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3 09:34:2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教育儿童的正确方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 积极参与社区和学校的环保公益活动,自觉爱护公共卫生、树木花草和环保设施。
3) 给孩子最美好的童年,给人生最坚实的起步。
4) 努力成长,未来栋梁。
5) 优秀花环;献国献党。
6) 学习环境科学知识,树立正确的环境法制不雅念。
7) 全社会都该当关心儿童的康健成长!
9) 今天阳光,明天希望。
10) 营造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环境。
11) 努力学习,明天栋梁。
12) 让健康幸福的新时代儿童在新时代茁壮成长。
13) 全社会都来关心少年儿童成长,全社会都来撑持少年儿童事业!
14) 你们的欢乐照亮了世界。孩子们,愿你们节日欢愉!
15) 感谢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对儿童事业的关心和撑持!
16) 爱护儿童,教育儿童,为儿童作表率,为儿童办实事。
17) 少年儿童是祖国未来的希望
18) 爱护儿童,教育儿童,为儿童作表率,为儿童办实事。
19) 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教育,引导家长以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为子女做表率。
20) 做合格父母,培养合格人才。
21) 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不雅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
22) 为学生造就高水平的西席,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学生。
23) 不断优化少年儿童康健成长的社会环境,全面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
24) 今天阳光,明天希望。努力成长,未来栋梁。
25)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26) 树立终身学习的不雅念,向孩子学习,和孩子一路成长。
27) 让健康幸福的新生代儿童在新时代茁壮成长。
28) 孩子们,愿你们节日快乐!
29) 优化儿童发展的社会环境,让儿童免受一切形式的歧视和伤害。
30) 孩子们!节日快乐。
31) 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向孩子学习,和孩子一起成长。
32)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今天的幼苗,就是明天的栋梁。
33)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34) 坚持儿童优先,共塑民族未来。
35) 给孩子最美好的童年,给人生最坚实的起步。
36) 爱护儿童,教育儿童,为儿童作表率,为儿童办实事。
37) 儿童优先,关心儿童,尊重儿童,支持儿童,优化儿童成长环境。
38) 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向孩子学习,和孩子一起成长。
39) 爱护儿童,教育儿童,为儿童做表率,为儿童办实事。
40)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41) 维护儿童合法权益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42) 爱护儿童,教育儿童,为儿童作表率,为儿童办实事。
43) 儿童优先,关心儿童,尊重儿童,支持儿童,优化儿童成长环境。
44) 关心儿童成才就是关心民族的未来。
45) 做合格父母,培养合格人才。
46) 给孩子最美好的童年,给人生最坚实的起步。
47) 全社会都应当关心儿童的健康成长!
48) 培养祖国的花朵,抚育人类的未来。
49) 学习环境科学知识,树立正确的环境法制观念。
50) 不断优化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全面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
51) 人生春秋六十载,儿童尤为一枝花。
52) 关心儿童成才,就是关心民族的未来。
53) 忽视教育等同于忽视儿童未来的希望!
54) 全社会都应当关心儿童的健康成长!
55) 培养祖国的花朵,抚育人类的未来。
56) 爱护儿童,教育儿童,为儿童作表率,为儿童办实事。
57) 童心颂祖国,六一的快乐孩子们!
58) 营造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环境。
59) 学习环境科学知识,树立正确的环境法制观念。
【摘要】 目的:探讨健康干预对儿童保健知识知晓率的影响。方法:在儿童健康教育方面进行实用性、针对性的健康干预。结果:干预前比干预后知晓率显著提高,P
【关键词】 健康干预;儿童保健;影响。
正常小儿运动功能发育有一定的规律性,如正常小儿10个月左右能扶住栏杆独站,13~15个月会独走,1岁半时能拉着玩具车走,2岁左右步态稳。但每个小儿的发育情况可有差异,其影响因素较多,如父母文化程度、教养方式、育儿技能、生活习性、出生季节、是否接受儿童保健指导等都可能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比如冬季出生的小孩,因衣服包裹过多、过紧,运动功能发育可能较其他季节出生的小孩延迟。通过健康教育干预,可获得有效的支持,促使个体、群体和全社会的行为改变,从而促进儿童健康发展[1]。我们对各年龄段儿童进行实用性、针对性的健康干预,在儿童健康教育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1年6月~2011年10月在册管理的县城社区内散居儿童和集体儿童。
