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3 09:34:2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地理常识知识竞赛,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课堂改革的具体目标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以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和归宿,构建独特的教学模式,达到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目的。学生的课堂,学生选择。而他们选择的也正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主动,探究,合作。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需要交流,教学更应该如此。单纯的教授只会让学生觉得课堂枯燥无味,而交互式学习方式是一种以支架式教学思想为基础,以师生对话为背景构建的教学方式,反映了从师生互动到学生之间的互动,引导学生成为独立而成功的交流者,并在互相交流中一起学习。
二、我的课堂。我做主
1 课前预习。学习语文都有课前预习生字词的习惯,这是从小学开始语文老师就教我们的,而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很少有同学会在课前预习地理,其实任何科目都离不开预习:地理课其实可以通过一些如朗诵、相声、小品、话剧等形式来反映地理事物或者问题,特别是小品和话剧表现力丰富,语言、动作有渲染力,如用到课堂上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让几个学生提前排练一段有关《大气污染》的戏,剧本可以让学生自己完成,老师加以指导,收到的效果很好。
2 课堂教学。(1)在启发式教学中提出问题。有了情感投入,就可以创造情境,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同。改变以往学生对活动题的忽视,把活动题的教学融、人到整篇课文的教学中,可以更好地解决活动题,同时也有利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在导入新课时,我们就可以把活动题作为问题引出,带领大家进入精彩的思维世界。(2)推动课堂的。《城市的区位因素(一)》的活动题是一个典型的应用题,还有第五单元《农业的区位选择》活动题也是的,讲完知识点后,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此处,思考答案,并分析为什么,单独提问学生回答,教学效果一定很好。如遇到稍难的问题,可讨论完成,任何时候不能忽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十六七岁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是最丰富的。如果只是简单地报一下所谓的标准答案,这时候如果学生有不同看法,而你还嫌哕嗦,不予理会,那就是对他们的一种“扼杀”,也会让他们失去学习地理的兴趣。要坚持一个原则,不管讲对讲错,能讲就要肯定和鼓励。因此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教学的出现的次数越多越好,这样就会发现更多的“精彩答案”。
3 开设丰富多彩的活动课。许多老师都会上新课、习题课、复习课,但很少上活动课,认为那是浪费时间。其实不然。开设丰富多彩的活动课无疑会给地理课堂注入一剂兴奋剂,改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偏见,提高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如对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让学生课前搜集一部分资料,然后在活动课上,由学生自己担任导游,开展一次体验性的导游活动,其他同学提出问题,导游作答,讨论一些旅游的热点问题。还可设计一场辩论赛,教材中有许多辩题,如《沙尘暴有百害无一利》。再如就某一单元的重要知识点,结合相关手段,举办一场知识竞答,答对者给予适度奖励。地理竞赛课具有范围广的特点,针对高中生的特点。内容可以丰富多样,如简单的知识竞赛,特别是初中地理知识,我们可以进行地理位置竞赛、地理常识竞赛,还有高一第一单元宇宙方面的知识等,竞赛的形式如口头竞赛与笔试竞赛、个人竞赛与小组竞赛、抢答式与必答式等,通过竞赛,学生的成就感倍增,也掌握了原来自己不知道或已忘记的一些知识,清除了学习障碍,增强了学习的动力,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效率因此也会得到提高。
三、我的课堂。我评价
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对中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必须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采取多种形式,分层实施才能提高教育效果,增强学生自我约束能力。
