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3 09:34:0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保健医学与研究,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医养生传统保健运动保健学一、引言
“生命在于运动。”这一至理名言是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提出的,现在已为世人所公认。其实早在数千年前的中国,运动就已经成为人们养生保健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国源远流长的中医理论在运动保健方面有其独特的见解和科学的理论体系,对当今人们的运动健身和养生保健仍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吕氏春秋・尽数》中明确提出:“流水不腐,户枢不蠢,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这里用流水和户枢为例,说明运动的益处,并从形、气的关系上,明确指出了不运动的危害。非常明显,此在说明一个道理:动则身健,不动则体衰。《黄帝内经》也很重视运动养生,提倡“形劳而不倦”,反对“久坐”“久卧”,强调应“和于术数”。所谓“术数”,据王冰注:“术数者,保生之大伦。”即指各种养生之道,也包括各种锻炼身体的方法。
二、中医养生与传统保健运动的内涵
1.中医养身的文化内涵。我国中医养身文化博大精深,早在西汉年代就出现了引导养生术、五禽戏等养生功法。但在我国最先出现“养生”一词,见于战国时期《庄子养生术》,其又源自《老子》“撮,养也”,意思是保养自己的生命,让其健康益寿。而中医传统养生基础理论是融汇中国古典哲学与中医学理论之精华而形成的独特理论体系。经过历史选择其内容更为丰富,主要包括:导引养生术、推拿按摩术、传统武术、吐纳术等。
2.中医养生与传统保健运动的内在关联。中医养生和传统保健运动在历史长河中,构建了以自身修持实践为根本,涉及哲学、科技等诸多学科文化系统,有着独特的传统风格和文化特色。它们具有相同的目的意义,即强健体魄、预防疫病、延年益寿。在健身理念上亦有相似之处,“天人合一”与“多维健身观”都体现了中国朴素的整体观。但传统保健运动在方法和实践上,和中医养生一样博大精深。所以中医养生和传统保健运动应相互汲取营养,取彼此精华并充实发展,逐步完善。
三、运动保健的生理作用
1.平秘阴阳的作用。根据中医学“阴阳互根”的思想,人的生命活动是“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阴平阳秘,精气乃治”。意思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身体健康的维护,是由机体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中保持阴阳能动的平衡来维持的。如果人体内的阴阳处于动态平衡,即人体生理功能正常,气血和畅,人的生命活动旺盛,也就不会生病。运动保健的作用就是以其运动形式和手段的不同,来求得阴阳的平衡。
2.调和气血的作用。气和血及其在体内的活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气血通畅,生命活动就得以正常进行;气血失调,就发生疾病。运动保健是通过运动肢体来促进体内新旧气血交换,即新陈代谢来调和气血的。
3.扶正祛邪的作用。中医学认为,在人体内存在着一种抗御外界病邪人侵的力量,叫“正气”,同时又把体内存在的致病因素称为“邪气”。“正气内存,邪不可干”。从“用进废退”学说或运动生理学的“超量恢复”学说来看,运动保健是培育正气的有效方法。
4.强健筋骨的作用。体育锻炼的独特作用,就是使人的体格强壮,各种器官功能良好。由于运动的刺激和供血量的增骨骼的硬度和弹性得到了维持,使肌肉组织中结缔组织增多,肌纤维膜变厚,肌纤维增粗,筋骨强健。
5.运动可增强脾胃功能。华佗提出:“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说明运动有强健脾胃的功能,促进饮食的消化输布。而脾胃健旺,气血生化之源充足,才能健康长寿。
四、运动保健按摩的作用
运动保健按摩有促进血液淋巴循环,及时供给氧气和营养物质,快速排泄代谢物;促进精神振奋,克服机体失调,进而防止运动伤病的发生等作用。实践证明,运动保健按摩对于运动者,在维护和提高健康体质和保护良好的训练和竞技状态,增进和发挥潜在体能,提高运动成绩方面,显示了特殊的功效,也引起国内外体育界及有关学者的高度重视。
1.运动前按摩。运动生理学的研究证明,运动者在训练或比赛之前,某些器官就已发生了变化,如心跳加快、收缩压升高、肺气量加大、呼吸频率加快、耗氧量增加、血糖上升、血乳酸增加等。这种状态,在运动生理学上称为赛前状态。一般比赛规模越大,离比赛时间越进,赛前状态的反应就越明显。当运动者处于不良的赛前状态时,就会影响体能及技术的正常发挥,尤其是赛前过度兴奋,会导致赛前焦虑,从而影响运动成绩。运动前按摩不仅调节机体各系统器官和精神情绪,尤其能够调节神经精神状态,以适应运动实践所要求生理和心理上的负担,还能代替需要消耗部分能量的活动,保存充沛的体力,发挥最大的运动能力。
2.运动间歇按摩。运动生理学的研究证明,在运动和比赛间歇,所消耗的能量便开始有所恢复。只是恢复的快慢与间歇时间的长短有所不同。在运动间歇时,用按摩手法作用于人体相应的穴位和局部肌肉,可以取代单纯的消极休息。及时消除机体的紧张和疲劳,保持良好的状态,加速完成对后阶段运动负荷的准备,这是现场的淮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的交替结合。运动间歇按摩应根据运动项目技巧的特点和间歇时间的长短,结合环境条件拟定按摩方法。通常可以不受规范程式的限制,采取灵活机动的应变措施,以局部为主操作,着重于运动负荷较大的组织与部位。手法强度宜轻快、柔和,用量宜少。
3.运动后按摩。运动后按摩又称恢复按摩。运动是人体内物质大量分解、能量大量消耗的过程。在激烈紧张的训练、比赛后,通常会出现过度疲劳和过度兴奋状况。其一,大量耗力,过度劳累,主要表现在全身和局部肌肉酸痛、韧带痉挛等。其二,大量耗神,过度兴奋,主要表现在心神不宁、精神紧张、失眠、头痛、纳呆等。运动后按摩要注意全身系统按摩和主要运动部位局部按摩的密切结合,根据不同的运动,着重于负荷较大的器官的部位。对极度疲乏的运动机体,可以施行全身系统性的恢复按摩,可利于机体全面消除疲劳和紧张状态,迅速恢复运动能力。手法强度和用量的掌握、手法操作规程的选择,都应个别对待,即根据其所表现的疲劳程度和紧张状况酌定。通常以轻柔缓和手法为宜,一般在晚上睡觉前2小时内进行,每次约半小时至一小时。
参考文献:
\[1\]王政,陶玉流等.肥胖大学生有氧运动处方实验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2012,28(1).
\[2\]卢红梅.试论人体运动科学化运动科学大众化\[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2).
\[3\]陈秋斌.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理论基础和独特风格\[J\].山东体育科技,2005,27(9):25-27.
\[4\]王宏伟.保健体育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2,(3):58-61.
