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2 10:26:1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企业内控信息化建设,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信息化;企业内部控制;应用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3)02-0096-01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趋成熟,我们的社会进入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化已经开始影响我国的经济、政治、生活等各方面。对企业来说,那么如何健康、平稳地进入信息化的社会,抓住信息技术所带来的良好机遇,提高自己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呢?这是企业当前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对大部分企业来说,它们都是以积极的态度来迎接这场信息化建设,并在企业的日常经营和管理中运用信息技术。可是,在看到信息化为企业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它为企业带来的一些风险。一方面,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运用了信息化技术,促进了企业的管理以及经营理念的改进,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是从另一方面来看,信息技术使企业的组织形式、控制要点以及管理体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迫使企业必须对当前所实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程序做出一定的调整,使之更好地与信息化的大背景相适应。所以,如何在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中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使企业的内控机制更加完善成为当前企业在实施信息化的进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企业信息化概述
企业信息化指的是企业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科学、合理的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过不断开发,使多种信息资源得到最广泛的利用,并通过及时调整经营和管理决策使企业的竞争力得到大幅提升,从而最终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信息化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
信息化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以及管理等各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范围以及其他要素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信息化对企业内部控制目标产生影响
企业的内部控制目标是确定内部控制方法、范围以及要素的前提。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包括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实现战略性目标、提高经营效果和保证报告的真实性。企业的信息化将会对这四类目标进行一定的扩展和调整。信息化的环境下,企业必须更加严格地遵循国家各项法律法规,尤其是信息技术方面的。战略目标增加信息的内容,也就是说企业内部控制增加了保护和管理知识、研发高新技术等具体内容。对报告的真实性而言,企业除了要提高信息的真实性之外还要采用一定的措施为其提供必要的保障。
(二)信息化对企业内部控制范围产生影响
首先,使内部控制的范围扩大。信息具有无形、易携带的特点,因此更容易被窃取,因此企业内部控制除了要保护企业的财产不受损害之外,还要注意保护企业的信息、数据等内容;其次,企业内部控制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而是扩展到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再次,企业内部控制时间提前。由于信息技术使企业的内部控制的技术手段更为先进,使内部控制的时间向事前防范、事中监督的方向移动,提高了控制的效果。
(三)信息化对企业内部控制其他要素产生影响
企业内部控制由五大要素构成,分别为内控环境、风险评估、内控行为、信息交流和监控。信息化的环境赋予了五大构成要素新的特征和内容,并引发一系列问题。第一,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企业的内控环境更加不易掌握,增加了管理和控制的难度。第二,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企业业务流程以及运营方式等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此增加了风险评价的难度。第三,信息技术为内控行为提供了技术手段,既增加了许多防范和检查的控制内容,还节约了人力资源,减少了内控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提高了工作效率。第四,信息技术使企业各方面的信息如经营信息、财务信息以及法律信息等处于一个相对集中的整体之中,强化了不同信息之间的交流。第五,人们对信息技术过于依赖,在客观上可能会提高错误的危害性,因此企业更要加强内部控制的监督作用,由专业人员对其进行检查,确保它的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三、企业内部控制信息化的对策和建议
(一)进一步优化企业内部控制环境
第一,优化内控制度。在信息化的条件下,优化内控制度是企业当前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企业应当开阔视野,学习国内外关于信息系统的相关知识,进一步优化企业先前所实行的内部控制制度,使其进一步完善,并制定出更合理的内控制度使其更符合当前的信息化环境。
第二,营造积极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能够影响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企业实行信息技术后会对员工产生重大影响,进而使企业文化发生改变。积极的企业文化使企业具有很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因此企业要重视营造积极的企业文化,使员工尽快对其产生认同感。另外,企业应该进一步帮助员工形成信息化风险的意识,使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所带来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
第三,完善企业的组织形式。企业应该采取措施进一步完善企业的组织形式,比如采取新型的组织形式来解决在传统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难于协调和沟通的问题。
第四,出台科学合理的激励措施。在信息环境下,传统管理中的人力资源政策和激励机制不能有效地发挥功能,所以企业要具体分析在当前的信息化环境之下自身的具体情况,并在此基础上确立更合理的分配制度,使企业内部人员更好地进行合作。
(二)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网络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尽管企业可能在信息沟通方面相对更便捷,可是同时企业也增加了面对各种风险的机会。信息化条件下,企业先前的风险管理机制可能不太适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所以企业必须重视信息技术中的各种风险因素,进一步完善信息化条件下的风险管理机制。
(三)进一步优化企业的内控行为
第一,加强在企业的各项业务中信息技术的使用。企业要利用信息技术的先进性进一步改善企业的各项业务,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信息系统。企业应该在调整业务环节时引入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检查现有各环节是否规范,并针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薄弱之处建立相对科学、系统的管理制度。
第二,重视控制信息系统安全。控制信息系统的安全指的是为信息系统的健康、有序进行提供必要的保障,最大限度地控制网络病毒的蔓延、黑客的入侵等不安全因素带来的安全隐患。企业一定要采取积极措施,重视控制信息系统的安全,比如加强人员访问的控制、进行身份鉴定等。
(四)为信息的良好交流提供必要条件
加强企业之间或企业内部各种信息的交流,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方便企业的管理阶层及时、有效地掌握企业各方面的真实信息,有利于企业领导做出正确的判断,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经营决策和管理决策。所以,企业一定要为信息交流提供必要的条件,使各部门之间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有效解决企业信息沟通的难题。
总之,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为社会的经济、政治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动,也使企业的内部控制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企业一定要注重在内控控制中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同时也要注意避免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安全隐患,使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更加完善,最终实现企业在市场中竞争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杨建福.信息时代企业内部控制发展方向的思考[J]. 北方经贸,2012 (10):118.
