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2 10:26:0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C
如今的社会充斥着各种不同的价值观,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在一次又一次的冲击下变得支离破碎,大学生本就脆弱的价值观会显得不堪一击,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再教育至关重要。互联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工作的重要部分,互联网络对大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进行联合,既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了大学生的生活之中,定会取到很好的效果。
1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1.1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
使用互联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吸收网络上丰富的资源,并进行资源的合理利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同时也能够丰富校园文化。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强调课堂的灌输,但教育效果并不好,而利用互联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相对克服这一弊端,既丰富了校园文化,又能够使大学生在娱乐的同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在良好和谐的网络文化氛围之下,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1.2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
正如上文中提到的那样,过去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注重课堂灌输的方式,往往会造成一种情形“老师不愿讲,学生不愿听”。为解决如此尴尬的境地,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互联网“网络信息传递快、信息储存量大、互动便利快捷等优势”,让学生能够产生浓厚的兴趣,加之利用互联网络学习能够使用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视觉及听觉的感受冲击更加有利于学生的记忆,改变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单调、乏味的特点。互联网的便捷性与时效性也可改变传统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方式,利用网络,学生可随时随地提出学习中的困惑,老师也可及时作出答复,既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又能够减轻学生面对面向老师请教所造成的心理压力。
1.3有利于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快速提升
无论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还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其最终目的都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必须加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利用互联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大的特色在于能够将琐碎的时间加以利用,学习和娱乐的界限不再明显,学习即是娱乐,娱乐也是学习,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的行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会得到大幅提升。一个思想政治水平高尚的大学生才应该是高校培养的目标。
2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措施
2.1正确认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与我国久存的“应试”教育理念相一致,但是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大学生若自身思想政治素质不过关,即使他再有学识,能力再强,进入社会后也无法被这个社会所接纳,因此育人应先教做人,后教做事,然而目前似乎这个顺序是颠倒的,应将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其次重新定位网络的积极作用,网络虽然充斥着各种负面信息,但是其正面的作用远远大于其负面作用,重新定位网络,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可行的,并在今后应成为国家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
2.2继续创新网络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一些高校通过实践总结出了一些工作方法,例如将互联网上的新鲜、时事新闻分享给学生,制作思想政治教育网页,或者在已有网站里增添思想政治教育专栏等。这些新方式、新方法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继续创新方式,例如“采用‘大数据’技术,实现精细管理、动态管理和智慧管理,统领网络空间的思想意识行为”,对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合理规划。目前移动客户端发展迅猛,笔者认为甚至可以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搬进微博、QQ群、微信朋友圈等。当然更应当考察这些方式的教育效果。
2.3培训一大批高素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师者,闻道授业解惑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同样离不开一大批高素质教育人员,但目前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对适应新型的网络教育仍存在困难,因此需要培训一大批高素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进行授业解惑。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培训不仅依赖于教师自身的积极性,还应当有相应的制度保障,社会、高校、政府三方牵头,以高校为领导,社会、政府予以保障。挑选培训人员时应注重实际情况,最好是能够注入新鲜血液,但也应考虑到原有思想政治教师经验丰富这一事实。
2.4构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若要真正得到实施,必须建立相应的平台,确保教师及学生能够在相对宽松的环境进行思想的交流和沟通。建立友好和谐的平台,能够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消化及吸收。我们甚至可以借鉴互联网校的发展模式,建立思想政治学习网站,为想学习的学生提供平台和契机。建立思想政治学习网站仅是其中很小的一环,这是考虑到学生很少会刻意浏览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然而若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现在其他网站的适合位置,其必将会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以新闻网站为例,大力宣传社会正能量,不刻意突出不正风气等,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新闻之中,使学生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教育。帮助学生浏览网站时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5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纳入高校评价机制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发展缓慢,是因为许多高校并未对网络思想教育重视起来,为了改变这一困境,笔者认为可以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纳入高校评价机制里。现如今高校评价机制往往更加关注科研能力,学科建设能力等,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却未做过多评价。一个思想政治素质低下的优秀学生是难以想象的,必须重新重视起思想政治教育,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列入考察范围,学校自然会加大教育程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定会得到发展。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弘扬民族文化;重要性
我国的民族文化是经过时间和社会双重考验而传承下来的,对于现阶段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在培养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增强他们的道德素养,使其全面发展,这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弘扬民族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文化是一个民族及国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弘扬民族文化,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良好的品质。
