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措施8篇

时间:2023-10-12 09:34:1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措施,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措施

篇1

土地整治事关国家安全

土地安全事关生态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在国家安全中占重要地位,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受人口增长、社会发展、自然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土地开发强度过大,土地利用零乱、破碎、低效;耕地质量偏低、粮食生产能力不强,这些因素对生态安全、粮食安全保障不利。本世纪中叶,我国人口将达到高峰,人均耕地临近警戒线,我国的粮食安全已经进入关键时期。面对16亿人口高峰的到来,有必要对农业生产用地、建设用地、环境保护用地等做出长远筹划。

土地整治要从单纯追求增加耕地面积,保护粮食安全,向促进社会发展、保护粮食安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转变。要根据土地利用长远规划,针对土地利用现状,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为重点,对全国各类土地进行综合整治,以使我国粮食安全有保障,建立用地集约节约,自然生态环境优美,从而实现万物共荣,人类社会、经济建设、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土地利用现状需要土地整治

城市和建制镇布局不合理。我国有相当数量的城镇布局在土地承载能力低,不适宜城镇发展的地域,造成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受破坏,大量良田沃土被占用,城镇用水紧张的局面。这些问题只有根据全国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经济发展布局、预期人口高峰数量、现有城镇人口承载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通过调整土地利用格局,科学布局城镇位置,严格控制城镇发展规模、限制城镇人口数量等方式加以解决。

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不高。我国城乡建设用地人口承载力只有合理承载力的三分之二,城镇、农村分别可以增加百分之十几、百分之五十以上的人口承载量。城镇旧城区建筑密度大,建筑容积率低,人口承载量少,居住环境条件差。农村建设用地分散、零乱、闲置,占地面积大,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投入多,影响了乡村风貌。

交通和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在交通方面,满足现代社会需求的交通路网还没有完全形成,需要根据现代社会人口集中居住的特点,以及对交通快捷、便利的要求,科学布局交通用地,使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在水利建设方面,一些老水利设施,年久失修,老化严重;还有相当多的地区,水利设施不完善,特别是一些干旱缺水地区,需要布局一些大型水利基础设施,以满足人、畜、工农业生产等对水的需求。

农业用地生产能力不强。我国农业生产用地的基础条件差。田间道路,人难行,机械难进。排灌沟渠,水流不畅,抗旱涝能力差。耕地破碎、丘块小、不规则,田块之间高低不平。耕地田坎占地面积比重大,田间未被利用的零碎土地多。我国通过土地整治可以增加5%以上的耕地面积。我国耕地自然禀赋差,冷侵田、低洼地、望天田等中低产田多。全部耕地中,高产、中产、低产耕地分别占21.54%、37.74%、41.22%。

自然生态环境有待改善。我国还有相当数量的人口居住在不适宜人类居住的高山缺水地区,他们的生产生活对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破坏很大。国家应当采取措施将这部分人移民,以免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移民的措施之一是进行土地整治,将适宜人类居住的没有被开发的土地进行开发,以确保移民生产生活用地的需要。此外,我国在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其它方面的建设任务也还相当繁重,如:植树造林,沙化、石漠化地的防治等。

社会发展需要土地整治

国家整体经济增强的需要。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国家综合经济势力显著增强,国家有能力、也有必要把资金投入到土地整治方面,以改进居住质量,改善自然生态环境,改变农业生产基础条件,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目前,我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城镇土地市场活跃,新增建设用地需求量大,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等的收缴有可靠保障,可为土地整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社会平衡发展的需要。社会平衡发展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物质、文化、社会服务、自然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均衡享有和协调发展。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是人类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全社会能够共同实现的目标。在全社会走向不断富裕的今天,人们迫切需要对城镇旧城区进行改造,对农村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治理,以改善全社会的自然生态环境。国家通过对土地整治的投入,不仅可以改善自然生态环境;还可以改变农业生产基础条件,促进农村土地流转;还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村地区经济增长,从而促进全社会的平衡发展。

社会发展转型的需要。城市化快速发展,有大量农村家庭将进城居住,需要大量的城镇居住用地,这为城镇旧城改造提供了动力。大量农村家庭进城居住,使得大量的农村居住用地闲置,为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提供了可能。农业劳动力的急剧减少,给土地流转产生了动力。进入现代社会,土地承包权与经营权可以分离,也促进了土地流转,标志着我国农业已经进入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阶段。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农业生产机械化的普及,对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进行土地整治。

科学利用土地的需要。现代社会对土地利用的要求是集约、节约、方便、高效、功能分区、生态环保,尽最大可能的发挥土地的利用功能。社会发展需要对土地利用重新做出科学安排,对建设、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等用地进行科学筹划,以克服当前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在筹划建设、农业生产、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等用地后,要根据土地利用规划用途和土地利用存在问题,对各类土地进行综合整治,使土地的利用功能最佳。

篇2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全面掌握全市废弃矿山治理现状,正确认识监管主体责任意识,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和避免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损失,努力构建和谐人居环境。