[关键词] 传统保健体育;武术拳操;校本开发;教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 R80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2(c)-0164-04
传统保健体育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通过姿势的调整、呼吸的锻炼、心理的暗示,来调节和增强人体功能,诱导和启发人体内在潜力,起到防病、治病、益智、延年的作用[1]。1982年6月原国家卫生部、教育部、国家体委联合发出“关于在高等中医药院校体育课中增加传统保健体育内容”的通知,经过30多年的教学改革,全国中医药院校的体育教学逐渐形成并完善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传统保健体育课程[2]。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创编的传统保健体育创新功法――武术拳操作为上海市阳光体育大联赛的创新项目,于2009年创编完成,已成功举行了八届武术拳操比赛,在上海高校产生巨大的影响力[3],目前已纳入到全国中医药院校传统体育规划教材,在全国中医药院校全面推广。
传统保健体育教学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体质的重要手段。如何优化传统保健体育教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达到“强身健体、防身自卫、修身养性、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4],进一步促进高校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改革。本研究通过传统保健体育创新功法――武术拳操的教学实验,以此论证武术拳操在传统保健体育课中开展的价值,为今后全国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和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以上海中医药大学2012级12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根据学校的教学安排、学生选课情况和本研究的需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学生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班66名,其中男32名,女34名,年龄17~19岁,平均(18.2±1.7)岁。对照班60名,其中男29名,女31名,年龄17~19岁,平均(18.1±1.5)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总学时为42学时,每周3学时,共14周),实验班实施以武术拳操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学实验,对照班实施以三路长拳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学实验,两组均由同一位武术专业教师采用相同教学手段和方法,分别进行教学。
1.3 观察指标
1.3.1 运动强度 应用Polar F55心率表遥测心率,以心率来反映运动强度。随机选取实验班和对照班各16名健康学生,运用Polar F55心率表进行运动过程中的心率测试。测试者跟随音乐节奏分别完成整套武术拳操、三路长拳练习,设置每10秒记录1次数据,同时记录受试者的心率变化。
1.3.2 体育学习兴趣水平 参照汪晓赞[5]“体育学习兴趣评价量表”作为量具,制订大学生调查问卷,以“体育学习兴趣”为维度,采用5点评分法,完全同意为5分,较同意为4分,同意为3分,部分同意为2分,完全不同意为1分,分值越高,J可度越高。为了确保问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分别对问卷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由6位从事武术教学与研究的专家进行调查审核,确定其效度,并根据实际情况作了必要的补充修改;在信度方面,采用重测法,从调查对象中随机抽出30名同学进行预测试并回收,2周后选择同一批调查者再进行测试,经过计算重测信度的R值为0.82(P < 0.05),说明2次调查结果的相关性较好。在学期初发放问卷126份,随堂回收有效问卷126分(回收率为100%);学期末发放126份,随堂回收有效问卷126份(回收率为100%)。
1.4 统计学方法
根据本研究的目的和任务,对回收后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班平均心率为(132.3±4.3)次/min,对照班平均心率为(141.5±4.6)次/min,两组平均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实验前,两组体育学习兴趣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实验后,对照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评分与实验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实验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评分明显高于实验前(P < 0.05),且实验班实验后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国家提出“文化强国”的战略,需要学校武术教育突出弘扬中国精神、传播民族文化的作用[6]。但目前很多高校武术教学开展情况不容乐观,武术教学内容仍采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创编的初级套路,学生要想规范完成套路动作,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练习,难以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学习武术的兴趣。由此出现了学生喜欢武术,但不喜欢老师教的武术,上课时学习情绪不高的现象[7]。2009年,在上海市教委的大力支持下,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创编了学生阳光体育创新项目――武术拳操。武术拳操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遵照武术拳术和体操的创编规律组成的各种单个动作、组合和套路的练习形式[8]。它是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选取多个拳种的经典动作,精心编排,设计新颖,在富于韵律的节奏中练习武术,操练中结合发声,具有动作简单实用、突出攻防格斗、强调发生助威、适于集体演练等特点,适合学校武术的教学与开展,也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弥补了规定武术套路所存在的缺陷。目前,武术拳操已被列为上海市阳光体育大联赛必选运动项目,在上海市各高校得到全面的推广。已有研究表明,开展武术拳操教学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9]。
评价运动强度的指标有很多,常用的有心率、耗氧量、运动后血乳酸量、代谢当量、最大摄氧量等。由于在实践中,反映运动强度的指标测试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如无氧阈值、血乳酸值、通氧量、摄氧量、最大摄氧量利用率等,对仪器设备和场地条件的要求比较严格[10]。心率直接反映了人体心肺功能的变化,其对运动刺激反应比较敏感,能够确切地反映身体负荷的不同变化,心率的变化与运动负荷变化之间有因果关系,具体表现为身体运动-能量代谢增加-摄氧量增加-心输出量增加-心率增加,运动强度与心率同步变化[11]。另外,心率指标的测试不需要专业的人员,并且能够在运动现场实时测定,结果也容易比较和评价,更易于应用于实践。因此本研究采用心率指标来评价运动强度的大小。据有关专家研究表明,运动的最佳心率范围在110~120次/min到170~180次/min之间,在此区间心功能将得到很好的锻炼[12]。测试结果表明,在武术拳操和三路长拳的运动过程中,两者的心率基本上都处于运动适宜范围,无统计学差异,按照生理学上鉴定为正常人体中等强度负荷,属于有氧运动范畴,能够起到健身的作用,适合不同体质大学生锻炼。武术拳操总共48式动作,一套完整时长为2 min 20 s,其运动量适中,适合于不同的锻炼人群,武术拳操动作力度上以刚为主,以柔为辅,刚柔相济。练习武术是通过人的身体运动实现的,练习者只要进行适度的身体运动就能够增进健康。练习武术拳操能提高人体速度、力量、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而且大多数动作左右对称,能较好地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该套操强调“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强调上下肢全部要协调一致,腰、身、腿全部协调一致,人体各部位几乎都参加运动,有效改善各运动中枢和植物性中枢之间的协调关系,增强对各肌肉群的控制能力。
从实验班与对照班体育学习兴趣的得分变化来看,对照班的得分稍微有点提高,但没有明显变化,而实验班的得分则明显提高。从两组之间的关系变化来看,实验后两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班的平均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班。结果表明,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验,实验班进行的武术拳操教学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有明显的提高作用,而对照班进行三路长拳教学对学生体育学习积极兴趣的提高则不明显。三路长拳由于动作多,路线复杂,不利于学生记忆,难度偏高,缺乏吸引力,教师必须要在有限的时间教授大量的动作,而学生则必须反复强化记忆学习才可能掌握住。同时由于大部分课堂时间用于讲解动作要点,学生模仿练习,往往忽略动作本身所蕴含的攻防含义,即使是武术专项教师讲授,往往也是一带而过,所以学生对所学动作只知道动作技术,而不知道动作内涵,从而在课堂上表现为学生对动作反复练习而兴趣不高,导致课堂氛围不活跃。学期教学结束后,除了考试内容勉强记得外,其他武术内容基本忘完;平时用武术进行锻炼的少之又少。但是武术拳操相比较对照班教授的三路长拳,更加突出武术简单实用的技法,并着重突出武术的攻防技法,设有两人对穿、两人对打动作,有较强的实用价值,能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学生在掌握了动作内涵后更能理解动作的规格要求,从而在课堂上练习的积极性和课堂氛围都非常热烈,在课余时间经常两人一组进行锻炼。另外,武术拳操有较多的发声,主要为“哈”“嘿”两种,以声催力,能有效增加动作爆发力,宣泄不良的情绪,增强演练气势,比较适合集体演练和比赛,具有较高的观赏性。
心理学理论认为,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优先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主体在认识或实践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从而导致主体将其注意力经常集中或趋于某事物、积极从事该项活动的心理动力调节系统[13]。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查询,很多高校武术课教学实践中,学生普遍反映学习武术的兴趣不高,达不到武术课的教学目的,所以在武术课中首先要提高学生对武术的兴趣才能够有利于武术课的教学[14]。本研究实验前后实验班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有显著的提高,提示实施武术拳操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产生积极的影响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季浏教授之问“体育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是,教武术的什么内容,怎样教武术,能使许多学生像喜欢跆拳道那样喜爱并学会武术等” [15]。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多年来一直困扰大学武术教学中学生喜欢武术但不喜欢老师教的武术内容的难题。
目前,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同时医学生的学业压力也非常大,学生承受着来自各方的压力,而体育锻炼被公认为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或消除大学生由于各种压力而引起的焦虑症和抑郁症[16]。高校体育教学目的是通过体育教学,增强学生体质,并让学生掌握一项体育锻炼的技能,培养大学生的运动习惯,建立终身体育的意识,最终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17]。学生只有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了,才会自主练习并深入探究学习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W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具有很大影响[18]。在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后,对照班的大部分学生反映对武术教学的内容缺乏兴趣,动作复杂难练,对动作中内隐的攻防含义不能完全理解掌握,课余时间很少自主进行练习,而实验班采用武术拳操为教学内容,能让学生领悟到一招一式的攻防含义,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并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运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为学生的运动参与状况能够客观表现出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习惯和态度,能反映出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正确与否[19]。
中国武术素有“拳打卧牛之地”之说,武术拳操在创编时就考虑到移动距离的问题,所有动作都在左右两米完成。没有大面积进行窜、跳、蹦、纵、闪、展的长拳动作,其锻炼对场地、器械条件要求很低,可以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去进行锻炼,不受场地条件限制。这有利于培养学生随时随地进行锻炼,对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和能力有促进作用。大学体育是个体接受最系统、最规范的体育教育,是人们进行终身锻炼的基础阶段,它是培养个体终身体育意识、提高终身体育能力和形成“终身体育”思想的最重要的时期[20]。将武术拳操引入上海中医药大学传统保健体育教学中,作为加强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念的优势课程进行教授,本研究结果提示,通过武术拳操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增强练习武术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为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虞定海.中国传统保健体育与养生[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32.