1.有利于培养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历经社会考验而继承下来的,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丰富,其中有许多精华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现实意义。比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深切爱国之情;“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无私奉献精神等。利用这些内容积极向上且与时代密切相关的精神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激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J可,这对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及自豪感有积极的作用。
2.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文化素养
道德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美德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的内在力量。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儒家思想是民族文化的核心,经过历史的洗礼,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儒家宣扬的忠孝、礼义廉耻等社会道德规范,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性和精神。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积极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能够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文化素养,使其成为新时代的优秀人才。
3.有利于应对全球化浪潮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我国面临国际文化的竞争以及他国思想不断渗透的局面。西方文化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冲击导致当代大学生出现民族信仰危机,如对好莱坞电影、欧美流行音乐趋之若鹜,而对本民族的传统节日及戏剧毫无了解。面对这样的局面,高校应积极弘扬民族文化,确立民族文化的优势,以此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能够在全球化的局势下坚守民族文化,并做民族文化的推动者,扩大民族文化影响力,增强民族文化竞争力。
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民族文化教育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当代大学生的物质条件越来越优越。学习英语、看好莱坞大片、使用计算机等,使学生从小就深受西方现代文明的影响,他们对西方文化充满向往,却对本民族文化缺乏了解。由于学校目前的教育模式注重分数,忽略了对民族文化的宣扬,使民族文化的底蕴没有被重视和挖掘,造成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1.通过民族文化教学提升学生文化涵养
保证现代教育的完整性,就要将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这两者中,缺失任何一个项目,现代教育都无从谈起。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因此,高校的德育工作非常重要。高校现代教育主要强调对人文教育理念的实践,应确立民族文化进课堂的先进思想,开设民族文化教育的必修课或者相关选修课程。如今,课堂教学依然是现代教育的主要形式,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坚持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积极渗透优秀文化内容,使我国的优秀民族文化能够更自然、更贴切地进入课堂教学,学生也能够更广泛、更充分地接受民族文化;同时,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热情,鼓励他们在课下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进行阅读,学习中华文化的优秀精神。在日积月累的学习过程中,民族文化就能够自然而然地进入学生的脑海,并对其产生深远影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2.推荐优秀文化产品
文艺作品是民族文化教育最重要的载体,优秀的文化作品对于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我们耳熟能详的中国四大名著,抑或是《史记》《兰亭集序》《世外桃源》等,这些作品都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民族精神。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高校应充分围绕民族文化开展教育,弘扬民族精神,传播爱国主义思想,为大学生推荐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作品,充分丰富并扩展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总之,提高教育水平需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并充分发挥民族文化的教育作用。高校应积极举办各种活动,吸引学生参加,使学生充分融入进去;校报及各种刊物应予以重视,积极宣传民族文化,创造良好的文化教育氛围,弘扬民族精神。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权教育
随着时代的迅速进步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将人权教育理念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已成为新形势下时代赋予高校的重要任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融入人权教育理念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提升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正确认识到推进人权教育的重要性,并找出科学、合理的实施策略和路径,使人权教育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融入人权教育理念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尊重和保护人权并充分尊重人权已成为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只要公民都能够明确自身的权利,形成良好的权利保障意识,尊重他人享有的基本权利,主动履行自己的义务,就能更好的推进社会民主政治建设,由此可见,将人权教育理念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使其在正确的意识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权教育的基本理念是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主体作用,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需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对思想品德发展的需要,将教育活动与学生的思想行为密切结合起来,重视学生的个人价值,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促进他们自身修养的形成,并在积极面对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达到最佳效果。
二、推进高校人权教育的策略
1.以思想为指导
人权教育理念中,是重要的指导思想,因此,必须坚持以为指导,推进高校人权教育,使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能够明确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尊重人权,保障人权,并正确认识到我国具体国情和所处优势,为我国的人权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2.改革人权教育方法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形势,这也决定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推进人权教育的时候应对根据学生的特点、兴趣、教育内容等对教育方法进行创新,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断得以提高。首先,在教育中,必须改变传统的知识灌输式教育,更注重教育的互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其他同学共同讨论,共同分析和研究,并共同解决问题,在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和谐、互动的交流机制,使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其次,要注重教育的感染性,通过将人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的一些活动结合起来的方式,将教育过程情感化和情景化,使学生主动实现学习目的,最终使学生无形中形成一种良好品德和修养。再次,在推进人权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热爱学生,以情动人,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朋友关系,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主动性得到激发,智慧得到启迪,最终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创新人权教育手段
