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2 10:26:0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健康教育小常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尝试
Students attempt to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Gan Ying
【Abstract】Ministry of Education, "Several Opinions on Strengthening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hat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to promptly and effectively to a variety of ways for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to actively create a harmonious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educating people, equal treatment of students, shortening and students "pitch". Sincer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students. Pour really love to promote students' feelings of
【Key words】Primary school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ry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教育部1999年13号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随着教育的发展和当今的形势,我们的教育更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更关注人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更关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更关注学生的尊严。这意味着,教师不仅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而且还要承担起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下面谈谈自己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点尝试。
1.创设和谐育人的外部环境
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能唤起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学生的情操,充实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校园的户外场地要富有变化,激发小学生的多种经验,诱发小学多种活动行为的功能;活动场内,设计丰富多彩的设备和材料,使处处充满绿色和生机;教室是小学生主要的活动空间,力争使室内宽敞明亮,温馨舒适。所布置的内容随着教育目标、季节变化而变化。给孩子一片空气,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孩子自由描绘……在和谐校园环境,我们的学生一定会快乐成长。
2.平等对待学生,缩短与学生的“心距”
在课程改革环境下,教师要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和蔼的面孔、用亲切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问。教师要特别善于创设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减轻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良好心态?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当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了张扬的空间时,就会走进老师和老师攀谈并成为朋友,缩短了师生间的“心距离”。
3.真诚相待,理解学生
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位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蒙台梭利说:“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理解。成年人渴望理解,小孩更渴望理解。许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诉我们:不理解何来教育。我们只有通过各种途径,深入地理解我们的学生,才能达到成功教育的目的。
作为一名老师,如果不理解儿童的心理情感,不与他们真诚的相处,是难以顺利开展好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不应该是教育的主宰,不应该再有权威不可侵犯的思想,而应该放下架子,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用真诚换真诚,让学生切实感觉到你是他的朋友,你才能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使他们从心里接受你善意的意见与建议。
4.倾注真心真爱,促进感情内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受多元价值取向的影响,大多数小学生乐观向上、活泼可爱,但也有个别学生不求进取、性格孤僻、对人冷漠,如何消除小学生心理的阴霾,使小学生的心理更健康,促进小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新时期摆在每一名教师面前的一个紧迫的任务。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学生怎样做人。人的成长会受人生观、性格、习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学实践中,我从学生实际出发,从以下几方面注意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心理。
一、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远离社会不利因素的影响,培养健康的心理