[2] 翟立武.高等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教学改革特色[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3):92-94.
[3] 吴志坤,王宾,徐仰才.高等院校开展武术拳操教学的可行性研究[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5(27):11-12,19.
[4] 张峰,赵光圣.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35(1):77.
[5] 汪晓赞.中小学体育新课程学习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 吉洪林,赵光圣,张峰.我国学校武术的发展历程与变革探析―兼论对当前武术教育改革的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12):91-97.
[7] 秦子来.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8):1134.
[8] 王宾,席饼嗣.武术操的历史寻绎及研究现状-兼议武术拳操的创编[J].搏击・武术科学,2011,8(2):24-25.
[9] 王宾,徐仰才,吴志坤,等.武术拳操教学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J].中医教育,2015,34(1):21-24.
[10] 陆耀飞.运动生理学[M].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5:171.
[11]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第三套全国中小学生系列广播体操(教师参考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12] 王步标,华明.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46.
[13] 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3-4.
[14] 马宏武,周鹏.高校大学生对于公共体育课中武术教学的兴趣分析-以西北师范大学为例[J].学校体育学,2015, 5(31):119-120.
[15] 季浏.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说明与分析(二):课程目标[J].中国学校体育,2012(3):14-17.
[16] 季浏.体育与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48-149.
[17] 廖万民.论学校全民健身c终身体育教育[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6(6):61-64.
[18] 杭华彬.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大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体育意识[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27(6):99-103.
[19] 潘峰,孙黎曼,王雪芹,等.终生体育视野下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体育运动参与状况分析-以山东省部分医学院校为例[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12):60-61.
摘 要:近年来,众多高校已经意识到研究性教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并注重与鼓励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尝试。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尝试,以北京科技大学软件工程类课程教学为例,总结我们两年来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做法与取得的经验,提出增强研究性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本文探讨的研究性教学实践与举措对于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教学改革;研究性教学;专题报告;软件工程教学
基金项目:北京科技大学第六批教育教学研究基金面上项目(JY2010G09);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TS1Z007);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京教高办20083号)。
作者简介:孙昌爱,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服务计算;王昭顺,男,教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王成耀,男,教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
近三十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5%,已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国虽然是高等教育大国,但不是高等教育强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培养的本科生与研究生在创新能力方面还有一段距离[1]。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目前700余所高校都设置了该专业,但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具体说来,众多高校的培养方案基本相同,没有侧重点[2];在课程教学方面,基本沿袭“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讲授方式;教学内容依然比较陈旧,缺乏学科前沿的最新进展;考试方式上,仍然采用传统标准化考试方式[3]。这样的培养方案与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变这一不利局面,支持与鼓励教师探索研究性教学,众多高校近年来开始设置相应的教学研究基金,如北京科技大学每年资助大约15项“研究型教学示范课”教改项目。
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多年来一直从事软件工程类课程教学。针对研究生培养中普遍存在的创新能力不足问题,我们在“软件测试理论与自动化”、“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软件工程”等软件工程类课程中开展了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尝试[1]。本文进一步总结研究性教学实践;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报告两年来“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的学生评价与反馈;基于已有经验与学生反馈,提出增强研究性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
1 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实践
两年前我们开始探索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博士生课程“软件测试理论与自动化”、硕士生课程“面向对象软件工程”课程教学中,开展以专题报告为载体的研究性课程教学尝试。本文以研究生课程“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为例,简要介绍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的一些做法。
“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面向全校的研究生开设,该课程教学的一个突出的特点(也是难点)是听课学生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几乎涵盖了我校所有的工科专业(如电子信息相关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冶金工程、机械工程、采矿工程等),包括全日制硕士生和博士生、工程硕士生、部分优秀的本科生。来自非电子信息类的学生基本上是首次接触软件工程,而来自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大部分学生已经有一定程度的软件工程基础,针对听课学生在软件工程方面基础不同,教学内容的设计尽量做到差别性教学,实现因材施教。
“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共计36学时,教学大纲与课时安排见表1。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涵盖了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与方法;考虑到部分学生没有接触过软件工程(甚至软件开发的经验很少),教学内容中涵盖了传统的软件开发方法学;针对已经具备软件工程基础的学生,安排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与过程等基本内容,同时还兼顾软件工程新进展,包括基于构件的软件工程、面向方面的软件开发、面向服务的软件开发。
根据实际教学时数与学生特点,专题报告的主题、组织方式与进度稍有变化。表2总结了2009年度与2010年度专题报告的设置情况。
1) 专题报告的主题通常安排在如下几个方面。(1)面向对象方法或技术的新发展,如面向方面的软件开发、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面向服务的软件开发;(2)软件工程技术的新发展,如软件测试新进展,需求工程新进展,净室软件工程与形式化方法;(3)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关键阶段或环节,如基于UML的需求分析,设计模式,软件测试自动化。
2) 通常在课程第一讲中列出本年度拟开设的专题报告主题与进度安排,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专题,以小组为单位报名,一个小组通常由3~5人组成,鼓励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合作。如果报名的学生超出预期人数时,通常将专题报告优先安排给有软件工程基础的学生。
3) 专题报告的组织方式分为教师报告与学生报告。其中,教师报告一般结合教师的研究课题,介绍取得的研究成果与本领域的最新发展(如有足够的教学经费支持,可邀请工业界资深工程师做报告)。学生报告从选题、文献收集、讲稿准备与演讲、回答问题全部环节由学生完成,通常由组长安排与协调报告的分工,任课教师监督报告的进展情况。为了保证学生报告的质量,任课教师在专题报告前组织试讲,指出报告的不足之处。专题报告按照学术研讨会的模式进行,任课教师主持专题报告,学生演讲并回答观众(包括教师与听课学生)问题。为了鼓励讨论,专题报告中演讲环节不超过70分钟,提问环节不少于20分钟。