高校教育具有开放性的功能,因此,在对人权教育理念和体系进行完善的时候,要使人权教育面向社会、服务社会,使高校人权教育效果在与社会的交流和沟通中得到有效验证。比如,将学生的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中去,与社会各类人权机构合作,让学生利用假期到社会人权机构实践,使他们在实践中接受教育,丰富思想,磨砺品质,了解国情,最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拓展人权教育领域
目前,人权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教育领域过窄,教育内容单调,所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力量也就会显得比较薄弱。大学生在知识、情感、意识和行为等方面都有着较高的水准,单调的教育内容不能满足他们发展的需求,因此,必须将人权教育理念、实践、法律密切结合起来,有机将这些内容进行整合,使人权教育涉及人权理论、人权法律、人权实践和人权比较等领域。
三、结语
总之,在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融入人权教育理念,推进人权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提升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法制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还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符合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时展的需求,因此,要找出科学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推进人权教育的实施策略和路径,使人权教育理念的价值在高校教育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参考文献: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 辽宁丹东 118009
[摘要]在目前高校管理的过程中,辅导员是学生思想以及生活的一种管理制度。主要是帮助学生能够正确的树立人生观和世界观,进而帮助学生能够养成一种好的道德品质,同时也能够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情况进行了解,及时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以此来化解学生的矛盾。
[
关键词 ]辅导员;高校;思想政治;重要性
引言
学校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学生的工作,然而学生的工作也就是辅导员的工作。虽然学生的工作不能包括学校全部的工作,然而却是道出了辅导员工作内容的重要性。
1.辅导员自身要有着过硬的素质
辅导员自身必须要有着过硬的素质,同时要对每个班级的每项工作要加强建设,其建设的关键就是要对辅导员自身的素质进行提高,进而树立起辅导员的权威。对于这种权威和上下级之间的行政权力并不相同,仅仅只是辅导员自身的知识丰富和高尚的人格在学生心目当中所树立起来的威望,并且这也是辅导员自身的无形资产。教师就是知识的传播人员,同时也是智慧的化身,这也正是产生辅导员权威的前提所在。
1.1辅导员自身要进行不断的充实
老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和解惑,然而作为学生最不能够原谅的就是老师的一知半解,目前由于知识速度在不断的加快更新,老师已经不是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所以,学生便不会认为老师的年龄大而去信服他,然而却是因为老师的确有知识去尊重,辅导员如果没有真才实学,那么在学生中树立威信便会很难。所以,辅导员必须要时刻的用新知识去充实自己,不仅仅要对自己所带的专业知识做到精通,还要对其他专业的知识熟悉。
1.2辅导员要对自身的道德修养进行加强
在高校中,辅导员是每一项工作的执行者以及中间者,进而其一言一行将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并且也会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印记。因此辅导员必须要对自身的修养进行加强,通过自己的言行来为学生留下典范。曾有国外学者说过教师对于学生的人格如果不产生影响,将不可能会有真正的教育。因此,对于辅导员来说,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和修养是其基本的要求所在。
1.3辅导员要具有着多种多样的能力
在高校中,辅导员必须要有着多种能力,例如观察、分析、判断以及组织协调等能力。然而作为高校的辅导员,必须要对学生的思想、情感和需求等进行观察,以此来对学生的信息进行捕捉,进而能够更好的掌握学生的态度,辅导员应该具有着启迪学生心灵的能力以及比较高的演讲能力。
2.辅导员要做好学生的工作
2.1树立起良好的风气
每一个年级都是一个整体,学生要在这个整体当中进行生活和学习,学生要在学校的每一项活动当中展现自己的力量和智慧,一个好的环境能够塑造人以及对人产生改变。所以在这个集体中需要一份集体的精神,每个人都要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对于这种精神主要来自于辅导员的思想教育工作。辅导员对思想教育工作重视是做好其它每项工作的基础所在,在集体构建的过程中辅导员必须要对思想教育工作在其中的地位以及作用进行充分的认识,并且要通过学校的党支部和学生科等多种的组织,进而对班会和座谈会等进行多种途径进行充分利用,为学生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同时也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等,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的成为四有新人。在年级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集体的主义教育是其重要的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学生能够树立起良好的集体表现内容。所以,辅导员不仅仅要求学生在学校的集体活动当中能够树立起集体形象之外,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一些集体感的教育。以此加强辅导员和学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而使其能够做到心往一处想。
2.2组织建立班委会和团支部
辅导员要组织起有力的班委会和团支部,并且要对学生的每方面工作进行做好,如果仅仅只是单凭辅导员自己是无法做好的,而是要根据班干部作为中心的力量。班干部在班级当中能够起到核心作用,同时班干部也是班级当中每项组织的倡导者。班干部工作好与坏和班级的兴衰是无法分开的,能不能组织起有力的班委会和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也是对一个辅导员工作水平的评价之一。在班级中班干部的工作主要包括干部的培养、使用以及选拔等工作。选拔是基础所在,辅导员可以通过竞选的方式来讲一些表现优异和有着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选择作为班级干部,在班级的班委会和团支部成立之后,辅导员要对其进行加强培养以及教育。虽然一些学生在以前做过干部,然而进入到大学之后,其工作的内容以及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所以,辅导员必须要从工作的内容和方法方面进行指导,以此来帮助他们能够更好的处理学生以及工作的关系,同时也要处理好能力的锻炼以及为同学服务的关系。并且在学习方面和生活方面要严格的要求他们,进而使其成为班级建设的领路人。
2.3辅导员要进行大胆的管理
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大胆的管理,严格的根据校规校级来进行办事,但是要对工作的方式进行注意,辅导员要时常的和学生讲解校规校级的重要性。要坚持多表扬和证明疏导的工作办法。不能够过度的放纵学生,并且要做到后进生转化的有关工作,对于一些生病的学生要从生活方面对其进行关心,从而使其感受到温暖。经过一些实践表明:对于这种效果通常都是比较好的。在此之外,辅导员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并且也要对学生进行了解和熟悉,学生也要对辅导员进行了解和熟悉,二者之间是相互尊重和信任的。为此,能够为每项工作的展开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班级之间存在着矛盾,辅导员必须要妥善的进行处理,并且对其消极因素进行有效的化解。
总结
辅导员的工作虽然辛苦,但也是光荣的。作为辅导员必须要对如今社会不断的变化以及学生的发展特点进行适应,并且要重复的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以及使命,要不断的去学习,辅导员不仅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同时也要尽力的成为学生成才的领路人。
参考文献
[1]孙宜山.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2(24):120-125.