(一)区分层次,继续上好法制课。要做到有计划、有课时、有教师、有教材,并密切联系学生思想实际,使学法、用法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实践中,一是注意根据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识水平由浅入深地分阶段、分层次施教。小学阶段侧重法律常识的启蒙教育,使其初步了解一些与日常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法律常识,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品德行为;初中阶段重点学习与日常行为有关的重要法律法规,提高学生遵纪守法意识;高中阶段主要学习法律基本理论和知识,帮助学生树立宪法权威的意识和依法享有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的观念。同时,要按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法律常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增强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二是要把法制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要指导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意识地渗透法律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法制教育。在小学,结合思想品德课、社会课和语文等学科教学,渗透《义务教育法》、《国旗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知识;在中学,结合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教学,渗透《宪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等知识。
(二)形式多样,提高法制教育效果。一是举办主题班队会、模拟法庭、开展社会调查、知识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是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的重要形式。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形式,通过宣讲法律故事,进行典型案例审理等,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教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育效果。二是开展社区教育活动。要依靠居委会、村委会协助学校和家长做好所在区域学生假期的学习生活及教育活动,并协助家长做好监护工作,共同做好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特别是做好对“行为偏常”学生的帮教工作,努力切断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源头,确保学生不出问题。
关键词: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行为规范
中华民族历来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孟子曰:“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仪教育不仅是传承中华民族文明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当前学生文明礼仪缺失现象比较严重,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礼仪常识,不懂得温和谦让,不善于与周围的人交往。讲究个人自由,忽视文明礼仪的重要性,缺乏良好礼仪习惯的学生占有一定的比例。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忽略了对孩子文明礼仪的教育。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认识水平不断提高,文明礼仪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使我们的生活更有秩序,使人际关系更为和谐。因此在学生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势在必行,加强学生礼仪教育,刻不容缓。
一、在班级管理中开展“文明礼仪”的各项活动,提升学生的礼仪素养,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1、普及文明礼仪常识,辨明行为是非,积极开展文明礼仪知识竞赛。
每天利用晨读与早会,在班级组织学生认真学习相关的文明礼仪知识,在团队活动课上进行文明礼仪知识竞赛。通过文明礼仪知识竞赛,使学生对文明礼仪规范有深入的了解,从自身做起,更加关注礼仪知识的学习和良好习惯养成,夯实文明礼仪的基础。
2、开好《文明礼仪伴我行》的主题班会,加深学生们对文明礼仪的认识。
主题班会是文明礼仪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班会上主要活动有学生们之间辩论、情景模拟、视频播放等多种形式展示。通过学生模拟在日常生活中不同角色扮演及语言的描述,让学生们自身讨论哪些语言和行为是文明的,哪些是不文明的。通过学生们的亲身体验,感情进一步得到升华,规范学生们的语言与行为,努力营造学生们互相督促,互相促进的良好氛围,积极推动文明礼仪宣传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
3、通过各种活动向学生展示规范的文明礼仪,促进文明礼仪习惯养成。