在讲授软件工程类课程时,考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我们设置课程大作业环节。课程大作业可选择“专题报告”、“课程论文”、或“课程设计”(一个小型实例系统的分析、设计与实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很多学生选择专题报告,原因在于专题报告不仅有助于上述诸多能力的培养,而且对研究生后续培养环节(如学位论文开题、论文答辩等)有很大的帮助。受限于课时,我们不得不限制专题报告的数量。另外,我们发现专题报告是否成功涉及众多因素,报告选题、学生的专业背景、学生的态度与投入、学生的演讲能力、演示文稿的质量、教师的引导与反馈(对专题报告的准备、试讲与演讲等诸多环节的指导与建议)等,其中学生的投入与态度最为关键。
两年多来的经验表明,引入专题报告可以让学生与教师共同探讨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培养学生诸多创新思维能力。具体说来,其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专题报告涉及的主题一般都是学科发展前沿,由学生完成这样的专题报告,可以领略该领域前沿发展,同时促进教学相长。
2) 培养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批判性接受:专题报告按照学术研讨会模式实施,学生提问与回答环节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批判性接受。
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准备专题报告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学会查找资料文献,快速把握文献的研究内容与方法,从而促进自主学习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由于专题报告的准备与演讲都是按照小组的方式完成的,在此过程中小组成员必须学会分工与合作,这有助于培养团队精神。
5) 培养学生表达和交流能力:专题报告要求学生将自己在短期内的学习成果,以学术报告的方式呈现给众多听众,并能回答来自听众的提问,这个环节非常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术表达与交流能力。
2 基于调查问卷的研究性教学的评价与反馈分析
为了了解学生对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的评价与反馈,围绕教材、任课教师、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手段、专题报告的投入、专题报告的收获、课程学习的收获、课程考核方式、教学改进建议等,设计了调查问卷,见表3。其中,问题5与问题6是针对选择专题报告的学生设置的,选择“课程论文”或“课程设计”的学生回答其他类似的问题。
注册2009年秋季学期“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课程的学生人数为137人,其中16人完成4项“专题报告”(原计划完成5个专题报告,因准备不充分取消“净室软件工程与形式化方法”专题报告,每个专题由4人完成),121人完成课程论文。注册2010年秋学期“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课程的学生人数为103人,其中27人完成6项专题报告“专题报告”(其中部分专题由5人完成),69人完成“课程论文”,7人完成“课程设计”。表4总结了2009年与2010年的“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调查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
为了确认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是否存在如下一些问题,其中包括(1)不存在适合研究性教学的教材;(2)课时量不足;(3)以考试为主的课程考核方式。调查问题(1)、(3)和(8)与上述问题紧密相关。返回的调查问卷中(见表5),大部分学生(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92%和85%)回答不存在或不清楚,仅有小部分学生推荐了合适教材。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学内容安排合适,少数学生(2010年仅为5%)认为深度不够;少数学生(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15%和5%)认为内容过多。出乎意料的是,大部分学生(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85%和89%)赞成采用开卷考试的课程考核方式,只有少数学生(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15%和11%)反对采用考试的课程考核方式,并且给出了反对的理由。
调查问题(2)和(4)与学生对任课教师以及课程教学手段的满意度有关。返回的调查问卷中(见表6),绝大多数的学生回答任课教师胜任课程教学任务,只有1名学生(2009年)回答仍需进一步提高。大部分学生(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88%和95%)满意课程教学的手段与方法,很多的学生认为专题报告的教学形式新颖,部分学生觉得可以进一步增多专题报告的数量;少数学生(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12%和5%)认为还需进一步改进。调查结果表明,任课教师的教学态度、能力与教学方法与手段得到学生的认可。
调查问题(5)和(6)试图了解学生在专题报告中的投入与收获情况。返回的调查问卷中(见表7),超过半数的学生回答专题报告投入超过15小时(或阅读文献超过10篇);少于半数的学生回答专题报告投入少于15小时(或阅读文献不超过10篇)。然而,100%学生认为专题报告收获大,相当多的同学回答锻炼了文献搜索与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讲稿准备技能等。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对待专题报告,但部分学生投入不足,影响了专题报告的质量。
调查问题(7)和(9)与本课程学习的收获与改进意见相关。返回调查问卷中(见表8),绝大多数的学生(2009年和2010年均为92%)回答收获较大,相当多的学生反映对软件工程有了新的认识、拓宽了知识面;8%的学生未回答课程学习的收获。半数以上的学生(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68%和54%)对课程教学的改进提出了建议,如部分学生提出应增加案例分析、增加课时等。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后有较大收获,部分教学环节仍需进一步改进。
基于上述学生评价与反馈的调查结果,开展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有助于培养诸多的创新能力,包括主动学习能力、文献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等。必须指出的是,从专题报告中受益较多的前提是,学生能够认真对待专题报告并投入足够多的精力。开展研究性教学要求任课教师应具有较强的教学水平,还应熟悉学科前沿发展情况。此外,开展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与限制,如建设合适的教材、适当增加课时、鼓励灵活的考核方式等可以促进研究性教学效果。
3 关于提高研究性教学成效的几点建议
为了使研究性教学更加富有成效,我们认为如下几点非常关键。
1) 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配合与投入研究性教学。开展高质量的研究性教学要求学生积极投入,并认真对待。如果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实质成效令人怀疑。国外(如德国、荷兰等国家)在本科生层次上已经广泛采用专题报告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相比之下,我们发现我国学生在专题报告环节中表现出来的主动性学习能力不足,缺乏对学术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
2) 改革现有的教师评价与教学评价制度以适应研究性教学。开展有效的研究性教学,要求任课教师(研究性教学的设计者与实践者)不仅熟悉传统的教学内容,而且要花相当多地精力组织学生探索前沿领域,辅导学生准备专题报告。与传统教学相比,教师在研究性教学中的投入增加了很多。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重视科研的教师评价体系与定额教学工作量的教学评价体系,不利于教师发挥研究性教学的积极性。
3) 制定有助于研究性教学的合理培养计划与教学管理制度。开展有效的研究性教学不仅仅是教学内容与手段的革新,它牵涉到培养计划、课程设置、课程考核、授课规模等一系列的问题。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大部分高校的培养计划是“大一统”,缺乏针对性和目标性;课程设置零散、部分课时量设置过少;课程考核仍强调以考试为主;授课规模庞大[3]。如不解决上述问题,研究性教学实施起来必然举步维艰。
4 结语
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在尖端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严重不足,我们探索了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并在北京科技大学软件工程类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实践。在此基础上,我们总结了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的一些做法与取得的经验,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并分析了学生对研究性教学的反馈与评价。基于已有经验与学生反馈,我们提出了进一步增强研究性教学的质量与成效的建议,此项调查及探讨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实践与举措对于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孙昌爱. 面向创新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21):37-40.
[2]陈笑蓉. CDIO模式的软件人才培养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10(23):45-48.
[3]孙昌爱,骆四铭. 适用于软件工程技术的高质量教辅并重的小班教学模式[J]. 计算机教育,2008(20):25-28.