[关键词] 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体系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一、对生命教育的认识
“生命教育”是指提高人们对自然灾害、事故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造成危害和影响的认识,指导人们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如何冷静处理、规避风险、救人自救、提高生存能力的一种教育。
具体来看,生命教育是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规律,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通过选择教育方式,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开发生命潜能,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使其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创造智慧的个体。
二、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
为了全面的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生命观以及高校对于生命教育的实施情况,我们组织了调查。目的是帮助大学生增强生命认识,提升生命价值、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高校的和谐发展。
本次调查以北方民族大学、宁夏大学、银川大学和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四所高校的1000名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
调查结果分析
1.大学生对生命的认知和情感单一
对于“如何看待生命”这一问题绝大部分同学对生命有正确的认知。其中,研究生对物质的追求超过本科和大专生,对精神向往的同时也更加追逐物质的满足。同时,大专生更追求精神上的超越,本科生对于生命的属性认同则高于研究生和专科生。
2.大学生生命的质量和幸福感小
由幸福心理学可以得知,一个人幸福的感情和行为是息息相关的。当大学生觉得生命是幸福而快乐的时候,有的人表示一定可以做到无论何时都会热爱并珍惜生命;当大学生觉得生命是暗淡且痛苦的时候,有近半数的人表示会依情况来决定是否善待生命,更有一部分的人表示做不到,也许当他们受挫或者失败时,便会选择不再珍惜生命。这部分同学也将是我们进行生命教育的重点。
3.大学生生命意义和价值多元化倾向严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中国传统的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观受到了冲击,大学生更加强调个人的重要性,在个人和社会面前,更加追求实际,认为个人应该处于更本位、更中心的地位。
三、高校加强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1.社会环境中就业压力大和竞争力增强要求高校加强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作为关注人的生命的教育是一个终身过程,人生是一次不可预测的旅行,每时每刻都会带来新的体验,如何让自己的生命过得充实过得有意义,是每个人终其一生都要思考的问题。大学生时期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在这个时期,他们身体发育日益成熟,精力旺盛,思维活跃,是接受知识的黄金时期。也是他们开始体验人生,思考人生,认识生命,探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最困惑的时期。高校作为培养国家未来人才的主战场,理应加强生命教育。
2.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点要求高校加强生命教育
当代大学生群体已经从几年前普遍称呼的80后发展到目前的90后了,他们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一代人,不可避免地具有新时代的特征。他们普遍缺乏社会经验,尤其是承受挫折的意识较差,大学生时期是一生中情感最丰富、最激烈、最微妙、最动荡的时期,也是形成人生观的关键时期,从其心理发展水平来说,是处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他们会经历种种的内心矛盾和迷惘,另外来自学业、生活、人际关系、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和竞争更增加了他们的焦虑,如果这种焦虑不能及时地得到缓解和释放,进而形成抑郁等不健康的精神状态,势必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3.大学的生命教育是引导学生向人生更高追求迈步的阶段
生命教育本应是家庭教育、学前教育,高中前教育的核心内容,大学的生命教育更应该是一种引导学生向人生更高追求迈步的阶段。然而,事实是,生命教育在大学前阶段并没有得到有效开展,这就使得生命教育在高校变得日益紧迫与重要。新形势下,高校不得不面临一个尴尬的境况,大学成为了生命教育的最后堡垒。安全问题替代了生命教育。我们必须承认,生命教育已成为大学不可回避的问题,成了最重要的一环。这对高校来说既是挑战,又是一份的责任。
四、高校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
1.高校要创造很好的人文环境来加强人文关怀
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首先体现在对学生的尊重,即尊重学生生命的独特性、自主性。但是现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因为过分的“以社会为本位”来强调其社会功能,最终忽视了对学生生命个体的关注,影响了学生的个体生命质量以及自由全面发展的可能。
2.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落实生命教育内容
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生命观的最直接有效的办法,是在高校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在高校设立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教会大学生系统的生命知识,并从其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升到生命价值和意义的理性认识上,带领学生尊重生命、欣赏生命和体验生命、珍惜生命。
3.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应加强对大学生生命观的引导
所谓隐性课程主要“是指这样的一些教育实践和结果,他们在学校政策、课程计划上并没有明确的规定,然而又是学校经验中常规有效的一部分”。高校除了应该设立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外,还应该有相应的隐性课程的存在,其中校园文化就是隐性课程的最好载体。
4.通过生命叙事,开展生命教育专题活动
生命叙事是指叙事主体表述自己或他人的生命故事。生命叙事不是一种对过去发生的事情的“再现”,而是借助所发生的事情,来理解生命,理解自己、他人或社会。[4]生命叙事可以使学生获得有关生命的新知识和新经验,在思索中获得情绪体验,并通过情绪体验内化为生命价值观。
5.高校的教育评价机制应重视大学生的生命个体感受
我国传统教育一直就是应试教育,以学生分数的高低作为评价一个学生好坏的标准,这样就造成了很多的社会问题,一直以来我们也在进行教育改革,针对应试教育,我们提出了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最终目的是塑造全面发展的人。
6.提高教师个体素养,实施生命化的教育方式
生命教育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加强师资培育是生命教育实施的首要任务与重要保证。教育者自身的生命理念,往往是实践教育目的的关键因素。
高校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还处在起步时期,只有在大学生中间开展生命教育,使他们感悟生命的有限性,形成一个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正确认识,才能减少生命安全事故的发生,道德教育才能真正成为育人的教育,而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目前几乎是个空白。它的必要性和有效方式显现的十分重要,要高度重和明确大学生的生命教育需要,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生命教育,不管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发挥,还是对大学生自身生命质量的提高,都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