二、工作目标

在年全市废弃矿山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废弃矿山封井封硐整治工作,进一步落实乡镇(街道)及有关部门在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中的监管主体责任,增强全市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强化基层基础,全面落实安全防护措施,狠抓隐患治理,消除事故隐患,促进全市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及安全生产形势稳定。

三、工作内容

全市所有废弃矿山均需按照封井封硐和设立警示牌技术方案要求组织实施,并于年月底前全面完成整治工作。

四、工作机构

废弃矿山封井封硐整治工作是一项民心工程,时间紧,任务重。为确保整治工作顺利开展,市政府专门成立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该项工作的组织和协调,研究解决有关重要问题。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五、工作要求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各村要从建设“平安”、“生态”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深刻认识开展废弃矿山封井封硐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围绕“治理隐患、防范事故”,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不断增强群众对隐患的辨识能力和防范意识;要充分发挥干部的作用,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整治工作中来。

篇3

一、生态环境建设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环境保护和建设并重、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深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大局观念,正确处理好局部和全局、眼前与长远、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以自然生态保护、生态安全为中心,以生态建设工程为先导,实施生态战略,推进全县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使全县人民群众尽快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之路,促进全县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质量要求,注重实效,因地制宜地进行区域布局,分类指导,促进生态良性循环。

2、坚持综合治理、突出重点的原则。实行农艺、生物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封山育林与发展农村新能源相结合,退耕还林与发展养殖相结合,重点推广一批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实用技术。

3、坚持治理与开发并重的原则。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将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开发、农民脱贫致富和区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实现生态环境的根本改善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坚持建设与管护并重的原则。在合理开发利用各类自然资源,科学安排整治措施和建设内容的同时,依法对资源和建设工程进行有效管理和保护,确保建设一片,成功一片。

5、坚持发挥科技优势,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行业技术指导和施工管理,大力推广应用国内外先进的生态环境建设成果和技术,不断提高我县生态环境建设的科技含量的技术水平。

6、坚持政府支持和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原则。乡镇政府要在高度重视生态工程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政策扶持的同时,要通过加强宣传,广泛发动,充分调动群众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确保建设稳步推进。

三、奋斗目标

(一)总体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坚持走工业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通路,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生态良

性循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深化宣传教育,增强市民环境意识,突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提高环保管理水平,加大环保投入,集中解决生态环境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使人为因素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趋势得到扭转,开展自然保护区建设、农业生态环境污染防治与建设等,促进*县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近期目标到2*0年,坚决控制人为因素产生新的水土流失,生态恶化加剧的趋势开始减缓,重要生态功能区内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开始得到遏制并有所改善,种类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系,使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得到有效执行。重点抓好资源开发中的生态保护,加强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农业乡的建设,全县60%的乡镇基本实现生态良性循环。

(三)远期目标到2030年,生态环境有明显的改善,重要生态功能区和重点资源开发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治理,全县80%的乡镇实现良性循环。

四、主要内容

(一)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篇4

在20*年全市废弃矿山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废弃矿山封井封硐整治工作,进一步落实乡镇(街道)及有关部门在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中的监管主体责任,增强全市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强化基层基础,全面落实安全防护措施,狠抓隐患治理,消除事故隐患,促进全市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及安全生产形势稳定。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全面掌握全市废弃矿山治理现状,正确认识监管主体责任意识,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和避免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损失,努力构建和谐人居环境。

三、工作内容

全市所有废弃矿山均需按照封井封硐和设立警示牌技术方案要求组织实施,并于2009年3月底前全面完成整治工作。

四、工作机构

废弃矿山封井封硐整治工作是一项民心工程,时间紧,任务重。为确保整治工作顺利开展,市政府专门成立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该项工作的组织和协调,研究解决有关重要问题。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市国土资源局,彭仕云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五、工作要求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各乡镇、街道要从建设“平安*”、“生态*”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深刻认识开展废弃矿山封井封硐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围绕“治理隐患、防范事故”,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不断增强群众对隐患的辨识能力和防范意识;要充分发挥村级班子的作用,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整治工作中来。

篇5

【关键词】保护;生态环境;林区

一、建立生态文明,化解自然生态环境失衡

构建生态文明之路,是拯救生态环境的良药。它不仅继人类史前的文明,而且还调控了文明之后人类对自身行为的再调控、再创造、再转型。文明一词是指:人类社会的开化状态,特点是:与原始的愚昧、野蛮疏远,改善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保护动植物,建立和谐的生态系统。黄河流域的文明、玛雅文明都说明了这一点。生态危机的现象、自然灾害所产生的压抑,越来越难以维持人类的长远生存。现环境的破坏和恶化非常严重,除了大气温度的升高,海洋酸度的提升,还有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较为严重,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导致可怕的冰川融化,这样会造成部分动植物将灭绝、河水断流、土地干涸、农业绝收、土壤沙化等,不仅农作物变了味,还直接影响人体身形健康。目前,许多国家面临着干旱的威胁。如果大家有着青藏高原淳朴牧民的境界,禁忌砍伐一棵树、挖掘草木花树、禁忌将污秽之物扔进湖中、宰杀一头牛羊,也要祷告获得神灵的许可。神灵是大自然的灵魂与生命,高山湖泊及所有动植物都是受神灵支配保护的,所以他们对自然环境有着严格的戒忌和保护措施。人类如何能绝处险境,寻觅到理想的桃李呢?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端正自己和自然的关系“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用强有力的措施保护自然环境,把着眼点和归宿点主要放在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上,用生态化得思想理念审视修复自然环境,进而与大自然和谐。