通过活动展示规范的文明礼仪,往往比简单的说教更具说服力。班级组织“迎宾礼仪”、“升旗礼仪”、“基础礼仪”、“餐桌礼仪”、“课堂礼仪”等情景展示,让学生们落落大方地向全校师生进行各种走姿、站姿、坐姿、手势、握手礼、鞠躬礼等常用礼仪的表演,向全校师生进行礼仪展示及教育,并请其他班级师生提出建议和意见,促进文明礼仪在班级的推广。
4、树立文明礼仪榜样,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引导礼仪养成。
在文明礼仪教育中,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运用榜样进行教育,生动形象,说服力强,能够使学生在耳闻目睹榜样的事迹中获得道德启迪,在接受榜样的感染中自然而然地理解、认同一定的社会道德原则、要求和规范。在班级管理中通过主题班会,发动学生寻找身边的文明礼仪细节,对学校存在的文明情况和不文明现象进行调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礼仪、实践礼仪、展示礼仪和宣传礼仪的整个宣传教育实践活动的全过程,推动文明礼仪宣传教育系列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形成人人争当文明学生的良好风尚。让学生增强讲文明、讲礼仪的意识,养成讲礼仪的习惯。同时,在班级评选“文明礼仪之星”,利用宣传栏展示他们的风采,树立文明礼仪标兵,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二、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提高学生综合修养及就业竞争力,快速适应就业发展的需要。
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开展礼仪养成教育,更是提高学生素质及就业竞争力。在学生就业前开设专门针对就业的礼仪规范教育,开展就业指导讲座,着重强调面试礼仪。利用班会的时间召开招聘模拟会,让学生了解面试中的各种礼仪规范,明确面试时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表现自然大方,态度友善积极,主动回答问题,强调在面试中的一些礼仪常识和面试技巧及仪表礼仪(着装、发型等)等。让学生在面试中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提高学生与人沟通、协调、合作的能力。使学生明白在掌握专业知识基础上还要处处讲文明、懂礼仪,很好的迎接每一次面试的挑战,快速适应就业发展需求。
三、优化环境、家校合作,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由于家长对独生子女教育管理上的过分溺爱,一部分家长重智轻德,另外,外出打工的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放任,也是导致学生家庭礼仪缺失的重要原因。家庭是孩子最初受到教育的课堂,父母既是孩子的家长,又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家庭环境的状况和父母的言行,对子女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因此,把文明礼仪教育向家庭延伸,通过家校联系进行家校互动,通过家长会向家长宣传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并对家长如何教育孩子做一个懂文明、讲礼仪的学生进行辅导,使家长掌握正确、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坚持把礼仪教育与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包括料理家务能力在内的劳动教育相结合,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共同参与到孩子的文明礼仪教育中来。
参考文献:
[1]浅谈如何加强班级文明礼仪教育
[2]王俊华 《都市家教月报》 2013(8)
关键词: 政治课 学习兴趣 课堂效率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的。一个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对各种现象和问题会产生惊异感。在学习过程中,他能灌注全部热情,兴致勃勃,津津有味,甚至会达到对所学知识迷恋不舍的地步;在学习后,他会产生满足感,觉得书是他的良师益友,自己从中受到了启迪,并由此产生欢快、惬意的情感,所以,学习兴趣是人才成长的“起点”。在日常的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真正爱上政治课。
一、用艺术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感情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在他的论著中将教师的“讲”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开门见山,一种是先“引起动机”,以后者为最有效。那么,政治课教师怎样做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呢?我认为,教师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这样讲起课来语言才会生动,才能把抽象的治理论讲解得容易理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在讲授政治常识的“一国两制”这个知识点时,讲到台湾和大陆的关系时,我声情并茂地朗诵了于光中先生的《乡愁》这首诗,对学生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力,同学们更进一步地认识到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也更深刻地理解大陆对台湾的态度和政策,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鼓励求异,注重参与,培养学生的独创能力