参考文献
[1]刘慧.生命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为防范校园自杀,台湾各大学开设生命教育课程[N/OL]. 广州日报,2004-02-23
[3]刘兵勇.生命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7.3
[4]王北生等.生命的畅想.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刘济良,李晗.论香港的生命教育[J].江西教育科研,2002(12):24~25
[6]许世平.生命教育及层次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2(4):5~8
关键词:艺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王淑娟(1970-),女,黑龙江伊春人,佳木斯大学外国语学院,副研究员;田思庆(1965-),男,黑龙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信息电子技术学院,教授。(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佳木斯大学创新基金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艺术渗透理论的研究”(项目编号:CX2010-036)、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艺术渗透研究”(项目编号:10C045)、黑龙江省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艺术渗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188-0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等特点,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一定的规范准则,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如何根据现代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所思与所想以及他们的学习和就业等实际状况,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是值得教育工作者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借助艺术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的一种全新模式。将艺术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增添课程的趣味性和综合教育性,真正的实现寓教于乐,变学习者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目的性,为学生树立起社会和民族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以及远大的思想抱负。
一、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形势
课堂教学方法单一、手段滞后。尽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任务和目的都很明确,但由于长期的应试灌输式教育,却把鲜活的思想、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变成了理论教条和说教,有些教育内容空泛和陈旧,距离现实社会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太远,过于抽象和枯燥的内容使得学生难以理解和把握,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产生抵触情绪,造成学生逃课,或者即使学生上课也是“人在曹营,心在汉”等现象。尽管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很多,但是教育者还需要从自身找原因。教师应该树立起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多采用案例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变换教学手段,改变考核形式,注重教学过程,将前人创造的深邃的思想和政治理论大众化、通俗化,让学生变被动者为课堂的主宰者,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
二、艺术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
艺术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在于“育美”,艺术是反映人们生活,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用能激发他人思想和感情的形态或景象来表达现实世界的意识形态。艺术是一种很重要、很普遍的文化形式,有着复杂而丰富的内容,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在于“育德”,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提高学生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高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的作用。艺术教育用“形象”来表达;而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用“概念”去说话,具有鲜明的指向性。艺术是感性和具体的,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理性和抽象等特点。如何将艺术、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的教育管理结合起来,为学生服务,当好学生的人生向导,是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首要任务。尽管艺术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与形式不尽相同,但艺术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与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也为艺术明确和指引了一定的方向。艺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依然要遵循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与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辩证统一的规律;协调自觉影响与控制自发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内化与外化辩证统一的规律。因此,可以说艺术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在本质和目的上是一致的、统一的。
艺术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是打开人们美丽而深邃思想的钥匙。思想政治工作单靠语言和说教有时会显得生硬、苍白无力,甚至使人产生反感。艺术由于具有形象、娱乐和内容丰富等特点,非常容易被学生喜欢和接受。通过音乐、美术、曲艺和戏曲等不同种类的艺术形式与丰富的思想内容以及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美的启迪与感悟,并达到心灵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艺术形式和内容净化着人们的心灵,培养着人们的思想情感和道德水准。因此说,通过艺术教育的“车”载上思想道德教育的“货”,是最理想的承载方式。[1]