随着全球化得进程,人类活动范围也不断扩大,相互间的经济、文化日益加深,国际间出现了旅游、贸易热潮。人类在利益的唆使下张扬导致人类中心主义,又是科学技术失去了人文的正确方向,这都归结于人的精神生态的错位和迷失,直接造成人类生态环境危机原因。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地球上,经济的无形法则是人类的神经乱了方寸。原来淳朴、宁静、和谐的世风如今当然无存,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世风日渐污浊不堪,并迅速蔓延到各个方面,人情的冷漠,坑蒙拐骗,铤而走险,明争暗斗,行贿受贿,执法犯法,人们在这种世风的渲染下变得麻木不仁。在欲望的世界里给自己设置了一系列陷阱,陷入了精神苦闷,错失了人生真正渴望的目标。把原有的宁静、温馨、贴近自然充满亲和力的生活变得错位。道德的解体,毁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欲贪婪、争夺与冲突不断膨胀,才造成当今生态环境困境。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断言“物之已至者,人妖则可畏也”的结论是何等的确切。荀子所说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理论审视了当今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现代所谓的生态危机不正是全球“人妖”太多、人为破坏严重所造成的结果吗?望人类切记荀子的警示。

二、重视生态食物链,保护大自然物种

篇6

关键词:乡村旅游;环境效应;生态环境;旅游管理。

乡村旅游是指利用乡村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农耕文化、农家生活和民俗民风等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教育、娱乐、健身等多项需求的旅游经营活动。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自然生态环境既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引力源,也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乡村旅游与乡村自然生态环境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

一方面,没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乡村旅游发展就无从谈起,而不发展乡村旅游,乡村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社会功能就无法实现;另一方面,乡村旅游发展对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具有双重效应,即生态环境响应的正效应和负效应。发展乡村旅游,必须以乡村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为前提,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有机统一,正确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着力提升和加强乡村旅游发展的生态环境正效应,有效化解和消除乡村旅游发展的生态环境负效应,确保乡村旅游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的正确响应,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一、乡村旅游发展的生态环境正效应。

1.提升乡村自然生态环境质量。

(1) 乡村旅游具有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在特质。乡村旅游立足乡村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丰富的人文生态景观,是“一种以自然环境作为重要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方式[1]。”乡村旅游开发重点是利用乡村独特的人居环境、田园风光、生活方式、民俗民风和生产活动等城市所不具备的资源要素,因而对作为重要吸引物和发展基础的自然生态环境具有原生保护的内在特质,即乡村旅游开发往往更多地借势乡村自然生态特征,而不是对乡村自然植被、地形、河流和土壤等做大的改造和变动,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乡村原生自然生态环境保护[2]。

(2) 乡村旅游促进了村容村貌的改善。受提升乡村旅游竞争力和增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驱动,乡村旅游地政府和社区往往会结合新农村建设,持续增加乡村旅游地环境整治和维护的资金投入,从而使乡村旅游具有了促进乡村自然生态环境改进和乡村村容村貌改善的社会功能。如各地为发展乡村旅游,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开展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乡村垃圾集中处理、污水综合治理、卫生改厕、村道硬化等项目建设和村庄绿化美化以及亮化工程,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和乡镇生态工业,有力地保护了乡村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乡村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2.提升经营企业、社区居民和游客环保意识。

(1) 促进乡村旅游经营企业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自然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引力源,也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乡村旅游地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得越好,就越能吸引游客,越具有市场竞争力,并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驱动和对乡村旅游本质特征及发展规律认识的加深,促使乡村旅游经营企业不断提高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意识,加大投入,完善管理,积极优化乡村旅游生态环境。如浙江宁波塍头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在全球率先构建了低碳、生态的乡村系统,被亚太旅游联合会、国际度假联盟组织、中华生态旅游促进会联合授予首批“中国低碳旅游景区”荣誉称号,成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的乡村旅游发展新型典范。

(2) 促进地方政府和社区居民环保意识的增强。自然生态环境是乡村生态环境系统的核心层级,是乡村旅游引力源的最直接表现形式。发展乡村旅游,就必须有效保护富有价值的乡村旅游资源及生态环境。乡村旅游发展对地方政府和社区居民资源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具有明显的正向效应,乡村旅游搞得越好,当地政府和社区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越强。这是因为乡村旅游发展能为当地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农户就业增收,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地方政府和社区居民自然会高度重视乡村旅游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积极搞好环境整治和村庄绿化美化,环境保护成了地方政府和社区居民的自觉行为。同时,外来游客也会带来先进的生活理念、开放的思想观念和新的生产方式,促成社区居民健康卫生的生活习惯和文明生活方式的养成。