当今社会异彩纷呈,受到“追星族”的影响,有的小学生盲目地崇拜明星、学习韩剧,模仿他们认为“潮”的言行,在课余时间讨论:班里哪个女生漂亮、有气质,哪个男生帅气、酷;到高年级,他们由传纸条发展成送花、送礼物、牵手约会等行为。他们的这种行为只是浅显地追潮、崇拜,没有深思熟虑的理智的感情投入。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通过学生身边的实例和推心置腹的谈话,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从而逐步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二、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校园氛围
第一,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要有亲和力,做学生的表率。教师的微笑是教师走进学生心田最好的方法,具有魔力,可以驱赶学生心理的阴霾,避免他们误入歧途。在学生有点滴进步时,教师要给予表扬、激励,哪怕是一句、两句,也会给学生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但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让他们心理上得到安慰。
第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分享。教师把知识、思想、智慧分享给学生;学生把趣闻、心事分享给同学和老师。通过分享共同获取新知,共同提高;通过分享,师生之间就可以互相理解、互相学习、共同感受;通过分享,学生就可以获取教师的知识经验、思想智慧、人文理念,不断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自身素养,形成健全的人格。这样学生会容易融入社会,能分辨善恶,从而自我调节,远离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分享,教师把积极的情感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心理始终处于健康状态;通过分享,教师能及时发现学生的不稳定情绪,并进行适当调整,让学生有一个舒适的成长环境、温馨健康的课堂。
第三,要让每个孩子在学习和活动中都感受到教师的温暖和吸引力。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接触社会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感情世界也不断丰富,但小学生的情感和成人相比还不够稳定、不够深刻,他们的分辨能力和自我调节的能力还不是很强,他们的脸就是一张“晴雨表”,教师很容易观察、猜测出他们的心理变化,因此,教师要根据这张“晴雨表”,及时、有效地进行不同的心理疏导。教师要了解尊重孩子,要利用自己的权威和人格力量,利用班级这个团体的力量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温暖和吸引力,把每个学生带入心理健康的轨道。
三、要努力争取学生家长的支持,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长的行为严重影响孩子的成长。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脑、智能手机进入了每个家庭。有的家长沉迷于手机、电脑,对孩子缺少关注,孩子想和父母沟通成为遥不可及的愿望,孩子习惯于自由的生活方式。我们班有这样一个学生,他经常逃学。为此我进行了家访,发现造成这个孩子离家出走的主要原因是他的父母除了工作就是沉迷于手机微信、电脑游戏中,父母陪孩子的时间屈指可数,孩子为了让家长陪自己,增加对自己的关注度,于是开始“调皮捣乱”、说脏话、耍脾气,逐渐成为人们眼中的“坏孩子”。我了解情况后,首先,我找孩子谈心,对他逃学离家出走的行为表示理解,减轻其压力。再进行诚恳交谈,努力淡化这种行为所带来的影响,使学生从心理上接受我,并愿意向我倾诉他对父母的不满和自己以后的想法。我及时联系了家长,和他们沟通,让他们增加和孩子相处的时间,为他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的责任感、使命感强了,教师的心理教育效果才更明显。我经常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使他明辨是非、善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把他拉回到班级中,利用班级亲情教育他、感化他。慢慢地,他改掉了逃学的毛病。
一、在不同教材中的尝试
在不同教材的教学中,尝试“计效”教学的方法是不同的。如:体操模块与身体素质练习,体操教学模块以双杠支撑为例,身体素质练习以俯卧撑为例。双杠支撑的“计效”是以学生持续时间作为对比依据。采用的方法是:2人一组进行比赛,听教师信号2人同时上杠支撑,先落下的一方为负,持续时间长的一方为胜。俯卧撑的“计效”是在规范学生技术动作(不可出现塌肚皮、撅屁股)的前提下,让学生按要求完成重复的练习次数。“计效”时,教师应站在队列的后侧,掌握每一名学生的练习情况,学生以教师的哨音为信号,一声哨音做一次,练习的频率由教师掌握。或者是在规定的时间(如:30秒)内,学生技术动作规范的前提下,重复次数多的学生为胜。
二、在不同标准项目练习中的尝试
1. 在重复次数练习中的尝试
重复练习时容易产生疲劳,学生大多数为被动练习。教师要督促学生规范技术动作,让学生按要求完成重复的练习次数。如多级跳,该项目练习初期,每次的跳跃以立定跳远的形式进行。学生以教师哨音为号统一起跳,落地后双脚不得前移。练习熟悉后,教师可加快哨音的频率,直至完成连续跳跃的练习形式。教师“计效”时站在队伍的侧方,跟随队伍的速度前进。组织时,5至8人为一组,场地均为28×15米的平地,起、终点线距离为15米,男生要求跳跃10至12次通过,女生要求跳跃14至16次通过。
2. 以持续时间为标准练习中的尝试
此类项目应以游戏或比赛的形式进行。组织练习时,学生可以是一对一的个人赛,也可以是以组为单位的团体赛。随着持续时间的增加,学生的疲劳度也会逐渐加深,学生受求胜的心理支撑着,他们往往能咬牙坚持,直至力不从心。整个持续的过程会使学生的耐力素质得到提高。如体操模块中的单杠屈臂悬垂,可采用个人赛的“计效”教学法,也可采用团体赛“计效”教学法。
个人赛的“计效”教学法是:2人一组进行比赛,听教师信号2人同时上杠支撑、屈臂悬垂,先落下的一方为负,持续时间长的一方为胜。
团体赛的“计效”教学法是:将学生分成四组,四组同时上杠支撑、屈臂悬垂,每组最后一名落地的学生的持续时间为本组的最终成绩。比赛时,先落地的学生可为本组的同伴加油鼓劲,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高涨。
3.以远度为标准练习中的尝试
在以远度为“计效”标准的项目中,投掷项目不仅仅局限于实心球、铅球项目,新型的投掷项目增添了更多的趣味性、技巧性。