艺术教育的形象化以及论道而不说教的潜移默化的育人特点与思想政治理论相比更容易让受教育者接受和喜欢。艺术教育对人的思想的启蒙以及习惯、性格、人生观的培养与形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艺术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渗透与完美结合,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规范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将打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三、艺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艺术是一种充满激情与活力的精神文化的创造行为,是人类以心灵情感和想象力为特性对世界的一种特殊描述与反映。艺术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具有无限发展的空间和种类繁多的艺术形式,它包括美术、音乐、播音主持、表演、戏剧等众多内容。艺术是一种很重要、很普遍的文化形式,与人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非常丰富的内容。集思想性和趣味性于一身的艺术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对美的认识与追求,培养学生的情感认同和思想道德水准,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借用大众喜闻乐见和栩栩如生的艺术形式,用浓厚的艺术魅力和氛围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使他们在艺术的享受和体验中潜移默化地获取了精神享受和启迪,从而使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意识达到完美的统一。
兴趣是指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兴趣在人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使人们积极主动对待生活和工作,从而能自觉克服各种困惑,获取成功和喜悦。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探索和实践,并在相应的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
现行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注重说教,理论性强,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缺少案例和趣味性,对学生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这种情况,可以把艺术等其他学科的知识和实例引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中。用图文和视觉等艺术来刺激与冲击学生的听觉、视觉感官,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参与兴趣。因此,如果将艺术贯穿和渗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一旦感觉到直观的兴趣,将凭着自己的知识去探究深奥的思想理论,最终将使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升华,同时将形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兴趣是引导学习主动性的前提和条件,它能引发接受者探讨对象的热情和激情,并通过外化的行为达到自身素质的提高。因此,通过多维的艺术形式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渗透与结合,可以间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思政治理论课的目的。
四、艺术可以愉悦学生的心境
艺术的教育价值是指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进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的深刻变化。[2]所谓“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而又莫不令人入眼、入耳、入心,令人身心愉悦。梁启超先生曾说:“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要件。”
大众化、通俗化非常重要。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思想的历程》以文献档案为依据,系统完整地反映了著作在中国的翻译史、传播史,总结历史、阐明论点,是一部融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新型电视片,其展示的感人的故事走进课堂,对大学生思想的政治坚定具有很大的帮助。
电视片《大国崛起》不仅让学生领略了令人心旷神怡的世界各国的旖旎风光,还让学生了解了各国的厚重历史和先进的科学文化,更让他们深深地感到民族和社会的危机感、责任感与使命感。一场有纪念意义的合唱比赛和音乐会,可以提升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一首反映时代感脍炙人口的歌曲,可以唱出大学生们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怀和情愫,这些活动不仅愉悦了学生的心境,同时也上了一堂生动而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3]
中外名著对青少年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而电子和网络游戏则对学生具有更大的诱惑力。当今社会,吸引他们的好的和不好的东西太多了,所以更有必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占领思想政治舞台,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更优质的思想大餐,为他们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可以在没有任何勉强和强制性的情况下,通过艺术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逐渐被受教育者接受,使受教育者在情不自禁和潜移默化中得以情感感化与升华,犹如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改变以往的说教形式,把艺术有机地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既提高了授课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使教师和学生在完成课程的主要内容时得到了艺术享受并从中获得了愉悦的心情,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之中。
五、艺术可以震撼学生的心灵
我国著名教育家认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它与智育相辅相成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4]积极向上的艺术形式对社会核心价值的建设具重要意义,其包涵的深刻内涵有助于培育大学生健康向上的心态、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一首《国际歌》凭着气壮山河、气势恢弘的旋律和乐章,曾经打动和鼓舞了一批为民族解放和自由而奋斗的人们,它的每一个音符、每一个字词,都注入到人们的脑海和心灵,不仅给人以强大的艺术震撼,同时更给予了人们强大的精神武器,激励着人们前进。艺术使人在情感体验中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更使人受到心灵的洗礼和震撼,这种“动之以情”和“晓之以理”的结合便是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
将艺术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尽可能的避免思想政治教育的枯燥、乏味,从而使受教育者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追求。通过艺术的渗透可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孟子说:“仁言不如人声入人心也。”荀子说:“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他人也速。”这些大家的言论值得我们深思和求索。
参考文献:
[1]吴诚.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刍议[J].教学与管理,2012,
(15).
[2]徐飞.论艺术渗透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10,(11).