(3) 促进游客环境保护意识的养成。乡村旅游依托良好生态环境吸引游客,并使游客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得到相应的生态环境熏陶和感染。旅游者置身优美的乡村自然生态环境,欣赏乡村的自然美景;置身淳朴自然的农家风俗,体验古老的农事生产、享受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这种极其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价值,无形中实现了对游客生态环境重要性的宣传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和培养,而乡村旅游经营过程中导游员的生态解说、景区各类生态环境保护标志的醒目提示,都会加深游客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游客对生态责任和生态伦理意识的认知。可以说,乡村旅游本身就是一种生态文明建设和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的有效载体,它不仅是“一种消费行为,通过乡村旅游活动的积极参与,还能够增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融洽,养成爱护自然、保护生态、关心他人、乐于助人、洁身自爱的旅游道德习惯。”这都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生态环境正效应的体现。

二、乡村旅游发展的生态环境负效应。

1.乡村旅游开发过程的环境负效应。

(1) 环评论证不充分为生态环境破坏提供了空间。乡村旅游项目开发环评认证是在对开发地区位、地质地貌、气象水文、土壤、动植物、大气环境质量等指标进行深入调研基础上,科学测定乡村旅游地生态环境容量,并对乡村旅游发展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作出科学的预测和评估。环评认证是乡村旅游项目和产品开发的前提条件和必要基础,只有进行科学的环评,才能制定出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目前,大多数乡村旅游项目开发都未经详细、专业的环评认证,只是在相应的乡村旅游规划中对环境资源保护作出原则性规定和要求,缺乏强制性指标规定,实际运作中指导性不强,并为开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破坏提供了空间。

(2) 随意更改项目规划直接导致生态环境破坏。旅游资源开发对环境影响可分为原发性影响和继发性影响两类。原发性影响是指旅游开发过程中导致的直接影响,如旅游索道修建中的开山、炸石、砍树等行为对山体地表、生态的影响。继发性影响是指旅游开发间接或诱发的环境变化,包括由于旅游开发引起的大气质量、水质变化等[3]。乡村旅游项目建设过程中,上述两种环境影响类型均不同程度的存在。获取更多经济效益的价值追求和缺乏对乡村生态系统的科学认知,极易导致乡村旅游项目开发建设过程中无视规划,对原有地形骨架和植被、池塘、衍生物等进行大肆改造,随意改动和破坏固有特色,或盲目模仿城市园林绿地的造景手法,追求大投入、高档次,从而导致乡村自然生态环境系统遭到破坏,引发乡村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

2.乡村旅游经营过程的环境负效应。

(1) 追求短期效益的超载经营。“依托于乡村原生态环境和乡村性资源的乡村旅游属于环境敏感性资源,很容易因乡村旅游的过快发展而遭到破坏[4]。”其中,乡村旅游时间的相对集中和追求短期效益的超载经营最易引发乡村生态环境的破坏。从客观方面看,城市居民乡村旅游在时间选择上主要集中在“五一”、“十一”和春节 3 个长假、其它国家法定的传统假日以及每周的双休日,在游览项目选择上又大多集中在如农作物耕作与果实采摘等,必然导致乡村旅游地的游客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上的大量聚集,从而使乡村自然生态环境承载压力加大;从主观方面看,由于我国旅游经济总体仍处于门票经济时代,旅游经营企业经济效益增长更多地依赖游客规模增大、数量增长,而不是依靠效益提高。出于短期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乡村旅游经营企业往往无视超规模接待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周期性的旅游超载,直接影响了乡村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甚至会造成生态环境难以逆转的破坏,导致环境功能的衰退。可见,发展乡村旅游,必须充分考虑乡村旅游地生态承受能力,否则“即使短期内为当地带来了一些经济上的好处,但是由于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环境损失和经济损失远远超出其带来的经济利益[5]。”这将使乡村旅游长远利益得不偿失。

(2) 缺乏环保责任的随意排放。乡村旅游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必然会伴随各种生产生活污水、废气和固体垃圾等大量污染物的排放,黄大勇将它划分为五类,即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地污染、噪声污染和旅游垃圾污染等[6]。若不予以及时有效治理,就会严重污染水体、土壤、植被和大气环境。

因此,必须加强清洁生产,搞好各种污染物的科学处理。但清洁生产和各种污染物的科学有效处理需要增加设施设备和人力资源等投入,进而增加经营企业运行成本。在经济利益驱使下,经营企业极易诱发极端唯利行为,置乡村生态环境于不顾,随意倾倒固体垃圾,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各种污水、废水和废气,从而污染乡村水体、土壤、植被和大气,危及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 无视环境脆弱性的旅游行为。由于旅游活动往往是对日常生活的全新改变和超越,是一种求新求异、超越常规的生活环境和状态,因此,在乡村旅游过程中,短暂的异地游览特征就容易使游客产生“道德感弱化”,由于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暂时性突变,人们原有的对共同行为准则和规范积极反应和遵循的状态也会随之改变,甚至会产生道德盲区。在旅游活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随心所欲、懒散率性、放任自流的心理倾向,行为举止上就弱化了原先常态生活与工作中的道德顾忌与约束,增强了物质摄取意识,极易产生过度利用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乱攀乱摘、践踏草坪、乱扔垃圾等诸多不文明行为,对乡村自然生态环境、景观资源等产生消极影响,不同程度地破坏了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

