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小学语文教学感悟8篇

时间:2023-10-12 10:25:5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小学语文教学感悟,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语文教学感悟

篇1

一、关照孩子的年龄特点,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经过一段时间的听读说写的教学,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都有了明显提高,正常授课之外,我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在网上查阅相关的资料,在教学论坛不断请教同仁,时常对以往的教学进行总结。

现代网络发达,它让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向高手请教。我在网络上结识了一些教学高手,经过和他们的探讨,让我认识到师生之间的关系必须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你、喜欢语文,孩子们天真可爱,纯洁无瑕,同时也贪玩好动,只有这样才能将自己的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都对语文学习保持旺盛的热情。

二、利用可视化工具促进快速识字

在学习《祖国多么广大》这课的时候,作者用优美的文字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说道:“海南岛上,鲜花已经盛开。”“岛”是一个生字,对于刚刚开始学习的小学生来说,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个字并很快地记住呢?——很简单,利用可视化工具。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他们的好奇心,这时候,让可视化工具大显身手,教学立刻有声有色起来。

我先出示一幅海南岛的旖旎风光,伴随着柔柔的轻音乐,立刻吸引住了同学们的眼球,之后,画面聚焦,特写一个突出水面的小山上,旁边相应地出现一个艺术字“山”,接着传来清脆的鸟叫声,只见从远处飞来一只色彩斑斓的可爱的小鸟,旁边相应地出现一个艺术字“鸟”,呵呵,看来,小鸟也被海南岛的美景所吸引,小鸟落到了山上,安居乐业了,这时候旁边相应地出现一个艺术字“岛”字及读音。在生动的画面情境中,活灵活现,有声有色,利用学生熟识的语言材料“鸟、山”进行组合识字,“岛”字的音、形、义在孩子们的脑中扎根,真正达到了乐学、易学,省时高效。

这样的例子很多,不胜枚举。多媒体情景的设定为学生创设了愉快的学习氛围,使识字教学步入了“学生乐学”的理想境界。如此学习,课堂氛围温馨轻松,视觉图像丰富多彩,学生对生字、对课文都会印象深刻。

三、扩大阅读量,认真分析,写好作文

小学生要打好写作基础是从三年级开始的,所以从三年级开始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课外阅读也是通过课内阅读的引导来延伸的。因此在讲解课文时要随时运用好教材,放开学生的想象思维,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让他们跟随课文去体验作者及文中人物的感受,并随时写下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因此,备课时我不会轻易放过能让学生动笔的地方。然后我再让学生带着这种感受去读自己喜欢的书,并随时把自己的感受和补白写在读后感本上,打开学生思维灵动的大脑。

久而久之,学生写作文时就会用上自己读的书中的知识说明自己的是与非。反过来,写事时就会用上书中的知识更有说服力地证明自己的对与错。所以我认为,多读书对习作是有很大帮助的,对学生分析能力的提高也是必不可少的。

篇2

我多年从事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在教学实践中,我亲身感受到由于小学生受认知水平的限制,难以通过教师的讲解获得感悟。教师如果搞繁琐分析,硬性灌输给学生一些自己或教参上的理解,一堂课下来,学生记住的只是有关课文的干巴巴的骨架。文章的形象、情感都不见了。所以我认为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怎样去感悟,怎样潜心去读,去咀嚼,去体验,这样才能实现阅读能力的提高,形成较好的语感。通过多年来的摸索,我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从以下方面去指导:

一、 利用"读"保证感悟

根据新课程的阅读理解,我认为语文阅读课应该做到:初读课文时,让学生感知性读;细读课文时,指导性读;最后再到鉴赏性读。大部分时间应始终围绕一个"读"字。学生能否读好,能否去"感悟",关键看老师如何删繁就简地"精"讲。重点处点拨,点到即止,留给学生充足的感悟时间。

如教学人教版第五册《陶罐和铁罐》一课时,针对不同的要求安排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先是读准字音和句子;再是读出轻重和语气;三是分角色读,读出情感和态度;最后是研究性阅读,读出问题。一共读了四次,以读为主,在读中品味,在读中理解,在读中质疑,在读中探究。这样不同层次的读,才能让学生真正在朗读中有收获。

