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经济形势变化8篇

时间:2023-10-13 09:34:1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经济形势变化,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经济形势变化

篇1

关键词: 次贷危机 滞胀 出口导向型战略 转变方式。

2005 年至2007 年上半年, 全球的经济保持快速增长, 增长率为5 %左右, 2007 年下半年, 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 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放缓。2008年, 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美国次贷危机、粮食和能源危机的多重因素影响下, 全球经济增长趋势不容乐观, 面临滞胀的威胁。我国外贸出口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 国际形势的变化要求我们调整出口贸易增长的方式, 推动出口贸易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分析。

(一) 美国的经济增长几乎停滞。

2007 年第四季度以来, 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并进一步引发全球主要金融市场的危机。美国经济增长存在重大的下行风险, 而通胀的风险在加大。2008 年以来, 美国的经济产生新一轮的动荡。

首先是五大投行的没落, 继3 月份美联储拯救贝尔斯登之后, 9 月份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美林被并购, 五大投行中仅存的两家, 即高盛和摩根斯坦利已获批转变为商业银行; 其次是政府接管了经营困难的“两房”(即房地美和房利美两家住房抵押贷款公司) 。

这一举措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资本市场及美元信心, 扩大了抵押贷款能力, 但同时也扩大了政府负债, 使潜在财政负担损失高达2000 亿美元, 并产生了较大的道德风险。纽约股市已进入熊市, 经济增长前景不确定。

(二) 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 失业率总体上升。

2008 年一季度和二季度, 世界经济同比分别增长414 %和319 % , 比上年同期分别回落0104 个和0146 个百分点。其中, 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有所放缓。各国失业率明显上升, 美国失业率从1 月份的419 %持续上升至8 月份的611 %; 日本从318 %上升到412 %; 欧元区从713 %上升至715 %。同为资源出口大国的俄罗斯和巴西失业率分别从1 月的518 %和8 %下降到8 月份的513 %和716 %; 韩国和墨西哥分别从3 %和411 %小幅上升到31 2 %和41 2 %; 马来西亚则从2007 年四季度的310 %提高到2008 年二季度的315 %。

(三) 全球贸易增长放慢。

据OECD 统计, 2008 年上半年全球贸易量环比增速放慢, 一季度增长1 % , 二季度下降012 %。其中, OECD 国家出口从114 %回落到014 %; 进口一季度增长016 % , 二季度则转为下降018 %。美国前七个月出口额为1094612 亿美元, 同比增长1813 %;进口额为1514417 亿美元, 增长1219 %; 进出口差额为- 419815 亿美元, 减少011 %。欧元区前七个月出口额为9280 亿欧元, 同比增长715 %; 进口额为9393 亿欧元, 增长1119 %; 进出口差额为- 113 亿欧元, 而去年同期为顺差210 亿欧元。日本前八个月出口额为566027 亿日元, 同比增长319 %; 进口额为539134 亿日元, 增长1215 %; 进出口差额为26893 亿日元, 同比减少5819 %。中国前八个月出口额为937619 亿美元, 同比增长2214 %; 进口额为785619 亿美元, 增长30 %; 进出口差额为151919 亿美元, 减少612 %。

二、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一) 我国出口贸易增长方式的现状。

1 、我国采用的是出口导向型战略, 出口数量多,贸易顺差大。从1990 年起我国进出口贸易基本连年顺差, 2000 年至2007 年出口额从2492 亿美元增加到12180 亿美元, 贸易顺差也从241 亿美元2621 亿美元。

2 、出口市场主要集中于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我国主要出口贸易伙伴是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2007 年我国对欧盟、美国和日本的出口增长分别为2912 %、1414 %、1114 % ,位居前三名。

3 、我国出口商品的特点是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价格低, 生产过程中忽视环保和劳工福利。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中, 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比重过高, 出口商品层次不高。出口价格偏低, 国内同类企业竞相压价, 有的企业出口赢利仅靠出口退税所得, 容易引起国际贸易摩擦。出口的商品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 粗放式的出口增长方式给了一些新型的贸易壁垒可乘之机。

4 、加工贸易的比例和规模过大。1979 年我国的加工贸易出口为2135 亿美元, 只占当年出口额的214 % , 2007 年我国的加工贸易出口为617615 亿美元, 占到当年的出口额的50 %以上。还需要注意的是加工贸易中占比例最大的是外商投资企业, 近几年外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到总进出口额的70 %以上。加工贸易是我国利用外资的重要形式, 但在加工贸易特别是来料加工中, 外商投资企业完全掌握市场和销售渠道, 严密控制关键技术, 把技术和产品的研发能力大多留在境外, 而中方只参与简单的加工装配环节。它阻碍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此外,还有些外商投资企业甚至将技术水平低、环境污染重的工业转移到我国生产, 给我国的环境带来灾害性的后果。

(二) 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1 、出口增长速度放缓。

由于外贸对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美国又是中国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之一, 因而美国经济放缓和全球信贷紧缩, 将使我国整体外部环境趋紧。尽管中国出口结构的升级和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美国需求变化对出口的影响, 但事实上中国出口增速从未与美国经济增长脱节。只要美国经济出现衰退, 中国出口就有可能明显放缓。2007 年第四季度的数据也显示, 中国的出口增速较前三个季度下降了6 个百分点, 低于全年的平均水平, 2008 年的出口增速明显放缓。

2 、受次贷危机影响, 欧美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再度抬头。

2007 年, 全球共有19 个国家(地区) 对我国发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调查近80起, 特别是反补贴案件大幅增加。其中, 美国启动案件数量居首, 仅反倾销案件就达13 起, 占对我国反倾销立案数的21 %。次贷危机的爆发使美欧经济下滑的风险明显增大, 这可能促使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升温, 使我国出口商品受到进一步不公平的打压。近年来, 我国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国。次贷危机已经导致美国经济增长转弱, 失业率上升。在美国经济复苏乏力和美国贸易逆差高居不下的情况下, 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将更加频繁, 各种名义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将纷纷出笼, 这一切都将构成我国食品、机电产品、纺织品和服装以及玩具鞋类对美出口的障碍。近年来, 美国以保护知识产权为主要目标的“337 调查”个案明显增多, 中国已成为被调查数量最多的国家。最近, 美国又不断炒作我国宠物食品、水产品、牙膏、轮胎、玩具等产品的安全问题, 限制我国有关产品进口, 严重损害我产品的国际声誉和相关出口企业的利益。 [ hi138/Com]

受次贷危机影响, 欧盟内部的经济状况和就业不容乐观。2008 年1 月31 日据欧盟统计署公布的数据显示, 欧盟27 个成员国的失业率为618 % , 高于警戒线。欧盟的反倾销及其它贸易保护手段再度抬头,欧盟从2008 年2 月16 日起开始对原产于中国的一般蜡烛、锥形蜡烛和类似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 纪念性和户外蜡烛除外。整个调查程序将历时15 个月, 初裁将在9 个月内作出。欧盟已选定巴西作为惟一的成本参照替代国。6 月27 日, 欧盟《关于限制全氟辛烷磺酸销售及使用的指令》(简称PFOS 指令) 正式生效, 规定欧盟市场上销售的制成品中PFOS 含量不得超过总质量的01005 %。该指令对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影响, 将远大于先前其他技术性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

3 、美元持续疲软和人民币升值挤压出口利润空间。

2007 年11 月以来, 人民币兑美元升值明显提速, 截至今年3 月底, 5 个月累计升值了514 % , 这比2007 年前10 个月升值幅度还高019 个百分点。

2008 年, 受美国经济下行风险增大的影响, 美元贬值的趋势恐难扭转, 我国企业对美出口的利润将进一步减少。同时, 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资金市场调整及可能的货币政策的放松都会增加我国对外资的吸引力, 并可能引发对华投资的新一轮, 将对人民币升值形成更大压力。但另一方面, 人民币升值也将使企业进口部分原材料、零部件的成本降低, 同时,2007 年人民币兑欧元在波动中累计贬值了316 % , 因此我国企业对欧出口利润有所增加, 加上一年来对欧出口比重明显上升, 与对美出口形成鲜明对比, 这些因素将对美元贬值的负面影响有所缓解。

三、对策。

(一) 外贸出口目标应重新定位。

外贸出口目标应由单一出口创汇拉动经济增长向提升国家整体经济竞争力和确保宏观经济平稳快速发展转变。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外贸出口在很大程度上锁定在出口创汇和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等短期目标上。

正是基于这样的出口导向战略,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财政、税收等政策措施, 使外贸增长一路高歌猛进。但是, 随着国内经济发展的对外依赖程度不断加深, 加上当前全球经济的不景气、持续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以及日益多样的贸易摩擦, 单纯关注外贸总量的增速和增长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很有必要进一步上升到提升国家经济整体竞争力和确保宏观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等更高层面上来规划外贸发展的方向, 只有如此, 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二) 要加快建立促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体系和服务平台。

从政策和制度层面上看, 要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建立起稳定、透明、可预测的财税、信贷、外汇、保险等政策体系, 明确政府对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融资支持、税收减免优惠、投资风险保障等鼓励政策, 减少资源流动和重组成本,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要帮助各类走出去的企业有效规避政治风险、经营风险, 鼓励各类保险机构开发面向走出去企业的多样化的保险产品和服务, 解决走出去企业面临的各种困难。要及早建立全方位、高效率的企业服务机构, 承担向走出去的企业全面介绍和宣传国外的法律、法规和投资环境, 预警投资风险, 开拓市场等全方位的咨询服务, 防止不顾条件地一哄而起往外走, 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负面影响。

(三) 稳定人民币对美元汇率, 减弱人民币升值预期, 消除汇率传导因素。

自我国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大幅度升值, 这很大原因在于美国次贷危机加速了美元贬值, 使得人民币升值速度有所加快。美元的贬值和人民币的升值给中国企业的出口带来了压力, 中国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无法消化汇率的升值幅度, 使得中国出口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随着美国次贷危机进一步发展, 美国经济将继续走弱, 从近期看, 美元贬值还将持续。从目前的情势看, 人民币汇率的升值速度大大超过了生产率的提高, 而且与其他国内政策叠加后, 出口企业已经很难承受。为此, 建议稳定人民币汇率, 减弱人民币升值预期, 必要时可适当利用人民币贬值支持出口。

(四)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1 、促进传统出口产业转型升级。

支持出口产品的研发设计, 提高质量档次, 推进质量追溯体系建设,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鼓励企业加强产品质量和生产体系的国际认证。推动和支持行业组织、龙头企业建立质量检测中心等公共技术平台,提供公共检测服务。

2 、加强调控“两高一资”产品出口。

通过总量调整, 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密切关注“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动向, 会同相关部门加强监管, 加强源头治理, 兼顾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逐步实现生产、消费和出口的相互协调, 推动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

3 、实施出口品牌战略, 提高企业和出口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制订国际品牌发展战略, 建立有效的出口品牌建设政策支持体系, 培育自有出口品牌, 提高商品附加值, 推进名牌展会建设, 为中外企业提供开拓国际市场的信息、采购和合作平台。

(五) 促进企业构建和谐社会的意识。

遵守劳动法, 遵守税务、外汇、海关、进出口法律法规, 尊重员工合法权益, 保护员工利益。加快制订员工最低工资标准, 履行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制度; 严格规范劳动强度、劳动环境保障制度和卫生安全制度。促进企业担负起保护自然环境, 防治环境污染的责任, 合理反映出口商品的劳工成本、环保成本和资源成本, 自觉维护诚信经营的规则, 这是为了防止国外一些新型的贸易壁垒如TB T、SA8000 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六) 完善调整加工贸易和外资政策。

对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加工贸易和外资项目, 严格限制甚至取消, 提升加工贸易的发展水平和档次, 发挥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和产业带动效应, 鼓励发展和提高产业配套能力,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产业竞争力。根据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 完善加工贸易管理模式, 推动加工贸易沿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向上下游延伸, 提高我国在国际价值链中的地位。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增加研发投入,通过技术转移、合作开发等形式自主创新。制订有效政策, 调整区域布局, 引导加工贸易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七) 鼓励国有和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改变重外轻内、重国轻民的观念, 鼓励国有和民营企业走出去与拥有先进技术和研发能力、完善的营销网络和管理经验的国外企业合资, 促进企业消化、吸收, 提高自身竞争能力。通过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资金资助、国际市场信息提供和服务、人才培训、市场推广、国外参展推介宣传等方式, 鼓励国有和民营企业建立自主国际营销网络, 深度开拓市场。取消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审核, 放宽投资用汇和人员出入境管理, 提供全面的境外投资信息服务和境外权益保障。

(八) 大力促进服务贸易发展。

服务业生产效率是一国经济活力的重要因素, 它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是一国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发达的服务业为货物贸易的快速发展创造条件和提供了保证。要顺应国际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新趋势, 推进服务贸易的立法, 大力发展来华旅游、承包工程、设计咨询、技术转让、金融保险、国际运输、教育培训等领域的国际服务贸易, 加大我国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海外金融网点建设, 增加对重要贸易伙伴的运输航线。加快服务业的对内和对外开放,提高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比重, 抓住国际服务业外包快速发展的机遇, 创造条件, 积极承接新一轮的国际服务业转移。

(九) 加快拓展多元化的外贸目标市场。

目标市场多元化, 可以改变当前对美国、欧盟、日本等少数几个经济体的过分依赖。西方经济学有一句防范风险的名言: “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面对这种带有全局性的全新外贸环境变化,我们必须未雨绸缪, 及早调整出口企业的产业结构,在更广阔的空间创造更多具有缓冲弹性的外贸目标市场, 实现多点开花, 防止和缓解外部需求演变对我国外贸以及国内宏观经济运行的严重冲击。

参考文献

[ 1 ] 王受文。 转变方式, 推动对外贸易又好又快发展[J ] . 国际贸易, 2008 (7) : 19.

