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语文教育问题8篇

时间:2023-10-12 10:26:0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语文教育问题,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教育问题

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语文教育;问题

语文,具有浓厚的人文思想、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个人思想理念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语文教育是语文教育的深化阶段,它能够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知识,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就目前状况而言,现阶段的高职院校并没有将语文教育放置在一个重要的位置,而是看作可有可无的一门课程,整个教学环节都十分的薄弱,严重影响到高职语文重要作用的发挥。

一、高职院校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1.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在高职院校语文教育认知方面,大家仍然存有一定的误区。一是定名方面的问题。现阶段高职院校的语文教育仍然采用传统的大学语文这一说法,照搬本科院校语文教育理念,没有认识到本科语文教学和高职院校语文教学这两个方面的区别,没有搞清楚高职院校语文课程的实际目的。一些高职院校更是随意开设各种语文课程,如文学欣赏、口才演讲、应用写作等,杂而不精,没有从高职院校的实际出发,语文课程比较混乱。二是定性方面的问题。高职院校的语文教育存有人文性与实用性双方面的要求,两者不可割裂开来。现在好多高职院校十分注重语文教学的实用性,用实用写作、口头训练等代替了基础文化课的培养,只是单纯着眼于实践能力,而忽视了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培养和人文素养的灌输。2.实践方面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语文教育实践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方式的简单倾向化。高职语文教学还停留在中学应试教育教学阶段,多是一些空洞的知识讲解和机械的写作模式的训练,缺乏情感体验,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较少,不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语文教育队伍的萎缩。在大部分的高职院校之中,语文教师处于一种弱势地位,处于边缘化、可有可无的境地,得不到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还会经常遭到其它课程的挤压。所以,高职语文教师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不得不转战其它的学科,专职教语文的教师少之又少,教学质量可想而知。三是语文教育内容比较混乱。从现有的高职语文教材的选择上就可以看出高职语文教学的混乱性,不仅教材选文五花八门、教材内容良莠不齐,而且好多内容都是重复讲解;甚至有些学校自己编写教材,没有经过科学的教学实践检验就将其应用到教学中。

二、高职院校语文教育的解决对策

1.注重实效,强化高职院校语文教育的目标任务要想解决现有问题,首先就要确定高职院校语文教育的目标和方向,为其改革指明方向。一般而言,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目标包括:培养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评价、写作能力;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组织、运用材料的能力;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和精神生活等。高职院校语文改革要从这几个方面出发,要全面而又深入地理解这几个方面的目标和任务,从而制定更切实际的改革方案。2.突出重点,优化高职院校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在全面均衡发展的基础之上,高职院校语文教学要将重点放在职业语文能力培养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教育;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学习相关的职业文化和职业知识等。高职院校语文教育不应该面面俱到,而是要联系实际,结合当代社会发展和实际需求,重点进行某几个方面的教学。例如从最近几年的发展状况来看,高职语文教育要将重点放在阅读理解、口语表达、书面表达以及品评鉴赏方面。3.打造一支强有力的高职语文教师队伍教师只有将百分百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之中,才能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高职院校领导和相关部门要尊重语文教师的发展空间、支持语文教师开展相关教研学习;要不遗余力地支持语文教师的进修、交流学习;要能够从精神和物质上给予教师支持。另一方面,教师个人也要培养对语文教学的专一态度和工作热情,要将主要精力放置在语文教学工作上,而不是其它的兼职工作上。4.凸显特色,构建高职院校语文教育的基本模式高职院校语文教育模式构建可以概括为:语文教育在高职教育各专业教学中科学渗透,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必修语文课程和选修语文课程有机结合;课内语文教育与课外语文教育有机结合;显性语文教育课程和隐性语文教育课程有机结合;语文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创业就业教育等工作有机结合;传统语文教育和现代语文(网络语文)教育有机结合。可以说,高职院校实施语文教育的过程,是语文教育自身特色形成的过程,也是整体构建语文教育基本模式的过程

三、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教育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要加大对高职语文教育的重视度,努力营造出一种浓郁的语文教育教学氛围。在此基础之上,加大对语文教师的培训力度,以建立起一支高技能、高素质、高水平的高职院校语文教师队伍,从而为高职语文教学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此外,高职院校还要对现有的语文方面的相关资源进行整合,从成功案例中吸取经验,不断创新、改革现有的教学理念,积极开展高职语文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倪蒙.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困境与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硕士学位论文,2009,(5)

[2]张甲子.人文视野下的大学教育:从纽曼到赫钦斯[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2(4)

篇2

关键词 多媒介语境;语文教育;教学方法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已经意识到多媒体等教学技术的重要性,纷纷将其应用到语文教学的课堂之中。下文,将对多媒介语境背景下的现代中职学校语文教育问题进行简单研究,同时对于怎样解决中职语文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将多媒介运用到其中做出了相应的阐释。

一、多媒介语境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影响

(一)多媒介语境能够使得中职语文课堂气氛变得活跃

中职语文教师将多媒介教学手段、融入到语文课堂之中,能够使得语文教学的内容更加容易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大大地提高学生学生参与语文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介将一些比较抽象的语文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通过ppt图片、教学视频、音频等等,让学生能够具体感知,从而能够使得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开发创造力,真正意义上领悟到学习语文的真谛所在。视频教学能够让学生在最直观的基础上感悟语文知识,也能很好地活跃语文课堂氛围。

(二)将多媒介语境运用到中职语文教学之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中职语文教学课堂中引入多媒介语境,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及中职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积极的参加语文教学的各项实践活动,使得语文教学的氛围能够更加活跃,让学生能够在一种比较轻松的氛围中获取更多的语文知识,提高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根本上提高中职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

(三)多媒介语境能够让学生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中职学生跟普通全日制高中或是大学的学生不同,其语文基础一般都比较薄弱,对待语文的学习兴趣也不是很高。并且在这些学生心中,他们学习并不是为了获取多高的文凭,而是为了以后的工作获取相应的技能。因而很多学生对于中职语文的学习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再加上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太过呆板无趣,使得学生对待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语文教师的教学进度也得不到保证。多媒介教学语境的运用,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通过比较有趣的图片和视频的呈现,使得其能够发自内心的提高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跟老师进行交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的状态。