传统的“你教我学”的教学模式常常会使老师和学生形成惯性思维。而新基础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是师生交往的场所,是展现教师生命价值的所在;也是学生享受求知乐趣的所在,课堂如能实现师生全方位的有效互动,那么师生的主动性就会得到张扬,创新能力就会得到发展,师生的教学质量就会提高。作为教师,我们的教育目标应指向学生个人的创造性、目的和意义,培养积极愉快、适应时代变化的心理健康的人。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应鼓励学生求异,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有效地动起来,提高学生的独创能力。巴班斯基指出:“学习的争论就成为刺激学习兴趣的方法。”“组织课堂讨论,发表各种意见可刺激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兴趣。”研究表明,学习者认真参与并将整个身心灌注其中的自发学习,学习效果最为持久和深入。因此,在教学中我通常采取抢答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授课后我会根据所讲内容拟一些习题,或给出具体材料,让学生分组抢答。这样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另一方面使他们巩固了所学知识。例如在讲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时,由于学生对实践是认识来源、是推动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这三个表现理解得不够透彻,于是我给出许多具体材料,用抢答的形式,让学生给出正确的答案,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在习题课上,我通常都是让学生先讨论,然后派代表进行总结发言。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的积极性,也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逐渐对学习政治课产生兴趣。
三、图文并茂,激发学生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要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强烈渴求感。根据学生爱新鲜、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发挥电化教学特有的“鲜明色彩”、“生动形象”、“声像同步”等优势,尽量设计一些学生觉得新鲜、有趣的电教手段,把静止的东西变成活动的东西,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从而刺激学生的视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新奇的,唤起求知欲,引起对所学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战胜疲劳的新的力量。在教学中,我尽量使用多媒体,亲手下载资料,制作课件,这样既可以增加课堂容量,又可以使同学们耳目一新,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四、开展知识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为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在高一、高二年级还会经常开展一些竞赛活动,竞赛的内容紧贴教学内容和社会热点。例如我们组织过时事知识竞赛、读报竞赛、诗文和名言警句所蕴含的哲理竞赛等。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参加者达到100%。在竞赛结束后,我们评选出优胜者并给予奖励。通过开展这些竞赛活动,既巩固了书本知识,又培养了同学关注社会热点、积极思考的习惯,还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热情和竞争意识,对政治课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五、培养学生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
人往往因为自信而成功,也往往因为缺乏自信而失败。19世纪的思想家爱默生说;“相信自己‘能’,便攻无不克。”拿破仑甚至讲:“在我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这个词。”正是没有这个词使他南征北战,横扫欧洲大陆。
事实上有许多学生正是缺乏学好政治课的信心,产生了畏惧心理,丧失了兴趣,对政治课“谈虎色变”,所以学生要建立起学习兴趣,可以从增强自信心入手,具体有如下几个步骤;
(1)想象自己曾获得成功的事情,努力回味那种成就感,以获得对学习的兴趣。