二、对课文的感悟要扣着读书进行,即所谓"扣读导悟,读中求悟"

老师不能用自己的情节性提问来代替学生的读书,或是利用录音、多媒体等技术把课文内容灌输给学生,这样做,最终只能使学生对书本失去兴趣,使感悟变成空中楼阁。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才是感悟的基本途径。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则能悟",都是强调了"以读为主,以读促悟"。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用内心去感知,甚至是投入到文字所描绘的情景中,和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就能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思想内容"。因此,在每节课上,我们都应该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读、自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让朗读成为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

三、 利用"对话"实现感悟

回想以前的语文课堂,教师的满堂灌,学生成了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因此,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教学《渔夫的故事》这篇文章时,我在学生初步阅读时就给学生定下了阅读要求:文章大概讲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新的问题(如渔夫见到胆瓶后的心情是怎样的?、第四节运用了哪些修辞法来描写魔鬼的外貌?;根据人物的描写方法,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思想性格。)课堂上,师生一起围绕文本共同解决。学习时我还提出新问题(如这部分在描写人物上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运用这种描写方法表现了渔夫和魔鬼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请你举例说明。)这样师生就在对话中完成了对文本的交流,更促进了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

四、在画画中启迪悟性

形象思维是小学生的主要思维形式。因此,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描写,将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直观的画画,能让学生在思维方式的"切换"、表达方式的改变中,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地领悟课文。

五、激活学生已有生活经历启迪悟性

小学生因为他们的年龄小、生活阅历浅,因此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也就显得肤浅而片面,有的甚至对一些事物浑然不知,无法理解,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许多障碍。作为语文老师,努力创设一些情境,将学生日常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相关直觉经验提取出来,并有效激活,鼓励他们无拘无束地表达真情实感,对感悟课文内容也有一定的帮助。

如:教学《春笋》一文时,如何让学生懂得"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一句的意思和"唤醒"一词的意思。在教学这一句话时,我点拨学生想一想早晨妈妈是如何唤醒你起床上学的,这下学生可来劲了,各有各的说法,还加上了一定的动作。在此基础上,我还是不急着让学生说出"唤醒"的意思,而是让他们反复朗读。学生在读中揣摩、感悟,读着读着,学生将重音放在了"唤醒"一词上,并有了一定的感情。到这里,学生其实已经真正弄明白了这个词、这句话的意思了。

六、有效激活想象启迪悟性

在阅读感悟中让学生展开想象,就好象给学生的思维装上了飞翔的翅膀,学生可以由书上的想到书外的,可以由课堂上的想到课外的,可以由自己而想到作者......课堂上激活想象可以让学生更有效地领悟文本内涵,从中受到感染,获得启迪。如《荷花》一文:

师: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我们的朋友还有很多,他们会来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蜜蜂飞过来,告诉我采蜜的快乐。

生:水牛走过来,告诉我耕地的快乐。

生:青蛙从荷叶上蹦过来,告诉我跳跃的快乐。

想象是一种创造。让学生借助想象到语言文字中去感知、去领悟,当学生凭借着作品语言,跨越光褒空间去神游时,作品就成了学生心中美丽的画卷。

篇3

关键词: 素质教育 新课程标准 语文教学 人文素养

一、提高小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人文素养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个人的人文素养的质量是个人健康发展的结果,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个台阶,是衡量社会文明的尺度,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人文素养甚至关系到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试想,如果文明进步的发展和人文精神相违背、相脱离,那么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总量的发展、军事力量的发展、社团组织的发展都会成为压制、残害甚至毁灭人类的野蛮力量。基于人文素养的重要性,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先在高等教育中加强了人文素养教育,近年来人文素养的培养更是从小学生就开始抓起,主要是为了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人文精神。在当今时代以优秀的人文文化来武装学生的头脑、陶冶学生的身心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人文素养教育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精神力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全社会共同培育起强大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的培养要从民族的下一代抓起,以情感教育和优秀文化的传播保证学生强大的精神竞争力。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小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和途径

