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大学生科研成果8篇

时间:2023-10-12 10:26:0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大学生科研成果,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学生科研成果

篇1

【关键词】农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不断的扩招,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也在逐年增长。预示着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性挑战。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对农科大学生的要求日益提高。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下,农科大学生不仅要深入掌握专业知识,更要在自身综合能力上有所提升,以更专业化的姿态去适应社会需求。因此提高农科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在大学生毕业面临就业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培育和提高农科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的意义

1、提高农科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需要

在就业形式严峻的今天,农科大学生明确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挖掘自己更深层次的潜力,着力培育自己的优势能力,有利于保证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因而农科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其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是实现顺利就业和良好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解决我国当前日益严峻的农科大学生毕业就业的重要途径。然而,对于农科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不仅是专业上的优势,更是社会上招聘岗位的独特竞争力,因此,农科大学生更应提高和培养自上的核心竞争能力来给自己在应聘岗位上谋取更大的优势。

2、提高农科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提高自身价值观的需要

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是相对于其他学生的比较优势能力,是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准也技能和健全人格的有机统一。相对于大学生而言,其核心竞争力是指在接受学校的专业教育培训以及自身的努力而获得的各项基本素质和能力,经过提炼提升和整合形成的以个人专长为核心的最突出,最具有个性魅力,能够被社会认可和需要的最具竞争优势差异化素质很能力的统称。大学生不断学习,不断发掘更新着自己的能力,通过知识与能力的整合,使自己保持着核心竞争力在社会竞争中的优势。使自己成为更专业、更具有独特的创新型、事业型的人才。

3、提高农科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需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农科大学生更应该始终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学习理论知识,树立远大理想,不断提高政治思想水平。与此同时,农科大学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与训练。在培养核心竞争力的同时,还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增强社会责任感,在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并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中,农科大学生更应该拥有责任感和时代的使命感。培养核心竞争力与时代相结合,实现综合化的社会平和需求,成为具有责任感的创新型劳动者。

二、提高农科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1、加强就业指导,科学规划人生

对于农科院校来说,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应贯穿于大学生的四年学习,生活中。大学一年级,就应该了解就业趋势和就业走向,对于本专业的就业情况有一个大致了解,为自己设定一个长远的目标;二年级就要加强自身兴趣的培养,让自己的优势显现出来;三年级要有目的的提升自身的素质,也就是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提高本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四年级应该不断的去适应社会,让自己实现从校园到社会的转变。通过就业指导使之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参加有序的职业训练,培养其实践能力等内容,逐步打造和提升农科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2、加强专业素养,培养热爱“三农”的人才

为提高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首先要提高的就是学生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与素养,进入大学后,通过对学校、专业、师资力量和科研成果方面的了解,帮助学生寻找兴趣点,并鼓励学生在专业方面认真学习,掌握更丰富、更全面的专业知识。同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同样有义务培养学生对农业方面的热爱,培养学生成为热爱“三农”的人才,只有真正的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才能在就业中具有更多的优势,具有更强劲的竞争力,以更好的实现自身价值。

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

当今社会,用人单位更加喜欢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能够全面发展,具备较强沟通,组织,协调能力,同时具有创新精神,合作精神的优秀大学生。为提高农科类大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应引导大学生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对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势有准确的掌握,对社会所需求的人才方向,有很好的把握,使同学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完善自我。同时,应该引导学生在正式工作前,尝试性的进入社会,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相结合,真正的了解社会,增加学生自身经历,得到更好的锻炼,以提高学生自身就业能力。

4、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社会需要人才

高校应该时刻关注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准确掌握社会对于所需人才的要求及变化,及时和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将信息及时有效的传达给同学。使每一名同学在校期间,就能了解到就业时所需面对的情况,并且根据社会的需求,提高自身素质,完善自我。并在高校中,多组织模拟面试等活动,使同学们及早的为就业做准备。同时,可以和企业保持良好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观、了解,甚至实践机会,了解企业所需,需找自身不足,在高校中继续学习深造,弥补不足,在面对就业时成为炙手可热的人才。

5、树立正确的理想和健全人格的统一

大学生要学会自身的心里调节,能够使自己开心愉悦的度过大学生活并能更好的适应社会,以更优异的姿态去面对社会上的各种竞争压力。同时,学校要开设心里学课程和设立心理学辅导咨询室,以更专业、高水准的心理学内容教授学生,使其更好地成长成为一名身体、心里等方面都更加健全的优秀大学生。

6、加大招聘力度,让企业化驻入校园

在培养农科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同时,更要把社会中的企业文化引入校园,使大学生能更好了解到什么是企业型人才,如何能达到事业单位所需要的人才的高能水准。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认知自我,学校也能多方面的培育优秀的企业型人才。各大企业对不同层次的人才的需要是不同的,所以在确定目标的同时,强化专业本领,让优秀的企业文化渗透校园学习和生活中。做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融合。

三、结语

大学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人才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而农科大学生是我国振兴粮食经济发展的农业支柱。在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下,加强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提高创新实践能力,从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高校应瞄准就业市场加大农科大学生的职业核心竞争教育力度,为企业为社会不断输送高质量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晓君等,《浅谈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出国与就业》,2011年

[2]杜刚,《大学生就业力培养探析》,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植秀成等,《关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践和思考》, 《出国与就业》,2010年

[4]王德广等,《地方高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育模式构建》,《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年

作者简介

高运来,1982年出生,男,汉族,黑龙江省人,东北农业大学,讲师,思想政治教育。

篇2

关键词 美国 大学 学生事务专业 研究生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9.1 文献标识码:A

U.S. College Students' Affairs Graduate Project Programs Research

WANG Ying

(School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1804)

Abstract American university student affairs graduate course project for the American student affairs field trains a large number of talent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American University student affairs professional ranking of six universities graduate program projects, curriculum, degree requirements and practice settings side, expect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training of university students working professionals.

Key words America; college; student affairs professional; graduate course

美国大学的学生事务管理从20世纪初发轫,至今已有100余年的发展历史。伴随着学生事务管理实践的发展,美国大学也非常重视学生事务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191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率先开设了第一套学生事务管理专业课程。到2005年,根据美国学生事务管理者协会的报告,全美已经有186所大学或学院设有学生事务管理研究生课程项目,其中不乏马里兰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威斯康辛大学等名校。这些研究生课程项目为美国高校的学生事务工作培养了大批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化人才。

本文对这些美国大学最好的一批“学生事务”研究生课程项目进行研究,重点研究其培养目标、招生对象、入学标准、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学位设置等方面,期望以美国培养学生事务专业人才的教育经验和特色,为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人才的职前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1 美国大学学生事务专业研究生教育概况