关键词:餐饮企业 内部控制 信息化建设 影响 研究
中图分类号:F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0(a)-0101-02
餐饮企业的内部控制一直较为薄弱,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信息化建设作为完善餐饮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手段来实施将会起到很好的效果。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餐饮业发展迅速,而且业已成为一个涉及多行业的服务性产业,其中包含了食材源头、养殖业、食品加工、信息技术、厨房设备制造、房地产、市场营销以及建筑装饰和物流等行业和领域。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餐饮业也与时俱进,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完善和提高内控水平,从而不断满足参与企业营运需要。
1 传统餐饮企业内控问题及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优势分析
对于传统餐饮企业而言,其内部控制主要侧重于对经理层、营运过程进行控制。其中,对经理层的控制,主要依靠实践经验丰富的经理层,对餐饮企业生产营运过程加强监督管理,虽然发现问题进行及时处理,但是其权限过大,而且效率比较低;对于营运控制而言,其主要侧重于对餐饮企业营运过程加强内部控制,对采购、财务以及加工和外部关系等内控缺乏管控。随着餐饮企业的快速发展、资本介入,内控要求不仅局限于上述两个层面,而是要求高效、全面的内控规范。然而,传统餐饮业内控过程中多采用定量分析方式,无论是及时性还是严密性,都存在较大的缺陷与不足。
餐饮企业具有劳动密集性、交易频繁以及现金交易等特点,舞弊现象时有发生。基于对多起餐饮企业舞弊事件的统计分析,操作规范、奖惩机制缺乏现象较为普遍,其中还包含了餐饮企业人事政策以及文化方面的内容。在传统操作流程下,餐饮流程基本上都是采用手工方式来实现,比如从预定、点菜、开台,到下单、用餐和埋单,当然其中还会有改单、折扣以及退菜等行为,均采用手工方式来完成。从实践来看,该种效率非常低,而且出错率比较高。
比如,订餐。在传统模式下,订餐方式主要以接听电话、手工记录以及安排包间或桌位为主要流程,该种方式的缺点表现在信息容易出错,而且不能及时变动和修改信息,加之客人信息保存不长久、分析不深刻,以致于服务和管理效率不高。就现代信息化技术而言,每次食客预定的信息均能够详细记录下来,其中的具体环节,比如取消订单、调整时间或桌位,以及食客口味和习惯标注等,都能够第一时间进行更新和明确,店内有权限者均能够看到。从当前的餐饮业发展现状以及饮食习惯来看,逐渐从单一的订餐逐渐过渡到CRM系统,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客户,如周边团宴、商务客户等。对此,可借鉴大型酒店行业的成熟做法,对特定客户进行详细记录,内容主要是用餐特点、消费习惯以及客户本人的爱好和特点等,通过长期的数据信息收集以及整理分析,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共性,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制定促销策略以及市场营销规划方案。
比如,点菜。传统的手工点菜下单方式,因时间仓促或者服务员自身的素质原因,而导致下单字迹潦草、送厨或改单速度非常慢,最终影响了服务质量和效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前场录入相应的点菜清单以后,厨房即可第一时间安排做餐、改菜和退菜,这有利于避免浪费。调查发现,目前一些餐饮企业开始利用IPAD进行点单,餐单实现了无纸化、菜谱实现了电子化。通过该种方式,食客能够在图文并茂的IPAD上直接点单,餐单确认以后信息即可传至厨房。这种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c菜信息的效率和准确性,尤其对翻台率相对较高的一些餐饮企业,应用效果更加显著。值得一提的是,全部点菜信息均会记在系统之中,并且能够定期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分析,比如点击率比较高、最低的10道菜品,各个季节以及特殊节日消费者的点菜用餐习惯等,这些信息对餐饮企业进行菜品调整,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再如,飞单。实践中,多采用手工方式进行操作,食客现金付账,服务员私吞、找零,个人提供发票,打烊后厨房与前厅对单据核对不仔细,就会出现飞单现象。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有效地避免了飞单现象的发生。第一,电脑点单。食客点菜以后,5 min时间内系统中一定要出现账单;第二,厨房见单后立即出单,打烊后核对信息,厨房出单与前厅账单必须保持一致;第三,如果没有埋单,则系统中一直显示挂账,发票应当凭结账小票开具。即所有的操作环节均由电脑系统替代,这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减少了随意性、舞弊可能性。
2 餐饮业信息化建设对内控产生的影响
传统模式下的餐饮企业营运环节中,因采用手工方式进行操作而容易出现违规现象,同时,因监督成本非常高,所以即便制定了操作规范,也难以按规范进行操作。信息化建设和技术的应用,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措施,凡违规操作均会留下痕迹。比如,给客户打折,餐饮企业有统一的折扣营销政策,协议客户、散客以及团宴等,营业过程中会有适当的折扣,而且各层级权限存在差异。采用信息化技术以后,各层级所持的折扣卡权限不同,全部折扣并不能现场降价,而是刷卡生效,每张折扣卡的持卡人都是餐饮企业合法授权的。卡的遗漏和借用,都会留下痕迹,采用规定的形式或者电话、短信通知的形式,提示持卡人对其卡使用情况负责,这有利于避免折扣权滥用现象发生。
近年来,连锁餐饮层出不穷,供应链倍受多数企业重视。在企业内部控制过程中,通常需要进行供应商筛选、验收、采购以及库管和领用等环节。在传统模式下,通常只是集中采购、付款等环节,其他环节分散在分店,而且部分企业设有中央厨房,即便如此,也难以将全部分店整合成一个共同体,实现无缝结合和管理,常见的问题就是数据流转错误、丢失。基于信息化建设的视角来看,建议借鉴现代工业企业内部控制过程中实施的ERP系统,并且将供应链作为信息化的龙头,逐渐带动整体发展。比如,筛选供应商时,通常需考虑其资质、价格、品质、配送以及折扣和合作程度等,这在传统模式下所有的信息都由采购员一人了解,而且仅凭大脑记忆或者经验,任何人为的信息变动都可能会导致信息流失。值得一提的是,因量化指标缺乏,很难公正、客观地评价供应商。然而,信息化的建设与实施,除可对供应商的相关资料进行永久性保存以外,供货价、履约率、送货及时准确性、折扣幅度以及退货率等相关信息,均可准确记录下来;结合供应商评判标准,对供应商进行合理的评价,以此来提高供应商的供货质量。以验收为例,传统手工方式验收过程中,分店验收员全凭申购单据验收,以致于多收或者虚构实收量。信息化建设及信息技术的应用,系统自动生成订单,然后发送到供应商那里,然后自动流转至验收部,进而生成一份供货验收单,在此过程中,系统能够自动设定不可多收、不多收超10%等比例的货物,这有利于降低舞弊现象发生。餐饮企业财务部门是内控的重要部门,以成本分析为例,传统模式下无法实现标准成本控制,当月成本结转难以实现。比如,某大型中餐企业,所购蔬菜品种超过150种,而且多半为半成品和成品,仅靠手工方式进行换算难见成效。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将财务人员从繁杂的核算中解放出来,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内控基础上的财务管理工作上来。实施供应链以后,财务人员仅需将月末盘点的原料、成品以及半成品等录入电脑系统,该月成本就会自行结转。
事实上,各销售产品均有其对应标准配方和成本标准。以“杭椒牛柳”为例,标准配方中包含了杭椒用量、牛柳用量以及盐等的用量,理论上来讲,各道菜售完后其成本就会立即结算。然而,餐饮业成本结算面临一些问题,比如中餐配方全凭厨师经验,企业与之很难实现分享;配方频繁变化,辅料用量难以精确把握,尤其是客人有特殊饮食要求时,更难实现标准化;即便完成了BOM报表,但以后的每月都要更新维护。标准成本可及时而又准确地对成本进行控制,并且分菜系、餐饮类型和时间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这有利于管理层分析毛利,为营销、调整菜价等提供准确参考信息。事实上,目前国内很多餐饮企业尤其是中餐企业,已经开始采用标准成本管理模式,其中采用了信息化系统和技术手段,这是传统手工模式无法完成的。
3 结语
把中国的传统饮食与现代管理有机结合在一起,为企业的做大、做强、管理规范化起到至关重要作用。餐饮企业的管理目的是成本控制、运营控制,其最终结果表现为效率和效益。而要达到这一目的,管理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有效性是至关重要的,而这些特性恰恰是餐饮信息系统的最重要的特点。总而言之,建立完善的餐饮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信息化建设及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觑。餐饮企业内控,不仅单靠信息化系统,还应当充分考虑内部环境以及风险评估等要素,内控是目标,信息化建设是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餐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桂萍.连锁餐饮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商业经济,2013(18):60-61.