Seminar-based Exploratory Teaching: Practice, Feedback and Suggestions
SUN Changai, WANG Zhaoshun, WANG Chengyao
(School of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100083, China)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提高物理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提高教学效率,探索在减轻教师负担的前提下,培养研究型教师的新途径或新模式。参与课题的人员包括26位物理教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全体物理教师以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的双重身份参与课题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参与教师研究现状及要求。
二、“小课题”研究计划
备课过程中运用科研思路去解决的“小课题”切入角度:教学难点突破好方法;精练哪些习题既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能力提高;辅导资料中部分问题存在争议的分析解决;关于新课改教材中某点不足的思考;演示实验改进方法;教学设计新思路;怎样出好一份测试卷;一类物理问题的解法或教学策略;一个概念的理解;什么样的课才算优质课……
三、课题研究实施过程
成立了课题管理委员会,组织科研过程。针对组内教师对教育科研方法认识不足的问题,经课题管理委员会商议,由北师大专家为全体参与科研教师做“科研方法培训”讲座。
高一年级在备课组长的带领下,备课过程中完成了4个“小课题”的研究。高二年级的第一个研究“小课题”是怎样出一份有效的选修3-2模块考试试卷。第二个研究小课题是在同步教学中,针对教材中的“测单摆周期最佳位置”进行质疑研究。随着教学进度不断前推,“相对论”一章很快成了备课内容。其中“时间相对性”类问题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如何帮助学生渡过这一难关,组内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利用模型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并将研究成果整理成文。
初二年级参与课题的过程中,考虑到一方面参与教师要研究小课题,另一方面,组内教师交流中都普遍感觉让学生去提前预习、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很重要。经商讨,组内教师决定以网络预习为共同研究小课题,进行实践研究。组内所有参与的教师同时还同步对多个教学“小问题”进行了分析,包括典型问题解析、网络资源整理等,并以电子稿资料形式保留了下来。
四、课题研究的结果与讨论
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通过在结题过程中和参与教师的交流,大家明显对科研已经没有的恐惧。从统计数据及现实情况分析,绝大部分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确实得到了提高。极少数教师认为自己的科研意识和能力没有提高,根据教师个人问卷分析来看,原因主要是教师对课题本身信心不足,为此投入较少造成!
研究计划的可行性:问卷中90%的老师认为“该计划可以提高教师科研意识与能力”。总的来说该研究计划是可行的,一定程度上能够在减轻教师负担情况下,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与能力。如果以后进一步进行研究,在专家指导方面还要下功夫。
教学效率:教学效率的提高是提高科研意识与能力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就您个人而言,在本次参与研究过程中有哪些收获?”这一问题,老师回答有很多:“多阅读很多书籍”,“注意积累资料”,“深入研究教学资源”“科研意识增强,科研能力有所增强;资源共享,分享到其他老师的小课题成果,收益匪浅;看到其他老师的优点和长处,成为自己不断要求进步的动力”“提高了自己的科研能力;熟悉了系统化研究问题的方法;对一些具体的物理问题有了深入的认识;增进了与同事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学会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教学”……
课题研究过程的组织、管理:首先,帮助联系专家进行研究方法、研究方向等的指导工作。最好能有物理学科专家、教法专家从不同角度对研究进行指导。应该定期组织交流,将成果固化。其次组内教师成果可定期共享,使得组内成员对研究进展有整体性认识,从而互相启发,向共同方向努力。多提醒、督促。
五、结论与建议
课题研究的结论:
从本课题研究过程初定计划、改进计划再实施,至课题的最后结题过程分析来看,在备课组活动过程中同步寻找“小课题”进行研究模式可行。本课题研究结果认为:在备课组活动过程中同步寻找“小课题”进行研究的模式,对大部分教师能够实现减轻负担情况下,提高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及教学效率。
进一步推进“该课题研究”的建议:
1 注重专家在行动研究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对于参与课题研究的绝大部分教师而言,对自己的研究过程是否科学、研究方向是否可行都存在疑问,甚至研究结论是否准确都需要专家的指导。为此,如果“行动研究”继续的话,建议课题管理委员会能够帮助联系专家指导上应多下功夫。
2 及时进行科研方法培训
一线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对科研很多人还都是感觉自己是门外汉,甚至感觉科研遥不可及,为此,应在课题研究之初,就请专家进行科研方法的培训。培训内容应贴近教师教学实际,最好能有范例同步呈现。一方面有利于大小教师的科研神秘顾虑,另一方面,教师最初也有了可模仿的榜样,为迈出科研第一步打下基础。
3 定期固化、共享组内教师研究成果
关键词:服务外包;英语教学;人才需求;人才培养;就业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2-0111-03
1 研究背景
软件服务外包是近些年来较为热门的一个话题,所谓软件服务外包即将软件开发过程中一部分非核心的开发项目通过对外发包的方式交给其他公司负责开发完成,在此过程中由于不同地区人力资源成本不同,从而可降低软件开发中的人力资源成本。众所周知,在软件开发的成本中,人力资源成本占比达70%以上,所以软件服务外包能有效地降低软件公司的开发成本。
我国的软件服务外包产业仍在快速的发展中,美、欧、港、日为国际服务的主要发包市场,因此,从事软件服务外包方面工作的人员往往需要具备一定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目前我国的一些软件企业在承接来自欧美的外包项目时显得力不从心,便是因为其员工的英语语言沟通能力不够理想。
目前许多高校中仅重视专业知识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外语能力仅要求其能够获得大学英语能力四级或六级证书,而不是将专业知识与英语沟通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本文通过分析合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学生的需求,结合企业的需求探究影响软件服务外包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的因素及英语与软件服务外包专业学生其职业生涯的关联,为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2 对影响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因素的探究
为了解影响软件外包专业学生英语技能学习的因素,我们向合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11、2012级学生发放调研问卷83份,收回调研问卷78份,回收率为93.97%,其中有效问卷75份,占发放问卷的90.36%。
2.1 影响英语技能学习的学生因素
1)性别分布
在75份有效问卷中,男性61人,占总人数的81.33%,女性14人,占总人数的18.64%。
2)年级分布
在75份有效问卷中,2011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4)班39人,2012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班36人。
3)四、六级通过情况
在75份有效问卷中,仅通过四级的学生32人,占总人数的42.66%,通过6级的学生10人,占总人数的13.34%,未通过四级的学生33人,占总人数的44.00%。