1.1 课程标准

在美国大学学生事务管理发展过程中,相关从业人员和行业协会非常重视从事学生事务工作专门人才的职前培养。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大学学生人事协会制定了学生事务管理研究生课程标准。在该协会带动下,出现了大量学生事务课程设置相关研究。在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双重推动下,美国高等教育标准促进委员会(Council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tandards in Higher Education, CAS)于1986年出版了“CAS 学生服务和发展项目标准与指导原则”(CAS Standards and Guidelines for Student Services/Development Programs, 简称CAS 标准),并每隔五年左右修订一次,迄今已经出版了第八版。该专业标准中包含一个硕士生准备教育的专业准则,规定了学生事务专业硕士生准备项目应该由三个部分: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习实践组成。其中基础课程应由对学生事务管理产生影响的高等教育历史、哲学、道德、文化和研究诸方面的基础课程组成,学生事务的历史与哲学课程是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专业课程必须包括实际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它涵盖以下五个方面:(1)学生发展理论;(2)高校学生特征及大学对学生的影响;(3)个人与团组介入干预;(4)学生事务的组织管理;(5)评估与研究。督导实习标准要求学生事务专业的研究生参与至少300小时有督导的实习,实习包括至少两种截然不同的岗位体验,要求学生在实习中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接触学生事务工作,与他人或团队合作并获得以下三方面经验:(1)专业项目规划、实施和评估;(2)员工的培训、咨询和督导;(3)管理的功能和过程验。这套课程标准作为CAS 学生服务和发展项目标准与指导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美国大学学生事务研究生项目提供了基本的课程设置规范,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1.2 培养目标

美国大学学生事务专业研究生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在CAS标准的总指导下设置的,每个学校的培养目标既符合CAS专业标准的要求,又体现了各校的具体情况和鲜明特色。连续多年蝉联全美大学学生事务专业排名第一的马里兰大学是从“学习成果”这个角度来定义其“高校学生人事”课程项目的培养目标的,该校提出获得课程项目硕士学位的毕业生应当在入职前具备六项职业能力:(1)在高等教育中定义学生事务工作的角色和职能;(2)理解研究工作对于职业的意义并且开展相关的初级研究;(3)识别影响个人和组织行为的因素;(4)把组织和个人发展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有意义的职业实践;(5)发展多元文化能力以高效率和充满信心地对不同背景的学生开展工作;(6)在个人、学生服务机构和组织承担项目评估、设计、执行等任务。佛罗里达大学的“高等教育学生人事”研究生课程项目的培养目标简单明了,即“帮助研究生做好取得职业生涯成功的准备,培养他们成为具有示范作用的学生事务的领导者、学者和实践者”。佐治亚大学“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生课程项目的基本目标是帮助研究生获得在高等教育组织中与大学生一起工作时,应用人类发展、人际适应、团队领导、评估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3 开课院系和学位设置

美国大学的学生事务专业研究生课程项目由不同的院系开设,大部分是设在教育类学院或系,也有设在心理学院或管理学院的。不同的大学对学生事务研究生项目的学位设置也各有特色,学位类型主要取决于课程内容、课程中包含的研究项目类型、统计学课程所占比例以及教育机构对不同类型硕士学位的要求等。一般来说设置的学位类型有哲学博士学位、教育学博士学位、文学硕士学位、教育学硕士学位等。

美国学生事务专业研究生课程项目排名前列的六所大学开课院系、课程项目名称和授予学位情况如表1所示:

2 美国大学学生事务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

2.1 招生与入学标准

以佐治亚大学为例,该校“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业每年的招生人数限定在20人左右,2012年学生的平均年龄是24岁,50%的学生是从应届本科毕业生中招收,另外50%的学生是从学生事务工作者中招收。该项目注重招收学生来源的多元化,其招收的研究生来自不同的社会群体和不同的地理区域,具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经济背景,具有不同的人生经历。课程项目鼓励申请者尽早开始申请,申请者既需要向佐治亚大学研究生院提交申请表格,也需要向该校教育学院提出申请。申请者需要提供GRE和TOFEL成绩、本科学校的成绩单、学习目的的陈述、简历和三封推荐信,该项目还强烈推荐申请者提供由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出具的“个人潜力指数”评估结果(Personal Potential Index,PPI),以判断申请者“非认知的技能和个人核心品质”(noncognitive skills or core personal attributes)。

2.2 课程体系设置

美国大学学生事务专业研究生课程项目的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了“标准化和多样化相统一”和“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特点。如前文所述,美国CAS制订了硕士生准备教育课程的专业准则,各大学在课程设置中都遵循课程标准的基本规范,并结合学校和院系自身的特色,设置了课程计划。

如俄亥俄州立大学哥伦布分校的“高等教育和学生事务”研究生课程项目围绕三个维度来设计其课程,这三个维度分别是:(1)所有该课程项目学生的必修课;(2)侧重于学生发展和学习或者组织行为和管理的专业选修课;(3)其它要求如调查研究、多元文化和基础课程。依照这三个维度,项目开设了学生事务概论、学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中的团体干预、高校学生发展实践、学生与环境相互关系、咨询导论等专业课,以及3个学时的多元文化必修课“高等教育中的多样性”,和6个学时的基础必修课“本校发展史”。此外修读该项目的学生还需要参加总共6个学时的专题研究,项目推荐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设计、统计学背景和学位论文选题来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

2.3 专业实践与实习

美国大学学生事务专业研究生课程还有一个鲜明的特色是非常重视研究生的实习实践活动,由于CAS课程标准设计了督导实习部分,要求学生“参与至少300小时有督导的实习,实习包括至少两种截然不同的岗位体验。实习中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接触学生事务工作,与他人或团队合作并获得以下三方面经验:①专业项目规划、实施和评估;②员工的培训、咨询和督导;③管理的功能和过程验”,因此大学都根据此要求在课程计划中安排了实习实践部分。

督导实践课程包括实习和短期实践课两种形式。实习(Internship)是指学校为学生为学生在校内学生事务部门或校外有合作关系的学生事务机构提供课余时间的非全职岗位。学校提供奖学金以代替学生所需杂费和住宿费或者直接减免学费,学校或者学生实习的岗位还会付给学生薪水。短期实践课(Practicum)课是除以上实习外再选修的短期课程,目的是帮助学生体验学生事务不同领域的工作内容,加深学生对未来职业的体验和理解,有利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虽然在有些学校短期实践课不是必修的,但很多学校鼓励学生注册短期课。

弗罗里达大学等学校规定,专业实习实行“双导师制”,除了学校的导师以外,学生实习岗位也会配备一名实践导师,在每学期末实践导师需要对研究生的实习进行评估并出具书面的评价书。评价书由督导教师与实习生共同讨论,双方共同签字,复件交给任课教师和实习生本人,该评价成绩将计入督导实践课学分。完善的实习实践课程设计为学生事务专业研究生提供了把理论应用于实践中的机会,对他们今后正式入职学生事务岗位起到了很好的衔接作用。

3 美国大学学生事务专业研究生教育的特点

综观美国大学学生事务专业研究生课程项目,尤其是其中排名前列的高校的项目,充分体现了以下三个特点:

3.1 标准化和多样化的统一

标准化是指美国CAS制订统一的学生事务领域研究生课程标准,并根据理论研究进展和实践的发展不断修订,确定基础课程领域、专业课程范围和实习实践要求,为各大学制定自己的课程计划提供了具有内在同一性的标准。而每所大学又根据自己的发展历史、院系情况等具体情况,围绕着课程标准设计了自己的课程项目,这样既保证了美国培养的学生事务领域研究生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又体现了不同背景和不同教育经历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带有鲜明的个人特色,这也正是美国高等教育多样化的体现。