1.2 分组 : 将研究对象分4个目标人群,分别是:新生儿期组、婴儿期组(28d~未满1周岁)、幼儿期组(1岁―未满3周岁)、学龄前期组(3周岁~入小学前的集体儿童)。
1.3 方法和内容
1.3.1 创建健康教育小组 由医院医务人员组成一个健康教育小组,负责不同时期儿童的健康教育工作。护士长是健康教育的总负责人,为每次健康教育的组织者,负责协调全面工作以及效果评价和分析;儿童保健护士负责上门家庭健康教育;儿保医师负责托幼园所的健康督导和健康教育;儿童保健科副主任医师为健康讲座的主讲专家。
1.3.2 工作方式和内容 (1)新生儿期组:健教方式以健教信息传播为重点,采用入户宣教的家庭健康教育方式,由专职儿童保健护士负责3次上门访视工作。访视中对新生儿要进行“问”:喂养、睡眠、预防接种和大小便的情况;“查”:全面的体格检查,称体重,及早发现新生儿疾病,特别注意口腔、脐部有无病变、黄疸出现与变化情况,以及母亲的生理、心理康复情况,并进行新生儿生长发育初步评估;“指导”:发现新生儿有疾病,及时转到儿科治疗,把生长发育状况不良者列入高危儿并转入儿童保健科管理,指导母亲饮食、休息、清洁卫生及产后运动,亲自教授正确的哺乳姿势、喂哺方式和次数,同时给予计划生育避孕措施的指导。(2)婴儿期组:健教方式以示范教育为主,采用个别面授和家长班大课堂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该时期是小儿生长发育最迅速的阶段,热量和营养的需要量高,但婴儿消化功能的不完善容易引起其营养失衡和喂养问题。所以,健康教育以儿童营养与喂养为重点,由儿保医生定期(每年至少4次)进行门诊观察和检查,了解其生长发育和营养情况,指导家长学会合理的膳食原则,使婴儿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防止由于喂养不当而造成的各种营养性疾病。定期召开家长学习班,以交流经验的大课堂形式使家长提高认识,掌握育儿知识,增强育儿技能。(3)幼儿期组:此阶段的儿童神经系统发育较为迅速,语言和动作能力明显增强,但注意力时间短,对新鲜事物感兴趣,健教方式宜采用游戏互动的教育方式,以发展感知觉、运动、语言能力为早期教育的重点。通过每月1次行为发育评估检查,了解儿童在大运动、语言、精细动作、社交能力等方面是否达到同龄儿童的水平。在每次保健体检时发放儿童发育进程表(如8个月可用拇指和食指捏小物、1岁3个月独自走稳、1岁半学习自己用勺子等),让家长们清楚知道此期儿童的行为发育应达到什么水平,同时教会家长帮助儿童克服恐惧心理的技巧。每半年举办1次相应年龄段的育儿讲座或小比赛(如家庭接力跑、小诗歌表演等),让专家、家长和儿童在游戏中形成一个轻松的信息交流平台,融教育于游戏中。(4)学龄前期组:此年龄组的儿童体格发育稳步增长,神经精神发育迅速,智力日趋完善,活动增多,与社会的接触日益增多,健教方式宜采取行为指导的教育方式,重点是防止意外伤害和传染病发生。每季度由专职儿童保健医生到托幼园所进行健康状况的督导,通过游戏、讲小故事、树榜样等形式让儿童学会正确的生活方式(如正确洗手的方法、刷牙的方法),教导儿童如何自我保护。对保健员和教师,采用上课和发放宣传小册子的形式,让他们了解各种季节性疾病和传染病的预防和隔离措施,掌握儿童意外伤害的基本处理。对厨房人员、清洁人员用示范方式教会消毒剂的各种调配方法、紫外线灯消毒方法和注意事项。对家长采用大讲座、发放宣传册、橱窗画宣传等形式进行教育。
1.4 效果评价:儿童健康教育评价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①行为反映。通过观察儿童日常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了解儿童健康教育后的成效。②问卷调查。对家长或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儿童在健康教育实施前后的认识、态度及行为等方面发生的变化。③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患病率统计调查。根据不同的健康教育群体,制定了不同的健康知识调查问卷,分别为育儿知识、儿童行为发育知识、儿童常见病防治知识、儿童意外伤害预防知识等[2]。对健康教育前后的情况分别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对健康知识的知晓情况及健康教育前后的变化情况,以评分的方式评价健康教育的效果。
2 结果
4个组别采取健康教育干预的前后有所差异。其中,新生儿组的差异最为显著,干预后知晓率较干预前提高了31.33%,反映出这时期的家长初为人父母,对新生儿的教养经验相对缺乏,对育儿知识最为渴求,通过我们的健康教育,能使他们迅速掌握更多的育儿知识和技巧,从而保证新生儿的健康成长;而学龄前期组干预前后知晓率提高最小,反映了这时期无论是儿童或家长,通过与社会的接触,幼儿园的教育,已掌握到一定的常识,同时也反映出这组的健康教育方式和质量有待提高。
3 讨论
儿童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医院医疗服务的一部分,其健康教育内容在儿童的健康成长历程中有具体指导的现实意义[3]。实施儿童健康教育的内容必须与儿童健康教育目标相对应,与儿童身心发展及生活经验相关联,要针对儿童的健康现状及其趋势选择教育内容。与儿童的接受能力相符合,内容的深浅应符合儿童的接受能力。 医院儿童健康教育的对象应儿童与家长并重,认知的过程应遵循从被动―主动―自主的规律,尤其是新生儿组和婴儿组是被动的群体,家长既是受教育者也是传导者。儿童的不同阶段认识和接受能力相差很大,在进行教育活动中,根据不同年龄的认知和活动特点,将健康教育活动的方法、形式、途径等进行全方位的不同程度整合实施。家长的文化水平、家庭的层次、儿童所在托幼园所的育儿文化背景对健康教育都会有影响。医院儿童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水平、教育方式也是影响结果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郑国英.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孕产妇管理体系中的运用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8):1030,1076.