[ 2 ] 曲凤杰。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及其对我国影响[J ] . 国际贸易, 2008 (6) : 49.

[3 ] 张莉。 我国贸易顺差的结构分析及影响评估[J ] . 中国对外贸易, 2008 (9) : 84.

[4 ] 李成钢。 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和竞争优势的提升[J ] . 国际经贸探索, 2008 (9) : 12.

[5 ] 刘兵权。 超额外汇储备、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J ] . 国际贸易问题, 2008 (7) : 94.

[ 6 ] 陈丽丽。 迈向贸易强国的战略研究[ M ] .

篇2

关键词:金融危机;江苏;开放型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9)07-0041-06

目前,发端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发达国家经济已经出现衰退迹象,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全球股票市场非理性甚至是恐慌性地暴跌,国际汇市出现宽幅震荡,国际贸易量大幅减少,传统的“发展中国家生产、发达国家消费”的分工模式受到严峻挑战。受此影响,江苏开放型经济发展遭遇严峻考验,进出口增幅迅速回落,协议利用外资逐月减少,企业出口订单及产能明显下降,承包工程急剧萎缩,外派劳务人员日趋减少,境外投资呈现负增长,开发区进出口增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不过,江苏经济发展的基本面还是好的,江苏在国际分工中的优势仍然存在。所以,面对金融危机应该坚定信心,沉着应对,在危机中寻找机会,努力提高江苏开放型经济水平。

一、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对江苏开放型经济的负面影响

江苏是中国最重要的开放型经济省份之一,其贸易方式以加工贸易为主,出口主体以苏南企业为主,出口目的地以发达国家为主,吸引外资以制造业为主,这种过于集中的发展模式使得江苏开放型经济在这次金融危机受到严重冲击。

1 进口、出口增幅下降,进口下降速度快于出口下降速度。在全球经济放缓,需求减少的情况下,江苏省进口与出口增幅呈现双双下降的态势。2008年江苏省累计进出口3923.85亿美元,同比增长12.3%,增幅比去年同期减少10.8%。其中,出口2381.14亿美元,同比增长16.9%,增幅比去年同期减少10.1%;进口1542.71亿美元,同比增长5.8%,增幅比去年同期减少12.3%。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其开放型经济的影响日益严重,江苏进出口单月增速逐月下降,并在11月份双双变为负增长。由于江苏外贸模式是以加工贸易为主,在国际订单锐减的情况下,江苏出口企业对于原材料、半成品的进口需求锐减,进口下降速度快于出口下降速度。

2 一般贸易总体平稳,加工贸易回落加快。2008年江苏省一般贸易进出口1351.5亿美元,增长26.9%,领先全省外贸增幅14.7个百分点,占全省外贸总值的34.5%,所占比重较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其中,出口920.1亿美元,增长30.6%;进口431.4亿美元,增长19.7%。与此相比,“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明显回落。根据江苏省外经贸厅统计,2008年江苏省加工贸易进出口2260亿美元,增长5.1%,增幅比上年下降14.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419.7亿美元,增长8.8%,增幅下降14.2个百分点;进口840.3亿美元,下降0.7%,加工贸易占全省外贸比重下降至57.6%,为“十五”以来最低点。

3 利用外资逐月回落,欧美投资明显减少。在全球资本紧缩的情况下,2008年全省协议利用外资507.26亿美元,同比减少4.8%;实际利用外资251.20亿美元,同比增长14.7%,比去年同期回落10.9个百分点。而且自8月份以来,第一次出现协议利用外资连续下降的情况。吸引外资主要来源于亚洲,占比达到60.27%,同比增长19.1%,但如果扣除掉香港对于江苏的投资,则亚洲地区的投资也大幅回落。不过,同期发达国家对于江苏的投资出现更大降幅,其中英国协议利用外资下降83.52%,美国下降26.91%,欧盟下降23.16%。

4 中小型出口企业经营环境比大型企业更加恶劣,企业出口订单显著下降。由于国际市场需求减弱、人民币汇率升值、要素供给趋紧、成本上升等压力,江苏不少出口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经营困境。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都面临着市场空间减少、经营风险增大、资金链绷紧的风险。但是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收益不稳定,抗风险能力差,缺乏合格抵押担保品,融资困难陡然增加。与此同时,出口导向型中小企业的外国客户在金融危机中出现经营困难和资金问题,以至于中小企业的大批应收帐款无法收回,这对于资金本来就很吃紧的中小企业更是重重一击。许多企业出现订单减少、企业裁员等情况。

5 承包工程市场萎缩,外派劳务人员减少。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额49.5亿美元,增长9.3%;完成营业额46.1亿美元,增长10.7%。但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新签项目减少。金融危机使各国采取应对政策,资金流向和投资方向发生重大调整,使本来立项的、意在开发的项目流产、减少、缓签。产油国市场由于原油价格暴跌而使形势急转直下,对江苏承包工程的发展影响很大。徐矿集团5亿美元的博茨瓦纳煤电油一体化项目已因这次金融危机而搁浅。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流动性不足,业主资金链断裂,已迫使我省一些企业已签项目停止执行或推迟施工。此外,受金融危机影响,外派劳务人员出现负增长,期末在外人数10.2万人,同比下降12.8%。

6 境外投资项目呈现负增长,大项目增速明显减缓。2008年以来,江苏境外投资项目呈现负增长。2008年全省共核准境外投资项目232个,同比下降7.9%,仅苏州、扬州和泰州三市的项目数保持了增长,其余各市的项目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另外,除在亚洲、非洲的投资项目增长以外,其他地区投资项目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同时,大项目增长趋势持续减缓。

7 开发区进出口增速低于全省水平,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幅逐月走低。今年以来,全省开发区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虽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经济运行保持了较为稳定的态势,但影响仍逐步显现。一是开发区进出口增速低于全省水平。2008年全省开发区完成进出口总额2774.2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1575.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9.5%和11.1%,分别低于全省水平2.8个百分点和5.8个百分点。南通、昆山、南京经济开发区和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均出现负增长。二是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幅逐月走低。全省开发区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呈现高开低走,同比增幅逐月走低,从年初的46%减至年末的23.6%,其中泰州、宿迁出现负增长。与业务总收入相比,南通、泰州、徐州、盐城、宿迁市的一般预算收入增幅均低于业务总收入的增幅,说明效益下降。

二、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对江苏开放型经济的积极影响

虽然过于集中的开放型发展模式弱化了江苏抗风险能力,但是从总体来看,江苏开放型经济仍然保持着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2008年,全省实

际利用外资251.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7%,连续六年保持全国龙头地位;全省累计完成进出口3923.8亿美元,同比增长12.3%,其中出口2380.4亿美元,增幅为16.9%。货物贸易规模是改革开放初期的919倍,继续保持全国第二。在全球经济衰退、消费疲软的背景下,消费者将会对质优价廉的产品更加青睐,国际资本也会对政治稳定、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产业链条完整的地区更加青睐,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金融危机强化了江苏参与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给江苏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1.与新兴市场贸易活跃。欧盟和美国是江苏省最主要的出口市场,2007年,江苏对欧盟、美国的外贸依存度高达19.3%和15.7%。然而在欧盟、美国经济放缓的情况下,传统出口市场萎缩,全省面临的外部环境趋紧。在外部环境的倒逼下,江苏对新兴市场的出口迅速上升,多元化趋势明显。对东盟、韩国、中国台湾省等新兴市场出口加快,出口额分别为206.0亿美元、142.5亿美元和65.9亿美元,增长22.8%、35.3%和9.1%;对俄罗斯、拉丁美洲、非洲出口额27.7亿美元、109.6亿美元和50.1亿美元,分别增长46.5%、44.7%和35.3%。

2 利用外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制造业利用外资占比持续下降,农业和服务业利用外资占比提高。2008年,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185.8亿美元,同比增长9.1%,增幅较平均水平低5.6个百分点,占全省外资的74%,占比较去年回落了1个百分点。制造业主要行业中,金属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石油加工、医药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制造业,服装、鞋、帽制造业,纺织业、印刷业、化纤制造业等行业实际利用外资均下降。农业和服务业利用外资增长均高于制造业。2008年,全省农业到账外资4.5亿美元,增长38.1%,协议利用外资13亿美元,增长42.2%,增幅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5.9个百分点和50.3个百分点。服务业到账外资60.9亿美元,增长25.2%,增幅高于全省12.9个百分点。农业和服务业利用外资在全省利用外资中的占比进一步提高,分别占1.9%和25.2%,提高0.6个百分点和1个百分点。

3 民营出口企业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优胜劣汰局面。2008年,江苏省民营企业出口360.2亿美元,占江苏省出口比重达15%,同比增长35.9%,高于江苏省平均增幅19个百分点,也高于外商投资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出口增幅23和11.2个百分点。虽然有一半左右的价格竞争型、技术含量不高、市场单一的企业出口明显回落甚至负增长,但技术含量较高、市场开拓能力强的企业出口却大幅度增长。不少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向技术和管理要效益,依然保持了较快增长,有1/3左右的民营企业出口同比增长超过50%,较好地拉动了江苏省的出口增长。民营出口企业的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优胜劣汰态愈加明显。

4 苏中、苏北地区仍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苏南地区尤其是苏州一直是江苏省开放型经济的排头兵,它在推动江苏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以加工贸易为主要发展模式的苏南首先受到冲击,进出口额出现逐月下滑的趋势,并从10月开始负增长。与苏南相比,苏中、苏北地区仍然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苏中出口同比增长39.3%,苏北出口同比增长35.0%。全省有10个省辖市进出口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泰州、宿迁、扬州列前3位;有10个省辖市出口增幅超全省平均水平,泰州、宿迁、盐城列前3位。虽然2008年苏南地区进出口额占全省89.26%,其在外贸中的地位仍然没有动摇,但是苏中、苏北竞相发展的良好势头在苏南进出口急剧下降的情况下起到了较好的补缺作用,这对于三大区域协调发展,进而实现全省可持续均衡发展极具战略意义。

5 江苏企业“走出去”迎来新机遇。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很多国家将中国经济看作是全球经济板块中最活跃的部分,更加欢迎中国企业前去投资,不少国家的投资促进机构专门成立中国小组,希望通过引进中国企业的投资解决东道国企业资金短缺、失业率上升的问题,以前在收购方面较为苛刻的条款现在放开了,以前较为昂贵的资产价格目前降低了。资源性产品、东道国优质企业资产、先进技术成果,这些以前都无法企及的好项目现在都可以成为江苏企业对外投资的对象。因此,江苏企业应该抓住这次难得的机遇,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据统计,中方协议投资6.3亿美元,增长35.6%。

三、战胜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提高江苏开放型经济水平的对策建议

1 建立促进外经贸发展的信息披露机制和协调机制,及时了解和协调解决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积极跟踪国际金融危机的最新动态,认真搜集传统市场和新兴市场的信息,及时掌握有关动态信息,建立信息披露机制,多渠道向企业信息和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有针对性地做好防范外经贸经营风险,特别是加强对有关国家进口商的风险防范工作。二是积极跟踪调查企业经营情况,在金融危机期间定期召开由发改委、外经贸厅、国税局、海关、检验检疫、人民银行、进出口银行、出口信用保险等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及时了解和协调解决企业在出口退税、融资、市场开拓等方面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对已经出现停产等问题的外贸企业,也要协调有关部门,做好企业停产、注销的善后工作。

2 出台扶持外贸发展的针对性措施,优化外贸企业的经营环境。除了我们要认真落实省政府年初制定的外贸促进政策外,为支持外贸企业度过经济寒冬,坚定外贸企业的信心,省政府还应从企业融资、出口退税、国际市场开拓、科技兴贸、品牌建设、出口信用保险、电子商务应用、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扩大企业进口等方面出台针对性措施,对外贸企业进行专项扶持,从而为企业优化政务环境、规范市场环境、营造融资环境、活跃创业环境、创造政策环境。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的事情要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确保外经贸业务稳定发展。同时,要支持外贸企业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加强适销对路新产品的开发。

3 完善中小出口企业融资平台,切实加快出口退税进度。应加强银企合作,与人民银行等部门共同努力,增加给中小企业的授信额度。与此同时,人民银行、国税局、外经贸厅应会同部分商业银行更好地开展出口退税帐户质押贷款业务,切实解决中小出口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省政府还应在当前增支、减收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增加省级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金规模,增加明年的退税配套资金,支持企业发展。同时,省政府应建立出口退税专项督查制度,定期对各地退税进度进行通报,督促各地加快退税进度。对出口企业实现出口税即征即退、应退尽退,增加企业流动资金。对2008年已办理出口退税的部分纺织、服装、轻