3.2 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学生事务是一个实践领域,然而美国大学的学生事务领域在长达百年的发展历史中,却非常注重该领域的理论研究,从经验走向了科学。该领域的从业人员通过成立专业协会、制订行业标准、发展课程标准、创办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等形式,不断推进着学生事务领域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同时整个行业理论水平的提升又反过来推进了实践领域的进步,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和全面发展,因此在该领域研究生课程项目中,也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色,各大学该项目的课程设置中既有学生发展理论、高等教育的历史和哲学等理论课程,又有督导实习和实践等环节,为培养理论基础与实践技能兼备的学生事务领域优秀人才提供了很好的职前基础。

3.3 丰富的课程支持系统

美国大学的学生事务研究生课程不仅仅为学生提供课堂学习和实习实践的机会,还为学生广义上的学习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资源支持系统,如美国两大专业协会美国大学学生人事联合会ACPA和全国学生人事管理者协会NASPA的网站上有各种学生事务管理文件、调查报告、专业数据等,两大协会还每年组织年会,供学生事务领域的理论研究者、实践工作者和研究生进行学术交流。每所大学的图书馆都有大量丰富的学生事务领域的藏书和学术论文供研究生查阅。此外每所大学自身的学生事务工作部门也是极好的资源提供者,为研究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帮助研究生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通过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专业技能。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骨干专项“中美大学学生工作专业人才职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11JDSZ3024)成果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课程;对比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1-0046-02

高等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国内外创新课程教育模式和教育成果的差距逐渐明晰,国内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一、国内高校创新课程的设置现状和存在问题

1.国内高校创新课程状况。自上世纪80年代起,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西南交大等48所高校先后开设了创造工程课,开启了我国创新课程的大门。目前,国内创新课程的形式以实验项目和创新活动为主,以东华大学为例,面向在读本科生,支持校级创新训练项目的立项研究,从优秀校级项目中遴选国家、上海市级的项目。清华大学开设了“跨学科系统集成设计挑战”商业竞标式的创新课程,要求学生团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项综合商业勘探开发计划。南京大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课程,开办“南京大学本科生创新网”,对创新项目的申报、实施、成果进行公示。

2.国内创新课程存在的问题。国内教育界已经开始重视创新课程的设置,但开设创新课程的高校比例仍然较低,还只是小规模试点或实验,受众学生范围较小。目前,以模仿国外教学经验为主,教师的创新能力也有待提高。我国高校现有办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仍处于灌输式教学方式,缺乏启发式、开放式教学。

二、国外创新课程设置情况及典型案例

1.国外创新课程设置特点。国外大学在高教改革中不断摸索,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就,表现在课程设置上有显著特点[1]:课程设置呈综合化和跨学科趋势。国外研究型大学注重设置综合的专业和课程,利于学生从本科阶段起就进行跨学科知识的学习,得到跨学科研究的训练,培养创新思维,激发创造潜能。课程设置把培养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放在首位。哈佛大学的课程分为教师讲授课程、学生个别学习课程、讨论课程、学生与教师专题讨论会四种类型。即使是教师讲授的课程,也不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而是努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其中讨论课、学生与教师专题讨论会占课程的相当比重,而且随着年级的增高,此类课程的比重不断加大,最后成为课程的主要形式。有效强化学生实践环节课程。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凭借其科研优势,采取了利用课余及假期加强学生的工程实际训练的办法。在教授指导下,做研究实验的“本科研究导向计划”、“本科实践导向计划”、“技术创业计划”等计划,全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国外创新课程实施模式。国外高校开设创新课程已有丰富经验,体系也相对成熟。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综合利用了教学的硬件和软件资源,把课程的创新贯彻入大学。综合分析国外创新课程,根据实施模式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几类:(1)思维训练课程。思维训练课程是以训练思维为目的,选择人类思维的生理特点和机制为突破口,通过集中、大量的“思维体操”,来加强学生左右脑的平衡整合效应,强化学生思维的敏锐性、流畅性、变通性、发散性和独创性。奥斯本的“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和日本的创造性专门学校,也都充分体现了开展思维训练和创造力培养的可能性和可行性[2]。(2)问题探究课程。西方的教育学家非常重视问题解决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认为这两种素质是创新人才必不可少的。尝试开发了一种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从生活和社会活动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以探索性的学习方法为基础,以独创性的见解为结果,以创造性人格的培养为最终目的的问题探究课程。(3)着眼于前瞻性问题的“未来课程”。“未来课程”着眼于不断发展与变化的人类世界,紧密联系时代特征,及时发掘值得研究与探讨的课题,灵活安排各类专题课程。该类课程涉及到的课题与时代和未来紧密结合,富有前瞻性、多面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学生无法直接获得现成的答案,只有通过自己不断地探索,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学生在这类课程中的最大受益是开发对未来的想象力和预见力[3]。

三、中外创新课程的对比和启示

1.创新教育理念。国内高校首先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形成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新型教育观。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不但要让学生们在课堂中学到理论知识,而且还应让学生运用学到的各种原理与方法,学会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其次要建立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础的新型教育观。最后要从共性教育转向共性与个性教育共同发展,树立起具有个性空间的新型教育观。

2.创新教师队伍。创新教育的关键在于有高素质、高度责任心的教师队伍,能把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并在创造性思维、动手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独立性方面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训练。

3.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法,要引入研究性教学手段以创新理论教学,开展教学方面的研究,实施研究性教学,在具体教学形式上,应当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学习规律,实施符合大学生实际需要的多媒体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提问教学法等各种教学方法,把课堂教学从以教师讲授为主变革为以师生互动为主。同时,要引入体验性教学手段,提倡实施具有体验性的实践性教学,促使大学生积极体验社会。

4.创新考核方式。考核方式具备导向性与激励性,创新考核方式,应当全面总结原有考核方式所具有的经验与不足,借鉴国外经验,在考核的内容与形式方面大胆创新,通过动态考核和静态考核、定性考核和定量考评、全面考核和重点考核、教师考核和学生考核等全方位的有效结合,全面创新具体的考核方式,从而科学评价教学成效。

四、国内高校创新课程的设置建议

高校创新课程设置要在充分借鉴和吸收国际知名大学的课程设置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体现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国际化的特点[4]。

1.改革传统的授课模式。传统的文化背景固化了“课本和教师都是正确的”思想,然而,教学是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创新的授课模式,应当是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模式的拓展,在具体的讨论争论中,创造出宽松的利于学生成长的文化氛围。

2.完善课程结构体系。完善的课程体系应当具备合理的课程结构,能平衡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课程的比重,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广泛增设选修课程。通过扩大选修课的比重,把学科的最新成果及教师自己的研究和见解反映到课程中来,同时允许学生在选修方而有更大的自由度,全面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拓展学生视野。(2)重视创新实践环节。高校必须理论联系实际,组织学生进行创新实践,为学生提供培养思维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机会,加强实验教学,鼓励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3)改革更新课程内容。紧随科学发展的步伐而加以动态革新的课程,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课程应在内容上反映该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大学生学会获取新知识的科学方法。中国高校也应借鉴国外高校的经验,不断充实更新科学教育的内容,使课程内容始终体现科学知识发展的最新趋势。(4)灵活变换考试考核方式。为了更好地实施创新课程建设,必须改变传统的“一考定论”的考核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考核方法,重视训练环节,强化课外学习,努力向“考练结合”模式转化。采取过程考核与最终考核相结合的办法,让全体学生得到知识累积和能力培养的双丰收。同时,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教学模式,强化课外学生学习,进一步改革考试管理体制,同步构建成绩管理控制模式,确保整个考核体系公平、公正,有效推动创新课程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兴业.美日法三国名牌大学本科生课程体系改革及启示[J].武汉大学学报,2002,(4).

