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车间环境卫生的重要性8篇

时间:2023-10-13 09:34:1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车间环境卫生的重要性,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车间环境卫生的重要性

篇1

1.1入厂原辅材料检测

入厂原辅材料的检测是啤酒安全生产的前提和保障。首先,在大米、麦芽等的采购方面应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第36条提出的规定:检查供货商的应有证件,并定期检验其证件是否在有效期之内;对供应商的资质进行调查和确认,并建立档案;对供应商进行定期的评估调研,及时调整在各供货商处的采购比例,并淘汰不合乎标准的供应商,从原辅材料的源头保障啤酒生产的安全、卫生;企业应当对入厂的原辅材料进行检查和建档,对物品的生产日期、供货单位、名称、数量、规格等做到全面把握。其次,要选取质量过关的水源。水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并保证每年对生产用水进行自我检测或采样送有关单位检测。水源管理要派专人进行,保证啤酒生产用水的卫生。最后,控制入场原辅材料携带的外来物质。例如大米或麦芽等粮食作物在种植、储存和运输的过程中易产生有害的微生物,或是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沾染的化学物质,存留杂质和异物等。

1.2工厂卫生环境管理

工厂卫生管理包括厂区的宏观设施、生产车间环境卫生以及人员卫生3个方面。在厂区的宏观设施方面,厂区应根据啤酒的特有生产流程合理划分区域,规范化厂区布局,以提高效率,防止交叉污染;厂区内应设有吸收污染的隔离带或防止产生飘尘的设施,以防对啤酒造成污染;配备相应的污水处理池、废气处理系统、消毒维修保养设施等,建立一个干净的生产厂区,控制啤酒的质量。在生产车间环境卫生方面,车间入口应配有洗手、消毒、换鞋、更衣的区域,该区域应与车间完全隔离,最大化防止任何人为污染;车间应配备防蚊蝇设施、捕鼠器械、隔离纱窗、消毒设备等卫生设施,并定期检查,保证设备的完好和正常运作。在人员卫生方面应做出具体规定并有专人检查,保证相关从业人员持健康证上岗,每年进行体检。具体规定包括保证个人清洁卫生,进入车间前要消毒、更衣、换鞋,不得携带无关物品进入车间,不得化妆,不得佩戴手表、首饰,离开车间时应及时更换工作服和工作专用鞋帽,并定期清洗工作用品。

1.3生产设备控制

啤酒生产涉及到诸多生产设备,诸如原料仓库中的储存设备、糖化设备、包装设备、污水处理设备、水处理设备、冷冻设备、发酵设备、过滤设备、包装设备、缓冲设备、酵母间的设施、灌装设备等,每一环节都应该加强对生产设备的卫生管理,全程把握啤酒生产的安全卫生。需要特殊注意的是,与啤酒接触的设备设施、容器、管道等的设计和安装应符合食品卫生的质量要求,采用无毒、无异味的原材料,并保证原材料不吸水、易清洗、可消毒、不与啤酒产生化学反应。一般不刷涂料,但有些必要部件要刷涂无毒、无污染、无味的涂料,并保证涂层易清洁。维修设备使用的机油,由此产生的杂质和金属碎屑等及时清理,杜绝与啤酒产品和容器等的任何接触,维修结束及时彻底消毒,首次生产产品要进行质量评测。

1.4添加剂的安全使用

关于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食品安全法》第36条明确规定:食品生产者采购食品添加剂应当查验供货者的生产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对无法提供合格证明文件的食品原料,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标准进行检验;不得采购或者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的安全使用包括其采购、检验、储存、使用和管理诸多方面。采购方面的规定同生产原辅材料。同时企业应该建立标准化的食品添加剂检验流程,采购之后将样本送至质量部门进行检测。在储存方面,要设立专业库房,并保证库房的温度、适度、通风、清洁都达到标准;不同类的食品添加剂分架存放,标注清楚,管理人员对添加剂的入库、出库做出详细记录,及时清理;在领取添加剂时整箱领取,不在库房开箱,避免污染,控制食品添加剂的领取人员,保证添加剂的正规去向;使用过程中遵循国家的范围、数量标准,严禁使用目录以外的其他物质;建立监督机制,保障协调和沟通的顺畅,防止有人利用食品添加剂进行不法生产,危害食品安全。

1.5啤酒产品的安全包装

啤酒产品的安全包装是啤酒生产过程的最末环节,如果在包装过程中出现安全隐患,那么之前的全部生产将功亏一篑,因此啤酒产品的安全包装十分关键。第一,在啤酒容器方面,无论是玻璃瓶装还是易拉罐装,都应控制其来源,并保证所购买的啤酒瓶或啤酒罐符合GB4544国家啤酒瓶标准规定中的质量要求,回收企业专用啤酒瓶,对其进行彻底的消毒和清洁,控干液体,进行抽样检查,将二氧化碳含量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降低啤酒瓶爆炸的风险。科学设计啤酒瓶容量以保障其安全性。在一切环节中禁止不安全的装卸行为,预防伤人危险。第二,啤酒装瓶后迅速加盖,缩短运输路径,降低漂浮污染物落入啤酒的可能性。对瓶盖的使用和管理采取同样的规定和标准,防止由瓶盖带来的污染隐患。第三,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做好管理,起到最后的保障和防护作用。

2对啤酒生产的后期监测与管理

篇2

食品安全是一项关系到人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同时也与国计民生休戚相关。1996年第29届国际食品卫生法典委员会(CodexCommitteeonFoodHygiene,CCFH),明确了关于食品中微生物的安全控制不应停留在产品的检测上,应该控制食品的生产、加工、储存、制备、销售全过程,强调运用良好生产规范(GMP)和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zardAnalysisCriticalControlPoint,HACCP)等科学管理体系,以保证出厂产品的安全性。1999年起将食品中病原菌的危害性列为国际食品卫生法典委员会讨论的重要议程。健全的卫生监督体系是确保生产安全卫生产品的首要条件。良好的生产规范(GMP)是指政府制定颁布的强制性食品生产、包装、储存、运输的卫生规范。GMP不仅规定了一般的卫生措施,而且也规定了防止食品在不卫生条件下变质的措施[2]。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是企业按照国家有关食品卫生的要求所制定的食品生产卫生的操作程序。SSOP是一个卫生操作控制程序,强调对食品生产的车间、环境、人员及与食品有接触的器具、设备中可能存在的危害进行预防以及清洁(洗)的措施[3],从而保证食品在卫生条件下进行生产,进一步保证食品卫生安全。HACCP是针对食品生产而提出的新理念,该体系以保证食品安全性为目的,确认从原料到最终产品及其食用方法的整个食物链中的潜在危害,并加以控制,由食品的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两部分组成。

1.1危害分析(HazardAnalysis,HA)

要从原料的生产、加工工艺步骤以及销售和消费的每个环节可能出现的多种危害(包括物理、化学及微生物的危害)进行确定,并评价其相对的危害性,提出预防的措施。

1.2关键控制点(CriticalControlPoint,CCP)的确定

关键控制点是指那些若控制不力就会影响产品的质量,从而危害消费者身体健康的环节。一般说来,关键控制点要少于6个。一旦被确定为关键控制点,则都要照例进行监测。所以说,关键控制点的选择是HACCP系统的主要部分。该体系针对食品生产特点,强调对危害的预防,而不是主要依赖于对最终产品的检验,强调利用最少的资源做最有效的事,使食品生产从检验是否有不合格产品转化为预防不合格产品。HACCP系统为食品工业和公共卫生机构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工具。一个完整的食品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应该包括HACCP、GMP和SSOP3个方面。GMP所规定的内容是食品生产企业必须达到的基本条件,GMP为HACCP提供了指导作用;SSOP是对食品加工环境加以控制,可以消除加工过程中的不良因素,从而把重点放在与食品或加工有关的危害上,减少了关键控制点的数量,SSOP对HACCP具有促进作用。HACCP是一种预防性策略,能够将不合格的产品消灭在生产过程中,降低了产品的消耗。三者的关系如图1所示。可见,HACCP体系是一种建立在良好操作规范(GMP)和卫生标准操作规程(SSOP)基础之上的控制危害的预防性体系。它的主要控制目标是食品的安全性,因此它与其他的质量管理体系相比,可以将主要精力放在影响产品安全的关键加工点上,而不是每一个步骤,这样在预防方面显得更为有效,成为目前世界上最有权威的食品安全质量保护体系。

2微生物污染

在食品制造环境中,微生物污染乃是产品受到二次污染不可忽视的主要因素。食品工厂内微生物的来源。微生物体积很小,但比表面积大,新陈代谢旺盛,繁殖速度惊人。食品本身就是营养很高的物质,加之食品加工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热和水蒸汽,丰富的营养源和高湿的环境为微生物的繁殖和在空气中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危害分析结果主要在于微生物污染,而在其关键控制点主要在于限制气溶胶的产生[4],排除已发生的气溶胶,以及防止气溶胶在关键的表面沉降。在HACCP的运用过程中,采用微生物指标,是进行关键控制监测的最有效的方法。关键控制点监测也可用物理、化学及感官评估等方法来完成。