内部控制在我国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发展,起先人们接触的很少,对其实施意义的理解也尚浅,开始就只有小部分公司认识到其作用,后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上市、不断扩大、走出国门与国际接轨,内部控制才逐渐完善好。对于不同行业的企业来讲,他们对内部控制的理解是有差异的,以至于不同行业在具体实施上也不同。根据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中第九号关于对内部控制制度和审计风险作了这样的描述:内部控制主要是指为了让被审计企业正常有序开展有效的业务活动而不发生风险,确保企业资产的完整性和安全性,避免防止发生错误,从而也更有效的让企业会计信息合法、完整、真实,这样在后期制定相关政策和程序才有依据。
根据COSO委员会的定义,内部控制被这样定义为:它本身是企业在管理过程中的一种,跟企业的运转息息相关,在实施内部控制过程中受到企业董事会、企业管理层和企业各部门员工的影响,由于部门重要性不一样,影响程度也不一样,最终内部控制的目的是合力确保企业的目标顺利完成,这些跟企业相关的目标有三种:一是财务报告准确性和真实性,二是经营管理高效性,三是法律法规遵从性。其中内部控制主要有五个要素构成:内部环境控制、内部风险控制、内部活动控制、内部信息与沟通控制,这五个要素也互相影响,相互连接,共同发挥好作用。
根据上述概念,我国企业在具体构建内部控制系统时,都认为实施内部控制是为了更好的完成企业经营目标,促进企业快速发展,让企业的财务信息更完整精确,资产更完整,相关法律法规更清晰,规章制度更规范,以至于企业能够高效确保整个运营正常化、合理化以及经济性。
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目的在于:
1、确保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2、确保财务会计信息更准确和完整,财务报告真实有效,防止企业出现财务漏洞,影响企业正常运转,这样企业的各项数据准确无误,在为后期制定目标和业绩考核时提供真实的数据支持;
3、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地方法令,促使企业不断完善相关企业制度建设,共同做好内部控制,杜绝舞弊行为,损害集体利益。
按照国际权威美国COSO委员会定义,企业内部控制包括5个要素:
1、控制环境影响企业员工内部控制意识,使内部控制得以贯彻执行,确保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实现。
2、风险评估在市场日趋激烈竞争中,企业内部控制必须分析、了解自身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并适时加以处理。
3、控制活动确保企业管理层的指令得以实现的政策和程序。控制活动主要包括:交易授权、职责分离、监管、业务记录、接触控制和独立稽核。
4、信息和沟通企业必须保证员工能够取得他们在执行、管理和控制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需的信息,使员工顺利履行其职责。
5、监督整个内部控制的过程必须施以恰当的监督,并在必要时对其加以修正。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快速发展,企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在企业享受信息化带来方便与快捷的时候,也加重了企业内部控制增大的风险。企业开始由传统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进行转变的过程中,对企业架构会做一些调整和改变,相对于内部控制来讲,一个适合信息化的完善的系统、完整的体系将重要很多,所以这就要求企业必须遵循现代化科学的基本管理方法,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能力,降低企业运营风险。时至今日,上市公司,包括大中型企业,一般都通过聘请了外部咨询公司,或通过人力,开展了内部控制的基本建设工作。那么如何通过IT手段,在信息系统中做内部控制方面的实践呢? 如何将信息系统与管理思想的有机的融合呢?
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通常采用的是ERP系统,它是一个对企业资源进行有效共享与利用的系统。ERP通过将有序的信息,有效将企业信息在内部间进行有效传递,确保跟企业运营息息相关的产、销、存、供、财、物、人、技术等最大化利用,并保障企业高效运作。
作为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最核心部分,ERP能够有效为企业建立一套信息化管理系统,帮助企业进行高效管理工作。不管是定制的还是外购的ERP软件,企业在实施时都必须根据自身的业务流程重组。新的会计业务流程不是对现有会计业务流程的完全否定,而是在其基础上进行改进,能使其适应信息系统的建立,使ERP的信息可以更有效地集成和传递。在ERP应用中,已将优化的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固化,这样就避免了人为的一些差错,提高了经营的效率。建立监控预警的指标体系的时候,要建立动态的监控,要落实内控的执行责任等等。除了要把相关内部控制措施,这里我着重谈下在医药商业企业GSP的要求下,我们要设置那些关键控制点呢。结合我的自身工作,我着重谈谈销售过程中结合新版GSP要求的内部控制风险控制的关键点:
一、适当的职务分离。在企业内部进行职务分离符合现代化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有效防止企业无端发生各种错误,避免无谓的损失,因此,企业应该做到:
1、企业要单独设立销售、发货、收款三个业务部门,分别由相应的领导管理;企业的销售岗位与员工信用管理分开设立;正在从事销售岗位与进行收款业务的人员轮替,而不是一直不变。
2、由于医药企业GSP的要求,对从事验收、养护工作的,都具有相关学历要求,而且不能不得兼职其他业务工作。对于含麻含毒药品,和精神类药品,蛋白同化制剂、肽类激素、含特殊药品复方制剂等特殊药品要求有采购、销售进行权限控制,由专人负责。
在企业的ERP实施中,用户名和权限的设置上就会充分体现出以上内控关键点的要求。
二、销售预算管理。销售预算管理能帮助企业对销售进度,销售利润,销售费用进行合理规划。在进度的掌控上,可以通过ERP系统进行实时提示。可以设置上下限提醒,在达不到或大幅超出预算指标是做出报警提示。在费用控制方面,可以有效避免经费不足等情况而无法对客户信用状况、产品销售状态不佳而影响销售;也可以避免产生浪费,降低企业利润。
三、充分的客户信用资料。目前在各行业的企业中,赊销方式已不可避免的成为主要销售方法,因此为保证应收账款的回收率必须加强客户的信息管理。作为医药企业必须关注客户是否具有相关购买资质。及时调整客户基础档案及新增变更流程,由业务部门填写并由质量部人员审核资质。
四、对于授权审批问题,主要关注以下五个关键点上的审批程序:
1、在销货发生之前,赊销已经正确审批。
2、非经正当审批,不得发出货物。
前两项控制的目的在于防止企业因向虚构的或者无力支付货款的顾客发货而蒙受损失。
3、销售价格、销售条件、运费和折扣等必须经过审批。价格审批控制的目的在于保证销售交易按照企业定价政策规定的价格开票收款。
4、审批人应当根据销售与收款授权批准制度的规定,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审批权限。
5、销售退货单由发货单生成,不能填写空白单据。
在ERP的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系统设置进行提醒,随时关注客户资质的到期和更新。特别对含麻含毒药品,和精神类药品,蛋白同化制剂、肽类激素、含特殊药品复方制剂等特殊药品有特别的资质要求。通过系统自行对没有资质购买以上相关药品的客户进行过滤。
同时在货品运输的承运商资质也有具体要求,对需要冷链运输的药品发货时自动通过ERP系统加以控制。对有运输时限要求的,提示或预警相关部门和岗位人员;药品运输的在途时间进行跟踪管理,填制药品运输记录单。
五、充分的凭证和记录
一、企业实行会计信息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会计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经过30余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使传统的会计系统组织结构、会计核算及内部控制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影响尤为明显。
(一)内部控制形式发生变化
实行会计信息化后,内部控制形式变革为人机交互的形式,通过会计内部恒等关系、多层次复核以及权限管理分配等方式实现,并由此衍生了数据管理、数据查询、数据安全、数据归档等新的控制点。同时,会计信息化减轻了原手工做账的工作量,使原手工的内部控制更及时、更便捷。在降低程序重复运行产生的系统风险的过程中,提高了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程序控制。
(二)内部控制制度范围和对象发生了变化
原有的内部控制是对已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事实反映和监督控制。在新的环境下,会计核算工作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会计信息系统核算,核算员先审核后,录入相关数据,由会计信息系统将数据结果输出。因此,内部控制的范围扩大,控制对象增加,主要是增加了对软硬件的维护、管理,特别是存储数据的安全性等。同时,对会计信息化起点控制,即对数据输入是否正确的控制成为内部控制关键环节。
(三)内部控制的机制变化