二、多媒介语境下中职语文教学的具体方式方法

中职语文教学在多媒介语境下,应该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深入挖掘多媒体对于语文教学的作用。

(一)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充分运用多媒介进行生动的音频教学

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在听的过程之中掌握语文课文的主题和思想感情,从倾听中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也能从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再讲解一些优美文章时,在课堂中引入音频,让学生聆听文章的韵味以及其中的美妙。

(二)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充分运用形象的图片进行教学

多媒介语境下的图片教学能够让语文教学的内容变得更加形象具体,能够让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时候,对应教师给出的图片进行丰富的联想,从而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的记忆和理解。例如,在《雨中登泰山》一文当中,大部分学生可能没有亲自去游览过泰山,对泰山的整体印象不够清晰,自然在学生的心中不会知道在雨中登泰山是怎样一种感觉,所以对于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不够到位。然而,假如教师在进行课文讲解的时候能够在ppt课件中插入几张泰山的图片,给同学们展示出泰山在雨中的具体形象,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联想,体验在雨中登泰山的具体感受,从而更容易掌握课文的主题思想。而多媒介语境下的图片教学相比传统的老师用纸质图片像同学展示更为直观和形象也比较方便。综上可以看出,运用多媒介语境下的图片教学能够很好地解决语文教学中遇到的一系列难题,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明朗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三)中职语文教学应该充分运用视频进行讲解,活跃课堂氛围

视频教学是所有多媒介语境中最为形象具体的技术,它将声音、图片文字融于一体,能够让中职学生最为直观地感受到视频所要表达的意境,同时也能清晰把握文章所展现出来的场景和人物,更加容易清楚文章的脉络结构。例如在学习《雷雨》的时候,教师通过视频的播放,不仅仅能够在学生的脑海中对人物形成深刻的印象,更加能够通过观察视频中人物的对话,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个主人公的性格特征。视频教学的优点可见一斑,中职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运用。

结束语:

多媒介语境的背景之下,中职语文教师将多媒体技术到教学之中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在此形势之下,中职语文教师应该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化抽象为具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中职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通过在ppt中插入图片、视频、音频等等,让课堂变得轻松自在,使得学生能够在一种比较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高峰.浅析多手段、多媒介历史教学法的应用[J].新课程.2011(01)

篇3

关键词: 高职大学语文教育 现状 应对办法

“中国,请停下你飞奔的脚步,等一等你的人民,等一等你的灵魂,等一等你的道德,等一等你的良知!不要让列车脱轨,不要让桥梁坍塌,不要让道路成陷阱,不要让房屋成危楼。慢点走,让每一个生命都有自由和尊严,每一个人都不被‘时代’抛下,每一个人都顺利平安地抵达终点。”这是2011年7.23温州动车追尾脱轨事故后一位网友的微博留言,读了之后,特别有感触,不知怎的,就想到了我们的大学语文教育。

古往今来,汉语言文字是我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它承载着悠久厚重、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印记和骄傲。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普通话、规范汉字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要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就要使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传播推广达到新的广度,在国内外扩大而不是缩小其使用范围,增强其活力。

但是现实呢?孩子才进幼儿园就开始上英语兴趣班,小学、初中、高中,孩子没参加过英语培训班的寥寥可数;大学呢,不管是本科还是专科,大学生进校后的头等大事,就是应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学生为此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工作以后呢,评职称必考英语,最可笑的是学中文的评职称也必须得过英语这一关。……种种现状不用一一列举,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举国上下、全国人民对英语的深切关注度,但我们的母语呢?看看大学生们歪歪扭扭的汉字吧,听听报纸上、网络上那些生凑硬造的词语和句子吧,想想那些“很黄很暴力”的语言吧。独尊英语的双语教学不仅动摇了汉语文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定地位,还高效地把政治课的效果归零。有良知、有责任的国民不应该觉得痛心吗?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和维护汉语言文字的法定地位,增强忧患意识,重视国人各个阶段的语文教育,尤其是当代的大学生们。

推根据教育部对大学语文课的定位,“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体育等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我从多年的大学语文教学的角度谈谈对高职大学语文教育的一些浅见,更希望虽然现在是大学语文教育的低潮,但低潮过去就是。

一、大学语文教育的现状

(一)大学语文的定位

大学语文在大学教育中究竟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承担什么样的作用,该有一个什么样的定位?近些年来,争论激烈。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1.工具说。这种说法源自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和吕叔湘先生。吕叔湘先生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一文中概括地指出:“通观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有两点。其一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其二是关于语文教学的任务: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过去语文教学的成绩不好,主要是由于对这两点认识不清。”对于叶圣陶先生的上述观点,同样是著名语文教育家的吕叔湘先生深表赞同。

这种观点认为大学语文是中小学语文的延续,大学生应该在进一步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便于阅读艰深的理论书籍和撰写论文,即注重其“实用性”。尤其是现在大学生语文素质普遍下降的情况下,毕业论文错字连篇、句子都写不通等现象频频出现。于是有人呼吁:大学语文不应承载太多的教育责任,不能把传统文化、文学、历史、哲学等负载在一门课程上,“大学语文就像一辆载重卡车,它已经超载10倍、20倍了”。

2.人文说。认为人文性是大学语文的本质属性。语文课的任务主要是通过语言的学习、感悟,培养情感,陶冶情操,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语言学家、北大教授季羡林做了《提高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必要和可能》的报告,主张对学生进行“精神文化”教育。尤其是现在的社会物欲横流、急功近利,在巨大的社会变革中,许多人迷失了自我,历来被视为社会精英大学生的大学生也是如此。大学生用硫酸泼狗熊,甚至杀人等事件,更凸显了中国大学缺乏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因此众多学者主张大学重视大学语文的教学,也就是说,要求大学语文承担人文教育的功能。