关键词:个性化教育 思想政治工作 管理
一、个性化教育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建构在“现实的个人”基础之上的由社会所主导的旨在培育受教育者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活动,其有效性受制于诸多外在和内在的因素,其中,个性化教育育日益成为重要的价值诉求及其对本质的叩问。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教育育是新的时代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回应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的现实所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实践意识和行动自觉性。
每一个现实存在的人都是具有自己独特行为特征的人,也就是具有不同的个性.从社会心理学上说,人的个性受到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制约、影响,表现为稳定性与可变性和趋同性与独特性的统一。一方面,每一个个体在发展中其个性特质具有相对稳定性,这种稳定性不会因为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大变,因而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可以显示出相同或相似的特点。但个性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会从不成熟逐渐走向成熟,兴趣爱好也会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在共同的社会环境、历史条件和文化习俗下,人的个性带有一定群体的、共同的相似性。个性是每一个个体区别于他人的特性,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的特质。所以,个性是最能体现和发挥个体自身社会存在价值的属性。由此,作为做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不能无视人的个性及其发展。我们所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个性化教育是指在针对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过程中,根据社会发展和个体自身发展需求的统一,充分尊重个性的差异性、独特性和自主性,发掘个体良好的思想意识潜能和特长而加以引导,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倡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个性化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克服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严重的划一性和呆板性的弊端,确立“以人为本”、“尊重个性”的教育思想和原则。
二、个性化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必要性
1.明确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
党的十六届二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其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可以说“以人为本”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质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目标所在。实现人个性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心,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个性化教育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它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放在首位,主张根据教育对象个性、需求、利益等实际情况开展工作,使工作更加富有人性,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个性化教育,是对大学生个体价值的尊重,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的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旦模式化、程式化,就会异致教育的僵化和失效,也必然会丧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机和活力,并极大扼杀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会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因此,在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和实现普遍性要求的基础上,尊重个性,承认差异,针对大学生的不同思想实际开展个性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2.培养具有个性的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一个国家、民族的竞争力关键是创新型人才及其创新能力。教育承担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个性化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个体创造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有赖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个性化教育的开展。个性化化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促使个体的个性品质不断完善,从而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各种有效支持。首先,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它能促使大学生树立理想,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养成优秀的思想政治素质;激发大学生对未知世界探索的勇气和创新精神。其次,为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撑。通过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创设鼓励创造的教育氛围,营造能够容忍和鼓励学生质疑和批判的人文精神和环境,营造尊重知识、只有在这样的影响和环境中才能有效地培养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3.受教育者本身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的需要。
学校教育的对象是学生群体,他们不同的年龄、性别、家庭背景和社会经历会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和精神而貌。如果仅用统一的方法去教育学生往往会变成“一刀切”,限制学生的思维、眼光和创造性,使学生难以形成完整的个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个性化教育反对把个性有别的学生用统一的模式塑造成规格一致的“产品”,强调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和思想认识,采取多样化的教育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个性化的教育,首先可以培养、强化受教育者的良好个性帮助个体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其积极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帮助其提高认知水平,促进其端正行为将社会的要求向个体的需要转化,通过个性化教育活动促使受教育者努力向社会普遍认同的理想人格学习、修炼和完善,从而发挥其潜能。
4.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要手段。
个性化教育不仅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外在功能和社会价值,更注重受教育者个体的生命存在和价值实现,它尊重个体的主体地位,通过引导和启发,培养受教育者的自主意识,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自觉性,将外部社会规范内化为他们自身成长发展的需要;它尊重个性差异,考虑教育对象的认知能力、心理状态、觉悟程度和价值追求,根据教育对象的承受力和需要制定不同的教育计划,提出不同的教育目标,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解决不同个性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它尊重受教育者内心的合理需求,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受教育者专业融合,贴近受教育者的学习和生活;它尊重和满足受教育者不同层次的需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身的物质利益,鼓励他们在为社会创造劳动、作出贡献中努力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等。
5.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引导个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是指导个体个性发展的理论基础。在人的个性发展中存在着个性发展的目的是什么、选择什么样的价值目标以及如何实现人的价值等问题,这都属于人生观、价值观的范畴。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统一,虽然人的社会价值的实现在一定情况况下需要以人的个体价值的牺牲为代价,但是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是内在统一的,社会价值是个体价值的基础,而人的社会价值的实现又要靠个体价值的实现来推动,只有人的个体价值的充分实现、人的自我需要的充分满足,才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把更多的个体价值创造活动的成果转化为社会价值。
6.它是柔性管理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用的题中之义。
柔性管理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以尊重、理解和爱护等态度从情感上影响学生、感化学生,实现管理目标,也就是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与学生进行真挚的感情沟通后,紧接着用科学的内容去教育、引导学生的一种工作方法,是做好现阶段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引入柔性管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个人可塑性非常强,个性特征也非常明显。以规章制度为中心的刚性管理模式采用统一的管理方式对学生进行管理,极大地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实行柔性管理,要求教师从每个学生的特殊性入手,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爱好、追求和需要等,有针对性地设计管理方法,在取得最佳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同时,也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结语
实施个性化培育,满足现实的个体对于人性发展的内在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和义务。根据人学理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社会决定了人的本质。离开了人的发展就谈不上社会的发展,而没有社会各方面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的发展也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弘扬个体的主体性、增加丰富个体的差异性与促进社会的发展在实质上是等同的,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引导下,个人与社会、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真正达到了互助互利、协调融洽、同生共进,个体主体性的发挥与提高才会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罗云翰.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教育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2).