[2]贺国庆.国外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动向和趋势[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

篇4

关键词:结构动力学;比较研究;课程建设;研究生

一、引言

《结构动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阶段的重要课程,是结构抗震分析、结构抗风分析、结构抗爆分析、结构振动控制、结构健康监测等课程学习与课题研究的基础。随着大跨桥梁、高耸楼宇等柔性结构的大规模建设,工业界对土木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在工程结构振动方面的理论认识和工程直觉的要求越来越高,《结构动力学》课程在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培养中的重要性也愈发突出。特别是在国家和社会日益强调创新性人才培养的今天,如何通过课程教学帮助学生们从本质上理解工程问题、从而创新地解决工程问题成为工程学各专业高等教师面临的巨大挑战。

本研究调研了若干国际顶级研究型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修课型硕士生、科研型硕士生、博士生培养计划和《结构动力学》课程教学计划,希望通过对比研究对我国土木工程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二、样本选定与资料搜集

本研究采用网络调查的方式调研了六所国际著名研究型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这六所高校根据2011年QS世界大学排行榜土木工程专业榜单选定,包括:排名第一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排名第二的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SU)、排名第三的英国剑桥大学(UCAM)、排名第七的新加坡国立大学(NUS)、排名第八的日本东京大学(TU)、排名第十的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这六所高校均为土木工程专业排名世界前十的高校,同时兼顾了区域和国家的分布(北美、欧洲、亚洲区各两所),以期最好地代表不同文化背景下相关课程的教学。调查过程中主要注意搜集了以下四方面的资料,包括:(1)相关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工程方向修课型硕士生、科研型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方案;(2)相关院校课程体系列表与介绍;(3)《结构动力学》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资料;(4)《结构动力学》相关课程教师的教学情况介绍等。

三、比较分析

基于搜集到的相关原始资料,本研究在以下六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包括:修课要求、课程序列、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法、教学资料等。

课程修课要求比较表明(如表1所示):对于修课型或工程型硕士生培养,MIT和SU规定《结构动力学》课程为核心必修课程,其他四所学校则规定《结构动力学》相关课程为结构工程方向研究生的限定选修课程;对于研究型硕士或博士培养,六所学校均给予研究生较大空间确定自身修习范围并建议学生根据自身的学术兴趣和导师意见选修课程列表中出现的不同深度的《结构动力学》课程。

注:C—必修课程;R—限定选修课程;S—建议选修课程;A—任意选修课程。

《结构动力学》课程序列比较表明:由于本科阶段各校均会以不同课程讲授结构动力学理论基础知识,因此在研究生阶段,各校围绕《结构动力学》的教学主要在于开设以介绍土木结构振动现象及相应的结构动力学工程应用为主的进阶课程(如MIT、SU、UCAM、ETH、NUS、UT)以及以介绍结构动力学中复杂物理问题及理论模拟与分析方法(如MIT、UCAM与ETH等的非线性振动、SU与UCAM等的随机振动等)为主的高级课程。进阶课程通常供修课型硕士生学习,也可供本科高年级学生、科研型硕、博士研究生选修。高级课程则通常面向科研型研究生不定期开课。

课程教学内容比较表明(如表2所示):为了保证课程的完备,不论基础课程中有无覆盖,进阶课程中结构动力学的基本理论知识通常都会加以介绍,同时以结构在各种动力荷载下的结构振动现象模拟和响应分析方法作为重点。这些动力荷载引起的振动现象包括:结构机(车)荷载振动模拟与响应分析(如SU、UCAM、ETH),结构人致振动模拟与响应分析(如ETH),结构地震振动模拟与响应分析(如SU、UCAM、ETH、NUS、UT),结构风致振动模拟与响应分析(如UCAM、ETH、NUS、UT),结构爆炸冲击振动模拟与响应分析(如UCAM、ETH、NUS)等。同时,作为面向工程应用的进阶课程,结构减灾设计方法、结构抑振理论方法及技术、结构动力测试原理与技术也是各校课程中会讲授的内容。另外,UCAM和ETH还介绍了结构动力灾变分析中经常需要采用的非弹性动力响应分析方法。

课程教学方式比较表明:虽然课堂讲授基础理论知识是最主要的教学方式,但在进阶课程中,教师们更多地运用了实践活动的教学方式。这些活动包括工程课程设计与分析(如UCAM、UT)、实验室参观与实验演示(如MIT、ETH)、电算辅导(如UCAM)等。这些活动的引入加深了学生对工程现象及工程活动的理解、强化了对学生运用课堂知识解决实际工程设计、咨询课题能力的培养。

课程考核方式比较表明:虽然包含有标准答案的封闭问题的笔试仍然是一种最主要的考核手段,但面向开放或半开放工程顾问或研究课题的项目报告成为各校进阶课程考核的重要内容(如MIT、UCAM、UT)。应该说,这是与研究生进阶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理论知识后,在课堂上引入具有一定开放度的工程课题,不但给学生提供了活学活用基本理论知识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论认识,而且给学生面向实际凝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训练,有利于学生提高工程思维和创新能力。这些训练对于学生不论是将来从事工程设计顾问的工作还是工程理论研究的工作都是十分重要的。

课程教学资料使用情况比较表明:对于面向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进阶课程来说,讲义和指定的教科书虽然仍然为主要的教学资料,但教学参考书和参考论文的数量明显增加(如MIT、UCAM、ETH)。这对于已经建立了基本概念又学有余力而且对相关课题感兴趣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很好的补充。

四、结论

本文调研了国际顶级研究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各层次培养中的《结构动力学》相关课程的修课要求、课程序列、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法、教学资料等内容,得出如下结论:

1.《结构动力学》相关课程的教学是研究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包括以介绍土木结构实际振动现象及相应的结构动力学工程应用为主的进阶课程,并配以介绍结构动力学中不同复杂物理问题及理论模拟与分析方法为主的高级课程。

2.进阶课程的教学内容在介绍基础理论的同时,通常会引入对土木结构在不同动力荷载(如地震、强风、爆炸、机床、车辆、人群)下的动力建模、动力行为特征和分析方法的讲授,并介绍相关的测试及抑振方法。

3.课程的教学方式在注重课堂讲授的同时通常会引入工程课程设计与分析、实验室参观与实验演示、电算辅导等实践活动内容。考核方法中则会将工程课题分析研究项目报告作为笔试考核的重要补充。课程资料除讲义和教科书以外,通常教师会提供较多的教学参考书和参考论文,帮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能力拓宽自身视野和研修范围。

参考文献:

[1]李国豪.工程结构抗震动力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2]R.克拉夫,J.彭津.结构动力学(第二版)[M].王光远,等,译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http:///university-rankings/world-university-rankings/2011/subject-rankings/technology/civil-engine

ering.