【关键词】特殊儿童家庭 社会支持 儿童发展
随着《义务教育法》的颁行,后来《残疾人保障法》和《残疾人教育条例》的实施,推广残疾儿童义务教育的任务迫在眉睫。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教育部为主,民政部门、残联部门、卫生部门和社会力量做补充的特殊教育办学渠道,形成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残疾人教育体系。
1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贺州市桂岭镇平安村特殊教育儿童家庭的学生家长,贺州市市内特殊儿童教育学校校长和特殊教育老师,贺州市爱心人士和贺州市市民为调查对象。共进行家庭访谈五次,其中智力障碍儿童家庭一次,肢体残疾一次,智力残疾两次,情绪障碍一次。
1.2研究工具。在广泛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学中关于社会支持的研究成果以及特殊教育儿童家庭经济研究成果为基础,自行编制学生和家长问卷两份,爱心人士问卷一份。结合特殊教育研究成果和特殊教育儿童发展为基础,自行编制校长老师问卷各一份。为了方便讨论,我们以特殊儿童父母为轴心,把他们获得的社会支持来源分为三个方面。我们把特殊教育儿童的家庭内部的核心成员,父母、爷爷奶奶等直系亲属分为一方面;日常生活中接触比较多的群体(如特殊儿童父母的亲朋好友、同村村民、志愿者以及特殊教育机构中的老师等群体)分为一方面;特殊教育儿童所在的村委会、民政办等机构分一方面。在每一个支持方面,我们将探讨他们对特殊教育儿童父母的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以及特殊儿童对支持的利用情况。
2调查结果
2.1社会对特殊教育儿童家庭基本问题支持体系现状
2.1.1特殊教育儿童家庭基本问题。据调查,特殊教育儿童父母的客观支持主要有两个维度:一是经济支持。二是技术支持。
2.1.2家庭教育支持体系。特殊儿童父母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时候,在所得到的经济或技术支持中,给予支持度最高的是特殊儿童所在的教育机构的老师,经过特殊教育的老师懂得如何和孩子们沟通,在沟通中进行一定的教育。在与特殊儿童教育学校校长的交流中,我们发现,现在学校最需要的是在边缘农村和偏远农村建立更多的教育点以及需要更多的经过特殊教育的老师们担任特殊儿童的教育工程。再而是志愿者,作为志愿者,在很大程度上给予农村父母一些在城市内的家庭教育和一定的经济物资,但是接触的时间和次数不是特别多,因此,农村父母得到的支持率较低。
2.1.3社会对特殊教育儿童家庭的支持状况。在农村,特殊教育儿童基本没有受到过来自于机构或团体的经济或技术支持。在以上的支持的选项中,支持率的高低依次为:特殊教育机构的老师、志愿者、家庭所在的镇街道办、家庭所在的村委会。
2.2特殊教育儿童家庭教育支持体系现状
2.2.1特殊教育儿童主要成员支持。特殊儿童父母在和其家人讨论家庭教育的问题上,一致得到家人们对自己的支持,虽然得到了家人的支持,但是家人因为文化程度不高,不懂得如何向特殊儿童进行家庭教育,很难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在遇到很多情况是,都是给予自己一些言语上的安慰。
2.2.2社会对特殊教育儿童父母的支持体系。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特殊儿童父母明显的感受到来自中观层面不同群体的支持。首先,就是孩子所在学校的老师,他们每周都会进行一次家访,和特殊儿童父母相互交换孩子在校在家的状况,为开展下一步的家庭教育奠定基础。其次,志愿者不定期的开展活动,在和孩子们互动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正能量传播给孩子们。
2.2.3有关机构就特殊教育儿童现状分析。在与宏观层面的有关机构的交流中了解到贺州市内的特殊儿童数目过于庞大,在进行登记特殊儿童时都是由街道办进行登记的,在前期关于特殊教育儿童的宣传中,因为城市边缘农村的普遍文化程度偏低,所以还有很多孩子没有得到相关的教育。
2.3特殊教育儿童父母对社会支持体系的使用现状。在特殊教育儿童父母支持体系利用度上,我们分为两个维度:一个是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父母是否向他人倾述,二是在遇到问题时是否愿意向他人寻求帮助。前者注重于孩子的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所遇到问题时的情感状况,后者注重的是父母遇到问题的解决。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很多人都是选择自己默默承担,很少向他人倾述,不是不愿向他人倾述,据了解,主要还是因为家庭经济问题,父母的大多时间都花费在经济问题上。
2.4目前特殊教育儿童家庭急需的援助。在谈及当前最需要的帮助,我们发现父母们最需要的是经济上的帮助,其次就是技术上的帮助,还有就是情感上的帮助。
3分析讨论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贺州市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社会现状情况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家庭教育需要经济和技术上的支持。2、特殊儿童所在学校的老师为特殊儿童父母提供有效的教育方法。3、特殊教育老师和特殊教育学校的欠缺。4、群众对特殊儿童了解程度不高。5、特殊儿童宣传的效应未达到最大化。
【关键词】婴儿;喂养;营养缺乏性疾病预防
【中图分类号】R1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751-02
婴儿期作为生长发育的第一个高峰期,此期是生长发育极其迅速的阶段,也是体格和智能发育最重要的时期,因此需大量各种营养素满足其生长需要,但婴儿的消化功能尚未成熟,易发生消化紊乱和营养缺乏性疾病。保健的重点是合理的喂养和营养缺乏性疾病的预防。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2012年6月至8月到我中心儿保门诊进行健康体检婴儿家长作为调查对象,共120名家长参与本次调查。
1.2 方法: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表,问卷内容包括一般信息和10个健康知识问题,每答对一个正确答案得1分,满分10分。由门诊医生当场询问完成。 共收回问卷120份,有效答卷118份。数据用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调查婴幼儿男女比例为1.3:1,年龄分布:42天婴儿占66%,3个月婴儿占12%,6个月婴儿占9%,8个月婴儿占7%,12个月龄占6%。家长文化程度:初中及小学占23%,高中及中专占26%,大专及本科及以上占51%。
2.2 健康知识了解情况(1)大多数婴儿的家长都知道母乳是婴儿最好的天然食物,但是仍有13.56%家长认为婴儿奶粉可替代母乳。能按需哺乳占55.08%,(2)辅食添加合理者占57.62%,过早、过迟添加辅食占42.38%。(3)V-AD服用合理占71.19%,每天晒太阳超过1小时占74.58%,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补钙占46.61%。知道辅食添加及时合理可预防缺铁性贫血占55.08%,认为佝偻病、缺铁性贫血可影响婴儿体格和智力发育占36.44%。(3)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获取的主要途径:网络、电视占47%,书籍占23%,长辈及他人占17%,门诊咨询占13%。
