从业人员培训、温泉品牌保护、旅游公共设施建设和维护、旅游重点建设项目扶持、旅游品牌整体形象宣传、旅游产品促销、旅游信息化建设、旅游客源市场开发及扶持旅游服务企业发展的政策奖励。

7、加大旅游项目用地政策扶持力度。对符合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旅游建设项目用地,优先安排用地指标。旅游项目建设用地应以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以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可依法转让、出租和抵押。

8、扶持旅游服务企业发展。对星级饭店实行与一般工矿企业同等的用水价格,用电按浙价电[20*]45、49号文件实行。旅游企业广告促销费税前列支比例可按规定的上限执行。旅游景区新评上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的一次性奖励,省级30万元,国家级50万元;旅游景区新评上国家3A级以上旅游区的一次性奖励,3A级10万元,4A级30万元,5A级50万元;旅游饭店新上三星级以上的给予一次性奖励,三星级10万元,四星级20万元,五星级40万元;星级饭店引进国际知名品牌管理公司管理的给予一次性奖励3万元。对新评为绿色饭店的一次性奖励3万元;旅游企业被市级以上旅游部门评为最佳(优秀)旅游星级饭店、旅行社的奖励为省级3万元,市级1万元;旅行社进入省五十强的给予一次性奖励5万元,全国百强的奖励10万元;被评为国家级乡村旅游点的奖励5万元。年引进县外来武过夜游客达到一定数量的旅行社给予相应奖励:0.5至1万人·天(含0.5万),每人每天奖励2元;1至1.5万人·天(含1万),每人每天奖励3元;1.5至2万人·天(含1.5万),每人每天奖励4元;2万人·天(含2万)以上的,每人每天奖励5元;每个旅行社奖额最高可达10万元。旅行社接待海外游客来武旅游住宿,每人每天奖励20元。建立特色旅游商品开发、生产的奖励机制。

开展全县优秀旅游商品征集、评比和展销活动,对获得县级以上优秀旅游商品称号的给予一定的奖励。

9、加快发展工农业旅游。鼓励工农业旅游项目开发,对被评为市级以上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的,给予一次性奖励。支持和引导"农家乐"旅游区(点)建设、农业旅游商品开发等旅游服务产业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加强领导,协调配合,进一步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10、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县旅游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县旅游发展战略的实施和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研究和协调解决旅游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确保各项旅游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聘请业界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学者组成县旅游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听取关于我县旅游开发建设的意见建议。各有关部门、乡镇、街道,要将旅游经济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把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县假日旅游协调会议成员单位要切实履行职责,确保黄金周旅游安全有序高效地运行。

11、改善旅游交通环境。交通主管部门要优先安排通往重点旅游景区的道路建设,将规范的景区交通指示牌设置列入道路规划和建设内容。合理安排景区客运班车,为游客提供交通方便,交通安全管理部门要为旅游车辆提供良好服务。

12、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加快旅游景区停车场、旅游公厕等配套设施建设,适应游客量增长的需要。抓好旅游购物中心规划和建设。规范设置旅游景区标识牌,完善游览休闲设施。禁止在旅游景区范围内从事污染环境、破坏景观和生态的生产经营活动,旅游景区内严禁开矿采石、取土挖砂,严禁乱搭乱建,严格控制林木砍伐,防止人为破坏景观。

13、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加强和改善对旅游市场的监督管理,旅游企业要守法诚信经营,不断提高游客接待水平。进一步规范对旅游企业的收费,公开收费的项目、标准及依据。杜绝对星级饭店的多头、无序检查,*部门履行日常管理检查应事先通知饭店负责人,并须持治安检查证或工作证,坚持文明执勤。简化境外旅游团队入住手续,尊重境外游客的不同生活方式和习惯。对重点星级饭店,有关部门要通过共建方式积极予以帮助指导,为其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五、其他事项

14、本意见规定的奖励、扶持政策,由企业申报,经县旅游局和财政局审核,报县政府审批后兑现。对同一项目按"就高不就低、不重复享受"原则确定。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