在原有手工记账时期,会计核算的经济业务需要经过多道程序,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制约监督机制操作。最基本的制约原则就是岗位不相容原则,如业务经办岗与复核审批岗、现金出纳岗与会计核算岗等。在这种牵制下,不同岗位相互核对、相互监督的过程中,存在着大量校验工作。而在会计信息化工作中,计算机业务的自动化、控制的程序化、监督的固定化,都由计算机统一分析、统一处理、统一执行,会计工作的分工、岗位职责以及权限分配都出现了新变化。在内部控制体系中仍残留人为监督检查的因素,但多数业务处理被简化,一些原有的牵制机制得不到执行,原有大量的相互校验的工作在计算机内部,按照固有方式简单校验。作为审查和稽核的主体,丰富的人工经验未能在校验中得到体现,控制监督机制被削弱了。
(四)内部控制关键点的变化
实行会计信息化后,内部控制的重点也产生相应的变化。在原手工记账时期,内部控制的关键点是记账的控制;会计人员岗位职责的控制;账账之间、账表之间以及账实之间的核对控制;会计凭证的保管、整理以及归档。这些经过长期探索形成的关键控制点,在应用会计信息化后,改变了内部控制的关键点。新的关键点主要是计算机的数据输入控制;会计信息的处理控制、人机交互的牵制控制;计算机本身的安全控制;会计信息化软件的安全控制等。这些变化有些是原有关键点的变异,有些是新出现的情况。因此,会计信息化下的内部控制关键点已经部分转移
二、企业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在新的环境下,企业的财务管理和核算工作效率越来越高,业务流程更规范化、更精细化。但是,不能忽视新环境的影响,对会计信息化依赖程度越高,越有可能发生内控体系失控的情况,降低会计核算的准确和可靠性,从而导致会计信息系统整体失效,无法运行。
(一)人员素质弱,存在操作隐患
人力资源是任何行业发展的基本要素,会计行业也不例外。在的会计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更需要既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又熟悉会计信息化相关领域内容的人才。但现有会计工作人员,往往对信息化领域的知识了解甚少。对会计信息化系统的使用基本局限在自身工作的范畴,缺乏对上下游工作环节之间的安全认知,更缺失会计业务与信息化领域结合的能力。这类认知的匮乏,是对信息化系统使用控制的无意识行为,很可能导致系统崩溃,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笔者认为其形成原因主要是会计与信息化系统存在知识壁垒,从人的意识中没有将信息化领域的知识作为一名合格会计人员的必备技能,仍受传统会计的局限,未能着眼会计工作的未来发展趋势。
(二)流程简化,违背内控原则
由于会计信息化的普及,原有的会计工作岗位,可能被管理人员合并为一个岗位,这样的岗位设置为企业带来更高的工作效率,更少的成本支出,从而增加企业的经营利润。同时,部分企业为了追求利润也会主动减少工作岗位,违背内部控制原则,特别是可能发生放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中,相容职务不相兼的原则。笔者认为其形成原因主要是会计工作在引入信息化系统后,部分复核岗位转化为会计核算岗位,加强了对前台核算工作,同时对信息化系统高效性依赖程度很高,工作重心转移,从而简化了内部控制应有的流程环节。
(三)内控程序化,差错重复出现
在新环境下使用会计信息系统,最大的作用就是降低了人的参与程度。从人员录入到报表生成,都由系统按照既定的程序进行计算、汇总、编制报表。在普及网络报销的企业,还实现了自动生成凭证等功能。这些功能确实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也实现了内控控制管理模块化、程序化。同时,这种系统代替人工,减少了中间环节复核的模式,给内部控制带来了隐患。一旦发生初始控制失效或未实现控制目标时,就会导致系统的错误重复出现,直到被发现并解决。在这段内控失效时间内,会计信息将失效,会计信息系统信任度将降至低点,财务管理人员因重复的错误而无法获取有效的会计决策依据。笔者认为其形成原因主要是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上,会计人员过度信任系统自身的运算结果,未能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的交互检查工作,同时系统管理人员也未能做好后续维护和自检工作。
(四)档案电子化,保密意识差
在财政部、国家档案局颁布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2015年第79号令)第三条中规定,“本办法所称会计档案是指单位在进行会计核算等过程中接收或形成的,记录和反映单位经济业务事项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等各种形式的会计资料,包括通过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形成、传输和存储的电子会计档案”。目前,随着会计信息系统使用的普及,会计电子档案的存放形式也多种多样,从已被淘汰的软盘到现在大容量光盘、移动硬盘、云存储等多种介质。电子化的会计档案有着突出特点,如易存储、易复制、易携带、易查询等,这些特点遇见保密意识淡薄的工作人员,就会导致泄密,有可能间接造成企业的经济损失。笔者认为其形成原因,主要是单位会计档案管理工作不规范、管理人员执行工作流程不到位、保密工作未尽职等。
(五)数据库管理,安全防范不到位
目前,企业使用的会计信息化系统基本采用数据库管理的模式,其采用的架构多为C/S结构,即客户端-服务器端结构。工作过程主要是从财务部门的信息系统管理员对会计信息系统初始化后,由会计核算人员在客户端进行业务录入,再到系统自动计算汇总形成报表。而会计信息数据流按照上述流程依次存储于服务器端的数据库中。由此可见,对数据库的安全进行防范,是新环境下需要加强内部控制的关键点。对数据库依赖的软硬件环境,就需要加强控制,如机房使用、软件更新、硬件维护等记录措施。安全防范稍有遗漏,就有可能导致数据丢失,后果不堪设想。笔者认为其形成原因,主要是会计人员和系统管理人员配合不到位,会计人员不了解登录信息系统进行访问验证的重要性,系统管理人员不清楚数据信息真实准确的不可更改性,从而出现管理漏洞,甚至是一人兼双岗,自己监督自己的情况。
三、加强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对策措施
既然会计信息化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主要问题出现在人员素质、计算机程序、内部控制制度、档案管理和数据库管理五个方面,下面主要从加强这五方面的内部控制,制定相应的对策。
(一)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如上文所述,员工的素质对行业发展的方向产生重要的影响,缺乏复合型的财会人员,是目前会计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亟须增加的力量。在目前情况下,主要从两个方面解决问题:一是提高操作熟练程度,加强处理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已开发的功能,进行多方面钩稽关系的核对;二是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强的培训,强化计算机基础知识,提升会计信息化系统内部控制关键点的认知水平。只有反复强化,鼓励会计人员自行学习,才有可能实现内部控制目标,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不断提高。
(二)建立内部控制牵制制度
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牵制制度,有利于相互之间交叉监督、相互制约。主要关键点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系统管理权限的设置和维护。会计信息化下内部控制的核心,应从系统管理员分配的权限设置开始,再按照规定对各岗位工作分配权限。在权限分配过程中,要明确不同岗位的权限和职责,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牵制制度。
第二,梳理系统操作流程。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梳理系统操作流程,制定相关管理制度。针对不同人员,划分不同权限,加强相互之间校验的交叉点,如将数据操作岗位和审核岗位相分离、形成上机日志,建立必要的上机登记制度等。
第三,交叉维护复核制度。会计信息化是结合了计算机技术与会计专业技术,会计人员利用计算机重复性、准确性的特点发展新型的会计信息体统。计算机技术的安全、顺畅,符合会计使用规律的软件,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是实现内部控制的必要手段。因此,建立交叉维护复核制度就很必要了。其非系统维护人员不得获得相关权限,接触相关的程序代码以及其他软件文件,以减少程序被修改的可能性。
(三)加强系统程序操作控制管理
为了保证系统会计数据不被随意操作,要加强系统操作和安全管理控制。其关键内容主要有:设置操作权限、制定上机守则,禁止非操作人员操作;制定内部操作规程;数据存储和处理相隔离;建立必要的上机操作记录制度,形成上机日志;健全并严格执行防范病毒管理制度等。同时,还应增加系统文件由专人负责保管,使用和修改必须经过有关领导审批等内部控制环节。
(四)优化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的会计档案管理
针对会计档案管理进行优化,最主要的措施是将会计档案用实物的形式保存下来,保证会计档案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会计信息化系统也应当作一类特殊类型的会计档案进行存档。最后在会计档案的管理权限方面要制定严格的标准,如查询需要哪些部门的批准、调用需要主管部门的签字等。