3 讨论
3.1 我市是少数民族地区,家长育儿理念受传统陋习的影响,缺乏科学的育儿知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了解得到改善,但通过这次调查后结果仍不容乐观。有调查发现,0~6个月母乳喂养率低和不正确的辅食(其他食物)添加是婴幼儿发生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的主要原因。在强调母乳喂养的同时,近年来开始添加辅食(其他食物)时间不合理已成为影响我国婴幼儿生长发育的主要问题之一。全国城乡儿童的膳食能量和蛋白质的摄入量已达到或接近推荐膳食摄入量的水平,但是仍不同程度存在某些微量营养素缺乏问题,如铁、钙、锌、维生素A,并且肥胖检出率也呈明显上升的趋势。[1]本次调查仍有13.56%家长认为婴儿奶粉可替代母乳。辅食添加合理者仅占57.62%,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补钙仅占46.61%,认为佝偻病、缺铁性贫血可影响婴儿体格和智力发育仅占36.44%。这说明相当多的人还够了解科学育儿知识。为了从根本上提高婴幼儿健康水平,迫切需要加强婴幼儿合理喂养和辅食添加、营养缺乏性疾病的预防方面的宣传与指导
3.2 本次调查51%的家长为专科以上学历,这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养育非常关心,家长文化程度与健康教育需求成正比,文化程度偏低的家长对健康教育需求相对偏低。且不同文化程度的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掌握程度不同。因此更要加强对文化程度偏低的这部分家长的宣教,只有家长掌握了科学育儿知识,才能正确养育婴幼儿。本次调查显示没有家长从育儿知识讲座中获取儿童保健知识,说明我市育儿讲座举办较少,建议保健部门应向家长提供更多的健康教育讲座机会,普及儿童保健知识。我市要以不同形式加大婴幼儿科学喂养、疾病预防的宣传,从而转变婴儿喂养及育儿方式。为提高我市儿童营养和健康水平而努力。
小宝宝的独自:
我在妈妈肚子里长到12周前的这一阶段,通常被大家称作孕早期。这时,我在妈妈腹内不会长得太大,3个月时的我,体重也不会超过20g。然而,这段时期却是我主要器官发育形成的关键期,特别是我的神经管及主要内脏器官。妈妈的表现:
这个时期,大多数孕妇会遇到早孕反应,影响孕妇的食欲,表现出程度不同的恶心、呕吐、厌食、偏食等,有些孕妇甚至一闻到某些食物的味道就会恶心、呕吐。营养专家建议:
孕早期饮食应清淡,宜少吃多餐,尽量不要减少总摄入量。呕吐剧烈且出现少尿时,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补充营养和液体。特别注意叶酸补充,注意预防各种感染性疾病。
孕中期胎儿的营养需求
小宝宝的独自:
4~6个月是我迅速发育的时期。这时候,我是最能吃的,我吸收一切营养,要快快长大。我除了体重迅速增长外,各组织器官也在不断地分化、完善;还有,此时妈妈的体重也开始迅速增加。这个时期的营养饮食很重要!
妈妈的表现:
孕妇的早孕反应已经过去,多数孕妇胃口大开,要抓住时机调整饮食,补充营养。在保证饮食质量的同时,还要适当提高各种营养素的摄入量。当然,也不要无节制地过多进食,以免造成巨大儿(胎儿的体重超过4kg),影响分娩和孩子未来的健康。
营养专家建议:
孕中期,孕妇的膳食应注意这几点:
对热量的需要比孕早期明显增加。适当增加米饭、馒头等主食及鱼、肉、蛋、奶、豆制品、花生、核桃等副食,食用小米、玉米、红薯等一定数量的粗粮。
孕中期是胎儿骨骼和牙齿发育的关键时期,孕妇可多选择奶制品、豆制品、海产品、多叶的绿色蔬菜等含钙高的食物。
避免挑食、偏食,防止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缺乏。
切忌食用未煮熟的鱼、肉。
孕晚期胎儿的营养需求
小宝宝的独自:
我在7个月的时候,生长得更快,我的大脑正在发育,代谢活动也增强了。我会刺激妈妈食欲增加,因为现在的我需要大量的热量和蛋白质。
妈妈的表现:
这时胎儿要为出生后的营养需要贮存更多的营养素,再加上孕妇需要为分娩储备能量,为母乳喂养做好准备,因此孕妇需要的营养达到最高峰。
营养专家建议:
孕妇应在孕中期饮食的基础上,多增加一些豆类蛋白质的摄入,多吃豆腐和豆浆。为满足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的需要,应多吃海带、紫菜等海产品。怀孕最后一个月应适当限制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食量,以免胎儿生长得太大而影响顺利分娩。同时,还要注意不可摄取过多的盐分和水分,以防妊娠水肿。主食可以适量减少,增加副食的比例。
给(准)妈妈最贴心的关怀
“心系新生命”活动是由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等单位共同举办的大型社会性活动,于1994年9月16日正式启动。活动旨在普及三优知识,保障母婴健康,提高人口素质,科学地指导和帮助准妈妈、新妈妈度过孕育、抚育新生命的特殊时期。目前,活动已辐射全国60个城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心系新生命”活动开展14年以来,主要通过建立“三优”教育基地、在全国60个大中城市妇保系统免费发放“心系新生命”宣传册、教育光盘等系列“三优”知识教材,开展种子工程、中国科学育儿家庭教育活动、合格新妈妈成长关爱工程、成长工程、倡导母乳喂养行动、世纪宝宝追踪等各类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倡导孕前优生,倡导自然分娩,倡导母乳喂养,倡导科学育儿,受到了年轻家庭的普遍欢迎。同时,也得到了好孩子集团、恒安集团、利洁时家化(中国)有限公司等国内外优秀企业的支持。受益家庭已达3000余万户,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心系新生命”综合教育活动
“心系新生命”综合教育活动以全国35个妇幼系统网络支持为依托,通过发放“三优”教育科普手册,张贴宣传画,开设心系新生命媒体宣传专栏、成立国内首家婴幼儿图片资料库“中华宝宝图片库”、开展“世纪宝宝追踪教育”系列活动等形式,开展各项宣教工作,全面宣传“心系新生命”活动。
“种子工程”教育活动
“种子工程”教育活动以广大准妈妈及准备怀孕的育龄女性为教育重点。强化优生从孕前开始的理念,提高全社会的优生意识,帮助育龄家庭树立正确的生育观念,进一步提高人口素质。
倡导母乳喂养行动
“倡导母乳喂养行动”响应国家号召,向年轻育龄家庭广泛宣传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强化育龄家庭母乳喂养意识,改善婴儿营养和健康状况,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提高我国人口素质。
中国科学育儿家庭教育活动
“中国科学育儿家庭教育活动”旨在倡导新时代育儿文化,传播全方位健康、科学育儿新理念,普及科学育儿知识,帮助广大育龄家庭掌握科学、时尚的育儿方法,创建和谐好家庭。
合格新妈妈成长关爱工程
“合格新妈妈成长关爱工程”从生理、心理及育儿等多方面向新妈妈及家庭传播专业、科学的知识,指导和帮助新妈妈们在一个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下,顺利实现角色转变,展现新时代中国母亲的风采。