(2)令人愉快的事物总能激发兴趣,所以尽量想愉快的事情,如“我今天将再学会1个原理”,“今天又学会了某种类型题的解法”,让自己知道今天超越昨天,树立起“每天多做一点,就是成功的开始”的信念。
除此之外,我认为激发需要、明确目的、积极的鼓励、教师的期望等都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教育与人生.
[2]郭瑞立.超级学习法.
1.1高校学生食品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1.1.1学校对食品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据了解,目前高校对学生的安全教育重点放在防火、防电、防化学危险品、防止交通事故、防溺水以及防震减灾、管制刀具等方面,而对学生在食品安全教育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少在食品安全教育方面见有真章,校园内几乎听不到也看不到关于食品安全教育的宣传。学生对食品的安全意识有多高,对食品的安全理念是否正确,在生活中是否能自觉有效地预防不必要的食物中毒等事件的发生,是我们应该去关注的问题,更应该落到实处。
1.1.2校内外摊贩食品安全卫生问题令人堪忧。
据调查,高校学生在校外街边小摊就餐的人数数不胜数。比如大学新校区校门口经常有小作坊和食品摊贩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主要以烧烤类和油炸类食品为主,学生及社会人士对其是否使用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或者是否使用腐败变质、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假掺杂的食品一无所知。对于烧烤类食品,尤其是肉类在烧烤过程中,会产生致癌物质苯并芘,人们如果经常食用被苯并芘污染的烧烤类食品,致癌物质会在体内蓄积,有诱发胃癌、肠癌的危险。美国一家研究中心的报告说,吃一个烤鸡腿就等同于吸60支烟的毒性。常吃烧烤的女性,患乳腺癌的危险性要比不爱吃烧烤食品的女性高出2倍。因此,为了让学生远离此类食品的危害,我们需加强食品安全教育。
1.1.3学生对食品安全的认知性差、杜绝“危险食品”的自觉性不高。
针对食品安全问题,我们设计了“食品安全知识”调查问卷。调查问卷以大学学生为调查对象,从大学新老校区随机抽取了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在大学新校区校内外就餐的个别学生做了现场采访。调查问卷内容主要涉及食品安全理念、食品安全常识、食品中存在的有毒有害物质的种类等方面。问卷调查及现场采访结果表明:大学绝大多数学生对食品安全的认知性差、杜绝“危险食品”的自觉性不高。部分学生根本就不关心食品安全问题,在日常饮食生活当中,几乎很少考虑过某食品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已知某些食品如烧烤类含有苯并芘、腌制类食品含有亚硝胺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情况下,依然经不起该类食品特有的“色、香、味”的诱惑,忍不住要去吃。采访中,居然有学生透露,每天一到吃饭时间就想到校外吃油炸类或烧烤类食品。比如,问卷调查中问题之一:当学生在已知烧烤类食品往往含有有毒有害物质苯并芘的情况下,选择偶尔吃的人数达到68%,选择不吃的人数仅占到28%,还有4%的学生竟然选择常吃。这充分说明我们的学生对食品安全的认知性差、杜绝“危险食品”的自觉性不高。
1.2高校学生开展食品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由于高校缺乏食品安全知识的教育及宣传工作,未能使食品安全知识在校园内得到广泛的普及,致使学生在饮食安全问题上成为“盲人”和“瞎子”。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对食品安全的意识及认知性以及杜绝“危险食品”的自觉性,有效预防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保护学生切身利益,促进高校学生安全工作的开展,在校园内开展食品安全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2高校开展食品安全教育的对策
2.1在校园内大力宣传食品安全知识
各校可根据校园内现有的宣传设施如:LED显示屏、校园内宣传栏、校园广播等多种形式对食品安全知识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宣传。内容可涉及以下方面:①食品安全的定义以及食品质量主要有哪几项基本要求;②什么是食源性疾病,如何有效预防食源性疾病;③如何预防食品中毒,突发性食品中毒应如何进行急救;④常见的饮食误区有哪些;⑤如何鉴别食品的真假及品质的优劣;⑥食品加工、贮藏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有哪些;⑦食品安全烹饪;⑧保健(功能)食品与药品的区别;⑨常用食品安全选购、食用与保存方法;⑩食品安全的消费保护措施等。另外,可有效利用早、中、晚校园之声广播将每日发生在国内外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在校园内进行选择性宣传。通过上述途径可有效加强师生对食品卫生安全的重视程度,进而提高学生杜绝“危险食品”的自觉性。
2.2开展食品安全教育专题讲座