3洁净技术控制微生物污染的重要性

过去,控制食品生产车间微生物污染的主要方法是采用低温,利用化学喷雾消毒、臭氧消毒和紫外线消毒等。这些消毒方法存在着一些副作用。直接消毒杀菌方法的控制思路存在一定的缺陷,是对已产生的微生物进行消毒,而且消毒效果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而减弱。长期的化学消毒会破坏菌种平衡,并可能产生抗药性菌株。长期的化学消毒对人、对环境也有一定的不良影响,严重时会损伤人的免疫系统;紫外线对动态生产的空气消毒效率相对较低[5],不一定能满足生产要求,还会引起微生物变异[5];臭氧本身也会损坏设备,对人有伤害。国外食品规范与导则均不推荐在食品生产环境使用抗菌涂料。我国卫生部印发《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2009年版)》,第三十条明确指出:消毒产品禁止使用抗生素、抗真菌药物、激素等物料。随着GMP、SSOP等管理规范在食品行业的实施,对食品生产的环境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一些食品厂将药品生产中应用较成熟的洁净技术引入食品生产中,作为生产过程中安全保障。现代化的食品工厂采用洁净技术控制生产环境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由于洁净技术安全、有效[10],已成为控制整个食品生产过程中消除微生物污染不可替代的技术措施。这是因为生物洁净技术的提出和发展从根本上消除了细菌滋生的条件,抑制或降低细菌发生,切断了所有潜在的污染传播途径[6],有效地控制了有害的生物气溶胶,解决了空气途径的污染。生物洁净技术不单纯依赖化学消毒,而是采用三级过滤保证送入洁净无菌的空气;通过合理的换气次数和特定的气流组织方式来稀释和排挤室内的含菌空气;通过有序的压力梯度来保证气流的定向流动,防止交叉污染。还有,关键控制点理念改进了全过程控制,引入食品生产行业,用局部净化控制措施替代了全室控制,由于隔离技术直接作用在关键控制生产环境,将最大的微生物污染源——人从生产的无菌关键区域完全隔离开来,限制了无菌生产操作人员与无菌产品的干预或直接接触,使得生产受其他因素影响的概率大大减少,减少了无菌加工的污染风险,同时也因控制体积的减少而大大降低了能耗[7]。

4食品工业洁净用房建筑技术规范的必要性

按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食品工业包括3大类,19个种类,49个小类。第一大类为农副食品加工,第二大类为食品制造业,第三大类为饮料制造业。食品行业跨度很大,急需一本完整的标准来规范不同类型食品加工的环境控制,正确应用洁净技术,将一些有效的污染控制措施推广开来,以提高食品生产环境卫生条件和污染控制管理水平。目前我国虽有20个强制性国标食品GMP,但只有少数标准对车间洁净度级别提出具体要求,如GB16330《饮用天然矿泉水厂卫生规范》规定,该厂清洗车间的空气洁净度要求10万级厂房,灌装车间应为1000级洁净厂房或局部100级背景万级的生产线。GB17324《瓶装饮用纯净水卫生标准》规定,该厂灌装车间要求洁净度级别达1000级。GB17405《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规定生产保健食品片剂、胶囊、丸剂及不能最终灭菌的口服液,生产厂房要求10万级。但是除了洁净级别外,对整个洁净环境缺少综合性的要求和措施。所以制定一部涉及整个生产环境并突出空气洁净措施为保障条件的建筑技术规范实为必要。为此我国已编写了《食品工业洁净用房建筑技术规范》,并通过评审。该规范共分11章和2个附录。主要内容有:总则、术语、工厂平面布置、洁净用房分级和环境参数、工艺设计、建筑、通风与净化空调、给水排水、电气、洁净用房的污染控制要求、检测验证与验收。适用于需要使用洁净用房从事生、熟食品加工和生产的工厂的设计、施工、工程检测和工程验收。《食品工业洁净用房建筑技术规范》英语译文为ConstructionGuidetoGoodHygienePracticeinFoodProcessing,意即建造食品加工过程良好生产环境(GHP)的工程指南,即主要涉及食品加工的洁净用房。当然食品工业洁净用房的建筑应以实用、经济、安全、节能、环保为原则,应按生物洁净室原则建设,以控制有生命微粒的污染为主要目的,以洁净技术为过程控制的重要保障条件,构造良好卫生生产环境《。食品工业洁净用房建筑技术规范》主要规定了食品加工企业的原料储存、食品加工以及包装、检验等过程中需要的洁净用房的基本参数和最低要求,配套设施的基本卫生要求及管理准则。

5规范食品工业洁净用房建筑设计

对食物的处理、加工、储藏等设施及其使用设备进行良好设计可以创造一个洁净的加工环境以能保持持久地、可信赖地、经济地生产纯净、无污染、高质量的产品。食品工业,尤其是速食产品出现后,为了卫生清洁,工厂各空间需要进一步分离或者说是生产空间“区域化”。面对一系列更高的清洁要求,区域化有助于防止已经热加工或者杀菌的产品与其他物品的微生物交叉污染。以下按《食品工业洁净用房建筑技术规范》作一介绍。

5.1合理布局与分区

建有洁净用房的食品工厂厂区内的建筑物的位置应满足食品生产工艺的需要。相互有影响的生产工艺,不宜设在同一建筑物内,当设在同一建筑物内时,各自生产区域之间应有有效的隔断措施。生产发酵产品应具备专用发酵车间。食品工厂厂区应划分生活区和生产区;生产区中应明确区分洁净生产区、一般生产区和非食品处理区。生产车间内应划出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面积和空间作为物料、中间产品、待验品和成品的暂存区,并应严防交叉、混淆和污染。其中:非食品处理区应包括动力、配电、机修等用房和空调冷冻机房等。一般生产区应包括仓储用房、非洁净生产用房、外包装用房等。生产区内有相互联系的不同房间之间应符合品种和工艺的需要,必要时应有缓冲室等防止交叉污染的措施,缓冲室面积不应小于3m2。洁净生产区是核心,洁净生产区应按生产流程及相应洁净用房等级要求合理布局。生产线布置不应造成往返交叉和不连续。有良好卫生生产环境要求的洁净生产区,应包括易腐性食品、即食半成品或成品的最后冷却或包装前的存放、前处理场所,不能最终灭菌的原料前处理、产品灌封、成型场所,产品最终灭菌后的暴露环境,内包装材料准备室和内包装室,以及为食品生产、改进食品特性或保存性的加工处理场所和检验室等。其中有无菌要求但不能够实行最终灭菌的工艺和虽能实行最终灭菌,但灭菌后有无菌操作的工艺,应在洁净生产区内进行。

5.2规范食品工业洁净用房

食品工业洁净用房的分级主要依据食品卫生等级或可以减少产品卫生危害的控制措施与要求的难易程度。过去食品加工一般处于20℃以下,生产环境卫生等级要求不高,如温度保持在一个适宜微生物生长的范围内(20℃~38℃),生产车间就需保持比较高的卫生等级,这由食品生产过程的工艺决定。其次,食品本身的产品属性(包括产品中的水分含量、酸碱性——pH值、营养性以及产品中防腐剂含量)与生产环境要求密切相关。如食品含防腐剂、或碱性特别高(>10)或酸性特别低(<3.5)、或水分含量低的情况下,食品本身抗腐性很强,对生产环境卫生等级要求不高,反之,要求则很高,这会提高产品对微生物敏感度。同样,如对婴儿、儿童、特殊高危人群提供的食品,则对于同样产品,要提高生产环境卫生等级。食品工业洁净用房宜分为以下4个等级。食品工业洁净用房以控制会对食品造成污染的有生命微粒为主要目的,因此各级洁净用房注重对细菌数量的控制要求。控制参数的确定借鉴了国内外已有相关标准规范。各级洁净用房应符合表2对细菌数量的要求。微生物污染与温湿度密切相关,食品工业洁净用房的温度和湿度控制成为关键。若生产工艺对温度和湿度有特殊要求,则应根据生产工艺要求进行合理设计建设;若对温度和湿度无特殊要求时,I级、Ⅱ级洁净用房温度应为20℃~25℃,相对湿度应为30%~65%;Ⅲ级洁净用房温度应为18℃~26℃,相对湿度应为30%~70%。

篇3

食品安全是一项关系到人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同时也与国计民生休戚相关。1996年第29届国际食品卫生法典委员会(CodexCommitteeonFoodHygiene,CCFH),明确了关于食品中微生物的安全控制不应停留在产品的检测上,应该控制食品的生产、加工、储存、制备、销售全过程,强调运用良好生产规范(GMP)和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zardAnalysisCriticalControlPoint,HACCP)等科学管理体系,以保证出厂产品的安全性。1999年起将食品中病原菌的危害性列为国际食品卫生法典委员会讨论的重要议程。健全的卫生监督体系是确保生产安全卫生产品的首要条件。良好的生产规范(GMP)是指政府制定颁布的强制性食品生产、包装、储存、运输的卫生规范。GMP不仅规定了一般的卫生措施,而且也规定了防止食品在不卫生条件下变质的措施[2]。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是企业按照国家有关食品卫生的要求所制定的食品生产卫生的操作程序。SSOP是一个卫生操作控制程序,强调对食品生产的车间、环境、人员及与食品有接触的器具、设备中可能存在的危害进行预防以及清洁(洗)的措施[3],从而保证食品在卫生条件下进行生产,进一步保证食品卫生安全。HACCP是针对食品生产而提出的新理念,该体系以保证食品安全性为目的,确认从原料到最终产品及其食用方法的整个食物链中的潜在危害,并加以控制,由食品的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两部分组成。

1.1危害分析(HazardAnalysis,HA)

要从原料的生产、加工工艺步骤以及销售和消费的每个环节可能出现的多种危害(包括物理、化学及微生物的危害)进行确定,并评价其相对的危害性,提出预防的措施。

1.2关键控制点(CriticalControlPoint,CCP)的确定

关键控制点是指那些若控制不力就会影响产品的质量,从而危害消费者身体健康的环节。一般说来,关键控制点要少于6个。一旦被确定为关键控制点,则都要照例进行监测。所以说,关键控制点的选择是HACCP系统的主要部分。该体系针对食品生产特点,强调对危害的预防,而不是主要依赖于对最终产品的检验,强调利用最少的资源做最有效的事,使食品生产从检验是否有不合格产品转化为预防不合格产品。HACCP系统为食品工业和公共卫生机构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工具。一个完整的食品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应该包括HACCP、GMP和SSOP3个方面。GMP所规定的内容是食品生产企业必须达到的基本条件,GMP为HACCP提供了指导作用;SSOP是对食品加工环境加以控制,可以消除加工过程中的不良因素,从而把重点放在与食品或加工有关的危害上,减少了关键控制点的数量,SSOP对HACCP具有促进作用。HACCP是一种预防性策略,能够将不合格的产品消灭在生产过程中,降低了产品的消耗。三者的关系。可见,HACCP体系是一种建立在良好操作规范(GMP)和卫生标准操作规程(SSOP)基础之上的控制危害的预防性体系。它的主要控制目标是食品的安全性,因此它与其他的质量管理体系相比,可以将主要精力放在影响产品安全的关键加工点上,而不是每一个步骤,这样在预防方面显得更为有效,成为目前世界上最有权威的食品安全质量保护体系。