篮球的长传球练习的“计效”教学法是:2人一组,一人持球站在球场端线外,接球的另一人面向站在罚球线处。持球学生掷球的同时,另一学生快速前插接球。球必须过中场线,接球学生将球接住即为胜,否则为败。为获胜,掷球学生也必须尽力掷球,而接球学生也必会全力以赴的奔跑,教师“计效”的目标即可达成。
【摘要】目的:了解昌吉市肺结核患者的健康教育情况和健康知识知晓情况,为肺结核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昌吉市共856名肺结核患者为病例组和801名非结核人群为对照组,由经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结果:肺结核患者对于营养与健康知识知晓率为21.31,对照组对于营养与健康知识知晓率为38.7,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肺结核患者和对照组对人体所需要的五类营养素知晓率分别是7.5%和29.3%,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肺结核患者的结核病知识知晓率为81.5%,对照组结核病知识知晓率为78.1%,病例组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肺结核病例组对膳食营养和疾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较低,说明肺结核患者营养状况较差,健康知识缺乏,建议对结核病患者抗结核治疗的同时加强膳食营养指导和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21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9-0338-01
为了更好的了解结核病教育工作的成效,本研究选择昌吉市开展结核知识知晓情况调查,掌握结核病患者及普通人群对于营养与健康知识的知晓情况,为更好的开展结核病健康教育和疾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09年5月―2011年7月,在昌吉州疾控中心预防门诊收集昌吉市856名肺结核患者为病例组,其中男601人,女255人;根据患者年龄、性别等分布情况,随机选择801名非结核人群为对照组,其中男533人,女278人。
1.2研究方法和内容:本研究采用流行病学横断面研究方法,以“知情同意书”告知研究对象本次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采用面对面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疾病情况、心理及行为习惯、知识知晓、饮食情况等。
1.3统计分析方法: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知晓率描述研究对象对营养与健康知识的知晓状况;用构成比描述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对于两组研究对象对结核病知识、营养知识、慢病知识等知晓情况采用卡方检验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营养与健康知识知晓率:肺结核患者对于营养与健康知识知晓率为21.31,对照组对于营养与健康知识知晓率为38.7,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
2.2营养知识的知晓情况分析:肺结核患者和对照组对人体所需要的五类营养素是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和维生素的知晓率分别是7.5%和29.3%,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肺结核患者对人体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五谷杂粮的知晓率和蔬菜、水果中富含哪类营养素的知晓率分别是65.6%和47.4%,均明显低于对照组(76.1%和59.1%)(p<0.01);对哪种蔬菜中水溶性维生素含量较高的知晓率和精白米面中哪种营养素丢失最多的知晓率仅为18.5%和9.1%,均低于对照组(p<0.01);对如何吃比较有营养问题的知晓率最高,分别是80.1%和89.2%,两组间的知晓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2.3肺结核病知识知晓情况:肺结核患者的结核病知识知晓率为81.5%,对照组结核病知识知晓率为78.1%,病例组高于对照组(p<0.01)。
研究对象中,肺结核患者对肺结核主要症状的知晓率仅为34.5%,明显低于对照组(40.2%),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病例组对肺结核检查有无免费政策的知晓率为81.8%,略高于对照组(p<0.01);病例组和对照组对患了肺结核除遵医嘱治疗外还应注意的问题的知晓率分别是37.6%和49.2%,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肺结核患者对肺结核能否治愈的知晓率和肺结核能否不吃药自愈的知晓率分别为85.6%和81.4%,明显高于对照组(74.1%和68.2%)(p<0.01)。
3讨论
肺结核知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普及知识的手段,还是我国结核病防控策略之一。通过信息传递和行为干预,帮助人们采纳有利于健康和控制结核病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以提高现患者的就诊率和发现率,达到提高督导管理率及治疗率的目的[1]。为此,我国结核病防治规划也提出了2010年全民结核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达到80的目标[2]。本次研究显示,肺结核患者组对营养与健康知识知晓率低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肺结核患者对营养与健康知识掌握不足,不注重自我保健,从而可能影响肺结核的康复。
肺结核患者对于其中营养知识的知晓率情况均低于对照组,说明结核病作为一种消耗性疾病给患者带来痛苦的同时,饮食及营养知识仍未引起肺结核患者重视,没有认识到营养干预对于结核病防治和健康的益处。同时,肺结核患者对于结核病知识知晓率高于对照组,对于慢病知识知晓率低于对照组,说明患者只关注肺结核病本身,而不注重对于相关疾病的了解,不能主动获取相关疾病信息。
本次研究显示,虽然研究对象对于结核病知识的知晓情况达到国家[3]规划目标,但是仍存在了解不全面的情况,对于营养知识和相关慢病知识的知晓情况更不乐观,因此针对本次研究发现的问题,建议采取针对重点人群的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健康教育方式,普及结核病相关知识,提高结核病的发现率、诊断率和治愈率,从而达到控制结核病的目的。
参考文献