3.素质说。这种观点认为语言既是交际工具,又是思维工具,也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语文课的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例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等。甚至还希望大学语文能够向学生介绍文化史、科技史、教育史等方面的知识,认为“大学语文”主要的还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也就是对民族语言、文学、文化的兴趣。特别是把以往可能在应试教育中丧失了的这种兴趣重新激发起来,让学生体味语文之美、人文之美,培养对民族语言文化的亲近感、自豪感。学生有了这方面兴趣,在他们以后的一生中,会不断地积累学习,受用无穷。从长远角度来考虑,也就等于提高了素质。

(二)教材。

大学语文教材呈现出一种无序状态。据了解,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馆藏大学语文教材达到近1500种,用于现在大学语文教学的教材在100种以上。但教材建设中一个典型的问题是,不问优劣,教师出于职称评定等因素的考虑,自编教材给学生使用。没有高水平的教材,很难让学生接受大学语文。

原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说,大学语文不能完全顺着中学语文的路子来开,必须有提升;也不宜讲成一般文学鉴赏或者文化史那种类型的课。要做到让大学语文立于必修课的“不败”地位,就要把学生们在多年高中应试语文学习中被打消了的对语文的兴趣重新建立起来,立足于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对语文与中国文化有感性和系统性的了解,学会欣赏文学与文化精品,不断丰富自己的感受力、想象力,养成高品位的阅读和写作习惯。但却很少有教材能够满足以上我们的要求。

根据教育部全国高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建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将推荐5―6种风格多样、高质量、不同层次的精品教材,各高校可根据自身大学语文教学的不同情况自由选择。因为大学语文教材不但应该有序、有特点、重质量,在综合性大学与工科性大学间还应有所区别。我们期待着高质量、高品位的大学语文教材的面世,并能够以教材为蓝本实践我们大学语文既定的教学目标。

(三)大学语文教育的边缘化。

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教育部建议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紧接着北京大学等多家高校相继把大学语文列为必修必选课。“语文”两个字,仿佛又以矫健之姿重新回到了高校的课堂上。但现实却是,很多有识之士发出了“拯救大学语文”“大学语文,功利时代的‘阑尾’?”的呼声,由此可见,对于“大学语文在高校受不受重视”这一问题,“原则性”的答案和“实际性”的回答截然对立。作为公共课,大学语文同思想政治课、英语课一样,几乎在国内每一所高校都开设,这本身就说明了它的重要性。但是,事实上,大学语文既缺乏思想政治课的权威性,又没有英语四、六级考试那样的“尚方宝剑”。毋庸讳言,近几年,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真正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已经屈指可数了。

功利时代,实用至上。教育的急功近利,致使大学生们对于大学语文“想说爱你并不容易”。现实的就业压力让大学生们不得不信奉“外语、计算机,一个都不能少”。就业时,用人单位没有看“汉语等级证”的。大学语文被逼退到角落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教育部的一纸公文能否拯救大学语文于水火,能否扭转大学语文教育的边缘化的现状,尚属未知数。

二、高职大学语文教育的应对办法

高职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服务宗旨日渐明晰,就业导向逐步凸显,职业能力成为所有能力的概括和统一。在此环境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既要坚持和遵循大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规律,又必须寻求突破,明确定位,拓展功能,使其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形成产生积极的意义。要使语文教学与职业教育相和谐,我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看法。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以人文性为核心,同时发挥工具性。

在高等教育中,对大学语文的性质长期以来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教育部这样描述:“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能素质的高质量人才。”由此可见,大学语文课程重点强调的是人文性,当然也要注重它的工具性,二者不能偏废。尤其在高职教育中,我们更强调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品质的培养和塑造,因此高职语文需要我们在人文性和实用性之间找出平衡点。

1.注重高职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十分必要。目前,由于种种原因,部分高职生的语文素质偏低,甚至对诸如请假条、申请书等实用文体的写作也时时出错,更别说毕业论文了。因此,巩固高职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高职语文应该在充分发挥工具性的前提下,强化人文性。有人讽刺大学语文是“高四语文”,这是毫无道理的。高中语文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语文的美和人文特性已经支离破碎,成为升学的工具。而大学语文所强调的人文性是在欣赏美文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追求人性的完美,完善人格,陶冶情操。语文教育人文性有这样几层含义:一是指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感情;二是指引导学生开掘汉语汉字人文价值,注重体验汉族人独特的语文感受,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三是指尊重和发展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语文本身传承着民族文化,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目前,全社会都在关注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现代公民必须具有健康的精神世界,语文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精神世界的健康和人格的健全,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鲁迅先生所说的“立人”,钱理群先生所说的“精神成人”,其实都是从教育的本质来看语文课程的,那就是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

但人文性和工具性又不能割裂开来看,正如于漪老师说的:“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人文性皆重要,不可机械割裂。抽掉人文精神,只是在语言文字形式上兜圈子,语言文字就因失去灵魂、失去生命而暗淡无光,步入排列组合文字游戏的死胡同;脱离语言文字的运用,架空讲人文性,就背离了语文课,步入另一个误区。二者应有机结合,使之相得益彰。”

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个理念不是静止不变的,它是与时俱进的。现在的大学生面临着语文素养和精神世界双重的缺失,他们吃着快餐食品,看着漫画书,说着网络语言,面对纷繁复杂、良莠不分的各种思潮,他们无所适从,我们的大学语文课要给他们以引导,一方面,培养学生对本民族语言的热爱,树立语言规范意识,并能够准确地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另一方面,用文学的艺术形式,以情感育人,使学生汲取自强不息、改革创新的民族精神,促进中华优秀文化向学生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的转化。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有见解、有情感、有追求的高素质的人才。