2微生物污染

在食品制造环境中,微生物污染乃是产品受到二次污染不可忽视的主要因素。食品工厂内微生物的来源。微生物体积很小,但比表面积大,新陈代谢旺盛,繁殖速度惊人。食品本身就是营养很高的物质,加之食品加工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热和水蒸汽,丰富的营养源和高湿的环境为微生物的繁殖和在空气中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危害分析结果主要在于微生物污染,而在其关键控制点主要在于限制气溶胶的产生[4],排除已发生的气溶胶,以及防止气溶胶在关键的表面沉降。在HACCP的运用过程中,采用微生物指标,是进行关键控制监测的最有效的方法。关键控制点监测也可用物理、化学及感官评估等方法来完成。

3洁净技术控制微生物污染的重要性

过去,控制食品生产车间微生物污染的主要方法是采用低温,利用化学喷雾消毒、臭氧消毒和紫外线消毒等。这些消毒方法存在着一些副作用。直接消毒杀菌方法的控制思路存在一定的缺陷,是对已产生的微生物进行消毒,而且消毒效果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而减弱。长期的化学消毒会破坏菌种平衡,并可能产生抗药性菌株。长期的化学消毒对人、对环境也有一定的不良影响,严重时会损伤人的免疫系统;紫外线对动态生产的空气消毒效率相对较低[5],不一定能满足生产要求,还会引起微生物变异[5];臭氧本身也会损坏设备,对人有伤害。国外食品规范与导则均不推荐在食品生产环境使用抗菌涂料。我国卫生部印发《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2009年版)》,第三十条明确指出:消毒产品禁止使用抗生素、抗真菌药物、激素等物料。随着GMP、SSOP等管理规范在食品行业的实施,对食品生产的环境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一些食品厂将药品生产中应用较成熟的洁净技术引入食品生产中,作为生产过程中安全保障。现代化的食品工厂采用洁净技术控制生产环境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由于洁净技术安全、有效[10],已成为控制整个食品生产过程中消除微生物污染不可替代的技术措施。这是因为生物洁净技术的提出和发展从根本上消除了细菌滋生的条件,抑制或降低细菌发生,切断了所有潜在的污染传播途径[6],有效地控制了有害的生物气溶胶,解决了空气途径的污染。生物洁净技术不单纯依赖化学消毒,而是采用三级过滤保证送入洁净无菌的空气;通过合理的换气次数和特定的气流组织方式来稀释和排挤室内的含菌空气;通过有序的压力梯度来保证气流的定向流动,防止交叉污染。还有,关键控制点理念改进了全过程控制,引入食品生产行业,用局部净化控制措施替代了全室控制,由于隔离技术直接作用在关键控制生产环境,将最大的微生物污染源——人从生产的无菌关键区域完全隔离开来,限制了无菌生产操作人员与无菌产品的干预或直接接触,使得生产受其他因素影响的概率大大减少,减少了无菌加工的污染风险,同时也因控制体积的减少而大大降低了能耗[7]。

4食品工业洁净用房建筑技术规范的必要性

按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食品工业包括3大类,19个种类,49个小类。第一大类为农副食品加工,第二大类为食品制造业,第三大类为饮料制造业。食品行业跨度很大,急需一本完整的标准来规范不同类型食品加工的环境控制,正确应用洁净技术,将一些有效的污染控制措施推广开来,以提高食品生产环境卫生条件和污染控制管理水平。目前我国虽有20个强制性国标食品GMP,但只有少数标准对车间洁净度级别提出具体要求,如GB16330《饮用天然矿泉水厂卫生规范》规定,该厂清洗车间的空气洁净度要求10万级厂房,灌装车间应为1000级洁净厂房或局部100级背景万级的生产线。GB17324《瓶装饮用纯净水卫生标准》规定,该厂灌装车间要求洁净度级别达1000级。GB17405《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规定生产保健食品片剂、胶囊、丸剂及不能最终灭菌的口服液,生产厂房要求10万级。但是除了洁净级别外,对整个洁净环境缺少综合性的要求和措施。所以制定一部涉及整个生产环境并突出空气洁净措施为保障条件的建筑技术规范实为必要。为此我国已编写了《食品工业洁净用房建筑技术规范》,并通过评审。该规范共分11章和2个附录。主要内容有:总则、术语、工厂平面布置、洁净用房分级和环境参数、工艺设计、建筑、通风与净化空调、给水排水、电气、洁净用房的污染控制要求、检测验证与验收。适用于需要使用洁净用房从事生、熟食品加工和生产的工厂的设计、施工、工程检测和工程验收。《食品工业洁净用房建筑技术规范》英语译文为ConstructionGuidetoGoodHygienePracticeinFoodProcessing,意即建造食品加工过程良好生产环境(GHP)的工程指南,即主要涉及食品加工的洁净用房。当然食品工业洁净用房的建筑应以实用、经济、安全、节能、环保为原则,应按生物洁净室原则建设,以控制有生命微粒的污染为主要目的,以洁净技术为过程控制的重要保障条件,构造良好卫生生产环境《。食品工业洁净用房建筑技术规范》主要规定了食品加工企业的原料储存、食品加工以及包装、检验等过程中需要的洁净用房的基本参数和最低要求,配套设施的基本卫生要求及管理准则。

5规范食品工业洁净用房建筑设计

对食物的处理、加工、储藏等设施及其使用设备进行良好设计可以创造一个洁净的加工环境以能保持持久地、可信赖地、经济地生产纯净、无污染、高质量的产品。食品工业,尤其是速食产品出现后,为了卫生清洁,工厂各空间需要进一步分离或者说是生产空间“区域化”。面对一系列更高的清洁要求,区域化有助于防止已经热加工或者杀菌的产品与其他物品的微生物交叉污染。以下按《食品工业洁净用房建筑技术规范》作一介绍。

5.1合理布局与分区

建有洁净用房的食品工厂厂区内的建筑物的位置应满足食品生产工艺的需要。相互有影响的生产工艺,不宜设在同一建筑物内,当设在同一建筑物内时,各自生产区域之间应有有效的隔断措施。生产发酵产品应具备专用发酵车间。食品工厂厂区应划分生活区和生产区;生产区中应明确区分洁净生产区、一般生产区和非食品处理区。生产车间内应划出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面积和空间作为物料、中间产品、待验品和成品的暂存区,并应严防交叉、混淆和污染。其中:非食品处理区应包括动力、配电、机修等用房和空调冷冻机房等。一般生产区应包括仓储用房、非洁净生产用房、外包装用房等。生产区内有相互联系的不同房间之间应符合品种和工艺的需要,必要时应有缓冲室等防止交叉污染的措施,缓冲室面积不应小于3m2。洁净生产区是核心,洁净生产区应按生产流程及相应洁净用房等级要求合理布局。生产线布置不应造成往返交叉和不连续。有良好卫生生产环境要求的洁净生产区,应包括易腐性食品、即食半成品或成品的最后冷却或包装前的存放、前处理场所,不能最终灭菌的原料前处理、产品灌封、成型场所,产品最终灭菌后的暴露环境,内包装材料准备室和内包装室,以及为食品生产、改进食品特性或保存性的加工处理场所和检验室等。其中有无菌要求但不能够实行最终灭菌的工艺和虽能实行最终灭菌,但灭菌后有无菌操作的工艺,应在洁净生产区内进行。

5.2规范食品工业洁净用房

食品工业洁净用房的分级主要依据食品卫生等级或可以减少产品卫生危害的控制措施与要求的难易程度。过去食品加工一般处于20℃以下,生产环境卫生等级要求不高,如温度保持在一个适宜微生物生长的范围内(20℃~38℃),生产车间就需保持比较高的卫生等级,这由食品生产过程的工艺决定。其次,食品本身的产品属性(包括产品中的水分含量、酸碱性——pH值、营养性以及产品中防腐剂含量)与生产环境要求密切相关。如食品含防腐剂、或碱性特别高(>10)或酸性特别低(<3.5)、或水分含量低的情况下,食品本身抗腐性很强,对生产环境卫生等级要求不高,反之,要求则很高,这会提高产品对微生物敏感度。同样,如对婴儿、儿童、特殊高危人群提供的食品,则对于同样产品,要提高生产环境卫生等级。食品工业洁净用房宜分为以下4个等级。食品工业洁净用房以控制会对食品造成污染的有生命微粒为主要目的,因此各级洁净用房注重对细菌数量的控制要求。控制参数的确定借鉴了国内外已有相关标准规范。各级洁净用房应符合表2对细菌数量的要求。微生物污染与温湿度密切相关,食品工业洁净用房的温度和湿度控制成为关键。若生产工艺对温度和湿度有特殊要求,则应根据生产工艺要求进行合理设计建设;若对温度和湿度无特殊要求时,I级、Ⅱ级洁净用房温度应为20℃~25℃,相对湿度应为30%~65%;Ⅲ级洁净用房温度应为18℃~26℃,相对湿度应为30%~70%。

篇4

关键词: 汽车维修 实习目标 实习收获 一体化教学思考

现代汽车已经成为各种高新技术的载体,成为名副其实的“电子汽车”。由于各种功能和结构的复杂化,导致维修的难度越来越大。如何在职业技术(技工)院校学生文化知识基础较差,学习缺乏主动性但智力良好的前提下,对他们实施有效的教育,将他们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汽车维修技师,成为汽车维修行业的骨干人才,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探索的。

一、明确下企业实习的目标

1.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实习。

在实习期间,我不因自己是来研修而放松自己,严格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在维修实践中时刻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不该动的东西绝不动;把维修质量放在第一位,积极参与对来厂车辆的保养与维修工作;同时积极参与维修车间的日常打扫工作,该说的话要说,不该说的一定不乱说,充分体现我们技师学院的素质和精神面貌,给实习单位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2.以小学生的身份实习。