本研究的方法1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长沙市不同层次的八所高校(一本,二本,三本,专科各两所)的不同年级和专业的1600名学生,通过自行设计问卷进行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了解学生对性传播疾病和避孕节育的认识、观点、及需求。
研究结果1.在回收的1538份问卷中有效问卷为1464份(95.2%)。问卷体现出总体高校学生对于避孕节育和性传播疾病的认识率较低。但相对而言,一本院校比二本、三本、专科院校要认知要好,高年级的要比低年级的同学了解更为深入,医学专业明显高于非医学专业,差异统计学有意义(P
【关键词】性保护教育;健康成长;避孕节育;性传播疾病
本次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了解所选的长沙市八所高校的学生第一次的年龄,以及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对避孕节育和性传播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通过收回的有效问卷统计出的数据来为高校性教育和学生了解性知识提供指导,尽快在高校普及避孕节育和性疾病教育,并提免费提供避孕节育服务。另一方面,整合优化避孕节育教学内容,强调性节制与避孕节育方法并重,并正确的引导早期意外妊娠和性传播疾病的治疗。此次研究的意义在于完善高校学生性教育的内容,性教育包括避孕节育和性传播疾病。能够让学生和高校学到更加全面的知识,从而达到降低不健康的发生率。此次研究的要求是客观实在的了解到高校学生的真实情况,发放1600份问卷收回的有效问卷有1438份,采用了半结构式访谈、对比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科学的研究方法,初步解决了论文研究的方向关于高校学生对性保护教育的内容了解程度、学生初次的年龄以及避孕节育和性传播疾病方面的问题,用科学的方法调查了研究对象的真实情况。本次写作的范围主要围绕高校开展性教育课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给予的意见。
如今,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方面都还处于不断完善和改进的过程当中,难免会有不和谐的现象。身处转型期的大学生更是容易受到这些不和谐因素的影响,使其思想和行为产生一定的偏差,影响其健康成长。特别是在性健康和性教育方面,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对性持开放性的态度。但是由于性知识和性教育的缺乏,导致越来越多的负面影响,比如未婚少女意外妊娠、性传播疾病及艾滋病蔓等,严重威胁着大学生的身体和精神健康,同时对高校教书育人的声誉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在社会转型期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学生性教育的重要性与急迫性
(一)不同层次的大学生在总体上对性知识的了解比较缺乏,高校急需开展性保护教育课程,解决学生的心里负担。
婚前、未婚少女意外妊娠、性传播疾病及艾滋病蔓延是WHO关注性健康教育的三大严肃问题。根据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计划,最新统计是2960万人。并以每年1.3%-1.6%速度扩招,2020年入学率能达到40%,高等教育在校学生能达到5000万。如此庞大的数量由此出现的避孕节育不当和性传播疾病问题日益突出,威胁着大学生的健康。性知识的缺乏可能导致未婚意外妊娠的机会大大增加,由此带来的性传播疾病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在回收的1538份问卷中有效问卷为1464份(95.2%)。有问卷体现出总体高校学生对于避孕节育和性传播疾病的认识率较低。但相对而言,一本院校(62.5%)比二本(49.6%)、三本(53.4%)、专科(45.8%)院校要认知要好,高年级的要比低年级的同学了解更为深入,医学专业明显高于非医学专业,差异统计学有意义(P
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经济和网络科技发展,以及西方“性解放、性自由”文化观念的影响,高校学生对性教育的需求逐渐增加,性成熟的年龄也有所提前。根据本次调查,78%的同学希望能在大学中与异往,其中各层次学生差异较小。没有全面了解性传播疾病和避孕节育的知识,高校学生在以后的交往中存在巨大的隐患。面对严峻的健康问题,学者郑延芳[2]等在关于避孕节育专题讲座干预效果调查中显示干预组的学生得分为(63.1±15.56)分,高于同期对照组学生的(59.20±14.83)分,可见适当的教育宣传有利于提高学生对避孕节育知识的了解,降低意外妊娠的发生率。“他们尚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完整的社会经验和稳定理性的道德评价和选择能力[3]”,所以需要高校开展性教育的课程,指导他们正确对待两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他们提供免费完善的知识。从而达到减少意外妊娠和性相关性疾病的传播的目的,最终解决学生性知识缺乏带来的困惑。
(二)不同层次的高校开展的性教育课程参差不齐,比较单一。没有将避孕节育和性传播疾病联系在一起。
本次调查研究显示,86%学生不知道其所在的高校是否有性教育课程,76%的学生认为自己学校在性教育课程上不够重视,课程比较单调,往往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学生期盼获得的性知识于课程提供的不相符。改革开放以来,性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4]。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大家对性教育的不重视,导致高校开展的性教育参差不齐,内容单一,没有将避孕节育和性传播疾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固高校的性教育的方式需要改变。高校性教育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二、实施“合作型”教学方式,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我国从古到今的教学方式都是“教师教,学生听”,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学生这一接受教育活动的主体则居于次要地位,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完全依赖于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学生自身则完全处于接受知识的被动地位。尽管在近几年,我国不断努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在教学方式上已经有所变革,学生慢慢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导,从“要我学”渐渐演变成“我要学”,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比例有所提升,但是还是不能够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在高校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都是一种束缚,也阻碍了学生的成长,其中也包括性教育方面。