三、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的正确响应。

1.全面提升环保意识。

(1) 增强经营企业的环保认识。政府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作用,对乡村旅游经营企业和社区居民进行环保责任意识教育。乡村旅游地政府部门应经常性地向旅游经营者、游客、社区居民公布环境质量信息及污染对健康、经济、环境的损害,使大众对旅游与环境关系有正确的认识。这种教育活动需长期进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负起责任。政府环境部门、社会环保组织、旅游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宣传,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要大力宣传旅游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互惠互利关系,使公众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提升自己旅游质量的保障;要大力宣传旅游活动可能会给环境造成的损害,尤其应让公众认识到游客活动中不文明行为对旅游环境、景观的污染和破坏及其后果。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支持节能节水、降耗减排,提高环保低碳发展理念。我们的管理决策者要明确自身的环境保护责任,实行科学管理,要树立科学的环境伦理道德观,并落实到干部考核和工作监督上。由于旅游环境改善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紧密关联,我们要注重旅游和保护环境互相促进,在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发生冲突时舍弃经济利益,保护生态环境。

(2) 强化社区居民的环保理念。“在旅游社区环境演化的过程中,影响因素主要来自于自然演化、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活动、旅游者旅游活动以及由此而进行的人为开发建设[7]。”这其中,社区居民既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参与者,又是乡村旅游地环境的重要影响者和改变者,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活动均会影响乡村旅游地的环境状况和质量。实现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和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有效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地方政府应积极协调经营企业和行业协会,开展社区居民生态环境教育。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的社区居民环境意识增强的有利条件和基础,使乡村旅游成为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手段和重要渠道,强化乡村旅游的环境正向效应;另一方面,在普及环保知识中,应当按照当地社区居民和农户的习惯,多采用广播电视、户外广告、印刷品 (书刊、报纸、杂志、宣传折页) 等方式进行宣传教育,同时需要进行强化培训教育,并借助网络通信、电视、电话等现代传媒方式,更有效地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采用包括经济、技术、政策、法律法规等多途径的手段,综合提升乡村旅游业主的生态环境意识。

(3) 提升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离不开游客的积极参与和支持。这方面,除地方政府外,乡村旅游经营企业应重点承担起对游客环境保护的教育责任,通过发挥乡村旅游内在的生态环境教育功能,提高乡村旅游环境消费品位,引导和鼓励游客学习和掌握乡村生态环境知识,激发游客对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和重视,发挥游客自我约束与社会教育的双重作用,增强游客对乡村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自觉性,使游客在情感上爱护自然环境,在行动上保护自然环境;同时,针对游客因异地游览道德感弱化并由此引发的各种环境破坏行为,可通过设立公众生态教育点进行渗透性导引和主导性导引,如在游客集中处设置生态保护宣传牌、宣传窗、加强导游和一线服务人员生态宣讲等方式,对游客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教育引导,倡导低碳旅游、责任旅游,对生态破坏情节严重的游客应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以增强游客环境保护意识[8],有效保护乡村旅游的生态环境。

2.完善政府管理调控。

(1) 搞好规划调控。政府对乡村旅游环境保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将自身环保职责贯彻于乡村旅游发展全过程,充分发挥引领、管控作用。“乡村旅游开发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对控制大气污染、噪音污染和保护植被环境尤为重要[9]。”乡村旅游地所在政府要正确处理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牢固树立“环境兴游”、“生态兴游”观念,坚持科学保护、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原则,做好乡村生态环境和乡村旅游协调发展规划。要在科学论证交通优势、资源优势、环境承载力、市场潜力和乡村旅游环保评估基础上,围绕加强土地资源、水资源、动植物资源保护和空气环境质量保持,实施生态功能分区分级保护与优化,因地制宜规划和开发乡村旅游,以科学规划实现乡村旅游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调控前置,避免因乡村旅游无序发展可能带来的农村生态环境劣化。

(2) 强化法规监督。相关政府部门要建立健全乡村旅游发展环保法规体系,确保乡村旅游发展环境保护有法可依;严格执行乡村旅游项目审批、环评等制度,确保乡村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符合环保标准;加强乡村旅游经营行为的环保指导和监管,健全乡村旅游环境监管动态协调和监督机制,形成乡村旅游环保工作合力,杜绝乡村生态环境破坏性开发和资源浪费,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为实现乡村旅游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3) 增强环保投入。加强乡村旅游发展税收收益的环境反哺,重点用于加强乡村旅游环境管理体系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如在乡村旅游地建立“生态监测站”,在各主要环境敏感区建立相应的生态观测点,便于对旅游活动造成的乡村生态环境变化进行动态定位监测,通过对乡村旅游地大气环境、水环境、地表环境变化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动态分析,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环境治理和改进,有效维护乡村旅游地生态环境质量。