[4]http://cee.mit.edu/postgraduate.

篇5

[关键词]通识课程;学习投入;实施效果;南京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5)06000506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向纵深层次发展,许多高校开始重视并实施通识教育,把改革通识教育课程作为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研究型大学作为通识教育改革的“领头羊”,不断加快建设通识课程、提升实施质量的步伐,通过借鉴海内外著名高校的通识课程实践经验,充分调动优势资源,在理念与实践两个层面持续地探讨通识教育课程的整体优化策略。就目前而言,我国的研究者较注重对国外通识教育历史以及通识教育理论的介绍与研究,而较少对国内大学通识课程的实施成效进行实证性的调查研究。然而,通识课程的实施效果究竟如何?作为教育的直接对象――学生,他们在通识课程上的学习投入情况如何?通识课程的学习是否促进了学生课程满意度和综合能力的提高?这些有关现有通识课程实施效果的问题亟需作出解答,以便“对症下药”,形成改善方略。

1研究设计

1.1研究框架与研究问题

本研究将借助美国本科教育质量评估领域的著名学者亚历山大?阿斯汀(Alexander W.Astin)的“学习投入” (learning involvement,亦可称为学习参与)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他认为学生在有意义的活动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越多,那么学生的收获就会越大,“学习投入”是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学习投入的质量将直接决定学生“学习结果”的层级、水平和质量[1]。基于此,本文将沿着如下两条脉络进行研究。

首先,对于学习结果的分类,阿斯汀指出,学习结果应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层面,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术能力等属于认知层面,而学生的满意度是学生对所受教育的一种反馈,归属于情感层面的学习结果,忽视情感结果的评估项目是不完整的[2]。因此,本研究将从学生对通识课程的满意度和学生能力发展这两个方面来考察学生的学习结果。

其次,根据阿斯汀提出的IEO模型,在考察学生的学习结果时,不能仅仅关注学生当前的学习结果(如目前的能力水平),而且还应当同时把学生初始的状态(如初始能力水平)纳入到考量范围之中,考察学生的能力增值状况(valueadded situation),这是因为学生的输入状态不仅会影响学生所接受的环境和经历,而且也会影响学生的最终学习结果。如果不考虑(即在统计学意义上为“不控制”)学生初始状态的千差万别,分析得出的环境对学习结果所产生的影响其实并没有足够强健的解释力[3]。因此,本研究将学生的性别、年级、学科、初始能力水平作为控制变量,研究通识课程学习投入对学生能力发展的“净”影响。但是,在考察“学生对通识课程的整体满意度”这一结果变量时,本研究不将相应的满意度初始值纳入到初始变量之中,因为已有诸多研究证实了“满意度的结果状态几乎不会受到初始满意度的影响”[4]。

综上所述,本文将主要研究如下两大问题:(1)研究型大学本科生通识课程学习投入的现状如何并探讨其影响因素;(2)研究型大学本科生通识课程学习投入对学习结果(包括满意度和能力发展)的作用如何?

陆云吕林海

第6期研究型大学本科生通识课程学习投入现状及其对学习结果的影响――基于南京大学的问卷调查

教学研究2015

1.2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择南京大学作为案例高校。南京大学是中国高校中第一个明确提出“创建中国最好的本科教育”的研究型大学。从2009年以来,学校探索并建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三三制”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精心打造了400余门以新生研讨课、通识教育课和学科前沿课为核心的批判性思维体系课程,多次召开了全校性的本科通识教育改革系列研讨会,并陆续采取了各种举措来完善通识教育体系、改进实践效果,如集中“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创新“通识课堂教学模式”、加大“通识课程建设的资金投入”等。南京大学通识课程建设旨在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文化素养和科学精神,促进独立人格和价值观的形成。但这一系列通识课程改革的效果如何?本科生对通识课程学习投入情况如何?通识课程的学习究竟有没有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这就需要切实的研究和证据加以探究。

本研究的调查依托于南京大学所参加的大型国际调查项目“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就读经历调查”(Student Experience in the Research University,简称SERU调查)而展开。调查采用网络普查的方式,在数据筛选之后,共获得有效样本3799个。其中,男生占49.5%,女生占50.5%;低年级学生占33.3%,高年级占66.7%;人文学科的学生占17.0%,社会学科占20.8%,自然科学占32.1%,工程技术占26.3%,医学占3.8%。

1.3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首先,利用SPSS 18.0对通过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就具体的统计分析方法来看,研究中除了使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外,还使用因子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描述性统计方法主要用于分析学生通识课程学习投入的基本现状,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则用于探究本科生通识课程学习投入的影响因素和通识课程学习投入对本科生学习结果的影响。此外,在定量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笔者也进一步进行访谈调查,以获得更加深入的解释性数据。

1.4研究工具和相关变量说明 本研究采用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开发的SERU调查问卷,该问卷是专门针对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就读经历设计的,旨在了解本科生就读期间的体验与质量状况,内容涉及学习参与、学业目标、信息技术经历、全球化体验等多个方面。

SERU问卷汉化版的第三部分为南京大学的特定调查模块,包括了学生在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上的真实投入情况以及对课程的满意度评价。问卷将课程分为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本研究分别以“我在通识课程学习上实际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和“我在专业课程学习上实际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这两个调查项得分来衡量学生在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上的学习投入度,用5点量表的计分方式,从非常小、比较小、一般到比较大、非常大,分别记1~5分。问卷中设计的通识课程满意度指标包括对“课堂教学效果”、“教师教学水平”、“课程的管理”等课程实施方面的评价和对通识课程整体质量的满意度评价,均采用6点量表的方式计分,从1~6分分别代表很不满意、不满意、较不满意、比较满意、满意、非常满意。

中文版SERU调酥兴涉及的通用性的能力指标包含“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清晰有效的写作能力”、“阅读和理解学术资料的能力”等20个题项,每个题项均要求答题者分别回答“刚入学时的水平”和“目前的水平”。水平的等级依次为“非常差”、“差”、“一般”、“好”、“很好”、“优秀”,按照“1”、“2”、“3”、“4”、“5”、“6”进行数据编码。为了使所研究的指标简单化,笔者采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法对“刚入学时的水平”和“目前的水平”这两组数据进行共通因子的提取和分析,经过多轮的探索和反复剔除在各个因子维度上负荷都不高的调查项,最终提取了两组数据的共通因子结构,所得结果与查特曼的研究较为一致,因此在查特曼对因子命名的基础上,将本研究中两组数据的3个共通因子命名为:批判性思维与表达能力,学术研究能力,对个人、文化与社会的认知与理解能力[5]。三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均超过了0.7,说明能力发展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

2研究分析

2.1通识课程学习投入的总体状况

通过表1可以看出,本科生在通识课程学习投入上的得分低于在专业课程上的学习投入。有77.4%的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投入了“比较大”和“非常大”的时间和精力,而只有24.2%的学生在通识课程的学习上投入了“比较大”和“非常大”的时间和精力,其均值处于比较小和一般之间。总体来看,本科生通识课程的学习投入度较低。

表1南京大学本科生在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上的

学习投入情况人数最

值最

值均值

(N)标准差

(SD)选择“比较大”

和“非常大”的

比例之和(%)通识课程学习投入37991.005.002.95740.8853624.2专业课程学习投入37991.005.003.98920.8156277.42.2通识课程学习投入的影响因素分析