(二)高职大学语文课程体系和实现的途径。

既然时代赋予了大学语文厚重的历史责任,我认为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程仅仅依靠一本纯粹的大学语文教材是无法完成的,我们应当把大学语文作为一个课程体系,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培养应用型人才。现代社会就是人与人在不断交往过程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社会。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承担着重要的交际作用,而一个人语言表达水平的高低,与人沟通协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他在社会活动中的成败。而语文学科的最直接性质是工具性,语文课程解决的就是在生产、生活、学习、工作中所出现的交际性(包括口语交际和书面交际)问题。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培养具有会使用标准的普通话与人交流,有得体的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演讲和论辩的能力,有常用应用文书写作能力的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为此,我们可以把大学语文看成是一个体系,依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进行分科教学,分解大学语文所承载的各项功能。如开设“中国文学经典选读”、“世界名著名片赏析”等课程,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开设“普通话与口才训练”、“实用语言艺术”等课程,训练和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感和语言交际能力;开设“应用文写作”课程,提高学生的写作的能力;开设“艺术欣赏”、“美学”等课程,培育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标准和审美习惯。

2.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实践性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应该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因此,大学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其实践性的特点。一方面,大学语文教学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如举办演讲比赛、诗文朗诵比赛、辩论赛、应聘模拟竞赛等,规范学生的汉语语言表达,训练学生口语表达的形象性、情感性,提高学生的口语表现力,让同学们在竞赛中感受母语的奇妙,从而热爱母语,主动学习母语,并以我们母语中蕴含的灿烂文化而骄傲自豪。另一方面,通过阅读与理解大量饱含人文意蕴的经典文章,学生可以提高审美能力和人文修养;通过写作实践,学生既可以掌握必要的写作格式和要求,又可以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听说训练和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培养社会交际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为实现这一教学内容,我们可以把大学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包括指导学生社团活动,举办大型校园文化活动,达到引进高雅艺术、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的目的;创办具有特色的人文素质与艺术教育的刊物和网站,达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最终实现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

大学语文课应该成为职业学院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它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掌握专业知识,养成独立工作能力,提高道德素养,增强人文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苏步青先生在担任复旦大学校长时说:“如果允许复旦单独招生,我的意思是每一堂先考语文,考后就判卷子。不合格的,以下课目就不考了。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作为数学家的苏步青说这样的话,足以证明语文的重要作用。

哈佛大学前任校长查尔斯・艾略特曾说:“我认为有教养的青年男女唯一应该具有的必备素养,就是精确而优雅地使用本国语言。”我真诚地希望大学语文课程在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下,使每一个人都能通过母语,能够让自己的观察、思维、感情具有深度,体会汉语的优雅。

参考文献:

[1]马庆株.坚持中国语文现代化的方向.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VOL12,(1).

篇4

关键词: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现状 有效策略

在日常生活中,美是无所不在的。热爱美,追求美,欣赏美,创造美,是人的天性。那么,美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困扰人类多年的难解之谜。《说文解字》中将“美”解释为:美,甘也,从羊从大。这里的“美”显然是主体的一种主观感受,是一种评价用语,它表述了主客体之间的一种价值关系,认为美就是在审美活动中形成的一种内隐的价值。而审美教育则是以审美活动为中介,从更高的层面体现素质教育的价值和理想,涵养学生的文化人格、积极塑造美丽人生的特殊教育活动。

随着语文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如何让语文教学和审美教育二者之间能够更好的融合成为当今语文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

一、当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语文教学的“实用化”倾向,消解了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应试教育把应试作为唯一或主要的教育目标,采用灌输式教学,强调知识的传授,片面追求升学率,从而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对于作为“硬件”学科之一的语文教学而言,现有的语文教学多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教学目标,侧重于语文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不能有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审美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这一重要命题。与此同时,又因部分语文教师缺乏一些相关的审美教育理念和理论知识,从而消解了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使学生的智育和美育的发展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

(二)语文教学中“非语文”因素,冲淡了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语文是一门集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的学科,具有自己的独特属性。例如,教科书中文学作品多以文字符号的形式呈现,并常常借助各种具体生动的形象将作家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字里行间无不浸透着丰富的情蕴。

文学作品的根本属性是审美,美有各种典型形态,如自然美、形象美、形式美等,在文学作品中往往得以最充分的展示。这无疑是语文教学发挥自身美育作用的优势所在。然而,由于受到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等一些“非语文因素”的影响,学生现有的审美能力水平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再加上缺乏科学系统的美学理论作指导,即使他们能够简单地辨别出美与丑的事物,能够感受美、欣赏美,也只是停留在对于美的表面认识上,并不能挖掘其深层意义。正是这些“非语文因素”的存在,不仅给语文教师美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一些影响,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自身审美能力的提高。

(三)语文教学“思维性”的弱化,影响了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水平,训练他们按照美的规律去表现美、创造美,这是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最高要求和终极目标。然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却和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学生审美创造力的主要因素——想象力。

在语文审美教学中,无论是指导学生对课文的学习,还是引导他们参加具体的审美实践活动,都需要想象力等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需要借助各种思维形式来体味其中的意蕴,领略其中的乐趣,获取美的享受。可见,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极其重要。但就目前来看,我国语文教学一直都在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不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并且,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讲授法,属于“预设性教学”,这便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使语文教学的“思维性”得以弱化,从而进一步影响了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四)语文教学目前缺失超越性,阻碍了审美教育的高远追求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语文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这一目标的制定,不仅为我国语文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而且促使语文教学工作始终围绕着“立人”这一中心来展开。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的不断发展,语文教学的这种目标又缺失了一种超越性。

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自己,这是马克思的经典观点之一。结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来看,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就是在生动活泼的言语实践活动中按照美的规律来“立人”。所以,语文教学中的美育目标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丰富、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以及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和审美修养,而是应该有着更高层次更远大的追求,即培养他们成为“一个美的人”“一个诗意地栖居在语文中的人”。这便强调人们要更加重视将事物内隐的审美价值转化为自身可观的外化行为。

二、改进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现状的有效策略

(一)在识字写字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条件。所以,新课标对于不同学段学生的识字写字提出了“质”与“量”的要求。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识字写字教学应根据语文课程总目标的要求,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文字的能力,逐步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但是,目前它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在识字教学中,重汉字的直观性而忽视艺术性,重字词的拼读而忽视其音韵美,重字义的机械记忆而忽视其深刻内涵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进行审美教育方面的有效探索。