活动一:举行启动仪式,呼吁给孩子适宜的爱
5月19日下午,2015年广东省学前教育宣传月启动仪式在佛冈县机关幼儿园举行。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朱超华、清远市副市长陈建华、佛冈县副县长黄丽、清远市和佛冈县教育局负责人,以及部分幼儿园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幼儿代表共200多人参加了启动仪式。
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设立于2012年,此次的宣传月是我省开展的第四届学前教育宣传月,主题为“给孩子适宜的爱”。本届宣传月重点针对当前幼儿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从而引导和帮助广大家长理性把握爱的“温度”和“尺度”,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陪伴孩子成长。
启动仪式上,朱超华副厅长向全省的教育行政部门、幼儿园和家长们提出三点意见: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精心组织部署学前教育宣传月工作;各幼儿园要以“给孩子适宜的爱”为主题,积极开展科学育儿指导工作;广大家长要更新育儿理念,积极吸收科学的育儿知识,正确把握“给孩子适宜的爱”的方式,有效地理解、倾听、尊重、支持和陪伴孩子。
自2011年实施第一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以来,广东省学前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入园难”问题得到缓解。截至2014年底,全省共举办幼儿园15416所,比2010年增加4255所;在园幼儿数达379.34万人,比2010年增加102.1万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5.67%,比2010年提高13.1%;省规范化幼儿园比例达到60%以上。今年2月底,《广东省发展学前教育第二期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正式印发并开始实施。
据广东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副处长张宏伟介绍,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将巩固和扩大一期行动计划成果,进一步落实好关于幼儿园规划建设、师资、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要求。按照第二期三年行动计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到2016年,学前教育资源将满足适龄儿童入园需求,初步建成以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服务网络。届时,全省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将达96%以上,规范化幼儿园比例达到70%以上,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比例达75%以上,全省95%以上的乡镇建有1所以上规范化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
活动二:学习《指南》精神,倡导“科学育儿”
5月25日―26日,省教育研究院举办的“科学育儿”家庭教育优秀案例征集工作总结暨学前儿童家庭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策略研讨会在广州召开。省教育研究院院长汤贞敏,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方树生,华南师范大学、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广州大学等相关学科专业的专家学者,与来自全省各地的幼教管理者、教研员、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等300多人聚首研讨交流,共谋学前教育科学发展、优质发展、特色发展。
会议对在去年9月省教育研究院组织开展的全省“科学育儿”家庭教育优秀案例征集活动中取得优秀成果的组织及个人给予表彰,并交流研讨有效实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策略与途径。
会议指出,学龄前的家庭教育对儿童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幼儿园保教阶段是儿童从家庭生活逐渐融入集体生活、从家庭教育为主向学校教育为主转化的过渡阶段,在保证幼儿园保教质量和水平的同时,要切实做好家庭科学育儿指导,最大效度发挥家园共育的合力,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一要加大《指南》的家庭宣传力度,最广泛地提高家长科学育儿认识,普及先进理念和科学方法;二要强化教研力度,提高《指南》的实践操作性,充分发挥应有效益;三要充分发挥家长学校作用,使幼儿园保教与家庭教育和谐一致,实现家园有效共育。
[关键词]家庭教育 西方 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大系统里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父母和年长者对其子女和年幼者实施的教育,与其他形式的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有着其他教育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任何教育机关都替代不了家庭教育的地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做得是否成功,对孩子整个一生的生活、做人及事业发展都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在整个的教育系统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时至今日,我国不少家庭的家庭教育仍未走出误区,甚至影响着孩子良好素质的形成。本文拟就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家庭教育作一粗浅比较,或许能为我国家庭教育的改善提供某些借鉴。
一、 中西方两种不同的育儿观
西方国家育儿的着眼点在于:努力把孩子培养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欧美家长普遍认为要从小培养孩子的意志与吃苦耐劳的能力。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育儿观有着很大的不同:家长普遍对孩子过分溺爱。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发展蒸蒸日上,不可否认人们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大多数家庭已有能力让自己的孩子生活得更舒服,加之现在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的任何要求几乎都是“惟命是从”、“百依百顺”,只知道一味地去满足,决不允许孩子受一点苦,很自然地就滋生了孩子贪婪的欲望,形成一种“惰性”。