4)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
调查表明,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为“将来求职需要”,占总人数的77.33%,其次是“交流、了解英语文化”与“应付考试”分别占总人数的32%与30.67%,“学校要求”占总人数的24%。而“为出国准备”占比最少,占总人数10.67%。
5)英语学习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从图2中可以看出学生更加重视“与人交流”(50.67%)与“课外阅读”(49.33%)而不是“背单词、学课文、做练习”(45.33%)与“课后听力、写作训练”(34.67%)。这说明学生对现在课堂教学感到不满足,除了书本知识外,还需要扩展阅读与实际运用。
6)是否有计划的学习英语
在问及学生是否有计划地学习英语时,表示“没有计划”(46.67%)的人数最多,其次是“有短期计划”(42.67%),而“有长期计划”(9.33%)的人数较少,仅有1人“有长期计划并分解为短期计划”(1.33%)。
2.2 影响大学生英语技能学习的教学因素
1)学生认为大学英语教学应侧重哪方面
从图4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学生希望教学中能侧重对“听说、读写技巧”(48%)的教学,而不是“词汇、语法”(34.67%)、“英语文化背景”(10.67%)和“四、六级考试相关内容”(6.67%)。
2)学生认为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
在目前的教学模式中,多数学生表示教学质量“一般”(58.67%),仅有少数学生表示“很好”(9.33%),表示“较满意”与不满意的分别占总人数的18.67%与13.33%。
3)英语课中什么时候注意力最为集中
从图6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在“教师与学生互动时”(54.67%)注意力最为集中,在“听力练习时”(25.33%)较少,而“讲授考试知识时”(14.67%)与“传授课本知识时”(5.33%)时注意力最集中的学生人数,远少于前两者。
4)为了更好的就业,学校在英语教学时应该注重哪方面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为了更好就业,学生希望多学习“与计算机专业相关的英语知识”(46.67%)与“阅读、写作、听力、口语等实用技能”(44%)而不是“基础知识储备”(9.33%)。
2.3 学生对入职后英语技能要求的自我认识
1)英语对今后的工作是否会有帮助
从图8中不难看出大部分学生认为英语对今后工作“有一定帮助”(62.67%),但认为有“有很大帮助”(29.33%)较少,也有极少数学生认为“没有帮助”(8%)。
2)学生对目前计算机行业市场上“计算机与英语双优”的复合型人才状况的认识
上图表明,半数的学生认为复合型人才属于“供不应求,紧缺”(50.67%),少数学生表示“不清楚”(24%),认为“供需关系平衡”与“供过于求”分别占总人数的13.33%与12%。
3)学生最希望在入职时接受英语技能培训的分布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最希望接受“计算机专业英语”(40%)培训的学生最多,其次是“听说能力”(26.67%)、“阅读能力”(22.67%)、“英文写作”(10.67%)。
3 对影响大学英语学习的因素的分析
3.1 学生因素
从整体情况上来看,合肥学院软件服务外包专业学生中取得四、六级证书的比例并不高,仅为56%,通过对比取得四、六级证书的男、女生人数,发现女生的取得证书的比例要高于男生。
从“影响英语技能学习的学生因素”中可以发现,44.27%的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将来求职做准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明显的侧重点。对于英语学习,仅8%的学生表示能持之以恒,而非三天打鱼两天晒网,46.67%的学生表示没有制订学习计划。
通过分析,不难得出结论,英语并没有被软件服务外包专业学生重视。学生虽然有较为明确的学习目的,但并未对英语学习投入足够的时间与精力。这也是导致取得四、六级证书人数占比不高的主要原因。
3.2 教学因素
据调查显示,48%的学生希望教师在教学时能侧重“听说、读写技巧”,同时58.67%的学生表示现有的英语教学质量“一般”,仅有9.33%的学生表示“很好”。当问及该怎样提升教学质量时,认为应将课堂教学中心由老师转为学生 (32%)和使教学内容重视实用性(37.33%)为主流的意见。
学生对目前的教学状况感到不满足,但也无法明确给出改善建议。在关于“教学课时”的调查中,半数以上的学生表示教学课时不充足。
85.33%的学生认为英语学习需要特定的氛围,54.67%的学生认为教师与学生互动时学生的注意力最为集中。不愿参加课堂口语训练的学生中,70.18%表示是因为自己口语差、不敢说。71.67%的学生认为考试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为了更好地就业,大部分学生希望教师重视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希望教师着重教导阅读、写作、听力、口语等实用技能及计算机专业英语知识。
综上所述,学生不满足于现有的教学质量,希望通过与教师沟通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效果,但学生对自己的需求并不明确。提升教学质量,需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性,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也需要教师了解企业的需求,有计划地将学生需求与企业需求相融合,引导学生掌握能为职业生涯提供助力的英语技能。
3.3 求职因素
多数在校学生的职业规划模糊,对就业前景无准确的认识。92%的学生认为英语对今后工作能产生帮助。50.67%的学生认为“计算机与英语双优”的复合型人才属于紧缺人才。50.67%的学生认为企业看中员工的英文阅读能力。40%的学生希望在入职时,接受计算机专业英语培训。70.67%的学生认为精通英语“可以更好的掌握国外的一些先进技术(通过自己阅读原著),使自己能完成更困难的工作”,但大多数学生并不认为自己以后需要经常使用英语与人交流。
通过对以上情况进行分析,大多数学生认为英语对职业生涯的帮助局限于通过阅读专业文献提升自己的编程水平,英语的口语及书面语交际能力并不被重视。
4 对大学英语学习与职业生涯关系的思考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大部分软件服务外包专业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偏重于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学习,在“阅读、写作、听力、口语”等实用技能中,学生更加重视“阅读”。为了探究英语对软件服务外包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是否有影响,调查人员咨询了文思海辉技术有限公司的大区招聘经理,希望能了解到这家世界一流的IT咨询、解决方案和外包服务公司内部对英语的真实要求。
通过访谈,我们发现在软件外包企业中,特别是在一家有着外资背景的企业中,英语被普遍的使用。因为发包商多为欧美、东南亚诸国公司的原因,外包企业文化偏向于外企文化,日常的工作文档、邮件大多数为英文书写。如果员工的英语基础扎实,且计算机水平足够,将有机会被公司外派出国。软件外包公司对英语及计算机双优型人才需求较大,其普通员工也需要有一定的听说、读写等英语表达能力,是否通过四、六级会成为员工入职时英语水平的参考依据之一。
通过与往届毕业生交流,上述的情况得以验证。并且,在他们工作的诸多公司中,部分公司明确表示取得大学英语水平四级证书是录用的最低标准,且公司内部对英语交流能力的要求高于阅读。
英语水平的优秀与否,将能左右软件服务外包专业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学好英语已成为软件服务外包专业学生必须达成的目标,这关乎其职业生涯道路的宽广与否。
参考文献:
[1] 孙国凤.基于需求分析的服务外包英语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索――以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为例[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
[2] 武燕燕.浅析软件外包英语人才需求形势及教学对策[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
[3] 沈红霞.关于昆山花桥服务外包人才外语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J].职业教育,2014(10).