在实习期间,我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维修操作相结合,对理论知识有了更透彻的理解。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技能上的不足一直让我非常困惑,因此我很珍惜这次下企业实习的机会。在实践维修操作过程中,我经常虚心向师傅们请教,常问为什么,真正做到不耻下问。

3.以教育工作者的身份实习。

在实习期间,我从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发现企业在生产管理中的优点,以便为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借鉴。

第一天去上班,我就发现企业员工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扫卫生,在汽车维修车间也是如此,他们安排了值日表,每天都有专人负责。对于维修工具的使用,他们也安排了值日表,每天也有专人负责。但也有一件奇怪的事,一个星期下来我没看到他们开过一次晨会,但每项工作井井有条,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便请教了他们的领导。领导反而问我:“你是不是发现我们的卫生、服务、维修工作中有什么不满意的?”我说:“没有呀!就是因为事事做得都很好,我才觉得好奇。”他便接着说:“那还用得着开晨会吗?”我无语。他的回答令我佩服,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我们就应该注重工作的实际效果而不是形式。

汽车维修企业是一个服务性企业,对环境卫生的要求比较高,维修师傅们每保养、维修完一辆车总会把作业场地打扫一下,把更换下来的零部件装好,按照客户的要求放到车内的指定部位。在汽车维修工作岗位上实践期间,我也发现在维修企业中存在的个别问题,对维修工具的规范使用不够重视。比如:对于维修工具的轻拿轻放做得就不是很好,以及对维修工具的使用也不太规范。在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就应该给学生灌输这样的一个思想,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汽车维修企业实践期间,我寻找在维修实践中实际操作技能与我们教学的差距,为今后更好的教学、为企业输送更多实用型技能人才。

二、下企业实习的收获

1.明确正确、快速拆装汽车零部件的重要性。

在汽车维修工作岗位上实践期间,我发现车辆定期保养在来厂维修车辆中占有很大的比例,除了事故车之外,定期保养的车辆要占到85%或者更高的比例,因此定期保养非常重要。有许多故障隐患都是在定期保养中发现的,比如减震器、方向机漏油,横拉杆球头磨损、老化等,及时对损坏的零部件进行更换。对于从事汽车维修人员来说,对每一辆车进行定期保养时,检查一定要非常仔细,这样才能发现车辆存在的故障隐患,及时告知客户,对车辆进行维修,给各户的车辆使用带来方便。

在汽车维修行业中常说汽车维修是:“七分诊断,三分修理。”我觉得“七分诊断,三分拆装”更为确切。因为一旦找到故障点,明确故障所在,则采取换件的方法解决,所以怎样正确、快速拆装汽车零部件显得尤为重要,正确、快速拆装汽车零部件是必备的基本技能。

2.促进自身提高。

通过汽车维修实践,我的实际操作技能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下企业实习,进一步激发我对汽车维修的兴趣,并结合实际故障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探索。同时在实际工作岗位中,我形成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为我在今后教学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明确了企业维修作业与教学之间的差距。

在汽车维修企业中,每一项作业都是在整车的基础上进行的,而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则是以某一个总成进行。因此在操作过程中,学校的教学与企业的实际操作之间必然会有差异。当然这个问题只要我们知道了、重视了,完全可以避免。

三、对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一体化教学的思考

1.优化教学课程。

根据汽车维修岗位内容设立课程,当然,近几年在我们汽车系的实际教学改革中,一直在做、而且也努力在做。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一体化教学中的教学项目应符合“教学能做到,企业也需要”,并且每一个教学项目中的教学任务都应该以汽车维修企业实际维修作业为依据,真正贴合汽车维修企业生产需求。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实现学校学习与实际工作岗位之间的零距离对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最终实现学生毕业时就能达到“出炉即成钢”的育人目的。

2.创设工作情境。

以汽车维修企业实际维修岗位作为教学情境,让学生明确自己不仅是一个学生,更是一位汽车维修企业的员工。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交给学生知识与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安全生产意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明确遵守厂纪厂规的重要性。对学生的评价既要从学生的角度,又要从企业员工的角度出发。

3.理论技能并重。

以汽车维修企业实际操作工作过程或流程为教学主线,在实际工作的每个环节中要体现理论知识对维修实践的指导作用,让学生体会既要掌握技能也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由此将理论与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让学生达到既掌握理论又形成技能的双重目的,让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汽车医生”。

4.充实一体化教师队伍。

目前我们的师资队伍现状:要么就是理论老师,要么就是实习老师,真正的一体化教师比较少。学院每年都安排了部分教师下企业实习,培训师资。但是每年下企业的教师人数毕竟有限。其实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将理论教师与实习教师进行整合互补,让一个理论教师、一个实习教师同时负责一个班的一体化教学,因为专业理论教师有较深的基础理论,从而在学习操作技能上应该比较快。另外加上实习教师与理论教师的互融,可以让他们在“教”中“学”,在“学”中“教”,从而提高“教”与“学”的能力,最终达到既完成教学、又达到充实一体化教师队伍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现场管理;烟草公司;生产现场;6S

我国企业在现场管理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现场管理是企业生产管理中的一个关键问题,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生产效率、生产成本和生产质量。S烟草公司现场管理工作先从试点车间—制丝车间、卷包车间,开始推进,待方式方法成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后,再在全公司范围内推广。

一、S烟草公司生产车间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深入地对S烟草公司生产车间现场的分析之后,本文总结得出了S烟草公司生产车间现场管理存在的具体问题,并对问题形成的原因进行阐述,为后面的现场管理方案的设计提供基础。

1.现场管理意识薄弱。S烟草公司生产车间的现场管理人员主要是生产车间的班组长,其对现场管理的认识只是停留在对现场环境卫生的清扫与保持的层面上,认为现场管理只是现场的环境改善,其管理工作的开展主要是凭借经验管理。同时,生产操作人员只是听从车间班组长的指派与工作上的安排,没有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对现场管理提供改进意见。通过对卷包车间与制丝车间生产现场管理人员与操作人员的调查,了解到只有个别员工知道现场管理是针对人、机、料、法、环、信六大要素,对现场管理的内容认识不足,对现场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2.工具与物料摆放随意。工具及物料摆放未定位,人员的效率就难以提高,搬运工作量势必增加,生产效率势必受到影响,会造成工时及人员的浪费,同样也会加大物品管理的难度。如修理工修理设备过程中使用过的工具乱放,致使下次无法及时获得需要的工具,造成设备修理的时间相应延长,影响生产活动。修理组修理工具存放点的修理工具未定位,存在乱推放现象等。生产现场的保养用具没有定点的存放位置,操作人员随便找位置放置。

二、S烟草公司生产车间基于6S的现场管理方案设计

1.整理活动推进方案。S烟草公司生产车间现场经常会有一些残余物料、待返工品、报废品等滞留在生产现场,既占据了空间又妨碍生产,并且会造成浪费,如空间的浪费、工具柜、工具箱等的浪费。通过整理活动,可以有效防止上述浪费,提高生产效益。1.1生产现场全面检查。对生产车间现场进行大检查,包括看得到和看不到的。对于车间现场各个工位和设备的前后、通道左右、工具箱内外,以及车间的各个死角,都要彻底搜寻。1.2区分要物与不要物。对生产现场的现实摆放和停滞的各种物品进行分类,区分什么是现场需要的,什么是现场不需要的。对需要的物品调查使用频度,决定日常用量和放置的位置。

2.整顿活动推进方案。整顿是对整理之后留在生产车间现场的必需物品分门别类的放置,排列整齐,明确数量,并进行明确的标识。整顿的目的是让工作场所一目了然,保持整齐的工作环境,做到工作场地井然有序、有条不紊。消除找寻物品的时间和无用物品。整顿的结果是要使人、物、场所处于最佳结合状态,任何生产操作人员都能立刻获得所需要的物品。2.1落实整理工作。S烟草公司生产车间现场内只能放置必需且是最低限度的物品,不要的物品不进行整顿,直接清除掉。2.2确定放置场所。以划线的方式明确区分通道和作业区域。应充分考虑搬运的灵活性,切记随意置放。2.3选择放置方法。放置时应考虑物品的先进先出,利用货架立体放置,可提高收容率。同类物品集中放置,长条物品需横放,或者束紧竖放。2.4定置、标识管理。定置管理要做到定点、定量、定置。首先,要对生产车间进行现场诊断,由车间的技术人员并邀请操作工人共同完成定置图的设计工作,因为他们每天与生产现场打交道,最了解生产现场的情况。其次,划定定置区域,根据定置图在生产车间现场用不同的颜色划分定置区域。再次,做好标识工作。

3.清扫活动推进方案。清扫是扫除灰尘杂物、清除脏污异常,同时进行整理、整顿活动。通过彻底清扫、将将陈年污垢除去,创造一个整洁的工作场所。3.1划分清扫责任区域。对S烟草公司生产车间现场的区域,划分清扫责任区域,将每块区域的清扫任务都落实到人,并在相关区域的明显位置标识各区域的清扫责任岗位和清扫责任人员。3.2制定实施计划。首先,进行责任划分,决定由谁在何时对何区域实施清扫工作。其次,确定实施程度,具体清扫区域内的何部位,从何部位开始实施清扫,做到怎样的程度。最后,作好清扫保养工作的记录。3.3实施彻底清扫。在实施清扫时要对储物柜里面、设备的背面、平时不打开清扫的部位进行重点清扫,切实做到不留死角,彻底大清扫的要求。

4.清洁活动推进方案。将前面三个S——整理、整顿和清扫实施的做法制度化、规范化,并贯彻执行及维持结果,就是清洁的工作内容。4.1落实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就是要做到规范化,维持整理、整顿、清洁后的局面,使生产车间人员觉得整洁、卫生。一定要有明文规定,制定守则,告示全员,使大家知所依从,才能持之以恒。4.2制定考评办法与奖惩制度。S烟草公司首先将现场管理纳入岗位责任制,使每一名员工都有明确的岗位责任和工作标准。其次,严格地搞好检查、考核工作,将考核结果和每一名员工的绩效奖金挂钩。

5.素养活动推进方案。通过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等手段,提高全员的文明礼貌水平,引导S烟草公司生产车间现场员工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并遵守规则做事。开展6S容易,但长时间的维持必须依靠员工素养的提升。5.1制定员工素养要求。S烟草公司生产车间现场制定了员工日常素养要求。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认真而严格地按照标准进行作业。工作应保持良好的状态,按规定要求穿戴工作服、佩戴工作牌,着装整洁。工作服、帽干净无破损。5.2培养习惯。S烟草公司生产车间利用会议的形式向员工宣导解说素养要求,并要求员工身体力行。通过各车间的宣传机构加以宣导。向员工灌输遵守规章制度、工作纪律意识,有助于员工养成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

6.安全活动推进方案。S烟草公司生产车间现场通过制度与措施来提升安全管理水平,防止灾害发生,消除隐患、保障安全。首先,加强安全教育、安全技能培训。其次,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宣传防护措施。再次,坚持每周一次的安全日活动。最后,建立安全巡查制度。综上所述,实施6S现场管理以来S烟草公司对时间、空间、能源等方面进行合理利用,以发挥它们的最大效能,从而创造一个高效率的、物尽其用的工作现场,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使员工可以集中精力,认真干好本职工作。

参考文献:

[1]张明泉,李超.6S现场精细化管理评价体系的研究[J].现代物业,2011(03):69-71.