工等劳动密集型商品和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商品,按照征退税差额予以一定比例的资助。

4 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目前,金融风暴受灾最严重的欧美地区是第一风险发生地,拉美等一些第三世界国家逐渐成为第二风险发生地。与此同时,由于金融危机导致生存环境恶化,以往低风险地区的大客户、老客户也变得不再可靠。当欧美等传统低风险出口市场面临衰退之时,非洲、中东、南亚、南美及部分独联体国家等仍具有较大市场开发潜力,因此,外经贸企业应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迅速调整出口方向,在保持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低成本的新兴市场和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通过出口市场多元化缓解金融危机的影响,保证企业持续稳健发展。

5 强化招商引资力度,简化引资审批程序。国际金融危机对江苏利用外资的影响已逐步显现,为此,应进一步加大对利用外资的优惠力度,在土地供应、重大项目、开发区发展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更加注重“招大引强”,继续促进世界500强企业或跨国公司在江苏投资、增资,在利用外资中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和经济增长内生动力。鼓励外资参与我省节能环保、医疗、农村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外资企业优化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结构。围绕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开展招商引资,做大软件、金融、生产性研发、物流等服务外包产业。创新利用外资方式,鼓励外商投资设立创新型研发机构和创业投资基金,完善创业投资退出机制,支持省内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壮大。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完善外商投资投诉管理办法,依法保护境内外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为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对江苏引资的影响,提高引资效率,应严格执行《国务院改革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切实落实梁保华书记批示精神,结合外资工作实际,参照广东省做法,在我省职权范围内统一外商投资企业审批流程,减少环节,杜绝重复审批。根据省委、省政府扩权强县的要求,建议以省政府文件形式,将总投资在3000万美元以下的鼓励类及允许类外商投资企业合同、章程审批工作,由外资单列县(市)推行到全省所有县和县级市;积极推动省各部门简政放权,逐步使涉及外商投资审批各环节权限与合同、章程审批权下放相匹配,全力推进引资再提速。

6 加强外派劳务基地建设,推动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平稳较快发展。目前,全球金融危机逐步蔓延,使我省外派劳务业务面临严峻挑战。然而,根据对国际市场的调研,从发展环境来看,劳动力的国际间流动趋势基本没有改变,发达国家对各类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仍然活跃,很多新兴市场都非常希望引进中国劳务。因此,当前江苏应针对国际市场的需求和自身状况,加强外派劳务基地建设,打造专业化外派劳务基地品牌。政府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利用农民工大量返乡机会,加大对中高级技术劳务人员的培训,优化外派劳务资源储备,逐步改变外派劳务人员的结构,提高外派劳务的竞争力,推动对外劳务合作发展方式的转变。在对外承包工程方面,要抓住因金融危机导致原材料价格下跌,部分承包工程成本有所下降的机遇。继续多方位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加强我省企业间的联合与合作,降低投标成本,努力获得大项目。同时,要抓住国际市场结构调整的机会,加快对外承包工程与对外投资相结合的步伐,推动承包工程与矿产资源合作开发以及农业开发的相互促进。要加快推动对外劳务合作发展方式的转变,规避经营风险,研究对外承包工程以及对外投资合作项下劳务派遣业务的模式,促进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业务迈上一个新台阶。

7 积极稳妥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海外投资步伐。积极稳妥地实施“走出去”战略也是应对金融危机破解外贸困局的一个有效途径。应鼓励江苏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境外投资。一是加强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争取推进商务部以我省柬埔寨西港经济特区为试点启动与柬埔寨协商会谈,促进签定与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有关的政府间协议。二是加强境外生产基地的建设。江苏不少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利润微薄,因此可以通过将生产基地逐步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的策略来应对利润变薄的困境。鉴于不少纺织服装企业属于中小企业,在境外办厂风险过大,成本过高,可以选择“抱团出海”的方式“走出去”,这样既可以提高抗风险能力,又有利于形成配套能力,还可以跨越贸易壁垒。三是引导企业参与海外战略布局和资源开发。应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农业开发和资源加工,支持企业购买发达国家技术及品牌。四是加强对海外企业的并购投资。江苏的企业集团应抓住机遇,参与对海外企业的并购和收购,以获取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其中包括被并购或收购企业的专利,从而,增加在海外的生产基地,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利用国外企业的销售渠道及物流系统,在更大范围内寻求企业自身的发展空间。

8 创造稳定的经济与政策环境,在防范风险的同时加快开发区的转型升级。开发区是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更大更直接。从政府管理部门来看,应从多方面着手积极应对危机,尽量争取在经济危机的“寒冬”中为企业营造“温室环境”:一是强调国内经济增长与政策环境的稳定预期。在当前国际经济环境中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多的大背景下,国内相对稳定的经济环境以及良好的增长预期对外资仍具备相当的吸引力。江苏依然是走在国内开放型经济发展前沿的省份,在稳定可预期的外资政策保障下,江苏开发区不失为金融风暴中相对安全、投资回报有保证的“避风港”。二是针对危机出台具体政策,提高服务水平。通过有效的金融、财政措施帮助企业应对经营性风险,推进协议项目的实施。同时改善外商投资服务方式,既坚持原则,又灵活处理,特别是在当前要充分体谅外商面临的困难,以优质服务来增强竞争力和吸引力。三是注重产业要素的调整,提升开发区自主创新能力与效益。目前,由于西方发达国家有些产业不景气,原先禁止出口的关键技术设备可以购到,特别是包括光电显示、光伏、新材料等开发区现有主导产业所需要的关键技术和设备,正是低成本购进,提高产业主导权的千载难逢的机遇。四是防范外商投资的信用风险。开发区管委会应通过国内外各种渠道了解跨国公司的经营动态,防止外资利用优惠政策进行金融诈骗。同时对区内企业开展全面调研,通过银行、税收、工商等部门了解金融危机后企业项目建设、生产销售、流动资金、劳动用工等方面的变化,保证协议外资如期到位,并有效防止企业资金抽逃等情况的发生。

9 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重要能源原材料的进口,建立重要能源原材料等主要商品的储备机制。目前的国际经济频遭国际紧缩困扰,世界主要资源产品价格直线下降。各国为了尽快走出衰退阴影纷纷出台前所未有的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这为将来的通货膨胀埋下伏笔。所以,世界经济调整也为我国以更低价格购买能

源原材料、关键设备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带来新的机遇,因此,省政府应从长计议,建立重要能源原材料等主要商品的储备机制,利用人民币升值、国际通缩的阶段性机遇,大量进口生产所需要的资源型产品、能源产品以及重要设备,从而减轻未来物价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对2008年国家鼓励类先进技术和重要装备、资源性产品及原材料(国家鼓励进口目录的第二、四部分)进口给予一定比例贴息。根据江苏省情,可以建立政府储备和企业储备相结合的储备机制,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管理体制,政府储备和企业储备分开运作的运作模式。石油等战略物资储备应以财政出资为主,多渠道筹措。至于企业储备,政府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考虑在物资储备中引入民间投资,并通过招投标方式,与民间投资者合资或由民间独资建立一些储备设施,日常管理由企业来负责。与此同时,合理布局储备基地。结合国际经验,江苏石油储备基地布局应该着重考虑:尽量利用地下盐穴储备,降低成本;运输方便;相对集中,尽量靠近大的炼油厂和能接卸大型油轮的深水码头,避免二次倒运;拥有足够可用的腹地,以满足未来扩大规模的需要。

10 充分利用国内外大型机构裁员的机会,以优惠的待遇和良好的职业前景吸引人才回归。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引致华尔街大批有经验的金融人才失业,受金融危机波及的IT企业等也纷纷裁员,此轮裁员风暴业已波及国内上海、深圳等跨国公司总部、研发中心聚集地,国内外许多高层次的技术、管理人才正面临发展的困境。这对江苏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来说,正是吸引、引进国内外高层人才的好时机。江苏应根据产业发展的需求,推出引进高层次人才的计划,落实各项人才政策,用优惠的待遇和良好的职业前景来吸引人才入驻。通过引进领军型人才和团队,包括领军科技人才,领军型服务外包人才等带动高尖端项目落户江苏,实现引进一位领军人才,带出一支创新创业团队,开发一批创新成果,催生一个新兴产业。同时,可以有针对性地集中组织招聘团赴欧美推介,通过商会等机构在海外网罗高端人才,为江苏开放型经济更高水平的发展做好充分的人才储备。

参考文献:

[1]张雷,全面提高江苏开放型经济水平[J],中国经贸,2008(4),

[2]江小涓,服务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与理论分析[J],经济研究,2008(2),

[3]李海燕,新世纪美元的国际地位及其发展趋势[J],国际贸易问题,2007(5),

[4]胡培兆,世界贸易中的利益至上主义分析[J],广东社会科学,2007(3),

篇3

2008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导致新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爆发,造成全球萧条持续。本次危机是石油加金融复合型的危机,杀伤力非常大。危机的源头是金融体制滞后于金融体系的急剧扩张,建立和恢复新的金融体制和机制是艰巨的和持续的。本次危机造成股市暴跌超过历史任何一次危机,目前全球在金融危机中的损失超过30万亿美元,我国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很大的影响。

1. 我国的国际贸易现状

从世界经济的角度来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贸易、投资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加快,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趋势日益显著。世界经济正在稳步走向一体化,任何国家或地区,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来自它国或地区的影响。中国做为一个新的“经济大国”,其经济已纳人国际经济的体系之中。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的gdp增长是靠外贸出口带动实现的。对外依赖程度的提高,一方面表明中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日益提高、影响日益增大,同时,也表明中国对它国或地区震荡的反应会更加敏感。

2. 金融危机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本次金融危机影响范围分析:从产业看,危机对制造业比重大的地区影响大于服务业比重大的地区(但生活业为主的服务业受到的影响小于生产业为主的服务业)。从地区看,本次本文由收集整理危机对出口依赖型的地区影响大于内需依赖型的地区(但加工贸易比重大的地区相对一般贸易比重大的地区影响稍小)。从行业看,前几年发展快的行业,也是本次危机影响最深的行业。受房地产业、汽车等交通设备制造业不景气影响,支撑冶金工业发展的三个支柱倒塌两个,使冶金行业成为受影响最大的行业。以出口为主的纺织服装业影响较大,但对整个工业基础的摇动不如冶金、汽车、石化等行业强,这些行业以及航空制造业、船舶制造业都有可能负增长。港口及运输受到的影响在服务业中仅次于房地产和金融(证券)等行业。受到危机影响较小的行业包括:公共设施、基础设施行业,基本生活类产品制造业(食品、农副产品加工)、生活业(医疗保健、康体可能有大幅提高)、机械加工制造业、电子、电器。在危机中出现机遇的行业:技术服务业、创意产业、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环保及再生资源等产业,以及教育产业等。

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性矛盾将很突出。首先,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与世界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相类似,某些传统出口商品特别是纺织品及服装出口与这些国家基本上处于同一竞争层次上。例如,我国的“两纱两布”出口,其出口质量是国际公认的免检商品,出口量很大。但现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巴基斯坦的质量和卖价已优于我国。而且,国际市场对“两纱两布”的需求量也有一定的限度,因而,谁的竞争力强,谁占的市场份额就大。这对约占我国“两纱两布”出口总量70%的大型国有企业是一个挑战。其次,我国出口的目标市场竞争将会更加激烈。例如,世界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2007年我国纺织品出口市场份额,中国香港占40.77%,日本占13.08%,美国占9.28%,三者合计占我国纺织品出口总额的63.13%。同年,我国服装出口到日本的金额占我国服装出口总额的32.46%,中国香港占26.42%,美国占12.82%,三者合计占我国服装出口总额的71.7%。由于日本、韩国、东南亚国家的货币贬值,将给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生产企业和外贸公司带来更大的压力。我国出口正受到来自这些国家越来越激烈的挑战。

房地产市场经历重大调整将导致银行不良贷款增加。在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下滑趋势中,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冬天”和银行不良贷款风险将在2008年末与2009上半年开始显现。自楼市调整以来,开发商现金流不足现象,就已逐渐暴露出来。为了筹集现金,国内部分房地产开发商已开始降价销售。8月份,反映全国70个大中城市的房价指数首度较前月下滑。目前,中国各地房价下跌现象越来越普遍,房地产投资进一步萎缩。可以预计,伴随商品房成交量的持续下滑,购房者持币观望心理增强。空房率持续增加与毛利率下降,将进一步导致开发商面临现金流短缺的困扰银行业中的房地产不良贷款风险也将大为提高。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鼓励投资的领域,而且受关税政策调整影响较少,现在应当加强创汇农业利用外资的力度。据联合国数据显示,主要商品价格在金融危机之后下降5.9%基础上再下降3.9%左右,其中食品平均价格将下降8.3%,小麦价格降3%,玉米价格降2.5%,大米价格降6%,食油价格也在下跌,羊毛、棉花、木材等价格均有所降低。但是茶叶、咖啡和可可的价格将会上升。因此,我国可适当进口需求多而价低的小麦,扩大出口高附加值和高效益的农产品。以利国际收支平衡。纵观农业国家农产品对外贸易,泰国的谷物出口量较大,但以稻米为主,还有天然橡胶和鱼贝产品出口,对我出口影响不大,而该国的成衣与鞋类出口与我乡镇企业的产品有