二、 中西方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
由于育儿观上存在着根本的差别,导致教养孩子的方式方法也完全不同。西方国家的家长从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出发,对孩子的教养采取“放手而不放任”的方法进行。
(一)西方国家的家长特别重视锻炼孩子的吃苦精神
欧美等国的许多儿童、少年,从小就从事送报、打工等劳动,这本身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炼。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可能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他们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这对一向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来说是难以接受的,甚至可能有人认为这是“残忍”的,在西方则不然。
(二)西方国家的家庭,经济条件多数优于中国国民的家庭,但他们对孩子的零用钱都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定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在教养自己的孩子方面就很值得我国家长学习一下。他对子女的要求很严格,平时给他们的零用钱很少,总是在不断地鼓励子女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获得更多的自己所需要的零用钱。像这样的例子在美国其实很多,记得有句话说得好,“中国的孩子是抱大的,美国的孩子是爬大的”的确很值得我国那些把孩子当成“小皇帝”、“小公主”的家长好好地反思一下。
(三)西方人对孩子的缺点错误决不袒护,更不听之任之,而是设法教孩子自己知错、改错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法国一个小孩子打碎了邻居家的窗玻璃,他父母并未亲自去道歉,而是让儿子自己抱一块玻璃去赔偿认错,还要求朋友对孩子不要有丝毫原谅的表示。西方家长这种“放手而不放任”的教育方法,其优长之处是显而易见的。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养方法有不少欠妥之处:
(一)人际交往上
不少家长怕孩子吃亏或学坏而限制孩子与外界接触,一旦孩子与小朋友或同学间发生争执或是不愉快的事情,多数家长采取的是袒护自己孩子而把责任推向对方的态度,由此常常发展成家长间的争端或摩擦,其实这样对孩子产生的负面作用却是更为深远的。
(二)生活观念上
中国的家长,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长,在生活上以“包办代替”的方式包揽孩子衣、食、住、行,总是怕孩子脏着、累着而不让他们沾家务劳动的边。为数不少的中国家长,对孩子的经济要求百依百顺,有求必应。且不说经济宽余的家庭,就连经济拮据的家庭,家长也要勒紧腰带,甚至东挪西借来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和欲望,以适应互相攀比的消费风气。
(三)道德教育上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是否拥有一定的能力与高文凭的确能决定着一个人一生的命运。于是,有很多家长就一味地让自己的孩子读书、考大学,读完大学再读研究生,却忽视了对孩子道德方面的教育。记得有位中学校长说得好,“要想让自己的孩子成材,必须先让他成人”。在现实中,高学历人才的犯罪在违法犯罪的总比例中日渐突出,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去思考。
由于育儿观和教养方法的不同,其教育结果也就随之表现出明显不同。西方国家的儿童、少年从小就表现出很强的自立能力,具有适应市场经济的头脑,具有适应社会环境的本领。与此相反,中国的儿童、少年乃至大学生,虽然学业上并不亚于西方,但普遍表现: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自立意识、依赖性强,做事被动、胆怯,缺乏适应环境和应变能力、不懂得恰当交往的技巧、人际关系差,怕苦怕累、只要求别人照顾、却缺乏同情心和帮助别人的精神,在家不知关心自己的长辈、在外缺乏社会责任感等等。
综上不难看出,两种不同的育儿观和不同的教育方法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结果,孰优孰劣非常清楚。
三、 关键还是在于怎样做好家庭工作
(一)家长自身观念上要转变
许多家长错误地认为,家庭教育可以无师自通。“生、养教都是自发的”甚至还有些家长延续了父辈育儿的观点,“我爸我妈也没学什么,不是照样把我们培养得很好吗?”其实,教育孩子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不是无师自通、道听途说就可以做好的。家长应该掌握一些儿童心理学、教育学,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教授曾在一次家教会上问在场的150多名家长,有谁看过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结果只有7位家长举起了手。一项“中国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与教育调查”显示:69.5%的父母没学过儿童生理发展方面的知识;79.2%的父母没看过儿童心理发展方面的知识;52.5%的父母没学过儿童教育方面的知识。
(二)家长要建立正确的成才观
不可否认,学校是培养孩子的最主要场所,最具系统性、最稳定的还是学校教育。然而,父母与子女的血缘关系决定了家长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但这并不说明父母就一定是孩子最贴心、最密切的人。要想与孩子保持“亲密“的关系,父母还需要与孩子“交朋友”,要放下家长的架子,与孩子平等相处。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将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尊重他(她)的情感、他(她)的意愿、他(她)的选择甚至他(她)的隐私。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喜欢你、信任你,把你当作知心朋友,和你交流思想。也只有这样,做父母的才能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并有效地实施家庭教育。
(三)家长要建立正确的评价观
许多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认为只要孩子学习成绩高将来就一定有出息,其实不然。大量的事实证明,学习成绩的高低与社会成就没有必然的联系。英国剑桥大学的毕业生中,现在成为集团大总裁的人不少,但大多都不是在大学期间成绩名列前几名的。家长要破除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全面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积极引导孩子素质的全面发展。