因此,为了提高学生接收知识的效果,高校也应该顺应这一时展趋势,适时在教学方式上面做出相应的改革,即变被动合作为主动合作,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做出努力。在教学方式上欧美、日韩等国在此方面的有益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在上述这些国家中从小学到大学,学生在性知识学习方面完全是课堂上的主人,教师只是配角,并在一些困难的有争议的问题上给予指导,教师在性教育课堂上只是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共同完成每堂课上的性教育课题探讨。这种不同小组学生间的讨论和学生与教师的直接对话,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求学和好知思维,在小组成员共同完成课题讨论的过程中还是对其团队合作意识的强化。因此,国外学生在性知识方面明显要高于国内大学生,所以说,性教育的方式是否正确直接决定了大学生性知识的正确与否。
三、开展“辅导型”性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除了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手段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性健康教育外,还应该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群体进行健康成长。在性教育实践方面。1988年8月,由国家教委和计生委联合发出《关于中学开展青春期教育的通知》,提出青春期教育应该包括性生理、性心里、性道德教育等三方面,各地要开展试点,总结经验逐渐推广。鼓励学生参加与避孕节育和性传播疾病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既可以锻炼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对性知识的认知程度,还可以培养和塑造大学生良好的性态度和性观念,促进大学生的成长。
因此,高校应该尽可能多的站在大多数学生利益的角度上开展丰富多样的性教育知识实践活动,例如,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特有的资源开展丰富多样的避孕节育和性传播疾病研究,举办性教育科普展览等活动。全体学生都可以参与性知识竞赛活动,通过比赛促进高校与学生的互动,检验高校的教育。其健康成长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营造“健康型”校园性文化,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校园性文化是一个大学内在精神的具体体现,对大学生具有极强的价值引导作用,它可以陶冶大学生同辈群体的思想精神境界,激发大学生群体的上进心,在健康积极、锐意进取的校园性文化的浸润下,有利于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校园性文化这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为大学生群体健康成长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目前,高校性文化比较混乱,受西方“性自由、性解放”的影响,健康的性道德和性价值观受到严峻的挑战。高校应该健全和完善校园性文化,引导学生及时正确的接受全面的性教育。现在的性教育应该是将避孕节育和性传播疾病紧密联系,不能单独分开。因此,高校应该加大对从事校园性文化研究相关组织的管理和扶持力度,利用这种校园性文化,作为我们开展性教育的基础。在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保证学生既能够做性文化活动的“主角”,也能在性文化过程中做“配角”,
总之,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如何让大学生可持续的成长俨然已成为校园内不可抵挡的潮流趋势。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加速发展的转型时期,方方面面都处于不断的变革之中,因此更需要大学生团结合作、齐心协力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不懈努力。大学生群体身处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之中,而学生健康成长涉及内容多,也反映了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变化动态,为有效把握大学生思想变化规律,深层次挖掘大学生思想变化的社会原因,探寻高度适应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提供了机遇和平台。
指导老师:王 艳
参考文献:
[1]胡珍.中国当代大学生性现状及性教育研究[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2003,47.
[2]郑延芳、冯聪、陈远方、宋婷婷、王敏、魏晟、熊承良、尹平。高校大学生避孕节育知信行专题讲座干预效果:中国公共卫生,2012。
【摘要】
目的 了解婴儿辅食添加喂养状况及家长对辅食添加知识的掌握程度、态度及相关的行为。方法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方法,对410名婴儿家长进行调查,并定期进行各类辅食的现场制作示范并作喂养指导。结果 婴儿辅食添加的好坏与父母文化程度、喂养知识的强化培训、家庭的经济收入呈正相关。通过干预可使儿童家长能按正确方法添加和制作辅食,干预组与对照组辅食添加时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实施婴儿辅食添加现场制作示范及喂养指导能有效提高家长的育儿水平,促进儿童体格发育,减少营养不良儿的发生,应大力推广。
【关键词】 婴儿 辅食添加 现场示范
随着婴幼儿生长发育及活动量的日益增加,单纯母乳喂养已不能满足其对能量和各种营养素的需要,必须适时添加辅食。但此时婴儿的消化功能和吸收能力尚不完善,如果辅食添加不合理,对婴儿生长和智力发育都将产生近期和远期的不良影响。我院于2005年3月开始进行婴儿辅食添加现场制作示范并作喂养指导,现将2006年1月~2007年12月对410 名0~12个月婴儿父母接受这项健康教育的效果总结如下。
对象与方法