1.充分挖掘教材,全面揭示其中的人文内涵。

小学语文教材里的文章涵盖着历史、地理、天文、哲学、美学等相关内容,浓缩了古今中外社会的、历史的文明精华。它们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至爱亲情。实行人文教育,首先就是要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的人文思想和人文品格。在低段语文教材中韵文、儿歌、童话占有相当的比例,这些文章内容浅显,无需进行过多的讲解、分析。这一阶段,可以将侧重点放在挖掘教材蕴含的美学因素,让学生感受美、表达美,继而提升到创造美的角度上来。教会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对待生活,他们的一生将收获更多的快乐。中高段语文教材内容涉猎范围广,语言相对含蓄深沉,情节相对曲折复杂。这一阶段应该立足课本,放眼课外,为学生提供历史的、文化的智慧,展示高尚的情操、人生的哲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人文陶冶和培育。

2.价值判断的均衡性。

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其核心内容,而阅读实质上是读者与阅读文本的内涵知识、文化传统认识、继承的一个过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的是:学生不仅仅是阅读文本信息的接收者,更是这些信息价值的判断者。学生在对阅读文本信息的接受程度代表着其阅读的素养程度,而对文本思想内涵的价值认定则可以凸显出学生的人文素养,如:认同、排斥、同情和共鸣等,都将直接反映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学生认知评断阅读文本信息,确保信息价值判断的均衡性。建构主义指出,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其中解读文本可以直接反映阅读者的技能水平,也能体现出其对文本思想价值的认定和人文评价。在此,对于价值判断的均衡性可以通过四个方面来把握,以科学合理的方式来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1)有依托。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一般是贯穿在语文认识教学活动中,那么它必须确保从本为依托,通过阅读感悟的形式来完成认知与蕴意的统一。

(2)把握有度。阅读本文的内涵丰富多样,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一切要从文本实际出发,联系真实生活,实事求是地对文本信息价值做出判断。

(3)完善基础知识。语文学科中的人文教育属于学科内教育的范畴,在对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应以学科的基本特点出发,完善基础知识教学,避免空谈、架空理解现象的发生。

(4)学生的主体性凸显。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做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做学生的伙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主导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实现师生之间心灵的抨击,以情感做师生间的纽带,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被动性,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实现人文素质的培养。

3.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和体验生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我们应该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树立语文教学观,拓宽学习渠道,开发和利用生活中丰富的课外资源。

(1)引导鼓励学生课外阅读。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以语文课本为扩散点,开展扩展性阅读,让学生阅读更新、更活的大教材,在此基础上需加强课外阅读的组织与指导,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和鉴赏能力,引导学生用心欣赏语言文字运用之妙,丰富学生的知识。在扩展性阅读中,学生的视野不断扩大,探索能力不断增强,与此相伴随相统一的,语言的感受能力、人文精神也必将厚积而薄发。比如,学完《丑小鸭》的时候阅读《安徒生童话》,这样的学习既是语文课堂的延伸,又是孩子们培养阅读习惯、感受文学魅力的契机,与此同时,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在大量阅读中获得了发展。

(2)鼓励学生体验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到实际活动中去亲身体验,亲密接触课文以外的世界,让他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发现、去描写生活中的人与事,抒发自己的情与感。如编演课本剧,续写故事,开展辩论演讲比赛,进行诗文配乐、演唱等。通过这些活动,激活学生思维,张扬学生个性,增强创造力,让他们的才能和创造性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种不同的荣誉中发现自己的价值,找到自尊和自信,让他们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积淀人文素养。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时展的产物,人文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不断深入挖掘的重要课题。我们在教学和科研的实践中,要弘扬人文精神,始终把人放在第一位,顺应人的禀赋,发掘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真正发挥语文课程的人文教化功能。

参考文献:

[1]苏佳会.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学周刊,2011.2.

[2]忻娟.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0.6.