(五)提高系统的安全性能
提高系统的安全性能,就要制定严格制定有关的操作规程、设备管理制度、人员进出制度、岗位职责等,并且要落实到位。按规定设置人员、职责权限及登录操作密码,形成正确、完善的维护制度,定期清理垃圾数据。对会计信息化系统进行升级、更新等,保证数据的连续性和安全性,做好备份工作。构建系统安全“防火墙”,加强安全技术限制和规范外部对系统的访问,隔离对会计数据的非法访问。
四、结语
【关键词】企业财务信息化;内部控制要素;加强内部控制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
企业管理要求有完善的内控制度,内部控制是由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的合法合规,保证企业的资产安全,对财务报告与相关的信息保证其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与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内部控制是一个不断变化与发展的过程,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变化;二是企业的全体员工都要对内部控制负责;三是内部控制在形式上是互相监督、相互制约、彼此联结的控制方法,以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信息报告质量、资产管理水平与对法律的遵循程度;四是内部控制能够向企业管理层提供上述目标的合理保证。那么企业怎样进行内部控制呢?按照国际权威美国COSO委员会定义,企业内部控制要素五要素内容如下:(1)内部环境。包括机构设置及权责的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规定了企业的纪律与架构,塑造了企业的文化氛围,影响了员工的控制意识,是企业建立于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影响着经营管理目标的制定;(2)风险评估。企业能够及时识别与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的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进而提出合理的风险应对策略,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3)控制活动。企业根据风险策略,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用具体的形式来控制风险;(4)信息沟通。企业及时准确地收
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形成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5)内部监督。对于内部控制必须进行监督,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必要时加以整改。
二、企业实现信息化对企业内部控制要素的影响
(1)企业信息化改变了控制环境。首先,信息化将渗透到企业经营活动的每个环节,原来较为简单的组织结构得到整合,与其相适应的的机构设置和权责分配发生改变;其次,信息化打破了内部人员之间、内部与外部人员的隔阂,可以平等动态地进行协作与交流,不再被动的接受工作指令,而成为企业管理网络的一个节点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企业的决策,提高员工的自我价值;最后企业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可以共享信息资源,进一步加强协作。(2)企业信息化拓宽了风险评估的范围。信息化为企业大大提高经营管理效率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企业风险,因为信息化要适应企业的业务流程,使企业经营管理处于一种开放的、信息分散与信息共享的平台中,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前集中、封闭运行的模式,使风险控制的范围扩大,相应也拓宽了企业风险评估的范围。(3)企业信息化对控制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信息化使得企业管理由传统向现代进化,原先设计并执行的业务流程也随着改变;其次,信息化的广度与深度是不断变化着的,企业信息化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要实现控制活动的目标,企业必须不断地更新控制点来获取信息系统中的数据与信息。再次,信息化本身也需要加以风险控制来确保信息化系统的正常运行,可以分为一般控制与特殊控制。平时要做好防范网络黑客非法入侵攻击的一般控制,还要针对某些特殊活动进行特别的风险控制。(4)信息化增强了信息与沟通的有效性。企业信息化平台的建立为管理者、员工和外部的顾客、供应商、其他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提供了全新的有效的交流通道,员工与管理者及时掌握现行业务的发生、发展与结果,弥补了以前存在的信息与沟通方面的缺陷,改善了信息与沟通的时间上的滞后,在可靠性、及时性和共享开放性方面得到有效的提升。(5)信息化要求监督方式、内容更加多样化。企业信息化要求更新原先传统的监督方式和内容,将完全依靠人工的监督模式改变为在业务发生时实时、全过程的程序化监督,大大提高信息处理的速度;并且将监督的结果与预期的目标进行比较,及时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的缺陷并加以改进,以达到自我监督、自我评价的作用。然而,信息化应用过程自身也需要进行监督与自我评价,所以传统方式下的人工监督也是必要的:定期,或不定期检查计算机程序、指标、参数的有效性,随着经营活动环境的变化及时评估业务流程控制点的运行状态,重新调整或者更改内部控制程序、控制方法、控制指标等。
三、加强内部控制的对策与手段
针对信息化对COSO的内部控制五要素方面的影响,应该从五个方面进行内部控制的加强:(1)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首先,企业应该以董事会作为内部控制系统的核心,充分发挥董事会的作用和职能,建立合理恰当的组织机构和明确的职责分工制度,实现不同岗位之间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实现内部控制的成果。其次,在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企业员工的价值观、诚信程度和职业道德水平的变化是影响内部控制环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建立基于财务信息化的道德观、价值观、规章制度、基本理念,进而有效解决信息化时代组织结构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与此同时应该注意培养管理人员的内部控制的观念与适应信息化条件下的管理理念,充分理解企业信息化建设、内部控制和企业发展的关系。(2)完善风险管理机制。首先,输入、输出的数据必须经过授权,且通过内控手段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其次,严格控制进入机房的人员,完善登记监控制度;对操作日志文件进行定期的安全检查与评估;定期对系统硬件和系统软件进行专业的检查和维护,对检查出来的问题进行记录与备案。(3)建立良好的控制活动。随着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广泛运用,管理部门对于信息化的报表的依赖程度也愈发提高,如何将内控制度嵌入到信息化系统中,保证报表信息的质量,必须建立良好的控制活动。(4)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系统。首先,信息化系统的战略性与企业的整体战略紧密相关,企业领导层应当对信息化建设开发工作高度重视,并予以相应的支持,确保各个职能部门信息系统高度的吻合;其次,各个职能部门应该按照控制系统的需要识别使用者需要的信息,在此基础上收集、加工和处理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及时、准确和经济地传递到企业内部的相关人员,使得他们能顺利履行自己的职责;再次,通过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会计及其相关信息的报告制度;最后,使企业内部的员工清楚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和自己所担负的责任,并方便获取他们在执行、管理和控制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需要的信息。(5)加强内部审计。设立内部审计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企业信息化形成的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审计,内部审计工作的主要职责从查错防止舞弊转到对企业的管理做出分析、评价、和提出管理建议方面上来。首先,内部审计应该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审计。其次,对系统运行各个环节进行审查,防止存在漏洞。