3.促进企业生态自律。

(1) 发挥行业协会引导作用。在政府主管部门指导下,行业协会要充分履行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职能。具体而言,就是要在制定和实施乡村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分级”评定制度时适度强化生态环保标准和要求,提高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环境准入门槛,引导和监督乡村旅游开发企业与经营企业大力开发绿色乡村旅游产品、低碳环保旅游经营设施设备和用品,以行业生态自律促进乡村旅游目的地整体生态环保水平提升,实现乡村旅游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2) 发挥企业主体核心作用。乡村旅游开发、经营企业行为对生态环境具有直接影响和作用。乡村旅游开发、经营企业必须坚持生态环保经营理念,注重提高自身环保意识和素质,切实按照乡村旅游整体发展规划和环保要求,将节能环保、低碳减排发展理念贯彻于从开发到经营的整个乡村旅游发展过程。如乡村旅游景区道路减少水泥、沥青的使用;景区内部倡导使用人力、畜力为主的传统交通工具取代现代机动车 (船)的使用,以降低尾气排放,创建绿色低碳乡村旅游目的地;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关系,摒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方式,采取旅游低谷期主动吸引旅客,旅游高峰期控制游人数量、科学分流游客等有效措施,加强乡村旅游地生态环境容量的合理控制和科学调度,避免游客过分集中在生态环境脆弱区,确保乡村旅游始终处于环境承载力许可值域内,避免因旅游超载引发乡村旅游地生态环境破坏;必须加强游客管理,引导和监督游客践行环保责任。具体可在乡村旅游地入口、乡村旅游景区 (点) 及设施边缘等重要场所树立醒目警示标牌,引导游客尽量选择徒步,提醒游客保护乡村生态环境。

4.增强环境技术供给。

(1) 加强环境适用技术研发和应用。“当前我国产业生态管理的关键问题是采取措施加大环境技术创新的作用。”破解乡村旅游发展衍生环境负效应,除强化环境协同管理外,须加强适用环境技术创新与有效供给。政府要加强乡村旅游发展中相关环境适用技术需求调研,增强环境技术研发和推广财政投入,积极构建政产学研协作平台,结合乡村旅游需求组织、协调相关产业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开展环境适用技术研发,并发挥财政杠杆作用,采用财政专项补助等方式鼓励乡村旅游经营企业积极应用相关环境适用技术。乡村旅游经营企业要不断增加环境保护和治理适用技术资金投入,积极根据自身经营特点,主动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引进先进环保技术,加强节能减排,践行企业生态环保责任和使命。

(2) 突出重点环境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应在乡村旅游环境负效应生成原因系统分析基础上,重点围绕乡村旅游发展衍生的水环境污染、固体垃圾环境污染、空气环境污染等进行技术创新和相关适用环境技术及新产品研究和推广运用。针对水环境污染,着眼降低成本,重点应建立乡村旅游地统一的生产生活污水处理中心 (站),搞好污水处理管网系统建设,加强废水处理装置与污水处理系统集成技术的推广应用,或通过管网并网区域污水处理中心集中处理,实现无害化达标排放和循环利用,确保水体不受污染;针对固体垃圾环境污染,致力于全面推广垃圾分类收集和生态环保处理技术。垃圾分类收集重点是搞好乡村旅游服务区、主要游览步道、游客休憩区等游客活动集中区环保可回收型分类垃圾箱的科学合理配置。同时,提高环保产品使用率,积极推广无毒无害、少污染和低消耗的生态环境材料,用纸质、布质等可回收再利用替代品淘汰塑料等对环境破坏较大的相关用品,便于实现回收和再生循环利用。

垃圾生化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卫生填埋、焚烧、堆肥等,其中垃圾焚烧厂具有处理时间短、减量化显著、无害化较彻底及可回收垃圾焚烧余热等优点,应加以重点推广;针对空气环境污染,要积极推广空气污染控制与大气环境保护技术。加强乡村旅游地的主通道和游客密集地的噪声监测,对进入车辆实施限速禁鸣,降低噪声污染。加强适用油烟净化技术研发,并面向乡村旅游经营企业全面推广。加强汽车尾气污染净化控制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提高装有尾气净化装备的汽车和基本无污染的非燃油汽驱动绿色汽车,如电动车、天然气车、太阳能车等环保节能旅游交通工具的使用面,有效降低大量机动车涌入、大量汽车尾气排放引发的大气污染,优化乡村旅游地大气环境质量。

【参考文献】

[1] 方春梅等。 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探讨 [J].现代农业科技,2010.

[2] 翟付顺。 农业旅游产业生态环境效应及发展策略 [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14(4):9- 10.

[3] 张红珍。 旅游发展与环境效应问题研究- 以石林地质公园为例 [D].昆明理工大学,2005(10)。

[4] 何玮。 基于环境保护理念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6(10):57.

[5] 顾筱和。 论乡村旅游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5):98.