篇4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语言 感悟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课文是学生的直接感悟对象。怎么去感悟?最基本的手段就是朗读。读得越多,感受越真,领悟也越深。在近几年的低年级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到: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受语言,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一、在生活中引导感悟

课文中有许多句子充满着生活的情趣,内容十分丰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感悟语言的魅力。

在教学《夕阳真美》中的“它那圆圆的脸涨红了,把身边的云染成了黄色、红色、紫色……”这句话时,后半句学生都能在多次朗读后感悟到夕阳西下时美丽的晚霞,但对于“它那圆圆的脸涨红了”还没有完全读懂。于是,我就扣住这充满生活情趣的词语,引导他们联系生活经验讨论:①你的脸有没有涨红过或者见过别人涨红的脸吗?那该是什么样儿的?②“太阳圆圆的脸涨红了”又是怎样一种颜色呢?你能描述一下吗?通过联系生活,唤醒学生沉睡的表象,使“涨红了脸的太阳”的鲜艳壮丽之美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这时他们的朗读有声有色、时而高昂、时而低缓,语气中充满了对夕阳之美的陶醉、赞美。

二、在感情朗读中感悟

在低年级教材中,诗歌、童话等体裁的课文有着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回环的年韵脚、错落的节奏,只有用心去读,才能比较细致地体会语言的魅力。

《家》是一首简单易读的儿童诗。在教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读悟文。一开始先让学生自己读,并思考诗中写到了谁的家,分别在哪儿,诗中表面的意思学生一读就懂了,找得很快,可儿童诗所蕴涵的情感一下子是悟不出来的。我深情地对学生说:“看,蓝蓝的天空一望无边,这是白云的家,朵朵云儿在这美丽的家园自由地飘荡,多舒畅,多自由,多快乐呀。谁将自己化着白云来读一读这句话?”在我绘声绘色的描述中,学生进入了情境,开始美美地读起来。小脑袋随着音律一扭一晃,他们早已被课文吸引,美的语言使他们陶醉。在教学中还应抓住文章重点的句、段或难点,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推敲语句,在品味中领略作者遣词造句的妙用,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和韵律美,学生不仅能学到优美的语言,还能增长语言鉴赏能力。

三、在品味用词中感悟

有的课文,用词造句看似普通,却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学生单靠读一读、想一想还不能深入体会其中的奥妙。教师应该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去品味,去发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品评出语言的深刻意蕴,从而对文章的主旨有所感悟。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假设人脑中存在遗传的语言习得机制,在儿童接触语言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潜在能力,须通过后天的教育挖掘出来。通过充分地读,在读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强“读”的有序性、目的性。在语感训练的诸多方法中,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可达到“彼之气机,为我之气机,彼之句调,为我之句调”的境界。学文时,在初步感受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意境的基础上,通过表情朗读、反复品味,并使之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语感),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四、在演练中快乐感悟

课文教学中,在学生基本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适当组织他们动手演演做做,他们获得的感受会更具体、更直接,获得的感悟也会更深刻。

教学《雨点》这篇课文时,可以让学生表演雨点落在不同地方所产生的不同形态,如“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等动作姿态。通过表演,学生就仿佛身临其境,情趣盎然,都沉浸在活泼生动的语言氛围中了。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要求,演练的方法很多。比如做一个动作、画简笔画、组织观察、演课本剧,都可以有趣有效地帮助学生学好语言。

五、在想象中深化感悟

篇5

关键词:语文课堂;质疑;感悟;提升

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为学生指明方向、启发思维和调节气氛,是一门教学艺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提问成为联系师生思维活动的纽带,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课堂提问具有很强的技巧性,独出心裁的提问可以让学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提升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

1、在课题中质疑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课文题目,可以捕捉到许多信息:文章的体裁、故事的主线、课文的思想……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而且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如《用心灵去倾听》这篇课文,学生读了课题之后,教师不妨来一句:“读了课题后,你有哪些疑惑?”学生便会很自然地提出“倾听是用耳朵的,怎么用心灵去倾听的?”“谁用心灵去倾听?”“倾听什么?”“为什么要用心灵去倾听?”等一系列的问题。通过学生提问,在课题质疑环节就将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大致地呈现出来,可以使课堂学习的目的性更强。

2、在品读词语中质疑

“语文课是美的,它潜伏在语言的深处。”教学中启发学生选择课文中的精准词语与它相近的词语进行比较,用“换一换”的形式,仔细解析它们在一定语境中的意义、色彩、韵味等方面的细微差别,培养学生锤炼语言的良好习惯,学生对课文的主题思想的感悟也会迈上一个新台阶。一位教师在教学《桂花雨》时,出示句子“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香里”让学生讨论“浸”字能否换成别的字词。很快有学生说可以换成“飘”字,因为“桂子开花,香飘十里”。随后教师出示句子“整个村子都飘在桂花香里”让学生品读“浸”与“飘”在句子中扮演的角色。通过细细揣摩,学生得出:“飘”这个词没有厚重感,给人稍纵即逝的感觉;而“浸”字让人感受到整个村子包裹在浓郁的桂花香气里,带来了幸福与安详。一个“浸”字道出了作者对桂花树的热爱之情。