1.在识字教学中进行美育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以独特的字体结构承载着丰富的语言信息和文化信息,具有一定的美感。因此,识字教学的过程就是带领学生从书写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的过程。

在识字教学实践中,美育的方法有多种。如字理识字法,它是依据汉字的造字规律进行识字教学的一种方法,学生分析汉字构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审美活动。学生通过对汉字的字理分析,不仅提高了识字率,而且也受到汉字背后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的熏陶,感受到汉字的结构美。此外,教师应坚持识字教学的生活化、趣味化,多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各种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唤起学生的审美想象,使其在有限的形象中获得无穷的乐趣。

2.在写字教学中进行美育

汉字既是一个表达工具,又是一门书法艺术。通过汉字的书写可以陶冶学生情操、体会汉字的审美价值、提升其审美能力。字要写得工整、规范、美观是我们写字教学的不懈追求。汉字的笔画顺序、字形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汉字,使其逐步熟悉汉字结构、笔顺规则,注意各个笔画、部件之间的联系,然后在潜移默化中初步培养学生对汉字美的欣赏。此外,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写字活动,引导学生在观察、辨析字形中进行汉字笔画美、形体美的审美教育。

(二)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

1.创设美的意境,帮助学生感知美

人的审美能力主要包括审美感受力、审美想象力、审美鉴赏力和审美理解力。其中,审美感受力是人们从事一切审美活动的出发点。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感知和领会美,这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关键,是审美素养的核心,舍此,情感对任何美的事物都会无动于衷。”[1]因此,学生审美感知力的培养极为重要。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创设一些美的情境来帮助学生感知美、认识美。比如,在学习《百合花》一文时,教师可以运用形象直观的手法将通讯员的形象展现出来,使学生对作品中的场景如同身临其境一般。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被这位战士高尚的精神美所打动,从而产生心灵的共鸣。在教学中,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加之以情感饱满的诵读是我们常用的美育方法。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如幻灯片、投影仪等再现课文中一些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深入其中,从而得到审美感受。

2.巧妙设计教学,诱发学生理解美

审美理解力是审美主体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总体把握和认识能力。它不只是对审美对象的表层理解,而在于“懂”,在于透过具体形象把握其更深的内涵。这种深层的理解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后天的教育和文化熏陶中逐渐形成的,其关键在于审美主体自身的理解。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用心经营。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本身就是一种自由的情感教育,是一种情感体验和交流的过程。但是这种情感的交流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条件,这也就要求教师要努力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来创设、营造合适的环境,诱发学生在感知美的基础上对审美客体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当然,语文课的审美教育除了在课堂上进行之外,教师可以有目的地选择一些灵活多样的课外活动。

3.充分发挥想象,引导学生鉴赏美

审美鉴赏是审美活动的高级形式,它指的是对美的事物的鉴别和欣赏。在语文教学中,审美鉴赏的过程就是对富有美的元素的文本进行赏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审美想象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还会给他们带来独特的心理体验,从而极大地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在语文教材中,作家们以自己独特的视角,真实细腻的笔法,通过生动逼真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例如,散文《荷塘月色》中对月色、荷香的描写:“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句中作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将视觉上的月光、嗅觉上的荷香和听觉上的乐曲联系起来,其表现出的美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所以,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美时,要尽量开发他们的审美想象能力,引导他们的想象朝着美的方向迈进。

4.塑造美的心灵,激发学生创造美

美的创造是人们在一定的审美理想的指导下,按照美的规律所进行的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创造审美价值的实践活动。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呢?我们认为其关键的一点在于塑造学生具有一颗美的心灵。因为只有具备了美的心灵,人们才有可能创造出美的事物。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课文大多包含有很深的教育意义,如表现作者强烈爱国情感的作品《最后一课》等。事实上这些作品就是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最好素材。除塑造美的心灵之外,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创造美的技巧、技能,以便他们能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创造出更多美的事物。

(三)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

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运用语言文字创造美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仅仅停留在认识美、理解美的层面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把实践生活同审美教学联系起来,按照美的规律来表达美、创造美。

培养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和感受美的能力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前提条件和重要途径。如何培养学生发现、感受美呢?首先,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只要细心观察,用心体验,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的存在。如果学生能够观察到生活中那些真善美,并且学会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表述出来,就可以写出很好的文章。因为只有自己切身感受到美的真谛,才能写出更多的具有创造美的作文。既然观察是发现美、认识美和感受美的一个重要途径,那么,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就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自然、社会与生活。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使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和感受美,而是要学生能够把这些美创造性地表达出来。这就需要学生通过对头脑中已经认识和感受到的美的信息进行再次加工创造,然后用书面语言表述出来。“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就是说文章要讲究文采、形式美。具有形式美的文章不仅可以将作者的真情实感更好地外化,而且无形之中也给读者带来了感官上的愉悦。这便进一步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教会学生如何选择美的内容,确定美的立意,讲究美的结构,提炼美的语言。

美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美的这种普遍存在性也决定了美育的普遍性。作为一门具有丰富审美元素的学科,语文教学是进行美育的一个重要阵地。它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让学生在诸多动人的情境感知中去获得知识。然而,审美教育的显著特点就在于它的感化作用,主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高尚情感的熏陶,最终形成自己健全的人格。可以说,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吻合的。因此,切实加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成为当前语文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注释:

篇5

我还想谈谈高等院校里的公共外语的问题。我们要搞四个现代化,首先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科技工作者的外语是个举足轻重的因素。以我国的情况而论,中文的科技资料很不够,一个科技工作者如果不能利用外文的资料,他就只能做第三流的工作。依靠翻译吗?现在的科学文献一天就是一大堆,胜任翻译而又有时间翻译的人有限,只能翻译其中很小很小一部分。科学先进国家的科学家,尽管本国文的科学文献已经很丰富,还是一般都会两三种外语,有的懂五六种,再不济也有一种能用。我们科学落后的原因很多,大多数科技工作者外语不过关是原因之一。外语不过关是因为大学里没有把公共外语教好,大学公共外语没教好,跟中学外语课有关系。由于师资的限制,我们一直没能在中学里普及外语,于是大学入学不考外语,于是大学公共外语从A、B、C、D教起。每周四节课,两年时间(理工科),即使认真教认真学,也难达到自由阅读外语资料的程度,何况多数公共外语课又都是虚应故事。我以为今后必须狠抓高等院校里的公共外语的教学,达到大学三、四年级学生能阅读本学科的一般文献,研究生都学好第二外国语。同时,高等院校招生一定要考外语,否则中学生不肯认真学习。

这两个问题,虽然都是由来已久,但是由于“”捣乱,变得加倍严重。“”不要青少年学好语文,提倡抄书抄报,说空话,说假话,便于他们利用。有不少地方的学校干脆取消语文课,并入政治课,这政治当然是他们的“帮政治”。外国语的学习也受到迫害。钻研业务是走“白专”道路,钻研外国科技文献,“白专”之外又加上“洋奴哲学”,两顶帽子压得你抬不起头。现在“”已经打倒,但是,他们的恶劣影响还没有彻底肃清,原来存在的问题更没有解决。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以为要成立一个研究机构进行研究,最好建立一个教育科学院,至少建立一个教育研究所。不光是语文教学问题需要研究,教育方面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很多。现在各个产业部门,包括生产物资的单位,都有研究机构,研究如何生产更多更好的物资。教育部门,培养人才的单位,更应该有研究机构,研究如何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我们有一亿几千万学生上学,从小学到大学学习十四年,研究生再加三年,说这里边没有需要研究的问题,谁能相信!

1978年3月18日,著名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指出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现象,从此拉开了语文教学改革的大幕,轰轰烈烈的语文教改在全国各地开展起来。我们可以自豪地说,语文是最早提出并实施改革的学科。于漪、颜振遥、洪宗礼、时雁行、潘风湘、陆继椿等一大批语文教师钟情于语文教育事业,他们不甘寂寞、不求名利,纷纷行动起来,投身于语文教学改革,全心全意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作了许多可贵的探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他们的教学异彩纷呈,各具特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创造性,有些人已经形成自己的风格,创造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编制了很有特色的语文教材,且在实践中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山西师大陶本一首创《语文报》后,众多的语文报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传播先进的语文教育思想、语文教育理论,介绍优秀的语文教改经验、先进的语文教学方法,为语文教育改革推波助澜,一时间人们传诵语文教改的春天来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从大城市到小县城,从重点中学到乡村中学,许多语文教师都在搞教改,在不同程度上缓解了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可以说语文学科的公开课最多,研讨会最多,语文报刊最多,这种可喜的现象一直持续到80年代中后期,形势非常喜人。

――程红兵 《语文教改必须扎根于现实的土壤》

从英语教学的目的来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工具类,包括获取信息、阅读交流、出国留学等;一种是人文类,比如说通过这门科目的学习从而达到发散思维、塑造品格,甚至影响到学习者的价值观、世界观。

英语作为一种工具,它的地位毋庸置疑,因为世界上92%的信息都是靠英语传播的。可我们的英语教学达到这种目的了吗?显然没有,最常见的现象便是“哑巴英语”,学习了十多年,有很多人是无法正常交流的。通常情况下并不是你不会说,而是你不知道该在何种语境下用特殊的话语来表达意思。至于人文目的,我们的教学中也是严重缺失的,就好比是在岸上学游泳,包括许多教学从业者、许多行政管理者都没搞明白它是怎么回事。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的英语教育问题出在了哪里?我们一直停留在英本主义教学理念上,总去追逐发达国家的脚步,很多东西脱离实际运用,这样的教育是体现不出价值的。

我认为我们的英语教育急需改革,而且需要特别大的改革。而改革的前提是,你必须要想清楚语言教育这东西是怎么回事,你的测试、你的考查并不是随便出的。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龚亚夫评2013年高考英语改革

篇6

摘 要: 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由于小学生生理因素、智力因素、家庭教育观念及学前儿童教育经历等因素决定的小学生语文学习认知上的差别,如何消除由这些因素造成的小学语文教学的差别,就成为本文研究与探讨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小W语文教学要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探索信息时代下的多层分类教学模式,另一方面要做到寓教于乐,探索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模式。

关键词: 信息时代 小学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

当下,特别是在信息时代语境下,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小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首先,小学语文教学是其他学科教学的前提和基础。经过小学语文教学,小学生认识汉字,并把汉字组成词语,再由词语构成完整的语句,用来理解和把握其他学科所传达的知识。反之,如果连字都不认识,其他学科的知识何以为小学生接受?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说,小学语文教学承担着其他学科教学的基础任务。其次,小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汉字的学习和认知,更重要的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汉”字背后蕴含着中华民族性格的传承与塑造。在信息时代语境下,虽然有了电脑、打字机等现代化打字设备,但是每一个“汉”字书写的背后,都是中华文明的一次次延续,都是对小学生民族性格的塑造,体现着中华民族力量和向心力凝聚的文化认同。正是因为小学语文教学,小学生才认识到自己的语言是“汉”语,自己使用的字是“汉”字,自己的血脉里流淌的是“汉”文化……这一系列“汉”字背后,延续的是一代又一代中华文明,并把这种文明塑造成小学生的民族性格。再次,小学语文教学陶冶了小学生的情操,提升了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经典国学的学习,使小学生知道自己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小学语文教学熏陶、塑造了小学生的良好人格。最后,小学语文教学还承担着学以致用的使命。小学生生活在一个以“汉”字作为母语和官方语言的国度,汉字和汉语的使用频繁。可以这样说,在信息时代这样一个特定语境下,离开“汉”语和“汉”字等小学语文教学,小学生无法正常地与他人沟通,无法完美地传递自己的意愿,更无法准确表达对事物(如艺术、哲学等)审美的观点。