南京大学在通识课程建设上投入了较多的资金,并配备了高水平的师资力量,但为什么本科生的通识课程投入度不高?本研究将从个人和学校通识课程实施两个方面来探讨原因,将学生性别、年级、对通识课程的兴趣等个人因素和学校通识课程实施的各方面因素分别纳入回归分析。

表2中模型1分析了个体因素对本科生通识课程学习投入的影响。从回归方程的R2值可以看到,个体因素能够解释本科生通识课程学习投入度方差中的35.8%。性别对本科通识课程学习投入具有显著的影响,男生的通识课程学习投入度显著高于女生。学生对通识课程的学习兴趣和重视程度均对通识课程的投入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表2中的模型2综合分析了个人因素和学校通识课程因素对学生通识课程学习投入的影响。从中可见,在模型1中对通识课程学习投入具有显著影响的个体因素,在模型2中仍具有显著影响。在学校通识课程实施方面,通识课程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识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通识课程所用的教材和通识课程的管理均对本科生通识课程的学习投入具有显著影响。表2通识课程学习投入度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自变量因变量:本科生在通识课程上的投入程度模型1Betat值模型2Betat值个人

因素性别(男=1,女=0)年级(低年级=1,高年级=0)学科分类(大文=1,大理=0)对通识课程的学习兴趣对通识课程的重视程度0.0513.597***-0.020-1.4930.0100.7110.28615.510***0.36319.688***0.0574.204***-0.017-1.3300.0070.4950.26014.219***0.34419.295***学校

通识

课程

因素学校对通识课程的宣传和告知通识课程的整体目标设计通识课程的结构与体系的架构通识课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识课教师的教学投入通识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通识课程内容安排通识课程的各种资源支持(网站、讲座、图书资源等)通识课程所用的教材通识课程的管理(咨询、指导、改进建议的采纳等)――――――――――――――――――――-0.028-1.432-0.003-0.1190.0030.1480.1044.780***-0.042-1.8490.1778.232***-0.045-1.9670.0291.5610.0985.079***0.1034.993***df (Total)36983698F值(p值)412.974,p< 0.001173.036, p< 0.001决定系数R20.3580.411DurbinWatson值1.8331.760注:1. *p< 0.05,**p< 0.01,***p< 0.001;2.大文科指人文、社会、艺术等学科;大理科指自然、工程、医学、农学等学科,下同。2.3通识课程学习投入度对学习结果的影响 3.3通识课程的学习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南京大学实施通识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重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多方面能力的训练,发展其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表达思想、判断和鉴别价值等方面的能力,并以此促使学生的感情和理智都得到全面发展,塑造完整人格[9]。几乎所有接受访谈的学生都认为,通识课程的学习促进了自己能力的提高,如,学会了一些收集资料的方法、开阔了学术视野、转变了学习方式、提高了个人素养。这些效果与南京大学的一系列努力措施密不可分,如推动大量“名师”走进本科生课堂,促使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提倡师生共同参与、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性教学方法,关注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究、敢于质疑、善于反思的意识和精神等等。应当说,这些理念、做法和经验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对于通识课程未来的发展而言,笔者认为,淡化形式、注重实质,进一步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升教师的授课水平和能力等等,都是值得考量和改进的重要之处。

参考文献

[1] 吕林海,郑钟昊.中韩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学术经历满意度研究――基于南京大学和首尔大学的问卷调查[J].教育发展研究,2013,(1):3442.

[2] ASTIN A W.Assessment For Excellence: The Philosophy and Practice of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M].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1991:6162.

[3] 吕林海,郑钟昊.大学为学生提供了什么样的信息技术经历:现状及效果的探析――基于南京大学和首尔大学的问卷调查[J].远程教育杂志,2013,(5):1222.

[4] ASTIN A W.What Matters in College?Four Critical Years Revisited[M].San Francisco:JosseyBass Company,2001:277.

[5] CHATMAN S.Factor structure and Reliability of the 2011 SERU/UCUES Questionnaire Core[Z].working paper,CSH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2011.

[6] BIGGS J B.Teaching for Quality Learning at University: What the Student does[M].Buckingham:Society for Research into Higher Education&Open University Press, 2003:17.

[7] KUH G D.Assessing What Really Matters to Student Learning[J].Change,2001,33(3):1017.

[8] 龚放.聚焦本科教育质量:重视“学生满意度”调查[J].江苏高教,2012,(1):14.

[9] 南京大学.南京大学通识课程建设要求[EB/OL].(20150523)[20150513].http://jw.nju.edu.cn/jwoldweb/661/menu663.html.

Present situation of undergraduates′ learning engagement of general

curriculum and its effect on learning results in research universities

Based on questionnaire of Nanjing University

LU Yun,LV Linhai

(Institute of Education,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210093,China)

篇6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R 163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11-1021-02

【关键词】 课题;吸烟;干预性研究;学生

大学公共选修课是面向全校各个专业、各个年级的学生而开设的跨专业课程。开设公共选修课可以在专业教育之外包容实施素质教育,是实施课程交叉、科学与人文交融和培养“通才”的有效途径之一[1]。公共选修课的实施为控烟成为综合性大学一门独立的课程创造了条件。我国现有13~18岁青少年1.3亿, 青少年尝试吸烟率和现在吸烟率逐年上升。据专家估算, 我国青少年现在吸烟者约1 500万[2], 尝试吸烟者不下4 000万,遭受二手烟雾危害的人数高达6 500万[3]。为了解大学生的吸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有效预防和控制大学生吸烟,2008年下半年三峡大学开设了《控制吸烟与健康促进》全校公共选修课课程。现将有关干预情况及效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三峡大学2008年秋季公共选修课《控制吸烟与健康促进》学生90名,分布在各个年级,涵盖理、工、文、医、经、管、法、教育等8个学科门类的35个专业,其中男生60名,女生30名。

1.2 方法 《控制吸烟与健康促进》课程共18学时,每周1次3学时,连续6周。内容以烟草的产生、烟草及二手烟的危害、我国的控烟形势、国外控烟经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解读、戒烟方法为主。在教学形式上,采用多媒体、板书相结合,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课外作业综合运用,并以大量图片和视频资料充实教学内容。通过课堂教学、课外作业等形式进行控烟干预。在课程开始和结束后,采用参照中国控烟协会编写的《医院控制吸烟指导手册》一书制定调查表对学生进行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学生自己吸烟的情况、对吸烟的看法、对吸烟与有关疾病关系的认识、对公共场所吸烟行为的态度等。

参照WHO 关于吸烟调查研究的推荐标准,确定大学生的吸烟行为定义。现在吸烟:过去30d内吸过烟;每天吸烟:每天至少吸1支烟,且连续或累积吸3个月或3个月以上;每周吸烟:每周至少吸1支烟,且连续或累积吸3个月或3个月以上;不规律吸烟:曾经吸过烟,但未达到每周至少吸1支,且连续或累积吸3个月以上;尝试吸烟:曾经吸过烟,即使是1支或2支;不吸烟:从未吸过烟,即使是1支或2支[4]。