1. 对象
2006年1~12月,选择在我院参与0~3岁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的0~12个月的婴儿家长410人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包括婴儿的一般情况、父母的文化程度、家庭的经济收入,目前婴儿哺乳情况、辅食添加情况、辅食添加健康教育知识等。其中婴儿性别为男婴214人,女婴196人。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为在我院接受婴儿辅食现场制作示范和喂养指导的家长196人,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97人,高中或中专72人,初中及以下27人;对照组为未接受我院婴儿辅食现场制作示范和喂养指导的家长214人,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92人,高中或中专90人,初中及以下32人。两组婴儿性别、年龄、家长文化程度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可比性。
2.调查方法
自行设计0~12个月婴儿喂养状况调查问卷表,通过电话或由儿保医生对来儿保门诊接受定期儿童保健服务的儿童家长进行询问,并由医生直接填写喂养调查表等方式,保证调查内容的真实可靠。根据婴儿4~6个月的辅食添加情况,分为辅食添加合理(婴儿生后4~6个月间已开始常规添加谷类、动物性食品及豆类、 蔬菜水果类食品的每大类中的 1种或1种以上者)和辅食添加不合理(上述三大类食品只要有一大类未添加者)。
3.干预方法
由专职保健医生定期于每1~2个月举行以辅食添加现场制作演示交流为主题的活动,内容有:①宣教:讲解4~6个月纯母乳喂养的好处,辅食添加的原则,辅食添加的时间、顺序、品种及数量,主要制作用具和烹调方法,各年龄段食物的形态;② 现场演示粮谷类、蔬菜水果类、动物蛋白类(蛋、鱼、肉)、肝泥等辅食制作方法及制作成品,即时给婴儿喂食,指导喂养方法。同时,婴儿父母相互交流育儿经验,现场解答家长疑问。
4.观察内容
父母文化程度对辅食添加合理性的影响、家庭经济状况与辅食添加的关系、辅食种类开始添加时间。
5.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1.两组父母文化程度与辅食添加合理性的比较
干预组经接受辅食添加知识培训后,其及时合理添加辅食率为96.93%(190/196),而对照组仅为40.1%(90/214),经统计学处理两者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01)。见表1。 表1 父母文化程度对辅食添加知识比较(略)
2.家庭经济状况与婴儿辅食添加情况的关系
在被调查的410户婴儿家中,月均收入≥2 000元的家庭有323户,占总数的78.8%;收入<2 000元的家庭有87户,占总数的21.2%。每月用于婴儿添加辅食的费用≥500元者260户,占总数的63.4%;<500元者150户,占总数的36.6%。结果显示家庭经济收入与婴儿辅食添加有直接关系,家庭经济收入越高,对辅食添加的重视程度就越高。见表2。表2 家庭经济状况与婴儿辅食添加情况的比较(略)
3.婴儿的辅食添加情况
本组6个月内婴儿母乳喂养、混合喂养、人工喂养的比例分别为51.5%、38.3%、10.2%。干预组的婴儿于4~6月添加谷类、动物蛋白类、蔬类水果类食物有140人(71.4%)、135人(68.8%)、 143人(73.0%),至7~9月各类辅食添加率分别已达195人(99.5%)、193人(98.5%)、195人(99.5%);对照组4~6月添加三大类辅食分别只占40.7%、41.5%、45.3%,7~9月分别达79.4%、91.1%、96.7%, 两组婴儿谷类、动物蛋白类 、蔬类水果类食物的添加时间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均<0.001)。见表3。表3 两组婴儿谷类、动物蛋白类、蔬类水果类开始添加时间比较(略)注:χ2=58.467,P<0.001,χ2=37.426,P<0.001,χ2=33.356,P<0.001
讨 论
1.婴儿辅食现场制作示范是一种直观通俗易懂的宣教模式
我国的儿童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家长们一般缺乏科学喂养知识,但却具有强烈的获得科学育儿知识的欲望,并且母亲文化程度越高,喂养知识知晓率越高。接受辅食添加现场制作示范健康教育的母亲为孩子合理添加辅食率明显高于未接受教育者。我院通过定期开展婴儿辅食添加现场制作演示进行宣教及喂养指导,既直观又通俗易懂,更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通过科学育儿知识讲解、现场辅食制作和成品展示,家长参与,现场试喂,交流育儿经验,解答疑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家长乐于接受并能较快地掌握烹调技术。如菜泥、果泥、肝泥等不同辅食品种的制作,不同月龄的辅食搭配等方法。运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家长觉得辅食制作既简单又通俗易懂,大大提高了家长对辅食添加的认识,使家长对辅食添加开始时间的认识、态度、行为与实际添加时间基本一致[1]。
2.辅食添加制作演示交流对辅食添加时间及喂养方式的影响
通过干预的婴儿家长于4~6月合理添加谷类、动物蛋白类、蔬类水果类辅食比例较高,在68.8%~71.4%之间,至7~9月合理辅食添加率继续增加至98.5%~99.5%;并能单独给婴儿制作辅食,保证了辅食添加的质量和数量。而对照组家长于4~6月添加三大类辅食 只占40.7%~45.3%,有近半数的家长于7~9月才选择给婴儿添加各类辅食,显然不够合理,同时,家庭经济收入也对辅食添加产生一定影响,高收入的家庭比低收入的家庭婴儿添加辅食的时间较及时、较重视。结果表明,开展婴儿辅食添加现场制作示范及喂养指导,使家长认识到婴儿辅食添加要适时,过早、过晚及大月龄(7个月以上)不添加任何辅食都是不合理的现象[2]。
3.婴儿辅食添加是婴儿期保健的一项重要内容
有研究报道我国城市婴儿在生后3~4个月内的体格发育与发达国家已没有差别,但4个月后由于辅食添加的时间、质量、数量不合适,使婴儿在6个月以后的生长速度减慢,并造成多种微量元素和营养素缺乏[3]。因此,大力提倡4~6个月辅食添加,深入持久地做好婴儿喂养知识的健康教育工作十分重要。在全国各地大多采用文字、图片、录像、知识讲座等宣教模式开展婴儿辅食喂养指导,而3年来,我院在本地率先开展以辅食现场制作演示及喂养指导来进行科学喂养宣教,深受广大家长的欢迎。既能帮助家长解决喂养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又能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指导家长科学育儿,对提高儿童生长发育水平有积极的帮助,应值得全面推广。
参考文献
[1]戴丽娜.婴幼儿辅食添加与喂养行为的研究进展[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08,4(2):85-86.