此外,家长还要大大方方地对孩子进行一定的性教育,正确提高孩子对性道德的认识,完全没有理由刻意地回避这些问题;要重视孩子个性心理健康,努力让孩子朝着健康的人格方向发展;作为家长还应该对孩子从小从严,防微杜渐,对孩子健康的行为给予鼓励和肯定,而对孩子错误的行为要予以纠正和批评等等。
[关键词]学前儿童;教养环境;教养状况;教养知识;教养观念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7/08-0092-05
一、问题的提出
家庭是每个儿童最初的生活环境,也是其终身发展的教育场所,家庭教育是影响学前儿童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现状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社会经济及文化教育发展极不平衡,河南省居于中原腹地,是我国的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为了解该省学前儿童家庭教养现状,笔者对900名河南省学前儿童家长进行了调查研究。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随机选取河南省六区一市七县共900位学前儿童家长作为调查对象。调查覆盖了城市、城镇和乡村等不同地域。
(二)调查工具及方法
研究者根据本研究目的自编调查问卷,具体包括四方面内容:第一,家庭基本情况,包括儿童的年龄、性别、家庭收入、家长职业和文化程度、家庭居住地等;第二,家庭教养环境,包括家庭结构、主要抚养人、儿童生活场所、图书和玩具、活动空间等;第三,家庭教养状况,包括儿童每天的睡眠时间、进餐次数、户外活动时间、亲子沟通、亲子活动等;第四,家长教养知识及观念,涉及家长所具有的抚育知识以及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方面的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对早期教育和早教机构的认识等。
问卷调查采用无记名方式,研究者在某一区域当场发放问卷,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900份,收回有效问卷831份。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家庭教养环境现状及分析
家庭教养环境主要包括家庭结构、家庭气氛、家庭环境等因素。
家庭结构指家庭成员相互间的关系以及家庭成员人数的多少。随着社会的进步,世界各国都出现了家庭结构核心化的趋势。上世纪90年代,我国核心家庭户占65.77%。
本调查结果表明,学前儿童家庭结构以核心家庭(由父母和未婚子女构成的家庭)为主,占56.9%,其次为联合家庭(由三代人组合而成的家庭),占31.5%。结合居住区域看,在城市、城镇和乡村的核心家庭比率分别为62.4%、51.1%、55.8%:联合家庭比率分别为29.7%、33.4%、31.9%。可见,被调查家庭总体状况符合家庭结构核心化的发展趋势,但核心家庭比率略有下降,联合家庭比率有所上升。其原因有两点:一是由于年轻父母工作一般较繁忙,需要祖辈帮助教养孩子;二是所调查对象多为居住在城镇或乡村的家长,受农村传统思想影响,联合家庭比较多。
调查发现,不管学前儿童生活在何种结构的家庭,承担起抚养儿童重任的主要是母亲,累计频次为648,其次是父亲,累计频次为160。
家庭生活环境对于促进儿童身心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家庭为儿童营造的精神环境看,83.5%的调查对象选择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和睦。从家庭为儿童创设的物质环境看,有近2/3的家庭能为儿童提供独立的活动空间,有1/4的家庭能为儿童提供充足的玩具、图书。这反映出河南省学前儿童家庭为孩子们提供的物质环境状况并不乐观。
家长为儿童开辟独立的活动空间及投放适量的玩具图书可以满足儿童的成长需要,促进其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的发展,所以,家长要尽量创造条件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若经济条件不允许为孩子提供适量的玩具和图书,家长可以充分利用身边各类资源,为儿童提供一些自制玩具。
(二)家庭教养现状及分析
1、儿童母乳喂养状况
调查显示,80.1%的家庭能够用母乳喂养年幼儿童。其中,乡村家庭母乳喂养比率最高,达到85.9%;城镇家庭比率最低,只有76%,城市家庭介于两者之间,达到81.2%。母乳喂养不仅能较好地满足儿童的营养需求,也有利于建立母子之间的依恋情感,从而满足儿童的心理发展需要。《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2001年-2010年)》提出婴儿母乳喂养率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达到85%的主要目标。调查显示,目前河南省城乡家庭平均母乳喂养率只有80.1%,尚未达到85%的目标。
2、儿童一日生活状况
儿童一日生活主要包括睡眠、进餐和户外活动等,家长应为儿童制订合理的生活日程,以保证其身体正常生长和发展,培养其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促进其情绪稳定发展。1985年国家卫生部曾《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制度》,对不同年龄儿童一日的饮食、睡眠和日常活动有详细规定。同时,对3~7岁儿童的一日活动安排也有规定。就河南省儿童一日生活状况进行调查发现,在一日活动的时间安排上,许多家长缺乏科学指导,随意性强,或凭借经验办事,或以成人的一日活动为参照,不顾及儿童的年龄特征。具体表现在:若以1~2岁儿童为界,比之年幼的儿童往往睡眠时间不足,户外活动时间过长;比之年长的儿童则是进餐次数不够,多以成人生活习惯为标准。比如,1-6个月的儿童,只有16.2%睡眠时间在16小时以上,6个月~1岁的儿童,只有8.5%睡眠时间在14~16小时;户外活动时间在3小时以上的,6个月~1岁的儿童占44.7%,1岁~2岁的儿童占32.4%;在进餐次数的安排上,74.8%的3岁以上儿童进餐次数只有3次,2-3岁儿童中,有53.5%的儿童进餐次数是3次。
3、亲子沟通与亲子活动情况
家长给儿童讲故事或做游戏是最常见的亲子互动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在讲故事或做游戏的过程中,家长不仅可以帮助儿童获得新知,还能促进儿童品德、情感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
调查显示,亲子沟通方面,90.7%的家长选择能经常与儿童交谈,但在亲子活动方面,只有47.8%的家长表示能经常给儿童讲故事或做游戏。相比而言,城市的家长做得更好,有57.6%的家长选择能经常与儿童开展亲子活动。而乡村家长只有30.1%。
上述分析说明,在具体的家庭教养过程中,不管是养育儿童还是教育儿童,家长都存在一些问题。造成这种现状的深层原因在于很多家长把家庭教养简单地看作是让孩子吃饱睡好,没有意识到科学育儿、亲子互动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息息