竞争;马来西亚主要出口商品为天然橡胶、植物油、原木及木制品,均为我国进口所需要;印度尼西亚出口以原油、天然气和胶合板为主;越南以大米、咖啡出口为主;印度以宝石和茶叶出口较多,与我有竞争;日本食物自给率只占70%左右,需进口较多的产品。我国对日出口总额中,农产品约占15%。因此,我国需要尽力扩大高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如茶、蔬菜、鱼、肉等食品及纺织、手工艺品和加工品)出口,并加大出口退税力度,扩大出口退税范围,提高出口退税率,同时还需加强对出口信贷的支持,以利增强竞争能力。为加速实现农业产业化步伐,可适当进口农产品加工设备,应给予减免关税的优惠。

篇4

关键词:世界经济;经济发展方式;外向型经济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894(2011)04-0003-07

一、世界经济格局变化油击我国外向型经济

2007年以来世界金融危机已经导致世界经济格局变化,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经济受到重创,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心发生位移;金融危机过后,世界经济迈入萧条期;贸易保护主义思潮泛滥,新贸易保护主义盛行。JEAN PISANI-FERRY(2009)…认为金融危机及国家对危机的拯救改变了全球化进程中政治与经济力量的平衡;当前全球化浪潮的推动力(开放的市场、全球供应链、跨国公司及私人所有制)正在受到侵蚀,贸易保护主义的幽灵再度出现;并且曾经无约束的跨国公司正在向其本国回归。黄海洲(2009)认为由于美国开始积极转型,第三产业尤其是金融业有所收缩,第一、第二产业重新快速发展,因此全球资本流量和贸易量可能下降,这势必对主要依靠贸易和国际资本的国家的经济发展形成某种程度制约。

面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薛荣久(2009)认为新贸易保护主义新在它的全球性、多样性、虚伪性、复杂性、深层次和资本保护主义。新贸易主义抬头对中国经济冲击很大,统计显示,2009年中国出口对GDP贡献率为负3.9个百分点。新贸易保护主义引起学者们对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反思。Kai Guo and Papa N’Diaye(2009)质疑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能否持续?柴庆春(2009)认为中国传统外向型经济将不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陆磊(2009)认为我国外向型经济表现为产能过剩,而现有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某种程度上会恶化产能过剩。

面对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国内学者的观点可以归纳为:第一,顺应金融和经济周期,压缩和淘汰过剩产能或寄希望于世界经济的全面复苏,特别是美国经济复苏;第二,扩大内需,以内需弥补外需的不足;第三,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前两种观点不是积极态度,只是对问题的回避。持第三种观点学者,大部分主张要技术升级以及产业结构调整,但是没有把世界经济格局变化作为解释变量。本课题将以贸易格局变化为起点,以新型外向型经济为突破口,研究后危机时期我国的对策。

二、我国外向型经济不能适应世界经济格局变化

(一)外向型企业困境

经历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洗礼之后,世界经济处于不稳定的恢复时期,外部需求不明朗使得我国外向型企业经营环境并不是十分理想,在金融危机时期由于出口受阻,外向型企业经营困难,部分企业处于歇业甚至倒闭状态,也有一部分企业由外向型转向内向型。总体而言,我国外向型企业面临着诸多经营困境,后危机时期我国外向型企业将何去何从?本课题将采用历史比较分析方法,研究世界经济格局变化中的外向型企业发展规律,以期得出对外向型经济不能简单全盘否定的结论。

外向型企业经营困境首先表现为由于人民币汇率升值导致的汇率风险。笔者认为人民币升值影响中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是相对较小的,因为在缓慢升值的环境下,人民币名义汇率与购买力平价相对应的汇率相比还有差距,因而中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依然具有竞争力。人民币升值主要是影响了外向型企业的利润。因为人民币升值形成的汇率风险,加上人民币对内贬值的双重效应使得国内外向型企业的利润空间被不断地挤压,进而形成外向型企业的不愿意进一步生产,或者是转型。

外向型企业经营困境其次表现为后危机时期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导致的外部经营环境的恶劣。自从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是受到反倾销投诉最多的国家之一,金融危机爆发后反倾销更为盛行。究其原因,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金融危机之前是国内的因素多于国外的因素;金融危机爆发后是国外因素多于国内因素。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反倾销更多是由于中国出口商品价格低,对进口国家的产业形成巨大冲击,进而使他们提出对国内商品和产业进行保护的反倾销议案。其次还因为中国出口企业或出口商品生产企业散、弱现象较为突出,行业协会和企业本身没有对反倾销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甚至主动放弃市场。金融危机后,新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进口国更多从文化、环境和经济安全等角度,一方面激活国民消费本国商品、保护本国产业的意识,一方面为了促进就业对制造业保护。因而外向型企业受到由金融危机滋生的无形的贸易保护。

外向型企业困境还表现为内向型企业高回报率形成的冲击。金融危机爆发后,受到冲击的是外向型企业,而内向型企业受到的冲击较小,甚至很多内向型企业在政府刺激经济的背景下投资回报率更高。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背景下,外向型企业面临的政策环境和经营环境一样都存在恶化趋势,进而使得一部分外向型企业转产,或者是由“内生外销”(在国内生产,到国外销售)转变为由“外生内销”或者是走出去。以此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率。

(二)产业结构调整

世界贸易结构的变化使得我国外向型经济出现结构性调整的压力。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分为两个层次:内部经济环境变化产生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和外部环境变化产生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在中国出口导向的对外开放经济政策下,金融危机前产业结构的调整更多从封闭式经济体产业结构向开放式经济体的产业结构转变;金融危机爆发后,外向型经济受到冲击,此时的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危机前相比发生质的变化。其一,以前不注重产业主体,现在注重结构调整的企业属性。究其原因,主要因为以前更注重全球化背景下,满足出口需要而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金融危机后则注重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和谐发展下推动产业结构的安全和合理性。其二,以前注重对外开放,现在注重“走出去”。究其原因,环境成本、劳动力成本和其他社会成本发生了变化,以前以市场换技术、以廉价地租换资本、以牺牲环境换取产值等等做法已经因为成本的上升而难以为继。其三,以前注重产值,现在注重社会效应。究其原因,追求GDP政绩观已经受到多方面质疑。

因此,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决定性因素是要素禀赋发生变化。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源自我国市场化和工业化初期的资源和环境成本优势。我国的产业结构也正是基于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基础上形成的。外向型经济结构所形成的产业结构基本上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主要产业结构。在金融危机前,我国人民币升值、环境保护和发展观念的变化已经触及到产业结构的深层次问题,但是矛盾没有那么激烈。金融危机后,随着外部市场约束(反倾销和新贸易保护)和生产要素约束(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稀缺性增强、及原材料依靠进口)产业结构调整成为下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外向型经济已经不符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首先,人口红利结束决定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生产商品的边际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口红利结束主要标志是

“民工荒”,因而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发生结构调整。其次,人民币升值导致的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下降和原材料稀缺性增强导致成本上升决定外向型经济发展将受到客观环境约束而进行结构调整。再次,产业结构调整核心是以技术升级带动产业结构优化。不可否认,外向型企业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和中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以承接国外产业为主体的外向型经济对技术创新始终存在阻力。这种阻力主要来自对产业的保护和依靠技术形成垄断的保护。

(三)经济政策悖论

目前中国作为最大的债权国,而且人民币升值预期持续存在,这与引进外资和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及相关扶持政策相悖,因而客观上要求改变我国对外经济政策。如果追溯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根源可以有这样的逻辑进行解释:经济发展是强国的前提条件――闭关锁国是中国近代史上贫弱的根源――发展经济必须要对外开放。在这一前提下,经济发展需要资金、管理经验和技术――计划经济不利于提高人们的积极性――市场开放引进外资企业――吸引资金、学习西方管理经验和技术。在这样的逻辑下,首先解决资金问题,改革开放初期解决资金问题是关键问题,因而我国采取一系列政策鼓励出口发展外向型经济,实际上是新重商主义。其次,解决技术问题,合资、合作和外商独资企业等方式吸引大量外资企业入住中国,有学者把这种模式冠名为“市场换技术”。在合作过程中,我国的产业结构受到冲击,原有的品牌和技术沦为“三流”。再次,由于文化的不同,外企的管理经验在中国存在严重的“水土不服”,外资企业依靠高工资吸引大量中国劳动力。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后,凡是外向型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均成为经济发达区域,现在我国面临的问题是:从资金上看,中国是世界上最大债权国,流动性过剩;从技术上看,市场开放了,技术还是要靠自主创新;从管理上看,中国式的“以人为本”管理模式逐步取代了“物质激励”的管理模式。然而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还没有能够完全顺应实际情况的变化做出调整。

首先,汇率问题。管理浮动汇率某种意义上保护了传统外向型企业利益,因为管理浮动汇率使得人民币升值被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避免了汇率的大幅波动,基本上能够降低外向型企业遭受太多的汇率风险。不可否认,我国汇率政策是基于诸多因素的综合考虑,但是对于传统外向型经济而言,是否值得保护,或者保护的结果将会如何?起码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保护传统外向型经济实际上就是维护现有经济发展方式。此外,中国流动性过剩、人民币升值压力和输入型通货膨胀与此不无关系。

其次,产能问题。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时期,我国外向型企业遭受外部需求锐减的冲击,产能过剩现象较为突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加强,各国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发生变化,传统外向型企业均会面临着产能过剩问题,正是如此,产能才能在国际范围内流动。但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积累的产能不可能人为地破坏掉,某种意义上说在扩大内部需求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之前,我国所谈的产能过剩问题,目前为止还没有深层次触及到外向型企业,特别是没有涉及到外向型企业中的外资企业。更多的是从环境和资源保护角度,限制和约束一些外向型的内资企业。更多宏观经济政策还是在鼓励和支持引进外资型外资企业。甚至环境污染性和资源浪费型的外向型企业只是从中国的发达地区转移到落后地区。

外向型企业产能过剩是一个动态问题,当外部需求上升,外向型企业产能过剩现象就不存在,当外部需求下降时,会出现短期的产能过剩。因而外向型企业产能过剩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必然现象,就像正常市场需求变动一样。

再次,资本管理问题。中国没有放开资本项目,资本管制相对较严。但是对于外国资本的直接投资依然持积极欢迎的态度,如绿地投资和产业投资。资本项目管制的目的和实际效果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开放的初期和中期以及开放后期。开放初期和中期的资本项目管制主要防止外资进入到影响我国经济安全的领域和防止国内资本外逃;开放后期,进入21世纪以来,资本项目管制主要防止大量游资进入中国制造经济泡沫。不可否认,资本项目管制维护了中国经济稳定,但是从外部来看,也保护外资的稀缺性和垄断性,因而也等于保护外资企业的特权。然而目前来看,资本项目管制也约束了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首先,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我国外向型经济应当由对外开放向“走出去”转变,而我国的实际情况是走出去资本并不是外向型经济发展好的地区(表1)。

因而这也从侧面说明传统外向型和走出去的非协同性。其次,资本项目管制给汇率变动形成理性政策预期,资本只要能够流入中国就可以获得高回报,从而使得市场行为转变为政治行为。从而使得外向型经济更难以转变。

三,靳型外向型经济理论初探

我国外向型经济不能适应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同时,也不能满足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要求,因而传统外向型经济必须要转型,我国要适应国际和国内环境变化发展新型外向型经济。

(一)超越出口导向与进口替代约束

从发展经济学角度来看,不论是出口导向还是进口导向均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发展梦想的路径选择。坚持出口导向政策的好的结果是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和社会文明程度提高;坚持出口导向政策的坏的结果是“荷兰病现象”,出口越多越贫穷。中国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政策到底是好的结果还是坏的结果?难以定论,因为经济发展是不可否定的事实,社会问题也是不可回避的客观现象。在中国的现实情况下,已经摆脱了“小国的双缺口模型”,因而面对未来经济发展要以世界经济格局变化为导向,必须要走全面全球化道路。

1.超越出口导向 超越出口导向首先要扬弃传统的外向型经济,具体而言,要扬弃对“三来一补、两头在外”的加工模式、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和外资依赖等外向型经济形成的经济体系。扬弃外向型经济才能真正走技术立国的发展道路,才可能真正摆脱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商主义”思想,才能制定“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目标。

2.超越进口替代 首先,扩大内需和进口替代战略是不同层面上的概念。因为人民币升值必然会导致中国进口量加大,这种市场需求更多是由于中国资源短缺导致的价格上升,为了使生产顺利进行,必然要进口原材料和能源,这种进口不是商品进口,而是原材料的进口。进口替代战略更多是运用国外资金与国内资源相结合进行生产。目前来看,我国扩大内需更多源自外部需求不足的积极反应,然而实际产生的结果是除了家电下乡之外,把房地产市场化扩大到农村。究其原因,在技术创新跟不上的情况下,扩大内需只不过是为国际商品提供市场,扩大内需没有解决好内部供给问题,而是把外向经济产能运用行政手段加以保护。因而必须要超越进口替代和扩大内需畸形结合。