(1.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体育系, 湖南长沙410205;2.湖北大学体育学院, 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小学生生命安全事故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无法弥补的生理和精神伤害,我国小学生生命安全教育作为特殊的教育并未引起重视。生命安全教育认识滞后、传统文化教育缺失、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生命安全教育缺失、增加小学生生命安全与生命机能的需要等都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从教学目标的统一性、教学内容的一致性、发展和谐社会的诉求角度分析,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都是可行的,制定完整的教材和安全教育交流平台、打造专业的师资队伍常态化是解决问题的必要对策。
关键词: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 渗透 生命安全教育 常态化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5)09—0007—03
基金项目: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校级课题,编号:XYS4S07。
作者简介:1.钟小燕(1980~),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理论。
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实施生命教育,以不同的名称、形式或手段开设了有关生命安全教育内容, 将生命与安全教育同体育课结合在一起, 而且相关实验研究也表明学生的运动能力不仅得到增强,而且事故发生也减少了。
生命安全教育在不同的国家以不同的名称、形式或手段呈现,大部分都是将生命安全教育同体育课结合在一起,而且相关实验研究也表明学生的运动能力不仅得到增强, 而且事故发生率也减少了。
目前, 我国的生命教育主要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程中进行理论宣传,作为特殊的教育活动尚未真正开始。生命安全教育最重要的是加强了人们的安全意识[1],为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前提,提高安全意识,进行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的教育[2]。
1 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1.1 生命安全教育认识的滞后
我国0~14 岁儿童意外死亡专项调查显示: 在各种死亡原因中,意外死亡已占第1 位,占总死亡人数的31.3%。我国每年大概有10 万儿童死于意外伤害,给家庭造成了无法弥补的生理和精神伤害,人们在扼腕痛惜的同时,更多的是哀悼死者缺乏自救能力,也反映出学校和社会的生命安全教育的严重缺失。安全事故已成为学校管理工作不可回避的问题, 是生命安全教育研究的热点课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 少年儿童的生命安全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2006 年教育部、公安部、司法部、建设部、交通部、文化部、卫生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制定了《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教育部令第23 号)》,要求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安全教育”[2]。
目前我国生命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 学术界对生命教育的内涵、概念尚未达成统一,相关理论研究也缺乏系统性。
1.2 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传统文化教育根植于课本和教材,重视对学生的“传道、授业、解惑”,注重对学生的智力开发。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给教育者留下了不少弊端, 师生思维放不开、缺乏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的勇气而习惯于循规蹈矩[3],学生的思考和想象能力受到限制。
学生在日常行为中往往表现为:缺乏处理事情的判断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差、社会适应能力差等。
传统教育中,学校、社会和家庭对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也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每年发生的触目惊心的生命安全案例,使教育工作者陷入了困惑、尴尬与无奈。
许多学校的安全教育往往只是通过一些报道, 一些知识竞赛,甚至用相关安全装置代替。有些学校的安全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比较简单,只是单纯的理论知识讲解,而没有相应的实践操作,更没有设置相应的课程,使得生命安全教育缺乏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当学生真正面临危险时还是不知所措,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1.3 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生命安全教育的缺失
目前, 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生命安全教育主要采取以下五种方式:第一,热身准备活动,防止学生受伤;第二,教学过程中强调运动损伤的相关内容;第三,教学中对学生的保护帮助;第四,器械的安全使用方法的讲解及注意事项;第五,利用课堂对安全、健康知识的宣传和讲解。
依托“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方式很难保护生命和提高生活质量, 仅仅依靠空荡荡的讲座和纯理论知识的传授, 运动安全,缺乏体育卫生,体育急救等,使保护生命,提高生活质量,没有实现的途径和方法。
1.4 增加小学生生命安全与生命机能的需要
当前,小学生的生命安全现状令人担忧,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生理、心理系统发展均不完善;个人认知水平低,缺乏对风险预判能力,自我防范能力差,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更容易受到伤害和发生生命安全事故。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传授生存的安全常识,使学生掌握生命发展的基本技术、技能,在实践练习中体会生命、尊重生命,培养小学生积极的生命意识,学会珍爱生命、享受生命。
2 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可行性
2.1 教学目的统一性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4]。由于课程的身体练习特征,以及大量的课外活动为载体。
因此,除了体育与健身课程本身具有的健身功能,体育与健康课程还能有效地提高自救能力, 避免机械外力的伤害和人身伤害。生命安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生命安全的意识,掌握增强体质的有效锻炼方法和意外发生时救助的技能, 并能够具备应对危险的能力。
体育与健康课程和生命安全教育都是以体育运动为主体,最终实现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责任。生命安全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和锻炼,全面发展体能,提高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形成关注自身健康的意识和行为[6]。
生命安全教育可以使学生了解生命,认识生命,使学生珍惜生命,培养学生建立对生活和人生价值观。通过急救技能和避险能力的学习、训练,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两者的教学目的具有统一性。
因此,把生命安全教育融入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对于培养小学生的运动安全、生命安全知识和技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2 教学内容的一致性