关键词:大学英语;软件服务外包;人才价值观;研究
一、软件服务外包的定义
软件服务外包(Software Service Outsourcing)是指软件开发商(简称“发包方”)将原本由企业自身提供的基础性的、非核心的IT业务和基于IT的业务流程外包给其他专业的软件服务提供商(简称“接包方”)来完成的经济活动。其目的在于将有限的资源专注于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利用外部人力资本相对较低的优势来完成原来由企业内部完成的工作,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优化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国内外研究状况
2.1同类课题国外研究状况
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国际产业资本转移以寻求廉价高质量的信息技术开发基地,具有远见的印度企业家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发展计算机软件,印度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这为印度发展软件外包提供了绝佳的条件,进而使得印度软件产业领先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印度是全球服务外包业务的主要承接商,2008年承接金额达到422亿美元,是中国的9倍,直接从业人员超过200万,是中国的4倍。在印度,有大量适应美国或者欧洲发包企业的技术和管理要求、尤其具有大量的具备高级英语水平和高端软件开发能力的人才。爱尔兰政府特别重视学术研究和技术创新,政府成立 SFI 的目的就是促进爱尔兰的科研及软件研发水平。30 年前,爱尔兰政府就在全国著名的“三一学院”创建了计算机系,在各地建了 12 个技术研究院,培养信息技术人才,并以建设软件园区作为发展载体。
2.2同类课题国内研究状况
纵观中国,不仅高端人才匮乏,中级人才不足,缺乏进入企业后立即发挥作用的能力。根据国家商务部等有关部门的规划,我国各类高校在相关专业( 软件研发、信息技术外包服务等领域) 开展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工作, 在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等层次培养高质量的服务外包人才。国家会利用 2009一2013的5年时间在国内建成一批产业聚集并具备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外包基地,实现200家著名跨国公司将服务外包业务转移至中国,培育2000家大中型取得国际资质的服务外包企业和120万承接服务外包所需的实用型人才,新增100万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在2013年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要达到300亿美元,是2008年的5倍多。中国人的英语能力普遍偏弱,也阻碍了软件外包业的发展,需要一个懂外语的客户经理和对方进行谈判,但是却很难找到。
三、以大学英语为依托的软件服务外包人才价值观的思考
如何以大学英语为依托结合软件服务外包行业的需求,提升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能力和人才取向理念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本文将围绕我校软件学院培养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现状、迫切需求及存在的问题等,不断探索软件服务外包人才价值观及人才取向。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企业最大的资本,也是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在软件外包企业,这一点显得尤为突出。故拥有复合型外语人才是关键。以大学英语为依托拥有软件服务外包复合型外语人才是关键。根据我校软件学院在软件服务外包人才价值观和人才取向专业实践教育中,可以从下列几方面考虑:
3.1软件服务外包方向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掌握现代软件工程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掌握软件服务外包项目的分析、设计和开发方法,掌握主流软件开发平台和软件开发技术,能够熟练使用多种主流软件工具、运用先进的工程化方法和技术解决企业问题,具有较强的软件开发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能够在外文环境中从事软件设计、开发测试以及编制外文项目文档等工作的英语IT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3.2涉及软件学院提升学生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外语能力的几条路径:
① 以高等院校为平台高等教育为途径,实现外语知识结构与市场需求接轨。
② 积极探索培养外语能力的承载物。
③ 设立服务外包培训中心,为软件学院学生提供专业外语培训。
④ 优秀的英语教学师资是软件服务外包人才质量的保证。加大外语教师对服务外包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养。
3.3 解决软件学院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在知识结构和层次结构欠合理:
① 培养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应多元化;通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的调整及开设软件服务外包相关专业的课程。
② 开设专门用途英语 ESP (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实现外语能力与职业需求接轨,具备拥有软件服务外包领域所必备的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
③ 改革外语能力评价体系,激发外语学习积极性。
3.4做实做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① 聘请专家及专业人士为软件学院学生开展软件服务外包知识讲座。提高学生对本产业的知识水平及增强学生对该领域的了解与兴趣。
② 建立共建机制与培训机构签订共建协议明确共建内容、合作方式、工作目标、责任权利保障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对适用人才的需求。
③ 校企合作的双向教学模式成为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关键一环,提升外语输出能力。
四、 就我校软件学院在培养软件服务外包人才方面具有的几点看法:
① 根据市场需求开设软件服务外包相关专业与社会人力资源接轨。
② 根据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明确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工作的目标。
③ 向学生灌输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重要意义。
④ 依据专业的特点采取灵活措施培养服务外包人才,加强学生实习实训工作,加快上岗步伐。
⑤ 大力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加大中高端英语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升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的水平
⑥ 建立服务外包课程教师培训网络平台。
⑦ 努力做好服务外包人才就业工作,增加高校毕业生到服务外包企业的就业机会。
五、结论
软件服务外包行业的全球化趋势非常突出,因此,对从业人员的全球化视野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由于软件服务外包行业的客户多来自国外,因此对软件服务外包从业人员的外语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外包技术和管理人员应具备读写和口语交流技能,以语言为工具,能与国外客户顺畅交流,理解、尊重国外客户在文化、传统、习俗、思维和时差等方面的不同,通过反复的沟通和交流,解决外包项目中的具体问题,提供最佳解决方案。根据软件学院软件英语及软件工程专业高度渗透性,结合软件服务外包人才需求,为社会输送更多的软件服务外包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方面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参考文献
[1] (美)道格拉斯·布朗、斯考特·威尔森著,逸文、果东、夏翔译.企业外包手册[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10
[2] 李昭赢,用经济学原理分析我国软件外包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4
[3] 中国软件协会.http://.cn
[4] 中国服务外包网.http://
[5] Gene M.Grossman. Outsourcing in Global economy, Elhannan Helpman,2002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3.181
我院及本市人民医院自2003年引进TCT,合并肉眼检测进行宫颈癌筛查,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入组标准:我院、人民医院妇科门诊妇女,年龄16~79岁,有性生活史1年以上,可有或无自觉症状,既往从未参加过宫颈细胞学普查,无子宫颈锥切和子宫切除病史。目前未怀孕,无骨盆放射治疗史。
筛查方法:①肉眼检测:肉眼观测宫颈改变,液基细胞学采样后,先后涂以3%醋酸和10%碘化钾,行醋酸试验和碘试验,并记录结果。②检测:按仪器操作说明制片,95%酒精固定巴氏染色。若细胞学检测阴性,可行进一步HPV-DNA检测和阴道镜检查+组织活检。
结 果
妇检1288例,5%的妇女不知道癌症是什么,17%的妇女不知道癌症的危险因素有哪些,80%妇女不知道预防可以减少癌症的发生,67.5%的病人不清楚宫颈癌的主要传播途径,39.7%的病人不知道早期宫颈癌的治疗方式,36.5%不清楚早期宫颈癌治疗后生存年限,69.5%的病人不知道宫颈癌筛查方法。1288例妇科检查生殖系统疾病感染性质,见表1。TCT及病理诊断结果按年龄组分析情况,见表2。
表1 1288名病人妇科检查生殖系统疾病感染性质
生殖系统疾病患病数(例)患者数占百分比(%)
宫颈糜烂62248.3
滴虫感染19114.8
宫颈肥大16312.7
外阴炎症332.6
外阴白斑30.2
尖锐湿疣10.1
单纯肉眼观察,VIA和VLI阳性为126例,最终病理确诊CINⅠ16例,CINⅡ15例,CNIⅢ1例,早期浸润癌1例,浸润性鳞癌3例。子宫颈高度鳞状上皮肉瘤样病变及癌(≥CNIⅢ)的现患率为2.8%。这些患者均行锥切手术治疗,术后随诊。
讨 论
子宫颈癌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已居第一位[1]。我国目前开展宫颈癌筛查方法比较混乱[2],尤其是在贫困地区缺乏经济有效的筛查方案。
子宫颈癌早期可能无任何不适,常常在体检、普查时发现;不少病人因为有接触性阴道出血而就医,在用力、大便及阴道检查时,往往有无痛性阴道出血。少数病人阴道分泌物增多,呈粉红色并有恶臭。对于绝经后的妇女,发现阴道流血,更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应该及时去医院妇科进行专门检查;对于可疑的病人,还可以通过阴道镜、活体组织病理检查等方法进行检查,以早期发现子宫颈癌;不注意经期卫生,混乱以及一些慢性宫颈疾病,如宫颈糜烂、慢性宫颈炎以及白斑、裂伤等,都和子宫颈癌有一定的关系,克服不利因素并积极治疗这些慢性宫颈疾病,也是预防子宫颈癌的重要措施。
子宫颈癌的临床表现:①阴道出血:当癌肿侵及间质内血管时开始出现流血。最早表现为后或双合诊后有少量出血或阴道排液增多。尤其在绝经前后少量断续不规则,晚期流血增多,甚至因较大血管被侵蚀而引起致命的大出血。一般外生型癌出血较早,血量也多;内生型癌出血较晚。②阴道排液:一般多发生在阴道出血之后,最初量不多,无臭。随着癌组织溃破,可流浆液性分泌物;晚期癌组织坏死,感染则出现大量脓性或米汤样恶臭白带。③疼痛:为晚期癌症状。当宫颈旁组织明显浸润,并已累及盆壁、闭孔神经、腰能神经等,可出现严重持续的腰骶部或坐骨神经疼痛。
子宫颈癌的并发症:子宫癌合并妊娠较为少见,国内报道占宫颈癌总数0.92%~7.05%,国外文献报道占1.01%。病人可因先兆流产或产前出血而就诊,阴道涂片及活体组织检查可确定诊断,早孕妇女如有阴道流血应常规窥器检查宫颈,以及作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妊娠时由于盆腔内血液供应及淋巴流速增加,可能促进癌瘤的转移;且在分娩时会发生癌瘤扩散、严重出血及产后感染。妊娠时由于受雌激素影响、宫颈移行带细胞增生活跃,可类似原位癌病变,但还有定向分化,极性还保持,这些变化产后均能恢复。治疗方法需根据癌肿发展情况和妊娠月数而定。Ⅰ期及Ⅱa期而合并早期妊娠者,可用根治术;或先放射治疗,待胎儿死亡自然排除后,再行根治术,或继续放射治疗。
本次筛查中,癌前病变在36~45岁年龄组最多见,表明子宫颈癌的发展呈现年龄化趋势,建议有性生活史的已婚妇女,每年均应至少进行一次防癌普查。本次筛查对CINⅠ的检出率较低,目前对宫颈上皮内瘤变样病变CINⅠ不主张治疗,有一部分CINⅠ妇女经过一段时间可以转归。TCT合并肉眼观察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宫颈癌筛查方法[3]。这将减轻贫困地区妇女的经济负担及活检带来的创伤痛苦,有利宫颈癌筛查工作的开展,可以最大限度地预防和控制宫颈癌。并提高宫颈癌的早期检出率,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利于降低宫颈癌的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Schiffman MH,Brinton LA.The epidemiology of cervical carcinogenesis.Caner,1995,76(10):1888-1901.