3、在赏析句子中质疑

要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必须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句、重点句、疑难句进行品析感悟,这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句子容易使学生产生质疑,也是值得质疑的地方。如课文《一夜的工作》中,“这时候,值班室的同志送来两杯热腾腾的绿茶,一小碟花生米,放在写字台上,总理让我跟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分量。”学生读了这些句子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出这样的疑问:一个国家总理的夜宵为什么只有绿茶和花生米这两种普通而简单的食物呢?“数得清颗数”是什么意思?“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分量”,到底有没有增加花生米呢?这些问题的解决,能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到生活简朴的高尚品质。

在赏析句子时,课文中的优美语句也是不容忽略的。优美语句包含运用修辞的句子,是表现力非常强的句子,也是富有艺术特色的句子。如《林海》一课的句子,“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引导学生研究运用修辞的句子,对于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写作能力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4、在标点符号中质疑

文章中的一些标点符号看似简单,实则蕴藏着丰富的信息。教学时,如果教师注意挖掘,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如学习《穷人》一课,文中多处用到了省略号,我适时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用这么多的省略号?用法是一样的吗?有什么作用?这样让学生的思维得到碰撞,使文章情感得到升华。

5、在课文插图中质疑

篇6

随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的不断深化,我们认为,小学语文感悟试教学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感悟式教学强调的是以学生为本,体现在学生的知识和文化固有的认识的基础上,内化为自己的文化;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必须经历感悟,主动学习,拥有独立的见解和批判性思维,包括母语意识、终身学习的意识。

感悟式教学中的积累、运用、感悟都是基于对学生语文的学习、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感悟是我们的目标,只有感悟才能反映学生的人文提升。积累包括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生活的积累、经验的积累。重感悟就是的要求学生深入到学习过程中,揣摩比较、感悟思想。有了感悟才会有兴趣继续学习。

感悟式教学是以语用为原则,通过创设情境,达到增强语感为目的。结合上下文的语感和语境,去感悟。语用的原则体现在多运用上,第一是口头表达能力,其次是写作能力,专注于学生的个人经历,灵活运用语文知识,在运用中积累感悟。

这种教学方法强调了评价方式的转变,语文应该是人文的语言,但也是艺术、精神的享受,不能简单的以分数来衡量。因此,抓住感悟式教学的内涵有助于指导感悟式教学的实施,因此,在感悟试教学实践之前,应仔细反复研究,把握感悟式教学的内涵,这样在采取实际行动时会心领神会,得心应手。

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有它的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感悟式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文本教学,也不同于其他的语文教学方法。把握好感悟式教学的特征,有利于在实践中良好地运用感悟式教学。

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具有学科性特征。语文学科表现在以语言文字作为一种工具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戏剧、小说等是它的教学内容。客观现实可通过文学作品而反映出来,不仅具有语言学习的价值还具有审美教育的功能。

语文学科教学内容决定了它具有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文化内涵。语言学科的教学应该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自古以来,语文学科一直是修身养性的一门学问。以语文学科的人文素质教育为中心,教学生如何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活着,从而使学生了解人类,了解人性,重视人权。感悟式教学不仅符合这些语文学科的特点,并充分发挥语文的功能。

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具有思维性特征。小学语文教学应遵循小学生思维发展规律。感悟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思维方法,感悟出道理。感悟教学强调学生的语言学习中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认知。感悟式教学的成功与否是衡量学生能否感悟出道理为标准的。语言学习不应囫囵吞枣,人云亦云,没有主见,应该是充满想象力,有自己的思想。