[6] 黄大勇。 论乡村旅游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3):56.

[7] 毛长义等。 旅游社区环境与景区环境的相关性研究 [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10,27(2):80.

篇7

乡村旅游与乡村自然生态环境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自然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引力源,也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乡村旅游发展对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具有双重效应。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必须正确处理好发展与保护两者的关系,坚持以乡村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为前提,通过全面提升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强政府环境管理调控、促进企业生态自律、增强环境技术供给,实现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的正确响应和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乡村旅游;环境效应;生态环境;旅游管理。

乡村旅游是指利用乡村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农耕文化、农家生活和民俗民风等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教育、娱乐、健身等多项需求的旅游经营活动。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自然生态环境既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引力源,也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乡村旅游与乡村自然生态环境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

一、全面提升环保意识

增强经营企业的环保认识。政府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作用,对乡村旅游经营企业和社区居民进行环保责任意识教育。乡村旅游地政府部门应经常性地向旅游经营者、游客、社区居民公布环境质量信息及污染对健康、经济、环境的损害,使大众对旅游与环境关系有正确的认识。注重旅游和保护环境互相促进,在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发生冲突时舍弃经济利益,保护生态环境。

强化社区居民的环保理念。这其中,社区居民既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参与者,又是乡村旅游地环境的重要影响者和改变者,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活动均会影响乡村旅游地的环境状况和质量。实现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和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有效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提升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离不开游客的积极参与和支持。这方面,除地方政府外,乡村旅游经营企业应重点承担起对游客环境保护的教育责任,通过发挥乡村旅游内在的生态环境教育功能,提高乡村旅游环境消费品位,引导和鼓励游客学习和掌握乡村生态环境知识,激发游客对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和重视,发挥游客自我约束与社会教育的双重作用,增强游客对乡村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自觉性,使游客在情感上爱护自然环境,在行动上保护自然环境,有效保护乡村旅游的生态环境。

二、完善政府管理调控

搞好规划调控。政府对乡村旅游环境保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将自身环保职责贯彻于乡村旅游发展全过程,充分发挥引领、管控作用。乡村旅游地所在政府要正确处理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牢固树立“环境兴游”、“生态兴游”观念,坚持科学保护、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原则,做好乡村生态环境和乡村旅游协调发展规划,避免因乡村旅游无序发展可能带来的农村生态环境劣化。

强化法规监督。相关政府部门要建立健全乡村旅游发展环保法规体系,确保乡村旅游发展环境保护有法可依;严格执行乡村旅游项目审批、环评等制度,确保乡村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符合环保标准;加强乡村旅游经营行为的环保指导和监管,健全乡村旅游环境监管动态协调和监督机制,形成乡村旅游环保工作合力,杜绝乡村生态环境破坏性开发和资源浪费,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为实现乡村旅游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增强环保投入。加强乡村旅游发展税收收益的环境反哺,重点用于加强乡村旅游环境管理体系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如在乡村旅游地建立“生态监测站”,在各主要环境敏感区建立相应的生态观测点,便于对旅游活动造成的乡村生态环境变化进行动态定位监测,通过对乡村旅游地大气环境、水环境、地表环境变化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动态分析,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环境治理和改进,有效维护乡村旅游地生态环境质量。

三、促进企业生态自律

发挥行业协会引导作用。在政府主管部门指导下,行业协会要充分履行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职能。具体而言,就是要在制定和实施乡村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分级”评定制度时适度强化生态环保标准和要求,提高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环境准入门槛,引导和监督乡村旅游开发企业与经营企业大力开发绿色乡村旅游产品、低碳环保旅游经营设施设备和用品,以行业生态自律促进乡村旅游目的地整体生态环保水平提升,实现乡村旅游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发挥企业主体核心作用。乡村旅游开发、经营企业行为对生态环境具有直接影响和作用。乡村旅游开发、经营企业必须坚持生态环保经营理念,注重提高自身环保意识和素质,切实按照乡村旅游整体发展规划和环保要求,将节能环保、低碳减排发展理念贯彻于从开发到经营的整个乡村旅游发展过程。具体可在乡村旅游地入口、乡村旅游景区(点)及设施边缘等重要场所树立醒目警示标牌,引导游客尽量选择徒步,提醒游客保护乡村生态环境。

四、增强环境技术供给

加强环境适用技术研发和应用。“当前我国产业生态管理的关键问题是采取措施加大环境技术创新的作用。”破解乡村旅游发展衍生环境负效应,除强化环境协同管理外,须加强适用环境技术创新与有效供给。乡村旅游经营企业要不断增加环境保护和治理适用技术资金投入,积极根据自身经营特点,主动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引进先进环保技术,加强节能减排,践行企业生态环保责任和使命。

突出重点环境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应在乡村旅游环境负效应生成原因系统分析基础上,重点围绕乡村旅游发展衍生的水环境污染、固体垃圾环境污染、空气环境污染等进行技术创新和相关适用环境技术及新产品研究和推广运用。提高环保产品使用率,积极推广无毒无害、少污染和低消耗的生态环境材料,用纸质、布质等可回收再利用替代品淘汰塑料等对环境破坏较大的相关用品,便于实现回收和再生循环利用。

垃圾生化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卫生填埋、焚烧、堆肥等,其中垃圾焚烧厂具有处理时间短、减量化显著、无害化较彻底及可回收垃圾焚烧余热等优点,应加以重点推广;针对空气环境污染,要积极推广空气污染控制与大气环境保护技术。加强乡村旅游地的主通道和游客密集地的噪声监测,对进入车辆实施限速禁鸣,降低噪声污染,优化乡村旅游地大气环境质量。

参考文献:

[1]何玮.基于环境保护理念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6(10):57.