[2]张文海,张健.延伸6S活动实现创新管理[J].河南科技,2011(03):32-35.

[3]杨宏强.现场管理的常用方法及其特点[J].管理工程师,2012(03):4-11.

[4]李保东,池洁.精益5S现场管理方法的理论研究[J].价值工程,2013(11):145-146.

[5]孙建.6S管理与安全文化建设[J].中国设备工程,2015(10):90-91.

[6]陈丽.谈在中小民营企业中推行“5S”提升及现场管理水平[J].工业技术经济导刊,2011(05):92-95.

[7]杨宏强.5S管理的概念、特点和实施[J].科技与管理,2011(02):22-24.

篇6

通过持续开展群众性的病媒生物防制活动,进一步完善综合防制措施,将“四害”密度始终控制在国家标准以内,确保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发展已取得的成果。

(一)鼠密度控制水平

达到国标GB/T27770-2011中的C级标准,即:

1.社区(村)考核标准

(1)防止老鼠进入室内为患的防鼠设施(包括防鼠箅子和地漏、防鼠门窗、排气换气扇的防鼠网和填堵管线孔洞缝隙等)合格率≥93%。

(2)室内鼠迹(包括活鼠、鼠尸、鼠爪印、鼠粪、鼠咬痕、鼠洞、鼠道等)阳性率≤5%。

(3)不同类型的外环境每1000米地段发现鼠迹≤5处。

2.单位考核标准

(1)防鼠设施:房间数(大于15平方米房间按每15平方米为1间折算)10间以下的单位防鼠设施完全合格;10间以上的单位防鼠设施不合格房间数不超过1间。

(2)室内鼠密度控制水平:房间数20间以下的单位发现鼠迹的房间数为0;20间以上的单位发现鼠迹的房间数不超过1间。

(3)外环境鼠密度:不得查见有鼠洞、死鼠、活鼠等鼠迹。

(二)蚊虫密度控制水平

达到国标GB/T27771-2011中的C级标准,即:

1.社区(村)考核标准

(1)累计检查每1000米外环境地段发现有蚊幼虫(俗称砂虫子)各类小型积水点≤0.8处。

(2)对大中型水体(包括池塘、湖泊和河流),沿岸每隔10米,用500毫升容量的采样勺取样1勺,发现有蚊幼虫和蛹的阳性勺占总取样勺的百分比≤5%,平均每阳性勺少于8只蚊幼虫和蛹。

(3)考核人员在公园、花房、汽修厂、轮胎集放地,暴露右小腿,上午8:00-10:00或16:00-18:00期间,观察半小时,以及考核人员在居民区、单位、公共场所等外环境,暴露右小腿,从日落后半小时开始,观察半小时,腿上蚊虫的停落只数平均每人次≤1.5只。

2.单位考核标准

对一个单独的单位进行蚊虫密度控制水平评价时,要求不得查见蚊幼虫存在的各类积水容器和各类坑洼积水。

(三)蝇密度控制水平

达到国标GB/T27772-2011中的C级标准,即:

1.社区(村)考核标准

(1)生产销售直接入口食品的场所(如厨房、熟食间、无包装食品橱柜等)不得有蝇,室内不得存在蝇类孳生地(指适宜于蝇类孳生的腐败动物、腐败植物、人粪、禽畜粪和生活垃圾的容器或地点)。

(2)室内有蝇活动的房间阳性率≤9%,有蝇房间蝇密度≤3只/间。

(3)所查蝇类孳生地检出有活蛆或蛆蛹的点位数比例≤5%。

(4)防蝇设施(指能够阻挡蝇类进入室内或接触食物的设施,如纱门、纱窗、风幕机、门帘、纱罩等)合格率≥90%。

2.单位考核标准

(1)生产销售直接入口食品的场所不得有蝇。

(2)室内成蝇密度控制:房间10间以下的单位有蝇房间数为0,11间-30间的单位有蝇房间数不超过1间;31间-60间的单位有蝇房间数不超过3间,61间-1000间的单位有蝇房间数不超过6间。有蝇房间蝇密度≤3只/间。

(3)室内外不得有蝇类孳生地。

(4)防蝇设施全部合格。

(四)蟑螂密度控制水平

达到国标GB/T27773-2011中的C级标准,即:

1.社区(村)考核标准

(1)蟑螂成虫或若虫(幼虫)房间侵害率≤5%,平均每阳性间(处)蟑螂成若虫数小蠊≤10只,大蠊≤5只。

(2)蟑螂卵鞘房间查获率≤3%/间,平均每阳性间(处)卵鞘数≤8只。

(3)蟑迹(指蟑螂尸体、残尸、空卵鞘壳、粪便等)房间查获率≤7%。

2.单位考核标准

(1)机关、企业、学校、医院、餐饮店、商场、超市等场所,房间数60间以下的单位蟑螂侵害房间不超过2间;房间数60间以上的单位侵害房间不超过3间。

(2)房间数60间以下的单位查获蟑螂卵鞘的房间不超过2间;60间以上的单位查获蟑螂卵鞘的房间不超过3间。

(3)房间数60间以下的单位查获蟑迹房间不超过3间,60间以上的单位查获蟑迹房间不超过5间。

二、工作安排

(一)灭鼠

在辖区各单位、住户针对鼠害情况自行开展灭鼠的同时,街道会在年内分别于春、秋季各组织开展1次群众性统一灭鼠突击活动。春季灭鼠统一投放灭鼠毒饵的时间为4月19日至20日,秋季灭鼠统一投放灭鼠毒饵的时间为9月14日至15日。灭鼠用药以溴鼠灵灭鼠毒饵为主。室外环境灭鼠应购置安放灭鼠毒饵盒,将灭鼠毒饵投放在毒饵盒内,以延长毒饵的灭效和提高使用的安全性。

(二)灭蚊蝇

4月至10月份为组织开展灭蚊蝇活动施药的重要时段,根据气温的高低情况,每周对垃圾堆放点、厕所粪池、污水沟、积水点等蚊蝇孳生场所喷洒杀虫药液1至2次。外环境灭蚊蝇以辛硫磷、双硫磷、马拉硫磷等有机磷类或辛硫·高氯氟乳油等复配杀虫剂为主;室内环境灭蚊蝇以氯氟氰菊酯微胶囊悬浮剂、奋斗呐等拟除虫菊酯杀虫剂为主。

(三)灭蟑螂

5月至9月份为组织开展灭蟑螂,动施药的重要时段,此期间每个月对有蟑螂活动的室内外环境,各进行1次灭蟑螂施药。灭蟑螂用药以毒死蜱杀蟑胶饵、1.5%乙酰甲胺磷灭蟑螂药饵、残杀威、顺式氯氰菊酯、速灭灵等杀虫剂药液、氯氰菊酯杀蟑热雾剂等为主。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发动群众

病媒生物防制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发生、流行的重要环节,是一项长期的社会卫生防病工作,涉及千家万户、各行各业,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各社区(村)、各企事业单位要加强对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的领导,落实分管领导和具体负责人,保证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到位。要多形式、多途径、寓教于乐地大力宣传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的重要性和有关科普知识,充分发动群众,积极支持、配合、参与病媒生物防制工作。

(二)明确责任,落实经费

为使病媒生物防制工作落到实处,各社区(村)、各企事业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认真组织实施好各自责任区内的病媒生物防制工作(重点是单位食堂、库房、厕所、垃圾收集点、阴阳沟以及出租房从事餐饮、食品经营的门店);负责组织所管辖区内各单位、农贸市场、个体工商户、居民小区开展好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按事权划分,负责指导、督促其所管范围的食品生产和加工、流通及餐饮服务行业、酒店(宾馆)、旅店和所管的医院、学校完善防鼠、防蝇设施,搞好环境卫生治理,开展好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组织开展好辖区内的病媒生物防制示范点建设工作。负责做好辖区内开展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的药物组织、用药安全、检查考核等事项,为辖区内各单位、生活小区、市场业主、个体工商户提供灭鼠杀虫卫生药物征订服务,并按时将所订药物发放到位。组织开展好辖区内的病媒生物防制示范点建设工作。

病媒生物防制经费的筹集,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进行,根据单位、生活小区、市场、个体工商户各自责任范围应施药的室内外环境面积大小、行业特点确定用药种类和数量。各单位所需的除四害药物,原则上统一在所在辖的社区居委会(村委会)订购(当年采购了病媒生物防制专业服务的单位可不参加药物订购),亦可自行采购市场上经营的依法生产的合格灭鼠杀虫卫生药物。严禁销售、购买和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氟乙酰胺(1080)、氟乙酸钠(1081)、毒鼠强(424)、毒鼠硅、鼠立死、甘氟等急性剧毒灭鼠药(不法商贩违法经销的违禁鼠药常以三步倒、王中王、气死猫、闻到死、全杀光等名称出现),违者将被依法追究责任。