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的具有针对性特征。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针对的是小学生,虽然有些感悟是相同的,但在感悟的内容,方法,速度等方面都具有小学生的特点,针对性强。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的方法,应根据孩子的认知能力进行。充分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让学生在游戏中轻松的学习、感知,在好奇中质疑。学生质疑或感悟出的道理可能很简单或者比较稚嫩,但是这毕竟是孩子的感悟,对他们的成长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宝贵的援助。

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法的实施,就是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手段,让学生们感悟文章中丰富的感情并获得美的享受,如:

阅读中的感悟式教学。阅读中的感悟就是对文章的审美和情感的感悟。教师通过对文章的审美,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语文学科的性质和教育目标,确定了我们应该将情感教育融合在教学中。自古以来,这么多感人的文学巨著,被传送的经久不衰,因为作家的笔墨饱蘸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小学语文教材大部分是“情动而辞发”的文章,都是带有强烈感情的产物。学生通过阅读语文教材,理解和掌握运用语言工具,表达深刻的情感熏陶。

篇7

瞿靖中心小学   雷志琴

2010年的11月10日带着一颗渴望而又真诚的心来学加国培小学语文培训。在这次培训的过程中我聆听的多位教育专家的生动、形象而有精彩的讲座,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水平和业务知识。同时我也深深地干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我决定细品所学,总结所得,把此次培训的所学、所得用于现实教学中。下面我就如何设计好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谈几点自己的心得:

儿童步入小学就意味着阅读成为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实现这一跨越必将对它们日后的阅读,包括阅读兴趣、阅读能力、阅读习惯等产生深刻的影响。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阶段目标,一年级的阅读教学应着重落实以下几方面的目标:一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注重落实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第一,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第二,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切实过好认读关,体会文中的感情和语气。第三,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了解课文中的意思,并达到乐于与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的目的。第四,感受语言的优美,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要顺利达到以下目标,我觉得作为教师的我们一贯采取以下策略。

1、 加强认读,逐步提高

入学前学生的认识的字都很少,入学一段时间后,他们就逐渐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生字,从而为阅读奠定了一点基础。但由于低年级学生缺乏注意分配能力,所以,即使课文中没有生字,好多学生也会一字一顿地读,或者回读,难形成连贯的语流。因此教师应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作为教学重点。课堂上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读,可以采用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等多种方式。对于较难读的句子,教师可示范甚至领读。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习的经验,切实过好认读关,从一字一字地读到以词或以词组为单位进行阅读。

2.感受乐趣,启发对话

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加工处理课文的符号信息,与课文和作者对话交流,受到课文丰富内涵的影响。于是学生体会到阅读可以跨越时空,将世界各地的风光尽收眼底,将古今中外的人物一一道来,其乐无穷。渐渐地,这种阅读的乐趣转化成需要,而需要又是人进行实践活动的原动力,是学生阅读积极性的源泉。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低年级阅读教学必须从激发阅读兴趣开始。然而文字毕竟是抽象,对初学儿童来说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借助课文插图、实物、音响手段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猜想、带着向往进入阅读,启发学生与文本对话。

3.自主阅读,感受语言

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过程是在教育影响下与客体环境积极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建构的,而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又使体验、感悟这种心智活动成为可能。因为阅读是一种个体行为,学生是阅读主体,是阅读行为的发行者和操作者,而且自始至终决定着阅读的目的、任务、方式和效果,所以学生在兴趣的激发下理应始终处在积极主动的位置。

总之,这次培训我收获的不单单是专家们讲解的内容,更是一种理念,一股动力。我会抓住这次机遇,在今后的工作中,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努力实践,在教学岗位上积极进取,锐意创新,力争成为一名新时期的优秀教师。

通过这次小学语文教师培训班的学习,犹如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拨云见日,使我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开朗。走在回家的路上,那精辟的教材分析、可行的教学建议、激烈的教学讨论不时地在脑海里浮现,那精彩的教学案例令人久久不能忘怀。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参加本次活动的体会,那就是受益匪浅。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点滴体会: 