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邀请校内外熟悉或精通食品安全常识的专业老师或专家定期在全校范围内开展“食品安全知识教育”专题讲座。就2.1中提到的食品安全知识做深入浅出的讲解。为了使讲解的内容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穿插一些跟食品安全相关的动画或动漫或播放近年来发生在国内外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等视频。通过开展诸如此类的食品安全常识系列讲座,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强学生对自己生活当中的饮食安全意识,可有效避免不必要的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2.3开设食品安全教育交叉课
为使学生全面系统的掌握食品安全知识,建议各高校在全校范围内开设跟食品安全有关的通识课或公共选修课,如:《食品安全与卫生》、《食品营养与安全》、《食品营养与人体健康》等课程。这样,一方面学生可根据个人学习兴趣或爱好自主选课,使得学生自主选课的空间及知识面有所扩大。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该类课程的学习,可以对跟食品安全及营养学方面的相关知识有一个较全面、系统的认识和了解,有助于有效预防食源性疾病,进而保护自身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2.4开展食品安全知识竞赛
结合上述食品安全知识讲座、通识课或公共选修课等的开设,建议各高校以“学生社团活动”的形式在全校范围内组织相应的“食品安全知识”竞赛,对在竞赛中表现突出的、取得好成绩的学生给予一定的表彰及奖励。这样,一方面可突出食品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起到宣传的作用;另一方面,可有效了解学生对食品安全常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
2.5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力度
无论是校园外还是校园内,食品安全隐患将始终威胁着学生的健康及生命。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对校园内的学生食堂及校园周边的餐饮店的食品、饭菜、食用油的来源、餐具、饮具和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在使用前是否经过消毒、清洗干净以及炊具、用具用后是否做到洗净、保持清洁等方面进行不定期地抽查,以保证其所生产经营的食品安全卫生、无毒无害。对检查中发现的不符合食品卫生安全的食品及餐饮店在校园内进行通告,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面临的饮食安全问题,防患于未然。
3结语
关键词:地理教育;防灾减灾;校本课程
一、背景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中指出:“教育是减轻灾害计划的中心,知识是减轻灾害成败的关键。”高中地理教材在改编时专门出了一本《自然灾害及防治》选修课本,给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源。初中地理教材中也渗透着丰富的自然灾害的内容,比如地震、洪水、滑坡、泥石流等,但都是零星散乱地穿插在课本相关知识中,例如,地震是在板块教学中讲到,洪水是在气候教学中涉及,初中地理每周只有两节课,为了保证教学进度,地理教师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对学生进行灾害教育。
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掌握灾害的基本知识,培养灾害意识也被写进了具体的教学目标中。笔者通过对学校的300多名八年级学生的问卷调查,很多学生都有相关自然灾害的知识储备,但是大多数仅停留在概念理解的层面,防灾减灾能力意识较差。
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认识各种灾害,实实在在地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笔者创建了“防灾减灾”社团,这也是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做初步探索。
二、社团创建
1.挖掘课程资源
为了保证高质量地完成社团教学,笔者研读了大量灾害地理书籍,对常见的气象、地质灾害做了详细的分析,并积累了很多灾害的影音及纸质资料,对社团课程安排做了详细规划,提前撰写好了社团章程。
2.招生
为了保证学生有一些地理知识储备,我将社团招生对象定为级学生。为了保证生源,我精心设计宣传海报,力求激起广大学生的好奇心。
三、社团教学
1.联系实际,情景化教学
自然灾害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并存的特征,如何让我们的社团成员在短时间内掌握好应对自然灾害的知识,就成了我们社团活动中的难点。针对社团成员好奇心大、求知欲强的特点,我们的社团活动采用与实际密切联系的情景化活动方式,每一次社团活动,我们都依据实例展开探索。
学年伊始,我们的社团观摩了大量日本3·11大地震的视频影音资料,用了半学期的活动时间,强化社团成员的地震自救知识;2011年末,全球寒潮肆虐,极端气候频现,社团抓住这现成的研究对象,普及了应对寒潮的常识;我国中西部多山地带,泥石流灾害时有发生,我们便开设了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及预防逃生专题;沿海地区台风频发,于是我们从成因、分布、预警、防御各个方面把台风分析了个透彻;眼看长江黄河流域都进入汛期了,我们社团又开设了一堂洪水灾难及防御的讲座……可以说,与现实密切联系的原则,贯穿于我们每一次社团活动的始终。