生命教育的意义在于让学生理解生命的本质, 理解生命的意义和提升生命的价值。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理念,通过运动技能的教学和体能的练习,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并加以营养、健康、疾病预防、避险和其他健康教育等辅助教学。同时,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生活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体育与健康课程是生命安全教育内容呈现方式的升华, 两者在教学内容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2.3 发展和谐社会的诉求
据相关报道,2014 年岁末, 上海外滩发生的踩踏事故造成36 死47 伤的严重后果, 此次踩踏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后的应对措施都表明了国人在应对突发事故方面的知识和教育的缺乏。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健身休闲的消费需求快速增长,运动健康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然而,运动损伤、运动猝死事件屡见不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的健康发展。如何减少或避免运动损伤,促进身体的健康是发展和谐社会提出的新要求。
在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 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系统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掌握安全自救、自护的技能和方法,有利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终身生命意识和能力。
3 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常态化策略
3.1 教育部门要制定完整的教材和安全教育交流平台
制定体育与健康课安全教育的相关教材, 这样体育教师就可以有章可循,有了一定理论基础才可以更好的实践。相信这一举措能为体育教师安全教育的教学提供有力保障。同时教育部门要构造体育与健康课安全教育交流平台, 分享一些好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供其他教师参考,也可以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教学心得,为新老师能够打下良好的教学基础;探讨有创意、有创新的教学内容方法。
3.2 打造专业的师资队伍
首先,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生命与安全的知识和素养,加强生命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结合生活开发安全知识和技能的体育教学内容。以多种方式融入体育教学中,使学生真正地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生命安全知识。
其次,生命安全教育应依托体育教师职后培训,对体育教师进行“生命。生存安全”系列课程培训,如:“生命教育”、“如何识别危险”、“如何保护自己”等课程的培训,丰富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把“生命、生存”理论放在培训课程中,改变以往培训对运动技术和知识的“再翻抄”,把体育与健康课程打造成以“生命第一”为取向,以培养生命、安全、健康为目标,实现生命教育的广度、渗透生存能力的体育教学。
参考文献:
[1]赵萌,王焱森.基于生命安全教育理念高校体育运动防护课程教学的常态化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4(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gov.cn/ziliao/flfg/2006-07/12/content_333420.htm.
关键词 心理健康 安全防范
中图分类号:G7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0006-02
学校安全工作应树立新的安全教育管理观,对一切可能直接或间接能对学生身体、心理、学习、财物构成威胁的因素,都应是我们安全教育管理关注的对象和内容。而在安全教育中解决好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学校安全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当前学校安全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当前校园中由心理问题引发的常见安全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中这样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先生已向外界宣布了他对全国中学生的多年调查结果,称有32%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往往是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由于自身个体发展的原因,家庭的原因,学校及社会的原因等一系列因素诱发的。与其成因对应,当前校园中由心理问题引发的常见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中学生个人成长的问题,如对人生的迷茫、焦虑等引发的厌世轻生等;二是青春期的问题,如早恋、黄色文化引发的害等;三是学习的问题,如学习失败引发的厌学逃课等;四是与同伴沟通的问题,如交流不畅引发的打架斗殴等;五是与父母的矛盾问题,如沟通不畅引发的离家出走等。这五个问题是中学安全教育中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这些重要问题解决好了,就为中学生的安全健康成长铺平了道路,就抓住了学校安全教育的关键,对中学生的安全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安全隐患的对策
首先,领导重视, 转变教师观念,加强教师职业培训,建立健全教育管理体系。
一个学校搞得好不好,关键在校长。一个校长的水平,就是学校的水平,对于心理素质教育也是如此。校长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校长有一定的心理素质教育理论,学校的心理素质教育就能很快开展起来。同时对教师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能,不断提高教师相关知识水平。加强师德教风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关心、爱护和尊重学生,用教师的人格力量对学生的心理实施健康的影响,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其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1.全面性原则。一切教育应面向一切学生和学生的一切,心理健康也不例外。
2.发展性原则。以发展的眼光和宗旨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切为了使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的发展。由于学生的年龄、文化、生理等都在不断地变化,他们的认识水平、承受能力、内心体验、行为表现等都是变化着的“不稳定因子”。因此,在教育时,不可以来所谓的“一锤定音”,而应当坚持发展性原则。
3.活动性原则。这是一条很重要的原则,在整个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一定要以活动为载体,因为在活动中,学生的心理才展示出真实的一面,这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好的机会。
4.协同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最讲究协调一致,双向互动,切不可一厢情愿地说教或以某种手段施压,那样的结果只能是造成更大的心理障碍和心理伤害。
三、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首先,防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倾向。我们工作在第一线的班主任老师,一定要明白,现在中学生中出现的安全问题行为不仅有思想、品德、法制纪律观念方面的原因,而且还有更深层次的心理方面的成因。因此,我们在育人工作中应正确区分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与品德行为问题,不要把本是心理健康范畴的问题,上升或转移到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等问题上来处置。我们只有认识到问题的本质,才能从治标转向治本,从而从源头上,从深层次上杜绝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