[2]王成文.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教育研究及其实施途径[J].思想教育研究,2009,(09).
[3]卢文忠.高校实施个性化教育的条件及途径[J].理论与实践,2003,(08).
关键词:文化自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继先生于1997年在社会学人类学高级研讨会上就中国人如何保持文化认同问题提出了文化自觉概念以后,相关学者就这一问题,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角展开相应的研究。其目的主要在于使大学生在西方文化不断冲击我国民族文化的背景下,让大学生保持应有的文化判断能力,坚定自己的民族自信心,保持大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文化认同。同时尊重西方文化,正确选择西方文化中值得学习的精华变成世界性的东西,植入我国文化之中,使我国的民族文化得以创新并文化发扬光大。因此,在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着走进大学校园的今天,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1 西方文化对大学校园文化的冲击
随着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碰撞,一方面丰富了以学校氛围和传统为基础的校园文化,一方面也使生活在校园文化中的大学生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受到强烈的冲击。
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位,主张通过个人努力奋斗来发展自我,强调个人自由和个人的权利。将个体的利益放在比集体利益更重要的位置。导致了大学校园中,出现了大学生缺乏集体观念,责任心不强,道德感削弱,过分追求个人利益等消极思想。过分注重个性发展的倾向往往易于割裂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无视个人对社会依赖的一面,不顾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合力对个人的制约作用。【1】还有一些西方国家,利用其全球经济地位的优势向我国传播许多与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发展相悖的文化。大学生由于受到的传统文化教育有限,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使得大学校园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传播霸权思想的有利土壤。再加上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发展过程中显现的一些社会问题,使大学生容易对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怀疑,造成理想信念认同危机。
2 文化自觉与大学生文化认同
大学生从西方文化中所获得的价值观,与大学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价值观产生的差异与碰撞,使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不明确的大学生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容易出现错误的文化选择。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片面的以经济发展状况衡量文化的优劣,导致了大学生文化认同感的缺失,造成文化认同危机。
先生在《文化与文化自觉》书中说到,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他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认识自身文化是跨文化交流的基础”。[2]在全球文化一体化的过程中,我们要与异文化平等对话,确保我国千百年来博大精深的中化文化不被“西化”,必须用文化自觉意识去认识我们的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激烈竞争的今天,我们不能在西方发达国家面前,再被“洋枪”、“洋炮”吓得腿软,而应该用我国传统文化中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呼吁世界各国建立符合全球共同和谐发展的核心价值体系。
要培养文化自觉意识,需要对民族文化有深刻地认识,用理性的眼光来看待我们所生活的文化。同时,面对西方文化,我们也充分的尊重,从西方文化中选择有价值的东西,通过学习借鉴应用于解决我国现实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思考如何避免将民族文化“西化”,而是将西方文化中适合全人类共同发展的优秀文化“中国化”。大学生作为国家知识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自身文化自觉意识,努力学习认识传统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担任着尤为重要的角色。
3 加强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培养的实效性
(一) 营造良好的大学文化氛围
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打破了大学校园的封闭状态,使各种先进文化优秀思想不断地在大学校园中涌现,不容忽视的是其中也掺杂着一些极端的消极思想。要想使大学生在高校生活中避免受到不良文化的侵害,需要净化校园的文化空气。营造健康、和谐的大学文化氛围需要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因此,大学生要养成良好的文化自觉意识,教师也要加强自身对文化自觉的认识,以更好地向大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同时应该在大学教育中,多做传统文化的宣传,使大学生正确分辨传统文化中需要客观认识的封建糟粕和积极向上的应该世代传承的优秀精华。避免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片面否定。
(二)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自觉主要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3】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大学生的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认可。因此,在大学校园中应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将理论联系实际,实现大学生对思想道德、理想信念走向生活,真正融入大学文化氛围之中。
(三)客观认识西方文化
大学生之所以容易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大学生对西方文化并不是真正了解。多数只是通过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表象来认识西方文化的合理性。同时,民族文化要发展,要通过文化转型适应世界文化的发展节奏,也需要向不同的文化学习,取其精华作为我国民族文化新鲜血液。因此,对西方文化我们也应该有相应的学习和客观的认识,实现与异文化和而不同。真正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5】
参考文献
【1】【5】,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
【2】邱素珍,文化自觉和个体认同――多元文化冲突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代青年研究[J],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