一、教师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 

这次培训中听了许多专家的讲座,也听了许多课堂教学实例,我明白了课改的真正意义,从大处说是为了国家在21世纪的发展,而从小处说则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生活。所以,进行课改,落实课标,不是一句虚无缥缈的口号,而更应该具体地体现在每一堂课中和教师的一言一行中。课堂中少一些做秀,多一些本真,也许才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潍坊市奎文区幸福街小学的王安存老师作了《经典诵读专题》的典型发言,在她的发言中我感受着新课程理念的和风,沐浴着新课程改革的阳光,懂得了要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就必须让孩子们多读书,多写作。让孩子们在“国学经典”,“诗歌经典”,“儿童文学经典”的引领下飞扬。我异常珍惜这样的机会。因为他们为我提供了让我从自身出发寻找差距,反复的琢磨和钻研,不断的反思和总结。对我来说,不论从理论还是教学上,这都是一个让我进步的有效良机。 二、课堂教学理念的转变 

我们学校的张秀红和郭美玲老师作了《合作学习与主题学习》的报告,她们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例,以详实的案例、真实的体验娓娓道来,让我们对合作学习与主题学习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由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进行学习而导致课堂教学进度放慢,但是,我认为表面上看上去进度慢了,教学任务似乎没有很好地按时完成,但从学生的学习的实际效果来看,这种“慢”还是有效果的。除了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知和领悟得到了落实之外,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了很好的爱护,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进取精神以及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和增强。在课上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学会对重点问题的梳理。很多时候都是我们的学生不会找问题,会的、不会的弄不清楚,这时候就需要老师来加以引导,把重点问题找到了,师生共同有目的的学习,这样就会简单多了。在讲课中,多注重学生的理解,少讲、多读,多读,学生能理解的、能自己学会不讲,对一些学生理解不好的或不透彻的,这时老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理解。这样学生学得轻松了,老师也不觉得累了。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 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老师只有真正地“放手”了,课堂才会充满生机。 

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只有那些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根本改变,使语文课堂成为探究课堂,充满生机,充满生命活力。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 感悟阅读 生态教育观

小学语文教学,无论是感悟还是体验,都是一种主要来自小学生内心的学习活动,而要有效且顺利开展这种学习活动,非基于小学生的生活经历和认识规律不可,这就自然给小学语文老师提出这样的语文教学命题:怎样建立小学语文感悟阅读的生态教学观?下面,笔者就结合语文教材的特点和自己教学的体会,通过小学生的认识规律,浅谈如何建立小学语文感悟阅读的生态教学观。

一、创设丰富开放的教学

语文教学的环境应包括课堂环境和课堂外部环境,语文的课堂环境是动态的、具体的,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文学习、教研活动,利用各种因素,使学习环境呈现出一定氛围、风格、情调、气氛,以帮助学习模拟情景的创设,一般通过图画、录像、声音等媒介,或展示学习内容的背景、来源、相关内容,或创造某种情调、气氛、氛围、风格来帮助学习语文生态教学的外部环境主要是指学生的生活环境,学生没有自己的生活体验,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兴味索然,表现突出的是学生作文常常无病、脱离生活实际、空洞无物。因此,教师要加强语文课堂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联系生活,在生活中联系语文,养成在生活中时时处处吸取语文知识与运用语文知识的习惯,做到学校生活语文化,语文教学生活化。

二、学生充分张扬自我个性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语文教育面对的学生是千差万别、各不相同的,这些差异更多的体现为学生的个性。学生的个性并非某一方面的特点,而是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所具有的综合特征之和,实施完全意义上的个性化的教学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实践可供操作的教学理念,实现学生的个性张扬,为课堂教学的改革,为课堂教学的创新提供依据,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应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还学生个性的张扬,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

三、对课程内容的扩展

课程内容不应是绝对稳定和客观的知识体系,课程实施不应注重阐释和灌输,每个课程参与者都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也就是说课程是师生共同探索知识的发展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新的见解,提出新的话语,并及时捕捉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资源,打破原有教学计划,因势利导。对预设教学的内容目标等进行补充和调整,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发展,如此我们的课堂才能充满挑战与创新,充满气息与情趣。语文教材不应作为学生唯一的学习资料,我们要将视野扩广至广阔的世界,甚至整个世界都是语文教材,惟有学生语文学习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宽阔,对语文学习外部的系统进行延伸,并与内部系统相互沟通,语文才有绽放她无穷魅力的可能。