总之,中国的全球化要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全方位推动全球化和以中国为主体的一体化,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开放把外资引进来”,而是改变国际规则“走出去”。

(二)超越外资和内资的界限

从全球经济来看,为了拯救国际金融危机,发达国家纷纷采取宽松政策,在后危机时期全球流动性增强,资本的稀缺性减弱。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手持25万亿美元外汇

储备,购买近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而且可以预期的未来是,只要人民币升值预期存在,我国的外汇储备不可能减少。我国巨额外汇储备是内资还是外资?从某种意义上说,如何合理使用外汇储备必须在保证金融安全的基础上超越内资和外资界限,实现外向型经济转型。

首先,外资内部化。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外资总量较大,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很大。其中,外资形成的风险也较大,特别是如果中国经济不稳定时,国际资本外逃会使中国爆发金融危机。因而超越内外资首先要实现外资内部化。其包含两方面的含义,其一在通过股权交易或其他行为使外部在中国的产业资本减少,实质上是减少对外资的依赖(减少对外向型经济的依赖);其二,资本市场开放,新进外资进入虚拟经济领域,受到金融市场调控。主要手段是通过外汇储备购买,这不仅可以增强我国经济安全,还可以有效阻止输入性通货膨胀。

其次,内资外部化。在中国市场化进程中,资源货币化使得人民币资产极其丰富,有学者称之为“货币之谜”,笔者认为某种意义上应该为市场化红利。如此财富积累和资本集聚,必然要为人民币寻找出路。其中,货币资本“走出去”应该是新型外向型经济与传统外向型经济主要区别之一。人民币直接走出去的重要条件是人民币国际化,经历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元的地位受到冲击,我国通过多种方式加快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只有人民币国际化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内资外部化,才能构建中国的跨国公司和中国为主导的外向型经济。

(三)超越国内与国际政策界限

为了吸引外资我国制定了不少有利于外资和外资企业的政策,现在看来这些政策在我国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是非常正确和必要的。尽管如此,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还是经常受到外国学者和政府的批判。如我国的汇率政策、财政政策和就业政策等等。一定程度上,我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的政策更多着眼于经济发展背景下的外资利益,也即维护传统的外向型经济。当世界格局变化有利于中国时,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也要超越国内和国际,而是面向全球化。

首先,内部政策国际化。双轨制是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转变中的主要路径之一,从实践效果来看,渐进式转变虽然遗留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乃至长期养成的路径依赖以及左右政策制定的利益集团,但是经济平稳过渡还是功不可没的。尽管双轨制政策有利于外资和外资企业,但是在中国积极面向全球化的时期,国内外经济政策一致性这是中国要作为大国和强国必然要选择的路径。内外政策一致相对有利于形成新型外向型经济。从国内来看,中国虽然鼓励企业走出去,但是由于政策的不一致,走出去的困难还是很多。以至于走出去的企业主体是国有企业。从国外来看,内外政策一致可以增强其他国家对中国的信心,有利于中国资本融入世界经济中。

其次,外部政策一体化。新型外向型经济实质上是要改变依赖外资、依赖外部市场和依赖外部技术的“三依靠”的外向型。正是基于依赖思维,传统外向型经济中政府制定优惠的政策、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本质而言,这是单方优惠政策,长期来看不符合国家利益。要发展新型外向型经济,对外经济政策要与国际惯例有效接轨的同时,还要推动中国对外经济政策一体化,由被动变为主动,调整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话语权。

四、简单建议

发展方式转变本身是过去的扬弃过程。尽管我国外向型经济不能适应世界经济格局变化,政策制定中还是要采取渐进式的扬弃,不能采取激进政策。因为产能只能有序转移和释放,如果通过政策人为地破坏将会对经济产生巨大冲击,乃至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因此,我国制定经济政策的重点是如何有效地把传统外向型经济向新型外向型经济转变,这主要工作是要寻找合理的外向型企业的转移和产业升级路径。

(作者单位:广东省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Jean Pisansi-Ferry,Inclhira Santos.Reshaping the Global Economy.Finance and Development,Match Vol46,Nol,2009.

[2]黄海洲.全球经济格局转变与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型[J].世界经济导刊,2009,(10).

[3]薛荣久.新贸易保护主义新在哪里[J].人民论坛,2009,(3).

[4]Kai Guo and Papa N’Diaye.Is China’s ExpoS-Oriented Growth Sustainable?IMF WorkingPaper.August 2009.

篇5

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AlivinTomer)预言:来自消费者的压力和希望经济继续上升的人的压力将推动技术社会朝着未来体验生产的方向发展;服务业最终会超过制造业,体验生产又会超过服务业;某些行业的革命会扩展,使得它们的独家产品不是粗制滥造的商品,甚至也不是一般性的服务,而是预先安排好了的“体验”。体验工业可能会成为超工业化的支柱之一,甚至成为服务之后经济的基础。依据约瑟夫•派恩(B.JosephPineII)与詹姆斯•吉尔摩(JamesH.Gilmore)在美国《哈佛商业评论》指出:体验式经济时代已来临。从此“体验经济”的提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随着科技、信息产业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的需求与欲望,消费者的消费型态也相应的受到了影响。经济提供物由货物、商品、服务转变为体验,经济形态的演变也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至体验经济。这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每一次经济提供物的改变,都会导致经济形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而促使社会从一个经济时代进化到另一个经济时代。经济提供物的改变和经济时代的变迁,势必会影响到营销所关心的“相互满足的交换关系”。而交换关系一旦改变,营销的模式就必然要进行相应的调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革。

服务经济到体验经济的演进

自20世纪中期以来,世界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自工业革命以来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制造业在西方国家国民经济中的比例日渐减少,作用日渐削弱,而各类新兴、门类繁多的服务部门蓬勃发展。服务部门创造的价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大于50%,是对服务经济的一个公认判断标准。依据这一标准,西方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进入了服务经济时代。在服务经济中,服务代替商品变成了社会上的主要经济提供物。

进入21世纪后,体验经济开始慢慢显露出来。首先从宏观上看,体验经济是因为社会高度富裕、文明、发达而产生的。物质文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先进企业对人们消费观念的引领和示范,都促进了服务经济到体验经济的演进。其次,从微观上看,体验经济的兴起是由于企业对产品及服务在质量、功能上已作的相当出色,以至于顾客对特色和利益已经淡化,而追求更高层次的“特色和利益”,即“体验”。服务逐渐向商品化方向发展,商品化逐渐抹杀产品和服务给人们带来的个性化、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当服务变得更加自动化与商品化后,体验就从服务中分离出来,逐渐成为企业向市场提供的、供顾客消费的提供物。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人的非理性内存外化的必然结果。

目前从美国到欧洲的整个发达社会经济,正以发达的服务经济为基础,并紧跟计算机信息时代,在逐步甚至大规模开展体验经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渴望得到体验,愈来愈多的企业精心设计、销售体验。体验经济从工业到农业、计算机业、因特网、旅游业、商业、服务业、餐饮业、娱乐业(影视、主题公园)等各行业都在上演着体验,尤其是娱乐业已成为目前世界上成长最快的经济领域。“体验经济”也将成为中国21世纪初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形式之一。

服务经济与体验经济的区别

所谓体验经济,是指企业以服务为重心,以商品为素材,为消费者创造出值得回忆的感受。传统经济主要注重产品的功能强大、外型美观、价格优势,体验经济则是从生活与情境出发,塑造感官体验及思维认同,以此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改变消费行为,并为企业找到新的生存价值与空间。体验经济虽然产生于服务经济内部,但与服务经济有很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消费行为不同

服务经济时代在生产行为上强调分工及产品功能,消费行为则以服务为导向。当人们购买服务时,购买“一组按自己的要求实施的非物质形态的活动”。体验经济时代在生产行为上以提升服务为首,并以商品为道具,消费行为则追求感性与情境的诉求,创造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并注重与商品的互动。当人们购买一种体验时,“他是在花时间享受某一企业所提供的一系列值得记忆的事件(就像在戏剧演出中那样)使他身临其境”。它本身不是一种经济产出,不能完全以清点的方式来测量。

体验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心理需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购买商品时不仅考虑商品的功能性价值,还更多地关注隐藏于商品中的象征意义和象征功能,偏好那些能够展示自己个性化形象,能与自我心理需求引起共鸣的感性商品。越来越多的人不仅关注获得的商品,还关注获得的地点和获得的方式。在体验经济时代,人们的消费行为将表现出如下特点:从消费结构看,情感需求的比重增加。从消费内容看,大众化的产品日渐失势,对个性化产品(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从价值目标看,消费者从注重产品本身转移到注重接受产品时的感受。从接受产品的方式看,消费者从被动接受厂商的诱导、拉动,发展到对产品外观要求个性化,进而对产品功能提出个性化的要求。

(二)顾客的角色不同

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是卖方经济,所有的经济产出都停留在顾客之外,不与顾客发生关系。工业经济的定位是以生产者为中心,注重质量和价格。服务经济的定位是“生产者+消费者”,服务经济时代从生产方来理解和强调产品,“按需定制”中,消费者不是生产者,不参与企业价值的形成过程。服务在生产出来后其价值就固定下来。而体验经济的定位是完全以消费者为中心,从消费方来理解和强调产品,经济学家汪丁丁指出:“体验不再是消费与生产截然分开的,体验是消费的,同时又是生产的过程”。顾客参与企业价值的形成过程,体验本身就是目的,这是体验经济与服务经济的最大不同。此时企业的主要工作是为顾客的体验提供舞台,真正的体验要由顾客来实现。顾客可以在实现体验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从而使体验品产生更大的价值。

(三)满足的需要不同

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满足的是一般的生存需要;服务经济满足的是发展的需要;体验经济满足的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托夫勒进一步解释了从生存到发展到自我实现的历史和逻辑过程。他说:顾客一方面希望所生活的环境有一定程度的稳定、重复和熟悉程度,但是另一方面要求得到一些刺激和兴奋,他们希望有范围广泛的各种体验能感觉到。体验经济正是从市场需求角度强调了人的无限需求中的“体验”类需求开始转变为现实需求,从而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自我实现需求,对顾客来说,就是快乐,对企业来说,就是成功。让用户快乐和成功,是工业经济的价格战和服务经济的服务战饱和后,价值链上移的主要战略空间。经济形态演进的过程随着消费型态的改变,已从过去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转变至“体验经济”。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当经济发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人类的消费重点将从产品和服务向体验转移,这是人类发展的一种自然境界。

(四)功能不同

产品是有实体的,服务是无形的,而体验是难忘的。服务经济提供问题的解决方案,如顾客通过维修服务,排除了故障。当顾客购买一种服务的时候,他实际上买的是为他度身定做的一系列无形的活动。体验经济没有解决顾客的任何问题,也没有留下任何有形的东西,当顾客购买一种体验的时候,买的是时间和享受,顾客在这段时间里享受一系列值得回味的活动,认为它比有形的东西更值得珍视。体验经济与服务经济的一个重要不同,就在于体验经济是制造的经济。体验经济就是把这些系统地、产业化地“制造”出来。

(五)收费和定价不同

在实践中,体验与服务有时很难区分,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服务经济时代体验消费的提供者不对顾客的体验活动进行收费,而体验经济时代体验消费的提供者对顾客的体验活动进行收费。这种情况像给顾客提品和服务一样,如果企业只对产品收费,这属于工业经济的范畴;而如果企业既对产品收费,又对服务收费,就属于服务经济的范畴。同样,体验原先属于个人自己的事情,现在让别人为我们上演体验,并支付一定的费用。事实上,整个经济发展史就是一部将原先免费的东西进行付费的历史。

服务经济时代价格变动的程度在相当程度上是可以预测的。体验经济时代定价将主要取决于顾客获得的价值,而不取决于企业为设计体验所付出的成本,是与产品的实际理性价值相背离的。其价值是由体验者的心情、感受来决定,体验者认为花费那么多是值得的,消费者愿意为这类体验付费,因为它美好、难得、非我莫属、不可转让、转瞬即逝。因此企业有比较柔性的定价权,定价的空间非常灵活。

(六)把握价值的方式不同

服务经济是用理性把握价值,体验经济是用直觉把握价值,认为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除了包含知识、智力、思考等理性因素以外,还包含感官、情感、情绪等感性因素。消费者在消费前、消费时、消费后的体验,才是研究消费者行为与企业品牌经营的关键。如果说服务经济可以用经济学来指导,那么体验经济甚至可以不用经济学,而是用美学指导。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只是使人们走入必然王国,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必然经历从经济人理性向“行为”的转变。

(七)核心问题不同

工业经济的核心问题是质量,服务经济的核心问题是管理,体验经济的核心问题是创新。创新之所以如此重要,就在于体验经济的经济提供物必须给顾客留下深刻和永久的记忆,而要达到这种效果,就必须要有好的主题和创意。继标准化洗礼服务传递之后,创新将是体验竞争的焦点。因为,今天看似无法实现的服务,明天很快就会成为行业标准。更何况,即使是服务标准本身也需要用创新来增强它的活力,让创新推动体验走向完美。因此,在体验经济中,创新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唯有创新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八)解释理论不同