一、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在当前语境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却存在一些问题。

1.由生理因素决定的小学生个体差异,导致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接受程度有所差别。小学生由于入学时年龄早晚有差别,导致小学生身体生理发育的提前或迟缓,使小学生对事物认知产生差异。学前儿童入学时间是由国家有关教育部门规定的,根据教育部有关部门关于学前儿童入学的规定,8月31日前满6周岁的儿童可以上小学,出生日期晚一天都不行,这样就会产生迟一年上学的孩子。以2017年临沂二小学前儿童入学为例,同样要求满六周岁可以入学,但2011年8月31日出生的孩子与2010年9月1日出生的孩子根据规定同一年入学,但他们的年龄整整相差了一岁。这种生理年龄的差别,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前提下,年龄大的小学生的大脑发育显得更完善,对事物抽象能力的理解更准确,对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内在规律性的辨别更加清晰。而年龄小的小学生与之相比,在大脑发育、身体协调性、语言结构等方面就有明显的劣势。因此,由于年龄引起的生理因素的差异,造成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小学生的接受程度不同。

2.由于智力发育程度的不同,小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认知上会产生差别。小学语文教学作为一项重要的智力活动,小学生的智力尤为关键。智力水平高的小学生,能够很快领悟所学小学语文知识,并能理解和运用,因而在学习成绩上显得特别优异。而智力水平正常或较低的小学生,则对语文词句和看图写话等显得反应迟钝,很难及时做出正确的理解或者不能理解。这种由于大脑发育程度不同、遗传因素、父母家庭教育彰显的智力水平的不同,造成小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对汉字的结构、汉字的发声体系、组词词句的运用、短文的理解与把握等存在差距。这种差距是先天性因素和后天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不能正视这种差距,就会使小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和逃避心理,不利于小学生小学语文的学习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3.不同的家庭教育理念及学前儿童的教育经历,造成了小学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习进度的不同。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学前儿童在幼儿教育阶段不得学习与小学有关的知识。实际上,几乎所有私立幼儿教育机构都存在学前班这样的班级构架,学前班的主要教学活动就是给学前儿童提前灌输小学一年级知识,如语文方面的汉字学习与拼音,数学方面的20以内的加减法等这些在一年级才能学到的内容。在幼儿不能握笔的年龄,过早地开发他们的智力,提前告别玩耍的童年,不利于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忽视学前儿童智力增长的自然规律,给学前儿童造成心理上和生理上的负担。面对幼教机构打出的“赢在起跑线上”等口号,某些家长不仅没有理性地思考孩子的教育问题,反而对此趋之若鹜,由此导致学前儿童对小学语文教学存在抵触和畏难心理,不利于小学生未来的学习。

二、解决之道

正是由于我国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学存在差别,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探讨就显得更重要。根据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在总结小学语文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小学语文教师要改变问题,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根据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接受程度和生理发育程度,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探索信息时代下的多层分类教学模式。由于小学生对小学语文知识接受程度不同,因此他们在语文知识、词句理解、语文学习过程中难易的侧重等方面也存在差异。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这种差异,把一个班级中的小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组,按照他们不同的接受程度进行语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分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对于讲述内容的难易应进行增减,以适合不同智力水平和不同生理发育阶段的小学生学习,使所有小学生都能轻松接受适合他们自身特点的知识内容和结构。教师不能因为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学习层次结构、语言表达程度、认知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在态度上区别对待,分出远近亲疏。小学语文教师不能把语文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小学生语文教学的唯一尺度。只有根据小学生的个体特性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探索信息时代下多层分类教学模式,才能真正使小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塑造自己的民族性格,增强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喜欢上语文教学。

2.在当下的信息时代语境下,积极探索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模式,发挥信息时代教学手段多样化和现代化优势,寓教于乐,快学学习语文。信息时代,一方面现代化教学设备越来越多,这些设备能把抽象的理论直观地通过符号、图像、声音等手段显现出来,形象地展现在小学生面前。小学生通过这些直观的形象,更容易理解和把握语文学习中难以理解的抽象理论,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小学生正处在由模糊认知事物向抽象思维转化的关键时期,他们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比较深刻。面对这一状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能一味灌输,而是通过形象的情景模式,让小学生融入课文内容创设的情境中,从情境中感受当时人物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表达,更好地把小学生的感性认识转化为内在的理性认识。小学生在这样的情境教育主题中不仅能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快乐学习,而且寓教于乐,把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流实践结合起来,学以致用,养成热爱学习语文的习惯,更以此为基础升华语言文字背后的民族意义,有助于陶冶情操。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更好地让处在成长期的小学生快乐地接受小学语文教育,培育小学生的爱国意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老而弥新的课题。随着对小学生心理和生理成熟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是否把这些测定机制引入小学教育中,为小学生语文教育提供精细化的科学依据?相信随着对小学语文教育模式更进一步的探索,这一天离我们不会太远。

参考文献:

[1]王春艳.如何构建素质教育下的高效小学语文课堂[J].新课程:小学,2015(30).

篇7

[关键词]语文素质利剑用“心”

语文素质的提高,不仅需要语文素养提升,语文能力培养,更需要用“心”教育。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生活幸福、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身心发展的矛盾,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或困惑,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极为重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理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语文教材的理解,对培养其语文素质与能力更具魅力。那么,怎样用“心”教育,提高语文素质呢?下面是我多年语文教育的成功尝试。

一、用“心”感悟,培养语感

心理健康教育特别重视情景感悟,使学生在感悟中形成健康人格,提高品质与能力。而初中语文教材所选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作品本身就是非常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很多文章不仅有很高的文化内涵,而且弘扬诸多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可将教材中潜在的心理因素挖掘、整理出来,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范进中举》等文章时,结合当今社会的某些实例,让学生从他们自身人格的失落、自我价值的毁灭中汲取反面教训,从而在潜意识里要求自己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心理。进而使学生感悟出作品的主旨,培养学生的语感。由此可见,借助语文教材这个心理健康教育的极好载体,语文教师通过“盼于勒”、“见于勒”、“避于勒”和“范进中举发疯”、“胡屠夫以打治疯”等情景感悟,提升语感。