1.3统计分析 采用Excel表建立数据库,进行整理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基线调查结果 本组中吸烟者有53人(现在、每天、每周、不规律、尝试吸烟者分别为5,7,2,10,29人),不吸烟者37人,分别占58.9%,41.1%;男、女生吸烟率分别为75.0%,26. 7%。赞成吸烟的有6名(6.7%),反对吸烟的有52名(57.8%),认为无所谓的有32名(35.5%)。

有4例吸烟者记不清吸第1支烟的年龄,49例吸烟者吸第1支烟时的年龄最小为5岁,最大为22岁,平均15岁。 吸烟原因以好奇而尝试吸烟占大多数,孤独时解闷、学大人装酷、情绪宣泄、同学朋友影响、酒后尝试、失恋、社交别人敬烟、放鞭炮作为火源成为大学生吸烟的各种原因。有68名学生的家长有吸烟行为,亲属吸烟率为75.6%。在家长抽烟的学生中只有26人不抽烟,占38.2%;相应的吸烟者为42人,占61. 8%。

有39名(43.3%)对“少量吸烟对健康的危害小”表示反对,有82名(91.1%)对 “被动吸烟对健康的危害很小或基本无害”表示反对。有86名(95.6%)认为“医院、饭店、学校及公共场所应该禁止吸烟”。所有学生支持开设《控制吸烟与健康促进》公选课。对骨质疏松、肺癌、缺血性心脏病、障碍、肺结核、Ⅱ型糖尿病、急性牙龈坏死或溃烂、肺气肿等认为与吸烟相关或可能相关的知识知晓率为68.8%。当问及身处公共场所如有人在身旁吸烟时,认为无所谓的10人(11.1%),反感的49人(54.4%),厌恶的31人(34.4%)。采取的行动是容忍55人(61.1%),劝吸烟者走开12人(13.3%),劝他不要吸了23人(25.6%)。今后打算经常吸烟的4人(4.4%),偶尔吸烟的52人(57.8%),不吸烟的32人(35.6%)。

2.2 干预结果 实施干预后学生对吸烟行为的态度大为改进,赞成吸烟的2人(2.2%),反对吸烟的88人(97.8%),认为无所谓的人数为0;学生对吸烟与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显著提高,骨质疏松、肺癌、缺血性心脏病、障碍、肺结核、Ⅱ型糖尿病、急性牙龈坏死或溃烂、肺气肿等与吸烟相关知识知晓率为100.0%。干预后表示以后绝不吸烟者65人(72.2%),偶尔吸烟25人(27.8%),经常吸烟者为0,并有部分学生表示要劝阻家人抽烟。对公共场所吸烟者的态度表示采取主动劝说阻止的增加到63人(70.0%)。

3 讨论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烟草生产国和消费国,吸烟者人数也同样居世界之最,减少吸烟人数只有2个办法:一是使已经吸烟的人戒除烟草;二是使青少年远离烟草。其中后者更为重要[2]。因此,加强高校的控烟工作对减少未来吸烟者的数量,显得尤为重要。

徐哲懿[5]报道中学生吸烟率为9.8 %;郭丽娟等[6]报道江西大、中、小学生尝试吸烟率分别为60.0%,22.8%和11.1%;段佳丽等[7]报道北京市大、中、小学生尝试吸烟率分别为40.0%,21.6%和6.2%。此外有多篇文献报道,大学生吸烟或尝试吸烟率在12.3 %~51.1%之间[8-12]。据以上数据推测,有30%~66%的大学生是在大学阶段开始抽烟的。部分医学生在接受医学教育后,担心吸烟对自身健康造成危害,有戒烟意愿,因此对医学生应加强吸烟危害健康的教育、戒烟知识的宣传和戒烟方法的指导[13]。胡利人等[14]调查研究发现,男医学生吸烟行为与饮酒行为、喝醉酒、打架行为、参与过赌博4 项危险行为有关,说明控制吸烟教育对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也很重要。有学者提出,控烟应该纳入高校健康教育课程,向学生传授烟草产生及世界控烟历史、中国烟草生产销售及危害情况、吸烟危害健康、抵御烟草诱惑技巧、戒烟方法、《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与中国控烟法律法规介绍等知识[15]。国内大多数高校一般将控烟、学生营养、青春期生殖健康、成年期疾病的早期预防等项目作为预防某种疾病, 减少或消除该病的致病危险因素, 降低发病率而进行专题健康教育[16]。

在本组中大学生吸烟率为58.9%,男、女生分别为75.0%和26. 7%,均高于国内有关文献报道[8-12]。在调查家长抽烟与学生抽烟相关性研究中发现,亲属吸烟率高达75.6%,说明家长抽烟是一个普遍现象,在有家长抽烟的学生中,61. 8%的学生有抽烟行为,表明家长抽烟是促成学生抽烟的一个重要因素。本调查采用课程干预的形式,收到了良好的控烟效果,在课程干预后,学生对吸烟行为的认识态度大为改进,有88名(97.8%)学生反对吸烟;学生对与吸烟相关疾病如骨质疏松、肺癌、缺血性心脏病、障碍、肺结核、Ⅱ型糖尿病、急性牙龈坏死或溃烂、肺气肿等的知识知晓率,由干预前的68%提高到干预后的100%;表示继续抽烟的人数明显减少,72.2%的学生表示今后绝不抽烟,表示偶尔抽烟的人数由57.8%降低到27.8%。由于对二手烟危害及控烟法律法规知识的掌握,大学生对公共场所吸烟者的态度表示采取主动劝说阻止的人数由38.9%增加到70.0%,显著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综上所述,课程干预是帮助大学生提高对烟草危害性认识、减少烟草危害、促进大学生戒烟的有效方式,值得在高校中大力开展。

4 参考文献

[1] 殷胜利. 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 科技资讯,2009(7):191.

[2] 卫生部履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8年中国控制吸烟报告:禁止烟草广告和促销, 确保无烟青春好年华. 中国健康教育,2009,25(1):61-63.

[3] The GTSS Collaborative Group. A cross country comparison of exposure to secondhand smoke among young.Tobacc Control, 2006, 14(Supp1 II):ii4-ii19.

[4] 文孝忠,陈维清,梁彩花,等. 健康促进学校初中生控制吸烟干预效果评价. 中国公共卫生,2007,23(7):782-784.

[5] 徐哲懿. 学校预防吸烟健康教育模式的实施与探讨. 中国健康教育,2006,22(6):476-477.

[6] 郭丽娟,李艾,金锦扬,等. 江西省学生吸烟和被动吸烟现状调查. 中国学校卫生,2009,30(1):24-27.

[7] 段佳丽,孔祥波,吕若然,等. 北京市学生吸烟状况抽样调查. 中国学校卫生, 2005,26(4):307-308.

[8] 黄杏,陈冬峨,王增珍,等. 武汉大学医学院学生吸烟行为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中国学校卫生,2007,28(8):687-688.

[9] 裘欣,项海青,程彬,等. 杭州市大学生吸烟状况及社会心理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7,28(8):688.

[10]张彩霞,陈维清,卢次勇,等. 广州某医学院医学生吸烟相关知识•态度•行为. 中国学校卫生,2005,26(3):192-194.

[11]王泉海. 豫北地区大学生吸烟行为现状. 中国学校卫生,2007,28(5):408-409.