[2].张光生,张智慧.低碳旅游与旅游区生态内涵的提升[J].生态经济,2011(10):230.

篇8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构想;实现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逐渐加快,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越发突出,特别是森林资源遭受破坏以及据此引发的水土流失等问题,都是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为更好地改善生态环境,缓解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应重视林业的健康发展。只有根据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来推动林业的发展,确保林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则经济发展才能得到保障,也有利于保证生态环境的平衡。

1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构想

林业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涉及面比较广的系统性工程,该工程的实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也需要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予以支持。根据可持续发展观来推动林业发展,促使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满足当代人对森林资源的需求,也是对未来发展的考虑,同时也是为了缓解环境污染问题,实现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构想,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第一,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这也是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这要求人们在开发各类资源的时候,应当依据自然发展规律,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并科学利用各类资源,特别是森林资源,以便确保人与自然能够真正实现和谐相处,从而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奠定基础。第二,加强对生物资源的保护。保持生态平衡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而动物作为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构成部分,在维护生态环境平衡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这也体现了保护生物资源对推动林业向可持续方向发展的重要性。基于此,在林业发展过程中,应当加强对生物资源的保护,不可过度开发生物资源,避免出现滥杀滥捕动物等现象,以此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从而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提供保障。第三,增大林业面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各个行业发展对林业资源的需求量在持续增加,致使对树木滥砍滥发的现象极为严重,从而导致林业面积在不断减小,不利于推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对树木进行滥砍滥发,会导致水土流失、气候失调等问题的产生,也会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基于此,人们应改善自身的发展观念,重视对树木的种植,以此增大林业面积,提高绿植覆盖率,以便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予以支持。

2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措施

2.1完善林业法律制度

《中国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以下简称《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是规范和监管我国林业发展的主要法律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森林法》虽然体现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但对生态发展的自然规律并未做到全面展示,对生态优先观念、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思想也并未落实到位。针对这种现象,国家相关部门应做好林业法律制度的完善工作,参考国内外先进的相关立法经验,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尊重自然生态规律为原则,根据可持续发展观的相关要求,对我国林业法律制度进行完善,以便对我国林业发展进行规范化监管,推动林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从而确保人与自然能够真正做到和谐相处,进而实现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全面保护。此外,为推动林业向可持续方向发展,应对林业管理机制进行改革,健全林木管理与总量监控体系,以此严厉惩处林木资源开发中存在的毁林开垦、乱占林地等违法犯罪行为。同时,相关部门还可建立木材运输制度,对木材运输证的领取、发行、统计等进行严格监管,加强对林业执法队伍的建设,利用完善的法律法规对林木开发进行监管和约束,对林业发展实施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以便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实现奠定基础。同时,政府相关部门还应建立健全的综合监测体系以及相应的法律责任制度,并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先进技术为依托,做好对林木资源的综合管理工作,对林业发展中存在的破坏行为进行及时处理,以便确保我国林业能够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2.2以区域化管理推动林业的持续发展

我国国土面积比较广,不同地区的环境、气候有很大差异,所以不同区域在林业资源的保护、建设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区别。基于此,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前提,是推动各个区域林业向可持续方向发展,即以区域化管理推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以此带动我国林业整体向可持续方向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政府相关部门应对区域林业的管理范围进行合理划分,明确区域林业管理部门的职责,并对监管职责进行落实,以此加强对区域林业的管理。同时,各级林业管理部门还应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区域林业的管理力度,以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强林业与其他行业之间的联系,协调发展,并加强对破坏生态环境平衡行为的打击和惩处力度,以此降低林业资源所遭受的破坏行为,从而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奠定基础。

2.3重视对林业生态环境的建设

生态环境平衡是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林业生态环境是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具体体现,林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则会导致自然生态环境出现不平衡。基于此,政府相关部门应重视对林业生态环境的建设,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加强对保护林业资源这一思想的宣传,促使人们能够对保护林业生态环境形成正确认识,并积极参与到对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去,主动参与植物种植等活动,以此增大林业面积,从而实现对林业生态环境的全面保护,以达到维护自然生态环境平衡的目的。

综上所述,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相关要求。因此,在我国林业发展过程中,应对相关林业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加强对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促使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缓解因林木资源过度开发而产生的水土流失、气候失调等问题,以此推动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为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禹海琴 单位: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红旗镇农牧业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杨晔.浅析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J].林业科技情报.2015,(2).

推荐期刊