二、用“心”模仿,提高写作能力

1.利用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阅读能力。

语文教师通过情景感悟,心灵模仿,感知语文阅读中的文学素材,写作方法,迅速提高阅读能力。“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愉悦人的身心,陶冶人的情操,让人受到美的熏陶,获得写作素材,积蓄写作灵感,积累写作能力。教师可将语文教材中潜在的心理因素挖掘、整理出来,有侧重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寻找语文素材。例如学习鲁迅的《社戏》、《藤野先生》等作品时,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应环境、改变自我、与人友好相处的人际关系教育;进行尊重师长、知恩报恩的教育;进行全面正确评价他人的教育。教师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大量阅读,选取符合学生阅读的时文或名著片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比如选读毕淑敏的《孝心无价》、《我很重要》可以对学生进行孝敬父母、报答父母的感恩教育;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品质,教育他们关爱生命、珍惜生命,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从中反向获得在情景中阅读,在感悟中阅读,在自身品质与作品人物品质的比较中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2.在作文写作中,注入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写作能力。

俗话说“文如其人”,不错的。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通过故事情景,人物感悟,心灵述说等环节活动,获得作文素材,写作方法,提高作文能力。作文与做人是相通的,从育人的角度看,作文求真,更能唤起学生对生活与社会的责任感,能陶治其坦荡的胸怀、纯洁的情操。语文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讲故事,心中的偶像等活动,了解学生所想,与心灵对话,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写作能力。

(1)教师应该在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科性质.的基础上,提高写作能力。

例如《尊重自我,防止早恋》、《上网的利与弊》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我首先通过情景展示,让学生揣摩人物形象,进行口述故事分享,培养学生的口头作文能力。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思考过、关注过,这类问题已不单单是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而且还关系到他们如何健康成长、如何取得成功的切身利益,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2)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提高写作能力。我在进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活动课时,让学生仔细观赏“5.12”地震动人情景片,进行小组讨论,学生故事分享,不仅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胸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而且学生联系生活和思想实际,说真话,抒真情,把作文和做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迅速进入了写作天地,不到半小时就写出了高质量的600字以上的作文。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写作灵感,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写作能力,收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三、用“心”行动,增强语文素质

(1)重视心理素质和语文素质的有机整合。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健康、积极、乐观等心理素质,加强认知、加工、提炼与升发整合,有助于语感的形成,文章的品味,写作素材的积累,写作能力的提高。

(2)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对学生用“心”教育。《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以活动为载体,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中,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捷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大量阅读健康的书报,摘记优美词句,积累知识;或者广开视听,让学生多接触广播、电视,了解国际国内事,丰富感性经验。还可以通过语文知识抢答赛,故事会、课本剧表演、手抄报等学生喜欢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明辨是非曲直,培养健康的心理。比如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课中,我让学生将本诗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学生在情境中,亲身体验到杜甫当时的艰难处境,与杜甫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体会到杜甫“推己及人”的高尚情怀,学生的心灵深受震撼和感染,有力的促进学生心灵的发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也起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使学生获得既健康心理,又达到了增强语文素质的特效。

篇8

关键词:目的性;吸引力;思考;兴趣

每年的六月份最备受关注的事情就是高考,一年一度的高考牵动着孩子、家长的心,家长一致认为这是改变孩子命运的第一大转折点,随着国家、社会、家长对教育的逐渐重视,家长对高考的高度重视,我们就可以看出人们对高中教育的重视,而高中语文是极为重要的一门课程,所以高中语文教学也一直备受关注。下面就让我们来反思一下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高中语文教学目的性过强

在高考的背景下,学生的学习都具有较强的目的性,他们的目的就是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完成由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转变,我们不能说这种目的是错的,但是,家长们让孩子们受教育,不单单只是为了达到这个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经历学习的过程,并不断地突破自己、完善自己。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文课已然变成一门习题课、考试课,学生学习语文是因为高考中要考语文,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们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做习题、做高考真题,不断地重复记忆,以达到最后高考的目的,在这种环境压力下,语文课教学原来应该拥有的轻松和活泼气氛不见了,而逐渐变得刻板凝滞,失去了原本学习语文应该有的态度和通过语文来接触生活、感受生活的学习实质。

2.高中语文教学缺乏吸引力

由于学生从小就接受语文教育,所以相比于其他学科,语文教学存在更大的挑战,正因为学生熟悉语文而对语文不感兴趣,认为只要听听课、看看书、做做题就好。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所看到的、学到的,也就是看看书和做做题,高中语文教学是缺乏吸引力的,语文的学习是要学生发散思维来思考,而这种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也大大降低了对学生的吸引力,使得语文教学的难度逐步加大。

二、解决方法

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无疑会对学生的学习不利,更加不利于我国国民教育的长期发展,语文的学习是对语言的进一步完善和探索,而语言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象征,所以语文的学习对我国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针对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目的性过强这一问题,我们首要应该传达的是让社会、学校、教师、家长们意识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成为一台“学习机”,而是要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对自己的祖国、语言、文化有更深一层的理解,从而使学生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影响学生以后一生的发展,而不是为了应付高考而学习,逐渐在学生心里树立起为学习而学习的中心理念。

针对高中语文教学缺乏吸引力这一问题,主要通过教师对语文教学的把握,引导学生思考,以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对语文充满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布置一些有悬念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去解决这些问题,这样的教学模式会大大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这门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不单单是因为高考。“腹有诗书气自华”,这首先基于对语文这门学科的学习。只有良好的语文教学才能改变和影响人们的生活和未来,而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也是较为普遍的,只有对这些问题有足够的了解和把握才能对以后的教学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和讨论,能使人们对高中语文教学有更深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马月芳.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2(30):356.

[2]周珊珊.对高中语文趣味性教学的研究[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11):276-278.

[3]杨建芳.高中语文教学的反思与改革[J].才智,2012(10):272.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