(三)统一行动,综合防治

1.在病媒生物防制工作中,要坚持“五统一”(即统一指挥、统一行动、统一时间、统一药物、统一检查)、“三结合”(环境治理与药物杀灭相结合、经常性与突击性相结合、专业队伍有偿服务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原则,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在组织发动群众大搞环境卫生,狠抓病媒生物孳生场所治理,在完善防鼠、防蝇的基础上,科学合理使用灭鼠杀虫药物,力争取得良好效果。

2.要进一步发挥好专业公司的作用,使用本级财政病媒生物防制工作专项经费和市级财政专项补助经费,公开招标采购公共卫生服务,组织专业公司对城市公共环境、农贸市场、居民小区(院落)、餐饮食品等重点单位周边外环境进行灭鼠杀虫施药。要加大工作力度,强化监督管理,提高服务效果。各社区(村)要做好专业公司深入村社区开展灭鼠杀虫服务的协调、配合工作,并监督专业公司按质按量服务到位。

3.使用灭鼠杀虫药物要做到专人管理,一是建立药物发放登记备案制度,严格按技术要求操作,落实好安全防护措施,严防人畜中毒事故发生。二是统一投放灭鼠毒饵时,各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各单位要将集中投药的时间及安全注意事项向群众公示,要教育好小孩、管好家禽家畜和宠物,切勿误食鼠药中毒(对误食溴敌隆、溴鼠灵等抗凝血类灭鼠剂中毒者,应及时到医院用特效解毒药维生素K1静滴或肌注解救,中毒救治咨询电话:)。

4.提倡经济条件许可的单位,特别是粮库(站)、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农贸市场、餐饮店(食堂)、酒店、宾馆、旅店、医院、学校等重点行业单位,聘请专业服务公司提供灭鼠杀虫有偿服务。灭鼠杀虫专业服务公司,必须证照齐全(有经营许可证、税务登记证、专业人员技术培训合格证)。

(四)突出重点,打牢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基础

2021年城区将接受国家卫生城市第二轮复审,各社区(村),各企事业单位要重点抓好城区病媒生物防制工作,为迎接国家卫生城市复审打下坚实基础。要结合肺炎疫情防控、巩固提升省级卫生城市(县城)成果、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县城),通过治理城乡环境卫生、科学实施化学防治,持续开展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有效控制病媒生物密度,防止媒传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各社区(村),各企事业单位开展好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按事权划分,负责指导、督促街道办事处内其所管范围的食品生产和加工、流通及餐饮服务行业、酒店(宾馆)、旅店和所管的医院、学校完善防鼠、防蝇设施,搞好环境卫生治理,开展好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组织开展好辖区内的病媒生物防制示范点建设工作。负责做好辖区内开展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的药物组织、用药安全、检查考核等事项,为辖区内各单位、生活小区、市场业主、个体工商户提供灭鼠杀虫卫生药物征订服务,并按时将所订药物发放到位。组织开展好辖区内的病媒生物防制示范点建设工作。

各社区(村),各企事业单位:通过搞好环境卫生治理,加强日常卫生管理,完善防鼠、防蝇设施,购买病媒生物防制专业服务等途径,带头组织开展好各自责任范围内的病媒生物防制工作。

(五)检查督促,严格考核

各社区(村),各企事业单位要认真督促搞好各自责任区内的病媒生物防制工作。要组织有关人员,对各社区(村)、各行业单位、居民小区、农贸市场开展病媒生物防制达标活动情况进行检查,督促不按规定开展活动和“四害”密度超标的单位或个人限时整改。街道将组织有关单位人员,对辖区内病媒生物防制工作进行检查考核,对问题突出的将给予通报批评。根据《省爱国卫生管理办法》规定,单位和个人不配合开展或者不参与杀灭病媒生物活动,病媒生物密度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单位处1000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200元以下罚款。

街道2021年病媒生物防制技术方案

一、总体防制策略

坚持以“环境治理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制策略,通过发动广大干部群众,大搞室内外环境卫生,缩小与根除病媒生物的孳生、繁殖、藏匿场所,完善相关防范设施,尽量减少病媒生物进入室内和接触食品的机会,科学、合理、安全使用灭鼠杀虫药物,实现有效控制鼠虫害密度并减轻其危害的目标。

二、分项防制技术

(一)灭鼠

1.环境防治

一是治理脏乱差环境,清理室内外杂物,清除丛生的杂草。用玻璃碎片堵塞室内外环境所发现的鼠洞。用钢丝球或水泥对建筑物上易被老鼠利用进入室内的孔洞和缝隙进行填堵。减少老鼠的隐蔽场所,防止鼠类的隐藏利用。

二是完善防鼠设施。增设防鼠网、防鼠门等设施,修补被鼠啃咬坏的门窗,保管好食物和存放的粮食,尽可能地断绝鼠粮。地下室、第一层楼的窗户和所有的通风孔、排水孔,都要加设镀锌铁丝网,网眼为6毫米×6毫米;粮食、食品仓库、食堂、餐馆的贮藏室要安装防鼠铁门,或在木门的下段镶上铁皮踢板,踢板高度为0.6米,门窗关好后要合缝,缝隙要小于6毫米。

2.药物和器械

一是毒饵灭鼠。今年市区统一采用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溴敌隆粮食毒饵,城市下水道灭鼠辅以溴鼠灵蜡饵。投放灭鼠毒饵要求:干毒饵每堆投放量为10-20克,室内每15平方米投1-2堆,室外每5-7米远投1堆,药应投在墙角、墙边、橱柜等家具遮掩处以及围墙边、堤坎边、鼠路旁、鼠洞周围。投药点要平整、干净。房屋灭鼠以平房、楼房底层以及有鼠活动的顶棚、楼层为重点。一般单位、住户的厨房、食堂、保管室、仓库、厕所、绿化带、垃圾杂物堆放点、下水道口等处为投药重点。粮食、食品、餐饮、娱乐、宾馆、旅店、医院等为灭鼠的重点行业,应增设毒饵盒,室内每15平方米2个,室外靠墙边每10米远1个,因地制宜地选择多种灭鼠毒饵,轮换使用,长期保留毒饵灭鼠。对使用干毒饵灭鼠效果不佳的环境,用溴敌隆灭鼠母液,选用老鼠喜欢吃的食物配制成新鲜毒饵进行灭鼠。对潮湿环境、下水道等处,配以溴鼠灵灭鼠蜡饵进行灭鼠。

二是器具灭鼠。不宜使用药物灭鼠的室内场所,可采用粘鼠板、捕鼠夹、捕鼠笼、电子捕鼠器等器械灭鼠。为减少家鼠的新物反应,在使用粘鼠板、捕鼠夹、捕鼠笼时,一般在前3-7天粘鼠板不打开,捕鼠夹、捕鼠笼不支起,使鼠有个熟悉和适应的过程,再打开粘鼠板和支起捕鼠夹、捕鼠笼。

(二)灭蝇

1.环境防治

一是将适合苍蝇孳生的垃圾、粪便、腐烂动物尸体等物质处理好。要搞好厨房、食堂、厕所、畜圈、禽舍等场所的卫生,经常打扫保持清洁。管好人畜粪便、垃圾,及时清除,对厕所粪池应加盖密封。推行垃圾袋装化(袋子要完好不能破损,袋口要扎紧),不乱丢垃圾,不随地大便,处理好宠物的粪便等。妥善保管饲料,防止招蝇生蛆。

二是完善防蝇设施。厨房、食堂、餐饮操作间、食品加工生产车间等场所,要安装纱门、纱窗或防蝇门帘、风幕机。纱门应向外开并带门弓或弹簧,自动关闭。厨柜必须有纱门,存放食品处有纱罩,防止苍蝇接触食品。

2.物理和化学防治

一是物理防治。采取蝇拍拍打、粘蝇彩带和粘蝇板粘捕、捕蝇笼诱捕、灭蝇灯捕杀和毒饵诱杀的办法灭蝇。

二是化学防治。灭蛆—对旱厕、垃圾存放点等蝇类孳生地,可用0.5%吡丙醚杀虫颗粒剂,按20克制剂/平方米用量施药;也可使用敌百虫、马拉硫磷等有机磷杀虫剂。灭成蝇—室外环境选用喷洒辛硫磷、双硫磷、马拉硫磷等有机磷杀虫剂或辛硫·高氯氟乳油等灭蝇,室内环境选用滞留喷洒氯氟氰菊酯微胶囊悬浮剂、奋斗呐等拟除虫菊酯杀虫剂药液或使用气雾杀虫剂灭蝇。

(三)灭蚊

1.环境防治

治理好积水是灭蚊的根本方法。各单位、社区(村)要发动群众,大搞环境卫生治理,铲除住宅周围的杂草,消除积水,填平洼地,翻缸倒罐,疏通沟渠河道,清除蚊虫孳生环境。

2.物理、生物和化学防治

一是物理防治。在学校宿舍、居民住房、宾馆房间等使用蚊帐、纱门、纱窗,防止蚊虫叮咬传播疾病。

二是生物防治。灭蚊幼虫(蚊幼虫俗称砂虫子)—对蓄水池、消防池、人工湖等水体通过养鱼的办法来阻止蚊幼虫孳生。对人工湖、喷泉水池、灌溉渠等水体,为避免伤害鱼类、水鸟,可采用无毒无害的苏云金芽孢杆菌微生物杀虫剂按每平方米1-1.5克稀释100倍进行喷洒。

三是化学防治。灭蚊幼虫—对污水沟和积水点,可用0.5%吡丙醚杀虫颗粒剂,按20克制剂/立方米用量施药,或投放倍硫磷拌砂粒制成的缓释剂。灭成蚊—地下室、旱厕等成蚊集聚处用速灭灵(10%烯丙·氯菊)热烟雾剂进行烟熏灭蚊。室外绿化带等有成蚊活动的场所用氯氟氰菊酯微胶囊悬浮剂、奋斗呐等拟除虫菊酯杀虫剂作滞留喷洒灭蚊。室内也可使用气雾杀虫剂、电子灭蚊器等灭蚊。因地区蚊类优势种群对溴氰菊酯、敌敌畏已产生较高抗药性,建议暂停使用这两种药物。