[12]吴谦,庄贵华,王学良. 陕西省某高校高年级男生吸烟现状调查. 中国学校卫生,2007,28(7):650-651.

[13]MAZIAK W,HAMMAL F ,RASTAM S ,et al . Characteristics of cigarette smoking and quitting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in Syria. Prev Med ,2004 ,39 (2) :330 - 336.

[14]胡利人,丁元林,孔丹莉. 医学生吸烟与相关危险行为的Logistic 回归分析. 中国学校卫生,2005,26(3):197-198.

[15]魏栩. 大学生吸烟行为的危害及控烟对策. 中国校医,2005,19(5):545-546.

篇7

【关键词】国防生;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

一般自我效能感,指的是对应付生活中多种领域中的问题的自信心。是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感受。它作为一种人格变量,能够对个体在不同任务领域中的成绩有一定的预测效果。成就动机是人类的一种社会动机,指努力追求卓越,以期达成更高目标的内在动力和心理倾向。成就动机对于一个人的成才有重要的影响,而且会影响到个人的努力方向和努力程度。国防生是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军队干部,是未来国防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既是大学生,又是后备军官,国防生是高校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目前,针对于这个特殊群体的心理特点研究还很少,本文拟就国防生与高校普通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动机进行探讨了解和比较分析。为国防生的教育和培养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帮助。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为长沙市三所重点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随机抽取的334名在校国防生和298名普通本科大学生,全部为男性。

(二)测量工具

1.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由德国心理学家Schwarzer等人编制,共有10个项目,采用Likert5点量表形式,即非常不符合、有点符合、不确定、大部分符合和非常符合,依序给1-5分,总分愈高者,表示一般自我效能感愈高。

2. 《成就动机量表》

《成就动机量表》( The Achievement Motive Scale. 简称AMS),由挪威奥斯陆大学Gjesme,T和Nygard,R于l970年编制,由叶仁敏和Hagtvet,K.A于l988年修订而成. 量表共30道题,分两部分,每部分l5道题,分别测试追求成功的动机(Ms)和避免失败的动机(Mf)这两个维度。量表采用4点记分,完全正确记1分,完全不对记4分,得分越低,表明这类动机越强。

(三)研究程序

以班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把两份问卷装订在一起发给被试,统一指导语,测完统一收回问卷,主试逐一审查,剔除无效问卷。所有数据采用EXCEL和SPSS16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对数据进行t检验。发现国防生与普通本科大学生在自我效能感上存在者显著差异((t= 3.213,p0.05),在避免失败维度上差异也不显著(P>0.05)(结果见表1)。

三、讨论

(一)国防生和普通本科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比较

本调查从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动机这两个心理变量进行研究发现,发现国防生与普通本科大学生在自我效能感上存在显著差异(p

班杜拉及其同事对自我效能的形成做了大量研究,他主要从信息加工的角度进行分析的,并一再指出,个人的自我效能信念,不论是准确的,还是错误的,都建立在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评价及情绪与生理状态这四种信息根源之上。本研究中之所以国防生的自我效能感比普通生要高,原因在于:首先,作为后备军官,较高的招收条件和军地合作的培养模式,使其不仅能够和地方普通本科学生一样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也促使他们在平时严格的军政训练也造就了他们健康的体魄,坚强的毅力,昂扬的士气以及过硬的作风。同时,国防生作为一个优秀的群体,在学校和部队组织的各项比赛中经常摘金夺银,崭露头角,这些成功体验,进一步强化了他们对于自身能力的肯定和自我素质的认可以及走向基层工作岗位的信心。其次,在管理过程中,选培办(选拔培训办公室的简称)的干部作为国防生走入军营的第一任老师,其突出的能力水平和优良的综合素质,替代性地强化了国防生的自我效能感,让每一名国防生都看到了榜样,看到未来自己的身影。再有,国防生是一个新生事物,也是一个神圣的称呼。其特殊的身份使其受到了国家的重视、媒体的宣传、老师的好评、同学的羡慕,家人的期望。这些良好的评价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国防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另还有研究发现国防生较普通本科生有更良好的心理素质,过度焦虑的人会低估自己的能力判断,疲劳和烦恼会使人感到难以胜任任务需求,成功时的积极情绪和失败时的消极情绪也使自我效能判断发生变化。国防生较好的情绪状态和心理素质,提升了其自我效能感。

(二)国防生和普通本科大学生成就动机比较

成就动机和自我效能感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变量:成就动机是个体对活动追求成功的倾向,具有更多的情感色彩,而自我效能感则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稳定的认知和评价,认知是主要成分。本调查研究发现,在追求成功维度上国防生得分高于普通本科大学生,但是差异不显著。在避免失败维度上,国防生得分低于普通本科大学生,但是差异不显著。成就动机更倾向于情感成分.虽然国防生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普通本科大学生,即在认知方面,对自我的能力有更高的自信。但是,由于少数个别国防生与部队签订定向培养协议后,滋生了“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思想,认为“签了协议盖了章,就业进了“保险箱”,因此在主观情绪上产生了懈怠,缺乏奋斗和拼搏的紧迫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追求成功的动机,产生了怠慢懒散,安于现状的消极情绪。因此,这些方面都可能是造成国防生与普通本科大学生生之间成就动机无显著差异的重要原因。

(三)对国防生教育和培养的思考和建议

国防生作为未来国防的中坚力量,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动机的培养和激发,对于国防生的自我人格完善和整体心理素质提高具有重要影响,对于推动新时期国防军队现代化建设有重要作用。针对国防生的心理动力特点,在培养教育过程中,我们建议通过以下措施强化和改进:一是:合理安排任务和设置目标,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国防生综合考评系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其采用合理的成败归因方式;三是:坚决淘汰处理不达标的国防生等方式,以强化国防生的成就动机,培养国防生勤奋学习,刻苦锻炼的意识,为军队输送高素质,高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 郭本禹.当代心理学的新进展[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2] 张晋萍.中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认知需求和创造性的关系研究[D].山西大学,2004.

[3] 黄希庭,杨治良,林崇德主编.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 孙煜明.动机心理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5] 高建江.班杜拉论自我效能的形成与发展[J].心理科学, 1992(06).

[6] 王海民,刘学敏,时红聚.军校国防生和本科学员心理健康及人格特征的比较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6(05).

篇8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知识与信息传播成为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中国,越来越多的莘莘学子不远万里,出国留学深造,以

>> 英国大学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管理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研究 创新型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培养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美国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 美国大学计算机研究生教育的特点 计算机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研究 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提高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 英国大学计算机教育特点与思考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管理的探索与研究 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图论课程的探讨 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探索 研究生“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与教材体系建设的实践 研究生专业科普系列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浅谈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 财经类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类课程设置研究 海外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的研究与实践经验 《计算机测控技术》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设置与教学探究 面向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开设计算神经科学课程的思考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与专业应用结合的教学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EB/OL].

[3] deljpn.ec.europa.eu/relation/showpage_en_relations.academic.erasmus.php[EB/OL].

[4] webct.anglia.ac.uk/webct/public/home.pl[EB/OL].

[5] 史万兵,侯雪莲. 英国研究生教育多样化及其启示[J] . 外国教育研究, 2005, 32(8).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