总之,企业信息化建设顺应了经济发展的潮流,是实现现代企业管理的必要途径,同时也给内部控制的建设带来了巨大影响、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才能充分发挥信息化应有的作用,从而确保企业财产的安全,为决策者提供完整准确的信息,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污水处理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内控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306-02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水资源以及其他的能源都相对比较匮乏,污水处理企业为我国保护水源以及环境保护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通过计算机网络的引进,实现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是污水处理企业内控机制的新方向,能使企业的发展走的更远,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一、实行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完善企业内控机制
企业财务管理涉及企业的各个方面,所以要求企业的各个部门都能够配合,才会使它的综合性和敏感度提高,发挥真正的管理监督作用。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建立有财务管理特点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才能够有效地解决财务中出现的各种状况。
建设―个完善的企业财务信息管理系统,使企业的财务信息能够及时准确的整理并反馈出来,是企业的管理人员能够随时随地的了解准确的财务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适当的企业的管理以及计划适当的进行调整,做出更加合理科学的决策,使企业能够处于可控制的状态。
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关系着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影响着企业的各种项目的的运行,企业会计的真实准确性决定着企业能否继续的健康稳定的发展。现在有的企业规模有限,企业的项目种类较多,会计人员不足,就会造成企业内部一人负责多个会计岗位,加大了管理难度,不利于企业内部的监督控制机制,影响企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建立完善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加强企业财务监控机制势在必行,使企业的财务管理办法更加健全,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责,加强企业的内控机制。
建设企业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实行企业运行的各个方面的预算机制。企业的预算管理包括三大步骤,预算计划编制和执行以及执行结果的评定,对企业运营的项目实行全方位的控制,以便能够其实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使企业能够快速稳定的发展,企业项目能够在控制下顺利的进行。
由于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较多,使得企业的资金流动过程复杂而且极其分散,增加了企业资金的流动风险。如果建立了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将企业的资金实行集中管理,将资金的流动过程更加详细透明,使内部控制制度加强,降低企业的资金流动时的很多风险。财务管理可以实现有效的开源节流的作用,当企业的流动资金比较紧张,可以适当的增加部分资金缓解危机,当流动资金较多时,可以适当的把部分资金存储起来,当需要的时候再使用。实行财务信息,可以使资金发挥更大作用,加强内部管理机制,使企业发展良好。
二、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建设
1.正确的认识财务信息化管理的作用
财务信息化管理能够有效地提升财务工作人员的效率,减轻他们的工作量,但是很多的企业对财务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不够。企业领导及其相关人员应该正确的认识财务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作用,提高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水平。我国现在信息技术正在快速发展,它是一种新的生产力,能够推动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的快速发展。企业想要快速发展,必须要抓住这个主线,正确的运用信息细化管理的理论以及方法。通过对财务信息管理的建设,全面准确的搜集各类信息,加强企业内部的资金的管理和控制,提高资金的有效使用程度,有利于企业的快速发展。
2.加强对财务信息管理的使用程度
有很多的企业投入了对财务信息管理的建设,但是使用程度不高。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交流,各自为政,使企业的信息不能够及时的分享。还有部分企业虽然建设了财务信息管理系统,但是使用率非常低,数据统计以及核算等等仍然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我们只有把企业的财务管理切实做好,并且加强资金的监控机制,才能够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企业应坚持以财务信息化管理为核心,加强建设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财务管理体系,实现企业信息的内部高速流通,使企业的财务数据以及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实现各部门之间的共享。这是建设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加强企业管理,顺应时展的必然途径。
3.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管理意识
有些中小型企业管理意识淡薄,由于财务管理系统不完善,使得财务管理十分困难,甚至有假帐烂账的出现,使得财务数据缺乏可信度。还有的部门缺乏沟通,不能使信息流通顺畅,导致企业领导不能及时的依据相应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
企业财务的信息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部分,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我们应该不断完善财务信息管理制度。实现企业的创新管理。财务的信息化管理,要在计算机管理技术的基础上,站在企业发展的整体高度上,从大局出发,整体规划企业的管理系统,是企业能够快速稳定的发展。财务信息管理的建设要以财务管理一体化为基础,把财务软件以及计算机网络等技术作为支撑,把企业财务人员的集中管理作为前提,通过现代信息化管理技术实现财务的集中管理和控制,最终实现整个企业的财物统一管理。
4.加大财务信息化管理软硬件的投入
有的企业虽然建设了信息化管理系统并且投入使用,然而却由于系统的跟新与维护比较落后,不能跟上时展的脚步,满足不了时展的需要,导致工作上的一些疏漏。所以想要有效的使用信息管理软件,就要有必要的财务管理的软硬件,就要加大财务信息管理方面软硬件的投入。加大对财务信息化管理设备的投入,把现阶段的高新设备引入企业,并不断的加大设备的更新与维护才会顺应时代的发展。要实现财务数据的统计以及财务信息的及时收集与共享,就要加大财务的信息化建设,把计算机以及网络等技术等高新科技引入财务管理方面。所以我们只有对财务软件的研发与更新投入更多,加大对软件的开发以及配发力度,激发财务人员的工作热情,及时的对软件进行更新与升级,才能够实现企业的财务信息管理的有效性,实现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
5.建设高素质的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进步,企业员工只有不断的学习技能,充实自己,才能满足企业不断发展的需要。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的重要部分,财务管理工作员工素质的提升有助于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提高,是企业管理更加有效率。如果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对网络运营以及财务管理系统软件不熟悉,就会很难将财务工作运行下去。建设高技术水准的人才队伍,是建设财务管理信息化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建设完善的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必须重视培养有技术,管理能力强的人才,让他们担负起信息化建设的重任,促进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企业 财务管理 内部控制 信息化
一、财务管理信息化与内部控制及两者关联性
(一)财务信息化管理