工业经济以泰勒、韦伯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来解释;服务经济以梅奥等开辟的行为管理理论(又叫人际关系理论、社会人理论)来解释;体验经济的未来学源头在托夫勒,心理学源头在马斯洛,经济学源头在戴维•莱布森和穆拉伊纳丹,媒体源头在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哲学源头是“另类”的尼采哲学,尼采认为人的本质是未定型的,人类可以自由地创造自己的本质,人类也应该好好地利用自己的未定型,塑造出更健康有力的人性。

经济形态演进带动营销模式的变革

在工业经济中,消费者完全是被动的接收者,消费者对于产品的制造过程和进入市场的过程并不知晓,只能感受到结果物品的存在。而在服务经济中,消费者作为消费主体的主动性增强,逐渐能够感受到服务的过程,企业家们也逐渐照顾到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体验经济时代,消费者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得到肯定,真正的体验要靠顾客自己来实现,也就是说体验产业的产品体验是一个消费的过程,它的价值不是由厂家商家来提供确定而是由消费者自己来选择设计。所以,消费者能够感受到,在消费过程中自身的重要性和主观能动性以及作为主人的控制性都得到肯定;这样可以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意识从而促进消费。

随着经济形态的演进,营销模式也发生了变革,经历了从“4Ps”到“4Cs”再到“6Es”的转变。

(一)从“4Ps”到“4Cs”的营销模式

工业经济时代的营销模式以杰罗姆•麦卡锡提出的“4Ps”营销组合为指导,专注于产品的特色与利益,把顾客当作理智的购买决策者,把顾客的决策看成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非常理性的分析、评价、最后决策购买。服务经济时代的“4Cs”营销组合策略是由美国营销专家劳特朋教授在1990年提出的,它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重新设定了市场营销组合的四个基本要素:即消费者(Consumer)、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ce)和沟通(Communication)。它重视顾客导向,以追求顾客满意为目标,这实际上是当今消费者在营销中越来越居主动地位的市场对企业的必然要求。在“4Cs”理念的指导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关注市场和消费者,与顾客建立一种更为密切的和动态的关系。

(二)体验营销6Es

体验经济环境认定的顾客价值,是针对目标市场中每一位顾客的个别价值提出的。它要求在企业的经济运行中,使每一位顾客都能获得满意的价值,因此企业必须按照特定顾客的具体需求进行量身定制。这种量身定制的最大特点就是个性化,量身定制是体验经济的必由之路,并统领着体验经济的运行。体验营销从消费者的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关联5个方面,重新定义、设计营销的思考方式,突破传统营销“理性消费者”的假设,认为消费者的消费体验才是营销的关键。从重视产品的性能与质量转变为重视顾客的感性需求,从产品的制造者或服务的提供者转化为体验的策划者。因此,体验营销既是营销重点的转移,又是营销视角的转换;既是一种营销策略,又是一种全新的营销模式。体验策略组合由以下要素构成:体验(Experience)、情境(Environment)、事件(Event)、侵入(Engaging)和印象(Effect)延展(Expand)。这六大要素的英文单词都是以“E”开头的,为简单起见将其称为“6Es”组合策略。

一是体验策略。体验经济的灵魂或主观思想核心是主题体验设计,根据消费者的兴趣、态度、嗜好、情绪、知识和教育,把商品作为“道具”,服务作为“舞台”,环境作为“布景”,创造一项顾客拥有美好的、值得记念的回忆,引发消费者在情感上的共鸣,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在体验经济中,应注重“市场营销+戏剧舞台”概念,“工作就是剧院”和“每一个企业都是一个舞台”的设计理念应在企业经营活动中被广泛应用。主题体验设计现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一个设计行业,成功的主题体验设计必然能够有效地促进体验经济的发展。

二是情境策略。情境是企业为顾客创建的“表演舞台”,是体验产生的外部环境。它既可被设计成现实的场景,也可被设计成虚拟的世界。在情境策略的设计中,可以借鉴戏曲理论、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服务于体验策略。企业要关注消费情景,以创造体验吸引消费者,强调与消费者的沟通,并触动其内在的情感和情绪。

三是事件策略。这里的事件特指为顾客设定的一系列的表演程序。如果企业提供的体验零散且无法辨别,那将很难在顾客心目中形成一个清晰的概念和定位,因此,企业必须对表演的过程进行特别的设计。事件策略根据表演的松散程度设立严格的或相对宽松的程序。在事件策略的设计中,要塑造完整的体验,不仅需要设计一层层的正面线索,还必需减除削弱、违反、转移主题的负面线索,考虑顾客相互之间的关系,协调他们之间的活动。

四是浸入策略。消费者比以前更愿意参与产品的设计,希望通过创造性消费来体现独特的个性和自身价值,获得更大的成就感、满足感。体验营销关注顾客的主动参与性,浸入策略是要通过营销手段使顾客真正浸入到企业所设计的事件中,要求在角色的设计中一定要使顾客成为一个真正的“演员”。顾客只有真正地参与事件,其心理活动才真正地浸入到情境中,才会最终导致愿意付费的体验的产生。

五是印象策略。体验营销在向顾客让渡体验的同时,要注意顾客终生价值的问题,引入印象策略以提升企业的顾客资产。体验的难忘过程产生了印象,成为维持长期顾客关系的重要因素。但印象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衰减,如不对其进行管理,顾客关系的长期保持将很难实现。

六是延展策略。企业将产品的研发拓展到相关领域中去,形成完整的价值链,顾客体验可以延展到企业的其他产品,延展到不同的地区和时期,并向他人进行传播,从而实现了顾客价值的最大化。

在“6Es”组合策略中,各个E之间联系密切,首先,体验策略是体验的设计过程,是情境策略、事件策略和浸入策略的前提和基础,其他策略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体验策略的基本内涵和思想。其次,情境策略、浸入策略和事件策略是体验的实现过程,企业通过这三个策略的实施,完成体验的生产和让渡,同时顾客也完成了对体验的消费。最后,印象策略和延展策略是体验营销的管理过程,它建立在前面策略的结果上,力求保持长期的顾客关系,提升企业的顾客资产。

篇6

近几年,全球金融危机与衍生危机对全球经济持续影响,发达国家需求起伏不定,新兴经济体获得了一定时期的发展机会,保持了比较快速的经济增长,市场需求及其潜力对世界经济稳定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几年,中国出口市场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政府及企业特别关注和促进出口市场多元化。现有文献主要从宏观角度描述了新兴经济体特征(Jain,2006;王勋,2011),探讨新兴经济体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和历史作用(姜跃春,2011),分析国际金融危机条件下新兴经济体困境及其出路(李白阳,2012)。可以发现,从微观角度研究新兴市场态势的文献相对比较少。因此,研究新兴经济体市场需求及其市场环境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新兴市场是相对成熟的发达市场而言的一个概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首先在2007年的报告中使用了“新兴经济体”概念,并界定了26个新兴市场国家。本文采取IMF的界定,确定除中国外的25个国家作为研究范围(表1)。拓展新兴市场的前提是弄清新兴市场发展态势及其特点。本文采取从企业中了解新兴市场情况的调研方法。2013年8月底,笔者对东莞外贸厂商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对象通过分组抽样方式来确定,从每个镇选取5~10家典型厂商作为问卷调查对象,向30个乡镇(街区)一共发放问卷283份,回收了236份有效问卷。从东莞抽样被访问的样本企业大多是从事加工贸易业务的厂商,他们对新兴市场有比较切实的体验。在这些企业中,港资企业和台资企业分别占比为46.02%和28.76%。美国、日本、欧盟、东盟、韩国、中国内地等的厂商占全部投资商的比例分别为3.54%、7.08%、2.21%、0.88%、2.65%、5.31%(表2)。还有少数投资商来自新加坡、维京群岛、马来西亚、萨摩亚、土耳其、俄罗斯等地。从样本厂商的行业看,东莞样本企业的行业分布广泛,主要有6大类:计算机及信息和电子设备工业,占25.1%;纺织服装、制鞋业,占比13.39%;电器制造业(家电),占比12.97%;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占比12.55%;金属制品业,占比10.46%;家具、家居用品业,占比8.37%。另外,少部分企业涉及到玩具、包装印刷品、玻璃墙等制造业(见图1)。

二、新兴经济体市场需求变化态势

相比于发达国家市场,新兴经济体的市场需求表现出以下特征:(1)新兴经济体发展起步迟,经济规模比较小,发展速度分化比较严重。近几年,属于快速发展的地区主要是东盟、南亚和南美大部分国家,这些国家增长速度都在7%以上;其次,属于慢速增长的国家,特别是东欧国家呈现负增长;再次,处于两者之间的国家,如俄罗斯、委内瑞拉、墨西哥、土耳其等国家的增长速度在1%~5%之间(表1)。(2)市场规模相对较小,进口规模不大,但是变化快。国际金融危机前后,新兴市场的表现都明显优于发达市场。以金砖国家为例,5国货物进口总额在2007~2012年间平均增长9.64%,占世界贸易的比重从11.19%上升到17.33%;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的货物进口的年均增速分别为7.17%、3.92%、13.41%、10.85%和1.08%。从中国角度看,中国与25个国家的贸易额为6,640.42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17.17%,与其他金砖国家的贸易额占6.5%。(3)市场需求差异比较大。首先,新兴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程度和居民收入差异比较大。新兴经济体发展水平差异大,2012年人均GDP高于1万美元的国家有13个,人均GDP处于极低水平(4,000美元)的国家有5个,收入水平及其消费能力呈现较大差异(表1)。其次,对产品需求层次多。尽管对产品档次总体要求不高,但对低端到高档的各个层次产品都有一定需求。再次,对产品质量及其耐用性能要求较高,从而节约生活支出。从东莞企业经验看,对新兴市场国家消费水平进行评价,68.04%的企业认为较高,25.77%的企业认为很低。93.21%的企业认为新兴市场的居民购买的商品档次属于中档商品,其中中高档消费者占50.49%,中低档消费者占42.72%。可见,新兴市场国家消费者需求层次多,不等于“低而廉”或“低而劣”。(4)超前消费的观念比较强。新兴市场国家消费者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对国际市场也比较熟悉。从东莞企业经验看,有23.7%的企业认为新兴市场居民超前消费意识比较强;有47.52%的企业认为居民属于及时消费类型;也有30.69%的企业认为其居民看中未来消费,喜好储蓄。从购物方式看,有26.45%的企业认为居民偏好专卖店购物,69.42%的企业认为居民超市购物比较多,5.79%的企业认为居民喜欢直销购物(邮购),13.22%的企业认为居民通过网络或电子商务购物。(5)新兴市场需求的产品特点。新兴市场进口需求产品从技术密集型的设备、机电产品,到劳动密集型的纺织、机械产品,再到初级型的农产品及食品、矿石等,呈现多元化态势。比如南非2010年进口前3大类商品是机电产品、矿产品和运输设备等,占南非进口总额的55.9%(陈万灵,2013)。新兴经济体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代工生产或贸易需要大规模进口中间产品,比如,5个金砖国家2009年进口中间物品的比重都超过了进口总量的50%。

三、东莞外向型企业拓展新兴市场的状况

(一)对新兴市场的出口状况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经济体经济萎靡不振,市场需求下降,中国企业获得的来自发达市场的订单随之减少,其出路在于积极主动拓展新兴市场,一般有对新兴市场出口贸易和投资两种方式。东莞企业多是外向型企业,其中外资加工贸易企业占多数,其出口市场分布广泛,也主要销往外资来源地,占61.92%;其次是东欧新兴国家,为42.56%;再次是南美与东盟,分别为16.9%和16.39%。显然,东莞企业出口市场的选择由投资者控制,其投资者多来源于具有传统地位的发达国家市场,但是对印度、东盟、南美、非洲、中东、东欧等发展中国家(地区)出口的比例占97.13%(表3),可以说明绝大部分企业向新兴经济体及发展中国家出口。

(二)对新兴市场的投资状况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需求和出口市场不景气,而且东莞要素成本不断上升,对此,有部分企业选择“转单”,一是把订单转向内地,二是转向中国以外的地区,比如东南亚地区。在调查中,样本企业当被问及“若扩大生产规模是否愿意向外迁移转厂或转移订单”时,只有40家厂商考虑向外迁移转厂或转移订单,仅占受调查厂商数的19.51%,可见,只有少部分企业愿意“走出去”对外投资。这部分企业选择“外迁”的原因有多种:66.86%的企业认为工资成本上升,39.64%的企业认为原材料价格上升,27.22%的企业认为土地使用成本增加,还有人民币升值及其汇率成本上升,环保要求严格,技术更新改造对技术工人要求高而导致技术工人短缺,迁入内地物流成本增加,政策和制度环境不理想,知识产权受侵害等原因(表4)。