(四)灭蟑螂

1.环境防治

一是铲除蟑螂的孳生条件,整顿室内外卫生,清理杂物堆放点。

二是翻箱倒柜,清走并压碎蟑螂卵鞘、清除蟑螂尸体。

三是用水泥、石灰或玻璃胶等填堵缝隙,尽量减少蟑螂的躲藏之处。

四是妥善保管食品,对用过的餐具,吃剩的饭菜以及生活垃圾,要及时清洗和处理。潲水缸要加盖,以减少蟑螂取食机会。

2.物理和化学防治

一是物理防治。热杀:在饭店、单位的食堂用高压蒸汽吹入蟑螂躲藏的缝隙。家用的竹木家具,特别是菜橱,若有蟑螂孳生,用开水洗烫。诱捕:将新鲜的面包、糕点碎屑、炒面粉等香甜食物作诱饵放于大口瓶中,折一纸条搭于瓶口与地面之间作桥梁,夜间放于墙角橱柜边等蟑螂多的场所诱捕蟑螂。粘捕:在涂有粘合剂的硬纸片上,放上蟑螂喜食之物于蟑螂活动场所粘捕蟑螂。

二是化学防治。方法一:投放灭蟑螂毒饵。如1%毒死蜱杀蟑胶饵、1.5%乙酰甲胺磷灭蟑螂药饵等,使用方便,效果良好,特别是杀蟑胶饵,持效期较长;方法二:涂抹杀蟑螂粉笔或撒药粉。将药笔在蟑螂活动场所划上几道粗线,或撒上药粉带,蟑螂爬行经过药笔画线或药粉带即被触杀;方法三:喷洒杀虫药液。对蟑螂密度较高的场所,可喷洒残杀威、顺式氯氰菊酯、速灭灵等杀虫剂药液灭杀蟑螂;方法四:施放杀蟑烟剂。对垃圾收集房、垃圾通道、下水道等环境用1%高效氯氰菊酯杀蟑热雾剂熏杀蟑螂,对室内环境可施放杀蟑烟弹。

三、用药安全措施

(一)在投放灭鼠药前,要做好宣传告知,管好小孩和家禽家畜,以免误食中毒。若发现误食者应即时送医院诊治,维生素K1对误食溴敌隆等抗凝血类灭鼠药具有特效解毒作用。

篇7

【关键词】 社区;接触性皮炎;干预

The treatment and intervention of contact dermatitis in community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treatment and intervention of contact dermatitis in a community. Approach: to retrospectively analyze the treatment and intervention to the target workers by Yingrenshi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Findings: through the intervention by the Health Service Center, the workers who participate pre-post training increases by 12%; 10% more workers have awareness and knowledge about health, production safety and self-protection.; incidence rate of contact dermatitis decreases by 0.8%;Conclusion: good intervention not only can deepen the self-protection awareness of the workers, and raise workers’ knowledge on the occupational health, production safety and self-protection, but also can lower the incidence rate of contact dermatitis as well.

【Keywords】 community; Contact dermatitis; intervention

接触性皮炎是由外界物质接触皮肤造成的一系列皮肤炎症反应[1]。为了进一步探讨接触性皮炎的治疗和干预措施,现将应人石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对目标工厂工人进行的治疗和干预情况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由社康科组织,居委会(股份公司)安排,应人石社康中心医务人员及工业区管委会工作人员参与,对本社区的这一健康问题展开了摸底调查,选择本社区范围内的目标工厂的20个车间100个工人进行接触性皮炎相关知识的问卷调查,然后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并将干预前后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1.2 治疗方法 ①避免接触过敏原:根据接触性皮炎患者的接触史,接触的物质的种类、数量、理化性质、接触时间长短、接触方式、临床表现,斑贴实验或口服激发实验等,寻找过敏原,只有避免接触致病物质,才能从根本上治疗该疾病。②抗组胺治疗:病情较轻者可以采用口服抗组胺药物控制及缓解病情:如口服咪唑斯汀缓释片10 mg,每日一次。③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病情较重者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用合适剂量和疗程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病情即使控制也要逐渐减量,防止药物骤停,病情反复。④局部治疗:对于存在皮损的患者要根据皮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局部治疗。

1.3 干预

1.3.1 健康教育 先由社区支持,组织动员、干预计划实施人员进行岗前培训,保证对社区接触性皮炎的高危人群进行职业卫生健康、安全生产防护和意外伤害急救知识的健康教育。再定期开展安全教育的宣传活动,发放相关的宣传资料,编印相关知识手册,发放到每一个工人手中[2]。并在社区或工业区人群集中地设置宣传橱窗,张贴墙报宣传相关知识。最后会同石岩卫监所对干预目标工厂进行了1次现场监督指导。

1.3.2 工作防护 接触性皮炎的发病主要是由于皮肤直接或间接接触致病物导致的,杜绝或减少致病物的接触是防范疾病发生的主要措施。因此,工作防护的重点是一方面要改善产业工人的劳动条件,加强工人的工作防护,并根据工人的工作性质配备防护用品,叮嘱工人严格执行卫生防护制度,正确使用皮肤防护剂,搞好个人和环境卫生,对于已经接触致病物的人群应及时清洁,并根据个体差异,妥善做好自身的防护措施。另一方面要加强工厂生产设备的管理,清洁和维修,防止污染作业环境,尽量减少致病物的传播,减少工人与致病物的接触机会,降低接触性皮炎的发病几率[3]。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均在SPSS11.0统计软件上进行,以P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工人岗前培训率对比分析(n,%)

表1结果表明:通过干预,使参加岗前培训的工人明显增加,说明工厂经营者和管理者意识到了岗前培训对改变工人工作时不良行为习惯和提高工人的自我防护意识的重要性。

2.2 干预前后工人对职业健康卫生及生产安全防护知识知晓率对比分析

表2结果表明:通过干预,工人对职业健康卫生知识及生产安全防护知识知晓率由干预前的40%提高到了50%,说明干预起到了明显的效果。

2.3 干预前后接触性皮炎发病情况对比 表3结果表明:通过干预,接触性皮炎的发病情况由干预前的2.1%降到干预后的1.3%,证实工人已将健康教育和工作防护的学习成果,充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不仅态度发生了积极有利的转变,还取得了明显的干预效果。

表3干预前后接触性皮炎发病情况对比

3 讨论

接触性皮炎属于皮肤病的一种,是皮肤接触某些外源性物质引起的皮肤炎症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发红、其丘疹或水泡,严重者破溃、坏死。根据发病机制不同,主要分为原发性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变应性接触性皮炎、职业性光敏性皮炎和职业性电光性皮炎。但是,想要寻找导致接触性皮炎发生的变应原却非易事[4]。

根据我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收诊的接触性皮炎患者分析表明,接触性皮炎的发病多与职业有关,多是患者在劳动过程中接触某些化学、物理、生物等职业性有害因素引起的疾病。其中,服装厂工人的发病率居高,其次为塑胶厂、皮革、电子厂,由此可见,接触性皮炎的发生具有较高的职业性特点。因此,治疗时必须努力找出病因,并保护好皮肤的屏障功能,尽量建议患者远离致病环境或是做好安全防护工作。但是,由于发病患者多为无法脱离工作岗位或上班时无防护措施的工人,即使患者通过某些治疗措施达到治愈的目的,仍然不可避免地具有较高的疾病复发率[5]。因此,如何降低接触性皮炎的复发几率仍是值得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探讨的问题。

本社区通过对接触性皮炎的高危人群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和工作防护方面的干预工作,不仅可以大大提高社区居民对于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满意度和信任度,还可以改变接触性皮炎高危人群即:产业工人的作业环境,不良工作习惯和生活方式,从而达到行之有效的预防目的,大大降低了接触性皮炎的发生几率。

参考文献

[1] 李邻峰.接触性皮炎[J].皮肤病与性病,2009,31(3):13-15.

[2] 唐秋月.78例接触性皮炎治疗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0,8(11):11-12

[3] Takahashi S,Tsuji K,Fujii K,et a1.Prospective study of clinical symwtoms and skin test reactions in medica1 students exposed to formMdehydegas[J].J Dermatol,2008,34(5):283-229.

篇8

关键词:风险评估;程序;方法;切实可行

The importance and exploration of methods on the risk assessment at landfill

Huang Fengwei, Jiang Xiaoming, Chen Lin

Jingmen City Appearance and Environmental Sanitation Management Bureau, Jingmen Hubei 448000,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importance of risk assessment, combining the reality of jingmen landfill, this article clarified the procedures and methods of the risk assessment at landfill in detail,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workable plans and Corresponding measures. It can be served as a reference for reducing the risk of landfill work, eliminating potential safety hazards and improving the level of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landfill.