财务信息化管理是一种企业在重组业务流程的基础上通过利用信息化与数据库技术集成企业活动资源与信息,再通过预测和分析手段综合利用有效资源,便于企业准确决策与控制的创新财务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不仅使企业实现“四化”管理,也即同步化的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管理,集成化的财务管理.弹性化的组织管理,供应链化的资源管理,还提高了企业综合效益与核心竞争力;同时将财务管理与各个系统的整合,从而上升至决策支持层次。
(二)财务内部控制
财务内部控制是在企业系统环境下,企业通过对内部控制环境、管控活动、信息沟通、风险评估、实地监控等方面的财务控制和调整,形成可靠有效的财务报告,遵循相关法律法规,以实现高效经营。财务内部控制是以企业管理决策、业务流程与经营效益为多元主体,以人力、物力、信息与财务等综合资源为客体,通过多种财务控制手段实现多层次化的决策并理清复杂业务流程。
(三)二者关联性
财务信息化管理对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各个重要环节都有着强化作用,而高效规范化的内部控制系统正是财务信息化管理的价值体现。
财务信息化本身是对内部控制组织结构的精简,也为企业内部控制与管理理念开辟了新视野,适应了信息经济的发展;信息集成化系统扩大了财务管理范围,加强了财务风险管理;信息化系统使得财务管理目标多向性发展、多种控制手段的高效灵活以及各种控制活动的防范保护性增强,有助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同时,全面集成的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集中了企业每一个经营环节的业务要点,为企业的内部控制提供了良好的信息与沟通通道,不仅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的并行化发展,还可从外部获取有效的功能信息。信息化的财务内部控制通过内部预算、审计、控制与评估手段建立一套高效合理的监督系统与防范机制,适时地评估控制的设计和运作情况,以实现财务报告目标。
另一方面,内部控制的系统复合化、监管动态化、定制个性化、执行标准化的企业管理新格局是财务信息化管理的价值体现。借助信息化软件,BOM表管理及成本管理的内部控制难点有了实务操作可行性,结合企业的行业特点以及先进的管控理念和手段通过内部控制流程的实践与优化,实现了格式化、标准化,逐步突破财务内部控制实务瓶颈。同时企业依托信息技术平台,将财务管理目标上升到高层决策的基础性指导体系,引导领导意志,以实现内部财务控制优质的实务技果,为企业规避风险、稳定盈利、科学发展提供了保证。
二、实例与建模法研究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信息化
根据企业不同的性质与结构,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方式可分为集中型、分散型及相融型三类,以实现不同权限的财务管理。
(一) 建模研究
模型目标主要有总信息化目标以及具体执行目标;其中总目标是构建一种集权管理、分权控制、商务集成化、信息共享的企业整合运营平台,且该目标取决于财务控制目标;而具体执行目标是在总目标指导下,针对企业运营各阶段、部门、系统及单项事物具体处理要达到的目标。
模型结构也即是信息化的基本环境——财务控制基本管理框架,不仅与企业规模结构、内部控制建设以及信息化认知程度有着深刻联系;还与企业信息技术水平社会信息化程度等有联系。基本脉络层次有指导层、目标层、方案层、内容层、技术层、执行层、评价层,各层信息化执行程序有规划、组织实施、控制、管理与评价。
模型内容首先要建立基本的指导思想体系,这不仅关系到企业战略目标、规模结构管理需求,也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和出发点。信笔者认为构建集成化的平台应该是集团管理信息化的基本方向。在信息化大环境下,现代信息技术理论、集成制造系统理论、财务管理理论是理论基础,通过信息集成、过程与资源优化,实现了组织、技术、经营及管理的集成以及企业价值流、信息流和物资流的优化运行。企业信息化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应结合企业财务管理主体、目标、对象、方式以及环境等多方面的特征,由此分析并确定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而确定全面信息化模式并选择最好的系统,以适宜方式构建满足企业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需要的信息化体系。
建构程序信息化系统构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系统基础平台、应用软件系统、财务决策层系统、组织应用模型和信息平台的构建。其中系统基础平台包括采用B/S网络化结构的硬件网络基础设施;拥有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安全机制、保障技术、控制措施以及风险分析评价和产品认证的安全保障体系;还有集中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仓库、计算机语言、中间件、其他工具软件等的支撑软件系统,以及对应的平台构建、运作、维护、监管的机制柔性化平台。应用软件系统是包含核算层、管理层和决策层的一种选择和实施的功能模块系统。企业组织应用模型是企业信息化所采用的包括业务、业务流程、功能以及组织结构等模型,一般来说,这些模型皆是协同信息平台并融合自身的特点来进行选择定义的应用模型。最后还要根据应用模型的参数及其初始化需要构建初始化应用系统,形成满足企业自身需要和特点的个性化信息平台。
效果预测对于模型的效果预测,笔者认为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信息化评价体系,通过把握时间、成本、绩效等评价目标运用多种评价方法测试信息化工作效果,同时还可对信息化财务管理系统进行效能评估。
(二) 实例研究
我们以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为例。首先要全面了解企业规模与相关财务软件的核算需要,将信息化建设分为系统及软件操作、数据录入与审核、系统维护与档案管理等执行环节,再进行具体的系统构建。其次要建立软件操作内部控制制度来规范操作并核查数据。再次是构建硬件与软件维护的信息系统,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定期核查并记录硬件故障问题并给以维护,同时做好软件系统的正确性、适应性和完善性维护,加强数据源的的管控以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完整性、有效性与安全性。在此基础上建立档案管理控制制度,严格做好有价值的资料备份,为管理层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资料。
一系列的信息化系统的建立实现了企业资源与信息的共享,为企业带来了较高的运营效益。
三、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需要一个高效敏捷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为上层决策提供准确及时的财务信息。从价值角度看,利用信息化手段实行财务集中管理,加强财务监控已成为现代企业的必然选择;财务信息化的发展和成熟提高了信息处理的效率,为内部控制目标拓展和价值提升提供了可能。从理念角度看,现代化信息技术结合财务管理创新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基于财务信息化的企业财务控制的新思路。从企业角度看,既可以很好地贯彻自己的财务政策和目标,及时准确地掌握经营动态、资金运作状况,提高了财务管理的有效性,规避了财务风险,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从发展角度看,信息技术构建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网络环境,通过集中数据、信息,实现企业集中监控和规模经济;达到企业成员之间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四、结语
基于企业信息化平台和财务数据集成的内部控制管理系统,不仅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更体现了企业现代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摘 要 财务管理信息化就是对企业的各项财务数据、管理活动、财务活动进行数据化处理和分析的过程,是整个企业在管理过程中的核心工作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财务管理也逐渐由以往的电算化管理转变为现阶段下的信息化管理,在财务信息化管理的推进下,企业管理人员能够对企业现阶段下的经营成果、财务情况、资金运用、费用控制、经营业务等数据进行动态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客观、公正的来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从而有效的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经济效益,本文主要探讨财务管理信息化在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中的应用。
关键词 财务管理信息化 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应用