2.形式多样,趣味化活动
自然灾害林林总总几十种,各有各的特征和预防措施,对于正处青春期的社团成员来讲,这些内容毫无疑问是刻板枯燥的。为了激发社团成员积极参与社团学习活动的兴趣,我们的社团活动,总是多姿多彩,趣味十足。
在“人人都是小主编”的号召声中,我们的社团成员用一张张别开生面的手抄报检验了自己的所学,同时又向身边的同学家人宣传了应对自然灾害的知识,可谓一举两得;在校园灾难逃生演练中,我们的社团成员人人都是逃生专家,个个胸有成竹、一马当先,使学校灾难逃生演练活动更加完美;社团知识竞赛上,我们的社团成员争得面红耳赤、不亦乐乎,在竞争中,大家学到的求生知识更加牢固;5·12防灾减灾日,我们的社团用最温情的海报,既缅怀了汶川地震遇难同胞,又在校园里宣传了应对自然灾害的知识。
四、实践感悟:播撒种子,孕育新希望
关键词: 中学语文 整体三段式 复习法
“整体三段式”复习方法是学生根据对知识体系的感知和学习,形成的定向―自读、研讨―归纳、应用―反馈的一种学习模式。其中定向―自读指让学生根据明确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自主复习,以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研讨―归纳指师生根据教学难点共同讨论,并将讨论结果归纳整理成具体规律性知识,这里教师的启发起到重要作用;应用―反馈指学生举一反三,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相关问题的思考,以在今后的学习中更高效。
一、定向―自读,做到宏观了解、细致把握
在中学复习过程中,定向自读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建立单元知识框架,一般分为两个步骤进行。
(一)把握整体结构,建立宏观知识体系。
让学生从教材整体结构入手疏通教材,建立宏观知识框架,同时明了知识点的分布,以提高接下来的复习效率,是定向―自读的第一步。例如我们在复习第三册语文课本时,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点拨下,迅速对书本内容进行框架梳理,整理后可发现一般为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
1.外国文学常识(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这里主要是对外国文学进行鉴赏及对其中所包含的情感进行思考。
2.记叙文常识(如《斑羚飞渡》、《猫》(郑振铎)),这里主要是让学生区分作者的写作意图、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模式。
3.现代诗歌常识(如《纸船》(冰心)、《我是一条小河》(冯至)、《色彩》(闻一多)),这里应注意诗歌的特点、诗歌的惯用手法及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4.古代诗词常识(如《渡荆门送别》(李白)、《秋词》(刘禹锡)),这里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古诗词,背诵古诗词,注意古诗词中词语的运用和古诗词中所包含的情感等。
5.古文常识(如《小石潭记》(柳宗元)、《五柳先生传》(陶渊明)),这里主要思考文言文中实词虚词、通假字及纪传体的特点。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让学生对中学语文教材第三册的重点内容进行掌握,同时可以思考这类问题时的答题技巧,获得知识学习和内容复习的主动权。
(二)在宏观把握的基础上进行微观掌握,补充知识框架。
第二是要在宏观把握的基础上进行微观的思考和理解,更细致地理解书中的知识点充实大纲内容。例如我们所说的诗歌常识或是古诗词常识。在学习中,我们应当注意学习它的具体写作手法和具体作用,像是描法通常有:(1)通过抒情、写景相融合的方式达到情景交融;(2)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主体形象;(3)以古喻今,使诗歌寓意更加深刻;(4)反复法,强调作用,突出重点;(5)象征手法,使内容富有深度。在情感色彩的表达上通常有:(1)壮志豪情(《沁园春・雪》);(2)忧国忧民(《春望》);(3)思念家乡(《渡荆门送别》)。
二、研讨―归纳,做到梳理知识、融会贯通
对知识的学习,不仅在于学懂知识,而且在于对知识的灵活掌握,一个人有大量知识储备,却没有一个系统的框架结构,知识便会显得杂乱无章,难以运用已有知识进行问题处理。因此在复习中,应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框架的梳理、归纳,以实现深层次的知识重组。若是将定向―自读作为中学语文复习的基础,那么研讨―归纳便是中学语文复习的一个升华。一般情况下,我们按照基础知识和基本常识两个方面对教材知识进行划分,其中基础知识包括语法、修辞、段落结构及古代汉语知识等,因此这既要求我们看到其具体内容,又要求我们看到其外向延展。基本常识方面主要包括各种文体和文学常识,其具体方法是先排出三种主要的文体(记叙、议论、说明)并以其结构标出教材所涉及的一些其他文选,接着对文章类别进行细分,分为诗歌、戏剧、小说、散文,等等。最后在指导学生对其进行归类整理,找出其共性和差异性,归纳出其一般规律。
三、应用―反馈,做到多途径实现知识迁移
叶圣陶先生指出:“不但使受教育者吞下了若干东西,尤其重要的是使受教育者消化那些东西,化为自身的新血液,新骨肉。”这里所指的并非传统中学语文复习中管用的超负荷的题海战术,而是指寓教于乐的科学性训练,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进行知识学习。这种学习一般采取如下方法进行:(1)小组合作进行“举一反三”,利用小组方式进行题目的抢答,当老师说出一个作品时,小组成员立即抢答与之相关的内容;(2)教师定向命题测试或是学生自主命题互测,但应注意教师定向命题且让学生在充分准备下考试的方式不宜多用,一般在整册复习或是复习的阶段性练习时使用;(3)开展知识竞赛,提高学生的语文临场应变力。