(三)拓展新兴市场的风险和挑战1.新兴市场国家的社会文化差异的挑战大多数新兴市场国家的社会文化比较复杂,既有本民族的文化,又受到外来文化影响。许多发展中国家曾是老牌发达国家的殖民地,其语言、文字、文化、风俗、观念及其政治社会制度比较复杂,成为中国企业进入新兴市场和经营管理的障碍。其次,中国一些境外投资失败的教训显示劳工风险和管理团队风险比较大。这些国家的观念、情感体系、生活方式的差异和劳动法规都会成为企业在当地运营的重要风险。2.新兴市场国家市场机制不完善的风险新兴市场国家大多数属于转型国家,充满着风险。一是商品市场发展和金融市场不完善,出口风险增加,交易成本比较高,不利于中国企业的出口。二是市场法律法规不健全、进口企业信用较差等都会为出口带来不稳定性,面临很大的信用风险。三是外汇管制很严,阻碍了中国企业开拓新兴市场。四是交通运输、金融服务、保险等服务水平较低。五是对新兴市场国家投资所遭遇的经营管理风险,包括劳工风险、财务风险、技术风险、本土化过程中的管理风险等。3.新兴市场国家当地法制环境和社会秩序的挑战一般而言,新兴市场国家在交易行为上重合同守信用,社会秩序良好。从东莞企业经验看,40%的企业认为新兴市场当地社会秩序良好,53.04%的企业认为社会秩序一般,也有4.35%的企业认为当地社会秩序混乱,甚至有2.61%的企业认为社会动荡不安,风险较大。其次,新兴市场国家当地法律与社区规则并行,居民有,22.41%的厂商认为宗教规则影响交易,41.38%的厂商认为新兴市场国家遵循法制。4.产品出口的挑战:与新兴市场国家产品相似而引起的贸易摩擦中国出口产品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结构相似,易受到新兴市场国家的贸易制裁。发展中国家大多实施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为了保护国内的产业发展,多采取反倾销、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措施,抑制了中国出口贸易的发展。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后,新兴市场国家大多采取扩大内需的政策,一些国家采取了反倾销调查来阻碍相似产品的进口,比如印度、巴西、阿根廷、俄罗斯和墨西哥等纷纷效仿美国,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5.投资的挑战:“走出去”的政治及体制障碍国际金融危机后,新兴市场国家进口虽受到一定抑制,但比较欢迎外来投资,希望与外来投资合作,但其政治、法律环境、经济体制和监管体系对外资有一定的抑制。厂商对当地政治文化、法律环境、经济制度缺乏足够了解,信息渠道不畅通,投资风险增大,一是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属于体制转型国家,政局动荡,这些因素阻碍双边贸易顺利发展;二是一些新兴市场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正处于过渡期,其政府行政、政策和法律限制多,产品出口和对外投资的运营风险扩大。6.面对陌生的新兴经济体营商环境的挑战对新兴市场国家进行了考察的厂商对当地营商环境的看法不一。关于新兴经济体政府行政管理及服务,大多数厂商认为当地政府行政效率高,60.98%的厂商认为当地政府“廉洁高效”,16.26%的厂商认为当地政府“重人情轻规则”,13.01%的厂商认为“官员腐败”。关于当地社会秩序的看法,40%的厂商认为“社会秩序非常良好”,53.04%的厂商认为社会秩序一般,只有6.96%的厂商认为社会混乱和动荡不安。关于商业交易秩序,90.6%的厂商认为当地商业重视交易合同和守信用,4.27%的厂商认为当地商业信守口头承诺,6.83%的厂商认为当地商业轻履约和经常违约。这是因为每个新兴经济体的营商环境不同,弄清新兴经济体营商环境是一个比较困难的事情。所以,中国企业拓展新兴市场必须克服企业自身发展制约因素、市场转换的融资障碍、社会文化障碍、体制与法制障碍、国内支持政策不足等,才能化解这些障碍或不足所带来的各种风险和挑战。

四、中国企业的选择:东莞拓展新兴市场的经验

(一)转变对新兴经济体市场的认识1.树立国际化经营理念,满足目标市场需求拓展新兴市场的企业必须关注新兴市场需求变化,满足目标市场需求。一是不断研发适应目标消费者需求变化的新产品;二是通过创新产品、改善质量和售后服务等整体营销方式建立品牌,提升产品的市场影响力。2.尊重新兴市场消费者选择,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东莞企业借助当地政府和民间组织力量,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搞好企业公共关系,树立良好的产品形象。一是参加公益事业,积极承接公益捐赠产品的生产,树立正面形象;二是积极努力承接当地政府公共项目;三是积极参与社会活动项目,宣传企业及产品;四是进入当地社会网络,做好与客户的交流和沟通,充分了解客户的需求,融入当地市场;五是加强售后服务。加强对客户技术方面的沟通和支持,及时反馈信息,在产品质量、技术服务等方面切实做好公司的差异化服务。

(二)扩大进入新兴市场的路径1.市场进入策略:构建关键市场基地在进入新兴市场之初,必须集中力量拓展某个“关键”市场,然后带动区域市场。与欧美传统市场激烈竞争相比,新兴市场地区经济发展潜力大,市场进入难度低。东莞有几家企业反映迪拜、南非等这类市场进驻成本低,以此作为代表,集中投入,完善交易基础设施,推动信息、渠道、市场推广、培育消费者人群等活动。2.设立境外,完善营销网点在新兴市场设立销售网点,可以节约开拓市场的成本,提高品牌在当地的知名度。寻求商是开拓的有效路径,正确选择国际商是拓展新兴市场的关键。东莞一批企业通过境外商打开新兴市场。比如,东莞华尔泰公司通过商完善的销售渠道和营销网络,把产品源源不断地销往20多个国家。东莞英伟实业有限公司通过与百年企业斯爱琳公司建立合作关系,目前其产品基本覆盖整个南美市场。东莞环球石材公司在中东地区驻点开辟市场,先后承接了世界上最豪华的八星级酒店项目。3.跨国建厂,构建境外生产基地在境外建厂是拓展新兴市场的重要渠道。利用当地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享受优惠政策,降低贸易成本,有利于拓展市场。东莞华宝鞋业在非洲埃塞俄比亚利用当地廉价劳动力,享受当地零关税优惠政策,设立工厂,产品销往欧美地区。东莞中展矿业公司在非洲尼日利亚开矿设厂,通过与当地政府和地方势力不断加强沟通联系,融入当地,不断稳固企业根基。4.推进“抱团出海”模式,完善境外产业链东莞加工贸易企业抱团已经由最初的组团采购、参加展会逐渐向具有实体性质的企业集团转变,由政府牵头、行业带头逐步向企业自发、主动抱团方向发展。比如东莞2013年成立了LED专利联盟,以企业抱团模式积极应对境外知识产权风险。“抱团出海”主要方式为:抱团采购——统一招标,降低采购成本,扶持配套企业做大做强;抱团营销——同类产品品牌众多,产品同质化严重,可以组团参加展销会、投放广告等;抱团销售——很多企业由于实力原因无法打开国外市场,可以选择代表性城市,组团设立营销点,拓宽销售渠道。5.加强民间贸易战略民间贸易是构建和完善多层次的经贸合作交流平台的重要部分,利用民间贸易方式能促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民间贸易规模比较小,但是积少成多,成为加工贸易产品的重要出口途径。首先,在新兴市场国家开办中国商品专卖商贸城。其次,在中国境内开办方便外国商人选购的国际采购中心,促进中国产品民间贸易发展。比如广州有非洲商贸城、韩国商贸城等,东莞虎门服装城为采购商品的商务人士提供过境便利。现在每年来华旅游和商务的外国人大约3,000万人次。可以把放宽外国人过境免签、双方互免签证的适用范围扩大到新兴市场国家,并将外国人72小时过境免签从机场扩大至海陆空口岸,方便外国人来华旅游、商务谈判、采购货物等,促进民间贸易发展。

篇7

[关键词]演化;企业竞争力;惯例;适应性学习

以纳尔逊和温特的《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为代表,演化经济理论开始系统化并逐渐成为现代企业研究的基本方式之一。该理论认为经济系统的演化变迁类似于生物的进化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非均衡的复杂的动态过程,它是通过遗传、变异和选择机制的循环往复,在企业与环境之间进行比较、选择、学习,促使企业不断演进变迁。演化理论从动态演化的角度分析了企业的成长变迁过程,它为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从演化经济理论的角度分析企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形成变化以及如何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一、企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一)企业内部因素一惯例

企业内部因素就是企业内部有机系统,它包括企业的组织制度系统、管理系统、文化系统、技术系统等。企业内部因素是支配和决定企业如何运转的各种内部机制,它决定了企业资源配置的效率以及资源创造的速度和质量,是决定企业竞争力的主导因素。在演化经济理论中,这些内部因素被描述成企业的惯例或者说企业的决策规则。演化理论把企业假定为在任何给定的时间具有一定的能力和决策规则的生产者,即生产性知识和能力的集合体。企业被看作是在一套决策规则(如惯例)下运行的有机体,这些决策规则不但适应企业外部的情况,尤其是市场情况,而且适应内部状态的各种情况,特别是企业资源。不同企业具有不同的技术和决策规则,这就产生了企业的多样性和异质性。决策规则具有遗传性,同时会随着环境的变化产生变异,这就形成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发展变化。企业运行的效率取决于这些决策规则。不同的能力和决策规则具有不同的盈利可能性,而不同的盈利可能性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不同程度的扩张或收缩,进而决定了企业不同的竞争力。那些具有较强盈利可能性的决策规则的企业,就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相反,那些具有较差盈利可能性的决策规则的企业,就具有较弱的竞争力。这些决策规则在演化理论中被称为企业惯例。容易看出,演化理论中所描述的决策规则(惯例)就是企业竞争力决定因素中的企业内部因素。因此,从演化理论的角度讲,企业竞争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现有的惯例。

(二)企业外部环境 适应性学习

外部环境是指能影响企业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的各种外部因素,如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政策环境、法律环境等。实际上,企业和环境的关系是相互的。首先,企业要适应环境,只有适应环境并能随时根据环境的改变而灵活变化的企业才能生存,并保持和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其次,企业对环境又有一种反作用,众多企业的集体行为也能改变环境,尤其是所处的行业环境。但是,对于单一企业来说,其改变环境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这时,能否积极主动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就成为决定企业竞争力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环境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就主要表现为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上。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不同企业对环境适应能力的强弱也就决定了不同企业生存力和竞争力的强弱。这与演化理论中所强调的企业与环境的关系基本相同。演化理论认为,企业的成长过程类似于生物的进化过程,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法则也适用于企业的生存发展。在环境变化时,只有那些总能做出正确选择的企业才能被环境所选择,生存发展下来。并且,企业通过对环境进行适应性学习,并借助拉马克式遗传保存学习的结果来保持企业持续的生存优势,也就是竞争优势。因而,从演化理论角度讲,对环境进行适应性学习能力的强弱是决定企业竞争力大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二、企业竞争力形成变化的实质

根据以上分析,企业惯例和对环境适应性学习的能力是决定企业竞争力强弱的两个因素。实际上,企业竞争力的形成变化过程也是企业在接受环境的选择,并在惯例约束下对环境进行适应性学习的过程。其实质上是路径依赖和企业适应性调整的统一,是企业在惯例和适应性调整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一)企业竞争力的形成变化是企业在自身惯例约束作用下的结果

1.企业竞争力的形成一惯例的约束和表现。演化理论认为,企业是在一套决策规则下运行的有机体,决策规则的效率决定了企业的盈利能力,这种决策规则一般被称为企业惯例。企业的惯例可分为三个层次,即标准操作程序、投资惯例和搜寻惯例。标准操作程序类似于企业短期内的经营特点和经营规则;投资惯例是决定企业资本量在一定时期内增减变化的惯例;搜寻惯例则是指导企业搜寻新的惯例来对现行的惯例进行修正的惯例。这三个层次的惯例涵盖和约束了企业所有规则的、可预测的经营发展行为。正如纳尔逊和温特所说:“惯例是有机体的持久不变的特点,并决定它可能有的行为(虽然实际的行为也由环境来决定)”,企业的一切行为都无法逃脱企业惯例的约束和指导。那么,作为企业经营发展行为的结果和表现——企业竞争力的形成和发展,自然也是在企业惯例约束作用下的结果。另外,由于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惯例,不同的惯例具有不同的效率,在市场竞争中也就表现为不同的盈利能力。那么,这些具有不同盈利能力的惯例也就形成了企业之间不同的竞争力。在这个意义上,企业竞争力就是企业惯例在市场竞争中的表现,企业惯例决定了企业竞争力的大小。

2.企业竞争力的延续一惯例的遗传。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的竞争力或多或少都会发生变化。但是,除非是突发事件的因素,一般来说,相邻时期之间企业竞争力不会发生特别巨人的变化,企业竞争力都具有一定延续性。那么,是什么促使企业竞争力具有一定的历史延续性呢?答案是决定企业竞争力的惯例具有遗传性。因为惯例在企业中起起着生物进化中基因的作用,是组织的记忆,执行着传递技能和信息的功能,使得企业的某些特征具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延续下去的倾向。这样,随着环境的变化,企业并不会发生同原有企业特征完全不同的变异,它或多或少的都带有原来企业的某些特征。惯例的这种遗传性在竞争力上的表现就是,使得企业的竞争力在历史的变化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性,前期的竞争力状况影响和部分决定着后期的竞争力状况,从而使得企业竞争力在前后期之间具有一定的延续性。