【关键词】网络组建与安全维护;企业需求;技能大赛;实践技能
引言
根据企业对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针对网络实践教学中学生技能培养的目标,提出基于知识点定义与分解,虚拟平台与真实设备结合为实践环境的网络工程实践教学模式。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实际运用,达成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还原以企业需求、市场应用领域的主要岗位及其所需技能,提升学生的网络组建、网络配置与应用、网络安全与信息安全实践技能、职业道德、组织管理能力、工作计划性和团队协作精神,为就业奠定良好基础,引导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领域的教学改革。
一、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校企合作促进实践教学改革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开展多层次的合作办学,促进教学改革,促进“双师素质”教师队伍,促进实验、实训条件与生产现场基本同步,强化办学特色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技能大赛成绩的取得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通过校企合作,规范技能教学。
引入企业先进技术,引入知名企业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特别是与锐捷网络有限公司、杭州华三网络公司、神州数码控股有限公司、西安西元机电有限公司公司等著名网络公司合作,更进一步促进了网络专业教学的先进教学理念、课程体系的改革,使得在新形势下与专业教学的有效融合,促使专业的技能教学更规范、更标准,教学内容更贴近企业实际需要。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全力推进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通过“讲学做一体化”教学和模拟企业现场实景教学的交替,让学生在“做中学”,不断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和技能。在此过程中,技能大赛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施教者之一,学生在由聘任的企业技术骨干的指导下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成为职业教育在企业的延续。
通过对社会的人才市场需求分析,我们明白了应该怎咏立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引进企业的优秀课程体系及教材,我们懂得了应该怎样去实施教学改革、创新课程教学;通过吸引企业技术骨干来学院承担专业教学任务,让我们的教学内容更加贴近企业实际。
2.通过校企合作,完善基地建设。
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广泛听取企业专家对实训室的总体布局、设备配置、环境布置等方面的建议,跟踪技术进步,科学设计流程,配置全套设备,设置充足工位,基本实现了与企业实际工作环境的“零距离”对接;在实训基地的使用中,学校切实提高实训设备的利用率,保证训练工位数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延长学生的教学时间,组建各种形式的技能提高班,采用免费教学的方式来满足学生对自身技能进行提升的渴望,不断改善学生的实训条件,不断增强学生操作技能。
二、以技能大赛为平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1.以大赛项目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强化技能教学。
网络技能大赛项目吸收了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起到了示范教学的作用,反映了最新的职业技能要求和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赋予了专业教学新的内涵。将课程改革与技能大赛紧密结合,牢固树立严谨教学、规范操作的教学思想,通过汲取技能大赛项目内容和标准对原有教学项目进行改造,提炼、转化为新教学项目,不断补充和完善项目课程教学,推进竞赛内容的普及化教育。
2.以大赛加强双师队伍建设,保障技能教学。
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技术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行“双师素质”的培养。把老师派出参加企业举办的培训班学习,把他们的课程、资料带回来,一人学习,多人受益。我们也把企业的技术骨干请进来,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更多的老师了解企业需求的知识结构。
在教学中,对专业教师要求以技能大赛内容组织教学,接受大赛的锤炼是提高专业技能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积极实施教师下企业锻炼制度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将教师参加技能大赛的成绩纳入教师考核体系,并以此作为教师职称晋升的条件之一,将以技能大赛促使他们迅速融入专业氛围,提升专业能力。
3.以大赛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检验技能教学。
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专业发展的生命线,以大赛为载体,检验本专业教学水平。技能大赛有效规范了对学生的教学评价标准,以此进一步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评价体系,采取以教师自查、教研室普查、计算机学院抽查为主线,督导巡查为辅助的“双线并进”方式来跟踪课程建设的实效,实施对人才培养过程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及时调控教学行为,不仅考核学生的专业基本理论,还加强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以及对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考核,将行业要求融入专业教学,以行业规范为标准有效实现“双证融通”。
三、以大赛营造校园育人文化,优化技能教学
在模拟真实的网络工程工作环境与条件下,实现对网络组建与安全维护的实施能力,软件安装(或固件升级)能力,设备调试能力,以及网络构架设计改进的能力,包括对常用网络综合布线工具的应用,现场问题的分析与处理、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质量管理与成本控制、安全、环保等意识。
可建立竞赛长效机制,对职业技能竞赛加以制度化和规范化,进一步扩大竞赛范围,尽量拓展到更多专业和课程,让技能大赛覆盖到整个专业、每位教师、每个学生,重在参与、重在学习、重在提高,形成积极向上、人人争先的良好育人氛围。
四、结语
从本项目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也暴露了我们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与不足,现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1.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实践性教学环节设置是为了更好地为学生将来的就业铺路,就业是实践性教学环节实施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
网络大赛的题目设计其实也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或者部分的项目,将课堂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在网络技能大赛培训中,我们也按照实际项目需求设计了网络项目进行练习,引导学生通过平时学习的知识,让学生自己找到完成项目的办法。在完成一个模拟的项目的过程中,锻炼了学习新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各个方面的能力。
2.加强师资力量培训。
由于学校缺少对教师必要的培训,很少向他们提供与外界的接触机会,教师对自己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没有进行不断更新和提高,这就要求学校以教师的实际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合理开发师资培训计划,做到以人为本、按需培训,加强交流。
3.加强学生实习锻炼。
一技在手,就业不愁,为了让学生所学的技能更好地与市场需求对接,学校应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深入企业锻炼的机会。技能大赛也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是:学校的实训条件再好也是与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不一样的,职业院校真正的实训基地应该在企业。学校要利用好技能大赛的平台,切实加强和企业(行业)的联系,建立紧密型的校企合作关系,努力把课堂、实训基地建在工厂车间、服务场所。
以国家和省里大赛内容搭建院内大赛平台,要形成普遍性、经常性的技能竞赛制度和良好的培养选拔制度,实现技能大赛由阶段性工作向常态性工作的转变,由少数师生参与向全体师生参与的转变,使技能大赛逐步成为师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和重要经历。
参考文献:
[1] 盛琳阳.面向能力培养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群建设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3(14).
[2] 云红艳,杨厚俊,赵志刚,李建波,李琳.创新思维教学在网络工程专业课程群中的研究与应用[J]. 计算机教育,20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