企业的内部控制贯穿在企业生成、经营、服务等各个活动之中,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管理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之一,财务管理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成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财务管理也逐渐由以往的电算化管理转变为现阶段下的信息化管理,本文主要探讨采取管理信息化在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的应用价值。
1.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概念
财务管理信息化就是对企业的各项财务数据、管理活动、财务活动进行数据化处理和分析的过程,是整个企业在管理过程中的核心工作部分。随着财务信息化的优化,财务管理系统已经由传统意义下的会计核算不断的延伸到企业的预算、决策、分析等各个领域之中,为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创造出了更多的价值。
2.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是伴随着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而来,早在上世纪90年代,在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下,信息技术就在各个行业中逐渐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后,外企纷纷涌入我国,这不仅为我国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资金,也提供了一种科学的信息化管理思想。在国内竞争环境的加剧之下,我国企业开时利用信息技术来优化企业内部的资源、改善内部管理,并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随着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财务管理信息化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就现阶段来看,我国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已经可以实现生产、销售、客户关系管理以及在线分析系统采取信息处理的有机整合。在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中,包括财务分析软件、全面预算管理软件、战略财务软件、平衡计分卡软件等等,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在对数据的分析以及经营管理决策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优势,可以实现绩效管理、目标分解、成本控制、预算预测等一系列的功能。
3.财务管理信息化和企业内控的连接
在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过程之中,必须将采取管理工作与物流、人力资源、业务流等相关的系统连接起来,才能将企业内部控制的作用全面的发挥出来。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适宜的软件,对企业内部的资源和业务进行全面的控制,以便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达到企业信息化与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衔接。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3.1 做好组织控制的工作
组织控制工作就是对整个企业内部人员分工、部门设置、岗位制定、权限划分等进行科学有效的控制,其控制的目标就是建立一种科学的权责分工的制度,对整个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进行科学的架构,以便实现相互制约、相互牵制的作用。就现阶段来看,在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之后,财务工作的岗位可以分为基本财务岗位及电算化财务岗位两种,基本财务岗位主要指稽查、核算、出纳、档案管理等岗位;电算化财务岗位主要包括系统的操作、管理以及维护等岗位。
3.2 做好系统的维护工作
系统维护就是对系统硬件系统进行修正、扩展、更新、备份等工作,该项工作能够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为了保证财务数据的安全性和连续性,该项工作需要有专业的人员来进行实施。
3.3 做好系统的日常管理工作
财务信息系统的控制包括操作规程控制以及操作权限工作两个方面,其中,操作权限的控制是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隐私性的重要体现,在系统中,只有特定身份的人员才能在系统中进行操作,且无法越级接触,这就保证了整个系统的安全性。
4.财务管理信息化在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中的应用效果
4.1 提高了内部控制的作用
在实行财务信息化之后,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企业经营管理的合法性,同时保证了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率,促进企业朝着良性方向发展。这与传统的单靠制度来进行内控的措施相比,实施效果更佳的显著。在财务信息管理化的推进下,成本费用以及主导行业收入等全面的实现了信息化的管理,传统财务制度的漏洞也得以解决,这也有效的配合了其他相关增收以及节支活动的开展,费用压缩和收入效果得到了提升。
4.2 促进和财务与其他业务的有效衔接
在财务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之下,企业中各个部门的业务联动得以加强,在这种联动之下,各个业务部门能够对差异出现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这就实现了财务与企业中其他业务的有效衔接,在这种管理模式下,财务工作也又传统的被动状态转化为现阶段下的主动状态,实现了从核算行到管理型的转变,财务部门能够定期的与经营部门核对数据,找到财务收入和经营收入之间存在的差距,提高了企业经营管理的透明化。
4.3 实现了企业的动态管理
财务信息化的实施能够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动态化的数据和图表,管理人员可以在这些图表和数据中获得大量与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信息,和传统的表格相比而言,这些数据资料更加的形象和具体,也更易被理解。这样,企业管理人员就能够对企业现阶段下的经营成果、财务情况、资金运用、费用控制、经营业务等数据进行动态的统计和分析,能够客观、公正的来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同时,管理人员也能够根据业绩的变化情况分析中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不断的完善经营和管理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全面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4.4 财务信息化管理是财务分析的重要手段
财务信息化管理是采取分析的主要手段之一,系统模块中提供的数据能够使财务分析更加的具备说服力,能够帮助企业管理人员在很短时间内了解企业在过去和现在的经营情况,这就为管理人员提供了决策的依据。同时,也可以实现一种财务预警的功能,在这种模式下,企业人员可以及时的看到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明确财务风险程度,根据风险的大小制定完善的应对措施,保证企业经营目标能够得以实现。
5.结语
财务管理的质量直接对于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成效有着直接的影响,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下,财务管理已经由以往的电算化管理转变为现阶段下的信息化管理,在财务信息化管理的推进下,企业管理人员能够对企业现阶段下的经营成果、财务情况、资金运用、费用控制、经营业务等数据进行动态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客观、公正的来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与此同时,也能够及时的看到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明确财务风险程度,根据风险的大小制定完善的应对措施,提高了企业经营管理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徐益强.信息化在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中的应用分析.新会计.2012.02(28).
[2]蒋占华.财务管理信息化在内部控制建设中的应用.财务与会计.2007.06(23).
[3]梁楠.企业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