转贴于

3.企业竞争力的变化——惯例的变异。企业竞争力不是一成不变的,那么企业竞争力为何会发生变化呢?原因有二:一是企业外界环境发生了变化一,二是企业的惯例产生了变异。决定企业竞争力强弱的这两个因素发生变化,结果就使得原来适应环境的惯例现在变得不再适应了,或者原来不适应环境的惯例现在变得适应了。惯例对环境适应和不适应的转变就导致了企业竞争力的转变。环境变化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是很显然的,在此不再讨论,这里只分析第二种因素,即企业惯例的变化及其对竞争力的影响。根据演化理论,当企业面临的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可能会进行搜寻,“搜寻”在变异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导致的结果通常是企业基础因素的变化,即企业改变原有的惯例或者放弃原有的惯例,建立新的惯例,这就是惯例的变异。但是,这种搜寻的结果具有部分的随机性,企业能否找到以及找到何种技术或惯例是不确定的,因此,惯例变异的方向也是不完全确定的。如果变异的结果使得企业能更好地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那么惯例的盈利能力就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也就增强。相反,如果变异的结果使得企业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那么惯例的盈利能力就会减弱,企业的竞争力也会减弱。

(二)企业竞争力的形成变化是企业对环境进行适应性学习的结果

企业竞争力的形成变化不仅是企业在自身惯例约束作用下的结果和表现,也是企业接受环境选择的结果。因为生物进化的适者生存原则同样适用于处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那些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企业将会逐渐失去竞争地位,竞争力逐渐减弱,最终被淘汰。相反,那些能够紧跟着市场步伐、适应环境变化的企业将能够保持竞争力,生存并发展下去。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企业竞争力的发展变化是环境对企业进行选择的结果,也就是环境按照适者生存的竞争法则,对具有不同惯例(竞争力)的企业进行选择的结果。

然而,在企业的演化中,经济的“自然选择”和企业的“适应性学习”是紧密相连的,企业竞争力的形成发展都是在经济的自然选择和企业适应性习的相互作用下进行的。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原来的惯例可能已经不适应变化了的外界环境,这必然会导致企业竞争力的变化。然而,此时企业并不只是被动的接受选择,而是主动地去适应环境,即企业会根据环境的变化进行适应性学习,通过搜寻、主动实现自身变异来达到适应环境,从而增强自身竞争力的目的。如阿尔奇安认为,在普遍存在不确定性的条件下,企业采取各种有意识的适应性行为是理性的。他提出“模仿”和“试错”就是企业进行的有意识的适应性行为。在企业适应性学习中,市场选择起刺激和引导作用,通过这种刺激和引导,企业会有意识去采取适应性行为,如积极的搜寻和变异。当某种搜寻行为为企业带来某种满足时,企业就会强化这种搜寻行为,使其成为企业惯例的一部分(即通过学习对原来惯例进行适应性调整),以强化其在市场选择中的优势地位。那些总能很好的进行适应性学习和调整的企业,就能紧跟着环境的变化,在环境变迁中得以保留并发展壮大起来,而那些不能根据环境变化较好地进行适应性学习的企业,就不能顺应环境的变化,其竞争力将逐步减弱最终被淘汰。因此,企业的竞争过程,实质是企业对不断变化着的市场做出反应和适应性调整的过程。企业竞争力的形成变化不只是企业被动接受环境选择的结果,而是企业对环境进行适应性学习的结果。企业竞争力的变化过程是企业不断采取新对策来主动适应环境变化的一个企业与环境间无休止的动态博弈过程,而不只是达尔文式的“随机变异,自然选择”的过程。

三、适应性学习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企业竞争力的形成变化是企业在自身惯例约束下对环境进行适应性学刊,并接受环境选择的结果。因此,提升企业竞争力就必须提高企业惯例的效率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归根结底就是要加强企业对环境适应性学习的能力。

根据演化理论,每个企业的惯例都可以被看作是企业知识和经验的载体,当企业的知识存量具有较高的效牢时,就可以在产品市场上产生租金,进而创造竞争优势。因此,通过增强企业知识储量的效率,可以增强企业惯例的盈利能力,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而这些知识和经验具有四个特点:(1)学习性。这些知识和经验是“由做来记住”,即通过应用这些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行为规则(知识和经验),知识得以产生、复制和增长。(2)意会性。有效完成情况的许多基本知识是组织难以言传的知识,不是某个人清晰的知道或可以清楚说明的。(3)社会性。惯例对于组织内部生产性和技术性的知识储存(组织记忆)的功能是无法被还原为其单个成员的有效记忆的。(4)路径依赖性。企业现在的常规取决于过去的决策和经验,不能被其他企业无成本地仿效,它使得一个企业从根本上区别于其他企业。

篇8

关键词:外汇收支;涉外经济;发展对策

2015年,受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经济金融形势和地区经济下行压力负面影响,海西州跨境收支总额和银行结售汇均大幅下降,外贸进出口呈下探态势,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步入低谷,为4年来的最低水平。

2015年,海西州跨境收支总额4137.7万美元,同比减少36.01%,收支逆差2193.32万美元;银行结售汇总额同比下滑42.49%;资本项目跨境收支总额3307.05万美元,同比减少43.4%,其中跨境收入663.8万美元,支出2643.29万美元,同比分别下降33.6%、45.5%,收支逆差1979.49万美元,较上年同期大幅收窄。全州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63.8万美元,同比下降41.15%。

一、当前外汇收支形势特点分析

(一)货物贸易“一升一降”,进出口顺差收窄

海西州实现进出口总值1048.95万美元,同比下滑7.39%,其中出口1009.88万美元,同比下滑11.97%,进口39.07万美元,同比上涨32.53%。进口稳步增长:主要是大型机器设备零部件以及生产所需配件进口需求的带动;一般贸易项下出口下降:主要因素是有机枸杞和枸杞干果产品的出口量下降,目前海西州出口量较大的产品有重质碳酸钠(占全年出口额的47.03%)、有机枸杞和枸杞干果(占全年出口总额的43.45%)。枸杞主要销往法国、西班牙、荷兰等欧洲国家,由于欧洲整体经济增长不及预期,处于低速增长状态,加上低生产率和高水平债务等结构性问题和低通胀风险的影响,欧洲进口商减少了对有机枸杞以及干果的进口,从而导致海西出口量的下降。

(二)服务贸易跨境收支总额微降,收支逆差缩小

海西州服务贸易跨境收支3134.04万美元,其中收入30.23万美元,支出3103.81万美元,同比下降13.3%,收支逆差缩小14%。累计结汇35万美元,售汇587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52.17%和8.30%。旅游项下结汇业务继续带动服务贸易结售汇的增长,旅游结汇占服务贸易结汇总额的71.43%;旅游售汇占服务贸易售汇总额的80.24%,上涨13个百分点,是服务贸易逆差的主要构成项目。

(三)个人外汇业务飞速发展,电子渠道成为新的增长点

海西州个人结售汇总额同比增长32.52%。结汇同比增长57.96%,购汇同比增长28.84%,结售汇逆差扩大23.83%。从购汇用途来看,主要是自费出境学习和境外旅游,占购汇总额的比重分别为37.49%、46.61%。网上银行、自助终端、电话银行等以其方式灵活、省时、便利等优点逐步被公众所接受。2015年,通过电子银行渠道办理个人结汇和购汇业务占比分别达到88.79%和91.74%,较好地满足了客户办理个人结售汇业务的需求。

(四)外商投资活跃度降低,企业“走出去”步伐放缓

2015年,我国吸收外资仍保持“小幅增长”的态势,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规模的差距在逐步缩小,双向投资迎来“新常态”。与之相反,海西州资本项目跨境收支则呈双降态势,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规模步入低谷。外资利用水平大幅下降的原因:一是我州传统产业投资相对饱和,在资源利用等方面外资超国民待遇的政策已经逐步改变,再靠过去拼资源、拼优惠政策的方式亟待转变,从全国来看高技术、服务业利用外资已成为吸收外资新的持续增长点;二是境外投资前期可行性论证不充分,对市场趋势预测把握不准,企业作了登记后,并没有将资本投放境外,加之信息渠道不畅通给企业境外经营带来一定困难;三是州内企业资金有限和融资困难制约了企业发展,企业资金来源主要为自筹,境外直接投资企业存在生产经营资金不足的问题,导致企业经营困难甚至人去楼空。

二、当前我州涉外经济面临的问题

(一)外贸出口疲软

由于外部需求不振、传统出口产品竞争力弱化、外部贸易壁垒增多等诸多不利因素仍未得到改善,外贸形势严峻。据企业反映,在出口方面,由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虽然美国经济复苏态势明显,但是欧洲、日本及其他新兴国家经济复苏情况不理想,企业出口订单表现平平。虽然人民币贬值理论上有利于出口,但相对于世界其他经济体货币贬值幅度,人民币仍然强势,对出口提振作用不大。

(二)外贸企业融资困难

由于国内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国际需求疲软,外贸出口形势严峻,全州出口订单总量下滑。外贸企业流动资金匮乏却贷不到款,银行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为控制风险进一步收紧放贷规模,外加小企业信用风险高,不敢轻易放贷,外贸企业普遍存在融资困难等。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下,如果企业资金链维系不住,经营成本持续上升,部分正常运营的企业只得停产,必将削弱企业运营欲望,降低增速,反过来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拖累。

(三)电子渠道监管难度加大

通过电子银行渠道办理的业务,由于没有人员的审核,以分拆形式掩盖真实交易性质、逃避限额管理的手段更加隐蔽和多样化,系统无法确认分拆结售汇行为,从而进行风险提示或者转柜台人工办理。对于未列入“关注名单”的客户,银行只能在事后核查中发现涉嫌分拆结售汇的行为。

(四)区域发展不平衡

目前海西州格尔木市外汇业务总量约占海西州的30.27%;大柴旦行委约占60.56%,德令哈市约占9.17%,其他地区无外汇指定银行,故业务选择就近办理。总体来看,海西州对外贸易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较为突出。

三、相关建议

(一)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助推我州企业“走出去”

1.客观认识企业“走出去”,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正确判断企业“走出去”发展的机遇,客观评估“走出去”的挑战和风险,深入分析企业“走出去”的驱动因素,不要为“走出去”而走出去,既要看到利,也要想到弊,既要把握机遇,也要预判风险。

2.加强政府引导,推动企业“走出去”。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的逐渐消失,使我国传统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可持续性面临挑战,特别是劳动力、资源等要素不再有比较优势。对一些产能过剩的产业可考虑引导向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转移;对一些有技术、管理优势的企业要支持其抓住当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主动出击,参与国外一些企业公司的控股、并购,合理进行布局,这样可以让企业充分享受投资地的国民待遇。

3.加大金融服务,建立可持续的扶持机制。我州企业在投资理念、投资方向方面比较保守和固化,对境外投资等“走出去”的政策了解不够。外汇监管部门和各外汇指定银行:一是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通过开办论坛、集中培训、市场调研等多种方式,宣传“走出去”的相关政策精神,为企业答疑解惑;二是深入开展业务指导。可适当组织银行、税务、商务等相关人员组成“走出去”业务指导小组,选择有“走出去”意愿的重点企业进行政策、业务指导,为企业规避汇率风险、跨境结算提供多元化的产品,满足企业的切实需求,通过“先走出去”的企业示范带头作用,带动潜在企业“走出去”;三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各银行可通过“内保外贷”、“外保内贷”等产品,建立一套符合中小企业的境外投资融资、审批评价体系,积极扶持企业“走出去”,更好地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

(二)优化区域融资环境,多渠道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

1.建议政府、发改委、商务局等部门对内部管理完善。符合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市场前景广阔的企业进行政策及资金扶持。同时,积极为金融部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金融部门适当降低信贷门槛,优先安排和重点满足新能源、高原特色生物产品和特色产品企业的信贷需求。

2.深刻理解“一企一策”的政策要求,外汇管理部门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立足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充分把握影响本地涉外经济发展的症结所在,对有真实贸易背景的企业要提供全方位政策支持,帮助当地企业合理使用外债、跨境担保等政策,培养企业外汇风险意识,降低资本全球化过程中的汇率风险和经营风险。

3.建立金融机构产品与企业需求对接机制。外汇局要做好组织协调,为企业和银行搭建平台。银行要做好对涉外企业的政策及业务宣传,以了解客户的原则,增加中间业务种类,了解企业业务特征,满足企业政策需求。同时也让企业了解更多的银行信贷政策和特色金融产品,满足银企双方信息需求。

(三)加强对电子渠道个人结售汇业务的监管

1.加强外汇政策宣传,要求各银行通过网银、自助机等设置专栏网页加大宣传力度。重点对个人结售汇资金属性如何分类,个人结售汇业务如何填报进行提示,这样不仅扩大个人对电子银行结售汇业务的认知度,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个人办理电子银行结售汇业务的准确度。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