Keywords: risk assessment; procedure; method; workable

中图分类号:X820.4 文献标识码:A

垃圾填埋场是一个特殊的施工作业场所,长期以来,如何科学有效的保障在岗职工的健康安全却一直困扰着运营管理者,而对垃圾场各工作场所和岗位进行风险评估则可以预测风险危害性程度和发生可能性的几率,确定风险等级,从而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尽最大限度地消除安全隐患,减少事故发生的危害程度。

1风险评估概述

1.1什么是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分析确定风险的过程,任何系统的安全性都可以通过风险的大小来衡量,科学分析系统的安全风险,综合平衡风险和代价的过程就是风险评估。对垃圾填埋场而言,风险就是指暴露在危险下并造成伤害的可能性;风险评估应评估所有工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并且对特别区域进行更详细的“特定”评估。

1.2风险评估的必要性

对风险的评价不仅是仔细检查工作场所对人带来的可能伤害,更重要的是权衡预防措施是否满足要求或者是否必要进一步完善预防措施,其目的是将风险消除或减少到可接受的水平。风险评估对于管理工作场所存在的潜在危险非常重要,可根据评估等级的大小作出相应预案,告知作业工作人员并建立切实可行的方案,可很大程度上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1.3风险评估的主体

原则上讲,那些熟悉工作区域和工作实际操作过程的个人应参与风险评估的全过程;安全监督员应负责制定所负责区域内的风险评估计划,并依据计划完成评估;最后由安全健康顾问编写风险评估报告和方案;填埋场的行政直管部门对于确保完成风险评估负有最终管理责任。

1.4完成风险评估的时间

风险评估应当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且在此期间填埋场运营条件没有发生改变。如果工作环境或者操作方式发生了改变,应尽快进行新的风险评估,而且最好在条件改变之前完成风险预评估。

2如何进行风险评估

2.1风险评估步骤

合理的风险评估需八个步骤:开展识别活动、识别危险源、风险存在区域、评估风险、找出风险控制重点、检查控制措施装置、作评估记录和定期检查。

2.2如何评估风险等级

风险等级以编号的形式进行分类。每一种风险危害性程度并与这些风险可能会发生的概率相乘,如以下公式所示:

风险等级=危害程度 × 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第一步危险程度的确定

给每一种危险的严重程度打分,如下表所示:

表1 危险的严重程度及分值划分

例如:如果滑倒在楼梯上(危险),可能导致死亡或伤残的,那么它必须划为等级4或等级5。

第二步危险发生可能性的确定

危险程度确定后,接下来需考虑每一种危险多久可能发生一次,即发生的可能性,其可能性及分值如下表所示:

表2 危险的可能性及分值划分

例如:如果滑倒在楼梯上(危险)是很可能发生的事,那么它必须划为等级3。

第三步风险等级的确定

即将风险程度值和风险可能性大小相乘就能得到风险等级。此数据应记入风险评估文本。

例如:滑倒在楼梯上的风险等级值为

5(危害程度) x 3(发生的可能性) = 15

第四步根据风险等级值大小确定采取措施的实施顺序

如危害的风险等级值在22-25之间,必须立即采取措施降低风险;如危害的风险等级值在16-22之间,在当天工作结束之前必须告知其直接管理人员;如危害的风险等级值在1-15之间,需考虑实际情况,适当采取相应措施。

2.3风险评估实施内容

风险评估员应保留完整的风险评估正式文本并将其副本提交给填埋场管理人员;风险评估报告必须告知给所有相关人员,并且必须不断更新;附加的信息清单附在此文档的后面,可以帮助完成文档某些内容。如果可行的话,需添加评估员的分类范畴以确保满足填埋场实际要求。

2.4被评估的风险

以下简单罗列垃圾场在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风险:

由起火引起的燃烧(进场垃圾车的燃烧,填埋场火灾,填埋场气体引起的燃烧以及设备、电力设施的燃烧);烟雾的吸入(由上述列举的燃烧引起的烟雾以及重型设备燃烧引起的大量烟雾);被设备割伤(锋利的设施设备);碎玻璃割伤(在填埋场对垃圾分类,玻璃等分离);与化学物品接触(危险废物、药剂以及化学药品如硫酸、盐酸等酸类或者氯酸钠以及在渗沥液处理中将会用到的物品);在有障碍物或湿滑地面跌倒(填埋表面、斜坡处或办公楼处于潮湿时);在楼梯上跌倒(垃圾坝、办公楼里的楼梯,渗沥液处理站的反应器、生物滤池、消毒车间和稳定塘所用到的楼梯/扶梯);自行处理伤口感染(对日常需要人工操作的职工而言);与设备挂扯(工作服与设备、电缆与设备);饮水水质安全及病原体(填埋场供水系统);落水及溺水(渗沥液存储设备、中间调节池、生物滤池、污泥池);因物体坠落而砸伤(如卡车卸料,高空作业);从高处跌落(重型设备、大楼、检修孔、井、垃圾坝、沟渠);在隔离区工作感染细菌(大型机械修理车间、中间调节池、生物滤池、污泥池、消毒车间、渗沥液调节池以及地下水监测井);填埋作业机械的使用(挖掘机、推土机、装载机等);危险物品及溢出物的处理(渗沥液处理站、消泡剂、除臭剂管理)等。

2.5风险评估年度审查

每年或者发生一些重大改变时必须进行评估审查。比如有可能导致新危害的新仪器、材料、措施、作业程序等。所有安全评估应至少一年复审一次,并且当质疑现有评估可能无效时要立即复审。复审的详细资料要记录在安全评估控制表上,且需着重考虑一下几点:(1)所有场内设备符合工作目的和工作地点的要求(2)建立完善的设备维护系统(3)职工要对其使用的设备有全面的了解,熟知操作方法并接受了专业技能培训(4)确保职工使用的设备符合法定检测部门要求,建立文档记录设备运营中的使用状况:包括设备自身信息、设备评估信息、减少危害措施方法等。

3填埋场危害及部分评估结果

虽然各垃圾填埋场的实际运营情况不同,但大同小异,基于此,经过探究和分析,按照风险评估的程序和方法对部分岗位和区域进行了评估,并在现有控制手段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以下仅以填埋场的几项危害为例演示评估的具体过程。

3.1与垃圾接触的危害:病原体、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

受危害人群:垃圾检验员、第三方协助人员,公众,紧急救援人员

现存的控制手段:用药剂定期消杀,口罩、手套、工作服、防护鞋等进行防护

风险等级值:3 x 4=12

推荐的控制手段:(1)进行安全急救培训,告知填埋垃圾的感染性危害及被感染后如何处理等,指导员工按照安全的方式操作(2)填埋场的运营应分为白色(清洁)区和黑色(脏)区(3)白色区应建有洗澡间、更衣室,并提供热水和肥皂,能够让职工下班后去除污渍(4)对于黑色区与白色区的使用过程实施监管(5)对于与生物活性物质如有机垃圾,渗沥液,污泥,垃圾填埋气体或冷凝液接触的工作岗位应提出严格的工作防护要求(6)进入填埋场的有害物质必须隔离和临时安全存储,确定危害及处理方式后,再行单独处理。

3.2化学药品的危害:接触、吸入或摄入化学品

受危害的人群:消杀人员、在消杀区域的现场操作人员、化验人员

现存的控制手段:消除、指导、防护服

危险等级:4 x 4=16

推荐的控制手段:(1)在隔离区域严格禁止职工单独使用危险化学品(2)当处理浓酸、腐蚀性化学物质前,确认救援设备有效性,如紧急淋浴和眼睛冲洗瓶的存在/已安装/可用(3)减小吸引害虫和飞鸟的区域/工作面。使用临时覆盖物或土层覆盖,尽量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量(4)选择少用农药/免费的病虫害防治方法(5)所有化学品必须在初次使用前进行评估,并编写产品的具体数据/注意事项(6)确保每位职工在处理有害物时必须穿戴防护服及其他必要防护用具(7)化学品储存区位置必须做标记,并在消防方案中标明(8)确保职工完成化学药剂的操作后,有足够的卫生设施(如温水)淋浴等。

3.3落水及溺水的危害:掉入隔离区域的水池、污泥池

受危害的人群:员工、紧急救援人员

现存的控制手段:防护栏、游泳圈、绳子等

危险系数:5 x 3=15

推荐的控制手段:(1)安装必要的警报设备,方便在紧急情况下报警(2)在隔离区域实行登记、返回记录程序(3)为在隔离区域工作的员工提供细致的工作建议,确保在隔离区域不单独工作(4)尽可能的在污水池、堰塘、大型容器周围各种救援装备,以便及时自救(5)确保工作区域中有足够的个人防护装备,安全和救援设备。

3.4摔倒的危害:在有障碍物或湿滑地面、阶梯等处

受危害的人群:员工、参观人员、紧急救援人员

现存的控制手段:配备防滑功能的防护鞋,道路、楼梯定期维护

危险系数:4 x 3=12

推荐的控制手段:(1)进行地板清洁的工作人员应在刚清洁完地板有水时,使用警示牌告知(2)保持各个通道区域应有清洁的1米宽的通道走廊,并安排专人每日检查(3)所有楼梯、阶梯处必须设有扶手。

4 结论及建议

正在运行的大多数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存在安全隐患,有肉眼看得见有形的,也有潜在的藏于无形的,很多运营管理者疏忽考虑或苦恼找不到合适的解决办法,未能多方位考虑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为了提高填埋场的运营管理水平和保护职工的身心健康,建议实施时进一步细化各工作区域和岗位并进行必要的安全风险评估,进而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案,以减少、转移或避免风险,把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

[1]李娴,蔡勋江等.东莞市典型农村饮用水水源地风险评估. [J]环境卫生工程,2012,20 34-36

[2]陈辉,刘劲松,曹宇等.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进展.生态学报.2006,26(5):1558-1566

[3]毛小苓,刘阳生.国内外环境风险评价研究进展.应用基础与工程利学学报.2001,11(3):266-273

[4]朱琳,佟玉洁.中国生态风险评价应用探讨.安全与环境学报.2001,3(3):22-24

[5]李自珍,何俊红.生态风险评价与风险决策模型及应用一以河西走廊荒漠绿洲开发为例.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35(3):149-156

[6]殷浩文.生态风险评价.上海:华东理工人学出版社.2001,1-155

[7]韩关根,吴平谷.邻苯二甲酸酯对城镇供水的污染及再生水处理工艺净化效果的评价.环境与健康杂志,2001,18(3):155-156

[8]WalkerR, LandisW, Brown P. 2001. Developing aregional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A case study of a Tasmania agricultural catchment.Human and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7: 431-44225.

[9]Ming F, Thongsri T, Axe L. 2005. Using a probabilistic approach in an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simulation too:lTest case for depleted uranium.Chemosphere, 60: 111-125.

[10]MoraesR, MolanderS. 2004. A procedure for ecological tiered assessment of risks (PETAR).Human andEcologicalRiskAssessment,10: 349.

[11]RousselO, CavelierA, van der Werf HMG. 2000. Adaptation and use of a fuzzy expert system to assess the environmental effect of pesticides applied to field c rops. Agriculture, Ecosystems& Environment, 80: 143-158.

热门文章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