四、加强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

语文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学要让学生拥有自主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自主意识习惯的培养,教师应该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师生心灵的相互沟通,它不仅表现为问答与提问,还表现为欣赏与评价,独自与倾听,交流与探讨,它是一种实践性对话,是在个体经验和人与文本对话基础上进行的创造性、建议性的意义生成过程,教师应当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以宽容的态度、发展性的眼光处理课堂上的每一件事,并从中得到自我价值体现的愉悦。

1.鲜明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涉及价值导向的时候,教师应旗帜鲜明地加以引导。因为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我们在教授《我与地坛》后,为了对学生进行“苦难”教育,安排学生观看影片《活着》。当看到被游街的王医生饥饿之后吃多了馒头而死的镜头时,许多学生肆无忌惮地哈哈大笑。老师严肃地对他们说:“如果不懂得爱与同情,你们就没有资格做一高中生。”学生顿时静了下来,许多人羞愧地低下了头。

2.客观评价学生的发言

老师善于为学生搭建积极发言和讨论的平台,鼓励并尊重学生富有创意地建构文章意义,很好地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面对学生深浅不一的感受、鱼目混珠的见解,教师不能听之任之,抛弃引导的职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引导,是教师必须承担的责任。如果抛弃必要的引导,容忍对话活动在肤浅水平滑行,让阅读的教学变成学生自由交谈,听任学生对文本的任意解读,那么这种倾向发展到极端,就是一切由学生说了算,这就完全放弃了教师的职责。“尊重学生独特体验”并非是无原则认同,而是意味着要把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产生的收获和困惑作为重点和起点,一方面允许重视和严肃对待来自学生的或深或浅或对或错的感受和看法。另一方面允许学生出错,鼓励他们大胆探索、勇于发表见解。

3.真诚地倾听学生的对话

课堂教学的过程,倾听是一种民主的氛围,课堂是学生放飞心灵的天堂,时时使课堂成为精神愉悦的、畅快的交流场所;倾听是一种真诚的谦虚,甚至像一个小学生一样谦虚,教师要蹲下身子,敞开心扉,眼睛平视,没有矫揉造作,没有故作姿态;师生双方来说,都是一种共享。师生之间心灵的理解、精神的交往、人格的相遇,便创造了也分享了真正的教育。这种教育,同时也是师生双方的生活,是他们成长的历程乃至生命的流程。倾听是一种热情的期待,关注每一个生,关注他们的个性差异,去满足他们的需求,主动地去指导他们,在情感上走进学生,达成心灵的共鸣;倾听是一种尊重和欣赏。

五、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

让学生对文本进行自主、独立的阅读才是显现真实问题的前提。真正有效的阅读,必须依靠阅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知,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意义,与文本进行生动的热烈的对话,或者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传统阅读教学往往是把学生看作被动阅读者,即使让学生阅读了文本,教师也同样要按既定的“教学设计”来讲解课文。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提问与回答看似体现教与学的互动,其实只是学生不断猛烈猜测教师答案的追逐游戏而已,其最终结果还是“引导”出教师既定的“标准答案”。这样缺少阅读主体的真正参与的阅读教学忽视了学生作为读者具有的自由联想、进行创造的力量,剥夺了学生作为被教育者的质疑权,从而也使他们失去了阅读的乐趣。

具体的做法是:1.尝试自己在文章旁边做一点简单的点评,并记下自己发现的一些问题,准备下节课交流讨论。2.自主感悟。让学生再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弄清文章的大体结构。3.通读文章。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自己利用工具书去解决。4.三个基本要求,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完全让学生自己不受预设问题的影响直接面对课文。学生有时在默读,有时在轻声朗读,有时与同伴轻声交流讨论,有时也会拿着问题来向老师询问。虽然有些问题比较简单,但对于一些语文基础较差的同学,能提出问题至少说明他们在主动地进入课文了。

参考文献

[1]刘素雁,代雪琳,崔秀梅.开发语文校本课程构建理想阅读生态[J].当代教育科学.2009(05).

[2]古耀锐.创建和谐的语文生态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09).

[3]曾永成.培育生态人格.优化作文生态――“做人―作文”的生态学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06).

[4]陈隆升.语文课堂生态的深度关注――2007年度语文教育研究论著评析之三[J].中学语文.2008(16).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