四、结语
“整体三段式”复习法的一大特点便是始终注重知识结构的系统性与整体性,并要求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以使学生零碎、杂乱的知识点系统化。
参考文献:
关键词:防灾减灾;中学生;地理教学
地理教材中的有关自然灾害的内容很多,尤其是新教材,将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单独做为一节的内容讲述,其中就包括我们为防灾减灾的所做的措施,以及泥石流和地震的防护措施。地理课堂作为防灾减灾的主阵地,怎样在教学中渗透防灾减灾的内容,怎样提高学生防灾减灾的意识及在灾害中生存的能力,下面我们来谈谈我的看法:
一、深刻认识地理教学中进行防灾减灾教育的意义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台风、地震、洪涝等灾害频发发生,严重威胁到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每年我们国家有成千上万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也有上千人因自然灾害而死亡,直接经济损失上千亿元。可以说自然灾害猛于虎。面对灾害有效措施就是防灾减灾,学校中的防灾减灾工作是我们过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认为防灾减灾就应该在一直渗透于教学中。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我们平时就把防灾减灾的工作做实了,到了灾害时就能最大限度的保存自己的生命。
二、利用学科优势培养防灾减灾意识。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了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就会找学生谈话,告诉他这些不良的习惯,但是效果很一般。为什么呢?我总结出来就是没有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不良的习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识。对于防灾减灾的工作,就必须让学生先有防灾减灾的意识,才能顺利的完成防灾减灾的工作。所以首先培养学生的意识。
马克思说过,物质决定意识。所以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认识灾害这种物质。认识物质就是在教学中认识自然灾害的种类及会产生的危害。例如在《海陆变迁》中,我们讲到地震主要分布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我们正处于地震带上,所以我国是个多地震的国家。这是就给学生加入地震的相关概念让学生从学术角度认识地震。弥补在生活中对地震不完全认识。然后在举例地震的危害,例如汶川地震,日本地震等,。在讲述《地形图的阅读》中,我们认识了山谷、山脊、陡崖等地形。在这些地形中易于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在《季风气候显著》中讲解我国水旱灾害。在教学中,充分的利用教材,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认识自然灾害种类及产生的危害,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自然灾害的意识,让他们认识到灾害的可怕,自己会想很多的抗灾办法。
三、掌握方法,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
当学生认识到自然灾害的可怕,他们自己会想很多的抗灾办法,但是这些抗灾的办法行不行,到底实用吗?这时,我们可以给学生讲解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及规律。可以根据灾害的规律检验我们的办法有用吗?例如,在讲地震时,结合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因横波传播的快些,纵波传播得慢些但其破坏程度大的知识,让学生明白当地震发生时,如能在横波传来后(左右摇摆)纵波还没有到达的几分钟内迅速逃到空旷的地方就可以有效地降低人身损害;而且地震发生后往往有几次余震,那么第一次地震后他们就不会掉以轻心,保持警惕从而有效地减少余震带来的损害。另外,还要重视防范地震和地震求生的一些相关常识的了解。如常备地震应急包;就近躲避伏地待定;不要跳楼、乘电梯求生;尽快关闭电源、燃气;避离山坡海边不急回家;保存体力伺机求救等,以提高学生防震减灾的能力。
实践证明,掌握一些防震减灾措施能够提高社会的防震减灾和地震应急的能力,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防灾避灾的意识和技能。如:在汶川大地震中,四川安县桑枣中学师生震后1分36秒成功疏散,无一伤亡。
四、组织课外活动,拓宽教育渠道
在我国发生的自然灾害中,有灾害本身造成的灾难,也有人为造成的灾难。为了减少灾害人为伤害,结合我们当地的实际情况,在地理二课中,我们开展了防地震演练。实战演练是最好的防灾教育,将我们课堂中的知识延伸到了课外,同过演练提高了学生的自救能力。要求同过训练,锻炼学生的应急能力和应急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