相关,更没有意识到不管多大年龄的儿童都是一个有着丰富思想情感的独特个体,他们有着多重生理需要和精神需要。
(三)家长教养知识和观念现状及分析
1、家长教养知识现状
调查显示,家长对育儿知识的了解现状不容乐观,有近3/4的家长对育儿知识只了解一点甚至是不了解,但有96.6%的家长表示非常迫切或比较愿意去学习和了解育儿知识。
具体来说,目前家长所欠缺的教养知识集中在学前教育学和学前心理学两方面(见图1)。
调查还发现,家长获取教养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阅读书籍,其次是通过与他人交流以及观看电视等,而通过正规培训获取教养知识的比率较低。
进一步比较分析发现,家长通过书籍了解育儿知识与其学历水平、居住区域和职业有一定内在联系。家长文化程度越高,通过阅读书籍获取教养知识的比率也越高;从家长职业角度分析,通过阅读书籍获取教养知识的家长,其职业为军人、专业人员和教师的排在前三位,分别为74.1%、63.9%、62.3%,而位列后两名的是个体劳动者和农民,分别是45.4%和29.2%;从地域角度看,城市和城镇家长通过阅读书籍获取教养知识的比率分别达58.5%、53.6%,而农民只有30.7%。可见,农民通过阅读书籍获取教养知识的比率最低。造成这种现象有主客观两方面原因。客观上,受居住区域和职业限制。这些家长可能不易获得有关书籍;主观上,不少农民以及学历层次较低的家长没有意识去主动读书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教养水平。
2、家长教养观念现状
家长教养观念指家长在教养和抚养儿童的过程中,对儿童的发展、教育儿童的方式和途径以及儿童的可塑性等问题所持有的观点或看法。本调查通过家长对早期教育、早教机构的认识来分析其教养观念现状。
(1)对早期教育的认识
总体而言,绝大多数家长比较重视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67.5%和29.6%的家长选择非常有必要或比较有必要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从具体的发展观层面上分析,家长所持有的教养观念却有所偏差。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家长(600人以上)最关注的是“开发儿童智力”,而对儿童其他方面的发展比较忽视,尤其是对儿童能否“与人友好相处”这一社会性方面的发展较少关注(不到200人选择了此项)。
调查还显示文化程度越高的家长越关注儿童“情绪愉快”和“与人相处”等方面的发展。农民对于儿童“情绪愉快”和“与人相处”等方面发展的关注程度最低(见图2)。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人们对儿童发展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入的演变过程:片面强调儿童“身体发展”――只重视“知识传授”――提倡“智力开发”――关注“个性和谐发展”。这一认识过程越来越接近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随着人们对儿童发展的不断认识、社会对人才水平的不断提高,培养“完整儿童”成为现代学前教育所提倡的新理念。所谓“完整儿童”是指一个全面发展、和谐平衡的儿童,是指儿童身体的、社会的、情感的、认知的和社会性的整合性发展。由此来分析目前家长所持的教养观念,可以说绝大多数家长对儿童发展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观念上,过度关注儿童“智力开发”,忽视其他方面的和谐发展,这一陈旧认识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规律不相吻合。
(2)对早教机构的认识
早教机构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引导的正规场所,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调查所指早教机构包括各种形式的幼儿园、托儿所、亲子园等。
调查发现,家长对各种类型的早教机构并不是很了解。只有约1/5的家长非常和比较了解早教机构。大部分家长尽管不太了解早教机构,但还是愿意把儿童送进早教机构接受教育:家长无所谓和不愿意送儿童进入早教机构的只有14.6%。从家长职业看,家长为农民的最想把儿童送进早教机构,占43.8%;从地域看,乡村家庭对早教机构的需求最迫切,达47.9%。这突出反映出广大农村对幼儿教育的迫切需求。
家长选择早教机构的标准可以折射出家长的教育价值取向和其认同的教育理念。本调查结果显示,家长选择早教机构的依据还停留在距家远近、环境设施如何等外在的基本要求上,只有职业为教师的家长把“教育理念先进”作为评价早教机构的首选标准。其余家长首先考虑的均是“正规的教学方案”这一标准;相比之下,农民选择“环境设施好”“教育理念先进”“师资水平高”等标准的比率最低,分别为17.8%、24.5%、16%(见图3),这说明不管是外在要求还是核心要素,农民对早教机构的要求都相对较低。之所以存在这种现状,首先是因为农村大部分家长教育理念相对落后;其次是一些早教机构在招生时多以“xx教学方案”吸引和说服家长,导致一些家长的认识出现偏差;最后农村早教机构发展的不足客观上使得农村家长不能对早教机构有过高要求。
四、思考与建议
(一)家庭教育的主体是父母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促进儿童身心发展。家庭教育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协调三方面教育作用的重要力量,而父母则是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是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影响人。为此,父母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儿童的第一任教师”的角色,充分发挥自身在儿童身心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议有关部门把0-3岁儿童父母作为教养知识传播的主要对象,帮助年轻家长树立“科学育儿、为国教子”的家教理念,为年轻父母教养素质的提高做好基础性工作。
(二)父母教育素质的提升迫在眉睫
父母教育素质是父母对儿童进行教育所应具备的特殊的专业素质,包括正确的教养观念、丰富的教养知识和科学的教养行为等。从儿童发展及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父母教育素质的提升是确保家庭教育质量的关键。从调查结果看,许多父母教育素质极其贫乏,往往是想当然、凭传统做法或凭别人的经验来教养孩子。要改变这一现状,提升父母教育素质迫在眉睫。
为人父母者并不是天生就具备教育素质,也不是在养育儿童的同时自然而然就获得教育素质,父母教育素质的养成是一个不断学习、积累经验、反思提升的过程。因此,许多有识之士提出,做父母的也应取得家庭教育的“资格证书”。国外已在探索针对父母的“亲职教育”,即教导父母如何了解与满足儿童身心发展需求,善尽父母职责,以协助儿童不断成长。从父母自身来说,要提升自己的教育素质,必须具备强烈的学习意识,不断获取科学育儿知识,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念。
(三)改善学前儿童家庭教养整体现状,“主战场”在农村,重点是农村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